把握小学教育的脉搏(精选7篇)
把握小学教育的脉搏 篇1
我国的基础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直是这几年的热门话题。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有许多地方、许多学校徘徊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之间。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重考分轻素质的现象尤为突出。在当今改革开放、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中学英语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英语教学的内容、方式及教育思想应从提高学生的全体素质出发进行改革,使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能听说领先,达到交际化的目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过去几年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我国一向采取选拔人才要考试,择业竞争要考试的方法,这使得学校教育不得不服从学生择业、升学的需要。前些年中考、高考中英语考试讲求卷面分数,笔试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这种重笔试、轻听说的现象相当突出。另外,有些教育主管领导过于追求中考、高考的升学率,重考试结果轻教学过程。这使得大多数英语教师为了学生的考分,也为了不使自己在统考的排名榜上名落孙山,不得已而为之:重分数而轻能力的培养,为了升学率而重上等生,轻中下游生。明知这种通过大量做题来获得笔试高分对学生将来适应交际化英语为主的社会存在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但也只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转。这样的现象,往往使学生高分低能,即使学了几年英语,也只能是哑巴英语,不能听,不会说,更不用说与外商交流洽谈业务了。如果说这种情况在以往闭关自守的中国还算不上是大问题,那么对将要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学英语教学就已经到了为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的重要关头了。当然,这其中还存在着客观上的原因,不少农村中学由于录音机数量不足或质量差,很少使用录音机,更没有条件在语音室上听力课。
二、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出了三个要求: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面向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并且采取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方法加强教学,还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使他们懂得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这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在外语教学中,听是人们日常交际活动的最基本形式。英国语言教育家L·G·Alexander曾说过这样三句话:“Nothing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been read.”即“不会听、无由之说;不会说,无由之谈;不会谈,无由之写”,这三句话反映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听是至关重要的一关,因而学生学会说的前提是听。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为了了解世界各国的动态,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无线电等各种电子媒介来获取各种信息,因而听的能力日趋重要。同样,学会说英语,也是学英语的重要一关。中学生学英语,要使他们克服怕错、怕羞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循序渐进。如先跟读、后自己讲;先自己大声说,后向全班讲;先讲简单简短内容,再讲复杂较长文章;先作有准备的讲,后作即兴讲话,使学生开口大胆讲,这样才能达到交际化的目的。读同样是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朗读、阅读的能力,历来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读,学生可以理解词、句、意,扩大知识面,增加信息,增强理解和记忆。同样,写也是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传递信息。这是全面提高素质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尽量在有限的词汇范围内学会用多种方式来向对方表情达意,引导他们如何在遇到文字障碍时灵活地跨过障碍,表达自己。当然还要让学生多记词汇短语,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写的素质也得到提高。
三、贯彻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而科技的基础又在于教育。我国在经济上要走向世界,朝着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发扬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世界范围的经济和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可以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所以培养与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育工作者的紧迫任务,而作为基础一门学科的中学英语教学,就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当今世界国际间的商贸、旅游等交际化英语已日趋频繁,而且世界大多数商务信件、书报,一半的电话都是使用英语,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到提高中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特别是交际化英语的水平上来,以适应当今改革开放及二十一世纪中国走向世界强国行列的社会发展需要。
四、贯彻素质教育,就要上好每一堂课及教好每一位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面向全体全面和主动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因记单词、背句型对话感到麻烦,学英语不久便开始两极分化,进而产生厌学情绪。而这时教师也往往觉得这些人无可救药而放松对他们的要求。实际上,这与素质教育是背道而弛的。要面向全体,就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根据具体实际,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听得进、听得懂,大胆说,说得清,读得准,读得顺,写得出,写得对。而且,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并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去学,主动提问,这就是英语教学成功的体现,也是素质教育的宗旨。对于每一堂课,都要从每一位学生出发,从听说读写各方面素质考虑,使每一堂课达到最佳效率,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五、贯彻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之一在于英语教师自身的素质
要想提高中学生在英语方面的整体索质,英语教师首先要有相当高的能够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人才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如优秀的思想品质,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科学的教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较高的业务水平。在这个信息时代,还须有一定的电脑知识和操作能力,这些都是老师为提高学生的整体英语素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综上所述,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重要改革时期,我们应该转变观念,研究教法,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位学生,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融为一体,并力求听说领先,以适应交际化英语的需要,把学生真正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实际应用英语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怎样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 篇2
小欣有着一双乌黑闪亮的大眼睛,对人很有礼貌,她正在读小学六年级,成绩一直排在年级前五名。邻里大叔大妈遇到小欣妈,都夸小欣妈好福气,养了一个又聪明又漂亮又懂事的女儿。小欣妈只有中专文化,在一个研究单位里当打字员,女儿成了她的骄傲,她很高兴听到他人的恭维之词,看到他人的羡慕眼神。于是,她下了更大的决心,不惜血本全力以赴,打造更完美更出色的第二个“哈佛女孩”!她满世界的去打听、寻找各种补习材料,花钱请最好的家教老师,星期六星期天忙着接送女儿上钢琴班和书画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欣的眼神越来越黯淡无神,灿烂的笑容从她脸上消失了,话语越来越少,见人便低头绕过,邻居们再也看不到原先那个热情活泼的小姑娘了。
小欣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发展到拒绝参加各种补习班。妈妈苦口婆心地劝她,大道理小道理不停地讲,女儿拗不过妈妈,顺从了,但变得更沉默了。终于有一天,当妈妈兴冲冲地捧着一大堆辅导读物进屋时,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小欣用剪刀咔咔地剪自己的手指,用刀片一下一下地划自己的手臂,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滴到地板上,她的脸上毫无痛楚的表情,却流露出从未有过的畅快和轻松。面对痛不欲生的妈妈,她冷冷地说:“这下你满意了吧!”
[心理点评] 小欣妈妈有一种补偿心理,培养一个成功、优秀的女儿是她惟一的奋斗目标,女儿是她赖以获得优越感和维持优越感的基础。她从未想到,她呕心沥血的付出换来的竟是女儿的叛逆,女儿竟用血淋淋的自虐方式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和反抗!她的心理天平一下失去了平衡,感到了深深的痛苦和委屈。的确,对于家长来说,最大的安慰和欣慰,莫过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的家长可以说是全世界最疼爱孩子、对孩子期望最高的家长。但是,如果你不懂得现在的孩子的心,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强加给孩子,哪怕你的愿望再美好,付出的心血再多,也只能成为泡影,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和不满。
其实你不懂孩子的心
下面这些行为和话语,都是不懂孩子心的家长常做常说的,是最伤害孩子的:
*否定孩子的人格。如“傻瓜!” “你怎么那么笨,怎么教也教不会!” “没用的东西!”
*让孩子怀疑爸爸妈妈是否爱自己。如“你不听话,爸爸妈妈不要你。” “你不好好学习,别进这个家!”这些话使孩子感到父母只爱学习好的孩子,如果学习差,就不值得爱了。
*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他的能力。如“谁像你,这点事都不会做!”“都这么大了,你就不能做快一点?!”
*跟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如“你看,人家的孩子多自觉,学习多么好。”
*用权威、生硬的口气命令孩子。如“不许哭!” “不做完这些作业,不准去玩!”
*吓唬孩子或用侮辱性的语言。如“不听话,让警察叔叔来抓你!”“你简直是个废物!” “笨猪!”
想想,你是个成熟的大人,如果你在单位里天天听领导这样斥责你,你是心悦诚服、热情高涨,还是反感抵触、情绪低落?孩子还远未成熟,思维还是单一的,需要的是大人的耐心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只有把握孩子的心理脉搏,才能真正成为孩子的知己和引导者。
这样贴近孩子的心
和他一样大,和他一样高一个爸爸带着3岁的儿子逛商场,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爸爸看得津津有味,儿子却闹着要走,怎么哄也不行,当爸爸蹲下来系鞋带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在3岁孩子的高度,眼里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和脚,所以他才会觉得逛商场一点意思都没有。知道了这个道理,家长就要放低身子,用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维与他相处,孩子3岁,你就3岁,孩子6岁,你就6岁。你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比方在注意力、自控力上,你要求孩子必须像你一样,这是不公平的。著名演员宋丹丹说过一句话:“即使你要打孩子,也要等到孩子与你一般高的时候。”一个好的家长,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值得尊重的个体来看待,充分满足他的合理要求,那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想爱就爱,想打就打的家长,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和孩子成长的需求了。
小提示:与孩子说话时,蹲下来,目光平视,也可以把孩子抱起来,或放在椅子上对话。
做个发现家,而不要做管家六一节我到英华幼儿园观看幼儿演出,发现一个叫杨祥的小朋友一直在观众席上手舞足蹈,原来他是在模仿台上的舞蹈动作,从演出开始到演出结束,他始终很投入,神情专注,旁若无人。虽然他没被选上台表演,但他对舞蹈的专注的确不同寻常,说不准将来国家会多一个有建树的舞蹈家或音乐制作人呢,但前提是有人慧眼识珠,因材施教,如果把他当成多动症,嫌他烦,不许他手舞足蹈,也许就扼杀了天赋的幼芽。有的父母常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多毛病,又那么难管,轻不得,重不得,管到父母自己血压升高、失去耐性、气急败坏。其实,你不妨试试不管,强迫自己换成观察分析。好孩子不是管出来的,好的父母不应是管家,应该是一个发现家。就是说,父母应善于观察,一旦发现孩子具有某些长处或天赋,便积极引导他扬长避短,取势造才。
小提示:父母不能太功利,发现孩子的长处是为了因势利导,让孩子健康成长,而不是为了追求某些直接的利益,否则会扭曲纯洁的童心。
以身作则,别当手电筒“望子成龙”是家长最大的心愿,“恨铁不成钢”是家长最常见的心态,但教育家陶宏开说过:龙不是“望”出来的,钢不是“恨”出来的。我曾经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个不愿跟爸爸交流的儿子这样说:“他不许我吃零食,一吃就骂,可是他是一边嗑着瓜子一边骂的,我怎么能服气!”家长只做到一,却要求孩子做到二,孩子一旦做不到二,家长就暴跳如雷,不是打便是骂,弄得亲子之间情绪对立关系紧张。父母不做出表率,没法令孩子口服心服,怎么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孩子?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和你心贴心?
小提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手电筒不要只照孩子,经常掉过来照照自己,你也许会羞愧地觉得,孩子比自己做得还好一些呢。
欣赏孩子,找出闪光点 一位心理学家在墙上贴了一张白纸,中间随意点上一滴墨渍,然后问他人看到了什么,每个人都说看到了一个黑点,没有人说看到了一大片白色。如果说白色是优点,黑色是缺点,我们做父母的便往往只看到黑色,挑剔的目光紧紧盯着孩子那一点点缺点,却对一大片优点不以为然。有一句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老师在一个字迹难看的小学生的作文本上批道:“真恶心!”同样是面对一个字写得很糟的孩子,另一个老师却在他通篇的文字里圈出一个工整的字,批道:“漂亮!”母亲看到了,也高兴地说:“原来你也可以写出这么好的字!”孩子信心大增,从此勤练书法,终于练就一手好字。看来,孩子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的。我们做父母的应该向这位老师和这位母亲好好学习,既要看到缺点,更要发现优点,激励和培养出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把握小学教育的脉搏 篇3
一、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所谓体系, 词典中的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既然是一个“整体”, 这就要求其构建必需包括“纵”、“横”、“内”、“外”四个维度。所谓“纵”, 即我们经常所讲的“直通车”, 就是要构建一个基于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本科层次有效衔接、协调发展的体系;所谓“横”, 即我们所讲的“立交桥”, 就是要构建一个普职融通的体系, 其依赖于普职等价的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的建立;而所谓“内”和“外”, 就是要求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的内部体系, 更要与整个教育体系乃至社会体系相衔接、相协调。
二、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特征, 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命脉。以往校企合作的很多问题, 如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层次不深等, 单靠教育部门解决是力不从心的。如今能够从国家层面提出, 有些问题我们相信就可以得到解决。这就要求国家层面要有一个顶层设计, 如国家各职能部门的角色与定位, 政府与企业、行业的关系,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角色的定位等, 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落实。此外, 还要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 让企业感到必需参与职业教育, 参与职业教育不难, 而且参与职业教育能够得到实惠。与此同时,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能停留在表面, 浮于形式, 要使校企合作真正能够渗透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 比如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评价等各个环节, 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尊重科学规律 把握时代脉搏 篇4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是全省十七个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县之一。
近年来,全县上下始终把人口问题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进行决策部署,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攻坚克难,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得到全面推进,人口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为深入开展“一创双优”活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以科学决策为基础,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体系
县委、县政府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全县工作的首位,在决策方面着重把握了四点:
一是党政重视到位。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指挥部,下设监督组、协调组、指导组、秘书组,制定下发了相关文件、方案,制定措施,加大投入,整体推进。二是科学决策到位。县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调研、督导,协调解决问题,督促工作落实。县委办、县政府办认真履行职能,及时派员督促检查,定期向县领导汇报,推动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奖惩兑现到位。做到了“两坚持”,即坚持实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落实“一票否决”的规定。2011年以来,先后通报表彰了26个乡镇和县直单位,给予了19个乡镇和县直单位通报批评和黄牌警告,公开处理了12名党员干部违纪超生案件。四是综合治理到位,重新制定出台了《清丰县相关部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工作职责》,分解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各项任务,建立起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协调推进的责任体系,逐步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以强根固本为核心,夯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基层基础
2011年以来,严格按照市人口计生委提出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示范工程建设要求,积极开展示范工程亮点线路建设,先后筹资600多万元,对服务阵地进行了大规模整建。新建扩建乡所13个,新建整建高标准村室81个。古城乡、柳格乡计生服务所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国家级示范所;并成功打造了一条以濮清快车道为主干线的市级亮点线路;每个乡镇全部打造了一条县级亮点线路,成功打造了19座“三星级”人口文化大院,培育了一大批计划生育工作亮点和品牌。新的一年,站在新的起点,县委、县政府再次确定了“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新思路,拟投资1000万元,打造一条市级亮点线路,17个乡所全部达到标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40%的村室达到“四室一校”的标准,新建51个“三星级”人口文化大院。
以强化宣教为措施,创造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环境
以“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主线,建立了“创意人性化、形势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内容科学化”的宣教服务新亮点。一是完善了生育文化建设载体。累计投资400多万,先后制作大型温馨广告牌200余块,印发《新时期育龄妇女必读》7.3万册,计生宣传折页15万份,宣传挂图4000余套等等,免费发放到育龄群众手中。县人口计生委和文化局联合创作的《洞房蜜约》、《情系独女户》等10余部计生优秀剧目,在乡村巡回义演,有力地营造了新型生育文化环境。二是创新了生育文化建设内容。在电台开设了《人口之声》、在电视台开设了《人口与社会》。举办了演讲会、演唱会、文化广场汇演、文化大院唱戏等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计生文艺宣传活动。三是打造生育文化建设精品。本着大联合、大宣传、大开放的原则,将特色宣传做成系列、做出精品、吸引群众。积极开展了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送一张“全家福”活动和发放“新婚大礼包”活动。先后投资25多万元,制作的“全家福”1万余张和“新婚大礼包”1400余份免费发放到计生家庭。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机制
一是率先实行行政征收和行政处罚案件的网上审批和办理。开通运行了“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软件管理系统”。
二是投资45万元开发了“清丰县党员干部职工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系统”。该系统录入了全县党员干部职工的身份证、结婚证、生育证、家庭住址、育龄妇女指纹、夫妇照片、联系方式等各类人群信息。B超医生和妇科医生对服务对象的康检、随访结果负责到底,如出现政策外生育或重大手术事故的,将对B超医生和妇科医生进行责任倒查,并视情节给予严肃处理,从而有效避免人情康检和走过场式服务。
三是及时开通了“医信通”服务。在开展计划生育节育手术、术后随访、生殖健康检查、出生缺陷干预、妇科病普查等工作中,由工作人员通过网络系统快速查询各类服务对象列表,进行确认后,系统会自动将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项目和服务人员代码,以短信形式发送给每一位服务对象和技术服务人员。
以利益机制为导向,强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财力保障
县委、县政府整合各种资源,逐步建立健全了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救助“六位一体”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
2011年以来,全县共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年龄在45~59周岁城乡居民4144人,发放计生补贴41.1万元;为2061名年满60周岁的计生户,发放养老补贴24万余元;为2131名奖扶对象发放奖扶金179万元;为127名特扶对象发放特扶金13.6万元;共为12964人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311万元;为2900名计生受术对象办理意外伤害保险2.9万元;为3788户办理重大疾病伤害保险13.5万元;为23人发放生育关怀抚慰金13800元。
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和利益机制的建立,让广大计生家庭实实在在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发展成果。
以优质服务为主题,提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技术能力
县人口计生委积极开展“543”优质服务工程和三大干预工程,重点做到了“六个突出”:
一是突出生殖保健服务的全面性。在对已婚育龄妇女定期定时健康检查的基础上,扩大了对男性生殖健康的保健,积极为群众查病治病。二是突出对育龄群众服务的系统性。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出生缺陷干预网络,对全县新婚、二胎持证妇女,开展婚前培训服务、定期保健服务、营养素干预服务、优生检测服务等系列化服务。三是突出孕情跟踪服务的关怀性。对全县持证对象建立了跟踪服务档案,每月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到乡村,免费进行孕情跟踪监测和孕期保健服务及优生优育培训。四是突出知情选择的规范性。重新对知情选择的申请、协议、服务、随访等各程序进行了规范,根据每个服务对象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使其自主选择适合自身安全的、有效的避孕节育措施。五是突出随访服务的及时性。对人流术后、放取环术后、输卵管结扎术后及使用避孕药具对象实行了“四必访”。六是突出优生优育的前瞻性。2012年清丰县被国家明确为“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县”,试点启动以来,先后投资50多万元,改造了化验室、组建了项目办公室、咨询指导室、档案室和爱心餐厅,为计划怀孕的夫妇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提供全方位服务,实施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止目前,全县完成孕前优生健康检查700多对。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口计生委)
把握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脉搏 篇5
一、建立现代的阅读教学的观念
语文教师培养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有高度思想觉悟, 能敏捷的接受各种新的信息, 作出判断, 做出正确反应, 能说会写, 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人才。这是语文教学的方向, 也是阅读教学的定位。叶老早就指出:“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以课本讲解为基本活动的模式, 以课本结论和知识传授为基本内容的阅读教学观, 仍然充斥讲坛, 根深蒂固。这样的教学怎么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阅读教学的现状, 大大滞后于时代的需要。站在时代的坐标上, 一名语文教师应构建现代化的阅读教学观点:以能力培养为归宿, 以训练思维和语言为核心, 以丰富的阅读活动为内容。
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认识过程。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 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是为了学”的教学观是各位名师已明确的教学观。问题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认定。有些课堂的教学过程, 看似学生活动很多, 但学生的所有活动都是绕着老师转, 为答出教师的正确答案而费尽心思。要改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位被动接受者的课堂设计,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是一个教学生学语文的教师, 而不是一个教语文的教师。教师的教法是为了学生的学法服务, 教师应向学生展示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或分析或综合, 或归纳或演绎,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去教会学生应该去思考什么, 以及怎样思考。
古人讲“授之以鱼, 不若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也认为最有用的学习, 是对学习的学习。语文是具有极大综合性的学科, 它包罗万象, 只有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 他们才能把一个个散乱的知识点组织成一个稳定的系统。教师应该千方百计让学生的脑子转起来, 调动他们的眼、耳、口、手, 去听、说、读、写, 用心去想, 养成学生爱思考、会思考、深思考的好习惯, 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提高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 课堂只是一个环节, 还需其他环节的增益, 如课外阅读。旧式教育历来排斥课外的“闲书”, 并严加限制。这种阅读教学观至今影响很深。其实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经验告诉每一位语文教师, 想提高语文水平, 单靠课内是不行的, 教师要重视课外阅读的开展, 以此开拓阅读视野, 培养读书的嗜好。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增益于课外。
二、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首先对大纲、教材深入钻研, 吃透大纲, 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 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中, 无论是否采取目标教学法, 教师都会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应当紧紧围绕训练重点来设立教学目标, 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注重突出训练重点, 彻底放弃逐字逐句讲解的做法, 这是提高效率的最根本之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多方面的, 需要逐课、逐单元、逐册的进行培养训练。
而不少教师反映:课时紧, 教学任务完不成, 特别是现代文阅读部分。他们便采取自习课补讲或快节奏授课的方式, 而不重视学生接受与否, 老师讲的太多了太快了, 学生没有明确重点, 更谈不上能力的提高了。所以, 处理教材时, 要依据教学目标和课文走势对课文文本进行筛选, 拎住了教学要点才可以大胆删减旁枝繁叶, 使教学重点显露突出。
其次, 教师对教法的选择应体现课型特点和课文个性。
课本中课型有四类:导读课、自读课、欣赏课、选评课。导读课, 顾名思义, 是让教师运用这个例子, 点拨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此类文章。自读课则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读提示阅读, 欣赏课及选评课要求教师更放开手脚, 让学生把已有的阅读、欣赏知识运用在对课文的欣赏评议中来。教师应对几类课文采取不同的教法, 以体现各自课型的特点, 使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训练落到实处。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不仅要考虑课型特点, 也要考虑教学方法。教学要提倡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这个观点没有人敢反对。孔子说:“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这句话讲的是启发的时机。怎么才能出愤出悱呢?不要满堂灌, 不要拼命分析课文, 肢解课文。把时间留给学生, 把问题交给学生, 让他们独立思考, 冥思苦想。有些问题可能怎么也想不出, 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心愤愤了。这时不要忙着给答案, 让他们去讨论。有些问题学生自以为懂了, 却说不清楚, 于是口悱悱了。这时时机到了, 火候成熟了, 需要老师的帮助了再去“为说之”, 这才叫启发式教学。它才真正做到了能让学生主动参与。
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有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于文质兼美的课文, 学生由于知识、年龄等方面的关系不可能初次接触就与作者产生感情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教学内容时下一番功夫。魏书生老师在这一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在全国各地受邀讲课, 与学生并不熟悉, 但他看似不经意的让学生猜学习的课文篇名, 板书不同的字体, 三言两语的开场白等, 其实已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自然会对学长式的老师的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尊重的原则和民主性是使学生学语文有兴趣的基础和前提。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 与教师共同完成丰富多彩的思考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他们才会在学习中、探索中、质疑问难中, 逐步成长为具有一定品质, 有较高水平的人。
其实,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触越来越多, 英语的地位也越发重要。作为一种历史悠久、语汇丰富、词义纷繁、语法简练、使用灵活且搭配能力极强的语言, 英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极为广泛。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语言课程。它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大学英语课程包括词汇, 语法、阅读、写作等多个部分, 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笔者希望运用内隐学习理论对词汇教学进行分析, 探索, 给大家在词汇教学上以借鉴。
二、内隐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1967年发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一文, 首次提出内隐学习的概念, 他将其界定为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法, 我们都应围绕一个宗旨——教是为了学。要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让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读写较重视, 而对听说比较忽略, 事实上, 听说读写如果缺乏同步协调的开发, 就会极大限制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 教师应开发丰富多样的听说教学训练形式, 通过活动使课文内容转化并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的环节, 推动能力的提高。语文教育改革家于漪所创造的多功能立体化活动形式, 让我们耳目一新。如重锤敲打关键句, 顺手轻点平淡句, 变换角度, 连线成体, 联系扩展, 复读反馈, 展示意境, 讨论答辩, 密集训练等。在吃透教材、精心杂知识的过程, 即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根据以后的一系列研究, 他把学习分为外显学习 (explicit learning) 和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 两种。所谓外显学习, 是指人们有明确意识的、采取一定策略并付出努力的学习, 因而该学习表现出控制性和清晰性,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称为外显
知识, 而在内隐学习中, 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 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因而该学习表现出自动性和模糊性, 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称为内隐知识。如在母语获得过程中, 儿童并不了解母语的语音和语法的规则, 却可以自如地生成合乎规则的言语形式, 并能非常容易地辨别出哪些语音是不正确的, 哪些话是不合乎语法的, 这可以说是一种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具有四个本质特征:
1、自动性:
这是内隐学习最为显著的标志, 也是它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即内隐学习会自动地产生, 无需有意识地去发现任务操作中的外显规则。而且正是内隐学习的自动性, 才揭备课的前提下, 教无定式, 变化多姿, 学生在活动中有了兴趣, 掌握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三、大力开展课外阅读
吕叔湘先生曾经谈到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 你要问他的经验, 异口同声的说得益于课外看书。是大量阅读使他们成为语文学习尖子。与课内精读和语言学习相比, 课外阅读有自己明显的特点:阅读者为需要而阅读, 为获取信息而阅读, 为兴趣而阅读, 他关注的是文章内容而非形式, 阅读的过程便是语言能力习得的过程。阅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材料进行分析讲解, 介绍阅读方法提高的。只有大量的真实的阅读, 示了它不同于外显学习的独特本质, 并确立了它的应有地位。人们能在没有意识努力去发现任务的隐藏规则或结构的情况下, 学会在任务环境中对复杂关系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2、抽象性:
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 所获得的内隐规划不会因为表面符号的变化而受到影响。也就是说, 只要规则不变, 物理形式的变化对内隐学习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3、理解性:
内隐知识在部分程度上可以被人们意识到, 只是人们难以把他们完全地揭示出来, 即出现“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现象, 换句话说, 内隐学习具有不彻底的理解性。
4. 稳定性:
与外显学习相比, 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也不露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也就是说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更加稳定。而且心理学家发现:通过内隐学习得到的技能能够保持相对较长的时间, 而通过外显策略获得的技能只能保相对较短的时
才能使学习者的语文能力不断提高。所以,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必须重视大幅度增加课外阅读量。实践证明, 大量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环节。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不能放任自流, 而要加大指导力度。指导学生选择有益的适合年龄特征的读物;指导阅读方法;定期以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 并及时给予正确指点。这样学生的阅读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舞动情感的画笔 把握心灵的脉搏 篇6
一、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要让幼儿画“话”
幼儿虽小, 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与这个社会进行交往、融合、互动。他们有自己的群体, 每天都在他们身上发生着许多不被我们成人发现并重视的故事, 他们从中获得了积极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当幼儿不能用准确的语言和完整的表达向成人倾诉, 从而得到抚慰和共享时, 他们会选择用绘画来分享他们的快乐和焦虑。“不同的绘画内容和形式都体现着画家不同的认识、情感和观念。幼儿绘画更是直接流露了孩子们纯真的情感, 幼儿绘画活动的创作过程, 实质上是幼儿通过借助美术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了解, 是幼儿纯真情感的表达。” (1)
晨区和离园时段的绘画总是为幼儿所喜欢。晨区时的绘画中, 幼儿在表达自己新的一天的希望。例如, 甜甜画的小女孩头上戴着一个很夸张的蝴蝶结, 原来妈妈给她买了新的蝴蝶结夹子。腼腆的她用这种方式表达她的快乐, 向大家“宣布”:我有漂亮的花夹子了。精力充沛的轩轩是个汽车小发烧友。有一次, 他画的车上有个小脑袋。面对小伙伴的围观, 他兴奋不已地介绍:“我爸爸让我站在那个位置上把头探出, 就像姨姨结婚时的摄影师一样, 帅呆了!”离园时的绘画内容更倾向于“故事化”, 幼儿会在素描本上画下更多的心情故事。例如, 星羽小朋友的图画里有一个做武术操的男孩, 双手、双脚特别粗壮, 显得有些变形。他告诉妈妈:“今天早操时我很认真, 老师表扬我说‘星羽的动作很有力量!’”陈烨将画好的两个玩游戏的男孩分别涂上颜色, 可其中一个的脸居然是黑色的, 原来今天他和好朋友吵架了, 他将好朋友的脸涂黑, 表示不喜欢他了。幼儿在画中表达着快乐, 也发泄着心中的不满。而这种发泄方式不仅直接而且文明, 因为它不会伤害到别人, 却又舒缓了自己压抑的心情, 排解了消极的情绪, 有益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二、创造机会和条件, 要让幼儿可画
绘画不仅可以让幼儿表现自己对有形的周围世界的认知, 还可以展现无形的内心世界。由于绘画具有这种特殊功能, 我们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和条件, 让他们可以自由地绘画。
首先, 应为幼儿提供作画的时间和空间。晨区、离园两个时段是幼儿的“自由”的时光, 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心情, 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 随心所欲地进行涂画。此外, 我们要积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根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设计形式多样的美术活动, 鼓励幼儿大胆用画笔画出与众不同的、有个性色彩的、饱含情绪情感的作品。《指南》提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所以, 我们在各种活动中也要根据幼儿的意愿,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
其次, 应提供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 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 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丰富多样的材料和工具不仅可以促进幼儿技能的发展, 而且可以拓展幼儿创作的思路, 丰富幼儿创作的内容。从幼儿的作品来看, 幼儿对绘画工具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了解得越多, 对形状、空间、色彩的认识越丰富, 越有利于捕捉外界信息, 作品就越富有表现力。
最后, 应让幼儿自由选择多样化的绘画形式, 从而使幼儿掌握更多的表现方法。例如, “我的梦”是一个主题想象画, 可以引导幼儿先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梦想, 然后请他们在画面上表达。又如, 在朗读完诗歌《风在哪里》后, 我请幼儿画出“风在哪里”, 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小不同的图画纸, 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 可以是全景, 也可以按诗歌中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画成连环画。同样的命题和内容, 在材料和形式的选择上体现出了幼儿的个性, 因为幼儿的知识、能力、喜好不同。这样, 由于有更多的自由选择, 幼儿在活动中能更舒展地放松心情、展示自我。
三、积累丰富的可视资源, 要让幼儿能画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 积累一定的视觉形象是幼儿运用这一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认知、情感的前提。因此, 我们要积极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仅要观察事物整体, 也应关注细节。此外, 我们还要与幼儿共同欣赏大家名作。“通过与大师作品的经常接触、对话和欣赏,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艺术大师们的线条造型、构图、对色彩的运用、作画方式等, 作品中的某些艺术语言在潜移默化地丰富着幼儿的艺术感觉, 这些有益的影响也必然会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2) 另外,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利用幼儿身边触手可及的资源, 带领幼儿品读优秀的绘本。如《逃家小兔》以类似于幼儿所常用的线描画方式作画, 画面直观、形象;《母鸡萝丝》中, 狐狸的挫败和母鸡萝丝的悠然自得, 在精细的线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树上旁观的鸟儿、池塘边的青蛙、拴在稻田里的小羊等, 都隐藏了故事的细节。幼儿在品读绘本中, 不仅可以积累素材, 也可以掌握新的表现方法。
其次, 正如文字是语言的物质依托一样, 绘画的基本技能是构成幼儿充满奇思妙想、丰富而又生动的画面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技能的支持, 幼儿的绘画也就是“无米之炊”。《指南》要求我们不仅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 而且应该在“幼儿需要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比如, 当幼儿急切地想表现小伙伴背过脸对他不理不睬时, 我请来了他的好朋友再现了情景, 引导他:“你看到了好朋友的什么?”“头发、背”“头发是什么样的呢?”“有两个辫子……”幼儿从简单的线开始, 发展到可以描绘物体基本的外形、动态, 进行复杂的画面布局。这些基本的技能就是他们在一次次的渴望到实现的过程中逐渐掌握的。
四、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要让幼儿敢画
“绘画作为人类表达情感的语言, 具有独特的无固定规范的表达形式。”对于幼儿来说, 希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认知是幼儿绘画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对这内在的愿望给予细心的呵护, 对他们的展示行为给予积极的鼓励。如何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 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呢?
首先, 我们需要了解并理解幼儿学习方式的特点, 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我们要告诉幼儿, 大家都有许多的不同:想法不同、愿望不同、经历的事情也不同, 所以画出来的东西肯定也不太一样, 只要是自己想画的、能画的, 就可以大胆地画出来。
其次, 应该尊重幼儿的创作, 要给幼儿表达自己作品内涵的机会。面对幼儿的作品, 我们切忌简单地评价, 如“你画得不好/好”, 或者“这张画漂亮/不漂亮”, 而应该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单一的解释性评价只是教师的独白, 忽略了幼儿的思考和表达;单一的引导评价对幼儿的回答没有给予一定的提升。所以, 我们应当将引导性评价和解释性评价相结合, 既要倾听幼儿的心声, 又要对相应的内容进行提升。 (3) 此外, 我们还要选择多元的评价内容, “不应单单从颜色、构图、造型等绘画形式语言来评价作品, 而应该多看看幼儿的绘画是否有童真性、创造性, 应该多听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思考和表达及互动性评价。” (4)
当幼儿兴致勃勃或迟迟疑疑地拿起画笔开始创作时, 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地等待, 让幼儿感受到我们对他坚定的信心。只有这样, 幼儿才愿意用自己熟练或不熟练的绘画技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 讲述出只属于他们的故事。“绘画比语言文字能更好地被幼儿用来表达认识、表述情感、想象与创造内心世界, 它能开启幼儿思维, 激发多元、弹性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5) 只有呵护好幼儿的创作热情, 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才能够充分发挥绘画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教育功能。只有幼儿舞动情感的画笔, 教师才可能把握他们心灵的脉搏, 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注释
11 张静, 秦建伟.如何在绘画中引导幼儿的情感表达[J].教育导刊, 2012 (5) .
22 林琳.名画欣赏教学对中大班幼儿绘画表现的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33 4 林娜, 幼儿教师绘画教学行为研究, 福建师范大学, 硕士论文, 70页
掌握松紧尺度,把握发音脉搏 篇7
关键词:紧张 松弛声带 喉外肌
发音对于广大歌唱爱好者来说,是一件既容易又复杂的事情。容易在凡是发音器官正常的人都能够发出声音,而难就难在如何演唱高质量的声音和如何演唱高音,一般来说未经训练的嗓音基本都会出现遇见高音唱不上去或声嘶力竭喊叫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最终结果会导致喉咙紧张,青筋暴露,声带容易疲劳、沙哑,有人笑称“被踩着脖子了”,久而久之声带容易产生病变。发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声带闭合太用力从而造成气息在声带上产生过大的压力,结果气流不能均匀的通过声门形成动力使声带振动发音。另外,口腔、舌根、下巴、前颈、喉结等各部位处在一种束紧、牵拉、挤压的状态中,也是形成难听的声音的重要原因。而解决这种原因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首先,了解发音器官的构成。
发音器官包括声带与喉外肌。声带是由黏膜、声韧带及声带肌组成,左右各一条。在正常情况下呈白色,由于它是由弹性胶原纤维组成,因此,它可以变化其松紧的张力,来改变音高。当发音时声带始终是积极的,并且会随着音的升高而不断变化着,比方从最低的音唱到最高的音,不但要把声带由长缩短,而且还要把声带振动发音的部分逐渐的由大变小。但要注意把握“尺度”,它的紧张是相对着的,不是绝对的。
声带自身的运动不是主动地去拉紧,而是靠呼吸、腔体的打开、声音位置等的一系列的运动中被动的,处于相对的拉紧。①它本身不能用劲,如果用劲就会与喉咙间的肌肉相连造成一连串的紧张,从而使声音产生“挤”、“卡”等毛病。②它本身不能主动地来发声,而是被气息吹响的,就像演奏家在吹奏笛子、黑管之类的,是被动的发声。只要声带拉紧了,融入叹气的感觉,等待声音出现即可。在演唱中随着音高的增高,则需要腔体打开与呼吸的深度相应的夸大,从而使声带拉紧至可以唱相应的音高,并且有一种通畅的、松弛的感觉在里面。
喉外肌包括依附于颅底、舌骨、下颌骨、胸骨及喉的甲状软骨各部分的肌肉。一部分肌肉(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咽中缩肌等舌骨上方的肌肉)收缩时,可以使喉结随舌骨上升而抬高;另一部分肌肉(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甲状舌骨肌、环甲肌)收缩时,便能使喉结随着舌骨的降低而下降,同时,还可以向前下方倾斜,从而,增加了声带的张力。这是改变音高的又一个条件,对于在高音区歌唱发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次,如何解决发音器官的松紧。
1、喉结稳定与喉外肌的放松
喉头的稳定是与喉外肌的放松相辅相成的,二者是一对矛盾。喉外肌对稳定喉结的发声状态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稳定的喉结也会促使一部分喉外肌的放松。喉外肌广义上是指喉头外部肌肉的,而非是整个脖子的肌肉的。他的放松是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且喉头稳定的基础上。但是,喉头不是绝对稳定的控制在某个地方,一成不变的,它是相对稳定的,是随着音的高低做适当的移动。例如:苏联的声乐教育家彼得连科曾说:“喉头是可动的,略微偏低,就像打哈欠那样”;歌唱家尼古莱·盖达是这样描述“关于喉咙的形态姿势问题,在歌唱中它应该和在打哈欠中一样,喉咙大大的打开而没有任何肌肉活动的感觉,没有哪个部位有紧张的张力。所以,我想应该忘掉喉咙的存在,正常的吸入,就像的哈欠时那样,而喉结则自动降低了位置。”著名歌唱家琼·萨瑟兰则说“如果我感觉喉咙里有什么东西,我知道自己就唱得很糟糕了,打开喉咙对我来说是在喉咙里完全放松的感觉。我就的需要注意得最多是让下巴往下掉”。由此可见,忘掉喉咙是多么重要的,有了打开喉咙的感觉,或打哈欠的感觉,使喉头下降处于相对的稳定,是获得自然声音的基础。
2、下巴的放松与颌关节的张开
歌唱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该使劲的地方必须使劲,不该使劲的地方坚决地不能使劲。如果要获得圆润的声音,使高音能够顺利地唱出,则要求下巴必须放松,不能紧,不能压着喉头,特别是下巴下面的肌肉决不能紧张得发硬。因为,它紧张就会使喉头上提,于是下巴就卡紧了,造成挤、卡等现象的发生。
颌关节俗称“牙关”,它的打开是否紧张,直接影响着下巴能否能够正确开合,是否在歌唱时随着感情的变化自由的张开与闭合。歌唱中的打开是尽量地把它放松、张开有脱臼的感觉,它不同于平日里的张大嘴。我们在练习时,很容易走入误区,想尽一起办法想把它张开。其实,这样会越张越紧,要感觉是把它松开,或者像傻子讲话一样,有点含糊不清的感觉。此时体会下巴处于放松的状态并且舌头有向后退缩的感觉。
打开颌关节时需想象“用牙关处的嘴巴张开带动真正的嘴巴张开的感觉”,但同时也是与气息紧密相连的,如果光张嘴不进气的话也是不对的,只有同时配合腰腹的松开,才能把颌关节真正的张开。与此同时,松下来的下巴与张开的颌关节是处于矛盾的状态,即张开的颌关节的上一半是处于积极的、相对紧张的状态,而下巴则是相对松弛的,用沈湘先生的话概括就是“张嘴下巴懒洋洋”。
3、前颈与后颈的松紧关系
前颈与后颈的关系是一种前松后紧的矛盾关系,前颈的放松即喉外肌的放松,它是与后颈相对的,只有打开喉咙,喉头稳定,后脖子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使里面的咽壁肌肉群挺立、有紧张感后才能使前颈的肌肉群放松。后颈的紧张实际上就是咽壁的紧张或是挺立,它的松紧决定着声音的好坏,它是连接鼻咽腔、口咽腔、喉咽腔腔体的光滑的肌肉和粘膜组织,对于声音起到反射的作用,歌唱时如果咽壁没有力量,咽壁不坚固,不能把保持咽腔一定的姿势,当遇到呼气加强,咽腔就会走样,发出的声音也就不能脆亮,发音的效果也不一致,并且由于咽肌薄弱,咽腔不能伸缩自如,而音域也必定狭窄。
沈湘先生所讲的:“贴着咽壁吸着唱”就是要求获得前松后紧的状态,他要求想着后脖子梗,在后颈的位置找咽壁,好像在这里有个“歌唱家的嘴”,从后头“张嘴”想着“贴着咽壁吸着唱”,这时,小舌头轻微、松弛的上抬,同时喉结下沉,于是就拉开了咽壁上下的空间距离,喉咙便在“吸气”的感觉中打开了,同时,喉外肌也处于相对的放松,重心是在后脖子。
4、舌根的放松
在歌唱中舌根是与后咽壁形成一个共鸣的“管子”的形状,如果它紧了或是僵了就会影响“管子”的形状,破坏整个歌唱的好坏。但有时候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会出现舌头不知该放在什么地方或是该呈什么形状。是该往后、往前还是翘起来?正确的是不要刻意注意它的位置、形状,正常的放松就可以了,有的老师要求舌头必须形成直沟,这样有利于歌唱,但这种提法也会使学生刻意地想舌头、摆弄舌头,最终会使舌头紧张,以致于造成舌根紧张、下巴紧张等问题的出现,正确地是要求建立在呼吸正确、打开喉咙正确的基础上,使舌头处于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即可。
舌头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念字,不念字的时候腔体是稳定放松的,舌根不能紧张,如果这部分紧张了,或是压了很容易造成恶心、呕吐的感觉,以至于使整个歌唱的状态陷入僵硬、紧张。
总之,发音不单单是声带的问题,它是配合声带发声的各个腔体间相互协调的过程,需要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利用呼吸、打开、共鸣等唱歌状态的配合,熟练协调喉外肌、下巴、前颈、颌关节、舌根这些部位的肌肉使之放松,在歌唱中仿佛没有喉咙或者是脖子,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影响声带正常工作的不必要而又多余的劲儿。但声带要求处于积极拉紧得状态,因为它不能松弛,如果松弛将不会产生声音,同时声带也不能“躲开”、不能通气儿,如果这样两片声带将会闭合不严,对于后面的歌唱将会造成严重的影响,音色、声音位置也会发生变化,慢慢会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越来越唱不动,最终无法完成作品。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2.《大歌唱家谈精湛的演唱技巧》、美国、杰罗姆·汉涅姆、黄伯春译
3.《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函授教育丛书》、沈时松、吉林音像出版社
【把握小学教育的脉搏】推荐阅读:
把握市场脉搏做好企业统计工作07-07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09-17
小学六年级作文把握自我09-09
把握分寸小学800字作文10-02
小学语文如何把握学情11-07
以把握为话题小学精选作文10-06
把握好教育者的角色07-14
把握教育未来09-16
正确把握教育评价方向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