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1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认识直角。直角和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周围许多物体的表面都有直角。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复习角、认识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时从寻找周围物体表面中形如课桌表面的角入手,揭示直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直角,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从同学们所熟悉的练习本、手帕等物体抽象出图形,并拿练习本上的角对比周围的角,如:黑板面的角、门框、红花台、桌面的角等,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兴趣高涨的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通过实践,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这时我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是角的一种。由于学生感知充分,所以记忆也深刻,并且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在他们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活动角一边的旋转,得出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学生学会判断直角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
第三层次,学画直角。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较大的困难,画出的直角不标准。结合课中出现的问题,我练习了多个判断是不是直角的练习,通过练习,大多数学生掌握的很好,全部学生可以正确的画出直角,并保证正确使用三角板画角和直角。
主要不足:
1、在布置学生预习时,没有通过问题的有效设置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例题中的重点词句,导致学生交流时发言不够踊跃。
2、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时候,却遇到了问题,学生拿三角板却知道怎样摆放,我一味地加强指导和示范作用,但学生缺少实际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在总结时没有完全信任学生,总担心学生讲得不好不完整,少给你学生展现自己的机会。
数学课的课堂不一定非要按部就班的按常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走好每一步,而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自由人,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决定怎么学,怎么做。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随机应变,做好这个护航者的使命。我还需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篇2一、让学生学身边的数学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我们都知道,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练习题,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使学生体会自己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在上面联系实物认识直角的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到引导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角是直角,而是让学生拿数学本上的角与周围的角比一比,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走下座位找自己喜欢的角来比较。有的学生与桌面上的角比,有的学生与黑板上的角比,有的跑去与墙纸花纹上的角比……结果发现这些角都是一样大的(也就是两个角的顶点、边都分别重合了)。这时我们再告诉学生这类角就叫直角,学生感知充分,记忆深刻,让知识来源于熟悉的生活,所以直角已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创新发展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知活动凸现出来。
(一)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数学,而不是用眼睛“看”数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让学生在动手、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在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到实物上去感知,让他们找自己喜欢的角比较,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去发现,留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后来的一切活动都是那么“顺其自然”。
(二)发挥合作优势,改变评价方式
在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整节课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这需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合作时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折直角”和“画直角”的片断中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折直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找到了判断直角的方法。在“画直角”的片断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互相改进画法,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篇3前面因为赛课,给孩子们提前上了《认识角》,所以上到这一单元时,再没有进行新授,而是在上《认识直角》之前布置完成《认识角》的练习册,可是结果让人很失望,感觉那节课是白上了,因为批阅过程中发现练习册做的一塌糊涂,为了不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不得不花一节课的时间,就练习册上的习题来对《认识角》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认识直角》新授课上,对角的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之后,呈现了学三个学生身边的生活物品,教科书,黑板,三角板,引入了新课,由课件出示红线描出物品上的直角,向学生介绍这些都是直角。
过程,既然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直角的过程,是直观认识直角的活动之一。趁热打铁,利用习题,让他们辨认直角。之后抛出问题,那么比直角小的角叫做什么角?引出锐角,那么比直角大的角又叫做什么?引出钝角。
在知道了三种角的定义之后,是课件习题请他们出示的图形是直角还是锐角还是钝角,引出问题,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要先达到,要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对验证。
然而这节课上的并不顺畅,在游戏找直角:直角转转转的过程中,我的待优生,尤其是陈文丽,确是找不到直角的,几次三番的引导讲解,最终还是找的很困难。在辨认直角、钝角、锐角的时候,也辨认的不好,主要是她不会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所给角的一条边重合,哪怕是我手把手的教,只能后期多练了。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3篇】相关文章:
1.数学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2.《认识直角》教学反思
3.《认识直角、锐角、钝角》的教学反思
4.数学《认识时间》的教学反思
5.《直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范文
6.小学数学《数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7.数学《认识整万数》的教学反思
8.数学课《比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2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一) 请同学们看一部影片片断。 (电脑播放“泰坦尼克”号游轮遇难片断)
谁能告诉大家这部影片片断讲的是什么事情?很多同学都看过这部影片, 那么你知道“泰坦尼克”遭遇不幸时是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
由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 最好的和最常用的方法——报告经纬度 (34°W, 45°N) , 救援人员就根据 (34°W, 45°N) 这一对实数找到了出事的位置, 抽象得出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数学问题。
(二)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 你们能不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的例子呢?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三) 提出问题:
究竟如何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接下来介绍笛卡尔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早在1637年以前, 法国数学家、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认为希腊几何太过抽象, 而代数太过于遵守原则和公式, 计算过于繁杂, 所以他提出把代数应用到几何。一次他生病了躺在床上呆呆的望著天花板, 突然看见一只蜘蛛正忙着在墙角结网, 他想这只悬在半空中的蜘蛛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表示它的位置呢?。笛卡尔联想到了经纬度并得到启发, (电脑动画演示) 地理上的经纬度是以赤道和本初子午线为标准的, 这两条线从局部上可以看成是平面内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所以笛卡尔的方法是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 其中水平的数轴叫x轴 (或横轴) , 取向右为正方向, 铅直的数轴叫y轴 (或纵轴) , 取向上为正方向, 它们的交点是原点, 这个平面叫坐标平面。 (电脑高亮显示坐标轴、原点、坐标平面) 任取平面内一点, 如何来描述它的位置呢?
(电脑动画演示) 过点A作x轴的垂线, 垂足对应的数是3, 过点A作y轴的垂线, 垂足对应的数是4, 这样得到了一个矩形, 根据矩形对边相等, 可知3刻划了A点离开y轴横向位置叫横坐标, 4刻画了A点离开x轴纵向位置叫纵坐标, 合在一起叫A点坐标。注意:横坐标写在纵坐标的前面, 它们是一对有序实数。像这样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 (板书课题)
设想:通过这样的导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趣味问题,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从情景感受进入理性的思考中。通过课件使学生了解到自己此刻在与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研究同一个问题, 更加更加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兴趣, 而笛卡尔在重病的情况下仍然在思考数学问题的精神也可以激励学生们在学习数学中更具有学习动力, 坚持不懈, 体现了本节课情感态度目标的设计思想。
二、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略)
三、小结
下面我们共同总结这节课,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答: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等。
这节课的反思:
1、突出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 我深入研究教材, 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景;对学生的探索给与引导和帮助三个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特别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景方面, 增强了探索内容的趣味性, 同时根据探索内容, 合理运用做游戏、竞赛与表演等方法, 增强了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2、明确分工的合作学习。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是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同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巩固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和掌握, 有效地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 全班同学共同进行一个游戏, 并提出了三个问题——体现合作应有组织;根据坐标描点, 全班同学分成四组, 描点, 绘图形, 并且分别派代表用视频展台展示自己组的成果, 并看看别的小组同学做出的是什么图形——体现合作应有分工, 合作中应加强交流。
3、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建构。在这节课中, 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组织、引导、帮助、促进等作用, 促进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如了解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产生和笛卡尔的生平事迹后, 我们可以用一条数轴表示一条直线上某个点的位置, 那么如何利用数轴能表示平面内的点的位置呢?根据刚才看过的课件, 学生对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学生讨论研究后通过课件演示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跟随课件的一步步的演示, 一齐动手, 练习画出直角坐标系并确定A、B、C、D四点的位置坐标及所在象限, 彻底解决了导入环节中的问题, 同时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理性认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只有学生经历了主动建构过程, 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才是最深刻的。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反思的认识 篇3
【关键字】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水平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反思与教师成长的关系,也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何谓“教学反思”?概而言之,教学反思,即教师自觉地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滲透于教学的过程中。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主要是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反应、教学问题等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总结、提炼,它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课后的教案反思主要围绕教案的成功点、不足以及值得回味的内容展开。
(一)记教学中的得,特别是亮点
将教学过程达到预先设想的教学目标、良好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有效的教学情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充分调动、恰当的教学手段、开放的教学过程等及时记录下来,日久天长,经验积少成多,可供以后教学时参考,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和完善。
特别地,这节课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亮点和特色,整理出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最基本的教后记内容。
(二)记教学中的失,特别是败笔
把教学中不够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够灵活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的教学策略、缺乏深入思考的情景创设、沉闷的教学气氛、不恰当地教学评价、处理突发事件的失误等记录下来,并及时查找这些失败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
(三)记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特别是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新观点
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火花的迸发、有创新的独到见解、好的方法和思路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让这些好思想、好方法得以推广和应用,又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还有利于教师教学思路的拓宽。同时,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同龄学生在学习类似内容中的思维特点和规律。
(四)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记下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及作业中、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地方,由此进行判断和分析,寻找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并对其做出深刻的反思和剖析,同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这是进一步开展教学的重要参考。
(五)记教学中的突发事件的处理
把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记录下来,并对突发事件的应变处理情况记录在案,日积月累,教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对于今后进一步备课、上课,都是一次提升,更是对个人教育机智、教学艺术的一次净化和升华。
(六)记教案的改进
教案的改进其实也是教后进行教案反思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记录教案中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找出教案中需要进一步修改和调整的内容,使教案更加完善、合理。
直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4
直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同学认识了角并会画角的基础上学习直角的。知道直角也是角,而且是角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角。
在认识直角的教学中,同学学起来都比较轻松,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这也是我预想到的。所以,在教学时,我把重点放在了画直角和数角的内容上。
直角,在同学画得过程中都能用三角板的直角画,但是也出现了一个问题:直角的顶点画的不够规范,不够尖。所以,我告诉同学,不要一笔画下来,先画出两条边,然后用直尺延长至两边交错即可,也不要画出头。这时,马上有小朋友说:“老师不对,不对你上节课告诉我们画角时,要从顶点动身画出两条线。”“是呀,是我说的”。“老师,可以用三角板里面的直角画,顶点真的是很尖。于是,我又向同学推荐她的方法。同学们都用这种方法很快的画出了规范的直角。
在数角的环节我先让同学自身找找,好多同学都不能完全找出来于是我提醒同学你能从第一条边动身,发现它有几个角,再从第二条边动身找,有些聪明的小朋友马上找到规律了。“老师跟你教我们数线段的方法是一样的。”多聪明的小朋友呀!已经把上个知识块的迁移到了今天学习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紧密结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直角的表象。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对角的初步认识上帮助学生认识直角。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出示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出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烛光漫步些角都是直角,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周围的物体中找出直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初步认识,而且也启发了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直角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再认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后想想:小朋友们其实是很聪明的,有时自身的教学真的是比较呆板,不能为同学找出更好的方法协助他们学习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自身率先尝试,为同学寻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5
课上,我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等形状的实物,从具体实物抽象出角的图形,再指出在实物上找出来的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出示了不同位置摆放的直角的图形,指明这些角都是直角。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找角”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出更多的直角,既可以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直角的比较形象的认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皮亚杰曾说过: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表象、几何模型,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以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学生初步感知了直角后,我引导学生通过折直角、画直角来加深对直角的.认识,让学生学生在“画”、“做”直角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深刻的体验,这不仅是动手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在脑中形成概念的本质,对直角的概念形成深刻的认识。
在认识锐角和钝角时,我选择将“钟面”作为教具。通过观察钟面上时钟和分钟的转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角的大小变化,再将这些角和直角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建立直观认识,使学生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清晰表象,学会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
最后我还安排了“欣赏美角”这一环节,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角之美,感受到数学之美。
整节课我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性发展的无限空间。整个教学过程,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学生学得轻松、兴趣盎然,又学有所得。
当然,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让学生画直角时,我是直接让学生利用给定的材料(三角尺和格子纸)来画直角的,因为操作比较简单机械,所以也就花时不长,简单带过,实际我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材料,将“画直角”这一活动设计成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画直角的工具和方法。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发展。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初步认识直角。
2、会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
教学用具: 直角三角板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两分钟口算
二、交流前置性小研究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直角的两条边是直的,而且所有的直角都一样。
三、探究新知(教学例3)
1、认识直角
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发现
师举例:你看,我们黑板的角、国旗的角、数学书封面的角、课桌的角都是直角。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提问:你能在三角尺上找到这样的角吗?(学生找角,并指出直角)
师:每个三角尺上都有一个直角找出直角,同桌互相指一指。
2、制作直角
学生思考并动手制作直角(小组内交流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指明学生汇报
生: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3、判断直角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其他同学听一听。
生:在我们的三角板上都有一个直角,要知道那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师:用你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生:数学课本的角,课桌的角,黑板的角、、、、、4、画直角
师: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是怎样画角的?请你用三角尺画一个直角,画好后跟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画直角时,直角的两边不能随便定,要根据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决定怎么画,画完直角后还要标上直角符号,直角符号必须是方方正正的,不能画成弧线。
(1)、指名学生画直角并说说画法。并提问:画直角时要注意什么问题?(2)、归纳直角的画法:直角很特殊,画的时候要用三角尺上的直角画,才会准确,画的时候先画顶点,再点对点,过顶点画两条边。
四、练习巩固
1、你能找出身边的直角吗?你是怎么找的?
分小组找出直角并交流。(用我们手上的直角去对,完全重合的就是直角)
2、完成教材40页做一做的第2题。
板书设计
直角的初步认识
1、画顶点
2、点对点
3、过顶点画两条边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7
(一)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二)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三)通过对一位和两位小数的初步认识,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使学生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小数的读、写、小数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识小数。
1. 创设超市“社会小调查”情境。多媒体展示:超市调查情境图。
师:昨天,老师去超市购物,看见两个小朋友拿着笔和本子在记录着什么。出于好奇,我就上前询问了一下,原来他们在做“社会小调查”———了解一些商品的价格。我看了看,发现他们是这样记录的———
多媒体展示:两张记录单。
师:看得懂吗?(懂)你更喜欢哪张记录单?说说你的看法。
师:是呀,这两种记录各有所长,不过小女孩的这样记录单更简单、明了、方便,很值得我们研究。
多媒体展示:凸显以“元”为单位的记录单。
2. 初识小数,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5.98、0.85和2.60这三个小数。
师:老师把这些数提了出来,像(5.98、0.85、2.60)这样的数,我们叫做———(小数)。
师: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小数点变红。
师:“.”叫做小数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关于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初步认识。
(二)认识小数。
1. 小数读写学习。
(1) 读小数
师:这些小数你会读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师:谁来读一读。
(学生指名读, 再读的同时指导要注意的地方)
多媒体展示:即时展示三个小数的读法。
(2)写小数
师:我们已经会读这些小数了,那这些小数是怎么写的呢?让我们动手来试一试。
板书:5.98元、0.85元、2.60元。
2. 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建构。
师:谁知道, 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板书:5元9角8分、0元8角5分、2元6角0分。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这些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
3.小练。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看得出来你们已经懂得用小数表示价格的方法,那我要考考你们了。你能把下面的价格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吗?
多媒体展示:几元几角几分的题目,并适时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答案。
4. 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现实意义构建。(1)生活举例
师:通过钢材的研究,小朋友们对价格的小数记法已经很清楚了,那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小数呢?
(学生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在哪里见过小数, 老师加以肯定。)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动物界的小数信息, 一起来读一读吧。
多媒体展示:书上第91页的第2题。
师:看来,小数不仅可以表示价格,而且还可以表示身高、体重、速度、路程……生活中的小数真实无处不在!说到身高,你们了解自己的身高吗?想知道李老师的身高吗?(想)我的身高是1米63厘米。
板书:1米63厘米。
师:猜猜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
师:小朋友们猜得非常准确,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李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用1.63米表示。
(2) 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的米尺。
师:这是一张1米长的尺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每份是1米的几分之几?
多媒体展示:1分米长的线段和1分米字样。
师:1分米师1米的几分之几,也就是几分之几米?
师:对了, 1分米是1米的, 也就是米。米写成小数是0.1米。
多媒体展示:1分米=米=0.1米。
多媒体展示:3分米长的线段。
师:这一段是3分米,那3分米等于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呢?
多媒体展示:3分米=米=0.3米。
师:你还能在尺子上找到0.7米吗?上来指一指。
(3) 感知“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师:小朋友们,面对同样的事物,我们只要换个角度,就会有新的发现。
多媒体展示:标有1—100的米尺。
师:现在把1米平均分成了多少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
师: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米)用小数表示是多少米?(0.01米)
多媒体展示:1厘米=米=0.01米。
师:3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米)用小数表示呢?(0.03米)
多媒体展示:3厘米=米=0.03米。
师:那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呢? (0.18米)
板书:18厘米=0.18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表示多少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
板书:米、分米、厘米。
5. 巩固小练。
师:现在知道老师的身高1米63厘米为什么能写成1.63米了吗?
多媒体展示:丽丽测量身高的情境。
师:有位小朋友在测量身高,我们去看看。
师:丽丽的身高是1米20厘米,写成以米为单位的小数是多少米?
师:如果有位小朋友的身高是1.42米,那是几米几厘米?(1米42厘米)
做一做:
1元是10角,7角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元是100分,7分是()元, 还可以写成()元。
1米是10分米,5分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1米是100厘米,55厘米是()米,还可以写成()米。
小数的古今表示法比较: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小数是怎么表示的吗?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展示:P94的古今小数。
师:你觉得用哪种方法表示小数点比较好?
(三)总结延伸。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小数,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其实,关于小数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让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挖掘更多关于小数的奥秘吧!
五、教学反思
备这节课,自己总觉得不知道该把教材挖多深,老教材中的这节课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介绍及小数意义的介绍,而新教材中却把读法和写法给“模糊”了,难度降低了许多。只要求学生会读,没有特别地指导写法,还要求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
课上好后感觉在教学小数的读法、找生活中的小数(课外资料)、小数在价格表示中的含义,这几个环节,学生学得还比较扎实。但在教学长度单位中的小数含义时,设计比较牵强,学生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也不够透彻,以至于在找一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及后来的两位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学生不能讲出。课后想想,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把元角分和长度融合在一起,在价格中就安排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教学,然后针对发现的规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长度单位中可以这样,或者为什么应该这样?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其利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帮助解释,达到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
在设计时,还针对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安排了相对应的练习。这个练习做过后,对本节课难点的突出,肯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可时间不够,没来得及做。现在回想一下,也想不起什么地方可省,由于高度集中精神,以至于上课时自己讲了些什么现在也记不得了。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8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endprint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打下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对角的认识只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只知道角是“尖尖的”,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要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动手指一指,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教材提供了校园的情境图,先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在生活中角是无时不在的:做操的学生张开双臂、足球的门、球场的边界、花匠的剪刀、老师手中的三角板、远处楼钟的时针和分针……教材用颜色标了出来,让学生知道角就在身边。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用小手去指指图中的角,然后,我又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 “盲点”,多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角”的表象;学生在反复的指角中逐渐掌握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最后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又充满了数学味。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活动与他对周围物体的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生只有通过亲身操作获得的直接经验才有利于对角作出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概念与法则。因此我在教学角的大小的环节时,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进一步巩固,然后设计一个让学生亲自动手拉动活动角的活动,由老师叫口令学生来操作:学生两人一组,每组一条绳子,让一个学生用手拿着绳子的中间不动,另一个学生用两只手拿着绳子两头,然后让学生随着老师的口令做动作。老师给出有趣的口令:“角,变!变!变!——变大!”“角,变!变!变!——变更大!”“角,变!变!变!——变小!”“角,变!变!变!——变更小!”学生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于是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时,大多数学生觉得边长的角就大,这时就可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么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角在这册是第一次出现,教学目标有三点: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例1是通过剪刀、吸管、水龙头三个实物来抽象出这三个生活中的角,体现了抽象的过程,教师要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让学生知道角是由一个点和两条边组成的。那么至于顶点是怎样的,边又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教学要求。
四、语言科学性,准确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性和科学性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语言准确,用词严谨恰当,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画角时,“从一点起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不能说“横着画一条线,竖着画一条线”;找角时,“书本的面有四个角”,不要说“书本有四个角”;等等。教学这个单元时教学的语言需要特别重视。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责编金铃)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直角。
2、会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渗透“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服务于生活”的观点。
教学重点:采用多种方法(折纸,用直角尺量,用眼观察)引导学生们初步认识直角,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测量直角和画直角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再次展示上节课学生们折出的角(锐角、钝角和直角各一个)。
师:这些都是我们上节课做出的角,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其中的一种角。
2、教师出示一张做手工用的电光纸和一个练习本,把它们贴在黑板上,在四个角上分别点上四个点,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提问:
(1)电光纸的表面是什么图形?它上面有几个角?(用直角的标志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图形里标出四个角。)
(2)练习本封面是什么形状?它上面有几个角?(操作同上)
(3)指名一个学生从几个折的角里挑出直角
(4)教师用学生们折出的直角,与图形中的所有角比一下。说明这些角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5)师:像这样的角,就叫做直角。教师用三角板在黑板上在画出一个大的直角。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直角,学习直角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直角的初步认识。
二、新授
1、折直角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折出一个直角。
(2)用学生折出来的直角与黑板上画的直角比一比,再让学生用折出来的直角跟自己数学书上的角比一比。
2、观察三角板上的角
(1)同桌比较三角板三个角的大小。
(2)指出三角板的哪个角是直角。
(3)用直角三角板上的直角和自己刚才折出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它们的大小是否相等。
(4)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直角?(玻璃窗面上的4个角,国旗相框表面上的4个角„„)
3、借助工具测量直角
(1)师 :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比的方法是:先要将顶点和角的顶点合在一起,再将三角板上的一条边与角的一条边合在一起,看看另一条边是否能合在一起;如果合在一起,这个角是直角,如果不合在一起,就不是直角,另一条边在直角三角板内,这个角比直角小,另一条边在直角三角板外,这个角就比直角大。(板书:点对点,边压边,边重合,角相等)
用实物投影展示P59页最下面的图。
4、及时穿插练习
完成课本P60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题。
(1)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2)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1)教师演示
第一步:先画一个点,再从这点出发,画一条直直的线;
第二步:把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齐图上的点,把三角板上的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直直的线。
第三步:沿另一条直角边,从这点出发,向上画出这个直角的另一条边。(出示P60页的图)
(2)学生试画
可以边说边画:
先画一个点,从这点出发画一条直线,用三角板上直角的顶点对齐这个点,一条直角边对齐这条线,沿另一条直角边,从这点出发,画出另一条直角边,这就是一个直角。
直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一看、找一找、比一比、画一画、折一折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教学难点:
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准备:课件、纸、活动角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师:(屏幕展示学过的角)同学们你们还认识上次老师介绍给你们的新朋友吗?(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角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系呢?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屏幕显示生活中的图片找找有什么发现。这种角就是直角。
[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从而引发学生认识直角,对直角的学习产生兴趣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案例3。
(1)、(屏幕展示例3图)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
(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案例4
(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做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指名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
[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对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巩固新知、提升能力
1.说一说:你的周围哪儿有直角。(书41页做一做第1题)
2.画一画:在方格纸上画直角(从给出的点画起、书41页做一做第2题)3.照下图的样子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书43页第6题)4.找一找:下列图像中有几个角
5.练习八第2题第一个图形怎样在三角形里画一条直线,使得三角形里加两个直角? [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画一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回顾总结
《圆的认识》教学实践与反思 篇11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传统内容,许多名家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华应龙老师创设“头脑奥林匹克的寻宝活动”这一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张齐华老师运用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既然名师们已经把它磨得这么透彻,是不是代表就没东西可磨呢·我作了如下思考。
1.教学圆时,能否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一周,让学生深刻领悟“为什么可以用圆规画圆”,并解释圆的特征·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等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实践反思】
◆初次实践:体验失败
一、创设情境,抽象出圆
欣赏生活中的圆,抽象出圆。
二、实践操作,揭示本质
1.同学们,你们会画圆吗·
2.如何利用圆规来画圆·
三、研究圆的基本特征
1.提出研究目标,填写相应的表格。
2.汇报、交流圆的特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反思
很遗憾,自认为有创意的教学设想就这样淹没在学生漫无目的的课堂实践中,我觉得主要以下几点缺失:
1.动手操作。《圆的认识》动手操作技能目标应该定位在掌握圆规画圆的技巧上,而在学生用钉绳工具来画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利用这种画圆工具本身就存在着很大认知障碍与操作难度。
2.数学思考。这节课涉及到用多样化的方法概括出画圆的本质,学生的思考重点是想方设法来画圆。而在总结多种工具画圆的共同点时,学生思考方向一片模糊,导致迟迟不能揭示画圆的本质:定点、定长和旋转。
3.数学文化。这节课好多处都尽显圆的数学文化,但是洞察学生的表现,只是停留于文字表层的肤浅认识,没有充分体验到数学文化的内涵所在。
◆再次实践:柳暗花明
一、画点游戏
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新课
(一)你能画一个圆吗
1.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圆·
2.你能画一个圆吗·
3.说说你是怎样画出这个圆的·
(二)用圆规画一个圆
1.一起用圆规来画一个圆。
2.你觉得用圆规怎样才能画好圆·
3.认识圆心
(1)把这个圆剪下来,拿起来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引出圆心。
(2)老师的这个圆纸片并不是圆规画的,你能找出它的圆心吗·
(三)认识半径、直径
1.除了圆心你还知道圆的哪些知识吗·
2.自学半径直径的含义。
(四)半径直径的特征
出示操作活动:拿出刚才剪下的圆形纸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在小组里讨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五)用圆规圆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
三、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四、全课小结
◆体会
这一次,我终于享受到了一节比较成功的数学课堂。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学生学得轻松,教学流程水到渠成。
【感悟提升】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本节课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并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得出了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借助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展开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出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2倍。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主要学习方式。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一、活用教材, 灵活教法、学法, 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1. 活用教材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年龄特点,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进行合理拓展和延伸。对于那些有开放性的知识, 尽量给学生提供自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内容体现生活化的部分比较多, 很多生活中的素材都与角有关, 比如自行车的三角形架涉及角, 钓鱼时鱼竿和地面之间形成了角等等。因此, 在上课开始, 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实物, 从中找到有关角的素材, 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中感悟数学概念就在生活中间, 和我们密不可分。这样引入, 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出发点, 把数学教材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相联系起来, 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生活”的教学原则。学生在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 形成强烈的成就动机, 并借此开始探究, 从而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的空间。教材是死的, 师生在用教材时可以灵活, 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 应留有余地, 给学生自我拓展的机会。教师只是教学的指导者, 主体是学生, 让学生在教材的提示下, 自己搜集相关信息,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对教材上的知识点, 只要学生自己能学懂学通的, 教师坚决不讲, 对于学生理解有点困难的知识点, 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需要制作学具的, 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尝试课外探究, 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索精神, 也是对教材的有效延伸。
另外, 灵活运用教材上的课堂训练题目, 教师应精选例题、习题, 进行科学取舍, 每节课都应扎扎实实完成教学目标。教材上练习题很少, 层次性也较差, 题型不够全面,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边讲边补充, 边练边总结, 做到讲练结合。尤其是经典题型, 更应随学随练, 做到有针对性训练,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打造高效课堂。
2. 灵活教法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 我始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 尽量以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作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如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时, 我让学生观察教室中哪里有角的存在, 观察身边的物品。这样启发, 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发表见解。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借机提问:“你们都找到了生活中的角, 你知道角的概念吗?角有哪些特点?怎么分类你们知道吗?”这样提问, 学生纷纷讨论起来, 七嘴八舌话“角的知识”。通过合作交流, 学生基本把相关知识点找得差不多。这样教学, 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得到有效落实, 学生爱学、想学、会学, 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本节课教学过程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注意了知识结构的建构, 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
3. 灵活学法
方法是学习的助推剂, 好的学习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在教学时, 引导学生走进教材情境, 亲自体验数学过程, 及时分析总结, 这样会收到好的学习效果的。比如, 在《角的初步知识》教学时, 我特意安排学生自己制作不同大小的角的学具, 上课时自己展示角有关概念, 让学生自己边讲边演示, 哪个是边, 哪个是角, 那个是顶点;什么样的角是锐角, 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什么样的角是平角或周角。在探究角的大小与边长有无关系时, 我叫学生制作多个边长不等的角, 让学生亲自探究, 从中发现问题, 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 解决教学难点, 增加信息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 题材宜多样化, 显现方式应丰富多彩。各种教育技术装备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放大效果, 增加了学生观察的直观性;通过动画展示, 使学生理解了数学的本质。尤其是题型变换, 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展示变换过程, 能多角度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利用flash课件演示有关角的形成, 用ppt幻灯片比较角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教学行为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 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 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节课的教学, 我每个环节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包括题型的选择, 学生活动的设计, 多媒体手段的应用, 问题探究的设置等。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发挥得不是那么理想, 该探究的深度不够, 思路不是很广。或许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还不够, 因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就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 缩短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使数学教学越来越科学化、实用化。
认识直角教学设计 篇13
博罗县园洲镇九潭中心小学
殷素婵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65—66页“认识直角”。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结合生活实际,经历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教学难点:在点子图上画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具:三角尺、纸片、钟面、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尺、纸片、点子图等。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师:之前我们认识了角,你能说说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指名学生汇报)
2、师: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张图片,每张图片里还藏着一位你们认识的朋友。想看吗?
生:想。师:播放图片
这位朋友是谁呢?(在图照片上标出角的符号并闪烁)生:角。
师:今天我们就再次走进角的世界,继续认识角——直角。(揭示课题)
二、动手实践,解决问题
(一)、说一说
1、观察书本第65页的四个角,说说哪些是直角?角4到底是不是直角,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课件展示)
引导学生用三角尺的直角比比。
小结:三角尺是常用的学习用具,所以我们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时,常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量。
(二)找直角
师:你能从教室里或其他地方找到更多的直角吗?
(三)折直角
师:小朋友,刚才你们从身边找到很多直角。可是老师觉得会找直角没什么稀奇,如果能创造一个直角那就更厉害了,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那就利用你们课前准备的材料,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做一个直角来,比比谁的办法与众不同。然后用三角尺互相检验一下,看看同桌做出来的是不是直角。
(生活动)
1、用圆片折直角。
2、用不规则图形折直角。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么不起眼的纸也能创造出直角。你们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3、用两个三角板拼出直角。
4、用活动角转出一个直角。
师:这个角是不是直角呢?我也来检验一下(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的确是直角。你们也是这样检验的吗?把检验的直角举起来。(选取几个)如果把这些直角放在一起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呢?想知道吗?把直角和同桌的放在一起比比看,相信你一定会有发现。(引导学生发现:直角的大小都相等)
(四)画直角
师:小朋友真棒,那你能在点子图上画一个直角吗?画的时候要准备好哪些工具?
(五)锐角和钝角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认真,直角的好朋友也想加入,你们想认识吗?
1、判断: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比直角大,哪一个比直角小?怎么判断?
2、取名:你能给比直角小的角取一个名字吗? 师:同学们取的真好听,在数学上我们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锐是锋利、尖锐的意思。师:你能给比直角大的角取一个名字吗?在数学上把比直角大的角叫钝角。这个“钝”又怎么解释呢?(不尖、不锋利的意思)
3、感受锐角和钝角
师:你能用手指做出锐角和钝角吗?
左边的同学做锐角,右边的同学做钝角,做锐角的同学戳自己的脸,做钝角的同学戳同桌的脸,然后倒过来,有什么感觉?
4、摆锐角和钝角
师:请你用小棒摆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同桌互相评价一下。
5、画锐角、钝角
师:你能画出锐角、钝角吗?请在点子图上画出来。并说说是怎么画的?怎样验证?
6、找锐角、钝角
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锐角或钝角呢?(找不到时,引导学生看时钟)
三、巩固应用
1、写出下面各角的名称。
2、在下面的图形中画一条线,使它分别增加3个角和4个角。
四、总结全课
【数学认识直角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 《直角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0-25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直角教学设计10-20
二年级认识直角教学反思08-11
《球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0-03
四年级数学《公顷的认识》教学反思07-08
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钟表》的教学反思05-28
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07-04
《认识方程》数学教学反思05-29
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