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

2024-10-26

银行贷款(共12篇)

银行贷款 篇1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 中小企业作为一类特殊企业群体, 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据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50%以上的GDP、6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76.6%的工业新增产值、57%的销售收入、60%的出口额、40%以上的税收以及75%以上的就业岗位均来自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障碍及应对》《浙江金融》、2008年第8期) 。作为一支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生力军,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09年9月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认为难以从银行贷款的中小型企业为70.9%;中小型企业中, 认为从银行贷款“有难度”、“比较难”和“非常难”的比例分别为29.2%、22%和19.7%;44.5%的中小型企业都认为资金紧张, 比大企业26.1%的比例高出很多。尽管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依然存在, 但不可否认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近两年来为解决中中小企业融资难做了很多努力。而2009年为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新增贷款数额远超去年同期水平。然而, 巨大的借贷资金却难以流入为中国经济撑起半壁江山的中中小企业。截至2009年9月末, 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4.1万亿元 (其中票据融资9102亿元) , 比年初增加3.08万亿元, 比年初增长28%。可见, 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结果形成巨大的不对称性。

一、中小企业自身原因分析

(一) 中小企业规模小, 实力弱, 收益低

中小企业在产业结构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般来说, 多为劳动力密集型, 常常处在高附加值产业链的下端, 造成其市场竞争力差, 市场影响力小。

(二) 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不确定性

以目前来看, 现阶段经济形势不稳定, 国际出口不容乐观, 国内经济也处于相对低速期, 而多数中小企业都是依靠生产和销售大企业的产品生存, 依靠大企业辐射, 相应的经营风险过高, 风险可控性较差, 从而导致其发展不具有确定性。

(三) 一些中小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素质较低, 信用意识淡薄

当经营出现困难时, 不是在改变产品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 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 这不仅给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而且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 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度。

(四) 中小企业资本充足率低, 资本金少

多数中小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 且资产负债率一般都较高, 固定资产规模小, 存货和应收账款的比重高, 大部分财产都已抵押, 导致申请新贷款抵押物不足。

(五)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企业信息透明度差, 导致其资信不高。据调查, 我国中小企业5O%以上的财务管理不健全, 许多中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另据有关调查, 我国中小企业6O%以上信用等级是3B或3B以下, 中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 普遍存在机构设置混乱、财务状况不透明甚至财务监督缺失现象, 从而造成中小企业信用意识缺乏。

二、银行难贷款原因分析

近年来, 我国强调“抓大放小”、“扶优限劣”, 使得经济成份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时, 经济结构与金融结构、信贷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不对称性就日益显露出来, 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在融资体制中自然处于不利地位。尽管国家开始重视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问题, 不少银行也都成立了中中小企业信贷部, 但收效甚微, 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贷的风险、成本和效率上。

(一) 中小企业贷款成本高、风险高、管理难

中小企业贷款较大中型企业贷款额度而言, 虽然额度小, 但同样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银行对企业的了解远远小于企业自身, 当企业想要获得银行贷款的时候就会提供有利于贷款的资料和有意地回避不利的信息。对于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业而言, 商业银行要想控制上述风险。需要在贷款发放前进行更多的调查, 来核实企业的实际状况, 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成本的付出和更多的贷款发放经验。

而中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得到资金之后, 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可能用于收益更高风险也更大的项目。无形中加剧贷款的风险。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管理不规范, 内部制约机制不足的现象, 资金的使用所受到的制约更少、随意性更大, 这要求商业银行在货款发放后要经常关注企业的资金使用和财务风险状况, 对银行的贷后监督要求加大。

(二) 信贷审批人员经验不足

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要有效地控制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就必须有一批经验丰富、长期与中小企业打交道的信贷人员, 他们能够通过对中中小企业的了解来判断贷款风险的大小, 对贷款风险较小的中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拒绝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的贷款要求。但是, 在我国。长期以来银行的贷款主要面向大企业, 而与大企业相比, 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频率高、时间短、金额小。要求商业银行有较强的流动性管理能力, 要求银行的信贷员有较高的操作水平。但由于历史原因导致商业银行普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造成了当前有经验的中小企业信贷人员严重缺乏, 信息不能得到充分的沟通, 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不太了解。无法适应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进而导致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重生, 举步维艰。

(三) 中小企业贷款权、责、利不匹配, 信贷人员积极性不高

在当前信贷管理模式下。各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存在不同程度的权、责、利不匹配的情况。信贷人员负责中小企业贷款的具体操作, 但无权放贷;贷款运转良好, 效益高。但与他们的收入不挂钩;贷款一旦出现风险、发生损失。他们又要承担大部分责任, 甚至是下岗, 结果是“多放贷多担风险。少放贷少担风险, 不放贷不担风险”。加之中中小企业不像大企业那样注重对自身信誉的维护, 对银行贷款能拖则拖。致使银行形成大量的不良中中小企业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 有时甚至是终身追究责任制。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人员普遍认为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收益不匹配, 丧失对中小企业的信心, 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思路

目前,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社会各方已达成共识。无论是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额度限制———如, 近期各地纷纷建立的小额贷款公司, 还是近日银监会力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都表明了这一点。

(一) 放宽中小企业客户准入条件

银行可以在确保风险的前提下, 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在贷款方式上除了以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为主外, 应采取

商业银行如何提升客户满意度

赵希华

一、引言

客户是银行利润的来源, 因此银行业非常注重对客户关系的管理。随着客户关系管理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也开始由以往的以业务为中心逐渐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 银行业界无不全力以赴地争取客户, 特别是高端客户, 客户满意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经济环境下的经营目标。通过发现和消除产生客户不满意

灵活的方式, 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土地发包权、人工林地、存货、出租车营运证等多种抵押方式, 或以项目本身作抵押, 解决中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同时, 拓宽担保渠道, 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 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押的担保。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 由多个中小企业进行联保, 对其中一个或部分企业发放贷款, 以此解决中小企业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二) 加快完善贷款信息管理工作

首先, 应重视对中小企业“软”信息的监测。在对企业财务指标等“硬信息”进行监测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中小企业账户资金流、企业税务申报以及经营者个人情况等“软信息”的监测, 特别关注企业法人的逃废债等不良信用记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中小企业贷款风险。

其次, 建立客户信息平台。尽可能扩大征信体系对中小企业和个人的覆盖面, 提高征信系统的效率, 逐步扩大中小企业信息采集的范围和信息服务的范围, 逐步为没有金融机构信用记录的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帮助中小企业树立信用意识和完善内部管理。不断扩充个人征信系统收集的数据范围, 加快从非银行部门采集个人信息的步伐, 力争实现和非银行部门的联网运行。

第三, 建立和推行不良信用客户内控名单制度, 将逃废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提供虚假财务报表的中小企业纳入内控名单。

第四, 建立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改变以客户财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的信贷风险分析方法, 将现金流量分析, 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企业财务弹性分析作为信贷分析的重点, 加强对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和行业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外部支持、核心竞争力等各种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通过采取不一样的评判方式, 用于不同的客户群。在这一方面, 中国工商银行的做法, 值得借鉴。2006年该行推出新的中小企业评级办法, 建成了覆盖全行中小企业评级业务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并一改以往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评价的作法, 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并将担保能力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首次引入评价体系中, 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 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的评价体系, 既能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收益性等特点, 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 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三) 增强风险定价能力

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是成长性, 具有持续挖掘利用资源的能力。如何针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 开发切合实际的风险定价模型是银行要尽快改进的问题之一。

的根源, 提升客户的满意水平与忠诚度, 这成为了银行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是银行取得长期成功的必要条件。满意的客户往往也是忠诚的客户, 他们会更多、更经常地选购令其满意的产品, 会主动向周围的人宣传其满意的银行和服务, 他们甚至愿意为这些产品付出比其他产品更高的价格。因此, 银行应加强对客户满意度的管理, 为自身发展赢得长期的优势, 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已经成为事关商业银

首先, 应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针对中小企业贷款管理成本较高, 易受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政策风险较高, 以及受经营范围限制难以分散经营风险和实现范围经济等特点, 商业银行在对其进行定价时, 应将中小企业的贷款管理成本和信用风险溢价因素纳入考虑范围之中。成本加成定价法符合银行审慎的经营策略, 充分考虑了对该企业贷款的具体管理成本, 杜绝了不计资金成本和风险的经营行为。

其次,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 在定价空间内争取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的同时, 还要在定价过程中注重客户对银行附加贡献度的大小, 考虑包括资金成本、风险溢价、管理成本、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等因素, 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综合定价。这样, 即使要降低贷款定价时, 银行仍可获取相应存款收益与中间业务收益。

再次, 商业银行应针对当地金融特点, 实行差异化定价, 避免“一刀切”。分区域对辖属支行进行利率指导, 对于市区支行, 确定其贷款利率浮动的最基本幅度。在支行的层面上,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推出贷款利率定价模板, 并将该模板应用于贷款利率决策中。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以定量为主的方法, 根据贷款风险、资本约束、综合回报等因素, 综合设计几大指标, 每类指标都有细化指标和细化权重, 能够具体到一个企业, 不仅不同企业的贷款有不同的价格, 甚至在同一企业中, 每笔不同的贷款也有不同的价格。通过合理定价, 覆盖风险, 提高收益。

(四) 切实推进独立核算制度的实施

首先, 可采用扁平化的机构设置, 完善有特色的审批程序, 从而达到较为理想地控制成本的目的。目前,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的增量贷款审批权 (包括借新还旧、收回再贷) 基本上均收归省级分行, 由于贷款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 无法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时间急、期限短、额度小的特点。因此, 通过改变过去大企业贷款需要层层审批的做法, 将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批权适当地下放到支行, 提高办贷效率, 并降低管理成本。例如, 交通银行在各地分支行设立专职审查岗, 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采用分级授权个人签批制, 提高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审查针对性和审批效率。例如, 民生银行设立的中小企业事业部是一个拥有人事权且在财务上独立的SBU (Strate gical Bus ine s s Unite, 战略事业单位) 。作为与该行公司业务平行的部门设置, SBU在分行采用矩阵式管理结构, 即项目管理与专业所、室呈矩阵关系, 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迅速解决问题。

其次, 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会计科目以及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的考核指标, 来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分产品、分部门和机构进行业绩核算, 并进行全面的监测。

银行贷款 篇2

一个人住房贷款需要的贷款资料

1.夫妻双方身份证

2.结婚证(未婚不需)

3.户口本

4.首期款收据

5.收入证明(原件)

6.购房合同及备案登记证明(原件)(开发商提供)

7.扣款帐号(银行卡帐号)

以上资料各复印一份并带原件核对(客户自行办理银行贷款手续)

二办理按歇贷款手续须交纳的费用

1.房产局收取抵押预告登记费;住宅:表格费20元/套+查档费60元/档.次+登记费80元/件=160元/套;商铺:表格费20元/套+查档费60元/档.次+登记费550元/件=630元/套

2.商业贷款银行收取的相关费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收取大概贷款额1%

左右的贷款手续费用。(最终以银行收费标准为准)

3.公积金贷款银行收取的相关费用:工商银行收取工本费100元/套(最终

以银行收费标准为准)

房产局收取的相关费用如下:

1.住宅 :备案 20元/套(表格费)+ 预告20元/套(表格费)+查档费60元/档.次+登记费80元/件=180元/套(开发商代办)

2.商铺:备案20元/套(表格费)+ 预告 表格费20元/套+查档费60元/档.次+登记费550元/件=650元/套(开发商代办)

银行争相发力商户贷款 篇3

浦发广推“融资易”

近期,浦发银行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融资易”个人经营性融资服务的推介。据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个人信贷部总经理金家川介绍,“融资易“旨在通过个人贷款的形式为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针对个私经济特点,“融资易”围绕企业主个人经营性融资需求,贷款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同时“融资易”在产品设计、服务上进行了多项创新。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易”把商户作为了重要的客户对象,包括专业批发市场,具有全国或区域较高知名度的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批发市场的商户,品牌代理商、品牌经营商等是这一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

与之相对应的是,“融资易”在贷款担保方式上也进行了拓展,除了房产抵押,包括住房、商业用房、厂房等作为抵押物,存单质押、担保公司担保等,商品交易市场的商户还可选择商户联保、商位经营权质押两种新的贷款担保方式。其中,商户联保是指由3~5个自然人自愿组成联合担保体,相互提供连带责任担保的一种保证方式。商户联保的主要优势在于商户间由于利益共担,信息透明度将更高,从而降低了这一贷款业务的风险。另外一种贷款担保方式是商位经营权质押,但银行更加认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并蕴含较大市场价值的商位经营权。

在贷款金额和期限上,采用商户联保的方式,最高贷款限额为个人和家庭净资产之和,最长期限为一年;使用商位经营权进行质押,最高贷款金额为商位经营权认定价值的60%,最长贷款期限也为一年。

同时,作为一个系统的小企业主金融服务方案,“融资易”提供了多种配套的功能。如在还款方式上,除了可以选择本金等额递增、本金等额递减等多种还款方式外,还可配合经营需要,将贷款年限分成最多8个周期,每个周期选择不同的还款方式。

同时,“融资易”系列产品可为小企业主提供“收付易”等配套服务:收付易终端可以与企业主的电话连接,还可以绑定货款收款银行卡号、固定电话号码等。对于小企业主来说,使用这个终端就可接受银联借记卡刷卡支付货款,也可以主动发起付款指令。

工行试水商户个人贷款

工商银行今年以来针对个体工商户的融资需求,试点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业务。据工行披露的数据,截至目前,工商银行向个体工商户发放的个人小额贷款余额已超过26亿元。

据介绍,现阶段工行个人小额贷款业务主要面向具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中的个体工商户,如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建材及钢材批发市场、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物流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商业街等有固定营业场所、经营持续、收入稳定的经营商户。考虑到个体工商户普遍缺乏抵质押资产的实际情况,个人小额贷款采取信用或保证担保的方式,无需抵质押。担保方式可采用自然人担保、经营商户联保或担保公司担保等形式。同时,根据个体工商户经营活动和资金周转的特点,个人小额贷款的期限一般为6个月以内,最长不超过1年,单户贷款金额最高为50万元。此外,客户还可以根据自身资金情况灵活选择还款方式,既可以选择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法、按月等额本金还款法、按周还本付息还款法、按月付息到期一次性还本还款法,也可选择更加灵活的“随心还”还款法。

民生“商贷通”全面升级

6月下旬,民生银行正式宣布,该行专门向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产品商贷通”余额已突破2000亿元。同时,以“与小微企业共成长”为主题,正式发布小微金融2.0升级版。据悉,即使在今年货币信贷政策收紧的形势下,民生银行仍将全行新增贷款的60%投向小微企业。

“商贷通”的定位是向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提供的快速融通资金。最大的特色在于“商贷通”灵活的担保机制,民生银行可以接受的担保方式有:抵押、质押、保证和联保等等,其中“联保”方式是民生最早推出的创新:在同一个商圈、将具有贷款需求的小企业、小商户和个体工商户“串”起来,联合进行担保。在民生银行“商贷通”中认可的自然人联合担保可由3个(含)以上自然人自愿组成联合担保体。除此之外,“商贷通”业务对于申请人设立了一些必要的条件。如家庭实物净资产,如没有贷款的房产、汽车等价值不低于50万元;从事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话至少需要拥有3年以上的行业经验,并在固定经营场所连续经营两年以上;原则上申请人需要在贷款申请地拥有固定住所;同时,申请人的结算账户需要开设在民生银行。

“商贷通”的贷款金额原则上不设最高额的限制,如果提供抵押物的话,最高贷款金额则可以达到贷款金额的80%。期限的设定最长为10年。商贷通的贷款利率同样采用与客户议价的方式,据介绍,平均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基础上调20%左右。

此次民生银行小微金融2.0升级版则从多个方面做出重大提升,如在服务范围上,从简单的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同时进一步主动提高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让更多无法提供抵押物的小微企业获得金融支持。

泰隆网点下沉贴近商户

作为一家致力于小微企业客户的商业银行,泰隆商业银行从支行的选址上就秉承了贴近商户的目标。如泰隆银行在上海的首家支行就设在商户集中的闵行九星市场,该区域现有商户6500多家,之前却没有一家银行设点提供专门的服务。

银行贷款 篇4

一、目前我国对三种罪的法律规定

(一) 贷款诈骗罪的法律规定

刑法第一百九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 数额较大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1) 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2) 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3) 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4) 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5) 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法条没有明文规定单位可构成此罪, 所以贷款诈骗罪只由自然人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诈骗罪有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非法占有”的目的;二是“骗取”的行为方式。

(二) 骗取贷款罪的法律规定

《刑法修正案 (六) 》第10条规定:“本罪是指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 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根据明文规定, 此罪可由单位构成。需要注意的是骗取贷款罪也有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本罪没有规定“非法占有”的目的, 它指向的不是所有权, 而是使用权, 即在主观方面不是“非法占有”, 而是“滥用”;二是“骗取”的行为方式, 这一点与贷款诈骗罪在行为表现上一样。

(三) 高利转贷罪的法律规定

“以转贷牟利为目的, 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根据此规定, 高利转贷罪是指以转贷牟利为目的, 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高利转贷他人, 违法所得数额较大的行为。

需注意的是高利转贷罪有两个方面的要点:一是“转贷牟利”的目的;二是“套取”的行为表现。

二、对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三种罪的分析

(一) 对贷款诈骗罪的分析

1、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

对贷款人主观目的的认定应以其贷款时为基准予以判断, 对于那些事后产生非法占有目的的行为是不能以贷款诈骗罪进行处罚的。

2、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要构成贷款诈骗罪, 行为人主观上必须“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第一, 贷款时是否隐瞒真实身份。贷款人贷款时隐瞒真实身份, 可以推定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第二, 贷款人贷款时对自己偿还能力的认知。如果行为人贷款时明知其偿还贷款的能力不足的情况下, 仍大量骗取贷款, 到期后又不偿还, 可以推定为其主观上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但对于贷款人贷款时不知道其偿还能力不足的情况, 是不能推定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第三, 贷款人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如果贷款人按贷款合同的规定对使用贷款, 如进行正常的经营投资, 即使最终无法还款, 也不能将其行为认定为贷款诈骗罪。相反, 对于那些将贷款肆意挥霍或者用于其他违法犯罪活动的贷款人, 应认定其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

第四, 是否存在恶意拒绝偿还的情况。对于以欺骗方法获取贷款后携款潜逃的, 该行为人主观方面非法占有贷款的犯罪目的昭然若揭, 可直接予以认定。贷款人若有抽逃、转移、隐匿资金, 有能力归还而拒不归还的情况, 也应认定为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二) 对骗取贷款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分析

该罪的“欺骗手段”是足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的手段。如果仅是手段有瑕疵, 但不足以破坏金融管理秩序, 就不构成该罪的“欺骗手段”。作为该罪的欺骗手段, 最主要的是虚构投资项目、虚构担保单位、虚设抵押物等三种虚假手段, 不属于“三假”手段, 就难以给银行资金带来实际风险, 不应认定为该罪的“欺骗”。这是因为, 只有“三假”手段最可能给贷款带来重大风险, 进而危害金融管理秩序, 只要投资项目真实、担保单位可靠和抵押物足额, 其他资料、手续纵有虚假, 也不致给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 不致危害金融管理秩序。在该罪的认定上, 必须以具备“欺骗手段”这一行为为前提, 不具备欺骗手段的行为不能认定为该罪。

(三) 对高利转贷罪的分析

高利转贷中的“高利”, 应从本质上去正确把握。只要行为人以转贷牟利为目的, 将所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转贷他人, 并在支付金融机构利息后仍有盈余的, 属于“高利”转贷行为;如金额达到法定追诉标准, 则应以高利转贷罪追究刑事责任。

1、从行为的本质看。

行为人对转贷资金无论是直接向借款人收取高于金融机构的利息, 还是在收取与金融机构相同利息的同时又以其他名义另行收取费用, 无论收取的形式有何不同, 在本质上都包含了借款人对转贷行为人所额外承担的报酬。

2、从危害的后果看。

行为人将所套取的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转贷给他人, 只要以转贷牟利为目的, 且在扣除金融机构利息后从中实际获取利益, 无论该利益是否以“利息”形式收取, 其本质上都是利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谋取非法利益、侵害国家金融信贷资金管理制度的行为。

三、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之比较

(一) 客体之比较——是否侵犯了“所有权”

贷款诈骗罪的客体是国家金融管理秩序以及金融资金所有权。而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都只侵犯了国家的金融管理秩序。所以, 对金融资金所有权的侵犯, 是贷款诈骗罪区别于骗取贷款罪和高利转贷罪的最主要区别。

(二) 主观方面之比较——“非法占有目的”

在主观方面上, 贷款诈骗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骗取贷款罪以非法使用为目的, 而高利转贷罪以转贷牟利为目的。其中, 转贷牟利的目的属于非法使用目的一种, 二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 客观方面行为手段之比较——“诈骗”“骗取”与“套取”

从三罪的条文规定来看, 三者在客观方面的行为手段分别可概括为“诈骗”“骗取”“套取”。

在行为手段的客观表现上是没有本质不同的。“诈骗”与“骗取”的不同表述, 是为了区别二者在主观方面“非法占有”与“非法使用”的不同。“骗取”与“套取”的不同表述, 是因为二者所指向的对象不同。

(四) 其他方面之比较——主体、情节等

根据法条的明确规定, 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都可由单位构成。而贷款诈骗罪, 单位不可以构成贷款诈骗罪。构成贷款诈骗罪、高利转贷罪需要数额较大, 而构成骗取贷款罪则要求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故有人提出贷款诈骗罪与高利转贷罪是“数额犯”, 而骗取贷款罪是“结果犯或情节犯”。

四、三罪名之关系总结

贷款诈骗罪与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非法占有的故意, 而后二者都是非法使用的故意。前者与后二者之间并没有交叉重合, 是一种平行互补的关系。

摘要:银行的主要业务之一贷款业务, 被社会上各种犯罪行为如贷款诈骗行为、骗取贷款行为和高利转贷行为所侵害。对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予以分析, 明确其适用情况对于银行贷款业务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贷款诈骗罪、骗取贷款罪、高利转贷罪的主体进行分析, 对三种罪行进行比较解析, 进一步弄清楚这三种罪行各自的特点和相互间的关系。

银行贷款条件 文档 篇5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1-13 19:18:23免费法律咨询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提要]本文介绍了房地产开发贷款客户申请条件(商业银行),贷款项目总投资中,各项建设资金来源落实,其中自有资金不少于总投资35%;并提供专业律师进行免费法律咨询...推荐阅读: 房地产开发贷款 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

• 【房地产贷款基准利率】房上调基准利率没悬念

• 【房地产贷款基准利率】房地产行业事件点评报

【房地产开发贷款条件】房地产开发贷款客户申请条件(商业银行)

房地产开发贷款是指本行向在本市登记注册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用于商品房开发项目而发放的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包括:住房开发贷款、商业用房开发贷款、经济适用房开发贷款、其他商品房开发贷款等。该类型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客户范围:

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资格的,具有符合国家规定的注册资本金,实行独立核算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综合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公司。

客户申办条件:

1、具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三级以上的资质,累计竣工合格率达到100%;

2、贷款项目总投资中,各项建设资金来源落实,其中自有资金不少于总投资35%;

3、申请贷款的项目已经纳入国家或地方的建设开发计划,具有有权部门批准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扩初设计等与开发项目有关的各种批复文件;

4、申请贷款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已经取得了《国有土地使用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

5、贷款项目的工程预算合理、真实;

6、具有经本行认可的有效贷款保证。

银根紧缩。现在银行基本上不对房地产放款了

这是申请条款可以了解一下

1.《借款申请书》;

2.资信证明材料;

3.近3年的财务报表;

4.项目立项文件、董事会决议.项目资金落实文件

6.其他配套条件落实材料

7.抵(质)押财产的资产评估报告书、鉴定书、保险单、抵(质)押物品清单、权属证明、抵(质)押人同意抵(质)押的承诺函;

8.还款保证人的资信证明材料;

国家政策方面对房产方面已经公开表示“中国不能轻易放松货币政策 ”

希望这些能对你有些小帮助

银行微小企业贷款问题分析 篇6

关键词:经济;小微金融;贷款;问题分析

一、绪论

小微企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推动社会发展,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据网络数据,随着国家针对小微企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2013年1月起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即将实施,小微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小微企业规模小、自有资本少、可供抵押资产少、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及信用等级偏低等原因,银行不愿冒险放贷。如何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经引起各方关注。

二、权责分布不规范

说到权责分布,这个问题就比较普遍,权力的集中与发放不管在哪个行业都是一个大难题,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个完美的权力分布体系。在小微企业贷款部门工作期间,我所见到的是贷款审批部门与放款部门是在同属一个分支机构里的,以部门主管为分支机构最高领导,这就导致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都在同一个领导的监督中,说得直接点就是都在部门主管的控制中。一开始这样安排也有他的道理,首先则是有关人员成本方面的考虑,成本需得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让公司或者机构正常运营,所以这是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其次则是工作效率上的考虑,小微企业贷款的特点之一就是速度快,这个速度快是指贷款审批以及放款的速度,现在各个商业银行推出的小微贷款产品广告都是突出速度快,为了配合产品特点便进行了如此的人员配置。时间一长就体现出弊端,贷款审批和贷款发放在同一负责人监管下,就会导致权利过度集中,这为某些不良行为提供了便利通道,最严重的可能导致机构内部人员与外部勾结进行骗贷,随时会让公司或机构承受巨大的损失。

对于权责分配过于集中的解决办法,简单来说就是权利分散。这个分散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根据工作中所受到的启发,个人认为可以借鉴某些部门开设一个放款集中中心,将管辖区域分成几个大的片区,每个片区设置一个后台集中中心,设置一位集中中心主管,主管之下则是原本分散于该片区的其他后台人员。主管拥有管理集中中心各种事宜的权力,最主要是拥有监管贷款发放的权利,这样一来贷款审批和贷款发放的监管权利就区分开来,大大降低了不良贷款行为发生的几率,在内部提高了所批贷款的质量;而且在人员成本方面也没有增加太多的负担,只是将原本分散的后台人员集中到一起,而且集中中心在将后台人员集中后反而能提升工作效率,原本每个分点所办理业务在集中中心可以进行集中分配后统一处理,这样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个人觉得设置集中中心可以较为合理的分配权力,提升了风险控制与合规控制的质量。

三、放贷后监控不到位

贷后管理是很多商业银行的在信贷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经营机构和信贷人员普遍存在着“重贷轻管”的思想,粗放经营,以规模取胜,或疏于管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传统商业银行贷后管理的模式是“面面俱到”的,包括借款人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担保情况等。而一般商业银行规定,贷后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管户客户经理,客户经理既是信贷营销人员,又是信贷管理人员,角色本身就存在着混淆。再加上客户经理随着管户数量的增多,平时要完成营销任务,承担五级分类和各种临时性的检查任务,慢慢会发现按照制度要求的时间去进行“面面俱到”式的贷后检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最后的结果就是管户客户经理“偷工减料”,贷后管理质量下降。商业银行重贷轻管的现象,往往把原因都归罪于基层机构客户经理不执行制度,而很少从商业银行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去找原因。

应对方法:1.加强贷后资金动向监控,制定风险应急处理方案,及时建立信贷退出机制。银行可以要求企业提供他行对账单和相应的划款凭证,从而进一步跟踪资金的走向,同时注意企业资金的回笼速度以及回笼资金的用途。首先要确定企业贷款中风险较大且将给银行信贷带来较大损失的业务,以及损失的大小及程度;其次,要有分散风险的业务计划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应急方案。信贷退出应把握适度的原则,考虑到成本、风险最小化,对于每一笔信贷业务,应在公平效率的前提下,权衡信贷退出的成本和效益,使成本达到最小化,效益达到最大化。

2、分岗管理。分岗管理是传统贷后管理的一种颠覆,也是贷后精细化管理的一种体现。商业银行的管户客户经理虽然仍然有贷后管理的责任,并承担风险的最终责任,但分岗管理后,其日常的贷后管理工作有专门的贷后管理岗承担,体现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制约与专业”的发展趋势。贷后管理岗与管户客户经理形成制约,并形成专业化的体系和专业能力,这必将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贷后管理能力。

四、结论

小微企业在拉升国民生产总值、增进就业、增强市场活力以及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然而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造成了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历史也极其短暂,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的比例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可喜的是政府已经看到了小微企业的发展潜力与发展作用,并且开始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整个社会上也逐渐呈现一种积极的态度。

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控不仅仅要依靠银行,还要企业、政府、市场共同努力,打造一个良好的信贷环境,通过四方对政策、体制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小微企业的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小微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参考文献:

[1]乔瑞 .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融资现状调查. 合作经济和科技,2010 ,386, 96-97.

[2]李卫东.银行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青海金融, 2010 .1, 36-40.

[3]邱俊如,金广荣.商业银行授信业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4]农高俭.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2013(4).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与控制 篇7

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如果出现到期后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 就成了银行货款的风险所在。其具体现表现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

一、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成因分析

产生贷款风险的原因有很多。但我们可以按主客观因素大致分为以下二大类。

一类是借款人主观不愿意如期偿还贷款。有些借款人并不是没有偿还能力, 而是主观上对于信贷的法律认知不够, 甚至弄虚作假, 用假账来欺骗银行相关部门, 最终达到有钱不还的目的, 或者以新货偿货的情况。当然也有些小额个人贷款, 如学生助学金等, 也会出现有借无还的情况, 而对于这些个人案例来说, 动用法律程序固然有可能达到缴账的目的, 但未免太劳民伤财。所以, 一直以来, 愿借不愿还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第二类是货款人由于客观实际情况所致无力如期偿还货款。出现无力偿还的机率高低与银行客户经理的风险防范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如果能够大批放出货款又如期收回, 说明这部分客户经理风险意识强, 且进行正确而科学的分析, 有责任心。而相反, 如果客户经理责任意识不强, 风险防范意识不够, 那么可能会出现高比例死账、烂账。当然, 出现贷款人无力偿还的原因也并不都出在贷款专员个人的素质与意识方面。与借款人在贷款期间的经营或生活个方面都有着十分密切的风险, 有些是可预见的, 有些是不可预见的。另外, 借款人最初提供的资质、财务报表等的真实性也都会对贷款风险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防范银行贷款风险的主要策略

无论是以上哪种原因, 这种风险的主要来源都处于借款人一方, 但是, 对于银行货款风险的防范, 不能只从借款人的偿还能力与意愿方面进行合理的预测, 更重要的是加强银行自身的管理与监控能力。

(一) 加强人的培养

无论各行各业, 人的管理都是最复杂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银行货款来说, 银行自身需要加强对于处理客户贷款的客户经理的培养。一方面是专业能力的培养, 培养其对于信贷的风险防范意识与判断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培养其综合素质。爱岗敬业, 即要做到为客户服务又要做到尽量保障资金安全。银行方面也需制定人才培养的大方案, 为每一个客户经理的成长规划路线, 并实施考核机制, 以培养出更多合格而优秀的客户经理。

(二) 加强贷款前的管理

在货款前, 需要做到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 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 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 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 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 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 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 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 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 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三) 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 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 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 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 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 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 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 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 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 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四) 加强信货调整力度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 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 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 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 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 尽早打算, 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 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 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 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三、总结:

作为商业银行, 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是形成良好贷款循环的重要保障, 因此, 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摘要:对于银行贷款来说, 其风险是与收益是并存的。当银行将款项放出, 那么风险也就随之产生了。文章在分析了银行货款风险成因的基础上, 提出了作为银行自身, 应加强货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管理、控制, 以形成良好贷款循环, 即一定要加强自身素质, 全面做好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关键词:银行贷款,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参考文献

[1]杨海峰, 孙志勇, 马新伟, 魏广宏.房地产投资的风险及控制风险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0 (07)

[2]张国富, 孙金华.高科技风险投资中的风险防范与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05)

[3]许明朝.信用证欺诈的控制对策[J].武汉金融.2003 (05)

[4]欧亿容.解析高校贷款与风险防范[J].长沙大学学报.2008 (06)

[5]罗大勇.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J].企业导报.2011 (10)

[6]王习领.浅析高校贷款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01)

[7]叶肄聪.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0 (14)

[8]彭伟.关注高校贷款风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J].北方经贸.2008 (10)

[9]王翊, 郭凯.我国网络银行发展面临的风险与对策[J].新疆金融.2009 (03)

民营银行关联贷款问题研究 篇8

在经济发达的浙江, 银监会放开政策后, 民间资本纷纷进入银行业, 形成了多家民间资本占主导的民营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台州银行、浙江稠州商业银行的民间资本占比均达到95%以上。目前来看, 这些银行都在健康地运行, 发展良好。根据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年报, 2008年公司关联交易余额为76 57万元, 占资本净额9.96%, 且并未发生不良贷款。2009年公司关联交易余额为14786.18万元, 占资本净额的8.54%, 也并未发生不良贷款。由此看来, 关联贷款并非民营银行的死结, 关联贷款也并不必然导致不良贷款。

一、关联交易中性

Maurer and Haber (2005) 研究了墨西哥1888年到1913年的数据, 对关联贷款是否必然导致掠夺进行实证检验, 得出的结论是当时墨西哥的银行家并没有利用关联贷款掠夺外部股东、存款者的利益;而且在外部制度不完善导致信息成本高、契约难以正常履行的情况下, 关联贷款反而成为事前评估信贷风险、事后约束契约履行的重要手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为了追求利益, 节约成本, 关联交易是不可以避免的行为。关联交易从本质上来讲是中性的。一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和关联方之间特殊的关联关系, 彼此之间比较熟悉, 信息相对外界而言更为对称, 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追踪关联方的投资项目, 极大地节约交易费用, 降低交易风险。另一方面, 关联交易又存在被关联方滥用的巨大风险。如果关联方利用其与商业银行的特殊关系恶意谋取利益, 这样的掠夺是十分有害的, 会导致银行的脆弱和内部不稳定。因此, 只要管理得当, 关联贷款是合理的, 并且是有利于商业银行贷前贷后评估的。

二、民营银行股权结构

浙江省范围来看, 各家民营银行采取的股权结构都是相对集中型。这种股权结构介于绝对分散型和绝对集中型之间, 是一种折中的股权结构。各家银行拥有若干个持股比例不超过50%的大股东, 他们居于相对控股地位, 同时还有其他拥有相对较大比例股权的股东。这种股权分布既能够有效地保证股东参与银行治理的积极性, 又可以避免一股独大带来的较高代理成本。政府资本可以作为一般性的股东入股, 享有与其他股东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不能以超越自身股东权利之外的行政方式介入银行的内部治理。以浙江民泰商业银行为例, 前十名股东中最大的为温岭市城市信用社职工持股会, 占比15.5%, 其余九家有八家为当地企业, 一家为温岭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平均占比为5%。这样制衡的股权结构能够有效地控制关联交易规模。相对控股的股东具有共同的利益取向, 便于他们联合起来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比较可靠的治理信息, 以达到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而同时, 大家的股份力量相当, 能够有效地避免某家股东谋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一旦有某家股东的关联方向银行提出贷款需求, 其余相对控股股东势必会按照正常审批程序审查该贷款者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 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控制了关联方贷款的道德风险。

2004年4月, 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 正式规定了商业银行关联交易行为, 以更有效地控制关联交易风险。《办法》规定, 商业银行的关联交易行为包括商业银行与关联方之间发生的资源转移和义务行为, 主要包括授信、资产转移、提供服务等, 这些行为都应当符合诚实信用及公允原则。同时, 《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对一个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0%, 对一个关联法人或其他组织所在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总数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15%, 对全部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商业银行资本净额的50%。

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为了符合监管要求, 肯定会控制关联贷款规模在相应的规定范围内, 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要看授信时相关部门是否遵守了关联交易的公允原则。关联贷款的公允性是指关联方不得以优于外部人的条件 (如信贷评估、期限、利率、还款时间表和对抵押品的要求) 而取得贷款。银行内部人员或控股股东若违背公平、公正、公允、合理的原则与关联方之间发生交易, 则会损害商业银行、其他股东和相关利益人的合法权益, 同时也会给银行经营埋下风险隐患。在民营银行的经营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审查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下列行为, 例如向关联方发放无担保贷款、接受本行的股权作为质押提供授信、为关联方的融资行为提供担保 (关联方未以银行存单、国债提供足额反担保) , 该类行为除违反银监会关联交易的禁止性规定外, 也违反了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原则。

银企关联交易并不是必然会导致银行风险的提高。民营银行由于其天生的亲民性, 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大量的关联交易诉求。只要在交易过程中能够有效公正地判断和识别风险, 遵从公允原则, 关联交易中性中的优势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大量减少授信过程中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信息成本, 节约商业谈判的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交易的效率。

摘要:有一种观点认为,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 就是为了套取银行资金, 越来越多的关联贷款必然会拖垮民营银行。本文试图从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和关联交易的中性入手, 说明关联贷款并非民营银行的死结。只要民营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审慎地对关联方交易进行公允性审查, 适度的关联交易存在是合理的。

关键词:民营银行,关联贷款,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姚成杰.民营银行关联贷款问题研究综述.现代经济探讨, 2008, 第2期.

银行贷款 篇9

一、小微贷款的高利率市场定价

这体现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方向。应该说, 最能反映一个企业自主经营权的, 就是看它是否拥有对自身产品和服务的自主定价权。同样, 作为金融企业, 商业银行如果不能对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自主定价, 就无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这也正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 对于实行利率市场化, 很多商业银行似乎并不十分情愿。因为一旦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 特别是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 那么在短期内利差收窄将成为必然。数据显示, 目前, 中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已达3 769家, 但由于传统的存贷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 利率放开必将会导致存款利率上扬幅度大于贷款利率上扬幅度, 促使利差收窄。而从2010年上市银行年报看, 即便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较快的国有五家大型银行, 其利存贷差收入占比也仍然高达80%左右。利率市场化无疑对银行业的盈利形成巨大的挑战。不仅如此, 商业银行的效率、管理、创新和服务等等, 也都将面临严峻考验。利率市场化将加大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 甚至会使一些经营不太好的商业银行可能出现破产。如果不能提早做出准备, 东方农商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也必然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为东方农商银行作为一家小银行, 在吸收存款的成本上要高于大银行, 而如果在贷款上没有能力提高贷款利率, 则会进一步缩小利差收入, 最终可能出现经营困难。

如果贷款利率不能适应市场要求而提高利率水平, 那么在目前中国的整个利率市场化体系尚未充分建立起来时, 银行之间的竞争仍基本限于利率之外的竞争, 银行利率经常陷于负利率的尴尬。而如果实行利率市场化, 由此带来的贷款成本提高将大大强化企业的资金成本意识, 促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从而有效抑制原本不缺钱的大企业对廉价信贷资源的过多占用, 使得信贷资源能更多地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此外, 实行利率市场化, 对银行的经营会有更高的要求, 促使银行加强管理。实行市场化的高利率会迫使银行详细核算每一笔贷款业绩与其经济资本的比较, 而不是与会计成本的比较;也会使银行的利率风险观念增强、努力开发和提供新的金融产品, 提供更好的服务。利率市场化还将使银行和客户间的双向选择成为可能, 从而打破传统银行的“大锅饭”, 银行之间的盈利水平将逐渐拉开差距, 银行业将步入“优胜劣汰”时代, 也为东方农商银行在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树立品牌打下基础。

小微贷款实行高定价还有另一个考虑, 就是要用收益覆盖风险。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 给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贷款是不是风险更大。如果风险更大, 当然要提高利率从而用收益覆盖风险。本质上, 银行业是一个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发放贷款即为买入风险, 收回贷款相当于卖出风险;银行就是靠不断地低买高卖风险、赚取风险溢价生存, 而为所经营的风险定价是银行的核心工作, 也是银行经营能力的具体体现。对于银行而言, 小企业与大企业的贷款风险本质上并无大殊;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等, 这是一切贷款都共同面临的, 小企业贷款所隐含的风险, 大企业贷款同样也会面临。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大企业中有经营效益差、偿贷能力弱、诚信度低的 (且并不在少数) , 小企业中也不乏经营业绩良好、偿贷能力强、诚信度高的。那么, 何以在实践中银行部门却往往厚此薄彼?比较通行的解释是, 由于信息不对称, 银行对小企业信用度难以评估, 银行发放小企业贷款所付出的信息成本和所承受的风险远大于对大企业的贷款。从现实情况看, 小企业贷款的成本固然高于大企业, 但真正令银行在小企业面前踯躅不前的, 也许成本的因素还在其次 (国内银行成本控制和管理的总体水平和现状似乎可为此添加注脚) , 银行最顾忌的乃是小企业贷款的风险, 尤其是信用风险。

当然, 要想实现小微贷款的高收益, 还要依赖银行在小微贷款放款中的管理和风险控制。许多银行不愿意从事小微贷款, 就是因为小微贷款放款成本较高, 风险控制较难。当前, 东方农商银行要想实现小微贷款上的成功, 必须要解决自己目前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目前, 东方农商银行核算贷款成本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流程式的方法, 还没有引入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因此无法了解每笔贷款的成本, 特别是银行在搜集小企业“软信息”方面所花费的无形成本, 无法识别哪些贷款是盈利的, 或至少哪些对最终盈利能力是有贡献的。这使银行在面对信息不透明、成分复杂的小企业并进行贷款定价决策时非常被动。进而影响到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的形成和独立核算机制的建立, 制约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提高。

二、不用抵押, 只重信用的无忧贷款模式

小微贷款的最大特色就是不用抵押, 而是一种信用贷款。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 信用贷款一直是业务的“雷区”, 一般绝不敢轻易涉足。因为信用贷款对借款人没有硬约束, 银行对自己和客户都没有信心。对客户由于没有抵押所以无信心, 而对自己是否了解客户还款能力也没有信心。实际上这都是由于传统的贷款模式形成的结果, 传统模式中银行是强势部门, 客户借款是有求于银行, 所以银行是坐等上门, 银行更像是政府机关。所以对客户就采取不信任态度, 也会对客户提出苛求条件, 不愿意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因此, 信用贷款模式就很难在传统银行经营中得到推广。

信用贷款之所以推行不了, 主要是要如何保证信息的全面和真实, 从而保证贷款能够得到有效的使用并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实际上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 都有信用问题。只不过信用贷款对信用要求高, 而要实现信用贷款关键是要保证信息的来源。对于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而言, 要想获得他们的信用情况又十分困难。当前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担保等中介机构组成的公共信用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以担保机构为例, 许多担保机构服务的对象是规模小、效

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 加上金融危机等不利影响, 一旦受保企业出现亏损倒闭、逃废银行债务等现象, 对担保机构的影响就十分严重, 不仅导致其减少在银行保证金的投放额, 还可能会影响到机构的正常运营。此外, 一些地区出现个别非法集资、高利借贷的不法担保机构, 从中牟取暴利, 一旦经营不善, 便逃之夭夭, 严重扰乱了地区的经济秩序和金融环境。这不仅使公共信用体系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还会加剧中小企业的贷款难。

2. 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

社会信用是由个人信用组成的, 因此, 个人信用的不足会影响社会信用的建设。例如, 中小企业因管理不规范, 财务大权往往掌握在企业法人手中, 银行和担保机构很难把握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 一些法人为获得银行贷款和担保机构的支持, 会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真实情况, 要么在获得了担保机构的保证和银行的资金支持后, 擅自改变之前约定的资金用途, 增大了风险。其结果是担保机构和银行会更严格地缩小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企业信用体系方面的缺失具体表现为:一是尚不完全具备商业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银行贷款, 至少必须具备良好的信誉、有效的担保及足额的动产或不动产。有专家曾经对现行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制度规定的36条贷款要素进行分析, 结果98%的小企业至少有25项不符合规定的标准, 而且这25个要素又是银行办理贷款的基本条件。二是尚难达到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严格信用要求。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一旦社会经济或行业政策发生变动, 其生存和发展极易受到影响, 进而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中小企业生存周期平均水平低于大中型企业, 经营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因而面对风险, 中小企业更容易通过退出市场的方式来逃避债务, 更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所以, 银行在开展授信业务时趋向风险系数低的大企业, 便是一种理性的选择。根据银监会披露的信息, 大企业的风险系数明显低于中小企业, 从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中小企业贷款看, 贷款余额为53 467.7亿元, 其中不良贷款率高达19.3%。

3. 尚未建立商业银行贷款的社会沟通机制。

同样拥有大量中小企业, 不少国家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为金融业服务的咨询公司、企业诊断或企业顾问公司等机构, 这就为这些国家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而现阶段这种中介机构在中国尚属起步, 所提供的服务也不完备。对银行来说, 审批企业贷款申请需要了解企业所在行业具体情况及市场前景, 而现实中却缺乏相关机构提供专业的服务, 银行想要获得贷款条件和信用质量等普遍都不达标的中小企业的财务、市场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难度相当大。

这些年, 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的一些做法值得东方农商银行认真学习与借鉴, 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了工作:一是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合作, 为银行和企业间的资金流动架设了一座桥梁, 银行自身的金融业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二是与政府 (部门) 合作。银行结合政府各项惠民工程, 与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合作, 不仅能转移一部分信贷风险, 而且凭借政府的公信力和强制性, 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中小企业严格规范经营行为, 提升信用水平。三是与中介机构合作。中小企业的信息透明度不高, 且其客户金融服务的劳动密集型特点, 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申请的审批工作量大而繁杂。因此, 将专业事务所、项目评级公司等专业中介机构引入合作体系, 不仅能提高银行的审批效率, 还可借助其专业优势, 有效识别、判断风险。

三、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小微贷款与传统贷款的区别在于, 传统贷款的主动权掌握在银行手上, 银行放款是一种权力的体现, 银行主要靠规模取胜。在低利率, 社会信贷严格约束下, 银行手中的资金就成了社会争相夺取的资源, 银行自然在社会贷款中成为优势方。而小微贷款则是另一种发展思路, 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 放款靠人。

传统贷款基本不用推销, 而是等待顾客上门审请贷款, 银行不过是对顾客填写的材料进行审核。银行面对的不是人, 而是材料。在银行中工作的也不是服务者, 而是决定能否贷款的权力者。因此, 在传统贷款活动中没有人, 有的只是资金进出。只要银行的利率没有市场化, 银行利率远远低下市场, 银行资金必须成为稀缺资源, 社会各种群体都愿意从银行获得贷款, 甚至一些人从银行套取资金后再作转借。但是, 当银行将贷款利息大幅提高后, 如果银行的利率接近市场利率时, 此时银行如果继续坐等顾客上门, 必然会导致银行收益下降。银行利率提升虽然从预期上带来银行收益, 但是, 关键要解决的是要能有效地将贷款使用出去并得到收回。而贷款利率提升, 靠传统坐等的办法是不行的, 必然要去推销贷款, 卖贷款, 求人贷款。此时必须实现银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实现以顾客需求为导向, 以服务顾客为目标的经营方针, 在更大范围内与社会资金运营机构进行竞争, 从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而要想把资金推销出去, 送到真正需要而又有能力偿还的人手里, 这些都需要经营人员去面对顾客, 了解顾客的需求和实际还款能力, 把资金真正运作好。在这一运程中, 关键要看银行的经营人员是否愿意放下架子, 与顾客充分接触, 实现对顾客利益的关照, 使顾客在获得较高利率的贷款之后依旧能够有能力获利, 从而使贷款得以顺利流动。

2. 风险靠人。

对于银行来说, 资金安全是最重要的, 银行是靠资金生存的。不管收益多高, 如果放出去的款收不回来, 不仅监管当局对银行会提出处罚, 而且也会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但是, 如何保证资金安全, 这只能是从两个方面解决, 一是靠信用, 就是用款人的信用, 他愿意用信誉保证还款。二是靠抵押物, 在还不了款时用抵押物来清偿。当然, 传统银行经营时都喜欢把抵押作为贷款风险的保证, 因为抵押物可以不需要软信息约束, 银行可以减少对顾客信息了解, 减少银行审查和追回欠款的成本。但是, 这种以抵押物为贷款保证的做法, 只能适用于有一定经营基础和条件的顾客, 抵押物不过是将固定资产变现为流动资金。贷款机构不能向企业提供无抵押担保的信用放款, 而小企业很难落实抵押和担保, 过分强调不动产抵押和担保必然把大量的小企业被挡在金融服务门槛之外。

小微贷技术主要是通过考察借款人的个人品质, 实施激励约束机制和严格的贷款监督和回收机制, 多层次控制人为风险。信贷技术中对贷款人还款意愿的考察与还款能力的分析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重点要集中在对借款人个人及其家庭特点的考察, 首先要考察借款人及其家庭成员是否能提供相互一致的对申请贷款目的和用途的解释。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来表明借款人及其家庭的还款意愿, 因此, 必须设立一些需要考察的角度和尽可能标准化的评估表格, 以便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间接的考察。客户经理要了解借款人的信用记录 (可以查询征信系统) , 如果信用记录不完整, 客户经理应选择几个借款人的供应商, 向他们了解借款申请人是否能按时支付货款;要向借款人的单位、邻居、有生意往来的人和雇员了解贷款人的人品;要选择客户企业不同岗位的员工, 向他们了解借款人是否按时支付员工的工资, 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估借款人的信用, 判断其还款意愿。

3. 收款靠人。

虽然事前在确认借款人还款意愿上已经进行了许多工作, 在发放贷款时, 小微贷技术还包含明确的激励机制来降低风险。因为这种信贷技术必须考虑以下情况:微小贷款的客户不能完全提供银行能接受的抵押品;对拖欠债务行为采取法律手段通常是需要较高成本和无效的;借款人能够获得的贷款额度取决于他的信用水平, 只有借款人没有不良信用记录才可以申请下一笔贷款, 并且下一笔贷款的额度可以增大, 利率可以优惠, 贷款期限可以加长。这样, 对客户形成一个有效的激励使其愿意履行还款义务。

银行贷款 篇10

背景源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当年为了造就“美国梦”,扩大内需,鼓励美国公民都有机会买房,制定出了不当的金融政策,各大商业银行巨头纷纷向美国公民推出了次级贷款,而通过一些金融常识我们知道,按照风险等级的划分,商业银行的贷款可以大致分为五种,即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及损失贷款,而后三种被统一划分为不良贷款,由此可以知道,美国商业银行向公民发放的次级贷属于不良贷款,银行为了放贷,并没有仔细审查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资产情况、收入情况等基本信息,无论公民有没有职业,有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没有可靠的抵押物,银行均有可能向他们放贷,而这些贷款的数量逐渐膨胀起来后,最后发现人们大部分都无法还款,而楼市泡沫积聚到了一定程度后破裂,银行就算将借款人的房屋收回,也不能在市场上以原价出售,此时商业银行将面临巨大损失,而商业银行资产亏空后没办法持续的给存款人提供现金,商业银行即出现了大规模的信用危机,紧接着就是银行破产,金融危机随之爆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应该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是非常完善,金融管控仍存在一些漏洞,想要避免在国内发生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我们应以美国金融危机为鉴,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2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及资产业务

一切经济组织风险产生的根源均是资不抵债,从而导致资产亏空,一系列的风险就随之而来,因此,想要搞清楚商业银行为什么会产生风险,首先就要搞清楚商业银行的业务是如何经营的。商业银行的表内业务分为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下面就分别对这两种业务进行说明。

一是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是靠运用资金赚钱生存的,但必须先有资金来源,才有资金的运用。所谓负债业务就是商业银行组织资金来源的业务,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分为存款业务和借入款业务,简单来说就是商业银行从外界吸收进来的款项。二是资产业务。资产业务就是商业银行运用从负债业务中吸收进来的资金产生收入的业务,而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是贷款,这是商业银行利润最主要的来源。

从上述商业银行的业务简述中可以知道,商业银行获取利润最主要的途径就是,从外界吸收资金,并承诺给予资金借出者(及存款人)一定的利率,然后再将这笔钱以高于存款利率的利率向外贷出,但是假如商业银行贷出的资金属于不良资产,未来可能或必定无法收回,而且这类贷款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银行的资产业务的金额就会远小于负债业务的金额,银行此时就出现了资不抵债的情况,而银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无法在既定的时间偿还负债业务中的款项,这么持续下去,银行业信用危机就产生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金融业危机也会逐渐爆发。

在银行的贷款业务中,企业贷款和个人信用贷款占的比例较大,银行给企业贷款比给个人贷款的风险要小,因为企业一般是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有明晰的财务数据提供给银行,而且大型商业银行一般也是将资金贷给规模较为庞大、有一定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所以发生不良贷款的机会会少一些。对于个人信用贷款,银行有时无法很好的判定个人的一些诸如收入情况等基本信息,虽然单次贷款数量没有企业那么大,但是个体数量庞大,加总起来的规模也就十分庞大,因此很容易产生不良贷款,给银行造成亏损,而个人信用贷款中,住房贷款更为普遍流行,数额相对也是较大的,所以本文也以住房贷款作为重点来分析。

3 个人住房贷款概述及风险分析

3.1 个人住房贷款的概念

个人住房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借款人开放的,用于借款人购买首次交易的住房(即房地产商或其他合格开发主体开发建设后销售给个人的住房)的贷款,这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之一。

3.2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所面临的风险

一是个人信用风险。也即借款人违约风险,就是借款人因个人财务困难、个人对所购房产不满意、个人道德约束等原因而不能或拒绝在既定的还款付息日期向银行还款付息的风险。二是欺诈风险。即借款人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通过重复抵押、虚假抵押等方式骗取银行贷款,从而让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三是银行自身经营风险。即随着住房贷款业务量的不断增加,银行为了提高办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速度,或是为了响应有关政策,而简化程序,不注重业务质量,不注重信息的采集分析,使得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极大漏洞,从而导致银行蒙受损失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即属于该类风险,不管客户是否真正具有贷款资格,均进行无限量的贷款,最终导致危机爆发。四是抵押物风险。即当借款人在既定日期无法偿还本息的情况下,银行处置抵押物时,抵押物的价值发生贬损,从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五是政策风险。即政府针对房地产和银行贷款业务提出了相关的不当政策而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源自于该种风险。六是其他风险。即其他一些不可抗力风险,如自然灾害发生导致房屋抵押物毁损,款项无法收回,或借款人自然或意外死亡而无法收回款项等原因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防范

4.1 从银行的角度

第一,对于个人信用风险,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因此,为了防范个人信用风险,我国应多借鉴西方大国的经验,建立起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个人信用体系。如欧洲模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政府通过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者、监督者和管理者,该部门负责登记整理、数据采集,掌控着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将每一个公民从小到大的信用记录都进行严格的归档,并在商业银行需要用到的时候向商业银行提供,给予商业银行以借鉴,商业银行通过该机构提供的资料对客户进行相应的信用评级,该机构不参与任何商业活动;美国模式,即市场化和商业化的模式,美国建立了专门负责个人信用体系的机构———美国个人征信局,其主要包括环联公司、Equifax公司和益佰利公司,除了这3大征信公司外还有一些区域性、行业性的征信机构,它们一起构成了完备的美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而这些机构均是企业法人,以营利为目的,通过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记录,然后按照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将这些信用记录整合成信用产品并出售给商业银行,以供借鉴,并对客户的信用做出正确的评定,中国现在也注重将个人从小到大的信用一一记录归档,但是还没有一个较为完备的机构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这些信用记录进行整合,其实中国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由国家控股的非营利性机构,对个人的信用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将其提供给各大商业银行进行归档的方式来防范个人信用的风险。

第二,对于银行自身的经营的风险,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应更加注重贷款的质量,不要一味地追求业务办理的速度,以此来提高业务量,对每一个客户的个人信息应进行仔细的审核,对借款人的抵押物进行详细的资产评估,确定其价值符合实际值再进行贷款的发放,而且尽量减少不良贷款的发放(如次级贷),提高业务人员办理业务的水平。

4.2 从政府监管的角度

第一,政府应加强对住房金融的监管力度,通过银监会等政府金融职能部门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的监管,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要对商业银行贷款建立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而且在中国现在金融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应禁止商业银行发放诸如次级贷这样的不良贷款,金融业的稳定发展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必要保障,若一国金融业发生危机,那么该国的实体经济也会受到连带影响,国家经济将陷入一片混乱,随之而来的各种恐慌将一触即发,因此政府部门对于金融业的制度体系建设不容疏忽。

第二,除了对金融业的监管和制度体系建立,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方面还应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监管,国家不能让房地产市场存在太大的泡沫,从2008年伊始,从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始,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被越吹越大,直到今天房价高企的现象,我们知道,房屋作为个人申请住房贷款的抵押物,其价值应该是合理的,这样在借款人到期无法还钱时银行可以妥善处理这些抵押物来弥补亏损,如果房地产市场是不健康发展的,总有一天泡沫将会破裂,到那时借款人还不起钱时,或者借款人对房产价值不满意时,就会拒绝还款,而银行在处置这些房产时将会蒙受巨大损失,现在国家也在强调供给侧改革,房地产市场也被列为改革重点,让房地产市场处在一个健康的环境中,这对金融业也是有利的,这样可以使国家经济在一个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4.3 从借款人的角度

其实借款人在帮助防范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方面需要做的就是提高将个人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在申请住房贷款前应认真了解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方面的一些规章制度,还要让自己树立起一种信用意识和道德意识,不采用不正当的行为去申请住房贷款,为我国的金融业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总结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实体经济借助于金融市场发展,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又依赖于实体经济,金融也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若发生危机则会对实体经济造成危害,进而严重阻碍国家经济增长,甚至引发区域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因此在银行业主要收入来源的贷款方面,尤其是本文讲述的个人住房贷款方面,不仅是银行业自身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国家政策的疏导也是极其重要的,借款人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也需要跟进,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就因住房贷款而起,我国政府及各大金融机构应引以为鉴,避免该类事件使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脱轨而导致车毁人亡。

参考文献

[1]翟丹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防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基于C银行[D].厦门:厦门大学,2014.

[3]王福重.金融的解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李文丰.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优化问题研究——次贷危机背景下中央银行视角[D].沈阳:辽宁大学,2015.

邮储银行小额担保贷款助推创业 篇11

据了解,“整贷直发”是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框架内的一种新型工作模式,是邮储安徽省分行结合实际、创新落实总行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及国家贴息政策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该分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实施创业富民工程的重要抓手。

据邮储银行安徽省分行信贷业务部相关人员介绍,“整贷直发”是专门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和愿意自主创业人员设计的特种贷款业务,针对性很强。符合条件的借款客户向该行借款以后,即享受政府的全额贴息,客户仅需按时还本即可。在保证该行基本利益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轻借款客户的负担,真正成为了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和自主创业人员再就业的原动力。

操女士家住池州贵池区,与丈夫共同经营一家车友俱乐部,从事汽车装潢生意已经8年了,经营状况一直良好。近期,因为扩大店面急需资金周转,原本打算经担保公司办理贷款,但经咨询后得知最快也要2个月才能办理下来,一时操女士急得团团转。

不久前,经朋友介绍操女士得知,邮储银行池州市分行正在开办的“整贷直发”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无需任何担保且贷款审批环节少、发放快捷。这天一早,操女士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来到邮储银行提出了贷款申请,银行工作人员了解了操女士的情况后,向其推荐了“整贷直发”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整贷直发”由邮储银行与财政、人社、人民银行等部门共同开展的面向再就业、创业人员推出的一款财政贴息类贷款品种,贷款期限最长为24个月,与普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方式相比,该贷款的最大亮点是无需担保机构,贷款手续简便,流程快捷,真正降低了借款客户的准入门槛,扩大了受益人群。

据了解,邮储银行推出的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受理流程主要分3步:第一步,贷款个人提出申请,并由户口或创业项目所在地社区(村)推荐;第二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申请人基本条件、贷款用途、相关资料等进行审查;第三步,邮储银行核贷。因操女士前期打算申请担保公司模式贷款,相关申请材料已经获得当地人社部门审查批准,在贷款申请提交以后,信贷人员特事特办,兵分几路,加班加点为操女士办理贷款事宜。从业务调查、编制调查报告、审查审批到拿到贷款,操女士仅仅用了2天的时间。

外资银行贷款减值准备问题研究 篇12

关键词:贷款减值准备,一般准备,“两者孰高”原则

一、现行监管政策与会计政策存在差异

外资银行, 是指依照我国有关法律、法规, 经批准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下列机构: (1) 1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者1家外国银行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 (2) 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的公司、企业共同出资设立的中外合资银行; (3) 外国银行分行; (4) 外国银行代表处。

目前外资银行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面执行的监管政策是2002年4月颁布实施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 (简称《指引》) , 以及2012年7月颁布实施的《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 (简称《办法》) 。在会计制度方面, 外资银行从2008年起按照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编制财务报告。由于政策制定背景、立场和角度有所不同, 导致以上政策在贷款减值准备的概念、计提方法等方面出现一定差异。

1.《指引》与《办法》从准备金定义模式相关内涵到监管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异。

(1) 贷款损失准备的含义不同。《指引》中的贷款损失准备指的是与贷款相关的准备金项目, 包括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而《办法》中的贷款损失准备只是针对贷款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仅包括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因此比《指引》中贷款损失准备范围更窄。

(2) 一般准备的性质不同。《办法》中的一般准备是指金融企业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 此处的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 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虽然未明确是在当期损益还是在利润分配中计提, 但在目前的非现场监管报表设置中, 贷款损失准备所包括的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均放在当期费用在税前列支, 属于资产类备抵科目。

(3) 一般准备的资本属性不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为不低于年末各项贷款余额的1%, 而《办法》中一般准备为不低于风险资产期末余额的1.5%, 两者规定的计提性质和抵御风险步骤不同, 导致两类一般准备的资本属性存在差异。按现行《巴塞尔协议Ⅲ》监管要求, 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 《办法》中的一般准备纳入核心一级资本计量, 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则纳入二级资本计量。

2.《指引》与会计准则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上的差异。

(1) 计提范围有所不同。在《指引》中, 对于有客观证据表明发生减值损失的贷款应计提专项准备, 对于减值证据尚未识别、但未来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应计提一般准备, 同时对于某一国家、地区、行业或者某一类贷款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应计提特种准备。而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 仅对有客观证据表明已经发生减值的贷款计提减值准备。

(2) 计提技术存在较大差别。《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建立在贷款五级分类的基础上, 并规定了计提比例。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采用单笔减值测试和组合减值测试技术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3) 贷款抵押担保处理方式不同。根据《指引》要求, 银行应按《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对贷款进行风险分类并计提专项准备, 但其中的贷款分类并未明确担保因素的处理。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质押物的合理价值、担保人的实际担保能力等测算贷款的现金流量现值, 以此为基础计提贷款减值准备。

二、外资银行计提准备的不同做法

1. 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是部分日资银行, 这些银行从审慎经营角度出发, 认为不仅在税后利润分配中应计提一般准备, 同时应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

2. 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是一些港资银行, 这些银行认为《办法》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存在差别, 因此在税前也应计提一般准备。

3. 不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

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此类银行的代表是一些欧美银行, 这些银行自2005年以来, 将《办法》和《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合而为一, 仅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 税前只计提专项准备。

4. 不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且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计提贷款减值准备的银行。

此类银行的代表为少数港资银行, 这些银行认为, 应以《办法》为依据在税后利润分配中提取一般准备, 税前无需再重复计提一般准备。

三、对外资银行准备计提差异的监管思考

各外资银行在净利润、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等方面的计算存在差异, 这不利于监管部门进行横向比较及科学研判银行业整体风险状况。因此, 澄清认识、消除差异、统一标准已成当务之急。

1. 关于一般准备。

各银行应从审慎经营角度出发, 认可税前计提的一般准备。首先, 从政策制定角度看, 《指引》和《办法》定义的一般准备存在根本区别。《指引》主要从银行业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准备, 要求银行业真实核算经营损益, 由此已暗含要求银行通过税前计提一般准备来做实利润之意。而《办法》主要是从资产计量、资产减值会计处理的角度来定义一般准备, 明确规定了一般准备按照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 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其次, 从近年监管政策导向看, 相关政策支持银行业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2009年以来, 根据对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和预测, 银行监管部门提出了大幅提升银行业拨备覆盖率的政策要求, 如果仅靠税前提取专项准备, 多数银行拨备覆盖率将无法达到要求, 由此银行需在税前计提一般准备。

此外, 从国际金融监管的最新进展看, 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要求银行业增加资本拨备。为缓解资本的经济周期效应, 国际金融监管界提出了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的设想, 采取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引入动态损失准备金制度, 要求银行在贷款减值准备计提中引入对未来经济周期的预测因素, 并从确认损失的资产减值规则转向基于预期损失的损失准备金计提规则, 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如实行该制度, 可能使得我国银行业在计提专项准备之外, 大幅增加一般准备或特种准备。

2. 关于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

基于以上对一般准备的理解, 并从促进外资银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实现稳健经营的角度出发, 本文认为外资银行在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时, 应当选择更为审慎的方式来计提或评估贷款减值准备。

首先, 对于按“两者孰高”原则确定贷款减值准备计提方法的银行, 应当在认可税前计提一般准备的前提下, 选择更为审慎的计提方法。在“两者孰高”原则下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银行, 在填报非现场监管报表时, 可先按《指引》要求计算专项准备, 并记入专项准备栏目;同时将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减去专项准备, 差额记入一般准备栏目, 并作为计算二级资本的项目。其次, 对于严格执行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银行, 在填报非现场监管报表或评估贷款减值准备的充足性时, 应将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提的组合减值准备和个别减值准备分别与《指引》中的一般准备和专项准备对应。

四、完善贷款减值准备监管的建议

监管部门应从促进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 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进一步完善《指引》及相关政策。本文提出以下两种完善方案:

1. 保留《指引》原有定义模式, 缩小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

《指引》对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采取了固定比例法, 各银行在执行上较为简单清晰, 同业间可比性较强。因此可以在保留原有定义模式的基础上对部分条款进行适当改进。

一是修订《指引》中关于一般准备的定义。对贷款损失准备中的一般准备应明确在税前计提, 计提比例可由原来的1%调整为具体比例由监管部门定期根据对银行业总体风险的判断进行确定。同时, 为避免与《办法》中的一般准备混淆, 此类准备可改名为监管准备或普通准备。在《指引》定义模式不变的情况下, 监管资本的计算可沿用原有规定。二是适时修订《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在下一步修订中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充分接轨, 进一步明确抵押担保因素的作用, 对抵押担保因素的评估、处理和扣除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三是要求外资银行按“两者孰高”原则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在监管标准与会计政策存在一定差异的情况下, 监管部门应要求银行在每月的内部会计核算和非现场监管报表填报中, 除严格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计算贷款减值准备外, 还应按《指引》要求同步计算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 并根据“两者孰高”原则确定最终拨备数额, 确保各银行审慎经营、做实利润, 提高风险抵御能力。

2. 进一步完善《指引》, 使得监管计提标准与会计计提标准逐步统一。

一是修订《指引》关于贷款减值准备的计提方法。在加强对计提方法监管的基础上, 允许银行按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自主计提贷款减值准备。同时增设一个税前列支的准备科目, 用于反映监管部门对我国银行业总体信用风险的判断, 此类准备的计提方法可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确定, 并由监管部门定期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进行调整。同样, 为和《办法》中的一般准备区分开, 该科目可命名为监管准备或普通准备。二是调整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下的监管资本计算。应进一步修订《指引》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相关条款, 尽快明确各类准备的资本属性。将税前提取的组合减值准备和监管准备合并记入二级资本;而按《办法》规定在税后提取的一般准备可计入核心资本。此外, 对已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 可允许银行将税前计提的准备金总额与内部评级法下计算的预期损失总额进行比较, 如果准备金不足以弥补预期损失, 不足部分将从核心资本中予以扣除;如果会计减值准备高于预期损失, 高出部分可在一定比例范围内计入二级资本。

参考文献

[1].王建军, 杨坤.新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上海金融, 2008;1

上一篇:诵读点亮课堂下一篇:电镀废水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