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共7篇)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1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阅读方式也由纸质读物转向电子读物,既方便随时阅读又节省存放空间。目前,高校学生也越来越多选择使用手机或电脑等方式来阅读书籍获取信息,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紧跟时代步伐,改革传统的管理运营模式,探寻新的符合当下学生阅读模式的新的服务形式,开发移动客户端,确保学生能通过手机或其它移动设备在网上查阅图书馆的相关信息资料。
一、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的必然性
(一)迎合网络时代更高标准的需求。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在校师生,所拥有的图书类型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及不同专业的需求。然而,在校的师生又分为不同的级别,老师有专职教师、有辅导人员,学生又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等多种层次。高校图书馆要想提供良好的服务给这些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人,不仅要有大量的图书储备,还要有完善的信息服务,便于不同需求的人群查阅资料获取信息。网络时代的显著特征是共享性和便捷性,面对图书馆堆积如山的图书资料,有时查阅起来既费时又费力,有些图书资料比较紧缺,从一个人手里传阅到另一个人手中,往往会耗费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共享性差。因此,将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能更好地迎合当下的需求,将信息传送到网络管理平台,让资源更好地共享,确保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作为高校师生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借助现代科技产品和技术,图书信息存储逐步数字化发展,相比较传统的图书管理,既方便又能及时获取即时信息,紧跟时代的步伐,提高了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利用编程将各类文献书籍录入系统,使图书馆馆藏书籍得到及时的数据更新,及时采购相关书籍,既省去了人力更新时间,又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工作的智能化和规范化发展。
二、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创新策略
(一)完善图书馆硬软件设施。我国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大高校也将图书馆的硬件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但与国际水平仍相差较大,因此,目前各大高校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其次,还要重视软件设施工作,当前各大高校的图书馆管理软件系统,大都是自发设計,各大高校之间软件设计人员素质高低不一,导致软件系统漏洞多,兼容性差,致使很多高校之间资源得不到共享。基于此原因,各大高校应该加强联合合作,聘请高素质的专业软件开发团队,研制出兼容性好、系统稳固的软件,让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共享,推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信息化发展。
(二)完善图书馆移动借阅服务模式。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各大高校手机客户端图书馆登陆量比例高达80%,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用手机或电脑登陆所在学校网上图书馆,进行借阅浏览书籍,这种阅读模式对传统的纸质媒体阅读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但这也是顺应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完善网上图书馆管理工作,安排专业素质高、具备信息化管理经验的人才专职负责网上图书馆,确保网上图书馆分区明确,信息及时更新,并构建特殊板块,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图书馆资源能被学生充分利用。
(三)开拓网上图书馆特色服务,吸引学生关注量。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推动传统图书馆管理模式向信息化转变,各大高校应该将网上图书馆丰富化,增添特色教学项目,吸引学生的关注量和使用量。例如:与一些专业教育平台合作,引进一些免费视频教学软件,像免费讲座、日常考研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免费课程平台。除此之外,每个院系可以将社团优秀视频文件上传至公共平台,同时设置论坛评论区,让学生们对网上图书馆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网上图书馆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网络的不断发展,带给我们生活方便的同时,也带给了我们改变。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到来,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挑战,才能把握最好的机遇,创造最好的结果。因此,在推动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化的进程中,我们当前仍面临很多挑战,有技术方面的,有管理方面的。但无论什么样的挑战,图书馆移动信息化发展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当下经济的必然产物。所以,各大高校应该引起重视,正确面对当前面临的挑战,改进技术,创新模式,迎接图书馆移动信息模式的到来。
【本文系2015菏泽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信息消费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YSK04】
【参考文献】
[1]保洪才.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177-178.[2]赵立杰.高校图书馆开放与共享的移动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35-38.[3]韩玉巧,王代礼,杨芹等.京津冀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与发展策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6(1):52-58.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2
关键词:知识服务,高校图书馆,创新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爆炸”时代, 各种“头脑风暴”此起彼伏, 无论是经济生产还是社会的发展, 都已经离不开“知识”的服务[1]。所以, 对知识的创造和创新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 它对知识的存储、优化、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具有很大的决定性。而如何提高其知识服务, 加大知识传播速率慢慢成为各大高校需要考虑的一大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则必须对知识服务领域内的一些相关知识加以了解。
1. 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
1.1 信息服务。
信息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四个方面。除了载体、内容外, 还包括符号、编码。它与事物紧密相连。信息服务是将一些存在的信息资源集中起来, 只需要简单的储存操作就可以向用户传播其内容的服务。
1.2 知识服务。
知识指的是以实践为获取渠道, 从中得到的认识总和[2]。知识服务主要是跟具用户的具体情况而展开的服务。它要将用户的需求摆在第一位, 对于收集的信息, 要进行适当地分析何处理, 从而达到解决用户问题的目的。
1.3 二者的异同。
信息是知识的基础, 知识是信息的延伸。信息具有表面性, 知识具有深度性。知识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服务只要做到向用户提供内容就可以, 而知识服务要贯穿到用户的获取到接受的全过程。它要更为复杂和具体, 影响因素与信息服务相比也要多很多。接受的源头, 外部的环境, 都对其服务有影响。
2. 知识服务的优点
2.1 知识内容更丰富。
不同于信息服务的简单工作, 知识服务在提供给用户内容上, 不仅包含一些显性信息, 也包含一些隐形信息。它在具体传送过程会对信息加以分类、整理, 通过再挖掘手段将知识表面下的东西给深化, 最后再与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对应匹配。提供全面, 显隐性并存的知识给用户。而信息服务只是向受众传达具体化内容, 不同加工。
2.2 知识价值更高。
知识服务的最终结果可以让用户直接使用, 从而对用户在不同的工作中起到辅助作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属性。而信息服务只是以中转站的形式存在, 包含的东西都异常浅显。价值度不高。
2.3 服务体现个性化。
知识服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它对用户本身的具体情况, 用户的具体需求都有进行详细的了解, 使得不同的用户能的到自己想的到的信息。而信息付无太过于笼统, 它并不会因用户的实际情况而异, 从而导致不同的用产生不一样的理解。
2.4 知识服务的组成群体更多样。
知识服务把人作为指导主体, 同时, 该服务有效联合其他力量, 包括对相关先进设备的使用, 联合知识服务方面的专家, 从而达到对其服务过程进行整体分析, 使得知识传播更加高效准确。知识的质量也更高。
3.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容
3.1 知识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的管理者对知识管理制定相关的计划, 以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 从而丰富知识组织管理结构。
对于图书馆内的知识信息应进行有序的排列和整理, 并挖掘各类信息中隐含的价值, 使知识的内容更加灵活化展现出来。并使内容有得到丰富和补充。此外, 还需完善不同的组织机构和管内相应的技术设施[3]。从而提高对知识组织管理的工作效率。
3.2 知识创新管理。
创新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是对管内的图书进行理论上的创新管理, 即扩大图书的涵盖范围。除了对国内的一些优秀图书加以收藏外, 还可以将国外优秀图书纳入其中, 充分学习外国的相关优点, 丰富知识内容[4]。其二是技术创新。对于图书管内的网络系统, 可以进行不断地优化和管理, 加大对网络技术人员的专业培训, 使技术跟上知识管理的节奏。最后是组织创新管理。即可以指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管内的不同部门加以规范, 以及可以对不同的工作流程指定详细细则, 使得知识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3.3 知识服务管理。
高校图书馆应该勇于打破传统的管理模式, 转换管理思维。使其更加开放化, 民主化。秉持着“为用户服务”的理念, 努力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服务, 注意考虑用户的需求, 帮助用户转化多样化的信息, 做好纽带工作, 为知识实现最大价值化。
3.4 知识传播管理。
知识管理是为知识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它们的主要目的是对知识的传播实现最大化, 最优化。“人”是一切传播的核心, 它在知识传播的具体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 加大对管内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可以制定一些道德规范来合理约束管内人员的素质。适当地开展一些教育工作提高管内工作人员的思想素质。也可以实行一些奖惩制度, 提高管内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只有将图书馆内的工作人员工作做好, 才能保证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高效率。
结束语
人们对于知识的选择途径越来越多样化, 自主性也越来越高。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要求越来越严格, 外加科学技术的越来越先进性, 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工作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要想实现服务模式上的创新与提高, 则必须要从知识管理的各个过程中入手, 无论是内容、相关机制, 还是思想传播手段, 都得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才能使知识服务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 从而达到提高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为更多的知识汲取者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春军, 许俊达.21世纪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3, 04 (01) :566-567.
[2]何坤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探索[J].情报科学, 2012, 06 (03) :277-278.
[3]刘崇学.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 2014, 11 (10) :333-334.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3
本文集中探索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整合现有的资源,建立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知识服务的方式方法更好地为广大用户服务,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模式
一、保障体系建设目标
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必须寻找适应社会发展大环境的生存手段,拓展生存空间,建设知识服务保障体系。为此,知识服务保障体系的目标必须建在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联盟上,将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高校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在网络环境下,不同学科、形式、载体、地域的信息资源都将以数字化方式存储,网络化方式传递。联盟中各成员馆要结合各院校的重点学科,进行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合理布局、联合建库等一系列工作,现实馆藏和虚拟馆藏,印刷型文献与其他文献载体相互结合,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无缝连接,跨库查询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各种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二、保障体系建设原则
1.用户至上原则。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要围绕用户的需求进行,不能满足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就没有生命力。传统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相对固定,网络时代用户的需求难以确定。应考虑用户需求时从多角度、多层次出发,兼顾现在用户和潜在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应坚持两个必须:必须一切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必须具有可存取性和易用性。
2.适合国情原则。我国现阶段,经济及科学、教育、文化事业还不够发达,国力有限,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建立符合国情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
3.特色化与分工协作相结合原则。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献信息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在进行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时,要进行宏观规划,坚持特色化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和空白学科的出现。
4.资源共享原则。为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从标准化、通用性、开放性出发。进行联合编目等满足资源共享的工作,保证用户通过互联网检索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的资源。
5.完备性原则。一方面指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应有较高层次的完备性,每一学科都要有相应的主要建设单位或单位群,消除空白学科;另一方面指某一学科的建设也要具有完整性,抛弃“大而全、小而全”,以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目标,确保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的完备。
6.科学性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文献信息资源的分布规律,对文献信息资源(非数字资源和数字资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7.系统性原则。要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效用,必须系统地、连续地采集和积累信息资源。尤其是重点或特色信息资源的采集,要密切注视新动向,考虑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力求其系统、连贯和完整。
8.保障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服务机构分离原则。传统的方式是由保障体系建设者提供服务,该模式容易形成资源垄断,信息网络的发展为信息资源的分布式建设和服务提供了条件,可以在一地建设资源,在另一地提供服务。把保障体系建设和保障体系服务机构相分离,避免资源垄断。
三、保障体系的构成
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高素质的馆员。知识服务要求馆员必须是知识型高素质人才。智力资源的载体是人,没有高层次的人员,图书馆就不可能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服务。因此,从事知识服务的馆员应该是学科领域里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分析、整理和综述的能力,熟练掌握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2.丰富的文献资源。传统的信息资源开发是以馆藏所累积的传统载体资源为对象,而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的研发,则是以电子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为对象,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整序和结构优化,以形成各种信息产品为目标的全新研究开发模式。
3.配套的硬件设备。一是指常规设备,包括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等;二是信息处理设备,包括各种数码机器、缩微设备、高效能扫描仪及识别系统等;三是网络设备,包括服务器、调制解调器、路由器、交换机等;还应包括维护、利用信息的装备。
4.先进的技术。知识服务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支持。具体包括:将信息著录标引为规范化信息的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与数字化技术、数字信息存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档案信息发布技术等。
5.有效的服务机制。根据利用者需求、通过信息的吸取和重组生产出利用者需要的知识产品;同时也是贯穿于利用者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动态性和连续性的服务,建立完备的服务机制体系。
6.权威的调控机制。通过信息反馈、 服务统计、效果评估等活动,调整保障体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增进各功能模块的相互配合,整合局部效能,强化合力,发挥总体调控作用,保证保障体系实现预定目标。
四、保障体系运行模式
1.文献信息采购模式。
目前,国家采购的方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具体有三种模式:统购型、补贴型和“平台”型。统购型是指国家政府利用中央经费统一购买电子资源,全国的每一台联网计算机均可免费访问;补贴型是指政府支付一部分费用,另外一部分由各个图书馆支付,电子资源覆盖全国大多数科研与高校; “平台”型是指国家政府投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资源采购与访问平台,采购集中管理,包括采选、许可权合约、价格、访问、整合和保存,平台的运转费由国家政府支付,但电子期刊的购买费由基层图书馆来承担。
在这三种模式中,补贴型和“平台”型的结合模式比较适合我国国情。
2.组织机构模式。
知识服务保障中心是一个虚拟的机构,不设文献信息收藏与服务部门,只设一个办公室,负责中心工作的组织实施。该中心由各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其主要职责是按照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服务共享的原则,组织各高校图书馆间的合作与协调,推进知识服务保障体系的共建共享工作。
3.服务共享模式。
知识服务共享是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保障体系共建的目的。所谓知识服务共享就是使来自不同高校的用户享受同一知识源的知识服务。各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加强本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确立本馆的优势学科, 遵循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建设本馆有特色的数字化知识服务体系,整个系统提供专门化的服务。各馆高度鲜明的专业性使系统具有高度的网络性、社会性,使整个系统主次有别、各有侧重、互相补充、配套成龙,形成全国高校统一调控、协调一致、专业纵向相接、学科横向互联的知识服务共享体系。在本馆满足不了用户的情况下,可通过网络向其它高校图书馆提出请求,使广大用户充分享受图书馆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知识服务的运营模式还包括: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律师模式、顾问公司模式等,这里不再叙述。
参考文献:
[1]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寻找新世纪图书情报工作的生长点.中国图书馆学报.2000,5:34-35.
[2]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352.
[3]何坤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探索.情报科学.2002,4:373.
[4]孙瑞英.建立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构想.情报科学.2002,7.
[5]李桂华,张晓林,党跃武.知识服务之运营方式探索.图书馆.2001,1.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4
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公共教育;创新发展 摘 要:图书馆的创新和发展关乎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教育的有效平台。随着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图书馆的作用也在不断提升,其职能也在不断扩大化。笔者作为图书馆管理人员,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的图书馆创新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策略,不断促进图书馆公共教育职能的发展、创新及完善。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概述
(一)基本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的主导者是当地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保障人们基本文化权益,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服务[1]。公共文化服务能够为人们提供便利,并具有均等共享性。在这个目的上建立起来的制度化服务管理体系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利保障。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到目前为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有五个方面的体系,即组织支撑体系、资金(人才、技术)保障体系、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运行评估体系以及新建立的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该在这五个方面都有所建树,有所完善。综合起来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全面共享、充满活力、优质高效等特点。
(二)近年来建设成果概括
我国对于公共服务体系体系的建设迎来乏力发展的时期起始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规划中指出要在五年内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上、发展差距上进行改善,并通过社会力量的引进,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起来,从此,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上经济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是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根据相关统计显示,在“十一五”的前面四年中,文化事业方面的总费用达到近1000亿元,增长幅度维持在25%以上。这几年,我国政府在基层图书馆以及文化馆的建设方面共投入资金4.8亿元,自乡镇综合文化站方面投资40亿元,大大改善了我国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以及乡镇文化基础设施。在支援西部地区文化事业方面,2009年至2013年投入资金10.6亿元于西部社区文化建设。至如今,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达到三千个以上,另外,各种基层实用书籍、广播、报刊等相应取得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迅速构建和完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的角色与定位
(一)图书馆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方面
公共服务理念是随着政府的职能转变以及社会的大力需求建立起来。公共服务体系的构
[2]建对于政府职能的完善,对于满足人们文化需求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图书馆是提供公共教育与知识信息的大型文化服务平台,对于普及人们文化知识,加强思想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可缺少的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图书馆的理念与我国文化发展、文化建设、文化共享等思想理念是高度吻合的,因此,在构建我国公共文化体系的过程当中,图书馆无疑是建设的重要方面。
(二)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应承担提供信息服务职能
首先,图书馆具有庞大的信息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上具有极大的优势[3]。图书馆巨大的藏书量能够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存储与开放,其专业的信息知识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建设提供诸多有利条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阅读,增加人们的信息收集量与获取途径,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和开放,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其次,在许多方面,图书馆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信息咨询,辅助决策等,促进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总之,图书馆是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平台,是满足于人们需求的有利工具。
(三)图书馆是社会文化建设的基础设施,能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其中的根本[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多样,而图书馆是基础建设的主战场,是先进文化重要传播地,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图书馆有一项极为重要的社会职能,即保存伟大的人类遗产。书籍是人类遗产的载体,图书馆在书籍的保存方面无疑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图书馆自身所担任的责任也是相当重的。近年来,我国的图书馆建设数量逐步增多,为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的同时,也加大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存力度。图书馆的不断建设,很大程度上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文化氛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图书馆除了供资料阅读服务外,还开展了各项服务活动,拓宽了服务渠道和服务功能。例如,图书馆开展学术研讨会、公益性讲座、建立分馆、开办展览等多种多样的活动,为社会提供不同种类以及不同层次的文化服务,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文化氛围被很好地建立起来。
(四)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担着提供社会教育的职能
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5]。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机构,向社会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为全面共享学习文化知识提供了有力保障。图书馆在进行社会教育层面,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直接教育,另一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直接教育主要是图书馆给人们提供海量的信息资源,提升人们的文化知识;潜移默化的教育主要是先进思想文化的影响,图书馆本身是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地,人们在图书馆进行学习与阅读,文化气息的营造是潜移默化的。
三、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及发展策略
(一)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
现如今,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发展趋势比较统一,在社会服务方面也具有同一化趋势。然而当今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不断趋向于多样化,因此要求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应该向多样化发展。图书馆的发展应该各自具有不同的资源特色和服务特色,打造图书馆的个性,加强独特优势。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特色书籍与特色文献的收藏,在这个方面将结构占有持续扩大化,打造特色馆藏体系,不断对原有的特色馆藏区域进行扩充,突出特色部分在整个图书馆当中的优势作用,增加特色文献书目,对资源进行整合,打造特色书目数据库,以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图书馆,构建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 图书馆的管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对图书馆硬件环境的管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体系的管理等等。图书馆的硬件环境是图书馆的基础,是服务水平开展的基本平台。因此,要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建设,各类老旧设备要进行积极的更新,图书馆资源要不断完善,不断增加与时俱进的新的图书馆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上面,要构建系统的管理体系,完善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加强服务质量,保障各项工作正常顺利进展。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在服务体系上,要根据社会需求建立最为优质的服务体系,服务要注重细节方面,给人们一种舒适感,为人们创造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
(三)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区域图书馆联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中的作用非常突出,能够在信息资源的整合上面,形成一种文化合力,加强文化的力量。这种文化力量对于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工作人员的参与度和认知度,能够统一有效地对设备、人员进行管理,大大降低闲置资源,加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最大化提升图书馆信息的使用价值。例如,在区域图书馆联盟体系中,使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将区域性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加大资源的共享力度,构建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同时,图书馆可以协同一些科研机构进行资源信息的加工处理,使这些资源更加专业和具有地方特色。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其本质上是公益性质的,信息的传播效率会大大提高,对于读者来说,信息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更能满足需求。
(四)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更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公共文化建设方向方面一定要牢牢把握好。图书馆具有极大的信息资源优势,在这个优势基础上,最大的工作就是要进行服务的拓展,使信息资源更高更加全面地服务于社会。首先,应该不断拓宽服务渠道和服务领域,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要与地方文化的发展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图书馆可以凭借自身巨大的信息资源优势,与专业机构进行合作,特别是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科研场所,这是发挥资源优势最大的领域之一,将图书馆联合办证制度延伸到各学校的图书馆,构建共同服务、联合服务一体化制度,让更多的公众参与到图书馆资源享受当中来,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另外,图书馆可以再设立下属分馆,加大图书馆的辐射范围,使服务工作向更基层的民众靠近,加强社区图书馆以及乡镇图书馆建设,对基层小型图书馆进行积极的技术指导,提供业务帮助。或者,将文献副本资源投入到基层建设,让最广泛的民众真正享受到文化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五)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图书馆公共教育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能,要不断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创新,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加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教育力量,多举办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的宣传活动,宣传场地可以借助图书馆各会议室或者图书馆大厅举行,利用多媒体播放设备进行知识传授,组织公共教育;第二,图书馆要积极与相关科研机构、企业单位或者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沟通交流和合作,邀请他们进行知识文化讲座,推动知识文化的传播,又形成多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第三,图书馆要重视基层民众的知识文化需求,积极组织人员和资源对地方基层进行知识文化的传播,协助基层文化基地开展各项服务工作,深入基层进行知识文化需求调研,组织基层知识文化讲座,普及基层民众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文化常识,扩大文化服务受众,让各个区域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文化服务,构建和谐文化气息,打造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结束语
总而言之,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止于经济生产层面,更应该加强文化的建设。文化的推广是社会服务行为,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将图书馆打造成知识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不断扩大图书馆文化服务范围和服务受众。在这种要求下,图书馆要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馆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图书馆管理和人力资源建设;加强建设图书馆联盟,全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其他机构展开合作,衍生和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加强图书馆公共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完善、高效共享的公共文化服体系将会正式建立起来。参考文献: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5
一、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践(一)体制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我院从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发展总体趋势出发,进行了建院50年来涉及面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科技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运行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化要求、与国际基本接轨的体制结构和制度体系。
1.科技布局与组织结构调整
我院相继组建了由若干研究所组成的跨学科或跨地域的知识创新基地,整合了一批同领域或地域的研究所,组建了若干大型研究机构,如数学研究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等;在一些新兴、交叉学科新建了地球环境研究所、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等2个研究所,正在筹建基因组研究所、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和青藏高原研究所等3个研究所,组建了若干非法人研究单元。
按照“高起点、高目标、高标准”的原则,严格进入试点程序,基本完成了研究所层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全院研究机构由的119个减少到目前的84个,其中14个技术开发型研究单位转制成为企业,并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进行了院部和分院机关的改革。
我院实施了科技创新战略行动计划,确立了信息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物质科学与新材料等9个优先发展领域,部署了一批重大创新项目、重要方向性项目和领域前沿项目。
经国务院批准,我院率先进行了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进一步加强了对院所两级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截止底,院属企业已完成改制357家,占需改制企业总数的93%。
在教育部大力支持下,我院对研究生教育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正式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形成了以研究生院为主体的网络式研究生教育体系。
2.运行机制改革与管理创新
我院全面改革了用人制度。普遍实行了以“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上岗、开放竞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聘任制,取消了传统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初步建立了“岗位聘任、项目聘用和流动人员相结合”的新型用人制度。
建立了新型分配制度。全面实行了体现绩效优先原则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励”三元结构分配制度,逐步试行了法定代表人年薪制,将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与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将帅人才的积极性。
改革了资源配置制度。确定了“整体规划、保证重点、择优支持、鼓励竞争、优化配置、动态调整”的资源配置方针,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资源集成和提高使用效率的机制。
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按照“质重于量、分类评价、公开公正、科学严肃”的原则,对研究所逐年进行以科技创新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绩效优秀的研究所给予奖励,对少数相对发展较慢的研究所则扣减试点经费。研究所也普遍建立了对研究室(组)及个人的考核评价制度,部分研究所还主动试行了国际评估。
深化了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我院按照中央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研究所领导干部队伍“四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建立与完善了向地方选派科技副职和吸收地方领导干部到我院挂职工作的制度。
(二)人员结构调整与队伍建设
我院大力加强了创新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精干高效、动态更新的创新队伍,科技队伍的代际转移已顺利实现。
队伍素质明显提高,青年科技骨干迅速成长。截止20底,我院共有356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占全国总数的35%,其中6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近70人担任了所级以上领导职务,27人次先后获得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在财政部支持和指导下,通过“引进海外杰出人才计划”和“百人计划”等,共招聘836位优秀科技人才,其中19以来从海外吸引杰出人才580人,有155人入选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
队伍结构趋于合理。调整后,各试点单位科研岗位占岗位总数的83.7%,管理岗位占8.9%,技术支撑岗位占7.4%。在岗位聘任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7.5%,硕士学位占21%。中青年已成为科技队伍的主体,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员占74.6%,45岁以下的研究员占研究员总数的54.8%。
以研究生为主的流动队伍发展迅速。年,全院在学研究生总数达2.3万人,较年增加了一倍,其中博士研究生近1万人;在站博士后1300人,较1998年增加71%。
(三)科技竞争能力与成果产出
在知识创新试点推动下,我院科技竞争能力显著提高,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质量的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迅速。
1.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创新贡献
相继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籼稻全基因组草图、全基因组精细图以及粳稻4号染色体精细图,研究成果分别发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等世界顶级学术刊物上,这标志着我国已成为基因组学研究强国之一。
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大鼠附睾中一种抗菌肽基因及其生物功能,对解决精子成熟异常所引起的不孕、研究男性避孕药物,解决我国的人口与健康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获得了成年体细胞克隆牛群体,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世界一流的体细胞克隆技术,成为世界上掌握该技术的少数国家之一,为实现我国家畜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围绕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西部行动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开展了青藏高原水资源、江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新疆干旱区生物多样性、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等调查,取得了一批反映区域生态现状与演变的原始数据,建立了5个试验示范区,为我国西部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提出了资源保育与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重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创造并推广了“双层双株”棉花栽培新模式,在5.3亩试验棉田上创造了亩产257.8公斤的世界纪录;选育出抗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小偃54号”,其蛋白质含量达到国际一级优质小麦标准,已进入大面积示范阶段。
在国际上首次从生产源头上解决了铬盐行业重金属污染的难题,实现了铬渣的零排放和铬资源多组分浓度利用的生态工业新模式,对推进我国铬盐行业的绿色革命具有重要作用。
2.取得了一批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创新成果
我院研制成功的“龙芯”芯片,体系结构设计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人已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CPU芯片;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实现了高性能和通用性的和谐统一,在整体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如机群操作系统和并行编程环境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功开发了“红旗Linux”操作系统并推向市场,在计算机及信息系统安全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煤间接液化合成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千吨级中试规模装置上打通了流程,成功取得了第一批合成油粗样品,标志着我国已基本掌握了煤合成油催化剂和浆态床反应器的`核心技术,为合成油工业示范及其产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解决了高性能机器人研制与工程应用中
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机器人及周边设备系列产品,为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和家电等行业提供了机器人设备与系统,为企业新增产值近90亿元。
承担了神州载人飞船应用系统总体工作,研制了有效载荷和相关材料与器件,开展了生物、材料等一系列空间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作为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方面军,我院在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方面还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3.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的创新成果
在纳米科技研究领域,成功制备出超长、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合成出世界上最细的碳纳米管;发现了碳纳米管在室温下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在世界上率先制备出高纯、高密度、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能的纳米铜。
依托大科学装置开展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合成了6种远离稳定线的重丰中子新核素和10种质子滴线核区新核素;在HT-7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上实现了高温长时间可重复等离子体放电和高参数等离子体放电,该装置成为世界仅有的2个可进行高参数稳态条件下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实验装置之一。
在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溶剂促簇能力等若干重要创新概念,不仅对理解有机分子在生命体内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有机合成反应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的古生物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新的脊索动物海口虫的发现,揭示了脊椎动物祖先阶段特征,被国外学者称之为“人类重塑生命历史的一项惊人成就”;辽西中生代鸟类及鸟类的早期演化研究,填补了从始祖鸟到现代鸟之间进化的空白环节;在硬骨鱼类起源与早期演化、鸟类羽毛起源、哺乳动物和真兽类起源等研究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上述研究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4.高质量的论文与专利产出快速增长
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授奖数的比例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我院作为第一承担单位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占全国授奖总数的44.4%。自设立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我院每届均有科学家获奖。
近年来,我院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SCI论文数已由1998年的3200余篇上升到的6000余篇;论文质量大幅提高,1998年至20,我院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共发表论文74篇;在我国发表高水平论文最多的前20名科研机构中,几乎均为我院研究所。全院专利申请量大幅上升,在年全国专利申请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前10位的科研院所中,均有一半是我院研究所。
我院科技论文产出已达到发达国家综合性国立科研机构的可比水平。自19起,我院发表的SCI论文总数已超过德国马普学会;科学论文质量的差距在迅速缩小,在《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上发表的论文数,从1998年相当于德国马普学会的五分之一左右上升到2001年的近三分之一。
5.科技成果产业化发展迅速
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和效益明显增加。全院高技术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税近5年来持续高速增长,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2年,全院企业营业收入预计将达到474亿元,利税总额56亿元,所有者权益143亿元,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4万多个。
我院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九五”以来我院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项目达5300余项,2001年为地方区域经济产生销售收入160亿元,利税35亿元。
(四)开放联合与国际合作
我院积极推动与大学、企业和地方的合作。首批试点单位水土保持研究所整建制进入新成立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我院与广东省共建华南植物园,与北京市共建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与海尔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共建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与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共建了若干研究中心和联合实验室。
我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向多层次、有重点、高水平的方向发展。我院科学家圆满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测序任务,使我国成为参加该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由我院数学家牵头,首次在我国成功组织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中法信息自动化与应用数学实验室”已成为中法两国科技界在高技术领域合作的成功典范;我院与美国科学院持续多年在两国轮流举行中美青年科学家前沿科学研讨会,与德国马普学会共建了一批青年科学家小组;我院近400位科学家在国际组织中担任职务,扩大了我国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
二、从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践看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我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年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建设适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国家创新体系是非常及时和十分必要的,是关系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战略举措。同时,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观念和理论上不断创新与发展。
(一)进一步深化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认识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及政府等组成的网络,它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融为一体,协调发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国家创新体系应具有以下特点:
――从创新单元看,国家创新体系由国家科研院所、大学、企业与社会研发机构等单元组成。这些单元分工明晰,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相互协同。其中,国家科研院所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围绕经济建设、国家安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创新活动;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探索的知识创新与知识传播基地;企业则是应用新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主体。
――从创新过程看,知识创新活动是经济价值链中核心的一环,国家创新体系由知识生产、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国家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竞争前和公共性的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与创新,在市场机制失效区域提供必要的创新科技源头供给,为企业和全社会提供知识与技术基础和创新人才。
――从创新环境看,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制平台的支撑;需要崇尚创新、严谨求是、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和诚实守信、顾全大局、协力合作的团队精神。
――从系统调控看,国家创新体系通过特殊的制度安排,形成自我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机制。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中介活动的健康发育是建立体系内各创新单元有机联系与自我调节机制必不可少的因素。政府的主要职能是通过科技和产业政策、法律法规、资源配置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保证国家目标的实现和系统的整体有序。国家科研院所与研究型大学则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趋势,承担调整国家科技布局的重任,成为国家有效调控知识要素最重要的思想库和知识库。
(二)进一步明确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思路
本世纪头20年,
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重要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
当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着若干重大与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如我国的科学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仍然较弱;我国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要求,与国际一流水平有较大差距;我国社会对科技投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投入总量和占GDP的比例较低,全社会共同支持科技发展的环境和良性循环的机制尚未形成等。
我们在考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时,既要关注现实的需求,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紧密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冷静分析我国国情和自身科技实力,借鉴世界科技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走出我们自己的道路。
一是要坚持创新能力建设与构建体系内外相互联系并重的建设方针,大力加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科学方面,大力提倡原始创新,将传统的学科政策转变为创新政策,改变“大而全”的布局思路,优先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的科学家和科学团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优先支持一些研究机构和研究型大学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在技术方面,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广泛参与双边、多边和全球竞争前研发合作,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在多数领域主要采用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集成创新模式,尽快实现引进技术的本土化;在具备条件的某些产业或产业发展的某些阶段,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少数关系国家中长期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具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占领至关重要的科技与产业制高点。
二是要坚持科技创新以人为本,采取新的人才政策,全面提升我国科技队伍的整体水平。坚持德才兼备、立足培养的原则,对于那些立足国内、具有共同发展理念、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科技带头人给予重点支持;调整引进人才的政策思路,加快现有人才的国际化,在继续欢迎广大留学人员为国服务的基础上,从以提供相对优厚的生活工作条件为主,转向以在平等竞争前提下提供发展机会为主,按需引进,竞争择优,提高层次,保证质量;充分承认创新人才的价值,建立符合人才市场价值规律的高级人才分配制度;继续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养。
三是要持续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在继续加大公共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建立全社会分层次、多元化、良性循环的科技投入机制,保证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持续增长。公共财政对科技的投入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投入,应主要集中在公共性和竞争前科技领域、重要的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科研基地等方面。在竞争性领域,要通过完善市场经济环境、建立必要的利益机制等途径,激励企业主动、积极、自觉地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同时,通过税收等政策杠杆,鼓励全社会增加对公益性科技事业的投入。
四是要加强整体设计,立足深层次改革,进行新的制度安排。我国正在进行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是对一些发达国家创新体系的简单模仿,也不是对现有科技体制的简单调整或原有建制的完善,而是应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一种全新的设计和主动的部署。我国科技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深层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不能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法制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我们必须从抓住机遇,从整体设计入手,对原有科技布局和制度体系进行深层次的调整与改革,实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真正搞出我们自己的创新体系”的要求。
三、我院下一阶段工作的思路
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实践中,我院确立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的新时期办院方针。为贯彻新时期办院方针,我院制定了新时期发展战略,并以此作为推动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深入发展的重点。
新时期发展战略由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和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三部分组成,其中,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是核心,科技创新人才战略是关键,科技创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基础。
(一)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核心是大幅度迅速提升我院科技创新水平和能力。其总体目标是:在本世纪头20年将我院建设成为高水平、高竞争力的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实现我院科技创新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不断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率先实现科技现代化做出历史性贡献。
拟分三步走实现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目标:
――至,全面完成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全面推进阶段的工作目标,科技创新水平与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国际知名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至,全面实现我院发展蓝图:成为我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基地,成为国家科技思想库;成为我国培养和造就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现代科学文明与创新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地;成为我国在国际科学界的重要代表。
――至前后,在科技创新水平和竞争能力上实现跨越发展,整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际著名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成为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战略力量,成为我国初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科技创新跨越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从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态势出发,实现由“自我完善”转向以世界水平看科学创新发展、以国际竞争能力看技术创新目标跨越。从以跟踪为主转向以原始创新为主,从以模仿为主转向以自主创新与系统集成为主;从单纯以学科为主进行科技布局转向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聚焦创新目标和优选创新领域;从分散的研究模式为主转向加强跨学科跨所力量的组织与凝聚。有条件的研究所和研究领域要率先达到国际一流的科学水平,或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技术创新与发展能力。
(二)科技创新人才战略
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目标是:
――至20,初步形成目标明确、导向清晰、分类管理、各精其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科技队伍、管理队伍、支撑队伍和产业化队伍;全面实行岗位聘任、项目聘用与流动人员三结合的用人制度;基本完成转岗分流,建立人员流动与动态更新的机制。
――至年,拥有数十名率先做出重大科学发现、或者开创新领域的科学家,拥有数十名具有战略眼光和卓越组织管理才能的科技和管理专家和百余个善于攻坚、能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创新团队,造就数十名优秀的科技企业家,队伍规模适度发展。
――至年,形成与我院科技战略地位相适应、具有强大竞争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群体,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与技术支撑队伍,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和国际化
的人才结构,整体水平基本与科技发达国家国立研究机构相当。
实施科技创新人才战略的主要举措是:
一是调整人才引进计划,立足实践培育人才。按照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规律,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青年科技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扶植,在科技创新实践中发现和培养人才。积极推动用人主体到位,实行“所自主决策,院择优支持”的人才选聘办法,将人才引进的决策权交给研究所,鼓励研究所建立人才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是造就战略管理专家,建设职业管理队伍。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在管理实践中造就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能够总揽全局的战略管理专家,培养一批能够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具有领导才能的组织管理专家,形成一支精通管理业务的职业管理队伍,探索有利于职业化管理队伍建设的培训、评价、激励与约束的制度体系。
三是注重培养后备人才,全面提升队伍质量。借鉴国际上行之有效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发挥我院结合高水平研究工作进行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根本上解决研究生和导师的学与教的动力机制问题。改革现行的博士后管理模式,适度发展全院博士后规模,鼓励研究所招收外籍博士后研究人员。制定并实施继续教育计划,全面提升我院队伍的整体质量。
四是明确分类评价标准,完善有效激励机制。明确研究人员、技术支撑人员、成果转化人员和管理人员等各类人员的不同评价标准,建立整体有序、导向明确的激励与约束制度体系,引导各类人员在共用发展理念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障我院创新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科技创新可持续创新发展战略
在实施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和创新人才战略的同时,从体制、机制、资源、文化等方面入手,实施可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建立我院可持续创新发展的基础。其主要内涵是:建立科技布局适时调整与自主优化的机制;建立创新队伍动态流转与更新的机制;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我院不同性质工作特点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以国家预算为基础、能够充分吸纳和有效集成社会资源的机制;建设有利于我院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文化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6
一、高校图书馆构建“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的必然性
用户不仅需要“一站式”服务, 而且比起初级的提醒推送服务更需要深入的知识服务。建立“一站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势在必行。第一, 广大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大量的专业学科知识、研究成果和专著等为其科学研究、论文写作等提供支持, 因此急切地需要能提供专业、全面、准确的知识服务的“一站式”图书馆服务模式。第二, 传统的信息资源库的馆藏布局、服务程序、服务设施均设置得比较分散, 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之处, 图书馆资源利用率不高、服务效率低下, 采用“一站式”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不仅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还可以节约重复采购书籍的费用。分散封闭的管理模式也严重地浪费了人力资源和经费[2]59。图书馆传统的管理条例缺乏亲和力, 无形地隔断了广大师生与馆员, 还存在着分工太明确、馆员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很多问题, 给图书馆的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3]151。作为信息服务部门, 面对自身缺陷和当前形势, 高校图书馆应当转变服务模式, 实现自身的长足发展。第三,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催生的Web系列攻克了传统的纸质图书馆在图书保存、使用和共享方面的缺陷, 大大增强了图书馆服务系统的交互性, 丰富了知识服务模式, 实现了知识服务的个性化。
二“、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的优越性
“一站式”知识服务具有科学性、高效性、全面性的特点。首先, 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服务效率大幅提高。“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摒弃了传统的服务理念, 奉行“以人为本、用户第一”[4]38开放的服务模式剔除了传统模式无形增加在用户和馆员之间的隔阂, 馆员零距离教给用户检索、使用、评估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为读者服务, 大大提高了用户到图书馆的频次和文献利用率, 更新了用户心中传统高校图书馆的形象。其次, 信息资源高效整合, 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要。“一站式”服务要求高校图书馆重组和整合图书馆的文献、知识和信息资源, 来满足用户的借阅需求[5]382。对传统模式的摒弃使得用户使用图书馆更为方便、简易、快捷和高效。专业服务与知识导航及时为用户提供了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学科专业知识, 极大地帮助了用户的教、学和科研。最后, 扁平化组织结构, 提高了图书馆的整体工作效率。“一站式”服务模式使得图书馆组织结构扁平化, 管理层次得以削减, 增强了整体的工作效率和馆员的积极性。
三、一站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1. 校内服务模式。
“一站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校内模式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基础之上的。可对教师和学生两种类别进行个性化服务。针对教师的服务主要是传统的信息服务问题, 兴趣爱好, 培训课程, 教学管理, 项目沟通, 检索历史以及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等;针对学生的服务主要是传统的信息服务、图书推荐、兴趣爱好、充电课程、问题解答、检索历史及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等。高校教师和学生通过不同的账户登录图书馆获取相应的个性化服务。学科专业馆员会对师生的知识需求进行分析, 并把其需要的知识从数据库中调出来, 将不同的知识服务内容反馈给用户并把它们存储在一起, 为用户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 从而达到“一站式”知识服务的目标。该模式的特点是:用户只需通过简单的登录账户, 便可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知识服务, 并且系统在为其服务的过程中, 自动存储用户所需的知识内容, 建立属于用户自己的个性化知识库, 实现一站式知识服务[6]42。该模式所涉及的经费开销可以通过从学校获取财政支撑来解决, 也可以通过馆企或馆政服务模式的增值服务获取经费支撑, 这样一来还可以为高校财政减负。
2. 馆企服务模式。
馆企服务模式由企业专项馆员管理, 可对高层领导、普通员工和研发人员进行个性化服务。对高层领导主要有传统信息服务、管理培训、项目推送、经济前景预测和项目洽谈合作等服务;对普通员工主要提供传统信息服务、培训指导、培训课程、兴趣爱好和问题解答等服务;对研发人员主要提供传统信息服务、项目推送、项目交流及项目前景预测等服务项目。馆企服务模式与校内服务模式存在三个不同点。首先, 在登录中, 企业有专用账户, 企业用户从校外网络链接登录到高校图书馆, 图书馆还通过限定企业的登录权利和责任来确保企业的实际利益。其次, 设置了专门的图书馆馆员来分析企业用户的知识服务需求。最后, 在需求上, 有从知识中直接抽取、存储每个企业用户的知识内容并建立个性化的直接知识服务, 这与校内服务模式类似。还有间接知识服务, 即将进一步挖掘与创新后的知识存入企业知识库。该模式可以帮助实现校企双赢。一方面, 模式中的增值服务为“一站式”知识服务系统提供了资金支持, 这有利于“一站式”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深度发展。该模式对企业需求的储存与整理可以让高校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学校还可以了解、跟进企业的项目, 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帮助企业研发产品, 学校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收入。另一方面, 企业也可以知晓学校的学术科研项目, 促成学术项目实践。
3. 馆政服务模式。
“一站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系统馆政服务模式由政府专职馆员来完成政府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对处级以上领导及公职人员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处级以上领导, 主要提供传统信息服务、法律和法规的查询、培训指导、项目合作以及公务知识等服务;对公职人员提供的主要服务有传统图书服务、业务查询、法律政策查询、培训指导、学习充电及问题解答等。馆政服务模式与上两种模式也存在三个不同之处。首先, 在登录方式上, 政府用户通过专线网络登录高校图书馆, 不同的政府部门使用不同的账户登录, 不同的机关级别享有不同的用户权限。其次, 在馆员设置上, 由政府专职馆员来完成政府知识服务需求分析。最后, 在需求上, 既有针对处级以下政府职员的普通服务, 该服务会建立类似校内服务模式的属于政府职员个人的知识库;也有针对处级以上领导的特殊服务, 该模式中高校会发挥资源优势, 为处级以上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使其决策更为科学。同时, 特殊服务也会将参考存入高级官员个人知识库。但是该模式与校内服务模式和馆企服务模式之间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
四、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对高校图书馆馆员素质的要求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高校甚至将一些无处安放的人员安插在图书馆, 这些人并非科班出身, 学历、知识、年龄结构紊乱。“一站式”高校图书馆需要服务理念新、素质高、专业硬的人员。
首先, 馆员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图书馆员需要的不仅是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 而且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 发挥其灵活性和创造性, 快速地检索、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7]37。馆员也要有一定的网络和计算机技术, 可以帮助用户解决在使用“一站式”服务系统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其次, 馆员要具备较强的责任心、爱心和耐心。图书馆工作是一项极其需要责任心、爱心和耐心的工作。馆员要秉承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热爱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 热情为每一位用户服务, 耐心答疑解惑;提供咨询服务;虚心授教, 对用户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图书馆负责。
最后, 馆员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理解能力, 这是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基本技能。图书馆还要配备一批外语水平较好的馆员, 一方面可以查阅外文文献, 为用户提供外文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 另一方面可以和外籍用户沟通交流, 为其提供信息检索、咨询、传递等服务。
鉴于“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的优势所在, 高校图书馆若既要满足用户需求, 又要实现自身发展, 那么建立“一站式”服务模式是无法阻挡的。相关研究表明, 树立现代知识服务理念是在当前形势下实现知识服务的关键所在。不论高校图书馆选择校内、馆企还是馆政服务模式, 都需要图书馆全体秉持用户至上的理念, 重视提高馆员的素质, 竭诚为用户服务, 并不断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实现自身长足发展。
摘要: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知识管理的概念不断引入, 导致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用户的需求。广大师生迫切希望建立“一站式”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以满足其对知识服务的渴望。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一站式,知识服务,优化整合
参考文献
[1]王惠君.导入“一站式”服务, 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J].图书馆论坛, 2004 (4) .
[2]易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J].现代情报, 2006 (6) .
[3]张聪.浅谈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12) (下半月) .
[4]俞德凤.浅谈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J].图书馆界, 2008 (2) .
[5]石丹妹.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J].剑南文学, 2013 (4) .
[6]何莹莹.高校图书馆一站式知识服务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
图书馆作为高校开展科研和教育的中心,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高校师生对图书馆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高校图书馆中所采用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目前高校师生对知识资源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将高校图书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就应该对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结合高校的资源和人力优势,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以此来使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能力得到质的提升。
一、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概述
1.知识服务与学科馆员制度
图书馆知识服务和学科馆员制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图书館学科知识服务系统中均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对知识服务的相关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对知识服务概念的界定也没有实现完全统一。但从广义的方面来看,所谓图书馆知识服务,指的就是以馆员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为基础,为图书馆用户提供其所需要的知识信息,从而使其充分实现对知识的选择、获取、吸收以及创新。而所谓的学科馆员制度主要是根据图书馆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来对其进行工作分配的一项服务模式。在这种服务模式的开展中,馆员的分配与各个院系的实际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要将馆员的知识背景和院系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并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主要是将上文所提到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和学科馆员制度二者结合起来,根据各个学科对知识服务的不同需求而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方式。如果高校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服务所具备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将其与学科的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由于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教学人员对知识服务的需求大致相同,因此,采用“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来满足其需求是极其合适的。由此可见,高校图书馆如果想要提升其学科知识服务能力,就必须构建一个完善的、有效的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二、构成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的几个部分
1.学科知识服务用户
学科知识服务用户主要是指对知识资源有需求的人或组织,这些用户根据所处各个领域不同,代表的人也不尽相同。这里所说的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用户,主要是指高校的全体老师和学生。在高校的学科知识服务系统中,由于其用户中聚集了各个领域的专家和学者,能够在接受知识服务的同时,创造出新的学科知识。由此可见,知识服务用户并不仅仅只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且还是未来知识的创造者,他们对知识服务的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2.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是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中最不可少的一个构成部分。一般来说,学科知识服务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会涉及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由学科馆员的参与。因此,学科知识服务系统对学科馆员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服务能力。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不断改革,学科馆员的角色也由传统的依托公共信息资源提供通用服务,转化为全面介入资源建设、用户培训以及信息服务平台维护等整体工作流程。正是在这种学科馆员角色转变的条件下,才使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从而为知识服务用户提供简便、高效的知识服务。
除了以上几个部分之外,构成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的还包括信息资源库、学科知识库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平台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系统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
根据上文中介绍的构成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系统的几个部分以及各个部分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我们可以构建出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如下图所示:
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从上图中我们能够看出,该服务模式相对于传统的参考咨询模式并没有太明显的区别,但是在各个环节所具备的功能上,该服务模式却要比传统服务模式全面的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服务用户的提问
在传统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中,知识服务用户想要解答自己的疑问,只能够通过向工作人员咨询来获得信息和知识。而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中,知识服务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向工作人员咨询来获得信息和知识,而且还可以直接在信息资源库中检索自己所需的知识,从而将自己的疑问充分解答。
2.学科馆员明确用户提问,确定用户需求
学科馆员通过与知识用户的交流,明确用户的提问,分析用户的真实需求,或更深层次地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这种与用户沟通、交流的方式,弥补了计算机系统只能针对表达清晰的用户需求展开服务的不足。学科馆员可以对用户未能表达的需求展开尝试性的服务,以引导知识用户明确认识并确切表达自身的需求。学科馆员与用户间的有效交流是制订知识服务策略和选择知识服务工具的基础和前提。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该服务模式的优点还体现在学科馆员分析用户提问,制订服务策略并选择服务工具,提供知识服务、知识服务用户的意见反馈以及学科知识库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高校师生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传统的参考咨询方式必然已经无法满足师生深层次的科研信息需求。因此,高校图书馆就必须构建一种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来弥补图书馆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结合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的根本目的,从而采取科学合理的构建方法,以此来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徐恺英,刘佳,班孝林.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2(05).
[2]于明波.如何构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2).
[3]徐璟,郭晶.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服务12-18
慕课背景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11-05
自主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08-10
高校图书馆创新12-11
国家知识创新能力09-05
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06-26
高校图书馆管理创新06-02
高校图书馆传承与创新06-30
图书馆知识创新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