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处境

2024-12-06

教育处境(共12篇)

教育处境 篇1

一、概念之界定

教育是一项朴实而伟大的事业。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教育是把知识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教育面前,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充足的发展。它不应受种族、地域、性别及年龄因素的影响。然而, 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 总有一些学校教育管理者无视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为了某些潜在的利益人为地决定学生的选择甚至是命运, 如普通班和重点班的划分。

(一) 普通班

普通班的提法是伴随着重点班的提出而提出的, 期初并没有成为一种学校教育的现象, 后来因为学校之间的功利竞争及现行考试制度的压力下伴随着重点班的产生而被迫产生。在学术上它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只是根据它的教育对象及其特点被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从教育发展的真正意义上和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上看, 普通班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真正的教育是为人的教育, 正如教育学者鲁洁教授而言:“教育以生活中的人为基本出发点, 在人的生活世界中, 教育是因人之自我生成、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产生。人的自身生成与完善是人类整个生活和历史发展的终极目的, 而教育这一实践活动在实现人类的终极目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的存在根本和基本使命就是使人成为“人”。[1]只有当教育真正地抛开功利性的价值取向而关注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 每一个学生才会被给予同样的教育权利。

(二) 教育对象的隐形放弃

教育对象的隐形放弃是针对普通班中的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对象因为成绩的原因或其他的原因而被教育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忽视的教育现象。在此过程中, 教育者会因为该教育对象是普通生而不作教学上的努力和师生关系构建上的努力, 因而导致普通班中的学生处在教育中被遗忘和被忽视的边缘化状态。这种教育对象隐形放弃的客观存在俨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去解决。

导致对普通班教育对象的隐形放弃和忽视有多方面的原因, 其中即包括学校领导对学生的管理方面, 也包括教师不甘于“安贫乐道”而放弃部分学生的教育以此换取利益的最大化。如在教学活动中, 对于普通班, 任课教师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心血放在那些短时间内无法带给他显著教学成就的普通学生身上, 从而在教学设计和课前准备上“偷懒”等。

二、普通班学生的教育处境的存在状态

由于该教育对象是被学校及教师所忽视的群体, 因此不管是他们智力的发展还是情感的培养都是被搁置在无人问津的角落。他们中的大部分由于没人看管而处在身份漂浮不定的状态, 没有老师会刻意关注他们, 学生处在隐形的抛弃状态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教师关怀, 他们的兴趣得不到发展, 他们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 因此生命中本该有的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着。

普通班教育对象隐形放弃的教育处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 教师教育结果期待的缺乏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 研究教师期待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中, 皮革马利翁效应印证了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严重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如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就会给该学生积极的暗示并给予高期待, 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时往往会更加努力以此来达到教师的期望值。而如果教师不喜欢某些学生, 则就对学生的进步无期待。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而言, 由于没有优异的成绩吸引教师, 因此, 教师对其教学结果自然不会产生热切的期待。因此教师在考虑自身功利利益最大化中牺牲了普通班学生的学习机会, 而把更多的知识传给了精英班的学生。

(二) 学校教育资源公正的缺失

由于重点班的学生可以给学校带来较高的升学率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学校声誉, 因此学校把更多的教育资源分给优等生。如优质的教师资源、丰富的学习资源等。优质的教师资源表现在学校将一些特级教师分给重点班, 对所谓的“精英班”重点培养, 而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而言就享受不了这么好的待遇;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导致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按等级划分, 从而使丰富的学习资料流向优质生手里, 还以我个人为例, 在高中时代, 学校为我们班定制的教育资料远远多于普通班。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学校对普通班学生能力的客观考虑, 同时更多的包括了学校对重点班的“格外照顾”。

(三)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缺乏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谈及师生观, 顾明远教授在《教育:传统与变革》一书中提到“师生观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普通班中, 由于学生成绩的不突出而片面导致师生关系的陌生, 这就使得师生关系的良好构建变得异常困难。处于隐形教育放弃下的普通生与老师之间更是不存在共通的热情和欲望。

造成隐形教育对象忽视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样的, 教育应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带任何偏见的。同时, 人是教育的原点, 成“人”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教育活动就是促使人成为“人”的活动。因此每一位学生都有权利享受同等的教育。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生命的美好, 我们需要为改变当前教育处境中的每一处不合理和每一丝的不公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4) .

[2]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徐明津.论我国基础教育下的精英主义表现[J].科教文汇, 2003第259期.

[4]顾明远.教育:传统与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5.

教育处境 篇2

12岁,他师从当时黑龙江最著名的舞蹈大师,学习芭蕾舞和民族舞,后来他跟随老师在香港、澳门和美国进行了多次演出,他出色的舞技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他甚至是被媒体评价为下一代中国的舞蹈天王。

17岁,在父亲的支持下,他报名参加了一场选拔大赛,他以全场满分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

之后,他带着梦想只身来到韩国接受一系列的专业训练。举目无亲,再加上性格内向,不善交流,他受了很多的苦。三个月后他闻讯父亲得了一场大病,耗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他的生活费和学费也没有了着落。此时,摆在他面前只有两条路,要么回国,要么凭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他流着眼泪给父亲打电话,病床上的父亲并没有想因为自己的不幸而拖累儿子。他不止一次告诫儿子要坚持,当听到儿子仍然要回来,父亲火了,扔下一句话:你要是回来,从此就不再是我的儿子。挂了电话,他悲痛地跪在了地上。

他开始奔波于各大歌厅,但在韩国他只是一个新人,开始的几天里,几乎没有人愿意聘请他。那几天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日子,睡过马路,也吃过别人扔下的馒头,就是这样的绝境,他都没有放弃。一周后,终于有一家歌厅愿意录用他,尽管薪水很低,条件也很苛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白天他接受培训,晚上就到歌厅来唱歌,他是来得最早,也是走得最晚的。很多时候,他只能睡上三个钟头,就要马上起来去接受训练。为了自己的歌唱梦,他咬牙坚持着,这一唱就是五年。,他所在的组合一举拿下了韩流中国十大组合奖,他也声名鹊起。

眼看着自己距离梦想只在一步之遥,他幸福地笑了。然而一场意外顷刻间而至。在一次演出时,他不幸从高空坠下。医生告诉他,他左腿膝盖骨遭到了严重损伤,就算好了也很难再从事剧烈的运动。这对以歌唱为生命的他几乎无法接受。

一个月后,他咬牙强迫自己站起来,很快他发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后半生很可能将在轮椅上度过。但是他实在不甘心,他的梦想才刚刚开始,怎么能眼睁睁就看着这样夭折呢?他立刻冷静下来,父亲也专程赶来给他打气。他深受感动,他一再告诫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唱下去。他拄着拐杖参加演出和培训。父亲也咨询了很多医生,为他制定了科学的康复训练。

后来,他成功了。凭着成熟而稳重的表现,他所在的团队,囊括了音乐风云榜、腾讯星光大典、第九届CCTV-MTV音乐盛典中的内地最佳组合奖,而他也成功地丢掉了拐杖,再一次生龙活虎地站在了舞台中央。

“父亲从小就教导我: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所以我会把人生的每次不幸都当成一次转机,也惟有这样,我才能成为绝境中的上帝而非甘愿被束缚的奴仆。”这是他说的话。他不怕别人嘲笑他的固执,也不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知道,在接二连三的绝境来阻碍成功时,命运的大门从来只会青睐迎难而上的智者。

他就是韩庚。

教育处境 篇3

一、听说教学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处境”

早在我国古代的“前语文教育期”,孔子就曾高瞻远瞩地设立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言语”一科虽侧重于外交辞令,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则是显而易见的。并指出“不学诗,无以言”,相对来说比较重视听与说的教育。

或多或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的说客辩士们非常重视自己的听说训练。有靠汪洋恣肆的口才定国安邦的,有用高超的说话艺术而化干戈为玉帛的,这类例子真可谓举不胜举,一时间竟出现了“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国”的局面。例如《战国策》中有“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精妙绝伦的演讲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安邦定国;《左传》中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等精彩纷呈的论辩场面,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一言却敌;《史记》中有“蔺相如完璧归赵”“樊哙怒斥项王”等技艺高超的外交斡旋说明了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保君卫国。这些史载的典范事件就是听说能力在古代社会中巨大作用的生动体现。

经过汉代的“以舌论讼,犹以剑戟斗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清谈对人们听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语言作为清谈的工具,清谈者们为了克敌制胜,就异常重视口头言语的锤炼。这对带动当时社会对语言教育的重视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据《世说新语·夙惠》记载:“司空顾和与时贤共清言。张玄之、顾敷是中外孙,年并七岁,在床边戏。于时闻语,神情如不相属。瞑于灯下,二儿共叙客主之言,都无遗失。”这种清谈的过程,听话、复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习语言、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

有唐一代,当科举制基本上全面起着正面作用的时候,对应试者听说的要求也是很明显的。士人经过科举的选拔,才算取得了吏部考试——吏部铨选的资格,经过吏部铨选合格后才能授官。吏部铨选的标准为“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身”“言”“书”“判”,称作“四事”,也叫“四才”。其中“言”,即“言辞辨正”。它的标准要求是语言流利,能言善辩。这一标准,无疑是对唐人在听说方面的一个硬性要求。

但时过境迁,到明清时期,当科举制基本上完全沦落为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工具时,听说训练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忽视了。

张志公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育的得失时指出:“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古代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分家,而当时的语文教育又以应付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因而许多做法都是从念文言文和写文言文的需要出发的,这无疑使语文教育的方式方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最突出的一点是前人绝少注意到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育的这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前人没留给我们任何经验,正相反,留下来的倒是一种难除的积习——直到今天,不少人在语言教育工作中还是只重目治,而忽视口耳训练。”

的确,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重读写、轻听说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就完全没有听说训练。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在学校教育或其他正规教育中没有听话与说话训练,但在考试或考查中很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解决这个悖论的途径只能是由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训练听说能力,以图弥补考试中有明确的测试而实际教学或教育中没有训练的实质性缺陷。

二、听说教学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的“处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对人们的听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尤其当今,以高社交化、高效率化和高信息化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生活,对青少年一代的听说能力要求就更高,口头语言的交际功能愈加重要,于是学校开始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语言能力了,在语文教育界甚至一度有“口语领先”说和“以口语为基础”等提法。至此,教育界才逐步加深了对听说教学深远意义的认识,并以大纲的形式确定下来,要求在教学中切实加以贯彻执行。

叶至善先生在为《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所作的序中说:“听和说也得训练的主张,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就有人提出来了。”《1922年新学制国语课程纲要》中就已有对听说训练的要求。《1929年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在“作业要求”“教材大纲”和“教学要点”中对“口语练习”均有具体明确的要求。《1948年小学国语课程标准》和《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对“说话”的说明较以前更为详尽,由易到难,从说话目标、时间、材料和方式方法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首次将听和说分开论述,并与读、写并列。《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听说能力”有明确的说明与要求,并将之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基础知识并列,一起构成语文基本能力。在此后所颁布的大纲中,对听说教学的目标、作用和实施建议等都有一定的规定与说明。这无疑是对听说教学在制度上的一个保障。

但在实际教学中,听说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本身、教育机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重视程度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负着最重要的责任。“目前不少教师把它只是当作教学的附庸、课堂的点缀,它成了语文教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项内容。有的干脆不教,造成了走进课堂依然只有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唯独没有口语交际教学的一方天地的可悲局面。”

这样,自语文独立设科以来,在纷繁复杂的整个现代语文教育史上,不管是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还是专家学者的言谈和教材的编制,都给听说教学予以了应有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和评价机制等各种原因所致,听说训练一直处于附属或连附属都不如的地位。

三、结论

纵观古代语文教育史和现代语文教育史,听说教学在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处境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均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在古代语文教育史上,考试(含考查等)中有测试学生听说能力的部分,但在学校教育或实际教学中却没有听说训练,尽管有一些诗词朗诵、背诵和简单的口头对话等,但那都只是为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作一点陪衬罢了,其目的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奠定基础。在现代语文教育史上,虽然人们对听说训练有着相当的认识,专家学者的论述不乏深刻精辟,在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有明文规定,教材中也有一定的编排,但在考试中却没有涉及测试听说能力的部分,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材中听说训练部分视而不见,等闲视之。听说教学要么蜻蜓点水,要么置之不理。直到2001年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将“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后,人们对口语交际和口语交际教学有了重新的认识与估价,标志着听说教学的地位有了新的提高,也一定程度上预示着在新的世纪——“表达世纪”里,听说教学的处境将能得到质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3]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4]丁慧琴.浅论口语交际教学[J].语文学刊,2008,(5).

教育处境 篇4

解决这种矛盾或者转变这种现象的方法在于通过全局观的考虑和设计, 制定具有连续性、针对性和整体性的补偿教育计划, 并付诸实践。具体来讲, 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确定连贯性补偿教育目标

确定连贯性补偿教育目标是整个补偿教育连贯化体系的关键。所谓连贯性培养目标是指在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补偿教育过程中, 确定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这种目标的特点在于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对独立的子目标, 而各个子目标之间又相互衔接, 连贯成为一个整体。另外, 这种目标体系本身内部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宜的调整和转变。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阶段可以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和学校教育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学制阶段由于教育环境、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等方面的差异, 在制定目标时一定要有针对性的处理, 并且保持彼此间的连贯和兼容。补偿教育是一项连贯性的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讲, 补偿教育的目标不是在某一个点上使得处境不利儿童和普通儿童达到同样的发展水平, 而是更注重处境不利儿童能够在长时期内与普通儿童拥有同样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环境。这个长时期范围包括家庭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和学校教育阶段。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可以细化为以下内容。

1. 家庭补偿教育阶段

家庭作为教育的第一场所, 从某个角度讲, 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最为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作为教育的肇始和起点, 家庭教育的差异可能导致个体终生发展出现极大的不同。处境不利儿童的家庭教育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价值。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与此后各个学制阶段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 并且会持续影响个体一生的发展。这个阶段的教育目标需要从人生奠基的视角着手制定。具体来讲包括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幼儿。在这个框架下, 补偿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0—3岁儿童提供适宜的物质保障, 提供积极适宜的外界刺激,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其中物质保障包括营养保障、卫生保障和教育保障等。而适宜刺激则需要进行教育引导活动包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促进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 积极应答关系的固定等。这项活动操作起来更为复杂, 需要一定的教育技术支持。第二个方面是父母。通过政府主导、社区和教育机构参与的方式提供包括孕期指导、育儿辅助等方式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诸如“叶酸发放”“健康检查”等形式, 可以间接地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物质帮助和教育引导。通过对幼儿和父母的帮助与支持, 可以保障幼儿的身心得到正常发展。立足于上述的补偿教育内容, 可以制定《父母家庭教育指导手册 (0-3岁版) 》, 为处境不利父母提供必要的教育指导意见和方法, 防止由于父母的教育缺憾或者家教知识匮乏, 导致幼儿被动地处于发展不利的境地。综上所述, 家庭教育阶段的补偿教育目标, 应该把重点放在处境不利幼儿的学习环境营造上, 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外在环境。

2. 学前补偿教育阶段

学前教育阶段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衔接阶段, 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教育目标的衔接性尤为突出。如果说家庭补偿教育是以保育为主的“物质补偿阶段”, 那么学前教育补偿教育则是突出保教结合“双重补偿阶段”。学前补偿教育需要继续家庭补偿教育阶段的保育目标, 注重保育工作。除此之外, 这个阶段还出现新的任务和目标, 为学前儿童提供包括五大领域为主干的补偿教育活动。学前教育阶段处境不利儿童的弱势更多地表现为缺乏足够引导和刺激, 学习环境有待改善, 导致其学习兴趣、求知欲、好奇心受到一定的束缚。因此, 学前教育阶段的补偿教育应当和家庭教育阶段有所区别, 其目标应该侧重于幼儿的学习兴趣激发方面。以潜在性、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为特征的教育活动, 对幼儿的学习兴趣进行启蒙。学前期是个体发展过程中众多敏感期并存的阶段。这个阶段中, 个体的语言敏感期、逻辑思维敏感期、音乐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等竞相出现。因此, 需要制定补偿教育目标时可以借鉴教育部刚刚颁布的《我国3-6岁儿童发展指南》, 以此为蓝本,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标准设计, 为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提供直接参照标准。

3. 学校教育阶段

学校教育阶段与前面两个相比, 教育目标更为突出, 在保教结合的双重补偿教育基础之上, 需要增加学习能力的培养内容。补偿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许多学习发展的短板可能需要在数年内才能够逐步弥补完善。因此, 从某种角度上讲, 进行补偿教育活动时就必须设计“带着老问题, 解决新问题”的目标。学校教育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认知教育的要求逐步凸显。与此前的阶段教育目标相比, 认知发展和教育成为了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能力的培养随之成为一个重要的补偿教育目标。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能力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 教育者需要设立各科补偿教育内容, 在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学习方法和学习效能感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学校补偿教育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进行学习活动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建立, 消除不利因素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学习影响。

二、设置全纳式补偿教育内容

补偿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公平, 对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教育和帮助, 使得这部分儿童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与普通儿童达到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水平, 消除由于外在因素所导致的发展差异和不平衡。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 补偿教育内容同样也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许多补偿教育活动往往通过“设置兴趣班”“赠送文教用品”“间歇性的讲座报告”等形式展开, 这种补偿教育活动本身缺乏连贯性、整体性和针对性的问题, 教育效果有待改善和提高。完善补偿教育内容, 实现其连贯性的内在联系, 可以采用全纳式补偿教育内容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补偿教育内容本身应当本着全纳式的理念, 对于处境不利儿童发展有利的内容都可以纳入教育内容。

个体的发展是全面的, 认知、情感、个性社会性包括身体健康等任何一个方面的异常或者缺憾都可能导致整体发展的不足, 甚至出现更为严重的情况。也就是说个体的发展存在着整体性的特点和要求。补偿教育需要在“知”“情”“意”“体”各个方面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保障。幼儿的“体”“知”相对容易补偿, “情”“意”则比较困难。而且这部分补偿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隐性特征, 不易被察觉, 经常会被忽视, 导致处境不利儿童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出现消极表现。在上述的补偿教育内容之外, 还有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针对处境不利儿童, 设计补偿教育内容的时候, 应当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情感交流

补偿教育内容本身也需要注意整体性和连贯性的特点。对于家庭补偿教育阶段, 更多的补偿教育内容应该体现为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也就是教育者需要与幼儿进行积极情感的交流, 建立良好的双向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外界的关爱和支持。并且这种关爱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教育性质。比如情感交流过程中, 需要让幼儿感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对于外界产生一定的信任, 敢于、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 形成积极的依恋关系等。

2. 注重社会性引导

对于学前补偿教育阶段, 社会性培养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处境不利儿童在接受补偿教育的同时, 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情况, 都需要面对老师和幼儿园的其他同伴。在此过程中, 处境不利儿童则需要应对“复杂”的社会关系。处境不利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因此, 在进行补偿教育的时候应当把社会性发展作为关键内容之一。在此过程中, 需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消除彼此间的隔阂, 培养较好的自信, 对于人际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 包括文明礼貌等内容需要逐步培养和建立起来。

3. 推动个性培养

在学校补偿教育阶段, 教育内容的重心应该转移到个性培养上来。这一阶段的补偿教育对象已经进入小学, 甚至初中, 其认知和身体发展已经比较健全。然而个性发展方面却需要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这个阶段的处境不利儿童已经具有初步的独立人格和个性体系, 对于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已经逐步建立, 面对自己的不利处境, 部分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卑、内向, 甚至自暴自弃、叛逆等情况。因此, 在这一阶段的补偿教育内容主要就是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客观地认识和面对自己的处境, 并且能够积极地适应这种情况, 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积极乐观、坚韧上进, 愿意通过补偿教育来改变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三、采取生活化补偿教育方法

对于处境不利儿童来讲补偿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额外的学习和生活内容。这种补偿教育本身与学校教育或者常规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 根据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情况, 补偿教育方法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灵活调整。而其中最为适宜的方法之一就是生活化教育方法。生活化教育方法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适宜教育时机进行有目的性的渗透教育和引导教育。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更多的集中在“情”“意”等方面的内容, 而这部分内容的最佳教育方法之一就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际情景和案例进行引导和教育。脱离了实际生活的补偿教育往往是“形而上”的教育, 与生活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无法真正地发挥教育功能, 而且单纯的说服教育或者知识讲述活动, 往往很难实现教育目的。处境不利的儿童往往需要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挫折,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接受各种挑战。而这些实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正是进行引导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生活化教育, 教育者可以为处境不利儿童提供“朋友”“家长”“老师”多重角色相融合的教育服务。生活化教育方法能够真正地让教育者走进处境不利儿童的生活, 走进其心理, 了解儿童真实的感受和需要, 从而提供生活化或者田野式的教育支持与帮助。

四、实行“反木桶理论”补偿教育评价

教育界中的“木桶理论”也称“短板理论”为大家所熟知, 强调的是个体发展的最终水平是由“构成木桶的最短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长的一块木板”决定的。我们在此提出的所谓“反木桶理论”评价方法是指, 在对处境不利儿童进行评价与考核的时候, 需要采取鼓励取向的评价。在对这些儿童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从客观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这部分评价结果包括积极和消极两个部分, 对于考核的结果教育者需要清楚地掌握。但是向处境不利儿童呈现评价结果的时候则需要更多的提供积极部分的内容, 目的是增加这部分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认同, 使得处境不利儿童对于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朝良性发展。避免因为自卑、消极等因素干扰其正常发展。教育者可以根据每一个处境不利儿童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 为其制定发展档案或者参照图谱, 对其发展不利的主要内容进行定性或者定量的评比。在每次评价的过程中, 本着鼓励表扬为主体, 增加自信为方向, 促进发展为目标, 推动处境不利儿童能够在积极良性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另外, 教育者需要引导处境不利儿童能够客观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 培养其积极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 避免物质环境的不利导致“精神环境的不利”, 从而促进处境不利儿童在智力和非智力两个方面都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

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的生态化研究还是一个新兴的研究方向和领域, 在今后的相关研究过程中, 包括补偿教育机制的构建, 相关政策的解读与分析等内容将是各方需要深入探索的重点内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对于建立完善的生态化补偿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占美, 阮婷.美国处境不利儿童补偿教育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 2012 (4) .

[2]冯建.走向生命关怀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 2004 (3) .

[3]张冬梅.政府物质支持保障家庭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幼儿教育物质支持的必要性和解决策略.考试周刊, 2011 (58) .

[4]刘小蕊, 庞丽娟, 沙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 2007 (3) .

[5]张楠.浅谈幼儿园教育过程公平问题.学前教育研究, 2007 (9) .

[6]张婕.对我国学前教育公平性的审思.幼儿教育 (教育科学版) , 2006 (4) .

[7]朱家雄, 张婕.教育公平——一个不容回避的学前教育问题.教育导刊.幼儿教育, 2006 (2) .

教师的处境作文 篇5

中秋节,去一个朋友家里吃饭。

刚落坐,朋友得知我做了副校长,就说,你们应该给党和政府反应,教师工资实在太低了。物价这么高,教师那么辛苦,不提高待遇鬼都不会认真教书,师德也越来越老火。

我瞬间词穷。

因为我习惯了做教师的清贫,还因为不管怎么苦思冥想,怎么呼吁,不涨工资就是不涨工资,何必自寻烦恼,它涨的时候,你不想它也涨。当然,总是物价先涨很久之后才会涨很少很少。

一个小小的副校长怎么呼吁?

我只苍白的回答:有很多老师是在坚守的、在兢兢业业奉献的。确实是有很多不敬业的老师,甚至师德不好的老师,因为确实低廉的收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老师也是人,也有普通人的一切需求——油盐酱醋茶、上有老下有小、身心得健康、房子、车子、旅游……

所以,不要一说老师在外面补课、兼职就是师德败坏,他们也要生存,把待遇提高到衣食无忧的程度后试试,谁愿意在高强度的工作后还像牛一样的累着?

我这朋友是在人民银行省分行的专职司机。作为一个局外人如此直接的抱怨,可见教师的收入在社会哪一个层次,地位又在什么位置?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是成正比的。

你见过公务员来考教师的吗?见过警察来考教师的吗?我们只看到很多地方为了留住教师不择手段,比如其它单位招考要求是教师的必须出具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具的同意报考证明,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出文件不许教师报考公务员。也看到有些管控得松点的地方教师纷纷跳槽。甘肃会宁县总共招录189名警察,其中171名来自教师行业,因为什么?因为警察待遇比教师高,因为世界很大,教师也想去看看。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师是太阳底下光辉的职业

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

……

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

尤其“教师工资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这一写进法律的条款,它默默无声的挑战着法律的尊严。因为,都知道,这是最具欺骗性的条款。

当老师都在奋力的工作的时候,人们觉得那是他应该燃烧的奉献的,当因为待遇、地位影响着教师积极性的时候,人们觉得教师不够努力,不应给被关照。是奋力忧,懈怠亦忧,然而何时不忧?恐待民族危亡的时候唯有教育能挽救国难的时候。

人生处境论 篇6

人总会遇到逆境,政治上被打击被列入另册是一种;碰到什么天灾人祸伤亡病痛也是一种;被有意陷害是一种;确有毛病,结果卷入某个不光彩的事件案件也是一种;再简单一点说老婆或老公要打离婚,儿子或女儿吸毒也是一种。有时候无缘无故地被一些流言蜚语所中伤,被一些风言风语所攻击,被一些文痞小丑所污蔑,或许谈不上是陷入逆境,但也会造成自身的困扰。

人都有脆弱的一面,当你受到至爱亲朋的背叛,当你受到师长的不谅解直到冤屈,当你的劳动成果被污蔑被损害,当你的诚实和善良受到恶意的怀疑,当你所最最轻视的不学无术的流氓无赖卑鄙小人耀武扬威颐指气使起来,就是说当黄钟喑哑,瓦釜雷鸣的时候,谁能不失望,不气冲牛斗,不恨不得拼一把呢?

而当你确有缺失、弱点、错误并造成了严重乃至超严重的后果的时候,你能不灰心丧气情绪一落千丈吗?但这也是最要劲的时候,你能不能稳住自己,能不能有足够的承受力,能不能不歇斯底里,能不能保持理性和尊严,能不能在困难中保持清醒,反求诸己而决不怨天尤人,也不必急于强词辩护,同时采取最可行的对应策略与步骤,尤其是不采取任何不智不妥无效有害的言语和行动。

这是考验,这是挑战,这是要真本事的事,这又是课堂上学校里并不教授的本事。

顺境:也许会成为陷阱

人不仅会遇到逆境,也会偶尔或短期地碰到一通百通,一顺百顺,甚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升的时候。顺境中同样孕育着更多的危险。会有一些格调不高的人包围你、侍候你、歌颂你,向你表示忠心,向你汇报情况。你很难一概拒之于千里之外,你常常不能免俗地认定这样的人对你也有好处,至少是有用处。你以为你能够驾驭他们,但是你忘记了被这些人包围的另一面是正直正派的人离你远去,好人对你失望。慢慢你对好人们也失望起来,好人对你冷淡,你也对好人们冷淡。慢慢你就变质了_一变成被趋炎附势的小人培养出来的自以为是的“大哥大”了。这里关键是清醒。当一个人到处吹捧你的时候,他也可能是借此在吹捧他自己。你处于顺境中,你会成为一些人的旗帜、棍棒、招牌、护身符。你的一些诤友可能躲开你。你会从而变得日益庸俗、势利。你会有意无意之中搞成一个自己的小山头小团体,自以为得计,其实是下滑。

第二个危险是顺境会带来某种方便直至某种特权,于是你享受其中一,你玩物丧志,你贪婪无度,你违法乱纪,你自取灭亡。

第三个危险是顺境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和陶醉,于是你依恋顺境,你盼望顺境永远伴随着你,于是你拒绝苦干,拒绝点滴积累,拒绝学习进步,拒绝再像普通的工作人员那样生活和工作,拒绝任何委屈和一时的艰苦。你变得娇气和神经质,你变得气迷心窍和不辨是非。

第四个危险是顺境专长人的脾气。你会易怒易悲,动辄伤害旁人,你会反而难以自处。

第五第六第七,说也说不完。这里还要强调一个危险,一个本来有自己的专长专业素养即有真本事真实力的人,长期处于顺境,将变得乐于到处曝光、讲空话、写序言、题词、剪彩、留影、宴会、荣华富贵、养尊处优,最后变成华威先生,变得一无所长,成了混混,成了寄生者,万金油和饭桶。

记得周谷城先生对我讲过,解放初期,一次毛主席与他谈话,谈起了革命的曲折过程,毛主席说他深深体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周老便说:“但是‘成功也是失败之母’。”毛主席问什么意思?周老便说:“成功者易于骄傲、腐败、争权夺利呀!”毛主席沉吟了一下,周老怕毛主席不高兴,连忙说:“主席例外!”而毛主席说:“你讲得对!”

(摘自贵州人民出版社《我的人生哲学》作者:王蒙)

再生资源行业处境艰难 篇7

受资源品整体价格持续下跌的影响, 再生资源行业目前也处于艰难时期, 除了部分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探索出商业模式外, 多数企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政策补贴, 部分企业甚至因亏损长期停产。但这种行业不景气的时期, 恰恰为龙头企业提供了并购的时机, “企业都容易赚钱的时候, 没有人愿意卖。”现行的财政补贴政策, 为行业上下游的整合提供了动力。据了解, 目前国家对拆解废旧家电的补贴, 统一向拆解企业发放, 再由后者通过提高家电回收价格的方式向上游进行部分转移。这种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上游回收体系的建设。近日发布的行业蓝皮书就写道, 无序回收仍占据市场的主体, 导致货源流向小作坊, 部分正规企业反而“吃不饱”。在此背景下, 拆解企业向上游的扩张成为必然。

借助资本市场是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捷径, 格林美上市4年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超过40亿元, 实现了高新技术和资金很好的结合, 一个民营企业走向公众公司, 需要发生一番天翻地覆地变化, 建议再生资源行业协会搭建一个平台, 更好地与风投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

民营企业处境困难 篇8

白银之痛, 对于温州整体经济而言, 其实只是癣疥之疾。流动性危机才是心腹大患。中国人民银行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之内, 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50点, 银行体系内流动性迅速抽紧, 力度之强为朱镕基1995年调控以来所未见 (当然仅调存准不动利率是否妥当, 仍有争论) 。由于银行全力满足国有大客户的需求, 温州这样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的城市便成为银行借贷业务的弃儿, 资金异常紧张, 私人间拆借利率普遍升至月息五厘以上。如此的高利贷, 无异饮鸩止渴。果然, 三、四家知名企业先后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不知名企业关门或工厂主一夜间消失更不计其数。

温州经济告急的另外一面, 是成本的飙升。工资成本高涨, 原料成本高涨, 劳工供应不确定, 电力供应不确定, 人民币汇率也不确定, 出口企业一般只敢接三个月以内的短单, 开工率大幅下降, 开工企业也处于半亏本状态。

温州所面临的困境, 在沿海地区普遍存在, 在民企居多的浙江、广东、福建省尤为突出。成本和不确定性, 导致开工不足;资金链紧缩, 在诱发倒闭潮。民营企业的处境, 并不乐观。

民营企业的困境, 目前尚未在统计数据中反映出来, 暂时也没有在上市公司 (多数为国有企业) 的业绩中反映出来。这恰恰是中国经济的两重性:上市大企业VS民营小企业。但是在过去的一个半月, 不少上市企业开始反映它们的客户的资金链迅速抽紧, 有些生产型企业开始拖欠电费、税费的缴纳。最近, 工信部和银监会先后发文, 要求银行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放贷, 希望这些喊话可以变成确实的信贷。如果中小企业的流动性困境再持续几个月, 它们的问题便会通过经济生物链传导到其他领域, 需求随之下降, 增长减速, 应收账上升。中小企业, 并非中国经济的鸡肋, 他们支撑着经济的半边天。

这是否意味着货币紧缩政策会转向?笔者认为暂时不会。一, 目前看来通胀压力比想象的还大, 而且食品价格与工资短期内对经济放缓并不敏感。二, 中国政府似乎不太介意经济增长滑落到8至9%区间。三, 房地产调控正处在关键期。如果GDP增长有跌破8%迹象的话, 则笔者预期新一轮财政扩张政策将于年内推出。

动物防疫工作的处境及对策 篇9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畜牧兽医工作条例下, 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可靠的畜牧兽医工作系统, 其中包括了防疫工作体系, 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和卫生监督、 预防机构[1]。 但事实上, 基层的兽医防疫工作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引导和良性带动,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1) 基层人员的文化水平不够, 专业知识不足。 一些贫困的西部地区, 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无法对疫情进行及时处理, 从而使防疫工作面临困难。

( 2) 经费不足。 防疫站的设备简陋, 甚至没有疫情的检测设备, 技术人员也没有培训经费, 无法进行自我提升, 使之受限于自身的技术水平, 让防疫工作重重受阻。

(3) 人员缺乏。 正因为经费不足, 所以造成的后果是相关从业人员逐年递减, 高校的学生不愿来, 现有员工也在日益衰老。 人力资源的匮乏和必要硬件设备的简陋, 即是再好的政策也很难有落实之地。 这些现象如今在基层变得非常普遍。

2 改善当前处境的对策

2.1 畜牧兽医需防患于未然

畜牧业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动物爆发疫情, 而相比事后再进行补救, 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防, 在预防工作上投入更多的财力, 物力以及人力。向畜牧兽医普及科学知识, 技术手段以及最前沿的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在此之上, 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监督工作, 把疫情的爆发控制在预防阶段, 是所有畜牧工作者的基础和重点。

2.2 强化畜牧兽医的防疫工作

( 1) 重视疫情报告工作。 疫情报告工作是畜牧兽医所有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 疫情报告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对畜牧业的重大决策具有参考意义。其中需保证疫病的种类和项目以及基本情况和统计结果都明确有效, 同时报告还需要依据不同地方在经济、 地质、 气候方面的情况做全面的收集整理, 并汇报给上级。

( 2) 保证免疫药品的品质。 严格把关相关成品的质量, 让健康养殖的动物的生物制品最大化的从生产社会所需到社会所用都保持优质。 同时仔细记录和建立所有动物的免疫信息和档案, 防治遗漏或者重复免疫。

( 3) 加强防疫的监督工作。 与国外的畜牧业不同, 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 我国的畜牧业基本都是分散饲养而不是集中饲养, 再加上饲养者文化水平不高, 缺乏相关的法律常识, 使得畜牧防疫工作举步维艰, 开展困难[2]。 很多有一定规模的养殖者对外部的防疫拿不准, 不信任[3]。 为了保证自家动物的生产能力, 都会使用本场的防疫体系。 但这种一盘散沙的防疫局面给监督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 防疫效果也不太乐观。

( 4) 强化对兽医药品的监管。 药品是兽医防疫工作中的重点, 日常的药品管理必不可少, 其中就包括了对兽药市场的整顿, 讨论出更加完备的兽类药品管理规范, 让兽药的法律法规得以健全。 并且实施药物的监督和抽检, 保证整个流通渠道上产品的使用安全。

( 5) 增加相应的财政开支。 畜牧兽医的工作在社会上并不那么被推崇, 所以要对从业者的待遇实施安全保障, 以弥补其相比在其他职业上所缺失的社会认同, 使其待遇丰厚, 有可靠的养老和医疗后盾, 让其免于后顾之忧。当然, 除人员保障之外, 还应该加强基层部门的基础设施, 从硬件上保证防疫工作的踏实有效。

3 结束语

动物防疫这项工作不仅仅具有经济意义, 更具有公共意义, 保障人民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 在这项工作中, 应不断创新, 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贺西格.浅析做好基层畜牧防疫工作的重要性及方法[J].科学导报, 2015 (19) , 173.

[2]吴日春.浅议如何做好基层畜牧兽医动物防疫工作[J].农家致富顾问, 2014 (24) :108-110.

如何改变对口高考的尴尬处境 篇10

首先, 从目前全省职业学校招生的形势来看, 学生整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其文化课的基础往往比较差, 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比较欠缺。对文化课缺乏信心。尤其是数学, 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内容较多, 包括高中数学的大部分内容, 其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等仍然比较强, 因而使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望而生畏, 怯而止步, 课堂学习效果欠佳。其他文化课面临相同的困境。而对口高考文化课占到总成绩的40% (专业基础课450分, 语文、数学、英语各占100分) 。文化课举足轻重的份量, 就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很难逾越的一道砍。

其次,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 更加重视结合专业特点进行职业意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养成适应职业需要的道德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型的人才。而对口升学考查学生文化修养、文化品位、综合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查的范围和难度都有一定层次的要求, 能够从中选拔文化底蕴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并有良好塑造潜能的学生, 接受高等学校教育, 培养成为高级技能型人才。

再次, 职业教育侧重的是学生当前的就业, 是学生职业技能的把握, 即学生毕业就能投入到一线工作岗位, 从而避免上岗前的再培训。其课程的设置以专业技能课为核心, 其教学学时逐年提高;文化课作为适当补充, 其教学学时大量缩水, 与对口高考限定的教学大纲相去甚远, 教学内容蜻蜓点水, 远远无法满足文化课的教学需要, 无法覆盖对口升学学生应考范围。部分有意愿进入高等学校的学生, 由于其文化课知识水平的不足, 很难跨越对口高考的门槛, 而被拒之门外, 对口升学也逐渐失去其最初的意义。

还有, 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接受实习训练。实习是实施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通过实习,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掌握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初步的技术经验。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提高就业能力, 实现成功就业。而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要面临“一颗红心, 两手准备”———参加高考和实现就业, 因此实习训练对这些学生也是必须的。这就使这些学生复习时间缺乏保障, 无法接受连续系统的复习, 也影响对口高考的成绩。

最后, 参加对口升学学生素质下降, 缺乏自我约束意思, 不能抓住有限时间, 进行有效学习。俗话说时间就如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意挤总会有的。如何合理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明确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利用有限时间抓紧学习, 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提高升学率, 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

现实情况也迫使我们要考虑这些问题。目前各医院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 对招聘的医护人员的学历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学历相对低下,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如何才能有效解决升学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呢!

针对以上困惑提出如下一些解决方法, 仅供参考。

流动性分班教学法。即入校后, 根据学生基础分班, 不同班级, 结合学生的不同需求, 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 制定不同的教学深度, 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以学生入校摸底测试成绩为依据, 并结合个别谈话、座谈会对学生进行意识教育等, 客观评定学生目前的发展水平, 选拔出文化课基础较好, 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单独列班, 独立教学。以保障分班教育良好效果。在课时安排上, 向文化课适当倾斜, 保证学生文化课能达到对口高考的要求。

班级学生实行流动管理。流动性即指学生在层次班级间允许且提倡流动。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太吃力的可转到其他班级, 吃不饱的可转入指定班级, 并且提供良好的上升通道。教师们对整个年级学生的构成做到心中有数, 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满足有升学愿望的学生的要求, 为其铺平升学的道路, 让学生感到学与不学的差距。

根据学生需求, 灵活安排实习。上面提到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 实习教学是其必修课。实习也提供了一个机会, 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职业。有了实习的经验, 以后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对口升学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一条很重要的出路, 实现这个愿望, 学生就必须接受系统的复习, 必须保证有充足的时间以应对对口高考的选拔。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可以作相应的调整, 适当缩短实习时间。如果需要实习一年, 可以给这部分学生安排半年, 如果是一学期, 可以允许学生实习3~4个月, 这要保证不降低学生实习效果为前提。保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利用有限时间, 保证复习效果。复习中要始终把握以课本为根、资料为叶的原则。要保证学生掌握课本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 认真分析历年真题, 从中挖掘出题规律, 探寻考试重点, 保证在有限时间内, 去粗取精, 针对复习。

重视讲练结合, 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课堂教学采取“讲中有练, 练中有讲, 讲练结合”的方式, 使学生脑有所思、口有所述、手有所动, 做到听有所获, 学有所用。充分利用多媒体这种教学工具, 运用直观的图像, 结合理论分析, 保证学生更形象生动理解知识的内涵。

参加对口高考的学生有些虽然基础差, 但是反应并不慢, 而且有一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比较强。自学能力是学生按照学习规律, 主动获取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系统整理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特殊本领, 是使知识智能健全发展的造血功能。逐步引导学生自我约束意识的增强, 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并极力鼓励学生课堂与课下相结合, 教学与自学相结合, 课堂上没能及时消化的知识, 抓住课间休息和课后的时间, 积极主动提出问题, 并解决问题。争取使更多学生实现自己的升学梦。

摘要:伴随当前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形势的职业化和学校办学方向的就业化的导向。就业与对口高考之间的矛盾表现得越发突出, 这个矛盾能否解决?又如何解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矛盾,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梁涛.分层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职教, 2004 (6) .

未婚同居,法律处境尴尬 篇11

同居财产难分,最易“人财两空”

案例:范雷(化名)与莉莉(化名)曾是一对同居达12年之久的恋人。2004年春节,两人在北京共同创办了一家幼儿园,经营至今。在幼儿园,范雷负责日常教学、食堂、安保及一切杂务等,莉莉则负责财务和接待工作。几年前,莉莉不幸因病瘫痪,范雷一人苦苦经营幼儿园。2014年,范雷将瘫痪在床的莉莉诉至法院,要求分割10年来经营幼儿园获得的共同收益。范雷被莉莉的家人骂成“白眼狼”,“我女儿脑出血瘫痪了,他就想着拿钱跑人。”莉莉的母亲忿忿称,当初是范雷主动追求女儿,“我女儿很有能力,他称要给我女儿打工,不要钱。”

对此,范雷也有自己的委屈:“她(莉莉)控制了幼儿园的所有收入,我没有收入,也没有办法在经济上照料我的父母。”范雷向法院提出分割自2004年至2013年共同出资经营幼儿园净收入58万元,称其中29万元应归自己所有。

一审法院认定,范雷与莉莉并不存在婚姻关系,也不存在以婚姻关系为基础的财产关系,驳回了范雷的诉讼请求。不服判决的范雷向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他决定退一步,为赡养父母只要求莉莉给付10万元。由于范雷无法证明自己参与幼儿园的经营活动,二审法院北京一中院认为范雷要求分割财产没有法律依据,驳回其上诉,维持原判。

点评: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杨磊告诉记者,在同居纠纷中,涉及最多的是财产纠纷,包括房屋、车辆、共同经营收入等。同居关系不属于我国《婚姻法》保护的范围,同居期间的财产,也不能比照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财产性质予以处理,即“同居期间一方的收入不能作为同居双方的共同财产予以分割”。

由于我国目前不承认1994年之后发生的“事实婚姻”,对于同居财产的分割一般依照《婚姻法》、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及《民法通则》的规定处理。《婚姻法》第十二条规定“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

虽然打欠条签协议,讨要同居“分手费”缺乏法律依据

案例:刘先生今年43岁,靳女士今年45岁。两人从2002年开始同居生活,5年后,眼看脆弱的同居关系难以维系,双方决定分手。二人分手后,靳女士心里越想越生气,难道自己这5年就白白和他过了吗?于是靳女士在2007年4月12日,再次找到刘先生,以要青春损失费、精神损失费、肉体损失费和感情损失费为名,要求刘先生予以补偿。无奈之下,刘先生于同日写下一张10万元的欠条。靳女士本以为白纸黑字的欠条在手,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也算出了心中的一口恶气。但这笔钱拖了一年又一年,刘先生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支付,还一纸诉状把靳女士告上北京东城区法院,要求确认欠条无效。最终法院判决,靳女士的要求缺乏法律依据,故欠条无效。

也有人拿到了“分手费”,却因无法律依据而被要回。痴情的王女士与已婚的鲁某同居长达20余载,由于男方迟迟不离婚,二人分手并签订“分手协议”。根据“分手协议”,王女士拿到鲁某一次性支付的分手补偿费20万元。却不料,王女士被鲁某之妻告上法庭索钱。最终,法院认为分手补偿费属于鲁某夫妻共同财产,判令王女士返还这20万元。

点评:杨磊称:“我国法律不保护同居关系,自然也不支持分手费、青春补偿费等。”他进一步解释到,从债务真实性的角度来看,这笔债务实际上没有发生,不存在“有借有还”。

对此,婚姻专家杨柳(化名)也不提倡分手恋人之间达成“协议”。“爱情不是买卖,不能用金钱衡量各自得失。”杨柳认为,爱情如果用金钱衡量,那么带来的不仅是对爱情的亵渎,也是对法律的破壞。

确定恋爱关系并同居,结婚前分手为讨彩礼打官司

案例:2012年,北京通州区男子小利经人介绍认识小琴,两人兴趣相投,很快确定恋爱关系并同居。2014年,在见过双方父母后两人订婚,小利按女方家要求提供了20万元彩礼。不料,在装修新房、准备婚礼的过程中,双方常为一些小事争吵不休,两家人甚至到了大打出手的地步。

还没结婚就吵成这样,那婚后可怎么办?心力交瘁的小利主动提出分手,得到了小琴和其家人的同意。由于新房是小利父母出全资购买,两人在房屋问题上没有产生矛盾,但就这20万元彩礼是否该退回,两家人又产生了矛盾。

小琴不同意返还彩礼,她认为彩礼是小利主动赠与,小利没有权利要回去。小利则认为,既然已经分手,彩礼自然要讨回去。无奈之下,小利将小琴告上法庭,要求她返还彩礼。最终,法院判小利胜诉。

点评:“因婚约解除而引起的彩礼退还发生的纠纷,民事案由规定为婚约财产纠纷。”杨磊表示,恋爱期赠与彩礼,对因彩礼发生的纠纷应当如何处理,我国《婚姻法》未作规定。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的规定,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的,当事人可以要求返还彩礼。双方办理过结婚登记手续的,则要先解除婚姻关系再要求返还。

尽管同居不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同居关系没有可靠的法律保障

“首先要明确一点,同居并不是一种违法行为,它只是不符合公序良俗,与社会道德相违背。相较于婚姻关系,同居关系没有牢靠的法律保障。所以我们不鼓励也不提倡。”杨磊表示,现行《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一条规定“当事人起诉解除同居关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也就是说,同居关系很难得到法律保障。如果男女双方一定要以同居关系生活,就要丑话说在先,对财产有个共同约定,避免日后发生纠纷。“尤其针对贵重财产、大额支出,一定要书面明确产权。”

“很多人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离开这坟墓爱情将何去何从呢?”杨柳认为走进婚姻,对同居者来说是规避风险的最佳途径。“在同居关系中,女性更容易受伤,所以争取相互永久性的承诺始终是最优之选。”

此外,杨磊建议男女为保护自己的权益,在同居期间对财产保持警惕,做好证据收集,比如付款证明、财产协议、财产公证等,以防未来在诉讼中处于弱势。

处境不利儿童及弱势儿童概念辨析 篇12

关键词:处境不利,儿童,概念

一、处境不利儿童概念界定

为更加清晰地对特殊需要儿童进行分类、界定, 近年国际上提出了“处境不利儿童”概念用以概括由于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导致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心理环境上处境不利地位的儿童, 以达到统一概念、统一研究界定的目的。

英文中处境不利儿童常用的名称“disadvantaged children”、“children left behind”强调“落后”、“差距”的特点, 处境不利儿童是相对于正常处境儿童而言的, 处于处境不利儿童的关注, 与贫困差距、社会不平等等问题联系在一起, 有了社会学、政治学的意义。

学者余少华认为:处境不利儿童, 是一个与“有利儿童”和“普通儿童”相对的概念, 主要是指长期、普遍存在于教育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不利环境中的儿童, 而这种不利环境是由于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安排造成的。“不利”意味着教育机会、生活机会和社会奖励分配中长时间和系统性的不公平待遇, 主要表现在社会不公平程度上。这种不公平是相对于社会认可的正常化生活状态而言的, 其比较标准和参照群体是普通民众及其一般生活状况, 即这种不利地位导致了这一人群在生活水准和权利状态地域普通民众。

美国将处境不利儿童定义为低水平社会经济特征的儿童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简称low SES) , 社会经济特征主要包括收入、家庭储蓄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住房和邻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和期望、民族特征或者语音社会等 (UNICEF, 2010) 。经合组织 (OECD, 1998) 将处境不利儿童定义为需要接受特殊教育儿童中的一类, 即由于贫困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导致具有正常潜能儿童的发展迟缓、学习困难、教育失败以及其他风险, 约占10%-20%, 排除内源性因素和其他非社会性因素等原因。

笔者认为:处境不利是指个体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权益保护、竞争能力、文化因素、心理环境等方面处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而处境不利儿童就是指长期并普遍的存在于相对困难与不利境地的生存和发展状态之下的儿童。处境 不利儿童应具备如下特点: (1) 由于贫困等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导致具有正常潜能儿童的发展迟缓、学习困难、教育失败以及其他风险; (2) 具有落后的特点; (3) 具有脆弱性甚至处境危险的特点。

二、弱势儿童概念界定

西方关于弱势儿童问题的研究最早的着眼点是孤儿群体。因此在英语文献中OVC (orphan and vulnerable children) 往往成为弱势儿童的代名词。这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在认识儿童的弱势特性上的基本出发点:作为儿童最直接和最天然的生存和成长的依托。无论在生命和健康方面, 还是在情感和社会化能力方面, 父母扮演的角色都最为关键。因此父母的丧失或不在场 (或因亡故, 或因遗弃, 或因监护缺位) 构成了儿童弱势的最基本要件。当然, 导致孤儿群体出现的原因, 既有其生物学父母遭受的疾病、灾难等不可抗力的因素, 也有社会、伦理、经济、政策等人为因素。对于前一种类型的孤儿等弱势给予社会救助, 有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而对于后一类孤儿等弱势儿童的拯救和保护, 则属于人类社会可以有所作为的领域。解翠玲认为:弱势儿童主要是从社会地位角度进行界定, 指的是由于某些障碍导致他们缺乏某些经济、政治利益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儿童。

弱势儿童与普通的正常儿童之间的区分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标准。正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委员洛尔塔·弗里德里希·克拉普曼 (Lothar Friedrich Krappmann) 在《促进弱势儿童权利保护》的报告中指出“在文献中没有一个关于弱势的统一定义。许多学者将弱势限制为经济困难并衡量收入分配情况以将远低于平均收入的人确定弱势。”

三、“处境不利儿童”及“弱势儿童”概念辨析

“处境不利儿童”和“弱势儿童”有共同的交集成分, 比如他们都面临着一种威胁成长的不利条件或者环境, 造成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障碍。他们都有特别的需要, 无论是从情感上的支援还是从外界的家庭、社会的支持, 他们都是需要帮扶的儿童。从中文字面的表层理解,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处境不利儿童有更深刻的内涵, 从环境的不利的角度解读儿童的需要层面, 是比较科学理性的, 从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改变”力量, 看到了一种化“不利”为“有利”的生命力。这种说法, 使得我们具备了一种相信儿童、尊重儿童的眼光, 赋予改造环境的一种创造力。从概念外延上, 处境不利儿童的范畴要比弱势儿童范围更广泛而且具有动态发展性, 强调处境不利实际上是强调儿童与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因此随着人与环境相处关系的发展变化, 儿童的处境也会有所改变, 这种发展是动态的, 也许会是积极的。所以长期、普遍处于不利状态下的儿童都是我们需要关注与支援的儿童。而“弱势儿童”是相伴弱势群体出现后对有特殊需要帮扶的儿童群体的一种辐射性的借用, 笔者在此不愿意强调任何一个儿童的“弱”的本能而掩盖了他们的强大的自我发展、自我探索、自我超越的生命力。我相信, 每一个儿童都是伟大的, 他们的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 因此, 作为教育工作者, 即使是面对残障儿童, 我们也尽量不要用“弱”或者“势”来定性我们的每一个孩子。相信儿童, 敬畏生命!

参考文献

[1]余少祥.法律语系中弱势群体概念构建分析[J].中国法学, 2009 (3) .

上一篇:实践活动教学小学语文下一篇:苹果标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