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2024-09-27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通用13篇)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1

一、身体上的周长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大家都穿着妈妈买的新衣服,对吧?(对)请大家想想,如果妈妈自己去给你买一条合适的裤子,需要知道些什么?(裤长、裤腰的尺寸)

师:裤腰的尺寸从哪来呀?

(生:用尺子量量腰)

师:那谁愿意帮老师量量腰的尺寸?请同学们看这里有卷尺、直尺、软尺等,那种工具适合呢?(2生合作,让生找测量工具,要求边量边说测量方法)

师:请同学们注意,腰一周的长度我们就叫做腰围,除了腰围,身体上还有哪些部位也是用尺子绕这个部位一周,才能得出它的尺寸?(头围、腿围、胸围等)

师:由此可见,无论是胸围、头围,都是用尺子量出这个部位一周的长度,这一周的长度,也叫做这个部位的(周长)板书。

二、物体表面的周长

师:我们身体上有周长,看看我们周围的物体的表面有周长吗?快找找看!(找3生边指边说,其他同学也一起跟着说。教师纠正错误说法)

师:(拿一水杯)水杯上有周长吗?(杯盖、杯底等)(师在纸上用笔描出杯底的周长)同学们想描吗?下面请你选一个物品,喜欢哪个面,就描出哪个面的周长。(生描,师巡视指导)

三、图形的周长

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图形朋友,认识它就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出示图形)

师:图形有周长吗?快选一个喜欢的图形,指出它的周长。(找2生指,1生描周长)

师:是不是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呢?请看屏幕,看谁是火眼金睛。(出示判断题)

师:为什么这两个没有周长?这些图形为什么有周长?

师:老师现在明白了,只有这样首尾相连,封闭的图形才有周长。

四、说周长

师:(出示课件)大家看,我们的身上有周长,物体的表面有周长,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周长吗?

生交流,师总结。

五:研究周长的方法

师:看来大家已经认识了周长,那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呢?

有的同学已经有想法了,有的同学还在思考,现在小组同学先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知道你手中这些图形的周长,比比哪个小组研究的图形最多,想出的办法最多。

生小组交流

师:哪些图形已经有办法知道它的周长了,把图形高高举起来。

1、正方形

师:怎样知道正方形的周长?

生:用尺子量出一个边然后乘以4。

师:这个同学利用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的特点,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哪个图形和正方形一样,只要量出一条边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啊?

生:正六边形、五角星

师:正六边形每条边的长度是一样的,知道了一条边的长度乘6就知道了它的周长。

标准的五角星,它的每条边的长度也是一样的,知道一条边的长度再乘10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师:像这三个图形它的每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知道了一条边的长度再用乘法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能说出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说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

[能力目标]

能通过操作发现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并推导出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的周长。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伟大成就,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 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

2.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圆的周长的测量和周长计算公式的探讨。

【教具、学具】

尺子、线、圆形图片、挂着粉笔的绳子、教学课件。

【课型方式】平台互动

【教学过程】

一、感受圆的周长, 探究测量方法 (6)

1.认识圆的周长:圆的周长在哪呢?什么是圆的周长? (1)

请大家拿出自己喜欢的圆形实物, 在上面指一指、摸一摸, 并试着说一说, 然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课件)

2.探索测量方法 (5)

抽小组演示汇报

生1:我们组想到了用滚的方法来测量, 我们先在圆上做个记号, 把这个记号对准尺子的0刻度, 然后把圆在尺子上滚动一周记号所对的刻度就是圆的周长。

生2:我们小组用的是围的方法, 先用线把圆围起来, 再把线拉直, 量出线的长度就知道了圆的周长。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 (绳甩小球) 看, 老师手中小球的运动轨迹也是个圆, 它的周长能直接测量吗? (不能) 你们愿意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一种更科学、更简便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 (愿意)

二、动手操作、推导公式, 探究新知 (12)

请大家以4人组为单位, 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合作测量出各圆形实物的周长和直径。 (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1.学生测量、计算、寻找规律。 (3)

2.介绍圆周率 (3)

师: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得到的这个3点几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 它叫圆周率, 用字母π表示。

(1) (课件:生齐读)

(2) 圆周率和中国人有着很深的渊源, 请看大屏幕: (课件)

师:同学们, 听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呢? (感受祖冲之的伟大和中国人民的智慧)

师:除祖冲之外, 还有许多人为计算圆周率而不懈努力。

4.推导公式。 (2)

师:孩子们, 现在你知道怎样计算圆的周长了吗?将你的方法写在学习卡上并与同桌交流。 (抽生汇报)

圆的周长=半径×2×圆周率 (你的方法也很有创意, 老师把同样的奖励送给你)

生:C=πd=2πr。 (你的方法很简洁) (课件)

三、巩固新知, 解决实际问题 (4)

1.首先让我们回到动物赛跑现场, 看看它们的比赛是否公平 (课件)

2.大家再来帮老师求出小球的运动轨迹的周长 (演示)

四、小结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用了哪些学习方法, 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效果检测 (8)

1.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自由选做2~3道题, 小组交换评价, 汇报本小组做的每个题的答案。

2.判断: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集体手势判断 (课件) 。

六、拓展提高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与评析 篇3

(一)感知边线和周长

师:(播放视频)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了一周。

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还用了一个词语“一周”。

师:(播放视频)在这幅图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农夫绕着菜地跑了一周。

师:谁听到他说了一个什么词?

生:一周。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生:绕着物体跑一周。

师:是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一周”。(播放视频)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了一周吗?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小红没有沿着操场的边线跑完一圈。

师:我们说“一周”时要注意什么?

生1:沿着物体的边线。

生2:从原点回到终点。

【评析】概念的建立需要经历重复感知和直观的操作活动,通过操作活动,可以将抽象的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在教学中,执教老师先是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周长”的概念,如观看视频老鼠跑圆圈、农夫围着菜地跑一周、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

(二)引出课题

师:小红沿着操场边线跑一周的长度,我们把它叫做操场的周长。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周长”这位新朋友。

生1:什么是周长?

生2:如何测量周长?

【评析】执教老师通过“提—好问题,提好—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初步感知“周长”的概念。

二、亲身体验,认识周长

(一)指一指

师:谁能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认真观察,这位同学是从哪里开始又回到了哪里?

学生用手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

师:你还可以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请同学们拿出课本,同桌之间互相指一指课本封面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功能,呈现学生的操作活动,同时进行小结:无论从哪一点出发,我们只要沿着数学课本封面的边线绕一周,这就是课本封面的周长。)

(二)找一找

师:除了数学课本封面有周长,你还能找出哪些物体表面的周长?请同学们用手指出来。

生1:我可以指出铅笔盒表面的周长。

生2:我可以指出钥匙表面的周长。

(三)描一描

师:任何物体表面都有周长,那么,平面图形有周长吗?(利用电子白板、教学工具画长方形)谁能指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指出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看这个图形(见图1),如果你认为可以描出它的周长,请你上来描一描,如果认为不可以,说一说原因。

生1:这个图形有缺口,无法指出它的周长。

师:说得好!这个图形有缺口,它不是一个封闭的图形,这种图形就没有周长。只有封闭的图形,我们才能找到它的周长。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吗?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它的周长。

师:真了不起!你们通过思考和动手操作知道了什么是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对于周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怎么知道周长有多长呢?

【评析】教师结合实际,通过让学生指一指、找一找、描一描等活动,使学生经历感知的过程,进而获得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关系,从而认识到周长的本质就是“长度”,知道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周长,也明白了一般图形的周长。

三、实际操作,测量周长

(一)小组合作

师:我们要知道周长的长度,如长方形的周长,你有什么办法?

生:测量。

师:你的想法真妙!下面,我们动手量一量下面这些图形的周长,测量完成后,和同伴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出来的。

【评析】从认识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周长到平面几何图形的周长,学生通过独立研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另外,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并体会到了周长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小组反馈

师:我们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选择测量什么图形的周长?是如何测量的呢?

小组成员上台展示测量三角形的周长,用直尺分别测量出三角形3条边的长度,并将3条边的长度相加。

师:你们同意这个小组的做法吗?测量三角形的周长,你们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们用软尺沿着三角形的边线绕一圈,直接读取软尺上的数字,这就是三角形的周长。

师:做得好!这也是一种办法。现在请另一个小组来汇报展示,你们是怎样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呢?

小组成员展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先用毛线把五角星的边线围一圈,然后拉直毛线,毛线的长度就是五角星的周长。

师:做得好!你们还想到了其他方法吗?

生1:用直尺量出五角星一条边的长度,然后乘以10,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生2:用软尺围着五角星的边线一周,然后看软尺上的刻度就得出五角星的周长了。

【评析】学生通过度量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平面图形周长的办法,也为探索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积累了经验。在这个教学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交流讨论,最后在展示活动中总结经验,从而深入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升

(一)算一算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认识了周长,还知道如何测量图形的周长。现在,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周长。(电子白板出示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

nlc202309082208

生1:正方形的周长是10×4=40厘米。

师:正确。你们还有别的算法吗?

生2:正方形的周长是10+10+10+10=40厘米。

师:你说的也对。看好了,老师要变魔术了,谁能指出它的周长?(利用电子白板的拖拉复制功能将一个边长为10厘米的正方形变成两个并列的正方形。见图2)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生1:10×6=60厘米。

师:谁有不同的算法?

生2:10+10+10+10+10+10=60厘米。

生3:(10+10+10)×2=60厘米。

(二)比一比

用4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下列图形(见图3),请思考:哪个图形的周长最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生:最后一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最短,周长是8厘米。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计算周长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同意,要注意以每个图形的边线为准计算周长。

(三)多媒体课件出示图形

师:有一块玻璃裂开了(见图4),现在老师要用胶布把玻璃的边线包一周。猜一猜,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如何选择的?

生1:(1)甲用的胶布长。

生2:(2)乙用的胶布长。

生3:(3)一样长。

师:哪位同学分别指一指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甲的长边和乙的长边一样长,它们的短边也一样长,而中间的裂痕是甲、乙的共同边,所以甲、乙两块玻璃的周长相等。

【评析】通过对比、辨析,学生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体会到了图形的转化思想。在初步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不同图形的周长,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量不同图形的周长,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了周长的含义,领会到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总结反思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周长,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你还想学习关于周长的什么内容呢?

学生交流后进行总结、反思。

【评析】执教老师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总结和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体验。

【总评】

《周长的认识》一课教学设计新颖,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思路清晰,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是一节扎实、高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趣。执教老师制作了“小老鼠绕着圆圈跑一周”“农夫绕着菜地跑一圈”“小红沿着操场的边线跑一圈”等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此外,执教老师很好地诠释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个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周长”的概念,掌握周长的计算方法,如让学生指出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测量图形的周长。

第二,实。如果数学课堂无法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快乐,得到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那么数学的本质力量也就无法得到体现。学生对于“周长”的概念的建构,经历了以下几个层次。①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引出“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的数学化结果,在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了认知桥梁,这是学生初步接受周长的概念的建构过程。②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个有缺口的图形,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该图形没有周长?学生思考之后,知道了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完善了对周长的概念的理解。该教学环节是教学的亮点,凸显了数学教学最本真的追求,即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三,活。为了在一定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执教老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在探索周长的测量方法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平面图形的周长,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不同的测量方法,体现了从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第四,美。执教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干净利索,问题指向明确,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还用美的语言肯定学生的表现,如“真是一个认真观察的孩子“你们真了不起”。此外,教师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枯燥的学习内容变成直观形象的视听语言,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

(注:该课荣获2015年广西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优秀课例展示一等奖。)

(责编 欧孔群)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4

用“直接尝试法”探究“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⑴媒体出示情境图。

⑵介绍解决方法。

生1:251.2÷3.14=80(米),因为c=πd,所以只要用周长除以3.14,就可以算出直径了。

生2:解:设花坛的直径是x米。X×3.14=251.2,然后解方程。

⑶沟通两种方法间的联系。

师生一起解方程:x=251.2÷3.14,x=80 。

观察解方程的第二步“x=251.2÷3.14”和算式“251.2÷3.14”比较,感悟算术方法解答和列方程解答相通的地方。

⑷联想。

想:算出圆的直径有什么价值。

可以算出半径,80÷2=40米;还可以算圆的面积;根据圆的直径找出圆心;画出圆。

二、多种练习,内化知识。

⑴独立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

⑵解答练习十八第6题。

独立解答,班级交流。注重解答方法的思路交流和作业格式的指导。

⑶解答练习十八第8题。

学生解答中出现两种答案:一是21棵,二是22棵。引导学生画图验证,理解确认正确答案是22棵。

毫米、分米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5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吗?你最喜欢西游记里哪一个人物? 生:喜欢,喜欢唐僧、哪吒、孙悟空。

2.师:你看这就是你喜欢的孙悟空!他有件兵器你知道是什么吗? 生:如意金箍棒!

3.师:这金箍棒可神奇了,可变长也可以变短,你们看!你看它变成一米长。师:老师把金箍棒再变,你看它现在变成多长了? 生:刚好1厘米。

4.师:老师再把它变短!现在是多少厘米呢? 生:1厘米不到,8毫米。

5.师:.对。把一片赞的掌声送给他!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比厘米还要小的长度单位 ——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师: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用mm来表示!

二、探究学习,学习重难点。

1..师:你知道一毫米有多长吗?1 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请同学们从尺子上找出一毫米!并用彩色笔在格子上涂上颜色!2.师:你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下1毫米的长度。

3.师:生活当中有很多一毫米厚度的物品,你能找出来吗? 生:硬币、银行卡、身份证、光盘等。

师:同学们都很仔细!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一毫米长的东西。(出示图片)

【设计意图:借助游戏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在活动中产生知识上的冲突,为新知的出现做好铺垫】

4.师:我们教室里有其中的两样物品,家校通卡、光盘,我们来摸一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卡摸摸它的厚度,(轻轻的闭上眼睛)我们的拿起光盘摸摸它的厚度。它们的厚度大约都是一毫米。

【通过多次的直观操作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让概念从实际中来,便于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5.师:生活中的一毫米:人的手指甲大约10天长1毫米,脚趾甲大约20天长1毫米。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用到毫米。6.认识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师:请观察自己的直尺,一厘米长还是1毫米长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小组交流)(1)除了厘米刻度外,1厘米中间还有更小的格。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找一找尺子上面的小格。

(2)一个小格一个小格地数(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0个小格就是1厘米。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板书: 1厘米=10毫米,1cm=10mm)。

(3)考考你:3小格是多少毫米? 7小格是多少毫米?比1厘米多2格,是多长?(1厘米2毫米)

(4)填一填:2厘米=()毫米 3厘米=()毫米 40毫米=()厘米

(5)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长变短,请同学们来读出它的长度(展示课件)

三、解决问题,拓展练习。

生:8毫米、25毫米=2厘米5毫米,师:今天我们认识了毫米,我们就用毫米来练练!1.完成数学书本上P22做一做的1.2两题(然后校对答案)

2.师:我们完成课本上的题目后我们来测量一下实物(小组交流完成测量钉子、回形针、硬币)并将测量的结果写在记录纸上面。师:我们请小组来汇报测量的结果!生:77毫米、28毫米,大约1毫米 3.完成我会来换算

9厘米=()毫米 60毫米=()厘米()厘米=()毫米 4厘米2毫米=()毫米()厘米()毫米=35毫米 2厘米()毫米=27毫米

4..师:在生活中如果我们的长度单位用的不对就会闹笑话的,我们来读读下面的一篇日记,读完请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改正过来。

今天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了12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然后洗脸,吃早饭。我跑步到学校,我从书包里翻出16厘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做起笔记。

四、总结。

说一说你有什收获?

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毫米)作单位,厘米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10的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材分析:“10的认识”是本单元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小学生开始学习数学的最基础的知识之一。

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数学活动中,可多为一年级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自主参与进来,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式来体验、认识、探究、使用数学。教学目标:

1.全面认识和掌握10的数数,认、读数10,比较大小,组成及写法。

2.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3.结合主题图,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10以内的数序,比大小 教学难点:记忆10的组成。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计数器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0根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出关于10的故事──认识10以内数的顺序 1.数字娃娃排排坐: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去找我们的好朋友。一起来吧……(电脑播放音乐《找朋友》,学生跟着拍手唱。歌曲结束时,画面切入0~9十个数字娃娃的动画。)师:原来是数字娃娃呀。还认识吗? 教师操作鼠标指,学生认读。

师:数字娃娃来到直尺上,要找自己的位子。谁能帮帮他们? 学生口答,电脑将数字在直尺上正确排列。师:为什么0在直尺上排最前面? 生:因为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2.10的故事:

师:数字娃娃坐得可直整齐。0排最前面,在直尺上表示什么呢? 生:0在直尺上表示起点。生:0还表示一个也没有。

师:所以,在这十个数字中,谁最小? 生:0。师:最大的呢? 生:9。

师:9一听自己最大,可得意了。它神气地对其他数字说,你们谁都比不过我,我是最大的。尤其是你,0!还有1。0和1听了,可伤心了。其他数字也很不服气。于是,0和1凑到一起想了一个办法…… 猜一猜,他们怎样打败9,变得比9还大呢? 生:1和0联合起来,站一起变成10,10比9大。生:……

(CAI演示1和0变成10。)

师:1和0团结起来,变成──10。同学们团结起来,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在“日”字格中,10该怎么写呢? 生:先写1,再写0。

师:对,10要占两个格,一个格写1,一个格写0。

以前学习的0-9都是一位数,而10是两位数。10在直尺上该排哪里呢? 生:9的后面。

(CAI将10归位,排在直尺上9的后面。)

师:最小的0和1,站在一起变成比9还大的10。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0,1,……9,10。)3.比大小

师:9看见10站在自己后面,比自己还大,就不服气了。它拿出九个点子说,我有这么多,你比我多吗?同学们说说看。(教师板书9的点子图)

生:当然是10比9大,因为9个点子再加一个才是10,10比9要多一个。

师:请你上来画出10个点子。

(学生在黑板上合适位置画出10个点子。)师:现在,10>()生:9。生:10还大于8、7、6、5、4、3、2、1、0。生:10最大。

师: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认识神奇的新朋友──10。板书课题:认识10

二、创设关于10的情景──感受用10表示事物的数量,区别10个和第10 1.主题图中的10。(CAI出示课本主题图)师:你能找出图中藏着的10吗? 生:图上有10只鸽子。

生:图上有9个小朋友,还有1个老师,一共有10个人。2.拿小棒表示10。

师:动动小手,拿出10根小棒,看谁拿的又对又快。(学生一边拿一边数。)

3.寻找生活中的10。(说一句话或动作表演)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用10表示的? 生:妈妈买了10个苹果。生:我有10支铅笔。生:我们有10个手指。生:还有脚趾也是10个。生:我们组有10个人。生:……

(间奏:唱儿歌。)师:对呀,我们的双手正好是十个手指。丙棵小树十个杈……(学生拍手打节奏唱儿歌: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猜猜它是谁?手。)4.写10。

师:是啊,数一数咱们的手指吧,刚好十个。能写会算还会画呢。10该怎么写呢?

(CAI演示10的书写过程,教师示范。)

师:10是两位数,写的时候要占两个日字格,1和0要不能隔太远。学生书空,并在日字格中描红写10,用水彩笔完成10的卡片。5.自我介绍──认识序数第十

师:咱们的新朋友10说,从左起,只要排第十的,就和它是一家人。谁是10的一家人?这样好了,先作一个自我介绍吧。

(学生开始自我介绍:我坐在第N组,第N个,同时举起卡片N。)师:排第10的同学请到讲台上来。师:数一数,共有几个?(8个。)

师:怎样才能变成10个呢?

(再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共10人。)

三、解决关于10的问题──理解10的组成 师:把10个同学分成两个小组,可以怎么分呢? 学生分,并说出10的组成,写在黑板上。1.实践操作,分小棒: 师:还可以怎么分呢?请大家用10根小棒表示,自己分一分,说一说10的组成,并写下来。也可以直接写。(教师巡视,发现不同情况。)2.汇报板书:

学生汇报各自发现的10的组成,在投影仪下用小棒演示,说一说,并写在黑板上,并领导大家读一读。3.归纳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黑板上板书的10的组成,按一定顺序读一读,并发现其中的规律:10的组成有5组,共9个。

──看到10可以分成1和9,就能知道10可以分成9和1,交换位置。

──10的组成中,前面的数越来越大,后面的数就越来越小。4.理解中记忆:

拍手打节奏,诵读10的组成──按不同规律和顺序诵读后,尝试闭眼诵读10的组成。

四、享受关于10的游戏──巩固10的组成 1.教师和学生互动,伸手指: 我出1,我出9,1和9组成10。……

2.引导学生创造新的游戏:拍手对歌── 你说1,我说9,我们都是好朋友; 你说2,我说8,团结起来力量大; 你说3,我说7,我们从小爱学习; 你说4,我说6,说话诚实不吹牛; 你说5,我说5,两数凑十不马虎。

五、总结关于10的知识──关于10的知识的回顾总结

这节课,大家学的开心吗?认识了哪个新朋友?了解了关于它的哪些知识?

三、巩固达标: 1.填数。

2.数一数、写一写、比一比。

3.把下列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 6 9 7 10 8 4.补,使每张卡片上都有10个。

5.找朋友(把合起来是10的数字连起来)。

【设计意图】:巩固练习设计层次性强,针对性强。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能让教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学会了什么?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7

出示幻灯片1:本校概况。

师:请一位同学读题, 我请第一组同学拨第一个数, 第二组同学拨第二个数, 第三组同学拨第三个数。

老师检查并巡视一周。

师:同学们拨的都很正确, 说明同学们对万以内的数学得比较扎实, 我这里还有另外一组数, 也想请同学们用计数器拨出来。

出示幻灯片2: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用你手中计数器能拨出来吗?不能了吧, 因为这三个数都太大, 后面都带有万字,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认识整万数。

师:那我们怎样才能用计数器把这些数字表达出来呢?

学生讨论, 老师引导。

师:有同学想到了, 把两个计数器合并起来。

出示幻灯片3:两个合并在一起的计数器。

师:很显然, 合并起来的计数器, 计数单位肯定要发生变化了, 怎样变了?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板书:1.认识万、十万、百万、千万计数单位。

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变?因为我们国家计数单位采用“满十进一”的方法, 从右向左, 个、十、百、千, 第五个应该是万, 因为10个一千是一万, 那10个一万就应该是十万,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动画分步显示计数变化过程。

师:在原来的计数单位上又新增了计数单位, 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对照计数器并一起朗读。

师:新增了计数单位到底有多大?我们用人民币来感受一下。

出示幻灯片4:人民币的数量逐步增大, 从100到1000万。

师:计数单位增加了, 新增的计数单位也占有一定的数位, 那么以前的数位顺序表是不是也应该作相应的调整呢?

出示幻灯片5:数位顺序表。 (幻灯片略)

教师板书:2.认识数位顺序表。

师: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这个表有哪些特征?

学生回答, 老师补充。

师:按照我国的计数规则, 从右边起每4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为个级, 万、十万、百万、千万为万级, 这就是数级。

板书:3.学习读写整万数。

师:有了更大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 我们就可以去认识更大的数了, 现在可以用你手中的计数器把刚才例题中大数拨出来吗?

用计数器拨出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

师:请同学们对着计数器把拨出来的数写出来, 并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老师引导, 并进行评价。

师:如果不用计数器, 你会很快的读出整万数吗?

学生小组交流, 得出读写数的方法:分级, 每4位为一级, 画虚线, 左边万级右边个级, 先读万级, 万级是多少, 就读多少万。写数:先写万级上的数后面加4个0。

师:现在我们做一些练习来巩固一下。

出示幻灯片6:巩固练习。 (幻灯片略)

师:同学们对本节课的知识学得很好。其实整万数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我请同学们来阅读并悬赏几组图片。

出示幻灯片7~9:盐城本地的地方资料:面积、人口、资源、工农业生产。 (幻灯片略)

师:很好, 透过这些数据, 同学们不仅巩固我们所学的知识, 而且了解到了我们盐城物产丰富、人杰地灵, 同学们有没有作为盐城人的自豪感?

学生回答。

师:美丽的盐城期待着同学们去建设、去奋斗, 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 多读书, 为把盐城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我们的努力。本节课到此结束, 谢谢大家。

“周长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篇8

一、情境激趣,初步感知

借助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展示分别从两片树叶不同位置出发的两只小蚂蚁的跑步路线,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观察、感知、思考、发现、表述,初步感知“一周”,为进一步探究“周长”做好心理与知识铺垫。

二、操作探究,丰富表象

1.摸一摸。2.找一找。3.描一描。4.比一比。

三、小组合作,发现策略

师:大家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图形的周长到底是多长,你们能想出办法来吗?请合理选择学具袋中的相关工具完成你们的操作。(为每个小组准备待测周长的图形模板:圆形、月牙形、五角星、长方形、正方形;相应的测量工具:直尺、三角板、线绳等,以便学生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请看活动要求:(1)小组内先说说要测量你们所选图形的周长需要什么测量工具?用什么方法来测量?(2)小组长做好分工,两人测量,一人做好记录,一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发言。(3)测量方法可以简单写,只要能在汇报时说清楚就行。(4)时间5分钟。

【带着明确的合作要求,小组内先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测量图形,再各抒己见,讨论该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尝试其可行性】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小组代表边汇报边简要操作,教师及其他小组同学随着交流、演示,择机进行引导性评价)。

①圆形钟表面的周长:组1:用尺量。组2:不行。应该先拿线绳先围一圈,再量绳子的长度。组3:我们也有一种不同的方法。先在圆上做一记号,再把圆在尺子上滚一圈,就知道它的周长了。

②月牙形的周长:组1:在尺子上滚一滚。组2:月牙形不能滚。应该用绳子围,再量的方法来完成。组3:其实我们把前两组的意见整合一下来量。弯的地方用绳子围或在尺子上滚一滚,直的地方用尺子量,再将两部分长度加起来就可以了。

【在各小组争抢着汇报不同测量方法时,他们的思维得到启迪,想法得到完善,策略得到丰富,表达得到锻炼,自信心得到增强,体验更加深刻,操作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锻炼。巧妙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为进一步探究打好基础】

③五角星、正方形及长方形的周长。组1:无论是五角星、正方形,还是长方形,只要先用尺子量每条边,再加起来就好了。组2:五角星只要先量出一个角上的一条边,再乘10就可以了。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再乖4就可以了。长方形则量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再分别乖2相加就行了。组3:正方形的周长测量方法我们没有意见。但五角星还有一种方法:用尺子量一个角的两边长度之和,再乖5也可得到它的周长。长方形只要先量出一条长与一条宽之和,再乖2也能得到它的周长。

【在学生探究出曲线围成图形周长的测量方法,得到老师及同伴的肯定而得意之时,老师的择机引导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操作探究更加积极主动,方法更加灵活多样。不但对五角星及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找到多种有效的方法,而且观察发现、归类探究、操作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得以很好的体现,在突出方法多样的同时巧妙地进行着优化意识的培养】

师:你们真了不起!表达越来越流利,用词越来越精准,概括能力越来越强。老师相信,对今天我们探究发现的“量”“围”“滚”等测量周长的方法,大家一定会合理灵活地运用到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探究学习活动之中。

【课后反思】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基本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收到最佳效果,就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方案设计要“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实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2)引导点拨要“活”。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归纳示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求知求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评价激励要“诚”。教师要以真诚、尊重的态度评价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启发学生共同探索,与学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发现和成果。学生一定会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认真、主动实践,积淀数学活动经验,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朱杰.在实践中开展互动教学的策略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

张冬梅倍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9

课件出示:白萝卜有10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白萝卜有100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课件出示:白萝卜减少呢?白萝卜有4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 )倍。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白萝卜有几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都跟“倍“有关。

2、在变化中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

(1)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又搬来了1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师:你认为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生:2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胡萝卜3根看成1份,红萝卜有2个3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教师边听学生汇报边板书:把红萝卜每3根圈成1份。

师:再请全班学生连起来说一遍。

生:(齐)胡萝卜3根,红萝卜有2个3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师:都是6根红萝卜和胡萝卜在比较,怎么左边是3倍,右边又是2倍呢?

生:左边是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红萝卜有3个2根,所以是3倍;右边是把3根胡萝卜看成1份,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是2倍。

师:你说得真好,掌声送给他。大家听明白了吗?比的标准变了,倍数也变了。

(2)再改变胡萝卜的根数

师:小兔子又搬来了3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与胡萝卜的根数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把6根胡萝卜看成1份,红萝卜有1个6根,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1倍。

师:说得真完整,谁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还可以把6根红萝卜看成1份,胡萝卜有1个6根,胡萝卜的根数是红萝卜的1倍。师:是啊,当它们一样多的时候,我们可以说它是它的1倍,也可以倒过来说它是它的1倍。回归主题图,谁来说说白兔和灰兔之间的倍数关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真棒呀,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吗?

1、请在空白的纸条上涂出红色纸条长度的4倍。

2、画一画,算一算。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10

技能目标:能测量周围的事物,提高估计物体长度的能力。

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合适地运用长度单位。

情感目标:体会到身边的数学知识,会用毫米,分米刻画日常生活重的事物,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教学重点:建立毫米、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单位之间的转化。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测量过自己的身高,今天森林里的动物也测量身高。可是粗心的狐狸大姐没写长度单位,你能帮他填上吗?

动物身高或身长

长颈鹿5

鸽子20

斑马150

熊猫85

狼6

蚂蚁5

蜜蜂10

生填长度单位。

师:谁愿意说说你的答案?

生1:长颈鹿5米,鸽子20厘米,斑马150厘米,熊猫85厘米,狼6米,蚂蚁5厘米,蜜蜂10厘米。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狼不可能是6米,比长颈鹿还长,但也不是6厘米,太短了。师:大家说有道理吗?

生:是的。

师: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合适了,应该用新的单位去表示它。生:用分米。

师:分米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本上看的。

师:看来这题是有争议的,那么蚂蚁和蜜蜂的单位你们同意吗?

生:5厘米的蚂蚁太大了,不可能的。

师:那么这三题都是有疑问的。(在表格上打上问号)

师:我们看前面已经确定的答案,5米,20厘米,150厘米,85厘米,分别是多高呢?用手势比划一下。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米比较大,厘米比较小。

板书:1米=100厘米

揭题:对于一些动物的身高,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表示,需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板书:认识毫米与分米

二、毫米教学

师:那么1毫米究竟有多长?

师出示电话磁卡,指出磁卡的厚度就是1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磁卡,左手两个手指轻轻捏住,右手抽去磁卡,手指的缝隙就是1毫米长。在尺子上找出1毫米,你能找到吗?得出尺子上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生:尺子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活动:和周围的同学把卡叠在一起,可以2张,5张,8张等,量一量是几毫米。这

个环节在上课的时候遗漏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毫米的长度,请大家想一想身边或者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者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米。

师:他说米粒大约长1毫米,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不止的。(师拿尺子给学生比了比1毫米的米粒)

生:一张纸的厚度。

师:其他同学听到了吗?你们怎么看?

生:我觉得一张纸的厚度没有1毫米,可能3张。

师:拿我们的数学课本来验证一下,叠起来几页才是一毫米。

生叠好了以后汇报:4张,8张,12张,7张.师:看来1毫米不只一张纸或3张纸的厚度,在7张左右。

师:1毫米比较难找啊,大家能找找5毫米的吗?

生1:手指头的宽度。(师拿5毫米比)

生2:铅笔的宽度。

师:刚才我们举了5毫米的例子,现在你能把5毫米画下来吗?

生画5毫米的线段。

师:再画10毫米的线段。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生:10毫米就是厘米。(板书:1厘米=10毫米)-

师:再请你画出20毫米,看谁画得快,你是怎么画的?

生:20毫米就是2厘米。

师:认识了毫米以后,我们来认识分米。

三、分米教学

师:大家猜想一下1分米有多长?

生1:是1毫米的一半。

生2:1分米是10厘米。

师:敢于大胆地猜想是很好的。

师:(拿出1分米长的吸管),象毫米一样拿在手上感受一下1分米。

学生感受1分米的长度,并在尺子上比一比,得出1分米=10毫米。

师:找一找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厚度是1分米?

生:铅笔头,信封的宽,师:用分米可以测量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1:手臂的长度。

生2:铅笔盒的宽度。

生3:桌子的宽度,长度。

测量活动。

学生汇报:手臂长5分米左右,桌子宽3分米,长9分米。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里面的“四兄弟”,你能把他们按照一定的秩序排队吗?师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

他们还有自己的英文名字呢!师介绍简写方式。M dm cm mm

师:我们还知道了他们的关系,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那么1米等于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10个10是100。

师:你的意思是10个10厘米是100厘米,所以10个1分米是1米。

用米尺验证。得出1米=10分米。

师:现在我们来确定最后三个单位应该填什么,狼高6分米,比划一下大约多高。蚂蚁和蜜蜂的身长呢?

四、练习

1、小狐狸为了感谢我们,请我们去他家做客,路上还会碰到很多问题。

课件出示:汽车门宽8(),汽车玻璃厚5(),大树高3()

进入屋子:电冰箱高160(),床宽2(),电视机长6(),字典厚25(),书柜高

1(),橡皮宽20()

2、小狐狸看我们学的那么好,还给我们介绍了小知识:

(1)三星SGH-E568手机,拥有86×43×26.3毫米的三围,重量仅有85克,这样的尺寸和重量更能显示出女性用户的审美感。

(2)2004年8月29日,洛玻集团公司成功生产出0.7mm超薄玻璃,填补了我国玻璃工业的一项空白。

(3)“卡努”是今年以来对嵊州市影响最大的一次台风。全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1日全市平均降雨量为119.86毫米,最大雨量点崇仁镇民胜水库达196毫米。师结合示意图介绍降雨量的测量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及分析 篇11

《角和直角》在教材里是第一次出现,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达到对角的初步认识,即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会画角就可以了。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对角有所认识,只是没有上升到系统的知识结构。在小学阶段,他们又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简单的平面几何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材,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折、摸、做、画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角。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3)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尺。

(2)学生每人准备不规则纸片、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小棒、图钉。

五、设计原则

学习数学是为了应用,它来源于实际生活,又为实际生活服务。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如“角”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由角组成的各种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学生对角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说角、找角、折角、画角、做角和练一练等活动进行教学,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课本第38页的动态主题图。让学生们看看图上都有些什么,并鼓励同桌之间互相说。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态演示,引导学生的发现逐步由实物过渡到角。如做操的同学伸开两臂组成了角、老师三角板上的角、老爷爷剪刀上的角……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再作个小结:这样一个图形(课件同时演示动态角),叫做角。(板书课题)

对于角,孩子在生活中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利用教材资源给出的情景教学,使学生看到熟悉的画面和知识,既尊重了教材,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桌互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发现和用语言描述生活里的数学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折角,亲手体验

首先,在开始上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纸,动动脑筋,看谁能用手中的纸折出一个角?再把你们折好的角贴在黑板上,并简单说一说折法。”学生折好角,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并讲述了折法后,教师应注意多展示大小不同的角。折角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展示其作品,使学生感受到被重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你们折的角真多啊,各式各样的,现在同桌之间交换作品好吗?摸一摸角的边有什么感觉?再用尖尖扎扎手,你又有什么感觉?”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先把自己的感觉说给同桌听,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可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抓住时机介绍顶点、边的相关知识。最后,教师做小结: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

通过折、摸、展示、扎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角的组成,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知识记忆自然就深刻了。

3.画角,加深认识

教师可以在学生已经认识角,并且会折各种各样的角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把角画出来。首先,教师口述角的画法:在一个点上,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所组成的图形就是角。其次,学生根据教师口述的方法试着画角。教师可以一边请5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示如何画角,一边在教室里巡视其他学生画角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教师还可以请画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协助巡视,争取每组都能请出一个巡视代表,形成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气氛。在学生结束画角之后,教师要及时给予点评:黑板上这些角画得都不一样,他们都画对了吗?经过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再集中他们的反馈意见,最终得出结论:他们都画对了。教师可以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第二次独立画角,要求和第一次画的不一样。

在画角这个环节,教师没有示范,而是在通过说角、折角的教学以后,告诉学生画角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老师教的方法,自己尝试画角。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对方法的理解也是不同,所以画出了各种各样的角,这是一个亮点,避免了“依葫芦画瓢”带来的缺点,即学生没有求异的思维,没有创新的意识。学生通过第一次半独立尝试画,第二次独立画,尤其教师请学生协助巡视,充分调动了学生画角的积极性,潜意识中学生都在进行着画角比赛,教学效果非常好。

4.做角,体会变化

教师在学生们已经认识角、会画角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做角的欲望。

(1)分组合作带学生做活动角

首先教师做示范,用两个5厘米长的细纸条和一个图钉做角,学生互相帮忙做活动角。

教师问:“看一看自己和其他同学做的活动角,比一比谁的角大,说一说为什么这个角大,那个角小?”学生们兴致勃勃,一名学生说:“我的角大。”另一名学生说:“我的角比你的大,因为我……”学生们在争先恐后的回答中,逐渐明白了活动角的张口与角的大小之间的关系,即活动角的张口越大,角也越大。

(2)让学生用小棒摆角,然后在边上加小棒,加到小棒用完为止

教师问:“同一个角,它的边变长了,开口变大了吗?”并让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在学生讨论之后,教师总结:角的大小和开口有关,和边的长短无关。

讨论的课堂会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和发表自己观点的平台,学生在经历了做角、摆角、观察角的开口大小和边的长短后,深刻体验到角是有大小内涵的。这样,学生才会学得有趣、学得有效,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归纳比较角大小的方法了。

5.练习,归纳知识

(1)出示课本第42页,学生用手势表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2)学生在书上标标有几个角。

6.总结,欣赏所学

在课程结束时,教师问:“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学生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自己这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总结这堂课所应学的知识,即一个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画角时从一个点开始,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一个角;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开口越大角越大,但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教室里、学校里随处可见角,由角所组成的图形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由角组成的各种美丽的画面,请学生们欣赏这些美丽的角。

让学生感受数学里的美,体会数学美无处不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他们美好的情操。

七.总结

这节课是以多种活动让学生感受角的特点,从而认识角、掌握角的初步知识。教师通过6个步骤引导学生以旧知发现新知、归纳新知。6个教学步骤中有3个步骤属于实践操作,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形象认知特点。其中,在步骤4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角、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来分散难点。整节课教师都注意给学生一个观察和表现的平台,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动手操作环节的活动较多,学生讨论的时间较少,今后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12

识》课堂实录

教育理念:相信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学内容:教科书6061页的例

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方法:指导自学法。学具准备:直尺、皮尺各一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师:上个月咱们学校举行了校秋季运动会,咱们班杨明在哪一项比赛中获得第二名? 生:800米赛跑。

第 1 页 师:在刚才这位学生的回答中有一个长度单位,谁听出来了?是什么? 生:是米。

师:你知道一米有多长吗?用手势表示一下。(生展开双臂用手势表示)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这个长度单位?

生:测量黑板的长。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生:测量大树的高。

师:你们还学过哪个长度单位? 生:厘米。

师:你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在直尺上找出来。(生在直尺中指出来)

师:在日常生活中,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 生:测量课本的长和宽。生:测量文具盒的长。生:测量铅笔的长。

师:用厘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生测量)

师:结果是多少厘米? 生:半厘米。

第 2 页 生:不到1厘米。

师:用什么样的单位测量就能得到精确的结果? 生:用比厘米小的单位测量。

师:比厘米小的单位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0页,仔细阅读60页的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划下来。(生仔细阅读,认真划重点句子)

二、指导自学 认识毫米

师:同桌3人交流一下你划的句子。(生同桌3人交流)(指名全班交流)

生: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是1毫米。

师:大家在书中划的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指互相看)

师: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生认真的数)生:1厘米有10毫米。

师:大家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在直尺上指互相看)

师:在直尺上数一下,1厘米有多少1毫米?

第 3 页(生数)

生:1厘米有10毫米。师:2厘米有多少毫米? 生:2厘米有20毫米。

师:大家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的长度。(生用手势表示)

师:说说你对1毫米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太小了。

生:几乎无法用手势表示出来。

生:跟我的牙缝差不多。(同时张嘴让大家看他的牙缝)生:1毫米跟1分硬币的厚度差不多。生:1毫米太短了。

师:用毫米这么小的单位可以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呢? 生:测量橡皮的厚度。生:测量男生头发的长度。生:测量铅笔的厚度。生:测量板凳面的厚度。

师:三一班有个学生的凳子坏了,他爸爸想帮他做一个,和你座的一样的凳子。但不知道板凳面的厚度,你们帮他测量一下。

(生用直尺测量自己坐的板凳面的厚度)生:我的板凳面是17毫米。

第 4 页 生:我的板凳面是18毫米。师:为什么你们测得的结果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坐的板凳面有厚有薄。

师:认识了厘米的小弟弟毫米,厘米还有一个小哥哥是分米。想认识吗?大家自学61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

三、指导自学 认识分米

师:大家将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划下来,同桌交流一下。(生认真划重点句子,认真交流)(指名全班交流)生:10厘米就是1分米。师:你为什么把这句话划下来? 生:这句话告诉了我1分米有多长。

师:大家在书上画的尺子中指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看看。

(生认真的指,互相看)

师:拿出皮尺,在皮尺上指出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认真的指,互相的看)

师:在皮尺上数一下1米有多少1分米?(生认真地数)生:1米有10分米。

师:用手势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互相看看。(生用手势表示,互相看)

第 5 页 师: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分米? 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生:测量课桌的高。

师:后勤主任准备给电教室的每张桌子做一个桌罩,以保护桌面,大家说做之前需要测量什么? 生:测量桌面的厚度。生:测量桌面的长和宽。

师:第一组的同学以毫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厚度,第二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第三组的同学以分米做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宽,同桌3人合作测量。(生合作测量)汇报结果:

生:桌面厚8毫米。生:桌面长12分米。生:桌面宽7分米。

四、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我认识了毫米和分米。

生:我知道1毫米和1分米分别有多长。

生:我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认识毫米、分米

第 6 页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周长的认识课堂实录 篇13

1.电脑出示:三个花坛(图略),三个小朋友先后绕各自的花坛(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花坛)走一圈。之后——

师:如果三个小朋友以同样的速度,同时出发绕各自的花坛走一圈。你猜,谁最先走完一圈?请用1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三角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2个手指示选择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用3个手指表示选择绕五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在经过观察和思考后,大家用打手势的方法表示出自己的选择。大多数学生选择了1,也有选择2或3的。

师:看来,大家的选择不尽相同。下面,请前后6人为一个小组,说说各自选择的理由。

生1:三角形花坛虽然只有三条边,但是,它的每条边都是很长的,而五边形花坛虽然有五条边,但是每条边都是很短的,所以,我认为绕五边形花坛走的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生2:我也觉得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因为五边形花坛的一条边是三形花坛一条边的一半,三角形花坛还多出半条边,所以,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

师:如果五边形花坛的边长真的是三角形花坛边长的一半,那么,绕五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可是,我看上去好像是超过一半的。

生3:我认为绕四边形花坛走的小朋友会最先回到起点,因为四边形花坛的四条边都比较短的。

大家互相争执着,谁也不让谁。这时,教师让电脑演示,同学们的眼睛注视着屏幕上的三个小朋友。随着绕四边形花坛的小朋友最先回到起点的瞬间,学生中发出“耶——,我猜对啦!”的欢呼。

生2:老师,我刚量错了。

师:你刚才是怎样量的呢?

该学生重新进行演示。原来,他是举着一把直尺,手指指着尺上的刻度,按着同一角度,眯着小眼睛在进行着远距离的测量。

师:这样测量的误差是很大的。不过,你挺会动脑筋的!

师:猜对了,当然很高兴。可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生1:五边形的边比三角形的边短,可四边形比五边形还少了一个边。

师:那三角形比四边形还少一条边呢?

生2:是看距离。

师:是看什么的距,是看一条边的长度吗?

生2:不是的。是看整个图形的——周长。

师:(故作听不懂地)他刚才说了哪个词?

有位学生指着手中的尺说,说了这个“尺”,逗得家乐呵呵地笑开了。这时,其他的学生补充说,他刚说的是“周长”。教师结合回答板书:图形的周长。师:周长——,是什么意思?你能结合刚才的花坛来说说周长的意思吗?

生1:周长就是每条边长度的意思。

师:那么,一个三角形有几条周长?

生1:三角形有三个周长。

话刚出口,一些学生笑了,并表示不同意,说三角形有一个周长。

生2:三角形的周长,是指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总和。结合回答,电脑进行演示,先去花坛显示出三角形,再顺次出示三角形的三条边。

师:四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呢?五边形呢?

生3:四边形的周长是指四边形四条边总共的长度。五边形的周长是指五边形五条边长度的总和。

结合回答,电脑显示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周长。

师:上课之前,我说过你们自己会发现新知识的,事实证明你们是行的!“周长”这词是你们说出来的,而且经过交流,相互启发,用自己的话正地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2.师:(电脑出示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请说出三角形花坛的周长。

生:三角花坛的周长是39米。

师:(电脑出示四边形四条边的长度)请说出四边形花坛的周长。

生:四边形花坛的周长是(11+9+6+8)34米。

师:(电脑出示五边形五条边的长度)请说出五边形花坛的周长。

数据刚出示完,有些学生激动地说出五边形的周长是37米。

师:你们的计算速度真快!你们是怎样算的?

生1:我是先记住一个数,等到再出来一个数时加起来,记住后再加后面出来的数。

师:和我的方法样。求五边形的周长只要把它的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你们都是这样的吗?

生2:我是这样想的:有三条边都是7米,两条边都是8米,所以,我先用7乘以3等于21,再用8乘以2等于16米,所以,周长是37米。

师:你们真会动脑筋!不仅会计算周长,而且还能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地计算出图形的周长。

师:同学们,三角形的周长我们知道了,四边形的周长我们知道了,五边形的周长我们也知道了。我们所学的图就是三角形、四边形和五边形吗?

生:还有六边形、七边形、八边形……

师:同学们,我想问一下,六边形的周长指的是什么?七边形呢?八边形呢?

生:六边形的周长指的是六条边一共的长度,七边形的周长指的是七条边长度的总和,八边形的周长指的是八条边长度的总和。

3.师:除了用线段围成的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图形外,还有其他的图形吗?请画一画,并指出它的周长。

在学生各自动手画图同时,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画。有的画了五角星,有的画了一个菱形,还有一个学生画了个半圆形(图略)。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生1:半圆形是没有周长的,因为我们都是量直线的。

生2:你别看这个半圆形是一笔画成的,可是,它也是——也是一个形状呀!

师:是形状总是有周长,你是这个想法吗

生2:是的。

生3:因为每个图形都有边,所以应该是有周长的。

生4:我得应该有周长的。

师:那怎么算呢?

生4:我觉得是很小的,应该是零点几。

生5:我觉得这个图形没有周长的,因为这个半形上面的线是弯的,我们没有办法去量它的长度。

师:噢——,这位小朋友认为没有办法去量它的长度,所以这个图形没有周长。

这时,同学们情绪激动地争开了,有些学生情不自禁地喊着:有,有的生1:可以用半圆形的尺来量。师:你们看到过半圆形的尺吗?

许多同学都说有的,就在此时,有位学生高举起一把量角器说“这就是半圆形尺,可以量半圆形的周长的”。引起会场内的一片笑声。

师:(从小朋友手中接过量角器)这是一个量角器,是用来量角度的大小的,我们小朋友以后学习的呢!

师:这条弯线的长度是不好量的,看来——还是刚才的小朋友说得对,是没有周长的。

生2:不对,是可以量的。因为半圆形是把一条直线弯一弯就行了。

师:听明白他说什么了吗?

生3:听明白了,只要把半圆形的线弯直了,就可以量了。

师:我们小朋友很好,不但自己积极开动脑筋,而且还能认真倾听别的同学发言,得到启发。

教师边说边随手用一段电线紧贴着黑板上的半圆形围了起来,然再把围成半圆形的电线拉直成线段,测量出它的长度,问学生测量到的长度是什么。学生回答说是这个半圆形的周长。

生4: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这圆形有没有周长?

教师没有直接作出回答,而是把问题抛向了大家——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圆形有没有周长?

许多的小朋友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有——

师:刚才有同学说,是图形都有周长,对吗?

同学们回答:对!

师:不管是角形、四边形、五边形,还是黑板的五角星、半圆形等,是图形就有周长,对吗?

众学生语气坚定地回答:对!

师:这话是你们说的?

众学生又一次响亮地回答:是!

师:你们对自己所说的话是要负责任的,敢于负责任的把手举起来。

同学们勇敢地高举着手,教师转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角。

师:这个图形有周长吗?

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让一位说“有的”的小朋友去指出“角”这个图形的周长。该生指着角的两条边说,只要把这两条边的长度加起来。他的回答,引起其他一些同学的反对。

师:周长的“”是什么意思,我们小朋友经常会在操场上跑一周或者说一圈,是什么意思?

生5:一周是连起来的。

师:(指着角)这个图形有没有连起来?什么样的图形才有周长?

生6:一个要连起来的形,也就是封闭图形,才有周长。

师:是呀!一个封闭图形周围长度的总和,是它的周长。4.师:给出一个图形,你会计算出它的周长吗?

出示:(图略)

让每个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动手测量,并尝试计算上面各图形的周长。之后进行汇报和交流——

师:当你看到这个题目时,说说你先是怎样想的,再是怎样做的。

生:我先看这个图形是不是一个封闭图形,是封闭图形的,我再去量出每条边长,计算出周长。

师:好!请汇报。

生1:第一个是三角形,量出的边长是2厘米3厘米和4厘米,它的周长是9厘米。生2:第二个图形是四边形,它的四条边的长度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周长是10厘米。师:(指着长方形)这个图形你量了几条边,它的长是多少?

众学生积极举手,有的嘴里发出“唉、唉”的声音,以引起老师对他的注意。

生1:我量了两条边。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有少数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生2:我量了四条边。

师:我也这样想的。因为长方形的周长是指四条边长度的总和,所以,要量出它四条边的长度。从周长概念出发思考问题,好!

生3:他这样量太繁了,因为长方形有两条边是一样长的,量四条边是浪费时间。

师:你们觉得这位小朋友回答得怎样?

许多小朋友都说“好”。

师:是好。好就好在他运用以前学到的知识——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只需量出两条边的长度,就能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他量的是哪两条边吗?

生4:只要量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

师:知道长方形的和宽,你能列式计算吗?

生1:先算5乘以2等于10,再算3乘以2等于6,再用10加6等于16厘。

结合回答,教师板书综合算:5×2+3×2=16(厘米)。

生2:我是先算5加3等于8,这是一条长与一条宽,长方形还有一条长与一条宽,所以只要用8乘以2,等于16厘米。结合回答,教师板书综合算式:(5+3)×2=16(厘米)。

生3:我觉得从5里拿出1去给3,这样都变4,四四十六。

师:你真会动脑筋,进行起巧算来了。好!

5.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上的图形。有的四边形,计算它的周长必须量出它的四条边的长度;有的四边形,计算它的周长只需量出它的两条边的长度;有没有这样的四边形,计算它的周长只需量出它的一条边的长度?

同学们积极思考着,不一会儿,大家争着要求发言有些学生忍不住说出——正方形。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怎样计算?

学生很快回答出10乘以4等于40厘米

生:还有菱形,只要量出一条边的长度就能计算出它的周长。

师:你还认识菱形,回答正确,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下课的铃声响了,是下课还是继续上课?

生:(众学生)继续上!

师:好!就听大家的。

出示:(图略)

计算草坪的周长。

师:用怎样的方法很快能计算出它的周长?生:用24加16的和再去乘以2。

师:这样计算好在哪里?

生:因为24加16是整数。

师:24和16本身都是整数,整数加整数当然是整数!

生:不是的。因为24加16的和是整十数,这样计算就方便了。

师:有道理。我们小朋友不仅能计算出草坪的周长,而且还动脑筋用简便些的方法,真行!

师:如果从草坪中划出尽可能大的一块,用来造一个正方形花坛,你能知道花坛的周长是多少吗?这个问题,课后你们可以去思考。《倍的认识》教学实录与评析

仪陇县马鞍镇小学校:吴旻

执教

仪陇县马鞍镇小学校:苏秀华 评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50页。教学目标:1.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会“倍”的含义,理解“几份”、“几个几”和“几倍”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游戏

师:上课之前,咱们一起来玩一个拍手游戏,谁愿意到前面来和老师一起玩?(找一名学生)

师:我先拍,听,我拍了几下?

生:2下。师:请你拍3个2下,其他同学判断对不对。师追问:你是怎么拍的?

生:我连续拍了6下。

师;谁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一听就知道是3个2下? 生:2下2下地拍,拍出3个2下。(学生演示)师:那我们就用这位同学教的方法试试看。(开始)

师: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大家一起拍出2个3下。小游戏好玩吗?(好玩)课外活动时,你可以和小伙伴一起玩,好不好?(好)接下来我们开始上课!

【评析:“温故”是课堂教学起始的重要环节,它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前通过拍手游戏,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的同时又复习了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倍”形成知识的对接,为沟通两者的联系做好铺垫,为“倍”的认识打下基础。】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感知“倍”

1、出示主题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在丰收的季节里,勤劳的小兔子也忙着收获呢,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兔子拔萝卜”主题图

师:小兔收获了什么? 生:萝卜

师:它们收获了几种萝卜?

仔细数一数它们分别有几根?

生: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边汇报边贴)

师:根据每种萝卜的根数,你能找到它们之间相比较的关系吗?

生: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根。

胡萝卜比白萝卜少8根…… 师:刚才大家找的是两种数量相差的关系,两种数量作比较的时候还有一种新的关系,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种新的关系“倍”(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开门见山引出主题图,寻找里面的数学信息,通过让学生比较胡萝卜、红萝卜和白萝卜的根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 师:孩子们,我们首先来研究胡萝卜和红萝卜,观察胡萝卜有几根?

生:2根。

师:红萝卜有几根呢?

生:6根

师:如果我们把胡萝卜的2根看作一份,板书:(2根一份)那么6根红萝卜有这样的几份呢?

生1:3份(追问:你怎么看出是三份的呢?)生2:我是用分一分的方法。

师:请你上台来分一分。(生上台动手分一分)

师:你真是爱动脑的孩子,还有谁是用其它方法看出的? 生:我是用圈一圈的方法看出的。师:请你来圈一圈。(生上台圈一圈)

师:我们一起来摆一摆,圈一圈,数一数都可以看出红萝卜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有3个2根。(板书:3个2根)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我们就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师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能随着老师一起说一说吗?(师边指着板书边和生一起说)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3倍关系的?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看作一份,红萝卜有3个2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师:你表达的真清楚!还有谁说说你是怎样看出3倍关系的?(抽生回答,并及时评价)

师:你们都会说了吗?(会)和你的同桌说一说,说完后就坐好。

师:提问: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找到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的?

生:摆一摆,还有圈一圈。

师:是啊,用摆一摆,圈一圈让我们更明显地看出两种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多好的方法啊!

3、进一步感知“倍”

师:你能用摆一摆,圈一圈方法来找出白萝卜与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呢?(课件出示胡萝卜和白萝卜的图,完成练习纸上的第一题),圈一圈,填一填。

师巡视,并指名学生上台板演。

师:孩子,白萝卜和胡萝卜比,你认为该怎样圈?(生操作:2根2根地圈)追问:你为什么要2根2根地圈?

生:因为胡萝卜有2根,我们把它看作一份,所以要2根2根地圈。(师生及时评价)胡萝卜有2根,白萝卜有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师根据发言,完成板书)

师:我们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同样找到了白萝卜和胡萝卜之间的倍数关系。

【评析: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一份数”、“几份数”,在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三、多角度思考,理解“倍”

1、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师:(课件不断变换白萝卜的根数)老师现在可要考考大家,看谁眼快口快。准备好了吗?(课件出示)如果还是跟胡萝卜比,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生:6个2根)

师: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生: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

师:好,现在白萝卜有几个2根呢?(课件出示10个2根)师:(课件显示白萝卜变成2个2根)现在呢?(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你还能接着举例吗?

生:如果白萝卜的根数是15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15倍。-----

师:好,很会举例,如果白萝卜有50个2根呢?100个2根呢? 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说发现。

师小结:看来大家都体会到了,只要胡萝卜是2根这个标准不变,白萝卜的根数有几个2根,那么白萝卜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评析:在同一情景下,通过改变白萝卜的根数,让学生体会感悟标准量不变、比较量变化、几倍数也发生变化,再由学生自主举例,较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你们有什么发现?”这一问题的提出,再次点燃了学生的思维之火,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对“倍”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改变标准量理解“倍”。(1)师:课件出示:请接着看,兔妈妈又拿来一根胡萝卜,现在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谁来说一说?

生: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师:怎么看出来的,谁来说一说?

生:胡萝卜有3根,看作一份,红萝卜6根里有2个3根,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2)师:你观察的真仔细,小红花奖励给你。刚才我们都是跟胡萝卜比,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又是2倍呢?4人一小组,讨论讨论。

小组交流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来说说为什么?

生:我认为胡萝卜原来是2根,兔妈妈又拿来了一根就变成3根了,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2倍。

生:左边图胡萝卜是2根,红萝卜有3个2根,所以是3倍,右边那幅图胡萝卜有3根,红萝卜有2个3根,所以是2倍。

小结:太棒了,你们会对比着来分析了,因为每份的根数发生了变化,分的份数也就发生变化。所以几倍也就发生了变化。【评析:在前一变化的基础上,改变胡萝卜的根数,红萝卜的根数不变,几倍数也发生了变化,再通过对比讨论,让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的相同点,既以一方作标准为一份,另一方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使学生在不断对比与反思中,层层深入地理解“倍”的本质与内涵。】

四:巩固练习,应用“倍”

1、掌声中的“倍”。

师:孩子们今天的表现太棒了,老师想用掌声表扬大家,不过掌声有点特别。请仔细听。

师先拍4下,聪聪也想用掌声来表扬大家,听一听。

课件播放拍出2个4下,并提问:聪聪拍的是老师拍的几倍? 师:谁听出来了?

生:2倍。

师:大家很厉害,都听出了聪聪拍的是老师的2倍,用耳朵都能发现倍。明明说,他拍的是老师的3倍,我们来听听是这样的吗?(课件播放小男拍2个4下,一个3下。)生判断,说理由。抽生正确拍出老师的3倍。

2、花朵中的“倍”。

师:接下来有新的挑战哟,准备好吗?(课件出示红花与黄花)

师:请看

师: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生:先圈一圈,再填数。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请孩子们在练习纸上先圈一圈,再填数。

师:老师看到很多孩子都已经完成了吗?(完成了)谁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圈的?

生:我是4朵4朵圈的。

师追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要4朵4朵地圈? 生:因为黄花有4朵,所以要4朵4朵地圈。师补充:也就是说,你把谁的朵数看作一份? 生:黄花(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3、跳绳中的“倍”。出示课件:

师:估一估,长跳绳的长度是短跳绳的几倍? 生:3倍(抽多名学生汇报)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用眼睛估量了一下,感觉一根长跳绳有3根短跳绳那么长!

师: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课件演示)

师:我们把掌声送给自己。接下来的任务会更艰巨,你们敢挑战吗?(敢)

4、图形中的“倍”

课件出示:不同颜色的圆片。师:图上有什么?(圆片)

师:图上有3种不同颜色的圆片,你能很快说出它们之间倍的关系吗?

生:不能。师追问:为什么不能?生:太乱了

师:那现在呢?(出示课件)

同桌交流:互相说一说,你找到了哪些倍的关系? 师;都交流好了吗?谁愿意说说你找到哪些倍的关系? 师生订正。

5、课后延伸: 3根和10根的几倍关系

师:孩子们今天的学习太棒了,请看第一行有3根小棒,第二行有10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请同学们摆一摆。

师:看来第二行的小棒是第一行的3倍还多一根,那你们有什么办法,通过改变第二行小棒的数量,使它们成几倍关系呢?课后大家动手摆一摆。

【评析:设计的题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在比较、表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内化了“倍”的概念,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体验,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思维得到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而且体验到了数学的魅力。最后一个练习的设计,还激发了学生去探求新知的欲望。】

五、课堂小结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看来这节课你们对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几倍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请你谈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小结:在找两种数量相比的几倍关系时,我们先要找到比的标准,把它看作一份。再用圈一圈,摆一摆、量一量〃〃〃〃〃〃〃的方法找到另一种量有几个这样的一份,就是几倍。

【总评】:

“倍的认识”一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起始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主要是要求学生初步感知倍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倍是指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对“倍”的接触机会也很少,没有生活经验的积累,而教材中也没有给“倍”直接下定义,而是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操作、比较,从而得出两数之间的数量关系,体验、明白“把什么当作标准量(1份),有几个这样的1份,就是这样的几倍”,从而逐步建构“倍”这一概念。吴老师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结合课标要求,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教学上突出以下几点:

一、活用教材,建构“倍”的概念。

1、利用教材情境,初步感知“倍”。

课的开始,老师充分利用主题图中小兔子收获萝卜的情境,引导学生从中提出寻找数学信息,提出:“三种萝卜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吗?”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两个数量之间的比较,顺势揭示课题,探讨两个数量之间的几倍关系。课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理解一份、几个几和几倍之间的联系。学在这样的观察、操作、交流中经历了“倍”的概念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倍”的含义。

2、建立直观模型,深入理解“倍”。

教学中教师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解释倍的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倍,在比较中深化对倍的认识。例如,标准量(1份)不变,改变比较量,以及改变标准量(1份)比较量不变等活动中体会“倍”的变化,师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隐藏着相同点,寄一一个数量为标准(1份),另一个数量有这样的积分,就是几倍,在变中求不变。在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从“形”到“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倍”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2、建立直观模型,深入理解“倍”。

教学中教师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解释倍的本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倍,在比较中深化对倍的认识。例如,标准量(1份)不变,改变比较量,以及改变标准量(1份)比较量不变等活动中体会“倍”的变化,师学生感悟到在不同数据背后隐藏着相同点,寄一一个数量为标准(1份),另一个数量有这样的积分,就是几倍,在变中求不变。在建倍的直观模型的学习活动中,从“形”到“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了“倍”概念的本质与内涵。

二、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包括: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推理思想、变与不变思想等21种。在这节课教学时,老师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图形入手,使抽像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看图到圈图再到用数字说出几倍关系的过程和后面的练习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另外,在初步感知倍的时候,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圈一圈等方法,理解红萝卜里面有几个2根,这一教学中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中的分类思想。再改变比较量和改变标准量理解“倍”的本质和含义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渗透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三、练习设计有坡度,灵活巧妙。巩固练习题构成了本节课学生内化知识系统,老师在练习设计时既突出学生作业完成的规范性,又注意练习内容设计的层次性、多样性、开放性和趣味性,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拓展的空间。如:掌声中的“倍”,让学生通过听来判断几倍关系是否正确,并进行交流改正。后面的圈一圈,估一估,摆一摆从多个层面去练习,去理解“倍”的含义,并正确运用。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题的拓展,让学生体会“倍”不仅仅停留在“几倍”的概念上,“倍”还可以是“几倍多几”或“几倍少几”,为以后进一步深化倍的认识做了伏笔,使学生的思维又进入另一高度。老师组织的练习过程是学生深度参与思维活动的过程,整节课始终洋溢着浓浓的数学思考味。

上一篇:小学三年级作文:坐火车下一篇:读钱学森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