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共13篇)
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 篇1
1、把握时机:成功的秘诀,在于随时随地把握时机。
2、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失掉恰当的时节、有利的时机就会全功尽弃。
3、良辰难再,人生中大好的时刻,不要去作旧梦重圆的事。
4、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5、世间唯一最可证明的因果;你付出多少努力,就必有多少收获。
6、从容不迫地谈理论是一件事,把思想付诸实行,尤其在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又是一件事。
7、良机只有一次,一但坐失,就再也得不到了。
8、等待机会,是一种十分笨拙的行为。
9、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
10、人不能创造时机,但是他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
11、这世界上真正有成就的往往不是第一流的聪明人,而是第二流聪明加第二流愚笨的那种人。太聪明,就把什么都看开了,不肯做傻事,花笨功夫了,也就没希望了。
12、善于识别与把握时机是极为重要的。在一切大事业上,人在开始做事前要象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而在进行时要象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13、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14、如果良机不来,就亲手创造吧。
15、要留意任何可利的瞬间,机会到了,莫失之交臂,遗憾终生。
16、想哪天干,那天就是吉日。
17、应该抓住机会的额发。
18、最明亮的欢乐火焰大概都是由意外的火花点燃的。人生道路上不时散发出芳香的花朵,也是从偶然落下的种子自然生长起来的。
19、乐观主义者从每一个灾难中看到机遇,而悲观主义都从每一个机遇中看到灾难。
20、你不要以为机会像一个到你家里来的客人,他在你门前敲着门,等待你开门把它迎接进来,恰恰相反,机会是一件不可捉摸的活宝贝,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假如你不用苦干的精神,努力去寻求它,也许永远遇不着它。
21、机会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碰到过它。
22、识时务者为俊杰,味先几者非明哲。
23、福气来了不享,福气走了别怨。
24、不管你知道多少金玉良言,不管你具备多好的条件,在机会降临时,你若不具体的运用,就不会有进步。自己有好的构想,而不贡献出来,人生就不会改善。
25、古谚说得好,机会老人先给你送上它的头发,当你没有抓住再后悔时,却只能摸到它的秃头了。或者说它先给你一个可以抓的瓶颈,你不及时抓住,再得到的却是抓不住的瓶身了。
26、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7、愚蠢的行动,能使人陷于贫困;投合时机的行动,却能令人致富。
28、机会对于不能利用它的人又有什么用呢?正如风只对于能利用它的人才是动力。
29、人生颇富机会和变化。人最得意的时候,有最大的不幸光临。
30、好花盛开,就该尽先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
31、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
32、谁若是有一刹那的胆怯,也许就放走了幸运在这一刹那间对他伸出来的香饵。
33、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
34、机会不会上门来找;只有人去找机会。
3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6、糟蹋了机会,怨不得别人,是你自己的事。
37、在婚姻大事上,机会和命运常常良莠不分,叫人难以捉摸。
38、人生成功的秘诀是当好机会来临时,立刻抓住它。
39、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40、机会不但会造出小偷,也会造出伟人。
41、时则动,不时则静。
42、对任何事物,你都感兴趣,所以每当付诸实行时,你都觉得有无限的生机到来,而且从不会错过机会。虽然在短暂的人生里,你也可以体验到很多有意义的尝试。
43、一个人因为看到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更有重大的意义,只经过半小时的考虑就甘愿抛弃一生一事业前途,这才需要很强的个性呢,冒然走出这一步,以后永不后悔,那需要的个性就更多了。
44、人生不靠运气,而是看下棋的技术如何。
45、如果给个空子,就会中邪。
46、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则造就机会。
47、当运气向你微笑时,赶快拥抱她。
48、世界上有许多做事有成的人,并一定是因为他比你会做,而仅仅是因为他比你敢做。
49、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50、我们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朝我们冲奔而来时,我们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不能见着它。
51、我发现,大多数人对生活所要求的是拥有选择的机会,这比任何其他的事情都重要得多。最坏的生活可能是没有选择的生活,对新事物没有任何希望的生活,走进死胡同的生活。相反,最愉快的生活是具有最多机会的生活。
52、幸运每个月都会降临,但是如果你没有准备去迎接它,就可能失之交臂。
53、仅仅天赋的某些巨大优势并不能造就英雄,还要有运气相伴。
54、事业有成,且别以为是“命运”之神为你带来的。“命运”之神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而是被“辩别”之神支配的。
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 篇2
一、个人活动受限, 需要合作完成时
所谓“活动”, 是指某些学习内容的理解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数学实践活动做铺垫, 以便与情境中所描述的情节相照应, 进而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理解。有些活动需要从大量的素材中进行调查,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发挥小组的力量,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例如青岛版六年级《组合》中: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 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 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案?这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活动, 将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引发学生观察、猜测、实验、合作的探究过程, 在身临其境中体验组合的过程, 经历由“杂乱、具体”到“有序、抽象”的思维过程,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深刻性。
二、个人操作片面, 需要资源共享时
所谓“操作”, 是指学生个体借助实物的帮助, 通过摆、折、画等动手操作, 初步感知课题内容的意义, 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等差异较大, 对一些数学问题的认识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这时采用小组合作, 既可以保证为学生归纳数学知识提供更充分、更可信的感性材料, 使结论更准确, 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 从3cm、4cm、5cm、8cm和9cm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围三角形, 会出现10种不同的组合方式, 已经超出学生的思维水平, 没有几个学生能有序进行组合, 进行全部的动手操作。这时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可以让组内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学生在讨论中相互补充, 相互受到启发, 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
三、个人想法不一, 需要辨别真伪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便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 因而数学课上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的解题策略各异, 甚至出现因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自己的解法更好等问题而发生争执。这时, 教师不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让学生越辩越明,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发挥了主动性, 活跃了思维, 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 而且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四、个人理解不同, 需要群策群力时
当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时, 一般要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总结, 这时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 进行互教、互学、互帮, 让学生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 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 促进思维向深度、广度发展,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向别人学习的好习惯。
把握奖励的时机 篇3
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老师应该抓住每个学生的兴趣点,把握时机,对症下药,如此奖励不仅有效而且事半功倍。
物质奖励不可泛滥,否则,便会失去激励作用;同时,物质奖励也必须把握好时机。
提前奖励。每个学生有其个性特点。对于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改正得快,有的学生可能总改不了。后一类学生不是不能改,是没有毅力,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言行。面对这类学生,我们需要找到其软肋,然后提前给予奖励,让这看得见的奖励作为其改正错误的目标和动力。
新学期来临时,语文老师要求全班同学每天早上背一篇《日有所诵》的内容。并且规定,午休时,会背的同学可以出去玩。喜欢打乒乓球的小A最爱在课堂上弄出声响,严重搅乱大家听课,老师教育多次,依旧不改。第一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背完后出去玩了,而自己刚开学就把《日有所诵》弄丢了,小A在教室里如坐针毡。看到这种情况,我问他:“想不想要一本《日有所诵》?”“当然想了!”“牟老师奖励你一本,不过你得改掉不守课堂纪律的毛病,否则,我随时收回。记得,要保护好书哦!”他想了想,使劲地点了点头。第二周,我发现他上课时竭力控制自己,基本没惹事,该完成的作业都完成了。当然,他在乒乓球桌前也依旧玩得欢快……
让学生看着奖励前行,无形中给了他一种动力,因为自己最需要的东西握在手里,是最怕失去的。此外,被老师收回奖励是十分没有面子的事,所以,为了守住奖励,他必须努力地去改变自己,老师自然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唠叨了。
延迟奖励。有些学生,对奖励抱有极高的要求,常常要求老师奖励这个,奖励那个。这样的要求,让奖励变了味,成了一种交易,反而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时,对于某一个奖励,有的学生可能会嗤之以鼻,但我们也发现,当这类学生看到多数人都能得到奖励,并乐在其中时,他们往往会由“不屑”变为“向往”,此时,再吊一吊其“胃口”,会让他对这项奖励更加珍惜。
C班的班主任小D是美术老师,班上的同学特别爱画画。小兵也爱画画,而且画得很好,可就是不爱完成作业。中午大家都在做作业,他要么在教室疯跑,要么睡觉。小D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按时完成作业的,奖励其在黑板上画画,然后由老师拍下来,传到班级博客里。不料,小兵却说:“我才不稀罕。”小D老师把一幅幅精美的作品传上博客,每天放学时都在教室的大屏幕上展示给大家看。四周以后,除了小兵,其余同学都在班级做了展示。每次展示,教室里喝彩声不绝于耳。第五周开始,小兵也拿起笔做作业了。由于他听讲不认真,一个中午常常无法完成。于是,小兵上课变得认真了。终于,他也能按时完成作业了。但是,小D老师有意不给他机会,让其他同学开始第二轮的画画。又过了一周,小兵完成作业后主动向老师申请,小D老师看时机已到,便满足了他。后来,小兵一直画得特别认真,最后也得到了大家的喝彩。
学生的发展是内在的,而奖励只是外在的。只有把握好时机,才能由外而内地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唤醒学生的成长基因,让学生从这样的奖励中获得持续前行的动力。
把握时机的作文 篇4
但一旦没有把握机遇,你的努力将付之东流,结果将是悲惨的。
“西楚霸王”项羽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个家喻户晓的项羽,就是因为没有抓住机遇而落得一个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乌江边的结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当时,项羽拥有四十万军队,而刘邦只有十万之众,因此刘邦不敢与项羽抗衡。项羽邀请刘邦赴宴,就是历史上所称的“鸿门宴”。宴上有人劝项羽杀了刘邦,但项羽没有同意。就是这一念之差,失去了机遇,项羽失败了,历史的舞台上才上演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历史的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应正视历史,从中吸取教训。我们中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最为关键、最为重要的时期,用“短跑”形容人的一生的话,我们就是正处于起跑阶段。这时就决不能走弯路,而应把握机遇,集中精力,奋力直追。在奔跑中,紧握时间表,伺机“抢道”,从而超越别人,直至成为“闯线”的第一人。
学会把握时机是成功创业的关键 篇5
我从来没有机会投资YouTube,但是我必须承认,如果当初有这个机会,那也可能会错过(如若果真如此,那么必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我见过许许多多在YouTube之前做视频服务的公司及其失败的案例,由于“思维定势”这种心理,我对这个领域表示深深的怀疑。
对于先前的大多数类YouTube视频服务网站,归结它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我的结论是:它们当时的想法和产品超前了那个时代,也就是生不逢时。而等到YouTube时,一切市场条件都已成熟。
到,所有支撑流媒体视频服务的条件皆已成熟:足够的家庭带宽、数码摄影机的流行、Flash技术的进步、具有版权的网页内容可以方便的导入YouTube、博客作者们都希望在其博客页面嵌入视频。而同时YouTube建立了一个非常棒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它击中了那个正确的市场时机。
你会发现,网络上的很多东西都已经被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尝试过,互联网泡沫以后成功的企业诸如Google、Facebook、Groupon以及几乎所有其他取得成功的创业企业都有很多失败的前身。
企业家们应该时常问自己一个问题:“当别人都失败时,为什么我会取得成功?”如果你的答案仅仅是“我正在做正确的事”或者“我更加聪明”,那么你可能低估了你的前辈们了,因为他们可能是你的竞争对手,也可能是比你更厉害的企业家,在其他任何领域,他们可能都比你成功。相反,你的答案应该解释为什么你选择的时机正确:那些使你的创意最终成功的社会基础设施是否已经成熟。如果那些必需的条件都已具备,比如说,一年以前,那么你的创意就可以实施。YouTube就发生在万事俱备,只欠实施的时刻。当然,如果他们当时不做,也会有其它人能在此领域取得成功。
然而,那些必需的条件往往处于快速发展中,要预测何时具备这些条件则非常困难。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将变得更加社会化、个性化、移动化、交互化以及LBS化,成功的创业企业最终将会在这些领域成长起来,但是要知道这样的时刻何时发生却是非常困难的。
一个减少创业时机风险的方法就是管理好你的现金流。如果你想尝试已经存在的成熟发展模式,那么你的投资就要更加激进大胆一些;如果你想追逐那些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一些模式,那么你最好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
这需要你具有足够的尝试训练和耐心,但是这也是你取得成功的必备因素之一!
教育孩子须把握的10个最佳时机 篇6
(1)生日时
对孩子来说,生日是难忘又愉快的日子。父母为孩子准备了礼物和美味饭菜的同时,不要忘了生日赠言,赠言应使孩子明白一些道理。
(2)就餐时
就餐时,就从小教育孩子珍惜粮食,菜肴,使孩子明白饭菜来之不易的道理,让孩子在餐桌上学会礼貌和谦让。
(3)交际时
应利用家庭交际的机会,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热情,大方的交际素质。
(4)旅游时
给孩子讲解名胜古迹来历或故事时,有意识教育孩子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不要攀折花枝,乱涂乱写,乱扔脏物和投掷动物。
(5)家务劳动时
培养孩子良好的爱劳动习惯,可从三四岁时做简单的`如铺床,扫地开始,然后随年龄增长而“加码”。
(6)有成绩或过错时
孩子有了成绩,在鼓励时要让其看到不足,从而激励其更大进步;有过错,应帮其找原因,分析危害,“约法三章”,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7)新学期开始或进入下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时
此时,孩子会有一种新的学习意识或动力,家长因事利导,就会旗开得胜,事半功倍。
(8)享受成功或喜悦时
孩子取得成功时,家长在祝贺的基础上,要对孩子进一步提出更明确而具体的高要求,孩子会以此为目的自觉地去努力,奋斗。
(9)对某一事情怀有浓厚的兴趣时
只要这种兴趣是正当的,家长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在财力,物力,时间等方面予以积极支持,一些发明家都是这样产生的。
(10)有较大的集体活动时
把握问题“出场”的最佳时机 篇7
一、导入环节处提问,为新知学习架设桥梁
导入环节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导入环节提问,让问题导学,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为新知的学习铺桥搭路。如,张齐华老师执教《圆的认识》的导入环节,提出:要确定一个长方形的大小至少需要几个数据?正方形呢?而后抛出:要确定一个圆的大小,最少需要几个数据?在孩子们说出最初的直觉“一个数据”后,张老师又追问:圆要比长方形、正方形复杂多了,怎么只要一个数据就可以确定它的大小呢?如果你认为一个圆,真的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的话,你能不能告诉大家这个数据在哪里?你能不能想办法把它给画出来?在导入环节,不难看出张老师的问题智慧:问题不但激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学习兴趣,在看似无意的“说直觉”中激起他们探索问题的内需,而且非常巧妙地把新知的学习渗透其中,引导孩子们在画一画、量一量、说一说中进入新知的学习。可以说,张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真正做到了于漪老师说的“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
二、新知生成处提问,为理清思路搭建平台
课堂教学充满了不确定性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成性,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因此,教师要做到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敏锐地捕捉生成点。在新知生成处提出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为理清思路、揭示内涵、构建新的数学模型搭建平台。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探索新知环节,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一学生上台汇报:的公分母是4,并在图中把平均分成两份,并板书。抓住时机,我质疑道:为什么这里要把重新平均分?问题一抛出,立马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们利用通分、分数的意义等旧知,结合图形分析,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算理,概括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要先通分。这个相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抽象的结论能在学生的发言中得到不断补充、完善,通过他们自身的理解获得,正是源于“为什么这里要把重新平均分?”这个问题的引领,问题出现得正是时候,恰好捕捉住了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建构搭建了平台。
三、思维盲点处提问,为深度思维扫清障碍
由于受年龄、经验的局限或者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新知的认识往往会比较肤浅、模糊、单一甚至是不正确,这就是思维的盲点。教师在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直面原本模糊的问题,使他们的认识从肤浅走向深刻;可以为他们的深度思维指明方向,使他们的认识更加清晰;可以帮助他们在这当中扫清障碍,使他们的认识更加全面。如,探索规律《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四边形的内角和,汇报时,大多学生把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通过180°×2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一个学生马上反驳:不对,我的结论是540°;另一名学生也马上举手说,我的结论是720°。两位学生板演分法时,马上有学生抢答:四边形的内角和不一定是360°。他的话音刚落,又不断有“我反对”的声音。时机到了,我趁热打铁地说:“同学们,老师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代表着同学们有自己的思考,而这是学数学非常重要的态度。请大家观察,像他们这样分,为什么内角和就不是360°?而变成了540°或720°?想一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们终于发现,按这两种方法分,都多分出了几个角,应减去多出的角,才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此环节问题的有效引领,让我再一次坚信:思考,是教师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四、应用新知处提问,为思维训练搭设跳板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指出: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不能依赖死记硬背,而应以理解为基础,并在知识的应用中不断巩固和深化。练习应用环节的问题,要揭示数学知识的实质,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如,福建省福鼎市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潘老师在《平均数》的练习应用环节,提供了一组信息:我班男生平均身高137cm,女生平均身高138cm。而后逐渐出示三个问题:(1)班级有男生身高超过137cm,这可能吗?(2)班级女生每个身高都一定是138cm吗?(3)班级男生都比女生矮吗?每个问题教师都让学生说明判断的理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判断、说理中对平均数的本质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平均数是用于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在强化新知环节,利用现实素材设置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透过现象看本质,逐步接近知识的本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拓展延伸处提问,为提升能力推波助澜
教学拓展,是指数学学习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2]。因此,把握拓展延伸环节的提问时机至关重要。因为总结延伸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提升点,又是学生在经历了学习新知和练习之后最松懈的时间点。在这“最疲乏”的时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提升能力,让已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让数学课堂如一道好茶,越接近尾声越芬芳、越悠远。如我校王老师执教《认识梯形》时,课末出示问题:某公司有一个三角形的广告牌在一次台风中被吹成两截,公司经理为节省材料想就地取材,把吹成的两段重新拼制成一个新的广告牌,假如你是这位经理,你想怎么拼?问题一抛出,孩子们跃跃欲试,王老师让孩子们在白板上边操作边讲解,各种不同的想法与拼法将课推向高潮……课末巧妙抛出来自生活中的问题,不但激起学生应用知识的兴趣,而且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灵活应用和拓展延伸,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学习天地中,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问题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服务。教师应把握好问题“出场”的最佳时机,让学生在“正确的时间”里遇到“该遇到”的问题,让问题引领学生书写精彩的课堂篇章。
摘要: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技能,它是师生双边交流最直接、最主要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在教学的不同环节,提问体现的作用力是不同的。教师应把握课堂提问时机,让问题在合适的时机出现。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进程有效设问。
关键词:数学,课堂提问,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国忠.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教学细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把握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机 篇8
对此,北京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高级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解释说,四五岁的孩子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第一次高峰,所以洋洋能听一遍歌就会唱。这说明处于发育高峰期的大脑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敏感性,因而洋洋能在短时间内记住,并实现再现和重复。
鲁杰认为,从开发孩子智力的角度说,四五岁的年龄是家长们尤其应该关注的。用对方法,掌握好早教的度,将会让孩子受益无穷。
耐心解释“为什么”。随着大脑的变化,孩子急需扩大知识面,他们会经常追问父母“这是为什么”。碰到这种情况,父母要尽量用儿童的语言和思考方法耐心解释,不能太复杂。孩子在汲取知识的同时,记忆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培养简单推理能力。可以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对动植物进行细节观察,并提出问题。比如:“小鸟为什么会在天上飞?”,“小树为什么只长在地上?”回家后,对照书中的图画,给他们讲故事,以激发孩子的想象力。
练手指的精细动作。十指连大脑,所以大脑的发育,离不开手指活动的促进。这段时间,家长可尝试让孩子做些简单的手工,比如折纸飞机、叠衣服,甚至只是鼓励他们双手互搓,都对大脑发育有利。
丰富游戏内容。四五岁的孩子对各种动作、姿势都充满好奇。家长要多和孩子做游戏,并通过游戏,让孩子学会攀、爬、抛等动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会觉得兴奋,这种反应能直接刺激大脑神经,对孩子的观察、反应、判断能力大有帮助。
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 篇9
[摘 要]等待是一种教学艺术,等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外显,等待有助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构建知识。在回答错误处等待,在意见分歧处等待,在思考疑惑处等待,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关键词]等待时机 把握 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9-080
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课堂教学中的等待,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是教师的宽容和耐心的体现,更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在平常的生活中,人悟到某些道理,有时是一瞬间的事,就像灵感突现,我们称之为顿悟。数学教学也是如此,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等待时机,让学生在“顿悟”中自主去建构知识、内化知识、获取知识,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一、在回答错误处等待,给学生修正的机会
思维是一种能力,更是一个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当教师提出问题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学生难免会有回答错误的时候。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要急于纠正,也不要马上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采取“等一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修正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发现,主动去改正。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出了这样一道习题:“树上有20个桃子,小猴子上树摘桃子,并把这些桃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问:这些桃子可以全部放进去吗?每个盘子里放几个,还余下几个?”让学生进行口头回答。结果有位学生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把答案说成了“可以放在6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3个”。此时,我没有打断他,也没有批评他,而是用期待的目光看着他,他马上明白了我的意思,并立刻重新答道:不可以全部放进去。每个盘子里放6个,需要放到3个盘子里。在学生正确回答完毕以后,我才就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没有批评学生,也没有马上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评价,而是通过短暂的等待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修正自己的答案,这样教学,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习起来更有动力。
二、在意见分歧处等待,给学生争辩的理由
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由于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在教学时,很容易出现学生意见分歧的时候。此时,教师不妨“等一等”,给学生提供争辩的理由,让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学生在争辩与碰撞的思想交流中达成共识,获得新知。
如在教学《乘法的简便运算》这部分内容以后,教师出题“25×24”让学生进行简便运算,结果学生的计算过程五花八门。
①25×24=5×(5×24)=5×120=600
②25×24=25×4×6=100×6=600
……
这些计算结果都正确,并且也符合乘法简便运算的规律,但是,选择哪种简便算法比较科学合理的呢?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比较。经过观察比较,学生运用排除法得出算式②计算过程最为简便。
从上述教学课例可以看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时,教师把评价的决定权交给了学生并耐心等待。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达到了意见的高度统一,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这就是等待绽放出的独特魅力。
三、在思考困难处等待,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面对各种各样自己感到思考困难的数学问题。面对学生的思考困难,教师要耐心等待,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去发现问题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探究,进而达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如在教学“表面积的变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出示了2块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让学生思考:当它们拼成一个长方体的时候,体积有什么变化,表面积有什么变化?由于这个问题较为浅显,学生很容易做答。为了使学生思考更加深入,教师又提出了如下问题:如果是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们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变化?5个呢?6个呢?……随着小立方体个数的增加,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时候学生就不可能迅速地回答。此时,教师不妨耐心地等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并且给学生留足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去发现随着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学生对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规律印象也更深刻,课堂教学效果也更好。
总之,等待就如音乐中的休止符,短暂的停顿是为了爆发出更多的精彩。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想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精彩,教师就要善于把握等待时机,在关键时刻等一等,让课堂教学真正慢下来,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在等待中演绎出精彩的数学课堂。
时机、机遇的名言 篇10
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
2、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易经·系辞下》
3、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中国谚语
4、见机不遂者陨功。--汉·桓宛《盐铁论·击之》
5、圣人不能为时,时至亦不可失也。--《三国志·吴书·诸葛属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6、有机不可失,无机不乱抓。--中国谚语
7、小心等待,必要抓住时机。--[英]弥尔顿《复乐园》
8、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前苏联]高尔基《可笑的奇闻》
9、普天之下,善于利用时机者始能得到。--[英]艾略特《亚当·比德》
10、选择时间就等于节省时间;而不合乎时举动则等于乱打空气。--[英]培根《论敏捷》
11、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中国谚语
12、如果你在时机成熟前过急行动,你将必得去擦抹悔恨的眼泪;而如果你放过一次成熟的时机,你将永远抹不干懊丧的眼泪。--[英]布莱克《结婚戒指》
13、取天下与守天下,无机不能。--宋·苏洵《远虑》
14、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宋·苏轼
15、大丈夫相时而动。--清·曹雪芹《红楼梦》
儿童求证意识教学时机的把握 篇11
求证意识作为一种举足轻重、影响深远的桥梁与纽带,不仅联结着验证与证明,更重要的是在儿童的内心深处埋藏着一粒理性的种子。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这粒理性的种子一定会生根发芽并枝繁叶茂。
数学教学里的许多知识,都藏着“求证因子”,由此及彼直至不分彼此地进行有“预谋”的教学,站在课堂博弈的制高点上,准确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时机,则儿童的求证意识一定能够在预测与生成的碰撞中灵动展露。
一、 追溯“是这样吗”:让求证意识在严谨的数学里萌芽
1.真的这样吗——由生成走向生长的思维碰撞
【片断一】笔者教学《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图,重点指导 “长增加3米”,生逐步完善自己所画的图形。)
师: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18÷3=6(平方米) 6×8=48(平方米)
生1:老师,18除以3应该等于6米,而不是6平方米。
生2:老师,18除以3可以等于6平方米。
师:(看到生2坚定的眼神,老师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便顺水推舟地)真的这样吗?
生2:老师,真的是这样的!18÷3=6(平方米),而不是6米,我求的不是增加长方形的长,我是把增加的长方形按宽平均分成三个长小方形,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就是6平方米。原来的花圃有8个这样的小长方形,面积就是6×8=48(平方米)。
他的回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接下来全班绝大部分学生都用他的解法解题,且个个思路清晰。笔者很庆幸当时没有想当然地简单处理,一次用心的追问,赢得了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的精彩。
2.一定这样吗——由肤浅走向深刻的理性思考
【片断二】华应龙教学《大成若缺认识圆》
师: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同学们,我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一定这样吗?)
师(回味地):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沉静,学生们陷入紧张的思考,没有举手。教师出示半个西瓜的图片,很多学生恍然大悟,马上举起手来。)
生1:宝物也有可能在地下、西瓜皮上。
生2:也有可能在上面,在树枝上。
生3:以左脚为球心,半径是3米的球上。
……
“一定这样吗?”华老师的精心设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瞬间点燃,学生的再次寻“宝”,突破了惯性思维的局限,让他们在更多元的视角下审视“一中同长”——学生在寻宝中寻到了真正的“宝”。这样的设计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肤浅走向深刻。
3.毫无道理吗——由狭隘走向广阔的数学教育
【片断三】笔者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同学们,还记得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同学们不妨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会怎么计算呢?
生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邻边。
生2:不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是底×高。
……
师:生1的想法毫无道理吗?
生3:邻边大于高,底×邻边得到的结果大于实际的面积了,应该打个折扣。
师:了不起!你和数学大师想到一块了。这个折扣有多大呢?和谁有关呢?等到了初中再学习相关的内容你们就明白了。
长方形的面积打了一个折扣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了不起的创造啊!这是学生对初中的三角函数打了一个美丽的招呼。这样的教学,真正地从现实走向未来、从狭隘走向广阔。
二、 追问“为什么呢”:让求证意识在完整的数学里生长
1.教师追问“为什么”:教什么、怎样教与为什么这么教的辩证思量
聂艳军老师认为,教什么是深远谋划“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怎样教是精心设计“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按着这样的逻辑,为什么这么教自然是深刻思辨“为什么把学生带到那里”,这体现了教师宏观层面的课程理念与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师的整体教学走向。喜欢追问“为什么这么教”的教师必然会在教学中喜欢追问儿童“为什么”。
【片断四】张齐华教学《圆的认识》
师:像这样的线段在圆内可以画几条?
生(异口同声):无数条。
师:为什么是无数条?能简单说一说你的理由吗?
生1:虽然把圆画满了,但在两条线段之间还可以再另画一条线段。
师:虽然看起来画满了。但在每两条线段之间还可以插进其他的线段,这样一直画下去无穷无尽,以至无数条。
师:圆上有多少个点?
生(齐说):无数个。
师:那可以和圆心连接多少条线段呢?
生:无数条。
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在学生“异口同声”说出“无数条”时,就会认为学生已经会了。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学生未必清楚其中的意义。张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进行了追问——引导学生从几何知识中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答案——圆的曲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的,每个点和圆心相连可以画出无数条。喜欢追问为什么的教师,会自然而然地焕发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一种理性之美让学生心向往之、行模仿之。
2.儿童追问“为什么”:好奇心、思辨力与理性精神浑然一体地成长
儿童天生喜欢刨根问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师功利性教学的影响而渐渐消失殆尽。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就应该时时注意唤醒儿童沉睡的好奇心,时时注意培养儿童可贵的思辨力。
【片断五】笔者教学《倒数的认识》
师:0的倒数是多少?
生:0没有倒数。
师:噢,0没有倒数。谁有问题要提出呢?
生:老师,0为什么没有倒数?
师: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义,谁来解释一下?
生1:我把“0”看作■,它的倒数就是“■”呀!“■”就是“1÷0”,这个算式不存在,因为0不能作除数。
生2:根据倒数的意义,只要想“0”乘哪个数等于1就行,可是0乘任何数都等于0,不可能得到1。
……
对于“0没有倒数”这一知识点,教师没有简单告诉学生原因,而是立足发现追问原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0没有倒数”并非人为规定,而是由倒数的意义以及乘除法原理决定的。数学思维的核心是逻辑思维,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能满足于一时的发现,要有追根溯源的意识,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关注知识“为什么”:让儿童徜徉在有头、有尾、有中段的数学里
【片断六】强震球教学《角的度量》
师:不过啊,用小角来比,比较零散,操作起来也不方便。唉,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既保留小角比得精确的优点,又改进操作麻烦的缺点,让这些小角用起来方便些呢?(引导:只要把这些小角怎么样?)
生:把小角拼起来。
师:把小角拼起来,这个办法好不好?(好)真妙!就听大家的意见,我们选择一些小角来拼一拼。同学们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半圆形。
师:仔细数一数,这个半圆里有多少个大小一样的小角呢?(媒体快数)
生:18个。
师:我们用来拼的小角比较特别,用18个这样大小一样的小角正好拼成了一个半圆。
《角的度量》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这些问题,强震球老师摒弃了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三大步骤的传统教法,摒弃了大量的技能训练,而是从“为什么会产生量角器”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教师不仅引导学生经历了量角工具的探索过程,同时也经历了“怎样量角”的思路寻找过程,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思考探索比教师直接讲解来得更为有效、更为深刻。
三、 追求“学用合一”:让求证意识在鲜活的数学里发育
1.学以致用:在运用中渡过完整的学习生活
【片断七】笔者教学《认识整万数》
师:这是一幢漂亮的别墅,它的房价是个整万数,在计数器上拨珠时用了3颗珠子,猜一猜它的房价是多少万元?
生(各):三万。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
(学生受已有的计数器上拨珠经验的影响,认为“要把3个珠子拨在同一个数位上”。)
师:这四个数都是把3个珠子拨在了同一个数位上。还可以……
生(抢):还可以把这3个珠子拨在不同的数位上。
课堂上,直面学生真实的想法,在学生思维受阻时,用心解读学生思维的“密码”。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找出了符合条件的所有整万数,同时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有序列举,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深刻性。
2.用以哺学:在运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性认识
【片断八】笔者教学《24时计时法》
师:24 时计时法和12 时计时法谁更方便?
生1:我认为“12 时计时法”更方便。
生2:我觉得“24时计时法”方便。
生1:平时说得习惯了。“24 时计时法”要减去12,很烦的。
生2:如果《新闻联播》只说八点播放, 你能知道它指早上还是晚上吗?
生3:“24 时计时法”更方便, 因为一看就知道这个时间是指上午、下午还是晚上。
生4:“24 时计时法”和“12 时计时法”各有各的好处。(场内一片掌声)
……
计时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了对这一知识点的认识。学生信手拈来的举例,让学生在运用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哺”,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消化”自然是水到渠成。
3.学用合一:在“学即用、用即学”中达成知识建构
【片断九】华应龙教学《我会用计算器吗?》
(教师贴出“计算器”图片并板书:“我会用计算器吗?”)
师:大家的答案是什么?
生(十分肯定地):会!
师(疑问的语气):会?真的?那我们来检验一下自己。
生(跃跃欲试地):行啊!没问题。
……
师:这节课,我们一遍一遍地问自己:“我会用计算器吗?”同学们的回答总是“会”,从后往前看,其实都不能算“会”;但从前往后看,确实都是“会”,不过会的水平是越来越高了,真是应了那四个字——学无止境。
华老师不断地追问学生“我会用计算器吗?”以此来贯穿全课,堪称神来之笔。学生每次回答的“会”,其实只是一种浅层次的会。华老师在学生的学习进程中“进”“退”有方,其一咏三叹式的对话,螺旋上升般的靠拢,直至步步为营的逼近,让我们感受到“学即用、用即学”的特殊魅力。
美国数学家克莱因(M.Kline)认为:“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的精神。”关注儿童求证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激发他们的理性精神。儿童在循序渐进的思考、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中,既掌握了学习方法,又提升了思维品质;既提高了演绎思维能力,又孕育了终生受益的理性精神。
齐答时机的有效把握例谈 篇12
课始齐答
小学生下课后喜欢运动,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是喜欢运动。一上课, 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立即集中到课堂上, 思维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他们由于年龄小、适应性差, 师生的情感还没有能完全沟通, 如果让他们一开始就独立回答问题, 他们也许会产生紧张、畏惧感。让学生齐答, 消除学习疲劳感、活跃课堂气氛, 不仅能帮助小学生消除紧张、畏惧感, 而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数学课一开始的复习铺垫, 既是了解学生以前的学习情况, 也是为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如果抓住时机让学生齐答, 还能帮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如教学9加几时, 我在课起始就复习学生已经掌握熟练的10加几, 从10+1到10+10, 这些口算可以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指名答、开火车答, 也可以让学生齐答, 而齐答的效果可能更好一点儿。因为这些内容比较简单, 不需要学生对内容进行理性思维, 低年级学生爱表现自己, 齐答便于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正好利用齐答帮他们“收心”到课堂, 还能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创造学习气氛使大家产生学习共鸣, 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课中齐答
“卡壳”时齐答。当教师指名某个学生回答问题时, 由于种种原因, 回答问题时出现“卡壳” (错误或者根本不会回答) 的现象, 但其他同学多数知道错误原因, 争着想回答问题, 让大家齐答, 既能让多数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又能提示回答错误的同学, 一举两得。冷场时齐答。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如问题过深、学情掌握不够等) , 一时想不起如何回答,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这时, 我们可以降低问题难度, 或者采取“小步子”教学, 让学生齐答能回答的问题, 调节课堂教学气氛, 创造良好课堂学习环境。
情绪高时齐答。练习、复习或者总结法则时, 教师的问题一提出, 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举手回答, 让学生把都知道的答案 (比如计算法则板书在黑板上) 进行齐答, 让学生在齐答过程中进行回顾和整理, 不仅
检查的覆盖面比较大, 而且符合练习或齐苏教版四年级者复习的教学目的。数学教材 (上册) 有答照这样计算这样一道习题, :10010000张纸大约厚张纸大约厚1厘米1米。, 时1000000张这样的纸大约厚多少米?这机是为是一1道0有米多, 余有条的件学的生习认题为。是有10的0学米生。我认◎的请他们分别讲述理由1000000张纸里面有10, 学生讨论0个万, 有得出100个:华春红有道题目是根一米, 就是据数100的米。组成考虑的学生明白了。为了帮解决这效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我问:“10000000把不张假这思样索的地纸齐大答约厚:“多10少00米米。?”“”为学什生握么100?0”米“1。0”“100000米厚的纸大约有00有1000个万, 多少就张是例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10万张!”谈齐答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也使教
师了解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尾齐答
课将结束时, 老师往往会对本节课
所讲的内容进行总结,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有一个总体认识, 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学生齐答中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难点内容, 能使所有学生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起到提醒和记忆的作用。教学“小数乘小数”时, 学生探究发现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一算、二数、三点”。总结时, 老师问:“一算指的是?”学生齐答:“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老师再问:“二数指的是?”学生齐答:“数因数中小数的位数。”老师最后问:“三点指的是?”学生齐答:“从乘积的右边起数出相应的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此时, 学生齐答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不仅具有检查、诊断的作用, 而且面广量大, 全班共同参与, 最终达到了小结的目的。老师的提问帮助学生回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在齐答中自主回顾和整理, 强调了教学重点,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为学困生提供了一个自我矫正和巩固的机会, 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收获。
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 篇13
《指南》中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开展好游戏首先离不开物质环境的提供和游戏材料的准备。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与中班幼儿相比,大班的孩子在角色游戏中的角色意识已经很明确,他们对自己的游戏活动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性,力图进一步理解和表现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意识和任务。那究竟该如何把握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时机呢?于是,我们本学期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尝试,得到了一点小小的心得体会。
一、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
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如:在开展“我们的城市”主题时,孩子们讨论出要在我们的游戏中增添一辆公交车,这样会使大家出行更方便一些;春天到了,可以开放辰山植物园让大家参观。在孩子们认识一些简单汉字的基础上,菜场里对物品进行分类并贴上标签,既认了字还对物品进行了简单分类。总之,每个角落提供的材料要激发幼儿的操作兴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水平,使角落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天地。实录:新开的理发店
一天早晨,在开展角色游戏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娃娃家”给娃娃理发做发型,几个小朋友都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洗发,一会儿吹风„„。于是我们便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说:“哎哟,真了不起,你们娃娃家还理发啊!”“不是的啦,谁说是娃娃家,我们是理发店。”“那理发店怎么到处都是碗、锅子、调羹什么的啊?”辰辰皱皱眉头说:“没有办法,来理发的人太多了,我们不能回家吃饭,得自己做饭啊!不过,你说得对,我们应该把理发店布置得更漂亮一些哦。”于是在几位能力比较强的孩子的号召下,孩子们一起动手,对原来的娃娃家进行了“改造”,将锅碗调盆都送去了新的娃娃家,取而代之的是材料架里弄来的许多的洗发香波和老师为他们及时提供的一些玩具理发用品。就这样,在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家漂漂亮亮的临时理发店就诞生了。
活动延伸:在此基础上经过孩子们的不断操作与讨论,也逐渐形成了后来开展的角色主题内容“方塔影楼”。
二、游戏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机要符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爱美是儿童的天性,通过这天性,可以培养儿童的情感,陶冶儿童的性情。”因此,在投放游戏材料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喜好和感觉,使他们创设角色游戏的内容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源泉。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随着孩子经验的丰富,材料也要相应地变化,以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因此,我们在开展游戏前,会先组织孩子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充分利用空间的角落,挖掘空间的潜力。我们为孩子创设了温馨可爱的“娃娃家”,五彩缤纷的“方塔影楼”,丰富热闹的“菜场”,琳琅满目的“菜场”、“甜品店”,在教室外的阳台上,还摆放了符合时尚潮流的“足浴店”和反应季节特色的“辰山植物园”,这些形成了一个个造型美观、色彩和谐、童趣味浓且便于孩子开展活动的“小社会”。在这些角色主题中,我们还根据孩子的审美喜好给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材料,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变化和完善,使幼儿能更加投入到游戏中去,让游戏开展地更精彩。案例:娃娃点心店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游戏,游戏的主题应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由幼儿自己提出,我们通过投放材料——观察反思——及时调整,慢慢形成了符合幼儿需求的,深受幼儿喜爱的“娃娃点心店”,以下是“娃娃点心店”这个案例分析活动的形成过程。实录一:
教室里添置了三个新的玩具橱,孩子们看到了都兴奋地讨论着:“这个是什么呀?怎么像红宝石蛋糕房呀?”“是呀!好像点心店呀!”于是“娃娃蛋糕房”新鲜出炉了,我们投放了一些看上去非常逼真和美味的蛋糕,蛋糕的生意好得不得了,一会儿蛋糕就卖完了。分析:
几天的游戏下来,我们就发现游戏一开始,蛋糕店的生意非常好,蛋糕卖完之后,厨师和服务员无所事事,我们发现了材料的单一性,缺乏情趣性,因为蛋糕不用厨师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蛋糕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是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第一次调整:
经过孩子们的讨论,增加店中的食品种类,这样“娃娃点心店”新鲜出炉了,取代了“娃娃蛋糕房”,我们在点心店中投放了皱纸、橡皮泥、调羹等等,这样厨师就可以在厨房中研究新点心了。实录二:
厨师和服务员在点心店中展开讨论:“我想做面条,昨天妈妈带我去吃味千拉面了,可好吃了”“你知道面条怎么做吗?”“我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对孩子们说:“看看厨房里面有什么?可以做面条吗?”厨师和服务员看看皱纸、橡皮泥等等,厨师说到:“我知道了,面条是一根根的,把皱纸剪开来就变成一根根的了。”服务员们也纷纷说到:“对对,我去找剪刀,我去拿皱纸,我去拿碗吧,我们把面条剪好后放在碗里„„”面条做好之后,娃娃家爸爸到点心店买蛋糕,服务员说到:“我们刚做了面条,你买面条吧!”娃娃家爸爸看了看面条说:“不要,面条一点也不好吃。我想吃小笼包”厨师对他说:“我们没有小笼包。”娃娃家爸爸失望的走了,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点心店厨师将这个困惑提出来,请其他幼儿帮他想办法。班宇涛小朋友说:“这个面条什么都没有,不好吃。”我接过孩子的话题:“你们吃过面条吗?面条里面有些什么?”“面条里面有肉、鸡蛋、青菜、虾„„”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我接着说到:“那点心店里除了面条,还有什么呀?”“点心店有馄饨、饺子、小笼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道。第二天,点心店的生意火热得不得了,许多客人坐下之后,纷纷在点心店中大声喊叫服务员。分析:
材料太多幼儿不知玩什么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教师应注意在游戏中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按需要随时增减材料,引导游戏情节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教师有时不知道孩子在游戏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不能及时增加材料,为了及时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师可以和小朋友共同协商,在交流分享时帮助幼儿交流经验。第二次调整: 第二次调整是从点心店的统一服装和环境上着手,针对顾客找不到服务员的情况,我们提供了统一红色小格子的头巾、围裙、桌布,让点心店有温馨、愉快的氛围。点心店有了统一的服装后,生意又好了许多,有许多客人已经在门口等位子了,在点心店里增添了可爱的围裙、头巾,用橡皮纸做的小笼包、饺子、馄饨,放置点心的蒸笼。形象逼真的点心,让孩子们爱不释手,点心店里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我们新增加了厨师的手套、夹子等方便厨师在厨房制作点心。实录三:
有一天的点心店开张了,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在门口等着:“哎呀,怎么没有位子了!”“是呀是呀,我还想来吃小笼包呢。”“是呀,我们娃娃家今天不烧饭到点心店来吃中饭,这么多人,怎么吃呀。”点心店的服务员看到之后说到:“我们也没有办法,人太多了。”看到这个情况,我及时介入游戏:“怎么这么多人呀,要等多久呢?”服务员说:“没有位子了,我也不知道要多久。”我接着孩子的话说到:“我看到其他点心店客人多的时候会在门口放许多椅子,用来干什么呀。”服务员想了想说:“哦,我知道了,我放几个椅子,你们在门口坐一会儿吧。”针对这个问题,在交流分享时,樊奕小朋友说到:“我早就坐在点心店了,我要吃馄饨,服务员一直没有给我。”杨心怡小朋友说到:“是呀是呀,等了好久,我说要吃面条,服务员还一直过来问我吃什么?”我针对这个问题说到:“那怎么办呢,顾客那么多,服务员不知道客人吃什么,问了之后又忘了。”孩子们纷纷想出了好办法,黄泽宇说到:“我爸爸带我到饭店吃饭时,手上有单子的,服务员看看单子就知道我们吃什么了。”我接着讲到:“哦,原来,我们的点心店没有单子,有了单子服务员不用问也知道你们吃什么了。” 分析:
孩子到了大班,角色意识非常明显,他们不再像中班孩子那样,主题的产生完全要依赖于逼真的材料诱导,能够在游戏中反映一些成人的劳动和生活的内容。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还不是很丰富,所以在为他们提供一些开放的半成品及材料的同时,部分较逼真的材料提供还是很有必要的。第三次调整:
我们与孩子共同商讨决定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制作单子,当顾客拿着有图片和文字的单子时,服务员就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给予顾客想要的点心,再也不发生客人长久等待的情况,并且多提供了一些筷子、叉子等等,以供顾客吃点心时自由取用。反思:
不断递进或拓展的游戏材料,提高了游戏的延展性,有助于幼儿在游戏中获得操作技能、认知经验,提高了幼儿想象、创造、不断探索的能力。这个小小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自主游戏材料的投放,并不是随手摆放一些材料让孩子去操作,而是投放前有思考,游戏中有观察,游戏后有讨论,反思后有调整,如此循序渐进、积累经验,最终形成一个孩子喜爱的,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活动。
【把握时机的经典名言】推荐阅读:
有效讲授时机的把握10-15
把握小组合作的时机08-17
有效引导时机的把握论文05-30
时机把握10-21
把握跳槽最佳时机06-02
把握时机绽放自我08-29
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追问时机的把握的论文01-09
初中初三作文800字:走出困惑把握时机05-15
2023自行车电动车展览会展览搭建之把握时机搭建设计10-23
把握机会的名言名句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