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插管成功

2024-09-05

1次插管成功(共4篇)

1次插管成功 篇1

青海油田是我国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地处青藏高原,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 是青海、西藏两省区重要的产油、产气基地。这里平均地面海拔2800-3000米。自然环境恶劣, 气候干燥缺氧, 是国内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环境最恶劣的油田之一。而红柳泉油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西部南区, 距花土沟石油基地西南方向约7㎞, 红柳泉勘探工作始于1955年, 经历了50年的勘探开发历程, 共钻井51口, (其中, 探井40口, 油井9口, 注水井2口) , 油藏埋深为2562-2862m, 地层厚度190-310m, 主体部位地层厚度在210-260m, 地层厚度西薄东厚;探明含油面积53.4km2,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46×104t;属于低产油藏, 单井产能为4 m3/d, 平均单井递减率为10%。

为加快油田发展、增产增效。连续油管作业机在青海油田现已投入使用三套, 在油田不断试验开展新工艺。普遍推广应用于油气田的工艺有:替浆、通井、冲砂、氮气泡沫冲砂等。主要目的是降低作业机的使用率、降低劳动强度、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推动油田快速发展, 为早日建成千万吨油气田而努力。

1 本工艺试验目的

对红柳平1井水平井段2967.89-3079.00进行整井筒环空打压补孔作业。为今后超深井水平井段射孔打下基础。

2 该井生产措施情况介绍

该井2 0 1 2年1 2月2 4日投产, 泵深1480m。投产初期日排液3.7 m3, 含水90%。2013年1月初对该井加深泵挂, 目前泵挂深度2003m。作业后日产液3.8 m3, 含水85%;目前该井日产液2.2 m3, 含水85%。截止目前, 该井累计排液188.7 m3, 累计产油33吨。后为增大原油产量对射孔井段进行补孔。

3 连续油管在红柳平1井射孔工作原理

3.1 前期工作准备

在红柳平1井射孔工作的开展之前, 首先由作业队下Φ73mm外加厚油管至井深2696.05m, 目的减小井筒环空体积保证降低连续油管注入压力的损耗。在裸眼水平井段进行补孔, 增加原油产量。

3.2 冲砂及射孔工具串配置

根据深井水平井段设计要求, 配备相应工具串。射孔工艺开展前对该井施工另一项新工艺:冲砂。冲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连续油管工具串及炮弹过造斜井段不遇卡、防止水平井段卡钻。主要工具组合:Φ54mm旋转喷头+Φ54mm安全丢手+Φ54mm外连接器。

下深位置:3192.4m;

泵压:25-30mpa;

排量:250-280L/min。

射孔工具串的设计主要保证从直井段进入水平井段通过的造斜位置不遇卡、遇阻;防止油管脱落。射孔工具串组合:Φ51mm射孔枪+Φ56mm变扣+Φ51mm变扣 (1 1/2''公×1''母) +Φ43m m万向截+Φ43m m变扣 (1''公×1''母) +Φ51m m变扣 (1''公×2''母) +Φ51m m 2''双公+Φ54mm外连接器。

3.3 施工过程及参数

射孔工艺开展前先由作业队配合下放Φ51m m超深穿透二代射孔枪并连接起爆器, 炮弹总长111.11m, 装弹603发, 16发/m。后接射孔工具串及连续油管。下放至射孔水平段, 关闭套管闸门。进行整井筒环空打压12Mpa, 压降至8Mpa。射孔成功。后起出连续油管核对发射率, 达到设计要求。

4 本井取得的经验与认识

青海油田连续油管作业队在红柳平1井水平裸眼井段射孔试验成功。标志着连续油管作业机已克服恶劣的高原油气田水平井作业环境。

(1) 连续油管过油管水平井段射孔技术, 解决了大直径射孔枪在无法通过的井段进行射孔。其工作周期、劳动强度同比普通作业大幅下降。

(2) φ51mm射孔枪在青海油田属首次使用, 用连续油管在水平裸眼段进行射孔作业也是首次, 两项新工艺、新技术的结合使用, 更是对现场施工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3) 国产CT80钢级连续油管, 管体组织以多边形铁素体为主, 辅以针状铁素体、细小的珠光体和M-A岛;管体纵向屈服强度583 MPa, 抗拉强度703 MPa, 伸长率29.3%;管体内压为34.47 MPa时疲劳寿命达到了634次;此油管各项数据攻克了在高原油气田的使用。

5 结论

连续油管在红柳平1井的成功试验, 推动高原老井的改造, 攻克了水平井深井裸眼井段的射孔技术。此工艺的试验成功代替了普通修井机的日常施工, 同时大大减低施工天数, 为高原快速修井坐下铺垫。此工艺的成功为下部试验深井垂直井段射孔和喷砂射孔提供了资料和基础, 为油田的增产增效做贡献。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连续油管作业机在青海油田红柳平1井的水平井段射孔技术。利用连续油管作业机的电子精确定位仪表, 对该井使用过Φ73mm油管技术, 通过油管内进行传输射孔。采用液压丢手、万向截等重要工具, 根据连续油管CT80钢质和入井工具串的特性, 在红柳平1井首次成功应用此工艺, 这标志着连续油管射孔工艺迈向新的台阶, 此技术的革新为今后连续油管奠定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连续油管,射孔技术,红柳平1井,水平井段

参考文献

[1]国产CT80钢级连续油管的组织与力学性能.机械工程材料, 2010, (11)

[2]中国石油青海油田红柳泉油田区块开发项目报告书, 2011-11-14

1次插管成功 篇2

男性患者, 36岁, 于2010年8月19日7:40入院。主诉:胸闷、气短、胸骨后压榨性疼痛80min。该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曾有阵发性胸痛胸闷病史, 历时2~3min后自然缓解, 未加在意及诊治。入院前80min突然胸痛胸闷气短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伴大汗淋漓, 于7:40前做心电图窦性心律, 电轴右偏, Ⅱ、Ⅲ、avF、V1呈w型, v2~v3呈QS型, v2~v5ST段抬高, T波浅到, 在心电图室经给予吸氧、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吗啡肌内注射等处置后由医护人员于7:45由平车推入病室。入病房后患者在平车上突然双眼圆睁、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呼吸停止、颈动脉博动消失、心音消失, 心电图为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室停博, 先后分别于8:04、8:08、8:29、8:47发生4次心脏停搏, 先后4次立即给予3007非同步电除颤 (能量为300J、360J) , 患者历时约1~2min后神志清醒、呼吸恢复、触及颈动脉博动、心电图转为窦律。诊断:冠心病、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心脏停搏、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入院后首次心脏停搏复苏后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 血压下降给予多巴胺升压, 心电监护仪示:频发室早及阵发性室速给予利多卡因100mg静推3次并维持静脉滴注, 室速室早消失, 溶栓1h后胸痛消失。心电图Ⅱ、Ⅲ、avF、V4~V6ST段回降到达50%以上, 其中下壁回到等电位线, 出现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心肌酶谱CK 2187U/L, CK-MB97U/L酶峰提前 (14h) , 溶栓成功, 冠状动脉再通。同时给予扩冠、抗凝、纠酸、ACEI、β-受体阻滞剂、降血脂防止和改善心室重构、稳定动脉硬化斑块, 防治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对症治疗, 14d后基本治愈转往上级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30%, 未实施支架置入术。

2 讨论

心脏停搏是临床上最危急的情况, 若不及时抢救或抢救方法不当, 必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故抢救过程中要作到如下几点:诊断必须要在15~30s内完成, 根据患者的神志, 大动脉搏动等情况即可做出明确诊断,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呼吸、瞳孔、唇色等体征做参考。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参加抢救人员要配合默契紧张有序, 即使现场只有一人也应立即投入抢救, 以免失去抢救的宝贵时间。大面积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律失常, 尤其是室速、室颤, 仍为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的主要原因, 本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梗心脏停搏4次, 抢救成功体会如下:

2.1 首选电击除颤

心电复律是用电能来治疗快速异位心律失常, 使之转复为窦性心律的首选方法, 心性猝死者80%为室颤所致。据报道, 如能在发生室颤1~3min内完成, 除颤存活率可达50%, 迟于3min存活率仅为3%, 除颤成功的关键在于争取时间在发生室颤后1~3min内立即完成除颤, 效果最好, 每次除颤应采用较大的电能量, 一般为300~360K。

2.2 室颤发生的判断

工作在临床第一线的医师严密监视患者的心电图和其他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当突发心室纤颤时, 心脏有效机械收缩骤停, 血液循环中断, 脑供血停止。立即出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呼吸微弱或喘息样呼吸以致呼吸停止, 心音及大动脉搏动消失, 全身发绀, 瞳孔散大, 神经反射消失。心电图正常QRS波群消失, 代之以不规则的连续快速不均匀大小的颤波, 即使无心电监护的条件下, 如果患者出现上述症状, 应该考虑室颤的发生。

2.3 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心电图知识, 及早识别心电

异常, 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早搏频率增多, 成对室早或阵发性心动过速, Q-T间延长及多形性多源性室性早搏等, 发现上述心律失常, 立即做好除颤及抢救的准备并实施。

2.4 及时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早已被公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 尿激酶的使用, 使血管再通, 恢复心肌和脑细胞供血供氧。溶栓治疗能改善心肌梗死的预后, 能挽救濒死的心肌及降低病死率, 但由于溶栓剂容易诱发已损伤的组织出血, 故复苏后的溶栓几乎均视为禁忌证。但是, 本例心肌梗死早期发生首次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后, 很快采用溶栓治疗, 并未见出血倾向, 病情迅速好转, 本例心跳停止时间1~2min, 脑复苏快、不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 我们认为:只要有心电监护条件, 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发生心脏骤停而在短时间内复苏成功者, 如果无其他溶栓禁忌证, 如大手术后、2个月内脑猝中等, 应积极尽早采取溶栓治疗。

2.5 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并发症多, 病情变化快, 在溶栓过程中可能并发出血、血栓栓塞、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脏停搏等。

应持续床旁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体温监测, 观察患者的神志、面色、皮肤温度、肢体活动情况、液体出入量变化、并做好记录。

2.6 及时正确实施复苏技术

医师护士密切配合, 参加抢救医护人员各种抢救技术比须熟练, 掌握正确的CPR技术,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心室颤动就立即进行非同步电除颤, 出现心室停搏就立即予胸外心脏按压或临时心脏起搏, 能否及时发现心脏停搏及尽早人工循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关键。

2.7 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医师及时准确医嘱, 正确用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至少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 以保证各种抢救及治疗用药及时使用, 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和特殊药物必须按时、按量正确地使用。

2.8 加强护理、保持大便通畅、预防褥疮和肺部感染。

2.9 患者复苏成功后病情尚未稳定, 随时可能再发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停搏及死亡的可能。

因此还注意继续而严密的监测病情变化, 维持循环功能的稳定, 保持呼吸道通畅, 继续加强护理, 避免各种感染的发生, 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法参考方案.心血管病治疗指南和建议[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6.

[2]谭志学摘译.延迟增强心脏磁共振成像有效评诊断与评估心肌梗死[J].磁共振成像, 2010, 1 (2) :158.

1次插管成功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患儿25例为对象进行研究,纳入研究患儿均实施剖宫产手术,经一般处理后仍无法规律、顺畅呼吸的新生儿,心率<100次/min,需做急救复苏,家属签署治疗同意书。25例患儿中男14例女11例,胎龄35—42周,平均(37.1±0.7)周,选择本院2000年之前采用传统复苏法急救患儿2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两组患儿临床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传统复苏法急救,研究组早期气管插管。

传统复苏法:持续吸引患儿呼吸道并刺激足底,配合面罩吸氧、呼吸囊加压通气以改善患儿呼吸困难、面色紫绀等症状,若患儿窒息症状仍旧明显则考虑采取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将分娩后的新生儿放置于红外线保温床,摆好体位,保持咽喉壁、喉管、气管成一条直线,擦干净皮肤后吸引口鼻处分泌物,先口腔、后鼻腔,给予触觉刺激,用手拍打患儿足底或者背部两三次以诱发自主呼吸,尽量控制在20s内完成,评估患儿面色、心率变化,以出现自主呼吸、面色好转发红、心率增快且稳定在100次/分为恢复或正常。若是患儿仍旧保持呼吸不规则症状,则要行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辅助完成呼吸,要注意监测新生儿面色、心率等变化,以确保急救及时准确到位。

1.3 观察指标

应用阿氏评分对新生儿不同时间段(复苏后1min、5min)呼吸情况、神经反射、口唇颜色、心率、肌肉张力、皮肤色泽等做相应评价,采取10分制,以得分越高为症状越轻微。观察新生儿急救复苏后并发症(肺部炎症、气胸、喉头水肿等)发生情况及有无脑缺氧后遗症(智力障碍、脑瘫等)、是否需要转ICU监护。

1.4 统计学

临床数据处理应用统计软件SPSS18.0,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t检验,计量资料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儿复苏效果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研究组复苏后1min、5min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转ICU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儿急救复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见表2。结果显示,研究组急救复苏不良事件发生率8.0%显著低于对照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新生儿窒息作为临床常见症状,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时出现呼吸抑制或者无呼吸症状,作为临床导致围生期小儿死亡率与致残率居高不下的一大主因,及早对窒息患儿实施急救复苏至关重要,有助于挽救患儿生命、改善预后、提升生存质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宫内窘迫几率2/3,出生后几率1/3,包括孕母因素、分娩因素、脐带因素、胎儿因素等在内导致新生儿血氧浓度偏低引发窒息症状。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不仅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及酸中毒等症状,还会导致不可逆器官损伤,促使患儿发生继发性或原发性呼吸暂停、气管缺血缺氧、血液生化与代谢改变,引发诸如低血糖、黄疸等病症,危害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肾脏系统与呼吸系统。

对于发生窒息的患儿要配合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磁共振、脑电图以及CT检查等辅助确诊或治疗,在实施急救复苏时要坚持清理呼吸道—建立呼吸—维持正常循环—药物治疗—评价这一思路,把握好前两个核心步骤,以早期气管插管来迅速改善患儿呼吸抑制情况,减轻对全身系统及器官的损害。本次研究实践联合以往临床资料做对照研究,对早期气管插管复苏急救新生儿窒息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新生儿复苏成功率高且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在保护患儿生命安全、改善预后、提升生存质量等方面有出众表现,临床推广应用价值高。

综上所述,早期气管插管可显著提升新生儿急救复苏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挽救患儿生命、提升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气管插管对新生儿急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1月间本院收治的患儿25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对照组传统复苏法急救,研究组早期气管插管,对比观察两组患儿急救复苏效果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复苏后1min、5min阿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转ICU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0%显著低于对照组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插管可显著提升新生儿急救复苏成功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对于挽救患儿生命、提升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急救复苏,早期气管插管,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鸿,陈华明,谭琼.早期气管插管抢救重度窒息新生儿的护理干预[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4(4):407-408.

[2]程缙.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急诊心肺复苏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2015(9):1612-1612.

1次插管成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389例心肺复苏患者资料, 诊断根据患者突然意识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电图或心电监测为心室静止、心室颤动、室速或无

1.2 方法

1.2.1 初期复苏

是呼吸循环骤停时的现场急救措施, 一般缺乏复苏设备和技术条件。主要任务是迅速有效地恢复生命器官, 特别是心脏和脑的血液灌流和供氧。初期复苏地步骤可分为A、B、C[1]。

1.2.1.1 A (air way)

指保持呼吸道顺畅, 是人工呼吸的先决条件。首先以耳靠近患者的口和鼻, 感觉是否有气流, 并观察胸廓是否起伏, 以判断呼吸是否停止;然后利用推额提颏或提颌法将头后仰, 消除舌后坠引起的梗阻, 有条件时可放置口咽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

1.2.1.2 B (breathing)

指进行有效的人工呼吸, 保持患者的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接近正常。可分为口对口 (鼻) 徒手人工呼吸和利用器械或特制呼吸器求得最佳人工呼吸, 前者最适用于现场复苏, 后者主要用于后期复苏和复苏后处理。

1.2.1.3 C (circulation)

指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主要方法分为胸外心脏按压和开胸心脏按压。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 患者必须平卧, 背部垫木板或平躺于地面, 选择剑突以上4~5cm处即胸骨上2/3与下1/3交界处为按压点, 将一手掌置于按压点, 另一手掌覆于前者以上手指向上, 两臂伸直, 凭自身重力垂直向胸骨加压, 幅度4~5cm;按压和松开的时间比例为1∶1, 频率100次/min时效果最佳。

1.2.2 后期复苏

借助器械, 先进的复苏设备和技术知识争取最佳疗效[2]。

1.2.2.1 呼吸道管理

放置口咽通气道, 适用于自主呼吸已经恢复者;为了获得最佳肺泡通气和供氧, 必要时行气管内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不适宜插管者可行气管切开。

1.2.2.2 呼吸器应用

呼吸囊-活瓣-面罩为最简单的人工呼吸器, 应用时将面罩紧扣于患者口鼻部, 另一手将气囊内气体捏入患者肺中;在重症监测治疗室或手术室等固定场所常使用呼吸机械通气。

1.2.2.3 监测

应尽快监测心电以明确是否存在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监测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时维持动脉氧分压不低于8.00k Pa二氧化碳分压4.80~5.33k Pa;监测血压并维持稳定, 条件允许时监测有创动脉压;同时留置尿管监测尿量、尿比重并行尿镜检, 判断肾灌注和肾功能改变;对于循环难以维持稳定者, 应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CVP。

1.2.2.4 药物治疗

目的是为了激发心脏复跳并增强心肌收缩力, 防治心律失常, 调整急性酸碱失衡, 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常用的药物有: (1) 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 每次静脉用量1.0mg, 或0.01~0.02mg/kg必要时每3min重复一次。 (2) 阿托品:心脏停搏时1.0mg静脉注射, 心动过缓时首次用量0.5mg, 每隔5min可重复注射, 直到心率恢复至60次/min以上。 (3) 氯化钙:成人常用10%氯化钙2.5~5m L, 缓慢静脉注射。 (4) 利多卡因:常用剂量为1~1.5mg/kg, 缓慢静脉注射, 必要时可重复, 亦可2~4mg/min的速度连续静脉滴注。 (5) 碳酸氢钠:当碱剩余达到-10mmol/L以上时, 才用碳酸氢钠纠正, 用量 (mmol) =BE×体质量 (kg) /4;若不能测知p H值及血气分析, 首次碳酸氢钠剂量可按1mmol/L给予, 然后每10min给0.5mmol/kg。 (6) 多巴胺:l~3µg/ (kg min) 时扩张肾和内脏血管, 不增加心率、血压;4~10µg (kg min) 时可使心率增快, 心排血量增加, 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10µg (kg min) 以上时导致肾血管收缩、心动过速和心排血量降低。 (7) 去甲肾上腺素:开始以0.04µg (kg min) 速度给药, 根据血压高低调整。 (8) 异丙肾上腺素:治疗房室传导阻滞, 以2~20µg/min。速度给药, 维持心率60次/min左右即可。 (9) 胺碘酮:用20~30m L 5%葡萄糖液稀释胺碘酮150~300mg后静脉注入。

1.2.2.5 体液治疗

一般来说, 心脏停搏后的患者适当扩容才能保持循环稳定, 监测CVP维持在0.981~1.47k Pa (10~15cm H2O) 为宜, 输液主要以晶体为主, 适当输入胶体。

1.2.2.6 心室除颤和电除颤

电除颤是以一定量的电流冲击心脏使室颤终止的方法, 是治疗室颤的惟一有效方法。胸外除颤时, 将一电极板放在靠近胸骨右缘第2肋间, 另一电极板放在左胸壁心尖部。胸外除颤所需电能成人为200~360J, 小儿2J/kg;胸内除颤成人为20~80J, 小儿为5~50J。一次除颤未成功者, 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 再次除颤时应适当加大电能, 最大可360~400J。

1.2.2.7 起搏

是治疗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的重要手段。

1.3 统计学方法

计算两组出院 (存活) 率;采用SPSS11.0系统软件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75% (389/3988) , 其中康复出院59例占1.48% (59/3988) 。A组出院 (存活) 率19.62% (41/209) , B组出院 (存活) 率6.99%, (10/143) , A组显著高于B组 (P<0.05) 。C组出院 (存活) 率88.89% (8/9) , D组出院 (存活) 率0 (0/28) , C组显著高于D组 (P<0.05) 。

3 讨论

机械通气改善通气功能的调节必须遵循患者的P-V曲线和肺泡通气量 (VA) 与肺泡CO2分压 (PACO2≈Pa CO2) 关系曲线, 以及反映气道阻力大小的峰压与平坦压之差值。从肺的顺应性而言, COPD肺气肿最大, 哮喘与健康者接近;而肺水肿、肺纤维化和ARDS地顺应性越来越差。机械通气时, 要从它们的P-V曲线所处的位置来选择适宜的潮气量 (VT) [3]。

对重症ARDS患者, 根据其P-V曲线只可实施所谓小VT机械通气, 吸气峰压<2.94k Pa (30cm H2O) (健康者肺总量时的压力) , 为避免机械通气肺损伤, 减少病死率, 可采用允许性高碳酸血症保护肺的策略。故采用Bi-CPAP模式, 允许患者在2个正压水平 (0.49~1.47k Pa、1.96~2.94k Pa) 上间断自主呼吸, 具自主呼吸和控制通气并存的特点。心源性肺水肿、肺栓塞急性呼吸衰竭, 以往列为机械通气禁忌证, 现为良好的适应证。合理正压机械通气能改善肺水肿和换气功能,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增加心排血量, 舒张期心室充盈量下降, 改善冠状动脉血供[4,5]。

本研究显示A组出院率显著高于B组, C组显著高于D组 (P<0.05) , 说明气管插管时问与心肺复苏救治成功后康复出院率呈负相关。可见尽早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的有效性与必要性。

摘要: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与机械通气时机对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预后和出院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2月389例临床复苏成功患者的资料, 以气管插管时机与出院率的关系为重点。按现场诊断心跳骤停到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 分为3min以内组 (A组, n=209) 和以上组 (B组, n=143) ;按到达急诊室至气管插管完成的时间, 分为5min以内组 (C组, n=9) 和以上组 (D组, n=38) , 计算各组出院率;采用SPSS11.0系统软件处理。结果 心肺复苏成功率为9.75% (389/3988) , 其中, 出院59例占1.48% (59/3988) 。A组出院率19.62% (41/209) , B组6.99% (10/143) , A组显著高于B组 (P<0.05) 。C组出院率88.89% (8/9) , D组0 (0/28) , C组显著高于D组 (P<0.05) 。结论 及时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并做好院前院内气道管理的衔接, 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患者的出院率。

关键词: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

参考文献

[1]AHA Medical/Scientific statement recommended guidelines for reporting of pediatrics advanced life support:The pediatrics Utsten style[J].Resuscitation, 1995, 30 (2) :95.

[2]赵水平, 实用循证心脏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267-279.

[3]沈宏, 计达, 黎檀实.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病急救指南2000系列讲座 (3) [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1, 13 (5) :316.

[4]张卫玲, 张宏伟, 即建苏.关于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 2004, 24 (3) :219.

上一篇: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下一篇:电网G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