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风险报告

2024-09-04

贷款风险报告(通用9篇)

贷款风险报告 篇1

隆回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信贷风险排查报告

为防范信贷风险,强化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化解存量贷款风险,根据《湖南省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排查工作方案》(湘信联办〔2012〕31号)、《湖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办公室关于认真做好信贷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湘信联办〔2012〕40号)文件精神,结我县农村信用社实际,认真进行了信贷风险排查,现将信贷风险排查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联社现有49个营业网点,152名信贷员,截止到2012年4月31日各项存款483925万元,各项贷款200715万元,其中信贷管理系统反映的不良贷款39855万元。总共贷款笔数33386数,其中抵(质)押贷款475数,金额46862万元,保证贷款14246数,金额101443万元。2012年1至4月份累放各项贷款34780万元,累收各项贷款24734元,存贷比例41.48%。

二、组织领导

为落实信贷风险排查工作,加大排查力度,县联社成立以理事长唐耀国同志为组长,联社主任钱飞长、监事长贺显荣、联社副主任陈会隆、卿柱刚同志为副组长,业务发展部、信贷审查部、资产风险管理部、稽核审计部、监察室等负责人及各网点主任为成员的信贷风险排查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指导、督查和推动。各网点要成立信贷风险排查小组,网点主任为组长,会计、信贷员为成员,按照湖南省联社的信贷风险排查工作要求,对本网点所有贷款逐笔风险排查。

三、排查内容

(一)对新放贷款风险排查。为提高新放贷款质量,加强新放到期贷款管理,对2008年1月1日以后发放的贷款逐笔进行了风险排查,主要排查了新放贷款结构、贷款质量、新放贷款的隐性风险,贷款投向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控制“两高一剩”行业信贷资金投入,“三农”贷款与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是否达到各项贷款增速水平。

(二)对不良贷款风险排查。主要排查了不良贷款有无隐含正常贷款、不良贷款进帐审批流程是否合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是否到位、到期贷款是否及时催收、不良贷款是否丧失诉讼时效、借款人故意逃废债务是否采取措施挽回损失、内外勾结造成信用社债权丧失等。

(三)抵(质)押及保证贷款风险排查。主要排查了是否按“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贷款新规发放贷款、抵(质)押物是否评估过高、抵(质)押率是否超过规定的比例、抵(质)押合同是否有效、抵(质)押物是否办理评估登记止付手续、抵(质)押物是否具备担保条件、是否有虚假抵(质)押贷款、保证人是否具备担保资格、是否有违反信贷制度放贷收息行为等。

(四)置换贷款风险排查。主要排查了是否有借置换之机恶意逃废员工、关系人债务行为、是否有虚假置换不良贷款、是否置换了假冒名贷款及违规自借贷款等。

(五)假冒名贷款风险排查。主要排查了是否有内部工员内外勾结以伪造、编造虚假借款人身份信息资料,以虚假借款人名义在信用社骗取贷款的行为;实际借款人冒用他人的名字借款行为;内部员工提供他人的身份证明资料给实际借款人骗取贷款行为等。

(六)对贷款风险分类管理是否符合规定,审批程序是否合规;是否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调整信贷投向,对国家限制行业的信贷投入是否有效的控制;是否按“三个办法一指引”的要求落实委托支付,是否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是否制定贷款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是否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等。

四、存在问题

通过此次贷款风险排查,呈现出信贷领域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暴露了农村信用社贷后管理与贷款资金使用跟踪管理的薄弱环节,信贷员的自身素质高低影响到信贷资产质量。2008年后新放贷款至检查日余额162148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291笔,金额758.4万元;不良贷款至检查日余额39855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4578笔,金额5396.7万元;抵(质)押贷款至检查日余额46862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4笔,金额67万元;保证贷款至检查日余额101443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591笔,金额2000万元;置换贷款至检查日余额7344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0笔,金额0万元;假冒名贷款至检查日余额1259.8万元,形成风险贷款有573笔,金额1077.6万元;重点领域贷款至检查日无。

五、处置措施

为化解存量贷款中信贷风险,提升贷款质量,盘活不良资产,提高经营效益,对排查出的信贷风险提出以下化解风险措施:

(一)加大清收加度。根据信用社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贷款清收方案,采取责任清收、行政手段清收、法律手段清收,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逐步化解信贷领域风险。

(二)落实责任力度。以信贷风险排查为契机,对风险贷款处置落实到每个人,以包收责任人签订清收责任状,限期清收处置到位,与工资挂钩严格考核。

(三)加大追责力度。对“三违”贷款、违规自借贷款、假冒名贷款等,对相关责任加大追力度,可以执行停岗收贷、专职收贷或退出信贷员队伍。

贷款风险报告 篇2

一、基本情况

“昆明市西山区帮克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26日开业, 属云南省首批小额贷款试点公司之一, 也是西山区目前唯一成立的一家小额贷款公司, 注册资本金为2660万元。该公司经营策略的定位是:寻求银行服务的空白点, 与银行服务形成互补关系。目前主要经营富滇银行、农村信用社分支机构推荐的相关业务, 如搭桥贷款。截至2009年6月末共计发放贷款49笔, 累计发放金额为8631.3万元, 收回贷款本金5829.92万元, 收回利息43.57万元。贷款期限最短为2天, 最长为6个月, 贷款利率最低执行年利率4.17%, 最高执行14.4%。

二、公司业务流程和风险防范

该公司的贷款发放流程基本能按审贷分离的原则, 由市场营销部提出项目和调研报告, 交贷款审批部初审, 再交贷审会和董事会审定, 同意后才发放贷款。

在风险控制方面, 该公司目前还是比较谨慎的, 发放的均为抵押贷款, 聘请了专业的风险控制人才进行分析评估, 首先对借款人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 在还款来源、抵 (质) 押物、保证人落实的前提下, 才发放贷款。按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目前所有贷款均属正常贷款, 贷款利息回收率高达100%, 风险控制相当成功, 但信贷行业一直以来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风险防范至关重要。如何防范风险, 该公司的财务总监认为, 在客户对象的选择上, 更看重的是贷款人个人的品质, 她说:“企业的实力、品牌以及经营管理等是我们考察的重点, 但企业家个人的人品和信誉十分重要, 道德风险才是最可怕的”。

三、存在问题

(一) 该公司位于昆明市主城区的西昌路, 由于客源等原因, 对于“不得从事辖区以外的各项小额贷款业务”的规定, 未进行严格区分, 发放的贷款大多不属于西山辖区的客户

(二)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主发起人的特点, 使得该公司在“坚持服务‘三农’原则, 贷款的投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做得不够理想

(三) 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较大

根据“小额贷款公司要坚持‘小额、分散’的原则, 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不得超过200万元”的规定, 该公司对同一借款人贷款额度高达500万元, 远远超过了管理办法的规定。

四、对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的初步思考

小额贷款公司面向农村和中小企业开展“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业务, 不仅给民间资本提供阳光化运作、实现资本增值的途径, 同时对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引导民间资金回流到农村、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从去年以来, 随着社会各界就如何加大对小企业贷款扶持力度的呼声越来越高, 小额贷款公司的灵活便捷及良好发展态势更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但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风险管理问题。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促其稳健经营, 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调查, 我们对小贷公司风险的产生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 按照《管理办法》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只能以股东出资额进行贷款, 不能吸收存款

而实际小额贷款公司资金贷放的速度要快于资金回收速度, 尽管还规定“小额贷款公司可以从不超过2个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融入资金”, 但是从实际操作和庞大的市场需求看显然还是滞后和不够的。后续资金不足在所难免, 流动性风险将成为困扰小额贷款公司进一步的发展的一个瓶颈。

(二) 按照《管理办法》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投向“三农”贷款的比例不得低于50%, 而且只能在注册地行政区域内开展业务, 不允许跨行政区域经营

这一规定使小额贷款公司业务相对集中在一定领域、区域内, 导致了风险集中, 一旦遭受天灾, 整个区域的农业生产经营受到影响, 农民收入减少, 在农村基础配套设施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的情况下, 必然会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同时面临着很大的经营风险。

(三) 应注重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员工的素质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是金融企业, 不准吸收存款, 不核发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但也不是一般的企业, 他所经营的是特殊商品———货币, 他要求有熟悉金融业务并具备风险管理意识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经营团队。《管理办法》对此也有相关规定, 但在实际操作中, 公司从成本等因素考虑, 小额贷款公司的队伍存在着人员少、金融业务知识欠缺、专业技能弱等问题。如在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公司内部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员工培训跟不上的情况下, 产生操作风险的可能就在所难免了。

(四) 应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 这种法律、法规的欠缺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尚不明确, 因为目前的《贷款通则》、《商业银行法》、《公司法》与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存在着矛盾的地方和法律监督的空白状态。由于法律的欠缺使得对其监管也存在一定问题, 地方政府、工商部门、银监局、人民银行等监督管理机构都没有适用的法律作为监督依据, 由此, 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并购贷款风险先行 篇3

一、并购贷款

并购贷款的松绑对我国的银行业和企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并购贷款有利于加速产业整合,升级、优化结构,丰富了企业并购的手段。有助于中国企业在海外进行优质资产的并购,为中国企业战略性产业性并购时提供资金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银行业在传统业务领域竞争激烈,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现有的业务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商业银行快速发展壮大的要求,对业务创新的要求呼声渐长,并购贷款业务正好可以满足银行的这一诉求,开辟了一个新的业务品种。但是,并购贷款的具体操作十分复杂,风险相对来说也较高。

二、《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对风险控制的规定

如何控制风险是并购贷款成功与否的关键。银监会公布的《指引》中对开展并购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在风险评估方面,银监会对各项风险评估都给出了原则性的指导意见,其中包括战略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整合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国别风险、汇率风险和资金过境风险等。在风险管理方面,对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资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一)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控机制;(二)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低于100%;(三)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四)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五)有并购贷款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同时,也对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业务受理、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主要业务环节以及内部控制体系的管理与控制做了原则性的指导。

三、并购贷款风险控制的几点思考

在银行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并购市场不规范、资本市场发展有限的情况下。并购贷款的风险之高显而易见。各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上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企业的甄别问题、贷款的应用问题、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

1、企业的甄别问题

如何做好企业的甄别是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的首要问题。一些专家学者表示银行从风险的角度考虑,要由低到高来选择企业,那些规模大、效益好的企业往往风险低,当成为银行提供贷款的首选对象。从银行资金安全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并购贷款推出的真正用意。商业银行并购贷款业务解禁有利于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帮助国内企业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并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整合国外企业资源,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实现整个行业的整合优化。所以说企业并购的项目可行性和产业长远发展等因素也应该作为企业甄别的重要因素来考虑,不应仅仅局限于企业眼前的规模和效益。

如何才能做好企业的甄别?在这方面,我国各商业银行也不断的探索可行模式。2008年12月25日,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分别与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签订《开展商业银行并购贷款合作协议》,联合推出了总金额达1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并购贷款额度,作为企业并购专项贷款。上海联交所将利用自身的企业并购重组平台优势为企业与银行搭起桥梁。一方面,上海联交所向签约银行推荐优秀企业和优秀项目,动员所属会员和有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的企业在银行开户;另一方面,银行利用自身的人才、信息、资金优势,向上海联交所及其会员提供并购重组顾问等咨询服务,并向符合条件的企业及项目提供“并购贷款”。在这种模式下,上海联交所作为“中间人”,在一定程度上为银行甄别企业起到了把关的作用。银行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企业的信息,从而尽可能的降低风险。

2、并购贷款资金的应用问题

并购贷款资金如何应用是整个并购贷款业务开展过程中最难以控制和最为关键的步骤。例如:资金的投向如何,不同进度阶段资金如何介入,何时进行交割?这些诸多的问题因不同的项目而不同,所以给贷款资金的具体应用的操作性增加了许多的难度,这也加大的并购贷款资金的风险性。

目前关于并购贷款资金的应用,业界一直较为担心的是如何防范企业将并购贷款资金用作二级市场炒股资金?这也是商业银行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按照1996年央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规定,“借款人不得用贷款资金从事股本权益性投资”。而此次银监会规定。并购贷款可以用于购买股票。如果被并购方企业是上市公司,并购方企业在二级市场通过收购被兼并方企业股权来实现兼并收购。如何监测、判断究竟是正常收购,还是在炒股?可见,商业银行在并购贷款资金应用方面的风险控制还需进一步加强规范。

3、专业人才匮乏问题

制约银行在并购贷款风险监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专业人才的不足。并购贷款业务严格意义上属于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来说并购贷款业务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并购贷款的项目投向、项目跟踪监控的难度很大,以目前商业银行风险投资部的实操水平,银行业有并购从业经验的专业人士相当匮乏,要完成所有并购环节的风险管控难度不言而喻。商业银行缺乏并购贷款风险管理专业人员无疑是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此项业务的突出问题。

4、法律、法规需不断的完善

目前关于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详尽,急切需要完善。由于商业银行开展并购业务十分的复杂,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许多环节是原则性的指导。虽然这样各家银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操作。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的隐患,加大了风险性。例如:如何防范企业将并购贷款资金用作二级市场炒股资金?银行如何对担保物进行处理?因此,监管当局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的细则,引导和促进并购贷款业务规范健康发展。

总之,并购贷款对于我国的银行和企业来讲都是一个全新的业务。特别是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的甄别、贷款的应用、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完善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难题,急需解决。

参考文献:

[1]《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中国银监会银监发[2008]84号文件

贷款风险报告 篇4

为加强风险管理工作,及时、真实地反映和了解信贷资产的动态风险状况,提高XX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对信贷风险的反应速度和化解能力,为本公司有效控制和处臵信贷风险提供决策依据,特制订本报告制度。

一、风险预警的含义

风险预警是指通过贷款三查收集的资料信息,及时预测和发现各类贷款潜在的风险,分析风险因素,提出处理方案并实施。

二、风险预警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覆盖原则。各业务部门在实施“信贷风险预警及报告”制度时,应覆盖公司全部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和自然人贷款业务。

2、实事求是原则。各业务部门及信贷管理人员既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借款人,还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反映借款人的潜在风险及已经暴露的风险,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隐瞒风险,知情不报,甚至欺上瞒下,违规操作。

3、及时通报原则。各业务部门在实际信贷工作中,如果发生了对本公司贷款安全回收有重大不利影响的突发事件,应立即在第一时间通报公司董事长、经理、股东和风险管理部门。

三、风险预警的要求

1、快速反应。由于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原材料涨价、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借款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公司信贷资产也将面临各种风险,信贷人员要加强贷款三查与分析研究,密切关注各种潜在的风险隐患,及时发现并正确判断风险,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保全信贷资产,将各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逐步前移。防范风险绝不是要等到借款人出了问题再采取措施进行处臵,而是要把风险防范逐步前移,善于在贷款各环节的日常管理工作中捕捉信息,掌握第一手资料,从中分析出潜在的风险,及时预警,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

3、落实责任。信贷员是风险预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当借款人出现风险后,信贷员要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相关领导和部门。

四、风险预警的重点内容

(一)、当借款人发生下列情况时(包括但不限于),信贷员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本部门领导汇报,如果本部门领导在一天内无任何答复或反馈意见,信贷员可直接向公司风险管理部预警,并上报书面报告。情况紧急时信贷员先用电话向公司董事长、经理、股东和风险管理部口头汇报,三天内补报书面报告。〈1〉、借款人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如进行租赁、分立、承包、联营、并购、重组等;

〈2〉、借款人经营活动发生显著变化,处于停产、半停产或经营停止状态;

〈3〉、股份制企业主要股东或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动。企业经营层或股东之间发生重大意见分歧或闹不团结,且依靠自身难以解决,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严重影响的;

〈4〉、企业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法人代表或主要股东(包括自然人的借款人)或高级管理人员被拘审、“双规”、监视拘留、逮捕的;意外死亡的;已确认失踪、或连续5天以上无法正常联系的;

〈5〉、借款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尤其是挪用贷款炒股票或房地产,给贷款偿还带来严重影响的;

〈6〉、借款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提供财务报表、业务信息及抵押担保有关信息的,或拒绝信贷工作人员调查及不配合调查的;

〈7〉、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借款人经营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并将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的; 〈8〉、发生银行承兑汇票垫款或其它垫款的;

〈9〉、借款人承接出口业务或大额订单,未能按照合同约定按时保质保量发货,可能承担重大违约责任的;

〈10〉、借款人遭受自然灾害或不可抗力侵害,损失严重,或损失虽小,但短期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的;

〈11〉、借款人抵(质)押、保证担保情况发生明显恶化的。①抵(质)押物严重损坏、缺损或流失的;抵(质)押品价值大幅度下降的;抵(质)押物被非法变卖的;抵(质)押物被人民

法院依法查封的;抵(质)押无效的情况等;②保证人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明显恶化、保证能力严重不足的;

〈12〉、借款人通过不正当手段骗取贷款的、无正当理由拒不还款、恶意逃废金融债权的。保证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担保责任的;

〈13〉、借款人或保证人发生重大涉案诉讼的; 〈14〉、借款人连续三个付款期或在合同期内累计六个付款期未按时偿还贷款本息的;

〈15〉、对贷款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其他突发情况。当借款人发生上述情况之一时,个人类贷款应向借款人和保证人宣布借款提前到期可通过直接从借款人账户扣划或诉讼行使权利维护债权。

(二)、当借款人发生下列情况时,各信贷员必须在次月的5日前将所管的贷款企业发生的风险情况汇总,写出书面预警报告上报公司风险管理部。情况紧急时可随时单独上报。〈1〉、企业法人对外的股本权益性投资超过其净资产50%的;

〈2〉、营业执照、法人代码证、税务登记证未按规定正常年检;

〈3〉、企业管理层主要成员(包括自然人的借款人)违法经营或经常参与黄、赌、毒,或夫妻感情及家庭出现严重问题的; 〈4〉、借款人贷款到期后经常发生借新还旧(经公司批准的

除外)、借款还款或已发生贷款逾期的;

〈5〉、由于市场因素及自身原因,借款人生产经营状况逐渐萎缩、恶化或产销利逐步下降及出现非正常亏损的;或借款人各项财务指标明显变差,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和净现金流量呈逐步下降趋势,甚至出现非正常流出的;

〈6〉、借款人项目建设与预定计划发生重大偏差或未获得有效批准手续的。项目建设资金未按预定计划得到落实的;

〈7〉、借款人开始变卖用于生产的设备和原辅材料,可能导致停产歇业的;

〈8〉、借款人设备利用率很低,开台率严重不足,可能引起大额亏损的;

〈9〉、借款人虽然生产经营正常,资产利润率较高,但净资产一直未有增加,贷款数额多年未有下降,明显存在经常性抽资行为(包括由于年终分红后引起流动资金不足)的; 〈10〉、借款人明显存在偷漏税情况或经税务部门检查确实存在偷漏税的;

〈11〉、借款人发生对贷款偿还足以带来不利影响的其他情况。

上述风险预警的内容适用我公司现有各类贷款等业务。

五、风险预警报告(书面报告)的内容

(一)、单个借款人风险预警报告力求能充分说明问题,内容包括:

1、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基本构成、生产经营、财务及相关情况;

2、出现风险的详细情况,包括风险成因、目前事态、风险后果;

3、信贷员对此已采取的措施;

4、贷款情况及抵押担保情况;(包括贷款期限、五级分类形态、抵押物明细、保证人保证能力分析等)

5、信贷员下一步工作对策设想,需要公司帮助协调的事项;

6、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二)、汇总风险预警报告(书面报告)力求简单明了。内容包括:借款人名称、贷款数额、抵押担保情况、简要生产经营情况、发生的风险、已造成或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拟采取的措施等。

六、风险预警的工作要求和措施

〈1〉、加强领导,认真实施。做好风险预警,防范信贷风险是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重要措施,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风险预警工作。公司总经理要经常督促信贷人员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及时掌握借款人生产经营的动态情况,检查分析公司贷款面临的各种风险,及时预警,确保此项工作切实落实。

〈2〉、实事求是,如实反映。金融危机的传导效应目前正在逐步显现,信贷资产已进入了风险高发期,这一点必须引起信贷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要密切关注宏观经济的走势、借款人企业 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状况,实事求是地分析信贷资产已经存在的风险和潜在的风险,如实反映,如实预警。公司重申,坚决反对各部门为了本单位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隐藏风险,有问题不报,弄虚作假,贻误防范和处臵信贷风险的最佳时机,如有发现,公司将严肃查处。对于发生的每笔风险预警,信贷员必须逐笔报风险管理部备案。对于发生的风险,如有备案记录,公司将按实际情况来认定各部门领导、信贷员是否尽职,是否免除相关责任。

〈3〉、落实“三查”,及时预警。要想风险预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将风险防范逐步前移。信贷工作人员要真正做到贷前调查要实,贷时审查要严,贷后检查要勤。公司要求,信贷员在调查报告中都必须对借款人的风险情况进行提示,严禁弄虚作假。凡是贷后检查发现借款人存在上述重大风险情况的,公司风险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信贷资产安全。

〈4〉、执行措施,及时反馈。对于发生的风险预警,公司风险管理部将会及时介入调查,提出处臵意见,各业务部门领导、信贷员应认真落实公司提出的处臵意见,及时将落实情况书面反馈给风险管理部。

〈5〉、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公司明确,信贷员是单个借款人风险预警的第一责任人,公司业务发展部部长是汇总风险预警的责任人(汇总预警的内容由信贷员提供),公司经理是公司风险预警的第一责任人。风险管理部具体负责风险预警工作的组织

和实施,对风险预警不及时、弄虚作假、隐藏风险、贻误时机,或虽已上报但未按计划措施落实的各业务部门领导、信贷员,风险管理部门向股东建议,取消对各部门的授权,并采取相应经济处罚。对工作不负责任,连续多次发生有问题不报、有风险不预警的各部门领导、信贷员,公司将解除劳动关系。

本制度由抚顺市信达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制订、解释和修改。

贷款风险报告 篇5

一、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风险

(一)市场和开发单位风险。

首先,房地产业是最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安全。当房地产市场因过度投机行为催生或扩大房地产泡沫时,必然带来信贷规模的持续膨胀。一旦泡沫受刺激破灭,资产价格急剧下降,极有可能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届时将无法正常回收贷款,即使通过处置抵押房产也可能无法完全收回贷款本金,从而导致逾期贷款的集中爆发。其次,开发单位经营过程中出现资金链断裂导致楼盘烂尾或者房屋出现质量问题、延期交房、权证办理不及时等原因,造成购房者损失,借款人的还款意愿降低,不愿意继续还款,将矛盾转嫁给公积金中心。三是,开发单位存在恶意欺诈行为,勾结内部人员骗取公积金贷款,在取得公积金贷款后,挪作它用或卷款潜逃,造成资金损失。目前,我市房地产市场虽较为平稳,但潜在风险和隐患已偶有显现。比如,XX。相邻的XX市据头条报烂尾已成批量。

(二)借款人的风险。

一是由于住房公积金贷款期限长,额度大,借款人、抵押人、担保人及抵押物在还款期间有可能发生变化,可能由于失业,伤残等丧失还款能力,或是借款期间借款人有死亡或其他突发事件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导致贷款不能按期足额收回,形成逾期或呆账。二是借款人有意赖帐,套取贷款,假借款,恶意不还款等。有的借款人以各种理由拖欠或故意赖帐不还贷款,还有的因为不是公积金缴存人,借用正常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做购房贷款申请人,日后出现纠纷,影响贷款的偿还。类似情况在我市严防死守、严密防范下虽极少发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几率会越来越大。

(三)内部管理风险。

中心办理贷款各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贷款调查、审核、审批等环节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工作疏忽等因素,对不符合规定的贷款给予办理,最终导致了不良贷款的产生,给中心造成了无法追偿的损失。还有,是中心内部管理薄弱,借款人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造成“重复贷款”或夫妻“双方贷款”,加重了借款人的负担,从而形成了贷款风险。这两种情况,目前我中心尚未发现,但据新闻媒体报道外地中心发生多起,个别人员还受到刑事处罚,这是潜在的风险。

二、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的防范措施

针对住房公积金贷款存在的风险,我中心牢固树立风险意识,严密筛查风险点,积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千方百计降低公积金贷款风险,做了大量工作。在这次调研中,通过与一线工作人员座谈、探讨,我认为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风险管控。

(一)针对房地产市场“泡沫”原因。

一是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发现机制。尝试委托专业的分析机构,收集市场风险管理初始信息,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提炼、分析、对比,并对房地产项目的市场前景、管理能力、运营能力、财务能力和营销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为管理中心做出风险评估和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北京、广州、深圳已有先例,他们每年委托专业分析机构对风险做一次评估,效果很好。二是调整贷款政策。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已出现过热后萧条迹象,应根据市场状况相应调整公积金贷款政策,如提高公积金贷款购房首付比例,压缩贷款占比份额,挤出房地产“泡沫”,提高贷款资金安全。

(二)针对借款人原因。

首先应该重点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通过对借款人的教育程度、职业职务、年龄信息、收入稳定性、发展前景、家庭经济环境、抵押房产风险情况、保证人的担保资质与担保能力等,加强个人资信评估,准确的掌握借款人的各项具体情况,有效防范信用风险。其次落实公积金贷款全程担保,公积金管理中心与有资质、有实力的大型信贷担保机构合作,实施公积金贷款全程连带担保,有效化解公积金贷款信用风险。几乎所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中等城市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来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我市一直在探索这种办法,但一直在路上,没有落地。

(三)针对开发商原因。

首先要做好项目准入审查工作,对开发商的资产情况、信用情况、经营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准入项目的“五证”情况、施工情况、销售情况进行实质审查,严把项目准入风险关。其次要加大风险排查力度,对合作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正常类、关注类、风险类),每月一查并建立动态台账。同时通过信用查询、网络信息等手段掌握开发企业最新动向及财务状况,关注楼盘是否有“烂尾”迹象并及时采取追贷、停贷、缓贷等措施,切实防范期房楼盘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

(四)针对住房公积金中心内部管理原因。

首先要提高放贷人员的素质,重点强化四个意识。强化规范意识,使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催收、内部稽查等工作流程化,制度化,处处管理规范;强化风险意识,严格贷款申请人的资格关,抵押担保关,审批发放关和还款催收关,把风险意识锻炼成为放贷人员的潜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建立健全终身责任制,不论是失误还是有意违纪都要终身负责。其次要加强内部稽核控制,实施全面监督反馈制度。内部稽核必须在形式上和实质上保持独立,确保内部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加大内审力度,实行稽核处罚制和稽核告戒制。第三进一步健全完善大督查制度,每年抽调一定力量对贷款业务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问题、修正问题、堵塞漏洞、清除风险。

委托贷款风险防范 篇6

1、按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的基本要求进行贷前调查、授信风险评价及贷款支付。虽然委托贷款的对象和用途等要素由委托人确定,但银行也应对借款人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对借款人的基本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进行基本审查,并按“三办法一指引”的要求进行贷款资金的支付。

2、加强委托贷款合同管理。1)在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委托贷款合同时,建议要求委托人作为一方当事人在合同上签字。若银行分别与委托人及借款人签订合同,建议借款合同及相应的担保合同经委托人书面确认。2)在履行委托贷款合同时,如果需要变更委托人的指示,建议取得委托人书面同意;委托人指示的变更,建议要求以书面形式作出,银行保留相应的书面文件。3)银行作为受托人,应明确其作为受托人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不应承担任何因委托人和借款人原因造成的风险损失。

3、及时告知委托人关于借款人情况变动。银行在委托贷款发放后,建议将从公开信息渠道可获知的借款人出现的任何可能影响贷款安全的情况及时书面通知委托人。

仓单质押贷款风险防范 篇7

一、仓单质押贷款风险

(一) 质押货物价值虚高

一些借款人为了多得到贷款, 想方设法将质物的价值抬高, 而物流仓储企业为了招揽业务, 不惜弄虚作假迎合这种需要, 使得资产价值评估带有很大水分。还有的物流仓储企业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对质物的价值判定不准, 以致评估结果失真。此外, 由于质押货物属于动产, 其市场价格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 当价格下跌时会造成质物价值缩水。当质物价值接近或低于贷款本金时, 贷款风险就会随之显现。

(二) 质押权利无法实现

具体包括:以伪造或编造仓单质押, 个别借款人串通物流仓储企业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 向银行骗取贷款;以权属有争议货物质押, 当买卖双方形成争议, 质押人虽持有质押品, 但并不实际拥有此财产;重复抵押, 借款人以同一货物先后向不同的银行抵押, 分别取得贷款, 致使一方抵押权落空, 被迫成为信用贷款。

(三) 质押货物缺失

质押物缺失风险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由于保管不善或发生火灾等意外事件, 使质押货物丢失、变质或损坏, 仓单只是一张纸而已, 并无实际价值;二是在仓单质押期间, 发生仓单遗失或出质企业恶意挂失等情况, 使银行面临质押无效的风险。

二、仓单质押贷款风险防范对策

(一) 审慎选择质押货物

首先, 质押货物应属于使用广泛, 变现性较好, 价格波动幅度较小且不易变质的商品, 如各类基础生产资料。其次, 质押货物存在公开的交易市场, 销售渠道广泛, 且应考察货物来源的合法性, 避免质押走私、违禁物品、国家禁止交易和限制交易的商品。再次, 要保证质押货物产权明晰, 并已足额缴纳了关税、增值税、仓储费和运输费, 不存在产权、税费等方面的经济纠纷。最后, 为避免仓储、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的损毁而带来的资金风险, 应要求借款人在提供仓单的同时提交相应的财产保险单, 第一受益人应为质押权人, 即贷款银行。

(二) 严格借款企业与仓储企业准入

银行开展仓单质押贷款业务应谨慎选择客户, 要重点考察借款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尽量选择那些主营业务突出, 经营状况指标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经营现金流充沛, 内部管理制度健全, 管理者素质较高, 且无不良信用记录的企业。同时还要选择资信良好、综合实力较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仓储企业进行合作, 其中标准仓单质押贷款的合作方应当是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单位, 行业知名度高。

(三) 规范仓单格式与内容

为加强管理, 银行可要求物流仓储企业按《合同法》规定记载所需的内容, 包括对存货人的名称和住所、仓储货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件数和标记、仓储货物的损耗标准、储存场所、储存期间、仓储费、仓储货物保险等, 都作出明确规定, 并形成固定格式。质押仓单必须要求货物业主 (借款人) 背书记载质押事项, 背书后的仓单作为重要权利凭证归档管理。

(四) 加强质押货物监管

借款企业首先要与仓储企业签订仓储协议, 明确货物的入库验收和养护要求, 并要求货物在入库后即开具专用仓单, 同时明确专用仓单上所标明货物已属抵押给银行的货物, 故货物在出库前必须征得银行同意, 否则损失由仓储企业承担。同时银行应与仓储企业签订《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 要求仓储企业承诺质押仓单与货物单货相符, 手续完备;质押期间无银行同意不得向借款人或任意第三人发货;不得以存货方未付有关保管费为由阻挠银行行使质押权。此外, 为了确保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在银企签订的质押贷款合同中须申明, 由借款企业保证仓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否则因此产生的贷款风险由借款企业负完全责任。

(五) 设立专用监管账户

贷款银行应与借款企业签订“账户监管协议”, 明确借款企业要在贷款银行开立专用监管账户, 仓单项下所有货物的销售回笼款必须全额打入监管账户。银行只有在确认销售到账后才通知仓储企业释放相应货物。该账户内款项专项用于归还仓单质押贷款, 未经贷款银行书面同意, 不得挪用。

(六) 合理确定仓单质押价格及折扣率

准确认定仓单价值, 并给予相应折扣率, 是控制仓单质押贷款风险的重要环节, 过高的估价或折扣率都会给银行保全和处置资产留下潜在风险。因此, 可以根据货物存放地的市场价格或生产商与交易市场签订的代销暂定价来认定仓单价值。同时通过分析该种货物三年来的市场价格波动情况来判定其波幅空间, 波幅小的折扣率可以大一些, 比如七折甚至八折;波幅大的折扣率必须有所下降, 六折或五折不等。作为补充保证, 还应设立风险保证金制度。

(七) 强化贷后管理

贷款银行应定期组织人员对质押货物进行实地查看并做好记录, 对质物的数量与进出库情况进行核查, 监督借款人及第三方仓储企业。银行经办客户经理应密切关注质押货物的市场价格变动, 防范信贷风险。当质押货物的价格波动超出了一定范围, 应采取必要的措施, 相关的处置方式需在贷款前以书面协议与借款人作出明确约定。

(八) 及时释放质押货物

由于一张仓单项下的货物是在不同时间, 根据销售进度以多张不等量“专用仓单分提单”方式释放的, 因此从仓单进入银行获准质押放款开始就要由管户信贷员按仓单编号、日期、金额、仓储地等要素登记明细台账, 每释放一笔, 就要在相应仓单项下作销账记录, 直到销售完成, 货款全部回笼为止。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贷款风险控制 篇8

关键词:高校贷款;后勤建设;风险化解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9-0057-02

一、问题提出

高校后勤建设,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发的制度安排。根据1998年8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力,承担民事责任。”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在第六十二条也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学校为了发展而开始大量贷款搞基础建设。据统计截至2006年12月,全国已建和在建大学城有54个,其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全国高校贷款2100亿元。部分高校修建超豪华办公楼,修建面子工程也造成了基建贷款的大量增加。2006年媒体就报道过北京某高校学生食堂共三层,但是却修建了两所观光电梯,在全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一方面,我们需要确立后勤贷款科学的指标体系。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将引发高校财务风险。以中部某省为例,2000年,该省高校贷款规模为11.28亿元,截至2005年7月增加到77.52亿元,三年间扩张了587.23%,扩张趋势十分惊人。

与此同时,高校贷款的结构却非常集中。目前教育部重点高校(211和985高校)贷款相对容易,而一般性本科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贷款相对比较难。90%以上的贷款资金用于高校新校园建设和老校区改造,真正用于教学的贷款很少;部分高校贷款大部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往往都是采取借新贷还旧贷,没有很明确的还款计划。由于贷款规模过大,学校每年仅偿付利息就需要极大的开支,给学校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每年还本付息将存在巨大的财务风险。

高校究竟有多大的偿还能力?根据目前的高校财政拨款情况,基本上用于学校人员工资的支出;收取学费,国家明文规定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不少于20%用于弥补教学经费的不足,不少于1%的比例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只能将54%的剩余学费收入用于贷款的还本付息。即使将学费剩余54%全部用于还贷,对于规模巨大的高校后勤贷款本息来说恐怕也是杯水车薪。

可见,高校经费有限,贷款期限较短,无法短期还贷,部分高校后勤贷款规模大大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无力偿还贷款。为控制高校贷款风险,我国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04年7月13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教财[2004]18号),给出了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财政厅于2004年9月9日《关于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湘教发[2004]74号)。“解决高校后勤贷款只是个时间问题,具体解决方法正在研究中。”

三、防范建议

1.确立贷款风险意识。针对当前高校贷款规模增长过快的情况,需要有力控制高校贷款过度扩张。根据《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法律规定,在放贷前对高校贷款规模、利率高低、还款期限、未来可预期收入和偿还能力等进行科学评估,对在资产负债率(临界点)以下的学校采取贴息,限制高风险,控制总量,使高校贷款从资金源头得到控制。银行贷款虽然可以为高校提供经济支持,但同时负债又使高校具有了过去未有的财务风险,决定了高校在利用银行贷款时必须合理规避财务风险。

2.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加强对贷款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确保高等院校的贷款专款专用,高度重视和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完善高校学校经济责任制加强银行贷款管理切实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见》,为建立高校后勤贷款风险防范机制提供了量化指引。高校应建立适合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控制偿债风险。

3.多样化融资。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引进民资、外资等多种途径以解决高等教育经费不足的矛盾。一是通过参加科研招标等方式,多承担科研任务,以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同时组织好科研成果转让和产业基地建设;二是通过多种措施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高校,投资高校后勤建设等,切实解决高校扩招带来的宿舍严重不足问题;三是加强鼓励捐资助学制度建设,通过完善捐助法规使捐助者在经济与名誉上得到合法回报等方式,争取企业、个人向高校捐赠;四是通过向社会发行教育彩票和教育债券等方式筹集教育基金。高校的后勤集团吸引社会资本,成立一个范围包括全省的高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聘请专业机构或人士进行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对各高校的建设或其他事业进行投资,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并接受财政、审计和社会的监督。

3.完善债务偿还机制。高校、银行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文件要求,以模型为基础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认真研究国家有关贷款政策和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国家政策和资金市场利率走势以及项目建设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二是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延期还款损失。三是建立偿债准备金。为弥补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缺陷,保证按期偿还贷款,高等学校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应根据贷款规模和贷款期限安排偿债准备金。四是建立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及预警提示制度,依据高等学校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研究确定合理的贷款控制规模。高等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贷款管理的宏观监控力度,对个别已超出偿债能力、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高校,主管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通知并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贷款规模。学校要根据债务规模情况,建立相应的债务偿债准备金,在当年预算中进行反映,由财务部门实行专户管理。偿债资金的来源可为财政预算内拨款、学校自主收入等,主要用于消化因举债而形成的隐性风险。

4.改革《高等学核会计制度》,将基建会计核算并入高校财务核算体系,将基建支出作为高校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改变自筹基建经费以拔代付的核算方法,增设“基建拔款”、“基建借款”、“在建工程”、“基建支出”、“基建工程应付款”、“基建工程暂付款”科目。收到财政拔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拔款”;收到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建借款”。发生预付款时,借记“基建工程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发生应付未付工程款时,借记“基建工程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在建工程”一级科目下设“建筑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基建投资”、“待摊投资”二级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项目交付使用时,借记“基建支出”、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对已完项目结账时,借记“基建拔款”、“自筹基建支出”、贷记“基建支出”;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前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后发生的基建借款利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

5.运用公允价值理念,真实反映固定资产。对固定资产采用计提累计折旧及减值准备的方法核算。每年计提累计折旧时,可以采用直线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方法。选定使用计提累计折旧的方法后报主管部门和国资部门批准,经批准的计提折旧的方法不能随意变更。具体是:定期计提折旧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类科目,贷记“累计折旧”,年末根据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计提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贷记“减值准备”科目,固定资产处理时通过“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核算。

6.规范成本项目,科学核算教育成本。高校教育培养成本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构成。要点是:第一,要划分应计入和不应计入教育成本的界限。第二,要划分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和不应计入本学年教育成本的支出的界限。第三,要划分各类学生的费用界限。第四,要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总之,为保证教育成本的真实性,科学性,在具体操作中应从教育成本总额中扣除如下项目:一是扣除不属于教学支出比例的科研支出部分;二是扣除生师比不合理的支出,即应按超比例教学人员数和教学人员人数的人均工资及福利水平核减人员支出;三是扣除独立实体的支出;四是扣除高校的各类短期培訓支出;五是扣除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六是扣除固定资产盘亏毁损;七是扣除各项赔偿金、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八是扣除非正常活动造成的不合理支出;九是扣除对外投资支出;十是扣除其他与学生培养无关的费用等。

[1]李爱华.高校后勤贷款的理性思考与解决方略[M]科学时报.2007-6-25

[2]刘春华.高校举债财务风险的控制及实证分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3]赵善庆.我国高校债务化解的途径[J].社会科学论坛,2008(9).

[4]卿文洁.浅议高校后勤贷款的风险监控[J].湖南财专学报,2006(6).

[5]王璘.关于高校投资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理论纵横,2007(11).

[6]薛玉华.浅析高校后勤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山东农业教育,2007(1).

贷款风险管理探讨 篇9

摘要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它是以两权分离, 按期偿还为本质特征的特殊价值运动, 贷款风险是指清偿资金安全系数的不确定性, 表现为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无力清偿银行贷款本息, 使银行贷款无法收回, 形成呆帐损失。所谓贷款风险管理, 是指银行运用系统和规范的方法对信贷管理活动中的各种贷款风险进行识别预测和处理, 防范和降低风险损失的发生, 以及对信贷活动的影响程度, 以获取最大的贷款收益的信贷调控行为。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国有银行商业化, 并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是一种必然趋势。银行成为自主经营, 自担风险的企业实体, 首要的任务必须按风险原则管理资产, 加强对贷款风险的管理显得日益重要。本文探讨的是如何管理和防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问题, 主要是针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薄弱的现象进行研究。关键词:贷款; 风险; 管理

目录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1-2)

二、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3-5)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求„„„„„„„„„(4)

(二)是提高当前卧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4)

(三)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4-5)

三、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5-7)四、提高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7-10)

(一)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货款规模状况„„„„„„„„„„„„(7)

(二)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状况„„„„„„„„„„„„„„„(7-10)五、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10-11)

六、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11)

七、结论„„„„„„„„„„„„„„„„„„„„„„„„„(12-13)参考文献„„„„„„„„„„„„„„„„„„„„„„„„„„(13-14)一 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管理现状及成因分析

2002年初, 中国人民银行披露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些情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 截至2001 年底,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按四级分类为25.37%, 如果按照五级分类, 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30%, 其中需要核销的不良贷款比率大约为8%, 十家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平均不良贷款比率为12.94%, 108 家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为25.15%。2002年4月, 中国工商银行按国际通行的五级分类标准良贷款率为29.8%。按我国的四级分类标准, 不良贷款比率为25.7%,商业银行经营中产生不良贷款是必然的,但不良贷款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之内, 不良贷款的国际警戒线一般为10%左右, 我国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不得超过15%。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偏高, 特别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在剥离了14000 亿元的不良贷款之后, 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0%左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如此之高, 贷款风险管理状况不佳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在于以下几点:首先, 行政干预过多, 贷款难以优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国有性质以及产权关系的不明晰, 政企不分的现象仍然存在,国家为了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往往给银行下达行政性指令, 这使得银行失去了贷款的自主管理权, 在国有企业效益不佳和信用低下的情况下, 大量的不良贷款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其次, 银企关系扭曲, 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差, 贷款难以收回。我国银企关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信用关系, 不是经济学上正常健康的信用关系。工商企业普遍存在自我发展的意识, 依赖性很大, 自我积累的能力低, 而长期以来的银行供应资金财政化, 使企业对银行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型。企业在获得贷款后往往缺乏归还银行贷款的意识, 相反还千方百计地逃避清偿债务的责任, 这种扭曲的信贷关系,使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回流, 形成恶性循环。最后, 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缺陷, 贷款风险难以防范。银行管理体制滞后, 一是各级行的权责利不明确, 重贷轻管,重贷轻收, 二是责任不清, 奖罚不明。审贷分离, 分段负责, 集体决策的制度已经实行多年, 但由于风险责任不清,制度的执行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三是信贷人员素质较低,由于银行的业务发展快, 信贷人员不足和业务能力差的问题十分突出, 新手不熟悉业务, 老信贷员也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贷管理工作, 不懂得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使银行的贷款风险增加

二 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求

1995年7月1日, 我国(商业银行法)正式颁布实施, 意味着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进人实质阶段。(商业银行法》第四条规定: “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从此, 我国的四大专业银行也向其他商业银行一样走向市场, 参与市场竞争, 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要在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国有商业银行也必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但银行的大部分利润都来自于资产与负债的利差, 在银行资产负债率高达80%—96%之间的基础上,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自始自终要追求低风险, 保证贷款资产的低风险。它是贷款业务得以经营的基础, 没有贷款的安全性, 银行的收益利润将无从谈起乞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见, 在银行业的竞争中, 实施资产风险管理,努力提高包括贷款资产在内的资产整体质量, 以增强银行的相对实力是商业银行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是提高当前卧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

据对山东省邹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 仅19 95 年一年因企业破产使银行遭受的损失便达1450万元, 企业破产清偿率仅0.35% 左右, 最高也不超过1%。很显然, 现在的企业破产实质上是在破银行的产。

(三)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 造成银行难于在资产结构中实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优化组合, 资产投向单一。在我国, 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50 % 以上, 是银行运用资金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 这导致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所必须保持贷款安全性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现状来说, 实施贷款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银行业接轨的突破口。

三 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受各种因素干扰, 导致资产负债总量严重失衡, 贷款风险加大。

2.资金配置不合理, 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最大效益的发挥。在商业银行内部造成不是存差行就是贷差行: 资产结构不合理, 长期负债短期化和短期资金长期化矛盾突出。

3.现行的贷款质量差效益低, 相当数量的资金处于逾期、呆帐 状况, 欠息居高难下, 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严重地威胁着信贷资产的安全。为此建议, 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4.如何建立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机制?(1)建立资信评估机制。对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现状、产品销售情况, 以及发展前景等加以量化, 以量化指标进行严重考核评估论证,确保增量投向准确, 为贷款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2)建立贷款责任制和集体审批制度。用严格的贷款责任制约束信贷人员的行为规范, 确保贷款的发放合理。

(3)建立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推行抵押贷款、商业票据、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有价证券抵押贷款、企业担(联)保贷款等融资方法, 防止一物多抵押, 逐步减少信用放款。对于借款企业的抵押财产, 要视其是否参加保险, 财产的所有权及价值大小, 确保抵押品足值足额, 降低商业银行风险度, 提高贷款管理比例。

(4)建立各级评审机制、做到以防为主, 努力转化及时补偿。按不同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将风险基本权数划分为10%、20%、50%、100% 五个档次,同时,根据企业的信誉标准划分为AAA、AA、A、BBB、BB、B 六个等级评定贷款企业信用等级, 并成立企业信用评估委员会和贷款审批委员会。对资产风险管理遵循量化管理, 以风险变换系数与贷款方式的风险基础系数作为评价企业贷款风险度的标准。规定企业在限额之内信誉好的, 按净资产的一定比例或抵押物可贷值办理。(5)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在企业大额贷款审批, 或企业超前分配还款能力不足的, 应从贷款中提取一定比例, 或规定企业按一定比例提取“ 风险基金” 进行专户储存;已核实冲销的应及时冲销, 不能长期挂帐。

(6)建立并完善贷款资产经营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真正作到权Z责、利相结合, 把个人工资、奖金与各自所承担的风险挂起钩来, 使之成为真正的风险承担者。

(7)建立合理的贷款利率机制, 真正发挥利率促进贷款合理发放和及时收回的杠杆作用。

(8)健全企业贷款运行机制。提高企业自有资金比重, 增强企业承担风险能力。适当提高企业税后留利补充自有资金的比例, 要针对不同行业和企业效益高低, 制订出不同的增补,建立贷款风险追索机制。

(9)开展信贷资产清理工作, 分别不同情况, 采取相应措施, 积极组织清收工作。已经形成的风险贷款, 对确属破产、倒闭、兼(合)并的企业要采取果断措施, 处理抵押品和追究贷款担保人的连带责任, 并诉诸于法律

四 是提高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货款质量的必然途径

1.国有商业银行近年来货款规模状况

国家银行贷款总额以年均增长20% 左右的速度增加,贷款规模在逐年扩大。国家银行贷款占全国资金运用的比重为90%左右,新增贷款占国家新增资金运用的比重也在75%以上, 控制住银行贷款也就控制住了社会资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提高贷款质量是国家整体经济运行、发展的基础。

2.国有商业银行货款风险状况

(1)非正常贷款即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在贷款总额中比重上升, 风险加大

据(金融时报》报道,截止1995年9月底,仅西安市建设银行贷款总余额为267740万元,其中,逾期贷款61503万元,呆滞贷款12031 万元, 呆帐贷款586万元,分别占贷款总额的22.97%、4.49%、和0.22% , 而1994年6月建行总行正式颁布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实施办法》规定的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帐贷款余额与各项贷款余额之比不得超过8%、3%、l%。据统计, 目前全国不良信贷资产占资产总额的30%左右,其中,仅“两呆”贷款,基层工行、农行在25%—40%之间, 基层建行、中行在10%—15%之间。高比例的有问题贷款, 必然带来银行经营的高风险。

(2)国有企业亏损严重, 高负债经营使银行贷款在高风险的环境中营运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9年至1994年,国有工业企业历年的亏损面分别为16%、27.6%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13 个百分点, 企业亏损面为24.1%(而赢利企业不超过1/3)。1995年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额为8 83 亿元, 比上年增长34.5 % , 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额为409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20.5 %。同时, 国有企业多是负债经营。据有关部门对676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统计, 企业资产负债率19 93 年为70.6 %,1994年为71.9%;另据国有资产管理局对12.4万个国有企计, 资产负债率为75.1%,如扣除企业资产净损失和资产挂帐4仪刀多亿元, 资产负债率将上升到83.3%。而在国有企业负债中有80%以上是对银行的负债。企业的严重亏损与高负债经营极大地增加了银行贷款的风险。据测算, 目前在银行对国有工业企业的贷款中, 难于回收的不良贷款占25%一30%,约5300—8000亿元。(3)企业转制加大了银行贷款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仅截止94年9月底, 建设银行实施转制调整的贷款余额在10万元以上的贷款企业有1163家,风险债权达165.4亿元, 其中,高风险贷款印60.9 亿元,占风险债权总额的36.8%。由于存在隐性风险和统计出人, 实际数字可能更高。企业转制不仅使银行信贷监 督控制增加困难, 承贷主体难于落实, 从而导致银行贷款被架空,甚至可能使银行贷款严重流失。目前, 国有企业转制中废债、赖债、逃债现象严重, 仅企业破产便使银行贷款遭受巨大损失。据(金融时报》报道, 武汉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 在1994 年底已有38 家企业依法破产, 涉及建行的有8 家,占破产企业总数的21 %。这8 家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20345万元,负债总额为49389万元, 其中银行债务18057万元。据测算。这8家破产企业平均清偿率仅为8.72% , 这就意味着建行贷款有91.28 % 因企业的破产而流失, 其绝对额达16467万元。另据对山东省邹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调查, 仅19 95 年一年因企业破产使银行遭受的损失便达1450万元,企业破产清偿率仅0.35%左右,最高也不超过1%。很显然,现在的企业破产实质上是在破银行的产。

(4)银行资产投向单一, 加大了贷款的风险性

由于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健全的金融市场, 造成银行难于在资产结构中实行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优化组合, 资产投向单一。在我国, 贷款占银行总资产的50%以上,是银行运用资金获取收益的主要途径, 这导致了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抗风险能力较弱。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生存、发展的本质所必须保持贷款安全性的要求来说,还是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的现状说, 实施贷款风险管理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国有商业银行向国际银行业接轨的突破口。

五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贷款风险管理经验,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如下:(一)针对我国信用评级体制的不完善, 建立资信评估机制, 对企业的资金状况、经营现状、产品销售情况及发展前景等加以量化, 运用各种财务指标进行考核评估, 尤其应该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 确保贷款投向准确, 为贷款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二)建立贷款责任制和集体审批制度, 将贷款的责任明确到个人身上, 用严格的贷款责任制约束信贷人员的行为规范, 做到谁贷款谁负责,发生贷款损失时, 严格追究贷款责任人的责任, 并给予适当的处罚;同时对业绩优良的信贷人员进行奖励, 给予其足够的工作动力。

(三)建立各种评审机制, 做到以防为主, 努力转化及时补偿, 要密切关注企业的发展方向、贷款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时化解因企业经营不利和改变贷款资金用途造成的贷款风险。按不同的授信对象和资产类型, 划分风险基本权数, 同时根据企业的信誉标准评定贷款企业信用等级, 并成立企业信用评估委员会和贷款审批委员会, 对资产风险进行量化管理, 以风险变换系数与贷款方式的风险基础系数作为评价企业贷款风险度的标准。

(四)建立贷款风险的追索机制, 开展信贷资产的清理工作,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积极组织清收工作。检查抵押财产的完好程度和担保人的代偿能力有无变化, 关注抵押财产价值是否发生变化, 是否存在企业出售, 转移抵押等情况

(五)不断提升员工的素质特别是信贷人员的素质。贷款风险的大小与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信贷管理人员素质好, 贷款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反之, 则会大大增加贷款风险。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培育新生力量, 吸收具有较高文化水平和有一定银行工作经验的青年人充实信贷队伍, 二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每年给予信贷人员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培训,以提升其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一)利于实现资金资源分配的最佳组合。通过贷款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依据风险分散的原理将贷款资金进行合理配置, 既有效地降低了银行放款的风险, 又使银行的利润水平相对确定, 达到贷款资金的有效利用。

(二)利于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银行系统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支柱,商业银行的运行状况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商业银行贷款失控,导致银行的重大损失必然会通过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招致金融体系的动荡和经济的衰退。有效控制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就成为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三)有利于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实现。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在效益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统一的前提下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大, 而银行风险管理的宗旨正是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风险收益。

七 结论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的不可避免性。首先, 正在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我国国有专业银行不能避免贷款风险。把国有专业银行发展成为商业性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然而,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国有专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化过程中, 无论如何也不能避免贷款风险的发生, 实事也已证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 1.新旧两种信贷管理体制产生磨擦, 交替过程中必然因制度的不连接和操作不准确而产生新的贷款风险。任何一种制度的变化, 都会有过渡性的断裂带, 两种制度交替时期相互碰撞会产生新的矛盾, 两者的连接也会形成时间的空档, 从而给操作者带来困难和误差。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 国有专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很大程度上属于指令性计划控制, 多变的政策和强硬的行政措施, 使专业银行贷款自主权化为乌有, 企业吃银行大锅饭, 银行吃国家大锅饭, 专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较差。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 国有专业银行要向商业银行发展, 必然要打破资金大锅饭, 扩大贷款经营自主权, 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决定贷款投放。但是, 市场经济下的银行信贷政策如何操作, 如何与企业经营机制相衔接, 都是贷款运作中的困难, 而且信贷管理人员的市场风险观念也有待增强, 贷款决策的独立性也难以很快形成, 听命于政府的依赖心理仍然存在。这样,贷款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两种体制的影响, 决策不当形成风险难以避免。

2.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贷款行政干预仍在所难免。市场经济条件下, 国有专业银行的贷款行为要由银行根据市场要求决定, 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应该逐步减

少。然而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滞后, 实事上目前专业银行贷款除了尚未脱离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以外,仍有相当比重的商业性贷款是直接或间接受行政干预的。

3.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专业银行商业化双不到位, 加大贷款风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措施, 无疑有利于搞活企业经济。但是, 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 由于经济法制不健全, 企业制度不完善, 必然出现新机制先天不足, 经济活动不规范问题, 从而导致企业与银行的借贷关系错乱。一是企业借转换机制要求银行注入贷款。为贯彻国家政策, 银行在内部机制没有到位的情况下, 迫于压力给企业以贷款支持, 这种银行与企业改革双不到位的借贷行为必然导致新的风险发生。二是企业借转换机制时机, 与地方政府一道要求原贷款减免本息。企业转换机制意味着打破旧的企业组织制度, 三是企业在转换机制过程中, 随着组织结建立现代。企业,构的变化, 银行对企业的资金运行监督手段失灵。企业组织制度重新建立, 与国有专业银行的借贷关系随之改变, 银行无法对企业资金流向实施监督, 强行扣收措施无法奏效, 致使老贷款出现新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五年级科学 金属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下一篇:道歉信结尾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