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2024-09-06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通用5篇)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篇1

摘要:在不确定性的作用下,商业银行贷款会面临风险。提取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应对风险的常见措施。由于产权制度的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上没有遵循国际通行的做法,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明显不足,利润虚增普遍而且严重,累积了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尤其是贷款业务,通常面临着较多的风险。为了应付可能发生的损失,避免陷入经营困境或破产,商业银行需要在估计风险和损失的基础上,提取资产损失准备金。对贷款计提损失准备,虽然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惯例,但是,由于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各国商业银行在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上也有所不同。

一、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会计处理的一般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

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在对某些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如果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处理程序可供选择,那么,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企业应当尽可能选择使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从而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对所有行业来说,稳健经营基本上都是通行的准则。但是,相对于许多其他行业而言,由于商业银行贷款具有很高的风险伴生性,银行业的风险更加广泛和集中。因此,稳健经营在银行业中的重要性较一般行业更高,从而作为会计核算基本原则的谨慎性原则,在银行业会计核算中的执行标准和要求也应比一般企业更高和更加严格。

(二)完全覆盖原则

损失准备的完全覆盖原则,则是具体的适用于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针对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银行在对贷款提取损失准备金时,必须充分估计贷款可能遭受的损失,并足额提取准备金,以预防可能发生的流动性不足引致的经营风险。

对于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贷款依旧是最主要的资产业务,贷款收入则是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只有极少数的商业银行例外;即使是这极少数的银行,贷款和贷款收入也依旧是其资产业务的重要部分和其收入的重要来源。因此,贷款风险管理是任何一家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则是国际通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惯例。

如果银行提取的损失准备金不能完全覆盖风险或损失,那么,一旦损失形成,就会直接侵蚀银行的资本金。在缺口(损失大于准备金的数额)不大的情况下,风险的影响效果可能不显著,但是,如果缺口因为累积效应或受突发性因素影响而显著加大,银行将面临不能继续经营的风险。因此,基于银行稳健经营的要求和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必须做到能够完全覆盖损失,或至少满足使缺口较小的要求。

二、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会计处理的相关内容

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通常需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涉及包括贷款风险的估计、贷款损失的估算、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和贷款损失的核销等内容。

(一)贷款风险的估计

贷款风险的估计,不仅是贷款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可以使贷款的风险状况数量化和直观化,而且是贷款风险管理的基础,还是贷款损失估算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基础。贷款风险估计为贷款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贷款风险估计的准确程度则直接反映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贷款损失的估算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也都建立在贷款风险估计的基础上。

目前,贷款风险估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国际惯例,那就是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根据风险程度的差别对银行贷款进行五级分类(即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并赋予各类贷款以不同的风险权重(通常的做法是分别赋予从正常到损失的各类贷款以5%、25%、.50%、75%、100%的权重)。在各类贷款数额确定的情况下,就可以大致估计出总的贷款风险。若以rw表示总贷款风险,q1、q2、q3、q4、q5分别表示从正常到损失的各类贷款的数额,rl、r2、r3、r4、r5分别为各类贷款相应的风险权重,则总的贷款风险rw=q1×r1+q2×r2+q3×r3+q4×r4+q5×r5。例如,如果贷款余额为00单位,从正常到损失的各类贷款及相应的权重分别为120000、40000、20000、10000、10000和5%、25%、50%、75%、100%,则总的贷款风险rw=43500。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篇2

与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 “预期损失模型”可有效缓解金融资产减值的顺周期性问题。尽管在实践操作中预期损失模型还面临着一些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 但IASB的决心已定, 未来国际上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减值是必然趋势。在我国的会计准则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背景下, 研究预期损失模型对我国上市银行尤其是海外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计提存在的问题

1.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规定。

我国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规定目前主要有两类法规:一类是包括《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管理办法》等专门针对金融企业的法规, 提出以五级分类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办法;另一类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CAS22) , 规定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的方法。其中, CAS22的规定与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IAS39) 关于金融资产减值的计提原则趋同, 均是以“已发生损失模型”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

为了实施上述关于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规定, 我国商业银行在实际工作中普遍采用贷款风险分类作为识别减值贷款的主要手段。例如, 中国建设银行在招股书中明确披露, 将不良贷款作为减值贷款。在计提减值准备过程中, 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以某项贷款按五级分类的工作流程代替该项贷款有无减值“客观证据”的评估流程。在此基础上, 我国商业银行对贷款减值准备金的计提规定了不同的计提比例:一般准备金年末余额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 其中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可上下浮动20%。对于企业类贷款, 银行一般按重要程度 (关于其判断标准, 各银行存在差异, 一般均以金额为标准, 只是具体数额不同) 区别单独计提还是作为贷款组合计提;对于零售类和信用卡贷款, 银行一般根据信用风险类别将其分为不同组合, 按组合计提减值准备。

2. 存在的问题。

其一, 按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减值不符合会计信息稳健性和相关性的质量要求。根据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减值, 虽然在实际操作中易于实施, 但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中并不能提供给投资者准确、有效的会计信息。首先, 在对贷款进行五级分类过程中, 分类标准因个人风险偏好和财务目标不同使得分类结果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其次, 分类依赖于信用风险的级别, 评价信用风险的信息收集是否全面和准确会极大地影响到信用风险评级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分类的准确性。最后, 五级分类只考虑了分类时点上各项贷款的信用风险水平, 在后续期间计量减值准备时主要根据历史数据计算的贷款违约率和计提比例来计提减值准备, 没有有效反映贷款在存续期间信用风险的相关变化, 存在高估资产的可能性, 不符合会计信息稳健性和相关性要求。

其二, 对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的应用不足。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是在合理预计每笔贷款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基础上, 按贴现率和期限, 估算贷款现值和损失, 并据此提取贷款减值准备。目前, 国际主流银行虽然在执行IAS39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但总体都是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而在我国, 除少数大型上市商业银行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减值准备以外, 多数银行采用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实务操作落后于准则规定。与采用五级分类标准计提减值准备相比, 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在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和后续的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要求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测算资产是否存在减值。通过对金融资产价值的持续估计实时反映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 这种处理方法无疑优于五级分类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金融资产估值无法有效反映金融市场变化问题的处理方法。

二、预期损失模型的含义及特点

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相比, 最大的变化在于根据预计未来损失确认和提取准备。它采用前瞻性的方法, 提前估计贷款未来可能发生的损失, 据此确认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 我们将类似会计核算方法统称为预期损失模型。

预期损失模型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在计算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时采用的折现率考虑了金融资产初始确认和整个存续期间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从初步实践看, 预期损失模型具有以下特点:

1. 有效避免“陡壁效应”, 削弱顺周期性,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起到缓冲而不是激化作用。

已实现损失模型下只有有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时才确认减值损失, 它既忽视了潜在的损失, 又将长期信用风险因素引起的损失在某一时点集中确认, 夸大了某一时点损失的程度, 导致产生“陡壁效应”。在金融危机爆发时, 这种“陡壁效应”会加大投资者对金融危机的恐慌, 不能真实地反映金融资产减值的情况, 从而影响甚至误导投资者决策。预期损失模型基于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延续期内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计提减值准备, 在完善资本市场规范和估值技术的情况下, 预期损失模型可实时预测信用损失的变化, 更加连续、准确地反映金融资产的内在价值,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陡壁效应”的产生。

2. 有效平衡各期损益, 更加稳健地计量金融资产的价值。

预期损失模型在初始确定实际利率时考虑了未来存续期内预计信用损失的变化, 其实际利率比已发生损失模型下确定的实际利率低, 各期的利息收入也相应较低, 对资产收益的确认更加谨慎, 有利于资产保全。此外, 预期损失模型在计算摊余成本时使用的是扣除未来信用损失后的实际利率, 更能够稳健地体现金融资产的预期价值。

3. 实施和监管成本高。

尽管IASB目前只对开放式投资组合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减值征求建议, 但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 其信贷规模很大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和地区, 对每个组合进行信用损失评估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无疑会增加评估成本。此外, 主体减值会计处理的改变也会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增加监管成本。

4. 对估值所需信息的质量要求高, 由于估值技术难度大, 不易操作, 易产生主观依赖性。

而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在整个存续期内对其信用损失的预期是否准确, 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和估值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此外, 还要求主体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能根据历史数据, 采用合理的估值技术预测未来的信用损失率, 否则, 不合理的估值很容易操纵利润, 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将预期损失模型引入我国银行应做的准备

尽管预期损失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一些技术问题, 但IASB已经明确了金融资产减值方法的修订时间表, 新会计准则将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考虑到运用预期损失模型必须有完整的历史数据和成熟的风险计量技术, 操作难度较大, 因而两年的实施准备期对于我国上市银行尤其是海外上市银行来说时间非常紧迫, 应抓紧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 银行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预期损失模型对预期信用损失的估计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进行预测。因此, 保存贷款等金融资产完整的相关历史数据十分重要, 这对准确运用预期损失模型起着关键作用。为此, 我国上市银行应加快完善自身的管理信息系统, 做好数据的分类、整理工作, 以便于对贷款等金融资产进行风险评估。

其次, 预期损失模型要求我国上市银行有较高的风险管理水平。银行应加快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加强对经济环境的判断能力、风险的整体预测和计量能力、对信贷等金融资产在全部存续期间的损失情况的预测能力等。要加强这些能力, 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培养和引进人才, 尤其是资产估值人才, 以提高银行整体的风险评估水平。

最后, 在对待具体贷款减值会计处理中, 可以分别单笔和组合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金额较大、风险高的单笔贷款单独计提减值准备, 相对金额较小、业务量较多、风险较低的资产采用组合的方式计提减值准备。根据历史损失情况和预期信用损失情况确定各种贷款质量及其损失率高低, 逐笔、逐期摊销预期损失, 计提减值准备。

探索以预期损失模型来计量金融资产减值是一项新的工作, 虽然目前尚处于尝试阶段, 但是, 我国上市银行应积极做好准备工作, 加快制定相关政策, 为将来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创造条件, 在实践中逐步达到全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

摘要:本文对我国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认为采用IASB预期损失模型是未来我国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必然趋势。我国上市银行在未来两年内应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 努力开发制定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软件系统, 逐步达到全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

关键词:预期损失模型,贷款减值准备,上市银行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沈如军.关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新进展的分析、影响及思考.金融会计, 2010;10

[2].IASB.Snapshot:Financial Instruments:Amortized Cost and Impairment, 2009;11

[3].王学强.关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拨备问题的思考.国际金融研究, 2009;1

[4].石盛林.金融危机对信贷资产减值方法的影响及预期损失模型实践对策.金融会计, 2010;11

[5].王钰.金融危机下我国上市金融企业金融资产减值情况分析.会计师, 2010;2

[6].王涛, 李猛.金融工具准则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业务的影响分析.会计研究, 2010;9

[7].王媚莎.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顺周期问题解析.宏观经济研究, 2010;7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坏账准备;未来现金流量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为抵御贷款风险而提取的用于弥补银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贷款损失的准备金,用来应对未来对银行资本的潜在需求,具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与补充银行资本的特性,是目前我国银行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监管的一个重点。

一、商业银行的放贷风险管理

贷款风险管理是指银行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衡量、预测和处理,防范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发生,以及对信贷活动的影响程度,以获取最大的贷款收益的信贷调控行为。贷款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贷款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建立有效的信贷管理体系,制定正确的贷款政策和科学的操作规程,提高贷款的质量,保持资产的流动性,能敏锐识别贷款各环节出现的预警信号,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管理防范和控制。面对目前的金融浪潮,我国国有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更是尤其重要,并且各家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也各不相同。

二、商业银行放贷减值准备的核算

(一)商业银行提取贷款损失准备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际银行业监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要求各国银行实施新的资本监管框架, 即资本对风险、特别是信用风险的敏感性要加强。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主要是针对信用风险即借款人违约而计提的, 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可能使银行破产的最主要的风险种类。因此, 怎样合理地计提准备金就变得非常重要。而对于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应收利息及其他应收款等放贷业务,银行一般根据其具体的情况分析,合理计提坏账准备。

(二)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的简述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逾两呆”的局限性开始显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对信贷资产质量的识别滞后,未到期的贷款不一定都正常,尤其是期限长的贷款,虽未到期,但借款人可能已丧失还款能力,但按“一逾两呆”的标准,只能算正常,不利于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二是标准宽严不一,不利于衡量贷款的真实质量。逾期贷款的标准过严,过期1天即算不良贷款,而国际惯例一般为过期90天以上才为不良贷款。进行贷款风险分类可以客观适时地反映资产所处状态,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需要。从1998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开始推行国际通行的贷款五级分类,按照贷款风险的高低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5类,针对5类贷款风险高低提取不同比例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三)现阶段商业银行贷款减值准备制度的规定

2005年8月,财政部印发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试行)》(财会【2005】14号)(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要求自2006年1月1日起在上市和拟上市的商业银行范围内试行。该《规定》参考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做出了重大调整,使我国商业银行有关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其中关于贷款减值的主要规定如下:①以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确定贷款减值额②不能对未来损失计提准备③不能重复计提准备金。2005年的《暂行规定》只是初步尝试。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新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要求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与《暂行规定》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大体一致。现在,我国商业银行根据新会计准则对放贷业务进行贷款减值损失的计提。

三、目前放贷减值准备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放贷减值准备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贷款减值损失确认标准不明确。虽然现在新会计准则对贷款减值损失下了明确的定义,但是目前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仍不明确。新会计准则明确指出了不能考虑未来信用损失,但是准则并未对如何界定已发生损失加以明确。而且贷款减值损失缺少明确的确认准则,缺少专门的、明确的贷款减值损失确认标准,将十分不利于对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提取实务的规范。

2.贷款组合的计量问题。依据现行会计准则和银行实务,以组合方式进行评估的贷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个人贷款形成的各种贷款组合,如消费者分期付款贷款、住宅抵押借款或银行卡透支等;另一部分是由由于并无任何损失事项,又或因未能可靠地计算潜在损失事项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影响而未能以单项方式确认减值损失的贷款所构成款组合。要确定这两类贷款组合的折现率不并容易。贷款组合,特别是小额同质贷款组合中的贷款多而分散,利率可能会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调整,这样如何确定对贷款组的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所使用的折现率就成了一个问题。

3.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未得到有效实施。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下,对于单笔大额受损贷款,银行要根据与该笔贷款相关的具体可获得信息单独对贷款预测可收回的现金流进行调整,其对于减值损失的计量结果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五级分类下的计提数额,不可能所有贷款都与五级分类要求的计提额完全一致。如果继续以单一的计提比例来约束未来现金流量法的使用,那么现行会计准则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银行采取的仍旧会是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外衣下的五级分类准备金提取制度。

(二)放贷减值准备会计核算改进的建议

1.强化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会计准则已体现出贷款减值损失只能覆盖已发生损失而不能覆盖尚未发生的未来损失的原则。但并未对此做过多的强调,在贷款减值损失确认标准上未做严格的规定,已发生损失与未来损失之间的界定十分模糊,导致银行是否对未来损失进行了确认也难以分辩和撑控。对此,建议会计准则制定部门应该强化贷款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限制损失确认范围,对发生的可能性不大或尚不构成“很有可能”标准的贷款减值损失不允许确认,从而缩小银行操纵准备金的空间。

2.明确采用历史经验法作为贷款组合的计量方式。我国银行目前对贷款组合采用的计量方式模棱两可且也存在的一些问题。大部分银行从其披露来看对贷款组合同样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法,但诸如贷款组合的折现率是如何确定的等重要问题都未得到明确,会计准则也未对此做出规定。在披露采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法的同时,银行又存在实务操作是按历史经验法提取的状况。对此,建议不应该一味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而应该尊重贷款组合的特殊性质以及我国实际情况,明确规定采用历史经验法评估贷款损失,并对相关操作问题给出更加细致的指引,从而解决目前我国银行在贷款组合计量问题上的尴尬局面。

3.细化对未来现金流折现法的指引,科学确定折现率及未来现金流量。商业银行在确定折现率时,特别是中长期贷款折现率时要考虑一下因素:贷款的时间价值、贷款企业自身的风险状况和行业风险状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在确定折现率时,不仅要考虑到银行存贷利率、国债利率等无风险报酬率,还要考虑到当期的行业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等风险报酬率。而关于未来的现金流量的预测,一是要考虑借款人所属行业及该笔贷款的用途,合理确定经营性的现金流量,二要充分考虑该款贷款的保证、抵质押物的时间价值。三是要充分考虑外部经济因素对该款贷款的保证、抵质押物和经营性现金流的影响,同时还要结合贷款用途和企业自身发展等内部因素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佟颖.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的思考[J].管理创新,2008

[2] 张霞.新会计准则下银行贷款业务会计核算的变化[J].当代经济.2009.01

[3] 李荣德.浅析新会计准则下银行贷款业务的会计处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

[4] 王建军,杨坤,郗永春.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J].上海金融,2008.01

[5] 潘永,蒋曙明.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J].广西金融研究,2004,9

[6] 段新花.新会计准则下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分析[J].现代商业,2008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篇4

一、坏账准备计提的差异

1、坏账准备计提基数的差异。对于企业与关联方之间的往来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会计与税法存在着差异。会计上,《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

(一)》(财会[2002]18号)第六条规定,企业与关联方之间发生应收款项,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需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税法上,对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应收款项能否计提坏账准备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很多地方在执行45号文时,对与关联方之间的应收款项明确规定不得计提坏账准备,如江苏省国税局转发45号文的苏国税函[2003]147号文,就规定“《通知》第八条„计提坏账准备的范围‟……,不包括关联方之间发生的往来账款”。

2、坏账准备计提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财会[2002]18号文,企业只能采用账龄分析法和余额百分比法中的一种作为计提坏账准备的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不能同时使用,个别认定法作为上述两种方法的补充,可与上述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同时使用,前提是“某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与其他各项应收款项存在明显的差别”。而在税法上,根据《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第46条规定,“除另有规定者外,坏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一律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这就是说,税法上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只能采用余额百分比法。

3、坏账准备计提比例的差异。《企业会计制度》对于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没有统一的规定,而是要求企业“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这是由于会计制度允许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方法不同当然也就不可能规定统一的计提比例。税法上,国税发[2000]84号则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作了上限的规定,即不得超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二)、坏账损失核销的差异

1、坏账损失核销方法的差异。会计上,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坏账损失的核销只能采用备抵法。而税法上,国税发[2004]82号文《关于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的企业所得税审批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纳税人在纳税申报时,应说明坏账损失核销采用的方法,如果以后改变核销方法的,应按规定报送变更原因及企业管理机构的变更决议等。但在实际执行中,纳税人一般不得将坏账核销方法由备抵法变更为直接核销法。

2、坏账损失核销手续的差异。会计上,《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于无法收回的应收款项,根据企业管理权限,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或经理(厂长)会议等类似机构批准,即可冲销已计提的坏账准备。但税法上,《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税发[1997]190号)明确,未经税务机关批准的财产损失,一律不得自行税前扣除。在实务中,一般是根据报批金额的大小,逐级由县(市、区)、省、国家税务总局审批或备案,具体金额由各省税务局确定。

3、某些特殊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

⑴关联方之间应收款项确认为坏账损失的差异。会计上,财会[2002]18号文规定,只要关联方(债务单位)存在撤销、破产、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等情况,就可以确认为坏账损失。而税法上,84号文第48条规定,“关联方之间往来账款也不得确认为坏账”,《关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发生坏账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0]945号)对此又进一步明确,只有关联方破产时,才能确认为坏账损失。

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会计处理 篇5

1.企业2004年7月31日银行对账单的余额为90 458元,银行存款日记账的余额为82 558元。经过逐项核对,发现以下未达账项。

(1)银行收到企业委托其收取的货款8 468元,企业尚未收到银行开出的收款通知。

(2)银行结算手续费168元,企业尚未收到扣款通知。

(3)企业送存银行支票一张,金额为2 500元,银行尚未入账。

(4)企业开出转账支票金额为2 100元,对方企业尚未将支票送存银行。

要求:根据资料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某企业采用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计提坏账准备,提取比例为5%。

(1)该企业从2010年开始计提坏账准备,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00 000元;

(2)2011年发生坏账损失1 500元;

(3)2011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80000元;

(4)2012年收回已转销的应收账款1 000元;

(5)2012年末应收账款余额为120 000元。

上一篇:浅析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论文下一篇:汽车租赁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