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空间的规划

2024-10-02

展览空间的规划(精选10篇)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1

1. 引言

几何象征是建筑设计形式语法之一,建筑师在引用几何原型作为设计概念来源时,力求做到建筑空间与几何原型的契合。“莫比乌斯环(Möbius strip)(1)”是具有独特形体感和空间特性的几何体,其环面扭转且闭合,只有一个侧面和一条闭合边线。此外,莫比乌斯环形体扭转的强度会随环面的长宽比变化而改变:长宽比越小,环的扭转越强,形态越稳定;反之则扭转越弱,形态也越容易发生改变(图1)。从莫比乌斯环的不同特性入手,可运用不同表现方式将其引入建筑设计中。

1.1 哈萨克莫比乌斯环国家图书馆——状形

哈萨克莫比乌斯环国家图书馆是该图书馆2009年设计竞赛的头奖方案,由丹麦BIG建筑师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设计。图书馆的外观为莫比乌斯环造型(图2),建筑师“用一个连续的表面将空间组合的变化包裹在内,创造出了一个莫比乌斯环造型——外墙面忽而在外忽而在内[1]”;图书馆的内部各使用房间为梁板体系,其圆形中庭空间由莫比乌斯环围合。(图3)

1.2 莫比乌斯住宅——状神

莫比乌斯住宅由荷兰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设计,1998年建成于阿姆斯特丹。为了满足业主“希望体验一种既相互独立又和谐统一的全新生活方式[2]”的要求,建筑师把设计的重点放在了空间的亦分亦合和空间流线的循环性上。“此设计的莫比乌斯环是沿两条相互缠绕的路径形成的一个双重内锁的环面。在这里,这种内锁关系演化成两个人的生活……当他们在特定时候相遇时就产生了公共空间,而他们分开的时候又可能转换彼此的角色……以‘莫比乌斯环’命名不但是引喻建筑物质上螺旋交缠的形式,而且也暗指居于其间的生活方式,将是由生活与工作,公共与私密紧密交织的连续体验。一个无穷无尽的循环往复的日常休息、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空间[3]”。(图4,图5)

由于建筑类型不同,在莫比乌斯环的表现方式上,哈萨克国家图书馆状形,莫比乌斯住宅状神。笔者亦以莫比乌斯环为概念主题,借展览馆设计方案(以下简称设计方案)探索其与展览建筑空间的契合,寻解莫比乌斯环在建筑中形神兼备的表现。

2. 莫比乌斯环空间与展览建筑空间的契合

展览建筑的功能要求为莫比乌斯环概念的表现提供了双向可能。一方面,作为公共文化建筑,展览建筑追求形体的艺术表现力,表现建筑的个性与特性;另一方面,展览建筑强调展示空间及其连接空间的连续性。以下结合设计方案,探讨莫比乌斯环与展览建筑空间的契合设计问题。

2.1 设计方案简介

本设计方案建筑类型为科技展览馆,造型以莫比乌斯环为原型设计(图6),采用钢结构体系。馆内设有展示区(含十个常规展厅),管理办公区,科普教育区(包括一个多功能厅和若干科普读物阅览室),共享空间(包括临时展厅,中庭,公共平台和休息咖啡座)及辅助用房。(图7)

主入口门厅兼做序言厅,标高±0.0m,同层设有办公区、科普区和临时展厅。展示区以莫比乌斯环形式设计,由十个处于不同标高的展厅(相邻两者高差在1.2m~2.4m之间)串联而成。在5.4m和8.1m标高楼层均设有共享平台和室外绿化平台,作为集散空间和休息场所(图7-B,C)。门厅、共享平台和绿化平台是三个竖向节点空间。展示区围合而成两个中庭,竖向贯通各标高楼层(图8-C),横向通过门厅相连通,形成连续一体的公共空间。

展馆的内部交通简明,展示区交通自成一体,拥有“外环”和“内环”两套彼此独立的环线。其中外环通道采用平台与坡度小于1/12的坡道组合形式。同时,外环是展馆与室外空间的交界面(玻璃墙面),引入城市景观,使观展者获得室内外视野的转换和心理调节。内环通道围绕中庭设计,由一系列水平走廊和踏步数为7至15级的楼梯组成。双环为人员提供便捷的交通、疏散路线。位于门厅中部的两部电梯解决展品运输问题。

2.2 形合:莫比乌斯环拓扑形之于展馆造型

纯粹的莫比乌斯环空间存在人无法步行到达的区域,也不能很好满足展示空间对平坦度的要求。设计方案强调空间使用功能,为避免造型表面化,没有单纯模仿莫比乌斯环的形态,而是先对其进行要素提取和拓扑(2)变换。

其一,提取莫比乌斯环中心线为轴线,并用一系列矩形空间单元沿轴线串联。莫比乌斯环中心线是空间中的三维曲线,根据空间单元的连接调整其方向和尺度,最后形成展示空间序列,其轴线是经过拓扑变换的莫比乌斯环中心线(图9,图10-A)。

其二,对展示空间外围护结构进行整体形态设计。根据展厅的排列状态,外墙与屋面均呈大面积的连续形体,彼此接合,共同形成一个“有厚度的”莫比乌斯环(图10-B,C)。为保证绝大部分环面基本平整,满足空间使用功能,通过拓扑变换将环的扭转部分控制在极短长度内,并在此扭转部位断开,形成门厅空间。中庭采用玻璃围合,如同两个透明的楔子将莫比乌斯环锚固在基地上(图10-D),强化其空间形态。

2.3 神合:莫比乌斯环空间特性之于展示空间连续性

通过寻找莫比乌斯环空间特性和展示空间连续性的契合点,设计方案在形合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展馆建筑与莫比乌斯环的神合。展示空间连续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空间自身的连贯通透,突出布展效果,展厅组合连贯是展览内容组织通畅的基础。通透要求不同展厅间的空间关系直观明了,便于观展者对整个活动环境有一个前瞻性了解;二是观展流线的通达简明,突出观展效果,通达是交通的基本要求,简明强调人文关怀。空间本身的导向性能够提供简明的路线提示,弱化人对路线的选择意识,赋予人更加单纯深刻的观展体验。

2.3.1 循环一体的展示空间

设计方案将展示空间序列按照莫比乌斯环中心线串联布置,门厅空间作为整个展馆的序言厅,将序列首尾两个展厅连接,形成循环闭合的展示空间。由于每两个相邻展厅平面错开且高差在1.2m~2.4m之间,展示空间具有视觉连续性(图11),环绕中庭的内环走道将不同标高的展厅和中庭空间结合,形成循环一体的展示空间。

2.3.2“双环一线”的观展流线

各展厅处于不同标高又相互错开,使垂直交通成为组织观展流线的控制性要素,无法在固定位置设置交通核心,设计方案利用莫比乌斯环的单一边特性解决这个问题。如图12-A所示,莫比乌斯环的单一边在空间中环绕,造成“两条”环线的错觉,环的任意局部位置,边线“自身与自身平行”。将展厅序列作为环面,提取其单一边进行适当分割,并根据疏散需求调整分割点,即展厅出入口的位置,形成“双环一线”的交通系统。

“双环”即外环和内环。如图12-B所示,外环始于首层展厅,沿展厅右侧以逆时针方向环绕左侧中庭,向上延伸至门厅上空,在电梯平台处转换为沿展厅左侧,并以顺时针方向环绕右侧中庭,形成外环线路;内环则与外环相对,在展厅另一侧延伸,同样在电梯平台处转换方向。外环与内环都是通过门厅空间闭合。“一线”是双环的变体。电梯平台作为交通节点,“双环”在该处可彼此对接,形成一条闭合环线,即经过拓扑变换的莫比乌斯环的单一边(图12-C,D)。“双环一线”流线组织带有强烈的空间导向性,同时又为观展者提供了适当的选择自由度,使观展过程成为一次莫比乌斯环空间体验。

3. 结语

对“莫比乌斯建筑”的研究中发现,在引用其概念时,必须结合具体建筑类型和特点进行设计:例如,建筑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建筑的体量是庞大还是微小,设计是偏重外在还是内质,对内部空间是强调动态连续还是静态分区等,应采取有所偏重的表现方式。展馆设计方案分别吸取莫比乌斯图书馆形体设计和莫比乌斯住宅空间流线的设计理念,以拓扑学为理论依据,建筑造型,内部空间和流线组织都基于对莫比乌斯环及其要素的拓扑变换设计。由于设计处于方案阶段,虽然做了点滴对莫比乌斯环形神兼备的表现,但是较为粗浅,对细节的设计不够深入,有待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斯坦新标志性建筑:全新国家图书馆http://www.landscapecn.com/News/global/2009/566317573757_2.html

[2]《无限的空间——莫比乌斯住宅之挑战》,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2005年06期,85页。

[3]《无限的空间——莫比乌斯住宅之挑战》,新建筑,New Architecture,2005年06期,86页。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2

天津市规划展览馆

天津市规划展览馆位于河北区博爱道30号,著名的一宫花园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地上建筑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一万平方米。展览馆共四层,一至三层为展示区,共分为十六个展区,其中第一层设历史展区、总体规划展区、交通规划展区、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展区、公示区;第二层设滨海新区规划展区、海河规划展区、名城保护规划展区、旅游规划展区、海河之旅影厅;第三层设住房、公共设施展区、生态规划展区、环境整治展区、重点地区规划展区、区县展区、城市映像影厅、公众互动参与区等。第四层为办公区。

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基础上,大量使用了高科技手段,将激光成像、发光地图、电子翻书、多通道投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全面展示了天津的过去、现

在和未来。同时注重参观者的参与互动,专门设置了数字多媒体展示区和动感影厅、多款互动游戏等,让参观者在轻松的心情下认识规划、了解规划、参与规划,具有专业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先参观的是坐落于河北区博爱道和北安道交口意大利风貌区商贸会展中心的天津市规划展览管。有效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分为4层、16个展区,第一层设历史展区、总体规划展区、交通规划展区、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展区、临展区(公示区);第二层设滨海新区规划展区、海河规划展区、名城规划展区、旅游规划展区、海河

之旅4D影厅;第三层设住房、公共设施展区、生态城市展区、环境整治展区、重点地区规划展区、区县展区、城市映像影厅、公众互动参与区等。第四层为办公区。一层历史展厅里目前只展示了渤海大楼等为数不多遗留下来的历史老建筑模型。二楼为滨海新区、海河等规划展区,设置了发光地图,配合灯光演示。参观者站在市规划展览馆二楼俯视一楼,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展区可尽收眼底。这个高度相当于在5000米高空上俯视中心城区,非常震撼。

规划馆充分考虑空间布局和参观流程,布展线索分明、层次清晰;展馆空间通透敞亮,展品造型新颖独特。在简约明快的统一风格下,各展厅结合不同展示背景、展示内容及历史文脉。一层设历史展区、总体规划展区、交通规划展区、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展区、公示区和临展区;二层设滨海新区规划展区、海河规划展区、名城保护规划展区、旅游规划展区和海河之旅4D影厅;三层设住房建设规划、公共设施规划展区、生态规划展区、环境整治展区、重点地区规划展区、区县规划展区、城市映像影厅、公众互动参与区;四层设办公区和多功能厅。其中主要展区包括:

历史展区风格古朴典雅、色调沉稳,参观群众走入其中,就仿佛游弋在寻幽探古的历史长河中——亲身感受昔日“三叉河口”的沧桑与辉煌。在一个城市的诞生、演变、发展、腾飞中,深刻领悟到城乡规划的理念及发展历程,真切感受到天津城市演变和发展的悠长轨迹。

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及配套演示系统占据了天津馆的整个共享空间,也是整个展馆最具有吸引力的展区。参观群众站在展馆二楼VIP看台观看,巨大的LED播放屏与模型组成的声光电三位一体同步演示系统,让公众仿佛置身于天津城市飞速发展的建设浪涛中,在强烈的震撼与触动中,天津中心城区371平方公里未来的城市规划远景和美好蓝图深植人心。

滨海新区展区是天津馆极富时代特征的展区,参观群众步入其中可以形象深刻、全方位地感知滨海新区——这个中国未来第三经济增长极,详细清晰的规划远景和未来发展蓝图。

海河之旅影厅,运用180度弧幕、动感座椅、环绕音响等高科技手段,强烈震撼公众的听觉、视觉和触觉神经,公众可以全方位体验海河泛舟、漫步城市的真切感受,深刻领悟到海河——天津的母亲河。

城市映像影厅设置了180度弧幕,体量宽大、视野开阔,使公众可以形象、具体地把握天津城市总体规划方方面面的情况,深刻地感受天津建卫60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触摸当代天津飞速发展的时代脉搏、自豪地展望未来天津发展的雄伟蓝图。

公众互动参与区通过多通道投影、触摸屏等高科技手法的运用给每一位进入展区的参观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开辟了天津政务信息公开查询区,并设置了丰富生动的城市规划小游戏,公众可以通过亲自动手模拟规划设计,切实体会到城乡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汗青的车轮是在不停地成长进步的”,路程经过过程此次参展活动,越发肯定了我对于这句话的熟悉。

首先被摇动的是这搭的“气势”,这是在参不雅其他展览时未曾有过的感觉。整个展馆分为三层:一层设汗青展区、总体计划展区、交通计划展区、中心城区计划模型展区、临展区(公示区);二层设滨海新区计划展区、海河计划展区、名城计划展区、旅游计划展区、海河之旅4D影厅;三层设住房、大众举措措施展区、生态城市展区、环境整治展区、重点地域计划展区、区县展区、城市映像影厅、公众相互作用参与区。仅只三层的展区,却把近几十年来天津市的变化与成长,展示的极尽形貌。参不雅的职员只需盘绕在这三层“走”上一遍,就总算外埠人也能够对于天津有了很了然的相识。

其次是高科学技术技能的施用。在一层的展厅里,你想一览天津市中心区的壮美情形吗?那好,工作职员只需轻轻一按手中的按键,挂在墙上的大屏幕和计划模型展区就会一路配合好,把天津中心区揭示在你的眼前,好像“触手可及”。游览二层的各个展区时,会有解说职员具体的讲给你听,不论什么不懂得处所,都可以找到他们解决。三层的展区分为各个自力的展区和城市映像影厅等,你想懂得天津哪个区的具体计划环境,只需在指示牌的指引下,1个个具体的浏览就好了。

再次是这搭的服务也是让我觉得满意的处所。工总职员的脸上都是满溢着和善的笑颜的,无论你有什么要求或者不懂得处所,他们会耐心的解说给你听,如果照旧不行的话,他们会亲自领你找到你想要相识的处所。并且这搭的细节预设也是布满了人性化的,各个死角城市有一些苏息区,整体的气势气魄跟展区也是很贴合的。包括洗手间的指示及内部预设,也是考虑到了大多数人的感触感染。各个处所也给残疾职员供给了利便。

最后是这搭的整齐。从踏进展厅的第一步起,就看到了许多的保洁职员在拭擦游人留下的陈迹,如许也会让我提醒自己,要有最少的大众品德,不要污染大众装备。保洁职员为了包管更多游人的康健,不辞辛苦的一遍遍拭擦着每处污痕,这让我很是替那一些留下陈迹的人感到羞惭,同时也对于这些大众职员肃然生敬。

当然,映像深刻的照旧工作职员对于工作的卖力,他们不厌烦其烦的提醒每名游人,不要在那一些克制照相和录像的处所恣意妄为,因为这些预设是有专利权的,那样子做的话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最后,我还在留言册上写下了自己想说的话,虽然不是什么很专业的语言,但却是1个参不雅者的感想。

文博展览馆展示空间的延伸性研究 篇3

空间是有限的,但它不是固化,不是定量,而是变量,可调剂,有大有小,可伸展可收缩。各类展示空间都是有限的,但是由于各种空间需求,我们要把空间无限延展,使得空间能表达出我们想要的内容的同时,让观众得到了丰富的感官体验,加深对展示本身的理解。故此,研究展示空间的延展性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很多展馆展厅靠分割来围合空间区域,简单地增加物理空间的面积,这样做是远远不够的,有时候就算很大的面积用了错误的展示手法也会让观众觉得很闷。如何让观众觉得展示有趣味的同时,了解加深对展品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让观众回味无穷想要再次踏入参观,那就是展示的延展性达到极致的目标了。如何解决空间布局分割问题,需要参考园林建筑方面的知识。例如苏州园林(图1)就把空间运用得非常灵活。其小中见大,一步一景等手法充分利用空间使之得到最大化,其借景、对景、漏景等手法如果能应用到一般性的展示空间中去也是不错的尝试(图2)。室内布置也有能学习到的部分,运用隔断等艺术手段使得视觉想象空间得到延伸,这里还包括观众互动得到的体验,这是虚拟空间的一部分;再者是建筑中对空间的一些处理手法,还有后续文博馆商店也是展馆信息的外延。如此,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有了交融,使得整个展厅鲜活起来,变成流动的,量变的展厅,让人们身在其中,却觉得空间不枯燥,不像教科书一样灌输知识,而是有视觉、行为、心理等层面的互动,使观众真正了解展示信息,达到信息交流的最终目的。

展馆空间是有限的,在展示中往往会出现空间限制,面积限制等空间不够用的情况,这会导致有些展示效果不佳。如何在有限的空间拓展出无限的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包括扩大展示空间的利用率,使空间发挥最大程度的用途。

如何拓展空间,达到空间实体面积或展示内容和想象空间是本篇论文的讨论点。参考国内外文献及案例,通过展示空间的界定划分和空间内的要素分析,总结出四种展示空间的延伸方式:实体空间、视觉心理空间、虚拟空间、想象空间。本文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的调查分析研究,总结出延展空间的方式方法,即物理层面的延伸和心理层面的延伸。

一、物理空间的拓展

何为空间?空间是一切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我们只有在空间的条件下才能设想任何真实的事物。而在辞海中如是说:“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也没有不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物质。”而在展示空间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信息传播。展览中需要蕴含丰富的信息量,让人们在固定的短暂的参观走动中把握。吸收的多与少,取决于展示空间的能量。人们进入展厅,感受的就是整个展示空间想要传达的理念,虽看展品,但空间带给人们的感受贯穿其中,离馆之时或者后来想起,最多的是整体的空间感受。

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部分,苏州园林以小著称,但它不因小而失去特色,而是小中见大,一步一景别有一番风味。园林中有很多方法,诸如借景、漏景、框景、对景……等等,在园林中,所有的景都有可能是别人的景,景物之间穿插借用,使得整个园林哪里都是景,每个景都有它的美,再通过道路的蜿蜒曲折,小桥流水的灵活运用,亭台楼阁的穿插,一幅江南温婉诗意的图画便展开了。最具特色的是苏州沧浪亭(图3),小园实在袖珍,中间山石凸起,四周回廊,就是这样一块地方,也能让观者在内游览几个小时,可见其中韵味。加上外廊与湖水相连,让人错以为外面的湖水也是园内所有,甚是巧妙,是借景的经典案例之一。

空间内的面积是限定的,但是可以运用各种手法达到更大信息量的呈现。通过空间区域的划分,子母空间和其他空间,延长展线达到展示内容的扩大,利用顶部、底部的设计来达到空间的扩充。

隔断的作用很多(图4),有的为了遮挡视线,有的为了组织交通,也有的纯粹为了装饰。通常1.8米以上的是高隔断,对视线有阻挡,起到划分空间和私密性的目的。1.2-1.8米之间的是一般隔断,给人分而不隔的感觉。低于1.2米的为低隔断,违和感较弱,但通透性较强。隔断有很多种形式:封闭、镂空、透明、半透明等。隔断也分固定隔断和活动隔断,按材料分又有木隔断、金属隔断、玻璃隔断、石材隔断、砖体隔断、板材隔断等;按功能类别又分实用性隔断和装饰性隔断等。

二、心理空间的延伸

(1)环境心理空间

展品的展示不是单一的摆放,不是和周围的墙面地面毫无关系的结合,而是本身作为展示空间的一个各个角色,来共同演绎一场主题。这些“界面”(图5)形式都是为了补充展品的丰富度,达到展品本身无法解释的完整性。例如半景手法,即半景画,实物与半景画的结合是利用了视觉错觉的一个手法。界面指的是顶面(图6)、地面、墙面(图7)等一系列的展示形式。

(2)互动虚拟空间

现在展示空间中,虚拟技术运用得很多,但大多只是大屏幕式地投影,观众看过就算,但是有些展示手法生动有趣,能引起观众的兴趣点,这些虚拟技术将会被未来的展示设计大量地运用,包括影视技术和远程技术的运用。例如上海档案馆新馆,位于黄浦江边,展厅介绍了上海多年的发展史,其中有一个展项让我印象深刻,它只有很小的两个操作台,不是特别注意不会察觉到,但是通过手柄的移动,可以实时看到黄浦江西岸的人群,也可以看到对岸浦东的建筑景色。这让整个展厅活起来了,与外界有了联系,仿佛外面的景色也是展示中的一部分。通过展览对过往的回顾,再看到如今的上海滩,古今在瞬间串联起来,让人感叹时代发展之迅速。

(3)想象空间

展示空间是限定的,展示的内容也是被限定在这些界面中,但是调动空间中一切能利用的元素,使观众得到单纯的图文版面感受不到的感官体验,从而想象出展示本身想要传达的意境,使得空间外延到了展厅之外,拓展了空间(图8)。

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得出了展示空间延伸的几种方式方法,分为实体空间的延伸、视觉心理空间的延伸、虚拟空间和想像空间的延伸。从人本角度出发,使观众得到普通的展陈形式得不到的丰富信息量和体验,使观众能在短暂的观展过程中,愉悦并清晰地接收到展览想要传达的主题,达到空间的高效运用,也增加了观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最终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也使空间成为一个变量,使空间活动起来。

参考文献:

〔1〕程大锦. 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彭一刚. 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张绮曼 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4〕陈从周.大家小书 梓翁说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5〕(英.)布莱恩.劳森 .空间的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 迈向建筑现象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场景于展览空间的意义 篇4

关键词:场景,情境,展览建筑

1 场景的概念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

1.1 场景的概念

场景是一个广泛出现于各种艺术门类的概念,在通常情况下被较多用于戏剧和电影中,它作为戏剧与电影的基本构成元素,包含了背景、环境以及人物的活动等等复杂的因素。而单纯从戏剧的典型角度来分析,构成场景的各种因素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人物活动,这是场景中唯一动态的也是最活跃和富有趣味的一个部分,而背景、环境、前因后果的联系等等众多因素共同构成另一个部分——情境。因此,从另一个角度陈述场景这个概念则是:人物在特定的情境内进行活动所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段落,是戏剧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1]。

当然,戏剧不是场景存在的唯一母体,众多艺术活动都能够创造特定情境中的人物活动,如绘画、小说、诗歌,当然建筑这一空间的艺术也可以。

1.2 情境于建筑的意义

黑格尔把情境看作是各种艺术共同的对象,只是在不同的艺术中有不同的要求。“……情境供给我们以广泛的研究范围,因为艺术的最重要的一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2]他在讨论戏剧的特性时,把情境、冲突动作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内容体系,并认为“内在的和外在的定性的环境、情况和关系”。

早期受情境主义者的影响,建筑师开始在建筑空间设计中介入事件和活动,情境最早被应用到了语言学中,后来逐渐被应用到心理学、建筑、艺术、教育等领域。情境主义是一种哲学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里任何事情都可以被解释成正在进行的行为,这种行为和当前以及历史的背景联系在一起,这种世界观完全采用了到达真理和意义的方法,而在建筑学中它更多的被称为文脉主义。

对于建筑师来说,情境往往只是他们需要阅读的上下文,建筑才是他们创造出来的主角。但当我们真正弄明白情境之涵义、真正看清楚它与人物活动的关系时,我们会发现,对人们来说,建筑也不过是他们生活活动的背景,与时间、环境等一样是情境中的要素之一。建筑空间≠生活场景,完成了建筑空间的创作并不一定能形成一幕幕生活场景,场景中的氛围感与事件感是单纯苍白的空间所不能具备的[3]。因此,从场景或者从生活这个大角度来说,建筑师创造的也只是情境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主角。

因此,建筑的空间是设计师创造的手段,而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对空间进行设计的目的直指人在其中的活动情况,是对于人物活动的设计,进而构成一种场景的设计。建筑空间的狭小、宽敞、丰富、纯净、活泼、静穆等等特性均是人眼乃至人心的折射。建筑师不像导演那样直接指挥人物的活动,根据剧本创造拟定的情节,我们拟定空间从而设想场景,继而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情节,这一情节有着向任何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但其内在则被同一的空间背景——相似的情境所联系。

2 展览空间具有场景性的特征及意义

2.1 展览空间的情境特征

在展览空间中,参观者与展品之间以及参观者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一系列看与被看的关系,展品、参观者与参观流线之间的时间线索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戏剧性。因此,场景相对于展览空间是一个更为复杂具有更多相度的概念——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许多场景的有序结合才构成了情节,而许多展览场景的有序结合才从时间和空间上构成一套完整的参观体验。

小仲马对戏剧情境有着这样的说法:“剧作家在设想一个情境时,他应该问自己三个问题:在这个情况下我该做些什么事?别人将做些什么事?什么事是应该做的?……”这似乎放在建筑师身上也正合适。 当我们设想空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类似的问题:在这样的空间中我们该做什么,别人该做什么,有什么事适合发生。而在展览空间中,前两个问题相对较为明确,而第三个问题则显得更微妙些。出于展览建筑原本的功能,观展当然是我们在设计空间时所设想的主要人物行为,但展览空间中适合发生的事情绝不仅仅只有观展。因此当剧作家对情境提出具体而丰富的要求时,建筑师也应当设想同样具体且丰富的展览空间,其具体表现在对展览流线的严谨安排,其丰富则寄于建筑师自身对空间表现性的追求以及对空间内多样化行为的联想。

2.2 展览空间中人物活动的特征

在一般的展览空间的设计中,参观流线的设计极为重要,由此可见,展览空间与其他建筑空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在期望达到空间的丰富与趣味性的同时旨在创造一种有序的、富于引导性的空间,并在某种程度上需要避免序列的不清晰以防造成参观流线的错乱。人物在展览空间中的活动主要依据建筑师对参观流线的设计而进行,从上一节的分析来看,展览空间必然根据参观流线的顺序有其引导性和次序性,但又不能死板的按照流线构建强迫性的空间,才能实现展览情境的具体与丰富,因而其中的人物活动也相应的具有次序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传统意义上,从人们进入展览空间的目的看来,不外乎是为了观看展品,正因为如此,展览空间在传统的设计过程中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展品陈列空间的布局,希望形成……从而使参观者能以最简洁的路线进行参观。但随着博物馆、美术馆等等展览建筑的日渐增多与普遍、收费日益平民化,其在人们心中渐渐从一处陈列贵重物品的神秘之处转变成了一个安静且具有文化气息的休闲去处,当它不再是一个贵族式的地方时,循序渐进的参观就不再是展览空间唯一的立足点。如,贝聿铭在东馆中创造性的将大量展品灵活布于公共空间,实际上就是在提升整个建筑空间的丰富感,从而造成人物活动相应的丰富多变。

3 展览空间中场景的研究范围

3.1 情境中要素的运用

情境中的各要素:道具、声音、光线等形成一种内在的关联,它不光是功能间的联系,而更能带来一种让人体验参与的氛围。作为背景的情境及其要素的关联属性将会直接影响生活事件的内容及方式。显然,展览空间绝不仅仅是提供一个个空旷的场所以供陈列观赏所用,随着展品文化性质的日益丰富与复杂,建筑师出于对文化艺术的天生敏感性也绝不甘心于建造单纯的摆放物品的空间,小至休息的座凳大至整体的采光方式,统统都是建筑师与参展者互动的工具。就如同西扎在波尔图设计的塞拉尔乌斯财团现代美术馆,无论连续的入口还是面向三个展厅的异形门,都是建筑师在其展览场景中布下的奇特道具。又比如南京大屠杀遇害者纪念新馆中有一个特殊的纪念空间,每7 s响起一声水滴声,墙面上即刻亮起一盏遇害者名字的灯并马上暗下,以此表示每7 s便有一名无辜者被杀死,这个黑暗诡异的场景被放置在纪念馆的一处角落,却十分引人关注,显然,水滴声和即亮即暗的灯光成了这个场景里的关键的元素。

3.2 场景间的空间关联

从场景的基本概念出发,它是情节的基本构成因素,而以文学或戏剧的情节特征来看,情节基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瞬间定格情节;连续线性情节;非线性立体情节。瞬间定格情节较多出现在绘画文学等静态艺术形式中,其余两种情节类型均是以场景为珍珠而串成的不同项链。对于展览空间场景来说,如上节所谈到的,期待有序的、富于引导性的空间,这种各个场景间的关联性显得尤为重要。

展览常以主题性来组织,每个主题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展览场景,每个主题之间或是时间链接的关系或是事件性质的并置抑或是不同地域性的区分,这样所形成的场景链接自然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如谷口吉生在爱知县丰田市的丰田美术馆,参观者通过室外步道、楼梯、架空廊道、室外平台等等一系列丰富的空间道具将几个大小、标高各不相同的展示场景有机的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立体展览情节。

4 现阶段大量展览空间中的场景缺失

现代展览建筑中并非总能关注到场景的重要性,这其中当然有现代主义本身的责任。现代主义初期的工业化、国际化的风潮使得建筑学本身缺少对人的关注,有很大一批博物馆,美术馆只是提供了一个摆放物品的空间而已,这类展馆或许硬件并不落后,流线也合理通顺,但空间与展品之间与参展者之间的对话太少,有的或追求宽敞明亮的空间以至于失去尺度。而当后现代到来时,又出现了许多拙劣的具象表现,在展览建筑的建成作品中,似乎建筑外形的标新立异显得格外代表建筑师心意,历史博物馆就以古董作为造型的立意,科技博物馆就以科技产品充当立面元素,与之相对的是内部空间的苍白无力。

除去空间与环境的因素,虽然说多媒体开始在展览建筑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使用大量多媒体并不等于展览空间场景的优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像化的展览降低了参观者的主动性,同时也削弱了空间本身的表现能力。单纯靠眼睛看和耳朵听,展览可以简化为一场电影,把参展中的步行移动这个重要元素完全去除,而影像化的场景大都是自闭的,也就是说影像自身呈现了完整的场景,人的存在无足轻重。当然,这只是虚拟现实的技术还未达到广泛使用时的结论,如果展览由全方位虚拟现实来替代,人寸步不移就能观赏到所需的一切,那么也许展览馆就走到历史的尽头了。

参考文献

[1]张先.戏剧艺术——艺术教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德]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陆邵明.建筑体验——空间中的情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美]阿摩斯.拉普卜特.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建筑理论译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天津规划展览馆实践报告 篇5

我们一行三人在下午2点左右来到城市规划馆并在门外照了一张合影。随后,我们便跟随工作人员倾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天津的声音。工作人员将天津的历史、天津的现状、天津的未来规划娓娓而谈,我们都认真的去了解天津、感受天津这座大城市的魅力。这次活动中,我们参观了天津城区规划、主要建筑模型、天津总体规划、天津市交通枢纽等等。这些极大的引起了我们的兴趣,我们都兴致勃勃的跟着讲解员去听听这些建筑的心声。市规划展览馆是展示天津城市历史变迁、发展现状和规划远景的重要窗口和向国内外宣传天津的重要载体以及介绍城市发展全貌的重要平台。展馆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基础上,大量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将激光成像、发光地图、电子翻书、多通道投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全面展示了天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坐落于海河北岸的意式风情区,在河北区博爱道和北安道交口,有效布展面积约10000平方米,共分为四层、一层设历史展区、总体规划展区、交通规划展区、中心城区规划模型展区、临展区;二层设滨海新区规划展区、海河规划展区、名城规划展区、旅游规划展区、海河之旅4D影厅;三层设住房、公共设施展区、生态城市展区、环境整治展区、重点地区规划展区、区县展区、城市映像影厅、公众互动参与区。四层为办公区。天津市规划展览馆在采用展板、模型等传统展示手段基础上,大量采用了高科技手段,将激光成像、发光地图、电子翻书、多通道投影等现代声光电技术融入多项展示环节,全面展示了天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馆的设计集专业性、知识性、互动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既具备城市规划宣传、科普教育、展览的功能,又是天津对外展示自己的一道靓丽风景。我们十分关注塘沽的发展和规划,站在城市规划的沙盘模型前,听着讲解员的介绍,我们兴致勃勃地寻找着我们的学校关注着我们城市的未来。我们观看了天津市的发展历程,了解了城市历次总体规划,尤其是看到滨海新区的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的总体目标让大家激动不已。通过参观,我们切实感受到了天津的巨大发展变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对天津未来充满希望。通过参观,我们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正确方针的指引下,天津城市面貌取得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天津加快发展的时代脉搏。天津市城市规划展览馆从城乡规划的视角,展示天津600多年来,特别是建国和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城市变迁及发展脉络,展示当今天津城乡规划建设的成就和城市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城市之一。天津是中央直辖市,行政区域包括市内六个区,四个郊区,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海河入海处,是中国重要的工业、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市区,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五个县。全市总面积11305平方公里,1984年底总人口795.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7.1万人;市中心建成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324.7万人。北宋时在今市区三叉河口一带设河平塞;金代设直沽塞;元延祐三年(1316)称海津镇;1400年明燕王朱棣改海津为天津,明永乐二年(1404)筑城设卫,成为沿海近畿城市。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兴旺,促进了天津商业繁荣。鸦片战争前夕,天津已是一个有20万人口的繁华城市。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后,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先后有英、法、德、日、意、比、奥、俄等八国在天津开辟租界,总面积达15平方公里。由于租界各自为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没有统一规划,城市布局混乱,建筑、人口高度密集。规划和建设 1952年,天津市开始编制城市规划,到1985年,曾经多次修改、补充和重新编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天津市着重解决威胁城市安全的防洪工程和工人住房问题。整治了新开河等泄洪、排水河道,开挖了独流减河;改造了五千多处贫民居住的“窝铺”,修建了七个工人新村,总建筑面积达105万平方米。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了白庙、北站外、土城和陈塘庄四个工业区,开辟了杨柳青、咸水沽、军粮城三个卫星城镇,整顿、建设了城市道路等市政工程设施。修建了尖山、丁字沽等一批新居住区,新建了水上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使城市的各项设施有初步的改善。

1959年重新编制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采取了组团式布局,提出在近郊和沿海发展卫星城镇。1958~1965年间,陆续开辟了东南郊、北仓、引河北、新开河、杨庄子、西营门、程林庄等工业区;建设了西青道、京津、津塘公路等主干道;新建了凌庄水厂、马厂水厂,改建了下水道系统,开挖了大沽、北塘两条排水河道,解决了对海河的污染问题,为节水防咸还修建了海河河口防潮闸;新建了一大批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的各项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1966~1975年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陷于停顿,各项建设失去控制,在乱占土地乱建设的情况下,出现了五个工业地段和散布市郊的三十余处工厂“摊点”。这一时期虽然建设了6.5公里的地下铁道,开辟了大港油田和大港石油化工城和近郊大南河轻纺工业卫星城,但城市建设落后于工业建设。

1976年天津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破坏严重。1977年,以灾后的恢复、重建为主要内容编制了城市规划,并据此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工作。在基本恢复震灾造成的破坏以后,又根据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于1981年进一步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近年来完成了引滦入津引水工程,初步解决了城市水源问题;扩建、新建了自来水厂;建设了大型污水处理厂;新建了东郊、西郊煤气厂,扩充了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的供应;改造第一发电厂为热电厂,实现中心区集中供热;开辟了主干道网的中环线;建设了海河大桥,开发海河下游航运;扩建了塘沽新港集装箱码头,建设了海河二道闸,为扩大内河港海运创造了条件;完善了境内公路网;航空港扩建为国际一级备降机场;市政公用设施有了较大提高,城市交通有了较大的改善。

1984年以后,为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塘沽新港附近开辟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市内设立了涉外活动区,并建设各种有关设施。旧区改造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整治改造了严重积水的旧住宅区,维修了有特色的旧建筑和古建筑,整修和新建了一批沿街建筑和高层住宅;建设了海河两岸的带状公园,大力发展街头绿化和庭院绿化,美化了居住环境,进一步开展了大气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但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严重,旧区改造工作是今后较长时期内的一项艰巨任务。

规划要点 1985年又修订了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此规划是以京津唐地区国土规划和有关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编制的,其特点是确定了全市范围内城镇和工业发展的全面布局。工业建设的重心有计划地移向沿海地区,开发海河下游工业区和滨海工业城镇,积极建设卫星城和县镇小城市。城市布局是以海河为轴线,天津市区为中心,包括塘沽和海河下游工业区,形成城市主体,与周围的滨海城镇、近郊卫星城、五个县城和建制镇,以及重点乡镇组成多层次城镇网络体系(见图)。要求到20世纪末,把天津市建设成为具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的多功能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国际性港口城市。全市总人口将发展到 950万人左右,城镇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54.9%提高到64%左右,其中城市常住人口为610万左右。通过有计划地向沿海和卫星城镇扩散工业和人口,中心市区人口控制在380万人,用地控制为330平方公里。塘沽包括港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发展到60万人。整个沿海地区城市人口将达120万人。

海河将成为贯穿中心市区和滨海地区的天然轴线。二道闸以上的河段以蓄水为主,适当发展游乐设施,沿岸建设大型公共建筑,扩大绿地面积,形成市区的主要风景线。71平方公里的中心市区要发展科学、文教事业和第三产业,市级商业中心从原有的劝业场、和平路一带适当外延,南市将是公共建筑和商业机构集中的地区,解放南路、南京路、进步道要恢复和发展金融机构;在丁字沽、中山门规划新建两处市级副中心。

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将以内、中、外三条环线和14条放射线组成的主干道系统为骨干,组织快速交通;遍布全市的次干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并利用一般性道路组成区域性自行车交通系统。此外,继续发展地下铁道和快速有轨交通,加强市区与近郊的联系。

海河下游以航运为主,通行万吨以下海轮,沿岸开辟码头、仓库;北岸发展钢铁、机械加工企业,南岸建设轻纺工业、精细化工企业。

滨海地带的港口和造船、机械、建材、化工、轻纺工业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利用沿海口岸优势,积极发展渔业、第三产业,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海洋工程的开发。以塘沽为核心形成的港口城市,将成为滨海地带的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北翼的汉沽将建成以海洋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南翼的大港将建成以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城市。在其周围发展北塘、葛沽、小站、官港、二号院(大港石油区生活基地)等小城镇,形成滨海城镇体系,利用其在渤海湾海岸带中心的有利地位,为繁荣和发展渤海湾经济协作圈作出贡献。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6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人类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及信息载体,随着人类社会和思想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成为整个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马斯洛为首的心理学家创立的科学人本心理学的影响下,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以雨后春笋般的速度快速成长。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展览展示设计越来越多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成为传播、记录、传承的重要载体。人们也越来越喜欢以这种直观的方式来接受与分享文化知识。比起阅读枯燥的文字,这种可以直接接触到实物的模型、图案的模式更加容易让人接受。本文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参观者为重心,作为展览展示空间的主要设计对象。把人的行为和感知作为设计的参照系统,充分考虑人的心理、爱好、行为习惯,结合人的思维方式及感官思维来设计空间的展览形式、灯光、材质。对展览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功能提升、品质优化,进而创造出丰富、多样、安全、舒适的展览展示空间。

2.现状

传统的展览展示空间仅仅以展示为目的,以展品展示为中心,以实物模型、图片展示、微缩模型为展示传播的主要方法,加以文字简介、图片、绘画展示的以静态的方式来展览。现代的展示设计又有了新的功能和表现手法,他运用多种艺术语言,并很好的把二维与三维相互结合,用心打造空间场景,使参观者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感到和展馆融为一体,能感受到与展品的互动。当代展示空间的功能更多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传播、继承、分享、交流。现在的展示空间更像一个大课堂,吸引各种年龄、层次的人去学习。展示空间功能的转变使得设计的重心也由展示的物体本身转向受众的群体,如何吸引大量的参观者、如何更好的传播文化、如何更受参观者的喜爱成为主要的设计课题。

3.初探

(1)灯光方面,现代的展示空间应更多的改变以前传统的布置灯光的形式与现代的科技相结合,以全新的手法应用到展示照明领域。利用人类“移情”的特性,为展品提供照明,甚至可以让观察者换位思考,感觉自己就是展品的创始人或者自己就是展品本身。更多的考虑大众人群的感光程度,从参观者的舒适度出发,让大众在舒适的前提下关注到展体,感受到展示的内容和传播的文化。展出的主题和轻重缓急的“情节”通过灯光的明暗、色调的冷暖、对比的强度来体现,让参观者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展馆的传达。

(2)颜色也是一种心理的阐述形式,它是首先吸引参观者的要素,色彩和设计巧妙地结合更能够反映出展示的主题和内涵。现代展示空间在色彩的设计上,不应再一直使用单调的黑白灰的展示,明快鲜亮、快活的色彩的使用也大胆加入到了展示空间设计中,色块的形状、大小和空间的尺度进行适当的搭配设计,在给展馆增加生动性的同时也吸引不同人群的关注和喜爱。

(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越来越多的出现并应用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展览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的增长,现代人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和喜爱使得高科技在展示空间的应用也成为必然。幻影成像、场景还原、微缩景观、半景画、视频全息投影等科技手段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大型的展馆中。为了满足不同国家人群的参观有的展馆甚至安装了多种语言的讲解设置,无论参观者是来自哪个国家只要戴上讲解器并选择自己的母语,都会听到母语的阐述,甚至在整个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讲解的详细程度。

(4)经过对大部分人的心理调查得出结果,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对参与过的事情的印象最深刻。所以展览展示设计不仅仅是把人群作为参观者来对待,整体的设计中也应让人群很自然的参与了进来,成为整个过程的参与者。现在很多博物馆等展览空间会设置一些小游戏放置在空间中,甚至会有专供参观者参与制作的空间,这都吸引了大量的观察者的参与,可见互动性的设计将是一个大方向。

(5)公共空间的舒适性设计,展示空间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很严肃、拘谨,从而让压力下工作的人群望而却步,现代人在渴求知识的同时对环境的舒适度还是有需求的。展示空间的公共空间放置沙发、茶几等,“回家”般的感觉可以让参观者在学习之余坐下来惬意的回味一番,温馨的环境也会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沉醉在展示空间的文化中。

总结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趋势,展览空间的人性化设计就是为了更好的传达展示空间的理念,让更多的人走进来从而感受到传播的文化。展示空间人性化的设计主要是基于大众层面满足参观者的生理、心理、生存环境、信息交流等方面的需求。在教育层面,展示形式应该与时俱进,贴合现代人的生活,空间上应该为观众创作更加舒适、自由的学习环境。科技应用上应该更加的增加展示空间与参观者的互动性,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7

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要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 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 是新时代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在中央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 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型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 亦需要一个展示的平台以记录城市发展的进程。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这样的平台, 又同时承载着让公众了解城市历史、关注城市变化、参与城市建设发展的重任。在城市规划展览方面, 虽然我国起步较晚, 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者已经意识到了城市规划展览的重要性, 并正积极的建设类似场馆。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及规划理念, 在我国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期, 城市更加需要对规划理念、建设成就及精神风貌进行自己的诠释, 而城市规划展览馆就是围绕着这些因素形成的新的形态。

2000年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正式对外开放, 标志着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城市规划展览馆诞生。至今, 全国各地已经建成城市规划展览馆100余个, 在建和拟建的城市规划展览馆也有数十个, 这些城市规划展览馆已成为一座座城市“历史、现在、未来”的缩影, 向世人们展示着所在城市的历史维度和空间维度。本文要讲述的, 就是在承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中, 建筑师对于城市规划展览馆和城市建设之间关联度和契合度的思考。

2 项目概况

说起承德, 人们最先联想到的就是坐落于承德市中心的秀美壮丽的避暑山庄。从距今三百年前的康熙王朝开始, 承德因避暑山庄而兴起, 并不断以避暑山庄为中心、沿着武烈河及燕山山脉向外拓展, 逐渐发展为如今举世闻名的避暑旅游城市。

承德城市规划展览馆项目 (以下简称“本项目”或“展览馆”) 正是在前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作品。作为承德市重要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 建设方提出设计要求, 既要注重承德厚重的历史文化, 又体现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设计理念应遵循承德“大气、文气、秀气、灵气”的地域性建筑特色, 并突出展现承德城市建设成就和城市建设的美好未来。

本项目地块位于承德市中心城区大石庙偏岭武阳综合办公区内, 是承德市的南大门, 距承德市行政办公中心2公里, 距避暑山庄15分钟车程 (见图1) 。地块呈规则四方形, 现状地形平整, 东西长约85米, 南北长约80米, 规划用地面积6900平方米。

3 设计理念

项目的规划定位决定了展览馆与城市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展览馆既是城市的一部分, 又在内部展现了城市的规划模型,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承德城市发展的特点在中国城市中独一无二, 由避暑山庄向外延展, 可以叙述的历史有很多, 如何结合地域、城市与历史设计展览馆, 成为设计的核心理念。在承德的主要特点中, 笔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承德的山水、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秀美的自然人文景观,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展览馆的内在形式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了以上因素, 才会孕育出符合承德城市特征的、自然的、本土的建筑。

展览馆主展厅为本项目的核心区域。在本项目设计之初, 计划放置于主展厅正中位置的城市规划模型的形状和尺寸即已确定。由于主展厅必须围绕城市规划模型展开设计, 而该模型的形状特殊 (呈三角形) , 且占地面积较大 (约800平方米) , 因此, 如何结合城市规划模型, 又体现建设方提出的设计要求, 成为主展厅以及整个展览馆设计方案的难点。通过数轮前期调研及方案讨论, 最后形成本项目以承德城市发展形态为出发点, 结合承德特有的山脉地形和浓郁的历史建筑特色的设计理念 (见图2) 。

展览馆在临近的城市地块中并不以高度和沿街长度突出, 而是突出建筑的整体感和与城市空间、城市地貌及文化特色的结合, 充分地表达了建筑与城市的和谐关系。

4 功能分区

展览馆的功能主要分为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和规划局办公的功能。其中城市规划展览功能又由主展厅、副展厅和序厅三部分组成。

整个建筑总高四层。一层全部为序厅。主展厅位于二层, 是整个建筑最核心的部分。主展厅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的三边, 亦设计为三角形, 再以三角形的主展厅将整个本项目二层及以部分建筑体量切割成三个功能体块, 其中两部分为副展厅, 一部分为规划局办公区域, 主展厅的虚和三个功能区的实相呼应, 隐喻承德市三角形的主市区地形及三面环山的地形特征和城市脉络。

展览馆内部空间以城市规划模型所在的主展厅为中心, 结合序厅、副展厅的参观流线和规划局办公空间形成了本项目的整体建筑造型 (见图3) 。参观人流由序厅进入 (序厅主要为区县展览、临时展览) , 随后进入二层主展厅, 沿三角形城市规划模型完成参观后, 即可进入位于二层副展厅区域, 在副展厅内逐阶向上至三层和四层 (副展厅主要为城市规划展览模型、主展览和评审会议厅) , 最后可从四层俯视二层主展厅的城市规划模型, 从整体感觉承德市整体城市规划的立意和布局, 完成参观。规划局办公部分为建筑东侧的一至五层, 与展览流线互不交叉, 且面向比较安静的一侧。整个建筑屋顶为上人平台, 用卵石铺砌出承德的城市形态。 (见图4、图5)

5 立面造型

展览馆建筑整体方正, 城市规划展览体块被三块实体包围, 展览馆入口为位于建筑西北角缺口处的大台阶 (见图6) 。建筑立面简洁沉稳, 将承德的山区地形抽象为岩石的材质和体型, 四周成组悬挂深色石材条板, 通过不同宽度的间距及朝向突出建筑的体量感, 代表环绕在承德四周的山脉。城市规划展览体块外墙和屋顶为红色, 开下疏上密的方洞口, 从避暑山庄、外八庙等古建筑中抽取红墙和凹窗的传统建筑元素, 与古建筑外墙同色同做法。与灰色石材交相辉映, 隐喻位于群山之中的承德古建。

6 建造技术

展览馆立面在设计中采用了模数的方法, 让设计和建造的过程更加理性和系统化。通过对立面的分析, 最终确定采用柱网在主轴线上的间距6.6m, 石材间距200mm的模数, 通过倍数的放大调整间距, 即当石材间距达到600mm即可设置竖向外窗, 外窗高度与石材同高。在与立面垂直方向, 通过层数间的高低错落和角度的扭转, 形成大小不一、错动有致的石材体块, 由于石材大多为垂直方向, 因此在阳光投影下会呈现出很深的阴影效果, 从而使立面的体积感更加饱满 (见图7) 。作为立面上面积最大的部分, 石材的选用对整个建筑的效果呈现起到关键作用。最终多次通过材料的比较及现场小样, 发现了“承德绿”这种本地石材, 颜色呈沉稳的深灰色, 经过烧毛处理后, 完美体现了承德的本土特色。

红色墙面同样利用了模数控制的方法, 长宽为300×300mm的凹窗, 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间距均为1.5m, 通过随机的排布, 使光线能均匀而又自由的投射到展厅内。凹窗的形式吸取了承德标志古建普陀宗乘之庙的立面开窗形式, 具有浓郁的藏式建筑的本土特色。

建筑立面倾斜的山石切割造型一直延续到主展厅内, 从展厅内部也可以完全感受到三块石材实体环抱着城市规划模型形成的主体空间。从内到外贯彻了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立面是平面功能直接的展现, 不是通过立面表皮或者其他手法主义的方式表达想法。 (见图8)

建筑展厅内统一使用与外立面相同的花岗岩石材, 只是从磨光处理上采用抛光的处理手法, 更适合室内展陈的需要。主展厅顶部设计了三处采光天窗, 光线通过不同方向投射到城市规划模型上, 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同时, 天窗在屋面的造型上同样是仿照山石的处理方法, 隐喻群山与建筑的关系。

建筑立面造型的完成度把握成为施工控制的重点, 模数化的立面设计使得施工的技术含量相对降低, 即使是普通的技术工人也可以完成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干挂石材及真石漆墙面均为较为成熟的技术做法, 在紧张的工期中设计方充分与建设方及施工方沟通, 解决了很多设计中不完善的技术问题。

7 结语

建筑的建造是一个复杂及繁琐的过程, 建筑师则是这一复杂过程的引导者。本项目由于工期紧张, 为了能如期竣工使用, 迎接建国60周年大庆, 工程各方都协调合作, 笔者曾多次往返工地, 很多建筑细节是在现场确定的。在其他项目还按部就班进行概念方案和效果图的时候, 展览馆已经如期在翌年五月份面向公众开馆了。如今, 竣工五年的展览馆, 已被近年来开发的高层楼盘环绕, 但它仍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屹立于众楼群之中, 充分展示着建筑的体量和魅力。每次进入承德市区, 第一个醒目的建筑就是规划展览馆。它似乎提醒过往的人们, 它是与众不同的, 而又融入城市肌理与空间的。展览馆表达着一种理念, 植根于本土的设计, 才是能够历久弥新, 真正打动人的建筑。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8

当今社会提倡建设节约型园林。重庆公园的建设大都依山而建。对山地公园来说,由于人们对公园地形空间缺乏理性的认识与分析,导致公园功能空间布局随意,与地形空间特点的利用存在着偏差,造成了无论是景观资源还是经济的双重浪费。到底山地地形空间与功能空间布局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怎样的功能空间布局才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国内外对于该领域的研究较少,且研究方法相对单一。本文尝试引入GIS技术,重塑基址3D地形模型,并将其与建设实施的平面图进行对比分析,试图寻找出地形空间与功能空间布局之间存在的某种内在联系。

1 调查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重庆市动物园作为研究对象。重庆市动物园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杨家坪,用地属于浅丘地貌,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公园始建于1953年,当时名为“西区公园”。1958年,市人民委员会将西区公园扩建为动物园。至1966年,已扩建成初具规模的中型动物园[1]。到目前为止,重庆市动物园总占地46.67 hm2,园内山峦绵亘起伏,自然风光清新绮丽,竹树葱茏,环境幽静,常有展出动物230余种、6000余只。可见,重庆市动物园具有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地形地貌特征、丰富的展览空间形态。

1.2 研究方法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以下4种方法。(1)基地平面分析。通过CAD地形图绘制现状平面图,分析基址现有场所的植被、建筑笼舍、水体等布局关系及特点。(2)实地调查。通过实地调查,现场照相以及测绘的方式,分析基地地形特征及空间特点。(3)GIS分析。利用Arc View分析软件,建立基地3D地形模型,把基地地形直观再现出来。(4)对比分析。将基址平面图与3D地形模型进行图层叠加与对比分析,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

1.3 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的层次属于中观层次,即动物园基地地形与动物功能空间、功能场馆之间的布局关系和功能场馆与地形的利用关系及其空间的处理方式。因此,本文研究的功能空间对象只基于动物园动物展览的不同功能空间,弱化人类休闲、游玩、管理等功能空间。

2 动物园的地形特点

重庆市动物园位于重庆西郊,东面有桃花溪流过。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资料,以及实地调查,并结合GIS对动物园基地地形的分析(见图1、图2),可知动物园地势西侧较高,东南侧较低,最高海拔305.8 m,最低海拔240.0 m,相对高差达65.8 m。主要由2条平行山脉和大小近8个山头构成,地形空间呈现“U”型,成为重庆市动物园的主导地形空间。加之四周山脊线上的丰富植被形成了动物园的绿色屏障,使动物园相对独立,与外界的相互影响较小。在整个“U”型空间中,又从东至西分布了几个次一级的“U”型空间,局部相对独立的空间对动物园中动物独特生境的营造以及展出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

各个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依据地形特点的山地分类方式。本文研究中,参考《山地建筑设计》(卢济威,王海松)[2]中对于山体山位特征的分类方法,再结合重庆市动物园的实地地形,可以分析出:重庆市动物园的地形主要有山顶、山脊、山腰、山麓、山谷、盆地6种类型。其中,山顶,主要位于公园东西走向的2条山脉顶部,形态上呈现点状分布;山脊,连贯了公园东西片区,形态上呈现条形隆起;山腰,公园大部分用地都属于这种类型,位于山体顶部与底部之间;山麓,在公园分布较少,其周围大部分区域较开敞,只有一面与上坡相联合;山谷,主要分布于公园中部沟谷地段,两侧或三面被山坡所围;盆地,主要位于公园东南侧,四周的大部分地区为上坡所围,内部较为平缓、宽大。

3 动物园的功能空间及其布局

动物园是在人工饲养、放养条件下,保护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休闲娱乐设施的一种绿地类型[3]。动物园在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是一种很受群众欢迎的公园。总结归纳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动物园的功能基本有:保护、教育、研究和娱乐4种。

本文把重庆市动物园的展览空间大体上分成珍稀动物展览空间、鸟类展览空间、草食动物展览空间、水禽及两栖动物展览空间、灵长类动物展览空间、猛兽展览空间6种类型。

将基址平面图与展览空间、基地3D模型进行对比叠加(图3、图4),分析展览基址(包括场馆、笼舍及活动场等)与地形特征之间的联系。

4 动物园各功能空间的布局特点

在动物园中,动物是一种有生命的特殊展品,而动物园是展示动物和动物生境的场所。在观展设计中,观和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物园的观展方式既要从观赏者的需求角度考虑,又要从动物这一特殊展品的需求角度去考虑。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地形条件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动物展览空间的布局方式以及动物展览空间的自然性与围栏内的空间特性。由于动物园动物种类繁多,且来自不同的生态环境,为了保持动物的原有生境,应模拟出动物野生的地形地貌环境,为动物提供适宜其生理要求的生活空间,营造出独立、不相互干扰的生境,以便于安排各种笼舍建筑。

从收集到的资料可知,整个动物园的馆舍分布按照动物进化顺序与自然地形相结合修建。以水禽湖为中心,湖西北为狮虎馆、猴馆,湖北为雀鸟馆、猛兽馆,湖东为金鱼馆、两栖爬行馆,河马馆、熊猫馆紧邻金鱼馆;西南,大象馆、斑马野鹿馆、羚羊馆等草食动物馆舍位于园南浅丘。

4.1 珍稀动物生境展示空间

位于基地东侧区域,主要展览馆舍为熊猫馆。结合动物园3D地形图可以看出,该区位于山腰地块,展览空间根据地形特点分成2层展示。该空间利用背面山坡与人工堡坎,将展览空间最大化。建筑的布局则在地质条件较好,利于建设的地块,方便管理与活动。同时,背面的坡坎也减少了外界对珍稀动物生境的干扰,有利于动物的保护与管理(图5)。

4.2 鸟类生境展览空间

位于园区东南侧山头上,主要展览动物有鹦鹉,雀、鸵鸟等鸟类。由于鸟类的生活习惯与观赏特性,以及照顾游人直观、生动的观赏需求,需要加大上方空间的空旷性,因此鸟类的展览空间沿着东南侧的山脊一直延伸。同时,为了便于鸟类管理,鸟类展览区鸟语林景点需全区覆网,选择布局于山鞍部。同时,在山脚的凹形空间布置建筑,利于游人观赏及鸟类展览区的管理。

4.3 草食动物展览空间

位于动物园南侧山麓部分,主要展览场馆有大象馆、斑马馆、野鹿馆、羚羊馆等。园区内利用大面积的缓坡草地,充分模拟草食动物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增大了游人的观赏视野。

4.4 水禽及两栖动物展览空间

位于动物园中部,以水禽湖为中心,属于山谷地段。展览场馆包含了金鱼馆、两栖爬行馆、河马馆等。由于该展览空间的动物生境都与水有关,因此该类动物的展览场馆都布置于山谷低洼处的水域附近。同时,山谷地段空间低洼,整个公园的地表汇水均汇集与此,利于水禽及两栖动物生境的营造,以及建设与经营管理成本的节省。山谷中宁静的空间感受,在满足了人们观赏需求的同时,也满足了游人戏水、玩水的娱乐需求。

4.5 灵长类动物展览空间

位于动物园中部偏北侧,属于山谷地形,展览动物以各类猴、猿为主。由于灵长类动物具有攀爬特性,动物园利用原地形的高差,将基址地形进行改造,处理为高切坡,扩展了游人观赏面以及观赏视野,为游人提供了最广阔的观赏视角。同时,结合展览馆及笼舍,多方式多角度展览,给游人提供多样全面的灵长类动物生境展示(图6)。

4.6 猛兽展览空间

位于公园西北侧山麓部分,主要展览动物有老虎、狮子、豹、狼等猛兽。老虎展览空间利用山脚缓坡,为老虎提供了宽阔的活动场所,也为游人全面展示了老虎的生活,扩大了游人的观赏视野。但是调查也发现,由于山地坡度与观赏视角的关系,狼、豹的观赏面和观赏效果相对较弱,只有较少时间狼、豹能到达游人可及的视野范围之中。

5 小结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发现,人们有意无意地在规划中,使不同的地形空间与不同的功能空间产生了一种对位关系,即地形的空间形态与功能空间的分布呈现一种耦合的现象。两者的耦合性表现在空间属性的耦合,即空间的功能性质同山地环境形态空间相契合。重庆市动物园的地形空间与展览空间布局之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展览型空间的布局多在具有围合性空间感的地形空间之中,如山谷、山腰、山麓,有利于各种动物相对独立生境的营造,最大程度减少外界干扰,同时方便管理。

(2)不同的地形空间为不同类型的展览空间提供了良好的展示条件,也为不同动物特殊的生境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如鸟类生境展览、水禽及两栖动物生境的展览。

(3)山脊线上丰富的植被使动物园与外界相对独立,相互影响较小,在闹市之中为动物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

(4)动物园利用基地主导的“U”型空间与次一级的“U”型空间布置展览空间,全面照顾游人的观赏视角与观赏特性,形成丰富的展览空间感受,增加了游览的舒适性,也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游览系统。

正确利用地形空间进行功能空间布局,可减少动物园的工程造价及养护管理成本。因此,在今后的设计之中,建议设计师应本着节约型园林的设计理念,尊重山地地形空间特征,充分发挥地形丰富多变的空间感受,以塑造具有独特风格的功能空间氛围,打造别具一格的山地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园林管理局修志领导小组.重庆市园林绿化志[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

[2]卢济威,王海松.山地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9

1.1 基于图像的实景虚拟技术和实景虚拟漫游

基于图像的实景虚拟技术又称“三维虚拟实景”、“三维全景”、“实景虚拟”或“虚拟全景”,该技术基于全景图片,全景图片的视场涵盖双眼正常有效视角以上乃至360度的完整场景范围,其在Java、Quick Time、Active X或Flash等技术的支持下实现真实场景的还原展示。由多个全景图的实景展示节点组成,采用多媒体人机交互界面和交互信息导航方式,结合导航地图、控制按钮、热点区域、超链接、皮肤系统、音乐、解说等辅助元素可以形成实景虚拟漫游系统。用户观看实景虚拟漫游系统时,三维立体空间感强,犹如身在真实场景中[1]。实景虚拟漫游系统常以多媒体单机软件或嵌入Web页面在显示终端展示。

1.2 选用“造景师”与“漫游大师”制作实景虚拟漫游的流程

选用“造景师”与“漫游大师”制作实景虚拟漫游分“照片拍摄”、“照片拼接为全景图”和“实景虚拟漫游制作”三阶段。(1)照片拍摄:选用按一次快门能拍180度视角照片的8mm鱼眼镜头相机,1个拍摄点拍4张照片拼合成一张全景图。拍摄时,三脚架位置、高度不变,云台可绕三脚架的垂直中轴线水平旋转,相机固定在可旋转的云台上,拍好一张照片后水平旋转云台90度接着拍下一张。(2)照片拼接为全景图:在一个点拍摄的4张照片经软件自动拼接或人工找拼接点拼接,合成一张全景图。(3)实景虚拟漫游制作:先期设计构架和界面风格,连同制作好的辅助元件导入到设计软件进行制作、合成。所用的硬件有:“尼康D300”数码相机机身、“SIG-MA 8MM”鱼眼镜头、电子快门线、多媒体计算机、三脚架和旋转云台各1套;软件有:上海杰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拼图软件“造景师”、漫游制作软件“漫游大师”及通用的图片、音频处理软件。

2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目标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是对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虚拟化立体展示。与用户近距离参观实物相比,虚拟化立体展示能给用户更好的影像精度、视觉角度、艺术观感等体验;用户在浏览时可对反映实物信息的影像进行放大、缩小、360度旋转,获取实地参观无法也不能获取的部分信息,最关键的是不必亲赴实地,耗费精力少。城市规划展览馆虚拟化立体展示的内容有展览馆的环境布局、楼层分布等地理信息,还有城市规划模型、城市规划信息等资讯。通过实景虚拟漫游,用户浏览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就如真的进入到城市规划展览馆实地一样,只用点击鼠标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与熟悉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全部信息。

3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实现

3.1 实景照片拍摄与拼接

照片拍摄是实景虚拟漫游制作的核心部分。1)拍摄对象:城市规划展览馆所在建筑物的外部、城市规划模型、各展览室内部及出入口部位。2)拍摄选点:拍摄点一般选大多数人习惯的观看点。如城市规划展览馆所在建筑物,为显示其地理位置选6个拍摄点:建筑物的东、南、西、北4个面各选1个点,拍远景;在与入口处正对的道路中间选1个点,拍建筑物远景,用于后期设置道路指示;城市规划展览馆入口前选1个点;城市规划模型可选4-8个拍摄点,为后期展示城市规划模型的细节准备;其他展览室可选2-3个点,每个点要兼顾到出、入口景物。3)拍摄:架好三脚架,拍好一张照片后水平旋转云台90度接着拍下一张,共拍4张。旋转云台时三脚架若有移动,则需重拍此前所拍的全部照片——三脚架移动后,相邻2张照片的拼接边缘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照片拼接会失败。拍摄过程中,要做好选定记录和拍摄参数记录,以便在拼接时快速定位照片。

完成照片拍摄后,将照片导入“造景师”进行拼合。若4张照片满足“曝光度相差不大”、“物景影像在拼接处有相同部位的影像匹配”等智能拼接条件,软件会自动拼接好照片;若4张照片中有一张照片满足不了智能拼接条件,则需人工在照片上根据影像寻找、编辑拼接点以人工方式进行拼接。

3.2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构架和界面设计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构架由设计“全景图播放次序”和“地图”组成。1)全景图播放次序设计。根据大多数人习惯的观看流程来设计全景图播放次序,同时做适当的导航设计,具体次序设计为:城市规划展览馆外周景物(1-4个点)→入馆入口→城市规划展览模型(1-4个点)→展览室(从1楼至2楼)→出馆。2)地图设计。一类为城市规划展览馆所在区位的地理地图,一类为城市规划展览馆所在建设物的3D模型图,一类为楼层平面图,地理地图、建设物3D模型图与楼层平面图按实际位置关系关联。

界面是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封面和入口,其在配色、造型、风格等方面应有利于在计算机显示终端显示或Web页面中展示,要具有艺术吸引力,方便用户浏览。界面主要由主界面皮肤、载入界面、地图、热点链接、按钮、文字等元件组合而成,主界面皮肤中有“城市规划展览馆”文字,留有空白处放置“场景播放器”、“地图播放器”等元件,有的元件先期通过Photoshop制作后导入,有的元件则直接在“漫游大师”中制作。

3.3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制作

“按钮”、“区域雷达”、“热点链接”等是“漫游大师”中最常用的元件。1)“按钮”提供控制操作,可布局在主界面皮肤和场景播放区内。2)“区域雷达”设置在地图中,只用在地图上,其雷达扇形指示区与正在播放场景的某一方向一一对应。3)“热点链接”能设置在全景图、地图和主界面皮肤中,链接目标有全景图、地图、文字、音视频等。功能实现时,“热点链接”元件使用最频繁,主要有:A.场景链接:一个场景中可设置多个热点链接,点击热点链接图标后跳转至目标场景;B.展示细节:如在场景中点击到某一规划模型的具体影像时,热点链接就会弹出该规划的具体信息,信息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图片或视频。

制作次序:(1)导入主界面皮肤→(2)制作载入界面→(3)设置场景播放器(场景播放器是呈现全景图的窗口)→(4)在“场景列表区”按“全景图播放次序”导入全景图→(5)设置地图播放器(地图播放器是呈现地图的窗口)→(6)在“地图列表区”按先放置所在区位的地理地图,后放置3D模型图,最后放置楼层平面图的次序导入地图→(7)设置按钮功能与属性→(8)设置播放进度条→(9)设置热点链接(先设置场景链接,再设置细节展示链接)→(10)设置区域雷达→(11)加入音频解说→(12)各功能验证→(13)修改与完善→(14)发布。

4 结束语

实景虚拟城市规划展览馆的设计实施过程,明确设计目标是前提:明确了设计目标,后续一系列工作就能做好规划和准备,实施起来流程明确、过程有章法;拍好实景图片是关键:实景图片是系统设计中最核心的信息元,若实景图片拍摄出纰漏导致无法拼接或实景图片对实景的还原效果不好,都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作品表现力;设计好构架和界面是亮点:构架支撑整个作品,结构流畅或繁琐,直接影像用户使用,界面设计是艺术创作,是吸引用户的法宝;实现功能是重点:诸多元件的配置与调用都是为了实现功能,系统功能实现即是落实设计目标。

参考文献

[1]刘运增.全景摄影已起舞于Internet[J].微电脑世界,2003(13).

[2]周伟,李娜,田鹏.城市规划展览馆三维城市展台设计及软件开发[J].城市勘测,2011(02).

展览空间的规划 篇10

一、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的原状和改造成果

唐山城市展览馆位于市中心区域, 建筑原址为唐山第一面粉厂。面粉厂是一个封闭的粮食储备及加工基地, 由数十座单层仓库构成。其中有四栋仓库系日伪时期建造, 经历1976年大地震而未损毁。另有两栋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造的粮库。这六栋建筑均平行分布又都垂直于大城山, 刚好可以使山景从建筑物的空隙中溢出, 构成了连贯的城市公共空间脉络。整个建筑群透出岁月的沧桑, 列队式的组合彰显它们与众不同的身份。单层高度远超出标准建筑, 开阔型窗口只在前后两门上配备, 为这片工业建筑遗产平添了神秘色彩。

2005年到2008年, 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中, 原面粉厂在保留上述六栋仓储建筑的基础上被塑造成了唐山城市展览馆, 使其转变为了广大市民全面体味城市的窗口和展示城市历史和建设成就的基地。用能够容纳城市活动的公共空间将山体和城市建成区结合起来, 使曾经略显孤立的大城山重新回归城市。这就使城市痕迹得以留存, 使城市环境中趋于衰败的工业建筑得到复兴。比起完全推倒重来的商业性开发或简单的绿化定位, 这一具有文化艺术范儿的工业建筑遗产改造更能收获赞同和认可。

唐山城市展览馆公园中的展馆群组与庭院景观妥当融合, 人造景观与周边的自然风景巧妙接续, 对整体的视觉环境具有整合与提升作用。紧邻建筑的滨水景观与周边环境交相呼应, 使得整体建筑融情于山水之中。新近加建的部分则尽可能使原建筑和山体成为视觉的主体, 努力呵护展陈建筑和山体环境之间的和谐。远观建筑群, 既保留了原有韵味, 又符合现代审美, 很好地平衡了彼此。

工程建筑材料主要选用了通透的金属格栅和防腐木板, 从而强化了近距离的工业精神和远距离的自然风貌。原有建筑物的历史苍凉感与后续设计改造形成的木制走廊形成了鲜明对比, 帧文彦式的条目材质为整个建筑物带来了温暖的感觉。白色碎石铺装从整个视觉上起到了色彩调和的作用。仓库添加的钢结构门廊使得走道不再临边而单调, 将建筑感往外延伸, 形成了有遮阴效果的走廊空间。遗留下来的仓库外墙并没专门做额外处理, 而是保留原来的建筑肌理, 透出了朴实美。

二、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实际绩效的当期评估

现在, 广大市民在这个连续的整体中漫游, 不仅享受着实体的园林绿地, 也在享受历史文化, 更重要的是从开放性的展览馆中理解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在各个历史时期所付出的努力。这个项目的工业建筑遗产再生设计将城市精髓做了挖掘、包装及整合, 将多数居民平常不了解或不在意的方面集中显现给大家, 激发了市民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给唐山这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注入这样的高品位、有内涵的精品建筑力作, 对于提升城市建筑等次、层级, 引导城市文化精神走向, 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得到了领导支持、市民赞同和业界认可。

当然, 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的实际运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原因既包括唐山城市基础本身的客观情况, 也有日常开发管理方面的缺失。因为在唐山这样的三线城市, 虽然也存在着制造业从中心城区向外大规模搬迁的情况, 但由于人才、技术、氛围等多重原因, 还不具备以文化创意这样的后工业社会产业形态迅速填补代替的能力, 也尚未培育出经济实力强、文化素养高又具备某种另类特质的稳定消费群体。建设初期曾经考虑过建设以皮影等为代表的唐山民俗展览馆, 但目前只实现了单一的城市规划展览功能。而且所安排的展览类型还比较单调, 官方特色明显, 且日常开放的只有主馆B馆。这样的话, 目前的整个馆区显得较为冷清、缺乏人气, 也不够接地气。改造后的钢结构部分已有生锈剥落迹象, 日常维护及后续工作没有到位。展馆内外部的参观路线设计不甚合理, 展陈内容的摆布、内部灯光环境等方面还都有提升空间。由于城市发展速度非常快, 各功能区全面制作沙盘的方法不够科学, 较高成本制作的沙盘对现实的展现周期过短。

三、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的改进建议

关于唐山城市展览馆项目今后的改进提升, 本文提出以下对策建议。第一, 城市规划展览是该项目的基本定位, 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基本来自于本地居民, 所以其未来发展必须坚定立足于本土人士, 不必要效仿开滦国家矿山公园等工业遗产改造项目拓展工业旅游的做法。第二, 展览类型应在现有基础上积极扩大社会服务对象, 将美术作品展、摄影展、民间工艺品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等规模不大、有文化韵味、非商业目的的展览集聚过来, 扩大该项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第三, 在内部展陈布置方面, 严格控制容易过时的沙盘的应用, 而是更多利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 营造出系统、逼真、实时的展示效果。第四, 多开通以城市展览馆为站名的公交线路, 方便广大市民参观。

参考文献

[1]郝卫国.第一面粉厂的演变——唐山市城市展览馆公园规划建设[J].园林, 2011 (11) :50-53

[2]王辉.唐山市城市展览馆:酿制而不是勾兑[J].装饰, 2009 (3) :62-67

上一篇:股票型基金下一篇:城市景观园林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