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2024-06-11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精选8篇)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篇1

一、高校债务现状

(一) 高校负债总量大

由于1998年高校扩招浪潮的影响, 全国各地的高校都掀起了改扩建的热潮。加上我国财力的限制, 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再者我国的资本市场体系的不完善, 高校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方式非常有限。这就造成了高校大量的负债。据粗略统计, 目前, 全国仅72所部属高校的负债已经达到360亿元, 平均每所高校的欠债就有5亿元。而全国公办高校贷款规模更是高达2000亿元到2500亿元。仅以吉林大学为例, 2005年起, 吉大每年单单支付贷款利息就多达1.5亿至1.7亿元, 学校资金入不敷出的情况日趋严峻。

(二) 债务来源与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高校负债的总体结构来看。首先, 其债务来源不合理。由于前几年国家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和国家对高校办学给予政策上的倾斜, 以及金融机构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良好预期, 高校的贷款主要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 且很多高校的贷款都集中于某一家银行。其次, 高校贷款期限结构不合理。高校贷款主要集中于中、短期贷款, 长期贷款和政策性贷款相对较少, 这也导致了还款时间相对集中。

(三) 管理不科学

许多高校都为设置专门的贷款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 几乎都是由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这在很大程度上容易造成资金挪用的情况, 很难保证贷款资金专款专用。同时, 由于对财务风险的认识不足, 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还贷机制, 未及时足额提取还贷基金, 导致高校资金的配置极不合理, 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偿还管理混乱。

(四) 高校管理者存“侥幸”心理

目前我国高校以公立、国有为主, 高等教育投入属于公共投资的范畴, 同样用贷款资金建立起来的资产属于国有资产。这就造成了很多高校管理者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 学校的资产也是国家的, 所以贷款可以不承担还款责任。再加上近几年关于高校债务问题备受关注, 社会上流传着“国家财政免单, 债务赦免”等说法, 这就更加增加了高校管理者的“侥幸”心理, 敢于放开手脚, 大量贷入资金;同样, 凭着高校良好的声誉, 金融机构也愿意大量放贷给高校。但就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来看, “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责任”。因此, 高校管理者不应盲目乐观;且根据目前有些省份关于高校债务的解决办法来看, 高校或多或少都要承担一部分还贷责任。

(五) 偿债能力薄弱

首先从高校本身来看, 近年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 高校收取的学费中, 至少30%要用于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教学经费, 10%要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 1%要用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必须不少于25%用于返还学生。所以高校仅凭自身力量很难清偿债务;其次, 财政教育拨款也是财政部门按照当年的消费水平、物价水平等经过测算后划拨, 高校不会有过多的结余资金;再者, 高校毕竟属于非营利机构, 其他资金来源渠道非常有限;最后很多高校由于历史的原因, 其隐性债务负担严重。

二、高校债务化解途径

(一) 政府的角度

(1) 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虽然我国逐年在增加教育经费拨款, 但是国家财政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 政府在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政府应该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 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来保证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 且应逐年提高生均拨款水平, 建立有效的投入机制, 以保证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2) 设置还本、贴息专项资金。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针对高校现有的债务, 建立高等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 每年通过预算的形式, 为高校还本、付息设置专项资金。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还可以对高校贷款进行政府贴息, 同时出台政策将税务部门从高校征收的税收作为还贷付息的专项经费部分返还高校。在保证高校正常运转前提下, 逐步化解债务危机, 促进地方高等教育健康、持续、科学发展。

(3) 发行教育彩票。彩票是政府为筹集社会闲散资金而发行的附有一定中奖机会的有价证券。目前, 我国公开发行的彩票有中国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 为我国社会公益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针对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但经费严重缺乏的现状, 探索发行教育彩票, 既顺应了政府号召的“全社会都要关心教育事业”, 又拓宽了高校融资渠道, 解决了高等教育的燃眉之急。对于这种新的探索, 应首先做好宣传工作, 营造发行发行氛围, 取得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其次加强监管, 让教育彩票筹资实实在在为高等教育服务, 杜绝成为某些部门或某些人谋取福利的手段。

(4) 建立教育产权交易市场。教育产权交易市场就是使高校资本能在该市场上流通、交易和转换, 其主要功能就是促进高校间资产的兼并收购、盘和存量、重组和转换。目前我国高校教育资产总量巨大, 但是利用率水平不高、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如何科学、合理、经济的配置这些资源, 必须依靠教育产权交易市场的力量, 最终促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高等教育产权交易市场, 首先可以达到高校资产配置的经济性, 通过市场机制, 遵循供求关系的规律, 使高校资产的配置达到最大程度的经济性;其次可以促进高校内部间的结构调整, 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市场行为, 可以促进高校间优势互补, 实现高校科学重组;再次可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向产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产权交易市场的资产重组, 可以实现不同规模高校的合作, 组建高等教育产业集团;最后通过产权交易行为, 拓宽了高校融资的渠道, 为创业资本、民间资本、外国资本参与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一条方便之路。

(5) 完善教育捐赠机制。教育捐赠资金现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政府部门应当从自身角度出发, 以促进和保护教育捐赠为首要目的。首先政府要规范教育捐赠的程序, 加大对捐赠资金的管理, 保证捐赠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政府要加大对教育捐赠的激励, 特别是对捐赠人税收方面的优惠, 从而提高对教育事业捐款的积极性。

(二) 教育主管部门的角度

(1) 加强高校贷款专项审计力度。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是高校的直接管理机构, 针对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 应该进行一个总体的摸底, 其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入审计的力量, 对高校的负债金额、结构、种类进行全面的审计。对那些不合法的和不正常的债务进行清理检查, 并敦促高校尽快纠正其违法行为;其次对于高校挪用专项贷款的行为进行纠正, 保证贷款资金的合理利用;最后对涉及违法和贪污的, 依法送相关部门处理, 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追缴赃款, 以弥补损失, 保障高校贷款资金的安全。

(2) 加强管理, 科学把握高等教育规模。高校的负债主要用于改扩建和大型教学设备的购置, 所以要加大对高校负债的管理, 还必须从科学把握高等教育规模、防止高校盲目扩张入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 科学制定高校的规划、调整和布局, 特别是对新增高校项目贷款进行严格审查, 杜绝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其次严格规范高校贷款资金的使用, 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不定期抽查或定期检查高校的贷款, 主要检查项目贷款资金是否专款专用、贷款风险控制状况是否良好、资金使用是否有效、还贷计划执行是否有力;加大对贷款资金的核算, 建立和完善贷款资金的核算制度、年度使用报告制度和项目贷款资金的执行进度报告等, 保证贷款资金的使用客观、真实、有效;加大对高校管理者风险意识教育, 提高他们对负债引发财务风险的意识。

(3) 建立与完善负债筹资审批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 特别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银行贷款额度控制与风险评价模型》中的相关内容, 制定高校贷款申请和评估的各项规章制度。对贷款项目的审批必须经过客观、科学的可行性论证和民主决策程序, 必须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且必须敦促高校提前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和保障措施。还要对各高校进行科学的债务风险评估, 对超出预期偿还能力和超过风险警戒线的高校一律停止新增债务, 防止盲目贷款和降低财务风险。

(4) 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债券。首先由于高等教育在我国属于公共性产业, 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所以发行高等教育专项债券很容易受到人们的认可和接受;其次我国的经济体制和前期债券发行的良好声誉, 为高等教育债券的发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财政财力不足的情况下, 有必要借助这种方式来增加高等教育投入;再者从投资价值来看, 由于高等教育专项债券的高度公益性, 且在债券利率和税收方面有很大的优惠条件, 所以这种类似于国债的高信用等级证券必将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发行具有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专项债券是在财政投入不足的情况下, 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最好办法。既减轻了政府的短期财政负担, 又增加了高校的筹融资渠道;且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发行该债券募集来的资金, 进行统一调配使用, 着力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为高校化解当前的高额负债找到了新的源泉。

(三) 金融机构的角度

(1) 实行相关优惠政策。高校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其最大的特点是非营利性。虽然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其存在零利润、投资回收期长和刚刚起步等缺点;但是高校也具有贷款风险小、收入来源稳定和高成长性等其他工商企业所不具备的优点。所以, 金融机构在与高校合作时, 要综合考虑高校的自身特点, 从而采取相对优惠的贷款方式和条件。人民银行应该站在支持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 针对高校贷款的具体情况制订不同层次的优惠利率或浮动利率;同样在贷款期限方面, 也应区别于其他工商企业,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 最大限度提高高校贷款期限, 且针对不同的项目采取不同的期限;在贷款与还款的方式上, 应根据高校使用资金及回收资金的特点, 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2) 转换思路。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 已有向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结合我国金融市场, 考虑组建教育政策性银行, 主要为高校的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为高校提供长期政策性贷款, 并区别公立院校与私立院校的不同项目采取不同的利率政策、贷款方式。再者, 相关商业银行应该积极为化解高校债务需找新的途径, 在国家政策范围内, 最大限度的将高校的商业贷款转换为政策性贷款, 以减轻高校债务压力。同时, 政府也可在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设立教育投资担保公司, 既规范了高校的贷款行为, 也避免的国有资产的损害。

(3) 加大对困难学生的助学贷款力度。随着我国高等学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机制的不断完善, 高校拖欠学费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作为金融机构, 还必须加大对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深度和广度, 简化贷款审批手续, 缩短贷款发放周期, 这样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 又能很好的保障高校事业费的及时归拢,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高校的资金压力。

(四) 高校自身的角度

(1) 发行高校债券。高等教育债券是以高校为发行主体, 面向社会公众发行的不同于具有国债性质的一种专项债券。根据偿还的期限不同可以分为分期付息债券和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债券。为了让所有急需补充教育资本, 而单个学校又没有发债资格的高校均能从中获取资金, 相关政策中应同意发行具有连带责任的联合高校债券或高等教育产业集团债券, 解决一般高校发行债券难的情况。其特点主要有:第一, 债券发行的主体是学校, 到期后由学校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几乎没有财政压力。第二, 该债券是以学校的声誉及偿还能力做担保的, 其信誉等级相应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发行的高等教育专项债券低。它对发债学校的社会声誉及偿债实力等均具有较高的要求, 对申请发行债券的高校应由债券发行管理部门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 并由社会评估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而发债资格及信用评级为高校规范管理, 提高办学水平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同时, 对改革财政拨款机制, 建立产出型的拨款机制创造了条件。第三, 该债券的发行担保公司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专门指定的教育担保公司承担, 担保机制健全。第四, 高校债券的发行不会增加财政负担, 也不属于国债的范畴。

高校债券的发行必须要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必须要求其期限更长, 因为高校的投资回收期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相对较长;其次, 由于高校债券具有收益性稳定的特点, 所以其利率应低于公司债券;再者, 鉴于投资人购买债券属于投资的行为, 所以必须保证高校债券的流通性。同时, 同样要考虑相关的税费优惠;最后, 要加大债券资金的使用管理, 必须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 保证债券资金的安全和效益性。

(2) 资产证券化。高校自身资产丰富, 包括众多的产业和后勤设施以及条件完备的实验室等, 这为高校的资产证券化创造了很好的条件。高校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通过一定的结构转变, 对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新组合, 将那些缺乏流动性但未来现金流入预期很好的资产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通和转让的证券。高校资产证券化包括有形实物资产证券化与未来收费权证券化。高校有形实物资产证券化主要包括高校现有的实物资产和未来预期很好的项目。对于高校已有的实物资产, 可以根据资产证券化的流程进行操作, 以募集资金, 缓解高校面临的债务压力。对于那些有潜质的项目, 高校可以将现有的存量资产如土地或收费权抵押出去, 以获得项目建设的投入资金, 而建成目标金融资产, 为资产的证券化提供前提条件。对于高校有形实物资产的证券化, 高校必须加强对其现金流量的管理与清算, 由投资者、信托机构、银行和承销商等一起参与。待高校有了收入后, 将收入划给信托机构, 由信托机构返还投资者本息, 并将资产产生的剩余部分现金流扣除手续费后随同抵押资产一并返还高校。

高校收费权具有产权关系明晰、未来现金流入稳定等特点, 成为高校资产证券化的最佳选择。高校收费收入证券化是指高校将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应收学费作为未来资产, 把未来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换成为可以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一种资本运作方式。其资产证券化的基本运作模式为:首先, 确定需要在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规模, 在科学预测未来收费流的基础上, 确定应以多长时段的收费收入组成可供出售的资产池;然后, 由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机构收购资产池并发行收费收入支持证券;其次, 由专门的证券承销商销售证券, 并将销售收入划拨给资产证券化运作的机构;最后, 委托专门的信托机构进行资产池的管理, 并支付证券本息。

(3) 高校间拆借。高校间的资源共享, 如实验设备、场地设施、教育仪器等, 可以很好的降低高校的办学成本。通过高校间的拆借, 也可以解决高校遇到的临时性资金问题, 其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 也可以达到高校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和经济性。但资源共享是以内涵挖掘的方式来解决高校临时教育资本不足, 因涉及财产产权问题而一般不能永久性使用。

(4) 争取国际教育援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符合国际教育资助机构的资助条件, 所以在我国财政对教育投入有限的前提下, 最大可能的争取国际教育援助, 以壮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 是我国现阶段高校所面临的一个大好机会。争取国家教育援助, 高校必须做好相关的准备, 以接受国际援助机构严格苛刻的考查。对于已经争取到的援助资金, 一定要加强管理、专款专用, 树立良好的信誉, 为以后更多的教育援助打下良好的基础。

(5) 项目融资。占地面积大、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高校显著特点, 这也为高校项目融资创造了很好条件。对于地处闹市区的高校, 其周边土地和建筑物可以进行商业开发, 从而获得大量的办学资金, 缓解高校建设投入的压力。对于商业开发, 高校可以采取当前比较流行的融资模式, 如BOT。这样既可以解决高校建筑面积偏小的问题, 也可以减少高校资金的投入, 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三、高校债务化解制度保障

(一) 建立与完善高校评鉴机制

高校评鉴机制首先是对高校的投入产出进行效益评价, 然后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公共教育的经费拨款。其目的在于通过对高校的评鉴, 得出高校办学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的结论, 并将其与教育经费的划拨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期到达促进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和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同时, 对高校进行科学的评鉴, 主要是通过构建高校办学效益分析与评价指标体系来完成, 其评价结构同样能被高校投资各方使用, 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 加强高校产权制度建设, 完善高校办学自主权

由于我国公立高校都是由国家投资兴建, 高校管理者也只是形式代国家管理的权利, 所以对于高校财产的产权问题, 一直不受重视。我国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权结构的基本形式是采取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此, 对于处在社会大环境的高校来说, 同样应该明晰其产权问题, 即高校资产的所有权、收益权和使用权必须进一步明确, 加强高校产权制度建设, 落实高校实质性办学自主权乃公办高校产权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强高校的产权制度建设, 必须明确, 公立高校的资产都是有财政投资长期积累而成, 所以其最终所有权归政府所有。高校管理者拥有高校财产的使用权、支配权和部分收益权。产权明晰是吸纳投资的重要前提, 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产权分离模式有利于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使高校成为融资主体。在此种模式的产权制度下, 就必须对高校的现有财产进行认真的清理和科学的划分。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联合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高校由财政投资而形成的国有资产进行清理和登记, 按照法律程序完善产权手续, 从资产所有权到日常的财务管理使我国高等学校真正成为独立的法人。

(三) 改革高校核算体系, 建立全成本核算制度

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会计核算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不能真实反映资产、负债的实际情况, 且不利于计算成本, 导致成本无法真实计量。高校要想通过更过的筹资渠道, 筹集办学资金, 化解当前高额的负债压力, 势必会大量出现我出资你办学的情况, 学校将会更多地按照产业资本方式运作, 而不是遵从教育自身规律。所以, 没有一套完善、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 就无法进行准确的价格决策, 就无法引进民间资本投资, 无法促进高校提高现有资本与资源的使用效率。只有在全成本核算建立之后, 才能准确界定高校产品的成本, 进而控制产品成本, 才能根据高校产品的属性完善成本的分担机制, 政府、学生、社会、学校等主体的责任才能明确, 才能最大限度的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 从而达到拓宽高校融资渠道, 缓解当前债务压力, 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大兴、张媛媛:《我国高校债务化解方略探究——基于外部向度的分析》,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探讨高校贷款债务的化解 篇2

关键词:高校;贷款;动因;适度负债;债务化解

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中央做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育質量的战略性决策,以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它的提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单纯的数量化、规模化发展走上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的质量化发展之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完成了数量到质量的转变。高等教育质量不仅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等质量,还应包含高校管理工作的质量。高校债务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债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高等院校教育质量的优劣,解决好高校债务问题对于保障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国上下现在都在谈论跨越式发展,高校也不例外,高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资金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和无法回避的话题。在我国现行教育拨款体制下,国家对每个高校的财政拨款都是相对固定的,不太可能对某一个高校有过多的倾向性拨款,所以那些没有被列入985或211工程的高校要想单纯依靠财政拨款实现对其他高校的跨越,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保障高校跨越式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就必须通过其他途径来筹集解决高校发展过程中所急需的资金问题,恰逢1999年国家提出了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号召,为全国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壮大的机遇,从而引发了全国高校大规模的举债运动(主要通过向银行贷款)。

一、高等院校适度负债办学的特点

一个高校忽视风险过度贷款和怕风险而不敢贷款这两者都是不对的,这主要基于对风险的认识不够或存在片面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风险是与收益成正比的,适度贷款合理利用财务杠杆效应,可以为高校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度贷款办学特点具体如下:

(一)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

在现有资金来源渠道相对较窄的情况下,贷款拓宽了高校资金来源渠道,为高校提供了相对充沛的资金量。一所高校要想实现对其他高校的超越,资金是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没有资金的保障一切只能是空谈,所以贷款很好地解决了高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使得好多高校在较短的时间内办学规模、科研能力、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

(二)提高高校管理层的风险意识,增强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风险的能力

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管理层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高校作为学术单位,好多高校管理者认为只要将教学科研搞好就行了,至于风险等问题与高校无关,对面临的风险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尤其是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则显得更为薄弱,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而贷款与政府拨款不同不是无偿的,是需要还本付息的,是存在着偿还义务和风险的,所以通过适度贷款会主动引导高校去接受市场风险的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高校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显著提高社会效益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据相关数据统计,1999年扩招以后的最初3年里至少拉动了800亿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高校的基本建设中去,社会上出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有利地配合了国家以拉动内需为主的产业政策。

二、高等院校贷款债务现状及分析

(一)高等院校贷款现状

由于各高校战略目标的选择和认识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各高校贷款金额多寡不一、举债用途也不尽相同。我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2005年我国公办高校的银行贷款总额已达1500-2000亿元。全国1900多所高校几乎都有贷款,平均每所高校拥有1亿元以上贷款债务, 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多数高校的偿还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2006年,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8所部属高校2003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公告结果显示,部分高校由于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造成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到2003年末,18所高校债务总额为72.75亿元,比2002年末增长了45%。2007年5月,全国政协高校贷款问题调研组通过对重庆、湖北两省市高校贷款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到,仅湖北一省的公办普通高校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未偿还贷款本金余额就高达146.44亿元,另外2007年到2010年该省的高校贷款预计需求为162.40亿元,其中新增81.48亿元。

(二)原因分析

1、宏观层面分析。首先主要是与国家鼓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普及高等教育的政策有关,国家给了相关政策但却没有拨付相应的办学资金以让高校有能力吸纳更多的学生,在此情况下高校通过向银行借款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必然。其次主要是与政府目前的拨款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目前政府主要是按高校在校生人数拨款,高校为了追求拨款,盲目的扩大招生规模,过度贷款忙于基建等。国家已充分认识到单纯按在校生人数拨款体制的弊端,开始逐步改进,向着绩效拨款方向倾斜。

2、微观层面分析。首先与各所高校的战略定位及对今后办学方向认识上的差异性有关,有的高校以为只要满足了资金问题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全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忽视了质量发展和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至于债务问题,认为政府不会坐视不管,反正都是国家的,国家一定会帮忙化解债务,还存在着完全由国家办学的思想。其次与高校管理层对未来的形势认识不清有很大关系,认为反正想上大学的学生很多,学生多了收费多了贷款自然也就能还掉,导致在专业设置上片面求全,在办学规模上盲目求大、不顾实际追求规模化发展,添置各种软硬件设备和配备人员,完全不考虑自身优势和特色,造成了人力资源、教学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完全没把重心放在优势学科的做大做强上,甚至造成原先的优势学科被别的院校赶超,这充分显示了高校管理层对未来形势的认识严重不足。其实现在已经有迹象表明将来的生源会逐步萎缩,在高校数量越办越多,规模越办越大,生源不断萎缩的情况下,高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明显,将来规模大而没有深度和特色的高校最终只会落得被关闭兼并的命运。

三、高等院校保持合理债务结构对策

贷款与财政拨款不同,是需要还本付息的,任何单位任何人在市场条件下与市场打交道就必须要控制好债务风险,充分考虑资金使用成本和时间价值,保持合理的债务结构,具体讲要保持合适的贷款规模和贷款结构、保持合适的负债比率。所以在当今形势下,如何进行财务运作、合理筹措资金、降低贷款规模、改善贷款结构、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备选方案都有利有弊,在方案的选择上,我们只能选择利大于弊的方案、同时考虑一定的风险和基于将来趋势的科学合理的预判。笔者就相关现有贷款债务化解及未来如何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提出以下方案和措施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针对现有债务采取的清偿措施

1、短期贷款改中长期贷款或到期转贷方式。可以有效缓解高校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待以后财务状况好转时,再予以逐步清偿,这是一种暂时性的措施,只能暂时缓解短期贷款债务的到期偿付压力,不能从根本上化解贷款问题。

2、老校區与新校区置换。即通过拍卖老校区换取资金清偿银行贷款化解债务,由于历史原因,老校区一般都在闹市区,近几年来土地升值非常快,不失为一种化解债务的良方,但前提是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与同意方可施行。

3、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化解债务。如近年来江苏等经济发达省份通过相关的高校贷款债务化解措施如按在校生生均1万元的标准,已成功化解降低了不少江苏高校的贷款规模,但前提是地方政府要有足够的财力才可行,这对我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来说是行不通的。

(二)针对未来发展,设置合理的资本结构

1、引入战略投资者合作办学。通过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入股高校进行合作办学,参与学校共同管理,可以化解贷款,引入市场机制和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高校的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改变高校管理上多年以来死水一潭的局面增强高校活力,形成鲶鱼效应。但缺点是容易分散控制权,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可能会受到企业短期经济利益等因素的干扰。

2、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高校自己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以科研成果及无形资产等有偿入股,参与分成,让高校真正成为一个能产生可观经济利益的实体。

3、银行债转股。前提是首先要将高校家底摸清,2007年全国组织的高校国有资产清查奠定了一个不错的基础,同时高校财务报告要按照企业权益制原则进行转换,以使高校财务信息与社会企业相比具有可比性,让外界能用企业现有的财务指标来分析高校财务报表,了解高校实际的财务状况,提供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同样也可防止高校资产的流失,增加信息的透明程度。

4、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资金。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可以像国外大学一样争取更多的社会捐赠,可考虑通过与捐赠企业展开科研合作、加强交往、互通有无、互利共赢。

除了上述所探讨方案和措施外,还有许多方案和措施有待各位专家和同行进一步去挖掘和研究,高校在进行选择时应充分结合自身特点,按照国家相关政策的要求权衡利弊,进行项目的科学评估,优化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案予以实施。

综上所述,高校债务管理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提出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十一五”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完成,本文通过上述各种方法和措施的提出,尝试降低高校贷款规模、改善贷款结构、合理筹措资金、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控制高校债务风险,提高高校经营水平,以便高校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实现高校全方位的整体良性循环,保证高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办学思路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最终实现高校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林慧卿.高校贷款偿还途径分析[J].经济师,2009(2).

2、吕途.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防范[J].企业经济,2009(1).

3、庞燕珍.高校贷款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J].现代经济信息,2008(12).

4、陈红艳.浅议高校适度负债[J].会计之友,2008(8).

5、查道林,朱明.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创新高校财务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篇3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在《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和下半年政策建议》中指出, 高校债务风险逐步显现, 据人民银行统计, 截至2005年底, 高校贷款余额达2 001亿元, 个别高校由于债务问题已影响到学校正常运行[2]。

高校巨额债务如何解决?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 解决高校债务无非三种办法:政府拨款、学校自筹、社会筹款。在目前的状况下, 如果完全让高校来偿还巨额债务, 肯定是没有出路的[3]。笔者认为,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政府不可能全部解决高校的债务危机, 而创新财务管理体制则是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高校巨额贷款隐含金融风险

据《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披露, 到2006年年底, 全国高校建设形成固定资产5 000亿元, 其中财政拨款500多亿元, 形成高校债务2 000多亿元[4]。调查发现, 有些高校贷款高达10亿~20亿元, 一些大学已经连利息都付不出来。高校债务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高校的高额负债, 不仅让高校自身陷入泥潭, 运转艰难, 同时也把银行带入巨大的投资风险中, 并最终将风险转嫁至政府。

应该看到, 高校贷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历史形成的, 这几年正在陆续显现。高等教育规模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迅速扩张过程中, 政府为其提供的资源却不成比例, 即政府并没有1∶1的教育资源投入来保障高等教育发展, 因此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由此可见, 化解高校债务之道, 的确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帮助高校来化解或者是承担一部分债务。

二、经济下滑加剧高校债务风险

2007年, 中国经济增速为13%, 2008年, 中国经济比上年增长9%, 并呈逐季回落的态势。特别是第三季度增速从第二季度的10.1%回落到了9%, 第四季度回落到了6.8%。经济增长率从峰值回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既有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因素, 也有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因素。

1.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增速逐渐下滑。目前, 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其影响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 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 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超出预料。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调整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等方面受到影响, 导致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 工业生产显著放缓, 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 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财政收入增幅逐步回落。

2.周期性因素使经济增速逐步回落。2007年可能是这一轮高速经济增长的峰值, 从2008年后, 经济增长速度逐步回落。

中国在1992—1996年曾经保持过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 属于一个经济周期中的向上周期, 年均增长12.4%, 而此轮经济周期从2003—2007年又是第二次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 年均增长12.8%, 但这样的高速增长是不能长时间持续的, 必然会在出现峰值之后有一个逐步回落的过程。中国经济可能已经进入调整周期, 未来几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呈现出逐步回落的过程。

3.经济减速导致财政税收大幅回落。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随着国民经济出现减速运行态势, 相应地, 税收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回落, 2008年10月份, 税收收入出现十年来罕见的负增长。据财政部公布的2009年4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 4月份, 全国财政收入下降13.6%, 降幅比3月份进一步扩大, 1—4月累计下降9.9%, 仅完成预算的31%。同期, 全国财政支出增长24.5%。其中, 中央本级支出1 161.25亿元, 增长25.3%[5]。

经济增长下滑导致的财政收入连续负增长, 已形成对财政的巨大压力, 成为更大的财政风险来源。由此可见, 政府财政不可能全部解决高校的巨额债务危机, 化解债务风险更要依靠高校创新财务管理,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把化解债务风险放在高校工作的重要位置来考虑。

三、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 笔者认为, 高校通过内部挖潜, 树立科学的财务管理观, 深化财务管理制度改革, 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一) 财务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

1.高校预算编制管理不完善。目前, 部分高校预算管理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对预算编制重要性认识不够。高校的财务管理停留在“报账式”的水平, 预算工作流于形式, 没有对整个财务管理工作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校发展的需要。 (2) 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目前, 高等学校大多采用增量预算法, 存在掩盖上一年度的各种不合理支出的缺点。加上预算编制时间过短, 预算编制过程透明度不高等原因造成了部门预算不能客观反映学校财务收支全貌和体现学校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3) 部门预算与单位预算存在脱节现象。校内各部门认为, 预算是由财务部门一家制定和控制的, 以致编制预算时部门的原始信息和基础数据难以搜集, 只能靠经验加往年数据资料粗略地推算, 造成预算后的项目账中存在年初有预算而年内却无支出, 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追加支出项目。 (4) 未严格按照编制的预算安排使用执行。有些领导仅从自己分管部门事务出发, 不按部门预算使用经费, 随意批经费, 或者对补助标准、提成方案等从本部门的情况考虑, 很少顾及校内其他部门, 这样就容易造成互相攀比, 挫伤了一些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部门预算丧失了约束力。

2.高校资产配置的约束机制尚未形成。目前高校在资产配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部分高校对固定资产验收不负责任, 保管维护不力;对固定资产入账、销账不及时, 入账价值不准确;在资产配置中, 学校过于重视找项目, 要资金, 购设备, 而轻视资产使用的管理与考核。 (2) 设备使用浪费现象严重。各部门购置的设备一经形成固定资产就为其所占有和使用, 而各部门之间由于缺乏沟通与协调, 很难做到部门资产在全校范围内资源共享, 以致资产使用效率低, 浪费现象突出。 (3) 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无形资产是高校资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高校重投入轻产出, 重视研究成果数量轻视推广应用, 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造成了高校现有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不同程度地流失, 使得高校的合法权益常常受到侵害。

3.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存在薄弱环节。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存在以下薄弱环节: (1) 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有些高校虽建有内部控制制度, 但没有在实践中严格执行, 使内控制度流于形式。 (2) 投资风险日渐显现。随着高校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深入发展, 在资金的对外投资、物资采购、基建项目等领域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如部分高校出现了资金投向不合理、投资效益不好、投资期限长难收回等情况, 给高校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甚至引发了刑事案件。 (3) 预算外资金管理不严。有些高校只重视财政性资金的内部控制, 而忽视了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 未将其纳入学校的内部控制范畴。产生了一系列不规范的行为。如有些部门利用学校的品牌、设备与人力资源创收, 而收入不上缴;截留预算外资金, 用于设置部门“小金库”;一些高校收费没有经过教育、财政、物价批准, 擅自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 违反规定乱收费等。上述行为违纪金额数量之巨大, 涉及部门之广泛, 危害程度之深已经严重影响到高校的稳定发展。

4.高校财务分析未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高校的财务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对财务分析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少学校领导认为财务分析是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报送的, 因此, 对财务分析并不重视, 只做表面文章。 (2) 重视“量”上分析, 忽视“质”上分析。高校的财务分析一直停留在收入多少, 支出多少等“量”上分析, 而对影响收入变化的主要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质”上进行分析很少。 (3)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不健全。现行高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没有筹资分析、投资分析和反映净资产构成的指标, 缺乏以现金进行财务分析的财务指标, 难以反映当前和未来偿债能力和现金支付能力。 (4) 重视事后分析, 忽视事前分析。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 传统的事后分析已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 这要求分析能为高校的改革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 因此, 事前的诸如生均收入与生均成本, 招生率与就业率等诸多指标的预测已成为必然。

(二) 创新财务管理体制, 化解高校债务风险

1.强调预算管理从“重分配”到“重管理”的过渡。 (1) 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对高校所属各部门要求按照“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预算安排要根据主管部门下达的工资总额, 及时了解学校当年人员工资总额的构成, 并考虑当年新出台的调资政策, 按照“先吃饭, 后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安排支出预算时优先安排人员经费。 (2) 对专项经费实行滚动预算。专项经费主要是单位专项用于发展某项事业和进行专项建设的经费。由于专项拨款的项目使用年限不是太长, 用于具体项目的经费数额也不同, 因此需要对各项专款定期重新核定, 凡是应该取消的就要取消, 按年度进度拨款, 保证专款专用, 使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 (3) 建立预算的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对预算收入的完成情况、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及资金使用的效益性进行评估, 找出预算指标与实际执行结果的偏差, 分析造成偏差原因, 及时采取措施, 不断改进预算管理。 (4) 加强支出预算的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部门应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核, 严格审批权限, 根据真实、有效的凭据, 按实际支出数办理报销手续。高校各单位经费的审批, 必须在年度财务预算或财务收支计划数额以内使用, 特殊情况超出计划数所需经费应按照规定先申请调整预算, 经批准后按规定执行。努力使学校预算编制与执行与之相适应, 提高学校资金的运作效率。

2.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1) 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配备专职干部和人员, 加大归口管理和力度, 建立统一规划、统一制度、统一采购、统一调拨的完整管理体系。 (2) 完善国有资产购置制度。对需要购置的设备, 在校内无法调配的情况下, 从技术性、经济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 做出详细预算申请, 避免重复采购。 (3) 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完善资产配置制度以保证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正常开展, 通过调拨、出借、出租、投资等方式, 盘活学校闲置资产, 提高资产的有效利用率。同时, 学校财务部门应定期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一起进行资产核查对账, 定期清查盘点, 明确产权, 杜绝资产管理方面出现“跑、冒、滴、漏”的现象。 (5) 有效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完善无形资产评估制度、技术保密制度、无形资产转让、收益的办法、无形资产合作检查制度, 并按照法律、法规加强保护各类无形资产, 有效杜绝无形资产的流失。

3.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1) 严格规范高校会计行为, 确保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它是新《会计法》的灵魂和核心, 而完善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则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基础。 (2)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近年来, 由于种种原因, 高校国有资产被侵占或重大损失的案件屡有发生, 一些高校还出现了挪用单位资金和挥霍公款的现象, 因此, 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彻底消除隐患, 从源头上堵塞漏洞, 保护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 (3) 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就是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 明确应该做什么, 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使职工遵纪守法, 努力工作, 确保学校教学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4) 在筹资和投资等环节防范风险。保证高校能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高校应在筹资和投资等各个环节采取必要的措施防范风险, 以增强高校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及抵抗风险的能力。 (5) 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内部控制。严格收费审批手续, 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均须报学校财务部门审核备案, 所有收费收据, 均由财务部门统一向财政部门领取, 使用完毕及时缴销, 并将实收金额全部收交财务统一纳入计划管理, 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

4.建立科学的高校财务分析体系。高校财务分析评价的内容应包括: (1) 高校财务综合实力评价。包括国家教育经费拨款额、科研活动收入、学校资产总额等。 (2) 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原理, 对学校财务运行的效果、效率、效益等进行评价, 其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事业发展效率指标、自筹经费能力指标、科研成果评价指标等。 (3) 高校资产使用评价。包括各类资产比重、设备利用率、投资收益率、生均教学仪器设备、生均校舍面积、生均图书资料等, 分析单位的资产构成的合理性和资产的利用情况, 考核是否合理配置资源, 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3) 高校偿债能力评价。即评价高校在负债和财务风险方面的承受能力。该类指标包括年末借款余额、年末流动资金、资产负债率、负债收入比等指标。财务部门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会计数据, 全面系统地分析各类资产的拥有和配置状况, 随时掌握和了解学校财务风险状况, 对于财务风险达到预警线的, 财务部门应及时向高校领导汇报, 为高校的重大决策提供准确的资料。

5.提升高校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 高校办学竞争日趋激烈, 对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 除传统的会计核算能力外, 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更显重要。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定期组织财务人员的学习培训, 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法规, 尤其是对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改革等新知识的学习。鼓励财务人员钻研业务, 更新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准确把握事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而改进并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提高高校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高校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少峰.教育部首次将高校债务列入年度工作要点[N].新京报, 2009-01-04.

[2]李静睿.发改委:全国高校截至2005年底贷款余额2001亿元[N].新京报, 2007-08-15.

[3]吴玉蓉.周济:高校可置换土地还债[N].东方早报, 2007-09-13.

[4]刘义昆.化解“高校债务”需制度出口[N].西安晚报, 2009-01-5.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篇4

一、高校债务问题存在的原因

高校债务问题产生的原因无疑是政府投入不足。随着近年来教育占比政策的落实, 各级财政的加大投入, 高校生均拨款水平显著提高, 高校的偿债能力显著提升, 但债务总量仍在高位运行, 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一) 职能部门对高校管理力度不强

高校在运行中受到政府多职能部门管理。随着政府精细化管理推进, 政府职能部门对高校的管理正逐步完善。但管理上还存在碎片化管理问题, 一些职能部门管理力度不强, 职能部门间在管理手段上没有相互增强, 甚至还有管理手段冲突的问题存在。例如, 提高高校收入水平后, 高校具备足够的现金流量, 但却未予还债;在高校贷款规模控制上, 教育、财政部门制定了高校贷款审批制度, 严格贷款审批, 但在执行中银行为提高企业效益, 在没有政府职能部门审批要件情况下, 肆意向高校发放贷款, 债务风险意识淡薄, 管理不力。

(二) 高校财务风险意识淡薄

公立高校是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 是国家财产型公法人, 所以高校认为政府是学校的“隐性担保者”, 当学校资不抵债、无法偿还债务时, 政府会出面为学校承担责任, 解决棘手问题。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 高校在动用学校资金或者影响学校财务运转重大决策上, 在进行贷款决策过程中, 数据论证较少, 财务分析职能缺失, 不顾财务风险, 大搞基本建设, 特别是进行了大量“形象工程”建设, 并未对学校“内涵建设”起到实质作用, 形成资源浪费。财务风险意识的缺失是学校“不合理贷款”存在的内在原因。

(三) 部分学校存在不正确的发展观

近年来, 中央财政出台政策鼓励地方财政和高校积极化解债务, 安排资金按一定比例对高校予以补贴和奖励。但部分高校却未积极还债, 亦未用增量收入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反而不断提高教职工校内津贴水平, 形成高校工资节节攀升, 甚至学校间出现攀比工资情节。这种不正确的发展观, 是制约学校偿还债务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制约着学校的长远发展。

二、整体性治理高校债务

政府作为公立高校的实际和最终所有者, 应承担化解高等学校债务的责任。政府各职能部门已对化解债务工作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但由于缺少统一的目标、规划, 现行治理工作属于“碎片化治理”, 难以对化解债务产生实质性效果。政府应该采取整合措施, 解决高校债务治理上的碎片化问题, 形成整体性政府, 全力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现应用整体性治理, 从各省级政府的角度, 提出以下化解高等学校债务的对策:

(一) 建立各职能部门的互相信任, 明确高校债务偿还责任

1. 成立化解高校债务问题领导小组。

建立整体性政府, 首先要在组织间建立信任。成立化解高校债务问题领导小组是建立组织信任的基石。建议该小组由省政府牵头, 根据政府部门对高校管理的职能, 建议小组组成成员应包括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审计厅、中国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等职能部门。由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 工作执行力更强, 跨部门信息沟通更顺畅, 部门间工作协作性更好, 是完成化解高校债务目标有力的组织保障, 有利于更快、更好的完成化债目标。

2. 制定化解高校债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整体性政府工作的重要前提是要有统一的工作原则与工作目标。

基本原则。第一, 以高校为偿债主体原则。高校作为独立的事业单位, 具有独立法人和独立预算。从债务形成过程分析, 贷款是由高校作为贷款责任主体签署的贷款合同, 大量贷款未经政府部门审批属于学校私自贷款, 高校贷款所进行的基本建设, 存在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 高校债务的偿还主体应为高校自身。第二, 强制性偿还原则。目前部分高校具备偿还存量债务能力, 但由于预期政府会代替学校偿债或期待偿还责任后移, 学校拒不偿还存量债务。学校所具备的偿债能力, 多源自得到国有资产处置收入或学校资金财政保障水平较高, 这些来源均为政府投入, 政府有权对这部分资源进行再分配。因此, 为减少债务负担, 体现化解债务政策公平性, 政府对具备偿还债务能力的高校, 应强制其优先偿还存量债务;第三, 定期沟通、汇报原则。为有效发挥政府各职能部门作用, 及时掌握化解债务的进度与问题, 省政府与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各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政府职能部门与高校之间应建立定期沟通、汇报制度, 促进化解债务工作有效完成;第四, 绩效考评与激励原则。省政府应将化解高校债务工作列为每年省属各高校年度工作考核目标。省政府每年对债务偿还情况进行绩效考评, 并就考评结果对省属各高校进行奖励与惩罚。对未完成年度化债目标的高校, 责令其立即偿还, 并追究相关责任。

目标任务。偿债目标应实行差异化原则, 充分分析各高校债务结构和财力水平, 确定分校的偿债目标。

(二) 落实政府职能部门对化解高校债务问题的责任

1. 加强高校贷款审批与基本建设管理, 控制债务规模。

化解高校债务的核心工作就是控制贷款规模和偿还存量贷款。只有有效控制新增贷款, 化解存量贷款才具有实质意义。随着事业的发展, 高校进行大量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由于资金不足, 学校通过贷款搞建设。因此, 控制高校贷款规模的核心工作就是严格贷款审批制度, 控制学校基本建设。

对于高校基本建设, 目前是由省发改委审批, 下达基本建设计划。省发改委审批基本建设项目, 要求高校提出项目资金来源。由于省发改委不掌握高校全面准确的收支情况, 所以其难以判别高校是否有足够财力安排项目经费, 造成学校以自筹资金名义申请项目, 实质利用贷款搞基本建设。同时, 由于基本建设审批逾越了预算审批权限, 所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无法掌握高校下年度基本建设准确计划, 造成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并未全额纳入部门预算管理。不仅在基本建设审批权限上存在问题, 在审批时间上, 省发改委每年不定期多次审批当年基本建设计划, 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每年九月份编制下一年度部门预算, 工作时间上亦是冲突的。该碎片化管理, 需要对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基本建设管理进行整合, 整合措施包括: (1) 每年六月上旬由省属高校编制下年度预算 (编制时间早于一般省直单位, 主要是考虑预算审核时间和学校暑期放假因素) , 含基本建设预算; (2)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学校申报基本建设项目是否可行, 同时根据学校财务状况, 确定学校财力是否足以安排项目。七月上旬,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审核同意的项目报省发改委; (3) 省发改委审批下达下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同时提出基本建设省补助项目资金分配方案, 于八月上旬报送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4)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省发改委下达的下年度基本建设计划, 在九月编制省属高校预算, 基本建设项目纳入部门预算管理, 基建预算一经下达原则上不做调整; (5) 由于学校下年度招生计划在下年春季确定, 并且一些学校受升级等因素影响, 所以预算执行中, 对于确受客观性、不可预见因素影响, 形成的新增基建项目, 原则上可以申请追加项目预算。追加预算程序应与预算编制审批程序相符。每年只允许在六月上旬申报下年度预算时, 一并申报当年基建调整预算, 原则上每年只允许追加一次基建预算。

控制债务规模的另一项举措就是严格贷款审批。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贷款审批管理十分重视, 2000年、2001年两次出台高校贷款管理办法。2008年, 省政府出台规定, 省属各高校一律不得举借新的商业银行贷款;特殊情况下必须贷款的, 要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审核后, 报省政府审批;擅自向商业银行贷款的, 责成学校于当年年末一次性归还银行贷款, 并追究学校主要领导的责任。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严格执行文件精神, 落实贷款审批制度, 惩治未经审批进行贷款行为, 将用学校纳入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从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归还贷款本金, 并追究违规责任。该文件在化解高校债务实施阶段同样具有指导性作用。但实际管理中, 一些银行在高校新增贷款未经省政府审批情况下, 擅自向学校发放贷款。因此贷款审批发放环节亦需要整合管理, 整合措施包括: (1)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联合审核新增贷款, 并报省政府审批; (2) 省政府批复新增贷款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由两厅共同发文批复省属高校; (3) 省属高校选择贷款银行, 银行根据两厅贷款批复, 与高校签订贷款合同并发放贷款, 高校将合同报两厅备案; (4) 执行中, 如发现有银行擅自向未经审批高校发放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将追究贷款行主要领导的责任; (5) 由于银行贷款受到审批制约, 高校会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债务融资。为全面防止学校债务风险, 要求学校对银行贷款外其他债务融资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申报审批, 经两厅审核同意并批复后, 学校方可进行融资活动。

除上述强有力管理措施外, 还应实行高校财务状况、债务状况季报制度, 由学校在每季度终了半个月内将季度报表、报告报送省教育厅。这一制度一方面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掌握高校财务运行与债务规模动态状况, 另一方面有利于政府有针对性加强债务管理。

2. 加强预算管理, 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应不断加强高校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 向管理要效益, 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学校勤俭办事业, 压缩不必要支出。

(三) 银行应加强高校贷款风险管理, 政策支持化解高校债务

中国人民银行作为银行管理职能部门, 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管理, 并对化解高校债务给予政策支持, 提高高校资金周转能力。

1. 银行应加强高校贷款风险管理

一是严格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应加强对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管理, 增强银行放款风险意识, 完善银行放款特别对高校贷款的风险测评。对未经批准向风险测评不过关的高校放款的银行, 应进行严惩;二是严格执行贷款审批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应要求商业银行落实地方政府控制高校贷款管理办法, 依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高校贷款的批复发放贷款, 不得擅自与高校签订合同进行放款。

2. 银行应在政策上支持化解高校债务

第一, 积极推动学校贷款进行“短转长”, 降低高校债务成本。目前大多数高校进入还贷高峰期, 在学校不具备还本能力的情况下, 如何适当延长还贷期限, 降低筹资成本, 就成为重要问题。有效的措施就是推进银行与高校合作, 将高校短期贷款置换为优质长期贷款, 即“短转长”。建议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支持各银行进行高校贷款置换, 优化高校债务结构, 降低债务成本, 为化解高校债务赢得时间与机遇。

第二, 政策支持学校偿还贷款, 提高高校资金周转能力。一是简化学校“倒贷”程序。由于高校没有能力偿还到期债务, 只能采取借新还旧的“倒贷”方式。但执行中银行要求高校先行出资归还偿还到期贷款, 才为学校办理贷款手续。这使高校只能留存大量资金用于“倒贷”, 降低了高校的资金周转能力, 影响高校全方位运作资金化解存量债务。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政策, 允许商业银行在得到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对高校“倒贷”的批复基础上, 无需学校提供资金, 直接为高校办理续贷;二是化解高校债务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随着化解债务工作的进行, 学校偿债能力逐步增强, 原则上应鼓励高校在有偿债能力的基础上提前归还存量债务。按照银行管理办法, 提前归还未到期债务, 贷款方须承担违约责任, 需向银行交付大额违约金。在此管理方式下, 高校难以提前还款, 制约了化解债务工作的进展。因此, 建议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政策, 免除高校提前还债责任, 支持高校早日还清贷款。

(四) 整合职能部门信息, 完善部门间信息沟通渠道

高校应按管理要求, 及时将本单位信息报送上级政府职能部门。处于第二层次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前述各自职能作用, 在部门间加强业务信息传递与沟通, 并及时掌握高校工作动态信息, 及时帮助高校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省化债领导小组应每季度听取职能部门汇报, 及时处理职能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 并于每年年初召开化债工作会议, 总结上年化债工作, 布置下年工作计划。通过这一整合信息系统的建立, 使各层次沟通更加顺畅, 解决突发问题更加迅速, 促进化债工作目标、手段相互增强。相信在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 高校债务管理将更加完善, 高校债务将得到有效化解。

参考文献

[1]Wildavsky, Arron.The politics of the budgetary process[M].Boston:Little Brown, 1964.

[2]Caiden, Naomi.Patterns of budgeting[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1978, 38 (6) :539-544

[3]刘邦驰.汪叔九.财政学[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5.

[4]张小卫.高校预算管理相关问题探析[J].财会通讯, 2005 (12) .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篇5

近年来, 随着政府全面推进高校化债工作, 高校化债能力日益增强, 化债效果愈加明显, 产生了较为深刻的社会影响。但是与此不协调的是, 大量情况表明, 目前我国高校的债务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高校化债模式与运作机制在设计与运行上仍然存在许多缺失与错位;高校化债的成绩与效果及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 从而不利于我们正确评估政府化债政策的实施效果, 不利于科学指导高校化债的实践工作, 不利于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和和谐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目前江苏省属高校化债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如何筹集高校化债资金, 如何加强高校新增基本建设项目和新增银行贷款的审批, 如何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增加政府教育投入等近期目标方面, 却没有通过对高校债务风险形成的深层次机理分析, 充分考虑如何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如何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如何淡化高校管理中的行政色彩;如何真正转变高校办学观念, 让教授治学、学术治校的理念真正回归;如何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不断增强高校投融资和内涵发展能力, 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债务风险的问题等。本文试图在构建高校债务化解绩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 采取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对当前政府支持背景下高校债务化解的实际效果作些探讨, 以期为政府制定、调整与优化化债政策, 进一步提高高校化债效益与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二、高校债务化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 高校债务化解绩效内涵

“绩效” (Performance) 一词源自管理学, 有业绩、效率、效果等方面的涵义。是一个多维概念, 包括组织绩效、团体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三个方面, 是指组织、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期间内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实现某个目标所进行的一种投入产出活动。它既强调活动投入的过程, 也强调投入以后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其中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等方面的物质资源, 产出指的是活动所体现或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高校作为一个非营利性机构, 高校债务化解绩效显然是一种组织层面的绩效, 是反映高校按照政府的相关化债政策所开展的工作及其取得成绩与效果的优劣程度, 既包括特定的工作行为或过程, 如成立化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分年度化债计划、化债资金的投入、化债过程的监督检查等, 也包括化债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如高校化债目标完成率、债务规模缩减额、债务风险降低系数、高校负债降低率、公众对高校化债工作满意度等。

(二) 高校化债工作过程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 高校化债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包含有特定的工作要素和固有的运作规律, 其中要素与运行环节的有机协调与衔接是决定该体系运行绩效高低的关键。纵观高校化债工作体系各要素及相关环节的运行原理, 首先, 政府要通过加强化债工作组织领导、健全化债工作机制、强化问责和责任追究、建立奖惩处罚机制等措施, 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化债工作的基础环境, 这是政府支持高校化债工作的首要环节, 其好坏将直接影响高校化债工作的效益与效率;其次, 从经济学的角度, 各化债个体要根据设定的化债目标足额投入化债资源, 并要使这些资源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第三, 作为对化债资源投入过程的考察, 对各化债个体的化债情况及债务质量进行动态跟踪管理, 及时反馈并做出适时调整是保证这些化债资源充分发挥效益的根本途经;最后, 从经济性和公平性的角度, 作为对产出结果和外部效应的回应, 对政府化债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合理评价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这种评价不仅要考虑其微观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 还要考虑宏观的政策公正性、政策回应度等。根据以上对高校债务化解绩效内涵和运作过程的充分分析, 我们在遵循整体性与层次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的基础上, 着重从高校化债工作的基础环境、化债投入、管理过程、产出结果和外部效应等五个维度, 设计和筛选了由30项具体指标组成的高校债务化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如表 (1) 所示。其中相关评价指标内涵为:F111政府化债控债机制完善度:指政府在建立高校化债资金筹措机制、严格高校新增债务的控债机制等方面的健全程度。F112政府启动化债工作成熟度:指政府在启动高校化债工作前所开展的清理核实、摸清债务底数、锁定债务范围、确定化债目标、制订化债方案、签订化债责任书等方面的准备程度。F123高校化债工作计划可行性:指高校制定的包含化解债务期限、化解债务目标和分年度落实任务等在内的化债计划与学校现有的银行贷款余额、筹资水平、财务状况等的适应性与协调性。F213财政化债资金到位率:指中央或者地方政府按照化债责任书中所承诺的化债专项资金在到款时间、金额等方面的及时性与足额性。F223统筹其他收入偿债率:指高校从民办二级学院、基金会、社会捐赠等渠道筹措的化债资金所占的比重。F511财政投入乘数:指政府财政化债资金投入后所带动的高校其他化债资金投入的程度, 其数值等于一定时期内高校化债资金投入总量除以财政化债资金的数额。F512办学成本节约率:指政府或高校化债资金投入后所带来的, 在高校银行贷款本金偿还、贷款利息等方面的成本节约效应;F522政策公正性:指政府化债政策执行后导致的与该政策相关的资源的公平分配程度。

(三) 高校债务化解评价模型

高校化债工作是政府和高校共同面临的课题, 因此, 评价需要考虑政府、高校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多重因素, 是一个典型的多层次多目标多因素的模糊性问题, 仅靠简单的定性或定量方法是很难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的。本文运用模糊理论的模糊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 应该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与科学性。模糊评价方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 将一些边界不清, 不易定量分析的元素进行定量化评价的一种方法。基本步骤如下: (1) 建立高校债务化解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 评价指标集F=[F1, F2, F3, …, Fn]; (2)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W, 限于篇幅, 计算过程略, 指标权重集Wi如表 (1) ; (3) 建立指标评语等级集V, V=[好, 较好, 一般, 较差, 差]=[0.8, 0.6, 0.5, 0.4, 0.2]; (4) 通过专家评价法确定隶属矩阵Ui=[uij], uij表示对第i个评价指标作出的第j级评语的隶属度; (5) 将权重向量Wi与隶属度函数Ui进行耦合, 得出评价向量A=Wi·Ui=[A1, A2, …, An], 最终评估结果B=A·WT, 式中WT是W的转置矩阵。

(四) 高校债务化解效果分析

(1) 数据处理。2011年, 作者通过发放统计报表、进行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方式, 对江苏省10所高校2008年至2010年的债务化解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涉及本科院校6所, 高职院校4所, 共发放统计报表20份, 含政府部门4份, 发放教职工问卷1860份, 发放社会相关人员问卷210份, 回收率分别为100%、97.8%、98%。按照模糊评价流程, 对定量指标, 我们采用步骤4的隶属度函数法进行评价;对定性指标, 聘请专家对各评价指标采用以模糊统计实验为依据的等级比重法进行评分;由于数据计算量较大, 限于篇幅, 计算过程略。最终10所高校主要评价指标的综合绩效指数及排序如表 (2) 所示。 (2) 结果分析。综合10所高校债务化解绩效的评价结果及各种统计调查的资料分析可知:江苏省高校化债工作总体绩效较好。无论从各单项指标得分、总指标得分, 还是从我们实际调查的情况都可以反映出来, 说明高校整体化债工作措施得力、富有效率。其中突出表现在:政府对高校债务管理的效能不断提升, 政府投入的化债专项资金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扩大带动效应和实践示范效应非常明显, 政府支持高校化债政策的宏观社会效应和微观经济效率、经济效益较高;高校自身化债的努力程度明显增强, 大部分高校超额完成了化债责任书中所设定的化债目标;高校整体债务规模明显缩减, 生均债务额呈持续下降趋势, 大部分高校债务风险已降至比较合理或安全的区间;化债还促进了高校加强内涵建设, 使众多高校摆脱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集中更多的财力投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研究上来。但在调研中, 我们也看到了高校化债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亟需改进与完善的地方, 如政府化债控债机制的设计与运作不尽完善, 化债的校际性差异显著、化债控债的长效机制建设等。绩效评价的结果与江苏省政府相关化债控债政策的实施呈正相关。2008年, 江苏省政府在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等工作的基础上, 正式启动了省属高校化债工作。为有效推动化债工作, 政府除了加强组织领导、确定化债思路, 明确化债目标、建立化债责任制等外, 还先后建立了化解和控制高校债务规模的4项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以高校为主的化债资金筹措机制。规定2008年至2017年本科院校每年需按不低于30%、高职院校不低于25%的比例从学生学费收入中筹措化债资金, 按不低于70%的比例从住宿费收入中筹措化债资金。二是建立财政支持的化债激励机制。省财政对本科院校普高学生按每生定额补助1.1万元、高职院校每生定额1万元的标准, 5年共计安排122.27亿元化债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高校化解债务。三是建立控制高校基本建设规模和新增债务的控债机制。先后出台了《高校基本建设借贷款联合审核办法》、《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办法》等文件, 为从源头上控制高校新增债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建立化债资金支出的监管机制。明确对财政化债专项资金和高校自筹化债资金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直接拨付到高校贷款结算户、债权人等账户, 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 确保专款专用。江苏省政府所实行的系列化债控债政策, 极大的推动了高校化债工作, 使10所高校2008年至2010年整体债务规模从74.81亿元减少到2010年底的39.90亿元, 净减少34.91亿元, 缩减了46.66%;生均债务额从3.55万元减少到2010年底的2.45万元, 净减少了1.1万元, 下降了30.98%;高校平均负债率从72.8%下降到2010年底的38.45%, 净下降了34.35个百分点。

三、高校债务化解绩效提高的对策

(一) 政府加大支持

(1)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完善产权制度。办学体制是高等教育体制的基础, 只有改革办学体制才能从根本上带动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变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多年实践经验表明, 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并存的办学格局是未来各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在这种办学体制下, 不仅可以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格局, 解决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问题;而且各办学主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办学资源, 如充足的生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多的教学科研经费等, 必须加强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 增强持续的竞争优势。目前, 我国政府虽然也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改革, 但改革的广度、深度仍显不够, 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公立高校的部分或整体转制改革, 探索跨行业、跨国界的新型办学形式, 探索形成我国多元化、市场化、社会化并存的办学体制的成功路径。同时, 须完善产权制度, 明晰产权产系,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 (2) 建立科学的财政拨款制度。作为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主体, 财政拨款制度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的财务状况。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出现的债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由财政拨款制度的不科学、不完善所造成的。一是改进拨款机制。引入中介机构, 改变目前“政府→高校”的直接拨款模式, 建立由政府、中介和高校三方参与的协调运作模式, 避免政府的直接干预, 提高财政拨款的科学性、公正性。二是改进拨款方式。改变传统的以学生人数为参考因子的单一拨款方式, 引入毕业生质量系数、师资系数、学科系数等内涵建设因子, 并把高校内涵建设水平与财政拨款结合起来, 对哪些注重内涵建设, 教学科研质量好、师资队伍力量强的高校适当增加经费拨款, 进一步引导和激励高校改变发展观念, 走内涵发展道路。三是探索建立专项绩效拨款制度。财政要进一步整合归并高等教育财政专项资金, 规范专项资金设置, 并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和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的需要, 探索建立专项绩效拨款制度, 以引导和激励高校加快改革, 提高内涵建设绩效。四是建立生均拨款定额逐年增长制度。建立生均拨款定额逐年增长机制是政府增加对高校财政投入, 扩大高校理财自主权的主要渠道, 是政府加大对高校基本支出保障力度的重要手段。此外, 政府还要积极运用财政、税收等政策, 着力构建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向高校教育基金捐赠的机制。 (3) 进一步完善化债控债工作机制。首先, 建立高校化债绩效审计与监督检查机制。通过定期的审计与监督检查, 督促高校严格按照政府化债政策要求积极筹措化债资金, 规范化债资金支出, 确保专款专用。其次, 建立以高校化债目标为核心的领导干部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 并将其纳入领导干部评价考核的内容, 确保化债成效。再次, 建立高校化债绩效评价与考核机制, 并根据评价与考核的结果, 按照“奖惩结合, 体现激励”的原则, 对化债责任意识强、努力程度高、化债成果显著的高校给予奖励;对未完成工作目标, 甚至挤占挪用化债资金的高校, 视情况给予扣减财政化债专项资金、减少招生计划等惩罚。最后, 继续完善促进高校老校区置换的相关配套政策, 帮助解决高校老校区置换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督促高校加快老校区置换进度, 对应置换而不置换的高校应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如扣拨或不拨化债奖补资金等。

(二) 高校强化管理

(1) 完善治理结构,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高校转变发展观念, 真正回归教授治学、学术治校的内涵发展上来。而其核心则首先是要完善高校的治理结构。目前, 对高校来说, 主要应在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基础上, 积极探索设立董事会以及以“教授治学”、“学术治校”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在学校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学术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加强对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等治理监督机构的建设, 并充分发挥其治理监督职能, 加强对高校办学过程的监督。 (2) 加强经费管理,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一是加强收入管理, 增强组织收入能力。高校除了要继续增强获取政府财政专项拨款的能力外, 还应重视学生收费工作, 加大对学生学费的收缴力度;同时积极推动产学研工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募捐等工作, 进一步拓宽学校经费来源渠道。二是加强成本管理, 降低办学成本。高校应建立健全各项内部成本管理制度, 加大对学校水、电、气等能源消耗项目、大宗采购项目及基建项目等的管理力度, 堵塞水电、基建、维修等方面的漏洞, 杜绝不必要的隐性损耗, 节约资金,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 高校要进一步增强化债责任意识, 加强化债控债管理。高校要加强对化债控债工作的组织管理, 增强化债控债的责任意识, 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 积极推进老校区置换, 并将置换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化债;同时充分挖掘潜力, 积极统筹高校的其他非限定性收入用于化债。同时要彻底转变办学观念, 树立“大学之大不在规模之大, 而在大师之大、学术之大”的理念,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杨怀伟、王幼桂:《安徽省属高校债务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教育与经济》2011年第1期。

高校债务化解途径研究 篇6

1 村级债务的现状。

呼兰区辖13个乡镇4个街道, 168个行政村, 截止2007年末全区村级资产29659.6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6247.1万元, 流动资产23107.9万元, 分别占资产总额的21%和78%。上半年化解债务755.6万元, 化解4.4%, 主要采取拍卖林木、五荒资源、固定资产, 发包机动地等方式化解债务。债权21268.7万元, 其中:银行信用社存款3172.5万元, 占14.9%。农户欠款9759.6万元, 占45.9。单位欠款5226.2万元, 占24.6%。外部个人欠款1889万元, 占8.9%。其他欠款1221.4万元, 占5.7%。债务17139.1万元, 资产负债率为58%。村均负债102万元。资产大于负债的村有107个, 资不抵债的村有61个。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级债务总额大。负债17139.1万元, 资产负债率为58%。二是资金来源匮乏。村集体积累少, 近几年用积累化解的已经化解了, 村级化解债务来源越来越少。三是村级债权呆死帐多。村级债权21268.7万元, 其中无效债权18079万元, 已无法收回, 占债权总额的85%。四是欠款人还款意识差。欠款人认为欠款时间较长, 主要是往来欠款不用还了, 没有还款意识。

3 化解村级债务的措施。

3.1清收债权化解村级债务。采取积极有力措施, 回收债权, 回收的欠款专项管理, 确保化解不良债务。3.2农户欠款采取抹帐形式, 化解债务。积极引导欠款户找存款户双方协商同意后相互抹帐, 签定“划转”合同, 同时村与存欠款户办理债权、债务转移手续。3.3欠款户与银行、信用社进行划转, 化解债务。对农户用于扩大再生产形成的债务, 采用村集体在银行或信用社的贷款与农户欠款进行划转, 村与银行或信用社办理还贷手续, 欠款农户与银行或信用社办理贷款手续, 村与欠款户办理收款手续。3.4变卖村集体闲置的固定资产, 化解债务。对闲置的固定资产可一次性拍卖, 经村民代表会确定底价, 报乡镇政府审批, 公示一周后, 公开竞价, 以变卖的资金偿还债务。3.5转移林木所有权, 化解债务。依据每条树带已经核实的树龄、数量及长势情况, 按每株树的平均胸径计算,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竟价拍卖, 村委会方可以林木抵顶债务, 林木转让后村林地所有权仍属村集体不变, 村与债权人签订“林木转让协议书”, 办理还款手续, 并进行鉴证。3.6精减人员, 压缩支出。对并村、并校精减人员没有精减到位的乡镇, 这次要精减到位, 压缩开支, 减轻村集体的负担, 保证经费支出, 防止发生新债。3.7坚决杜绝新债的发生。区委、区政府明确规定, 今后村集体不准抬款, 不准为个人贷款担保, 否则谁批准, 谁负责偿还, 对于情节严重的要给予处分, 避免增加新债。责任编辑:徐启彦

摘要:乡村债务是乡村两级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的沉重包袱, 成因复杂, 在核实村级债权、债务底数的基础上, 对村级债务化解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高校债务风险及其化解对策 篇7

从2007年开始, 各高校纷纷进入偿还短期贷款集中度。高资本成本和沉重的债务负担, 是大学不断积累的金融风险的高峰期。为了避免贷款冻结银行账户, 部分高校到处借钱来偿还贷款, 所以高校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除了部属院校, 大量地方国有高校存在着巨大的银行债务, 因此债务危机蔓延到大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造成目前的高校债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布局, 扩大高等教育招生造成的。1998年, 中国开始将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大尺度分布在许多国家, 省委, 省政府部门管理的高校。1999年6月, 根据中央决定,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招生的高校显著扩张, ”高校招生人数和在校大学生的数量迅速增长。随着高等教育招生结构调整和布局的快速扩张, 为了各高校的发展, 以缓解教育资源, 重新规划校园, 大规模建设教学、体育、生活等配套设施, 购置教学不足的实验室设备, 引进了一大批教师和高层次人才, 再加上大的投资, 致使一些高校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 在学校债务上增加投资。

(2) 财政投入不足。招生需要新的学校, 新设备, 教育部没有透露财政支持政策, 大学可以使用银行贷款, 以增加校园改造和建设。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 加快高校发展的基础上, 充分挖掘学校, 校园置换的潜在使用运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日均余额, 改善办学条件, 但仍无法满足学校的需求。增加财政投入在国内是不够的, 学校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改善办学条件, 所以大额贷款的现象形成。

(3) 高校缺乏软预算约束。一直以来, 不透明的大学基金, 资金使用的监督很少。再加上缺乏远见和对大学的开支成本没有意识的领导, 更多地使用贷款资金。政府的大学贷款上比较完善的监督机制的申请和使用也下落不明, 评估体系不健全, 给高校创造一个“政府买单”的依赖心理。而银行则认为作为事业单位的高校, 有财政托底而绝对安全, 因此缺乏预警监控能力。

2 高校债务风险

2.1 收入来源渠道单一, 还款资金来源风险较大

国家财政拨款、来源于收取学费住宿费等教育收入、依靠科研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收入和校办产业上交的经营效益是目前我国高校主要资金来源。日常开支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和学校额外的收入只能满足学校工作人员, 教学和公共资金和其他资金的基本资金, 和专项科研经费一般不能用于还贷。因此, 大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贷款收入, 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但是学生的入学率的增加和校办产业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特别是实力不强的高校, 而校办产业收入只能维持校办产业的经营与发展。因此, 很多高校还款资金来源短缺。

2.2 债务与高校还款能力错配, 出现了逆向选择风险

在一般情况下, 部属院校, 985工程院校由于强大的联合力量, 能够获得资金的来源更稳定。这样实力较强的高校对债务的依赖较小, 负债规模也较小, 而实力较弱的高校因为有限的收入来源对债务依赖较大, 其负债规模较大。这种较弱的大学, 由于收入受到大学的学生报到率, 就业率和校办产业工作条件等诸多因素的招生计划影响, 导致有限的收入, 还款能力较差。这样就形成了金融机构选择上的逆向选择, 即还款实力越弱的高校负债规模越大。

2.3 可能转化为财政风险

大学有公益性的特点, 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高等教育公益性非营利的高校的特点, 政府决定其最终的责任承担者。这样高的公益事业决定了其不可能创造利润来偿还债务本金和利息。所以, 当大学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有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

2.4 形成金融风险

学院有金融风险蕴含着巨大的债务问题。形成的不良贷款直接损害到银行的正常经营。当前高校贷款普遍收取费用, 以及学费是财政资金, 一旦高校无法偿还的贷款到期, 银行难以实现收费质押权。这些因素将确保银行系统的资产有一个潜在的风险, 高校债务风险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3 化解对策

3.1 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根据高等教育世界的发展经验, 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所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额的学费和费用承担教育成本的一定比例, 在政府投资有限条件下的教育, 已经成为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工具。为了保持当前的高等教育经费的正常运行需要约400亿人民币, 而政府现有的只有80亿人民币实际投资。因此, 政府应尽快出台大学生被批准的成本的方法, 而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厘清和进一步完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根据学校层次组织有关部门, 专业差异, 未来就业制定更加合理的收费标准。

3.2 坚持多元化办学, 多渠道筹集还贷资金

高校贷款作为一种责任, 需要有资金来偿还。因此,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学校多元化, 高校拓宽资金来源。鼓励民间资本, 社会资本进入大学, 大学和其他后勤建设投资, 能有效化解债务风险, 使高校招生。

大学可以通过融资的多种渠道实现规模经济, 除了银行贷款, 高校, 企业, 也可以是学校, 学院和大学, 可以解决缺乏基金和毕业生的问题;还加大力度发展教育, 科技, 实现有偿服务。此外, 建立高等教育的完善的社会捐赠机制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高校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非政府的经济和社会状况的日益提高, 实力日趋成熟。因此, 我们应该及时通过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 鼓励社会团体, 企业和个人捐赠给学校。

发达国家和高等教育市场化运作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的成功经验, 中国的大学私立高等教育能够在市场上取得突破, 率先进入资本市场的有益尝试把资本市场的发展优势, 推动民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开拓更广阔的融资空间。

3.3 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政策, 以发展高校债务风险警戒线, 防止和解决债务风险的大学, 学院和大学, 以确保财务的正常运行, 实现高校持续健康发展。除了债务警戒线批准设立的大学经费, 收入, 财务状况监控的院校, 并设置预警指标。除了高校的警戒线, 制定具体措施, 控制债务规模, 确保到期还本付息。同时,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根据财务状况, 用于补助高校基本建设和支持高校发展, 以提高还贷能力, 帮助高校解决增加固定的资助大学, 并安排专项资金债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宋全保.当前高校债务困境破解对策探究[J].财会研究, 2009, (24) :54-56.

[2]罗昆.高校债务危机及对策[J].高教研究, 2007, (3) :16-19.

[3]谌林, 邓立华, 刘洁.高校债务的形成与破解初探[J].会计之友, 2010, (2) :28-29.

[4]宫兴国.高校债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化解策略探讨[J].工业审计与会计, 2009, (6) :30-32.

[5]胡进锋.地方公办高校债务化解问题研究[J].当代经济, 2009, (12) :106-107.

[6]蒋哲, 黄祖平.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51-53.

如何化解我国高校的债务危机 篇8

而一旦贷款规模超出了高校的承受力, 就形成债务危机。若不能按时还本付息, 债权人 (银行) 可要求学校破产以变卖其资产来偿还债务。这时, 政府处于两难境地:若替高校承担巨额债务, 那么以后将很难控制学校的贷款规模;若置之不理, 一旦高校破产必然给全体教职工及在校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 引发社会问题。所以, 高校应在债务危机形成之前, 提高偿债能力, 降低债务风险;而已经存在危机的学校则应想方设法以避免破产。这需要政府、银行的配合和高校的努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政府承担责任, 偿还部分债务

高等教育为公共产品, 应由政府提供投资。而我国教育投入增速低于GDP增速, 而且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2~2005年呈下降趋势, 分别为3.32%、3.28%、2.79%、2.82%。目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 世界平均为7%, 我国从来没达到4%。据查, 理想状态下 (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 每个学生要占一定量的图书、设备、校舍等资源) , 经测算扩招一个学生学校要投入约3.5万元增加相应的教学资源, 仅此项1999~2004年缺口累计达3000亿元;教育成本1.5万元/生;学生收费按教育成本的25%计算, 资金明显不足, 1999~2004年缺口累计达4458亿元。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大部分甚至全部由高校承担显然是不合理的。由于政府投入不足为客观事实, 所以理应承担部分赔偿责任。

尽管教育部在“教财字[1999]10号”文中明确指出“谁贷款谁负责”, 教育部不承担贷款的还款责任;但在执行时应视情况而定, 不应一刀切。对于那些用来作面子工程的贷款, 政府可不予理会, 而对于因办学经费不足所负的债, 政府应承担赔偿责任。至于赔偿的比例, 视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 由高校和政府双方协商而定。

二、高校开源节流, 提高偿债能力

在开源方面, 学校可将后勤服务包括医院、学生宿舍、餐厅、浴室、车队等交给民间投资人承办, 在负责监督的前提下收取管理费, 既提高学校的收入又减少对后勤的投入。另外, 学校还可加大在职培训的力度。例如, 举办学历教育培训班, 或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业务培训, 提高其理论水平。当前,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两极分化。从事具体技术工作的技术工人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都十分短缺, 而从事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工作的普通管理人员则严重过剩。学校可为已在企业工作多年, 经验丰富但理论知识不够的骨干管理人员提供优质培训, 并收取较高的费用, 为其进入高层奠定基础, 也增加学校赢利。再者, 学校可扶植优质校办产业, 科学投资, 提高投资收入。最后, 学校应降低行政人员对办公室、公车的占用, 提倡节约。将多余的办公楼、公车出租或拍卖, 以增加收入。

在节流方面, 高校应严格预算制度, 量入为出。合理规划经费开支, 实行成本管理责任制, 对学校的经费开支项目进行反复的成本效益分析, 在不影响项目结果的前提下确定最小成本开支规模, 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预算控制成本, 若超支则追究负责人责任。缩减行政办公成本, 杜绝铺张浪费, 严格控制对办公车辆、办公室、贵重设备的投资;严格控制进非紧缺人员, 若人员紧张可采用临时聘用制以降低用人成本。

三、实行债务重组, 优化债务结构

债务资本按期限可分为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相比较而言, 长期债务风险低而成本 (利息) 高, 短期债务风险高而成本低。高校可借助政府的支持, 与银行协商对债务的期限进行调整, 实行债务重组, 优化债务结构。高校可利用资产负债率、现金比率、到期债务偿付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财务指标对未来几年的偿债能力作评价, 调整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的比例。在调整时, 应注意错开债务期限, 不要有大量相同期限的债务, 避免同时有几笔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都在某一年还本, 加上年利息会给当年造成极大的现金偿还压力。此外, 安排债务期限应充分考虑学校每一年的现金流入的可偿债性和以后的发展需求, 不应追求低风险而大量安排长期债务, 造成利息的增加;也不能为降低利息而青睐短期债务造成风险的增加。总之, 要在风险和成本之间权衡, 做出适合自己的债务安排。另外, 高校应充分研究不同还本付息方式对每年偿债压力的影响, 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还款方式。

四、对部分债务实行“债转股”

当政府已负担了部分债务后, 高校仍无足够资金偿还剩余债务的, 笔者认为可仿照国企改革, 对部分债务实行“债转股”。“债转股”为国有企业降低债务负担, 银行减少坏账损失的一个可行的办法。虽然企业实行债转股有严格的条件, 但高校为事业单位, 其资本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由政府拨款、学费收入和银行贷款构成, 不像企业那样复杂。所以, 可仿照国企改革, 对部分债务实行“债转股”。高校可与银行协商将贷款转化为对学校的投资, 但比例不得超过总资产的20%, 这样可保证学校的独立性而不被银行控制。债转股后, 高校可进行形式上的股份制改造, 将总资产划为等额股份, 银行按所占股份比例每年从高校获得红利, 以避免坏账损失。对于高校来说, 也许每年给银行的红利不比利息低, 但不用还本降低了破产风险。

五、减少不必要的高校合并和扩建

近几年来, 全国高校合并成风, 学校的扩建, 大学城的不断建立与地方政府的行政推动是密切相关的。而高校为了做大, 增加知名度, 急功近利, 不愿采用见效慢、难度大的内涵发展, 转而采用扩大美化校园、大兴土木的外延发展。当政府投入不足时, 高校只有大量贷款形成了债务危机。然而, 高校确实越来越大, 占地面积和师生规模成倍地增长, 校园也越来越美, 但是教学及科研质量却没有明显提高, 没有达到做大做强的目的。因为“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 而是有大师之谓也”。可见, 高校的强大要从培养师资、提高教学及科研质量入手, 只要高校能提供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能影响社会的发展, 其占地面积再小、人数再少也是名校, 而不是多盖几幢楼, 搬入大学城就能做强的。所以, 政府没必要为了规模而促进高校的合并, 而高校也没必要为了盲目扩建而去贷款, 要慎重对待学校的扩建和合并。

总之, 化解高校债务危机需要政府、银行和高校共同努力。对于高校来说, 则应要彻底打消依赖政府解决的念头, 可借助政府的帮助, 从提高自身偿债能力入手, 多方案解决债务危机。因为,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 到期偿债是债务人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而负债高校要生存下去, 必须迈过这个坎。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到期偿债是对人的道德要求, 高校肩负教书育人的责任, 应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因此, 高校要慎重贷款, 要对自身的偿债能力有清醒的认识, 避免债务危机的出现。一旦形成债务危机, 则应集思广益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马红漫.高校如何走出债务困境[N].东方早报, 2007-09-14.

上一篇:驯养技术论文下一篇:消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