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机的选择

2024-07-01

时机的选择(精选12篇)

时机的选择 篇1

手术前留置导尿可以避免因手术、麻醉导致的尿潴留, 是外科手术前的常规护理。尿道黏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尿管的刺激可引起不良的应激反应。在实施“三好一满意”过程中, 为了减少患者的痛苦, 提高护理质量, 本文对择期手术需留置导尿管的患者进行麻醉后导尿,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2月择期手术137例患者。其中男75例, 女63例;年龄16~64岁, 平均年龄 (39.3±5.6) 岁;手术时间63~151 min, 平均 (82.5±10.1) min;文化程度:小学21例, 初中38例, 高中 (中专) 63例, 大学15例。剔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导尿史和意识、精神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导尿时机分为麻醉前 (n=68) 和麻醉后 (n=69) 2组。2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2组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尿管统一采用双腔气囊尿管。在手术前一天常规会阴备皮、清洁, 并由责任护士给予讲解留置导尿的必要性, 做好心理疏导, 同时告知导尿时间并发放调查问卷:麻醉前组于术晨于科室行无菌留置导尿;麻醉后组于麻醉后10 min行无菌留置导尿。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导尿前焦虑值 (SAS) ;比较导尿时MAP、HR变化;以及一次导尿成功率和对导尿时机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数据以 表示, 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共发放问卷137份, 收回137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137例, 有效率为100%。2组患者对导尿均有明显的焦虑和担心, SAS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麻醉前导尿患者MAP、HR均较麻醉后组高, 一次导尿成功率和满意度则低于麻醉后组。结果比较, 见附表。

3 讨论

留置导尿是临床中常用的护理操作[1]。会阴是最隐私的部位, 对手术前留置导尿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担心, SAS值较高, 增强了对各种刺激的高度敏感性, 任何不良刺激包括炎症均可以引起强烈应激反应。下尿道有丰富的副支交感和交感神经支配, 黏膜对痛、温及触觉敏感[2]。在手术前于病房导尿, 因尿管刺激使尿道括约肌、膀胱三角区, 引起机体应激反应, 表现为尿道痉挛收缩, 使尿管插入困难, 使一次导尿成功率下降造成反复多次的插导尿管, 使的尿道黏膜损伤水肿, 增加感染机会;在病区人员相对较多, 环境相对开放的地方暴露特殊的部位, 患者会害羞和紧张, 加之由导尿引起的不适, 导致心律和血压增高等血液动力学改变[3], 不利于手术顺利进行;患者从病区运到手术室, 体位的改变增加了尿管对尿道的刺激, 造成疼痛不适, 降低了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很多患者入手术室后第一句就表明希望拔除尿管以解除导尿后不适症状。本文选用在手术室麻醉后导尿, 避免了在嘈杂环境下暴露隐私部位的尴尬, 保护了患者的自尊心, 明显减轻了患者的心理负担[4];腰硬联合麻醉后, 有效阻滞了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纤维, 不仅使患者括约肌松弛, 而且阻滞了痛觉传导, 避免了因导尿不适引起的应激反应, 为手术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 而且提高了一次导尿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率, 真正达到“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初衷和目的。

综上所述, 在手术室麻醉后给患者行留置导尿, 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 又减少了不良刺激对机体的影响, 更贴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医学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5],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钟桂芳.不同麻醉方式患者导尿时机的选择[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6) :1437.

[2]李德艳.留置尿管患者尿道疼痛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 21 (14) :1571-1572.

[3]张露, 牛建华, 孙建萍, 等.3种导尿时机择期手术患者血压及心率影响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6) :1627-1628.

[4]宋宇芬.麻醉前后留置导尿管对手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0) :156.

[5]李治玲, 汪俊霞.手术患者麻醉前后导尿的临床比较与观察[J].全科护理, 2010, 172 (6) :3358.

时机的选择 篇2

1、单纯鼻骨线性骨折,无明显错位,外鼻无畸形、无鼻通气障碍者,鼻腔给予止血可不做其他处理。

2、有时鼻畸形者应在肿胀发生前或消肿后进行鼻骨复位。一般骨折应在2~3小时内行鼻骨复位。

3、骨折后数小时局部肿胀会妨碍对骨折的观察,如外鼻肿胀明显,应在肿胀消退后进行复位。受伤后及时局部冷敷,可减轻局部肿胀。如肿胀明显受伤后次日给予局部热敷或理疗促进水肿消退。但不能超过l4天,否则将发生畸形愈合。当受伤超过两周者,因骨痂形成使复位困难。由于未及时整复后遗畸形者,需行成形术矫正。

鼻骨骨折手术的最佳时机:

由于鼻骨上部又厚又窄,而下部又薄又宽,所以很大多数的鼻骨骨折部位在下部。如果是严重鼻骨骨折,则会伴有鼻中隔骨折,中隔粘膜撕裂等等疾病。在大多数的治疗当中大家都很容易忽略鼻中隔骨折的存在,在检查的时候也应该注意选择好的方法。现在主要有2种方法,X线片和CT扫描,后者能比较清晰反应鼻骨骨折的真实情况。

手术的时机是鼻骨骨折手术成功所在的关键,很多人认为是再手术6到8小时。但是经过研究和实践认为是2到3个小时,因为那时候伤处的肿胀还很轻,骨折处还很好移动,所以便于手术。如果是3个小时以后因鼻部肿胀影响观察和手术,所以等到消肿后在手术,但不应超过2个星期。因为2个星期之后骨痂就形成了,手术就更加困难了。

经典传播与出版时机的选择 篇3

何谓出版时机?

目前,对经典出版与出版时机的文献研究主要集中在间接相关文献和直接相关文献。其中,间接相关文献分两类:一是只谈经典出版,不涉及出版时机的。如止庵《谈经典的重新出版》、韩进《经典出版——出版产业的永恒主题》、孙铭慧《我国经典名著的出版传播研究》,主要从版本选择等内容质量的角度谈名著的重新出版。二是涉及出版时机,但无关经典出版的。如荆戈《把握出版与营销的最佳时机——建筑类考试书市场分析》,研究对象为建筑类考试书,将把握出版时机界定为把握出版时间。直接相关文献主要有李晋悦《“经典”系列策划的破与立》、艾珉《我的几点编辑心得》、陈昕《“黄皮书”是如何诞生的》,分别介绍了“中华经典藏书”、巴尔扎克作品集、“当代学术思潮译丛”的出版过程及成功经验等。由此可见,关于经典出版与出版时机的把握,业界、学界研究不多,且多停留在经验介绍层面,还缺乏理论提升。

所谓出版时机,在这里就是指有利于出版的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基于文化价值普遍性和连续性的认识,读者早已知道经典的永久性和普世性价值,因此本文拟在假定经典价值不变的条件下,结合具体案例探讨如何选择经典作品重新出版的时机,以扩大其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

经典作品畅销源于满足当下的

社会需求

2012年年末至2013年年初,出版市场最热的一本书非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莫属,该书在学界、政界、商界引发了持续的阅读和讨论热潮,以致各大书店断货。该书于2012年8月首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其后,近30家出版机构出版了不同的版本。商务印书馆版的精装本和平装本更是连续1个月(2012年12月24日—2013年1月20日)荣登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榜,并被当当网评为五星图书。截至2013年12月,该书的商务版已重印8次。

一本150多年前出版的历史类经典作品何以在此时畅销?按照“渠道为王”的理论,现代很多出版企业把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渠道建设和营销宣传上。据此,很多人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华生的一条微博,将其归因于国家领导人王岐山2012年11月30日在一次专家座谈会上的推荐,以及出版社的借势营销宣传。在各大网络书店及实体店的推介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到“王岐山频繁推荐,北京高层热读用书”的字样。但据凤凰网的报道,“其实在更早的时候,这本书已经在高校中、民间研究人士的言谈中成为时尚”。研究后发现,其实出版社,尤其是商务印书馆早在1992年就出版过此书,2012年8月只是再版。再版后,商务印书馆也并未过多宣传。查看2013年以来有关该书的媒体报道和评论,也多为媒体和学者的自发行为,看不出出版社的参与迹象。况且,国家领导人推荐书目并不罕见,只能起到引起话题的作用,并不一定能保证图书畅销。丹尼斯·麦奎尔的受众研究也早已证明这一点,由于受众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媒体“是很难通过操控或宣传来达到的”。因此我们要分析《旧制度与大革命》畅销的原因,不妨仍从最基本的传播理论入手,即从丹尼斯·麦奎尔提出的“来自自然的社会需求”入手来探讨原因。

《旧制度与大革命》满足了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呢?我们有必要从国家当前所处的社会阶段着眼进行考察。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风险很大,但不改革风险更大。2012年年末,又恰逢党的十八大召开,领导层换届,中国社会如何转型,中国向何处走以及如何走,不只世界关注,国人更是关心。《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此时重版,内容虽然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但因其与当下中国的社会情况具有某种程度上的“关联性”,即“中国与法国都是通过革命走向现代性的国家,在‘后革命时期’所遭遇的政治社会困境上,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上的法国与当下中国的关联性,从而为走出这一困境提供启迪”。很多人正是怀着“读史使人明智”的心理,期待从中得到某种启示。因此,该书受到学界、政界、商界精英人士的特别关注也就不足为奇。

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的畅销,不是市场营销的胜利,而是社会顺应的胜利。真正伟大的营销不是市场推动的技巧运用,而是对社会思潮脉搏的把握与适应,科特勒称之为“社会营销”,它的威力远在“市场营销”之上。因为国家领导人的推荐、媒体的评论只是外因,更根本的原因还是该书的内容契合了当下社会的心理需求,促进了国人对改革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焦虑。

经典选择的难题在于经典作品

当下性的发掘

经典作品要想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最重要的是满足读者当下的心理需求。如果说早期的书荒时代,编辑出版人员需要做的只是判断哪些是当下读者最需要的,也最应该知道的,从而确定出版经典作品的轻重缓急。那么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在可供出版的选择越来越多和读者可供阅读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经典选择的艰难就成了突出问题。

解决这一难题的答案,就在于对经典作品当下性的发掘。

何谓经典的当下性?简单地说,经典的当下性就是经典和我们的关联性。只有经典的内容与我们自己的思考发生联系时,它才会与我们的生活发生联系,否则经典只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我们读经典,虽然是必要的修养课,但经典著作里面的内容和当下社会问题的联系较少,很多时候经典大多解决不了我们当下关注的问题。因为经典大多是为了解决作者所处时代的当下问题而作,这一点,托克维尔本人在酝酿写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时就已指出:“我只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

nlc202309051427

《旧制度与大革命》虽然是一部150多年前探讨法国大革命前因后果的书,但法国当时所暴露出的社会矛盾与问题,与我们当下社会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有类似之处,作者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也与我们心有戚戚。可以说,这部书里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不但使我们把现实问题看得更清楚、更透彻,而且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高度契合了当下国人的心理需求,尤其是政界、商界、学界精英人士重新燃起的政治热情。

如果说单单一本《旧制度与大革命》还不足以让我们确信这一点,那么在2011年、2012年社科类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的情况下,2013年“在细分类市场,教辅教材类和社科类图书成为码洋规模最大的两个类别,比重分别为25.2%和18.2%”(开卷《2013年度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2013年社科类图书的销售能够逆势上扬,成为继教辅教材类图书之后码洋最大的类别,则绝非偶然。再有,查看2013年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榜,《旧制度与大革命》也不是唯一一本上榜的社科类图书,尤其是两部美国人撰写的以学术研究为根基的传记和政治外交类图书的畅销,就更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偶然。基辛格的《论中国》与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登上开卷非虚构类畅销书榜,而且《邓小平时代》连续5个月雄踞该榜,绝非偶然。正如《邓小平时代》的内容简介所言,“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这些历史、政治、外交类图书的畅销,正是契合了当下国人对国家与社会转型的焦虑和思考。

及时把握出版时机,

寻找适合的呈现形式

出版时机中的时间性既不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也不是时间里的某一个点,而是社会文化心理需求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所谓的有利于出版时间性的客观条件,就是当下社会文化心理需求的表现;所谓出版时机的选择,就是编辑出版人员及时捕捉到这种表现并推出相应的作品。

出版时机稍纵即逝,要想及时把握,现成的经典作品是最好的选择之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经典都能满足任何时间、任何族群和地域的需求。对编辑出版人员来说,要找到那些能满足当下社会心理需求的经典;而对经典本身来说,也只有其中的内容重新与当下社会的需求发生关联,才能再次获得广泛的传播。因此,经典作品出版时机的选择,就是找到与当下社会需求的关联性,而不是执拗于具体的哪个时间点或时间段。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最近的中小学课外阅读书目的出版中得到验证。

2012年1月,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要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中小学生大量阅读童话、寓言、故事、神话、诗歌、散文、科普科幻、中外长篇名著等。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还为中小学生建议了部分课外阅读的篇目,并纳入教学考试的范畴,规定此标准2012年秋开始执行。此标准一出,对各出版机构来说,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出版机构纷纷聘请专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开列书目,编辑出版配套读物。在版本众多的“新课标中小学名著必读书目”中,在中小学课堂上被推荐最多、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当属2012年8月推出的《最新课标必读名著·励志版》。

在大家几乎都同时知道这个利好消息,而且准备时间也差不多的情况下,在众多所选篇目大同小异的经典名著版本中,这个版本何以脱颖而出?笔者认为最主要的是其在内容和形式编排上的创新抓住并迎合了中小学教师及家长的心理。这套丛书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首先体现在“励志版”的丛书名上。在当下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中,尤其是城市的中小学生,抛开个人智力因素,通过公立和民营教育机构等不同的途径,学生接触的教育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差不多,能够拉开学生成绩的,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力。很多学生在巨大的课业压力面前,因为没有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或学习态度不端正,所以学习成绩提高不快。励志版经典名著,关注学生的素质成长,符合开启民智、昌明教育的宗旨,使名著回归人生成长导师的本意。通过所选阅读篇目,激发中小学生内在的生命能量和学习热情,在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成绩,这既符合学生成长的长期目标,也符合教师和家长的短期目的,被家长购买也就不足为奇。在具体的编排内容和形式上,该书也多有创新之处。除了紧贴考试的指挥棒,每本书后有延伸阅读、知识考点和参考答案,书前还设有“名著阅读专项规划方案”、“励志版名著结构体例图”、“名著读什么”,不但兼顾学生当下学习的现实需求,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读什么和如何读,使名著“回归它人生成长导师的根本功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选准了经典作品,也不等于就可以重印了,还要思考如何呈现经典作品与当下的关联性。实践证明,经典重版时的序、前言、导读、译者的话成为关键,需要编译者在“评价”上下功夫,揭示和评价经典中的价值与问题,从而与我们当下关注的问题发生关联,产生类比和联想,启发我们的思考。当然,内容和形式的编排有所创新也必不可少。《最新课标必读名著·励志版》丛书之所以成功,最重要的是它真正抓住了当下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的需求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励志”的主题紧紧抓住了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心理需求,使得所选经典名著重新与受众产生关联,这才是其出版成功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经典作品要想重新进入公众视野,最重要的是满足当下读者的心理需求;经典作品出版时机的选择,就是如何找到经典作品与当下社会需求的关联性,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和传播出去。这是对编辑出版人员出版时机把握的一大考验,需要其具备较高的素质与能力,即要对所处的社会现状与思潮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出版市场上捕捉到社会热点和焦点。也要求编辑出版人员对本专业古今中外的经典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创造性地在经典内容与当下社会需求之间找到关联性,抓住出版时机,以适当的形式呈现和传播出去。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新浪MBO时机的选择 篇4

本文以国内互联网行业首个重大的MBO(Management Buy-Outs,即“管理者收购”的缩写)案——新浪MBO事件为案例,分析了MBO作为一种改变公司股权结构、明确公司控制权的有效方式.是如何在相近持股比(closely-held)股权结构下顺利完成的,具体分析了新浪管理层合理运用其内在优势,成功把握时机.顺利完成管理层收购的原因,对有类似股权结构的公司选择MBO的时机有借鉴意义。

一、引言

在国内互联网公司股权结构与管理层的关系上,一般可分为四类:以腾讯、网易、搜狐、盛大为代表的公司模式,阿里巴巴模式,百度模式和新浪模式。前三种管理模式,都因股东对管理层的充分授权,公司创始人持有较高比例股份等,管理层可以安心地对公司做一个长期规划。但新浪的管理模式却例外,其实质是一家由机构投资者占大多数股权、但缺乏真正具有控制力的大股东、管理层话语权又较少的CEO负责制的公司,其凭借领先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深受广大网民的欢迎并享有较高的声誉,但股权分散,无法制定长期的经营规划是新浪长久的痛。历数王志东出局、阳光卫视换股、盛大偷袭、新浪CEO不断易人,甚至合并分众传媒户外传媒业务,都与新浪股权分散有直接的关系。

1980年英国经济学家Mike Wright提出的MBO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逆势反叛。MBO追求的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结合,而不是严格分离,其目的是通过公司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经理人对决策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接管,从而降低代理成本,减少经理人权力的约束。

因此,2009年9月新浪CEO曹国伟及其管理团队蛰伏10年抓住机遇,成功完成MBO,从职业经理人华丽转身为公司董事,其意义非同一般。

二、背景介绍

新浪(NASDAQ:SINA)是中国四大门户之一,与腾讯网、搜狐网、网易一起为全世界华人提供新闻资讯、移动增值、搜索、社区、博客、视频等服务,在中国互联网行业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但同时也因其特殊的股权结构,走马灯式地更换CEO,不断有资本逐利者闯入,他们或捞一把走人,或因消化不良而退出,上演了一幕幕资本运作的好戏。直到2009年——新浪10岁的时候,新浪的管理层潇洒地完成了“新浪式”的MBO,结束了纷争不断地新浪战事。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新浪的10年历程。

1.走马灯式地更换CEO

新浪自成立以来,由于股权分散、董事会利益对立、职业经理人更换频繁等原因,矛盾与冲突之激烈业内无出其右。表1就是新浪成立至今的主要控职权管理者一览表。

从表1看出,从王志东开始到曹国伟止,新浪的CEO都难逃两年走人的厄运。

新浪股权分散,管理层职业化,不重视长期投入,一贯地短期投机给新浪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每次短期业绩的压力,资本投资者的加入, 历任CEO往往成了变化的替罪羊。现任CEO曹国伟清楚地知道,这已经成为新浪的内伤, 必须根除。而通过MBO实现这一点是非常好的途径。

2. 资本逐利者进出不断

新浪最为收购者和投资者青睐的,是其良好的媒体资源。一直以来,新浪股权结构分散的现象备受关注,正因为如此,引发了许多投资者的明争暗夺,曾经,有意收购新浪的企业和个人以数十计,希望能够通过资本手段控制新浪董事会,进而获取这一良好的网络媒体平台。这里只列举数例。

(1)阳光卫视登录新浪,光水婚姻数月离

2001年9月,吴征、杨澜夫妇携阳光卫视登陆新浪,新浪购入阳光卫视29%的股份,阳光卫视通过部分换股、部分现金的方式购进新浪股份,最多可达16%,期限为18个月,从而成为新浪网的第一大股东。但是阳光卫视携手新浪的跨媒体之梦却未能成为现实。2001年9月25日阳光文化进入新浪决策层,当时新浪正处于股市下跌,盈利方向不明、找寻不到方向的踯躅关口。吴征夫妇旗下的阳光文化拥有的媒体业务使双方一拍即合,“三个月速成光水婚姻”,吴征进入新浪董事会并成为联合董事长。当时吴征对改变新浪、指引方向雄心勃勃,联合办公等计划也在合作之时宣布。但事情的进展与当初设想不甚一致。先是11月11日阳光四通组建新的跨媒体公司阳光四通,经营宽带业务。双方联合办公也遭到了新浪各区总经理的反对,最终流产。2002年4月初,新浪在北美召开董事会,宣布新的业务发展架构三大主线业已形成,明确新浪的平台为技术—媒体—通讯,而非宽带跨媒体平台。吴征对于新浪的意义已不似当初,吴征、杨澜出局。

(2)盛大偷袭新浪,败走毒丸计划

盛大(NASDAQ:SNDA)是第二个“大胆追逐”新浪的企业。2005年3月,盛大董事长陈天桥与总裁唐骏暗中从纳斯达克二级市场收购新浪19.5%的股份,一举成为新浪最大股东,震惊中国互联网行业。盛大希望籍此收购,入主新浪,实现其数字家庭战略梦想。然而,新浪股权虽然分散,但背后势力复杂且强硬。盛大一直积极寻求入主董事会,新浪随即抛出毒丸计划,抵御盛大的收购。最终,在多方暗地博弈之后,盛大未能进入董事会。随后的一年多时间内,盛大陆续抛售了新浪股票。

(3)新浪分众难联姻,促成掌柜变东家

2008年12月22日,新浪和分众传媒集团宣布双方达成协议,新浪将合并分众旗下户外数字广告业务。新浪将增发4700万普通股用于购买分众传媒旗下的分众楼宇电视,框架广告以及卖场广告等业务相关的资产。交易金额达13.74亿美元。当新浪宣布收购“分众”核心业务时,部分人士为分众叫屈,毕竟分众的公司影响力并不亚于新浪。然而,细心人士研究发现,名为新浪收购分众,实为分众并购新浪。在双方将成立的新公司中,分众股东将占有更大份额,如果没有后来者复星国际出现,分众CEO江南春将成为新浪最大个人股东。

数据来源:新浪与分众达成的协议公告

新浪分众最终合并还未完成,2009年9月28日,新浪宣布,以CEO曹国伟为首的新浪网管理团队通过新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1.8亿美元,认购新浪增发的约560万股普通股,约占新浪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9.41%,成为第一大股东。此举成为中国互联网业第一例MBO(管理层收购),亦标志着新“新浪”的诞生。

三、新浪MBO的经济理由

20世纪90年代末,“相近持股比(closely-held)”股权结构,开始引起国外一些学者的关注。Pagano和Roell(1998),以及Ke等认为,公司存在多个大股东的好处有两方面:第一大股东的多元化能够对经理形成有效的监督;第二是股东间的相互监督可以降低控制权私人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支持“相近持股比(closely-held)”股权结构能够增加公司的价值的结论。Bennedsen和Wolfenzon(2000),Gomes和Novaes(1999)理论分析则表明,股东间的相互冲突是“相近持股比”公司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虽然我们可以假设大股东通过签订一系列的契约来缓解彼此的冲突,但是在现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这种契约往往很难达成一致。新浪公司就是具有这样股权结构特征的高科技公司。见表2新浪MBO前股权结构表。

根据表2新浪股权结构情况可以看出,普莱斯基金公司和ORBIS控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相当接近,都持有9.7%的新浪股权;奥本海默基金公司虽仅仅只持有6.79%的股权,但其亦是新浪共同基金的最大股东,持有6.18%的份额。由此可见,新浪实际上是一家由机构投资者占大多数股权,但缺乏真正具有控制力的大股东,管理层话语权又较少的CEO负责制公司。

新浪上市10年来,几乎成了资本运作的平台。原因有二,一是公司业绩还不错,前景还可观,足够吸引投资者;二是因为老大缺位。想当老大的资本家们,就不断地利用资本进军新浪,但相近持股比与生俱来的“防火墙”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入侵者。因为原有的大股东们不愿意新股东来控制和分享公司的现在和未来的收益,这个时候他们常常会异常团结。新浪分众联姻不成的那一时刻,大股东们想到的是,如何避免下一次的资本入侵呢?新浪人再也经不起这样没完没了的折腾了,于是,管理团队主仆身份转换的机会到来了。

MBO(Management Buy-out)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资本或引进风险投资者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现代企业中,由于管理才能与资产不对称,造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通过契约关系成为合作伙伴,实现资源互补。企业的经营权就变成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据现代企业理论,这种契约性控制权包括两个部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事前通过契约明确规定的控制权,后者则是指事前没有明确界定如何行使的权利,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利。企业的管理者通过契约接受特定控制权,即经营控制权,包括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利,而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则被资产所有者拥有,如任命和解雇高层管理人员、重大投资、合作、分立等战略性决策权。实施MBO之后,企业的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便统一在管理者手中。这在降低企业代理成本的同时,也通过股权结构的改革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MBO抓住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实质性问题,即管理的绩效源于企业的管理者激励、管理者约束和治理结构,MBO倡导的管理策略是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对人性的深刻发掘,使人的内在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

四、新浪MBO成功的原因分析

1. 管理团队卓越的才能赢得董事会的信任和市场的看好

新浪是历史上比较特别的公司,是所谓以职业经理人管理为主的公司,现在新浪也在改变他的模式。作为一个投资者,当管理层在公司里面增持股份,尤其是拿自己的钱买股份,这往往是一种利好的消息,这意味着管理层的利益跟我们的利益会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图1是新浪MBO宣告日起至2010年3月股票价格走势图。

根据图1的数据分析,新浪在完成MBO后,其半年短期正效应显著,股价从原先的35元左右升至40元上下,涨幅超过14%。可见,投资者还是看好新浪这一并购举措的。由图2可以看出,市场对新浪进行MBO持明显的赞成态度。180天中,日超额收益率均为正值;在信息公布后的一周内,股价呈直线趋势递长;在2010年之前,这一利好消息更是一直刺激着新浪股价的上扬,呈现一个异常明显的超额累积收益。

2. 新浪与分众联姻不成,反促成新浪启动MBO

任何一个企业跨出新的方向都是冒风险的,而且很多时候是以短期的利益换回来长期的发展。一个企业真正能够去做一些长远的事情,就证明这个企业有相当健康、良好的机制。新浪10年间,松散而又复杂的资本结构,历经资本追逐之困扰,外扰内患不断,严重削弱了决策层的战斗力,从业绩来讲,已沦为四大门户网之末,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决策层,为企业从长计议,制定长远规划和发展战略。但新浪相近持股比的资本结构与与生俱来的“防火墙”作用,虽然能一次又一次地击败入侵者,但却不能给新浪带来和平发展的环境,从新浪与分众联姻不成的那一时刻起,管理团队主仆身份转换的机会就成熟了。

3. 企业家知本意识成功战胜资本意识

出钱的人跟真正行使权利的人之间肯定有更好的默契,出钱的人更多的追求的是财务上的回报,而以曹国伟为主的团队,应该是获取了与这一部分钱相应的股份的话语权。很有可能出钱方把这部分的投票权给了管理团队,曹国伟最终实现了这一点。再造自己,也让曹国伟在新浪内部“循序渐进”的崛起,从CFO到COO,到总裁,然后到CEO,曹国伟管理工作拓展到人事、行政、法律、营销,运营。在新浪内部,曹国伟成为“没有边界”的人,除了技术外,什么事都能做。边界的不断扩大,缘于曹国伟对自己的不断再造,也让其完成了前任CEO没有完成的事业。

4. 金融危机,促成MBO时间表加速

曹国伟透露说,十年以前,新浪就想解决股权分散的问题。当新浪发生上述一系列事件的时候,都有新浪员工向曹国伟或抱怨,或开玩笑地说:该改变了,是应该做些什么的时候了。尽管曹国伟十分认同,但时机未到,MBO一事一直未获推进。

2009年年初,因为经济危机,新浪业绩增长放缓,新浪股价跌到20美元以下,曹国伟觉得,时机已经成熟,应该可以推进了。此时新浪正在进行另一件大事情,即合并分众传媒户外传媒业务。合并分众传媒业务占用了几乎所有精力,曹国伟没有时间操作这件事情。再后来,新浪股价回升,这件谋划了十年的事情再度被推迟。

因为与新浪的合并被监管部门否决,江南春那时已经决定增持分众传媒股票,再度出山。9月25日,江南春宣布增持分众传媒股票。三天后,即9月28日新浪宣布成功MBO。曹国伟说:两件事情差不多是同时进行的,因而产生了时间上的巧合。

5. MBO实施方案的正确选择,最终达成意愿

由新浪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曹国伟以及其他管理层成员控制的新浪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曹国伟与新浪管理层出资5000万美元用于收购,中信资本、红杉中国、方源资本等三家私募股权基金则提供其他1.3亿美元资金,但管理层将在新浪内拥有绝对的控制力。三家私募基金将有权指派一位董事加入新浪投资控股的董事会,而新浪管理层有权指派四位各拥有一个投票权的董事,或者指派一位拥有四个投票权的董事。

当然,财务投资者的最终目的都是获利退出,在这次的MBO中也同样如此。若这家公司的未来不能盈利,又有谁会注资它呢?“曹氏模式”的巧妙之处是通过一个“加长杠杆”控制了新浪:新浪投资控股持股10%,是第一股东,曹国伟个人有新浪投资绝对控股,间接持股新浪。这类似于柳传志的联想架构,通过员工持有股持有联想控股,联想控股再持有联想集团、神码等公司的股份。

在本次的MBO协议中,新浪向新浪投资控股增发约560万股普通股,而新浪投资控股将以1.8亿美元认购这些股票,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根据MBO计划,增发结束后,新浪的总股本将从目前的约5394万股扩大到5954万股,新浪投资控股占据新浪增资扩股后总股本的约9.4%,成为新浪第一大股东。其余两大股东为普莱斯基金公司(9.27%)和ORBIS控股公司(9.09%)。

五、新浪MBO后的思考

时机的选择 篇5

“金榜题名”、“金玉良言”、“浪子回头金不换”、“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们熟悉的这些成语中,无不表达了黄金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位置。而在中国,时至今日,新人在喜结良缘的时候,仍然要准备金银首饰,来代表忠贞不渝的爱情。而事实上,这种方式的背后,体现的则是黄金作为“硬通货”的保值增值功能。

如今,在这个“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全民理财时代,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品种,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股票、基金持续火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上扬的当下,黄金防通胀、抗风险的功能更是吸引了投资者越来越多的目光。

进入下半年,国际金价一举摆脱了上半年的颓势,再度走强。有的经济学家甚至大胆预言,黄金将是这轮全球性投资热中,最后一个回报丰厚的投资品种。那么,对个人投资者来说,如何从黄金市场里淘到金呢?

通货膨胀加剧黄金投资升温

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国际股票市场大幅震荡,让国际市场现货金价“上蹿下跳”。上周四全球股市大跌后,引发投资者对黄金避险功能的疑虑,从而大量抛售黄金,现货金价随之大幅下挫,最低下探641美元/盎司,创近两个月以来的最低位。本周,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逐渐稳定,美元指数也没有了前期强劲的上涨势头,国际金价也回升持稳,8月23日14:30,国际现货黄金价格报662.80美元/盎司,重新站上660美元关口。受国际现货金价反弹提振,上海黄金交易所各大交易品种8月23日全面上涨。其中Au99.95收于161.63元/克,上涨0.79元/克,Au99.99收于161.95元/克,上涨0.85元/克,Au100g收盘于163.13元/克,上涨0.67元/克。

进入7月份以来,金价摆脱了5-6月的疲软态势,呈现震荡回升走势,与此同时,7月份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再创新高,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忧虑,从而引发了对黄金的新一轮投资热情。

金价摆脱中期颓势

7月金价以650.75美元开盘,最高上试687.8美元,最低下探644.8美元,报收665.5美元,较6月上涨16.6美元,涨幅2.56%,振幅6.63%,月K线呈现一根震荡回升、上影明显的小阳线。虽然8月下旬起受美国次级贷危机影响而引发一轮较大的调整,但从本周起已经回升持稳。因此,从总体上说,目金价已经呈现震荡回升走势。

金价稳定并低于原先峰值,正构成一种购买机遇,再加上金价可能进一步上升的预期,为许多投资者提供了购买动机。

威尔鑫投资研究中心首席黄金分析师杨易君表示,美元疲软及国际油价不断冲高是促使金价上涨的主要动力,7月美元破位下行,最低下探80.02点,创出自1992年9月14日以来的新低。同时,国际原油价格则创出了近十几年来的高点,达到78.77美元。这些都是促使7月金价持续上涨的关键。

相比之下,高油价对金价的提振较小,因为高油价形成的通胀效应存在滞后性,使得黄金的抗通胀避险魅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不过,基本金属则因美国股市大幅下行引发需求忧虑而呈现短期疲软,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黄金的市场表现。

民间淘金热情高涨

进入下半年,无论是中行的“黄金宝”、工行的“金行家”、建行的“账户金”等纸黄金,还是招行的高赛尔金条等实物金的业务量,都出现了明显增长。

据招行杭州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该行代销的高赛尔金条周平均交易额一直维持在120万元左右,但进入7月以后,周平均交易额猛增到了170万元左右;在卖出和回购的比例上,三个月平均为5∶1,而7月至今为10∶1。

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推出了首个个人实物黄金交易业务。这是一种全新的炒金模式,操作方式与炒股几乎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买卖的不是股票而是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与“纸黄金”相比,实物黄金交易门槛更高,但手续费成本相对要低一些。

这种全新的炒金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投资者的欢迎。据兴业银行杭州分行有关人士透露,该业务开通两个月来,全省的开户数已经达到了1000多户。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波“淘金热”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金价在经过几个月的低迷后自下半年开始走强,二是公布的CPI数据连创新高,加大了人们对通货膨胀风险的忧虑,而黄金的保值功能可以抵御通货膨胀带来的纸币贬值风险。

中长期依然向好

股市的走稳终于暂时缓解了投资者的紧张情绪,大幅走高的美元也出现大幅回吐。在商品市场纷纷反弹,美元也大幅走软的背景下,本周,金价也重拾升势。

杨易君表示,现货黄金经历了大起大落的震荡行情后重新走稳,随着金价的大幅回落,再加上下半年全球首饰需求的逐渐旺盛,低位现货买盘将会继续积极涌现,并给予市场较强的支撑,金价已经初步走出655-660美元/盎司区间震荡,有望形成向上突破,投资者可逢低吸纳,660美元下方可视为投资黄金的安全地带。

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时机的选择 篇6

课堂上,何时进行小练笔,怎样进行小练笔,让课堂小练笔发挥最大功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一、 练在精彩处

一篇篇课文是读写结合的载体,是学习、积累语言文字的例子。针对文中一些精彩的句式、典型的段落,在研读教材时,教师应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确定恰当的教学内容,准确把握课文的精彩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在小练笔时,教师所选取的材料应该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同时还要考虑到可操作性,范例应适合学生动笔学写,这样,学生才乐于表达、易于动笔。

1.抓典型句式练笔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经典、精彩的句式,除了引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契机进行练笔。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秋天的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叶子的颜色、形状,写得非常美。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进行如下小练笔:你看,秋雨把______________给了菊花,______________的菊花像______________。你看,秋雨把______________给了田野,______________的田野像______________。设计这样的小练笔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文本描写菊花颜色的词非常多(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这些词学生可以提取运用,而后面用比喻句来描写菊花的形状,学生则必须进行合理的想象。

再如《山中访友》这篇散文,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语言如诗如画。文中第五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相近,结构相似,既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的情境,学习作者诗一般的语言和韵律,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学生的语言是如此灵动:

你好,芬芳的野花!你打扮得如此艳丽,是要去参加舞会吗?你好,青青的翠竹!你摇曳着身姿,是想邀我共同舞蹈吧!你好,美丽的小蝴蝶,你整日在花丛中穿梭,是在酿造甜蜜的生活吗?……

利用典型的句式进行小练笔,不仅吸收了课文的经典语句,而且学生在模仿中也创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有效地提升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抓关键词句练笔

教学时我们常常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或理解文章主旨,课堂上,也可充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进行小练笔,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如教学《钓鱼的启示》一文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是这句话中的关键句。它表现出了此时父亲复杂、矛盾的内心。此处设计一个小练笔: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心想______________” 让学生展开想象,写进父亲的内心深处,为下文做好铺垫,凸显父亲高尚的道德。

再如《猫》,老舍在文章的开头,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教学时,引领学生在充分品读、感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写写第二、三段中所描述的猫的性格古怪之处。有学生这样写: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胆小吧,的确是呀,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是那么勇猛,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针对文章的特殊表达,还可以迁移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3.抓特色片段练笔

片断训练既是“连句成段”的终点,又是“连段成篇”的起点。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还可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练点”,进行练笔。

如《颐和园》一课中,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的特点,这段文字很精彩,写出了长廊的美。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练笔,按照课文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观察、描写学校的一处景色。

再如《秦兵马俑》一课,作者运用了“事物+联想”的方法把静态的兵马俑刻画得动态化: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理解、去积累,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进行小练笔,效果很好。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学习中,在课结合自己的理解,出现丰富多彩的练笔内容:

有的一脸严肃,好像正严阵以待,准备随时赶赴战场;有的信心满满,志在必得,好像在随时等候召唤;有的……

这样的小练笔,学生会积极运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方式和规律,把课文的表达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写作技巧。

二、 练在空白处

有的课文中有一些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把作者隐而未发的意思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1.在悬念处想象

有些课文中一些内容在描述时仅用简短、精炼的语句带过,具体情节必须靠读者想象,在教学这样的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

如人教版第七册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同样是“静静地躺”内心的感受却截然不同,可以抓这个空白点让学生小练笔: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想______________。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想______________。

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通篇文章几乎是对父亲的描写 ,而对儿子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空白了,因此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会和小伙伴说些什么?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

2.在标点处拓展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都有“留白”,比如文末的省略号,教学时,让学生填补出这些空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与文本进行对话。

如《盘古开天地》一课第四自然段写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段话是用“他的______________变成了______________”的句式来表达的,后面还有省略号。教学时,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懂这段话,在学生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抓住省略号让他们进行想象:盘古身体的其他部位,分别会变成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式来写。这样的练笔学生非常感兴趣,而且创意无限,学生这样写:

他的眉毛,变成了洒满蓝天的小星星。他的手掌,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峦;他的牙齿,变成了埋藏在地下的宝石……

通过小练笔,学生感受到美丽的宇宙是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的,对盘古更加敬仰与赞叹。

3.在结尾处续写

很多课文的结尾都写得留有余地,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借助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进行续写。

如《小摄影师》一课,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来不来?如果来,门卫会怎么说?怎么做?他和高尔基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如果不来,又会发生了什么事呢?围绕这些话题,进行小练笔,学生兴趣盎然。

再如《巨人的花园》,最后以“巨人在小男孩的启发下醒悟了,随即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为结局。教学时可以把原文的终点作为续写的起点,展开想象,构思新情节。设计小练笔:巨人和孩子们生活在美丽的花园里,以后会怎么样呢?请你展开想象,把这个童话写下去。这种续写形式的小练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想象能力,既是对文章情感的升华,又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三、 练在情动处

学生的语言学习须以文本引路,但绝不能止步于亦步亦趋式的语言学习。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个性化的思维,给学生的说话、写话提供宽松的文本空白点任由他们“驰骋”,使言语表达成为一种不吐不快的“言语生命欲求”。(潘新和语)

1.有情可表时练笔

有些文章的情感性强、感染力强,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肯定有许多话要说。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时,让学生以小练笔的形式抒发内心的情感。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在学习周恩来在外国租界看到的那一幕——妇女可怜、洋人可恨、警察可悲、国人无奈……在自己的国家,却任由外国人横行霸道,如此荒谬的事情,让学生个个义愤填膺。此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用“我想对______________说_______”的句式,写写你最想说的话,体会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心酸和无奈。学生们发自内心地写道:

我想对外国人说:“你们这些洋鬼子,凭什么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扎死了人不道歉、不赔偿,还得意扬扬,真是欺人太甚了,可恶至极!我想对警察说:“作为中国人,你们的良知在哪?你们不仅不帮自己的国人,反而助纣为虐,可悲呀!我真是为你们感到痛心啊!”……

学生在练写中进一步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明白了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以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的写法,让学生了解了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了爱国情感。学生深深为圆明园的毁灭感到惋惜、痛心,对侵略者野蛮行径无比仇恨。此时设计这样一个小练笔: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______________学生此时的心情已融入文本,写下这样的话:

如果我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我心中不仅有愤怒,有惋惜,甚至还有悲痛。因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博物馆被一群“野兽”给毁了。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上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一个拥有亿万双有力的手和亿万双泪汪汪的眼睛的民族,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

抓住课文的情感点,精心设计小练笔,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既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又提高了他们个性化表达的能力。

2.情有所动时练笔

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文章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学中,学生被文中的人、事、物、景所感染时安排小练笔,让他们把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可以让学生一吐为快。

如《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思考:在生活中,你曾经有过给予的经历吗?你曾经为谁做过什么?谁曾经为你做过什么,让你至今难以忘记!在一曲《让世界充满爱》的乐曲中,学生心中温暖的心弦被触动了,纷纷畅所欲言,此时,教师再深情朗诵:“当爸爸疲惫地回到家时,爱是一杯热腾藤的茶;当同学摔倒时,我们扶起了他,爱是一双温暖的手;……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爱“还可以是什么?请写下来。此时学生文思泉涌,纷纷提笔写下了句句感人的话语:

爱是一首动听的歌,爱是一个美好的祝愿,爱是一束美丽的鲜花,爱是一个鼓励的眼神,爱是不懈的努力,爱是耐心的辅导,爱是热烈的掌声……

所谓“情动方能辞发”,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让“写”变成了自己真情流露的需求。

课堂小练笔的方式有很多种,不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立足教材,从学段目标出发,从文章内容出发,从文本语言形式出发,从文本写作特点出发,多角度设计练笔的形式,因文而异,巧妙地练,恰到好处地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关于定向增发时机选择的探究 篇7

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很少考虑企业自身的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上市公司会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决定定向增发的终止和实施, 具有显著的时机选择倾向。当企业采取竞价的方式决定发行对象时, 即在决定发行基准价格时未确定认购对象时, 企业会选择有利于发行对象的定价时机。本文从政府监管和企业两个方面提出有利于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行为的建议。

一、定向增发时机选择对政府的启示及建议

政府是市场的监管者, 政策法规应该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透明性。对于合规的定向增发预案尽早放行, 使定向增发不会错过有利时机而成功发行;同时, 让市场参与者对证券市场稳定有一定的预见性, 从而减少非理性冲动, 减少因政策的缺失对市场造成的动荡。

(一) 完善管理规则, 规范定向增发行为

目前我国定向增发存在的问题, 需要证监会等管理部门完善定向增发的管理制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的监管。我国定向增发的问题主要是集中在发行价格的制定、发行前股价的异常波动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 应该完善相关的管理细则, 加强监管, 规范上市公司的操作行为。定向增发的发行价格是否合理, 影响各方的利益。定向增发的基准价格已然成为了上市公司操作的工具, 定价基准日的多选择性, 导致的增发失败或修改发行价格, 相关管理部门首先应该明确定价基准日。建议将定向基准日定在股东大会公告日, 因为投资者已对公司的定向增发预案公告做了充分反应, 此时的股价更能反应公司的真实价值。为了防范上市公司在定价基准日前操作股价, 还应进一步加强公司股价异常波动的监管, 将企业发行后业绩与行业整体表现结合起来;对在定价基准日前长期停牌等各类操纵或变相操纵股价的行为严防厉打, 严重违规的取消再融资资格。此外, 证监会等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加强对广大的市场投资者指导, 增强对定向增发的了解, 提高对股票的分析能力, 保障他们行使投票的权益, 维护他们的利益, 使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行为不但受到管理部门的监管, 也可以受到广大投资者的监督。

(二) 适当放行定向增发, 提高实施成功率

我国企业的融资行为受国家颁布的制度影响太大, 在定向增发股权再融资选择上, 也受行政审批的约束。定向增发从预案到最终发行需要经历五个程序, 上市公司不拥有完全的融资自主权, 错失在资本市场定向增发的好时机。有可能在市场不适合融资时, 因为审批通过而不得不融资;也可能在适合的时机融资, 却又因为审批尚未通过或根本就没能通过而不得不终止融资。一般来说, 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方案必须接受证监会发审委员会的审核, 审核的内容主要是根据市场股价判断定向增发方案中的定价基准日和增发价格是否合理, 融资项目是否合规以及是否存在操作股价等利益输送行为等等。如果所有的问题符合规定及要求, 在委员会表决通过后才会通知上市公司允许其增发。不论是通过还是扣留, 证监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上市公司对定向增发时机选择的自由, 导致了时机的延误。虽然证监会的做法考虑了定向增发的合规性及市场行情对增发成功率的影响, 但是没有考虑到上市公司自身的状况及融资需求、发行对象等问题, 导致了很多上市公司错过了融资的有利机会窗口。所以, 证监会应该以市场化的原则, 增加上市公司融资选择的自由。

(三) 支持多元化融资方式,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根据优序融资理论, 在成熟市场中, 外部融资方面债券融资要优于股权融资。债券市场的发达程度高、制度相对较完善, 也有发行成本低、融资便捷的特点, 所以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可以帮助上市公司提高融资的效率和成功率。然而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 政府及相关的管理部门应鼓励公司使用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提供一些优惠便捷的政策来提高广大企业对债券融资的热情, 同时也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放松监管力度, 按照市场机制的原则自动调节供需要求, 鼓励金融创新, 开发出更多更好的债券品种来满足市场需求。

二、定向增发时机选择对上市公司的启示及建议

在提出定向增发预案前, 上市公司进行融资时机选择时要考虑很多因素, 公司的准备工作做的是否充分, 将直接影响到定向增发的效率和成功率。上市公司决定定向增发时, 不能仅通过市场行情的变动终止和实施增发方案。要想成功有效地实施定向增发, 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 企业内部方面上市公司要成功的实施定向增发并且通过定向增发在将来提升公司业绩, 管理层必须对公司各个环节的经营状况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通过现状及时发现公司的优势和劣势, 在结合市场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 找出公司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 从而合理预期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利润增长点, 保障公司在合理的规划下不断的发展壮大。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应合理评估企业价值和股票价格, 预期未来行情走势, 把握好融资时机, 并根据不同的融资时机选择不同的增发对象和增发方式, 保证定向增发的成功率。

论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 篇8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 单靠市场的力量不能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发展。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理论, 市场调节达到的经济均衡是一种事后调节, 并通过分散决策而完成的均衡, 这种经济均衡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这就容易导致国民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 所以经济平稳发展的持续性较差。举例来说, 近几年猪肉价格的大幅波动, 就是经济学中典型的“蛛网波动”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养殖业的发展与市场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而这个时间差正是造成猪肉价格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还有,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的理性选择的综合效果, 经常会导致集体性非理性行为的出现。比如, 国民经济发生通货膨胀时期, 个人的理性选择通常会增加支出购买商品, 整体社会中每个人的理性选择叠加在一起, 就会导致实际效果的非理性选择, 其结果必然会维持甚至加剧通货膨胀。此外, 市场参与者往往为追求最高利润, 而把资金集中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 众多的市场参与者选择相同的投资方向, 就会导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比如, 当前我国过热的房地产市场, 众多的开发商依然在继续加大拿地囤地的速度, 房地产投资规模居高不下, 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物质基础。

(二) 市场竞争的放任自由会导致垄断的产生。

生产的边际成本决定了产品的市场价格, 不同的生产成本使得市场参与者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 这就会导致那些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在某些领域形成垄断。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为追求更大规模经济效益, 就会使用一些资本手段, 比如通过联合、合并、兼并等形式, 形成比较隐蔽的垄断, 进而导致市场竞争的失衡扭曲。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 在市场经济中, 一些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 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甚至关系不大的企业的收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地位。

(三) 市场机制在公共产品供给方面存在缺陷, 容易导致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 一些消费者是没有支付能力的, 而市场经济的参与者, 其主要目的在于获取利润, 这就影响了市场参与者对公共产品提供的热情, 降低了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虽然市场可以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 但不会自动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在实际经济活动中, 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个人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别, 从而导致其收入的不均衡, 从而导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二、当前我国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知道, 市场本身的调节机制存在诸多不可避免的缺陷, 这就使得政府干预市场有了内在的必要性。可以说,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更为关键的问题是政府该如何选择干预市场的时机。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一) 在经济增长出现较大幅度变化时, 政府进行干预。

经济的发展, 具有一定的周期波动性,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来看, 几乎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之后, 政府都会进行干预。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就是三十年代, 美国经济萧条期间, 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一系列提振内需的经济改革措施, 比较著名的有“以工代赈”政策, 美国政府通过修建大型基础设施, 如兴修水利、铁路基建等大型工程, 增加了就业, 提高了社会的整体消费能力, 有名的田纳西水电站就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面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机, 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迅即推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的“4万亿”政策, 使得我国经济在当年年底实现了“V”自省反弹, 在世界众多国家经济陷入衰退或低速增长的情况下, 我国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阴影。虽然当时推出的经济刺激政策, 在后来受到学界不少专家的批评, 其政策弊端在后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得到了证实, 但任何政策的实施, 其效果均具有两面性,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在当时的介入时机, 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二) 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对不同的行业进行干预。

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不同的周期, 有的行业发展过热, 有的行业发展不足, 如果行业之间的发展结构失衡到一定程度, 就需要政府进行有效干预。一般来说, 政府对一个行业的干预, 会选择在该行业发展的过冷或过热两种情况下进行。例如, 从2011年我国政府开始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 房地产业在我国, 经过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时期, 成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其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占据了整体国民经济的1/3, 其发展的程度过热, 我国政府正是鉴于此种情况, 从2011年开始, 逐步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实质性干预。从对房地产企业的限贷、到对居民购房的利率升高, 再到逐步尝试开征房产税, 一系列政策的最终目的, 都在于干预过热的房地场市场。房地产的过热发展, 挤占了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大量资源, 而且其带动的一些水泥、钢铁等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发展, 不利于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

(三) 在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不合适的生产关系阻碍时, 政府进行干预调整。

从本质上来看, 政府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也是一种干预手段。政府之所以会干预市场经济的发展, 是因为在某个时期, 市场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制约。在这时候, 就需要政府进行干预, 适当调整变革生产关系, 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十八大报告指出, 要“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专家建议, 要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加快改革财税体制, 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 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 目前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就政府方面而言, 我国的经济体制中既存在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仍然过多的问题, 也存在政府宏观调控的科学性、有效性、权威性方面不高的问题。行政过度干预市场, 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完善。有关专家分析说, 目前大量资源由政府分配, 比如利率管制、土地批租、基础设施建设垄断以及许多行政审批等, 这种现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等问题。当前在微观经济领域, 与“政府”这只手相比, “市场”这只手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而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 李克强提出的简政放权、下放政府审批权力等, 就是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阻碍经济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是一种对经济发展的反向干预, 通过减少政府审批、简政放权, 激活市场效率, 实现我国经济的升级转型。

(四) 在我国市场经济初期发展阶段, 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 国民经济中的很多领域已经和世界经济接轨, 开放程度不断加大, 但是政府对于金融领域的控制却鲜有减弱, 这是基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特点而考虑的, 政府通过大力度的干预金融领域, 严格控制外汇市场, 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了一个安全稳定的金融环境, 1997年东南亚发生的金融海啸使得那些过早开放国内资本账户的国家损失惨重, 而正是由于我国政府对金融资本领域的深度干预, 使得当时国家躲过了金融海啸的威胁。当前,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 但是政府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却始终做得谨小慎微, 这种强有力的干预, 自有其中的道理。我国国内金融资本力量还比较弱, 在同西方先进国家仍具有较大的差距。如果贸然开放过多领域, 可能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可以说, 政府在对金融领域干预的时机选择上, 始终以我国经济发展的金融环境为考量, 干预加强或减弱都是依据国情及周边经济环境的具体变化。

三、结束语

从理论上来说, 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是无处不在的, 只不过是什么情况下介入最为合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 当经济出现较大幅度波动时, 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干预, 而理顺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适当退出一些领域的政府干预, 也是政府选择性干预市场的表现。从“十八大”以来, 本文上述讨论的几个领域, 政府干预介入的时机已经到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 更多领域政府干预的时机将会越来越明显。

摘要:现代化市场经济, 离不开市场自由调节和政府干预, 自由竞争和政府宏观调控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分析市场自我调控失灵情况下政府干预时机的选择, 尽可能使政府的干预能够在相对合理的时机介入, 能够有效促进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克服政府干预的失灵。探讨政府干预市场的时机选择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时机选择

参考文献

[1]刘秀光.经济自由化与政府干预经济关系之辩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4.

[2]迟福林.抉择:走向公平可持续的市场经济[J].中国中小企业, 2012.6.

[3]沈双逸.从西方经济思想到经济法——浅析“政府”与“市场”的地位关系[J].中国市场, 2012.26.

应付账款付款时机的策略选择研究 篇9

以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南车时代) 为例, 为了让付款时机的选择更具有科学性, 需要根据南车时代的企业现状和供货企业的财务活动来进行充分考虑, 根据南车时代现有的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 多渠道进行分析比较, 并运用专门的分析方法, 来实现南车时代的正常经营, 将资金成本降到最低, 收益达到最高。同时, 还要对南车时代的财务活动进行多方比较, 根据不同的应用负担不同的代价, 一般在应付账款的付款时机选择, 要充分考虑两种情况:第一, 供货方不能提供现金折扣, 第二, 供货方能够提供现金折扣。一般来说, 在不提供现金折扣的情况下, 南车时代需要进行筹资不负担成本, 可以将付款的时间推迟到信用期限的最后一天。而对于提供现金折扣的情况来说, 则可以更具权衡折扣优惠与现金风险利弊之间的得失来进行选择。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当借入资金的成本率比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要低的时候

在南车时代进行应付账款付款日选择的时候, 可以考虑其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是不是比借入现金成本率低, 出现这种情况, 就应该选择在现金折扣的范围内进行资金的支付货款, 享受免费的信用。而免费信用额则是在扣除现金折扣之后的金额, 企业不会因为享受这种商业信用而付出超出的成本代价。但是企业需要在折扣期间内进行提前付款, 并且运用供货方提供的信用优惠, 将付款日选择到折扣日的最后一天, 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供货方的资金, 而不影响现金折扣的商业信用享受。

二、当企业的短期投资收益成本比放弃现金折扣的成本要高的时候

当南车时代的短期投资收益成本相对较高的时候, 就应当选择放弃现金折扣去选择更高的收益方式, 虽然需要承担放弃成本折扣造成的机会成本, 但企业可以将付款日推迟到信用期限内的最后一天, 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供货方的资金, 从而达到降低放弃现金折扣成本而造成的损失, 同时又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在这个过程中, 一般可以利用一下公式进行计算:

公式2.账款资金成本率= (资金占用成本/资金占用净额) * (360/资金有偿占用天数) 。

但是无论是哪一种形式, 公式一只能够解决某一特定的条件, 但是公式二则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性的公式。如果只是单纯地考虑付款条件, 可以选择采用公式一进行计算。

三、企业的短期投资收益比延长付款的成本高的时候

当南车时代的应付账款能够用于短期投资收益, 并且其收益是高于延期的付款成本, 那么虽然没有生产经营的资金短缺, 但是也不能从银行获取贷款, 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那么可以选择将应付账款的付款时间推迟到信用期之后, 从而追求更好的收益, 并且在信用期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 最大限度的利用供货方的资金, 从而维持供销两家的业务关系。如果将应付账款的推迟付款时间定在最佳时期, 需要综合分析南车时代自身的状况, 并了解供货方, 尽力做到知己知彼, 权衡得失, 再选择最佳的付款时机。

将南车时代作为供货企业来看, 赊销的行为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增加企业收益, 并且有效的促进销售, 减少存货资金的管理成本。但是如果完全依靠企业之间的信用来维持, 一旦资金紧张, 就会造成长期的拖欠, 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 在制定付款日的时候需要及时的掌握对方企业的财务信息状况, 并有效的权衡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从而制定最佳的信用政策, 保障资金的有效收回。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越来越强烈, 南车时代在策略性的选择应付账款的付款日的时候, 应当有效的把握企业双方之间的财务及信誉情况, 选择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付款模式, 从而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经营。

参考文献

[1]朱爱英, 黄国其.应付账款付款时机的策略选择研究[J].《价值工程》2011年01期, 2011

[2]罗洪云.我国民营企业信誉的诊断与提升研究[J].《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2007

多系统伤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6例, 男304例, 女82例;年龄7岁~73岁, 占96.8%。致伤原因:车祸伤242例占62.69%, 锐器伤49例占12.69%, 挤压伤23例占5.95%, 重物砸伤32例占2.56%, 坠落伤24例占6.21%, 其他16例占4.14%。创伤情况:本组386例每例损伤器官最少2处, 其中有重度脑挫伤、左锁骨骨折、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胸、腹部多脏器损伤破裂, 最多者达10余处, 四肢骨折伴胸腹腔脏器损伤159例, 颅脑伤114例, 多发性肋骨骨折64例, 肝、脾破裂5例, 骨盆骨折23例, 尿道损伤21例。本组合并失血性休克341例占88.46%。颅脑胸部总闭合伤71例占18.4%, 开放性损伤69例占17.95%。

1.2 治疗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为多系统、多器官损伤的患者。多系统伤是一个动态过程, 常包括2个或更多专科的损伤, 约半数以上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 由于创伤部位、严重程度、受累脏器的不同, 治疗时常出现局部整体、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处理顺序上的矛盾。有些危及生命的损伤常被显现的肢体骨折或创伤所掩盖, 以至贻误抢救时机。涉及颅脑、胸腹、四肢的多发伤, 应与相关科室制定最佳抢救方案, 同时合并失血性休克者, 在快速扩容的同时尽快行相关科室及四肢长短骨手术, 受伤初期与其他相关科室同时进行四肢骨折固定的89例, 初期患者病情危重、后期进行骨折固定的221例, 有297例入院后行骨牵引, 夹板、石膏托外固定, 开放性骨折暂时不能行骨折固定的, 先期闭合伤口。

2 结果

本组治愈出院318例, 其中骨折延迟愈合29例, 骨折未愈合7例, 后期发生感染4例, 死于严重颅脑损伤的28例, 失血性休克患者47例。有2例因损伤的肢体发生感染。其中创伤导致的残疾有31例。

3 讨论

多系统伤是涉及2个或以上部位 (脏器) 的损伤, 其往往造成了整个机体生理功能的严重紊乱, 伤者的病情往往很重, 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 治疗上容易发生矛盾, 顾此失彼。同时常常累及骨折, 多系统损伤合并骨折的, 在以往的急救措施或步骤中都是先治疗脑部创伤等其他合并伤, 然后再考虑其他骨科创伤的处理。这样, 往往要等到至少半个月以上的时间, 这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治疗其他系统伤的过程中, 不是单纯地消除相关疾病的过程, 它涉及到其他系统组织创伤后许多病理生理变化的过程, 不是短时间就能解决的问题[1]。骨折对这类患者来讲, 具有同样的救治价值。如果骨折不尽早手术, 那么在等到骨痂形成后再处理, 不但容易发生并发症, 患者在心理上也将是痛苦的。对颅脑创伤等其他系统损伤的积极处理是主要的、必要的, 同时, 尽早将骨折进行坚强有效的外固定, 再选择一个适当的时间给予手术。所以, 单从理论上讲, 如果能在一次麻醉下, 在处理其他脏器损伤的同时, 完成骨与关节的手术, 对患者而言是最好的。但事实上, 在处理合并有颅脑、胸腹等内脏器官损伤的严重多发伤患者时, 为抢救生命, 基本放弃这种做法。所采取的措施只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 及时补充患者的生理所需, 进行必要的手术干预, 调整患者生理功能紊乱的状况, 阻止患者病情的继续恶化, 尽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在严重多发伤同时对所有的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有时是不可能的, 而且也是不明智的[2]。有以下几种情况时, 需要即刻处理:合并有四肢血管的活动性出血;骨关节畸形极其严重;骨折端或脱位对表面皮肤的压迫威胁到皮肤的完整性和活动时, 或压迫神经和血管可能造成后期严重的神经损伤或肢体缺血坏死时。

根据观察骨折选择在8 d~10 d进行手术, 效果比较满意。而此时其他系统损伤有所好转, 骨痂尚未真正形成, 正是骨折处理的最佳时间。对于尚未脱离危险的患者, 暂不采取进一步处理措施。创伤后发生并发症最常见的因素是监护期的延长, 创伤后被监护的时间在3周以上, 再行骨折处理, 难免发生并发症, 当然, 这些患者并不都是因长时间住院抢救引起上述症状, 可能与其创伤本身的危重度有关, 但长时间住院是引起感染和营养不良的一个因素。因此, 除非必要, 应当缩短术前监护期。骨折手术时间的早晚, 必定影响到住院天数的长短;而骨折处理的时机, 又同各系统损伤的程度有关。根据现在的骨折治疗手段, 包括手术方式和手术器械的改进, 如果患者生理功能改善以后, 及时给予骨折的确定性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 大部分患者的功能恢复可以达到基本满意, 而不应该冒险去进行早期骨折修复[3]。笔者认为, 对这类多发伤者都应进行规范的综合治疗, 如提供营养、抗生素的应用、镇静和镇痛药物治疗, 加强护理、观察和评判等, 尤其是对并发症的防治, 这样才会真正降低病死率。而对骨折的处理, 应根据实际情况, 在保证生命的前提下适时进行。

参考文献

[1]石美鑫, 张延龄, 张元芳, 等.实用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812~826

[2]于建新, 沈伟锋.创伤救治模式的相关问题与发展方向[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9) :641~643

时机的选择 篇11

小学数学课题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数学问题的抽象,有的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课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郾目标导向作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中应让学生时时明白在学什么、学得怎样。虽然学习目标揭示的方式很多,但是利用揭示课题引出需要探究什么数学问题,是提出学习目标最常用,也是最能达到“顺水推舟”效果的时机。

2?郾思维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正确的数学思维也是课题的任务之一。如,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指引学生去探索哪些数是3的倍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又如,课题“通分”,能吸引学生联想什么是通分,如何通分,通分有什么作用等。可见,数学课题能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向开展学习活动。

3?郾总结归纳作用。课题在板书中是“总纲”,一节课的内容可能比较庞杂,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课题恰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利用课题的记忆与联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对认知结构起到梳理与整合作用。

4?郾激发兴趣作用。课题的出示往往是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即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如“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以前掌握的“平均分配”反而不合理的基础上去研究,恰当的课题出示时机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让课题的上述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考虑课题设计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示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课题不过是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它费时很少,导语也可能只有短短几句,但根据不同课的特点,课题揭示的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可能迥然不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课题的出示非常随意。有的习惯在上课前就将课题写在黑板上;有的想什么时候出示课题就什么时候出示;有的甚至到课堂总结时发现没有出示过课题,匆匆补上;也有的一节课结束了,在黑板上还找不到课题。

究竟什么时候才是揭示课题的最佳时机?这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是出示课题的最佳时机。以下通过几个实例加以阐述,以期窥斑见豹、抛砖引玉。

1?郾在上课开始出示。这是指上课一开始,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种课题出示的时机通常是在下列情况下:一是课题与前一节课的课题相同或相近(尤其是练习课),这时直接出示课题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联想,实现与已学知识的沟通。二是一些起始课,并且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准备和期待的时候,课始的直接揭题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节约时间。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为后继课,不妨直接揭题:“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又如,“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进行教学的,上课开始,教师可出一个分数,提问:“记得这叫什么数吗?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顺势揭示课题。

2?郾在铺垫之后出示。这是出示课题最常选用的时机。教学新知识前的铺垫既起着为新知识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又承担着新旧知识的过渡任务。作为转折,通常需要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指引数学思维的方向,而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揭示课题。例如,“按比例分配”一课,教师设计以下的情境导入:“同学们认为怎样分东西是最公平合理的?”(平均分)“今天体育老师将24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练习,帮老师分一分。”(每组各12个。)“有没有不同意见?”(可男同学有意见,因为男生有30人,女生只有18人。)“怎么分更合理?”在学生感受到需要有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时,教师适时出示课题。为了突出课题的目标导向作用,通常可以让学生析题,如,看了课题,你联想到什么?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

3?郾在新授课中间出示。有的课题目标导向作用并不明显,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看了无法理解。为了让课题出示过程起到对概念、规则或思想方法的强化及对其内涵与外延剖析的引导作用,可以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适时揭示课题。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研究三个分数3/4、6/8、9/12的关系,体会分子与分母的变化规律,概括后出示课题。揭题后继续对这一规律进行分析、理解、拓展。在这一时机揭题的好处在于学生已经对这一数学规律有所感悟,既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了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伴随课题揭示形成高潮。

4?郾在巩固之前出示。有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探索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自主进行,有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在先学内容基础上采用尝试学习方法完成。这类教学内容在课前揭题过分直白且不利于激发学习的探究兴趣,在新授课揭题又容易打断不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时,不妨考虑在新知识学习刚结束,将要进入巩固应用环节时出示课题。这一时机揭题既是对学生新知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知识应用的承上启下。例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当个位不够减,而十位的“退一”过程又“无法实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尝试验证归纳出课题,作为对新知识学习的总结,为学生下一步巩固练习定下基调。

5?郾在总结阶段出示。有些课题或有利于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或能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优化认知结构,或可以避免喧宾夺主,突出知识重点,有利于体系建构。对这些课,有时可以在学完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课题或给这节课归纳一个课题。例如,“9加几”一课,学生运用“凑十法”,通过9加2、3、4、5、6、7、8、9的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发现计算规律。显然,过早出示课题“9加几”只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过分关注题型,而忽视对“凑十”的数学方法和规律的探究。教师可在全课的总结阶段发问:“这一课,我们计算了哪些题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更合理。又如,“分米和毫米”这一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指导学生用已经认识的“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进行表达与单位换算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分米与毫米的。在总结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单位,从而完成课题的揭示。

6?郾分阶段有层次地出示。有的课题概括的教学内容较多,表达的词语较长,有的甚至有几个并列的定语,有的课题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包含了较丰富的数学信息。这些课题在教学中一下子出现不利于学生的感知,也不利于形成明确的学习导向。至于在哪些阶段出示课题中的哪部分,应该由课题的特点而定。例如,课题“最大公因数”包含了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数学概念: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学时分三次出示这个课题既能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第一次可以在导课阶段,利用对因数概念、求法的回顾顺序出示课题的第一部分——“因数”;第二次可以新授阶段,即探索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后,把“公”添加在先前出示的“因数”前面;第三次在经历了对公因数的概念、特点、求法的学习后,研究公因数中一定有最大数,随之出示“最大”,从而形成完整的课题——最大公因数。

适时巧妙地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思维、总结学习内容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讲究课题的揭示技巧,关注课题揭示的时机选择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当然,“教无定法”,课题揭示时机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谈语文教学中“精讲”时机的选择 篇12

笔者认为, 语文教学要实现科学、有效的“精讲”,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精讲”就必须适时、适度, 要到位而不越位。

一、“精讲”于学生具有独特体验之时

在语文学习中, 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悟进行的。因此, 对于同一文本, 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必定存在差异。教师应当独具慧眼, 善于发现学生有价值的独特体验, “精讲”开掘, 达到资源共享。如, 在交流《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的阅读感受时, 多数学生表达了对21世纪海洋的向往, 对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骄傲与自豪。可有位学生却说:“当我读到‘如今, 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 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海深处, 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发神威’这句话时, 我为海洋未来的命运担忧, 我仿佛看到了当初人类大肆砍伐森林的情景。”虽然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预设, 但是我觉得学生的话有价值, 便以开放的心态及时表扬、肯定, “精讲”诱导学生应当具有环保意识。不料, 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位学生的感受竟引发了不少学生的共鸣。有了教师的及时肯定和鼓励, 学生在阅读中才能用自己的目光审视文本,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文本, 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二、“精讲”于学生产生思维矛盾之时

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和认知局限, 学生往往对文本的核心价值理解不到位, 易产生矛盾心理。此时, 教师应以敏锐的视角及时给予“精讲”点拨, 为学生在新知与旧知间架设桥梁。如,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 我在让学生探究将相最后和好的原因时, 学生总是在认错、谅解上兜圈子, 始终探究不出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将相都有一颗爱国心, 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此时, 我“精讲”点拨:“当时秦国为什么不敢进攻赵国?将相不和, 受损的是‘将’?是‘相’?还是国家?”这样, 在我的帮助下, 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 得出了结果, 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精讲”于学生对文本产生误解与曲解之时

在学习《山谷中的谜底》一文时, 我让学生联系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生活实际, 说说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 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句话的理解。有位学生说出了自己的体验:“既然要学会弯曲, 寻找反弹的机会, 那么《红岩》中的江姐等革命烈士为什么不弯曲一下, 再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呢?他们牺牲了, 是不是白白送掉了性命?”学生这样的感受看似独特, 但是与文本基本价值相悖。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弯曲”一词的内涵把握不准造成的。对此, 我没有轻易加以否定, 而是通过“精讲”引导学生就这种观点进行讨论。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沟通, 认识到“弯曲”并非人格的屈服, 信仰的放弃, 而是一种智慧。这样通过生生、师生的思维碰撞,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丰富了学生的体验, 他们对文本的把握和理解也由浅入深, 由片面走向全面。

四、“精讲”于学生对文本背景不了解之时

在语文教材中, 有些课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遥远, 会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如, 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学生对文中“四周围黑洞洞的, 怎能不碰壁呢”这句话难以理解。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课外查阅资料的基础上, 开启语言智慧进行“精讲”。向学生简介鲁迅先生当时所处的险恶环境,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鲁迅先生幽默诙谐的谈笑风度以及嫉恶如仇、一针见血的铮铮铁骨, 从而加深对课文中伯父“为别人想得多, 为自己想得少”这一核心价值的理解。

上一篇:银行再贴现业务下一篇:高速公路养护比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