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2024-08-29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精选10篇)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1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 S=ah S=ah÷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 124第7、8、9、10、11题。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2

这是一节现行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多边形面积计算一单元的复习课。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些内容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很有必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系统梳理,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整体认识。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系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使最近学习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促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竞争、协作的氛围中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形象直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选择了概念图的方法处理和组织这节课。

二、教学目标阐述

知识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整理学过的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准确选择并熟练应用相应公式解决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关问题。

能力目标:将新近学过的一些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与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利用概念图工具绘制多边形之间的关系图,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总结概括、逻辑推理以及利用现代学习工具表达观点的能力,使其进一步体会运用转化等数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各个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推导过程及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从教材的内容组织结构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建立与先前所学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到目前为止我们学过哪些多边形?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绘制出多边形面积计算相关内容的组织结构图,并引领学生逐个复习图形的特点、面积计算公式等。)

师:以前,我们推导某些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用转化(变形、切补、组合、分割)的数学方法将未知图形转化为一个已知图形或多个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的,今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这些图形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

(二)分组布置任务

师:我们分小组研究各种多边形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用计算机上的MindManger等软件解答以下问题。

1. 小组所选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 举例说明小组所选图形与生活中哪些物体形状相似?

3. 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怎样的?

4. 小组所选图形与其他图形之间有何种关系?

5. 小组所选图形与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我们分小组进行协作探究式学习。由于小学学生难以把握学习重难点以及活动的具体参与方式,我给全班学生五个指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他们明确该从哪些角度思考问题。)

师: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要发挥小组内每位成员的聪明才智,将小组讨论结果形成一个概念图向大家展示。比如这一小组选择的是梯形,则这组的讨论结果将可能以此种形式表现(图1)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很关键,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给他们一个范例加以模仿,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班分成五个组,每组推选出以下角色。

小组长(1人):负责小组组员之间的协调。

书记员(1人):利用MindManager工具记录大家的发言情况。

发言人(1人):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

补充发言人(1人):在发言人做报告或做完报告后进行相应的补充,或者演示证明过程。

小组专家(其他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形成自己小组的概念图和小组报告,并做必要的补充发言。

(设计意图:小学阶段给每个小组成员赋予特定的角色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便于教师的课堂管理。)

师:今天的活动将依据概念图质量、创新程度、总体质量、参与程度、合作程度等几个标准来进行评价,具体评价依据请参考学生评价量规。(向学生展示评价量规。)

(设计意图:教学评价有教学诊断、目标导向、教学激励、教学调节等功能,我们在学生执行任务之前给学生展示评价量规,目的是要发挥教学评价的目标导向功能。与此同时,学生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参照评价量规,适时调节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习朝着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

(三)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为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 始终强调要完成的任务及所要考虑的问题,保证学生不会游离于任务之外。

2. 适当提示多种转化方法的应用。

3. 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概念图,发现并及时纠正其中反映的知识性错误。

4. 给个别小组适当的指导,开阔他们的思路。如形成没有学过的多边形或组合图形概念图。

5. 完成评价量规中“参与程度”与“合作程度”分指标的评定,体现评价的过程性。

(设计意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各小组利用头脑风暴开展学习活动。每个小组都详细完成整体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将课本上的内容组织结构变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四)小组交流

在此环节中,各组将集体完成的概念图通过投影向全班同学展示,并对概念图做简要的介绍。全班同学可以对每个小组的作品提出质疑和建议。比如,一个小组(以梯形为研究对象)形成的概念图(图2),小组汇报人在讲解的时候,认为“可以将一个梯形先沿一条高从中间切开,再翻转组合就可以形成一个长方形”,经教师和其他组学生的提醒,该组学生认识到,只有当这个梯形为等腰梯形的时候,这种方法才有效。

另一个小组认为“可以将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切掉,使其变成一个梯形”。但是在教师和学生的提示下,他们也认识到,去掉一个角的时候,应当沿着平行于这个角对边的一条线剪切。

(五)教师点评,形成整体知识结构概念图这一环节,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成果进行简要的

点评,并和大家一起将各小组形成的概念图组合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概念图。同时还将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统一梳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最后教师公布评价结果。这一过程形成的概念图可能是这样的。(图3)

(六)总结梳理

师: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各种多边形的性质及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多边形及其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关系,哪位同学能简要概括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方法有变形、切补、组合……

师:在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时候,有些图形太复杂,我们无法直接计算,但是我们可以想办法将复杂的图形分解为几个简单的图形来分别计算他们的面积,然后再求和。有些图形虽然简单,但是直接计算它们的面积太复杂,这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比如,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合为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计算它的面积。

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难以直接解决,但是当我们将问题分解了或者换个角度思考的时候,问题可能会变得十分容易。

(设计意图:这部分主要是加强学生对数学转化方法的理解,强调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关于概念图的角色问题

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概念图进行了研究。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教学策略和一种评价方法,或者是一种教学方法。在这里我们不深入讨论哪种说法更准确,但就本教学设计来说,我们主要是将概念图作为一种思想表达的方式,让学生用概念图灵活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将概念图当做一种教学策略。但是我们也发现,概念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概念间关系的理解,从这个方面说概念图确实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方法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二)关于概念图与概念图软件

概念图软件(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等)只是人们依据概念图理论开发的一种工具软件,它的优点主要是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在计算机教室利用概念图软件形成概念图以完成相关任务,也可以在普通教室环境中利用粉笔绘图的方式来形成概念图,并不是说我们只有使用了MindManager等概念图软件才叫概念图教学。

(三)关于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

《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3

一、【课题】多边形的面积复习课

二、【复习目标分析依据】

1、课程标准中的相关陈述:

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多边形的面积的复习。复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教材要求要先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然后通过练习巩固多边形面积计算。从教材上安排的习题来看,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在之前学习当中,学生已经通过数方格和剪拼的方法初步探索和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够计算一般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复习,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空间观念进一步提升,从而达到学期目标。

三、【复习目标】

(1)通过回忆、小组合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构建知识网络。

(2)通过拼摆和讨论,学生对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理解更加深刻。(3)通过练习,能够结合具体情景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四、【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复习难点:理解多边形面积之间的联系。

五、【评价设计】

1、在回顾整理和融会贯通环节中根据学生对多边形面积推导过程的汇报和对知识网络的构建完成对目标1的评价。

2、在回顾整理环节中根据学生拼摆、讨论和汇报对目标2进行综合评价。

3、在练习环节中观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目标3进行评价。

六、【复习活动预案】

(一)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多边形的面积。

(二)回顾整理。

1、出示郑州地铁图,问:我们能在图上找到哪些之前学过的图形?

2、回忆公式。还记得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吗?先用文字叙述,再用字母表示。学生汇报。

通过回忆再现完成目标1。

3、梳理公式推导过程。

数学是一门很严密的学科,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你知道这些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过程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选一个或几个你喜欢的图形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小组活动)

4、各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讨论的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平行四边形贴在黑板上)在学生汇报展示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时候,如果学生回答的不完整,小组成员可以补充,或者老师补充提问,如果学生回答不好而且没人补充,老师演示课件。

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说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三角形贴在黑板上)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来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学生进一步掌握多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完成目标1。总结内化,完成目标2。

6、构建知识网络。

同学们再来想一想这三种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哪些相同之处呢? 因此我们可以用箭头来表示转化的过程。大家想想,这个箭头我应该怎么画?为什么?(在黑板上图形之间标上箭头)

如果我们想在这个结构图中加上长方形,那么应该把它放在哪里合适呢?(平行四边形的下边)教师贴上长方形,画上箭头。如果把箭头反过来又表示什么呢?(推导)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图。如果把这个图看成一棵大树的话,那么长方形相当于?(树根)平行四边形相当于?(树干)三角形和梯形相当于(树枝和树叶)

师在黑板上画出树的形状。

从这个图中我们可以发现转化把这几种图形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转化也是我们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构建知识网络,完成目标1。理解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完成目标2。

(三)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利用刚才复习的知识来做几组练习,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向大家展示出最优秀的自己,有信心吗?

第一个环节,判断对错并说出理由,看谁更快。

1、(1)、把一个长方形的木条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周长和面积都不变。()(2)面积相等的两个梯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3)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那么它们的底和高都相等()(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形状一定相同。()

(5)一个三角形的底扩大2倍,高不变,它的面积也会扩大2倍。()

2、下面这块地种了三种蔬菜,茄子、西红柿和黄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这块地共有多少公顷?(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任务单1的相应位置)

在计算多边形面积的时候,你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

3、如果学校空地的形状如下图所示,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单位:厘米)小组内任选一种方法解答,然后学生汇报,把学生采用的不同方法展示出来。)学生把计算过程写在学习任务单2上。

4、学校想在这片空地上建一个面积是48平方米的花圃,请你设计这个花圃的形状?(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图形,最好是组合图形。)汇报展示。

张明同学设计了一种长方形图案,长9 米,宽7米,空白处是小路,路宽1 米。判断一下他设计的对吗?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练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完成对目标3。

(四)复习总结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4

一、目标定位。学生在新知、单元复习后进入了总复习阶段。这节课我主要是对这一单元进一步理解、记忆、总结,融会贯通,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知识梳理。梳理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复习不是把前面知识进行联系的过程,也不是知识的再现,而是获得整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课前我通过了解发现,学生对公式的应用比较熟练,但对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些遗忘。所以在设计中,我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回忆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他们的推导过程,唤醒学生的记忆,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图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为了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在整体中了解各部分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重组知识结构,我通过知识网络结构图,不但把知识系统化的归纳整理,还将转化思想对今后探究新图形面积时的作用进行渗透。

三.、应用。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是复习课的目的之一。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磷火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的复习课应用是分层进行,第一层次是简单运用,夯实基础。第二层次是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让学生再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网络。在这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开辟农场菜地这一热门话题,将本单元主要题型融入其中,一题多变,整节课提供了一个接一个的情景,让学生时时有新奇,时时有兴趣。

四.、拓展。复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已有的基础上,应该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得到拓展让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有新的收获,同时也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查缺补漏。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2.通过操作,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引入课题

1.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为什么要“除以 2”?

3.教师出示场景图:生活中,我们能看到各种形状的物体,这辆小轿车的车窗是梯形的,仔细观察梯形有什么特点?(教师首先指出梯形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认识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问题:下面这个梯形你能指出它们的上底、下底和高吗?。

导入:我们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这两方面的基础,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计算出梯形面积。大家有信心吗?

二、学生自己尝试并归纳和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1.你能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拼拼看。

2.学生操作,互相讨论。

3.根据讨论结果,完成88页书空,总结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4.汇报结果。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③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④计算过程中“3+5”表示上、下底之和,它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所以计算时要加上小括号。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计算中要加上“除以 2”?

⑤想一想:如果是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什么图形?

学生口述,教师点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而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特殊形式。

5.引导学生知道:如果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b和h分别表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那么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S=(a+b)h÷2

问题: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为什么要“除以 2”?

总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用字母怎样表示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应用

1.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你能求出它的面积吗?

①首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分析已知条件以及求解内容。(生画出示意,教师给予引导,找出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

②问题:根据分析,你能算出大坝的横截面积吗?(生试做,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③选代表板演,集体纠错。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在计算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要“除以2”?

2.完成做一做。

一辆汽车侧面的两块玻璃是梯形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①学生试做。

②订正。提问:计算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判断。

(1)平行四边形面积是梯形面积的2倍。()

(2)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四、总结归纳

《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篇6

回顾08学年五年级学生学习本章时,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表达不清。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无论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还是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从操作、比较,到发现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整个过程环节分明,条理清楚,学生都能很快掌握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模糊,表达不清。

2、部分学生不会分辨底、高(不能正确画出高),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候,不能很好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不能创造性地通过虚线清晰地把图形进行分解,从而引起计算错误。

3、审题不清,经常不注意单位的异同,面积计算结果经常用长度单位。

为了有效地解决类似问题,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动手操作、观察与交流汇报

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却忌由教师带着做。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本单元面积的推导都采用了转化的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加强指导和引导。通过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讨论和交流等形式,要求学生把自己操作——转化——推导的过程叙述出来,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面积计算公式和计算多边形面积,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作虚线等方法,清晰地认识一个简单图形、组合图形的构成,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4、在教学中培养审题习惯、检查习惯等等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7

本单元教学中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让学生亲身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经历学习中的问题的提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经历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在教学策略上,把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说一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是学习习近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尤其是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倒,蕴涵着转化的数学思想,因此,在本单元教学中,我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课内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操作和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推导出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习推导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时已成顺水推舟之势,轻松、愉悦,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反思 篇8

新课改强调“要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本节课中,我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烈欲望,既显得亲切自然,也为整理复习的开展创设新的情境。

二、加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合作中学习,在交流中体验快乐。

在课程设计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学习的收获和聪明才智。既可以是独立的讲解,也可以是同伴的合作,或者是互相的提问,答辩,质疑。所以,我安排后进生,交流基础知识的回顾;让中等生进行复习整理提高;到实践与应用时,充分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辨论用多种方法合理解题。整个过程中,始终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来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认识转化迁移等数学思想。

三、突破难点重点,完成单元既定目标。

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知识的发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如何使用组合图形,转化为己学过的基本图形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把这个图形,分解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通过画辅助线表示出来,如果认为有几种分法,就分别在图形上表示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运用分割法或添补法把组合图形转化为所学过的基本图形。但在展示学生分法时,我忘记了将在巡堂时发现的个别学生,由于找不到相关条件,无法计算图形面积也进行展示和集体讨论,这是不足的地方。学生汇报了不同的分法后,就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图形的面积计算,然后让学生展示汇报,从中小结,用哪种分割法或添补法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更简单。这个环节花的时间比较多,跟前面的环节类似,结果导致后面的时间很紧,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应多注意教学环节之间的内容设计,把握重点,尽量紧凑,及时发现问题和做出反馈。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和反思 篇9

刘伟红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具准备:13只玩具熊猫、54张熊猫照片、13把茶壶、带领学生在学校观察(校门内外、汽车四周)、四人一组(1号组长左边,2号右边、3号正面、4号背面)(让学生养成按顺序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题西林壁》

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你能简单的谈谈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这首诗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希望在活动结束之后你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说说。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小结:虽然拍得都是教室,但是因为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拍出的照片也就不一样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两张校门照片:

这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观察小熊

(1)在自己位置上观察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只熊猫,请你仔细观察、头不要偏,你看到了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①生3号:我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它„„(注意观察有序、表达有序、全面)

②生4号:我在小熊的后面,我看到了它„„

③生1号:我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了它„„ ④生2号:我在小熊的右面,我看到了它„„(2)交换位置再观察

①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全面,想请你们交换位置再来观察。先想一想,你换位置后观察到的样子会和刚才一样吗?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3号和4号的同学换位置,2号和1号同学换一换。

②交流:你现在看到是什么?跟刚才有什么不同?和你猜的一样吗? 3号、4号、2号、1号 ③再次左右两边观察

师:有的小朋友认为熊猫的左右两边是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师:对,遇到问题时要再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直到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现在让我们再来观察熊猫的左右两边。

(1、3号左边,2、4号右边;交换观察;回原位交流)讨论: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

小结:从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很像,但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还是看出左右两边的不同,认真观察多重要啊!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熊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只能看到小熊的一个面,要是每个人都想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有什么好办法吗?(指名演示)每转一次或每走一次,在心里默默说说看到了什么?

交流:从前后左右观察到的小熊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由于坐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就不同。(4)游戏:给小熊拍照

①师:我们也给小熊拍张照吧!(用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照相机)你拍到的是那一张?在小组里交流(出示投影)这张可能是谁拍的?为什么?

②每人从1号的四张图片中任意抽取一张,你手中的图片是在哪一个位置看到的,就请你坐到这个位置上去。

(5)小结:

师:活动结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

三、巩固练习

1、第95页第三题:茶壶(只观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师:从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小熊,能不能看到不同的茶壶呢? ①先说说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图?

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应的图片。(指名一组1号示范说,然后按1、2、3、4的顺序小组交流。)

2、师:有几位幼儿园的小朋友帮校车拍了一些照片,可是现在照片弄乱了,请你们帮助辨认一下,他们分别拍的是哪张照片?连一连,交流:说说为什么?(实物投影)

四、课堂总结

①(出示题西林壁)现在你想说什么?

②最后我们来听个故事吧!《盲人摸象》:有一天,四个盲人坐在树下乘凉。有个赶象的人走过来,大声喊着:“象来了,让开点!”一个盲人提议说:“象是什么样子,咱们来摸一摸好吗?”另外三个盲人齐声说:“对,摸一摸就知道了。” 他们向赶象的人说了上面的想法,赶象的人同意了,把象拴在树上,让他们摸。一个盲人摸了摸象的身子,就说:“我知道了,象原来像一堵墙。”第二个盲人摸着象的牙,就说:“象跟又圆又滑的棍子一样。”第三个盲人摸着象的腿,就反驳他们说:“你们俩说得都不对,象跟柱子差不多。”第四个盲人摸着象的尾巴,大声叫起来:“你们都错了!象跟粗绳子一模一样。”四个盲人你争我辨,都认为自己说得对,谁也不服谁。

你想说些什么? 反思:

今天在二(4)班试上,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

1、活动的有序性

“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较小,容易激动,活动如果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行,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 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

2、活动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测、观察后验证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验。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

3、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发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达到,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

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

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思考,在董老师 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生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

观察物体

刘伟红

教学内容:教材第94—95页内容。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学具准备:13只玩具熊猫、54张熊猫照片、13把茶壶、带领学生在学校观察(校门内外、汽车四周)、四人一组(1号组长左边,2号右边、3号正面、4号背面)(让学生养成按顺序交流的习惯)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题西林壁》 你能简单的谈谈这首诗的意思吗?

师:这首诗里还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希望在今天的活动结束之后你能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首诗。

一、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1、分别出示教室前、后两张照片。

提问: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的前面拍的?另一张是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小结:虽然拍得都是教室,但是拍照的人站的位置不一样,拍出的照片也 就不一样了。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研究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出示两张校门照片:

这两张照片哪一张是在学校外面拍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观察小熊

(1)在自己位置上观察

我们可以从学校的里面和外面观察到不同的情景,在课桌的四周能不能看不同的熊猫呢?请你仔细观察课桌中间的熊猫、头不要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在小组里交流

全班交流:

①生3号:我在小熊的前面,我看到了它„„(注意观察有序、表达有序、全面)

②生4号:我在小熊的后面,我看到了它„„

③生1号:我在小熊的左面,我看到了它„„ ④生2号:我在小熊的右面,我看到了它„„(2)交换位置再观察

①师:小朋友观察很仔细,说的也很全面,如果你的位置换了,你看到的熊猫会和刚才一样吗?可能是怎样的?为什么?3号和4号的同学换位置,2号和1号同学换一换。

②交流:你现在看到是什么?跟刚才有什么不同?和你猜的一样吗? 3号、4号、2号、1号 ③再次左右两边观察 师:有的小朋友认为熊猫的左右两边是一样,有的认为不一样,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

师:对,遇到问题时要再去仔细观察、思考讨论哪一种意见比较合适? 我们再来观察熊猫的左右两边。

(1、3号左边,2、4号右边;交换观察;回原位交流)讨论: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出示投影 全班交流,组长汇报

师: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怎样?还有补充的吗?

小结:从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很像,但是通过我们的仔细观察还是看出左右两边的不同,你瞧!认真观察多重要啊!

(3)从前后左右观察小熊

师:坐在自己的位置只能看到小熊的一个面,要是每个人都想看到小熊的前后左右四个面,有什么好办法吗?(指名演示)怎样转才能让大家看清楚?

交流:从前后左右观察到的小熊一样吗?为什么?

6、小结:由于观察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小熊就不同。(4)游戏:给小熊拍照

①师:我们也给小熊拍张照吧!(用两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成一个照相机)你拍到的是那一张?(出示投影)

其他的三张照片是谁拍的?有什么困难吗?

②每人从1号的四张图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照片是在哪一个位置拍的,就坐到哪个位置上去。

(5)小结:

师:活动结束后,你有什么要提醒小朋友的?

小结:从不同的位置能看到同一个物体不同的面,也可以根据不同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1、第94页例1。

师:老师想请你们帮个忙,愿不愿意?

(出示投影)学校摄影小组同学在练习拍照,可是照片洗好以后弄乱了,听说二(3)班小朋友很聪明,想请你们帮助他们找到各自拍的照片。

师: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还有什么困难吗?

2、第95页第三题:茶壶(只观察一面,想象其他三面)

师:二(3)班的小朋友就是特别厉害,无论什么难题遇到你们都得低下头!但是豆角老师不相信,他想出道题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吗?(出示投影)

①先说说自己看到是哪一幅图?

②想一想,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拿出相应的图片。(指名一组1号示范说,然后按1、2、3、4的顺序小组交流。)师:有多少位小朋友成功了?太了不起了!

四、课堂总结

①(出示题西林壁)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②最后我们来听个故事吧!《盲人摸象》你想说些什么?

五、生活运用

师:请你们帮助辨认一下,他们分别拍的是哪张照片?连一连,交流:说说为什么?(实物投影)

反思二: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 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但是也有很多感到不足的地方: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复习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10

高 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7页例2“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回顾公式推导的过程,小组合作归纳探索平面图形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数学活动,进一步体验平面图形的特征,最终达成理解并掌握的目标。能正确、灵活、熟练地应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回顾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公式的推导过程,继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情感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思想、事物间有普遍联系的观点。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建立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络。教学难点:构建平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教具:平面图形、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修改日记,激趣引入(课件出示“小淘气的数学日记”)3月18日

早上,我从长2厘米大的床上起来,就坐到面积约为1平方分米的饭桌上拿早点吃。妈妈把我耳朵一揪:“洗脸去!”于是我才去拿14平方米大的毛巾洗脸„„

师:看完了这篇日记,你有什么话想对小淘气说的吗?小淘气短短的一篇日记中却出现了这么多错误,看来他真得好好学数学了,你们觉得他在哪方面的数学知识该补一补呢?

2、揭示课题:《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总复习。(课件演示)

3、趣味故事,猜测质疑。《唐僧师徒的故事》(课件演示)

唐僧取经回来后,想把一座山地奖给三个徒弟,唐僧拿出三条同样长的绳子,叫三位徒弟用绳子各围一块地。八戒抢着说,我要围成长方形;沙僧接着说,我要围成正方形;悟空灵机一闪,得意的说,我要围成圆形。请你猜一猜,三个徒弟谁围的面积最大?

二、打开记忆库

1、小学阶段我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课件演示)

2、关于平面图形,你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

三、梳理,引导建构

(一)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1、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着图形描一描,说一说。计量周长要用什么单位?

2、提问: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指着图形摸一摸,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

些?

(二)复习周长的计算。(课件演示)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哪些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周长?(学生说,教师对应板书)

2、思考:其它3个图形怎样计算周长呢?

3、练习:(课件出示)

(三)复习面积的计算(课件演示)

1、提问: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指名说你喜欢的图形。(学生说,教师并对应板书。)

2、想想议议:这些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根据学生回答,逐一电脑演示其推导过程。

四、沟通,构建网络

1、设计网络图:从这些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你们能把这些图形来重新摆一摆吗?(小组合作设计“网络图”)

2、学生汇报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设计?怎样设计更合理些?

3、教师课件出示网络图。根据这幅关系图,你可以发现些什么?

小结: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图形计算公式,通常是把它转化成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来推导的。(板书:转化)

五、应用,提高能力

1、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课件演示)

2、金睛火眼。(课件演示)

3、对号入座。(课件演示)

4、走进生活。(课件演示)

5、前后呼应,释疑猜测。(解决唐僧师徒的问题)

六、总结,注重体验:再现知识网络图。

上一篇:环保知识抢答题下一篇:畜牧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