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

2024-10-25

空间规划(通用12篇)

空间规划 篇1

农村社区建设一直是理论和实践上倍受关注的问题。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 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这从侧面反映了对农村公共空间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户外活动的时间逐渐增加, 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公共空间的质量要求也就随之提高。公共空间是农村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 因此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和层次

(一) 公共空间的特点和意义

“公共空间”指的是公众可以自由进入, 进行日常交往活动与公共事务的空间。公共空间能提供的基本社会功能有交通、贸易、休闲、交往、集会、仪式等。作为社会成员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与公众审美的对象, 公共空间具有空间形态和环境景观的双重意义;作为公众交流情感与信息的平台, 是社会共融、安定和谐的重要促成因素, 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此外, 作为村落肌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村落公共空间延续了公共生活, 是人们认知场所的重要感知对象, 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特性, 是地方文脉延续的载体。

公共空间的特点应该是高可达性、就近方便、自由和免费;有的拥有商业零售等社区服务性设施;愉悦舒适、经常性非正式聚会的场所, 使用率高, 是社区居民交往的主要空间。

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理解。宏观上指从原地克服各种阻力到达目的地的相对或绝对难易程度。微观上指一个区域与其他有关区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人员交流的便捷程度。

(二) 城市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区别

空间场所不仅仅提供一种静态的环境, 更大量地创造一系列动态的体验。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与农村社区的公共空间不仅在静态的环境上有所区别, 环境的动态体验区别也是很显著的。

城市与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区别也取决于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行为模式的不同。城市社区的公共空间有明显的时间特点, 例如晚上下班之后和周末节假日, 公共空间里的人流有明显上升趋势。而农村社区公共空间一天当中的人流相对均衡, 但是在农忙季节和农闲季节有较大差别。城市和农村公共空间的动态体验也不尽相同。这是基于城市和农村居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所产生的。城市居民的生活空间和工作空间大多是独立分开的, 而农村居民的劳动和生活空间界定则不是特别清晰 (见图1) 。

(三)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价值

农村社区在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的社会结构下, 村民彼此之间相互熟识, 社会结构较为稳定。邻里间互动频繁, 村落内部形成了布局密集的公共空间, 开敞性较强。传统村落的交往空间都是承载着一些交流、文化、商业活动等, 除了从空间上聚集人气, 从精神层面也让村民具有集体感、参与感和归属感。因此极大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形态和文化内涵。

公共文化场所作为农村社区重要的公共空间, 主要为农户等行为主体提供日常生活中娱乐休闲、人际交往和节日集会等活动的空间。面向社会公众, 为其提供相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具有典型公益性的特征。

在新农村建设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村落的公共空间特质, 创造符合当代农村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间, 具有较大的价值。

(四)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体系层次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由多个形态大小各异, 功能丰富的公共活动场地组成的有机体系。按照空间的开放程度分为开敞空间和半开敞空间;按照空间形态分为院落、点状空间和线状空间 (见图2) 。

院落是农村社区尤其是北方农村重要的公共空间。院落连接着住宅私密空间和外部空间, 它具有劳作、储物、娱乐休闲、沟通交流、存放农具、农产品交易等多种功能, 属于公共空间范畴。

丹麦建筑理论家杨·盖尔指出, 人们在外部空间中的活动可以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每种类型的活动都要求不同的空间环境与之适应。必要性活动是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所有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适宜的户外条件下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可将农村社区公共空间发生的活动进行分类 (见表1) 。

在传统村落中, 村落内部的公共空间类型多样, 层次丰富, 不仅满足了村民交往、沟通等需要, 更促进了社会的融合。然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 传统族群聚居模式受现代城市社区聚居模式的影响, 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农村社区中对公共空间的塑造又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 以致“新环境”很难得到村民情感上的认同。

二、目前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笔者对北京市昌平区的农村进行了调研, 走访的近20个村落都进行过村庄整治。整治后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都相对比较完备, 并且规划了一定的公共空间。但是在农村新社区规划中往往注重中心公共空间, 却没有考虑到村民原本的交流活动习惯和真正需求, 因此可能产生中心广场利用率低, 而某个绿地或街道人群扎堆;规划的商业设施门可罗雀, 而楼下的储物室被自行改造成小商店或棋牌室之类, 新建的村落公共文化活动中心被闲置, 甚至废弃等现象。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明自行改建情况的产生是设计者对公共空间类型考虑不周, 导致规划设计出的公共空间类型无法与村民的实际需求相对应所致, 而自行改建的产生恰恰迎合了人们的某种需求, 同样这也正是规划师“规划”空间秩序性和村民追求“自由”空间的矛盾体现。从我国目前实际村庄的建设现状来看, 在村庄整治中公共空间的建设存在重量不重质的问题。

(一) 公共空间被挤占, 呈现数量上减少的趋势

传统形成的公共空间在村庄整治中容易被挤占, 被周围的居民私搭乱建或者盖上了其他建筑, 在建设用地紧张的情况下首先被牺牲的往往是公共空间。许多农村新建的居住小区, 公共空间被简化得只剩小区的中心广场。同时在许多建设用地紧张的村落里, 公共空间也难免被村镇企业或宅基地侵占, 导致公共空间在数量上呈现逐渐减少的态势。

(二) 个体空间功能单一, 无文化传承和特色体现

凡是经过村庄整治的农村社区, 标志性的公共空间大多是健身广场, 造成公共空间功能单一。单一的功能使得公共空间对居民的吸引力减小, 也违背了多功能的传统。而且各个广场形式单一, 体现不出村落间的差异, 也缺乏特色和文化传承。农民上楼的安置小区广场空旷没有人气, 新农村住区兵营式布局没有特色也缺乏适合交往的公共空间 (见图3、图4) 。

(三) 公共空间之间联系被割裂, 可达性低

由于空间数量减少, 功能单一, 公共空间之间相对独立缺乏联系, 最终难成体系。再加上许多村落由于缺乏空余用地而只能将健身广场建设在村落边缘位置, 或者修建围栏, 使一个本应开放的空间变成封闭围合, 这就导致了公共空间可达性不高, 利用率低 (见图5、图6) 。

在传统村落中广场具有多功能性, 或者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开敞地块, 如打谷场之类, 或者是庙宇祠堂或商店前的一小块空地。近些年广场作为一个专门的公共空间开始出现, 本意是为补充村落内部公共空间不足, 但其大多建设在村庄边缘而又产生可达性低的问题 (见图7、图8) 。

三、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分析

在传统形成的村落中, 公共空间有着丰富的形式和层次, 并反映当地的民风民俗、建筑风貌等, 尤其能反映出村民的行为特点和习惯。

笔者以河北承德市虎什哈镇为例, 对公共空间加以分析。虎什哈镇位于河北省北部, 滦平县境西部, 潮河岸畔。其西与北京市怀柔县接壤, 距首都北京134公里, 属于北方地区。镇上80%的家庭收入来源依旧以农业为主, 三产较为落后, 属于农业型村镇。镇区里的自然村保持着以一种自发、自主、自然发展的状态。

(一) 半开敞的院落空间承担了多种功能

院落对于农民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存在价值同时也属于重要的公共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 院落构成、功能分区等使用空间承担多种功能。

一般院落有暂存粮食或柴火、停放农具农用车、交易、储存货物、手工生产劳作、种植蔬菜、交流等功能。功能大多是兼有多种, 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见图9) 。其中交流和公共活动是作为半开敞的院落重要的功能, 邻里之间简单的交流, 与流动商贩的交易等都在院落中进行。在仍以一产为支柱产业的农村社区, 院落的多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性。

(二) 点状公共空间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形式

在乡村社区中, 节点是步行者进出、经过的焦点, 包括交叉口、交通转换处和建筑形态交换点, 在聚落空间中起统领作用, 常常具有集聚功能。在聚落内, 常以道路交叉口、广场 (晒场) 、祠堂、戏台、庙宇、大树和亭台等为节点, 便于人员集中, 推动了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的形成和发展。

传统村落中独立的点状空间包括:村口、水井、大树下、磨盘、小商店、庙宇等。点状空间的普遍和广泛存在是因为人们比较自由的进入并进行各种互助活动、思想交流、信息传递。它承载着某一项活动功能, 是人们在闲余时间能够想到且不约而同到达的地方。

虎什哈村中就有多处典型的点状空间, 最大的一处是由主要道路交叉形成的三岔路口, 路口附近有幼儿园、商店等聚集人气的场所 (见图10) 。

在北方地区农村点状公共空间的形式还有很多种, 例如有磨盘、古树的地方, 或者庙宇、亭子、水池边等 (见图11) 。

(三) 线状公共空间增强了点状公共空间之间的联系, 提高可达性

串联的线状空间, 在传统的村落里主要指街道和房前屋后的巷道。街道是村落里主要道路, 道路两侧一般会有小卖部等商业设施, 小卖部门口是聚集人气的点。村委会等村内重要场所也在主要道路两侧, 由道路将各个点状公共空间串联起来, 使得它们之间通畅可达, 构成线状公共活动空间。宽敞的路面有时也会成为村民们晾晒粮食的场所。如在西营房村中主要道路穿村庄而过, 村内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商店等都沿道路呈线状分布 (见图12) 。

西营房村没有正式意义上规划建设的集体活动场所, 邻里之间休息聊天时主要集中在道路两旁, 在现场调研也发现一天之中这条道路上的人流量以及行人停留时间明显高于其他场所。

(四) 自然形成居多, 形式多样, 各具特色

农村自然形成的公共空间往往尺度人性化, 易于形成良好的场所感, 成为人们休闲纳凉、沟通交往、驻足观察的好去处。自发形成的空间可以体现村民的需求, 自然可达性和开放性都很高, 聚集了人气也能体现出村落的生机和活力。

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最能聚集人气, 由此带动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公共空间与商业活动形成相互促进的局面 (见图13) 。

中国传统农村都有着各自的风俗特点, 俗语讲“三里不同乡, 五里不同俗”, 在自发形成的公共空间中均有所体现, 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 也展现了本村特色。

四、农村社区公共空间规划的建议

通过对农村社区的调研分析, 针对出现的问题和农民自身的需求, 对今后农村社区中公共空间的营建提出建议:

1.因地制宜、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数量。在村庄整治的过程中尽量不侵占原有公共空间, 保障公共空间的数量或者根据村庄自身情况适当增加。公共空间数量、分布与农村社区人口规模, 居民空间形态密切相关, 其布局要充分考虑人均占有量的均衡性。

户外的公共空间往往受到了气候的影响, 在北方寒冷的冬季, 人们一般就很少外出, 只有在天气很好阳光充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在公共空间, 为了丰富冬季居民的公共活动, 规划一定的室内空间也是必要的。

2.促进功能多样, 体现当地特色, 传承本土文化。善加利用村落中原有的重要节点, 就地取材, 可与商业或其他服务设施结合, 突出本村特色。由于传统农村社区中大部分公共空间属于“自下而上”形成, 形态大小不定, 可能较为简陋, 缺乏一些必要的设施, 可以通过规划设计, 增设简单铺装或休闲小座椅就能形成极具活力的公共空间。例如建筑与道路相隔的空间、道路交叉口的三角地带等。

3.构建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 提高可达性和开放性。公共空间尽量不要围合孤立, 与主要道路相联系使其便捷可达, 提高可达性开放性才能有高利用率。新建的与原有的, 半开敞的与开敞的相结合, 点状、线状相串联, 形成层次丰富的公共空间体系, 使整个村落能够散发出活力。

五、结语

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社区空间, 是农村居民重要的活动空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民社区的居住环境将面临重大的变化。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在农村社区规划建设中, 根据所处的不同地域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而采用不同的建设模式, 依托政府支持, 应充分倾听村民的意见并了解村民们的真正需求, 引导社会参与, 促进科学地、可持续地完善农村社区公共空间。

摘要:村落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有机体, 其公共空间的形成和发展是村庄历史发展的沉淀, 公共空间对村民的公共生活、人际交往、邻里关系都有着重要的维系作用。在传统村落中, 村落内部公共空间类型多样, 层次丰富, 满足了村民交往沟通等需要, 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传统农村公共空间受到严重影响。从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体系中得以启示, 对当前新农村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彤.城市公共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2.

[2]乔家君.中国乡村社区空间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

[3]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4]汤普森.开放空间:人性化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5]金海水.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M].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11.

[6]业祖润, 等.北京古山村——川底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

空间规划 篇2

将与众不同的想法变成现实的人统称为创客。结合我中心场地及设备情况现提出以下方案。

模式1:活动聚合型

宣传创客文化为主,主要是中心老师及其他专业教师做一些讲座,以活动交流为主,定期举办想法或项目的发布、展示、路演等创课活动聚合。

模式2:培训辅导型

对已经接受创客文化并有意向做项目的同学进行基础培训,各实训工种或几个工种组成创客培训团队,旨在利用大学的教育资源和校友资源,以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体系为依托,是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模式3:社团驱动型

由全校的各个社团,利用社团文化宣传的优势为学生及工训中心搭起桥梁,包括宣传、信息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客服务。

模式4:投资驱动型

中心成立专门的部门为好的创客项目申请专利、募集资金,针对创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为创业学生提供融资指导服务,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空间规划:改革路线图已经清晰 篇3

规划二字,中国公众并不陌生。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指导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然而,对于空间规划,绝大多数中国人却并不熟悉。与人们熟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比,空间规划的周期更长,因而,规划一旦敲定,其影响也更为长远。

从这个角度看,“多规合一”这项改革,不仅影响重大,而且意义深远。

“多规合一”的改革路线图是怎样的?有哪些经验可以借鉴?本刊专访了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林坚。

着眼长远利益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空间规划体系是如何形成的?现状如何?

林坚:中国的国土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当时,经历了一番国家建设的高潮后,各地的用地需求很大,国家管理土地的需要由此而生。

1986年,国家出台了第一部土地管理法,组建了国家土地管理局。此后,土地总体利用规划也应运而生。

城市规划历史更久,今年是新中国城市规划60周年,中间有过停顿,改革开放以后又重新兴起。

如此一来,我们国家目前在空间序列上就有了两个大的规划: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城市规划。

后来,各个部门又陆续地推出了自己的规划。目前在国家层面,有研究发现,与空间有关的规划有80多种,包括电网、电力、水利、交通、公路、道路、教育、旅游、文化、遗址保护等规划。

《瞭望东方周刊》:空间规划和五年一编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什么不同特点?不同的空间规划各自又有什么特点?

林坚:除了空间规划,现在,我国还有一个发展规划序列,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起步比较早,五年编制一次,原来叫计划,现在叫规划。

与空间序列的规划相比,发展规划以短期的政策性规划为主,其周期比较短,目标性、政策性比较强,并依托多样化的行业规划或专项规划来支撑。

空间序列的规划以土地总体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为代表,这两个规划的周期比较长,比较考虑长远利益。其中,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又有不同,城市规划更多属于地方事权,《城乡规划法》规定,城市总体规划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较好地体现地方政府的诉求。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体现国家意志,《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操作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地方分级管理的原则,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本级行政区的规划,并形成自上而下的调控、监管体系。

《瞭望东方周刊》:是否会存在规划之间不协调的情况?

林坚:是这样的。

我们国家有个特点,作为中间一级的政府,其管理“既有条条也有块块”,也就是既接受垂直管理,也接受横向管理,因此其规制非常多。

这实际上是一个土地发展权管理的问题。土地发展权是一种权利,是开发利用某块土地的权利,比如一块土地能否建设、建什么、建多少等,但这种权利的获得需要经由行政权力的审批。国际上,一般通过政府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方式来实现,像美国的土地使用分区、韩国的建设开发许可、英国的规划许可、瑞典的土地使用管制,等等。

现在,大家也逐渐意识到,国家的规划的确存在过多过乱、不衔接不协调的问题。

中央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提出来,针对规划打架的问题,要求探索“多规合一”、“一张蓝图干到底”。这个问题看得非常准,目标也非常明确。

“多规合一”被列为336项改革任务之一,因为缺乏成熟的经验,所以先做试点。

改革两步走

《瞭望东方周刊》:具体的改革方向和可能的路线图是怎样的?

林坚:围绕总书记的要求,国家发改委、国土部、住建部、环保部近两年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在路线图是清晰的。

2015年,中央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从这一方案来看,未来我国空间规划的体系和方向是明确的。具体来说,未来我国空间规划分为三级:国家级、省级、市县级。

按照有关部门的部署,先在市县进行试点,目前又在推行省级空间规划的试点。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规划不仅是规划本身的问题,还会涉及到规划的法律地位和部门职能问题。

林坚:对,因此,改革的第二步,应该就是按照依法治国的理念,推进空间规划立法。

目前,试点地区在部门协调衔接的基础上编制了国土空间规划,但由于缺少法律法规的有力支撑,“多规合一”形成的国土空间规划不属于任何法定规划体系,试点地区普遍担心“多规合一”规划成果的约束力不足,成为“过渡性规划”,这也使得“多规合一”成果的作用大打折扣。

因此,空间规划立法显得尤为迫切。相关部门需要适时推动空间规划专门立法和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修改,形成一套全面、完整的规划法律体系,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衔接统一、运作高效的空间规划体系。相应的,随着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部门职能分工也会更加清晰明确。

中国规划体系改革难度大

《瞭望东方周刊》:国外是否有经验可供借鉴?

林坚:各国情况差异很大。

比如,美国是以地方自治为主;欧洲相对来说简单一些,而且中央政府的意志体现得也多一点,所以欧洲的规划总体是单一体系,管理架构也比较到位。

事实上,不少发达国家的规划大多是文字性的,很少落到地块,但是他们能把上一级的政策和规划落实。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的国情和美国差异比较大,未必适合参考美国经验吧?

nlc202309091402

林坚:美国也有些经验可以借鉴,但因为他们是地方自治,资源消耗比较高,不适合我们。

中国可更多地借鉴欧洲、东亚这些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事实上,我们的基本规划理念有相当一部分源于欧洲。

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和我们一样,规划是并行体系布局,绝大多数国家的规划都是一个序列的,不会像我们一样有80多个规划。

《瞭望东方周刊》:日本的规划体系有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吗?

林坚:日本虽然是并行体系,但是,他们的规划相对还是成熟的。

中国各种规划之间的不一致,跟行政体制的架构关系很大。比如部门职能的交叉,不同部门的职能体现在规划的载体上,编出来就不一样,那地方主体怎么去实施?

此外,不同部门执法监督的效力也不一样。比如,对于占用林地的管制,林业部门执法比土地部门进行耕地保护还要严格,而从国家的整体来看,耕地保护是最重要的底线之一。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在规划体系改革的难度比别的国家更高。在市县层次,有些国外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不过,总的来说,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经验,所以要进行试点。

为下一个一百年服务

《瞭望东方周刊》:对于空间规划,政府、市场、学者、公众各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林坚:国土、空间资源的性质决定了空间规划不可能完全用市场配置资源。英国、德国这些西方发达国家都有空间规划部门。

在我们国家,规划应该是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这三条是必须的。

《瞭望东方周刊》:规划本身是专业性极强的事,如何理解其中的公众参与?

林坚:空间规划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空间规划离不开公众参与。目前,公众参与我们做得还不够。

政府要引导公众,不仅仅是用法律条文来规范,还要通过规划改变公众的观念,进而对公众未来的生活方式作出引导。

这是互相交流诉求、反复影响的过程。通过反复的交流,在满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多数人真实表达自己的诉求,最终达成一致。

《瞭望东方周刊》:在“多规合一”的过程中,要坚持哪些原则?

林坚:这要理清当前我国“多规合一”和空间规划改革的语境和目的。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行政效能;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具体到原则。首先是国家意志优先,要坚持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比如粮食安全问题,这反映在规划上就是要坚持耕地保护;其次是维护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这体现在规划上就是对用地总量和强度的控制;再次,要保护生态环境,善待自然资源,建立以空间规划为基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推动绿色发展。

目前的试点,一定要围绕国家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整体利益来进行设计,借鉴国外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之后的空间规划体系和职能调整奠定扎实的基础。而这张最终的蓝图,是要为中国的下一个一百年服务的,所以非常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在目前的规划体系中,哪些规划更适合作为统筹这些原则的“底盘”?

林坚:从直接体现国家意志角度来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比较合适。从优化空间治理体系、做到可落地管理来看,关键还是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两图合一”。

土规作为控制型规划,有强覆盖、综合性、多尺度、约束性、统一的基础数据等优点,这些都是无可替代的。城规具有历史长、涉及内容丰富、有学科支撑等特色。两规在空间管理上,都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可以落地实施,彼此相互融合,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建立健全。当然,在空间规划体系建立和空间规划编制中,如何反映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理念和要求,也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议题。

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土空间规划已经成为市场经济国家国土空间管制的通行做法和基本工具。与一般性资源相比,土地资源有高外部性、不可逆性、异质性和用途专用性等特征,管好、用好、保护好土地,符合政府“管底线”的定位。

浅谈通信机房空间规划方案 篇4

一、机房平面规划

机房平面规划包括:各生产机房的使用定位;机房平面区域划分及布局规划、通信设备及相关配套电源、空调等设备的安装位置。

首先要做好机房平面区域划分及布局规划。通常通信机房可划分为主设备区、传输设备区和空调区。主设备区主要安装小型机、服务器、存储、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 根据设备供电方式不同, 还可以细分为直流设备区和交流设备区。传输设备区主要安装ODF、DDF架等, 用于楼层间光缆互通。传输区应尽量靠近弱点井或楼层上线柜。根据机房大小, 机架可以双面排布或者单面排布。机房内要预留主走道, 主走道宽1.5米-1.8米, 次走道1.0米以上。放置空调侧设备预留走道净宽不低于3米。列间距建议1米左右。当空调送风方式为风管上送风或者地板下送风时, 应将机柜的吸风面安排在冷通道上, 排风面 (背面) 安排在热通道上, 形成机柜“面对面、背对背”的冷热通道布置方式。当选择风管上送风精确送风方式或封闭冷通道地板下送风方式时, 需采用机柜前部有专用送风通道的定制机柜, 机柜布置不区分冷、热通道, 可采用统一朝向。当选择加回风吊顶 (风管) 的冷通道封闭下送风时, 机柜布置需设置冷热通道, 回风口对应热通道。通常建议在每列机架列头设置电源列头柜, 用于本列集装架的供电。

二、机房立面规划

通信局房的垂直空间布局时需要考虑机房内相关设备的高度、电缆桥架安装高度 (桥架有侧板时还应考虑侧板高度) 、施工及维护空间、空调及送风设备的高度、消防管线高度, 梁高等因素。机房的垂直空间一般由地板下净空间、机架高度、机架上方预留区域、走线架区域、消防区域、空调吊顶区域组成。照明灯具可复用其中的空间布置布局。因为可能影响设计阶段的建筑层高, 机房的垂直空间布局应慎重对待。当面临某些现有空间改做机房时, 有时会发现垂直空间不足, 可以通过取消活动地板、在合理范围内降低走线架空间 (如减少走线架层数) 等方法对垂直空间重新布局。需要注意的是, 不能过份的压缩立面空间, 而使立面空间无法达到设备的安装及维护要求。无法满足垂直空间布局要求的空间不宜作为通信局房使用。通信机房是实用面积有限的, 为了能最充分的利用有限的资源, 不但要考虑机房平面资源, 还要考虑机房的立体空间资源, 所以通信机房开始用立体多层的走线方式, 这种设计也有利于三线分离 (三线:信号线、电源线、 (光缆光纤) ) 。若是工程设计时考虑多层走线架设计。

三、区域互通

1、线缆路由组织。

机房布线是整个布线工程中最复杂的, 因为一般的机房中都会有成百上千条各种电缆, 其中包括电源线和网线, 在大型的网络中, 还可能有上万条, 甚至几十万条电缆。作为网管维护人员, 在网络出了问题时, 不得不经常在这成堆的电缆中寻找答案。这就要求在布线之初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其中包括各种设备摆放整齐, 将各种电缆整齐、有序地分类扎好, 并做好将各种电缆整齐、将各种电缆整齐有序地分类扎好、标识。具体布线的内容:强电布线、弱电布线和接地布线, 其中强电布线和弱电布线均放在金属布线槽内, 具体的金属布线槽尺强电布线、弱电布线和接地布线尺寸可根据线量的多少并考虑留有一定的余量 (一般为100*50mm或50*50mm) 。强电线槽和弱电线槽之间的距离应在200mm以上, 互相之间不能穿越, 以防止相互之间的电磁干扰。

2、楼层间互通。

为保证通信安全和机房内电缆布放方便, 各种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越生产机房。通过楼板的孔洞, 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采取防水、防火、防潮、防虫等措施。屋面应具有防渗漏、保温、隔热、耐久的性能, 楼层地板严防漏、渗水。通信楼内电缆垂直、水平方向走线较多, 为安装设备时布放缆线的需要, 在各层均设置电缆上线井用作垂直走线。所有上线竖井内需预埋铁件, 用于安装上线铁架。为走线方便, 每个上线井必须自下而上, 上下左右对齐, 上线井内应设置垂直走线架, 并在各层机房内采用防火材料做门。至楼顶的孔洞要有雨蓬, 以防漏水。电缆上线井应防火, 设防火门且密闭可开启, 预留可拆卸的电缆进线孔洞组合板, 楼板洞做子口, 洞口加装防火盖, 防火盖可以用多块组成, 以便灵活使用。

机房规划除了保证近期设备的安装, 也要满足中远期发展规划, 而且机房规划只是预安排, 在安装设计阶段很可能发生变化, 因此机房规划要有通用性, 保留一定的通用性平面空间, 以适应不同专业及厂家的设备。

摘要:机房的空间规划应根据业务规划, 在平面、立面及区域沟通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规划。良好的机房空间规划不仅可以使机房整洁美观, 并提高通信设备运行维护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空间规划,平面规划

参考文献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总结论文 篇5

1、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2、立体化再开发: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集约度,消除人车混行拥挤现象,城市交通变得通畅,人居空间变得开阔,地面环境绿化变得优美宜人。

3、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4、城市容量:是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建筑物,道路等城市设施)的容纳能力。一个城市的空间容量包括理论容量和实际容量。通常情况下城市空间的实际容量小于其理论容量,存在一定的差值,从而使实际容量有扩大的余地,表现为城市发展的潜力。

5、城市地下空间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6、城市地下街:是建设在城市地表以下,为人们提供交通、公共活动、生活和工作的场所,具备配套一体化综合设施的地下空间建筑。

7、城市地下综合体:集交通、商业、文娱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地下空间联合体。

8、地铁(说明与轻轨的区别):地铁泛指地下快速轨道交通,包括城市地铁、轻轨、区域快铁等。 在专业领域,轻轨与地铁的区分方式在于运量的不同,轻轨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小于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而地铁指每小时单向运输量大于20000人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地铁列车最高时速达到

80km/h。一列车按照6辆编组,每辆车定员310人,其中座位62个,全列车就可载人1860人。

9、线网密度:是指单位指标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长度。单位指标一般是面积、人口或其他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相应的线网密度分别称为面积线网密度、人口线网密度。

10、城市地下步行道:指修建于地下的供行人公共使用的步道。而由多条这样的步行道路,有序地、有组织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地下步行系统。

11、附建式停车场: 利用地面上高层建筑及其裙楼的地下室布置地下专用停车库,使用方便,节省用地,规模适中。 选择合适的柱网。

12、共同沟:在地下建造管线隧道,专门收容电力、通讯、给水、热力、燃气、排水等两种以上市政管线于一体,同时设置专门的人员出入口、检修口、材料吊装口、管线分支口、进排风口、以及防灾监测控制系统等设备的市政综合设施。

一、1.城市化导致的现代城市空间结构:

(1)工业在城市的集中,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和规模迅速扩大,特别是城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剧增,从而形成了城市各区人口和建筑密度的梯级分布;

(2)城市中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工人住宅区;

(3)由于火车、汽车和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城市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城市运输系统已不再适用于现代的交通形式,城市交通路网的重新规划和改建打乱了传统城市空间的结构布局。城市交通成为影响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4)电力、通讯、能源供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变,使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大规模增加,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城市空间的特点:

(1)内部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中心区形成一个高密度、大容量内核,改变了城市传统的平面景观,表现出城市空间向三维方向发展的强烈趋势;

(2)外围市区的城市化:城市产生量的、平面的扩大,这种平面上、量的扩大是城市化的基本表现,是引起城市外围其他地域社会发生质变的起点;

(3) 郊区农村的`城市化:是国土城市化,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农田减少。

产生的动因:

人类活动的发展,经济的发展

2.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3.开发理论原则:(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一方面要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安排,使之为城市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资源。 地下空间开发的不可逆性,开发的强度应一次到位; 对城市地下空间资源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考虑,为远期开发项目留有余地; 确定合理的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时序——近期与远期。

(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原则充分考虑地上与地下的关系,发挥地下空间的优势和特点,使地下空间与地上空间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为城市服务。 集聚性——城市中心区发展与地面对应功能(或适当互补)的地下空间,协调空间容量,与地面、上部空间产生更大集聚效应,创造更多综合效益。

(3)疏导与对应相呼应原则

(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城市地下空问可作为城市防灾和防护的空间,平时可提高城市防灾能力,战时可提高城市的防护能力。为了充分发挥城市地下空间的作用,就应做到平时防灾与战时防护结合

4.地下空间规划阶段划分:

(1)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 (规划期限):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

(2)城市地下空间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二、1.按功能划分城市地下空间构成:(1)居住空间(2)业务空间(3)商业服务空间(4)文娱体育空间(5)交通空间(6)公用设施空间(7)工业空间(8)贮存空间(9)防灾防护空间(10)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 (11)其它特殊空间

2.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方法:(1)功能需求预测法 (2)建设强度预测法(3)人均需求预测法 (4)综合需求预测法

3.按地下空间资源开发深度对地下空间分类:① 浅层空间: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② 中层空间: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 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③深层空间:-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4.城市建设中的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途径: (1)充分利用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功能常同地面建筑使用性质及环境相关(3)地下综合体的规划在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区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4)通过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改造旧城,并与新城建设相结合(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

地下空间规划关键问题:(1)城市中地下空间规划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3)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网廊道建设(4)繁华地段主要规划地下商业或交通设施(5)非繁华区可以规划地下居住建筑(6)考虑到室内外环境、防灾减灾及对战争的防护等级抗力要求

5.地下空间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1) 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力(2)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3)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 城市地下空间的功能、结构和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的标志。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促进:①功能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地下空间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②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6.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形态及特点(8个):(1)点状 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功能最为灵活的要素,由城市中占据较小平面范围的各种地下空间形成。 是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期开发的单一功能承载体,是地面建筑的功能延伸 。 点状地下空间分布于城市各处,一般偏重于城市中心、站

前广场、集会广场、较大型的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城市矛盾的聚合处(解决人车分流和动静态交通拥挤等问题)。

(2)线状 是点状地下空间在水平方向的延伸或连接。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构成的基本要素和关键。

呈线状分布的地下空间主要指地铁、地下道路,以及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设施如市政管线、地下管线综合管廊、地下排洪(水)暗沟、地下停车库、地下商业街等,另外相邻点状地下空间的连通空间也可成为线状空间。

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

(3)面状 面状地下空间的形成是城市地下空间形态趋于成熟的标志,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面域。

这种形态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主要由大型建筑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以及其他地下公共空间组成。 这种形态需要在地下空间经过合理规划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旧区改造中若早期开发没有考虑连通预留则难度较大,而在城市新中心区比较容易形成。

(4)辐射状以大型地下空间设施为核心,通过与周围其他地下空间的连通,形成辐射状。

这种形态出现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初期,即通过大型地下空间设施的开发,带动周围地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使局部地区地下空间设施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这种形态多以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地下空间为核心形成。

(5)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便形成脊状地下空间形态。

这种形态在没有地铁车站的城市中比较常见,主要是沿着街道下方建设的地下街或地下停车库,与两侧建筑下的地下商业空间或停车库连通。

(6)网格状 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状。

在城市中心地下空间开发程度达到较高水平的地区形成的地下空间系统。 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并将它们连通。它有利于城市地下空间形成系统,提高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率。

(7)网络状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形成地下空间的网络系统。

一般以地铁线路为骨架,换乘站为结点,将地下空间按照功能、地域、建设时序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系统完整的地下空间。

(8) 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将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城市性质、规模和建设目标,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从而充分发挥地上、地下空间各自的特点,为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发挥作用。

三、1.地下街规划原则:(1)建在城市人流集散和购物中心地带(2)与其他地下设施相联系,形成地下城(3)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考虑人、车流量和交通道路状况(4)按国家和地方城建法规及城市总体规划进行(5)考虑保护范围内的古物与历史遗迹(6)考虑发展成地下综合体的可能性

2.地下街规划平面类型及特点:

(1)街道型——“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

地下步行街多数在城市主干道下,平面多为“一”或“十”字型。

多为商业功能,地面交叉口处的地下空间相应设交叉口,沿街道走向布置,同地面有关建筑设施相连,出入口设置与地面主要建筑、小交叉口街道相结合,保证人流上下。

(2)广场型 —— “中心广场型”地下街

通常是城市交通枢纽,如火车站及中心广场地下,同车站首层或地下层相连,若为广场,除与各道路出口相连之外,还设下沉式露天广场供休息。 地下街地面开阔,便于交通、购物或娱乐、休息。

平面规划类型常为矩形,分流地面客流、停车,常同地下车库相连。

(3)复合型——“中心广场型”与“道路交叉口型”地下街的复合 分期建造,工程规模大,建设时间长,带有“地下城”特征。

基本以广场为中心沿道路向外延伸,通过地下通道与地下室相连,形成整体地下街。

交通上划分人流、车流,同地面建筑相连,与“中心广场”统一,与地面车站、地下铁路车站、高架桥立体交叉口相通;

使用功能上有商业、文化娱乐、体育健身、食品、宾馆等。

3.地下商业街平面组合方式 和特点及适用范围:

空间规划 篇6

【关键词】村落集市;文化;空间;传承

1.基层市场共同体与中心地系统

中国村落社会结构研究理论最经典的范式之一是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1]。这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相符,基层集镇位于空间区位中心,周边村落可以享受均等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其中最基本体现在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方面。基层市场提供的服务内涵决定了中心地的等级,各级基层市场构成共同体——可以理解为中心地系统,为整个城镇村落提供丰富全面的市场服务。城镇中心建立的市场,其销售内容多以较高档物品为主,与村落集市明显不同,因此,前者属于高级中心地,后者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等特点;高级中心地则相反。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村落范围内,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而日常用品与民众通俗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基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基层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农村市场,它“满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正常贸易需求:家庭自产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产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购买。基层市场为这个下属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而村庄和在一般村庄层次上的存在的“小市”作为地方产品进入较大市场体系的起点,它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因此,在村落集市的规划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定位准确,确定服务等级和对象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销售;第二,区位合理,在空间视域下合理布置市场区位,形成空间互补、相辅相成的中心地系统;第三,数量规模恰当,在满足覆盖整个区域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剔除重叠,调整偏离,形成均衡稳定的市场分布体系。

2.文化共同体与集市公共空间

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背景下,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范围确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确定。这个边界除了市场交易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载体的含义:第一,农民对他所处的基层市场区域内的社会状况了如指掌,而其外却知之甚少;第二,农村的嫁娶往往集中在基层市场区域内,很少脱离这一范围;第三,同一市场区域内的宗族联系会长久留存;第四,农民的娱乐活动往往在基层市场范围内进行。这些文化表现集中起来,归结为文化共同体。在文化相对匮乏的村落生活中,集市这一基层市场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农村将赶集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简单的购买和销售,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人文和社会情感的朴素流露。

文化共同体的物质范围限定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边界上,换言之,其物质界线划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然而,精神范围应当远比物质范围广阔——意识流露和波及影响可以蔓延到其他文化共同体之中,形成文化交流[2]。因此,村落社会需要文化共同体之间的潜在融合,在共同体中建立系统或者重构共同体,实现传承集市文化的新路径和新举措。近年来,与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相似,农村个人意识与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出现淡漠现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村落社会格局[3]。文化共同体的强调和重建需要具象的载体来完成,在城乡规划视域范围内,公共空间首当其冲。

集市公共空间在立足商品交易的基本经济功能上,应当放眼社会意义。规划村落集市时,不应采取推倒重建或择地新建的手法,可以适当考虑已有公共空间的可利用性,如村镇广场、开敞空地等;建设村落集市时,关注集市空间社会交往的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适当融入景观、历史、时代精神等主题内容,同时注重对遗产建筑、民俗民风的保护与传承。

3.昌黎县域集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

根据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昌黎县域(这里不包括北戴河新区)规划集贸、批发市场共6处,其中县城2处,空港产业聚集区1处,靖安镇、荒佃庄镇、龙家店镇各1处;村落市场9处,分布于朱各庄镇、新集镇、安山镇、马坨店镇、茹荷镇、刘台庄镇、泥井镇、十里铺镇、两山镇辖区村庄[4]。县域集市场共同构成市场体系,其中,前者规模较大、商品种类较全、服务人口较多,可视为高级中心地;后者主要服务村庄居民,视为低级中心地。两级中心地基本覆盖所有县域,服务覆盖所有居民。分布方面,高级中心地均匀分布于县域中部范围内,边缘散落分布低级中心地以补充高级中心地服务半径上的不足,两级中心地呈现不规整六边形形态,基本符合市场共同体分布要求。因此,对于昌黎县域村落集市规模、数量而言,不需要进行过多调整。

形态现状而言,昌黎县域村落集市存在几个显著问题:第一,专属空间不足。集市多以寄生形式存在,具有专属空间场所的较少。在规划建设初期,机械、简单照搬城市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村落集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导致了部分市场惨淡经营、用地闲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县城)。空间不足、不适造成赶集村民生活的不便。第二,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直接体现在集市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随意设摊和占道经营等现象极不利于城乡形象的塑造。服务设施的缺失也为经营者的餐饮、休息等需求带来不便。第三,交通混乱。因缺乏专属场所,集市人流与过境人流、车流存在一定沖突,不利于经营者的摊位设置,更大程度上造成购买者的不安定,严重时常常出现交通拥堵和频发事故等现象。

问题的提出恰恰是传承集市文化的路径所在。在昌黎县域集文化传承方面,应当做到完善村落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水、电和排污等管线管网,设置环境卫生设施,提供停车场地和人行空间,在交易中实现交往;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集市风貌,注重集市街道美学,在尺度、建筑立面、景观设计、道路选线等方面做到考究,在文化中体现文明;营造集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构架,策划系列民俗活动,适当利用当地文化遗产,打造村落文化场所,在规划中培养内涵[5]。

4.结语

基层市场共同体是乡村基本的社会结构,作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镇发展中起到凝聚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炼而出,强调集市活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传承这种集市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以昌黎县域集市空间规划和文化传承为例,为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提供思路。 [科]

【参考文献】

[1]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9):193-205.

[2]陆保良.村落共同体的边界变迁与村落转型[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

[3]张静.论共同体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昌黎县人民政府.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G].2011.

张家港市居住空间规划布局研究 篇7

1.1 居住空间演变历程与特点

根据文献资料的可获取性, 并结合张家港市居住空间历史演变进程, 本文将其居住空间演变历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点状分布阶段

1950~1960年, 张家港市住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居住区布局沿主要交通干线呈点状分布, 布局较为分散。

(2) 带状分布阶段

1960~1990年, 住区建设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交通状况的改善, 居住区布局沿主要交通轴线方向带状发展, 布局较为集中。

(3) 圈层板块分布阶段

1990年以来, 张家港市居住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城市主体路网基本形成, 大规模旧城改造与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的住宅开发加速进行, 居住空间向外扩展速度明显加快。此外, 新居住区开始沿交通轴线内向填充发展, 大量开发建设开始集中于交通干线间区域以及各个镇区中心, 住房布局呈圈层板块分布, 形成了中心城区的五大区域板块和外围乡镇的六大区域板块。

1.2 现阶段居住空间的特点

总结住房布局现状, 张家港市域范围内住房布局形态为:杨舍城区和其他乡镇片区的五大居住片区。

杨舍片区内部由于区位、基础设施、产业、人口分布与构成等因素的差异, 又形成了城东、暨阳湖、城西、城北、城中五大板块。其中, 城中地价和房价高, 发展空间小;城东生活配套还不到位, 有待完善;城西生活配套成熟度高, 商品房开发成熟, 且经济适用房、安置房等较多, 房价较高;暨阳湖板块高档住宅开发力度大, 房价上涨较快;城北生活配套的成熟度较低, 旧的公房较多, 外部环境相对较差。城西板块、城南暨阳湖板块的发展是最令人瞩目的。

乡镇片区可以划分为金港、锦丰、乐余、塘桥四大镇区板块。各乡镇片区住房产业发展也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金港、塘桥商品住房销售很好, 需求量逐渐增大;锦丰由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住房产业逐渐向靠近中心城区位置发展;乐余由于属于生态控制区, 商品住房的开发控制较严格。

1.3 面临的主要问题

(1) 住房供求区位结构失衡

主要体现在区位房价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张家港市中高端价房主要集中在杨舍城区, 因此中心城区的供求比表现极为悬殊。同时, 中低价房集中的乡镇楼市却供大予求。作为普通工薪阶层需要的中低价房, 由于区位分布偏远, 使得对予依赖公交出行的工薪阶层, 其房价低成本效应无法弥补交通成本和其它搬迁成本。因此出现了中低价房需求人群与供给区位的矛盾。这一矛盾将随着房地产开发的日益外移而越来越突出。

(2) 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出现

由于社会贫富差距加大、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过快、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业过于追逐效益的影响,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正在形成。张家港市的高收入人群一般分布在城西和暨阳湖等环境优雅、设施完善的高档居住区;中高收入人群则集中在城市主要交通路线、生活设施便利的城西、城东板块;普通工薪阶层、低收入人群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则集中居住于各乡镇片区, 形成以地缘和业缘为特征的住区。

2 影响未来住房空间布局的因素

2.1 市域空间结构规划

参照《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修编) 2003~2020》, 到2020年, 规划通过生态廊道、交通廊道和基础设施廊道, 构筑生态化、组团式的市域空间结构, 即“一城、双核、五片”, 见图1。

具体的说, “一城”指张家港市是高度城市化地区, 城乡差别相对较小, 城镇密度很高, 产业布局在全市域范围展开, 市域呈现整体发展的空间结构特征, 整个张家港就是一个城市;“双核”即杨舍城区和金港城区, 是市域内主要的居住和公共服务中心;“五片”指张家港市的产业布局呈现以某些优势地区为中心集约发展的态势, 已基本形成五大片区, 即杨舍城区、金港城区、锦丰片区、塘桥片区和乐余片区。

资料来源:《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 (修编) 2003~2020》

2.2 各个片区功能定位

总规中提出, 杨舍城区要作为全市政治文化中心, 以花园式江南水城为标志, 打造现代化生态城市;金港城区作为城市副中心, 形成山水相连、绿地开阔的绿色生态城市;锦丰片区作为市域北部经济中心, 建设亲水型的滨江新城;塘桥片区作为市域南部经济中心, 建设精巧亮丽的轻纺工业城;乐余片区作为东北部经济中心, 建设田园风光为主题的田园城市。

2.3 人口结构的影响

杨舍城区作为全市的商业、文化服务中心, 对人口的集聚力很强, 是市域唯一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均在增加的地区;金港城区就业主要依托本地人口的就地转化解决, 人口增长途径主要依靠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外来人口;锦丰片区生活设施基础一般, 户籍人口流向杨舍城区的趋势明显;塘桥片区杨舍城区的距离较近, 有利于有条件的居民流向杨舍城区;乐余片区属于传统的农业片区, 城市化水平最低, 外来人口数量最少, 户籍人口迁出趋势最高。

根据以上人口增长及分布情况的分析, 明确杨舍城区、金港城区住房需求量仍然很大;锦丰片户籍人口有流向杨舍城区的趋势, 但外来人口增加较多, 住房品质不会太高, 满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的集宿房建设量较大;塘桥片居住优势逐渐凸现, 对外来人口吸引力逐渐增加, 未来住房需求量较大, 品质较高的商品房也有一定需求量;乐余片住房需求不会太大, 住房主要满足外来人员的需要。

2.4 城市交通建设引导

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设施的建设对住房空间布局的影响是明显的:一方面, 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大量动迁, 对商品住房的需求迅速膨胀;其次, 交通的便利缩短了各片区之间及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 为住房发展提供了契机。

新一轮市域主干道路网规划将张家港市域主干道路网划分为“一级主干道网”和“二级主干道网”。其中一级主干道网可概括为“六纵五横四射三高二环”, 道路网的建设使得城市空间可达性全方位提高, 沿着道路网形成居民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新的功能组团, 整个城市功能分区和地域结构演化将日益显著。

此外, 规划中的城际轻轨将在杨舍城区、金港城区和塘桥片区分别设1个站点, 将促进新建住区沿着轨道交通沿线和站点布局, 可使居住与工作产生更大范围的分离, 重组城市空间格局。

3 住房空间布局规划

根据以上内容, 整合张家港市域住房空间布局, 提出该市居住空间规划方案, 即市域住房建设在空间组织模式上采用“片区+板块”结构。

3.1 片区板块划分

核心片区位于中心城区, 即杨舍城区, 包括城中居住板块、城西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城东居住板块和城北居住板块;其他片区即金港片区、塘桥片区、乐余片区和锦丰片区, 包括港区、后塍、南沙、金港新城、乐余、南丰、塘桥、凤凰和锦丰、大新、合兴11个重点建设居住板块。

将张家港市住房建设组织模式落实在空间上, 见图2。

3.2 各类住房空间分布

(1) 廉租房布局

配套建设的廉租住房, 主要结合经济适用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项目, 按照一定比例配套建设;集中建设的廉租住房, 安排在城市交通干线周边、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地区建设, 主要在城西居住板块、城东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和塘桥居住板块布点。

(2) 经济适用房布局

经济适用住房与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项目结合配建, 单个项目应保持合理的开发规模。主要分布于城西居住板块、城中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和城东居住板块。

(3) 动迁安置房布局

动迁安置房分布在有动迁安置需求的各居住板块, 区位选择以城西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城东居住板块、港区居住板块、南沙居住板块、后塍居住板块、大新居住板块、锦丰居住板块、塘桥居住板块、凤凰居住板块和乐余居住板块为主。

(4) 集宿房布局

资料来源:自绘

考虑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与居住平衡, 以及减小交通压力等因素, 集宿房的布局主要依据产业布局及由此带来的外来人口发展趋势而确定, 重点集中在城西居住板块、城东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港区居住板块、塘桥居住板块、乐余居住板块和锦丰居住板块, 其它各居住板块根据产业布局和外来人口增长的需求也有相应数量分布。

(5) 商品房布局

作为主打住房类型的商品房, 其空间布局更多的遵循市场规律, 政府对其适当进行调控。结合城市重点拓展方向、城市产业布局、人口分布、商品住房需求结构分析, 商品住房建设的重点是位于杨舍片区的城西居住板块、暨阳湖居住板块、城东居住板块、金港新城居住板块、锦丰居住板块、乐余居住板块和塘桥居住板块。

3.3 住房建设趋势分析

杨舍片区近期住房发展趋势:以现状建成区为中心, 主要向西、向南发展, 适度向东发展。

其中, 城中板块以完善城市功能为主, 原则上不再新增居住用地, 通过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改善老城居住条件;城西居住未来的住房建设应集中建设中小套型住房、中高档商品房为主, 适当配置一定比例保障性住房。完善交通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 大力进行环境整治与建设, 为中心地区人口的外迁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暨阳湖居住板块要建设低密度的滨湖生态高品质住房项目, 体现滨湖临水的独特风貌, 未来该板块住房建设仍然以高档商品房为主, 包括酒店式公寓和别墅;城东居住居住板块依托文化中心和梁丰生态园建设, 通过建设中小套型住房、中高档住房项目, 逐步打造性价比突出、环境优美的住房板块;城北居住板块结合未来行政、教育科研、商务中心的建设, 适当配套富有人文气息的中高档楼盘, 包括酒店式公寓。

金港片区未来住房建设将以普通和中高档次商品房为主, 考虑到城市建设拆迁户住房的需要应建设一部分动迁安置房, 还要建设一部分集宿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需求;锦丰片区未来住房建设将以普通商品房为主, 考虑到城市建设拆迁户住房的需要和该区域的便利交通, 应建设动迁安置房, 还要建设一部分集宿房解决工业区普通工人居住需求;塘桥片区考虑满足劳动密集型工业工作人员的居住需要, 未来这一居住板块的住房建设将以中低价位、中小户型的商品房以及集宿房为主;乐余片区由于片区基础较为薄弱, 产品类型主要以普通住宅、商业及经济型住宅为主。还要建设适量集宿房解决工业区普通工人居住需求。

3.4 住房增值潜力分析

由于各片区、各板块的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程度、自然环境质量、土地稀缺程度等方面的差异, 城中、城北、暨阳湖、凤凰等板块的升值潜力最高, 港区、金港新城、后塍、城西、城东、塘桥、锦丰、合兴、乐余与南丰等板块为次, 大新、南沙相对较低, 见图3。

4 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的对策

4.1 提升居住空间的异质性

资料来源:自绘

在城市用地规划中要考虑在同一居住区内将各类居住用地适当混合布置, 推广混合居住模式, 避免出现差异明显的社会区域。混合居住模式中将呈现居住业态的多元化和社会阶层的多元化, 即既有高、中、低等不同收入群体的混合, 又有高层、多层、别墅等不同住房类型的混合, 从而提升居住的异质性, 构建和谐社会。

4.2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在市场主导下的居住空间分异过程中, 城市各区域之间的外部环境差异是形成、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的重要因素。因此, 在住区开发中, 政府应加大公共投入力度, 改善和提高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 特别是老城区、城乡结合部的设施水平, 在张家港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出现但未定型前减缓其扩大化倾向。

4.3 优化城市整体用地结构

结合张家港市城市拓展, 在各片区均衡布局新的居住用地, 为疏解杨舍城区人口规模扩张提供承载空间,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同时, 结合城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 将部分工业、仓储等用地置换为居住用地;以大运量公共交通站点和各级公共中心布局为导向, 形成各片区相对均衡并各具特色的居住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黄吉乔.上海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的演变.城市问题, 2001 (04) .

[2]冯健, 周一星.杭州市人口的空间变动与郊区化研究.城市规划, 2002 (10) .

[3]沈关宝, 邱梦华.转型期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与极化—以广州为例.上海大学学报, 2008 (2) .

[4]邱梦华.中国城市居住分异研究.城市问题, 2007 (3) .

[5]田野, 栗德祥, 毕向阳.不同阶层居民混合居住及其可行性分析.建筑学报, 2006 (4) .

内蒙古空间规划体系现状与重构 篇8

一、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规划现状

目前, 我区土地规划体系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大类, 其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又分为自治区、盟市、县、乡四级。自治区共编制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其在引导全区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宏观调控、严格保护耕地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内蒙古地区尚属薄弱环节, 至今未编制完成相关类似规划;全区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主要包括土地整治规划、未利用地开发利用保护规划、耕地保护规划等。各类规划间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规划体系, 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分工明确、层次分明, 各类规划之间基本衔接。土地规划情况见表1。

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的矛盾

(一) 土地规划体系协调性分析

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本身而言, 省级与盟市级层面规划基本衔接, 规划内容一致性较高;盟市级与旗县 (市区) 级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弱, 二者在规划编制时衔接性较好;旗县 (市区) 级与乡镇 (苏木) 级规划基本上同步编制, 规划内容一致性较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土地各专项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好, 各类专项规划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 以总规为前提条件和依据, 开展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的数据基础、分类标准、统计口径等基本一致, 只是在规划编制基期、规划期限及侧重点方面有所不同。

(二) 土地规划与其他规划之间矛盾问题分析

主要表现为:一是法律依据不统一, 缺乏主导性规划加以协调;二是规划编制基础缺乏协调和统一, 各部门有着各自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 出现用地分类标准不统一、规划编制所依据的基础资料不一致、规划编制的基础统计口径不一致、空间管制分区的规定不衔接等问题;三是规划编制的技术方法和路线不一致, 规划的目标和结果也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相关规划之间管理体制不顺, 规划协调不畅, 不同规划在不同部门主管下自成体系, 每一体系又有诸多不同层级、不同深度的具体规划类型。

三、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建议

综合考虑各项规划特征, 统一的空间规划理想模式应为——主体功能区规划定“政策”, 城镇体系规划“定需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定供给”, 生态功能区规划“供底图”。在相关目标的引导下, 需综合平衡国土空间需求和供给, 并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将有限资源配置到“底图”上。

(一) 空间规划体系

对现有规划类型进行改造和功能定位, 形成以保护、管控规划为基础, 综合规划为引领的空间规划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不再作为规划而是以主体功能区划形式同生态功能区划、自然区划、农业区划等一同作为规划编制的理论依据;分解整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职能, 作为空间规划体系基础与骨干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作为国土部门主要职责范围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专项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仍定位为城乡建设规划体系的最高层次规划类型, 但同时也是空间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农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矿产资源规划、水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均作为综合性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实施。各专项规划、次区域规划可根据需要进一步编制行业性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年度计划等。由此形成空间规划横向体系, 统筹协调生产、生活、生态等用地需求和农业、国土、水利、财政等部门关于土地利用的各种政策。

(二) 空间规划层次

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不仅需要考虑横向规划层面, 即整合现有各类规划, 形成有机统一横向空间规划体系, 从而达到对国土资源的统筹安排。还需考虑科学构建规划层次, 即纵向规划体系, 从省、市、县、乡不同层级政府的行政、立法、司法权力的差异及不同层级行政区域空间尺度的差异出发, 采取不同路径形成各有侧重的空间规划成果:省级空间规划属宏观层面, 应突出战略性、政策性和指导性, 统筹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市、县级空间规划属中观层面, 应推进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的“多规合一”, 强化管控性和综合性;乡镇空间规划属微观层面, 应重点强化地区内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有机整合各类横向空间规划, 着重体现可操作性。

(三) 空间规划指标体系

考虑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 在分析梳理各类空间规划的规划目标、核心内容及调控对象等基础上, 研究形成统一的空间规划指标体系。设定约束性指标与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主要涉及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等等;预期性指标涉及单位GDP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消耗、城镇化水平、生态用地面积, 等等。在构建完整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科学设定各指标的规划目标值。

(四) 合理确定省级空间规划期限

统筹考虑目前各类规划的特点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探索确定统一协调的规划中期年限与目标年限。目前,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属于中短期规划类型, 规划年限通常为5年;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规划的规划时间相对较长, 一般在10年以上。省级空间规划属于长期规划类型, 其着眼于未来10到15年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规划期限应设为15-20年。考虑空间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实性, 可适时开展空间规划评估调整工作。综合考虑上述情况, 建议将空间规划期限设定为15-20年, 每5年开展一次评估调整工作。

(五) 空间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格局

按照“一套规划、一张蓝图”的总体要求, 形成统一的空间开发与保护格局。科学划分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三大功能空间, 划定生态控制线与建设用地增长边界控制线, 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在两类控制线内部, 进一步划定详细的用地控制线, 生态控制线范围内按照管理主体及用地类别进一步划定基本农田控制线、林地控制线、水域控制线及风景名胜控制线等各类用地控制线, 形成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用地增长控制线内进一步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同时明确产业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高科技园外部空间规划模式研究 篇9

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22研究所方案概况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第722研究所(以下简称722所)主要是研究舰船、通讯、雷达设备的军工企业,其办公科研基地占地约为33.3 hm2,位于武汉市江夏藏龙岛科技园内,根据带状用地特色,规划把基地划分为3个区:从西向东分别为生产后勤供应区、办公管理科研区、研发与学术交流中心区。在规划中我们一方面注重以人为本、有机组织的设计思想充分关注人的体验,并运用了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环境的生态设计手法来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从而塑造人工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极具魅力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我们注重塑造有层次的园区空间和多功能复合的应用以形成与外界紧密联系的开放空间体系,并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法尊重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条件等来突出园区的个性特色。

2 高科技园外部空间规划的模式

高科技园区作为一个并非均质化的空间体系,对于处于不同层次上的空间,应有不同层次的规划模式与之相适应。现代高科技园区需要激励创新的环境氛围和活泼自由的交流空间,同时由于吸引投资和高素质的劳动力的需要,因此高科技园越来越注重良好的空间的营造。

722办公基地在通过分析原有地形的各种环境要素,研究开发公司及目标客户的运营模式,在总体规划上追求科技园区的创新品质,在密度相对较高的情况下营造高效率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规划设计中强调功能性、系统性和经济性的总体布局方式顺应了地块的内在特征。力求通过空间、景观及材料等手段达到整个园区一气呵成的效果。并用细致、周到的规划及建筑设计和朴素典雅的建筑风格将全区整合起来形成既完整统一又层次丰富的园区整体形象。而其空间规划依中轴上的主体办公楼向两边展开,主要包括了建筑空间、生态空间和交通空间。

2.1 复合的建筑空间

多功能复合的应用在建筑空间中可以得到完全的发挥,在现代高科技园区的建筑空间中,我们应着眼于复合的建筑空间,将多功能复合带来的高效、经济、便利充分展现。我们根据不同的功能把园区内的建筑空间进行划分,并且通过建筑、廊道、道路等要素对空间进行组合、联系,形成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复合建筑空间系统。

为了体现建筑空间的完整、集约、多元和高效,我们把园区内的建筑空间划分为以下4类:管理办公空间、研发空间、生产空间和休憩交流空间。同时用不同的方法加强不同空间的融合与交叉,使工业园区成为一个复合的有机整体。把不同功能的建筑空间,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等不同类型的空间进行组合、融合与交叉,强调空间的流通、渗透与交融,形成有机的空间复合结构。722所办公科研基地规划中主要采用以下手法:通过多种用途建筑将各种空间进行整合;动用空中廊道方式形成地段活动中心;在各个地段中根据用地功能划分情况,道路呈环状联系各地块,将各类空间联系在一起;在建筑设计中将室内外空间互相渗透;并且运用不同种类、形状的广场和绿地作为组织各种空间和各种活动的媒介。

2.2 自然的生态空间

不少调查表明现代高科技园的各要素中人们最重视的就是环境,于是创新环境也就成为了高科技园区发展的核心,而自然的生态空间正是创造高科技工业园区创新环境的重点,不仅要满足较高的绿化率标准,还要充分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格局,创造园区整体连贯有效的自然开敞绿地系统,并且通过人工手段创造适宜的人工生态环境,使园区的生态绿化空间成为完整的系统。

722所办公科研基地规划为了创造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空间,抓住原有基地东临月潭湖、南临汤逊湖的滨水特性,注重滨水开放空间的营造和多种景观界面的构成。在规划时保留最佳朝向,以通风道为自然生态轴,结合基地内原有湿地、池塘加以梳理整治,将月潭湖的湖光山色引入基地内,并且通过中心广场、景观带(生态景观廊、生态景轴)、景观视域面(绿厅、月潭湖)这样的“点、线、面”的有机结合方式,形成了有特色的滨水开放空间。

2.3 畅通的交通空间

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提醒着我们对于交通、人流安排应满足人们对方便、安全的要求,于是现代高科技园区的道路系统应该根据地形和各功能区的布置采用“环形”“风车形”或“方格网”等合理的道路系统,而新城市主义规划理念突出指出了结合功能和空间系统对人、车流线进行合理分区,鼓励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因此园区的交通组织宜采用人车分流的形式加强人行交通的安全性。722所办公科研基地规划道路系统采用“环状”系统,路网均匀承担交通压力,既保持交通顺畅性,又保证交通灵活性、可靠性。并且由环形路直接可进入功能单元,在多个功能区分别集中设置大面积停车空间。

园区内的车行道顺应地形蜿蜒柔和布置,而东西向生态景观廊作为主要的人行步道,既避免了人流与车流的交叉,又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貌条件,保证了人行交通系统的良好观景视野,使得规划交通系统与基地的原有自然环境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满足了现代化科技园的交通要求,充分体现了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3结语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发展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其摇篮———高科技园自然成为新时期的新事物。高科技园的规划也成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文章结合了722办公基地中标方案来对园区的规划进行分析,由于722所是军工企业,出于军事机密因素的考虑,只能对中标方案的核心部分作了简单的解释,从而对高科技园规划理念及空间模式进行探讨,希望对于以后在本领域更进一步的理论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健,张立嵘.启东鹏启科技园区工业地产规划[J].规划师,2004(12):70-72.

[2]李阎魁.发展都市型工业——以武汉佳海都市工业基地建设为例[J].规划师,2004(12):65-69.

[3]朴浩.西安地区独立学院规划模式回顾与思考[J].山西建筑,2007,33(28):70-71.

空间规划 篇10

关键词:城市,区域空间,规划,发展

1 城市空间发展的背景

1) 我国城市空间发展面临机遇。

21世纪是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机遇, 也是社会高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城市区域空间出现了很多的发展机遇与态势。由于工业化的不断推动, 我国很多的城市都开始了资源的聚集、人口的聚集、交通的堵塞等问题, 城市在不断地扩张, 而农村的劳动力也越来越多地转移到城市当中, 一方面造成了城市生态、环境与交通的压力, 另一方面也使城市区域出现了互相制约、相互联动的发展局面。

2) 城市空间发展处于战略转型期。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快, 产业转型也越来越复杂, 在新的机遇内, 转型分为几个方面:

a.城市人口的规模在逐渐扩大, 部分城市的人口数量已经成为原先的2倍以上, 工业开发区成了一个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里构成了新型的城市空间, 人口也越来越密集, 这样的结构虽然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是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b.城市的区位方面, 由服务小的片区, 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区域, 形成了新的城乡一体化的核心, 也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城乡一体并不等于一致, 其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致存在, 只是提高的水平线不同。

c.城市功能方面, 以前比较单一, 属于生产型, 现在呈现出了新的国际化的趋势, 其他的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在我国的城市当中形成了新的经济结构与规模, 各种不同类型的行业开始纵向发展并形成经济联系, 使得我国城市经济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加强。现代服务产业的增强, 加强了城市交通与环境道路方面的压力与发展。

d.城市区域空间方面, 现在城市区域空间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 很多城市都突破了行政规划的界限, 向更大的空间区域规划发展, 城市的用地成倍扩张, 专家认为城市空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 可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 所以, 很多城市的区域空间与城市本身发展的大小、质量等等决定了城市总体的发展态势, 关系到城市空间的扩大、规律和影响。

3) 城市区域空间规划的新挑战。

对于城市来讲, 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人类的发展和生存, 也只有搞好工业化和城市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才能提高, 然而, 近几年的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口密集、交通恶化、绿化不足、环境污染以及市政设施不完善等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我国目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全国的GDP也发展良好, 但是我国对比于一些发达国家仍然有着很大的差距, 而且西方城市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健康美化的时代, 但是, 我国很多城市就有这样的情况, 随着经济的发展, 都进入了经济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 人口规模扩大, 城市区域变小, 空间面临着新的挑战, 新时代下城市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

a.经济结构的变化, 城市的迅速扩张, 使得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给环境和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

b.我国市场化的程度迅速提高, 城市区域规划中的新问题不断出现, 目前我国城市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规划城市的发展。

c.虽然我国的城市工业化很快, 城市化也非常迅速, 但是城市这样的发展速度并不能够带动农村的发展速度, 也就是仍然不能够改变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 由于城乡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经济不平衡, 所以发展也不平衡, 造成的问题很多, 因此, 想要统筹规划, 压力仍然极大。

d.我国城市由于发展过快, 给环境带来极大的压力, 城市的边缘地区出现了脏、乱、差等问题, 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城中村”, 而部分的城区在扩建改建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也经常会采取大拆大建的方法来进行城中村的改造。

e.我国城市发展方面的经济对国外的依靠较大, 城市的开放度较高,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城市扩大投资, 开设企业, 导致我国的城市压力加大, 带来了负面影响。

f.城市的规模扩大以后, 首当其冲的就是我国的交通, 目前我国城市的交通压力非常大, 道路堵塞屡见不鲜, 而且交通的恶化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问题, 而且城市居住的舒适程度在不断下降, 环境质量也不断下降, 所以目前我国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协调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 城市区域规划与建设的新概念

1) 发展的核心。

目前我国应当采取的概念, 先集中一个增长点,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扩散。这样可以解决不发达地区、衰退区的增长和发达地区的过度集中。

2) 地域分工。

社会分工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地域分工, 这也是我国社会分工的表现, 在城镇比较密集的地区, 各种形式的地域分工是实现区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3) 关键性的策略。

要以提高城市区域的综合实力为核心,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就要争取改变我国城市城乡二元化的根本局面, 在发展城市的同时, 要注重农村的规划与发展, 应该努力发展农村的其他产业, 调整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经济结构, 能够发展农村的产业, 将农村的经济提高到城市发展的规模, 缩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 使农村能够被城市所同化与接纳, 最终实现共同的和谐发展, 这样才能够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而城市竞争力的体现, 就是城市快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经济水平正在加速的地区来说, 其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解决“城乡统筹”中的区域空间规划问题, 优化了空间, 提高了效益, 也达到了人与环境的平衡, 建立了诸如自然生态空间系统、农田保护空间系统、文化文物保护空间系统与抗灾防灾的空间监测系统。

4) 生态环境的不断优化。

人类居住的环境需要不断优化, 这是人类保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新战略目标, 在21世纪, 不适合现代人生存的城市必然会衰落。所以,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我国不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提高人类自我保护的生态意识。

3 结语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一个高效、协调的城市生态环境和空间环境, 是我国区域空间能够进行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建设的意义所在, 所以在城市空间区域的规划过程当中, 我们需要不断协调人与自然、文物之间的关系, 以获得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颖, 濮励杰, 张芳怡.德国空间规划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 (4) :17-21.

[2]蔡玉梅, 吕宾, 潘书坤, 等.主要发达国家空间规划进展及趋势[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6) :9-11.

[3]刘慧, 樊杰, 王传胜.欧盟空间规划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 2008 (6) :55.

[4]谢敏, 张丽君.德国空间规划理念解析[J].国土资源情报, 2011 (7) :79-82.

[5]张丽君.欧盟空间规划与凝聚政策的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 2011 (11) :33-37.

[6]杨志恒.中国空间规划体系框架构想[J].科学与管理, 2011 (5) :66-68.

[7]李斌, 岑倩华, 杨丽娟, 等.泛珠三角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规划研究[J].热带地理, 2007 (4) :14-19.

[8]樊杰, 孙威, 陈东.“十一五”期间地域空间规划的科技创新及对“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9 (6) :101-105.

规划网站,规划教学 篇11

● 激兴趣

网络家园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建设、改进完善和维护。笔者课前首先通过播放“各大网站介绍”的视频,让学生在欣赏后回顾这些网站中哪些印象最深,注意从内容、风格等方面去观察,同时让学生猜猜建设这样一个网站所需要的时长。

此外,请学生推荐一些自己喜爱的网站,并陈述喜欢的理由。学生举例并总结出如下原因:①设计精美,风格独特;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③图文并茂,彰显个性……在学生总结原因之后,笔者提问:“同学们是否愿意尝试制作这样的网站呢?”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 析需求

在动手制作网站之前,首先要做什么,学生茫然了。

于是,笔者播放视频《360和QQ之歌》并引导分析:这是由《中国话》改编的一首歌曲,它的背景是发生在2010年的一次牵动中国亿万网民内心的网络事件——3Q大战。为什么360和QQ之间的一次争斗会让中国的亿万网民为之揪心呢?大家认为,QQ和360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呢?360和QQ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就在于他们更早地发现了用户的需求,QQ发现了用户的沟通需求,360发现了用户对干净的网络环境的需求。因此,所有成功的产品,都是因用户需求产生的。要做好一款产品的前提是要确定它满足了用户哪些方面的需求。通过细心分析研究,我们找到关键词“需求”。因此,建立网站前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明确自己建立网站的目的,确定其功能以及网站的规划、投入费用,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市场分析研究。对于个人网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来分析自己建立网站的目的以及确定网站面向的对象,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记录。

● 选主题

观看视频之后,笔者再引导学生分析腾讯为什么会选择QQ作为主打产品(视频、搜搜、电脑管家、微博),奇虎为什么会主推360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急救箱)。腾讯最早是做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后来开发出了更加适合中国人的通信聊天工具OICQ,迄今为止,注册用户已经突破10亿,这块蛋糕为腾讯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奇虎团队为了净化网络生活空间,彻底而全面地剿杀流氓插件,开发了安全卫士360。正是因为这些切入点使得QQ和360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和肯定。而这个切入点就是主题。

网站的主题也是网站的题材的集中体现,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并问道:“是不是有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明确这些都是大家平常上网的时候喜欢浏览的一些主题(动漫、游戏、小说、娱乐、军事、新闻……)。因特网上的题材大致可分为:娱乐休闲、生活服务、计算机网络、教育就业、文化科学等。同时强调指出:没有主题的网站很难拥有固定的用户,就像是大杂烩,内容再多也都是杂而不精,对于大多数的浏览者来说都是没有用的,所以明确网站的主题很重要。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兴趣自选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论证。在选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主题要鲜明

任何网站,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这样才可能给浏览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于那些面面俱到的网站,以学生个人的能力而言,无法和之相比较。这些综合性网站需要靠庞大的团队力量来建设和维护。作为自己设计的个人网站一定要有特色,选中合适的主题,做出精品。

2.主题要小而精

包罗万象的网站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主题和特色。虽然网站题材范围广,但是个人能力毕竟有限,可以选择题材比较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所谓精,即网站内容需要精选,在自己所选题材内尽可能搜集好的素材,将精品素材以最好的方式展现给用户。

3.自己感兴趣

一个好的网站做好后,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和更新,网站做好之后如果一成不变,是不会有访问量的。如果我们选择了感兴趣的主题,自己平时注意学习和搜集相关材料,不断更新,对访问者才会有吸引力,才能引起共鸣。

● 立名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QQ和360的名称能让我们过目不忘呢?它们从何而来?有何意义?

学生阅读材料:

QQ名字的由来:QQ模仿了ICQ并超越了它。ICQ是面向国际的一个聊天工具,其意思是I seek you(我找你)。OICQ模仿它在ICQ前加了一个字母O,意为opening I seek you,意思是“开放的ICQ”,但是立即遭到侵权诉讼,于是腾讯就把OICQ改了名字叫QQ,一直延用至今。当然除了名字,腾讯QQ的小企鹅标志也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心中QQ的标志。标志中胖乎乎的小企鹅非常可爱,用英语翻译过来就是Cute,因为Cute和Q谐音,所以QQ和小企鹅非常般配,将QQ成功地展现在大众面前。

360名字的由来:360度全方位地保护计算机信息安全。

因此,网站的名称,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姓名一样重要。我们取名时讲究朗朗上口、容易记忆,最好有丰富的内涵,这样才能够体现出网站的主题和特色,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流连忘返、过目不忘。笔者要求学生尝试归纳总结这些网站名字在取名时都遵循了一些什么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小组讨论为主题网站取名。

● 定规划

为了确保网站建设的顺利完成,各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需要明确,时间安排必须符合建立网站的先后顺序,这就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网站建设规划表。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讨论和申请。并请完成的小组推荐学生代表,通过展台向全班同学展示网站规划表,并陈述其网站规划理由。

空间规划 篇12

近日从发改委人士处获悉, 发改委近期牵头研究起草了《关于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及“多规合一”试点工作的通知》。目前, 该通知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已经进入尾声, 将按程序上报国务院。空间规划改革的内涵是, 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多规合一”是指过去在同一空间内存在多种可能相互冲突的规划, 因此需要将发展、城乡、土地、环保等多种规划统筹并整合起来。

前述发改委人士表示, 试点通知获批发布后, 会按程序搜集申报名单, 很快就会研究公布第一批试点名单。市场人士预计, 第一批试点将会获得较多的政策支持, 有利于在多个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官方下属研究机构的学者称, 这项政策的重心还在于土地规划, 核心是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来源和农村同步发展及农民顺利进城就业这对矛盾。过去粗放的城市发展方式已经难以维系, 探索集约型、可持续的“多规合一”, 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上一篇:小儿闭塞性细支气管炎下一篇:代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