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思想

2024-10-23

人文体育思想(精选12篇)

人文体育思想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的主题下,我国体育人文科学研究开始复苏。胡小明提出:“人文体育观,指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生物体育观,则把注意力集中在体育对人的生物性效果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世纪呼唤体育以人为本,体育不能无‘人’”的主张。近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思想为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新的目标,给学校体育教育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人文性问题。学校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学生,只有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才能进一步贯彻落实;只有建立“人文性”现代体育教学思想观,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1 体育教学忽视人文性的主要原因

1.1 科学主义思想在教育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随着科学在物质领域中的巨大成功,科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盛气凌人,又由于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洛克的“白板说”、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理论的影响,出现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唯科学主义”思想。教育把科学放在最重要地位上的同时,严重忽视、淡化了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由于科学主义教育思想已成为教育发展中的主流,致使教育教学中重物不重人,把学生变成掌握科学知识的“工具人”,认为科学素质、知识水平是衡量学生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为此,以科学知识为中心的理论被教育领域广泛接纳,课程内容关心知识的代表性和逻辑性,课程结构强调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很少注重课程内容的娱乐性、创新性、实用性、普及性。教育过程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尊重和学生的价值,其结果是书越来越厚,分越来越高,而学生却成了书呆子,其人文精神越来越匮乏。

1.2 认知论成为我国体育教学的主要理论论据

培根、洛克的“感知主义”,赫尔巴特的“主知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和“实质主义”、“要素主义”和“结构主义”等等认知活动理论,都对体育教学产生重要影响。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无论确定体育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手段都主要以认知理论为依据就可窥一斑。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已成为体育教学过程的决定理论。学生似乎生来就是认知的工具或机器,别无选择。教学理论的研究也紧紧围绕认知理论进行探讨,教什么、如何教是体育教学过程十分关心的问题,如:如何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水平、体育教学科学化等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为提高教学传授知识、掌握技能的效率和提高学生认知、运动能力而进行的,而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提倡的追求自我实现、完善人性、培养创造性等的理论研究还不多。

1.3 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

长期以来增强体质、传授“三基”成了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于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论学生体育成绩,以体质的强弱来评价学生身体状态。为了达到这两项标准,学校体育教学中精雕细刻地传授运动技术,严格控制运动负荷成为体育教师进行教学和调控运动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种过多地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和技术的传授,把学生当成掌握“三基”的“工具人”和传承运动文化的“载体人”,而忽视体育教学中人的价值和意义,是对人性的一种压抑。如果为了掌握“三基”,学生选择权被剥夺,自主积极性被压抑,创造潜能得不到发挥,那么,学生厌倦、逃避体育课也就不足为奇,并且此现象将会愈演愈烈。

2 如何贯彻“人文性”体育教学思想

2.1 积极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为了尊重学生的生存权、生命权、发展权,“健康第一”作为教育指导思想理应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彻底的贯彻。但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安全常常受到威胁,健康也往往得不到保障。如,把学生的冒险称为勇敢,在酷暑中一言堂等等现象都表明教学过程中,剥夺了学生要求健康的权力。“健康第一”不应仅成为一种口号,而应贯彻体育教学实践的始终。实质上,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能力,贯彻“健康第一”思想,也只是人文教育思想的最基本要求。为使“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对健康各方面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加入具有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的中国传统健身术,比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内功、内功拳等。对学生正确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和终身体育观,有很大的益处。

2.2 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虽然在体育教学中被广大体育教师广泛接受,但对学生为主体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教学过程中,而在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内容时,还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要求。最近发展的理论要求目标必须在了解、理解学生的自身需求基础上才能准确定位,又因教学内容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对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理解应是:教学目标的制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课堂结构的安排等都必须尊重学生的内在需要。当然,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学生是学习内因,但也不能毫无顾及地把学生当成只是外因变化的需要,而忽视学生自身自主发展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渗入传统武术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对武术感兴趣是因为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所以武术的攻防技击性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我们在武术教学中就应该将武术动作的攻防技击性讲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普及推广武术。

2.3 加强探究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人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发挥人的潜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体育教师应制定探究的步骤、创设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探究活动提供方便,尽可能使学生达到自主的发现,从而使学生在简单层次上成为“科学家”。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会形成一种“科学永无止境”的探究精神,并认识到在任何真正科学里都没有封闭性的结论,都需要人去发现和创造。体育教学中尝试性练习、创编运动套路、自定体能和技能目标等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大有益处。传统的武术教学通过学生了解武术动作,并与伙伴合作进行自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2.4 加强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

人文性不仅只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课程内容结构上也应渗透着人文性。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时,不能仅凭某一教材和教师的意愿来安排,而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在调查学生基础上,考虑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内容的编制。传统的武术教学讲“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通过心灵的觉悟“实现自然的呈现”。从外部关系来看武术将自然之形、万物之变寓于拳理之中,从内部关系来看,武术追求人体运动中身心的和谐统一,肢体各部位动作的“齐奏共鸣”。释家博大的胸怀,对个人生死、得失、荣辱等的超越;儒家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的“践形尽性”方式;道家超越常规认识的“自然处反”的方法论,在武术的技击理念中都能被一一体现,从而形成了中国武术特有的人文理想构建。

摘要:体育人文是现代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下,“人文性”教育思想对学校体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科学主义、认知论以及我国传统体育教育观对学校体育教学的影响,使体育教学忽略了“人文性”教学,如何很好地贯彻“人文性”体育教学思想,成为现在体育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

关键词:“人文性”,体育教育,思想探析

参考文献

[1]胡小明.人文体育观的渐进与生物体育观的淡出[J].中国学校体育,1999(2).

[2]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3]冯霞,杨文轩.我国近年来人文体育观研究述略[J].体育与科学,2005(6).

[4]胡小明.新世纪新体育[J].体育学刊,2000(5).

[5]毕世明.人文精神与中国体育的几个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5.

[6]杨文轩,冯霞.体育与人的现代化[J].体育学刊,2003(1).

人文体育思想 篇2

先秦诸子的人文思想

先秦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西周“礼乐文化”的兴盛,到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其思想闪耀着几千年的历史光辉,尤其是其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这已为大多数学者所认同。但是,若把这些人文精神的早期形态说成是人文思潮,就难以为有的.人所接受了。正是这一不为人们所趋同的观点,展示了中国文化在先秦时期的发展高度。

作 者:谭良春 TAN Liang-chun 作者单位:湘潭师范学院政治系,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3(4)分类号:B22关键词:先秦 诸子 人性 人文思潮

人文体育思想 篇3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中国传统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从人性理论、人生价值、理想人格、人际关系、为人处世等方面形成了系统的“人之为人”的理论。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提升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人文素质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25-02

人文,作为一个人在对自然以及社会进行适应、改造的时候,人们的思维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素质”在教育学领域解释为,人在先天时期的生理状况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化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具体实践而形成的具有稳定性的基本素养或品质[1]。而人文素质指的是人之所以能称作人所必须拥有的一些基础品德与人格,与身体素质、科学素质等相对应,并共同组成一个人的具体综合素质,详细而言它是一个人在形成其自身基本素养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依靠社会实践、学校教育以及环境等相关路径把人文知识进行内化,在其身心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稳定性的“内在之物”,这个内在之物在外则表现为一个人的理想、思维方法、道德品行、行为举止、言谈方式以及自身修养等等[2]。概括地讲,人文素质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即人文精神、人文思想、人文知识以及人文方法。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教育。具体而言,是教育者通过一些教育方式如传授人文知识,利用人文环境进行熏陶等,使受教者学习到历史、文学、哲学、善良、真实以及美好等相关常识、价值观念、行为尺度与道德意识等内容,引导受教者积极地进行人文体会及实践,以此使受教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获得整体上升。概括的讲,共有四个目标:一使学生确立起人文意识,二塑造他们的人文品行,三使他们拥有人文常识,四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教育具有以下特征:人本性,即人文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与归宿就是为了人、出于人、归于人,注重人的个性、完整性、主体性,着力于人性的培养与提升;时代性,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动态体系,它的内涵和外延既有特定历史时期的烙印,又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这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为什么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民族性,即人文素质教育重塑的人文精神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总体而言,人文素质的塑造和发展都带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历史传统,我国人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带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民族性就要求我国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吸取优秀传统人文思想,发扬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在追寻关于人自身所有问题的答案,特别是关于人是什么的探讨。然而在回答“人是什么”之前,必须要明白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行为的善与恶代表了道德修养,是人类本性的表现,以此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基础。

首先,“人之为人”的本性探讨——人性理论。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4]的命题,孟子基于孔子的思想提出系统的人性善的理论。然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恶。韩非子把荀子的性恶论推向了极端,主张采用法治的方式,迫使人不能作恶。老子认为人性是多元而动态的,人事应该遵循天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坚持对“自由之性”的向往,在此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相融合。

其次,“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人生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派坚持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追求个人对于历史、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在社会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但是,面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与挫折,老庄的道家人生价值理论讲究顺应时事、清静无为、超然洒脱、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的人生追求,个性自由、返璞归真的人生理想。这些都有利于现代人处理人生得失,冷静对待人生旅程中的曲折与坎坷。

再次,“人之为人”的理想目标——理想人格。儒家构建的是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君子”人格型态,以德为首、仁礼结合。儒家理想人格型态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教人们“以义为尚”、“安仁利仁”,做一个“志士仁人”。道家老子提出的理想人格型态是一个入世智者的形象,更加强调的是对于成全他人,成就社会的诚意,采用智慧的方式达到利益天下的无私境界,要求极有修养。庄子提出“至人”表达自己出世逍遥的人格追求,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一种无惧、无忧、无求的人格理想目标。

第四,“人之为人”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关于“我与人”的关系处理问题,儒家一贯坚持的是“忠恕之道”的为人总则。在具体的人际关系处理中要求做到仁爱,而墨家主张兼爱论。老子接人处己的妙道是他的“不争”论。不与人争,易于知足,宽容对待一切事物。庄子却是完全的无我论。

第五,“人之为人”的处世原则——为人处世。中国传统人文思想中影响深刻的为人处世方法就是孔子所提出的“中庸”思想。孔子认为君子的本职就是奉行非此非彼的中正与亦此亦彼的中和,也就是中庸。但是真正的中庸是时中的。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5]因为中庸并非一成不变,它是根据具体情况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人们在处世时就要善于找到当时的中点。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提倡宽容待人,有礼、有诚;不偏听不偏信,处理问题不偏激,要以社会利益为重。

中国传统思想里这些丰富的人文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传承民族文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经久不衰的精髓,它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支柱,生命源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面对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时,民族文明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儒家将道德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将道德水平作为判断文明与否的标准,《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这种修身的观点更加侧重于道德修养的自我实践性,突出主体的个人努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它有利于唤醒其内心的道德耻辱感,迫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在精神上挂起道德的警钟,时刻提醒自己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的思想与行为,从而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内圣。

第三,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面临着市场经济竞争所带来的各种压力。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调节能力都明显不足,在打击与磨难面前,悲观绝望,怨天尤人,甚至是自甘堕落,走向自我毁灭。这些都是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所否定、批判的。《周易·乾》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孔子认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7]。这些都表达了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它教育我们大学生在艰难困苦中,要坚定信念,胸怀大志,勇于直面人生路上的内忧外患,利用自强精神协调身心发展。

第四,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奋斗不息的人生追求。孔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向往建功立业,一生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无可置疑地为我们大学生提倡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传统人文思想中的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与忧患以生、自强不息的不懈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精神。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自强不息,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启示当代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大学生继承和光大这种人生精神,无疑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7.

[2]唐英,等.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18.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4]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8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4

[6]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1:55

人文体育思想 篇4

1、体育生物观

1.1、什么是体育生物观

十九世纪以来, 人体解剖学实现快速发展, 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达到细胞水平并促使生理学的发展, 使体育的生物效应有了理论基础, 为体育发展人的生物效应提供了依据。体育生物观强度发展人的身体、增强人的体魄, 注重对人身体锻炼的直接性效果和对运动负荷的安排, 单纯地以强健人的体质、改善人的生物学性状为目的。

1.2、近代体育生物观在我国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 我国开始面向世界引进外来文化, 被动的接受西方体育。在同外来侵略者的交战中处于战败者的位置, 使国人心里一直充满着自强的情结, 并且认为要先有强健的体魄, 才能使国人强大, 进而使国家强大。这种观念使人们一直追求着生物效应, 将其用在对体育的理解中, 认为发展体育运动就是增强人们的体质, 实现改善生物性状的目的。

体育生物观以民族自强为目的, 在民族独立战争、民族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 奥运会成为了我国展示国民身体素质的舞台, 将在奥运会中取得的奖牌数、金牌数作为展现民族强大的依据。体育生物观开始为奥运服务, 经过客观化的改造, 演变成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但当我们对现实进行思考时, 会发现许多在奥运会的竞技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运动员, 其道德水准和人性的感悟并非同样优异;很多国力较弱的非洲国家, 也在奥运会上获胜, 向世人展现了其民族优秀的生物学性状;我们国家的学校体育课上, 学生逃课的现象极为普遍, 且极具讽刺的是, 学生逃课是为了进行更好的运动。我们不得不对体育生物观进行反思。

2、从体育生物观到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2.1、回归体育人文观的理由

人所具有的动物属性使人的身体有着环境适应性, 假如只以人的身体活动后源自生物属性的适应性变化界定体育, 则农民在田间劳作也能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化, 那么这种劳作也可以称为体育, 农民就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了。

西方的人文主义运动是近代意义上的体育的催化剂, 回归体育人文观是体育本身的要求。在文艺复兴之后, 人类才在真正意义上将自身的自然状态的改变和身体运动联系起来并加以认识。近代体育确立时, 在人文主义者的推动下, 体育这种根植于适应人类和谐发展的要求并作用于人们自身自然导致其产生积极变化的有目的性的身体活动, 就已经表现出来对人类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2.2、回归体育人文观的意义

近代体育在其诞生的那一刻, 就作为培养具有自由精神的人的手段, 塑造人们对自己、对自然的热爱, 追崇在现世幸福的追求的思想下的对自身、自我、自然的实现理念, 其最终目的就是构建受教育者的人文主义思想。体育的确立过程, 就是人文主义者利用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名义, 为摆脱中世纪神学对人们的压制的过程, 它是宣传积极乐观追求现世幸福的精神、弘扬对人性解放的新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引入及确立近代体育的历程中, 在中西方文化发生接触和冲突中, 作为起到重要媒介作用的体育生物观,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但它的目标设定的错误使得在对社会实践进行指导的过程中, 对诸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了影响, 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体育的发展进步。只有将一直以来遵循的体育生物观回归到体育人文观, 才能形成一个理性的逻辑基础, 再逐步展开, 形成多种与其相适应的亚结构。使国家在进行各类体育设施建设的时候, 合理配置资金, 减少社会资源的过度消耗和闲置;减少在体育生物观下, 竞技体育中出现的造假等丑恶现象, 净化体育竞技运动的公正纯洁性;有效规范群体、个体、社团在面对或处理与人的社会存在有价值的、有关的观点, 包括开放性、民族性、自由与民主、竞争与协作等。

3、结语

体育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全面发展, 使人得到自我的不断完善, 体育人文观表现了对人类的生存价值、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 而不像体育生物观那样, 仅仅强调对人的体质的增强, 改善生物学性状。实现体育生物观向体育人文观的理性回归, 将对社会相关子系统的良性互动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文胜, 石龙.我国人文体育研究现状综述[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1, (11) .

[2]顾兴全, 于可红.基于体育价值观之嬗变透视高校体育课程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55) .

论潘光旦人文教育思想 篇5

在潘光旦的教育思想中,“通识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其思想的来源,显然是吸收和借鉴了中西方学术思想,融汇中西,阐发新知。一方面,他受到英美“普通教育”(General educaiton)和“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iton)的影响,并直接将它们译成“通达教育”一词。1946年,他还翻译并出版了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著作《自由教育论》。但是,另一方面,他不是全盘接受西洋的学说,而是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汲取丰厚的营养,给古老的观念赋予时代之新意。他对《论语》、《大学》、《学记》等中国儒家经典古籍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一个现代学者的眼光注入全新的理解和阐发。在比较中西思想的“异同”的基础上,他说道“西洋之大学教育已有八九百年之历史,其于此种教育之目的,虽未有明白之揭橥,然试一探究,则本源所在,实为希腊之人生哲学,而希腊人生哲学之精髓无它,即为‘一己之修明’(Know thyself)是已。此与我国儒家思想之大本又何尝有分毫之差别?”(17)在他看来,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古之学者为己”、“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至于止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等观念,都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而且,和近代教育理论之间(主要源于西方),并不是完全相抵捂,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他的“通识”观直接吸收了《学记》的思想营养:“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基于这样的思想基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观在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无疑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他认为,就大学教育而言,“毕竟与其他程度的学校教育不同,他的最大的目的原是在培植通才;文、理、法、工、等等学院所要培植的是这几个方面的通才,甚至于两个以上的综合的通才。它的最大效用,确乎是不在养成一批一批限于一种专门学术的专家或高等匠人”,(18)“窃以为大学期内,通专虽应兼顾,而中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19)他认为是“专的过度”,造成的结果是“人格的畸形化”。“一个专家,如果没有充分的通识做承托,其实就等于一匠人,至多不过比普通的匠人细腻一些罢了。”他指出,“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20)

“通识教育”的内容是哪些呢?潘光旦作了如下阐述:

首先,“通识”是指“一般生活之准备”,“专识”是指“特种事业之准备”,二者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对人的一生而言,前者的作用显然大于后者。“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有通于人也”,所以,“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从社会需要而言,“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21)因为,生命的范围大于事业的范围,做人之道应大于做事之道,“事业不过为人生之一部分”,其作用是为人生这一大目标服务的,“足以辅翼人生,推进人生”。经过如此的分析,孰重孰轻,自然清楚。

其次,“通识”的内容应涵盖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识。即“今日而言学问,不能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三大部门”,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亦曰学子对此三大部门,分而言之,则对每门有充分之了解,合而言之,则于三者之间,能识其会通之所在,而恍然于宇宙之大,品类之多,历史之久,文物之繁,要必有其一以贯之之道,要必有其相为因缘与依倚之理。此则所谓通也”。(22)从中可以看出,“通”者,不是让学生埋头书海中,盲目的泛观博览,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而是打破人为的限制,将宇宙、自然、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客观地思考人生与世界。“通”的重点在于“识其会通之所在”、“一以贯之之道”、“因缘与依倚之理”,其实,这是指认识客观世界的规律而言的,即融汇贯通是谓也。

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 篇6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 人文思想 渗透 现状 举措

英美文学教学工作在英语专业教学的老师看来是最为艰巨性任务之一,这门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教学内容涉及面广,而且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非常的复杂,知识点的历史背景也比较悠久长远。英美文学教学本就是以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为主题的,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其人格魅力,同时,这门课程的开设,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形象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承,生生不息。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基本认知

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主动学习的这种不良状况呢?

1.英美文学的研究工作十分枯燥。英美文学作品众多,有历史悠久长远的古文学,又有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文学,文学作品的研究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内容,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文学作品,会让学生感到疲倦、没有耐心,甚至是厌恶的情绪,进而导致学生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态度不认真,积极性差,学习的效果不明显,最终导致教学工作开展不易。

2.英美文学思想理解困难。由于地域化的差异,东西方人之间的思想差异也非常的大。如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国外的笑话,人家觉得很好笑,但是我们就会觉得没有笑点,考虑问题差异化十分明显。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能够有效地把握好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想表达的情感,只是机械化的将这些内容进行记忆,学习负担加重,学习效果却得不到提高。

二.英美文学教学发展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适宜学生的发展。英美文学这门课程开展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自新课改以来,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工作,渐渐倾向于语言的教学工作,忽视了人文思想方面的教学。

2.教学方法不适宜。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占据了主体性的地位,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的载体。如一些老师在整堂课之中,只是单一的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中没有思考、讨论、探究的时间,学生的大脑得不到有效的运转,知识点的认知不够,课后没有预留时间去复习、探究,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降低,老师的教学工作也难以开展。

3.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置英美文学和人文思想结合的学科的课程,更别说进行相关的教学了。我国教学中,过多的将目光注视在学生的成绩上,忽视了学生在成长中的情感方面的引导,导致一些学生情感表达方式错误,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如复旦大学发生的投毒案事件,仅仅是因为同学间的关系处理不恰当,导致林森浩同学做出不可原谅的行为。学生在成长中的情感没有得到有效的疏解和表达,从而引发的后果却是让人感到遗憾。

三.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的渗透举措

1.提高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的渗透的重视度。英美文学的内容自身是没有过多的限制的,因此,在教学上的目标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自身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制定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改进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的渗透的教学方式。英美文学教学设计的内容涉及面广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和时代的特色之一。学生在学习英美文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将自己的主体地位确定,要参与到英美文学的鉴赏和评析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认知,逐渐的提高自己的鉴赏力和评价能力。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教学内容对人文思想的阐述。如我们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这个媒介,将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情景进行视频展示,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诠释,学生在视野开阔、陶冶情操的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

四.英美文学教学与人文思想渗透的影响

1.时代的产物。英美文学课程的开设,主要原因是英语在社会中的运用的越来越频繁,是相对于中文教学以外的另一种文学提升。英美文学作品是其民族文化精髓的载体和传承,是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家遗留的文化产物,也是时代的写照。

2.提高学生的能力。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辩证的思维对其进行思考和理解,进而加深他们对于人生、社会和世界的思考和认知。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评析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对其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格素养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重要的是,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程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综上所述,在英美文学教学的活动中,学生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始终是教学的最终目的。老师有意识性的去培养学生对于英美文学的情感,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文学素养方面得到有效的提升,而且丰富他们的思想情感。进而通过人文思想的渗透和陶冶,推动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人文体育思想 篇7

一、确立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在人类的教育史中, 体育有其重要的地位。这里重申人类体育实践是“肉与灵”的统一, 是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体育的自然属性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的手段与方法;体育的文化属性是改造自身精神状态的手段和方法。因此, 体育便是人类维持、增强和改造自身机能、形态和内在精神的科学方法和人文方法。体育教育应该弘扬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意义, 着眼于塑造良好发展的理想人格, 关怀人的困难和痛苦, 容忍人的弱点和缺点, 发展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鼓励和促进人的创造才能, 激励个性与民主发挥等, 使体育在人的良好发展中, 体现对人健康成长的关怀, 成为人的一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以达到人类自我实现的崇高目标。人文教育并非只有人文学科, 才能完成对人的人文教育过程。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进程中, 教育思想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 一个强有力的旋律是人文教育思想下的“育人”、“育体”、“育精神”, 而非“制造工具”。体育是一动态的、发展着的事物, 带有时代的烙印并由其他学科不断渗入而日臻完善的学科。用简单的话讲, 体育是关于人文的科学。因此, 人文教育思想应该成为体育实践的基础, 如果体育背离了人文思想必然走向异化和极端。要培养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的人, 体育有其特定的意义, 在教育的过程中, 一旦忽视了受教育者的灵魂, 教育的灵魂也就泯灭了。

二、体育课堂教学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

随着人类自身文化的发展, 体育社会化进程的跃进, 社会有体育教育的大环境, 学校也有体育课堂教学的小环境。在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环境中, 其要素应该是学校文化、教学内容、身体活动、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等, 他们相互作用构成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是一种“活动课程”, 与其它“非活动课程”的教学相比, 有明显不同的运作形式。“非活动课程”以教室这一相对狭小的空间为场所, 学生静态地坐在桌前, 教师在讲台上居高临下, 容易形成权威态势, 教师以口授的方式输出信息, 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 无法了解学生是否理解和领会。而体育教学课堂不同于一般文化课的非活动教学课堂, 体育课场地空间大, 教学场所相对宽阔开放, 场景丰富以及渗入阳光、空气等自然因素, 即便是场馆, 也有丰富的色彩、声音、器材等的和谐环境, 教师、学生、教材、器材、自然环境等共同输出信息, 学生主动接受信息。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 使得教学效果直观, 学生之间的互相练习, 情感的交流等, 也体现着老师与学生的贴近、学生与学生的贴近、师生和器材的贴近, 体现着师生与环境诸因素的相互融合, 构成了和谐的画卷。这一景象正是体育教育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之所在。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手段、方法的多变性、综合性, 形成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交流、师生与环境交流的优势, 准确地把握权威与民主, 放任与限制,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同时启迪学生的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达到心灵上的交融与沟通, 使学生体验民主与自主的人格, 从而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性格, 体现人文教育的回归。

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人文教育思想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要体现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人文的基础在于“以人为本”, 体现人的自由和谐与良好发展, 把“全面发展”与人的“特长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长期以来, 学校体育教学受竞技运动的影响, 如技术动作无法跳出统一的规则束缚, 场地器材均按竞技运动的统一标准设置等, 这些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体育教学依然是实用主义和科学主义占主导地位, 现实的目标实际停留在“功利”和“实用”上, 人文的教育理念尚未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体育教育虽有培养强壮身体的功能, 但如果仅为满足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或为某种功利主义, 那只是人对物质需要所采取的一种间接手段和方法。体育教育观念要从以往追求物的层面向追求人的自我完善、发展、高尚、智慧层面上升而转变, 实现体育教育观念的超越和向着教育本质回归。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 特别是体育教育中陈旧的观念以及现代竞技的“异化”倾向, 以反省、发展、扬弃、继承的方式建构新的体育人文教育观念。

三、现代体育的必由之路:走出“功利”、“异化”的误区, 回归人文精神

我们再次强调:人的真正本质不是人的生物性, 而是人的意义性和价值性。人类对现实世界物质财富及其利益的追求, 仅仅是人在创造自身生存的基础, 并不是人的意义本身。体育教育在满足社会需要时对人的需要满足, 只是对人的一种物质需要的间接满足形式, 这也只是人实现自己本质意义的基础, 而不是人本质意义的实现本身。因此, 停留在满足社会需要层次上的体育教育和其他的教育还不是意识和思想成熟进步的教育, 其教育思想和观念还需要升华与发展。淡化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 忽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 体育教育必将变得虚伪和世俗, 而蜕变为贪欲和功利的工具。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 人文教育正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 我们不能不再次强调, 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没有人文的教育必将导致残缺和体育教师异化为纯粹的知识、技能、技术传授者和权威者, 而失去体育教师天然的高尚, 充满活力、公正、理性、关爱、气节的职业的本质特征;要将体育的人文精神充分展示给学生, 充分利用体育课堂切入人文教育的优势。在实践中, 要创造师生、场地、教材、器材等要素融合的快乐情景,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抛弃教师的权威意识, 努力减少社会压力给学生带来的焦虑等心理的不适, 引导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心境, 体现回归生活, 回归自然的感受, 使学生认识自我, 找到自我, 将个性在体育的课堂中充分的发挥出来, 留下汗水和欢笑, 带来健康和快乐, 等等。我们认为“快乐体育”“轻松体育”等都体现了人文体育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的再现, 是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总之, 人文精神是体育的文化性的主要方面, 体育本身就是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人文理想的产物。因此, 我们应该树立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 这是合乎人类的发展, 合乎体育教育的历史发展方向的。

摘要:本文从确立人文教育思想在体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体育课堂教学切入人文教育思想的优势及现代体育回归人文精神的必由之路三个方面, 阐述了人文教育思想与现代体育课程建设的关系, 强调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 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体系, 这是体育学科建设的要求, 也是时代的要求。

人文体育思想 篇8

关键词:人文教育,体育教育,思想

一、古典体育教育人文理念在现代体育教育中的异化

关于体育教育的人文理念, 我们可以从古希腊灿烂的强调和谐发展的体育文化到近代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中略见一斑, 然而, 由于19世纪解剖学、生理学的发展, 证实了体育对人的生物性的改善效果, 从此, 体育的科学理性迅猛发展, 现代科学训练学的发展加强竞技运动的“功利性”, 无疑将体育科学理性推向高潮, 体育教育、体育训练、体育教学等无不在竞技运动生物体育观下发展。所谓“增强体质, 增进健康”不是对运动员讲的, 运动员成了“比赛机器”, 成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代名词, 更可悲的是兴奋剂的滥用等等, 体育的目的在于人的全面, 自由和谐的发展, 作为恢复人的本质与价值的生命活动及社会实践, 人类健康发展强烈呼唤体育人文意识的觉醒。体育教育所折射的人文精神意义广泛而深刻, 有对人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文教育关怀;有激发人类向自身挑战的强烈进取精神;有为人类向往和平、和睦相处、相互交流、消除偏见与隔阂的促进意义;有倡导人类社会公平竞争的社会规范;有启迪人们愈挫愈奋的精神力量等等, 都是对体育教育人文精神的概述。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所创造的一种身体运动文化, 归根到底, 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任何对体育的认识, 如果没有考虑对人身心健康的关怀都难免陷入困境, 因为体质、心理、精神、道德等等的健康是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文体育观的渐入, 生物体育观的淡出”, 反映出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更新。如果体育失去了对人的关怀, 只是在板着脸训练学生, 那是无益于学生健康的。应该承认, 单调而枯燥的体育教学、训练虽然暂时也能起到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 但学生毕业后很难再有学校上体育课时的条件和环境, 体育意识将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湮没。跨世纪的体育呼唤人文精神, 因为现行的体育实践淡化了对人本身精神世界的关注, 忽视在人的本质层面上的精神养成和人格修养, 体育教育必将变得虚伪和世俗, 而蜕变为贪欲和功利的工具。今天, 我们要再一次张扬人文精神, 抗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类造成的“身心异化”, 抗击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信息网络给人类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的负面影响。体育应正本清源, 成为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有益方式之一。从体育的发展中, 同样演绎着体育科学精神和体育人文精神的对立、磨合。实际上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博弈与对立统一。

二、体育教育中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体育教育中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最为重要的。通过学习, 发展能力, 完善人格, 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体育教育是通过“身”而及“心”的过程, 是由身体运动和动作技术的学习发展人的“主体性”。我们知道动作技巧的中枢机制同思维智力机制在神经网络层次是融为一体的。体育不仅仅是体质发展的必要条件, 也是智育和德育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的运动游戏, 不仅对于体育和智育非常重要, 而且还是儿童培养积极意志和健全人格, 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课堂。可见, 体育的“身体性认知”过程中, 并不限于“肉体”或“躯体”的含意。

“体育”是人的意识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的结果。体育就是人对自己身体的自我培养, 显然, 这是有意识地优化自我的身体活动。体质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十分重要的方面, 这就要求体育教育强调“主体性”人格的确立, 要改变以往我们把“身体”当做纯粹的“运动的工具”, 忽略主体人的感受以及“身心”的主体性。从哲学的角度讲, 主体性是人格机能最重要的特征, 一个人主体性的有无或者强弱, 是以其有无创造精神或创造精神的高低为标志的。主体性人格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立性、责任心和合作精神的人的类型特征。体育教育中确立主体性意识, 让学生在运动中把握感受, 自我判断, 自我评价。在运动中体会人际的互动, 配合效益, 协作创造成绩的团队意识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体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确立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 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 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在体育运动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不但创造运动项目, 丰富运动内容, 而且随时改造运动环境, 使运动适应人自身自由发展和完善。我们要本着人文体育教育思想,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除了教授动作技术和各种体育知识以及发展学生体能和技能以外, 还应该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想、意志力作为教育价值取向的重要内容, 体育教育人文观强调体能发展与情感发展的一致性, 以形成完整的人格。体育不应该是一种把活人制造成某种产品或工具, 而是以尊重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的身体运动的教育方式, 也是人性和人的本质的展现, 或者说是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展现, 它以人为对象, 把人作为主体存在。注重人性提升, 它引导人们在自由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逐渐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我们知道, 越是趋向现代化的社会, 其价值标准越是促使体育运动超越世俗的偏见, 在体育进入到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社会关系之中, 成为重要的文化构成, 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体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则需要从德、智、体等几方面来对受教育者进行高水平的主体培养。这就促使总体教育观和每一学科的教育思想应不断有所更新和进步。体育教育应有利于学生的身体美、技能美和人格美, 使学生从外在的身体到内在的人格, 都能在朝向美的境界的追求中得到落实。当然, 要吸取美学的营养, 以便使体育教育思想和教学内容上丰富体育课堂, 使体育课在更高的层次获得美感和力量, 从而以美的要求和标准去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加速了人对自身的认识, 加速了人对自身认识需求的研究。正是在这种大趋势的作用下, 体育教育的价值将获得高度的评价, 因为它最直接, 也最能系统地关系到人的身体、心理、精神健康发展, 同时也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卢元镇, 竞技体育的强化、异化与软化[J], 文化视点, 2001, (6) :19-20。

[2]王加强, 高校体育有效教学的特征[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0, (3) :113-114。

人文体育思想 篇9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3]教师对学生有责任和义务实施人文关怀,教师的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就有一条是:“热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4]为了使独立院校学生身心更好的发展,体育教师应该科学恰当地强化对他们的“人文关怀”,因为他们更需要心理上的关心和鼓励。

1 独立学院学生体育教学的“教”与“学”若干现象分析

1.1 课堂纪律不好,教师反感

表显示:经对10位既教普招学生又教我校通达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体育教师对通达学生的课堂纪律的多项指标反映都较普通学生差。从教师的言语中也能听出对通达学生课堂纪律的无奈和反感,经常能听到同事抱怨如“通达学生的课真难上,讲三遍五遍还像没听见一样”,“今天的课(通达学生的课)迟到的人特别多”,“通达的学生太不听话了”等等。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直接去找排课领导排课予以照顾,不要安排通达的课给他。这些现象表明通达的学生课不太好上,这是个客观事实,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而体育教师表现反感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1.2 考试不积极,不怕不及格,教师头疼

有一部分通达学生在体育考试和测试时也表现得很不积极,让体育教师很头疼。体育教师一般比较照顾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女生),安排测试时间都较宽松,一个项目会安排两三个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由选择测试时间。部分学生经常不关心体育考试或有意逃避考试,总让老师一遍一遍的找他,问他身体状况能不能参加测试,有些学生找许多借口不参加考试,或者干脆不来上课,让老师找不到他。教师只好按学校规定来办事,缺考要重修,如果多门功课不及格重修的话,还会留级,如果不重修或重修还不及格者,毕业时拿不到学位证书等等。对学生而言,这些后果还是很严重的,但就有一部分学生不在乎这些。这种学生在独立学院学生中较常见,一般占到4%左右,几乎每个体育班都有。而普通生的体育班里一般没有这种学生。体育教师碰到这种学生也真没办法,教育他?吓他?逼他?……找不着他呀!只能告诉他们的辅导员来教育他,但效果也不太好。

1.3 学生对教师评价相对不高

心理学上所谓的相互性:人们愿意接近那些喜欢自己的人,这一倾向与吸引的回报模式一致。心理平衡理论:人们渴望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关系能够达成一致。当两个人彼此喜欢的时候,两人的感情契合就可以说取得了平衡。当两个人之间相互厌恶时,也可以得到平衡。

经对我校20位体育教师六个学期的普通学生和通达学生测评分比较(测评内容和方法相同),每学期通达学生对同一位教师的测评分都较普通学生低1~2.7分,无一例外。这是否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通达学生对体育教师的喜爱程度没有普通学生高。同一位教师,教同样的内容,用同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同学生给予的评价却不同,并且与普通学生竟成整体性差异,并且差异率100%。难道教师对通达学生教学不尽心?就我个人而言,回答是否定的。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看哪个是通达的班,哪个是普通的班,但是,教学一段时间后,我对所教的每一个班都有一个整体印象,有的好,有的差,回头再看印象差的教学班,一般都是通达的班。针对这个问题我也和几位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过,他们中的大部分教师对通达学生的教学都是尽心尽力的,一开始也没有对通达学生有什么歧视,只是通达学生的表现使教师有些失望。在教学的中后期,教师对通达学生的看法可能就与普通生不同了。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时间一般是学期末,所以,通达学生对教师的网络测评相对普通生较低。这应验了心理学上的相互性和平衡理论。

2 剖析独立学院学生特殊的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

2.1 社会角色定位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是大学生,他们的社会定位依然是即将走上社会的成人,而中国的人多、大学生多、硕士多、博士多等情况,给现代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竞争压力、购房压力等。而大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意志力、心理稳定性、面对压力和挫折的态度、适应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稍差。[2]作为独立学院学生在这种竞争环境中处在劣势位置,心理的焦虑感、不安感会给较多的学生带来较低的自我定位。

另一方面,大部分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相对较高,这对调节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平衡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也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荣辱意识的错位。在这种矛盾的环境下,独立院校学生的社会定位就容易存在较大的偏差,相对主观因素较多,缺乏客观依据。

2.2 校内角色定位

“学生时代是一个人的自我定向和自我定位的阶段。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担任学生的特定角色,并按照学生的角色规范行为。”[5]而独立院校学生在高校学生中又处于较低层次的角色,独立学院学生的自我定位往往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本科学生在同一个校区学习、生活,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开设很多相同的课程并接受相同的教师授课,在某种意义上讲,外部环境和学习条件与普通大学生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高考的结果把他们定位成了高校的后进生,并且要顶着这个帽子经历本科四年,甚至是一辈子。这在其心理上或多或少的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如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当然,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也有少数学生因此而发奋学习,想通过考研考博来甩掉这个帽子。对于这种学生来说,这反而是人生的一次历练,成了学业腾飞的动力。

大部分通达学生的家庭都较富裕,富裕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养成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学习动机低等不良的性格和习惯。所以,有一部分通达学生会与同学比谁家更有钱,比谁的父母官大,以此来弥补学习不够优秀的劣势,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同时还可以为自己的不努力学习找借口、做掩饰,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家庭富裕的学生说:“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我又不去面试找工作,我毕业后自己开公司,反正我爸有钱。”“我爸是某某,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工作岗位。”等等让普通家庭背景的学生羡慕不已的言辞。

一方面是使其感到自卑的高考烙记(这是非常致命的),另一方面,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家庭经济实力又会给部分学生带来满足感和骄傲感(多少有点令人感到空虚和无聊)。这两种相反的处境很容易使独立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不健康因素的影响,要不,就发奋学习,做到尽善尽美,很难做到时,心理又会出现其他问题;要不,就混天撩日,自暴自弃,较难对自我进行正确的定位。

3 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内涵

3.1 过硬的业务水平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

教师过硬的业务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对师生感情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作为主导地位,主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业务能力一览无遗的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学”知识来了解教师,并对教师产生情感,如果教师的业务能力很强,学生就会佩服教师,产生敬佩之情。如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很幽默,或和蔼可亲等等,学生就会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同时也会喜欢这位老师。

3.2 沟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和学生进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除了语言交流外还可以通过手机、电话、E-Mail 、QQ等现代交流方式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沟通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如发现学生不正确的锻炼方法及偏颇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课程学习的动机时,教师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给予纠正。还可以通过多方位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身体健康情况、性格特点及生活学习上遇到的麻烦等等,对特殊学生的特殊遭遇要给予理解和关爱,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思想上的开导。这都要以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

3.3 区别对待是“人文”的艺术

对于一位教师来讲,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而区别对待学生又能使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尊重他,没有轻视他,就更难做到了。这就需要“交流”的艺术,“人文”的艺术。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而文化一般指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所以,对于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教师首先要包容、理解和尊重他们在特殊的社会、家庭背景下可能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尽量掌握每一位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健康情况,并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适时给予不同的关心和鼓励,使每一位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平等的待遇。

3.4 真诚和信任是关爱的里程碑

情感通过外显的表情和语言来传递,体育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作为前提,传递给学生在感情上“真诚”和“信任”的信号,使学生能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尊重和关爱。

学生对教师情感上的要求相对父母、亲人来说要低一些,没有嘘寒问暖、经济资助必要性的心理渴求。但学生对教师这一职业具有较强的敬重和畏惧心理,所以,学生对教师的知识的理解、情感的释放、语言的正确性及对学生本人的态度体现等方面的要求却很高,不容任何欺骗性。体育教师面对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情感一定要做好最基本的“真诚”和“信任”。独立院校学生也是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是较高的,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在体育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体育教师都可以做到真诚和信任。如学生请事、病假,体育课外作业的完成情况如何等,教师有对学生怀疑的理由,也可以不加怀疑,那我们就信任他们吧,用信任的目光去看待他们!诚实的学生一定不会欺骗你,不诚实的学生说了谎话总会有同学知道的,对他和同学的相处没有好处,总有一天,他会明白欺骗的坏处。体育教师一定要做到感情的真诚,态度的信任。

3.5 公平、公正是维护师德尊严的法宝

体育教师对待独立院校的学生一定要公平、公正,不能因为谁的父亲是多么大的“官”,或谁家多么富有就在考试等环节对谁“偏心”和“照顾”。更不能因为某某学生长的难看或曾给老师顶过嘴等原因而给他不公的待遇。因为教师做到了对学生公平、公正,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尊严,才能维护教师的威信。

对待学生公平、公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对待独立院校学生的公平、公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体育教师要以对待普通本科大学生平等的态度对待独立院校学生这一群体。另一方面,对待同一班级的不同个体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处理各种学习和测试工作。

4 结论

体育教师要想更好地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教育,体育教师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用正确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对其强化“人文关怀”,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体育教学会有较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问卷等方法,对独立院校学生及上课的体育教师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教”与“学”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并根据这些现象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心理角色和自我定位,总结出独立学院学生更需要教师关怀和鼓励,最后提出体育教师对独立学院学生强化“人文关怀”的思想理论。

关键词:体育教学,人文关怀,思想理论,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9533736.html,2010-4-26.

[2]蒋良富.本科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区域性研究[J].科技信息,2010,(10):36-38.

[3]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54865.html,2006-9-13.

[4]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290771.html,2010-4-20.

人文体育思想 篇10

一、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一)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散打在普通高校开展的现状, 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 推进素质教育,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推动体育产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研究武术散打进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可行性和重大意义, 并提出具体的方法和建议。因此, 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好坏直接影响高校散打的教育目的和任务实现。

(二) 人文精神与高校散打教育

散打教育来源于人文精神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武德的发展要与时俱进, 把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 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散打教学融合人文精神

(一) 散打教学中在思想上融合人文精神

散打课程教学的成功不是在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技能, 而是在于能否引起学生对散打的兴趣。老师要让学生知道散打存在无数的未解决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后人去钻研、去解决。在散打教学过程中融合人文精神, 让学生探索散打, 钻研散打, 对散打产生内在动力, 人文精神就是探索精神, 所以在散打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从内而外地想去研究散打。

(二) 教学相长, 教师树立人文精神榜样

在散打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在散打教学中要想融入人文精神教育, 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较高人文素质的教师, 是很难培养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的学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去从事教学, 把每一个散打概念与散打技术的引入看成一个重新发现的过程, 使学生得到创新思维的启发。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大胆发表意见, 自由进行探讨和争辩, 既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 又敢于坚持自己的合理见解。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就会感受并学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互相尊重、团结互助的人文精神。

三、人文精神融入散打教学的作用

(一) 教学导向的作用

把武德教育与爱国主义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 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散打教学首先是育人为先, 通过散打练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社会能力和优秀思想道德品质, 散打的散打精神和散打文化可引导学生的思想, 规范学生的行为, 磨炼学生的意志, 塑造健康的思想。

(二) 激励凝聚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散打人文文化所讲的“重人”, 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自由发展, 而是将个人融入群体中, 通过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和人自身心灵诸关系合乎中庸平和的协调。在散打比赛过程中, 这关系到集体和个人荣誉, 这就要求每个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挑战、去创新、去竞争, 整个活动过程充斥着激励, 学生不断挑战个人极限和进取精神, 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

四、结论

1.在散打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散打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从而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思想上的保障。

2.人文精神融入散打教学中, 有利于提高散打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散打的兴趣度, 同时人文精神融入散打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凝聚力和互助力。

人文体育思想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體育教学;人文精神

1.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解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也越来越注重健康,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而现代的体育活动越来越科学,也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体育人文精神是对人的生存价值和精神追求的深切关怀的具体体现,回归以人为本是体育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呢,体育人文精神又具有怎样的内涵,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具体的解析。

人文精神在体育活动中的全面体现就是体育人文精神。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体育人文精神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更加注重同学们的精神追求和生活质量,注重培养公平、公正、团结的团队意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体育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涵义:首先,核心是以人为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是教学的核心,培养同学们的主体意识,发挥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性,关爱同学们的生活和健康,让同学们个性发展。其次,最终目的是健康。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高校就是培养祖国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人才的摇篮,而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能量时又离不开健健康康的身体,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使同学们身心健康。这也是高校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的要求。

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1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是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比较重视对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与技术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许多同学在大学期间上体育课时,往往不想主动参加,以各种不是理由的理由逃课,即便上了体育课,学习的态度也不认真,表面上掌握了老师所传授的体育知识、运动技能与技术,却没有真正领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导致重视了技能、忽视了精神这一现象的出现,同学们也是重视成绩、忽视了人格的塑造,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难以实现同学们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同学们的体育人文精神是当前体育教学的迫切需求。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是促进同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受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体育课堂的中心,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多为老师对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灌输和考核,忽略了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同学们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具有自己独特技能的聊聊无几。另外,现代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公主或者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受尽家人宠爱,很多同学的独立意识淡薄,自主能力欠缺,心理素质偏差。很多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由于心理承受能力不够或者不能独立地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为自暴自弃,更严重的甚至选择轻生等等。而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健康,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是促进同学健康发展的需要。

2.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

体育社会化思想的核心是终身体育。二十一世界的大学生要具有终身体育的思想,这样身体的健康才能得到长久有效的保障,社会发展的人才动力才能源源不断。而终身体育思想的基础是以人为本,所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是体育社会化的需要。

3.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的具体措施

3.1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具有自由性和层次性

高校体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都有重要的帮助作用。因此,在提高高校体育教学人文精神的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具有自由性和层次性。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学校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素质等情况,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具体来说,首先,在人文体育精神的引导下,高校体育课程设置要具有自由性和包容性,学校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体,依据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个性化设置课程,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相对自由的选择体育课程来学习,这样会使得学校和学生之间在供需上更加和谐,学生在有了充分的自由空间后,进行体育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更加积极。其次,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还要具有足够的层次性,学校按照不同兴趣爱好设置好体育课程后,还有依据学生的自身素质,灵活的将课程设置地具有足够层次性,比如设置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这样更有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也会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更加体现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3.2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文环境

所谓的体育人文环境就是指围绕体育所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文化氛围,它可以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的人生态度等。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一般都是在高校校园内部展开,营造和谐的校园体育人文环境不仅会使得师生之间的校园生活更加和谐,还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并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为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能通过各种办法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注意提高学生专注度和创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

3.3培养体育人文精神还需要教师素质的充分提高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导体,对培养人文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充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体育教师要具有足够正确的自身定位,充分了解自己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不仅要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不断学习、进步,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满足体育教学以及人文精神方面的要求。其次,体育教师在掌握现有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具有足够的创新精神,研究更加符合学生要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上课热情和积极性。再次,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足够的培训和再学习,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师资培训机会,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要建立合理的教师业绩考核机制,只有如此,才能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同时,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健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人文精神十分必要,意义重大,是改变当前体育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促进同学健康发展的需求和体育社会化的需求。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具有自由性和层次性的体育课程,营造和谐的体育人文环境,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等,实现高校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同学们体育技能和技术的同时,帮助塑造良好的人格、提高积极主动和团队合作的意识,增强心理素质,实现身心健康,促进同学们德、智、体、美等的全面健康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刘堡荣,李新秀.关于体育教学中体育人文精神的渗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欧阳柳青.论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人文体育思想 篇12

关键词:《百万宝贝》,体育电影,人文内涵

一、人文内涵的概念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即在人类文化中的先进价值观和规范, 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 重视与尊重人、关心与爱护人, 重视人的文化。

人文内涵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尊重和维护人类尊严与价值, 珍视人类传承下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 肯定和塑造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人文内涵始可追溯至古希腊的传统文化, 其涵义定位为人性、理性、超越性三个层次, 即对人、人的精神的关注和尊重人与精神的价值。

现代社会, 人文内涵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在关注、尊重人, 重视人道主义的基础上, 更强调人的生存与发展权力, 以人为本, 突出探索生命的价值, 追求人类关怀与生命关怀。

二、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所展现的人文内涵

(一) 情节内容呈现的励志精神

1. 对比赛胜利的追求与坚持

拳击这项运动, 需要始终保持着一种战斗的姿势, 并且要时刻注意保护自己。在拳击台上, 不打倒别人, 就会被别人击倒, 人生时刻要处在一种搏击的状态。在残酷的竞争与无情的争权夺利中, 以及不得已的明争暗斗中, 要保存自己的位置, 就必须战斗----与周围的环境、与残酷的现实、和自己的人生。女主角玛吉所要刻画的人物形象, 不仅是赢得比赛, 也要赢回自己生活下去的信心、勇气和尊严, 用双拳赢取自己的人生。因为拳击已经成为了她的生命, 只有赢得比赛才能活下去。拳击台就是玛吉的人生舞台, 需要够释放最大的能量, 实现她所有的希望与梦想。

2. 超越自我挑战的信念与意志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凡只是在内者, 亦只是在外;凡只是在外者, 亦只是在内。一个物或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必须外化, 在他物或他人身上表现出来, 并且只有通过这种外化和表现才能得到确认。”而对于比赛、竞争和对抗, 特别是在强者之间的, 是一个人证明自己、获得自我肯定与自我认同的最好途径。

拳击运动残酷无情, 它极端的表现为剥夺和被剥夺。剧中有一个起到点缀和衬托作用的小角色, 是一个瘦弱的智商有些缺陷, 但却致力于登上拳击擂台的迷路男。这个人物表现出的简单快乐与目的的单纯颇有抢风头的趋势, 但也体现了影片的核心思想----为梦想、为信仰不求回报但求付出。通过体育竞技不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 实现梦想、超越自我。

3. 爱与拯救

拳击教练弗兰基的执教生涯非常成功, 但是却与家人相处不和, 过分执着于事业使得他同女儿形同陌路;而只为实现目标、证明自己的玛吉也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百万宝贝》在处理教练与选手的关系时并不是单一的方向, 一反以往电影着重教练呕心沥血, 全身心培养选手的描述方式, 而是塑造了两个都有缺憾的形象, 在电影进程中互相启迪与感化。

弗兰基给玛吉安排了一场场的比赛里, 使得她能轻松的击倒对手, 这为最后一场比赛做了不少准备与积淀, 然而到了最后却演变为一场无法预知的巨大灾难, 这给了玛吉和弗兰基突然的致命一击。也正是由于这场悲剧, 导演克林特给予了双方将感情凝聚且爆发的机会。譬如影片中的那句“你是我亲爱的, 我的血, 我的肉。”使得这些琐碎不起眼的片段----弗兰基像父亲一样守护在玛吉身边、玛吉亲人的态度、以及弗兰基每次去找牧师总会收到退回来的信等, 大胆的描叙了二人的孤独与落寞, 为影片里的爱与拯救这个中心沉淀下了可靠性的基础。

影片的旁白表述过一句话:"拳击是相反的运动"。影片在结尾对应的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感情, 更是显得相得益彰, 弗兰基亲手拔掉了氧气管, 并为执意寻死的玛吉注射了致命药物。他们最终失去了彼此, 但他们也是幸运的。因为在空虚的心里被注入了爱, 为彼此失落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寄托的空间。

片中几位演员的精彩表演使得影片更加具有深切的真挚, 一个令人沉默不语的故事, 延伸观众的感官, 感受故事里隐晦且真实的感动。

(二) 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生存问题

如众所知, 拳击选手主要的是需要依靠擂台比赛奖金获得收入。在影片的开头, 弗兰基教带的拳击手因为奖金和比赛性质问题, 在临赛前夕替换掉了教练。主人公没能达到带领拳击手迎战最高规格比赛的愿望。这其实是在讲述一个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了赢得更多的荣誉, 拿到更多的奖金, 运动员宁可选择冒险激进的教练。片中的弗兰基在执教中非常重视一个观点:保护好自己不受伤。很简单的要求, 但是在现实的竞争面前, 又显得很是苍白与无力。

弗兰基是一名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拳击事业的教练, 玛吉是一位致力成为职业拳击选手的女运动员。任何一名职业运动选手, 其运动生涯是短暂的, 参加比赛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生存。电影在表达追寻梦想、超越自我的过程中, 穿插着生活窘迫、以及家庭问题的现实, 这也是最真实的现实。对于运动员, 年龄越大越能体会什么是梦想, 年龄越大坚持梦想就越显得悲怆。在伦理与勇气的斗争中生存着, 也是这部影片所要展示的人文内涵所在。

三、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带来的人文启示与思考

(一) 体育电影传达给受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影响

体育电影作为好莱坞电影类型片的一种, 它涵盖了人性、政治、商业、民族、世界等诸多的社会与历史方面的内容, 这些内容一直在美国电影之中被展示。这些模式化与理性的归纳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性体验。正是因为这种意识而演化出文化的各种形态, 其再现方式是纷纭复杂与潜移默化, 也是迷人与震撼的。所以美国体育电影能够成功地让全球不同文化种族的观众达成一种共同的心理认同。

(二) 大众媒介产品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导向

美国电影历来以普及的大众文化来自我标榜。作为大众文化强调影片的娱乐性与商业性, 同时注重内容的叙述, 使影片能反映出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在思想内容上始终贯串着国家、宗教及民族意识, 作为大众文化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有着影响和导向作用。

通过对美国体育电影《百万宝贝》的深入分析, 我们可以认识到美国体育电影作为大众文化典范的成功。它为当代大众提供了娱乐文本, 成为一种有影响的文化现象。使受众认清它的意识形态本质、它的文化与政治目的以及它的市场占领目标。在主流社会价值观的环境规律下创作的电影, 为美国体育电影带来了一股世界性文化的强势影响。

参考文献

[1].闫晗.《百万宝贝》——好莱坞式的信念与温情[J].医学心理指导.2006.6.60.

[2].琳达·沃伦.百万美元宝贝[J]电影新作, 2005.2, 6.

上一篇:高清改造下一篇:减速机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