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研究(共11篇)
标本研究 篇1
1 溶血及血红细胞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浆的现象。由于血红细胞含红色的血红蛋白, 而血清的主要成分为抗体蛋白, 白蛋白, 胆红素等, 正常情况下呈淡黄色, 发生溶血时, 血清会被污染, 在表观上看便是样品变红色。
血液中成分复杂, 一般不能直接生化检测, 而是检测血清。血液样品通过离心, 分离血液中的红细胞等, 得到血清, 多为淡黄色的澄清溶液。而溶血样品离心后, 由于红色的血红蛋白外逸, 血清带红色。
红细胞无细胞核, 细胞膜成分为磷脂, 脆性强, 容易破碎, 无细胞器, 通过糖酵解途径合成能量。细胞内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 含少量多糖, 糖酵解中间物, 氨基酸, 脂肪, 维生素和多种酶。多种因素能引起红细胞破碎, 产生溶血, 例如:低渗溶液, 机械强力震荡、突然低温冷冻、突然解冻、过酸过碱、有机溶剂等。
2 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
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包括AST (天门冬氨基酸转移酶) 、TP (总蛋白) 、GLU (血糖) 、TBIL (总胆红素) 、ALB (白蛋白) 等, 溶血前后, 这些物质的含量变化明显。而BUN尿素氮、Ca (钙) 、Cr (肌酐) 等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见表1。其他一些指标如ALT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等则不确定, 有些实验这些指标呈显著性差异, 如何晓丽等人的实验[1]。有些实验中, 这些指标无明显差异。如河南省长葛市人民医院的谢宁芳等人的实验[2]。
样本溶血影响生化检验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细胞 (主要是红细胞) 内外液的浓度差。正常的血清样品, 经离心处理后, 红细胞沉淀分离, 血清成分不受红细胞影响。溶血样品则由于红细胞成分溶入血清中, 使血清中成分发生变化。有学者研究, 人红细胞中所含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 LDH (乳酸脱氢酶) 红细胞内外相差180倍。红细胞中TP (总蛋白) 浓度也比血清中高, 这是溶血样品中这3种物质含量变高的原因。另外, 溶血也会稀释的血清中特有成分的, 造成其含量降低。 (2) 样本发生溶血时, 细胞内外液之间的一些物质发生各种反应, 导致检测结果改变。溶血标本GLU的含量测定降低, 可能是糖酵解的中间物渗入血清中, 继续反应, GLU被代谢分解, 造成GLU含量降低。 (3) 红细胞中的物质造成仪器检测时, 吸光度的干扰。例如血红蛋白中血红素在短波长段 (300~500 mm) 的吸光度较高, 会对血清中用相似吸光波长物质的检测产生影响。事实上各个试验项目均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只是影响的侧重点不同而已[3]。
3 溶血样品生化指标的变化对临床疾病诊断上的几个影响
血液成分的检测, 是诊断多种疾病的必要步骤, 如肝脏疾病, 肾脏疾病, 癌症, 艾滋病, 糖尿病、贫血、白血病等。溶血样品导致血清成分发生变化, 会对多种疾病的诊断产生影响。
3.1 对乙肝检测的影响
目前医院检测乙肝主要有免疫学方法和大型生化仪器检测两种。溶血对两种检测方法均会产生影响。
免疫学方法主要检测乙肝五项, 即乙肝表面抗原 (HBASg) 、乙肝表面抗体 (抗-HBS) 、e抗原 (HBe Ag) 、e抗体 (抗-HBe) 、核心抗体 (抗-HBc) 。临床检测中用ELISA法检测5项指标, 其中所用的结合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 而红细胞中有些蛋白具有类氧化物酶活性, 其作用与辣根过氧化物酶相似, 当样本溶化时, 释放到血清中, 显色反应时, 使OD值升高, 造成结果假阳性。最后造成对疾病的误判。
生化仪器检测法中, ALT (谷丙转氨酶) 是检验肝脏功能, 了解肝细胞破坏程度、肝细胞通透性变化或胆道系统阻塞等较灵敏的指标。一般情况下, 乙肝感染2~6个月后, 血清转氨酶会明显上升。溶血样品会对ALT的含量的检测造成影响, 也会影响疾病的诊断结果。
3.2 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
BUN (尿素氮) 是血浆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之一, 是体内氨基酸分解代谢的最终产物。测定尿素氮可作为肾功能的一个指标, 尤其可反应肾小球滤过功能。Cr (肌酐) 是肌酸代谢的终产物, 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中。测量肌酐主要用于评价肾功能。表一中, 这两个指标的生化检测在溶血前后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溶血标本对肾功能检测的影响不大[4]。
3.3 对糖尿病等疾病的检测结果的影响
GLU (血糖) 的高低是糖尿病检测中的重要指标, 临床上测定血糖主要是了解病人体内神经激素的调节是否相对平衡。溶血样品的血糖浓度比正常样品的低, 这对疾病的检测会产生影响。
3.4 对贫血等血液疾病检测结果的影响
血常规标本溶血可影响红细胞、血小板的计数, 白细胞的分类等。溶血样品中由于血细胞的破碎, 数量减少, 红细胞的计数减少。而且细胞破碎后的溶出物会影响血小板和白细胞的数量。最终会导致贫血等血液疾病的误判。
4 防止样品溶血的措施以及处理溶血样品的对策
引起样本溶血的常见原因有: (1) 采血技术欠佳; (2) 试管不洁; (3) 强力振荡血液或剥离血凝块; (4) 冷冻时间过短; (5) 解冻时间过短; (6) 抗凝剂不当; (7) 抽血后未卸下针头就将血液强行通过微孔注入试管中等。因此, 在采血、检验过程中必须注意: (1) 对注射器和试管要严格要求, 保持注射器、针头、盛血试管 (器皿) 干燥清洁。注射器针头不能用酒精消毒, 因为酒精可致溶血。 (2) 采集血样本的方法要正确, 采血时止血带不可缚扎过紧、时间过长。采血部位皮肤必须干燥清洁, 抽血时不可使局部组织损伤过多, 否则易发生溶血现象。抽血时不可过快, 以免空针内血泡甚多血细胞破裂, 抽得血样后, 去掉针头将血液沿管壁徐徐推入管内, 不宜过快, 以免血泡过多引起血细胞破裂[5]。
若由于特殊原因无法重新采集新标本, 应利用未溶血标本对比做空白对照实验, 在无空白对照样品的情况下, 应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 利用已有的数据, 扣除本底值, 获得尽量准确的数据。或放弃某些指标的测量。另一方面是从方法学上克服或减少溶血的干扰, 如Hb对吸光度的干扰, 可改用双波长比色, 导数分光光度法和动力学法等措施;属于参与某一分析法化学反应的溶血干扰, 只能是改变所用试剂类型。
综上所述, 溶血会引起一些生化项目结果假性升高或降低。随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普及, 检查血清标本是否溶血, 已成为试验过程中质控的重要环节。样品检验时, 考虑溶血对生化检测的影响, 可以让检测人员减少失误, 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工作中, 应避免操作不当, 引起样品溶血。缩短样品采集到样品检测之间的时间, 以最少的步骤准备检测样品。一旦发现明显的标本溶血, 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对溶血程度较轻的标本结果进行校正或重新采集标本。总之, 检查血清标本外观有否溶血是试验过程中质控的必要步骤。
摘要: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红细胞破裂, 红细胞内物质混入血清的现象。大量实验证明溶血标本与非溶血标本在多个生化检验指标上有显著性差别。溶血对研究人员来说, 会误导试验结果, 浪费宝贵的实验样品;对临床来说, 危害就更大, 容易引起病情判断失误, 影响病人的治疗。因此, 弄清溶血样品与正常样品重要成分含量的前后变化, 是血液相关研究的基础。
关键词:溶血,生化检验指标,显著差异,血清,诊断
参考文献
[1]何晓丽.浅谈标本溶血对临床常规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对策[J].医学新知·综合版, 2012 (3) :64.
[2]谢宁芳.溶血标本对生化检验指标结果影响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2 (3) :103.
[3]詹燕华, 周世锋.标本溶血对生化分析仪测定结果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18) :69-70.
[4]王莉.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7) :56.
标本研究 篇2
关键词:血液标本;生化检验 ;标本采集时机;标本溶血 ; 影响
【中图分类号】R3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50-02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利用交叉配血、血液培养、生化检验以及常规检查的呢过手段将采集到的血液标本在临床诊断以及治疗工作中予以充分利用,目前血液检验已经成为对治疗方案进行完善,为快速诊断提供可靠参考依据的主要措施[1]。然而在检验工作中我们发现,血液标本的采集时机、采集方式、标本溶血以及送检时间等因素均会对血液标本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最终影响诊断和治疗[2]。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收集到的320份不同采血时机、溶血标本以及送检时间的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临床患者血液标本,抽取其中的320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有男176份,女144份,年龄18-72岁,平均(35.8±14.3)岁。所有受试者均自愿接受临床检查,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上述统计的血液标本320份进行生化检验,并对不同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溶血标本、标本送检时间等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统计分析。
1.2.2 检验方法
所需仪器为我院现有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本组320份受检标本中,按照采血时机、溶血标本以及送检时间分成:晨起空腹静脉采血组和其他时间采血组,各含有标本160份;在160份晨起空腹静脉血中分别包含溶血标本组和非溶血标本组,每组80份;80份晨起空腹静脉血标本中包括有常规送检标本和1小时后送检标本,每组40份。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s)形式表示,对比中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在P<0.05时,视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采血时机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经统计发现,晨起空腹血标本生化检验结果较其他时间段的检验结果均发生显著升高(P<0.05)。但是,随着采集时患者空腹时间的眼馋,采集对象会出现低血糖状态,空腹时间超过24小时,则会使检验结果发生异常。
2.2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经统计发现,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1。
2.3 标本不同送检时间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
经统计发现,标本采集后1小時后送检与规范送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目前临床上生化检验已经成为临床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常规检查手段,因此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将会对医生判断产生直接的影响,若是生化检验结果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导致误诊、漏诊等现象发生,甚至会延误治疗时机[3]。因此保证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意义重大。血液标本生化检验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曾有研究指出[4],血液标本采集时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以及标本质量等均会生化检验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对我院收集到的320份不同采血时机、溶血标本以及送检时间的血液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晨起空腹血标本生化检验结果较其他时间段的检验结果均发生显著升高;溶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与正常标本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标本采集后1小时后送检与规范送检标本的生化检验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5-6]报道结果相似,由此证实血液标本的采集时机、标本溶血以及送检时间的差异均会对生化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在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龚建武.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04):177-180.
[2] 赵阳松. 浅议如何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J].吉林医学,2009,(10):147-1451.
[3] 王勇,叶路.血液标本检验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19):177-179.
[4] 郑剑.血液标本采集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探讨[J].中外医疗,2011,(02):163-166.
[5] 廖远泉,张玉华,廖晖晖,等.标本留取在临床化学试验前质量保证中的影响因素[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0,4(04):71.
血液标本采集程序及注意事项研究 篇3
摘要:在医院检验工作中, 必须采取与相关规定相符合的血液标本, 这是确保检验质量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主要根据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收到的30份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着重研究在检验过程中血液标本采集的程序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血液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陈秀兰, 邱方成.血液标本采集和运送对分析前质量控制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7) :850-852.
[2]尹作骥, 郝雅娟, 禹兰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标本采集后测定时间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11, 18 (9) :907.
[3]颜复生, 林应标, 郭满容, 等.血液标本的保存方法与保存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 2009, 20 (1) :99-100.
[4]罗立新, 张英芝.门诊患者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1, 10 (22) :2218.
标本大赛获奖感想 篇4
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歌德
时光荏苒,已经离开学校半年多了,现在的我已经步入社会,彻底告别学生时代,开启了人生中的另一种生活模式。现在的我,是一名教师,周围的学生比我小不了几岁,看着他们每天充满激情的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不免使我想到过去那些为了梦想奋斗的日子......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2009年的金秋九月,我满怀梦想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还清楚的记得第一次上生物实验课,同学们都是那么的兴奋,那么的的期待。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对生物实验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学期,在实验室里的日子都是那么的充实,每天都能亲自动手操作,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现在回想起来,实验室几乎涵盖了我们大学四年里所有的情感:第一次致死动物时恐惧,第一次解剖动物时的认真,第一次真切看到动物各部分器官时的激动,第一次为自己残杀一只小动物而感到惋惜......每一个第一次都让我更加热爱生物技术。
2011年,我的大三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我得到了一个好消息:第二届全国普通大学生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即将拉开帷幕,并且我校首次被邀请参加比赛。这对于所有生物系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尤其对于我,一定要把握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刘老师那报名之后,马上回去着手准备大赛,真是信心满满,期待满怀。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第一次参加这种大型竞赛,对于当时的我,真是既兴奋又期待,但更多的是迷茫和苦恼,看着前一届参赛作品的精彩和专业,并且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类似标本制作的实验,心中多了份压力,要想在内容上创新,在表现上新颖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我迷茫困顿的时候,我主动找指导老师刘老师聊天,刘老师鼓励我要留心身边的每一个细节,创意源于生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路过阜新花鸟鱼市场,在鸟笼里看到了两只虎皮鹦鹉,甚是可爱,经常被人们当成宠物饲养。瞬间,我突发奇想——做虎皮鹦鹉的剥制标本。于是,我利用一切课余时间查阅各种相关资料,了解了整个剥制标本的制作方法。一切都胸有成竹后,利用国庆节放假的时间,我买了一只虎皮鹦鹉,一切准备工作做完之后,我激动的对虎皮鹦鹉进行“剥皮手术”。动手之后才知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问题接二连三。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我找到我们班的陈龙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又考虑到制作剥制标本是一项仔细的工作,于是我找了学姐尹曙光。我们一起研究了试验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一次信心满满的进入了实验室。就这样,经过一次次的出现问题,一次次的讨论,一次次的解决问题,一次次的再出现问题,一次次的再讨论,一次次的再解决问题,我们不放弃每一次尝试的机会,我们珍惜每一次和老师的交流,我们不虚度每一个值得奋斗的夜晚,我们的虎皮鹦鹉的剥制标本成功终于完成了。
博览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标本制作完成了,我们还要赋予标本现实的意义:为作品取名字,设计场景,制作视频等等。经过几个人几天的苦思冥想,激烈讨论,我们最终将两只虎皮鹦鹉固定在一盆盆栽的树木上,盆栽底部铺上白色的小石子,树木的叶子是红色的,恰好与鹦鹉的绿色相呼应,并取名为鸟语花香。希望生物系的发展蒸蒸日上,希望**学校能永远到处鸟语花香,一片和谐、繁荣景象。
这次比赛,我们并没有到达现场。记得当天老师载着我们的标本出发的那一刻,我们远远望着渐行渐远的车,一幕幕美好又难忘的瞬间展现在我的眼前:得知比赛时的激动、设计作品时的苦恼、老师指点时的明朗、成功组队时的兴奋、反复练习时的苦中作乐、作品完成时的轻松„„
后来,我们的作品得了一等奖,这是**学校在此项比赛中首次取得的一等奖,那一刻,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但是我知道,虽然这次比赛结束了,我们用汗水浇灌的梦想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但是,向更高的梦想前进的道路才刚刚开始,充满未知和精彩的明天在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奋斗,去体验!
标本研究 篇5
结论: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几率,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47-02
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进度,因此,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本院通过选取11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选取110份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血液标本均来源于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住院患者,由专门人员送达检验科进行检验,并由专门人员进行收取。
1.2治疗方法
血液标本均由护士采用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采血管进行采集,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取不同的采血方式,采集好血液标本后由检验科对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检验科经过检查后,将不合格的血液标本送回,并对送回的标本做好统计。
2.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通过对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研究发现,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标本溶血30例,所占比重为27.27%,,所占比重最大;标本出现凝血22例,占比20%;采血量不足20例,所占比重为18.18%;容器选择不当13例,占比11.82%;送检不及时12例,占比10.91%;采血部位不当13例,所占比重为11.82%。
2.2 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标本溶血: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标本溶血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27.27%。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很多,从标本的采集、运送到保存都有可能出现溶血的情况。标本在运送的过程中,震荡过于剧烈或离心力太大时,会造成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导致标本溶血。除此之外,在采集的的过程中,真空采集管有空气进入;酒精还未干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真空管负压太大等都会导致标本溶血。
标本凝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标本凝血也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占比20%。造成标本凝血的原因主要与抗凝剂有关,如果抗凝剂的加入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标本凝血。另外,采血时间过长、采集的过程不规范、送检不及时、试管没有充分摇匀等,均会造成标本凝血。
采血量不足:在本研究中,采血量不足造成标本不合格占18.18%。通常来说,造成采血量不足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足,对血液标本的采血量不清楚,造成采血量不足;二是患者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得采血比较困难,从而采血不足。
容器选择不当:由于容器选择不当造成标本检验不合格所占比重为11.82%。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护士对血液采集不熟悉,对所需使用的容器无法很好的区分,从而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出现选错容器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护士的疏忽,没注意区分所使用的容器所导致的。
采血部位不當:本研究中采血不当有13例,所占比重为11.82%。采血部位会对血液标本的合格性产生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输液针头处、输液静脉的近心端,均不适宜采血,这些位置采血会将标本稀释,导致成分发生改变。
送检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忘记将临床采血及时送检,或者采血时间较早,都会耽误标本的送检时间,一旦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
3.讨论
血液标本检验是多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不合格的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严重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造成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对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1)完善质控体系,规范检验流程。无规矩不成方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对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制定规范的流程[1],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流程的要求开展工作,减少不正确操作的发生。另外,应加强检验科与护理科的联系,护理科主要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而检验科主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2],两者之间是分开进行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送以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科和护理科能够有效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这些操作,能够大大提高检验的合格率。(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要有效解决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进行临床检验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血液检验工作的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在血液标本检验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减少由于粗心等造成的失误,提高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3]。
总而言之,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提升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加强对血液标本检验的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小丽.检验科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优先出版[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19+121.
[2]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09):114-115.
标本研究 篇6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健康雏鸡, 0.01%秋水仙素, 2%柠檬酸钠液, 0.075%
KCl, 甲醇, 冰醋酸, Giemsa原液, pH为7.2~7.5的磷酸缓冲液, 显微镜, 水浴锅, 离心机, 解剖器具 (剪刀、镊子) , 载玻片及盖玻片等。
1.2 方法
1.2.1 秋水仙素处理:
在雏鸡腹腔注射秋水仙素, 剂量为每克体重2 μg。
1.2.2 取骨髓:
注射秋水仙素3~4 h后, 将雏鸡处死, 立即取出两侧股骨, 剔净股骨上的肌肉, 以等渗的柠檬酸钠2%, 洗净股骨上血污及肌肉碎渣。剪断股骨。用尖镊子小心地取出骨髓, 置于放有少量等渗液的小培养器中捣碎, 再加入少量等渗液制成2~3 mL的骨髓细胞悬液, 也可用骨剪将股骨两端膨大的关节头剪掉, 使其露出骨髓腔, 用吸有适量柠檬酸钠液的注射器, 从股骨腔的一端插入注射针头, 将骨髓冲入离心管内, 可反复冲洗数次, 直至股骨变白为止, 此时离心管内的细胞悬浮液约有4~5 mL。
1.2.3 低渗处理:
将细胞悬液经1000 r/min, 离心10 min, 吸去上清液, 加预温的0.075% KCL低渗液5 mL, 立即将细胞团打匀, 在37℃条件下静置25 min。
1.2.4 固定:
低渗处理后, 向试管低渗液中加1~2 mL的固定液 (3∶1的甲醇∶冰醋酸) 进行5 min的预固定, 然后以1000 r/min, 离心10 min, 吸去上清液, 先向离心管内加入少量固定液, 用吸管轻轻吹打成细胞悬液, 再加入5 mL的固定液, 混匀后, 固定30 min。如此重复固定2~3次, 最后用适量的固定液 (大约5倍于沉积物) , 吸打均匀成细胞悬液。
1.2.5 制片:
从冰箱中取出冰冻载玻片, 用吸管吸取细胞悬液, 距离玻片10 cm左右的高度滴片, 每片滴1~2滴细胞悬液, 或者滴片后用嘴轻轻吹片, 以帮助染色体分散。必要时在酒精灯上微火烘片, 这样可促使染色体展开, 空气干燥保存。
1.2.6 染色:
将染色体玻片标本, 经10% Giemsa染液 (Giemsa原液与磷酸缓冲液之比1∶9) 染色30 min, 自来水冲洗, 洗去上面的浮色, 晾干。
2 结果与讨论
2.1 秋水仙素的注意事项
秋水仙素为一种植物碱, 它具有抑制细胞纺锤丝的形成, 使细胞分裂停止于中期, 以积累大量的中期细胞的作用。秋水仙素的浓度范围比较宽广, 可差几十倍之多。一般其浓度为0.25~0.5 μg/mL培养液。其浓度应根据不同的实验动物选用不同浓度和不同处理时间来控制染色体形成和收缩程度, 秋水仙素作用时间越长, 被阻止的中期细胞越多, 但染色体也越凝集和收缩。经过多次的对比实验, 我们总结出雏鸡骨髓细胞染色体标本制作中秋水仙素的注射量控制在2 μg/g较好, 处理时间控制在3~4 h为好。
2.2 低渗处理的注意事项
低渗液处理能使核膜膨胀, 破裂, 染色体分散而易于观察和计数。常用的低渗液有蒸馏水、柠檬酸钠和0.075% KCl, 实践证明, 应用0.075% KCl作低渗液, 对染色体结构影响较小, 且对制备显带标本效果最佳。不同动物的不同组织处理的时间有差异, 处理时间不足染色体铺展不好, 处理时间过长, 会引起细胞破碎, 染色体丢失, 甚至染色体胀得太大而导致形态结构模糊。因此, 对任一组织的低渗液都应事先进行预实验, 以确定最合适的处理时间。
2.3 固定注意事项
染色体标本的好坏受固定液及操作影响, 常用的固定液为甲醇∶冰醋酸 (3∶1) , 要注意现用现配, 用后倒掉, 否则会形成酯类, 发生沉淀, 影响固定的效果。为了消除中期染色体外层物质对染色体在载玻片上展开和对染色体亲和力的影响, 需要更换2~3次固定液, 每次20~30 min。如所制标本染色体固缩不良时, 可改变固定液的冰醋酸比例 (2∶3或1∶3视染色体分散程度而定) 。加入细胞悬液中, 混匀, 离心后再制片, 染色体分散程度可得到提高。但与3∶1固定液相比, 所制得的染色体标本, 形态易改变, 染色欠佳, 故一般情况下不宜用2∶3或1∶3比例的固定液。
标本研究 篇7
对于动物骨骼标本制作的研究, 国内外大多集中在大型和中型动物, 如牛、猪、兔、鸡等的骨骼标本, 以及整物种 (如两栖类、脊椎动物) 骨骼标本的制作研究上, 尚未有对于乙醇浸泡保存鼠体的头骨标本制作技术的专门研究, 因此该研究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 实验材料和方法步骤
1.1 实验材料
1.1.1 用具
烧杯、三角瓶、量筒、培养皿、烘箱、镊子、解剖刀、剪刀、骨剪、牙刷、注射器、铁丝、天平、材料盒、电炉或电磁炉、砂锅等
1.1.2 药品
Na OH (烧碱) , Na2CO3 (碱面) , H2O2 (双氧水) , C3O3N3Cl2Na (二氯异氰尿酸钠消毒片) 。
1.1.3 鼠头骨材料
材料来源于野外捕获后用乙醇浸泡保存的鼠体。
1.2 方法步骤
1.2.1 剪鼠头
乙醇浸泡保存的鼠体中选择鼠头部各处无损伤、完整的鼠体[4], 从鼠体上剪取所需要的鼠头部。
1.2.2 煮制
煮制鼠头前, 先除脑髓, 用吸上水的注射器以针头从枕骨大孔插入鼠头, 边搅碎脑髓边推动注射器内的水冲洗。去脑髓过程中动作幅度不可太大, 否则易使枕骨大孔周围的骨骼破碎。
单纯的清水煮制乙醇浸泡过的鼠头需要较长时间, 因此采用不同浓度的Na OH溶液和Na2CO3溶液, 在砂锅中煮制。这是因为碱性溶液会腐蚀铝锅等金属容器[5]。将单个鼠头装入市场上卖的炖肉的调料盒中, 在每个调料盒上做标记, 则一锅可煮多个鼠头而不会弄混。煮制时, 注意观察头骨情况, 以防时间太久而将头骨煮碎。煮制时间长时要更换溶液或加水保持溶液浓度不变[6]。
1.2.3 剔除肌肉
(1) 剥皮:碱水煮头骨二三分钟后, 拿出鼠头, 将其皮肤剥除, 以便肌肉直接接触碱水溶液, 然后放回碱水中继续煮。
(2) 分离上下颌:碱水煮5 min左右, 后左手拿鼠头后部, 右手拿下颌前牙齿部, 将下颌从鼠头掰离, 在分离下颌时不可左右摇晃, 以防损坏其眼眶处的颧骨。
(3) 剥离下颌肌肉:剔除煮好鼠头的肌肉时, 先剥离下颌肌肉, 这是因为下颌骨骼相对上颌不易碎裂, 先剥离下颌肌肉有助于熟练镊子的使用和掌握剥离所用力度, 使得在剥离头骨其他部分时保证头骨不受损伤。
(4) 剥离上颌肌肉:在剔除上颌头部肌肉过程中, 要注意避免牙齿、鼻骨、听泡, 特别是颧骨等细小骨骼脱落甚至丢失。剥离力度应适中, 小心剔除额骨、顶骨、间顶骨, 以及枕骨等周边肌肉。其中, 特别是鼻骨比较脆弱, 剥离时可以使用小镊子小心处理, 力度过大时会使鼻骨脱落甚至碎掉。另外, 在剔除听泡周围肌肉时也要特别小心, 因听泡很薄, 剔除过程中易弄破;间顶骨也易损坏, 剔除过程中也要小心。有些地方需要用软毛小刷 (可用儿童牙刷代替) 刷洗, 直至刷洗干净为止[7]。小刷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若头骨较小, 或头骨较薄、较脆弱时不提倡使用小刷, 因刷得过重而使头骨损坏。
(5) 剔除眼眶部肌肉:最后剔除眼眶部肌肉, 因眼眶部颧骨最为脆弱, 先剔除其他部分肌肉时, 眼眶部颧骨可以受到肌肉保护, 即使不小心弄坏, 还有肌肉相连而避免掉下的小块颧骨丢失。
1.2.4 漂白头骨
(1) 双氧水 (过氧化氢) 漂白:用质量分数30%的双氧水计算配制成5%, 10%, 15%, 20%不同质量分数的药液, 对头骨进行漂白试验研究, 观察记录处理时间及效果[8]。
(2) 二氯异氰尿酸钠 (消毒片) 漂白:配制质量分数2%, 4%, 6%, 8%, 1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溶液, 进行试验研究, 观察记录处理时间及效果。
1.2.5 干燥
(1) 将漂白后的头骨用清水漂洗后放入烘箱中干燥, 设置温度70℃~80℃。温度过高, 骨骼干燥时会变形。甚至部分碳化而损坏;温度过低, 所需时间太长。实验设置小头骨以及较薄头骨设置温度70℃, 干燥时间为8~10 h;较大的头骨和较坚硬头骨的干燥温度为75℃~80℃, 干燥时间为10~12 h。
2 实验结果及分析
2.1 不同浓度Na OH和Na2CO3煮制鼠头时间的对比
碱水煮制头骨的时间过短, 无法剥离肌肉;煮制时间过长, 其肌肉被煮成胶状, 肌肉之间不连接, 不易剥离;若再延长碱水煮制时间, 使肌肉被煮化而自动脱离, 则会对头骨造成损伤。
不同浓度Na OH和Na2CO3煮制头骨时间的对比见表1。
表1是以质量分数75%乙醇溶液浸泡保存半年的北方田鼠 (Micro-tus mandarinus) 鼠头为例, 两种碱水不同浓度的最适宜煮制时间, 在此期间其肌肉易剥离。
在煮制头骨过程中, 药剂的选取十分重要, 煮制时间也要因头骨类型、大小、厚薄程度适当选择。
2.2 不同浓度H2O2和C3O3N3Cl2Na漂白头骨的时间和效果
2.2.1 不同浓度H2O2漂白不同头骨的时间和效果
不同浓度H2O2漂白不同头骨的时间和效果见表2。
实验结果表明, (1) 质量分数5%~20%的H2O2可以达到相近的漂白效果, 但低浓度H2O2水漂白鼠头骨所需时间较长。 (2) 头骨大小不同, 漂白时间也不同, 漂白时根据头骨情况选取合适的漂白液浓度和时间。 (3) 没有处理干净的头骨不易被漂白, 残留有肌肉头骨的漂白效果很差。 (4) 漂白过程中要经常观察, 漂白好的头骨应及时取出, 这是因为H2O2溶液漂白时间过长会损坏头骨。
2.2.2 不同浓度C3O3N3Cl2N a漂白北方田鼠头骨的时间和效果
不同浓度C3O3N3Cl2Na漂白北方田鼠头骨的时间和效果见表3。
实验结果表明, (1) 不同浓度的C3O3N3Cl2Na的漂白效果相近。浓度高的药剂可以减少漂白时间。但药剂浓度过大, 头骨干燥后会析出药品, 因此漂白后的鼠头骨需用清水浸泡或反复多次清洗。 (2) C3O3N3Cl2Na消毒片在气温低且浓度高时不易融化, 而且还会析出。使用质量分数6%的C3O3N3Cl2Na漂白北方田鼠头骨为宜。
3 实验结果讨论
3.1 煮制
制作乙醇浸泡保存鼠体的头骨标本时, 小型头骨选择质量分数0.1%的Na OH、质量分数2%的Na2CO3煮制, 容易控制煮制时间;若浓度大, 则煮制时间不太好控制。煮制大一些的鼠头骨, 应适当加大药剂浓度。
头骨煮制过程中, 煮制时间过短达不到煮制效果, 无法剥离肌肉;煮制时间过长, 则肌肉补煮成胶状, 不易剥离;若再延长煮制时间而使肌肉被煮化, 会对头骨造成损伤。所以, 选择煮到肌肉能和骨骼分离, 且肌肉之间又连着能整块剥离为宜。
3.2 漂白
双氧水 (H2O2) 漂白需时少、效果好, 所以有条件的可选择双氧水漂白头骨。但双氧水有强氧化性, 且其液体不易携带和运输。而二氯异氰尿酸钠 (C3O3N3Cl2Na) 消毒片是药片状的, 运输携带方便, 可以弥补双氧水运输携带不便的缺陷。使用质量分数6%二氯异氰尿酸钠漂白北方田鼠头骨为宜, 其浓度过高, 药剂会析出而影响鼠头骨标本的美观。
摘要:研究乙醇浸泡保存鼠体的头骨标本的制作技术, 力求在制作过程中省时、省力, 且制作出效果好的头骨标本。通过实验研究, 探明乙醇浸泡保存鼠体的头骨标本制作过程中, 煮制和漂白使用不同药剂以及不同药剂浓度的效果, 制作完整和美观的鼠类头骨标本。头骨煮制过程中使用烧碱和碱面, 头骨漂白过程中使用双氧水和二氯异氰尿酸钠 (消毒片) 。设立不同的药品溶液浓度进行多次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制作头骨较小、骨质较薄、年龄较小的鼠类头骨标本, 应选择低浓度的药品溶液, 煮制和漂白时间较短;制作个体较大、头骨骨质较厚、年龄较大者的头骨标本, 应选择较高浓度的药品溶液, 煮制和漂白时间较长。
关键词:鼠类,头骨,标本制作
参考文献
[1]潘红平, 陈风华, 王晓丽, 等.动物标本的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32 (S1) :357-359.
[2]李长看.鸟类剥制标本制作技术与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7) :2636-2639.
[3]唐瑞华.牛整体骨骼标本的制作技术[J].中国畜牧兽医, 2007, 34 (9) :151-152.
[4]于频, 刘正津.解剖学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38.
[5]段艳红.鸟类骨骼标本的制作[J].生物学通报, 1997, 32 (1) :41-42.
[6]范可章, 范海燕, 张卫星, 等.中小型脊椎动物头部骨骼标本制作的试验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7 (4) :66-69.
[7]陈洪, 钟纯.经防腐固定尸颅制作颅骨标本的新方法[J].解剖学杂志, 2007, 30 (5) :575.
标本研究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液检验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送检的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血液标本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的消化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等其他科室。150例标本患者中包括男79例, 女71例, 年龄18~65岁, 平均 (42.1±2.7) 岁。
1.2研究方法
整理出在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 将误差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科室, 邀请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本次研究, 与血液检验科的检验人员共同分析不合格的原因, 并提出预防对策。
2结果
对150份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经分析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的原因有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 其结果为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43.3%;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23.3%, 这两类因素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20例患者因标本血液凝固而导致标本检不合格, 占13.3%;14例因抗凝剂使用不当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9.3%;10例因药物影响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6.7%;另有6例因其他原因而导致标本不合格, 占4.0%。
3讨论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 血液标本检验的项目越来越多, 对检验结果的准确度要求也越来越高[3]。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会导致检验结果出错或正常检验无法进行, 从而也就无法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从而达不到血液检验的目的。因此, 针对样品不合格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并总结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是有效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 提高标本检验准确度的根本途径。
从原因结果数据可知, 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可能是导致检验结果不合格的原因。其中样本溶血及标本延迟送检是最主要的原因, 在研究中65例因溶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 占研究对象的43.3%;35例因样本延迟送检而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 占23.3%。样本凝固、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等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但同样导致了检验结果的不合格。
从溶血原因来分析, 溶血是干扰临床检验准确性的最常见因素之一, 溶血的标本中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降低, 因此不能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绝大部分的医院已经采用真空管采血, 过去因普通玻璃试管欠干燥而引起的溶血的现象基本不存在[5]。目前导致溶血的主要原因有血液标本的采集量不足从而导致真空管内多余真空过多, 引起血球破裂;其次是用注射器采血完成后转装于采血管时, 未及时卸下注射针头, 导致标本仍处于一定的压力下, 空气通过注射针头的狭小通道进入真空管造成血细胞出现变形或产生破裂;此外, 在采血后将血液在真空管与抗凝剂充分混合的过程中, 摇晃的幅度过大或用力过猛, 标本的冲击力过大, 导致血球破裂;另一种情况在采用干粉剂采血管时, 没有及时摇匀而导致其溶解接触面不均衡, 界面温度过高, 出现溶解热和反应热[5]。
从溶血原因的分析中, 可知要预防标本的溶血工作, 采集时应该保证合理的采集量, 维持真空管中的真空量处于较小水平。若采用的血液量不足, 采血后应打开管塞片刻, 放出管内多余的真空。针对特殊情况下需要采用注射器将采集的备注分装于真实试管中时, 应及时卸下注射器的针头, 卸下后沿试管壁慢慢注入。注入后将试管颠倒180°充分摇匀, 摇匀5~8次, 摇匀时动作要轻缓, 控制好摇匀的速度和力度, 尽量减少摇匀时对标本的冲击力, 减少血球破裂。此外, 采集血液标本中, 要避免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而引起的血凝指标及蛋白等的改变, 进而影响标本检验的结果, 如果止血带压迫时间过长甚至会导致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现象, 使血清中的钾离子浓度升高, 造成检验结果不合格[6]。因此, 在采集血液时应注意控制好止血带的压迫时间。另一方面, 采血人员的操作技术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也较大, 科室要重视护士人员不断提高自身静脉穿刺技术水平, 在血液采集时熟练操作, 做到一针见血, 规范的压脉带, 减少压脉带长时间的束缚, 并使患者取平卧体位。
凝血原因导致标本检验不合格涉及到在使用注射器采用时, 分装的量超过了采血管的额定容量。标本与抗凝剂未及时摇匀或摇匀的方法不正确、对血液黏度高的患者, 选择的采血针型号过小导致采血速度过慢[7]。由于打开胶塞的方式不正确, 导致部分抗凝剂吸附在胶塞上, 减少了抗凝剂的量, 从而造成抗凝剂剂量不足引起凝血。采集时没有完全达到无菌操作, 标本被细菌污染。由于患者疾病及身体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管条件不理想, 抽血时间过长而引起凝血或是采集中过度拍打穿刺地方, 过度拍打明显影响血凝指标或导致蛋白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凝血现象,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而导致凝血的最主要原因是采集后未及时将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或是未使用抗凝管。针对凝血现象产生的原因, 相应的预防对策表现为在需要分装血液标本的特殊情况下, 要以采血管的额定容量以采集标准、血液采集完后及时将标本血液与抗凝剂均匀混合, 摇匀时动作轻缓, 并在摇匀过程中将试管颠倒180°, 摇匀5~8次。对血液黏度高的患者, 选用合适规格的采血管, 尽量缩短采血时间, 科室要加强护士对检验学专业知识的掌握, 并对一些新业务开展相应的学习, 使护士对标本采集的容器及采血量有正确的认识。护士在采用大的采血管或采血量较大时应一边采集一边轻轻摇匀, 避免发生溶血现象。在打开胶塞时采用正确的方式, 应先将采血管底部朝下轻轻敲打或将其适当甩一甩, 使得吸附在胶塞上的抗凝剂沿管壁滑下, 开塞操作完毕后, 合上胶塞颠倒180°, 摇匀5~8次[8]。在采血过程中及时对采集注射器及抗凝管等进行消毒, 确保无菌的采集操作。对于血管条件不理想的患者, 应不断加强采集人员的静脉穿刺技术, 一次性完成采血。
送检时间过长是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送检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成分发生改变, 造成标本不合格, 无法进行正常的检验。常规的送检时间不能超过24 h, 部分急诊患者的血样需立即送检[9]。如果血样长时间放置会导致血样中的葡萄糖浓度下降, 血小板破坏增多, 若血样放置时间超过60 min, 血小板含量的检测就没有实际意义[9]。因此, 临床检验一定要控制好送检的时间, 送检时间不宜超过30 min。本研究中的35例因送检时间过长而导致血样不合格的患者, 其送检时间均在15 h以上, 按照常规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中血小板和葡萄糖等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对临床诊断没有实际意义。
抗凝剂使用不正确主要是检验人员对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熟悉, 或专业水平不够而导致错用抗凝剂。如应该使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抗凝剂 (EDTA-K2) , 错误选择肝素或枸橼酸钠抗凝或应该使用肝素抗凝剂而错误选择EDTA-K2抗凝。正确的抗凝剂选择应该是血常规、肌钙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脑卒中、细胞形态学等检查项目使用EDTA-K2抗凝;血生化、心肌酶等用肝素抗凝;血细胞凝集常规、红细胞沉降率等用枸橼酸钠抗凝[10]。
综上所述, 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来源于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方面。从上述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正确等各个方面开展有效的预防对策, 降低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 提高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探讨其预防对策。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血液检验科2010年9月-2012年9月血液检验不合格标本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血液标本均来自于笔者所在医院的其他科室。整理出血液标本误差的15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 将误差信息反馈给相应的科室, 邀请相应科室的医务人员参加本次研究, 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结果:对150份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后, 经分析得出导致血液标本不合的原因有样本溶血, 占43.3%, 样本凝固, 占13.3%, 标本延迟送检, 占23.3%, 抗凝剂使用不当, 占9.3%, 药物影响, 占6.7%, 其他原因, 占4.0%。结论: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来源于样本溶血、样本凝固、标本延迟送检、抗凝剂使用不当、药物影响、及其他原因等方面, 从上述各个方面做好采取预防对策, 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 从而有效提高标本质量, 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葛凤华, 于雅宁, 元琳, 等.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医药实践, 2013, 22 (8) :611-612.
[2]苑瑞琴.29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11, 13 (2) :175-176.
[3]葛秀洁, 李静.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16) :2043-2044.
[4]周玉洁.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正确采集检验标本方法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7) :492-493.
[5]吴华, 王小青, 于波, 等.检验科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0, 16 (13) :99-100.
[6]李建芬.临床检验中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9 (27) :88, 99.
[7]姜岩涛.30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26) :5504-5505.
[8]牛玉琴.临床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 2013, 17 (14) :1842-1843.
[9]路爱丽, 张敏, 齐振普.分析前检验标本质量的缺陷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33 (21) :144-145.
中药标本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探讨 篇9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择山西大同大学医学院教学改革前2012级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对照组,教学改革后2013级中医本科教学班为实验组。
1.2方法
教学过程中将实验组学生以三到四个人自由组合,分为一组,每组学生实训课上先进行有关内容的详细讨论,然后进行中药标本实训,整个过程都有记录。对照组不分组讨论,直接进行标本实训。所有学生每次实训课结束完成实训报告,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通过教学改革前后的平均实训成绩,进行对比研究。
1.3数据整理与统计处理
借助SPSS16. 0软件作统计分析,教改前后的平均实训成绩分析用u检验。
2结果
2.1中药标本实训实验报告的评价标准
中药标本实训实验报告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和实验讨论三部分。实验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其中实验目的占10分, 实验内容占80分,实验讨论占10分。
2.1.1实验目的评价标准
优秀: 书写工整,态度端正,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紧密联系,语言简明扼要,概括性强,思路清晰明确有层次,得分8 ~ 10分; 良好: 书写认真,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有联系,语言简练,思路较明确,得分5 ~ 7分; 差: 书写不认真,敷衍了事,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关联不大或无联系,思路不明确,甚至无实验目的,得分0 ~ 4分。
2.1.2实验内容评价标准
优秀: 态度认真,书写工整,能把握中药鉴定特征,每份实验报告中药物总数超过10种以上者,得分70 ~ 80分; 良好: 书写不整齐,中药鉴定特征不明确,实验报告中药物总数在6种以上,10种以下者,得分50 ~ 69分; 差: 书写不认真,敷衍了事,无中药鉴定特征,实验报告中药物总数在6种以下者,得分0 ~ 49分。
2.1.3实验讨论评价标准
优秀: 态度端正,讨论内容与实验内容有联系,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评价中肯,有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得分8 ~ 10分; 良好: 书写认真,讨论内容涉及实验,对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有合理评价,得分5 ~ 7分; 差: 书写不认真,敷衍了事,讨论内容与实验关系不大,得分0 ~ 4分。
2.2教学改革前后中药标本实训平均成绩比较
为了解实训教学改革的效果,我们分析了教改前2012级学生的实训成绩和教改后2013级学生的实训成绩,见表1。
注: 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u = 5. 25,p < 0. 05。
从表1可见,教改前2012级学生的实训成绩和教改后2013级学生的实训成绩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教学改革后的实训成绩高于改革前的实训成绩。
3讨论
我校中药学标本实训在中医本科中药学教学期中开始进行。中药学标本实训中,对上百种中药饮片和药材如何识别、 辨认是一大难点。有些中药外观相近,极容易混淆认错,有些中药名称相似,功效形态差别很大,这就使学生对辨识、记忆中药饮片和药材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何合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习兴趣,在有限的教学时段里,最大程度掌握认药识药的基本要领,是摆在我们授课教师面前的迫切任务。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业务素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实验课教学由每位主讲教师同时带教,为确保教学质量,教师需要通过自学、查阅大量有关资料、网上听课、外出培训等方式逐步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通过实验课教学的不断探索和强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从而可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2]。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将有关实验内容以具体问题形式提出[3],学生课下自己查阅收集有关资料,实验课上先分组讨论,再进行实验标本的观察验证,教师给予一定的启发帮助和合理指导[4]。通过该教学方法,使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联系实际,学生之间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增加了趣味性。通过归纳分析、积极思考学习,可进一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中药标本实训中,为加深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保证标本实训能学以致用,不流于形式,要求学生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完成实验报告,为量化课堂教学质量,特暂定一些评价标准作为学生学习成绩监控的依据。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的实施和部分改革,中药学标本实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热情饱满,完成实验报告及时,初步掌握了认药和辨识中药饮片的基本功[5],标本实训成绩提高。
中药标本实训教学过程还需要不断修改完善,同时将课堂抽查、期中考核、考勤等综合考虑,制定更加细致可行的实施方案,是我们教学改革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4结论
标本研究 篇10
【关键词】标本检测;溶血;乙肝表面抗原;ELISA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877-01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测是诊断乙型肝炎的主要指标,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酶联免疫法因其简便,灵敏度高,不需要特殊设备,被广泛应用,虽然检测时标本要求不能溶血,但是在实际工作中[1],会遇到各种原因造成标本溶血,溶血标本中非特异性物质对试验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介绍溶血标本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30例HBsAg(+)和30例HBsAg(—)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19~56岁之间,平均35.5±4.4岁;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齡在20~54岁之间,平均34.4±4.8岁。
1.2 方法 酶联免疫试剂盒由浙江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制备溶血标本,受检血清置于低温冰箱(—40℃)冷冻20min,取出融化以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溶血血清。反应条每孔加入待检测标本50μl,设阴阳性对照各2孔,每孔加入阴性对照或阳性对照各1滴,设置空白对照1孔,每孔加入酶结合物1滴,空白对照除外,摇匀,封板,置于37℃避光孵化30min,弃孔内液体,洗板5次晾干,每孔加显色剂A、B各1低,置于37℃避光孵育15min,目测比色,肉眼观察无色为HBsAg(—),显蓝色为HBsAg(+)[2]。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使用X2,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标本检测结果见表1
观察组两次检测均为(+),对照组非溶血检测为(-),溶血检测HBsAg(+)10例,HBsAg(-)20例。
3 讨论
用ELISA检测HBsAg有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等优点,是各级实验室常用的试验方法,溶血标本应用ELISA法检测易产生假阳性,其原因可能为溶血血清中含有过氧化酶物质,红细胞或血红蛋白中亚铁血红素,HBsAg产生假阳性,溶血的原因较多[3],主要是体外溶血及体内溶血两种,体内溶血是物理因素造成的,如人工心脏瓣膜或大血管手术后,生物因素如恶性疟疾、药物毒性反应引起的,体外溶血是代谢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引起血细胞脆性增加、机械性破坏、冷冻、血液接触表面活性剂等[4]。此外采集过程中注射器或容器不干燥、不清洁,淤血时间过久,抽血消毒时消毒剂未擦干就采集血液标本,出血速度过快等。
在本组患者中HBsAg(-)溶血患者出现10例假阳性,其原因可能为溶血血清中含有过氧化物酶物质,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红细胞与聚乙烯孔被抗原或抗体结合[5],在洗涤过程中不能完全被洗涤,谷胱甘肽等过氧化物酶有明显相关性,谷胱甘肽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及细胞中,发生溶血时,过氧化物酶进入血浆,大量吸附在细胞碎片及纤维蛋白上[6],增加了洗涤的难度,可使过氧化氢释放出原生态氧,催化底物,甲苯胺生产可溶性物质显色,易出现假阳性。检测一般采用一步检测法,往往难以洗脱残留的过氧化物酶催化底物四甲基联苯胺显蓝色,并产生假阳性,有研究表明对标本进行二部法检测[7],首先将血清清洗掉,残留的过氧化物酶含量极微,温育过程中不会与酶结合物所含的抗体、抗原结合,经过两次洗涤,降低了残留的可能性,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溶血标本在临床检验中一般不进行检测,要求退回重新采集标本,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检验时间。溶血标本能使未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健康患者出现假阳性,增加了临床诊断的困难[8],同时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为避免溶血对HBsAg检测结果的影响,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医务工作者熟练操作,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溶血的发生,要从标本采集、检测过程、试剂选取、设备选取、检测方法的选择都要做要一丝不苟,龙宪和等采用二部法操作能排除溶血释放的Hb对HBsAg检测影响说明洗板质量指ELISA检测中有重要作用。对于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溶血标本,其结果一定要慎重,务必做好准确无误,否则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造成精神压力。标本溶血后对HBsAg(+)检测结果无影响,但是会导致HBsAg(-)出现假阳性,溶血标本不宜进行HBsAg检测。
参考文献
[1] 孙正伟,薛瑞贤,王键.酶联免疫法一步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前带现象的初步探讨[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2(1):25.
[2] 张小洁,刘建芝.真空采血标本溶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护士进修杂志,2008,16(3):11.
[3] 许彬,朱虎定.酶联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影响因素的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07,18(10):20.
[4] 陆仁飞.溶血标本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17):1 065—1 066.
[5] 周峰,宋忠琴.不同程度的溶血标本和带血球标本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一步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影响[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3966—3967.
[6] 牛利茹,毕亚丽,李金伟.血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防范对策[J].临床误诊误治,2005,18(9):691—692.
[7] 岳献荣,孟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环节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临床研究,2010,23(2):150—151.
标本研究 篇11
1 评估及人文关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护理评估和人文关怀日益被患者及医护人员所重视。史密等[3]研究认为在采集血气分析过程中,运用好护理评估,可保证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及纠纷发生。连美珠等[4]认为做好人文关怀,能避免呼吸过度或屏气引起误差,提高质量。
2 采血部位的选择
原则上选取位置表浅、易于触及、方便穿刺、较多的侧支循环、离静脉和神经较远的动脉[5]。临床上常选择桡、肱、股、足背动脉。蔡有兰[6]研究发现,在同一患者的桡、肱、股、足背4个部位采动脉血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对于需多次抽取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避免同一部位的反复穿刺,以降低局部血管的损伤及血肿的形成,进而减轻患者的痛苦[7]。
2.1桡动脉
桡动脉位置表浅,易于触摸,便于操作,为首选穿刺部位,但如果Allen试验阳性说明实验侧手掌侧支循环不好,不应在这一侧桡动脉进行穿刺。如果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桡动脉穿刺不当或多次穿刺,易造成局部出血、血肿,给介入治疗带来困难。俞静等[8]认为经桡动脉取血,疼痛反应小、按压和准备时间短、患者容易接受,减少血肿发生。
2.2肱动脉
董钦等[9]研究认为,选择肱动脉穿刺采血能确保穿刺成功率,不易误入静脉,患者痛苦小。
2.3足背动脉
陈红花等[10]研究发现足背动脉穿刺采血较股动脉及桡动脉采血穿刺成功率高、误穿率低、影响小。可是4%~12%正常人天生摸不到足背动脉搏动[11],6%健康老人不能摸到足背动脉搏动[12]。
2.4 股动脉
股动脉血管粗大、血液丰富、搏动显著、穿刺时易定位、取血速度快、患者痛苦相对较小,谭腾波等[13]认为股动脉是神经内科危重患者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的最佳部位。但股动脉压力较大,凝血功能差的患者拔针后应增加按压时间,防止出现血肿;股动脉与股静脉伴行,易误穿股静脉。
3 采血用具
3.1 非肝素化注射器(1 m L)
宣翠香等[14]研究证实临床上有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的病区,可以到床边使用非肝素化注射器,直接为患者进行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检查,尤其对禁忌使用肝素钠的患者。
3.2 一次性采血针
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成功率高,容易分辨动脉血,可一针多用,疼痛程度低,价格便宜[15]。但仍需使用肝素化注射器,如抽取多管血,需最后抽取血气分析标本。
3.3 一次性使用2 m L注射器
2 m L注射器针芯重轻,当针刺入动脉后,血液进入针筒快,不需要抽拉注射器的针芯,气泡不容易混入[16]。
抗凝剂选择浓度为100 U/m L的肝素稀释液对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检测结果影响小[17]。100 U/m L肝素溶液0.5 m L湿润整个注射器内腔后排空,足够抗凝4 m L血液[18]。杨尧[19]研究认为可以在15 min内检验的,10 U/m L肝素钠对血气分析结果的影响最小。肝素抗凝剂有效时间为2 h,造价并不比血气针低。
3.4 动脉采血器
动脉采血器近年来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因其安全,有自动排气功能,能保证血样不混入空气和分析前的气密性,不良反应少,结果准确,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确保护士安全[20]。使用动脉采血器穿刺成功率高于注射器,降低穿刺难度,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检验准确率[21]。
3.5 静脉留置针
贺玉兰等[22]研究认为,对需要连续、反复抽血测血气分析的患者,应在动脉留置静脉留置针进行采血,能减轻患者痛苦和降低护士工作量,不影响检验结果。但在抗凝方面还需进行研究。
3.6 动脉留置针
杨高慧等[23]认为,使用动脉留置针抽取血气标本能减轻因多次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但赵改婷等[24]通过实验发现动脉留置针容易发生血栓和动脉瘤。
4 穿刺方法
4.1 桡动脉穿刺
4.1.1 传统穿刺法
穿刺点为前臂掌侧腕关节上2 cm,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固定动脉在两指间,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或者与动脉走向成40°角刺入动脉。
4.1.2以桡骨茎为坐标取血
患者手臂平伸外展20~30°角,掌心向上,用小枕将手腕抬高5~8 cm,患者腕关节尽量背曲,手呈半握拳屈曲状或掌心握一小毛巾,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感觉桡动脉搏动,将搏动的最强点指于食指指尖端,用中指和无名指向下按并往向桡侧方向推压并固定桡动脉,右手采用执笔式握持注射器,顺左手食指指尖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90°角垂直刺入,同时操作者右手掌根部按压固定患者手掌的大鱼际处[25]。
4.1.3 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
患者掌心向上,用小枕垫高腕部,让腕部尽量背屈。操作者左手示指、中指触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桡动脉,右手持注射器在示指边缘肉眼可见的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以40°~60°角从动脉的近心端向远心端逆行穿刺[26]。
4.1.4 一指垂直采血法
桡动脉位于距腕横纹一横指,距外侧0.5 cm处,采血者将示指沿血管走向,放在准备采血的部位并仔细感觉动脉的搏动,右手以持笔方法持注射器,小鱼际贴在患者大鱼际处,针头紧贴示指以近90°角垂直刺入皮肤[27]。赵倩等[28]认为在桡动脉远端扎止血带,可提高穿刺成功率。
4.2 肱动脉穿刺
穿刺侧上肢外展,外旋,肘下垫高10 cm,在肘横纹线上内1/3处用左手食指、中指触摸肱动脉搏动明显处,食指尖稍用力压并固定动脉,右手持注射器以30°~70°角,逆动脉血流方向在指下端0.5~1.0 cm处穿刺[29]。
4.3 足背动脉穿刺
4.3.1 常规穿刺法
穿刺点在内、外踝背侧连线上,足背中部大脚趾和第2脚趾之间,中指位于搏动最明显处,抬起中指用食指和无名指固定皮肤,将针尖斜面向上、针头与皮肤呈15°~20°进针[30]。
4.3.2 大角度快速进针法
患者仰卧、足伸直,脚掌自然下压使足背绷紧,左手食指指腹轻触足背动脉搏动,选择搏动最强点为穿刺点,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对准穿刺点以60°~70°角快速进针[31]。
4.3.3 垂直进针法
闵腊英等[32]认为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穿刺成功率高,淤血、淤斑发生率低,穿刺方法为左手食指尖触摸并固定动脉搏动最强处,右手持针在搏动最明显处垂直穿刺。
4.4 股动脉穿刺
左手食指中指触股动脉搏动明显处,调整食指中指位置,使操作者指尖方向与股动脉走行方向一致,即两手指与股动脉平行,然后轻轻分开左手食指和中指,两指轻轻用力向下压,加强股动脉在两指间的搏动感,右手持注射器在两指间垂直进针[33]。
5 送检及保存
采集完血液标本应立即送检。25℃环境温度下,标本应在20 min内完成检测,因为血细胞还在进行新陈代谢,使p H值、Pa O2及Pa CO2发生改变,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4]。张霞等[35]研究发现常温放置45 min分析结果仍然准确可靠。标本在冷藏室(4℃左右)存放最好不超过1 h[36]。
6 注意事项
6.1 心理护理
血液中p H、Pa CO2及Pa O2均不稳定,易受外部因素干扰而迅速发生变化。精神紧张、恐惧、疼痛、不合作、呼吸急促、瞬间屏气或处于极度悲伤抑郁状态均可引起p H、Pa CO2及Pa O2发生改变[37]。因此,在操作前,对清醒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适度休息,使其在稳定状态下进行采血,以减少检验结果误差。
6.2 防止缺陷标本
赵燕霞[38]研究认为70%以上的不合格标本发生在分析前,所以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张敏等[39]研究发现血气缺陷标本原因有标本凝固、气泡过多、标本量少、标识错误、渗入物污染。避免标本凝固要控制好抗凝剂的量,如果使用一次性动脉采血器则不存在控制抗凝剂量多少的问题,明确标本采集量,做好混匀工作,张晓霞等[40]研究发现静置后测定值不准确,采血后做好混匀工作,检验结果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即采血完毕,将注射器上下翻转结合单手执管小幅揉搓的方式进行混匀。防止出现气泡,气泡进入血样中应立即排除,避免静脉血、停跳液、动脉测压管稀释血渗入污染,避免标识错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6.3 特别注明
要注明当时体温,如果吸氧,要注明吸氧浓度,如输注脂肪乳要标明开始及结束时间,使用酸碱药物治疗,要在用药后30 min进行采血。
6.4 防止并发症
动脉穿刺的并发症有感染、皮下血肿、假性动脉瘤形成、动脉痉挛、血栓形成、穿刺口大出血、穿刺困难、筋膜间隔综合征及桡神经损伤[41]。因此,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规程,加强穿刺基本功训练,掌握穿刺技术,尽量不在一个部位反复穿刺,拔针后,压迫穿刺点的力度要适中,应做到伤口即不渗血,又维持动脉血流通畅,即压迫时指腹仍有动脉搏动为宜。压迫时间为5~10 min,如在股动脉穿刺则需延长按压时间。
综上所述,血气分析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造成检验结果误差,要提高动脉血气分析标本采集穿刺成功率及检验结果的准确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负担,就应在操作中准确评估患者情况,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局部皮肤血管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用具及方法,操作熟练,避免产生缺陷标本,防止并发症发生,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标本采集后及时送检,为临床救治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摘要: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目前成人动脉血气分析采血部位、采血用具、穿刺方法等情况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临床护士采集血气分析标本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