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2024-09-22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精选9篇)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篇1

摘要:在政府化解高校债务后, 高校并不能完全摆脱对银行贷款的依赖, 不解决高校, 高校将会产生新的债务危机。如何保持化债的成果, 使高校正常有序的发展, 需对高校化债后的银行贷款的管理进行认真思考。

关键词:高校,银行贷款,管理

高等院校办学经费主要是依靠财政拨款, 由于渠道单一, 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一直不足。尤其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后, 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高校扩招对高等院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也明确提出了本科办学的各项指标。为了改善办学条件, 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达到高校本科办学评估的要求, 各高等院校只有通过向银行贷款, 筹集资金进行发展。高等院校的银行贷款规模越来越大, 有些个别高等院校的银行贷款已经几十个亿, 还本付息的压力已经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这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2010年, 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随后, 财政部、教育部出台了《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 (财教[2010]568号) , 对切实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 化解债务风险, 解决地方高校债务问题做出安排。化解债务后, 如果政府、高校对银行贷款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到位, 将会产生新的高校债务危机。

一、化债后高校存在债务危机的原因

1.政府化债只化解高校部分财务风险。

《意见》指出:“2010-2012年, 中央财政在锁定截至2009年底地方高校为完成扩招任务必须进行建设而从金融机构取得的尚未还清的贷款余额的基础上化债, 2012年以后的高校化债工作, 由各地自行开展。”政府化债政策只是化解了高校2009年之前的银行贷款, 并没有化解高校的全部银行贷款。而部分高校在化债后, 银行贷款余额仍然很高, 就目前高校的财务状况, 偿付贷款利息还可能做到, 偿还本金一般需要借新债还旧债。

2.政府化债后高校的生均拨款标准尚未明确。

2010年, 在化债的同时,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高校生均拨款水平的意见》 (财教[2010]567号) 明确指出“各地要根据高校合理需要, 制定本地区地方高校生均拨款基本标准”。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应制定与化债相对应的生均拨款标准。但到目前, 各级地方政府并没有出台新的生均拨款标准, 主要原因是各级地方政府目前对高校的化债资金都是以中央奖补专项为主, 地方财政配套为辅, 以专项的形式对高校补助。地方政府财政如无中央资金的支持, 对高校的提高标准进行投入是无法实现的。各级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化债政策结束后单独承担对高校的财政投入, 大都暂不制定与化债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标准。对高校来说, 化债结束后, 没有了化债专项资金, 仍按旧的生均拨款标准, 政府投入是没有实质性的提高的, 办学经费仍然短缺, 高校发展仍需依赖银行贷款等资金。

3.政府化债没有明确高校应承担的责任。

政府化解高校债务, 是承担其公共职责。但政府在化债中没有对高校应该承担的化债责任进行明确, 也没有对化债的范围进行明确, 只对化债的年限进行了限定。部分院校在2009年之前的银行贷款余额中, 由于化债责任不明确, 超出发展需求的超贷情况是存在的, 但在化债相关规定中没有对超贷情况进行区别对待, 淡化了高校的化债责任, 反而是银行贷款贷得越多, 受益越大。这将使高校管理者产生误会, 认为高校始终是国家举办的, 贷款责任也应由国家来承担, 这会对高校管理者形成误导, 高校管理者在申请银行贷款不会考虑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产生新的债务危机。

4.对高校起引导作用的一些指标存在不合理性。

一是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中“生均占地面积”设置的不合理, 一是学校的土地面积是国有划拨的, 二是学校扩招也是按照政策来执行的, 因此“生均占地面积”考核对象不应是学校。二是《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存在一定的缺陷。该模型中非限定性净收入在实际中不能按固定的规律变化, 有可能会因政策或其它原因有的年份会使非限定性净收入增长较多, 则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Ro=近两年非限定性净收入之和/2则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结果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年均非限定性净收入, 从而影响n年期累计贷款控制额度的准确性。虽然模型要求剔除不确定因素选成的收入变化, 但从模型使用者角度来看, 的确存在可操作空间, 并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贷款能力。“生均占地面积”的指标将引导高校购买土地建设新校区, 风险评价模型的缺陷, 降低了高校风险预警的水平。指标设计的不合理, 对高校的发展进行了错误的引导, 在实际表现上将引发新的债务危机。

二、化债后对高校银行贷款管理的对策

为了保持住高校化债的成果, 降低高校的债务风险,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完善制度措施, 从源头上遏制高校贷款无序增长的势头, 将高校的贷款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一) 扩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1. 建立化债后的高校生均拨款标准。

财政部教育部在2010年 (财政[2012]567号) 文提出要建议生均拨款标准后, 教育部在2013年《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经费管理年”活动进一步用好管好教育经费的通知》 (教财[2013]3号) 再次重申:“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 要求各地在2-3年内建立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尤其是地方高校, 教育投入全部由地方政府投入目前是难以实现的。应充分利用教育投入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的要求, 从整个教育经费中切出一块专门用于地方政府对高校的投入, 并督促各地尽快出台生均拨款新标准, 使高校的经费投入制度性, 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在政府财力、社会物价水平以及高校学生人数进行变动时, 及时对地方方高校生均拨款标准进行调整, 逐步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2. 激励高校通过社会力量筹措办学经费。

根据《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财教[2009]275号) “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学校捐赠, 拓宽高等学校筹资渠道, 从2009年起, 中央财政设立配比资金, 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2011年中央配比资金达到20亿元。这些举措调动了中央部属及教育部直属高校的筹资的积极性, 部属院校都基本成立了教育基金会。但地方院校由于没有财政支持, 筹资积极性不高。各地政府应参照中央设立配比资金的方式, 对地方高校接受捐赠的收入实行配比奖励补助, 激励高校积极向社会筹资办学经费, 并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学校捐赠, 拓宽高校资金筹集渠道。

(二) 加强对高校的银行贷款的引导

1. 加强高校是化债主体的责任意识。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立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财政部教育部在化债文件中也提出“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 这都明确高校即是银行贷款的主体, 同样也是偿还银行贷款主体。高校要加强责任主体的意识:一是银行贷款的偿还责任是需要高校来承担的, 二是应按自身发展的需求来进行贷款, 三是要应加强自身偿债的能力, 开源节流, 提高资金使用率, 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扩大资金规模, 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2、完善高校本科办学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有其历史原因, 高等院校的校园是行政划拨的, 国家也对高校的校园很少进行调整, 也就是高校的校园面积不是高校自主决定的, 而是应由政府来解决。因此, 高校本科办学的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生均占地面积, 应考核地方政府, 而不应考核高校。转嫁考核主体的结果就是高校为了达到目标, 就只能进行新校区建设。因此, 应将评估指标体系中的生均占地面积的指标完善为地方政府为主, 高校为辅的考核体系。

3、完善高校财务预警机制。

在《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其它指标, 形成综合指标来确定高校的贷款规模。如引进资产负债率指标、负债率指标 (债务余额与当年高校总收入比率) 、偿债率指标 (年度还本付息总额与当年高校可支配收入比率) , 来确定高校贷款的规模, 尤其资产负债率指标应不能超过50%。

(三) 加强对高校银行贷款的监管

1、加强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校资金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财[2004]38号) “我部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 建立直属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 相应地各地方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也下发了相关的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地方政府应贯彻执行高校银行贷款审批制度, 高校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符合审批制度的规定, 并经地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的批准。并由财政部、教育部商中国人民银行, 加强金融机构对高校银行贷款的发放条件, 高校无财政、教育部门批准的、高校不符合贷款条件的, 商业银行不能对高校进行放款, 违者追究商业银行的相关责任。

2、建立高校新校区用地审批制度。

地方政府应该在化解债务后控制高等学校购置新校区用地的力度, 建立相关的审批制度。由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联合对高校新校区用地进行审批。对于由于历史原因校区确实达不到办学要求, 或因办学定位发生变化确购置新校区的予以支持外, 其它的一律从严控制。

3、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本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规划, 对于本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 按轻重缓急进行安排, 可以分批对本地区的高校进行支持, 并将支持体现在对学校的财政投入上, 重点支持一批高校后, 再选择一批院校进行重点扶持。适度的规划可以避免各高校一窝风地进行超出自己承受能力的发展, 一窝风地进行新校区购置, 也可以避免政府事后承担偿还贷款的压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减轻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 (财教[2010]568号)

[2]樊瑶高等院校债务化解之思考.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8;05

[3]陈力勃对江苏省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再思考.会计之友.2013;12

[4]陈丽羽陈强高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应用探讨.财会月刊.2009;05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篇2

国 家 开 发 银 行

高校助学贷款审批表

申请人姓名学号:班级专业:院系所在学校:

贷款次数:□首次 □再次 □三次 □四次 □五次

1注:本表、身份证、学籍档案(考生准考证、录取通知书、审批表)上的姓名要求一致。本表共

6页(含封面、)。

高校助学贷款申请须知

一、高校助学贷款的申请及审核程序:

1.个人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申请理由、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个人学习及表现情况、对高校助学贷款的认识等内容。

2.二级院系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小组对学生贷款申请进行初审和公示,报学院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同意后组织学生填写《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高校助学贷款审批表》,并根据《审批表》要求提供有关材料。

3.二级院系高校助学贷款工作小组对以上表格及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完整性进行审核、汇总,并报送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审批。

4.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对审批后的《国家开发银行湖南省高校助学贷款审批表》按要求进行统计、汇总,并上报湖南省教育贷款管理中心和国家开发银行进行审批。

5.高校助学贷款管理中心根据审批结果,组织贷款学生填写《国家开发银行高校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和《借款凭证》,为学生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制作银行卡或存折,并按要求发放贷款。

二、违约学生约束机制:

1.助学贷款学生有关信息纳入全国联网的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学生违约情况通报给全国所有银行和金融系统。

2.在大学生就业网、学历文凭查询网站公布违约学生名单。

3.在校园网、校友网、各级助学贷款网站及有关媒体上公布违约学生相关信息,并向用人单位通报情况。

4.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偿债务的权利。

三、其它事项:

1.高校助学贷款利率按照法定贷款利率和国家有关利率政策执行。正常学制内的利息由国家财政负担,正常学制之外和毕业后的利息及因违约等原因造成的罚息由学生自付。

降低高校银行贷款成本之思考 篇3

1. 允许高校贷款的政策法规。

(1) 政策规定。主要有: (1)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 第48条规定“运用金融、信贷手段, 融通教育资金”;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999) 提出“积极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 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3)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1999年印发《关于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部属高校“银校合作”问题有关意见的通知》 (银办发[1999]197号) 要求“各行在通过贷款积极支持高校发展的同时要规范操作, 维护银校各方的利益”。根据上述政策规定, 教育部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 合理利用银行贷款。”以上政策规定为高校向银行贷款提供了政策依据。

(2) 教育法规。主要有: (1) 《教育法》 (1995) 规定:除继续依靠财政支持外, 还要运用金融信贷等手段筹集教育经费。 (2) 《高等教育法》 (2002) 第60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为辅的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体制。”这为高校向银行贷款提供了法规依据。

(3) 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财文字[1999]280号) 引入负债概念, 增加了“借入款项”会计科目和“负债管理”项目。会计制度规定:“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 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高等学校的负债包括借入款、应付及暂存款、应缴款项、代管款项等”。这为高校向银行贷款提供了制度依据。

(4) 担保法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3条规定:“学校以教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和其他社会公益设施以外的财产为自身债务设定抵押的, 人民法院可以认定抵押有效”。这为商业银行在公立高校开展围绕教学的有偿贷款提供了法律依据。

2. 高校银行贷款成本。

在上述政策、法规和制度的允许下, 我国高校开始不断向银行贷款。目前, 高校向银行贷款虽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 但从一些权威部门披露的信息中可以了解一个大概。这些信息来源:一是中国社科院在2007年3月发布的《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中披露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5 000亿元。二是《南方都市报》在2010年5月21日报道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其估计“当前全国高校负债高达5 000亿~6 000亿元”。尽管负债不全是贷款, 但其中90%是贷款肯定无疑, 由此可估计我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5 400亿元, 与中国社科院《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的数据大体一致。

(1) 重点高校贷款成本。由于重点高校在全国特别是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 决定了它们的贷款成本仅包括利息一项, 且是优惠贷款利率。以吉林大学与南昌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2007年3月下旬在校园网站上发布通知, 银行贷款30亿元, 每年支付银行的贷款利息高达1.5亿~1.7亿元, 也就是说, 吉林大学的银行贷款利率是5%~5.67%/年。南昌大学2007年3月披露贷款20亿元, 每年支付1.1亿元银行的贷款利息, 南昌大学的贷款利率是5.5%/年。2007年3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人民币贷款利率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39%。由于吉林大学和南昌大学都是重点高校, 所以, 它们享受到了普通高校无法享受的比基准利率低的优惠贷款利率。我们以吉林大学和南昌大学平均利率5.42%/年来推算重点高校贷款成本, 而重点高校贷款总额我们采用北京大学在《高等院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中披露的336亿元为依据, 则全国重点高校贷款成本为18.21亿元/年。

(2) 普通本科高校贷款成本。普通高校贷款成本虽然也仅包括利息, 但高于重点高校贷款成本。如重庆市38所高校贷款总额为30多亿元, 尽管根据学校与银行实际约定不同而无确定的债务利率水平, 但多数高校贷款利率为6%/年。甘肃省高校贷款总额51亿元, 每年支付利息4亿多元, 贷款利率为7.8%/年。综合以上, 普通本科高校贷款成本为6.9%/年。如果我们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主要起草人、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估计的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 500亿~5 400亿元为据, 减去重点高校336亿元的贷款总额后, 假定普通本科高校贷款与专科高校贷款为2∶1时, 则普通本科高校贷款为2 776亿~3 376亿元, 全国普通本科高校贷款成本为191.54亿~232.94亿元/年。

(3) 专科高校贷款成本不仅包括利息, 而且包括中间业务费、担保费、承兑汇票贴现费等。其利率一般在基准利率水平上再上浮10%~20%/年, 中间业务费1%/年, 若虚开承兑汇票, 还需支付0.5%左右/年的净贴现费, 而专科高校贷款还要为提供担保的企业或担保公司支付1.5%~2%/年的担保费。根据江苏省某专科高校的统计, 该校2008~2010年贷款平均综合成本率为11.43%/年。可见, 专科高校贷款成本要明显高于重点高校贷款成本和普通本科高校贷款成本。若以此为据, 假定普通本科高校贷款与专科高校贷款为2∶1时, 则普通本科高校贷款为1 388亿~1 688亿元, 全国普通本科高校贷款成本为158.65亿~192.94亿元/年。

由上述分析可知, 我国高校向银行贷款的成本每年大体在368.4亿~444.09亿元。如果2010年在校生按3 000万人计算, 则每年每生负担银行贷款成本1 228~1 480元。而根据崔世泉等 (2011) 的计算, 我国高校2010年在校生均学杂费为6 112元, 这意味着平均每年每生学杂费20.09%~24.22%用于支付了银行的贷款成本。2010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14 683.99亿元, 如按刘丹等 (2005) 的观点将其中1/3用于高等教育就是4 894.66亿元, 那么, 我国高校银行贷款成本就占到了国家投入高等教育财政性经费的7.53%~9.07%。

二、控制我国高校银行贷款成本的对策与建议

1. 充分认识高校银行贷款并导致高额成本的危害性, 从思想上增强还债止息的迫切性。

严峻的高校债务已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担忧。一些地方政府的教育官员指出, 巨额债务已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个别高校资不抵债, 破产隐患凸显。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 将有可能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一场深刻的危机。因此, 应充分认识高校高额贷款成本的风险性, 从思想上增强还债止息的迫切性。

2. 落实政策规定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 提高高校还债经济实力, 逐步归还银行贷款。

我国高校形成银行贷款并导致高额成本的主要原因是国家没有做到法定投入, 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3年) 指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在本世纪末达到4%”。而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披露, 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40 507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59%, 仍未能实现投入4%的目标。如果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并将其中的1/3用于高等教育, 则从1999~2009年的历史欠账分别是330.7亿元、336.76亿元、259.02亿元、201.38亿元、281.4亿元、644.84亿元、720.13亿元、695.87亿元、556.01亿元、465.36亿元, 合计4 491.17亿元。略低于负债下限4 500亿元, 与负债上限5 400亿元相差908.83亿元。可见, 国家对教育的财政投入没有达到法定标准。因此, 首先要落实政策规定, 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

(1) 严格落实教育经费法定增长要求。要按照《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在年初安排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时增加教育经费预算, 保证财政教育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并努力实现按在校生平均教育费用逐步增加, 保证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2) 切实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比例。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压缩一般性公务支出, 新增财力着力向教育倾斜, 优先保障教育支出, 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明显提高并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

(3) 提高预算内基建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切实把支持教育事业发展作为公共投资的重点, 在编制基建投资计划、规划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建投资项目时, 充分考虑教育的实际需求, 确保用于教育的预算内基建投资明显增加。

3. 严格控制新增贷款, 完善债务化解机制。

(1) 控制新增贷款。将教育债务纳入政府性债务, 以从行政角度加强监管。举债要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实施, 并严格执行高校借贷款和基本建设项目审批制度, 严格审批程序, 控制新增贷款规模, 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区间。

(2) 积极筹措资金。政府每年从预算内新增财力、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资金、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 并从学校非税收入等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用于偿还教育债务。债务总规模较大和生均债务水平较高的学校, 要加大从学费、住宿费及其他收入中筹措偿债资金的力度, 切实加强高校银行贷款及成本的监控分析, 严格防范债务风险。

4. 调整负债结构, 降低贷款成本。

(1) 调整付息债务与非付息债务的结构。高校债务由付息债务与非付息债务构成, 付息债务通常为银行贷款, 非付息债务通常为供货方与施工方的欠款。对非付息债务首先在签订合同时就要注意付款的时间问题;其次是在无力付款时要尽量求得供货方与施工方的谅解, 避免违约诉讼而将非付息债务转化成付息债务, 以致增加贷款成本。

(2) 调整在不同银行间的贷款结构, 选择与优惠银行合作, 降低贷款成本。在银行贷款总额一定的条件下, 要科学分析不同银行的贷款成本, 逐步将高成本的贷款银行置换调整到低成本的贷款银行, 从而降低贷款成本。

参考文献

[1].肖刚.51亿贷款压得高校喘不过气.兰州晨报, 2008-01-25

[2].王凯.南昌大学负债20亿元, 每年光利息就要1.1亿元.中国青年报, 2007-03-09

[3].张先国, 茆琛.高校“负债运行”问题突出, 盲目扩张酿苦果.半月谈, 2006;18

[4].张英.加强对高校贷款办学的风险管理.学习月刊, 2007;16

[5].崔世泉等.中国地方普通高等学校学杂费地区差异研究.中国高教研究, 2011;1

[6].刘丹等.我国4%教育投入目标从未达到.新京报, 2005-07-28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篇4

为了推进河南省高校助学贷款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培养诚实守信的品德,本着自愿、诚信的原则,本人承诺并同意以下内容:

一、毕业后,贷款还清前每年12月自付一次利息,合同到期前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具体金额请登陆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学生在线服务系统()查询。在没有还清贷款前,如果家庭住所、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工作单位等情况发生变化,保证在20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高校,并登录学生在线服务系统更新相关信息。贷款逾期一年未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开发银行、高校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渠道公布本人姓名、身份证号码及具体违约行为。

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助学贷款信息将被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如发生不能按期足额偿还贷款等违约事项,违约记录将记录在征信系统中(自违约本息还清之日起至少保留5年),将可能会严重影响办理信用卡、住房贷款、购车贷款等。对此,本人知晓。若违约,愿意承担违约后果。

三、本人同意本约定与承诺书作为借款合同的附件,如果未按约定还款,国家开发银行有权自行或委托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按照本人在借款合同中填写的通讯地址(或按约定程序更新后的通讯地址)以信件形式寄送催收通知;若邮寄送达被退回,即视为本人下落不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国家开发银行、高校任何一方通过媒体进行公告送达,一经公告即视为送达完成。

承诺人(签名捺印):

学 校: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篇5

敏感性分析是研究、分析项目的投资、成本、价格等主要变量发生变化时经济效益主要指标发生变动的敏感程度,通过敏感性分析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中找出对经济指标反应敏感的因素,并确定其影响程度,计算出这些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有关效益指标变动的数量,从而建立变量因素与经济效益指标之间的对应定量关系,求出各因素变化的允许幅度(极限值),计算出临界点,评估其是否在可控范围之内。

对于一般地方普通高等院校而言,基建投资额大小、新生报到率、学生缴费率、学费标准升降率、财政拨款递增率、贷款利息变化率是影响学校办学收益很重要的因素。在高校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敏感性分析侧重于对最敏感的关键因素(最不利因素)及敏感程度进行分析。通常是分析单个因素变化(必要时也可以分析两个或多个不确定因素的变化)对偿还高校银行贷款的影响程度。

某高校是一所多学科的普通省属院校,根据本省的招生计划,2007年准备发展到本科生15 000人,硕士生600人,函授、夜大生10 000人。2007年以后学校规模不再改变。从2003年开始建设新校园,项目投资总额为60 786.7万元,其中学校自筹16 786.7万元,其余申请银行贷款,建设期四年。2004年至2006年共申请银行贷款44 000万元,2007年起开始归还银行贷款。由于2007年以后学校招生规模不变,假设2008年以后每年现金净流量不变。

我们对该校2007年的财务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法进行分析,分别采用二个因素:学生缴费率、银行贷款利率(因为该校招生情况比较乐观,新生报到率变化不大,故不采用此因素;另外,基建基本完成,基建投资额已定,此因素也不采用)。

贷款归还期=(贷款总额-2007年现金净流量)÷2008年现金净流量+1

根据下表资料,采用投资回收期方法计算可知,当在校学生缴费率为100%时,贷款总额为44 000万元,贷款归还期为:(44 000-5 333.66)/5 580.03+1=7.93(年),再加上贷款建设期3年,贷款期应为10.93年。

当在校学生缴费率为90%(下降10%)时,贷款总额为44 000万元,贷款归还期为:(44 000-4 222.66)/4 469.03+1=9.9(年),再加上贷款建设期3年,贷款期应为12.9年,比缴费率100%时多了1.97年。偿债能力下降1-(4 222.66+4 469.03)/(5 333.66+5 580.03)=20%。

当在校学生缴费率为80%(下降20%)时,贷款总额为44 000万元,贷款归还期为:(44 000-3 111.66)/3 358.03+1=13.18(年),再加上贷款建设期3年,贷款期应为16.18年。比缴费率100%时多了5.25年。偿债能力下降40%。

当在校学生缴费率为70%(下降30%)时,贷款总额为44 000万元,贷款归还期为:(44 000-2 000.66)/2 247.03+1=19.69(年),再加上贷款建设期3年,贷款期应为22.69年。比缴费率100%时多了11.76年。偿债能力下降60%。

。 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可知,在校学生缴费率的变化对贷款归还期具有很大的敏感性。该校在校学生缴费率一般在70%至80%之间。可见该校应该重视学费的收缴工作。首先,应做好收费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搞清学生的学籍、专业、班级,学生的升、 留、病、转、退、休等情况,以及学费、 住宿费、代办性收费的收费标准。其次,做好应收学费的核算工作,有必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代替“收付实现制”进行核算,以全面反映学生交费和欠费信息。再次,财务、学工、教务等部门应密切配合,做好催收工作。

最后,学校应积极与相关银行配合, 采取各种可能的措施,降低助学贷款风险,增加银行的助学贷款额度,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助学贷款,加速学校资金回笼,争取学生缴费率达到100%。

贷款利率的可能变化对贷款归还期的影响(30%、20%、10%)与上述分析相同,其结果是当银行利率上升30%时,偿债能力下降9.6%;当银行利率上升20%时,偿债能力下降6.4%;当银行利率上升10%时,偿债能力下降3.2%。通过计算分析可知, 利率的可能变动对银行贷款期敏感性不大,该校可以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这方面。

浅析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管理 篇6

当今社会,经济与金融的全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而金融的地位与作用亦日益突出,金融在成为现代经济核心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地积累并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比较危险的金融风险就是银行风险。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银行业将面临巨大的冲击,特别是以信贷为主要业务的商业银行。因此,为了使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能够正常的运行,使商业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为国家带来更多的收入,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进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贷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在借贷过程中,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此问题,可能会引发银行在信贷决策上做出“逆向选择”,引发“道德风险”。另外,贷款合同属于不完全合约,银行在签订合同之前无法完全预测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上述问题都可能会导致贷款风险,而贷款风险与贷款损失有着直接的关联,贷款损失最终需要以银行的自有资本来弥补。因此,减少或避免贷款损失,强化风险管理有利于保证银行资金的安全。

2.有利于稳定银行的经营基础。银行的经营是以货币为商品,以信用为基础,实行负债经营。在经营过程中,银行贷款收益无法及时收回,就会降低银行的支付能力,影响银行负债的清偿,出现资金的流动性风险,导致信用危机,严重时还会影响到银行的稳健经营。

3.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贷款是银行各项资产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盈利性资产。银行的经营效益以贷款安全为基础。只有在贷款安全的前提下,银行的经营效益才有可能实现。

三、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理念及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存在以下三“重”三“轻”的问题:一是重基层操作人员管理,轻高层管理人员管理。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三是重个案查处,轻全面分析。以往银行在查办案件或进行业务检查时,存在对发现的问题就事论事,举一反三少的现象,导致屡查屡犯时有发生。

(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框架亟需健全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与外国相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

(三)信息不对称影响贷款风险管理

在银行经营管理中信息不对称是造成银行经济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是银行对不具备履约能力的借款者的风险和质量类型做出错误的判断,即逆向选择;二是有能力履约的借款人故意毁约的风险,即道德风险。

四、加强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系统缜密、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机制

首先,要根据情况变化和形势发展,不断增加管理制度对风险点的覆盖密度。其次,商业银行应构建防范风险的组织架构,不断完善对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咨询和报告机制,并建立与银行内部部门、其他分专业风险管理部门的合作机制,协助银行高层有效防范风险。第三,不断增强风险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商业银行要尽快建立覆盖全业务、全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仅包括对已有的各种业务流程的再造和设置操作风险控制点,更有助于总行对其星罗棋布的分支机构进行垂直的、扁平化的管理。。

(二)营造以“诚信审慎”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框架

风险管理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应当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形成以“忠诚、守信”为基础,以风险防范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良好的风险与内控管理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使每一个员工对风险管理工作有一种自觉的认同感,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三)加强贷款监管,完善内外监管体系,减少信息不对称

(1)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从现有的合规性稽核检查为主逐步转向以风险监督为主;以对信贷规模量的核查转向对资本充足率质为内容的检查;从事后查处违规行为为主转向当前防范为主,从总体上控制贷款风险。

(2)重视并接受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主要解决的就是信贷风险问题,银行应提高信贷风险的管理程度,像中国等国家目前还没有采取新巴塞尔协议,但要想真正取得信贷风险感觉,就必须接受新巴塞尔协议内部的评级法。

(3)发挥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管。建议设立类似于检察机关的举报制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形成外有监管,内有制约的双轨制管理体系,齐抓共管以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

五、结论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要通过自我总结以及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银行管理经验,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及组织结构,解决风险管理的实施问题;加强金融管制,增大市场的透明度。只有建立起合理、高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引进先进的风险衡量、控制、管理技术, 才能全面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国储,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与国有商业银行海外上市》[J]《, 金融论坛》2005.3

[2]、张小明,  刘皖.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J].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 (1)

[3]、孙涛.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控制模式及其防治策略研究[M].财贸经济, 2006 (9) :90-92.

高校贷款的商业银行 篇7

一、小微贷款的高利率市场定价

这体现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 最能反映一个企业自主经营权的, 就是看它是否拥有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同样, 作为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自主定价, 就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这也正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 对于实行利率市场化, 很多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十分情愿。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 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 那么在短期内利差收窄将成为必然。数据显示, 目前, 中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已达3 769家, 但由于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 利率放开必将会导致存款利率上扬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扬幅度, 促使利差收窄。而从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看, 即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国有五家大型银行, 其利存贷差收入占比也仍然高达80%左右。利率市场化无疑对银行业的盈利形成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 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等, 也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甚至会使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破产。如果不能提早做出准备, 东方农商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东方农商银行作为一家小银行, 在吸收存款的成本上要高于大银行, 而如果在贷款上没有能力提高贷款利率, 则会进一步缩小利差收入, 最终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而提高利率水平, 那么在目前中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时, 银行之间的竞争仍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竞争, 银行利率经常陷于负利率的尴尬。而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 由此带来的贷款成本提高将大大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 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钱的大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 使得信贷资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 实行利率市场化, 对银行的经营会有更高的要求, 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化的高利率会迫使银行详细核算每一笔贷款业绩与其经济资本的比较, 而不是与会计成本的比较;也会使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增强、努力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 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率市场化还将使银行和客户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 从而打破传统银行的“大锅饭”, 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 银行业将步入“优胜劣汰”时代, 也为东方农商银行在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树立品牌打下基础。

小微贷款实行高定价还有另一个考虑, 就是要用收益覆盖风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 给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贷款是不是风险更大。如果风险更大, 当然要提高利率从而用收益覆盖风险。本质上, 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买入风险, 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靠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赚取风险溢价生存, 而为所经营的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工作, 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银行而言, 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这是一切贷款都共同面临的, 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 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 (且并不在少数) , 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 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比较通行的解释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 银行对小企业信用度难以评估, 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所付出的信息成本和所承受的风险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现实情况看, 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 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 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 (国内银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总体水平和现状似乎可为此添加注脚) , 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尤其是信用风险。

当然, 要想实现小微贷款的高收益, 还要依赖银行在小微贷款放款中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许多银行不愿意从事小微贷款, 就是因为小微贷款放款成本较高, 风险控制较难。当前, 东方农商银行要想实现小微贷款上的成功, 必须要解决自己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 东方农商银行核算贷款成本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流程式的方法, 还没有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因此无法了解每笔贷款的成本, 特别是银行在搜集小企业“软信息”方面所花费的无形成本, 无法识别哪些贷款是盈利的, 或至少哪些对最终盈利能力是有贡献的。这使银行在面对信息不透明、成分复杂的小企业并进行贷款定价决策时非常被动。进而影响到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的形成和独立核算机制的建立, 制约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

二、不用抵押, 只重信用的无忧贷款模式

小微贷款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用抵押, 而是一种信用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 信用贷款一直是业务的“雷区”, 一般绝不敢轻易涉足。因为信用贷款对借款人没有硬约束, 银行对自己和客户都没有信心。对客户由于没有抵押所以无信心, 而对自己是否了解客户还款能力也没有信心。实际上这都是由于传统的贷款模式形成的结果, 传统模式中银行是强势部门, 客户借款是有求于银行, 所以银行是坐等上门, 银行更像是政府机关。所以对客户就采取不信任态度, 也会对客户提出苛求条件, 不愿意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因此, 信用贷款模式就很难在传统银行经营中得到推广。

信用贷款之所以推行不了, 主要是要如何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 从而保证贷款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实际上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 都有信用问题。只不过信用贷款对信用要求高, 而要实现信用贷款关键是要保证信息的来源。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 要想获得他们的信用情况又十分困难。当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担保等中介机构组成的公共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担保机构为例, 许多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规模小、效

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 加上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 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亏损倒闭、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 对担保机构的影响就十分严重, 不仅导致其减少在银行保证金的投放额, 还可能会影响到机构的正常运营。此外, 一些地区出现个别非法集资、高利借贷的不法担保机构, 从中牟取暴利, 一旦经营不善, 便逃之夭夭, 严重扰乱了地区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环境。这不仅使公共信用体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还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

2. 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

社会信用是由个人信用组成的, 因此, 个人信用的不足会影响社会信用的建设。例如, 中小企业因管理不规范, 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人手中, 银行和担保机构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一些法人为获得银行贷款和担保机构的支持, 会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 要么在获得了担保机构的保证和银行的资金支持后, 擅自改变之前约定的资金用途, 增大了风险。其结果是担保机构和银行会更严格地缩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企业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尚不完全具备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 至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有效的担保及足额的动产或不动产。有专家曾经对现行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制度规定的36条贷款要素进行分析, 结果98%的小企业至少有25项不符合规定的标准, 而且这25个要素又是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二是尚难达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严格信用要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旦社会经济或行业政策发生变动, 其生存和发展极易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中小企业生存周期平均水平低于大中型企业, 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因而面对风险, 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退出市场的方式来逃避债务, 更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 银行在开展授信业务时趋向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 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 大企业的风险系数明显低于中小企业, 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看, 贷款余额为53 467.7亿元, 其中不良贷款率高达19.3%。

3. 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贷款的社会沟通机制。

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 不少国家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或企业顾问公司等机构, 这就为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而现阶段这种中介机构在中国尚属起步, 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完备。对银行来说, 审批企业贷款申请需要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具体情况及市场前景, 而现实中却缺乏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 银行想要获得贷款条件和信用质量等普遍都不达标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难度相当大。

这些年, 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的一些做法值得东方农商银行认真学习与借鉴, 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合作, 为银行和企业间的资金流动架设了一座桥梁, 银行自身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二是与政府 (部门) 合作。银行结合政府各项惠民工程, 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合作, 不仅能转移一部分信贷风险, 而且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性, 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中小企业严格规范经营行为, 提升信用水平。三是与中介机构合作。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且其客户金融服务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批工作量大而繁杂。因此, 将专业事务所、项目评级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引入合作体系, 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审批效率, 还可借助其专业优势, 有效识别、判断风险。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小微贷款与传统贷款的区别在于, 传统贷款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上, 银行放款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银行主要靠规模取胜。在低利率, 社会信贷严格约束下, 银行手中的资金就成了社会争相夺取的资源, 银行自然在社会贷款中成为优势方。而小微贷款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 放款靠人。

传统贷款基本不用推销, 而是等待顾客上门审请贷款, 银行不过是对顾客填写的材料进行审核。银行面对的不是人, 而是材料。在银行中工作的也不是服务者, 而是决定能否贷款的权力者。因此, 在传统贷款活动中没有人, 有的只是资金进出。只要银行的利率没有市场化, 银行利率远远低下市场, 银行资金必须成为稀缺资源, 社会各种群体都愿意从银行获得贷款, 甚至一些人从银行套取资金后再作转借。但是, 当银行将贷款利息大幅提高后, 如果银行的利率接近市场利率时, 此时银行如果继续坐等顾客上门, 必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银行利率提升虽然从预期上带来银行收益, 但是, 关键要解决的是要能有效地将贷款使用出去并得到收回。而贷款利率提升, 靠传统坐等的办法是不行的, 必然要去推销贷款, 卖贷款, 求人贷款。此时必须实现银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顾客为目标的经营方针, 在更大范围内与社会资金运营机构进行竞争, 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要想把资金推销出去, 送到真正需要而又有能力偿还的人手里, 这些都需要经营人员去面对顾客, 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实际还款能力, 把资金真正运作好。在这一运程中, 关键要看银行的经营人员是否愿意放下架子, 与顾客充分接触, 实现对顾客利益的关照, 使顾客在获得较高利率的贷款之后依旧能够有能力获利, 从而使贷款得以顺利流动。

2. 风险靠人。

对于银行来说, 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银行是靠资金生存的。不管收益多高, 如果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 不仅监管当局对银行会提出处罚, 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但是, 如何保证资金安全, 这只能是从两个方面解决, 一是靠信用, 就是用款人的信用, 他愿意用信誉保证还款。二是靠抵押物, 在还不了款时用抵押物来清偿。当然, 传统银行经营时都喜欢把抵押作为贷款风险的保证, 因为抵押物可以不需要软信息约束, 银行可以减少对顾客信息了解, 减少银行审查和追回欠款的成本。但是, 这种以抵押物为贷款保证的做法, 只能适用于有一定经营基础和条件的顾客, 抵押物不过是将固定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贷款机构不能向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放款, 而小企业很难落实抵押和担保, 过分强调不动产抵押和担保必然把大量的小企业被挡在金融服务门槛之外。

小微贷技术主要是通过考察借款人的个人品质, 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贷款监督和回收机制, 多层次控制人为风险。信贷技术中对贷款人还款意愿的考察与还款能力的分析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重点要集中在对借款人个人及其家庭特点的考察, 首先要考察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相互一致的对申请贷款目的和用途的解释。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表明借款人及其家庭的还款意愿, 因此, 必须设立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和尽可能标准化的评估表格, 以便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间接的考察。客户经理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可以查询征信系统) , 如果信用记录不完整, 客户经理应选择几个借款人的供应商, 向他们了解借款申请人是否能按时支付货款;要向借款人的单位、邻居、有生意往来的人和雇员了解贷款人的人品;要选择客户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 向他们了解借款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 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 判断其还款意愿。

3. 收款靠人。

虽然事前在确认借款人还款意愿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 在发放贷款时, 小微贷技术还包含明确的激励机制来降低风险。因为这种信贷技术必须考虑以下情况:微小贷款的客户不能完全提供银行能接受的抵押品;对拖欠债务行为采取法律手段通常是需要较高成本和无效的;借款人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取决于他的信用水平, 只有借款人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才可以申请下一笔贷款, 并且下一笔贷款的额度可以增大, 利率可以优惠, 贷款期限可以加长。这样, 对客户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使其愿意履行还款义务。

商业银行仓单质押贷款的流程分析 篇8

近年来, 以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为代表的银行动产融通仓业务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其具体业务模式因介入仓单质押的各个运行主体特征而有所不同。在具体融资过程中, 根据授信主体、担保条件和动产监管方式的不同, 以下四种业务模式可供客户选择。

二、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操作流程分析

(一) 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流程

规范和设计新型的业务流程操作, 这对于仓单质押贷款各方理顺业务关系, 规避相应风险, 降低损失十分必要。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流程包括:

1.交易市场 (借款人) 与银行签订《银企合作协议》、《账户监管协议》, 交易市场、银行、仓储公司签订《仓储协议》, 仓储公司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

2.交易市场与生产厂商签订《委托销售合同》, 约定由该市场为其代销货物, 并通过仓单质押方式提前垫支一定比例 (70%~80%) 的货款给厂商。

3.仓库接到交易市场通知, 经验货确认后开设专用仓单, 交易市场对仓单作质押背书, 由仓库签章后连同保险单一并由交易市场交付银行, 提出仓单质押货款申请。

4.银行审核后, 签署贷款合同和仓单质押合同, 按仓单价值的比例 (同交易市场垫支贷款比例) 放款至交易市场在银行开立的监管账户, 再由市场划到生产厂商。

5.当质物出现损毁时, 由保险公司赔付, 清偿银行货款本息后, 如有余额则划付借款人;不足部分由银行继续向借款人追偿。

6.当质物价格发生波动 (主要指价格下滑时) , 需要及时加以处置。如价格下跌较多和质押物价值背离太多, 则继续向借款人追偿。

7.货款期内实现正常销售时, 货款全部划入监管账户, 银行按约定根据到账金额开具提货单给借款人, 仓库按约定要求核实后发货;货款到期归还后余款可由借款人自行支配。

8.银行回款和质押商品的处置。

(二) 商业银行仓单质押的操作流程分析

1.发放仓单质押贷款的程序。 (1) 贷款前期的风险调查阶段。一是核实质押品的畅销程度, 如果不是俏销商品就要警惕商户在转嫁风险;二是在规定期限内, 注意商品的保值性。如果在还款期限内, 商品因变质而失去合同上的质押价值, 商业银行将因此而蒙受损失;三是核查存货仓库, 确保质押品的安全性。仓库的规模、设备条件是否能确保质押品的安全和价值, 在出现不可抗拒的外来突发情况下, 仓库管理部门是否有能力偿还因此而造成的损失。 (2) 发放贷款阶段。一是核查贷款质押的仓单是否是正规仓库出具的提货仓单;二是到工商局办理质押登记时, 需同贷户一道持仓单和进货发票办理;三是办理质押权证时, 要求工商部门到实地调查并结合货物的进货价格和市场因素对货物进行评估, 对风险实行事前控制;四是商业银行以质押权证据以放款。仓单由工商局保管, 贷户需提货时必须归还商业银行与其提货价值相当的贷款额, 持还款凭证提货。

2.仓单质押贷款的操作程序考察。商业银行在制定仓单质押流程管理办法时, 需要考虑以下环节。 (1) 对存量贷款的质押办法。要求银企配合全面清理企业库存值, 在核实企业实际仓储的基础上由企业分专项储备及周转库存, 逐项逐库逐品种开具仓单, 经派驻信贷员核实认定后, 对现有贷款存量补办仓单质押手续。 (2) 对借款在前、库存商品在后的贷款质押办法。商业银行根据企业主管部门提供的收购或调拨计划, 由企业提供仓单质押保证书, 暂按信用贷款发放贷款。待商品库存形成后, 企业签发仓单交付银行驻库信贷员审查签字, 银企双方增签《仓单质押合同》。 (3) 对专项储备物品调销过程中质押手续的变更办法。专项储备物品的调销, 一律以权威主管部门的调拨计划为依据, 经开户行审查同意, 派驻信贷员核实签字并收到对方银行的承兑汇票予以出库贷款实行此减彼增, 银行退回相应的仓单。如有结欠贷款, 重新办理质押手续。 (4) 对周转库存日常销售的管理。商业银行派驻专职信贷员的目标企业, 必须按日核实企业销售情况;凡实行信贷员包片负责的企业, 必须按旬核实企业销售情况。

(三) 仓单质押担保操作流程保障

仓单质押业务涉及债权人 (银行) 、出质人 (存货人、借款人) 和仓储保管人三方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 因此要有完善严谨的操作程序、相关协议对当事人权利义务做出事前约定, 方可保障债权人质权的顺利实现。

1.存货人与债权人签订合作协议或意向书, 对双方拟用仓单质押事项做出相应约定, 仓储保管人与债权人、存货人签订三方协议, 对保管物保管责任、保管物价值确认核实、质权实现等作出约定。

2.存货人按协议的约定将相应货物送到指定的仓储保管地, 仓储保管人出具仓单, 仓单上记载事项完整, 符合《合同法》第386条的规定, 且其记载事项与货物的实际状况一致。

3.债权银行审核无误后, 与存货人签订正式的贷款合同及仓单质押合同, 存货人在仓单上背书记载已质押给债权人字样后交付债权银行, 转移仓单占有, 债权银行按仓单记载无误的市场价值的一定比例发放相应贷款资金给存货人。

4.债权银行在发放贷款后, 按照贷后监控程序严格监控贷款, 并在债权到期而不能如期获得清偿时, 及时依法按照前述实现质权的方式来收回债权。

三、商业银行仓单质押贷款流程设计

(一) 商业银行仓单质押贷款授信分析

在仓单质押贷款业务活动中,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信用授予运作方式:

1.银行统一授信。运作特点是:先由银行将贷款权额度直接授权给仓储企业, 再由企业按用户要求和条件进行质押贷款和最终结算。通过这种流程, 可以把仓单质押变成了一种简便、可控性好的融资模式。统一授信方式目前已逐渐被广大的金融机构所接受。这种方式灵活, 快捷, 但是仓储企业风险大, 一般只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运行这种方式。

2.分层授信。运作特点在于:商业银行将贷款权额度授权给融通仓, 即担保公司, 并相互签订融通仓协议, 再由担保公司向银行按企业信用担保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提供信用担保, 并直接利用这些信贷额度向相关企业提供灵活的质押贷款业务, 银行则基本上不参与质押贷款项目的具体运作。该模式有利于企业更加便捷地获得融资, 减少原先质押贷款中一些繁琐的环节;也有利于银行提高对质押贷款全过程监控的能力, 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 更加灵活地开展质押贷款服务, 优化其质押贷款的业务流程和工作环节, 降低贷款的风险。通过担保公司, 中小型企业运用这种方式能够直接获得相关贷款额度。

这两种信贷授予的方式在实际工作中成为指导仓单业务开展的基础。然而, 在商业银行开展仓单质押活动中, 又存在现货、保兑仓等更多的质押业务, 由此需要结合不同种运作模式加以设计。

(二) 仓单质押贷款的流程设计

1.现货质押业务。 (1) 现货质押。由于受市场需求季节性波动的影响, 通用型产成品库存将占用中小企业大量资金。金融机构开展的现货质押贷款业务辅助以融通仓储中心的配套物流服务, 不仅可以为该企业提供宝贵的融资机会, 盘活库存资金占用, 也为其提供优质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具体做法是:企业产成品下生产线后直接运至融通仓存储, 以备销售旺季之所需。以该批成品库存作质押, 获得金融机构质押贷款, 并以产品销售收入分批偿还贷款。 (2) 现货质押的业务流程 (略) 。 (3) 现货质押的风险控制要点。为保障金融机构的利益, 企业应在质押权人金融机构开设专门账户接收销售货款。在现货质押业务项下, 通常要求企业实行款到发货的销售政策, 如果企业与金融机构另有约定, 金融机构可按企业接到的销售订单确认质物出库申请。

2.保兑仓业务的流程设计。 (1) 保兑仓的概念。保兑仓业务指卖方、买方和银行三方签署合作协议, 以银行信用为载体, 以银行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 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以货物回购为担保措施, 买方随缴保证金随提货的开出银行承兑汇票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服务模式。保兑仓业务的特点在于:带给卖方的利益有促进销售, 加快资金回收;仅承担有限的、可控制的担保责任;应收账款转为应收票据或是现金, 应收账款的大幅减少等。带给买方的利益主要有:不受季节影响, 以足够的资金实力赢得卖方紧俏商品的经销或总经销权, 争取到更大的返利;保证了经营期内的商品供应通畅, 避免了销售旺季商品断档;享受优惠保护, 减轻资金压力等方面。保兑仓在仓单质押贷款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其流程设计也相应具有代表意义。 (2) 保兑仓业务的市场需求。银行承兑票据因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较低的财务成本等特性, 是企业商贸往来中首选的结算工具之一, 企业如何充分利用银行票据进行日常结算, 成为增加赢利、降低财务成本的关键。银行针对银行票据融资业务的特点, 适时推出了以生产厂家 (收款人、以下称卖方) 、经销商 (付款人、以下称买方) 与银行三方通过签订合作协议, 以货物监管、回购及卖方保证作为银行承兑的担保, 办理银行承兑汇票的全新的保兑仓业务。 (3) 保兑仓业务适用的客户群体。 (1) 产品销售受季节影响明显的制造行业, 如空调行业; (2) 采取经销商制、产品产销量大、产品易变现、产值相对较高、流通性强的制造行业, 如钢材、汽车、建材等; (3) 实力强、信誉高, 希望借助银行扶持其经销商, 迅速扩大销售规模, 将企业做大做强的厂家; (4) 缺乏资金扩大销售规模又有发展潜力的经销商。 (4) 申请保兑仓服务的条件。 (1) 卖方同意为买方开立银行承兑汇票提供有限担保, 并承诺对买方未销完的质押在银行货物进行回购; (2) 买方已取得卖方经销货物的经销权; (3) 买方具有一定的自有资金, 一般为开票金额的30%, 并同意将货权质押给银行开立银行承兑汇票; (4) 买方需将销货款回笼用于循环置换质押给银行的货物; (5) 利用卖方的信用, 取得银行授信支持, 解决了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 有效扩大销售规模。 (5) 保兑仓业务流程设计。 (1) 签订保兑仓业务三方合作协议书, 并全额签发银行承兑汇票, 买方先期存入不少于30%的保证金, 卖方为银行承兑汇票票面金额的信用敞口部分提供担保; (2) 商业银行将银行承兑汇票交付卖方, 卖方将货物存放指定仓库, 同时协助银行监管, 凭银行约定的指令发出货物; (3) 买方向商业银行提出提货申请, 银行确认买方已交付保证金金额后向卖方发出与保证金相配备金额的发货指令; (4) 买方实现销售, 货款回笼后追加保证金提货, 直至足额交付保证金, 到期兑付银行承兑汇票; (5) 若承兑期内买方无法兑付银行承兑汇票, 由卖方履行担保义务, 对未发出货物办理回购手续。

四、仓单质押贷款流程的思路完善

仓单质押在国内已经成为企业与银行融通资金的重要手段。要完成全套流程, 保证按期收回银行资产, 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全套的合同、协议的签署, 履行符合银行贷款管理的全套审批程序;贷款发放后还要三方密切配合, 衔接好账户的监管和货物的分批释放环节。面对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 以下几点操作难点需要银行思考:

1.对借款人的授信问题。从事贸易和物流的借款企业多数注册资本不大, 但贸易量或掌握的仓单量可达几千万甚至几个亿, 按现行理论测算授信额度均不能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可以考虑因仓单质押的低风险而打破理论测算额度, 用特别授信方式予以解决。

2.完成审批程序的时间问题。在市场价格变动频繁、竞争激烈的物资贸易行业, 时间就是金钱, 套利空间的大小与时间紧密相关。但是按照现行的贷款新规则操作, 因授权、贷审会审议程序及审批、备案的要求, 无法在客户希望的时间内完成 (一般要求仓单到行3-5天后放贷) 。可否根据客户预计业务量给出只用于仓单质押的专项公开授信, 在这一授信额度内的操作可尽量简化, 只要申请材料齐备, 不必另行召开贷审会就予以操作。

3.仓单质押的折扣率问题。按现行制度规定, 仓单质押贷款折扣率最高为60%。但很多客户对这一统一折扣率颇有看法, 普遍认为太低, 是否可以根据质押物的一贯价格波动状况制定相对灵活的折扣比率, 既能控制银行资产风险又能满足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贺学会.仓单系统与金融体系改造论纲.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6 (6)

[2].曾文琦.关于仓单质押贷款业务现状及其市场资源配置要点的探讨.金融经济, 2006 (6)

[3].赖朝晖.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仓单质押贷款业务风险控制.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6 (6)

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几点思考 篇9

一、《指引》解读

由于并购贷款的风险较大, 因此在《指引》中,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进行风险约束, 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发放并购贷款的主要目的

商业银行发放并购贷款主要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支持力度,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促进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

(二) 对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

由于并购贷款的风险程度较高, 而我国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尚不够成熟, 因此, 在《指引》中, 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具体内容主要有:

1. 银监会认为开办此项业务的商业银行应在其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资质, 具体包括:

(1) 有良好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2) 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 (3)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4) 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 (5) 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

2. 提出两项比例要求:

(1) 商业银行全部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0%。 (2) 商业银行对同一借款人的并购贷款余额占同期本行核心资本净额的比例不应超过5%。

3. 并购的资金来源中并购贷款所占比例不应高于50%, 对并购贷款期限规定一般不超过五年。

二、杠杆并购的基本概念及发展历程

通过对国际上杠杆并购的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寻找其兴盛与衰落的原因, 认识其风险, 为商业银行发展并购贷款提供借鉴。

在国际上并购贷款发放一般是就杠杆并购 (Leveraged-Buyout, 简称LBO) 而言的, 杠杆并购是投资团体利用借债进行企业并购的一种方式。

(一) 并购发生的时间

从国际上企业并购分析,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企业并购发生的次数较多, 因为此时并购成本较低, 企业需要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来摆脱现状。金融风暴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影响更为明显。对于核心竞争能力较强, 现金充裕的企业, 此时, 是通过并购以实现扩大市场份额、完善产业链的良机。

(二) 并购的一般步骤

按照国际惯例, 并购企业首先设立一个纸上公司 (SPV, Specia Purpose Vehicle) , 由它来发起收购目标公司。它本身的资本结构由收购者自有资金和投资银行的一笔过渡性贷款构成。收购成功后, 两家公司合并, 负债为目标公司原有负债和控股公司负债之和。然后由合并后的公司发行债券或股票等筹款, 偿还债务。

(三) 国外杠杆并购的发展历史

第一单成功的杠杆并购交易是在1965年, 科尔伯格 (Jerry Kohlberg) 首次实现了设计方案。他组织了一个投资团体出价950万美元购买了StemMetals公司大部分股权, 实际出资只有50万美元, 其余通过借债筹集的资金。自第一单杠杆并购以来, 杠杆并购发展至今主要有三个阶段:

1.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价值性并购, LBO主要集中在零售、纺织、食品、服装和饮料行业。这些行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和增长余地较小。这个时期投资集团对LBO交易非常谨慎, 成功的比例很高。

2.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这个时期投机性并购量较大。大量公开募集、急功近利的LBO资金不断进入, 推高了交易价格, 债权融资比率大大增加, 由于LBO发起人股权资本减少对企业LBO后控制弱化, 公司治理变弱, 并购质量明显下降。

3.90年代以后。90年代初, 企业并购由极盛而转衰, 急剧萎缩。1992~1995年随着经济的复苏, 企业并购逐步恢复, 价值性并购得到了重视。科技业逐渐成为LBO的重点行业。

三、LBO的对企业的作用

第一种观点认为LBO以肢解出售、获取投机收益为目的, 破坏了正常的产业组织关系, 降低了工作生产率。

第二种观点, 认为LBO (MBO) 通过债务融资增加财务杠杆给管理层施加财务压力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足够股权激励, 迫使企业致力于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以及将必要投资以外的现金分配给债权人和股东, 增强了公司竞争力, 改善了公司的组织和治理模式。

第三种观点, 由于LBO交易的债务比例高, 偿还高额债务后, 减少了公司可用的财务资源, 降低了公司财务弹性。因此, LBO模式只有短期治理效果, 一旦其成本降低的潜力利用完, 就难有作为。

以上三种观点是不同人士从不同角度对LBO的认识, 同时也说明了LBO的风险性较高。LBO的战略目的不同, 其作用完全不同。另外, LBO所引起的高额负债如果在企业可负担的范围之内, 能够给企业带来提高经营效率的作用, 但如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 以及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 高额负债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因而, 如何对企业高额负债做出合理的财务安排是LBO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LBO分析

(一) 并购的目的分析

国际企业并购的目的主要有两种。一是, 投机性并购。此种并购是短期持有并购企业, 对并购企业进行结构性重组、拆分, 进行出售。二是, 价值性并购。此种并购通过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监管和控制, 保证企业现金流能够偿还债务。

由于并购的目的不同, 对并购目标的选择也不同。价值性并购主要选择现金流平稳且企业有较大成本下降空间的企业, 而投机性并购是在寻找企业重组拆分后的差价。我国企业并购目的是通过企业并购, 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行业重组。通过企业并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简而言之, 我国并购贷款主要是支持价值性并购而非投机。

(二) 杠杆率分析

国际企业并购的杠杆率一般在70%以上, 在兴盛时甚至达到90%, 杠杆率反映了对风险的控制。杠杆率类似于期货交易中的保证金, 反应了并购者自有资金的比例 (自有资金比率=1-杠杆率) , 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我国对并购贷款杠杆率限制在50%以内。并购杠杆率低反映了对企业并购的风险约束水平较高。目前, 我国并购贷款刚刚试行, 在经验、管理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高风险约束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从国际杠杆并购的发展来看, 在杠杆并购兴盛时期, 杠杆率较高, 但并购的成功率下降。成功率的下降因素有很多, 由于杠杆率提高并购后并购方对并购后的企业缺乏监管也是并购成功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 商业银行在杠杆并购中的作用分析

在国际企业并购中, 商业银行可以作为财务顾问;参与LBO股权投资, 也可以作为投资团体的代管监理人也是其作用之一;或作为杠杆筹资的债权投资方。

通过商业银行在企业并购中的作用分析不难发现, 商业银行的角色不是简单的债权筹资方, 而是积极主动参与到并购中, 提供并购方案, 安排资金和进行后续监管。在我国由于政策要求,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作为财务顾问和债权投资方。虽然现阶段还不能参与LBO的股权投资, 但商业银行在LBO过程中和LBO之后还应当对并购后的企业进行监管, 保障债权投资资金的安全。

五、小结

上一篇:文化资源互补下一篇:动脉注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