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

2024-06-09

动脉硬化(精选12篇)

动脉硬化 篇1

动脉硬化 (arteriosclerosis, AS) 是指动脉管壁增厚、变硬, 失去弹性和管腔狭小的退行性和增生性的一种非炎症性病变, 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1]。临床常见症状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AS检测仪因其具有舒适、安全、准确以及无创性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于AS的检测, 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2]。彩色多普勒超声近年来常用于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可重复性好, 准确率高。本研究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疑似AS患者为研究对象, 探讨单独采用AS检测仪检测和联合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对AS诊断的效果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60例疑似AS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痛、失眠、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其中男89例、女71例, 年龄50~79岁、平均年龄66.2岁;高血压57例, 病程2~15年、平均病程7.3年;糖尿病42例, 病程1~16年、平均病程7.5年;冠心病51例, 病程1~17年、平均病程7.2年;其他疾病10例。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检查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行AS检测仪检测, 空腹12 h后, 患者取平卧位, 由专业检测人员共进行2次AS检测, 时间间隔>10 min, 取平均值。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查, 采用GE-vivid E 9型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10 MHz, 分别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观察管壁及斑块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以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等, 并进行详细记录。

1.3 评价标准

AS检测仪检测[4]:动脉粥样硬化指数>4则诊断为AS。多普勒颈动脉超声检测[3]:斑块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1.5 mm;AS:斑块纤维化或钙化, 内部回声增强, 管壁不均匀性增厚, 局部有粥样硬化斑块或团块回声增强且附于管壁, 并结合AS检测仪检测结果判断是否为AS。所有患者均以血管造影诊断标准为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用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检测结果比较

对照组患者检测正常29例, 异常51例, 异常比为63.75%;观察组患者检测正常41例, 异常39例, 异常比为48.75%, 观察组检测的异常比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检测AS的准确性比较

血管造影检测结果显示, 正常39例、异常41例, 对照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19例, 均异常26例, 仅对照组异常25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13例。观察组中与血管造影均正常36例, 均异常38例, 仅观察组异常1例, 仅血管造影异常3例。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阳性预测值为0.93, 均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3 讨论

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因此AS程度检测有利于掌握患者的血管特征, 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另外还能有效预测正常者中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2]。多普勒彩色超声仪具有无创、有效、准确、可重复操作的特点, 但在斑块性质的判断方面准确度意见较多。有研究表明, AS检测仪联合多普勒颈动脉超声对AS进行检查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有力依据[5]。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异常比 (48.75%) 低于对照组 (63.75%) , 观察组检测的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92.31%、准确性为92.50%、阳性预测值为0.93, 对照组检测的灵敏度为63.41%、特异度为48.72%、准确性为56.25%、阳性预测值为0.63, 观察组检测准确率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AS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能有效地提高AS诊断准确率, 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静丽.超声彩色多普勒检测颈部血管早期动脉硬化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10:11-12.

[2]过姿芳, 刘德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S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 24 (4) :616-618.

[3]裴林林, 姜国刚, 陈庆伟, 等.血管造影与超声对诊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6 (11) :1143-1146.

[4]杜文婷, 刘萍.颈动脉超声检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概况[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 (10) :1117-1120.

[5]方惠霞, 黎瑞莲, 吴恩平, 等.动脉硬化检测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联合检查对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2) :396-397.

动脉硬化 篇2

引起动脉硬化的病因中最重要的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抽烟。其他诱因包括诸如肥胖、糖尿病、运动不足、紧张状态、高龄、家族病史、脾气暴躁等都会引起动脉硬化。

2. 营养成因

(1)胆固醇

大量摄入油腻性食物和富含胆固醇的食物,是动脉硬化发生的主要原因。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过多,是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及心脏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2)油脂饮食

警惕眼底动脉硬化 篇3

可是回家后,他心里还是老犯嘀咕:人得动脉硬化要出问题,眼得动脉硬化怎么能“不要紧”呢,万一瞎了咋办?什么是“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为什么“不要紧”?有什么办法治疗呢?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一种老年性慢性血管改变,是人体的一种衰老现象。患者不必紧张,这种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不会直接导致失明,临床上往往也没有什么不适症状。

眼底动脉是观察动脉变化的绝佳“窗口”。从皮肤表面可以看到一根根的静脉,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青筋”,但是看不见动脉,因为动脉一般都“隐藏”在身体里,而惟独眼底动脉例外,它是医生能直观看到的惟一动脉血管,甚至医生能通过它清楚地看到动脉中流动的血液。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就是这些动脉发生血管变细、透明度降低、颜色变淡、反光性强、血管平直、分支成锐角等情况。

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是50~60岁以上老年人常见的眼底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高龄导致动脉全身系统退行性、弥漫性硬化,在动脉管壁中层发生纤维样和玻璃样变性,少数患者还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这种年龄相关性的眼底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不一样,后者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在血管内膜上堆积,形成粥样斑块病变。

有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人不用过分紧张,一般不用服用任何药物,也不用辅助以其他治疗手段。患者需要做的就是,平时饮食中注意尽量少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戒烟限酒,勿暴饮暴食;保持愉快的心情,多运动等。一般认为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延缓老年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如果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可加快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的进程,而老年性眼底动脉硬化反过来也会加重上述疾病的眼部病变,所以,患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人要积极治疗,以免引起严重的眼部病变而失明。

动脉硬化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体检者304名,男205名,女99名,年龄22岁~81岁(46.72岁±14.21岁)。其中健康者117名,动脉硬化者187例。

1.2 诊断标准

根据201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血管病变防治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2]:baPWV<1400cm/s为正常;baPWV>1 400cm/s为动脉硬化。

1.3 排除标准

①临床相关资料不完整病人;②瓣膜性心脏病病人(风湿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肺心病者);③严重心律失常病人(频发室性早搏,Ⅱ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④恶性肿瘤病人;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⑥糖尿病及内分泌疾病病人;⑦合并重度高血压病人(收缩压≥1 6 0mmHg和/或舒张压≥100mmHg);⑧妊娠或哺乳期者。

1.4 研究方法

1.4.1 资料采集

由经统一培训的专业人员询问记录疾病史;采用校正的卓尔康机械式身高、体重仪测量身高体重仪(型号:ZLK.RGZ-160),计算体重指数BMI[3[3];心率测量采用欧姆龙智能电子血压计(型号:HEM-8611);血压测量采用校正后的汞式血压仪,安静状况下,将受检者右上臂与心脏处同一水平,连续测量其坐位血压3次,每次间隔30s,取其均值。

1.4.2 血液采集

嘱采集样品前1d禁酒和避免劳累,女性避开月经期。统一采集时间和地点。08:00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应用Beckman AU582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生化指标,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DBIL)、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淀粉酶(AMY)、血糖(GLU)、尿素(Urea)、尿酸(UA)、肌酐(CRE)、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

1.4.3 动脉硬化测量

采用日本欧姆龙公司生产的全自动动脉硬化仪(型号:BP-203RPEⅢ),由经专门培训的技师测量受检者baPWV。受检者静息>5 min,取仰卧位,双手手心向上置于体两侧,四肢分别各束缚一条示波血压袖带,左右小臂内侧各放置一个心电图(ECG)传感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放置一个心音图(PCG)传感器。仪器设置为重复测量2次,取第2次数据为最后结果。取左、右两侧baPWV的均值计算。

1.4.4分组方法

根据2011年中国医学基金会血管病变防治委员会颁布的《中国血管病变早期检测技术应用指南》[2]分为3组,baPWV<1 400cm/s为动脉正常组;在1 400cm/s~1 800cm/s为轻度动脉硬化组;>1 800cm/s为高度动脉硬化组。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hi-Square Tests,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和Dunnett法。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法计算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基本资料比较(见表1)

与动脉正常组比较,1)P<0.01;与轻度硬化组比较,2)P<0.01。

2.2 3组体检人血压、血清蛋白比较(见表2)

与动脉正常组比较,1)P<0.05,2)P<0.01;与轻度动脉硬化组比较,3)P<0.01。

2.3 年龄、血压、血清蛋白与baPWV的相关性分析

将baPWV作为应变量,年龄、SBP、DBP、TP、ALB与GLB列为自变量,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结果显示,年龄与baPWV呈正相关性(r=0.6 4 5,P=0.000);SBP与baPWV呈正相关性(r=0.490,P=0.000);DBP与baPWV呈正相关性(r=0.326,P=0.000);血清ALB与baPWV呈负相关性(r=-0.137,P=0.027);血清GLB与baPWV呈正相关性(r=0.185,P=0.003)。详见表3。

3 讨论

BaPWV是目前检测动脉僵硬度的无创手段,可反映大中动脉系统的弹性状态[4[4],在健康体检和健康筛查中已得到广泛应用[5[5]。

本研究发现动脉正常组、轻度动脉硬化组、高度动脉硬化组各组人群的年龄逐次增加,且相互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由年龄与baPWV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年龄与baPWV呈正相关,也就是动脉硬化弹性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这与程幼夫等[6[6]研究一致。同时,有一项Meta分析显示,年龄较大的人群,baPWV升高趋势更明显[7[7]。因此,临床中应加强对老年人动脉弹性的检测。

有研究显示[8],收缩压是影响baPWV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亦显示收缩压与baPWV具有正相关性,即收缩压越高,动脉弹性越差。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收缩压升高增加了血管壁的紧张性,收缩压持续升高使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血管壁平滑肌和胶原含量增加,中层肥厚[9]。同时本研究得出舒张压也与baPWV呈正相关性,舒张压是在心脏舒张末期,已流入动脉的血液在血管壁的弹性和张力作用下,对血管壁仍存在的压力。在动脉弹性减低的情况下,使回心血量减少,存留在动脉的血量增多,从而使舒张压升高。

如何预防脑动脉硬化 篇5

1)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因为不良刺激及精神过度紧张和疲劳,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进而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而发病。故预防脑血管病首先应注意控制情绪,避免过度紧张与疲劳。

(2)要注意节制饮食,做到有规律、有限度、有范围。祖国医学认为,饮食气辛窜而辣者,可助火散气;气重而甘者多助湿生痰,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而诱发脑血管病。故应注意节制饮食,做到定时定量,不要吃得太饱和过咸,少吃肥肉、辣椒、生葱、大蒜等肥甘厚味和辛辣刺激之品,多吃一些新鲜水果和蔬菜。

(3)生活有节律,劳逸应适度,因为过劳则伤气,过逸形肥而脏弱,均易发生脑血管病。故从事脑力劳动及进入中老年之后,要注意劳逸结合,可适当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诚如《庭训格言》所述:“平人以劳为福,以逸为祸也。”“节饮食,慎起居,实为却病之良方也。”

(4)要注意节制性生活,保肾精。房事过度可致肾水亏虚,肝木失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发生脑血管病。所以,应注意节制性生活,保护肾精。

(5)要保持大便通畅。大便秘结,排便时用力过猛,可使血压突然升高,而发生脑血管病。因此,血压偏高或有脑血管病先兆的中老年人,应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秘结。

c,饮食方面的内容:

1.限制盐摄入量 盐摄入量较高的地区,高血压患病率也高。临床试验表明,限制高血压病人的盐摄入量,可明显降低一部分人的血压。据WHO资料,人群中每日食盐平均减少5g,则舒张压平均下降0.532kPa(4mmHg),在限盐的同时增加膳食钾的量,降低钠/钾比值,使<2~3,食盐每日以3~5g为宜,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措施之一。

2.劝阻吸烟和限制饮酒 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最好不抽烟、不饮酒、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硬化症在吸烟者比非吸烟者严重广泛,且病变的程度与吸烟量有密切关系。有酗酒习惯的人要戒酒,或减少饮酒量,每天饮酒量不宜超过一两白酒,以防血清脂蛋白增多。

3.加强体育锻炼 经常性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对控制体重、增强心血管的功能、减轻体重均有极大好处。

4.膳食预防 合理膳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根据WHO专家委员会的推荐,宜采用预防性食谱,预防性食谱的基本原则为:

(1)避免体重过重,如有超重,应减少能量摄入及增加能量消耗。

(2)使碳水化合物和“天然形成”的糖类的摄入,占总能量摄入量的48%。

(3)控制精制糖或经过加工的糖类的摄入,使仅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

(4)控制总脂肪摄入量,使占总能量的30%。

(5)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使占总能量的10%,使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平衡,各占总能量摄入量的10%。

(6)控制胆固醇的摄入至每天300mg。

(7)控制盐的摄入至每天5g,以减少钠的摄入。

上述内容可基本归纳为“忌烟酒,少食盐,合理膳食,加强锻炼。”具体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1)以素食为主,宜多食豆类及其制品,不仅蛋白质含量多且质量高。豆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多,还含有卵磷脂,有利于胆固醇的运转。

(2)少量多餐,以易于消化和清淡的食物为主,且以早、中餐为主,避免晚餐过饱。

(3)适量饮用茶水,可以利尿,且其中茶碱鞣酸可以吸附脂肪及具收敛作用,减少脂肪的收。

(4)以豆类或含硫氨基酸高的蛋白质为主,使其占总热量约15%左右,以降低血压和减少脑卒中发生的机会。

(5)蔬菜、水果是维生素、无机盐和纤维素不 的良好来源,还有利于降低体重。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应从儿童期就注意合理膳食。

因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各种症状称之为脑动脉硬化症,但脑动脉硬化的病变也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所以积极防治脑动脉硬化,其间不仅能够控制动脉硬化所出

现的各种症状,还可以防止其他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因此在防治方面也要考虑到全身的情况,由于动脉硬化为缓慢隐匿地发展,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在早期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在20岁左右的人即可开始有脑动脉性逐渐减退的趋势,40岁以后逐渐明显,50岁以后会出现早期症状,可见预防脑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及青年时期开始,一如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合理饮食,防止肥胖等,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到了中老年,脑动脉开始硬化,开始采取防治措施也不晚。从动物实验到人类观察中发现已经成粥样硬化的动脉,附在动脉壁上斑块可以消除,所以处于脑动脉硬化早期的病人,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并有可能改善或减轻症状。具体

治疗措施有:

1、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

过度。

2、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低钠高钾,高蛋白,足够的维生素和适宜的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素油、瘦肉、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都较为适宜,少吃糖,不吸烟,少饮酒,不饱食等。

3、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和

防止肥胖。

4、治疗能加速动脉硬化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5、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及症状,血脂水平,脑血流图表现等,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那些改善大脑代谢、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活血化淤的中医和西药,但要针对性地应用,不要过多的或重复的使用,如脑益嗪、路丁、脑心舒、丹参、灯盏花、维生素B6、C、B等,血黏稠度高者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视病情需要也可用些改善大脑代谢的药物,如脑复康、谷氨酸、三磷酸胆碱、复方磷酸酯酶等。调节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物有谷维素、珍合灵、刺五加、安定等。

因脑动脉硬化所致的各种症状称之为脑动脉硬化症,但脑动脉硬化的病变也是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所以积极防治脑动脉硬化,其意不仅能控制动脉硬化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还可以防止其他脑血管病的发生。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因此在防治方面也要考虑到全身情况,由于动脉硬化为缓慢隐匿地发展,可以长期无任何症状,所以在早期常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据文献报道,一般在20岁左右的人即可开始有脑动脉弹性逐渐减迟的趋势,40岁以后逐渐明显,50岁以后会出现早期症状,可见防治脑动脉硬化最好从儿童及青年时期开始,—如从小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注意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不吸烟,不饮酒,避免过度紧张和精神刺激,合理饮食,防止肥胖等,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是很有好处的。即使到了中老年,脑动脉开始硬化,开始采取防治措施也不算晚。从动物实验及人类观察中发现已形成粥样硬化的动脉,附在动脉壁上的斑块可以消除,所以处于脑动脉硬化早期的人,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阻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并有可能改善和减轻症状。具体治疗措施有:

1.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2.合理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低钠高钾,高蛋白,足够的维生素和适宜的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素油,瘦肉,鱼类,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都较为适宜,少吃糖,不吸烟,少饮酒,不饱食等。

3.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和防止肥胖。

4.治疗能加速动脉硬化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2.5.药物治疗应根据病情及症状,血脂水平,脑血流图表现等,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于些改

善大脑代谢、扩张血管,降低血脂、活血化淤的中药和西药,但要针对性的应用,不要过多的或重复的使用,如脑益嗪、路丁、脑心舒、丹参、灯盏花、维生素B6、C、B等,血粘度高者可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视病情需要也可用些改善大脑代谢的药物,如脑复康、谷氨酸、三磷酸胆碱、复方磷酸酯酶等。调节神经,精神方面的药物有谷维素、珍合灵、刺五加、安定等。

3.第三,药物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液的脂质浓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活化脑细胞

动脉硬化的先兆症状 篇6

握拳手发白 紧握双拳30秒钟,由于握拳的压力会压迫手掌血管,使其循环受阻血液流通减少,血管缺血,握拳松开后手掌会变成白色。我们观察发白的手掌能在多长时间恢复正常,若能马上回复原来的肤色,表示血管健康。如果需要10秒以上才能恢复的话,可能有动脉硬化或植物神经异常的情形,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

经常腿抽筋 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大约有50%表现在冠状动脉(冠心病),约30%表现为脑血管硬化,约有10%表现为下肢动脉硬化。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一旦发生下肢酸痛、抽筋、长距离走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腿抽筋,各种理疗都不见效或屡屡复发,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供血不足所致,应及早到医院检查。

心慌脉搏 摸摸脉搏的次数和节律是预测心脏健康状况的简便方法,心率越快,寿命越短。乌龟心率每分钟6次,寿命177年;家鼠心率每分钟500次,寿命2年。人类心率加快则是健康不佳的危险信号。正常休息状态下的心率,每分钟60 - 80次,特别健康的人减少至40 - 50次,运动员可低至35 - 40次。若长期平均心率>80次份,便可认为是慢性心率增快,是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平均心率79次,寿命80岁;平均心率60次,寿命95岁;健康人心率低于60次,寿命增加3成;老年人平均心率增加5次,心梗、猝死率增加14%。

踝/臂指数变小 踝/臂指数可用于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力‘法是在脚踝部缠绕测血压用的袖带测定踝动脉血压。正常人踝动脉血压比肱动脉血压高,踝/臂指数>1;若踝/臂指数< 0.9,可能有动脉狭窄或是闭塞;若踝动脉血压的绝对值< 50毫米汞柱,表示血管重度狭窄,是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很有效的方法。

下肢抬高试验 患者平卧床上双腿抬高,与躯干呈90度角20秒钟,接着很快把双脚放下,观察双脚的颜色变化,若足部的颜色能很快恢复原来的肤色,表示血管健康,若10秒钟不能回复,而且皮肤潮红、发紫,两侧肢体皮温不同,则表示血管阻塞。

上肢抬高手发白 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肢无力发麻,可做一下举手试验。患者坐在凳子上面对镜子,尽力举高双手,通过镜子观察双手的颜色变化和脉搏波动。若颜色无变化,脉搏跳动正常,表示心血管供血正常;若双手颜色苍白,脉搏消失,上肢麻木加重,可能有动脉硬化。

无脉症 单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对侧椎动脉血液会反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导致健侧大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眩晕、眼花、复视、走路不稳,甚者会出现轻度偏瘫、失语等。若双侧肱动脉血压差>20 - 30毫米汞柱时,会出现桡动脉搏动消失,称无脉症。

静息痛 当患者下肢远端严重缺血时,病人会感到活动后疼痛减轻,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尤其在夜间由于全身血压低下,使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常抱足而坐,彻夜不眠。随着病情的发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肢体远端发紫,甚者发生溃疡。

老年斑 老年斑系皮肤血管供血不足,致使上皮细胞角化过度、肥厚、坏死和乳头样增生所致。以往认为,老年斑只发生在面部、颈部、手足背部。现在研究表明,老年斑不仅发生在皮肤表面,而且还会积聚于心脏、血管、肝、肾上腺及脑等重要组织中,导致这些组织和脏器功能退化;如果沉积在血管壁上,会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老年性痴呆。敬请老年人千万不要轻视“老年斑”,要积极治疗。

谢顶 美国调查发现,在胆固醇水平相同的情况下,谢顶者死干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同年龄头发波密者高2到3倍,尤其是45-54岁之间的谢顶男子,更易患心脏病。专家称,谢顶与睾丸激素过高分泌有关,而睾丸激素指标居高不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发生心脏病的几率就比较高。建议这些人重点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车祸之后莫大意文/陈树棠

业余歌手王立正在舞台上演唱,当演唱到拔高音的最后一句时,突然感到头晕、无力,腹部不适。当咬牙坚持唱完后,面色苍白的他终于倒在台上。大家紧急送他进医院急诊科。医生测血压相当低,已达休克水平。但追问是否有过外伤史,王立已不能说话,别人大都摇头,或持否认态度,或表示并不清楚……尽管如此,医生紧急会诊后立即实施了腹腔穿刺,证实了肝脾破裂的怀疑。遂立即转入外科病房,行急诊手术。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不慎遭遇车祸等意外。所幸可能并未有明显的躯体损害,也或仅有胸腹等部位的轻微皮外伤,于是常会让一些伤者及其家人大意。然而,遭遇车祸的伤者,或许在仅仅几十分钟、几小时、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内,并未觉得再受到什么外力,却可能突然发生休克甚至死亡。经外科急诊医生腹腔穿刺,可抽得大量不凝的血液,怀疑有肝脾破裂可能,则必须立即剖腹探查行止血或切除等手术,力’可挽救伤者生命。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这源于肝脾器官的特性。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血液供应特别丰富。而同为实质性器官的脾脏,主要担负的则是人体的储血功能。腹部实质性器官比起柔软而中空的肠管器官抵抗外力打击的能力低下,尽管肝脏右上有肋弓保护,两者也都外裹着厚厚的包膜,但当外力大到足以致肝脾破裂时,腹腔大出血及随后的失血性休克和血性腹膜炎便随时可发生。

然而,假如外力恰好仅仅撕裂了肝或脾的实质,而其包膜并未撕裂。于是,在形成一定量的包膜下血肿后,肝脾破裂出血可暂时停止。所以,这个阶段的伤者可能并无疼痛等不适,或疼痛相当轻微,这也正是麻痹伤者不再注意的原因。一旦不慎再次遭受了一次哪怕相当轻微的外力打击后,或许受伤的肝脾包膜被再度撕裂,此时,凶险终于发生……

关键在于遭遇车祸这类的外伤,假如相当轻微,假如既或肝脾已经破裂还正好是止于包膜下血肿的程度,假如又已经事隔了许久,甚或早已经忘却……当再次遭遇外伤,既或仅是王立那样的拔高音唱歌的猛烈刺激,原本并未被撕裂的肝脾包膜突然终于撕裂和再度发生肝脾破裂大出血,伤者和家属往往都很难回忆起过去的受伤史,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但也不是无迹可寻。这类形成包膜下血肿的肝脾破裂,再发连同包膜的真性破裂,一般都发生在外伤后半个月之内,拖延至数月或数年者甚少。王立就是在被抢救过来后终于回忆起,他曾经在三个月之前乘公交车时,因急刹车他没有站稳,右下胸部曾经猛烈硌在车门旁扶手横杆上。当时硌得很痛,但过后又很快缓解了,所以就没有在意。

动脉硬化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进行探讨和分析, 其中男性46例, 女性34例, 年龄55~80岁, 平均年龄 (66.9±10.4) 岁, 原发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52例, 心绞痛28例, 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性为29例, 女性21例, 年龄57~79岁, 平均年龄 (66.0±11.5) 岁, 8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合并症主要是高脂血症26例, 高血压24例, 糖尿病3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 提示冠状动脉患者和对照组的超声资料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仪器

采用IU22型美国产地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情况。

1.2.2 方法

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进行分析, 仰卧位, 双侧的肩部垫高, 头部尽可能向后仰, 对颈部进行充分的暴露, 调整探头频率, 对颈动脉根部向着近心端扫描, 同时沿着颈动脉向着头侧逐步的进行移动, 股动脉和腹主动脉的测量顺序和颈动脉的测量顺序一致。对股动脉和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多个位点进行测量, 每一个动脉通过3种不同角度共选取6个位点进行测定, 每个动脉对多个IMT值进行平均计算, 然后最后对各个动脉IMT值进行测定。另外注意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 (Vdias) 进行测定。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和健康体检组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2) 观察冠状动脉硬化组不同动脉的IMT值、Vdias及斑块相关性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 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进行分析,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研究对象的IMT值、Vdias及斑块评分情况 (表1)

2.2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r=-0.458,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r=0.501,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原因大多数是和患者血管内皮氧化损伤密切相关, 长期的炎性细胞浸润对于血管内皮系统功能造成损伤, 血管内皮被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 从而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3]。颈动脉是人体大血管, 其生理解剖位置较为特殊, 是动脉粥样硬化检查切入点,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进行定量的评价[4]。股动脉和腹主动脉是机体质量要的动脉分支, 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属于偏心型, 和颈总动脉、左侧冠状动脉的前降支类型相同, 股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稳定性较强, 但是程度和范围均较小[5]。冠状动脉造影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是其创伤性、风险性及费用,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超声作为无创、安全、风险性低、廉价的检查冠状动脉硬化方式也可以为临床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提供准确的理论参数, 如何利用超声更好的为冠状动脉硬化诊断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理论参数是我科室研究的热点问题。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征象变化, 主要可以分为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改变要比斑块形成更早,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有很好的反映。通过超声成像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 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筛选诊断, 并且进行临床评估干预效果。笔者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 结果发现,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提示冠状动脉硬化患者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内膜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内壁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斑块, 如果超声影像图可见花色血流信号, 可能斑块已经造成不同动脉的狭窄。另外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同时和各自的斑块评分呈现正相关, 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内膜增厚逐步加重, 对舒张期最大正向血流速度造成严重的影响, 也提示斑块形成严重, 有连接在一起的可能性。综上所述,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为临床更好的资料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股动脉、腹主动脉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9月超声科诊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80例临床资料和同期健康体检的对照组研究对象50例, 两组研究对象均通过超声检查。结果 对照组IMT、斑块评分均低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而对照组Vdias高于冠状动脉硬化组, 冠状动脉硬化组股动脉、腹主动脉和颈动脉IMT值均和各自的Vdias呈现明显的负相关, 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通过对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IMT值、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回声特点进行测定和分析, 可以为临床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硬化提供可靠理论参数。

关键词:超声,股动脉,腹主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参考文献

[1]安源, 陈翠兰, 周涛.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 13 (5) :304-306.

[2]栾艳艳, 王燕.超声无创检测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11, 8 (2) :152-155.

[3]苏莉莉, 徐光.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期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0, 9 (2) :178.

[4]王雅冰, 王晨生, 薛红元.超声检测股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31) :7592.

颈动脉硬化研究进展 篇8

1 MPO促进AS及易损斑块形成的机制

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1,2]。尤其与高TC、TG及高 LDL-C、APOB密切相关。此外, 形成动脉硬化的原因有血液黏滞度高, 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在血管壁上等。在正常状态下, 血小板既不会黏附也不会被血管内皮激活, 但是暴露于血流中的损伤内皮可诱导血小板的黏附、激活和聚集。而MPO是活化的中性粒细胞分泌的过氧化物酶类, 研究证实其在AS的形成和斑块不稳定阶段发挥重要作用[3]。MPO可能通过如下机制促进AS和易损斑块的形成:①催化生成的次氯酸作用与LDL酪氨酸残基生成酪酰基, 诱发LDL氧化链反应。随着MPO活性的升高, LDL氧化随之增强, 从而增加巨噬细胞吸收和泡沫细胞的形成, 促进动脉硬化斑块部位的损害[4];②MPO能使HDL被氧化修饰成氧化型高密度脂蛋白 (oxidized HDI , ox-HDL) , MPO对HDL的氧化修饰作用, 能削弱HDL使细胞内胆固醇外流即清除胆固醇的作用, 使巨噬/泡沫细胞内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堆积增加, 从而促进AS形成[5];③直接降解斑块纤维帽的胶原层, 使其变薄, 同时激活金属蛋白酶, 增加斑块表面的不稳定, 使斑块易于破裂[6];④降解内皮源性舒张因子NO, 使NO生物学活性降低, 扩张血管和抗炎的作用受损[7]。

2 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年龄有明显年轻化趋势[8], 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逐渐增多。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由颈动脉病变引起, 且与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9]。其临床危险性不仅在于粥样斑块占位引起的颈动脉管腔狭窄, 更重要的是斑块内部成分的不稳定, 血管新生程度, 局部炎症等都可能是导致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10]。朱文晖等[11]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超声造影显像特征结合MPO含量的改变有助于全面评价斑块的稳定性, 同时可以预测缺血性脑卒中事件的发生。张玉玲等[12]研究发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粥样硬化斑块, 是缺血性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严重颈动脉硬化患者即使在药物干预下, 脑卒中发生率仍为15%~20%[13]。由于缺血性脑卒中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所以预防尤为重要。

3 颈动脉硬化的治疗

3.1 西药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颈动脉硬化、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涉及多个方面, 如调脂、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降血脂治疗可以改善颈动脉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14,15]。因为他汀类药物除有降脂作用外, 尚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反应、增加斑块的稳定性、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等功能。池万章等[16]使用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有颈动脉硬化患者, 并与仅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8周~12周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 辛伐他汀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软斑和溃疡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辛伐他汀可能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而起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作用。段圣杰等[17]使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患者40例, 并与使用血脂康治疗对照组比较, 发现治疗组斑块积分下降, 而对照组积分增加,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 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

1) 为广西卫生厅重点基金课题 (重:2010091)

用。由于血小板聚集在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抗血小板药物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并对颈动脉斑块有明显逆转作用[18]。因此, 目前国内治疗颈动脉硬化多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 但临床效果不尽如人意。

3.2 非药物治疗

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AE) 、颈动脉支架血管成形术 (CAS) 和光学化学颈动脉成形术, 但难度大, 价格昂贵, 有创伤性, 且术后可出现缺血性脑卒中, 颅内出血, 过度灌注损伤、心肌缺血和梗死, 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颈部血肿造成的气管压迫, 颈动脉痉挛, 低血压, 感染, 支架再狭窄和支架变形等并发症。

3.3 中医药治疗

中医临床治疗颈动脉硬化, 在改善症状、提高疗效、预防脑卒中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19] 。中医经典文献中无颈动脉硬化的记载, 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应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 认为系水谷精微由清化浊, 变生痰浊, 留滞血脉之中, 凝聚成块, 如《 医学正传》云:“津液稠黏, 为痰为饮, 积久渗入脉中, 血为之浊”。另一方面, 痰借血体, 血借痰凝, 痰瘀互结, 凝于血脉, 日久胶结不解, 如《 血证论》中云:“血积既久, 亦能化为痰水”。而血瘀、痰浊多与气虚有关。陈成川等[20]使用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 (由黄芪、当归、地龙、桑椹、丹参、茶树根、泽泻、石菖蒲组成) 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与服用氟伐他汀治疗的对照组比较, 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方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有显著疗效, 且改善动脉硬化指数, 降低纤维蛋白原优于对照组, 特别是在缩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斑块面积方面有一定疗效。贾玉勤等[21]选用化痰活血中药 (由石菖蒲、郁金、茯苓、半夏、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组成) 治疗颈动脉斑块患者, 并与服用血脂康胶囊的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颈动脉斑块、IMT变化、血脂等均有变化, 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化痰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硬化有一定的疗效。白民刚等[22]使用川山化瘀胶囊 (由川芎、厚朴、山楂、白矾、全蝎、水蛭、黄芪、葛根等组成) , 与服用血脂康胶囊对照组比较, 结果川山化瘀胶囊有较好的降脂、降低血黏度、改善脑供血以及减轻、稳定和消除颈动脉斑块的作用。

中药治疗颈动脉硬化取得了一定疗效, 然而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方面未经过循证医学研究, 故未能在国内普遍推广。

4 结 语

离“动脉硬化斑块”越远越好 篇9

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是老年人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它主要引起血管的狭窄和闭塞, 如果发生在心脏的冠状血管可引起心绞痛、心梗甚至猝死, 发生在脑血管可引起脑梗塞, 发生在下肢可引起下肢坏足。糖尿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 伴有高血压、高血脂及肥胖者更易发生。

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表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时间早、程度重和预后差, 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有相当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糖调节受损。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 (UKPDS和DCCT) 表明, 严格控制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可以明显减少慢性微血管并发症, 但不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大血管并发症。糖调节受损的出现意味着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作用增强。

心血管疾病已经上升为现代人的第一大死亡因素, 超过癌症的死亡率。而糖尿病一旦合并心血管疾病则更加危险。动脉粥样硬化是2型糖尿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度也增加, 例如没有糖尿病的心肌梗塞患者, 一般情况下, 致死性心梗的发生率为19%, 一旦合并糖尿病, 致死性心梗的发生概率将达到45%。因此, 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被喻为“致命组合”。

动脉硬化斑块:“健康杀手”

动脉硬化斑块可以说是人类健康最危险的敌人, 它可以使动脉血管管壁增厚变硬, 丧失弹性, 管腔变窄, 血流受阻, 血栓形成, 最终导致组织器官因缺血缺氧而坏死。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发生都是因为动脉硬化斑块的出现。

为了对付斑块, 人类用尽了各种办法:

1. 扩张血管:绕过斑块

动脉硬化斑块造成的主要危害就是使管腔变窄, 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所以人们最先考虑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扩张血管来扩大管腔, 让足够的血液能够绕过斑块继续其旅程, 恢复器官组织的正常血液供应。这类药物主要是硝酸酯制剂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扩张血管只能暂时解决斑块阻碍血液流动的问题, 毕竟斑块可以不停生长变大, 血管却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张。并且近年来研究发现长期使用扩张血管药物, 从长远来讲, 心脑血管病患者并不能获得益处。所以说, 一味使用扩张血管药物进行防守, 并不能避免斑块堵塞血管的最终后果, 面对斑块的挑战, 人类必须学会主动出击。

2. 调节血脂:切断斑块的“粮道”

当了解到高血脂在斑块发生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后, 人们就决定使用调节血脂来阻碍斑块形成, 切断斑块的“粮道”。

高血脂即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含量过多, 所谓脂肪类物质, 主要是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胆固醇是人体中用来制造细胞 (尤其是脑细胞) 、荷尔蒙、激素、胆汁及维他命D等不可或缺的物质, 甘油三脂则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这两样物质如果含量过高, 就会损伤血管内皮, 并在血管内皮受损处沉积下来, 形成动脉硬化斑块的脂质核。因此, 调节血脂, 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含量可以预防血管内壁上出现新的斑块。

调节血脂药物的代表非他汀类药物莫属。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等, 其主要作用就是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 从而切断斑块的“粮道”, 有效阻止斑块形成, 因此他汀类药物一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但几年前国外媒体纷纷报道, 指出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的同时, 可以引起肌肉无力酸疼、胃肠道症状、皮疹等毒副反应, 部分药物甚至可引发肝功能受损、肌肉剧烈疼痛等严重毒副作用, 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随后也发出紧急通知, 命令部分毒副反应严重的他汀类药物退出市场。可见, 人们还需要继续寻找新的调节血脂药物, 以更加有效、安全地切断斑块的“粮道”。

3. 抑制血小板凝集、溶解血栓:缴除斑块的“武器”

斑块发生破裂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为严重。很多不良因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酗酒、寒冷、血压突然升高、血流冲击斑块或血管痉挛等, 都可以刺激斑块包膜使之破裂, 斑块一旦破裂, 就会形成致命“武器”——血栓。

斑块破裂后可以产生大量“垃圾”, 比如脂质、包膜碎块、血管壁出血形成的微血栓等。这些“垃圾”与血小板凝结在一起, 最终形成血栓。血栓随血流前进到管腔狭窄的地方, 将血管完全堵塞, 彻底切断血流供应, 引发相应组织器官的急性缺血病变。如果堵住了冠状动脉就会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 堵住脑血管就会出现脑梗塞等严重心脑血管事件。

阿司匹林是现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 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但有一部分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后会出现胃肠道出血的副反应。另外, 在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中, 有大约24%的人发现阿司匹林的疗效逐渐下降甚至消失, 也就是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这些问题使阿司匹林对患者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4. 支架手术、搭桥手术:现代科技迎战斑块

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为医生们提供了许多全新的治疗手段, 比如目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时常用到的支架手术和搭桥手术。

简单说来, 心脏支架手术就是把支架放进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内, 支撑血管内壁, 扩大因斑块而变得狭窄的管腔, 恢复正常血流。搭桥手术就是在血管被斑块堵塞部位的两端之间建立一根新的血管, 给血液一条新的通道。这两种手术都可以改善相应部位的血液供应, 缓解各种缺血症状, 但支架手术后很容易发生血管再狭窄, 搭桥手术的风险又比较大, 据报道国内大部分医院搭桥手术死亡率在10%左右, 还有一部分医院达50%左右。另外, 无论是支架手术还是搭桥手术, 其高昂的手术费用都很难被普通患者接受。

斑块的众多治疗方法又都有各自的缺陷。最关键的是, 无论是扩张血管还是降低血脂, 不管是阿司匹林还是支架、搭桥手术, 其抑制斑块破裂的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 这就意味着血栓仍会形成, 血管还会被再次堵塞。只有找到能够稳定斑块、抑制斑块破裂的有效药物, 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脑梗塞、心肌梗死等急性缺血事件发生, 这已经成为医学界新的共识。

5. 超声激光物理治疗:清除动脉硬化新方法

以前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老年退行性病变, 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 治疗上能够延缓发展就不错, 一般很难逆转已经发生的病变。

运动对于动脉硬化影响机制初探 篇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古老疾病, 人们意识到这类疾病并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了些许年头, 但基于其病发原因较为复杂, 发生机制尚不非常了然。一般以为, 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发展是多种遗传因素和环境成分相互作用的成果, 许多流行病学材料显现,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产生的主要伤害因子有高血脂、高血压、抽烟和糖尿病等。次要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缺乏锻炼、心理和社会因素、内分泌和遗传等因素。本病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统一, 虽然近年来的研究有一定程度的进展, 但当前却仍有很多研究者的理论和假说的研究。

1.1、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学说

血栓的形成, 相关学者相信, 它开始于局部凝血机制亢进, 而致使动脉内膜产生血栓, 以后又被新增殖的内皮细胞的动脉内壁覆盖。而血栓中所释放的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崩解的脂质和一些其他活性物质如儿茶酚胺、组织胺、激肽、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等长期反复作用, 以减少局部的动脉壁的韧性, 逐步形成粥样斑块。从而造成了局部动脉壁增厚, 引起局部动脉狭窄, 最终导致脉管功能性变化而引起病变。

血小板聚集学说则与动脉内膜损伤反应学说不谋而合, 相关学者认为其始于动脉内膜的损伤。由于动脉内膜损伤造成内膜渗透压增高等内膜功能的紊乱, 血小板活性因子、免疫性因子和血管活性因子会相应出现应答性增多, 而在损伤处粘附并进一步聚集, 造成纤维蛋白和脂质的沉积而形成粥样硬化。

1.2、脂质浸润学说

有关学者以为“动脉硬化的病变机理与脂质代谢失常密切相关, 其根本便是动脉壁对从血浆浸入的脂质的反映。固然是动脉壁也可以合成胆固醇和其余脂质, 然而近年来对动脉壁和内皮细胞生理和病理钻探和对粥样硬化病变的组织化学和免疫化学检测结果证明, 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脂质主要来自血浆”。

2、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由于现已知的动脉硬化发生多与高血压、高血脂症、抽烟、糖尿病等大量流行病和缺乏运动或因遗传学因素而导致肥胖等生活方式问题息息相关, 无形中也给动脉硬化的研究增添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运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预防或延缓AS的发生是通过两种机制:一是通过直接影响心输出量及血容量的增加:二是通过间接影响其它危险因素, 如肥胖、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等。毋庸置疑的是, 运动能够取得减轻动脉硬化程度的成效, 延缓造成动脉硬化, 以下将分别通过运动对血脂、血液流变性、机体抗氧化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查取相关文献支撑。

2.1、不同形式运动对血脂的影响

运动对于血脂的影响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由于各种不同的运动干预措施、实验方案的确定以及受试者之间的的差别, 会招致血脂中不同生理参数受到运动影响的效验显现出些许不同, 从而致使不同受试人群改善其血脂所需要的运动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很难确定。

研究显示, 血浆中HDL水平降低是诱导动脉硬化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采取合适的运动形式可以使血浆中HDL水平升高。然而目前虽说有很多关于运动形式对血脂影响的相关研究, 但观点尚没有完全统一。运动量较低也可以起到改善血脂的作用, 并且随着运动量增加, 对血脂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Kokkinos等人对比了2906名中年男子每周的运动量与血脂之间的关连, 察觉出HDL-c、TG和TC/HDL-c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有了明显地改进, 且在各个活动组中, TG、HDL-c和TC/HDL-c的改善水平和运动量巨细具有一致性。血脂改善水平在强度为6-11METs时较6METs时更为明显。Williams等有在加快10Km跑步速度, 即增加了运动强度之后, 血脂水平也在随着强度的变化而呈现相应的改善趋势的结论。Rich等采用不同强度的运动形式, 在相同能耗的情况下观察高低强度的运动形式对血浆脂蛋白的影响, 结果显示, 不同强度的运动形式对血脂的影响是相同的。但是Ledoux等发现, 只有低强度的运动形式才使得血浆HDL水平升高。Stubbe等证实了这一点, 发现运动强度对血浆HDL改变呈明显的负相关, 认为只有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才能使血浆HDL水平升高, 而强度较大的无氧运动可能导致血浆HDL水平降低。为有效的高血脂症和动脉硬化的发生, 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建议采用强度较小、时间稍长的有氧运动形式比较合适。

2.2、运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血液流变性主要有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 此外还包括血细胞变形性等, 当机体的血液呈现浓、稠、黏、凝等状态的时候极易容易引发动脉的粥样硬化。研究显示, 经过一定时间的运动, 尤其是耐力运动员, 其红细胞数量并不比正常人高, 有时还会在低于正常值的的水平, 许多研究者认为这是运动引起的血浆高容量反应, 同时这一点也被多数研究者的实验进一步证实。如Berry等的研究表明, 长期训练的耐力运动员, 红细胞压积低于一般人, 经过Convertino还报道说, 8名运动员, 8d的训练之后, 血容量增加12.2%。此外, 运动使血液容量增加, 红细胞压积降低, 同时也影响到血液的黏度, 管力等让60多名中年女性进行有氧运动后, 发现受试者全血的黏度均有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 运动中可伴随血红蛋白总量和红细胞数量的增加, 但与血浆容量的增加相比, 其程度较小。这样血液就会呈现出相对的稀释姿态, 红细胞压积波动下降, 血红蛋白浓度偏低, 血液处于一种相对稀释状态, 从而使得血浆浓度下降, 黏度降低。

2.3、运动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983年, 美国科学院, 丹尼尔斯坦伯格, 提出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质氧化理论, 并强调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在动脉硬化发生过程中的作用, 认为ox-LDL不仅能刺激内皮细胞黏性分子表达, 诱导平滑肌细胞增生, 促进血小板粘附聚集形成血栓, 而且能够促进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活性提高, 抑制一氧化氮释放, 促使血管收缩和加固动脉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关于运动对机体的氧化和抗氧化能力方面一直存在分歧, 争论的关键点就在于运动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或改善抗氧化能力, 减少脂质抗氧化产物, 但不同形式和强度的运动对机体内抗氧化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之后有很多研究者阐释了运动对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和预防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应观点, 长时间有氧运动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的活性, 从而降低了脂质过氧化程度, 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如刘善云等通过有氧健身运动对血脂异常者血脂及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 得出12周有氧健身操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受试者血脂和脂蛋白代谢状况, 提升机体一氧化氮释放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的结论。刘晓莉等通过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水平的实验结果显示, 间歇时间短、强度大的无氧运动也能够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 但脂质过氧化水平也在提高, 形成ox-LDL能力进一步增强, 于改善动脉硬化无补。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 运动对血脂状况没影响, 而随着一定时间运动之后, 动脉硬化斑块面积却在逐步缩小, 同时机体抗氧化能力有所提高, 这对于我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启示。

3、小结

前人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 运动对于减缓动脉硬化发生的作用毋庸置疑, 然而由于运动对血脂影响的复杂性, 例如运动干预措施和实验方案以及受试群体的差别而导致不同受试群体改善血脂所需要的运动方式、运动负荷和强度很难把控。但可以肯定的是长时间坚持有氧运动对改善动脉硬化程度有较好的效果, 这也给人们通过运动的方式防治动脉硬化的发生提供了一个方向。

摘要:现如今, 随着当代社会快步发展, 人们生存环境和压力的无端扩张, 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也呈现出愈发态势, 其中由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等引起的心脏和脉管性疾病的发生最为突出。除了心脏自身如心肌炎、心内膜炎、心瓣膜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之外, 循环系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多与动脉的粥样硬化息息相关, 本文意在对于动脉硬化发生机制进行了解的基础上, 通过查找文献, 得到关于运动干预对造成动脉硬化的相关指标影响的综述, 以在降低动脉硬化程度的实践中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运动,动脉硬化

参考文献

[1]Convertino VA.Heart rate and sweat rate responses associated with exercise-induced hyper volemia[J].Med Sci Sports Exerc, 1983, 15.

[2]刘晓莉等.间歇性无氧运动对小鼠脑、心肌、骨骼肌抗氧化能力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04, 23.

[3]宋高晴等.运动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现状[J].中州体育, 2010, 4.

动脉硬化的先兆症状 篇11

握拳手发白:紧握双拳30秒钟,由于握拳的压力会压迫手掌血管,使其循环受阻、血液流通减少,血管缺血,手掌会变成白色。我们观察发白的手掌能在多长时间恢复正常,若能马上恢复原来的肤色,表示血管健康。如果需要10秒以上才能恢复的话,可能有动脉硬化或自主神经异常的情况,需要到医院检查确诊。

腿经常抽筋:动脉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大约有50%表现在冠状动脉(冠心病),约30%表现为脑血管硬化,约有10%表现为下肢动脉硬化。中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者,一旦发生下肢酸痛、抽筋、长距离走路后出现间歇性跛行和腿抽筋,若补钙治疗无效,可能是下肢动脉硬化供血不足所致,应及早到医院检查。

心慌脉搏快:摸摸脉搏的次数和节律是预测心脏健康状况的简便方法,心率越快,寿命越短。心率加快则是健康不佳的危险信号。正常休息状态下的心率为每分钟60-80次,若长期平均心率>80次/分,便可认为是慢性心率增快,是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踝/臂指数变小:踝膺指数可用于诊断闭塞性动脉硬化症,方法是分别在手臂、脚踝部缠绕测血压用的袖带,测量肱动脉血压和踝动脉血压。正常人踝动脉血压比肱动脉血压(臂部血压)高,踝,臂指数>1。若踝/臂指数<0.9,可能有动脉狭窄或闭塞。

下肢抬高试验:患者平卧床上,双腿抬高与躯干成90°角20秒钟,接着很快把双脚放下,观察双脚的颜色变化。若足部能很快恢复原来的肤色,表示血管健康;若10秒钟不能恢复,而且皮肤潮红、发紫,两侧肢体皮肤温度不同,则表示血管阻塞。

上肢抬高手发白:老年人如果出现上肢无力发麻,可做一下举手试验。试验者坐在凳子上,面对镜子,尽力举高双手,在镜子中观察双手的颜色变化。若颜色无变化,表示血管供血正常;若双手颜色苍白,上肢麻木加重,可能有动脉硬化。

无脉症:单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后,对侧椎动脉血液会反流至患侧锁骨下动脉,导致健侧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眩晕、眼花、复视、走路不稳,甚至会出现轻度偏瘫、失语等。若双侧肱动脉血压差大于30毫米汞柱,会出现桡动脉搏动消失,称无脉症。

静息痛:当患者下肢远端严重缺血时,患者会感到活动后疼痛减轻,休息时疼痛反而加重。尤其在夜间,由于全身血压低,使疼痛非常剧烈,患者常抱足而坐,彻夜难眠。随着病情的发展,缺血程度加重,出现下肢持续的静息痛,常在肢体抬高时加重,下垂位时减轻,疼痛在夜间更为剧烈。患肢皮肤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减退、皮肤变薄、肢体远端发紫,严重者发生溃疡。

老年斑:老年斑系皮肤血管供血不足,致使上皮细胞角化过度、肥厚、坏死和乳头样增生所致。老年斑不仅发生在皮肤表面,而且还会积聚于心脏、血管、肝、肾上腺及脑等重要组织中。如果沉积在血管壁上,会导致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肌梗死、老年性痴呆。

谢顶:专家称,谢顶与睾丸激素分泌过多有关,而睾丸激素指标居高不下,会导致动脉硬化和血栓,患心脏病的概率就比较高。

建议重点做好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检查,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耳折征——动脉硬化的预警征 篇12

动脉硬化是动脉的一种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疾病,可引起动脉的增厚、变硬、失去弹性,最终可导致管腔狭窄,多见于老年人,但近年来中年人也常可出现。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硬化和小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最终导致它们的管腔狭窄以至完全堵塞,使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以致机体死亡。而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从发病到出现临床症状需经历数十年时间。病因不明,可能与高龄、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肥胖等因素有关。

根据传统医学理论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充养耳,肝胆之气影响耳的理论,结台现代医学的研究,双侧耳垂上出现小小的斜行皱褶与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因耳垂是耳朵上唯一的肌肉组织部位,当动脉硬化时,耳朵同其他组织一样,得到的血液供应减少,而耳垂是耳朵上对缺血最敏感的部位,耳垂缺血导致耳垂局部真皮、结缔组织胶原纤维断裂而致皱褶(耳垂上起自耳屏间切迹向下走行的折痕,医学上称之为“耳折征”,这可以发生于单耳,也可发生于双耳,深浅长短各异。因此,耳垂出现皱褶是动脉硬化的信号之一。耳垂出现皱褶是已经患病(硬化)动脉正在展开过程的局部表现,是人体自身向外发出的报警信号。耳垂皱褶见图1。耳折征者中约74%的人患有冠心病,耳垂皱褶症出现后首先应进行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等项目的常规检查,并进行相关的医学干预;日常生活方面应注重保持心态平和,适量运动,清淡饮食,戒烟限酒。因为动脉硬化可始于儿童,不惑之年生活的重担和事业的压力极易使人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故平和的心态是保持健康的最根本条件。运动能调节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运动量少易致肥胖。每天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适量运动,可使机体生命之树常青。清淡饮食,少食动物性脂肪及内脏,多食水果、蔬菜,少油限盐,平衡膳食,把好病从口入关,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戒烟限酒,因为吸烟者冠心病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五倍,且与吸烟量成正比。吸烟者血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增高,烟中尼古丁收缩血管,以致动脉管壁缺氧而造成动脉损伤。长期大量饮高度数的白酒对心脏、血管、肝脏等脏器的功能有损伤作用,而适量饮低度数的有色酒(例如葡萄酒)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性,因为适量饮酒可使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上一篇:英语写作交际能力下一篇:中小学管乐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