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复制的展览会论文

2024-08-28

可复制的展览会论文(共3篇)

可复制的展览会论文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3D艺术展览、体验式参与等追求立体化视觉效果,高参与度、多层次感官享受的艺术展览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这不仅是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也是对人们多样化艺术欣赏需求做出的反馈。但是对于这类复制行为是否属于对原画作的复制,是否可以将其纳入合理使用范畴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二、异形载体复制的性质界定

现行著作权法第10条以及著作权法修订草案送审稿中第13条都对著作权人的复制权进行了明确规定。相比较可发现,修订草案中对作品复制的方式进行了概括与扩张,涵盖了数字化复制方式;同时,修订草案中对复制件载体应为有形载体进行了明确限定;但是两者都对该有形载体的空间维度是否需要保持一致并没有明确规定。

对于这一问题,学界仍存在分歧,一类观点认为我国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复制权应作狭义解释,不应涵盖不同空间维度载体间的复制行为,持此观点的有刘春田教授(1)以及人大法工委的胡康生先生(2)和姚红女士(3);另一类观点认为应将复制权作广义解释,复制不仅限于平面载体之间,还应包括平面载体与立体载体间的相互转化,持此观点的有王迁教授(4)以及焦和平教授(5)等。司法实践中,也更加倾向于对复制权作广义理解,将平面作品立体化的行为认定为复制行为。

众所周知,复制权的内容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笔者认为,复制某作品于平面载体或立体载体之上,虽然呈现原作品的方式方法,展现的形态以及给人的观感都大为不同,但是这并未割裂负载于不同载体之上的作品形象与原作品形象之间的联系;相关法律规定中也并未否认不同空间形态的有形载体直接的复制为复制行为,那么,对复制权的认定也不应过分囿于过时的习惯性认知,而应从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出发,根据现实发展的状况和需要来给予著作权人该有的权利和保护。

三、美术馆对艺术作品的异形载体复制行为的性质认定

根据前文所述,美术馆对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进行异形态载体复制的行为仍应归属于对原作品的复制行为,那么如果若未经过著作权人许可,美术馆的异体复制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呢?一般而言,判断行为是否构成对著作权的侵犯,通常应考虑以下因素:是否实施了著作权人控制的行为;是否经过著作权人许可;是否构成合理使用。那么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进行异体复制就有可能侵犯复制权等权利,美术馆又能否援引合理使用规则来规避存在的侵权可能呢?

合理使用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防止知识垄断,保障社会大众便捷地接触到多类知识信息。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第8项规定“美术馆等为陈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可以视为合理使用;著作权法修订草案中关于该点的规定无异。本文讨论的复制行为针对的是尚在保护期内的美术作品,对于这类作品由于年代较近几乎不存在保存版本的需要。而对于“陈列需要”的定义存在争议,若其指的是就原作品陈列摆放得整齐美观的需要,而就原作品原样复制行为的话,美术馆的异体复制行为就难以归入合理使用范围;若其指的是为了更好阐述作品内涵,满足各馆自主性地进行的创造性、异载体的复制行为的话,那么该复制行为就可以视为合理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国司法实践中在使用合理使用条款时,除了需要满足《著作权法》第22条所列十二项行为外,还需要考虑是否符合《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对合理使用的限定,其要求合理使用行为必须在“不影响作品正常使用”以及“未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合法利益”的情况下进行,才是真正的合理使用行为。由于对“陈列需要”以及合理使用的范围不确定,因而可以辅以该条款来进行判断。

笔者认为,以文义解释来看,作品的正常使用指的是原作者可以不受阻碍地行使该作品的各类人身、财产权利,包括自己行使或许可他人行使等方式。同样,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是指超过了合理使用的限度,侵犯到了他人著作权利,影响到了原作品的市场推广力、影响力或销售情况。这两项判断标准都是极其相关,都是在超出了合理使用的“度”的情况下,造成对著作权人权利的损害,这时就不应再给予这类行为“合理使用”的保护伞,而应使其承担相应的权利。

以目的解释来看,《著作权法》第22条所列举的合理使用的目的各有侧重,其中第8项是为了满足某些具有公共性、福利性的机构组织或具体活动行为降低成本,使社会公众能够便捷地接触、学习到各类思想文化,为思想文化再创新铺平道路。这一目的也可以视为合理使用中“度”的衡量标准之一,在合理使用的过程中也应从立法目的出发,否则就会有失偏颇。

判断展馆为陈列需要所进行的复制是否能够包含异形态载体之间的复制,就需要凭借上文关于《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分析来进一步认定。

首先,美术馆的最大功能在于展览艺术作品,那么越是充分、细致、传神地展现、传播艺术之美是就越体现了美术馆设立的价值。其次,美术馆具有公益性价值,应得到合理使用的保护,而高成本的异形载体复制展览更应获得合理使用的支持。同时,美术馆的异形载体复制行为还为受展作品招揽了顾客,扩大了市场知名度。从这点来说,异形载体复制行为并未损害受展作品的现有市场以及潜在市场。所以,将异形载体复制认定为合理使用是不违背合理使用设立目的的。

但是应该看到,如果美术馆复制时所进行的改动所呈现出来的独创性足以使复制件成为新作品时,还将展馆复制件的公开展览视为合理使用的话,就有免除抄袭作品承担侵权责任之嫌,阻碍了原作者沿着相同思路地改变作品载体的再创作,无法真正保障原作者的权利;还会形成改编作者行使改编作品的相关权利不需获得原作者许可的不合理现象。这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使作者不愿将作品送到美术馆展览,而使其作品可能被展馆通过异形载体复制抢占改编作品的市场,这不仅使合理使用制度设立的目的难以实现,而且也不利于全社会通过各馆展览汲取艺术养分。综上所述,如果将美术馆的异形载体复制行为认定为合理使用将过于放大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会影响原作者对著作权权利的正常行使,既不合理地损害了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也不利于作者保有展览作品愿望的长存,那么就不符合《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对合理使用的限定,不应将其视为合理使用。

四、结论

美术馆进行异形载体的复制行为不符合《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的规定,故而不可将其解释为“陈列需要”进而纳入合理使用的范围,这样才能引导平衡好每一朵创作的火花,再现百家齐鸣、百花齐放的文化盛世。

摘要:美术馆对馆藏美术作品以异形载体复制的方式来丰富展览形式已很常见,但在该复制方式是否属于现行《著作权法》中的“复制”不甚明了的情况下,美术馆的上述行为是否属于合理使用行为也仍存疑。本文拟通过对该问题的分析,来对这类复制展览行为的性质做出进一步的认定和思考。

关键词:异形载体复制展览,复制权,合理使用

注释

1刘春田.知识产权法(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2.

2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释义[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46.

3姚红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解释[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1:110.

4王迁.著作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1.

5焦和平.“异体复制”的定性与复制权规定的完善[J].法律科学,2014(4):121-123.

可复制的展览会论文 篇2

樊登老师的《可复制的领导力》是我春节期间看的第一本书,让我见识到了知识的魅力,一个多读书的人究竟可以让自己优秀到何种程度。这本书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去标准化,流程化,自动化的去打造我们的领导力。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问题,怎么解决,看书,书里面有答案。每抛出一个问题,樊登老师都会讲自己是在哪本书上找到答案的。从来没有一个人在自己的书里面提到那么多别人的书。

比如公司愿景该如何设置《指数型增长》会告诉你。

比如公司文化该如何打造《联盟》会告诉你。

比如公司决策该怎么做《六定思考帽》会告诉你。

……

樊登老师反复告诉我们,遇到问题我们要学会找工具,领导力也是如此。

一本书是否值得一读,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带给读者启发,带给读者不一样的视角,显然这本书做到了,其中有3个小故事记忆犹新。

一、《西游记》新解

《西游记》我们耳熟能详,樊登老师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感觉《西游记》讲的是唐僧一个人的故事。悟空讲的是唐僧成长中解决问题的一面,八戒讲的是唐僧内心欲望的一面,沙僧讲的是唐僧平常心的一面。这样的独立思考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启发了我以后看问题的角度,任何知识,哪怕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文学也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尽量做到不人云亦云。

二、不要太相信逻辑推理

周星驰小时候家里很穷,每次吃鱼周星驰都把鱼故意弄在地上,妈妈捡起来,洗干净了自己吃,顺便骂周星驰不懂事。长大了周星驰坦言,小时候太穷,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妈妈才会吃鱼,不然每次都分给我们吃了。如果我们单纯的从逻辑上去推理周星驰的行为,我们会得出结论这个孩子太调皮,太不懂事。实际真相是这个孩子太懂事,所以我们不要太轻易因为逻辑推理就去下结论。为此樊登老师还举了自己暑假去旅游的例子。自己一个暑假,旅游了6个城市,写成一篇作文,结果被老师批评了,说他抄袭,老师本能的觉得一个暑假怎么可能旅游6个城市呢,由此断定他是抄的作文。

至从我学了心理学,会习惯性的用逻辑去推理,去分析人的一些行为,本能上容易得出符合逻辑推理的结论。有一次我说,这种性格的人喜欢交朋友,现场有一位学员很激动,我是这样的人,但我就不喜欢交朋友。显然他认为我太随意贴标签了。这样的经历偶有发生,不得不说引起了我的反思,看完樊登老师的例子,我有了更加深入的自我洞见,以后在表达上也将更加完善。

三、传销的逻辑

传销者非常擅长7yes法则。意思就是引导人们说“是”的逻辑。任何一个问题传销者都擅长把它变成封闭式问题,只让消费者回答是。人连续回答7个是之后,最后会形成一个“是”的机械逻辑暗示,最后问你是不是愿意花钱购买的时候,你已经没有了其他思考,本能的就会回答是。这让我想起自己所在的行业,大部分讲师都在用这样一套逻辑在暗示用户,从社会发展角度,这样的弊端会渐渐被人们所意识到。随着学习的深入,经历增加,独立思考与决定,必定占据主旋律。从中让我更加坚信一个好的老师,一定是让学员有更多的思考,有更丰富的联想。这个故事又一次给了我鼓励,要谢谢樊登老师。

可复制性模式的三大竞争优势 篇3

可复制性模式的三大竞争优势

成功者的优势不该是持久的,其差异化特征突出,价值观和组织架构通常被广泛宣传,每个人都知晓其秘密。如何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

伟大的可复制性模式提出了一 个有意思的悖论。从表面来看,成功者的优势不应是持久的。这些公司的差异化特征很突出,它们的价值观和组织架构通常得到广泛宣传。所以,如果每个人都知晓其秘密的话,它们怎样才能享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呢?原因有三:

其一,成功者缩短了管理层与一线员工之间的距离。可复制性模式的超级简单性实际上为新进入者或效仿者造成了障碍。在公司拓展新业务和进入新市场时,通常情况下,其风险和不确定性倍增,要求管理层必须提高关注,而且会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所有这些外部情况提高了组织复杂性,使领导者远离了一线员工。相反,在伟大的可复制性模式中,由于领导者信任其下属可以基于简洁清晰的价值主张做出正确决策,因此组织复杂性有所降低。这样就使领导者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客户趋势、市场演变追踪研究及需要尽快做出反应的威胁上去。

其二,成功者能够更好更快地做出决策。在一个变革脚步不断加快的世界里,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做出决策和采取行动的能力,在运营和创新领域都是一种巨大的优势。它加速了在复杂市场和组织中实现业务成果。伟大的可复制性模式的学习体系能够帮助公司尽早识别出即将出现的变革。它们根深蒂固的文化使其能够快速就行动过程达成共识,而且领导者对员工的信任也使一线员工能够更快速做出决策。

其三,成功者掌握了持续改善的艺术。任何一个有财务背景者都知道,复利的微小差别会造成重大影响。如果一家公司利用出色的体系实现持续反馈和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善,它就能比竞争对手实现更高的成本削减。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间接费用每年缩减15个基点(0.15%)和可变成本每年下降30个基点(0.3%),在十年间会让公司实现相对于竞争对手将近50%的价值提升。其中约有五分之四的收益将来自利润提升,其余则来自每一美元利润所带来的更高的市场价值。

源自简单业务模式的优势十分强大,即便在稳定的行业也是如此。在高度动态化的行业,这类优势更是制胜王牌,因为其他竞争优势来源(比如规模、专有分销渠道等等)可能会快速转变为负债。当今世界形势复杂,且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在这种环境下,保持业务简单和可复制是一项非常强大可持续的优势。

伟大的可复制性商业模式其实是一种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专注于清晰、可复制的高度

差异化优势(原则1),然后将之嵌入到整个公司的信念和指标中(原则2),随之推动更高透明度和更强的学习文化,帮助公司适应行业和市场变革(原则3)。这三个原则反过来推动整个企业快速在经验曲线向下移动,其速度明显快于不具有可复制性模式的竞争对手。

共同基金公司先锋集团正是这种良性动态循环的杰出代表。该公司创始约翰·博格(John Bogle)强烈笃信主动型基金从长期看无法超越市场,提出了简单追踪市场指标的被动型基金。先锋不聘请高薪经理和研究员,其基金的收费远低于竞争对手;先锋也注重提供快速响应的客户服务和投资咨询,并坚持不提供选股建议。强调低成本、客户忠诚度和长期投资承诺,此项战略为先锋带来丰厚回报,2009年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先锋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约占当年市场新增资本的45%。尽管先锋已走向多元化发展,却从未偏离这些核心原则。博格始终致力于把公司这些清晰且不容商榷的原则纳入到企业文化中,他将员工称为“船员”,并将公司高度平等化的文化植根于一系列容易理解的“简单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上一篇:成长现状下一篇:云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