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2024-10-21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精选10篇)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1

摘要:高校传统的勤工助学模式主要以劳务服务型岗位为主, 工作层次较低, 难以发挥学生专业特长, 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培养锻炼效果不明显。而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不但加强了校方和企业的交流沟通, 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开创了高校勤工助学的全新服务平台。这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信念, 提高综合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勤工助学,创业型,企业制,济困育人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 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助困方式一贯为高校青睐和运用, 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 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 不但加强了校方和企业的交流沟通, 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又解决了学生校外勤工助学中的安全问题, 同时济困育人。它是勤工助学工作未来发展的新方向、新模式。

1 传统勤工助学模式

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在学校规定许可的范围内, 通过参加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服务以及其它合法劳动获取相应经济报酬的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提供岗位种类和数量较少, 工作层次相对较低。目前传统的勤工助学提供岗位有限, 而工作类型也主要是以劳务型和服务型为主的岗位, 层次相对较低, 缺乏智力型和创业型的工作, 没有发挥出学生特长, 也无法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工作中。 (2) 组织、功能上没有完善和健全。勤工助学的构建只是依靠学校的建设, 没有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相关机构和制度没有完善和健全, 缺乏活力和与其它高校的竞争力。高校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勤工助学活动的拓展。 (3) 监管人员不足, 管理难度大。按照相关规定, 高校原则上按在校生规模1:2500的比例, 配备相应的专职工作人员。但由于高校编制问题, 绝大多数高校都无法满足, 使得勤工助学工作多处于疲于应付状态, 造成对学生勤工助学的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难使勤工助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4) 校外岗位的安全性无法保障。如今社会上存在着大量欺诈, 甚至是违法的现象, 学校对于校外勤工助学学生的监管很困难, 校外岗位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2 创业型勤工助学

2.1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定义

创业型勤工助学是指在学校提供经济支持和专业指导, 由学生负责经营管理, 同时进行创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2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主要特点

(1) 实现了高校勤工助学模式由体力型向智力型的转变, 有助于实现助困与育人相结合。传统勤工助学岗位主要以体力劳动为主, 如保洁员、报刊发行员、派单员、送奶工、饭堂服务生等, 此类工作岗位层次降低, 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工作能力得到锻炼。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创造新的经济实体为学生创造勤工助学岗位, (2) 以学生为主, 全面调动学生的自主经营、自我创新能力。创业型勤工助学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开设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创业方向、制定创业计划书, 学生全过程参与其中, 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鼓励学生开设网店, 开展网络创业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 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网络市场潜在的巨大消费需求既是一块诱人的“蛋糕”, 同时也蕴含着无限的就业机会, 可以通过开办创业实验室, 针对大四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指导, 既不耽误学生文化课程的学习, 又能为其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3 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优势

(1)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创业型勤工助学不仅要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上的压力, 更注重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层面教育。与普通的校外勤工助学相比, 更注重助困与育人的紧密结合。 (2) 实践教学, 培养职业素养。 (下转第230页) (上接第228页) 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学校前期的投资, 拓展了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 提升了工作层次, 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多方位展示职场原貌的勤工助学服务平台, 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职场环境, 培养相应的职场素质。 (3) 学生为主, 积极性较强。创业型勤工助学以学生为主体, 从创业项目规划、调研论证、场地设计、原料采购到日常经营以及管理各方面由学生全程参与、全权负责。同时, 企业制的管理方式也更适用于学生开展勤工助学项目, 项目灵活多样, 人员流动合理,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 学生承担风险低, 可期待效果明显。企业前期启动资金由学校投入, 学生承担的经济风险较低,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提供了物质保障。另外以团队方式更易于实现创业, 也能开展一些较大的项目, 将传统勤工助学开展的分散化和单一化向整体化和团队合作化转变。 (5) 保障措施可控, 安全指数高。创业型勤工助学通过自身安全监管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指导, 使企业更加安全和可靠, 保障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

4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运行模式

开展创业型勤工助学, 首先设立相关部门和学生机构, 制定相关制度。

(1) 学校方面:学校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勤工助学平台和创业环境, 提供一定的资金和场地, 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监管, 保证学生的安全。 (2) 学生方面:整个模式中,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愿上岗, 公平竞争。从参与到管理, 都由学生自主经营。同时学生主要通过组建创业团队的形式来开展勤工助学项目, 并且接受学校的监督和管理。 (3) 实施方式:不同于传统勤工助学, 创业型勤工助学的运行模式借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方式。构建“公司”, 实行公司制。按照公司的机构设置进行职务分配, 各尽其职, 共同完成勤工助学工作。同时也参照企业考核、奖惩制度来管理, 实现公司化管理和经营。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鼓励网络创业:大学生创业应选择投资少、风险小的互联网, 网上开店不需要占用太多资金, 甚至不需要租赁实体店铺, 较低的门槛无疑是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的理想平台。高校可通过开展创业培训课程, 通过开办创业实验室, 针对大四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指导, 通过提供场所、资金、顾问支持, 为学生网上创业提供保障。

5 结语

我国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 研究仍停留在对浅层面的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和解释, 还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勤工助学发展趋势和创业型勤工助学在各高校开展情况来看, 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推广, 对优化勤工助学模式、完善资助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工作理念等方面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姚圣梅, 肖莉.创业型勤工助学资助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青年探索, 2010.4.

[2]北京大学生创业中心探索出新助学模式[EB/OL].人民网, 2010-01-27.

[3]许国彬, 杨敏生.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与其济困育人功能的研究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9.4.

[4]姚圣梅.陈溅星论高校创业型勤工助学模式的构建.扬州大学学报, 2008.5.

[5]王军, 关新枝.大学生勤工助学创新思考.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9.4.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需求理论 贫困生 助学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帮困育人机制研究”(项目号2014SJD520)研究成果。

一、多层次需求理论的内涵

多层次需求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动机是人类一切需求的源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均由动机引发,该理论结合人类的各种需求,将需求分为两个级别和五个层次。

第一级别为低级需求,即生理、安全、社交需求三个层次。每个人都需要吃饭、穿衣、社交。

第二级别为高级需求,即被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两个层次。每个人都是在满足基本的低级需求后,才会有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高校贫困生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的概念缺乏统一的界定

学生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地方,大家对于贫困的概念和各方面的需求也不同,从认定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工作来看,我国各高校基本根据学生个人从家庭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开具低保、特困等家庭经济困难证明,接受班级同学民主评议,确定资助等级这三个流程确定贫困生。负责资助工作的高校工作者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对贫困生的真正情况进行逐一核实,因此,在客观上给伪造证明、骗取资助以可乘之机,也容易助长学生的错误思想和不正之风。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来约束贫困生不适当的购物、旅游、娱乐等行为,从而导致“贫困生”这一群体的概念非常模糊。

2.对贫困生的资助过程过于简化,忽视尊重需求

我国大部分高校当前采取的资助过程是由高校助学中心的教师根据学校获取的资助金额和类别确定名额、划分等级,再根据各院系的贫困生人数分配名额,院系辅导员根据院系的情况将名额分配给相应的班级,班级得到名额后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上报学校资助中心。学校审批后报上级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资助金额将落实到受资助人。这个过程看起来公平公正,但是让贫困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让学生在受资助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政府、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忽视了学生被尊重的需求。

3.受资助群体趋于功利化,品格和素质提升不明显,忽视自我实现需求

各类助学金的发放使很多学生的依赖心理及不劳而获的思想越来越突出。贫困生们对于资助金的渴求愈加明显,忽视了自我需求。一些学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心理,对于大学生活缺乏规划,不严格要求自己,开具假的贫困生证明,感恩意识淡薄,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国家和社会理应对自己资助,不自立、自强,不知道回报社会,完全缺乏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有甚者,毕业以后拖欠银行助学贷款,缺乏诚信意识,对国家和社会给予自己的帮助毫无感恩的心理和回报意识。

三、基于多层次需求理论的新助学模式的构建

高校助学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不能简单地从经济上给予帮助,更重要的是从贫困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以低级层次需求为基础,逐渐满足高级层次需求。

首先,必须制定一套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和体系,并在助学工作中不断完善,使助学工作能尽可能达到公平、公正、公开,将助学金给予真正需要的贫困生。

一是高校助学工作者应该根据贫困生经济贫困程度制定并严格执行贫困生划分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档案,以便于管理,例如,孤儿、单亲、劳动力缺失及多子女和老少边远地区家庭等,根据学生经济上的贫困程度制定相应的贫困等级。二是在助学金发放的过程中,应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合理地量化,形成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更好地激励贫困生在校期间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避免学生形成不思进取,不劳而获,“坐、等、靠”的思想。将经济资助和在校表现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助学金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三是助学工作还需要有合理的监督机制来保证和约束对贫困生的管理。虽然大多数高校在发放助学金的过程中都经过了民主评议等公开程序,但是不能避免有部分学生不将助学金用于正常学业,有高消费现象。另外,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处于动态发展中,贫困生的等级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因此,建立合理的监督机制来约束贫困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助学工作在满足学生低层次的需要后,应该逐步向贫困生高层次的需求过渡,从精神上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一是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例如,开展人际交往、挫折教育、团体辅导等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贫富差距,客观、充分地认识自己的现状,明确奋斗目标,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二是搭建校内外活动平台,激发学生的情感,树立学生的感恩之情,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例如,组织校内外的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让学生成为传递爱心的使者,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促使学生怀有感恩、诚信之心,以更好地回报社会。三是拓宽校内外勤工俭学渠道,扩充贫困生勤工俭学岗位,提高贫困生勤工俭学的收益。勤工俭学是高校助学育人的重要途径,在劳动中获得报酬能使大学生获得被尊重自豪感,能有效避免学生形成不劳而获的思想。

最后,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为贫困生构建专门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在毕业后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满足学生的自我需求。一是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高校应在就业课程体系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最后立业的就业观念,特别是贫困生更应该掌握这个原则。激发贫困生形成自立自强、早日就业的思想,主动寻找工作机会,杜绝高不成、低不就的行为,以保证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拓宽校内外用人渠道,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地区,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偏弱,但到了就业时,用人单位必然要招聘符合企业需要的员工,并不会因为学生来自偏远地区而降低用工要求。因此,在大学期间,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三是成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专门小组,为贫困生开通就业渠道。例如,就业技巧的培训,包括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单位情况分析等,对贫困生进行专业的指导和解答。同时,为学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式,再拨出贫困生专项就业帮扶经费,切实保证贫困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陈玥.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8).

[2]李少荣.建立和完善高效贫困认定制度的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6).

[3]余秀兰.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1(7).

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尤其是网络快速普及, 对高校自考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是自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推进高校自考事业的发展, 就要加强自考档案的信息化建设, 这就要求自考助学档案管理从纸质档案管理向基于大型数据库、网络化、分布式处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 进而实现自考的考务管理、考生报名、毕业申报等一系列程序信息化, 使高校自考管理工作有质的飞跃。

一、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的概述

自考助学档案是国家考试机构、社会助学及自学考试相互结合的产物, 其保存了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在制订考试计划、考试报名、社会助学、组织考试、成绩发放和毕业审核等各个方面所记录下来的资料形成了自考助学档案, 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保存、提供利用等工作被称为自考助学的档案管理。高校自考助学档案主要包括考籍档案、教学档案、管理档案三大类别。其中, 考籍档案是自考学生在入学之后, 他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形成具有价值的文字材料。这类档案是评定学生所取得成绩的重要依据。通常情况下, 自考考生在注册之后, 高校就会为考生建立考籍档案, 其主要记录了考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在校表现记录、考试纪律情况等。教学档案是各个学科辅导教师名单、课程时间表、教师教学测评表、教学计划和考试成绩单等。管理档案主要是指高校在申办专业、招生考试等过程中形成的, 同时还包括日常管理过程所开展的各项活动所形成的, 比如学籍管理规章制度、总结工作成绩等。

自考助学档案体系在现代教育中具有许多优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自考助学档案所记录的资料内容繁多, 涉及面广。自考的考试科目种类比较多, 学历层次又分为本、专科。自考考生分布不均, 其年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等都不相同。自考助学的档案内容不仅包括考生的考籍, 还包括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管理过程形成的资料等。其次, 自考助学档案资料来源渠道宽。自考档案所记录的资料不仅来源于高校各个相关部门的档案, 还有源于各个考试环节所产生的资料, 同时又有各相关档案所产生的资料, 比如考生转换考籍、相关补办证明等。第三, 自考助学档案具有较高的可用价值。自考助学档案是考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原始的记录, 其能够为高校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比如, 自考学生的合格率是高校自考选定考试内容、制定考试标准的主要依据。自考通常采用“单科考试、合理累结”的学分制, 考生参加考试合格之后, 需经高校审定才可取得学位证书, 而审定标准主要依据考籍档案中相关资料[1]36。第四, 自考助学档案持续期长、流动性大。自考是一种水平考试, 考生只要按照计划, 参加科目考试, 并取得合格成绩即可毕业, 周期性相对较长。由于自考不受年龄、学年等外部条件限制, 使得每次招生考试都会有许多考生参加, 其流动性较大。因此, 自考助学档案需要跟踪记录相关资料。

二、高校实施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加强自考助学档案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 高校加强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高校的管理水平高低对高校今后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自考助学档案的管理虽然仅是高校相应管理模式一部分, 但如果自考助学档案管理存在一定问题, 不仅会影响到自考的一系列程序及相应工作的效率, 并对整个高校管理也有较大影响。因此, 只有建设信息化的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模式, 更好实现档案管理全面的信息化, 推动高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其次, 高校加强自考助学档案管理有利于提高自考管理的工作效率。高校以往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来管理自考档案, 其不但需要大量人力, 且工作效率较低, 专业人员较少, 导致自考档案管理水平较低, 管理效率不高, 而档案中有关考试情况、合格率、专业人数等方面的信息常需要被查用, 但手工操作使得资料不完善, 不利于自考档案管理的长远发展[2]31。因此, 高校要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来更好地管理自考档案。第三, 高校加强自考助学档案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高校自考助学档案具有一定的信息服务职能, 其能够为用人单位、个人提供相应的查询服务, 考生的相关证件得到证实, 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所认可。同时, 加强自考助学档案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能够遏制社会上办假证的不良之风。另外, 自学考试灵活性较强, 专业开设种类多, 相应的办理转考、免考、借考等工作量较大。因此, 只有科学地管理自考档案, 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 其是自考的内在要求。

三、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现存问题

首先, 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高校档案管理资料只记录了普招学生的注册、转学、毕业、奖惩情况, 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对自考助学的学生档案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相关要求, 有些高校会依据普招生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管理, 有些高校只管理本校自考学生毕业档案, 并不会记载其在校学习过程, 进而导致自考助学档案的内容不全, 影响学生未来发展。其次, 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高校自考档案管理具有突出才能的专业人才匮乏, 一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管理人员难以解决随机性和突发性的问题, 并且难以推进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第三, 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缺乏监督机制。自考档案管理需要建立有效的审核、监督机制, 才能有效地促进自考事业发展。当前, 有些高校收集、整理自考档案过于马虎、不能实行层层把关制度, 漏洞百出, 进而导致了自考档案资料质量不高、杂乱不实, 降低了档案的实用价值, 并影响了对人才的考察。第四, 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的服务意识不强。目前, 高校自考的档案管理存在着重保存、轻利用, 使得自考档案的原始资料难以发挥其在教学与考试中的功效, 这种被动的服务观念、不求效益的理念严重阻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无法为高校、考生和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四、高校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的实际运用

首先, 高校要改变观念, 建立相关自考助学档案的管理制度。高校应转变对自考档案管理的态度, 认识到自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提高管理意识, 将自考助学的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管理工作体系之中, 并在人员、资金、管理上作出规定。高校要建立相关档案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档案管理过程中每个程序的细则, 并能够彻底贯彻和实施该制度。其次, 高校要不断提高自考助学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要建设现代化的自考档案管理模式, 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人才, 因此, 高校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管理人才。高校要引进一批既懂档案管理, 又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进而提高整个档案管理团队的水平。同时, 高校要投入一部分资金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 并制订相应的奖罚制度, 激励管理人员自身不断提高。第三, 高校要建立自考助学档案的监管机制。自考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高校的监督和扶持, 高校要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 对已建立的自考档案进行核查, 完善档案内容, 并对档案的收集、整理等过程进行监督, 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位, 详细记录每个考生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情况, 充分发挥自考档案的价值。第四, 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 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信息化管理。高校要建设信息化、现代化的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系统, 首先需要大力的资金支持,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对档案管理部门来说需要一笔不小的开销, 高校要予以支持并适时拨款, 设立专项基金, 为更好地进行自考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考档案管理也需要不断改革, 引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 要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 并设置相应的电子目录便于检索。同时, 还要运用先进技术使得档案信息能够单独存在, 不受时空限制, 方便获取、配置和利用。自考档案管理过程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管理系统, 从注册报名、学习管理、考籍管理、成绩管理到毕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囊括其中, 并有学籍调动数据提取及分析维护系统的功能。同时, 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自考档案资源的共享, 要研究开发和利用互联网系统文档衔接和转换等因素构建一个开放的档案信息系统,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3]57。第五, 高校要提升自考助学档案管理的服务水平。高校完善自考助学档案的管理模式最终目的是通过充分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为广大考生和社会服务。因此, 高校要提高自考档案利用率, 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打破区域性的信息限制, 为自考考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减少他们的担忧和麻烦, 使得自考考生不受时空限制, 通过网络系统随时查找自己的档案信息, 掌握自考相关内容的最新动态。另外, 要加强档案信息的更新和流动, 便于考生所报高校和工作单位之间相互沟通, 降低不必要的人力和时间上的损失,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为高校、社会、单位及考生个人提供更便捷、快速、高质的服务[4]43。

总之, 高校要大力开展自考助学档案管理工作, 以现有的自考助学形式为基础, 充分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档案管理理念, 依据具体的教学环境和课程内容, 构建一个科学的自考助学档案管理体系, 促进整个高校自考教育事业的发展, 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性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自学考试网络助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J].中国考试, 2009 (4) .

[2]陈小敏.加强档案工作服务自考事业[J].浙江档案, 1999 (7) .

[3]王春平.浅议计算机在档案现代化管理中的应用[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5) .

高校贷款政策研究 篇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教育投入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一些高校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为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

一、高校贷款成因

(一)扩招

1999年大学扩招开始,原有的教学条件已不能满足学校增长带来的教学软、硬件方面的需求。新校区的开辟、配套设施的完善,大学基建支出等项目需要投入,致使众多大学在国家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向银行贷款。

(二)检查、评估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为保障教育质量,不仅实施了普通高校“211工程”,重点实验室建设、精品工程、精品专业建设及基检查验收,并且要对所有高校分期分批进行周期性的教学水平评估(5年一个周期)。这些检查验收与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高校的硬件和软件提出了许多严格要求,这也促进了高校巨额贷款的形成。

二、高校贷款可行性政策依据

1999年12月6日,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在《在教育部2000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力度,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之后,在教育部2001年7月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适当运用财政、金融、信贷手段发展教育事业,合理利用银行贷款,继续争取世界银行贷款项目。”

三、目前高校贷款的现状

《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5年高校向银行贷款总量约在1500亿至2000亿元之间。由于银行视高校为优质客户,认为高校贷款没什么风险,放松了贷款的监管,不但没有像企业贷款那样严格把关,连最起码的偿还能力也未作调查评估,缺乏对贷款效益的论证和贷款规模的控制,更缺乏对贷款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对于如此大额的贷款,政府对其宏观管理和过程监控滞后,缺乏对高校贷款的用途、效益以及偿还本息的资金来源实行有效的监管,客观上造成了目前高校对贷款重贷轻管的现象,大部分高校没有制定专门的贷款管理办法。

四、高校贷款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形成合力,在实践中应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加强事前审批

教育部首先要进一步控制高校贷款,加强对教育部直属院校的贷款审批,在每个学校建立资金模型,对它的收入状况、财务状况等进行监控,据此判定它的贷款上限额度,并设置预警指标。在一定指标之下,学校可以自行决定贷款行为。但超过一定指标就需要审批,超过另外一个限度就禁止其贷款。对所有贷款高校实行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凡累计贷款余额达到本校近三年平均总收入10%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必须将所有贷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年度贷款额度方案、具体还贷计划和措施等相关材料报送主管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局委)应会同财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对所属高校的贷款备案制度做出具体规定。

(二)将高校贷款资金纳入预算管理

当高校向银行贷款时,银行贷款投资的项目只能在借入款项、暂付款和自筹基建科目中反映,在财务综合预算中得不到体现,有违会计核算客观性和及时性的原则,不能对基本建设支出做出客观、及时的反映,这种当年支出、以后年度反映的会计核算方法也严重影响高校财务报表的质量。由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通过对暂付款数额的调控达到对支出数的调整,财务决算所显现的收入与支出的大小关系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出现年度收入大于年度现金支出的情况,就可以通过减少暂付款而造成收入小于支出的“赤字”现象;同样,当年度收入小于年度现金支出数额时,也可以通过增加暂付款数而出现收入数大于支出数的“正常”现象。只要高校预算是根据事业发展计划和任务编制的,未超过高校财力编制的预算就都是合理的。在目前高校普遍向银行货款融资办学的情形下,可以根据自身的财力(含国家财政补助拨款)和借款规模合并编制综合财务预算,预算的收支平衡不等于决算的收支平衡,编制赤字预算是违规的思想应该突破。其编制原则可以采用“现金流量平衡”原则,即现金流入量与现金流出量相平衡。这种编制实际上仍坚持了“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只不过“量入为出”的“入”不能仅理解为收入,而应理解为现金流入:“收支平衡”中的“收支”应理解为现金的流入量和流出量。这种平衡关系可表示为:预计收入数+预计贷款数=预计支出数+预计还贷数。通过这个平衡关系,可把贷款资金纳入高校预算管理范围,及时、客观、真实反映高校当年的借款规模和支出需要,实事求是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贷款与还贷的资金差额体现在高校负债的变化上,贷款数大于还贷数则负债增加,贷款数小于还贷数则负债减少。收入与支出的差额体现在事业基金的变动上,收入大于支出则事业基金增加,收入小于支出则事业基金减少。另外,除将年度贷款本金变动情况编入预算外,年度贷款利息预计支付数作为财务费用也必须编入预算,且在利息支出上可做适当区分,用于已建成项目的贷款利息可计入预计的高校财务费用内,用于在建项目的贷款利息则可计入预计的自筹基建经费内。

(三)加强高校贷款项目的日常管理

1.高校贷款全过程管理

(1)加强贷款项目的投资方向管理,慎重选择投资项目。(2)建立项目管理责任制,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3)加强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4)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不同种类贷款的组合,优化负债结构。

2.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高校贷款财务质量不高是导致风险的根本原因。其风险控制可采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国际质量认证体系IS09001-2000标准条款8.2.3条规定:“组织应采用适宜的方法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并在适用时进行测量。此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当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确保产品的符合性。”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贷款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因此,加强贷款过程监视与测量是控制高校贷款风险的有效举措。要完成对学校贷款活动整个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必须分别从全校的宏观大过程和职能部门的微观子过程两个层面同时建立起“管理策划、实施运行、检查纠错、持续改进”的学校贷款工作的“PDCA”循环体系,使监视和测量过程制度化。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适用于各个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体现了ISO9000标准的全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PDCA是英语单词Plan(策划)、Do(实施)、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1)管理策划:通过策划,对学校贷款的目标、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贷款规模、结构、方式和合作银行的选择等工作流程做出规定,确保贷款工作的有序进行。(2)实施运行:策划所形成计划、方案是写在纸上的东西,要将计划、方案变成现实,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否则就仅仅是一种愿望的陈述。为此,必须要将策划所确定的目标、方案变成具体的行动。(3)检查纠错:对贷款工作的既定目标、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加强对方案运行过程中各种问题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这一阶段,重点要通过包括贷款质量监测报告、贷款情况分析及贷款风险预警报告、学校资金安全预案等措施,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贷款管理的有关情况进行评审,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4)持续改进:对不合理的发展规划、建设目标、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融资方式等进行修订,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四)建立预警提示制度

为指导贷款高校加强贷款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开发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高校可参照该模型的方法和思路,研究确定本校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随时掌握和了解自身的财务风险状况。有关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于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要求这些高校调整建设规划、停止贷款。主管部门发出预警通知后,如个别高校仍无视财务风险、继续盲目扩大贷款规模,主管部门可会同财政部门通过扣减专项资金拨款、暂停财政专项资金申请资格等方式对其实施处罚,学校的法人代表要接受主管部门领导的质询,主管部门还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主要责任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5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的基本教育政策。我国逐步建立健全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起着正面效应; 然而资助政策并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品质势在必行。勤工助学源于20 世纪初,亦称为勤工俭学。勤工助学是指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增长才干并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社会实践行为。勤工助学不仅仅减轻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实现了由 “物质脱贫”到 “精神解困”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个社会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自食其力、自强自立的意识,实现勤工助学从“经济资助功能”逐渐向 “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转变,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彰显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1]

2 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方面面临的困境

2. 1 思想认识困境

在对勤工助学的思想认识上,作为勤工助学的主体———学生可能片面强调帮困解困,仅仅认为其只是减轻经济压力的一个权宜之计,对勤工助学活动对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认识比较不足,不能站在人才培养角度来看待日常的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学生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困境下,较难体会到自身在勤工助学活动中的主体角色,很难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参与勤工助学工作,造成工作态度和动机不够明确,忽视了在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2. 2 资助主体困境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成部分高校资助管理机构片面地认为勤工助学只是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时只提供给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而对于非认定的困难生则排除在外,或者消极地对待非困难生的参与甚至拒绝这些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参与学生的覆盖面较低,这是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所面临的资助主体困境。

2. 3 育人目标困境

高校提供形式多样的勤工助学岗位给学生,广泛存在重“资助”轻 “育人”的现象,忽视了将勤工助学活动与自强自立品质培养相结合。勤工助学岗位多偏于勤工助学学生的“物质脱贫”,而忽略了促进其长远发展的 “精神解困”,缺少对他们的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人文关怀等关注; 相关助学机构对勤工助学目标育人目标认识不足,重视度不高,缺少将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专业知识、能力培养、品质提升等有机结合起来。

2. 4 保障机制困境

高校勤工助学需要完整的服务机构、专门的工作人员、规范的管理制度和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才能依法有效地解决学生各类合法权益保障问题,明确勤工助学的育人宗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常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说工资不按时发放、人身意外事故、各类矛盾纠纷、出现问题无人或无力解决等,这就造成参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得保障,面临保障机制困境,从而导致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资助育人功能得不得有效的发挥,缺少应有的积极性和氛围去付诸实践活动来充分挖掘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2. 5 社会支持困境

勤工助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除了学校本身支持外,更受学校、社会、企业组织、政府等外界因素影响,需要社会各个层面大力配合和参与才能促使助学活动完成。在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力度不够,勤工助学岗位主要集中在校内,社会参与度不强,缺乏与社会外界的沟通和接轨,从而导致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化发展缓慢,面临社会支持困境,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深入发展。另外,社会对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关注点与高校的不一致,仅仅从自身角度来考虑勤工助学活动,并不能完全从育人角度来参与活动。这些因素均造成高校勤工助学活动面临社会支持力度不高的困境。[2]

3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的思考

3.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2010—2020 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 “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时期高校的帮困助学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其任务不再仅仅是 “助困解困”,更在于 “育人”。纲要强调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进一步强调实行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昆山登云科技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 昆山登云学院) 一直致力于高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0 年在江苏省率先开创了 “入学连通就业,专业链接产业”的 “工学结合专班”培养模式,育人主体变成校企双方。经过近五年的实践与验证,工学结合专班在课程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特别是在资助育人方面颇有体会,已创建了工学结合专班的资助育人体系,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单纯的校园管理走向校企双主体管理机制,充分协调企业参与育人的积极性,与学校共同构建教育工作平台。

3. 2 工学结合模式下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提升路径

昆山登云学院一直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使命,利用台资办学优势,借鉴台湾在90 年代迈入 “亚洲四小龙”的关键因素———着重高技能人才培养的 “建教合作模式”,与大陆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融合,结合两岸职教理念创建 “工学结合专班”,以对接地方产品转型升级与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地把助困和育人结合起来,实现服务与培养的统一、资助与育人的融合,开创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局面,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效地提升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把勤工助学更好地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

3. 2. 1“一载体”

“工学结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 “半工半读”、“勤工助学”,也不同于 “订单式”培养或 “工学交替”。它是以学院和企业共同合作培养学生为特点,企业从原先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成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之一。入学新生根据志愿和兴趣,选择 “工学结合专班”或非专班,根据工学结合实践计划,有计划、有组织地去合作企业实践,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 实践结束返校后,执行教学计划,循环反复,完成规定学制的学业。这一载体形式大大改变了原来零散的勤工助学工作岗位模式,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获得企业助学金,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形成了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局面。通过这一载体,班级同学共同成长、共同进步,工学结合实践锤炼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纪律性,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 2. 2“三体系”

随着昆山登云学院工学结合实践的深入发展,学院对传统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提升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要求,学院将原来的 “两体系”调整为目前的 “三体系”,即核心课程、实践课程和项目课程。核心课程是在本专业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够用为度”的基础上,兼顾产业发展趋势所需的新技能知识编整出的课程; 实践课程则是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本专业实践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操作能力,学生通过 “做中学”达到学习较高技能的目标; 而项目课程是把本专业理论与主要实践技能相结合而创建的课程。通过这 “三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学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将课堂上所学知识与更多实践结合在一起,用实践来检验真理; 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提升了就业竞争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 2. 3“三阶段”

学院将工学结合实践整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基本素质养成阶段。学生通过生产实践,了解生产流程,掌握生产技能,达到自我认知,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养成基本素质,完成相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主要任务是 “做中学”; 第二阶段: 专业技能训练阶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专业对口岗位,深化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并以理论知识指导技能操作,重点体现 “学中做”,因为专业对口阶段的实际作用会不断需要理论知识的填充,通过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相互探究 “做”中的关键理论,将企业设施设备、技术和工艺融入其中,最终形成就业对口的职业规划; 第三阶段: 综合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学生能力的积累与提升,已经个人潜质和职业性向的分流,初步规划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从对储备干部和技术骨干要求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技能。通过三阶段的工学结合实践,让学生从 “人材”提升为 “人才”,并以此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化为 “人财”,有效地将实践、助困和育人等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彰显了工学结合实践的育人价值。

4 工学结合背景下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实现对策

4. 1 学生层面

高校各类勤工助学工作的出发点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学生作为勤工助学的参与者需要把握助困育人成长的机会,通过多实践多活动,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改造,真正实现自立自强,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学生以专班为载体在三个阶段和三体系课程中,找出自身知识和能力的优劣势,增强自身适应社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工学结合实践活动,注重自我教育,向有经验的生产一线员工和管理层员工学习,摒弃自大自傲等浮躁心理,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兴趣爱好与工作内容相结合。在实践当中,学生要养成实干务实的工作作风,体会成长的快乐和不易,敢于担当,为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做一点贡献。

4. 2 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庭会对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体系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影响到学生现实中的学习、生活和实践等各种行为表现,而且影响其未来发展,对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家教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良的家教则使学生的心灵扭曲,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家庭教育在观念、方法上要与学校教育保持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和协调一致,学校开展工学结合实践唯一目的就是提高育人的功效,让参与实践的大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作为大学生的父母应该鼓励自己的孩子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实践,面对困难和挫折,要引导学生能吃苦耐劳和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更要引导他们摒弃坐享其成、骄傲自大、以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等不足,帮助他们以积极、务实的态度面对学习、生活、工作和人生。

4. 3 学校层面

在工学结合的载体、课程体系和培养阶段上,高校要高度重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育人新路径,大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工学结合实践,使其作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长期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高校应该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管理制度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形成规范运作和长远发展的良好局面。学校要制定适合自身的工学结合专班实践计划,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要慎重,要了解企业的经营合法性、工作岗位、安全生产防护、行业信誉、社会责任、薪资福利等因素,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实践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定期考核和评估合作企业,规范实践行为。学校要加强日常的学生管理,开展励志、心理、纪律、安全和法律等方面的教育,及时了解和处理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对实践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育人管理,促进理论与实践、生产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3]

4. 4 企业层面

企业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强调对学生、家庭、学校乃至对社会的贡献。企业要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工学结合实践关系,借助于高校这一助学育人平台,结合实践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给实践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有经验的指导培训师,充分发挥学生专业特长和个人优势,随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让学生尽快地适应到工作当中,为自身的成长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为企业和学生成长提供动力。企业与学校一起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专班学生实践制度,制定学生在实践期间的有关注意事项、劳动保护、工作纪律、安全操作章程等,确保整个实践活动能够有序地和安全地开展,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企业在 “三个课程体系”和 “三个培养阶段”里,在岗位设置、工作内容、技能训练、职业素养、职场礼仪等,积极与学校、学生共同配合,选拔优秀的人才到企业当中,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在工学结合实践这个平台中完成,解决了企业的用人需求,也更好地实现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4]

4. 5 政府层面

自20 世纪90 年代起,政府就要求高校将勤工助学作为学校重要的常规工作和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方式来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由此可见各级政府对高校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新时期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因主客观原因,企业对参与这项人才培养事业的意愿不够强烈,所以造成学校推动以 “工学结合专班”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受阻,造成学生无法参与这种类型的勤工助学工作,更无法促进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这就需要政府对参与这项事业的企业实施激励机制,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减免等优惠; 同时,建立和完善育人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的监督检查机构,积极主动介入育人过程当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政府以育人功能发挥的最大化为出发点来妥善处理学生、企业和学校等相关方的关系,只有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以 “工学结合专班” 这个勤工助学新路径为平台,各方齐心合力、多管齐下,才能实现工学结合事业的长远发展,这样才能将勤工助学的内涵从纯粹的 “经济功能”到 “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功能”的顺利转变,完善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彰显勤工助学的育人价值。[5]

5 结论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一项最为基本的资助制度,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方面面临众多困境,需要我们持续探讨勤工助学育人的新路径,实现勤工助学以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在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发展浪潮中,国家高度重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深化产学合作,昆山登云学院不断地尝试、大胆地探索和创新,创建 “工学结合专班”,试行 “工学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体制改革,真正落实 “工学结合”,倡导 “学中做、做中学”和育人之理念,促进 “工学结合专班”人才培养模式与勤工助学有机结合,强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价值,开创了高校勤工助学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新局面,把勤工助学更好地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中去。只有构建新时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径,才能够顺利完成国家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战略指导任务。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勤工助学[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l YZbnr Pm Ej H-FRGGHKX2g Vw DYDbo SDzb L_Duum Gim Xy TJz ZBDv Pzurs W5Ej Ur N4Ve Wd-u7ddl UUHf Avau OQbq.

[2]姜立.新形势下发挥高校勤工助学助困育人双重功效的探索[J].文教资料,2011(6):180-182.

[3]夏爱萍.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勤工助学管理模式[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9):93-95.

[4]孙兵.浅析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勤工助学基地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2010(3):110-111.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6

国家助学贷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等教育不再执行免费政策,这使得众多有志于完成高等教育的贫困学子因负担不起学费而无法完成学业。因此,国家开始提出并试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后相继推出了“助、奖、勤、补和减”等多元化的助学资助体系。与此同时,河南省依据新政策及时制定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实施意见及操作办法,但均以‘流标’告终。

与此同时,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与河南省政府通力合作,首创了国家政策性银行承揽助学贷款业务的试点,确定了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该模式确定风险补偿金为14%,由河南省财政和高校各自承担7%。这一模式有效地分解了各利益主体应该承担的利益与风险,使河南省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过,这一模式的设计也并非完美,概括起来存在以下问题:目前河南模式的应用仅局限在河南省内,助学贷款需求远未实现;风险补偿金的发放周期较长,教贷中心和高校前期垫付大笔运作成本,高校资金压力增大,以至于出现高校“惜贷”现象;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淡薄;学生诚信意识有待提高;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单一;助学贷款回收任重而道远等。本文从博弈论的角度对各利益主体进行成本分析,提出优化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国家助学贷款作用的充分发挥贡献绵薄之力。

二、基于“ 政府、高校、银行和学生” 四成本分担主体的博弈分析

博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约束下,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根据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可能的行为或策略集合中进行选择并实施,并从中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研究各参与者之间的博弈关系,现从各成本分担主体角度对其承担的成本进行分析。

( 一) 政府角度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下,政府部门承担的成本包括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贴息、风险补偿专项基金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成本。同时政府部门需承担由于贷款不足而引发的社会安全和谐问题等风险。政府获得的收益表现为通过助学贷款发放,使更多贫困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效用。

( 二) 银行角度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下,银行承担的成本包括因还款违约产生的呆坏账;较高的贷款人员成本和管理及维护成本,以及贷款资金的资金成本等。通过助学贷款银行不仅可以获得利息收入,也提高了自身的市场占有率,同时还能培养一批稳定的未来高收入的消费群体,积累早期信用档案。

( 三) 高校角度

国家助学贷款“河南模式”下,高校成为管理的主体,既承担经济责任,又承担管理责任,全程直接地参与贷款的审核、发放和回收等各项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工作。高校的收益则体现为及时完成学费收缴工作,有了稳定的学费收入,进一步有效地开展高校日常及科研活动,以至于对高校招生工作产生正面作用。

( 四) 个人角度

个人的高等教育成本是由培养一名大学生由学生本人、家长、亲友支付的全部费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共同构成。通过助学贷款实施,贫困生可以顺利完成高等院校阶段教育,从而提高未来收入的增长预期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预期,为个人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和金融常识。

( 五) 国家助学贷款成本分担四主体间的博弈分析

1.政府———银行之间的博弈。政府与银行之间博弈是一种重复博弈,其亦可看成是完全信息博弈,同时还是是一种动态的博弈。政府虽然是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者,但在助学贷款政策的执行中政府相对于高校和银行的行政约束力是很小的。作为“公共人”和“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在助学贷款政策中必须在兼顾博弈各主体的利益的同时实现不使贫困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目标,因此,政策制定时考虑学生因素所占权重是最大的,但又不能损害银行和高校的利益。

2.高校———银行之间的博弈。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属于重复博弈,其亦可看成是完全信息博弈,同时也是动态博弈。通常是高校行动在先,对申请贷款的学生信息进行审核,然后把相关的信息提交给银行,最后由银行决定是否放贷。高校与银行之间的利益是否存在冲突与违约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当违约率很高时,两者之间则会产生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较高的贷款偿还违约率将直接损害银行的利益,此时银行则会想方设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抵制助学贷款政策。因此,高校与银行之间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就开始了。

3.学生———贷款机构( 包括银行、高校等) 之间的博弈。学生作为贷款者可视为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两个层面来看,学生个体与贷款机构的博弈即为是否可以通过高校和银行的贷款审核并最终贷到款,是一次性的博弈且为不完全信息博弈;学生群体与贷款机构的博弈则体现为贷款学生整体违约率对助学贷款政策执行和银行对助学贷款的积极性的影响,是重复博弈且为完全信息博弈。但是,无论将学生视为个体还是整体,学生与贷款机构之间的博弈都是动态博弈,他们的行动顺序是分前后的,尤其是贷款机构,更是会根据往年的贷款情况做出博弈行为的调整。

三、优化国家助学贷款“ 河南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 一) 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宣传教育工作和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

深入彻底地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加强宣传贷款的助学功能和社会责任,不能片面强调违约责任,使得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贷款政策,并敢于申请贷款;加强贷款学生的诚信知识教育和诚信还贷教育,保证放贷款项得以及时收回。

( 二) 加强贷款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与能力培养 ,有效保障贷款学生的还款能力

助学贷款能否得以如期偿还是由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客观还款能力决定的,学生的主观意愿则可通过诚信知识与诚信教育来加以解决;而学生的客观还贷能力则需通过加强对贷款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和收入能力来解决。高校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帮助贷款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艰苦奋斗的信念,同时更要加强学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以加强贷款学生的还款能力。

( 三) 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评估体系

建立科学的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评估体系,是政府、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银行三方协作共同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该工程的实施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贷款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对有实际资助需求的贫困生而言意义重大。然而,事实上国家助学贷款资助评估体系的不完善已经限制了助学贷款政策的进步和发展。例如,多维度评价贫困学生的界定办法仍有不足等。

( 四) 完善个人信用制度

在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过程中,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则会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更应该与银行、公安等政府部门建立覆盖全国的个人信用体系,且该数据将成为借贷方从事社会活动的评价要素。

( 五) 提供多样化的借贷途径和还贷途径

目前实施的系列助学资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省贫困大学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但是面对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对助学贷款的需求也将随之提高,因此,我们不仅应该思考如何“节流”,更应关注如何“开源”,例如建立政府担保性的低利息商业助学贷款; 创新等额还款、延长还款期和按收入比例还款等多样化的借贷途径和还贷途径。

( 六) 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相关的法律法规

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来规范借贷学生的违约行为,增加其违约还贷的成本和代价,例如针对恶意拖欠行为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拖欠追缴法律法规,把对违约行为的道德“软约束”上升为法律层面上的“硬约束”,以保障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良性运行。

( 七) 引入贷后管理市场化的贷款回收机制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研究 篇7

现行的高校资助主要包括“奖、助、勤、困、减”等五个方面, 其中, 助学贷款的金额相对较大, 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的意义也较为重大, 2007年8月, 国家出台了“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 学生正常在校期间, 助学贷款的利息由财政全额贴息。这对于因贫困而不能安心地读书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但是,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起步时间较晚, 发展的时间也不长, 相对于日益扩大的贫困生的需求而言, 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

1. 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标准问题。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对象是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本专科学生、研究生和第二学士学生。申请条件是家庭经济困难, 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而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 高校还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认定机制。一般学校的做法是先由学生提出个人申请, 出具贫困证明, 然后再结合他们的家庭经济现状以及班级同学对他们平时的表现来确定贫困生, 而对于他们真实的家庭生活情况, 一般很难了解透彻。

2.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不健全。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原则上按全日制本专科学制加10年确定, 最短不低于6年, 最长不超过14年。对于刚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 这个期限有些偏短, 很多发达国家的助学贷款还款期都比较长。在生活中, 住房、生活支出占了很大比重, 而刚毕业的学生工资不会太高, 可能出现不能按时还款的现象, 从而增加了违约率的上升。另外, 在贷款额度上, 当前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最高限额是每学生每学年不超过6000元, 而一些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光学费就要6800, 再加上住宿费和平时生活费等, 助学贷款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所需。第三, 贷款比例问题。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高校的贷款人数和贷款金额都有着限制。学校在审核申请人条件时, 如果申请人数超过所占比例, 那学校就不得不从申请人中进行筛选, 这可能使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无法获得贷款。

3.学生心理贫困, 缺乏诚信和还贷意识。如今的贫困生, 有些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 在我国社会信用意识不强, 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 助学贷款无疑给银行带来了很高的违约风险。对学生来说, 他们对法律条例认识比较模糊, 有的学生甚至有反正毕业之后找不到我, 从而逃避还贷的思想。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高校贫困生得以顺利完成学业的最重要、最可靠的保障。面对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 除了依靠政府和银行之外, 学校能做的也有很多。

1.完善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学生的认定工作。在实际的贷款认定工作中, 应该严格审批学生的申请材料, 以家庭经济状况能否申请贷款为主要条件, 确保学生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对于恶意骗贷的情况, 及早加以制止并加强教育, 必要时可以纳入其信用记录, 从而让真正需要的学生有款可贷。建立并且及时更新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 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2. 配合国家、银行, 完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制度。

由于银行开办助学贷款业务的时间较短, 缺乏经验, 存在着种种顾虑, 例如怕学生不能及时还贷, 从而产生死账坏账等。为此, 学校应积极协调配合, 化解银行的顾虑:严格审查贷款学生的相关情况和信息, 确保出现问题能及时与学生取得联系。针对学生和家长对贷款政策理解不透的问题, 学校也要做好解释工作, 把繁杂的手续和条文以简便易行的方法告诉学生、家长, 耐心解答他们所遇到的问题,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顺利完成学业。同时履行对贷款学生监督和督促的职能, 加强学生的还贷教育, 降低银行风险, 确保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很多贷款的信息都通过网络进行建档, 高校也及时告知学生做好网上的更新工作, 敦促他们遵守与银行和学校签署相关协议, 认真工作, 按时还贷。

3. 加强心理引导和诚信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贷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有一定的自卑倾向, 不愿与人交流, 老师应当观察发现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所在, 及时进行教育, 把一些不良倾向扼杀在摇篮中。其次, 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 为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和矛盾, 进而端正他们的思想, 引导贫困生乐观豁达的面对生活, 勇敢自信地面对人生, 真正从心理上脱贫。同时在校园文化教育上加强诚信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让他们了解到诚信的重要性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对于即将毕业的贷款学生更应提醒他们及时还贷, 通知他们通过网络做好毕业生贷款的确认工作, 并发放还贷指南, 让他们清楚地了解到何时还贷及如何还贷的问题, 把贷款违约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意义也越来越大。我国助学贷款发展的时间不长, 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们应该借鉴其他国家一些先进的经验,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继续完善助学贷款的制度, 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让助学贷款这一政策能够帮助更多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罗小林.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2]突破助学贷款发展瓶颈.经济导刊.2006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8

一、国家助学贷款问题产生的背景

(一) 国家助学贷款的发展历程

199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并发布了《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 (试行) 》, 国家助学贷款试点工作正式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等8个城市启动。这标志着我国助学贷款政策正式实行了。

2000年2月, 国家对该政策进行了两次调整, 将贷款范围扩大到全国高校, 承办银行扩大到工、农、中、建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200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补充意见》中将国家助学贷款对象扩大到研究生和攻读双学位的全日制学生, 并将担保贷款改为信用贷款。

到了2003年, 第一批的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到了还贷期, 却出现了违约率及违约人数都超过20%这一惊人的现象, 停贷风波遍及全国, 各贷款银行纷纷停贷, 下半年, 国家助学贷款出现了下滑现象, 面临停顿的危险。政府对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和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建立了以风险补偿机制为核心的新机制。

2004年6月28日, 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出台, 实行贷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 将还款年限由4年延长至6年;贴息方式变为在校期间由财政补贴, 毕业后开始计付利息;对贷款银行进行招标;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一半。从政策设计角度看, 新政策比旧政策有重大进步, 但实施结果却与预期差距甚大。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 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 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 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由此可见, 这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 还远不能普及到广大的贫困学子。

(二) 国家助学贷款的研究现状及意义

为了满足国家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和广大学子的求学梦,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于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虽然高校扩招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益处, 但同时也引发了诸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负荷沉重、生源质量相对下降等问题。而其中最不能的忽略的一个事实就是随着高校扩招, 大学校园里贫困生群体就越来越被凸显出来了。这种招生规模的扩大, 一定程度上使高校贫困生群体的基数和以往相比成倍的增加。据教育部财务司调查统计, 普通高等学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30%, 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学生总数的8%~15%。也就是说, 高校每多招收100个学生, 就会有15~30个是贫困生, 由此可见,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二、助学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涉及的是政府、银行、学校和学生的四方利益, 如何权衡其中的利弊, 使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真正得到实惠, 就成为了关键之所在。

(一) 从政府角度分析

政府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制定者和发起者, 它的政策水平和政策能力对政策的成功与否, 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政府在制定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地域差异, 没有区别对待, 造成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生, 在向银行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按照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办法, 部属院校由中央财政贴息, 地方院校由地方财政贴息。但地方财政能力差异很大, 财政能力低下的地区如果不安排贴息资金, 银行也不愿放贷。

其次, 政府在制定还款期限时, 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负担能力。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规定, 还款年限延长至6年, 比之前的4年多了两年, 但我认为还是不够, 因为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很多大学生都是异地求学, 初到大城市, 毕业之后还要面临找工作和负担房租或者结婚等等的问题, 但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 由于缺乏经验, 工资水平一般都不会太高。如果一个学生在校每年贷款6000元, 四年就是24000, 还贷期限是6年, 按现在的利率水平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为的5.94%, 那他一年就要支付1425.6元的利息, 6年就是8553.6, 还要偿还本金24000元, 平均一年要负担5425.6元, 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二) 从银行角度分析

银行是助学贷款的实际发放部门, 也是助学贷款资金的源泉, 它的政策实施力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贫困学生的贷款难易程度。事实却是大多数的商业银行都对助学贷款政策不是很热心, 究其主要原因在于风险太大, 虽然政府也承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如财政贴息等, 但还是难以抵消有些学生毕业之后拖欠贷款, 甚至不还的情况。银行作为一个营利性机构, 可以将这笔钱贷给一些信誉好的大企业或公司, 不用担心拖欠不还的问题, 何必要自讨麻烦, 贷给一群没有信誉保障的大学生呢?而且万一他们日后拖欠不还, 讨要成本也很高, 这种担心和隐患就削弱了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给助学贷款的实施造成了不便。

(三) 从学校角度分析

学校是连接银行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也是银行放贷的基础和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水平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助学贷款申请人的资格审查, 建立贫困学生档案, 但由于学生的实际经济情况学校很难得知, 所以经常导致一些真正家庭困难的贫困生没有得到实惠。同时学校也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 建立大学生的信用征信制度, 这样就可以帮助银行敦促学生进行还款, 也可以举办一些诚信知识讲座, 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四) 从学生角度分析

学生是助学贷款制度的实际受惠人, 他们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才是评价这个政策优劣的标准。但很多学生都反应贷款手续繁琐, 审批时间长, 先由学校初审再由银行进行二审, 最后才签订贷款合同, 而到贷款真正发下来, 就是半年之后的事了。而且一些家庭不是很贫困的学生, 有一些经济头脑, 知道这是一项优惠政策, 并且在校期间不计利息, 就算把这部分钱存起来, 也可以获得四年的利息, 不失为一种不错的赚钱手段, 所以也去申请, 虽然这只是少数, 但也违背了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初衷, 损害了部分贫困学生的利益。

三、完善助学贷款机制的建议

目前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还存在很多不足, 大学生诚信素质淡漠、贷款欠还率逐年攀升、银行“惜贷”、法律规章欠完善、贷方信息欠缺、贷后管理不科学等等。这些问题不研究解决,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很难健康持续发展。以下是我根据湖北省几所高校的实际调研分析得出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经常提到的话题, 但却鲜有实际行动来建立大学生的诚信档案, 因此我觉得学校可以将大学生的诚信档案作为学生档案的一部分放入学生的档案袋, 以后此档案将跟随学生的一生, 用人单位也可以从他的档案中得知他的信誉水平, 进而作为是否录用他的一个标准。或者开设一些关于诚信方面的课程作为修选课或者公共素质课, 抑或不做学分要求, 开设一些知识讲座, 或者知识竞赛之类的,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水平。

(二) 实行激励与约束双管齐下的制度

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和赡养父母的责任, 短时期内还完所有的欠款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时就需要银行和政府从多方面去帮助他们还款, 鼓励他们按时甚至提前还款。

第一, 银行可以鼓励学生提前还贷, 对提前还贷的学生进行奖励, 如提前还款减记利息的做法。

第二, 对毕业后主动去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的同学, 也可以减免利息, 因为其一西部地区不发达, 经济环境不是很好, 所以这些学生的就业工资可能不会太高,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他们的还款能力;其二, 他们自愿去西部发展, 也为西部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做法, 所以对这部分学生, 可以减免他们的利息, 也可以让他们减少经济负担, 更好地为西部的建设做出努力。这既避免了人才过剩堆积的浪费, 又保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的人才储备, 既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还款的后顾之忧又保证了国家利益。

第三, 对故意拖欠贷款, 造成恶劣影响的, 可以在媒体上给予曝光处理, 让社会的舆论压力来监督他们还款。或者建立惩罚机制, 如果他以后还想在银行贷款的话, 就降低他的信用等级, 同时将信用指标实行全国联网制的, 在任何银行的档案里都可以看到他的不良违约记录, 或者对其以后的再贷款设置限制等。

还可以由学生家长或者其直系亲属作为贷款担保人, 共同承担贷款风险和连带责任;并通过他们及时了解贷款学生的实际情况, 督促其按时还款, 这样会使贷款的还款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贷款到期后要及时下发贷款催收通知单, 进行贷款保全, 以延长诉讼时效。校、银行与用人单位应通力合作, 对违约者采取有效措施。这其中需要和违约者单位负责人员进行沟通, 进行监督管理和有效切磋, 不让违约者心存侥幸心理, 使他们积极的面对, 同时也是对国家助学工作的有效促进, 使资金有效回收。同时也增加了违约者的成本, 对他们起到了惩罚作用。

(三) 延长还款期限, 缓解还款强度

国外的国家助学贷款多为10~20年的中长期贷款, 大多数的还贷期在8~12年。我国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将还贷期限进一步延长至8到10年。这样还款期限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与经济负担能力, 让大学生可以不用毕业后就着急还款, 先安心找工作;还可实行固定利率制, 如定在5%, 让学生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还款的数额。也可以采取逐年递增的还款模式, 即第一年还款额度最少, 以后逐年增加, 充分考虑到了大学生毕业后的实际情况, 降低了学生的还款压力和强度, 同时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银行的还款率。

(四) 其他措施

为了能让贷款大学生在毕业前更加明确地了解所贷款项, 对贷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确认, 十分必要。按照国家助学贷款流程需对每一位贷款大学生签定一份还款确认书, 签定还款确认书就是让贷款大学生把贷款金额、贷款时间、家庭的有效联系人和单位和居住地通讯地址与联系电话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记载, 使学校和银行能够进行有效联系, 并确定还款时间, 使贷款者在指定的时间里按照学校提供的帐号, 分期、分批、按时把归还的贷款转入指定帐户, 其目的一是使借贷者更加清楚地了解所贷款项, 明确还贷任务。二是履行借贷的一种程序, 合乎贷后管理的有效方法。还款确认书的签订, 将使贷款大学生更加合理安排还贷计划。

在每年的贷款违约者当中, 有一少部分是因为遗忘或工作繁忙而导致的。本着对贷款者负责的原则, 制定贷款告知书将有力地避免这一问题, 发放贷款告知书对借贷者能够起到良好的提醒和促进作用。当前,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 很多大学生都在努力的寻找适应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有些借贷者工作忙无暇顾及还贷事宜, 而为了使国家助学贷款发挥最大的效能, 防止因疏忽大意违反国家助学贷款相关借款合同, 以致造成的不必要后果, 制定贷款告知书就显得如此必要。贷款告知书的制定将有力的解决这一贷后遗忘问题, 以此来提醒因工作忙或忘记还款的借贷者, 使他们能够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

参考文献

[1]左伟清《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4)

[2]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陈忠斌《国家助学贷款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兼论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措施》江苏高教2002, (01)

[4]陈仲常, 冉幕娟《国家助学贷款的金融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

[5]吕炜, 肖兴志, 王晔《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 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教育研究2004年

[6]聂国朝《助学贷款发放中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

[7]侯春霞《国家助学贷款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9

【关键词】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问题

一、引言

小额担保贷款是为我国下岗人员自主创业、再就业所出台的政策性业务,在出台后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在社会形势的变化下,该项工作在开展中也陆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了能够使其在新社会形势下也能够发挥作用,就需要能够做好管理模式的积极创新。

二、小额担保贷款模式创新

1.加强部门协调

在工作开展中,要做好不同部门的协调,对于各级财政、金融以及劳动保障部门,要对现有协调机制进行积极的完善,在各部门加强沟通的情况下形成合力。对于不同担保机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也需要能够财政以及金融部门进行协调,对小贷联席会议作用充分发挥。在做好日常工作遇到问题、困难研究解决的同时对工作主动性进行提升:第一,银行方面。不能因借口风险规避而减少或者拒绝贷款发放,对于银行以及担保机构,可以按照2:8的比例对贷款风险进行共同承担。具体方式上,可以提出以存款带动贷款的方案,即政府向承办银行对财政性存款进行增加、承办银行承诺对一定比例的小额贷款进行发放,以财政存款派生贷款收益对银行小贷发放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在对银行方利益进行考虑的同时对小贷的发放范围进行了保证;第二,劳动部门方面,也要将该项工作纳入到议事日程当中,即将小贷工作同社会保障政策相结合、将信用意识同创业辅导相结合,以此帮助担保以及银行机构能够把好审批关;第三,小贷基层单位如社区、担保公司以及街道等,更是对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此,需要对社会、街道以及区县小贷网络进行积极完善,在对各自职责做好明确的同时做好工作环节把握。

2.向劳动密集型企业倾斜

就我国目前形势看来,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通过对创业的促进对就业进行带动,对于我国整体就业压力的缓解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从各国家经验看来,鼓励劳动者以自主创业的方式对就业压力进行缓解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方式。为了鼓励有更多的人员能够参与到创业培训当中,则可以对更多的优惠措施进行应用,如对于在社区内参加创业培训、完成创业计划书人员申请小贷等,担保机构可以对反担保进行免除。大学生创业项目方面,在经过细致考察各项要求符合后,则可以对信用贷款进行发放。

3.营造信用环境

信用是开展小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为了能够对良好的信用环境进行营造,则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对通过小贷自主创业,具有较好信誉且获得一定成效的失业人员,应当及时进行奖励与表彰,并给予其一定的优惠以及鼓励政策继续加强扶持工作;第二,建立小贷用户档案,通过该种方式对个人信用管理工作进行加强。对于存在恶意拖欠情况的人员,要对其信用情况进行披露,并在失业证、低保、工商年检等方面进行暂时性冻结,直至其对全部贷款归还为止。

4.人性化还款方式

对于大多数失业人员来说,其所从事的都是微利项目,不仅投资回收期长、利润空间也相对较小,即使其有还款方面的意愿,要想对贷款进行一次性的還清,也存在较大的困难。对于此种情况,就需要能够以灵活的方式对还款方式进行设计:如果其条件能够满足展期要求,则需要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展期办理;如果条件不能够符合展期条件、且目前难以一次性还款,则可以按照分期的方式还款,超出利息部分自己负担。通过该种方式的应用,则能够对失业人员的还款压力进行减轻,不会对其经营项目产生过大的影响,且在担保机构工作安全以及积极性方面也具有有效的提升。

5.加强司法部门支持

对于担保机构在小额担保贷款代偿后的追偿工作中,将面临着诉讼、律师以及执行等多种复杂法律程序,不仅对于担保机构来说是一种非常大的负担,其也将因此严重影响到工作精力。为了能够提升追偿工作开展效率、对担保公司费用进行减少,则可以由政府出面同法院进行沟通,其具体操作方式有:第一,以政府指令方式对其部分诉讼、执行以及律师费用进行减免;第二,以支付令的方式对诉讼流程进行代替,对担保机构同当地法院的联动机制进行建立。如果案件符合诉讼条件,则不需要对律师进行聘请,法院将直接按照支付令的方式对欠款追讨进行执行,对于担保机构来说,仅仅需要对基本的执行费进行承担即可。在该种情况下,不仅能够获得较好的追偿效果,对于担保机构的精力、经费压力也是较大的减轻。而对于下岗失业人员也不会对其形成新的债务负担。

三、结束语

小额担保贷款是现今我国缓解就业压力的一项重要方式。在上文中,我们对创新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需要在实际工作开展中能够把握重点,以科学创新方式的应用更好的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琴,赵丙奇.中小企业互联担保贷款风险控制研究——基于次序贷款与非次序贷款的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6(02):144-145.

[2]张世俭.对就业中小额担保贷款的思考[J].职业.2015(34):277-279.

高校助学贷款模式研究 篇10

但是,近年来,助学贷款却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对于该政策的继续发展引起政府的重视和思考,为使助学贷款的目的真正得到实现,进行深入研究,对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高校助学贷款管理过程中的问题

(一)贷款申请审查制度不完善

助学贷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那些对高校费用难以负担的贫困家庭学生完成高等教育,避免困难学生由于经济问题放弃学业。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部分申请要求并没能落到实处。许多经济情况还不错的家庭,并没有正确理解助学贷款的要求和目的,为省一时的钱财,也加入到贷款申请的人群中来,而且部分民政部门审查力度不够,对于大部分提交申请的人员都审核通过,也没有具体核查家庭情况,导致贷款申请的学生越来越多。国家政府部门在收取申请书时,由于大量的数据,并不能逐一核实,只能凭生源地签发的贫困证明下发助学贷款,导致助学贷款人群和下发金额逐年增加,出现了还贷不及时或不还的情况,影响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还贷意识不强

许多学生虽然知道借贷申请的过程,但是许多高校对助学贷款的还款体系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大学生在还款过程中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少数恶意还款的人群外,也有一些学生在工作后,由于工作压力大和工作繁忙,忘记还款,造成违约。

(三)就业压力和经济收入影响还贷

助学贷款是学生在大学时期消费,毕业工作后分期偿还的低利息或无利息的贷款。但是一般大学生刚刚毕业时,工作不够稳定,经济收入也不多,大部分大学生还款时都有很大的经济压力,而且近年来,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大批毕业生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些都会增加大学生及时还款的压力。

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申请贷款人员情况审查

在高校学生申请助学贷款时,需要在生源地填写一份贫困说明和申请书,并由当地民政部门同意盖章才能生效。但是,民政部门审查制度不完善,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审核的难度,难以将助学贷款政策落到实处。所以,在完善高校助学贷款政策时,要从基层抓起,当地民政部门加强监察力度,对真正家庭贫困,难以支付学费的学生实施助学贷款政策。

(二)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由于逐年增加的贷款人数,政府应适当增加资金投入数额,以保证助学贷款继续发展,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回报社会。

高校在核查过程中,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充裕的时间,在开学时对申请人的家庭资料和基本情况通过电话等联系方式进行核查,在毕业时,高校对毕业生的贷款情况要做进一步的核实,避免有信息丢失的情况或者学生离校的情况,影响还贷效率。

三、建立诚信档案,增强诚信意识

从小开始,我们就一直接受诚信意识教育。对于助学贷款的还款情况,高校可以和银行部门合作,对大学生的还款情况建立诚信档案,对于日后学生的信用行为和贷款都是重要评估依据。

四、高校帮助引导学生就业

在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令人担忧,特别是那些还负担着还款压力的毕业生,更是亟须找到合适的工作,扛起重担。所以,对于那些需要帮助的还贷大学生,学校可以与企业加强合作,对于那些优秀的人才,推荐给有人才需求的企业,既为企业提供了有用的人才,又解决了毕业还贷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了双方共赢、互惠互利。

从总体来说,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自身素养,也是在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完善高校助学贷款体系,帮助贫困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深造,也是在促进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从而促进当代经济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和知识水平的提高。

摘要:为普及高等教育制度,解决贫困生的资金困难问题,国家为贫困生提供了助学贷款政策。近年来,政策逐渐落实推广,为许多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与此同时,无法按时还贷等问题也逐渐增多,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使助学政策能真正帮助那些困难学生,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过程中需发挥重要作用,由此出发具体分析了贷款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助学贷款,还贷,诚信意识,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马经.如何促进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上一篇:市场专题分析下一篇:辅助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