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注射

2024-09-22

动脉注射(通用9篇)

动脉注射 篇1

随着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大量应用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新技术的不断开展,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已成为经股动脉入路行有创检查和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我们应用超声引导下瘤腔内注射凝血酶(ultrosound guidance thrombin injection,UGTI)治疗股动脉PSA1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共收治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所致的医源性PSA患者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9岁~82岁,平均年龄(64.5±10.6)岁,瘤腔大小平均为(2.90±1.40)cm×(1.90±0.85)cm,病程1 d~15 d,平均3 d。所有患者无动脉瘤部位皮肤坏死、感染或局部压迫症状(神经病变、间歇跛行和严重肢体缺血)。

1.2 方法

术前仔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凝血酶接触史或过敏史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使用仪器为GE LOGIQ 7,LOGIQ 9,Acuson 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灵活选用探头,采用高频线阵探头扫查,频率5~10 MHz。

药物配制:将1支凝血酶(武汉海特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500 U或1 000 U/支)加入生理盐水0.5 ml或1 ml,使每毫升盐水含凝血酶500~1 000 U,用1 ml注射器抽吸后备用。

采用高频线阵探头,将与内含10 ml空气的20 ml注射器连接的20G或22G针头在超声引导下缓慢刺入瘤腔,二维灰阶可清楚显示针尖在瘤腔的位置,针尖应尽量远离瘤颈部而位于瘤腔远端边缘,见回血后,去掉针柄,与装有凝血酶溶液注射器连接,向瘤腔内缓慢注入凝血酶溶液。彩色多普勒实时观察瘤腔内血栓形成情况,若血栓形成良好,停止注射凝血酶溶液,拔出针头。

术后监测:术后10 min复查彩超,若无异常,无包扎返回病房,术肢制动6 h即可下地活动,术后1 d~3 d复查超声。

2 结果

凝血酶注射剂量为604.29±212.10(250~1 000)U,11例患者一次性瘤腔内注射凝血酶即刻闭合瘤腔,1例注射凝血酶500 U后股动脉与瘤颈部残存瘤腔,观察5 min无变化,随即用超声探头压迫瘤腔,5 min后瘤腔完全闭合。无过敏及股动脉血栓形成病例,1 d~3 d后超声显示无复发,30 d临床随访无复发。

3 讨论

1986年Cope和Zeit应用X线辅助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1],1997年以后UGTI治疗股动脉PSA的报道增多[2],国内从2002年起应用UGTI治疗PSA[3~5]。

UGTI治疗PSA的成功率为91%~100%[6],成功率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动脉瘤形成时间长短及瘤体大小有关[7]。本组病例UGTI治疗PSA的即刻成功率为94.4%,且处理PSA时未停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同上述报告一致。

少数患者于凝血酶注射治疗后会有残存瘤腔,采用超声探头辅助加压疗法有助于闭合瘤腔。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残存瘤腔,均经探头加压5 min后残存瘤腔消失,1 d后超声随访无复发。

UGTI治疗PSA所用凝血酶剂量200~1 510 U不等,本组病例250~1 000 U,介于文献报道之间[6]。

本组病例未见凝血酶过敏和复发病例。总之,UGTI治疗PSA是一简单、快速、安全的方法,应作为临床治疗PSA的首选方法。

参考文献

[1]Cope C,Zeit R.Coagulation ofaneurysms by direct percutaneous thrombin injection[J].Am J Roentgenol,1986,147(2):383~387

[2]Kang SS,Labropoulos N,Mansour MA,et al.Expanded indications for 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 injection of pseudoaneurysms[J].J Vasc Surg,2000,31(2):289~298

[3]郭金成,马长生,张正海,等.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增刊):99~101

[4]郭金成,马长生,姚立云,等.经皮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后合并症假性股动脉瘤的凝血酶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7):517~519

[5]李爱民,黄岚,覃军,等.假腔内注射凝血酶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附6例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03,32(1):11~12

[6]Webber GW,Jang J,Gustavson S,et al.Contemporary management of postcatheterization pseudoaneurysms[J].Circulation,2007,115(20):2666~2674

[7]Sackett WR,Taylor SM,Coffey CB,et al.Ultrasound-guided thrombininjection of iatrogenic femoral pseudoaneurysms:a prospective analysis[J].Am Surg,2000,66(10):937~940

动脉注射 篇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14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形态的、机能的异常,产生相应灌流区(如脑干、小脑、大脑后部)供血不足,引起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出现眩晕、复视、共济失调、交叉偏瘫、视力及视野改变等临床症状[1]。2007年3月~2009年3月用丹红注射液治疗VBI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年3月~2005年3月收治符合VBI诊断标准的患者112例,男69例,女43例;年龄45~76岁,平均63.68岁;病程7天~8年,平均2年。既往有高血压病75例,糖尿病26例,脑动脉硬化43例,颈椎病6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体征及伴随疾病、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诊断标准:根据游氏VBI诊断标准及1989年WHO的诊断标准[2],入选者至少包括眩晕和其他两项临床症状:①眩晕为旋转感或视物晃动感或不稳感,多因头位和体位改变而诱发;②眩晕为阵发性,间歇期有头晕,24小时内不缓解;③眩晕至少同时伴有一种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的其他症状,即枕叶、脑干、小脑的损害症状,如视力或视野障碍、复视、一侧性耳鸣和耳聋、构音、吞咽障碍,一侧或双侧共济失调、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④TCD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⑤头颅CT或MRI排除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新的梗死或出血灶;⑥病因明确如颈椎病、颈椎外伤、脑动脉硬化、糖尿病、心脏病、低血压等;⑦排除眼、耳、颅内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30ml+0.9%氯化钠250ml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维脑路通1g+0.9%氯化钠250ml静脉输注,同时根据不同病情加用肠溶阿斯匹林、镇静药、维生素等,1次/日,21天1个疗程,治疗期间禁用钙离子拮抗剂。

疗效判断标准:①基本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能正常生活、工作;②显效:阵发性眩晕、恶心呕吐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消失,但时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正常生活、工作基本不受影响;③有效:眩晕等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减少,但未完全消失,生活、工作部分受影响;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指标检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1天后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同时进行血液流变学、TCD检测。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进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见表1。

两组血流变学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前后TCD结果,采用EME经颅多普勒仪,检测患者的三只主干: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有着良好的可比性。每个患者均测3根血管,治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

讨论

动脉注射 篇3

关键词:假性动脉瘤,毒品注射,人工血管旁路术

随着社会吸毒人群的增长,毒品注射导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情况日趋多见,与外伤及医源性损伤相比,毒品注射已成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更为常见的发生原因[1]。由于注射时针具消毒不严,加之吸毒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的损害,该类动脉瘤往往合并瘤体的严重感染,给外科治疗带来一定难度。我科于2007年3月~2011年3月共收治本类病例3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性35例,女性3例;年龄26~58岁(平均37.2岁)。发生于右侧20例,左侧17例,双侧1例。均有静脉毒品注射史9~52个月(平均13.7月)。因瘤体破裂出血急诊入院者23例,均于外院或急诊科行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患肢腹股沟区可见肿块,伴明显静脉回流障碍,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减弱或正常,患肢皮温均无明显下降;未破裂者13例,表现为腹股沟部位搏动性肿块伴有明显疼痛,局部红肿明显,部分可见皮肤破溃渗液,患肢轻度水肿,皮温均正常;动脉瘤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次出血者2例,亦已予局部加压包扎止血。入院后均完善血常规检查,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象升高和贫血改变(WBC为11.3~18.7×109/L;Hb为53~102 g/L)。查HBs Ag(+)31例,HCV(+)38例,HIV(+)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26例术前予血管彩超或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检查明确诊断,并初步了解破口位置及患肢血运。12例因出血部位加压包扎且瘤体压力巨大无法进行检查,仅根据毒品注射史和局部的症状体征予以诊断。术前均予抗感染治疗,未使用抗凝或止血类药物。贫血严重者予以输血适当纠正。急诊破裂出血伴失血性休克者予积极扩容抗休克治疗,继续加压包扎。经以上治疗后,除1例患者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外,余患者生命体征均相对平稳,局部出血控制。

1.2.2 手术方法

手术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先取瘤体上方横切口,解剖游离出近端髂外动脉或股总动脉,再取瘤体下方大腿中段前部纵切口,游离出远端股浅动脉。根据瘤体部位选择瘤体内侧或外侧径路建立筋膜下弧形隧道贯通上下切口,并引入e PTFE人工血管(管径6 mm,长度20~40 cm),予静脉滴注肝素钠(100 u/kg)后阻断动脉,以5-0或6-0的Prolene缝线行人工血管与自身动脉端侧吻合。重建血运后结扎两吻合口间动脉,再于瘤体表面横形切开,清除瘤体内血块及感染坏死组织,清除瘤壁,找到动脉破裂口,予粗丝线缝扎止血。瘤腔予络合碘液和双氧水冲洗后,填塞纱条不予缝合。1例患者因局部组织水肿感染严重,行股动脉结扎。2例人工血管旁路术后再发出血者,探查手术发现为原有缝扎出血动脉出血,予再次缝扎后止血满意。

1.2.3 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药敏结果继续抗感染、低分子肝素抗凝及七叶皂消肿等治疗。伤口予以换药,继续分次清除坏死组织,待其自然愈合。出院后予以继续抗凝治疗,并嘱戒绝毒品。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17例患者伤口痊愈后出院,19例患者上下方吻合切口愈合拆线,中部瘤腔尚未完全愈合出院。以上患者肢体血运均满意,运动感觉功能无明显损害。1例患者股动脉结扎术后发生肢体严重感染后,转外院继续治疗,后因发生肢体缺血坏疽,予以截肢。1例患者术前发生急性肺水肿死亡。

2.2 远期疗效

除1例死亡病例外,对30例患者完成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6例患者失访。27例患者术后恢复满意,无明显并发症发生,人工血管血流通畅,肢体皮温正常,无缺血症状;2例患者术后3~5个月并发人工血管闭塞并发严重感染,无患肢缺血表现,予以取出血管,伤口清创后愈合;1例患者术后1年发生人工血管闭塞但无感染,无患肢缺血表现,予继续观察。

3 讨论

3.1 发病现状与诊断

我科所收治的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几乎均为吸毒者,与外伤及医源性损伤比较,毒品注射已成为导致本病的最常见原因。吸毒者初期多采用口服,但后期均采用股静脉穿刺注射毒品,股静脉为其最容易选择部位,注射时极易误穿股动脉,因反复损伤导致血管壁毁损,最终导致动脉瘤发生[2]。而且注射时也没有严格消毒,所注射毒品成分复杂,加之患者机体免疫力损害,瘤体往往合并混合感染。既往常由于吸毒者的特殊人群性质,往往等到瘤体急性破裂大出血才入院治疗,随着吸毒者对本病认识的逐步提高,亦有较多患者在发现包块增大后即入院治疗。随着血管外科的发展,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亦极大提高,误诊为脓肿而贸然切开者已极少。本病确诊需血管彩超或CTA等影像学检查,但对于急性破裂出血者,受局部加压包扎或医院设备的限制,往往无条件进行。根据患者吸毒注射史、局部搏动性包块和破裂出血的体征,诊断亦可明确。

3.2 手术时机

有观点认为一旦确诊为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即需急诊手术治疗,认为一旦瘤体破裂,则可能导致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休克,危及生命。笔者收治的患者中大多发生急性破裂,均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表现,但经局部加压包扎均可控制出血,而休克亦可经扩容输血等治疗后改善。长期吸毒患者往往合并脏器功能的损害及各种传染性疾病,予以足够的术前评估和纠正,再行手术治疗,手术及麻醉风险均可降低。但同时应注意到,经局部加压包扎的止血往往在短时间内会再次破裂出血甚至反复出血,如此全身情况将进一步恶化;且随着加压包扎时间的延长,静脉回流障碍,可能因局部组织水肿剧烈而加大手术的难度。故术前准备时间应控制于24~48 h内,不宜超过72 h。

3.3 手术方式

针对吸毒导致的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方式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部分观点认为,因患者反复出现动脉损伤,病程较长,患肢侧支循环足以建立,可行单纯股动脉结扎,其术式简单,且一般不会发生肢体缺血性坏疽[3,4,5]。亦有学者观察到单纯近端血管结扎后,发生肢体坏死者并不少见,即便无坏死,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明显间歇性跛行等缺血症状[6],影响手术效果,故认为侧支建立的情况不容盲目乐观,主张尽可能行旁路术重建血运。此外,有观点认为应根据具体探查结果决定,如破口较小或断端仍有吻合条件,应行修补或吻合术[7]。

根据本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情况,笔者认为吸毒者的病程有明显差异,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亦相差较大,本组仅有1例行结扎即发生肢体坏死,故单纯结扎手术是否能保障患肢血运并无把握。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rteriography,DSA)检查在大部分医院尚难以开展,而如待术后出现肢体缺血再行旁路手术,就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且对患肢的损伤更大。KAISER等[8]和MATOUSSE-VITCH等[9]亦认为直接切除和结扎容易导致较高的跛行与截肢发生率。笔者仍坚持对于该类患者,应力争行血管旁路手术以确保肢体血运。而根据术中探查结果,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病例均因反复损伤及炎症,造成了严重的动脉毁损甚至离断,大部分亦同时伴随股静脉的毁损或闭塞,加之瘤腔合并感染,行简单修补或吻合几无可能。

3.4 移植材料

关于以何种材料行旁路术亦存在争议,自身静脉作为旁路材料是最佳选择,但该类患者大多伴有浅静脉的炎症闭塞,难以获取[10]。而人工血管被普遍认为抗感染能力差,一旦感染则极易导致血管移植失败,这也是主张动脉结扎者的另一主要理由[11]。本组中行血管旁路术者均采用人工血管,但血管感染率并不如文献报道高。笔者总结原因如下:(1)人工血管路径应尽量确保避开感染区域。上下缘切口均应距瘤体3~5 cm以上,在游离血管过程中,应力求保持瘤体完整和无破裂污染,本组患者中有1例严重感染者即是因为术中分破瘤腔造成吻合口污染所致;人工血管绕行路径亦应与瘤体保持至少3 cm以上,如弧行隧道难以一次性建立,可采用中途加做小切口“接力”的方式完成。按这种方式,即使瘤体巨大,笔者也尚未发现无法建立安全旁路者。(2)人工血管的抗感染能力。大多数观点认为人工血管抗感染能力差,但这种观点未必有足够依据。本组部分病例术后的吻合口部位亦发生感染渗液,但经换药治疗后,仍能完全愈合,导致人工血管完全破坏必须手术取出者仅2例。故发生人工血管感染时,不必贸然取出,仍可继续观察换药情况。(3)根据药敏结果选用了有效的和充足的抗生素治疗。

3.5 远期效果

部分病例在完成人工血管旁路术一段时期后,发生了人工血管闭塞,但根据笔者的经验,认为逐渐闭塞的过程往往不会引起肢体血运的显著障碍,如无感染等因素,可予以保留。考虑术前侧支循环的建立情况,旁路血管即使发生闭塞,也为下肢侧支循环的建立赢得了更多的时间,这个时间差对于部分患者而言,也许是能否保存肢体的关键。对于感染所导致的完全闭塞造成伤口渗液不愈合时,应将其取出行伤口清创,一般不需再次旁路手术。

3.6 其他

吸毒患者与其他动脉瘤患者相比,存在特殊的病理生理状态。长期吸毒严重影响了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给麻醉和手术带来了难以预计的风险,应予以足够重视。且大部分病例在住院治疗期间仍偷吸毒品,药物间的复杂影响亦可导致严重后果。本组中1例青年男性患者在术前准备时,继续注射毒品,结果发生急性肺水肿,对常规抢救药物均无反应,最终死亡。因此,除对机体充分评估和积极治疗外,加强管理,戒绝患者接触毒品亦极为重要。

总之,对于吸毒导致假性动脉瘤的患者,进行人工血管旁路手术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采用合理的手术方式,避免移植材料的污染,以及术后伤口的恰当处理,即使是瘤体巨大、感染严重的病例也并非是本术式的禁忌证。与单纯结扎手术比较,保全肢体,保障远期效果的几率更高。

参考文献

[1]胡锡祥,师天雄,缪建航,等.毒品注射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6):427-429.[1]HU XX,SHI TX,MIU JH,et al.Management of femoral arterypseudoaneurysm caused by heroin injection[J].Chinese Journal ofGeneral Surgery,2005,14(6):427-429.Chinese

[2]赵学凌,李林芝,赵宏斌,等.海洛因注射至股动脉损伤及感染[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8,12(6):345-346.[2]ZHAO XL,LI LZ,ZHAO HB,et al.Injury of femoral arterycomplication with infection form injection of heroine[J].Chinese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1998,12(6):345-346.Chinese

[3]CHENG SW,FOK M,WONG J.Infected femoral pseudoaneurynsin iftravenous drug abusers[J].Br J Surg,1992,79(6):510-512.

[4]ARORA S,WEBER MA,FAX CJ,et al.Common femoral arteryligation and local debridement:a safe treatment for infected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J].J Vasc Surg,2001,33(5):990-993.

[5]RABBANI A,MOINI M,RESOULI MR.Obturator bypass as analternative technique for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infectedfemoral pseudoaneurysms[J].Aruhives of Iranian Medrcine,2008,11(1):50-53.

[6]TING AC,CHENG SW.Femoral pseudoaneurysms in drug ad-dicts[J].World J Surg,1997,21(8):783-787.

[7]罗灿华,汪忠稿,张小明,等.后天性股动脉瘤病因及治疗26例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0,15(6):383.[7]LUO CH,WANG ZG,ZHANG XM,et al.The etiology andtherapy of acquired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s with 26 cas-es report[J].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0,15(6):383.Chinese

[8]KAISER MM,KUJATH P,MULLER G,et al.Treatment strategyin inguinal injection abscess and comlications[J].Chirurg,1997,68(10):1029-1034.

[9]MATOUUSSEVITCH V,ALEKSIC M,GAWENDA M,et al.Pri-mary extraanatomic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groin infections in drugaddicts[J].Vasa,2007,36(3):210-214.

[10]KLONARIS C,KATSARGYRIS A,PAPAPETROU A,et al.In-fected femoral artery pseudoaneurysm in drug addicts the bene-ficial use of the internal ilicac artery for arterial reconstruction[J].J Vasc Surg,2007,45(3):498-504.

动脉注射 篇4

【关键词】耳穴压豆;灯盏花注射液;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

【中图分类号】R681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0-0077-02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机制主要为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以及气血亏虚[1],治疗时可采用健运脾胃、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补养气血的方法进行治疗。耳穴压豆法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学,结合现代解剖学理论,通过辨证选取耳部的相关穴位,采用专用手法进行按摩刺激经络,推动气血的运行,最终达到调节人体气血运行、调和阴阳、补血养气的目的。灯盏花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可以有效的改善血流动力学的情况[2]。笔者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80例,通过耳穴压豆法联合灯盏花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接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患者8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年龄40~85岁,平均年龄(651±74)岁,住院时间10~15d,平均住院时间(1012±243)d。所有患者经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确诊。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5~85岁,平均年龄574岁,病程10d至10年,眼球水平性震颤16例,视物旋转24例,合并冠心病17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7例,脂血症6例;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4~84岁,平均年龄564岁,病程10d至11年,眼球水平性震颤15例,视物旋转25例,合并冠心病16例,高血压22例,糖尿病8例,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3]以眩晕为主诉;有轻度的脑干受损表现,如角膜反射、咽反射、自发性椎动脉后诱发眼震、调节障碍、阳性病例等;伴有其它脑干一过性缺血症状,如黑朦、复视、闪光、视物变形、内耳疼痛、昏厥、猝倒;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眩晕。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西药进行常规治疗,给予患者丁咯地尔注射液(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号H10980161)02g,溶于250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治疗,1次/d。同时行支持治疗,给予患者吸氧,同时给予患者平衡补液以防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紊乱。15d为一个疗程。

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加入20mg灯盏花注射液(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号Z13020778)进行静脉滴注,1次/d,同时对患者实施耳穴压豆法。主穴:皮质下、神门、颈椎、心、肝、肾、肾上腺。辅穴:高血压常加支沟穴。按摩方法:先对耳廓进行常规消毒,在胶布中央放置王不留行籽,将其贴在患者一侧耳穴上,用手指轻轻按压,使患者耳部感到有明显的发热、肿胀。每天按摩2~3次,每次3~5min,双耳交替进行。眩晕严重者同时对双侧耳穴进行压豆,增强效果。15d为1个疗程。

14[JP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TXB2(血栓素B2)、血小板凝集率、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JP]

15疗效评估[4]按照功能评估量表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眩晕(15分)、头痛(2分)、颈肩痛(4分)、日常工作(5分)、心理适应能力(4分),满分3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情越轻。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系统软件统计分析资料;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TX-*3]±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TXB2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XB2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主要以脑血管疾病为主,其中椎-基底动脉缺血最为常见。现代医学认为,椎-基底动脉缺血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和颈椎病[5]。当椎动脉受到压迫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不足,使血液运行受到阻碍。灯盏花注射液是一种含有黄酮类药物的中药制剂,具有扩张血管、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能。根据相关文献表明[6],灯盏花内的灯盏花素可以增加人体内的血流速度,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

中医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眩晕”的范畴,主要的病理机制是痰湿中阻、肝阳上亢、肾精不足以及气血亏虚,耳与全身脏腑、经络有直接的关系,当脏腑功能出现障碍,相应的临床症状会通过经络表现在耳穴上。耳穴不仅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样也是疾病治疗的作用点,当人体的脏腑功能出现异常时,除了疾病带来的明显体征外,耳穴处也有相应的反应,严重者会使耳廓发生变形。通过辨证及现代医学的经验,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为原则,对耳穴进行按摩,给予适当的刺激,调节人体的脏腑经脉、疏通经脉、行经活血,解除颈神经炎性反应,促进患者耳部的血液循环,为治疗疾病提供基础,使机体恢复至相对稳定的状态,促进患者疾病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采用耳穴压豆联合灯盏花注射液进行治疗后,椎-基地动脉流速、血小板聚集率以及患者的体征表现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证明了耳穴压豆联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联合灯盏花注射液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比传统的使用止晕药物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助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蒋珂.灯盏花注射液联合耳穴压豆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11):5-7.

[2]王立芳.耳穴压豆法在促进腹部术后病人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2):139-140.

[3]朱建秋,高建生,戚亦平,等.耳穴压豆用于腹外疝术后患者减轻切口疼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61-62.

[4]谢芸,辜孔进.盆腔八针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卵巢早衰34例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31):108.

[5]卞淑慧.耳穴压豆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肛肠疾病术后尿潴留的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22):117,119.

[6]刘长庚,罗启贤,凌天牖,等.灯盏花对成骨细胞及破骨前体细胞OPG/RANKL/RANK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33(12):1658-1664.

[7]陈健伟,国晓瞳,赵园,等.灯盏花乙素(Scu)对猪肾小管上皮细胞(LLC-PK1)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4,22(10):1261-1268.

动脉注射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我院门诊CSA患者, 随机分为注射针刀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中, 男性28例, 女性32例;年龄30~75岁, 平均为48岁;病程6月~10年, 平均为4.5年。对照组60例中, 男性33例, 女性27例;年龄31~74岁, 平均为47岁;病程6月~9年, 平均为4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级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文献[1,2]标准。

1.3 排除标准

(1) 颈椎病的其他分型。 (2) 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疾病。 (3) 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征。 (4) 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 精神病患者。 (5) 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俯卧位, 头探出床头, 胸下垫薄枕;嘱病人尽量曲颈低头, 定点:皮肤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局麻, 采用4号注射针刀在第2颈椎横突或枕骨上线压痛点, 椎旁肌压痛点注射针刀纵切横摆松解剥离, 同时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在注射针刀柄口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 (贵州益佰兴业制药有限公司) , 每点注射10ml, 取出注射针刀后贴创可贴, 1次/周, 共治疗3次。对照组:采用脑苷肌肽注射液 (杏林四环制药有限公司) 4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 每日1次;口服西比灵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5mg, 每晚1次, 睡前服用;同时配合颈椎牵引, 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意大利570FDMRⅡ型) 测定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文献[3]标准。

3.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χ2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比较

见表2。

t检验;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P<0.01

4 讨论

眩晕伴颈痛是CSA的主要症状, 由于颈椎的骨质增生和颈椎间盘的退变, 关节错位等及长期慢性无菌性炎症压迫或刺激颈椎横突孔的椎动脉, 使椎动脉管径变窄和椎动脉痉挛、扭曲变形, 血流量下降, 使脑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导致其前庭神经核和内听动脉的缺血, 出现眩晕等一系列症状[4]。

注射针刀是针刀微型外科和注射疗法相结合的一种闭合性微创治疗新方法, 兼具“针、刀、药”三者的功能, 针刀并用, 针药并用, 它将现代关节慢性软组织损伤外科理论的创立和闭合性微创外科治疗机理和疗法日趋同归, 为注射疗法和微型外科融合奠定了基础。针刀是将中医针灸的“针”和西医外科的“刀”两者融为一体, 一方面发挥中医针灸经络学说的特点, 利用“针”的作用, 刺激局部穴位, 疏通气血, 调节局部阴阳平衡, 达到通而不痛之目的;另一方面, 又发挥外科手术“刀”的作用, 将粘连松解, 压迫解除, 恢复组织功能, 改善椎动脉的迂曲、痉挛, 调节骨节的错位, 改变骨赘与椎动脉的关系, 减轻颈椎间盘的压力, 使椎动脉的血流增加[5]。同时注射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能扩张血管, 调节血管张力, 降低红细胞黏稠度和血小板集聚性, 改善血流状态, 增加微循环血流量, 使脑部供血不足得以改善[6]。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后两组血流参数值均有所改善, 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脑部椎-基底动脉供血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 注射针刀治疗CSA快速而高效, 因病用针, 松解注药, 相得益彰, 增强了小针刀及封闭注药的疗效, 对病灶部位创伤小, 安全无痛苦, 治愈率高, 复发率低, 疗效肯定, 科学简便, 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应用中具有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葛植厚.颈型眩晕临床研究.中国康复医学会全国第四届颈椎病学术会议学会论文汇编, 1993:36.

[2]于爱莉, 马冬涛.崔立军.颈部旋转在超声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3, 11 (1) :32.

[3]乙方, 龚新环, 杜宁.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 (1) :28.

[4]张杰, 范炳华.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治的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5) :690.

[5]吴汉卿.大成水针刀疗法.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8:5.

动脉注射 篇6

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机制

凝血酶是凝血系统的一种关键酶, 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与血液其他成分形成纤维蛋白凝块, 达到止血目的, 利用这一原理使瘤腔内血栓形成, 达到封闭载瘤动脉与假性动脉瘤之间的异常通道的目的。

假性动脉瘤的声像图表现

二维超声表现为血管周围囊性或囊实混合性搏动性包块, 边界清晰, 形态不规则, 囊壁薄厚不均, 无正常动脉壁结构, 有些瘤体内可见回声强弱不等的附壁血栓, 瘤体与载瘤动脉相通, 为动脉破裂口, CDFI显示破裂口红蓝相间的血流信号, 血流紊乱呈旋涡状, 瘤体内血流回声呈云雾状流动, 破口较大者血流充盈良好, 色彩明亮, 破口较小者血流充盈欠佳, 色彩暗淡。频谱多普勒超声表现为瘤体内及与瘤体相通的通道内均可测得动脉血流频谱, 破口处高速高阻双向动脉血流频谱。

假性动脉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瘤腔>2 cm, 位置合适的医源性或外伤性假性动脉瘤, 其前方无大血管及其他重要结构;无凝血酶过敏史;患者经包扎加压、治疗失败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的患者。

禁忌证:凝血机制障碍者;有神经压迫症状者;有局部感染者;瘤颈宽 (>1 cm) 的假性动脉瘤;有活动性出血者;对凝血酶过敏者。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操作方法

器械选择:使用彩色多普勒诊断仪的高频探头;凝血酶20~1 000 U/支, 用生理盐水配置成200~300 U/m L;穿刺针一般选择18~20 G;凝血酶应用浓度多在200~250 IU/m L, 用量均<3 m L。注意凝血酶浓度及用量多少的选择。

术前准备: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患者取平卧位, 伸直患肢, 对穿刺处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及频谱多普勒仔细检查假性动脉瘤的位置、大小、血流及载瘤动脉的情况, 确定假性动脉瘤破口位置、颈部宽度及长度、确定瘤腔与动脉之间的关系, 观察瘤腔内血流速度及血流范围, 初步确定进针路线。

操作步骤: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将三通管分别连接生理盐水注射器、凝血酶注射器和超声引导经皮穿刺针, 在生理盐水注射器保持负压、超声监视、压迫通道后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入假性动脉瘤腔中, 当清晰的显示针尖位于假性动脉瘤腔内时, 将生理盐水通过穿刺针注入瘤腔内, 见闪烁, 证实穿刺针尖在假性动脉瘤腔内, 提示穿刺成功。使针尖尽量远离颈部或在瘤腔边缘血流缓慢处。压迫假性动脉瘤近心端, 压至超声实时检测下看不到血流经颈部进入瘤腔时, 开始将凝血酶缓慢注入假性动脉瘤腔时, 每次注入50~100 U, 直至瘤腔内、瘤颈部中的血流信号消失并出现絮状回声, 血栓形成 (图1~5) 。

瘤体不增大, 瘤腔和瘤颈处流速逐渐降低至消失, 瘤腔内附壁血栓逐渐增多, 瘤腔内代之以不均质团状高回声, 瘤腔内彩色多普勒血流消失, 载瘤动脉与瘤腔之间的通道彩色血流信号消失是有效的标志。如有少量残余分流, 利用超声引导下加压修复法持续按压瘤口处2~5 min, 解除压迫, 再次检测, 同时监测彩色多普勒, 直至瘤口完全闭合。拔出穿刺针, 解除压迫, 仔细观察患肢动脉情况。

注意事项:认真观察假性动脉瘤的大小、瘤颈宽度、流速;明确穿刺路线;严格把握凝血酶浓度、用量及注射速度;掌握好穿刺时压迫的适度。1术后让患者伸直患肢, 卧床6~8 h, 以防止复发;2术后必须观察患肢载瘤动脉的情况;3对未接受抗凝剂的非冠心病、高血压患者的假性动脉瘤, 当瘤体<2 cm且为单纯型时, 先尝试局部压迫法;4超声实时引导是关键, 超声引导者必须手法熟练;5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和进针点尤为重要, 一般选择部位表浅, 搏动明显的血管进行穿刺, 穿刺时一般与皮肤呈45°刺入皮下, 进针原则为宁浅勿深;6注射凝血酶时, 尽量让穿刺针剂远离动脉瘤颈部, 而在瘤腔边缘注射, 注射速度要缓慢;7对复杂型多腔假性动脉瘤, 先封闭远端假腔, 再封闭邻近瘤颈部假腔。

并发症

凝血酶治疗假性动脉瘤安全、可靠, 并发症少见, 但凝血酶可能进入远端动脉而导致急性血栓形成, 肢体缺血甚至坏死, 术者应高度重视。1载瘤动脉血栓形成, 并发患肢缺血, 是最严重的并发症;2对凝血酶有过敏反应;3局部疼痛及发热;4压迫部位因局部压力度过强, 出现皮肤缺血、坏死;5血管迷走性晕厥。

如何减少并发症:严格掌握适应证, 检查局部有无感染, 若有感染, 待感染控制后进行手术, 同时严格无菌操作。充分术前麻醉, 减少凝血酶对血管的刺激。穿刺准确定位, 于瘤腔内缓慢注射凝血酶, 血栓充满瘤腔3/4瘤腔时停止注射, 注射后复查动静脉。于瘤颈直径不应过粗, 否则可能导致凝血酶反流至动脉, 引起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术后半年内定期复查超声, 观察假性动脉瘤是否彻底消失, 是否有残留血肿、动脉栓塞或假性动脉瘤复发。

临床价值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操作时间短, 成功率高, 创伤小, 痛苦小, 患者易耐受, 对较大瘤体还可以重复治疗, 缩短住院周期, 减少患者的费用。

摘要:凝血酶可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 达到止血的目的, 在超声监视下压迫假性动脉瘤通道后超声引导下将穿刺针经皮穿入瘤腔中注射凝血酶, 可使假性动脉瘤瘤腔内血栓形成, 瘤腔闭塞。此种方法安全、迅速、有效、价格低廉, 临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超声引导,凝血酶,假性动脉瘤

参考文献

[1]陆水萍, 骆志玲, 杨镛, 等.二维及彩色血流显像对大隐静脉射频闭合术后的随访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9, 25 (7) :676-679.

[2]陈剑飞, 张藜.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研究[J].心血管学进展, 2007, 28 (4) :557-559.

[3]晋军, 黄岚, 覃军, 等.超声下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学探讨及可行性评价[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 (7) :528-531.

动脉注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均为来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综合内科住院患者。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 可伴恶心、呕吐、肢体乏力、头痛、视物旋转, 严重的可伴短暂意识障碍, 多无耳鸣、进行性听力下降, 经颅多普勒彩超 (TCD) 可见单侧或双侧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供血不足。X线检查示38例有颈椎退变;伴有高血压者24例;血脂异常者20例;糖尿病者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15例, 全部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标准。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0例中男性19例, 女性11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 (61±10) 岁;对照组30例中男性18例, 女性12例, 年龄45~78岁, 平均年龄 (62±9) 岁, 平均观察14d。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相比较结果P>0.05,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WHO推荐的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1]: (1) 发病急, 可在2min内发作眩晕, 多为旋转性眩晕。 (2) 至少有一种脑干病征。另TCD检查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颅CT及核磁共振 (MRI) 检查, 排除脑出血或脑梗死等颅内实质性脑组织损害;除外引起眩晕的眼、耳疾病。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500mg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14d, 对照组血栓通600m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14d。除上述治疗外的常规治疗均相同。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参照《现代神经病学》[1]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判定结果。显效:眩晕、恶心、呕吐、肢体乏力等症状终止发作;有效:眩晕等相关症状发作次数减少, 时间缩短, 症状减轻;无效:眩晕、呕吐、肢体乏力等症状和体征仍反复出现或发展为脑梗死。总有效率=显效+有效。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方法中的简明统计学处理器2.0软件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定量数据选择配对t检验, 疗效比较采用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见表1。所有的观察病例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药物不良反应。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老年人常见疾病,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其病因有: (1) 颈椎骨质病变压迫椎动脉使管腔狭窄, 还可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 引起椎动脉反射性收缩, 使血管痉挛、变细、血流量减少; (2) 椎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病因之一, 多因阻塞管腔, 引起血流量减少, 一侧椎动脉阻塞另一侧椎动脉通畅时, 可不发生或仅有轻微症状, 如双侧椎动脉发生阻塞, 则可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3) 解剖异常易见于双侧椎动脉粗细不一, 或一侧椎动脉缺如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为枕叶、颞叶基底部、丘脑、脑干和小脑供血, 因此该系统缺血、缺氧, 可出现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眼震、复视、共济失调等症状[2]。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初出现的为可逆性功能障碍, 较少形成梗死, 但多次发作最终也能形成脑梗死后遗神经功能障碍, 因此尽快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 对其预后非常重要[3]。天麻为兰科植物天麻 (Gastrodia elata BI) 的干燥块茎, 为常用中药。天麻素注射液化学结构为4-羟甲基苯甲醇-β-D吡喃葡萄糖甙, 是天麻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 具有增加脑供血, 改善微循环, 镇痛、镇静作用, 尤其能增加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量, 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血供, 从而改善眩晕、耳鸣、平衡障碍和眼球震颤等症状[4]。最近几年多项药理研究表明, 天麻素还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天麻提取物能抑制二磷酸腺苷 (ADP) 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5]。天麻素具有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作用, 可减少体外“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内乳酸脱氢酶 (LDH) 的漏出, 可以显着减少脂质过氧化物 (LPO) 的生成, 表明天麻素具有清除氧自由基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等多方面具有保护作用[6], 以上均能说明天麻素注射液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理想用药。此观察治疗结果可见, 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眩晕、耳鸣、恶心、呕吐、眼震、复视、共济失调等症状和体征能明显缓解, 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 天麻素注射液在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方面作用优于对照组 (P<0.05) 。且有效病例起效时间更短。同时天麻的镇静、催眠作用可能与其降低脑内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有关[7], 治疗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及失眠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从而减轻因精神因素所致血管痉挛引起的供血不足。且治疗中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天麻素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扩血管、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缓解脑血管痉挛, 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保护神经细胞。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肯定且安全可靠的,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0例诊断明确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加用血栓通注射液, 治疗组予以天麻素注射液。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且有效病例起效时间更短。结论 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 林松联等.现代神经病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4-31.

[2]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8.

[3]杨凤民, 董学爽, 宫旭海等.东菱精纯克栓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7, 14 (2) :1181.

[4]周宏友, 吴莉, 丁连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中老年眩晕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3, 8 (4) :471.

[5]林青, 李秀芳, 李文军等.天麻提取物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中国微循环, 2006, 10 (1) :33.

[6]薛柳华, 唐一鹏, 孙承琳等.天麻素对缺血再灌注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8, 21 (3) :18.

动脉注射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门诊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治疗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22~64岁,平均37.5±5.2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2.6±1.2年;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24~62岁,平均38.4±5.5岁,病程1个月~4年,平均2.7±1.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并经X线或CT扫描、TCD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患者多见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排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旋颈性阳性,多伴交感神经症状,如恶心、呕吐等;X线侧位片可见生理前凸减少、消失,甚至形成后凸畸形,椎体后缘骨质增生;双斜片可见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前突致椎间孔变形。排除伴脊髓性颈椎病、颈椎滑脱、骨质疏松、原发性高血压等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采用颈椎牵引、穴位注射及推拿治疗。(1)颈椎牵引:坐位,枕颌吊带持续牵引,让患者前倾15°,牵引力一般由3~5kg开始,每1~2天增加1kg,但最大牵引力不超过12kg,牵引时间为30min,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2)穴位注射:取风池、C2~7夹脊穴,患者坐位,每次2-4个穴位,常规消毒后用5mL一次性注射器吸取复方丹参注射液4mL快速刺入上述穴位皮下,稍作提插,待患者有酸胀感、抽吸无回血后,将药液缓慢注入,术毕用无菌棉球按压片刻。隔天1次,5次为一疗程。(3)推拿治疗:取颈夹脊、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等穴,重点施术患侧斜方肌;患者正坐,医生站其后,先肩背部施滚法5min,一指禅推法和拿法放松颈脊肌5min,点按风池、肩井、天宗等穴,如触及条索状加用弹拨法5~10次,以滚、拿法作用于患侧上肢,按揉曲池、合谷,行颈部斜扳法,最后以肩背部擦法结束治疗。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观察疗效。

1.2.2 对照组

采用颈椎牵引配合中西药物治疗。颈椎牵引方法同治疗组;中药服颈复康颗粒5g(河北承德颈复康药业),每日2次;西药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西安杨森),每晚1次,10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观察疗效。

1.3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治愈:症状及阳性体征基本消失,旋颈诱发试验阴性,颈椎活动自如;显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有明显改善,头晕明显减轻,颈椎活动自如;有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有改善,颈椎活动基本正常;无效:症状及阳性体征无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 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各种动力性与机械性因素致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血管折曲、狭窄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颈椎牵引能增加颈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减轻或消除对椎动脉或交感神经的直接压迫刺激,解除椎动脉痉挛、狭窄、迂曲,恢复椎动脉供血,有利于功能恢复。针刺风池[2]、颈椎夹脊[3]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扩张椎-基底动脉的作用,从而缓解临床症状。复方丹参注射液含有丹参和降香,活血化瘀,可改善外周循环障碍,通过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可扩张椎动脉,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及大脑缺氧状态,缓解症状。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一方面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扩张局部血管,血流加快,另一方面改善颈椎小关节紊乱,缓解局部血管、神经及相关组织受压症状[4]。

总之,颈椎牵引、穴位注射及推拿治疗可以舒缓颈背部肌肉痉挛,调整和改变颈椎关节、神经根、椎动脉和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恢复其正常的生理解剖结构,改善颈椎稳定性,缓解颈椎轴线上的压力,加大椎间隙,纠正后关节错位,校正畸形,增强颈项肌肉力量,有效加快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及时改变脑部血液循环,达到缓解和消除颈性眩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2]袁晓军.针刺风池穴对脑血流的影响[J].中医杂志,1996,37(5):285.

[3]黄聪阳,苏稼夫,周文强,等.针刺颈夹脊穴对调节颈椎病所致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的即刻与近期效应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5:672.

动脉注射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采集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4月住院的中枢性眩晕患者88例, 男41例, 女47例。入院经头颅MRA证实, 明确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椎动脉优势判断标准: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差≥0.3 mm, 或者当两侧椎动脉直径相当时, 一侧椎动脉与基底动脉连接更加紧密。血管直径测量方法:以椎动脉汇合点为原点, 每相隔3 mm测量椎动脉、基底动脉直径, 连续测量3段, 取其平均值作为椎动脉、基底动脉直径的测量值。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观察基底动脉血流异常率。排除:周围性眩晕, 后循环狭窄及梗死, 颅内占位及糖尿病患者。发病时间6 h~24 h。

1.2 分组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4例, 男21例, 年龄45岁~75岁 (52.6岁±5.3岁) ;女23例, 46岁~72岁 (53.6岁±4.9岁) 。对照组44例, 男20例, 年龄44岁~72岁 (53.2岁±5.8岁) ;女24例, 年龄45岁~71岁 (54.6岁±5.1岁) 。两组治疗时间为10 d。

1.3 观察指标

记录血常规、血脂、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 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 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血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输注, 每日1次。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2003年4月重庆眩晕专题学术会议神经病学专家认可的分级标准。0级, 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经停止;Ⅰ级, 发病中和发病后患者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Ⅱ级, 发病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很快完全恢复;Ⅲ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小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Ⅳ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Ⅴ级, 发病中日常生活被迫停止, 发病后患者的全部日常生活仍不能自理, 且需别人照顾和帮助。以0、Ⅰ级为治疗有效, 余因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影响作无效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TCD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检查无明显变化, 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 两侧椎动脉经枕骨大孔入颅后合成基底动脉, 供应大脑半球后1/3及部分间脑、脑干和小脑。椎动脉一侧优势为影像学常见表现, 可能与两侧椎动脉在解剖学上起源不同有关, 加上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及吸烟等因素共同构成以一侧椎动脉为优势的异常影像学表现[1]。当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或因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时, 如对侧椎动脉完全代偿不影响后循环供血, 则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当对侧椎动脉因严重扭曲、钙化或钩椎关节增生压迫等原因发生狭窄时, 则不能完全代偿, 继而出现眩晕等临床症状。

眩晕分为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可有眩晕、视物旋转、恶心、呕吐等症状典型, 治疗上主要以扩张血管, 改善脑部供血为主。缓解期则控制相关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椎病等。目前针对椎动脉优势的治疗主要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扩张脑血管、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以及中药等。

葛根素是从中药豆科植物野葛根的干燥根中提取的一种异类化合物, 主要化学成分为皂苷类化合物葛根黄酮。现代医学证明, 葛根素有降低血糖、血脂、血黏度, 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 改善血液流变学,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 改善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2]。熊建群等[3]用双功能彩超监测发现, 葛根素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的血流速度, 降低血管阻力, 还可以消除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脑缺血时产生大量自由基, 损伤细胞膜结构, 同时消耗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等自由基清除剂, 而葛根素能提高SOD的活力, 保护脑组织免受氧自由基损伤, 具有抗氧化作用[4]。本研究以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葛根素治疗, 结果发现葛根素在改善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患者眩晕症状较对照组明显, 且基底动脉的血流异常也较治疗前明显好转, 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研究中未发现应用葛根素患者任何不良反应和血液流变学及生化功能异常。葛根素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的眩晕患者, 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 纠正其异常血流速度, 是治疗伴有椎动脉一侧优势眩晕患者较为理想有效的治疗药物。

参考文献

[1]冷辉, 王少波, 赵吉连, 等.颈性眩晕的诊断与治疗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2, 17 (3) :209-210.

[2]江庆华.葛根素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近况[J].中国热带医学, 2006, 6 (2) :326-327.

[3]熊建群, 殷建瑞, 邱少东, 等.葛根素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影响及机制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 2006, 8 (1) :70-71.

上一篇: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下一篇:听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