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共14篇)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篇1
《观察物体》练习巩固
----四(1)数学公开课教学设计
兴化市西郊中心校
王建成2017.9.26
教学目标:
1、在教材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物体所看到的图形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动手能力,合作能力,空间想象力,读图绘图能力。教材分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
1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的过程,观察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形状,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建立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学习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能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所学几何知识,获得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
学情分析:对四年级的孩子而言,这一学段的教学要注重丰富学生对形状的感受和认知,要联系实际生活,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注重知识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在学习活动中,要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点点滴滴的累积之中,学生的视野才会不断开阔,对图形的理解也才能更加深入。
教学突破:
1、通过组织学生亲自拼摆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各种立体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和尝试,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相应的平面视图转换。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连一连、画一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稍微复杂立体图形的形状,丰富学生的认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小组积分方法,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预习案》学会自学·小试牛刀
1、设计意图:复习物体的前面、右面、上面,继续巩固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绘图的能力,初步培养空间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2、上课流程:课前5分钟左右发放《预习案》,并尽快完成。课上检查完成情况,视完成情况和正确率对各组进行打分。对于出现的错误,通过小组交流或跨组交流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训练案》合作探究·大显身手
1、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形状可能不同。能确认或辨认由多个完全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前面、右面、上面所看到的图形。体会物体与它相应的平面视图的转换与联系,能借助简单物体或看到的形状直观地、有条理的进行推理,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观察物体的兴趣,乐于对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能克服操作中的困难,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2、上课流程:逐条完成“画一画、数一数、摆一摆”,视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如果积木不足,小组可以结对,组成大组。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经验和技巧。
三、《检测案》当堂检测·查漏补缺
1、设计意图:通过对常考习题的考察,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漏补缺。
2、上课流程:当堂检测,独立完成,视完成情况进行打分。对于出现的错误,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解决。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前测
本次前测共3题, 被测班级为我校503, 504班学生共9人. 前测的有关信息及分析如下.
第 1 题:
结果:本题是对教材例2进行改编而成的. 在91名学生中, 89名学生正确, 占97.8%.
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并且由于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观察物体, 因此, 要求学生思考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时的形状是什么, 他们会结合图片中的“实物”, 通过虚拟移位观察、想象出观察到的形状. 可见, 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形状对学生而言不是难点, 关键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尤其是空间想象能力.
第 2 题:
结果:本题是教材中练习八的第3题. 完全正确的有85人占93.4%.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 出错的6名学生, 错的都是第二空
分析: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从正面、上面看的物体形状, 对学生而言相对简单, 而从左面 (侧面) 观察物体、想象形状对空间观念较差的几名学生稍有难度. 因此, 在教学中应以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从左面 (侧面) 看到的形状为主.
第3题:一个物体, 从正面看如图1. 这个物体可能是什么? (想到几种写几种, 越多越好. )
结果 (见下表) :
分析:本题主要检测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检测结果呈常态分布. 同时, 从结果看存在两个明显的 现象 (问题 ) :一是“面”、“体”概念不清 , 即“平面”与“立体 ”混淆. 题目要求想象物体, 属于“体”, 不少学生画“形”.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从观察的“体”到想象看到的“面”的引导, 以此来发展空间观念. 二是说出2种的学生最多, 占54.9%. 但是这两种几乎都是长方体和正方体, 说明学生对具体物体的想象受数学课堂教学的限制, 拘泥于课本中的物体, 而不会主动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 因此对学生空间想象的广度可做适当的引导与加强.
二、观察物体“看”什么
根据教学前测可以发现,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有较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仅以教材中安排的那样, 只要会说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情形就行了的话, 显然起点太低, 学前与学后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那么, 经过本课的学习, 我们想要“看”到什么结果呢? 我以为, 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一看:是否关注观察的“体”与想象的“面”的联系与沟通在学习中, 学生观察的是具体的物体, 是“体”, 而要求从不同方向观察, 说出观察的结果, 却是“面”. 在“体”与“面”之间的转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 因此可以通过本课的学习,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沟通“体”与“面”的关系. 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根据观察的物体, 画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
二看:是否关注观察物体的方向与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由于五年级学生所观察的物体是以“组”的形式出现的 (至少有两个物体) , 那么在正确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前提下, 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物体之间相对的大小、位置关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构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看:是否关注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空间想象是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方法. 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知识的教学中, 需尽可能地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以更好地构建空间观念.
三、教学实践片断
1. 观 察圆柱 , 分别画出从正面 、左面 、上面看到的形状.
(1) 出示圆柱 , 引导学生观察 , 并按要求画出图形.
(2) 检查反馈:从正面、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3) 不少学生认为 , 从正面与左面看到的形状如下 :
(4) 思考:从正面和左面看, 看到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呢?
(5) 操作 : 用摄像头对着圆柱 , 不断移动 , 当与被观察的圆柱保持水平方向时, 观察到的形状为长方形 (或正方形, 观察底面直径与高相等的圆柱, 操作相同, 方法相同) .
2. 教 学例 2.
(1) 同桌2人为一组 , 前面摆放形如例2的实物图. (如图3, 左边是乒乓球, 右边是薯片筒加工后的圆柱. )
(2) 分别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看到的形状. 要求先仔细观察, 再画一画 (画草图) .
(3) 反馈.
1反馈正确的结果.
2重点辨析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
第二种:
讨论得到:所画的形状是正确的, 但所呈现的相对位置、大小不正确.
(4) 进一步感悟物体的相对位置、大小关系的变化.
1操作:把两个物体左右再分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2操作:把两个物体前后错开些,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结果会怎样?
(5) 根据看到的图 , 感悟实物的相对位置关系.
出示:如果看到的图形如图7, 那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是怎样的呢? 先想一想, 再动手摆一摆.
3. 练 习 , 根据提供的观察结果 , 想象是什么物体.
依次出示 (如图8) :
(1) 根据从正面看的形状 , 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
(2) 再出示从左面看的形状, 追问:可能是两个什么物体?
(3) 最后出示从上面看的形状 , 追问 : 是两个什么物体 ? (左面是底面直径和高相等的圆柱 , 右面是一个正方体. )
[感悟根据所观察的图形 , 物体的不确定性到唯一性的变化. ]
四、反思
1. “观察物体”学生的学习起点在哪里 ? 诚如前测所反映的情况. 提供被观察的物体和观察的结果, 让学生连一连、说一说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 学生的正确率非常高.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在第二学段课程内容中提出:“能辨认从不同方向 (前面、侧面、上面) 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也就是说, 从显性的知识技能检测方面看, 学生在学习之前已基本上都达到了这个要求, 他们已有相当高的学习起点. 如果本课的设计仍以此为教学重、难点的话, 就会对本课的把握失之偏颇. 虽然课堂上热闹非凡, 但极易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 最终导致学生在学前与学后没有质的区别. 因此根据前测信息, 我们可以对教材的编排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的学习起点,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画一画、想一想、辨一辨等环节中, 促使他们的眼、手、脑积极地动起来, “插上想象的翅膀”, 最大限度地帮助他们构建空间观念.
2. “观察物体”内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 怎么落实 ? 作为“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内容 , “观察物体”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方面 “责无旁贷”. 同时 , 作为10个核心概念之一的“空间观念”, 在《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的解释与本课有关的描述为: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 因此本课内隐的教学目标, 可以设定为:立足学生已有基础, 通过层层深入的引导、巧妙的设计, 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首先, 观察物体画出形状. 作为本课的切入点, “画”出所看到的形状, 无疑是给学生出了一个“难题”. 在此之前, 尽管他们画过各种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但要根据所观察的“体”画出所看到的“面”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们往往会把“体”与“面”混淆起来 . 因此在让他们观察一组物体之前 , 我创设了“观察圆柱 , 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看 , 画出看到的形状”的情境. 学生最大的困难是无法正确画出前面与左面所看到的形状, 他们会无意中与美术中的“透视”结合起来, 画出的不是长方形. 当借助摄像头代替我们的眼睛去“看”圆柱, 通过观察方向的移动, 当正对着圆柱时, 在屏幕上同步 出现“物像”确实是一个长方形.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体”到“面”的延伸, 使他们能正确画出物体的形状, 为接下去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其次, 通过辨析感悟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五年级的“观察物体”, 学生所观察的物体由一个拓展到多个, 是一组物体. 因此在画出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 除了形状正确与否外, 还需要关注物像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在上述教学实践中, 通过辨析学生所画的物体形状、操作实物想象图形的变化情况, 根据三个方向 (正面、左面、上面) 看到的形状想象物体的位置等环节, 精心设计, 层层深入, 不断修正与丰富学生的经验, 使他们深刻感受到了物体相对的大小与位置关系.
再次, 根据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在练习环节, 我设计了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想象具体的物体. 当学生只看到正面的形状时, 通过想象发现可能的物体有多种情况, 接着依次出示从左面、上面看到的形状. 学生的思维在飞速地转动着, 通过丰富的想象, 不断把范围缩小, 最后得出唯一的结果. 在这一练习过程中, 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对于他们空间观念的有效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当学生置身于上述学习情境中, 没有因学习难度的增加而畏缩不前, 他们都在积极地发挥着想象, 他们在看、想、画、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着自己的认识, 发展着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8页观察物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四、教学难点
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初次与上课学生见面,从实际切入激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九江小学的邓老师。想和邓老师交朋友的请举手!哇,全班同学都愿意和我交朋友,我真是太高兴了!你们能像我这样大声地介绍自己吗?(指名介绍)
2.师:如果有哪位小朋友们的介绍得比他们还好,我们就请他当我们二( )班的形象大使,好吗?谁愿意?大家觉得谁介绍的最好?好,你就是咱们班的形象大使,来,请到前面来,摆个POS拍几张照片,留个纪念。
(教师分别从正面→侧面→后面给班级形象大使拍照)
小结: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找到最佳位置才行。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礼物,想看吗?请小组长从抽屉里拿出来,看,是什么呀?(各种玩具)喜欢吗?那我们就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加入我们同学的小组学习中。
1.观察玩具
(1)本位观察
师:现在,咱们面对着玩具坐好,仔细观察,头不要偏,手不要动,谁愿意介绍从你这个位置看到了它的什么?
生1:我看到了小熊的嘴巴,还有鼻子、眼睛。(师板书)
师:大家听了他的介绍,能判断出他看到的是小熊的什么面吗?
生2:是正面。(师板书)
师:你的反应真快!接着请你这组的同学介绍,你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它的侧面。(板书侧面)
师:仔细看看,侧面有什么?
生4:侧面有手,还有耳朵。(师板书)
师:刚才,这一小组的同学非常仔细地看了小熊,仔细看一个物体,我们就说是“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师:为什么他们都是观察小熊,看到的不一样呢?(生回答)
师: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物体的形状不一样。(板书看到物体的形状不一样。)
(2)与对面同学交换位置观察
师:老师想知道大家都填对了吗?现在请同桌交换位置,互相检查,如果填对了,就把它取下来。开始!
小结:同学们,我们每个组同学观察的是同一物体,为什么所填的观察卡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是在不同位置上看到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观察玩具的前后左右四个面
师:现在要想看到物体的玩具的前后左右,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交流不同方法)请小组长选择一种你们组最喜欢的方法,观察物体的前后左右四个面。开始!大家从不同位置观察后,有什么想说的?
2.模拟拍照
师:如果我们能把观察到的拍下来,那才过瘾呢!你们想当优秀的照相师吗?
我们一起进入“照相师岗前培训”学习照相四步曲:(1)听指令:照相师起立,听老师发出的指令;(2)定位:快速到达照相地点。(3)取景:用两手架起相机,锁定要拍摄的画面。(4)拍照,按下快门,拍下画面。
师:听明白步骤了吗?我们准备进入“模拟拍照”
第一次听指令:请给男同学拍玩具的后面,女同学拍玩具的正面;
第二次听指令:请男同学拍玩具的左侧面,女同学拍它的右侧面)。
通过这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或想法?
(三)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的反应真快,谁愿意做真正的照相师了?老师把照相机给你,你想给谁拍照?邀请你的好朋友到前面来,你听老师的指令给他们的拍照,其他同学看看他拍照的位置对不对?请拍他们的正面、后面、左侧面、右侧面
(四)小结
今天的数学课开心吗?为什么?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同学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去发现,课后请同学继续在生活中去观察各种物体,把你的发现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六、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不同位置 形状不一样
正面 眼睛
侧面 耳朵
后面 尾巴
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1 篇4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综合复习。目标要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实践的内容得到巩固加深;
2、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练习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观察物体、认识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一说吗?
二、基本练习:
1、观察物体:
(1)小组在桌面上摆放一样文具,让几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样物体大家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观察的位置不同)
我们想全面地了解这个物体,该如何观察?(要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
(2)教师拿出两个魔方(其中一个背面不完整),让学生从正面进行观察。问: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完全一样;
有的学生:不能确定,只有看完各个面才能确定。
教师把两个魔方的几个面都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形式明白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轴对称:
(1)出示几幅图:请问哪幅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判断的?(2)课本第3题: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首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上的图形,再说说另一边该怎么画,最后让学生独立画出。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称现象是什么样的。
三、综合练习: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对称轴,再画出来。
2、还是用刚才这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煎的最漂亮。
3、练习第4题:既是轴对称又是镜面对称。
四、学习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物体的样子是不一样的,知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辨认物体。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知。
二、1.师:“十一”长假刚刚过去,在国庆节期间,杨老师去了一趟天安门,在那里老师又一次看到了许多有名的建筑物,我把它们拍摄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
课件演示、依次呈现:
2.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人民大会堂你们却没有说出来呢?或:为什么看上去不一样的两张照片,你们却说的是同一个建筑物呢?
3.教师小结:看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我们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怎样从不同的方位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利用“十一”长假在天安门拍摄的照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同时,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感知到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我们看到样子是不一样的。)
三、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创设情趣,观察物体。
师:老师还有许多摄影作品,你们想看看吗?请你们看看这是什么?
课件演示、依次呈现:
出示实物:果真是一个沉甸甸的存钱罐儿。
提问:你们开始为什么会说它是“球”呢?
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吗?
师:看来要想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向来观察。
板书:不同方向
提问:我们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物体?
(通过猜测,让学生产生质疑,引起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并总结:要全面的了解物体的特征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
2.联系实际,观察物体。
(1)课件呈现不同角度的汽车照片:
(2)提问:你看到的是汽车的哪一面?说一说你是怎样知道的。
(联系学生实际,观察物体。进一步使学生感受到同一物体的不同面,我们看到的样子是不一样的。)
3.亲身实践,观察物体。
(1)说一说: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正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2)站一站:如果我想请你们为老师照张侧面像,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
(3)照一照:请你们为XX同学照一张侧面像,左右两位同学分别拍摄。
(4)猜一猜:出示刚刚拍摄的两张照片,说一说分别是由谁来拍摄的?为什么?请大家站过来看一看你们说的对不对。
(5)找一找:有一位阿姨,她照了一张像,可是底版丢失了,请你找一找可能是哪一张?说说为什么。(这四张底版都可能是,因为他们是从不同角度给这位阿姨拍摄的。)
(通过说一说、站一站、照一照、猜一猜、找一找等活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新知。)
4.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师:小亮、小明和小红他们也在观察物体,他们在看什么呢?
出示课件:课本P67例一“恐龙图”
提问: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为什么?请大家说说理由。
(由于学生有了前面的亲身实践活动,所以很容易就能判断出表中的三幅图分别是由谁看到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使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观察物体时,都可以从哪几个方向来观察呀?板书:前面 后面 侧面
四、解决问题,运用新知。
1.画一画。
(1)师:你们学的这么好老师发给你们每组一个小奖品,请小组成员一起观察。互相说一说,你坐在小奖品的哪一面,都看到些什么?
(2)请你们把观察到的样子试着画一画。
(3)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是什么样的,并通过简单的线条把看到的物体描绘出来。展示评价学生作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幅画是在什么位置观察并画出来的。此环节让学生经历了看“物”画图和看图找“物”两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2.游戏。课件依次呈现一位老师不同角度的照片(后面——侧面——前面):请你们猜一猜他是谁?
师:平时照相为什么一般选择正面或侧面照?
(给学生设置猜一猜、认一认的游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再次领悟到认识物体的全貌要从多角度来观察。)
3.做一做。(课本P67“做一做”)
师:请你们仔细辨认这三位同学观察到的画面各是哪幅图,用线连一连。
(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独立思考,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4.总结。
师:说一说,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日常生活中你们发现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从不同角度来观察物体的这一观察方法呢?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课后延伸。师:老师还拍摄了几张我们校园的照片,你们看,这是哪儿?课件呈现一些校园设施的照片。我们的校园漂亮吗?请同学们在课下找一找这些照片是老师站在什么位置从哪个角度去拍摄的。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6
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 刘勇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学会从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策略。
2、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美。
学习重、难点:
从不同位置观察一组物体的形状。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体。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报告厅上课,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很多老师。
师:同学们很善于观察,古人也善于观察,并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那位同学能背一背与观察有关的诗句?
生1:日照香炉生紫烟,生2:横看成岭侧成峰„„
师:这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把看到的庐山景象写成的诗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课堂上一定要善于观察,好,开始上课。
一、激情导入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的观察力很强,现在老师考察一下你们的智力。请听谜语:耳朵长,尾巴短,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
生(齐)兔子。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从哪里猜出是兔子? 生:耳朵长,尾巴短就是兔子的特征。
师:这位同学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观察。板书(1、抓特征)下面请同学们开始观察。(师举着兔子让学生从前、后、左、右、上、下不同方向观察。)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观察讨论:观察单个物体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开始讨论)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整理板书。(2、不同方向
3、视线垂直)
师:我们已经学会观察单个物体,这节课就继续学习观察多个物体摆在一起时的观察方法。板书课题——观察多个物体(齐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探究一)出示投影片1 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你看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生1:我看到冰箱、冰柜.生2:四周有同学在参观。„„
师:四周同学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一样的吗?下面我们就来实际观察一下。请看学案的探究一。那位同学读一下活动要求?
生::读要求。开始完成探究一。探究一:
一、活动要求:
1、请组长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代表冰箱和冰柜。
2、组长按照大屏幕上冰箱在左,冰柜在右的位置摆在桌子的一端后不再移动。
3、摆好后组长带领组员下位有秩序的从不同方向观察。
二、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
下面的形状你分别从那一面看到的,填一填。
2、小组汇报交流。出示片2(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师:假如我把前面的同学用钢丝绳吊起来,慢慢升高,上升到冰箱冰柜的上方。这时他看到的形状还是左边长方形,右边正方形吗?
生:左边正方形,又边长方形。(学生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有步骤的操作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活动性、过程性、体验性特点。)
师:我们观察物体以及描述物体的时候,一般按照从左向右的顺序。板书(4、从左向右)指着板书让学生齐读4条注意的问题。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问题。出示片
3、片4。片3 片4 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纠正。
4、教学探究二
师:刚才同学们按照要求完成了探究一,并进行了练习,掌握得很好。下面我们就来进行第二个活动,请看探究二。(找学生读活动要求)现在要求明确了,开始活动。出示片5 片5(探究二):
一、活动要求:
1、组长把你组的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摆放在桌子一端,两个物体摆好后不再移动。
2、组长带领组员下位有秩序观察。
二、独立完成下面各题(温馨提示:你可以把看到的形状说一说、画一画或写一写。)
1、从两个物体的正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2、从两个物体的上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3、从两个物体的左面观察,你看到什么形状?
三、小组合作交流。
师巡回视察,发现问题及时叫停。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拼摆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师带领学生演示圆柱体的投影是长方形(可能是正方形)。
5、汇报交流
让学生拿着自己的学具,并根据摆放的位置进行演示说明。
6、巩固练习
同学们的观察力真是太棒了,现在老师检验一下谁是真正的火眼金睛。请看大屏幕出示片
6、片7
三、当堂检测
四、小结收获
通过检测,老师发现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哪位同学谈一谈你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节课能够关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从学生兴趣出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练习,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 篇7
“观察物体”是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学目标是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可能看到物体不同的样子;在一个位置上, 同时最多看到一个物体的3个面;能用正确的观察方法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观察物体来自生活的需要, 应当是真实的、可感的, 电子白板和ipad的交互性、生成性、灵活性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 体现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使课堂教学更加便捷、生动、有趣。
教学片段:
一、观察之眼
师:让我们再次观察投票箱, 你们可以看到它的几个面?
生1:2个面。
生2:1个面。
师:为什么观察同一个投票箱, 却有不同的结论?
生:因为看的角度不同。
师:老师也想对投票箱进行观察 (师随之选择一个位置) , 站正问:你们猜猜看, 现在老师能看到投票箱的几个面?
生猜:3个面。
(教师用ipad展示:正面、侧面和上面)
师:老师比你们多看到一个面。如果再换一个位置, 会不会同时看到更多的面?
生1:能!
生2:不能!
师追问:那你觉得是几个面?
生1:4个!
师:有同意他的想法的吗? (大约有十多个学生同意)
师:现在有不同的观点, 这些都是你的猜想, 很大胆!不过,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还是让实践来检验吧! (学生分组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找一个看得最多的角度拍摄。
小组汇报 (用airserver推送图片到大屏幕) , 每组都是最多看到3个面。
师:祝贺大家经过进一步的仔细观察, 修正了错误, 在实践中找到了真理。
分析:ipad做教师的眼睛, 拍摄出教师现场看到的画面, 并且和孩子们分享, 让同学们可以直接看出, 究竟教师能够看到几个面。学生一目了然。这比传统教学中出现预先拍摄好的照片更有说服力, 也更加贴近孩子的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学生的活动中, ipad先充当学生的眼睛, 记录下了他们看到的图像, 又把自己看到的图像分享给其他同学。学生个人的活动经验是单独的, 但把全班同学的探索结果都显示出来, 让个人的经验上升为整体的结论, 这是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
二、探索之眼
出示2个小正方体拼接的组合体, 想象出正面、侧面和上面的形状。
师示范操作:教师先站在所要观察物体的前面, 弯下腰去, 找到了正对的位置, 用ipad记录下教师看到的景象。 (教师用ipad拍照, 然后用docas软件画边线)
要求:用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竖着摆成一个长方体 (如图1) , 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分别看到什么图形?请你摆一摆。
(学生打开ipad的自制软件“观察物体”, 学生在ipad上操作)
师:如果改变摆放方式, 如图2这样放。从它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一看, 分别看到的又是什么图形?请你再摆一摆。
学生独立在ipad上操作。 (用airserver将一位同学的结果投影到大屏幕)
师:同样正方体的个数, 换了一种摆法,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去观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看来找准正确的观察角度, 仔细观察十分重要。
分析:从正面看到图形后, 让学生画出边线并直接擦除图片, 只留下学生刚刚画的边线, 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在第二个环节, 先不实际操作, 让学生利用手中的ipad作为白板, 直接拼出想象后的形状。这里就突破了原来白板教学只能有一个同学与教师互动的瓶颈, 让每一位同学都成为参与者。观察由浅入深, 逐步提高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 充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检测之眼
师:最后, 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检测一下今天的学习效果。
(教师现场发送1组练习, 共10题, 学生独立练习)
师:全班全对的有4题, 错误率最高的是第6小题, 有一半同学出错, 其余题目都是个别同学出错。
组织讨论第6小题 (题目:圆柱体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
生:我用ipad拍下了正面看到的形状, 是长方形。 (推送拍到的照片与全班同学分享)
分析:这组练习的时间只有5分钟, 时间到后自动停止答题, 学生ipad上现场反馈出成绩。教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选择性的讲解。在这里既可以控制答题的时间, 又可以及时看到学生掌握的情况, 反馈的情况既能精确到题, 又能精确到人, 教师不仅可以选择正确率较低的题进行集中讲解, 又可以找到掌握较薄弱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 这是以前的教学中无法实现的。
案例反思:
ipad教学还是一个全新的模式, 新的课堂模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时也是适应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助力器。
一、改变格局, 关注主体学情
ipad教学改变了传统的以讲台或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格局, 教师手中的ipad变成了一块移动黑板, 可以让教师行走于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这种自由式课堂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一个亲切的眼神, 一个鼓励的表情, 都让课堂气氛变得自然而活泼, 教师像一个讲故事的大哥哥、大姐姐, 学生们都愿意倾听和交流, 大胆地发散思维, 踊跃表达。课堂格局的改变毫不费劲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来。真正让学生感觉到他们才是学习的小主人, 于是他们积极参与。
二、更新界面, 吸引注意
学生年龄较小,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孩子很容易上课走神, 而ipad漂亮的界面、良好的互动性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提升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上, 无论教师走在教室哪个角落, 只要手指轻轻一触, 大屏幕就会出现精彩的变化, 此时的教师就像一个魔法师, 尤其让学生感到神奇。
三、展示、评价改进
ipad教学在互动展示交流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有优势的平台。传统的课堂展示需要教师指名, 学生走到讲台前, 由教师协助将其作品投影到屏幕上。而ipad课堂中, 学生只需在座位上轻轻一触屏, 自己的作业就会在几秒钟内投影到大屏幕上, 供全班同学分享。这不仅节省了时间, 而且实现了学生手中“人人一块小白板”的教学理想, 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进行展示并参与讨论, 真正成了学习的小主人。
怎样正确观察物体? 篇8
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好、学生学习好该单元是整个“观察物体”系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该单元主要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主要引导学生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 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提供一些帮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正确观察物体时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正面究竟在哪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第69页有这样一道题:
近90%的同学在练习时看到新华字典的摆放认为有“新华字典”四个字的是上面,较小长方形由于是面对我们的因此是正面。其实,这是学生一种错误的理解,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参考用书第185页指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正面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约定的,而确定了正面,也就随着确定了它们的侧面。”观察物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生活用品,一种是观察由两、三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前者需考虑所观察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想想做做第1题中提到的洗衣机和电冰箱,通常有门的面是观察的正面。
2.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侧面究竟怎样观察?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成如图一种简单物体,那么它是侧面是图一,还是图二呢?近七成同学都认为图一是该物体的侧面,还有近三成认为图二也是该物体的侧面。侧面亦称"矢面",是表达空间向量图的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之一,由Y轴(上下方向)和Z轴(前后方向)组成的平面根据观察方法的不同,可将侧面分为右侧面和左侧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实物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七成同学是从右侧面去观察的,三成同学是从左侧面观察的。侧面,目前国内多采用右侧面。苏教版在教材中回避了该问题,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该观察方法。
3.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上面和侧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有多种摆法,现仅列举上述A、B、C情况加以说明。学生对于上述情况的上面或侧面究竟是什么形状都很清楚,但部分学生对于摆放方向却总是模糊在图一和图二之间,往往会发生错误。查其原因发现,该部分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身体总是固定在正面,在观察侧面时没有发挥想象力,只是面对着图或实物歪着头去思考,如果方向发生了错误;观察上面时则缺少手势帮助思考平面图形的摆放方向,即如下图: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 篇9
本课教学内容通过一个具体的情境——四名同学分别从前面、后面和侧面观察一个熊猫实物玩具图,通过学生的观察,再结合书上给出的从四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图,让学生判断四种形状究竟是谁看到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并让学生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在进行对物体的观察,他们从大量的生活背景中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的观察体验,对于处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该物体的形状可能会不一样这一事实,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只是在这节课学习以前学生的认识有的还比较模糊,有的还不很准确,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比较清楚的数学认识,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强化日常的生活经验,积累更加丰富的与数学有关的信息。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一样,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难点: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不同,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 ↓
巩固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1.实际切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照过相吗?哪位同学给别人照过相?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台照相机,谁想给大家拍照呢?(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拍照)
师:你可真像个小摄影师!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拍得怎么样?(教师操作,屏幕出示刚才在不同位置拍摄的照片)
师:大家觉得拍得怎么样?你最喜欢哪一张?这张他是站在什么地方拍的?拍的是这位同学的哪一面呢?(学生讨论、回答,课件点击,对应的照片放大)
生1:我最喜欢前面的,站在她的前面,拍的是她的前面。
生2:我最喜欢左面的,站在她的左边,拍的是她的左面。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要想拍出好照片,就要仔细观察物体,找到最佳位置才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出示课题)
【探究新知】
1.构建新知。
(1)本位观察。
师:(出示玩具熊猫)这是什么?(生答熊猫)大家看,老师手里的这只熊猫长什么样子?
生1:有两只大大的黑眼睛,头顶上的两只耳朵也是黑色的。
生2:手和脚是黑色的,肚皮是白色的。样子很温顺。
师: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熊猫,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熊猫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从前、后、左、右拍摄的熊猫照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生1:我看到了前面,它有白白的肚皮、粗粗的腿,和第一幅图是一样的。
生2:我看到了右面,它有粗粗的腿和一只黑耳朵,和第三幅图是一样的。
生3:我看到了左面,它有粗壮的腿也有一只黑耳朵,和第二幅图是一样的。
生4:我看到了后面,它的背部和头部都是黑色的,和第四幅图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想统计一下人数,请看到熊猫前面的同学站起来,看到左面或右面的同学也站起来,没有站起来的同学,看到的是哪一面?
(2)换位观察。
师:听老师口令,全体起立。请每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教师做手势表示)走到本组的下一张位子上去。你们现在看到的熊猫的形状和刚才一样吗?那你现在看到了熊猫的哪一面?
生1:我看到了左面,刚才看到了前面。
生2:我看到了后面,刚才看到了左面。
师:为什么大家现在看到的和刚才不一样呢?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们绕了一圈。
生2:我们绕了一圈,我们一大组的同学位置都改变了。
小结:对!原来我们换了位置,位置发生了变化,观察的角度也不同了,所以看到熊猫的形状也不一样了。
(3)全面观察。
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找一个位置观察恐龙?好,那你们想到哪个位置就到哪个位置去观察吧!(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位置去观察)
师:你在哪个位置观察的?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师:这是老师绕着熊猫一圈拍摄到的录像,我们来看一看吧!(课件展示玩具熊猫旋转一圈的画面,可以定格)
(4)课间小歇。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熊猫,你们想不想到熊猫生活的地方去看看呀?看看熊猫都在干什么?(课件演示熊猫电影场景片段)
(5)情感交流。
师:看过之后,你想对熊猫说些什么?
生1:那些小熊猫真可爱,我想养一只。
生2:熊猫的世界真漂亮,我想去看一看。
师:你们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只熊猫?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发言)
【巩固应用】
1.做一做。
师:(课件同步)这时,开来了一辆汽车,同学们都很好奇,围着这辆汽车,想看个究竟。(课件出示四名学生围着汽车图)这是汽车的哪一面?(逐一设问)这四名同学分别看到了汽车的哪一面?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注意左侧面和右侧面的区别)
《观察物体二》教学设计 篇10
1、在搭立体图形和从多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用正方体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
3、在拼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方位词上、下、左、右、前、后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指令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上面和侧面观察到的立体形状。初步学会通过提问搭出和别人同样的立体。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搭一搭(8)
教学目标: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重点: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用具:小正方体、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笑笑和淘气就进行了一个游戏,非常有趣,你们想看吗?
二、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动一――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1、教师通过幻灯演示“淘气”和“笑笑”搭立体图形的游戏过程,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说说游戏的方法,教师适时提出游戏的规则和要求。
2、师生游戏。教师发出指令,学生尝试搭立体图形,进一步体验游戏的方法。
2、学生同桌间游戏。
3、学生交流教师在巡视中发现学生的典型操作活动进行交流。
(二)操作活动二――提问、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1、师生活动师范。
2、学生同桌间开展游戏。
三、拓展应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正面画“√”,上面画“○”,侧面画“△”)
()()
()()()
()()()
2、下面的立体图形从上面看到的分别是什么形状?搭一搭,连一连。
①②③④
从侧面看到的形状是的图形有()个,分别是()。
3、搭一搭,填一填。
A①②
B③④
填图号。
⑴、从侧面看是图A的有()。
⑵、从正面看是图B的有()。
⑶、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侧面看是图A?还有什么养的立体图形从正面看是图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在方格纸上画一画。
三、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教师针对学生的活动合作情况进行升华。
2、学生说一说:今天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
练习三(9)
教学目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1
本单元的内容比较少,首先是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一个物体、由多个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画出从正面、侧面(左面和右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其次,是能够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判断物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时,我是先从从不同角度观察单个物体开始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然后观察有多个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这里,为了便于教学,我们组里的教师商量了一下,用近似于正方体的墨水盒子作为教具,把它看做是一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拼一拼,看一看、想一想,孩子们每人带来一个盒子,兴趣盎然,学习效果还是很好的,教学反思《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尤其是在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判断拼搭方式时,学生自由组合,集思广益,很快就找到了正确的结果。
这个单元,大部分同学学得还是很好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但是由于内容本身的抽象性,个别一些同学还是学得欠缺一些,主要是观察立体图形后不能正确地画出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说明他们的空间观念还是很弱的,还需要教师给予一些方法性的指导。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2
《观察物体》是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有了辨别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明白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并能辨认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拿到这个课题的时候,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思考:如何创造符合学生实际的观察环境?如何把握学生观察物体的层次?又如何设计观察操作活动呢?
鉴于自己这三点思考,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要全面了解物体的特征,就需多方面、多角度观察,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3.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为实现教学目标,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我在教学中突出了以下几点:
1.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为了给学生创设更多活动情境,我让学生在课间就也欣赏图片。通过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3.这样的课堂活动缺少了探究味,思维含量不高,只为得出某个教学结论,难以培养实践能力。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索方法,那么这节课该如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呢?我过过了一系列的小组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3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在我们的环境中,除了看不见的空气,不定型的水之外,绝大部分东西都有形状,只是有的形状简单,有的形状复杂,因此,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置身于三维世界之中。他们具有较多的关于形状的感知方面的早期经验,上小学后,随着儿童思维潜力的提高,他们渐渐将这种感性经验发展为抽象的概念,渐渐获得了简单的几何形体的概念,这是一个体验、积累和升华的过程,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直接感知基础上,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也是一个包括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不断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
本节观察物体的课,资料接近于实际生活,在了解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观察物体的感受,并根据自己的想象利用丰富的图形构造生活实景。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一味地记忆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简单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1、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透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
2、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几何知识的教学重要的是建立空间观念。由实物抽象出实物图形,是帮忙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学时先出示实物,让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看一看它的形状,感知到站在不同位置,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从面认识物体的上面、正面和侧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并能从这三个面观察到物体的不同的形状,从而帮忙学生构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14
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基础,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在空间与平面之间往复铺排。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把直接操作的体验作为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把操作、观察与想象、判断甚至推理有机结合。第一次操作的一开始也许是盲目的,也可能以失败告终,但是,当往复几次摸索了一些门道之后,操作起来容易多了。接着又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归纳,进而猜想探索“从上面看形状不变的摆法”。这里既培养了归纳能力保护了学生的猜想,又遵循猜想验证的逻辑,注意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另外课堂中,教师也注意了让学生把对同伴想法的倾听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因为只倾听是不够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不盲目,才能真正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才能增加属于自己的体验。
【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1观察物体三10-23
观察物体一教学设计06-05
一年级《观察物体》的教学反思08-21
观察物体整理复习07-28
观察物体复习教案07-31
观察物体导学07-31
二上观察物体08-19
观察物体教案 二稿09-12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观察物体》教学设计06-03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