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插管

2024-07-25

动脉插管(精选7篇)

动脉插管 篇1

血管插管手术现已被应用于许多医学教学和科研试验中, 甚至是某些试验成功的先决条件[1]。近年来, 随着胎儿手术及胎儿血管插管术的不断探索和医用高分子材料研制的发展, 胎儿术后成活时间从原来的几小时增加到数天、数周[2]。我国动物宫内胎儿脐动脉插管技术研究起步比较晚, 发展比较慢, 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科学研究的发展。许多试验通常采用一次性剖腹或宰杀孕畜进行采集胎儿血样, 这种方法除采集的血样难以反映各种生理条件下的真实情况, 也无法观察同体的动态变化。

本手术采用最先进的医用硬膜外导管进行插管, 建立山羊胎儿血管插管试验模型。为研究动物和人类胎儿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麻醉学、免疫学等建立基础, 同时也可对妊娠期动物的饲料成分对胎儿发育的影响进行详细的研究[3,4]。对动物胎儿施行血管插管术, 可在术中、术后较长时间内连续采集胎儿血液样本, 系统地观察其动态变化, 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动物

妊娠120 d的健康山羊1只, 体重37.5 kg, 购入后圈养1周。每天饲喂玉米粒200 g, 干草和水自由饮取。

1.2试验材料

1.2.1器械

显微外科器械和常规腹腔械各1套, 一次性使用麻醉穿刺包, 22G静脉留置针, PGA带针缝合线。

1.2.2药品

消炎痛栓剂, 阿托品, 2%盐酸普鲁卡因, 肝素625 IU/m L, 孕酮注射液, 846合剂, 甲硝唑注射液, 头孢曲松钠, 生理盐水, 能量合剂。

1.2.3胎儿血管插管

穿刺针, 导管, 导管接头, 药液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

1.3手术步骤

1.3.1术前准备

术前2 d母羊肌肉注射孕酮 (0.5 mg/kg, 2次/d) 。清洗被毛, 腰荐部、右肷部及腹底部推毛备皮。

1.3.2麻醉

先用1粒消炎痛栓剂塞入直肠[5], 注射阿托品1 mg, 5 min后注射半量846 (0.04 m L/kg, 1.3 m L) 进行基础麻醉, 稳定后进行硬膜外穿刺, 并导入硬膜外导管10 cm, 注入2%盐酸普鲁卡因 (首先注入3 m L进行初步麻醉, 5 min后推入12 m L维持量, 术中补充5 m L) 进行硬膜外腔麻醉[6,7]。

1.3.3解剖基础

山羊是子叶型胎盘, 胎膜由卵黄囊、羊膜、尿膜、绒毛膜构成。山羊的羊水有400~1 200 m L, 尿囊液500~1 500 m L。山羊的脐带较短, 脐血管为2条动脉和2条静脉, 疏松地缠绕在一起, 动脉弹性很强, 静脉弹性很弱。

1.3.4胎儿脐动脉插管术

山羊麻醉后, 仰卧位保定 (头低尾高降低腹压) , 腹底部彻底消毒隔离后, 在剑状软骨至耻骨前缘腹白线做25~30 cm切口, 打开腹腔, 暴露子宫。将子宫牵角拉到出创外, 确定胎儿位置。在子宫小弯处切开子宫, 用组织钳提起子宫创缘暴露绒毛膜-羊膜, 插入静脉留置针抽出100 m L羊水放在39.5℃恒温水浴锅中保存, 剪开绒毛膜-羊膜暴露脐索, 用组织钳将切口边缘提起, 防止羊水溢出。将脐索牵引出后, 辨清其动静脉走向后, 助手暂时用手夹住脐带近心端, 用穿刺针穿刺脐动脉, 将预先充满抗凝剂的导管顺入其中12 cm退出穿刺针, 暂时将导管接头连接上。用PGA连续缝合绒毛膜-羊膜后注入预先抽出的羊水100 m L。子宫内撒入1 g氨苄, 用PGA全层连续缝合子宫, 再库兴氏缝合 (导管应包埋一段距离, 加强固定导管在子宫上) 。将子宫送回腹腔, 在母羊的右侧腹壁用穿刺针穿刺, 将导管连接头取下, 将导管导出母羊体外, 撤出穿刺针剪掉多余的导管, 将导管接头, 药液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连接到导管上, 将导管缝合固定在母羊右侧腹壁上。冲洗腹腔, 缝合腹腔。创口和导管出用自粘辅料粘贴。

1.3.5术后护理

术后5 d内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同时根据羊的全身状况静脉输注水电解质液、能量合剂、氨基酸等。术后按每千克体重0.5 mg肌注孕酮2次/d。

术后3 d内, 每6~8 h用抗凝剂抽吸冲洗导管1次防止导管堵塞。3 d后改为2次/d, 每次抽吸冲洗或采样时先弃去回抽液, 以注射器中见到血液为标准, 再重新注入抗凝剂, 注入的量应略大于导管容量。取胎儿血样时不宜抽吸过快。反复抽吸时, 注意不能有空气注入, 每次采样量以0.5~1 m L为宜。抽吸时应将药液过滤器, 空气过滤器取下。

2 结果

分娩前可以定时从导管中采集到血液。术后1周, 山羊分娩产出1只体重为1.5 kg、体长44 cm的健康羔羊。导管保留在母羊腹壁上, 取出导管未见弯折。

可以采用医用硬膜外导管建立羊胎儿动脉插管模型。此手术方案安全可靠, 可操作性强。羊胎儿动脉插管模型见图1和图2。

3 讨论

3.1导管的选择

本试验的预试验是在妊娠兔、犬个体进行, 对各种类型的插管组合进行比较, 最终选用医用硬膜外麻醉导管建立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 配套的各种部件保证插管手术的顺利进行, 尤其是导管接头、药液过滤器及空气过滤器能维持导管内负压, 便于采集血液, 提高药物注入的安全性, 也大大地降低了通过导管外源感染的可能。本试验的选用医用硬膜外麻醉导管, 其柔初性好, 不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 能够更好地跟随血管位置的变化。

3.2肝素注射频率和浓度的确定

手术后24~48 h是最易发生凝血的时间, 故在此时间段应勤换肝素, 可防止因凝血而导致的血管阻塞。肝素浓度选用625 IU/m L浓度[1]。在每次注射肝素时, 要先用注射器回抽, 直到看到血液, 然后再注入肝素。注入肝素的量应根据留置管的容积而定。术后护理过程中, 回抽见少量血液, 若发现管有堵塞情况, 可适量增加肝素用量。

3.3手术操作的注意事项

严格的无菌手术操作和术中对胎儿尽可能少的刺激是保证术后胎儿存活的重要条件。手术过程中羊水是不可避免的损失, 耗损过多会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 若不慎将羊膜囊和尿液囊弄破, 会使羊水同胎尿液混在一起, 可直接或间接导致胎儿死亡或流产。本试验在切开绒毛膜-羊膜前, 将羊水部分抽出, 放置恒温水浴锅中保存, 在缝合绒毛膜-羊膜后, 再将抽出的羊水注回羊膜腔。手术过程中, 使用消炎痛栓剂, 减少母羊的努责反应, 保持母羊头低尾高, 减少腹腔脏器对子宫的压力。插管过程中要熟练掌握导管的运用和插管操作技术避免动脉反复多次插管而致损伤。缝合时, 应注意逐层缝合, 分别缝合绒毛膜-尿囊膜和子宫, 以免分娩后胎衣不下。

术后补给适当的抗生素以控制术后感染, 适量的能量合剂有助于胎儿生长。

摘要:为了优化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 本试验采用医用硬膜外导管对单胎妊娠120日龄的山羊进行胎儿脐动脉插管手术, 对其手术途径、导管类型、插管方法、麻醉和术后护理进行研究。术后可顺利采集胎儿血液样本, 1周后母山羊正常分娩。本试验建立的山羊胎儿脐动脉插管模型的手术方案, 可为胎儿疾病的诊断及临床用药等提供试验基础。

关键词:妊娠山羊,胎儿,脐动脉,胎儿动脉插管术

参考文献

[1]包喜军, 孙琳, 吕俊锦, 等.山羊子宫卵巢静脉插管方法的探讨[J].中国奶牛, 2008, 6:46-47.

[2]华秀国, 候加法, 李宏全, 等.妊娠绵羊宫内胎儿血管插管手术的研究[J].上海农学院学报, 1966, 14 (2) :111-115.

[3]Rudiph A M.The fetal girculation[J].Auu reu Med, 1985, 19:194-195.

[4]李宏全, 王俊东, 于俊平, 等.妊娠犬及其胎儿股动脉血管插管技术[J].中国兽医学报, 2002, 22 (1) :68-70.

[5]徐艳文, 庄广伦.开放式胎儿宫内手术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13 (6) :373-374.

[6]韩宗烈, 李跃水, 王龙祥.尾部硬膜外腔麻醉在兽医临床的应用[J].中国兽医杂志, 1993, 19 (3) :33.

[7]倪锦, 钟微, 张广兰, 等.胎儿外科手术的不同类型及其麻醉处理[J].广州医药, 2010, 41 (5) :6-7.

动脉插管 篇2

在药物对肝脏靶脏器作用的研究中,Lindell肝动脉插管法常用于一次性的给药实验,在打开动物腹腔导入药后又重新关闭,不能多次性的`重复给药。而在科研实验中,往往需要多次乃至长期给药,这就需要肝动脉导管长期体外留置备用,而目前这方面的模型建立报道较少。参照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模型构建,发现有不少不足之处:①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难以定位,寻找时,极容易造成肝包膜下瘀血及肝叶损伤;②导管插入成功后,回流的血液极易在狭窄的管道内凝固而阻塞管道;③手术意外、动物死亡常见,失败率高。

动脉插管 篇3

1 临床资料

本组133例, 男76例, 女57例, 除1例因制动时间内起床引起局部出血, 1例术后3 d因提水引起出血, 其余病例均无发生并发症。

2 治疗方法

经股动脉插入专用导管, 注入造影剂或注入化疗药直接栓塞肿瘤血肿的主要动脉血管, 使肿瘤缺血坏死, 达到控制肿瘤发展的治疗方法。

3 肝动脉灌注药物

常用药物为氟尿嘧啶、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等, 应用时可采取交替联合使用的方法。肝动脉栓塞剂多采用碘化油、明胶海绵微球和医用快速黏合剂等。

4 围术期护理

4.1 术前准备及护理

术前护士应通过和蔼体贴、通俗易懂的语言指导病人解除心理压力, 增强手术信心, 尤其是缺乏信心或有绝望心理的病人, 要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及心理状态, 讲明手术目的、过程、需配合的环节, 以取得病人配合。术前训练床上解大小便, 以利于术后肢体制动时在床上解大小便顺利及穿刺部位免受污染。术前备皮:范围上至耻骨联合下至大腿上1/3处, 两腿均需进行备皮, 以防备一侧穿刺失败。术前1 d要做好碘过敏试验, 禁食、水6 h以上, 术前晚病人充分休息, 必要时应用安眠镇静剂。

4.2 术后特殊护理

4.2.1 肢体制动

病人返回病房后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24 h。前12 h平卧, 穿刺侧肢体不能曲髋, 肢体制动8 h~12 h, 穿刺部位血肿多发生于术后2 h内, 伤口处加压1 kg砂袋8 h~12 h或加压包扎12 h~24 h, 必要时用手指压穿刺部位20 min, 2 h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或渗血1次, 保持砂袋压迫的准确位置。术后3 d内避免剧烈活动, 以防穿刺部位出血。

4.2.2 恶心、呕吐

TAE术后呕吐的发生率达79.6%, 其原因在于抗癌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直接毒性损害, 呕吐多发生于术后4 h~8 h, 24 h后逐渐减轻, 2 d~3 d后可缓解或消失。为防呕吐, 术前、术后均禁食6 h, 为减轻呕吐症状可给予枢复宁肌肉注射, 用TAE后可引起消化道出血, 护理中应及时发现病情, 并仔细观察呕吐物的量、性质及颜色。

4.2.3 发热

多数病人术后4 h~8 h体温可升至38 ℃~39 ℃, 甚至可高达40 ℃~41 ℃, 持续3 d~7 d, 或者1周~3周。术后发热是由于机体对手术的反应,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高热是由于肿瘤组织缺血、坏死, 机体对毒素的吸收和肝细胞水肿及栓塞剂的反应。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或吲哚美辛栓塞纳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2.4 腹胀、腹痛

TAE术后可发生腹痛或腹胀, 轻度腹痛是由于肝动脉栓塞后肝脏水肿, 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 一般可不予处理或使用少量镇静剂, 一般术后24 h~48 h症状可消失。如腹痛剧烈且持久应考虑是否栓塞剂误栓胆囊动脉或十二指肠动脉, 此时应观察病情, 慎用镇静剂, 并给予胃肠减压。嘱禁食、禁饮。

4.2.5 股动脉栓塞

术后15 min~30 min巡视病人1次。观察穿刺侧下肢皮肤温度、颜色和感觉、足趾运动情况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肢体相比较, 若指端苍白、小腿疼痛剧烈, 皮温下降、感觉迟钝提示有股动脉栓塞, 如病人出现穿刺部位有湿热感, 应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抬高患肢给予热敷, 应用解痉及保护血管的药物, 禁忌按摩, 以防栓子脱落。

4.2.6 监测生命体征

术后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意识变化, 如血压低于12/8 kPa或伴有大汗、呕吐者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术后鼓励病人多饮水, 一般6 h~8 h内饮水1 000 mL~2 000 mL或每日输液3 000 mL左右, 以利于体内造影剂通过肾脏排泄。

4.2.7 术后健康指导

动脉插管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治疗的胆囊癌患者65例, 其中男41例, 女24例, 年龄在31~75岁之间。化疗前由B超、CT等影像学及化验检查诊断为原发性胆囊癌中晚期, 均因肿瘤体积过大或多发使直接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而选择术前化疗。所有患者本次治疗前均未接受化疗、放疗及免疫治疗。根据患者自愿, 将其分为2组, 治疗组33例, 对照组32例。

1.2 主要试剂及方法

1.2.1 化疗方法

治疗组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以Seldinger方法穿刺股动脉插管, 导管放置腹腔动脉造影, 根据病变的范围将微导管超选择性插至肝右动脉行化疗灌注及栓塞治疗, 药物采用采用丝裂霉素20 mg, 表阿霉素40 mg及5-氟尿嘧啶2 g, 栓塞剂采用400 g/L碘化油10~20 mL及明胶海绵颗粒, 首先用泛影葡胺将碘化油与化疗药水溶液充分混合成乳悬液, 缓慢注入肝动脉, 然后将明胶海绵颗粒加入生理盐水注入, 5~10 rnin后于透视下观察肝脏及胆囊区, 可见病灶处碘化油沉积。

对照组采用应用5-氟尿嘧啶和人重组干扰素a22b (IFN2a22b) 进行化疗, 剂量为5-氟尿嘧啶0.75~1.25 g, 连用5 d, 同时在治疗的第1、3、5 d给予IFN2a 22b 30~50 mg, 每14 d为1个周期[1]。

1.2.2 原位末端标记法 (TUNEL) 检测胆囊癌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

(TUNEL) 购自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蜡切片, 厚6~8μm, 收于APES包被的载玻片上, 60℃烤箱烘片2 h;常规脱蜡至水, 蒸馏水洗2遍;蛋白酶K20mg/mL, 溶于10 mMTris-Hcl中, pH值7.4~8.0, 室温湿化15 min, PBS冲洗3 min×2次;滴加20μL的TUNEL反应混合液, 在湿盒中37℃孵育60 min, PBS冲洗3 min×3次;加入30~40μL转化剂POD, 在湿盒中37℃孵育30 min, PBS冲洗3 min×3次;加入50μLDAB度物溶液, 显微镜下控制显色反应;PBS冲洗3 min×3次, 苏木素复染, 中性树胶封片。

1.3 结果判断标准

1.3.1 细胞凋亡结果判断标准

阳性:背景不显色, 细胞核内着棕黄色颗粒。参照文献资料[2], 观察5个高倍镜 (400×) 视野, 每个高倍视野随机计数1 000个细胞, 共计数5 000个细胞, 以TUNEL阳性细胞所占比值作为TUNEL检测的结果判定, 其计算方法为:细胞凋亡指数 (Apoptosis Index, AI) =凋亡阳性细胞数/5 000×100%。

1.3.2 化疗临床疗效评价

客观疗效按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变化 (NC) 、进展 (PD) , 有效率 (RR) 为CR+PR率。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临床疗效

2~3个疗程化疗后, 根据患者情况, 2组均行胆囊癌切除术。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组均无CR患者, 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4.55% (18/33) 、28.13% (9/32) ,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670, P=0.031, P<0.05) 。见表1。

2.2 治疗组与对照组瘤组织凋亡情况

对患者切除胆囊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进行检测, 发现治疗组、对照组癌组织中AI分别为 (21.05±3.60) %、 (15.30±1.45) %, 对照组明显低于治疗组,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见表2。

3 讨论

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消化道肿瘤, 其具有发展快、转移早、预后差的特点。临床特点表现为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患者就诊时多属晚期, 对放化疗敏感性差, 根治机会小, 预后极差。对于TNM分期为I期的胆囊癌, 目前主张仅作单纯胆囊切除术就足够了, 对Ⅲ、Ⅳ期胆囊癌的手术治疗多取根治性切除术, 但根治术是否能够延长晚期胆囊瘸患者的生存期, 主要取决于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且有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率上升的危险[3]。

到目前为止, 尚未有针对胆囊癌治疗的标准化疗方案。目前国内外对胆囊癌的药物治疗与其它消化道肿瘤的药物治疗相似, 都以氟尿嘧啶、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为主, 但其临床缓解率均较低, 不能很好的缓解患者病情或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疗效较差。

目前, 有学者对有或怀疑有肝转移或术中有肿瘤残留的患者行灌注化疗, 资料显示其有效率高于全身化疗。Cantore等[4]引用顺铂、表柔比星和5-FU对30例不能切除的胆囊癌和胆管癌患者行肝动脉灌注化疗。结果1例CR, 11例PR, 12例稳定, 6例进展, 有效率为40%, 1年生存率为54%, 2年生存率为20%。Bode等[5]对35例胆囊癌进行超选择性动脉灌注丝裂霉素C, 总有效率60%, 有反应者平均生存时间60个月, 无反应者平均生存时间8.5个月。该研究结果显示, 对胆囊癌患者行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后, 临床总有效率为54.55%,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且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也提示治疗组肿瘤细胞凋亡指数高于对照组, 提示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可有效缓解胆囊癌患者病情, 可能是动脉灌注能在靶器官区域达到化疗药物的高浓度, 同时动脉栓塞减少了肿瘤组织血供, 促使肿瘤细胞凋亡发生, 有效的抑制肿瘤生长, 从而达到缓解病情。

胆囊癌化疗的效果一般不理想, 该研究尝试经肝动脉插管进行灌注化疗, 取得了较好疗效, 但该法的远期疗效及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总结。

摘要:目的 探讨检测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与全身化疗对胆囊癌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评价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治疗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5例中晚期胆囊癌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全身化疗, 治疗组采用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2~3个周期后行胆囊癌切除术, TUNEL法检测胆囊癌组织细胞凋亡情况, 评价化疗近期疗效。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AI分别为 (21.05±3.60) %、 (15.30±1.45) %, 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55% (18/33) 、28.13% (9/32) , 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可以增强胆囊癌化疗效果, 增强癌组织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关键词:胆囊癌,栓塞化疗,凋亡

参考文献

[1]童建东, 袁昕, 汪竹, 等.晚期原发性胆囊癌的化疗[J].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6, 11 (7) :530-532.

[2]范姝丽, 李旭, 林杰, 等.Flavopiridol在人骨肉瘤多药耐药MNNG/ADM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机制[J].山东医药, 2009, 49 (3) :13-15.

[3]尚俊清, 陆保成, 张仁希.胆囊癌治疗的初步探讨[J].肿瘤防治杂志, 2000, 7 (3) :279-280.

[4]Cantore M, Mambrini A, Fiorentini G, et al.Phase II study of hepatic intraarterial epirubicin an d cisplatin, with systemic5-fluorouracil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biliary tract tumors[J].Cancer, 2005, 103 (7) :1402-1407.

动脉插管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0月—2008年5月我院神经内科病区住院病人96例, 均在我院导管室行全脑血管造影, 男57例, 女39例;年龄25岁~81岁 (64.34岁±5.28岁) ;其中46例为动脉溶栓治疗, 29例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 蛛网膜下隙出血为明确病因急诊造影20例, 1例为上矢状窦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按造影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 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病情、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按导管室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两组病人给予相同的术前指导, 专人操作。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具有一定抚触技巧的护理人员进行一对一服务。穿刺时抚触者站在病人穿刺肢体对侧, 一手握住病人的手放在一小枕垫上, 另一手拇指和食指循病人拇指桡侧向掌根方向直推10下~15下, 再用手指从掌根始经手背向指尖推去, 并在五指尖处各捏5下~10下, 然后揉捏腕关节5下~10下, 揉捏腕关节时用拇指指腹按揉手腕内关穴处10下~15下, 用力适宜。上述步骤反复进行, 抚触时间一般持续20 min, 抚触同时了解病人心理状态, 及时给予心理安慰、解释, 提高病人治疗的信心。造影结束后, 研究人员询问每一位参与此项研究者, 让他们回忆与造影前相比造影过程中紧张程度的改变以及抚触技巧应用是否有利于缓解造影中紧张情绪[4]。

1.2.2 评价方法

1.2.2.3 术前5 min进行疼痛视觉评分 (VAS)

在纸上画一条10 cm的横线, 一端为0分, 表示没有任何紧张;另一端为10, 表示剧烈的紧张感, 分数越高意味着紧张感越强烈。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 表示紧张的程度。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 让所有接受抚触的病人回忆术中抚触应用有无缓解紧张情绪的作用。

1.2.2.4 血压及脉率监测

采用Philip监护仪持续监测并记录进入导管室 (T0) 、行局部麻醉 (T1) 、穿刺开始后30 min (T2) 和造影结束时 (T3) 病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和脉率的变化。

1.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不同时点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术前、术中VAS评分比较 (见表1)

2.2 两组病人血压及脉率变化 (见表2)

3 讨论

3.1 抚触可有效缓解造影中病人的紧张情绪

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的不但容易引起病人躯体性应激, 而且还能引起心理性应激反应的发生, 同时两者又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协同[5], 增加了复合应激效应。抚触是通过平衡和调整人的能量场, 从生理、情感、心理和精神各个方面来影响人的健康水平的一种辅助性治疗手段[6]。抚触作为一种非语言性交流方式, 具有移情作用。转移病人对造影的注意力, 减轻紧张情绪。目前研究认为, 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而发挥作用[4];中医认为内关穴是心包经络穴, 又是八脉交会之一, 按摩该穴位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作用[7]。抚触能使人的大脑产生更多的脑啡肽、强啡肽类物质, 这种天然的类吗啡物质可以通过人体传导系统, 输送到全身各部位, 使人缓解紧张, 振奋精神。

3.2 抚触可稳定病人的血压、心率

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的所有病人都会产生精神过度紧张, 使大脑皮层过度兴奋, 进入导管室后陌生的环境影响病人的情绪, 加上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为创伤性操作, 病人因过分关心造影过程、造影结果, 导致焦虑紧张情绪加重, 紧张、焦虑情绪可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从而使脉率增快、血压升高。本组病人进入导管室后血压一过性升高, 最高收缩压达168 mmHg, 最高舒张压达93 mmHg。抚触可使皮肤浅层触觉感受器兴奋, 通过迷走神经系统作用使乙酰胆碱分泌增加, 脉率减慢, 血压下降, 消化液分泌增多, 汗腺分泌减少[8]。

3.3 经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病人应用抚触的可行性

抚触方法简单, 无需用物及材料, 由于是非创伤性操作, 无任何副反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 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 系统化整体护理要求“以病人为中心”, 更要求护患沟通时要有一定的艺术性。抚触技巧作为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 具有移情作用。抚触技巧的应用可减轻其孤独感和紧张感, 使病人感到安详和温暖, 是促进护理人员与病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手段[9], 同时增强了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建议护理管理层重视对护士的抚触培训, 并增加护士人力, 使这一工作能得到推广。

关键词:股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抚触

参考文献

[1]姜卫剑, 王拥军, 戴建平.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7.

[2]黄佐, 赵君, 吴宗贵, 等.知情同意签字对冠状动脉造影病人焦虑情绪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3) :152-154.

[3]雪丽霜, 叶梅燕, 杨巧玲, 等.婴儿抚触技巧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01, 16 (10) :728-729.

[4]张粉婷, 丁晓英, 关锐利, 等.抚触技巧对减低白内障病人局部麻醉手术中焦虑水平的实验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0) :871-873.

[5]王春安, 严进.分析复合应激中心理性与躯体性因素作用关系的数学模型探讨[J].数理医药学杂志, 1997, 10 (2) :100.

[6]Umbreit AW.Healing touch:Application in the acute care setting[J].Acn Clin Issues, 2000, 11 (1) :105-119.

[7]褚庆伟, 徐宝平, 陈士刚.穴位按摩治疗考试焦虑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校医, 2005, 19 (6) :565-566.

[8]黄克静, 熊巍.触摸在耳鼻咽喉科局部麻醉手术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4) :286-287.

动脉插管 篇6

关键词:介入教学模拟系统,介入医师,肝动脉插管技能,临床价值

临床上,经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和外科手术相比具有疼痛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有效治疗效果。为有效减少医患纠纷和治疗中受到的X线损伤,介入医师应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在此应对其进行专门培训,提高其技术[1]。为进一步了解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在训练介入医师肝动脉插管技能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36名介入医师,男29名,女7名;平均年龄(35.2±2.34)岁;血管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包括1套5F穿刺组、1根超滑交换导丝,Progreat微导管、5FRH导管和若干生理盐水。

1.2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36名介入医师在实施测试前进行肝动脉插管术次数<20次,2名监视者向测试者讲解实验完成标准和使用RH肝管肝动脉插管操作步骤,在确保其掌握操作步骤后,对其进行测试,对其测试时间进行详细记录。之后对其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指引其进行30次的模拟系统,之后对其测试时间进行详细记录。测试内容为在20 min内测试者完成以下步骤:(1)改良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并置入导管鞘,通过导丝引入RH导管,并将其送至主动脉弓;(2)RH导管在主动脉弓处成形并保存;(3)RH导管放置在腹腔动脉起始端,并让其进入腹腔动脉内;(4)插入微导管至目标血管,保存;(5)撤出所用工具,将导管鞘拔出。

1.3 监视者评判测试者操作标准

1.3.1 允许操作项目:

识别所用工具、演示成像系统各项功能、演示模型操作过程、了解导管成形原理并演示、了解摄片点、回答关于模型技术问题、开始5 min内遇到问题重新开始操作。

1.3.2 不允许操作项目:

边操作边摄片、相互协作、非摄片而操作鼠标、演示结束后有助于操作的建议性动作、工作台或摄像头定位的建议、工具选择的建议、非通过或未完成而提供操作中的反馈信息。

1.4 观察指标:

对介入医师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前后肝动脉插管操作时间进行密切观察。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36名介入医师的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率(%)表示,P<0.05代表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本次研究选取介入医师的培训结果:

本次研究选取的36名介入医师通过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后均没有出现操作失误,其合格率为100.00%(36/36)。

2.2 对介入医师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前后肝动脉插管操作时间展开对比分析:

对介入医师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前后肝动脉插管操作时间展开对比分析,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后肝动脉插管操作时间显著短于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前的,具有一定差异性(P<0.05),见表1。

3 讨论

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患者逐渐增加,因此对掌握熟练肝动脉插管技能医师的需求逐渐增加,其不仅要求介入医师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还要求其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临床上,介入治疗方法主要是在X线下进行的,其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增加患者、操作者和实习者X线辐射量,还会因操作并发症产生医疗纠纷。基于初学者不仅不能熟练操作,增加患者和操作者的X线照射时间和剂量,还可能增加操作不当产生的血管痉挛、穿孔和破裂等并发症,威胁患者健康。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可显著缩短介入医师学习曲线,减少时间操作给患者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2]。介入医师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可减少患者、操作者X线照射时间和剂量,减少导管内血栓形成机会,降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因此,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在训练介入医师肝动脉插管中具有显著效果,本次研究中,通过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均没有出现操作失误现象,合格率为100.00%。实施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后介入医师肝动脉插管操作总时间和各项时间均显著短于实施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前介入医师的,P<0.05。在曹莉明学者研究中,通过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培训后介入医师肝动脉插管操作总时间为(214.93±115.4)s、成型时间为(55.47±27.4)s、腹腔动脉为(61.63±61.5)s、目标动脉为(97.8±43.7)s[3]。同本次研究结果较为相似,这证明,介入教学模拟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介入医师操作技术,缩短置管时间,降低护患纠纷时间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崔其亮,谭小华,林梨梨,等.论高级仿真系统在“新生儿窒息复苏”教学中的推进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1043-1046.

[2]穆永旭,闫瑞强,何俊峰,等.基于髂内子宫动脉血管介入教学改革模拟系统研制的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7):3-5.

动脉插管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6月58例TIA住院患者, 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TIA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 女20例, 年龄40~81岁, 平均64.5岁。颈内动脉系统TIA 39例,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19例。10例患者为初次发病就诊, 48例为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此次症状加重, 持续时间长, 发作频繁而就诊。颈内动脉系统TIA主要出现言语欠流利、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头晕等症状;椎-基底动脉系统表现发作性眩晕, 伴恶心、呕吐、复视、视物模糊、平衡障碍、构音障碍、饮水呛咳、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合并高血压者30例、冠心病者7例, 糖尿病者8例, 陈旧脑梗者13例, 高脂血症者28例。

1.2 DSA检查方法

用改良Seldinger法, 置5F鞘, 插管, 分别行主动脉、双侧颈总动脉造影, 再根据造影的情况决定是否行选择性插管, 行双侧颈内动脉、椎动脉造影, 观察责任血管。常规正、侧、斜位投照, 判断是偏心或同心狭窄;斑块性质:不稳定性斑块 (软斑, 溃疡型斑块) 或稳定性斑块 (硬斑) ;狭窄程度。动脉狭窄程度判断:狭窄率 (%) = (狭窄远端正常直径-最狭窄段直径) /狭窄远端正常直径, 狭窄<50%为轻度狭窄, ≥50%为中、重度狭窄[2]。

2 结果

58例DSA检查结果显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4例 (93.1%) , 根据TIA发作类型及责任血管分析DSA检查结果。

2.1 颅内动脉系统TIA

不稳定性斑块26例 (44.8%) , 稳定性斑块11例 (19.0%) 。狭窄程度≥50%33例 (56.9%) , <50%者4例 (6.9%) 。狭窄在颅外段31例 (53.4%) , 颅内段6例 (10.3%) 。

2.2 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不稳定性斑块11例 (19.0%) , 稳定性斑块6例 (10.3%) 。狭窄程度≥50%14例 (24.1%) , <50%者3例 (5.2%) 。狭窄在颅外段9例 (15.5%) , 颅内段8例 (13.8%) 。

2.3 其他

颅内动脉系统TIA见颅内盗血1例, 血管痉挛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见颅内盗血1例, 动脉夹层1例。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简称TIA, 也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小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在短时间内脑血流量减少引起的脑功能障碍, 每次犯病的时间持续不久, 通常是数秒钟、数分钟或数小时等, 最长不超过24h。往往因症状来得快, 消失也快, 恢复后不留任何后遗症而易被人忽视。实际上, TIA症状虽轻, 但后果严重, 如不及时治疗, 据统计, 约有25~40%患者, 在5a内将产生严重的脑梗塞, 而威胁患者生命。

TIA发病的高危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冠心病等。本组58例病例中, 合并高血压者30例 (51.7%) , 高脂血症者28例 (48.3%) 。

TIA的发病机理、病因主要是与微栓子脱落、血流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有关[3]。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 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引起TIA等严重神经系统损害的危险因素[4]。不稳定性动脉粥样斑块多为偏心性斑块, 质地软, 脂质坏死核心较大。斑块内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增强可使斑块表面纤维变薄, 最终导致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本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4例 (93.1%) , 符合文献报道[5]。研究表明, 脑血管颅外段狭窄是TIA的主要原因[6]。颈动脉斑块多发生在动脉起始段, 或分叉部, 在这些位置易出现血流紊乱和切应力改变, 导致内膜破坏, 脂质炎症介质的堆积, 斑块形成, 而斑块产生后引起的血流紊乱又会进一步刺激斑块的生长。在本组病例中, 狭窄在颅外段40例明显高于颅内段14例, 与上述结论相一致, 而且狭窄程度越高, 越易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 易致颅内低灌注, 发生TIA。另外, DSA检查对颅内盗血、血管痉挛或血液流变学改变所致的循环时间延长等可作出明确判断。本研究中发现椎动脉夹层1例, 后经抗凝等治疗后缓解,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目前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能够显示对比率<1的解剖结构和显示脑血管的血流和供血情况, 并能准确地发现血管病变性质、部位、狭窄程度, 是介入治疗的评价标准, 或为其他治疗提供依据。在本组病例中, 颅脑CTA及MRA检查也能发现大血管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 但是对于其分支及小动脉的诊断效果不佳, 不如DSA明确, 但对于不愿意行DSA检查的患者, CTA及MRA可以作为首选。

参考文献

[1]Peiper C.Nomack, Krenidis K, et al.Prophtlactic urgent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n the symptomatic patient vasa[J].2001, 30:247~251.

[2]凌锋, 缪中荣, 主编.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3]吴松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2, 10 (6) 378~379.

[4]Spance J, Tamayo A, Diciccom M.Unstable carotid plaque[J].CMAJ, 2002, 1661189.

[5]顾平, 吴丹岭, 黄玉杰, 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特点[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8, 21 (1) :23.

上一篇:窗口控制下一篇:感悟大师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