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

2024-10-09

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精选5篇)

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负债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高校贷款已成为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巨额的高校贷款不仅成了高校发展的沉重包袱, 而且加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加重了政府的负担。因此, 有效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本文通过对高校贷款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贷款,现状分析,化解对策

一、高校贷款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大规模贷款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当时, 我国大多数高校开始扩招, 从而出现了学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高校教育资源紧张的问题。同时, 各级政府财力有限, 高校无法及时通过财政渠道筹措相应的基本建设经费。我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 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于是, 向银行贷款成为了高校和政府有关部门获得高校基本建设资金以解燃眉之急的权宜之计。从高校贷款的情况看, 绝大多数的贷款主要是用于学生公寓和校园建设。投资建设易于操作, 高校与银行在此方面共同具备管理能力与实践经验。同时, 投资建设属不动产投资, 有资产作保证, 风险相对最小, 所以基本建设贷款成为银行与高校合作最先突破的合作领域。但是实际运作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高校存在盲目贷款的现象。

高校作为具有民事能力的独立法人, 对于银行贷款应当自己承担到期还款付息的责任。在教育部1998年提出“银校合作”之初, 就对直属高校提出了“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但是, 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高校贷款的责任主体及负债行为的后果进行明确。部分高校认为, 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事业应由国家出资兴办, 依靠信贷方式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 而且高校贷款最终形成的资产并非如营利性组织那样用于获取利润, 而是提供“准公共产品”, 即高等教育。同时, 这部分资产属于国有资产, 当高校偿还贷款存在困难时, 应由政府出资偿还。在这种观点之下, 少数高校将政府的支持作为高校贷款负债运营的最后退路, 缺乏应有的财务风险意识, 存在盲目贷款的现象。

(二) 高校缺乏偿还意识。

一方面学校虽然是独立法人, 但不承担学校倒闭的风险, 表现出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现象;另一方面学校现有的资金来源仅能满足维持日常运行的需要, 并没有投资建设的余力。因此, 学校主要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来决定贷款规模, 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本金的问题, 其贷款的偿还还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

(三) 高校贷款存在盲目攀比现象。

当前, 很多高校对未来的发展更多地注重规模, 存在着盲目攀比心理。如, 别人征地建设新校区, 我也要想方设法搞扩建, 别人贷了款, 我也要贷款, 别人贷款5, 000万元, 我要贷款1个亿。

(四) 高校贷款管理和使用缺乏科学性。

高校利用银行贷款开发建设校园、改善教学设施, 是我国当代高校谋求快速发展的一种模式, 但这种发展模式包含着多方面的风险, 如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要合理规避这些风险, 就必须对高校贷款的用途、规模、还款计划等进行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对高校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使之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许多高校习惯于以往无偿使用政府的各种拨款, 部分高校对校园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不够充分, 对投资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高校对银行贷款的性质与风险没有形成客观的认识, 有时甚至对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的性质产生混淆。因而, 部分高校对贷款的用途、规模、还款计划等缺乏科学的设计与规划, 也无法对贷款的使用过程进行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二、高校贷款风险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一) 高校不当贷款可能引发高校财务危机。

主要包括政策风险和经济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动而导致的风险。高校为满足国家未来发展的人才需求, 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 政府提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政策的同时, 鼓励“利用银行贷款加大校园改造和建设的力度, 使学校的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基础设施有较大的改善”, 因信贷风险较低, 高校容易对银行贷款产生依赖, 而一旦政策发生变化, 银行贷款额度收紧, 债务负担沉重的高校将面临全面的财务危机, 难以为继。经济风险主要是由于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利率等经济指标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当经济形势相对低迷时, 高校的收入与其他行业相比相对稳定, 银行对高校的贷款比较积极, 学校的贷款风险较小;但当经济形势高涨时, 银行的资金就从相对稳定但利润回报也相对较低的高校流向高利润行业, 这时高校的贷款风险就会增加。另外, 利率的变动也会给贷款高校带来不确定的财务风险。

(二) 资金流转不畅使教学科研质量难以保障,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受到挑战。

高校贷款的核心目的是维持或提高教学水平, 保证教学质量, 可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为了偿还贷款, 高校却不得不压缩学生经费和科研经费, 许多学校无法为学生开设实验课, 致使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 采用银行贷款方式进行筹资的现象背后, 还存在着一个更加深刻的命题——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问题。通常情况下, 我国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学杂费等,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学杂费是高校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他几项只占极少的比例。高校收入中用于偿还贷款和支付利息的资金非常有限。这就意味着负债高校需要通过某些途径来谋求一定的利润, 以缓解财务压力。但是, 作为国家事业单位的公立高校, 按照其属性和财务要求, 是不应该有营利行为的。显然, 公立高校面临的是一种两难的处境, 即无法偿还贷款就会引发财务危机, 影响未来发展, 难以持续提供优质高等教育服务;设法偿还贷款, 在筹资体系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就难以避免地产生营利行为, 这就有悖于教育公平的原则。而无论是其中哪一种结果, 都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对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可能会产生长久的消极影响。

三、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

由于高校贷款问题不仅关系高校本身的未来发展, 而且涉及到政府和银行乃至整个社会, 如不加强宏观调控和规范管理, 贷款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对此,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对高校贷款进行合理规划和控制。

(一) 政府应加大经济投入。

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资金提供者, 要充分发挥其在高等教育投入中的主导地位, 逐步建立教育投入保障制度, 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 高等学校的筹资渠道有限, 学费和杂费不宜进一步提高, 同时高等学校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 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征, 单纯的市场机制无法使教育服务达到供求平衡。因此, 无论是高校已有的债务问题, 还是未来的长远发展, 政府应加大经济投入, 以保证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 建立贷款风险控制制度。

财政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贷款的管理, 尽快制定《高校专项贷款管理办法》。高校主管部门及相应部门应对高校贷款进行重点审查, 包括学校建设规划、贷款使用方向、建设面积、建设标准、贷款额度、偿还能力的论证与评估, 确保贷款资金符合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要求, 将高校贷款风险降到最低。同时, 要建立高校贷款责任追究机制, 对超计划、超指标、超规模的高校建设现象要坚决制止, 对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建设的行为要坚决纠正, 对相关责任人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三) 走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坚持走多元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道路, 分担政府的教育投入压力;建立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首先, 适度恢复行业对部省、部市共建的行业高校的支持, 建立财政支付的渠道, 保障共建经费的落实;其次, 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部分适宜的公办高校的转制试点;最后鼓励高校采取多种方式吸引民间资本, 在引入民间资本的过程中, 政府应创设有利条件, 疏通渠道, 帮助高校利用民间资本获得发展。另外, 还应动员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发展捐资, 鼓励非政府机构的团体和个人开办学校, 发展民办教育, 经费自行筹集。

(四) 银行应谨慎放贷, 防范高校贷款风险。

银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承担风险的主体, 在进行贷款业务时, 应客观评价业务对象的风险与收益, 理性决策。高校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在投资和收益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而且不同的高校在偿债能力上也具有较大的区别, 银行必须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 做好贷前调查和贷后检查工作, 最大限度的降低由于随意性带来的贷款风险, 避免主观臆断、片面认为所有分立高校都具有稳定性强、贷款风险小的优势。同时, 要密切关注高校的资金流向, 督促高校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活动的同时按计划还本付息。另外, 银行应加强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及时沟通交流, 共同分析贷款高校的财务状况, 实时防范贷款风险。

(五)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

高校应加强预算管理与控制, 强化预算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充分发挥预算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根据高校事业发展需求和综合财力可能, 编制中长期财务收支计划, 高校的事业发展规划必须与财务收支计划相适应。根据“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积极稳妥, 统筹兼顾, 保证重点, 勤俭节约”的原则编制年度财务预算。加强预算执行的控制与分析, 提供完整、准确的财务信息, 为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财务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改善学校财务状况, 有效防范财务风险。高校要切实加强银行贷款管理, 强化贷款风险意识, 合理控制贷款规模, 规范贷款投向, 按照“谁贷款, 谁负责”的原则, 做好还本付息计划, 承担还款责任。

参考文献

[1]郭国庆, 汪晓凡.高校贷款现状分析及对策.中国财政, 2009.2.

[2]张小萍.高校负债的风险化解.中国财政, 2009.4.

[3]颜江芬.浅析降低高校贷款风险的对策.财务与会计, 2014.4.

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 篇2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对策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预防及解决办法

首先,加强对风险的管理,保证贷款的“三性”

贷款的“三性”分别是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尤其重视贷款的安全问题,安全是一切的前提,流动性是物质保证,这一切的目的是效益。

商业银行要对风险加强管理,不断加强管理能力,生产经营安全,确保资产的质量。因为经济的不断发展,贷款发展方向增多, 经济、金融形势不断改变,尤其是这次金融危机,很大程度的影响了出口型企业的发展。经济增幅减慢,越来越严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小企业发展困难,有可能有倒闭的风险。商业银行对小生产这有同样的政策,信贷资产危险提高。从而在商业银行业务扩展中,注重对风险的管理,注意分散投资,不能集中同一行业。在个体上,贷 款不能针对个人,特别尤其要注意贷款余额不可以高于资本总额的百分之十,以防信贷风险 。结合实际情况同当地经济情况相结合,发展个性产品,把资本投向小企业促进区域发展,最大限度的促进商业银行发展。

其次,不断完善制度,提高个人素质,强化信贷管理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不断积累的结果,既受政策影响,社会影响,内部上也存在着问题。要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完善制度。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和控制体系,严防内部的违规行为,要不断增强员工之间的相互制约,提高合规情况的比例,把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此外,商业银行的高级领导是银行的重中之重。只有能力强的管理人员, 才能号召,督促员工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对危险的化解能力。

再次,完善档案的管理制度

贷款的操作程序是指对于不同环节的审核,是保证贷款可以正常进行,也是合法的表现 包含申请贷款、对货物的调查、审批、办理发放等。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很重要,这些年很多商业银行忽视培养潜在客户,错误认为接受借款申请就建立了关系,实际上信贷关系指的是贷款初步审查后,并依据资格审查中的关系确定一切的基础。

贷款申请、调查、审批、办理,发放的不同环节中,应该注重书面资料的真实和完整,在监督这一环节,商业银行更要加强防范措施,应该从不同方面来监督,例如在企业在面临困难前银行没有发现,一定会给银行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以后发展埋下隐患,银行的工作人员尤其要重视贷款的工作程序,来确保资金的安全,减少风险。

二、房地产抵押贷款的风险及对策

因为目前贷款业务中的房地产抵押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要着更深层次的分析其中的风险。由于这其中环节多、专业性强,所以在实际中,很容易造成贷款风险。所以要经常检查贷款后的情况,不断的提高房地产对抵押质量的要求,减少贷款风险。下面是防范该风险的实际建议。

第一,房产抵押贷款面临的风险

租赁权与抵押权之间的风险。根据“买卖不破租赁”,假如“先租后抵”,这时仍然可以租赁,银行就不能处理抵押房产。 借款人签订合同前,假如以较低的价格将房屋转租给其他人,而且要求承租人全部交齐租赁费,又可能在抵押前签了长期的租赁合同,银行同样无法获得租金还贷也不能降低抵押的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调查,在办理抵押手续前,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其房产是否已经租赁他人;一旦房屋已经出租,就不予办理贷款。应该根据风险偏好来办理,但对于租赁合同要求绝对真实,应提前告知承租人 租赁物已经被抵押这个消息

第二,抵押登记权存在的风险

土地使用权存在的风险,由于土地使用权,分为国有和集体。银行在办理手续 的时候,假如没有做使用权的抵押登记,抵押的房产就没有办法变现。登记时,假如将登记和贷款的期限设为一致,如果贷款到时间没有收回,抵押 登记也会失去效力。解决的办法是:要求借款人同时抵押房产和土地使用权,以方便处置抵押房产。要求贷款的登记期限要长于抵押时间,保证时间充足。补充说明,集体土地抵押前要争得所有人同意,才能顺利抵押。

第三,土地性质与用途带来的危险

目前来说土地分为划拨和出让土地,转让使用年限,住宅类年限为七十年,工业类年限为为五十年。一旦到达土地实用最大年限,银行就没有办法处置其房产;根据用途的不同。价值也不同,一旦借款人自作主张变动土地的用途,国家随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银行也就没有办法处置抵押房产。

第四,在建工程抵押存在的风险

依据法律和相关规定,在建工程承包人的受偿权在抵押权之前;纳税人一旦发生欠税的行为。税收高于担保物

第五,共有拥有的财产抵押存在的风险

依据《担保法解释》,双方共同拥有的财产抵押的时候,以共有财产进行抵押,没有经过共同拥有人同意 那么就不能抵押。假如没有财产共有人的签字,那么就会失去抵押权。

三、借款合同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银行与客户更加注重签订合同,来保证贷款人的利益最大化,减少客户对贷款人的诉讼。

(一)严格遵循法律来保证借款人的主体资格。

(二)借款合同要提前明确借款用途。

(三)借款合同要说明借款人违约的责任。

(四)借款合同对于双方应履行的事物及违约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参考文献:

[1] 王孟夏,邢剑琛,王林.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研究[J].北方经济,2009(24) .

[2] 王大平.关于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的设想[J].北方经贸, 1999(03) .

如何有效化解高校贷款风险 篇3

教育部、财政部曾于2004年7月联名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 提出把高校扩招率控制在5%以内, 并遵循“谁贷款谁负责”的原则, 共同组织开发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控制评价模型”, 作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来确定高校的贷款规模和风险指数, 各商业银行目前普遍用该模型作为对高校贷款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的工具。与此同时, 教育主管部门严格规范了贷款报批的程序, 部属院校由教育部审批, 地方院校由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审批。本文根据上述精神, 就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有效途径谈些看法。

一、用土地置换资金还贷存在法律问题

贷款已到期的高校因无力支付巨额本息, 只能求助于当地政府。目前, 地方政府出台措施解决高校还贷问题, 谈得最多的是用高校的土地置换资金来偿还贷款。全国高校用土地置换来筹措资金的始于浙江省, 2000年浙江中医学院首先进行了试验, 将原校舍不足5公顷的土地置换给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 两年后一个占地27公顷、投资2亿多元的新校舍便已建成。在高校和地方政府看来, 土地置换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于是诸多高校纷纷仿效。以河南省为例, 河南高校首次采用土地置换方式筹措建校资金是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2005年3月把原校舍100多亩土地以1.35亿元的价钱出让给郑州新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2005年下半年, 河南省政府要求已经批准建设新校区而且规划占地面积达到学校事业核定规模需要的高校, 或者建设新校区时已经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的高校, 原则上都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

看来, 高校用土地置换资金来偿还贷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么高校用通过土地置换获得的资金来偿还贷款的做法是否可行呢?它在法律上站得住脚吗?

根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 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包括出售、交换和赠与) 应同时满足四个条件: (1) 土地使用者为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2) 持有国有土地使用证; (3) 具有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合法的产权证明; (4) 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以转让、出租、抵押所获收益抵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土地置换的核心问题不是有没有经过地方政府的批准, 而是有没有经过法律的“批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两个很关键的问题:第一, 高校土地置换是否补交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第二, 高校不属于“公司、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的范畴, 而属于非营利组织, 高校按现行法律并不具备转让划拨土地的条件, 高校迁出后停止使用的土地不能用于置换, 而只能按照法律的规定, 由市、县人民政府无偿收回其划拨的土地使用权。

高校无偿使用的土地属于国有, 并不是高校的自有资产, 高校置换土地, 实际上是用公共财政对高校进行补贴的另一种形式, 地方政府将无偿收回的高校土地出让所得补贴给原来的高校使用, 而这部分出让所得本来应该属于全体纳税人, 可见土地置换意味着仍然是由纳税人在替高校还债。

二、“债转股”、“债转拨”模式解决高校债务的可行性

1. 债转股。

债转股又称债权股权化, 是债权人为了实现债权清偿最大化, 将债权转变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控制。根据有关统计, 2007年高校负债约2 500亿元, 与十年前4家国有商业银行近两万亿元的国有企业贷款坏账相比, 约占10%, 虽然并未有明确迹象表明这2 500亿元已成为坏账, 但部分高校已经出现了现金短缺、无法偿还高额负债的迹象。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十八条规定:高等学校对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 高等学校不得将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的财产挪作他用。高校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最大化, 且高校的资产基本为非经营性资产, 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其资产为经营性资产。若将“债转股”模式用于解决高校负债问题, 完全套用国有企业的操作方式是行不通的。如果撇开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这个环节, 直接将国有银行债权转为国有银行对高校的股权, 那么高校的资本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银行将成为高校的一大股东, 势必给高校带来更深层次的问题, 诸如公办高等教育规模的改变、高等教育会计核算体系的改变、高等教育投资者的多元化等等。

2. 债转拨。

债转拨即将银行债权转为政府对高校的拨款, 通俗地讲就是债务豁免, 增加高校的国家投入资本金。这样做的理由是:首先, 高校出现高额负债与国家几十年来对高校投入严重不足、欠账过多, 以致高校基础设施落后、学科发展缓慢、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难以满足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关。可以说负债行为是市场双方互相选择和博弈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讲, 债转拨实际上是弥补了政府所欠下的教育投入。其次, 债转拨豁免了高校的巨额债务, 能使高校轻装上阵, 专心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事业。

不论是“债转股”还是“债转拨”, 均不失为解决高校负债的新思路, 对改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防范金融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增强高校竞争力均有好处, 且具有可操作性。但是, 二者同样存在弊端, “债转股”是将债权的硬约束转为股权的软约束, “债转拨”是将负债的硬约束转为没有约束, 不能有效避免再度发生高额负债, 由此极易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1) 争相要求“债转股”、“债转拨”, 享受一次免费的午餐; (2) 降低了对高校法人的约束力度, 债务的存在不仅使高校时刻面临着还本付息压力, 而且迫使高校管理层提高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若实施上述政策, 便不利于对高校管理层的约束, 同时还会强化高校法人的赖账心理, 即认为负债不论多少、时间多长, 最终还是由政府“埋单”。

三、发行教育国债还贷的可行性

2007年5月,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率团前往重庆、湖北进行专题调查, 通过对30多所高校的调研, 在政协常委会上公布了一份关于高校负债问题的报告。该报告警示, 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2 500亿元, 部分高校已存在严重的财务风险, 有可能引发社会风险。该报告建议应尽快对高校贷款实行贴息政策, 由中央、地方和高校各自承担2%左右的利率负担, 同时由国家发行1 000亿元的教育国债, 这样, 中西部义务教育的欠债和高校的合理贷款就可得到基本解决。教育国债是国家为支持教育发展、筹集教育资金而发行的国债,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利用国债资金支持教育发展。至2002年, 国家已累计安排教育国债资金108.2亿元, 计划建设教学、实验和学生生活设施项目9 300多个, 总建筑面积约2 200万平方米, 拉动总投入280多亿元。这些国债教育资金主要用在了高校扩招、西部教育、中小学危房改造和高校筒子楼改造上。

发行教育国债用于偿还高校负债, 确实有一定的创新性, 但究竟有多大的可行性呢?首先, 在今天的中国, 政府决策日益公开化、民主化, 社会各界民众对高校在近些年出现的诸如乱收费、各种腐败、管理混乱等问题多有诟病, 甚至产生了某种怨恨, 因此用发行教育国债偿还高校贷款, 势必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其次, 运用这种方式, 政府不仅要出还贷款的钱, 而且要承担国债利息, 一切成本最终由纳税人来“埋单”。再次, 报告中所说的“高校的合理贷款”如何界定存在难度, 哪些是合理的, 哪些是不合理的?尚没有明确的标准。

高校形成负债的原因很多, 从宏观层面看, 其实质是在高等教育转型期政府的教育政策不配套所造成的。从微观层面看, 它是银校双方市场选择的结果。简单地讲, 高额负债是高校自身原因造成的, 一些高校管理者没有把做大做强理解为揽聘“大师”、培养“大家”, 而是理解成了圈地盖楼、大肆扩招、大搞建设, 只关注扩张规模, 而忽视财务管理和制度约束, 以致负债后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所以简单地用发行教育国债来解决负债问题, 同样会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风险, 不利于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还会影响到政府在民众中的公信力。

四、对策思考

1. 从行政主导向依法办学转变。

教育主管部门应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理念, 合法解决高校贷款问题, 帮助高校建立、完善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同时, 加大抽查力度, 定期审查确定高校贷款最高警戒线, 并予以通报。对贷款余额超过警戒线的高校, 要制定具体还贷方案并停止贷款。要完善高校贷款控制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进一步强化高校贷款法人的还贷意识和责任, 将贷款管理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在审批放贷时应充分评估申请高校的生源、财务收支、声誉、偿债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确定贷款发放的方式与规模, 防止过度发放贷款, 规避学校财务支付困难、影响贷款资金正常回收的风险。

2. 鼓励高校多渠道、合法筹集还贷资金。

应进一步拓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走多元化办学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教育资源应是多渠道的, 配置效果应是优化的。它不光来自政府 (中央和地方) , 也应来自企业和社会的资助。教育与科研应为社会服务, 同时要与国内外社会团体、民间教育和高科技企业合作, 并不断从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方面实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阶段, 国家可以采取政府贴息的方式, 缓解各高校由于贷款付出的高额利息而承受的压力, 同时又不致因为政府一时拿出太多的教育投入而负担过重。

3. 完善商业银行发放教育贷款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不断进行制度创新。

目前, 商业银行发放高校贷款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性限制因素, 教育信贷政策仍为信用贷款。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调整教育信贷政策, 制定对非教育设施和老校区资产用于抵押贷款的指导意见, 以进一步拓宽和规范银行与高校之间的合作。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面临高额贷款难以偿还的风险, 探讨了用土地置换、债转股、债转拨和发行教育国债等办法来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贷款,偿还风险,化解办法

参考文献

[1].徐四星等.谈高校贷款风险化解的政策措施和制度创新.财会月刊 (中旬) , 2009;3

[2].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事业财会, 2004;3

高校贷款风险及其化解 篇4

目前, 围绕如何化解高校贷款的风险, 很多专家学者发表了见解, 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如提高贷款资金使用效益,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后勤社会化改革等。笔者认为, 这些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防范高校贷款风险的作用, 但并不能从根本上彻底化解高校贷款风险。要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贷款的风险问题, 必须着力完善政府的政策措施和创新制度。本文特为此作些探讨。

一、高校贷款风险的成因

对于高校贷款风险的形成, 政府、银行和高校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原因是:政府的政策不够完善, 存在漏洞;银行放贷急功近利, 决策有失偏颇;高校扩招、扩建自不量力, 借贷失控。基于这种情况, 各方责任人理应结合各自职能, 根据责任程度的大小, 共同探讨解决高校贷款风险的问题。然而, 从现实情况来看, 高校贷款的相关责任人还没有寻找到较好的化解风险的办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扶助清偿贷款陷入困境。

应该说, 在高校贷款风险形成的整个过程中, 政府实行高校合并和鼓励高校扩招, 而对教育的财政投资很不配比, 是高校贷款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按理说, 只要政府向高校追加投资, 弥补以前贷款的不足, 或者只要按要求将教育投入增加到法定的4%, 高校贷款风险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化解。问题是, 目前政府根本还拿不出相当的财力来解决高校贷款问题。

从目前政府参与高校还贷的措施来看, 一些地方政府主要是通过扶持高校还本和贴息两种方式来帮助高校清偿贷款, 但目前这种扶助还贷力度还很小。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外, 其他地方政府对本地高校贷款还本付息的扶持力度均在高校贷款本息的5%以下。从贴息情况看, 除广东省对于广州大学城内的高校新校区建设贷款采用政府全额贴息的方式以外, 其他大部分省、市、自治区主要采取“学校还本、政府部分贴息”的方式对高校贷款进行补助;有的地方政府到目前为止还未对高校贷款采取任何扶助措施。可见, 政府对高校贷款的扶持力度十分有限。因此, 在目前情况下, 指望政府出钱帮助高校解决贷款风险问题的可能性并不大, 更何况贷款主体是普通高校, 无论如何, 政府也不可能成为还贷的主体。

2. 银行对高校的援助有较大的局限性。

银行敢于以信用贷款的方式、不顾高校的还贷能力向高校发放巨额贷款, 正是抓住了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以及政府提供的各种显性或隐性担保。如今, 高校出现了还贷危机, 银行作为放贷方也难辞其咎。照理, 银行应积极采取措施, 帮助高校减轻贷款负担。然而, 银行并不像某些高校预期的那样, 在适当条件下能够停息挂账, 或豁免贷款, 或作呆账核销。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有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银行还没有进行体制改革, 银行是在政府明确的政策干预下采取了关于停息挂账或豁免部分债务的措施。正是由于明确的政策干预, 政府已拿出17 000亿元为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在银行进行体制改革后的今天, 政府不可能又以行政干预的方式让银行形成新的不良资产, 不然, 主管部门不会三令五申“贷款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必须承担还贷责任”。因此, 要想使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银行自主停息挂账或豁免债务、或作呆账损失处理是不可能的。前不久, 一些银行对河南某些大学采取的冻结日常办学经费乃至教职工工资的类似措施, 说明银行对未按照规定偿还贷款的高校不是实行缓兵之计, 而是采取了强硬的惩罚手段。

债务展期也许是银行帮助高校缓解贷款风险的唯一能够接受的办法。从目前的情况看, 很多高校对到期或即将到期的贷款都采取了这一办法。通常在债务延续期间, 银行应采取免息措施, 这不但是银行为自主贷款行为所付出的必要代价, 而且按照投资理论的解释, 它也是债权人从长远利益出发协助债务人度过财务困难时期, 最终获得双赢的策略。然而, 债务展期也只是暂时性的, 在国家对高校的现行政策下, 高校已形成的贷款本息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偿清, 也不可能存在破产清算的问题, 展期后的债务再次到期如何处理又是一个问题。因此银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贷款问题的。

3. 高校还贷的财务困难。

扩招后的高校名义上是“吃财政饭”的事业单位, 实际上国家已在很多方面赋予了高校相对的自主权, 高校贷款如果在源头上即在学校自我论证阶段就是一种从实际出发的、十分理性的行为, 那么即使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贷款审批制度和监管, 高校贷款规模也会处于一种自我监控的状态之中。然而一些高校自不量力, 盲目扩招、扩建, 力不从心地向银行贷款。所以说, 高校的贷款问题与高校贷款管理失控有很大的关系。2004年7月13日,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文件, 明确规定:“贷款高校作为贷款的主体, 必须承担还贷责任。”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 该承担的风险就应承担起来, 不应将贷款风险的责任全推给政府。

从目前来看, 高校有多少能力清偿到期债务呢?前段时间讨论的国家给高校划拨的土地是不能按市场价计算的, 不能随意将土地拍卖用来清偿债务。那么除了土地, 高校的其他资产能否用来清偿债务呢?恐怕也不可行。尽管土地、房屋是高校贷款形成的资产, 但按我国目前高校的体制, 贷款形成的资产产权属于国家, 和土地一样, 贷款形成的房屋资产不能做偿债处置。那么, 靠高校目前自身财力能否偿清债务呢?只要算一笔账就清楚了。高校目前的收入主要是两大块:一是财政拨款, 二是学杂费收入。财政拨款根本不能满足基本的经费开支, 而在不能再提高的学费收入中, 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 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 不少于1%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按这一政策, 高校是没有多少剩余资金可用来清偿债务的, 充其量只能用来偿还部分债务利息, 因此从现实情况看, 高校根本无力偿还本金和利息。

目前, 面对已经到期的债务, 有些高校正在采取一些措施, 如将外部借款转化为高息向职工借款还贷, 将向职工借款的利息以津贴或补贴的名义发给职工, 或举借新债还旧债。笔者认为这些做法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和管理, 可能会给原本符合政策规范的高校贷款带来许多不正常和不稳定的因素, 会引发高校新一轮的债务危机。

二、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根本途径

在目前的情况下, 无论是政府、银行还是高校, 都无法解决高校的贷款风险问题。笔者认为, 化解高校贷款风险的唯一途径是完善政府的政策措施与创新制度。

上个世纪90年代, 由于政府财力问题, 为摆脱企业吃财政“大锅饭”的体制, 政府对企业实行“拨改贷”政策。尽管国家当时的想法是好的, 但“拨改贷”是在企业、财政、银行的体制和机制都没有转换的情况下进行的, 效果适得其反, 最终导致大多数国有企业陷入高负债和不良负债的危机之中。

正因为如此, 政府为体制原因给国有企业带来的财务危机承担了主要责任。为了化解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 政府出台了停息挂账、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剥离优质资产上市、债转股、国有股减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根本上解决或缓解了国有企业的财务危机。

同样, 政府政策不配套是形成高校贷款风险的主要原因。《教育法》规定, 谁办学谁投资是高校经费筹措的基本原则。由此可见, 政府对高校贷款风险负有一定的责任。而在国家财政依然紧张的情况下, 政府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偿还高校贷款, 也只能像对待当年国有企业一样, 给出适当的政策来化解高校的贷款风险。为此, 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 深化高校体制改革。

我国高校全部由国家独立举办, 目前我国高校数量达2 000多所, 在校生人数达2 000多万人, 国家每年增加教育投入的绝对数额虽然在不断地增长, 但按人均投入量计算却在下降。在高校扩招期间, 高校固定资产增长5 000多亿元, 而政府新增的财政投入只有500多亿元, 这足以说明政府已没有财力继续维持这么多高校的运转。因此, 可借鉴国有企业改制的经验, 国家出售部分国有高校的股份, 让民营资本、企业资本、国外资本注入高校, 这样来解决目前高校贷款问题不失为一种消除贷款难以偿还风险的好办法。况且, 目前我国高校生源正处于高峰时期, 出售价格不至于过低, 这是政府出售高校部分股权的最佳时机。

2. 出台鼓励高校积极创收的政策, 缓解高校的财务困难。

创收的路子很多, 关键是要因地制宜。根据高校的特点, 政府可以限制高校举办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但应大力鼓励高校结合自身条件举办智力密集型产业, 如管理咨询、软件开发、建筑设计、职业培训、技术改造等产业。这样做, 既能利用高校智力资源获得收益, 又能使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创新的能力。

3. 置换土地, 用老校区的土地出让金偿还贷款, 解决高校目前财务危机。

由于政府目前财政困难, 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来解决高校贷款问题, 因此用土地置换来补偿教育投资的不足不失为解决高校财务危机的好办法。为此, 政府应为高校土地置换制定一些相关政策, 如可以考虑将土地置换资金用来补偿高校贷款的不足等。

目前, 很多高校都整体搬迁到了新校区, 老校区空置率较高, 浪费较严重, 有的高校虽在各个校区都安置了学生, 但各校区之间的往来交通的花费很大。加之配备实验设备的成本过高, 一些校区没有建立实验室, 实验课程开设很不方便, 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 将高校不同校区集中起来, 把老校区置换出去, 将置换所得作为国家弥补高校投入资金, 一方面能缓解高校目前的财务危机, 另一方面又能为高校节省办学成本, 土地置换偿债结余资金还可用于新校区建设, 这是化解目前高校贷款风险的上策。

【注】本文为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编号:07JJ61-54和07JJ5089)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介新.普通高等学校贷款问题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张松德.高校贷款风险与政府监控.事业财会, 2004;3

[3].汤敏.关于扩招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2

高校债务风险及其化解对策 篇5

从2007年开始, 各高校纷纷进入偿还短期贷款集中度。高资本成本和沉重的债务负担, 是大学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的高峰期。为了避免贷款冻结银行账户, 部分高校到处借钱来偿还贷款, 所以高校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除了部属院校, 大量地方国有高校存在着巨大的银行债务, 因此债务危机蔓延到大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造成目前的高校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布局,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造成的。1998年, 中国开始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大尺度分布在许多国家, 省委, 省政府部门管理的高校。1999年6月, 根据中央决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招生的高校显著扩张, ”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快速扩张, 为了各高校的发展, 以缓解教育资源, 重新规划校园, 大规模建设教学、体育、生活等配套设施, 购置教学不足的实验室设备, 引进了一大批教师和高层次人才, 再加上大的投资, 致使一些高校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在学校债务上增加投资。

(2) 财政投入不足。招生需要新的学校, 新设备, 教育部没有透露财政支持政策, 大学可以使用银行贷款, 以增加校园改造和建设。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加快高校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学校, 校园置换的潜在使用运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日均余额, 改善办学条件, 但仍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增加财政投入在国内是不够的, 学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 所以大额贷款的现象形成。

(3) 高校缺乏软预算约束。一直以来, 不透明的大学基金, 资金使用的监督很少。再加上缺乏远见和对大学的开支成本没有意识的领导, 更多地使用贷款资金。政府的大学贷款上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申请和使用也下落不明, 评估体系不健全, 给高校创造一个“政府买单”的依赖心理。而银行则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 有财政托底而绝对安全, 因此缺乏预警监控能力。

2 高校债务风险

2.1 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还款资金来源风险较大

国家财政拨款、来源于收取学费住宿费等教育收入、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收入和校办产业上交的经营效益是目前我国高校主要资金来源。日常开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和学校额外的收入只能满足学校工作人员, 教学和公共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基本资金, 和专项科研经费一般不能用于还贷。因此, 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贷款收入, 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但是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特别是实力不强的高校, 而校办产业收入只能维持校办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 很多高校还款资金来源短缺。

2.2 债务与高校还款能力错配, 出现了逆向选择风险

在一般情况下, 部属院校, 985工程院校由于强大的联合力量, 能够获得资金的来源更稳定。这样实力较强的高校对债务的依赖较小, 负债规模也较小, 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因为有限的收入来源对债务依赖较大, 其负债规模较大。这种较弱的大学, 由于收入受到大学的学生报到率, 就业率和校办产业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招生计划影响, 导致有限的收入, 还款能力较差。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机构选择上的逆向选择, 即还款实力越弱的高校负债规模越大。

2.3 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大学有公益性的特点, 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高等教育公益性非营利的高校的特点, 政府决定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这样高的公益事业决定了其不可能创造利润来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所以, 当大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有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2.4 形成金融风险

学院有金融风险蕴含着巨大的债务问题。形成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到银行的正常经营。当前高校贷款普遍收取费用, 以及学费是财政资金, 一旦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到期, 银行难以实现收费质押权。这些因素将确保银行系统的资产有一个潜在的风险, 高校债务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 化解对策

3.1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根据高等教育世界的发展经验,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所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和费用承担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 在政府投资有限条件下的教育, 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工具。为了保持当前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正常运行需要约400亿人民币, 而政府现有的只有80亿人民币实际投资。因此, 政府应尽快出台大学生被批准的成本的方法, 而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厘清和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根据学校层次组织有关部门, 专业差异, 未来就业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3.2 坚持多元化办学, 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

高校贷款作为一种责任, 需要有资金来偿还。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学校多元化, 高校拓宽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 社会资本进入大学, 大学和其他后勤建设投资, 能有效化解债务风险, 使高校招生。

大学可以通过融资的多种渠道实现规模经济, 除了银行贷款, 高校, 企业, 也可以是学校, 学院和大学, 可以解决缺乏基金和毕业生的问题;还加大力度发展教育, 科技, 实现有偿服务。此外, 建立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社会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高校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非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日益提高, 实力日趋成熟。因此, 我们应该及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鼓励社会团体, 企业和个人捐赠给学校。

发达国家和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大学私立高等教育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突破, 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有益尝试把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势, 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开拓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3.3 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以发展高校债务风险警戒线, 防止和解决债务风险的大学, 学院和大学, 以确保财务的正常运行, 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债务警戒线批准设立的大学经费, 收入, 财务状况监控的院校, 并设置预警指标。除了高校的警戒线, 制定具体措施, 控制债务规模, 确保到期还本付息。同时,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根据财务状况, 用于补助高校基本建设和支持高校发展, 以提高还贷能力, 帮助高校解决增加固定的资助大学, 并安排专项资金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宋全保.当前高校债务困境破解对策探究[J].财会研究, 2009, (24) :54-56.

[2]罗昆.高校债务危机及对策[J].高教研究, 2007, (3) :16-19.

[3]谌林, 邓立华, 刘洁.高校债务的形成与破解初探[J].会计之友, 2010, (2) :28-29.

[4]宫兴国.高校债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化解策略探讨[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6) :30-32.

[5]胡进锋.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2) :106-107.

[6]蒋哲, 黄祖平.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51-53.

上一篇:积极教育下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