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2024-10-25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精选4篇)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篇1

摘要: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徐荣谦教授在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上经验颇丰,其外治法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的方法可谓独辟蹊径。徐教授治疗BO的外治方法大致可总结为敷贴神阙、硝白散敷贴背部、背部按摩疏通经络三种。在临床上,徐教授以内服中药与外治法相结合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徐荣谦,外治法,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徐荣谦教授是著名的中医儿科专家,在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方面经验独到,疗效颇佳。特别是其采用有“绿色疗法”之称的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常常能够发挥就近给药、直达病所、快捷取效的结果。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 obliterans,BO)是与小气道炎症性损伤相关的慢性气流阻塞综合征,是一种相对少见而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反复或持续气促、喘息或咳嗽、运动耐力差、肺部有细湿啰音和喘鸣音,对支气管扩张剂无反应。从西医学的角度看,该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异体骨髓或心肺移植、吸入有毒气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药物不良反应等,也有部分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为特发性[1]。

1 徐荣谦教授对于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认识

1.1 徐教授对BO病因病机的认识

徐荣谦教授认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属于中医“肺闭”范畴,其病因分为内、外二因。外因为六淫与疫疠之邪犯肺,导致肺失宣降,闭阻肺气,加之小儿肺气易虚、脾常不足、正气虚弱的内因,不仅不能抵御外邪侵袭,还因脾虚生痰,形成“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的病理状况,造成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状态而致病。徐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肺,基本病机为各种原因导致的肺气闭塞、宣肃失常、肺络受阻、气遏不畅、阻于气道、气机紊乱而发本病。故治疗当以外用温性散、通之药,或以手法按摩穴位疏通经络开肺通闭为基本通治之法。再根据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痰热闭肺、痰凝肺闭、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并据证施药口服治疗。

1.2 采用外治法治疗BO的优势

徐荣谦教授从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出发,充分考虑了小儿口服药物困难,以及药物在体内吸收代谢周期长等因素,通过多年临床实践,结合徐氏小儿按摩法精髓,创制了一套独有的小儿按摩配合中药敷贴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外治疗法,既解决了小儿服药困难的问题,又避免了口服药物经过肝脏吸收的首过效应,还可使药物直接透皮快速到达病变部位发挥药效作用,一举而三得。小儿按摩与药物敷贴交叉配合,可以先按摩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然后敷贴药物,透皮给药,借助已经疏通的经络直达病所。

2 徐荣谦教授外治法治疗BO的方法

2.1 敷贴神阙通调肺气

神阙位居脐部,敷贴神阙属于中医脐疗范畴,是中医外治法中一种最常用的方法,因为该法适应症广、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行、顺应性好,因此,该疗法自古便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近年更是深受民间和基层医生欢迎。由于脐疗给药途径特殊,无副作用,避免了口服及注射给药的缺点,病人无痛苦、易于接受,被称为“绿色疗法”。

2.1.1 敷贴神阙的历史源流与理论依据

敷贴神阙法最早载于《五十二病方》,后世多有沿用,神阙穴在经络循行中位于脐部,关于脐部在人生命过程中的意义及采用脐疗治病的理论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如张景岳在《类经附翼·卷三求正录》指出:“人之初生,生由脐带,脐接丹田,是为气海,即命门也……夫生之门即死之户,所以人之盛衰安危皆系于此者,以其为生气之源,而气强则强,气衰则病。此虽至阴之地,而实元阳之宅。若彼脾胃者,乃后天水谷之本,犹属元阳之子耳。”可见脐部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清代冯楚瞻在《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中说:“脐者,命蒂也。当心肾之中,为真元归宿之处,治在母腹,脐连于胞,喘息呼吸滋养之妙,从此而通,胎出母腹,脐带剪断,则一点真元之气,从此而归入命门丹田。故脐为命蒂,脐带亦真气会聚之所也。”因此,神阙穴作为胎儿时期与母亲联系的唯一纽带,为先天和后天联络通道和生命根本的真元所在之处。根据经络理论可知,神阙穴属任脉穴位,与人体脏腑、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均有相通之处。因而在神阙穴进行药物敷贴可以使得药物内达脏腑、外通诸经。

2.1.2 敷贴神阙所用药物及其作用原理

小儿患者因为年龄较小,很难长时间大剂量坚持服用中药。鉴于神阙穴具有沟通十二经脉的特殊作用以及外治法便于给药、病人痛苦较小的特点,徐荣谦教授选用自创散剂敷贴神阙穴治疗该病症见喘息、气促、咳喘的患儿。自拟花香散处方由丁香、降香、沉香、小茴香等药各3 g组成,使用时将上述药物粉碎为末,以葱白捣烂、黄酒调膏敷脐,纱布与胶布固定,一日一次。方中诸药皆属性温辛散之品,取“辛以散之,温以通之”之意,符合肺主宣发的生理特性。选用气味辛散的小茴香温中散寒,疏通肺气。丁香、沉香、降香三味芳香药物温中降逆,顺应芳香走窜,肺主肃降的功能特点,引气下行,解决肺气闭塞、宣降功能失常所致的喘息、气促、咳喘之症。辅以黄酒、葱白温通阳气,调敷诸药利于药性挥发输布。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言,“肺者,气之本”。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是维持和调节全身气机正常的重要因素。如果肺气失于宣发或肃降,则会导致全身气机失常,进而出现如喘息、气促、咳嗽等症状。徐教授选择神阙丹田为用药部位,其用意深刻。中医将丹田分为上、中、下三部,而在《难经》中描述下丹田为“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阴阳之会,呼吸之门,水火交会之乡。”脐(神阙穴)为丹田之上,故在治疗肺系疾病时,敷贴神阙穴,取“上病下取,纳气归根”之意,往往可获佳效。

从花香散的处方组成看,丁香、降香、沉香、小茴香均为辛香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芳香类药物中一般均含有一定量的挥发油类物质,具有止咳、平喘、抑菌、抗炎、止痛及促进外用药物透皮吸收等药效作用。本处方适应症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可由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在其发病过程中多表现出一定的炎症状况,因此,富含挥发油的花香散不仅能够干预病变过程中的炎症状态,还有促进外用药物吸收的作用,故而,本处方在外用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时表现出良好的疗效,是与处方药物所含的药效物质基础密切相关的。丁香的主要成分是挥发油类物质,丁香挥发油具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作用[2]。因此,在本处方中丁香兼有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和抗炎双重作用。研究表明[3,4],沉香中的化学成分具有止喘的药效,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动物炎症模型具有明显的炎症抑制作用,故而沉香的上述药效对于发挥花香散的治疗效果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降香挥发油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5]。小茴香挥发油还具有较好的抑菌、抗炎镇痛以及提高小鼠免疫功能等作用[6,7]。总之,花香散的处方组成药物具有对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变过程中多种病理因素的药效成分,能够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因此表现出较好的临床效果。至于其具体的药物作用机制,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2.2 外敷背部豁痰祛湿

2.2.1 外敷背部的理论依据

徐荣谦教授认为,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中出现的肺部啰音难消是由于外感风邪内犯于肺,风盛生痰,形成风痰粘阻气道闭肺所致,为痰湿瘀阻肺络,阻滞细小气道,影响肺气宣发肃降之故。因此在治疗本病出现痰湿壅盛、啰音难消时常采取化痰除湿、温通肺气的方法。徐教授在临床上常针对本病出现啰音明显的患儿选用“硝白汤”外敷背部以豁痰祛湿,疏通气道,畅达肺气。实践证明该疗法不仅能够缓解咳喘诸症,而且有助于加快肺部啰音的消除。中药外敷是中医外治法中一种最常见和便捷的方法,也是现代医学所述的经皮给药方法,徐教授充分利用中药辛散温通、走经窜络的特性,选择啰音明显的肺部位置局部外敷给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到达肺部,实现化痰祛痰、疏通肺络气道、消除啰音的治疗目的。

2.2.2 外敷背部所用药物及其作用原理

硝白汤处方中选用玄明粉、白芷、白附子、白芥子等水煎浓缩,随后将纱布在药水中浸湿,敷于背部啰音明显处。方中四味药皆色白,中医云“白入肺”,玄明粉是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白色粉末,其味咸苦寒,归胃、大肠经,有逐水泻下,消痰除湿之功。同时,该药尚有促进药物渗透的作用,有助于方中其他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所。白芷辛香温通,擅于芳香燥湿开窍;白芥子温肺豁痰,通降肺气,符合中医“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理论;白附子祛风痰、顽痰,疏通经络气血,四药合用,共奏温肺祛痰、通络除湿、疏通气道、畅达肺气之功。

实验研究表明,硝白汤中的白芥子是止咳平喘的要药,具有良好的镇咳、祛痰及平喘作用,故以白芥子穴位贴敷能够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症状及免疫功能[8]。白附子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9],因此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疾病过程中的病理表现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处方中的玄明粉是芒硝的升华产物,而芒硝具有较好的抗炎作用[10],能够促进局部炎症肿胀的吸收,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啰音是炎性表现之一,因此可以推测玄明粉具有改善本病患者啰音状况。白芷具有镇静和镇痛作用[11],该药效可能对硝白汤治疗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总之,上述诸药具有止咳、平喘、祛痰、抗炎、镇静以及改善免疫功能等作用,有助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伴有啰音的治疗。

2.3 按摩经穴疏通气血

徐荣谦教授在运用中药外敷的同时,还注重采用按摩方法疏通经络气血,该法也是徐教授多年从事儿科临床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药物外敷配合使用,有相得益彰、事半功倍的效果,非常适用于当今社会对避免药物毒副作用的、安全无害绿色疗法的需求。徐教授常常选取百会、廉泉、天突、孔最、膻中、列缺穴,轻柔快速手法按摩各穴200次,频率为100次/分左右,每天按摩3~4次。百会为各经脉气汇集之处,具有升阳益气和平冲降逆的作用,廉泉为任脉水湿汇聚之地,可治疗支气管哮喘等病。天突、孔最、列缺为治咳嗽、气促喘息的要穴,膻中为气之海,按摩膻中具有利上焦、宽胸膈、降肺气、通肺络之功。总之,诸穴配合共同实现疏通气机、开通肺气、降气止咳、纳气平喘的治疗目的。

3 结语

采用硝白汤等中医药外治法治疗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徐荣谦教授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其处方组成具有良好的药效物质基础,药理研究结果能够佐证该处方组方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果能够后续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并将其制成方便快捷的中成药,将为广大医生和患者带来更大的帮助。

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治分析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儿22例, 其中男18例, 女4例, 年龄6个月~6岁。年龄分布:6个月~1岁4例, 1~3岁9例, 3~6岁9例。该22例患儿中有2例在出生时有机械通气史。

1.2 临床表现

(1) 临床症状:患儿均有持续性咳嗽、喘息表现; (2) 体征:体格检查均可见呼吸急促, 9例可见三凹征, 并有20例肺部听诊可闻及湿啰音, 13例肺部听诊可闻及喘鸣音; (3) 病程:持续6周以上。

1.3 辅助检查

(1) 影像学检查:22例患儿均行肺部X线检查, 均可见双肺纹理增粗, 其中伴有肺不张3例, 肺实质浸润6例。19例进一步行肺部CT检查, 均可见马赛克灌注征, 其中伴有肺不张5例, 支气管扩张4例。 (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11例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均为支气管内膜炎症,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分析可见较多炎性细胞及少量脱落上皮。 (3) 肺功能:20例患儿行肺功能检查, 其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17例, 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3例, 并有4例轻度通气功能障碍 (FEVl<80%) , 11例中度通气功能障碍 (FEVl<65%) , 5例患儿重度通气功能障碍 (FEVl<50%) ;均加做支气管舒张实验, 16例阴性, 4例阳性。

1.4 诊断标准[3]

(1) 前驱史:临床症状出现之前有急性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肺损伤史; (2) 临床表现:持续、反复喘息、咳嗽、气促, 双肺闻及湿啰音或喘鸣音, 并持续或反复6周以上, 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差; (3) 辅助检查:临床表现与X线胸片表现不符, 临床症状重, X线胸片表现为过度通气, 肺CT示马赛克灌注征、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肺功能检查结果示小呼吸道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或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 (4) 排除其他可引起喘息的疾病, 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囊性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等。

1.5治疗方法

临床诊断后尽早开始口服足量泼尼松 (或等效剂量甲泼尼龙) , 通常为1.5~2.0mg/ (kg·d) , 3次/d[本文中的22例患儿中3例应用甲泼尼龙1mg/ (kg·d) , 静脉滴注, 1次/8h, 3d后改为口服], 4周后晨间顿服, 后逐步减量。同时口服阿奇霉素3~5mg/ (kg·d) , 每周连服3d[或口服红霉素3~5mg/ (kg·d) ]。喘息明显改善后改用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氧疗、呼吸支持、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喘息发作时, 临时使用沙丁胺醇2.5~5mg/次, 异丙托溴胺+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雾化吸入, 必要时加用全身激素, 如泼尼松0.5mg/ (kg·次) (或等效剂量其他激素) 。在足量激素治疗后第14天复查胸部CT, CT结果提示有好转者继续口服激素治疗;无好转者辅以口服甲氨蝶呤 (MTX) 每周1次, 每次5~10mg。此后, 每2个月复查一次胸部CT。

2 结果

对于22例患儿均进行随访, 至今尚无患儿死亡, 但也无患儿痊愈。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经治疗后在短期内症状并不能明显改善, 临床表现仍可持续。经长期规律治疗后, 8例患儿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复查CT示肺实变明显吸收, 肺功能也有一定程度恢复;9例患儿临床症状有好转, 但肺部体征仍存在, 复查CT和肺功能恢复不明显;剩余5例患儿仍有反复咳嗽喘息, 肺部湿啰音明显, 其中3例患儿肺功能复查结果仍显示为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3 讨论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累及细支气管的严重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常见诱因有严重肺部感染、急性肺损伤、异体移植、自身免疫性疾病等[4]。对该病的诊断现主要为临床诊断, 诊断标准包括前驱诱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鉴别其他可引起相似症状的疾病这几个方面。确诊该病需在满足临床诊断标准的基础上行病理检查, 但由于病变呈斑片状分布, 难以定位取肺活检, 故病理诊断在临床应用上受很大的限制。

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尚无统一的治疗准则, 但均主张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早期开始治疗可阻断疾病的进程;而治疗过晚, 一旦肺部发生不可逆的纤维化改变或阻塞, 疗效更差[5]。现临床上主要对该病患儿采取抗炎治疗、对症治疗、营养支持等治疗措施。抗炎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可抑制炎症反应及纤维化形成, 并能缓解继发于病毒感染和过敏原触发的气道高反应性, 常用给药方式包括雾化吸入、口服、静脉滴注, 用药方式的选择和具体疗程需根据病情而定。大环内酯类药物可减少呼吸道中性粒细胞浸润及细胞因子 (如IL-6、IL-8、TNF等) 的分泌, 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和肺功能。在抗炎治疗的基础上还应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氧疗、营养支持等对症支持治疗, 以更好地改善症状, 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最大程度保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治疗过程中还需定期复查、评估, 根据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

本文结果显示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总体预后不良, 预后可能与病因、疾病初期肺损伤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等有关。经规律治疗后, 病例临床症状、体征可有逐步改善, 但好转结果可能归功于治疗后使病变消退, 也可能归功于儿童肺和相关系统的生长发育, 故其治疗疗效的确定仍待进一步研究[6]。

参考文献

[1]王芳, 张璇, 王敏, 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4例临床分析〔J〕.广东医学, 2013, 34 (21) :3378.

[2]郦琳琳, 赵德育, 王全, 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28例〔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3, 28 (16) :1231-1234.

[3]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10) :743-745.

[4]李君召, 乔红梅, 尤海龙, 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27 (4) :265-267.

[5]陈志敏.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诊断和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1, 26 (16) :1239-1241.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8例患儿表现反复咳喘>6周, 运动耐受力差, 均符合BO的诊断标准[1]。男41例, 女17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10岁。另外所有患儿均无哮喘及其他咳喘家族史。

1.2 方法

1.2.1 辅助检查

咽试子病毒PCR检测及血呼吸道病毒九项测定、X线胸片、胸部HRCT、肺功能、血气分析、痰及血培养及感染三项等。

1.2.2 治愈标准

⑴临床缓解:无咳喘发作, 活动耐受可, 肺部罗音消失, 反复呼吸道感染少见, HRCT肺部病变明显改善, 肺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水平。⑵临床无缓解:上述中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持续存在的。

1.2.3 治疗方法

⑴急性期:先积极控制感染;若病情较严重不易控制的, 可加用丙种球蛋白及氢化可的松琥珀酸, 给予布地奈德联合异丙托溴铵雾化至喘憋缓解, 辅以氧疗、呼吸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⑵缓解期:口服甲泼尼龙片维持1~2个月减停;联合口服克拉霉素及孟鲁斯特, 辅以激素药物长期雾化吸入。另外针对反复呼吸道感染者加用免疫调节药如匹多莫德口服。部分患儿辅以肌注维生素D2针。一般总疗程3个月左右, 长者可达1.5年。定期监测肺功能及HRCT变化。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本资料显示0~3岁小儿发病率占56.9%, 考虑BO仍存在着发病年龄的倾向性, 分析可能与婴幼儿时期存在基因易感性有关[2]。一些资料显示BO好发于婴幼儿[3], 与本资料相符。另外研究还显示发病年龄与该病的预后有一定关系, 见表1。

2.2 病因与预后的关系

有研究显示BO的预后与病因和病情发展速度有关[4]。58例中48例为感染BO占82.8%。明确病原的43例。腺病毒20例, 占感染BO的41.7%;支原体17例, 占感染BO的35.4%;麻疹病毒6例, 占感染的12.5%;非感染8例占13.8%;另外2例原因不明占3.4%。见表2。

2.3 临床诊断与预后关系

58例均有持续或反复咳喘, 活动耐受差, 肺部听有喘鸣音及湿罗音, 支气管舒张剂无效。其中发热39例;出现气促及三凹征阳性的29例;出现运动后气喘的3例;合并呼吸衰竭19例均予呼吸机辅助通气, 死亡6例。该组患儿于入院后结合HRCT及临床表现, 得到早期诊断的38例。目前达到完全缓解28例, 临床缓解率48.3%。故尽早诊断BO对预后有很大改善。

2.4 影像学检查

本组资料所有患儿肺部HRCT均存在马赛克灌注征, 也可见斑片状密度增高影 (图1) 。并发支气管扩张12例;肺不张8例;支气管壁增厚18例;支气管粘液栓3例 (图2) 。

图1男2岁, 咳喘40天。肺部HRCT横, 断位示马赛克灌注征,

图2男4岁, 咳喘2个月, 伴高热、憋气10天。肺HRCT示空气滞留征、支气管壁增厚及粘液栓。

2.5 转归及预后观察

58例BO患儿中死亡6例, 占10.3%。其余52例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得到早期诊断的有38例, 其中28例临床症状、体征均消失, 肺功能基本恢复, HRCT有所改善, 治疗结束疗程1~2.5年不等, 均达到完全缓解。未得到早期诊治的20例中, 临床缓解3例占5.2%;通过两者对比, 说明BO通过早期诊治不但能阻断其进程, 还可以使其临床缓解率明显增高, 预后较理想。

3 讨论

目前诊断BO主要依靠病史、临床特点、HRCT、及肺功能等。BO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靠HRCT, 再联合肺功能检测对BO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有一定临床意义[5]。BO好发于婴幼儿, 占总例数56.9%, 以男孩多见。表1显示发病年龄小的疗效要好, 这与其肺和气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期有关[6], 起病年龄越大预后疗效差;表2显示大部分为感染BO (82.8%) , 秋、冬季发病, 43例明确病原体, 腺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原体[7]。有报道显示腺病毒感染患儿中47.4%发展成BO。近几年不断有支原体肺炎发生BO的报道。本研究显示支原体肺炎如果出现持续咳嗽、高热难退、肺部有哮鸣音、MP-Ig M血清水平越高的与BO的发生有相关性, 早治对其预后改善提供了可能的理论依据[4]。另外临床缓解28例 (48.3%) , 这说明BO病因中感染因素占主导地位[8]。只有积极寻找病原体, 尽早治疗才能改善预后。

BO需结合HRCT及肺功能综合判断。但基层医师缺乏对BO的认识, 初次咳喘常误诊为毛支;反复咳喘又常误诊为哮喘, 故临床早期诊断BO较困难。本组38例中有26例为首诊;12例为反复1~2次发病后诊断。以下线索对早期诊断BO有帮助:⑴有诱发因素;⑵咳喘持续或反复;⑶对支气管扩张剂无效;⑷除外其他因素。若出现≥2条, 均行病原学、肺部HRCT及肺功能检查。HRCT的应用使BO早期诊断成为可能。BO特征性改变为:直接征象外周细支气管壁变厚, 或扩张伴分泌物滞留;间接征象肺密度明显不均匀, 表现马赛克灌注征及气体带留征。HRCT对于鉴别BO和严重哮喘有一定意义:马赛克灌注征的出现高度提示BO的可能, BO最一致的表现是气体滞留, 哮喘最一致的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另外HRCT显示的肺灌注缺损与临床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9]。

本组28例临床缓解的患儿, 均采用急性期静点氢化考的松3~5d;缓解期口服甲泼尼龙、小剂量克拉霉素、孟鲁司特。与其他治疗方案有所不同。研究表明白三烯可以促进气道上皮及血管平滑肌再生, 有气道重塑及抑制气道炎症作用。推测孟鲁司特与甲泼尼龙、克拉霉素三者合用, 在抑制气道炎症及气道重塑方面有协同作用[10]。这也可能是本组病例取得较好疗效的重要原因。综上所述, 本组资料显示BO总体预后较理想, 这可能与尽早明确病因、早期诊断、及早规范化治疗有一定关系, 对预后有很大的改善。推测在同等病变情况下, 年龄越小恢复越理想。但这些均还需要作更大样本、前瞻性、多中心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BO) 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58例BO患儿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儿的发病年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变化、肺功能改变、治疗方法等。结果:病因分为感染、非感染和原因不明三类。感染48例, 腺病毒20例, 支原体17例, 麻疹6例;非感染8例;原因不明2例。肺功能显示小气道阻塞性通气障碍45例;混合性通气障碍6例。全部患儿均使用激素、小剂量大环内酯及孟鲁司特口服。随防半年到5年的病例中, 03岁的患儿临床缓解21例, >3岁的7例临床缓解;得到早期诊治的38例中临床缓解28例, 死亡6例。结论:早期诊断、治疗儿童BO, 可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减少患儿死亡率, 改善预后。

关键词: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病因,预后因素

参考文献

[1]申昆玲.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儿科杂志, 2012;50:743~745

[2]吴小英, 罗征秀, 等.儿童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临床儿科杂志, 2012;30 (6) :591~593

[3]李君召, 乔红梅, 尤海龙, 等.闭塞性细支气管炎31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27 (4) :265~267

[4]燕民, 彭建.小儿支原体肺炎发生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Guide of China Medicine, 2011;9:203~205

[5]王维, 谢博洽, 田月琴, 等.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研究,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2015;35 (3) :200~203

[6]Mattiello R, Mallol J, Fischer GB, et al.pulmonary funct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J].J Bras Pneumol, 2010;36 (4) :453~459

[7]张建琴, 乔红梅.儿童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研究进展,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4;41 (6) :639~643

[8]朱海艳, 郝创利.感染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临床诊治,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3;12 (5) :505~508

[9]Yuksel H, Yilmaz O, urk V, et al, chinical significance of lung perfusion defects in children with post-infectious bronchiolitis obliterans[J]Tn-berk Toraks, 2009;57 (4) :376~382

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45例, 均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泼尼松联合吸入沙丁胺醇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其中男有31例, 女有14例, 年龄为7~33个月, 中位年龄为 (20±1.5) 个月, 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 (1) 有急性呼吸道感染史, 且持续超过4周, 有咳嗽、喘息、气促症状反复发作, 使用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后疗效不佳; (2) 肺部CT Mosai灌注显像提示肺不张、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 (3) 胸部X线片检查显示有过度通气, 有别于临床表现; (4) 使用肺功能测定显示有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呈现不可逆性; (5) 皆排除合并有胰腺囊性纤维化、免疫功能缺陷症、先天性纤毛运动不良症、结核、支气管异物、哮喘等其他阻塞性肺疾病的可能性。

1.2 方法

所有患儿在常规抗感染、对症支持基础上, 应用茶碱类、β2受体激动剂等支气管舒张剂治疗4周后无效, 且短期内 (5~7d) 全身性应用激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其中40例应用1~1.5mg/ (kg·d) 的泼尼松治疗, 分3次服用, 然后每隔4~8周根据病情逐渐减少剂量, 每隔2~4周减少2.5mg, 局部应用1mg/次的普米克令舒吸入治疗, 1天2次;联合口服1~3mg/ (kg·d) 的阿奇霉素颗粒治疗, 1天1次;给予0.25mL的0.5%沙丁胺醇支气管扩张剂加入生理盐水到2mL进行雾化吸入治疗。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使用婴幼儿体描仪 (德国耶格公司生产) 检测每千克体重功能残气量 (FRC/kg) 、呼吸系统阻力 (Rrs) 、每千克体重呼吸系统顺应性 (Crs/kg) 、吸呼气时间比 (ti/te) 、中期流速比 (TEF50/TIF50) 、达峰时间比 (tPTEF/tE) 、达峰容积比 (VPEF VE) 、每千克体重潮气量 (VT/kg) 、呼吸频率 (RR) 。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指标的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计算, 期间的数据比较采用均数t检验, 作为计量单位, 以P<0.05认为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患儿经治疗后, 肺功能检测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改善不明显 (P>0.05) , 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 43例患儿肺内喘鸣消失, 复查肺部CT Mosai灌注显像明显好转, 2例患儿肺内仍有喘鸣音, 复查肺部CT Mosai灌注显像无明显改善;随访一年, 所有患儿皆无出现重度喘息发作、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死亡案例。见表1。

3 讨论

BO属于不同原因引起细支气管腔内的细支气管出现纤维化、炎症, 或者出现肉芽组织增生, 导致完全性或者部分性的泡小管或细支气管发生肺阻塞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2]。随着病程延长, 以肺损伤及急性感染后反复性或者持续性发生的气促、喘息、咳嗽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往往会持续至数周甚至数月, 严重患儿还可能并发呼吸困难, 威胁生命, 因此, 早期准确诊断是对症治疗的关键, 但由于BO的初期症状与影像学检查结果类似于病毒性肺炎或者普通的毛细支气管炎, 容易引起误漏诊, 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

本研究中采用肺部CT Mosai灌注、肺功能检测等辅助手段早期对BO患儿进行排除诊断, 统计可见, 45例患儿治疗前的Crs/kg、ti/te、tPTEF/tE、VPEF/VE处于低水平, 而FRC/kg、Rrs为高水平, 而相关研究皆表示, tPTEF/tE、VPEF/VE两项肺功能指标的改善率在15%或以上则可以认为小龄患有喘息性疾病的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呈现阳性, 本研究中统计可见, 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并无显著改善, 提示BO导致气道上皮损伤并继发出瘢痕与上皮再生属于一种不可逆损伤, 因此, 往往此类患儿治疗后支气管舒张试验依然呈现阴性, 能够作为此病病情判断的重要指标。

目前对于婴幼儿BO尚无特效治疗方案, 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酌情给予激素治疗, 但部分学者认为激素治疗虽可延缓病程, 仍对于婴幼儿使用安全性有一定争议, 通常认为应用激素治疗应把握好使用剂量, 并注意合理减量, 不可过少或者过快。而阿奇霉素作为新型的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 可以起到直接的抗炎作用, 其机制抑制支气管平滑肌的交感性反应, 进而抑制支气管的收缩作用, 同步降低痰液的黏性与黏液的分泌[3];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治疗能够缓解喘息、咳嗽症状, 减少发作和呼吸困难出现。

综上所述, 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肺功能改变是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以小气道为主, 往往舒张试验呈阴性, 测定肺功能的指标能够协助临床判断病情, 对症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泼尼松联合吸入沙丁胺醇治疗, 能够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尽早促病情转归, 减少并发症及死亡发生, 改善预后, 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探讨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 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08年10月至2011年10月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45例, 均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泼尼松联合吸入沙丁胺醇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45例患儿经治疗后随访1年, 所有患儿皆无出现重度喘息发作、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衰竭、死亡案例。结论 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对症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泼尼松联合吸入沙丁胺醇治疗, 能够尽快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尽早促病情转归。

关键词: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肺功能,并发症,预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08.

[2]饶小春, 焦安夏, 马渝燕, 等.婴幼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的肺功能改变[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0, 41 (12) :1080-1082.

上一篇:固化系统下一篇:空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