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2024-05-13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通用14篇)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篇1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之《观察物体》之《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同学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 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是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课后反思: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篇2

本学期开始, 由于工作需要, 我开始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并主持数学和科学的教学工作。使用冀教版教材的同行都知道, 在小学阶段几个年级的教材中, 《观察事物》都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部分就是《观察物体》, 学生在以前学过的《观察物体》的基础之上再来学习, 其实感觉并不是很难。

在讲授本节内容的时候, 几乎每一位执教者都会讲到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事物, 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不同的。然而, 在课堂教学分析到这一点的时候, 我突发奇想:既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能得到不同的现象, 那么观察人呢?同一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去看, 可能就会有新的发现。谁都知道, 班主任的工作是很琐碎的, 尤其的农村小学班主任的工作, 所以, 我在讲授本节知识的同时, 同时向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思想教育。在数学教育过程中渗透认识事物的全面性, 这也是我们对周围人、我们生活环境、生活现状全面客观认识的基础。四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生理与心理发育的阶段, 这时候也是他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 一生中很多的观点都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思考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不同的学生, 在张三眼中可能是调皮的, 在李四眼中就可能是乐于助人的。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眼中是不相同的。这时候, 我以本班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为例, 让不同的学生谈一谈对他的认识。有的学生说他很好动, 有的说他和调皮, 有的说他爱助人为乐……最后通过学生的回答, 我们一起总结:在刚才的讨论过程中, 我们发现, 同一个人在不同人的眼中、心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印象。在此, 我再次提问学生:“这说明什么?大家有什么想法?”经过思考与讨论, 学生认为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人, 也会得到不同的现象。我很高兴, 学生能从事物联想到人, 对这样的回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四年级的学生毕竟还小, 很多问题思考的深度还是不够, 所以我进行了这样的讲解:“既然我们发现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人会得到不同的印象, 那么, 我们在以后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到, 不应该只发现其他同学的缺点与不足, 应换个角度去看, 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同学都会有值得我们学习与羡慕的地方。”

经过本节课的讲授, 我在接下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很多以前只会“挑刺”, 只会找别的同学缺点的学生, 偶尔也会告诉我, 谁有什么进步了, 谁怎么表现好点了。这证明我的讲授与教育在学生当中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学生懂得了学会用比较全面、客观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一个人, 这是学生思想认识的进步, 也是数学课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点探索。为了巩固这种教育, 在以后的一些日常教育中, 我也会偶尔再提几句相关的内容。这样, 学生的眼睛也越来越亮了, 都能从其他的同学身上找到一些值得学习的地方。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知识, 结合社会知识, 每一位教育者都可以在具体的课堂中, 创造性地开发课堂资源, 充分利用数学课对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作用,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用唯物辩证法指导并处理教材和数学中的问题,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这种有选择的思想道德渗透教育, 也必然会反作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 对健康的数学课堂模式建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在数学教学中将这种教育进行广泛应用, 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加和谐、完美。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 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他们的积极性相当高, 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会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今后成长必定起到一定影响。

在数学训练中, 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 学生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许多人会“置之不理”, 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毅力。这时, 教师要结合数学家成长的经历教育学生,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坚强毅力。只有具备了这些品质, 才能为四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另外, 我们还可以通过数学作业和练习, 有侧重地培养学生严格、认真、仔细的习惯。数学作业和练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在作业中, 数字不能有一点错, 图形要力求完美, 符合要求, 这些要求都要促使学生严格要求自己, 凡事都要认真仔细, 干工作要有条有理, 对计算结果要负责任。通过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 学生才能对自己要求更高更严, 才能把工作干得更好。

怎样正确观察物体? 篇3

其中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观察物体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教师教学好、学生学习好该单元是整个“观察物体”系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该单元主要教学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物体。教材分两段安排:第一段主要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以及由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第二段主要引导学生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 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通过该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感受物体与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增强对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提供一些帮助。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正确观察物体时产生了以下几个问题。

1.长方体、正方体等形状的生活用品正面究竟在哪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补充习题第69页有这样一道题:

近90%的同学在练习时看到新华字典的摆放认为有“新华字典”四个字的是上面,较小长方形由于是面对我们的因此是正面。其实,这是学生一种错误的理解,根据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师参考用书第185页指出:“很多日常生活用品的正面是人们在生活中自然约定的,而确定了正面,也就随着确定了它们的侧面。”观察物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生活用品,一种是观察由两、三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前者需考虑所观察的物体在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如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7想想做做第1题中提到的洗衣机和电冰箱,通常有门的面是观察的正面。

2.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侧面究竟怎样观察?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可以摆成如图一种简单物体,那么它是侧面是图一,还是图二呢?近七成同学都认为图一是该物体的侧面,还有近三成认为图二也是该物体的侧面。侧面亦称"矢面",是表达空间向量图的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之一,由Y轴(上下方向)和Z轴(前后方向)组成的平面根据观察方法的不同,可将侧面分为右侧面和左侧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知道实物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七成同学是从右侧面去观察的,三成同学是从左侧面观察的。侧面,目前国内多采用右侧面。苏教版在教材中回避了该问题,但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明确该观察方法。

3.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的上面和侧面究竟是什么样的?

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简单物体有多种摆法,现仅列举上述A、B、C情况加以说明。学生对于上述情况的上面或侧面究竟是什么形状都很清楚,但部分学生对于摆放方向却总是模糊在图一和图二之间,往往会发生错误。查其原因发现,该部分学生在观察物体时身体总是固定在正面,在观察侧面时没有发挥想象力,只是面对着图或实物歪着头去思考,如果方向发生了错误;观察上面时则缺少手势帮助思考平面图形的摆放方向,即如下图:

小学数学教案:观察物体1 篇4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的综合复习。目标要点:

1、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习、实践的内容得到巩固加深;

2、通过练习和实践,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练习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判断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观察物体、认识轴对称图形和镜面对称现象)你能用自己的话具体地说一说吗?

二、基本练习:

1、观察物体:

(1)小组在桌面上摆放一样文具,让几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其他小朋友又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样物体大家观察到的结果不同呢?(观察的位置不同)

我们想全面地了解这个物体,该如何观察?(要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

(2)教师拿出两个魔方(其中一个背面不完整),让学生从正面进行观察。问:它们是完全一样的吗? 有的学生:完全一样;

有的学生:不能确定,只有看完各个面才能确定。

教师把两个魔方的几个面都让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它们是不同的,进一步让形式明白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2、轴对称:

(1)出示几幅图:请问哪幅是轴对称图形,你是怎样判断的?(2)课本第3题:你能按对称轴画出另一半吗?

首先让学生观察方格图上的图形,再说说另一边该怎么画,最后让学生独立画出。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

3、镜面对称: 拿出镜子,照自己或物体,说说镜面对称现象是什么样的。

三、综合练习:

1、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对称轴,再画出来。

2、还是用刚才这张长方形纸,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煎的最漂亮。

3、练习第4题:既是轴对称又是镜面对称。

四、学习总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观察物体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3.借助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帮助学生树立从小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通过让学生观察两幅杨桃的图片,然后引出课题。[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学生喜欢的“猜一猜”引入,新颖有趣,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立刻进入了学习的状态,让学生初步感知新知。]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从整体观察小药箱。(1)教师介绍箱子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那一面。(2)提问:学生在所在的位置上能看到小药箱的那几个面?

(3)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不论在哪个位置,都不能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所有的面,我们一次最多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2、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

(1)教师提示:从哪个面去观察,就要正对着这个面,比如„„(教师示范)

(2)学生观察自己的学具,分别从不同的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一个物体从不同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一般是不一样。

(3)辨认小药箱的正面、侧面、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4.课间小歇:欣赏古诗《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优美的乐声中欣赏古诗,进行美育教育,体现数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教学例2(1)出示例2(2)同学们按例2摆放学具,然后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

通过观察使学生明白两个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会引起观察结果的不同。

(3)通过大屏幕汇报观察结果。

三、巩固新知

观察物体教案 篇6

1.通过练习,使学生更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进一步巩固和区别这些图形。

2.进一步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感受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更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和有序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知识,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学的怎么样,大家有信心迎接老师的挑战吗?

(二)基础练习:

1.指名说一说,我们学过了哪些图形?

2.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放在一起,请学生分类。说一说这样分类的理由。

3.概括小结。

4.P36(1):在这幅美丽的图画中藏着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给学生说明题意,独立完成涂一涂。同桌交流。

(三)拓展练习:

1.P36(2):

(1)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搭成的?

(2)你看到了哪些立体图形?分别是什么?

(3)这些立体图形分别有几个?数一数,填在书上。

(4)全班交流。看看你有没有数准确。

(5)怎样数才能保证没有遗漏,不会少数?你有什么好办法?(按顺序)

2.P36(3):

(1)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搭成的?

(2)你看到了哪些平面图形?分别是什么?

(3)这些平面图形分别有几个?数一数,填在书上。

(4)全班交流。看看你有没有数准确。提醒学生有序思考数数。

3.P37(4):

(1).先让学生看书上3幅图,再说一说这每一幅图案都是由哪些拼成的?

(2).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拼一拼,比一比谁拼出的作品最棒。

(3).展示作品。

4.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P37(5)

(1)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理解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不凭借实物,借助表象进行推理。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拿出学具来看一看,画一画。

(3)全班交流。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2.自己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创作一副美术做品作为纪念。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和图形

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观察物体”教学案例与评析 篇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 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 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激起兴趣, 引入新课

1. 从生活问题设疑入手

去年是我们祖国建国60周年, 10月1日这天, 在北京天安门举行了隆重的阅兵仪式,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激动人心的画面。 (观看视频)

有2个摄影师为这个方阵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小朋友看看, 为什么同一个方阵, 拍出来的照片却不一样呢?

2. 揭题, 引入新课

因为这2个摄影师拍照时所站的位置不同, 所以拍出来的照片也不一样。观察的角度不同, 所看到的事物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

【评析】采用与时俱进的素材, 引入本课教学, 声色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组织活动, 引导观察, 自主探索

1. 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1) 符老师也喜欢拍照, 你们看, 符老师带来了2张, 你们可知道老师拍的是哪儿吗? (课件显示) 仔细看看, 这两张照片一样吗?

(2) 拍的是同一个教室, 为什么拍出来的照片会不一样呢?

(3) 你能猜出哪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拍的?

另一张是站在教室的哪一面拍的?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4) 师小结:同样一个教室, 分别从前面和后面观察, 所看到的场景也就不一样。站在后面, 看到教室的前面;站在前面, 看到教室的后面。

【评析】通过观察从自己教室拍的两张不同的照片, 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初步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会看到不同的样子。

2. 指导观察, 拍摄小熊。

(1) 本位观察

同学们, 刚才你们欣赏了老师拍的照片, 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啊?每一组的桌子上都有一只可爱的小熊, (师指一组的4个同学说) 像这样, 4个小朋友坐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熊, 看到的小熊的样子又会是怎样的呢?

师示范:老师太喜欢这只可爱的小熊了, 想把它拍下来, 请看, 老师用两手的食指和拇指架起一架“照相机”, 坐正姿势, 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再拍。 (示范两个方位)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是什么样子的, 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组长从大信封里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6张照片, 放在桌子上, 小组同学找到自己拍的那一张。

反馈:前面、后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后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背

生:我站在小熊的前面, 看到的是小熊的脸

左面:右面:

你拍的是什么样子的? (贴图在黑板) 跟他一样的请起立。请选对的说说:你为什么选这张?

(预设) 生:我坐在小熊的左面, 看到小熊的左耳、左手、左脚…

生:小熊的嘴朝着我的左面

请选错的说说你现在明白了吗?

比较左面、右面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以模拟拍照这一游戏活动的形式, 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实际观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 重视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确保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让学生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熊的图片, 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与所看到的视图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正确区分小熊的左侧面和右侧面,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观察的位置不同, 观察的结果也不同。

(2) 移位观察

第1次移位:刚才我们从自己的位置上给小熊拍了照, 想不想换换位置, 再给它拍几张?

要求:其他人在组长的带领下按顺时针方向换位置。

学生拍:你准备好了吗?把照相机的镜头对准小熊, 仔细看看, 你镜头里的小熊又是什么样子的?老师数“1、2、3”, 小朋友一起喊“卡嚓”。耶!又一张照片诞生了!

请小朋友想一想, 你拍出来的小熊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找到自己新拍的那一张。

反馈:小组里的同伴互相交流一下, 你为什么选这张?

继续移位观察: (使每个学生都分别从四个位置观察小熊) 要求同上:小伙伴们互相看一下, 你的同伴都选对了吗?

发挥想象:随机请一个小朋友起立, 其他人想一想, 起立的小朋友看到的是小熊的哪一面?小组讨论, 并由组长举出图片。

小结:通过刚才给小熊拍照, 你知道了什么?

练习:有一些小朋友看到我们班同学玩得这么开心, 他们也想为一只小猴子拍照, 让我们来认一认这4个小朋友, 他们分别是谁呀?你知道下面这些照片分别是谁拍的呢?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4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小结:通过连线, 你又知道了什么?

【评析】移位观察, 并找到相应的视图, 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 从而真切感受到观察同一个物体, 观察的角度不同, 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联系生活, 实践运用

1. 观察汽车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瞧!这里有一辆汽车, 3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它, 你知道右边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先静静地思考一下, 请把书翻到95页, 让我们动手连一连。

反馈:指名上台说。

【评析】引导学生应用已经积累的观察经验, 通过想象判断每一张照片是谁拍的, 适时地将学生的认知水平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 看到的样子不同”提升到“根据看到的视图, 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一层次, 加深了学生对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发展了空间观念。

2. 拓展延伸

找位置游戏:我们边玩边学, 学得很开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找位置的游戏, 好吗?请组长把小熊放到抽屉里, 拿出水壶。

(1) 壶嘴对着组长。

请组长拿出小信封, 取出信封里的4张照片, 组员迅速从组长那儿抽出一张照片, 根据手中的图片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比一比, 哪组找得快。

(2) 转变壶嘴方向。小水壶朝一个方向站累了, 请组长帮它转个方向, 把壶嘴对着别的小朋友。请你看看自己手上的照片, 再观察一下水壶, 还能坐在原地不动吗?想想你该坐在哪个位置?赶快找一找坐下来吧。

四、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 这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 想一想, 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 在观察的过程中, 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重点:体验到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准备:幻灯片、玩具恐龙、酒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一猜,她是谁?

师: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大朋友的相片,请同学们仔细看,你认识她吗?

依次出示幻灯片2、(后面)幻灯片3(测面)、幻灯片4(前面)。

师:你认识她吗?

师:对,就是我,我姓王,来自坝芒小学。同学们叫我王老师好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能告诉王老师你们是看到哪个面的相片就猜出是我呢?

师:从相片的后面我们的确很难确定,当小朋友看到相片的前面就认出来了,是这样的吗?

2、板书课题

刚才小朋友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板书:观察

(本小节的教学设计,因为我想到没时间作自我介绍,特制作自己后面、侧面、前面的相片让学生猜一猜,在学生辨认出是我自己后,并作了自我介绍,同时,为学习新知识作了铺垫。今天教学时,有一位同学在观察到第二张相片时,个别同学认出是我,但还是不敢肯定;当同学们看到第三张相片时,已经确定是我,这样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索新知

1、辨别前面、后面、测面

回放幻灯片4、灯片3、灯片2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了老师的这几张相片,你能告诉老师,它们分别是我的哪一个面?

出示幻灯片5,辨别前面、后面、测面

师范读,学生跟读。

(本节的教学设计是在作自我介绍的基础上,引入了观察的三个面:前面、后面、测面,这三个面的准确表达是学生学习观察物体的关键,为了作好这个铺垫,我用自己的三张不同相片自然地向学生表达了这三个面)

2、教学例1

(1)、本位观察

出示玩具恐龙。

师:今天,我还给同学们带来一件礼物,你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坐在你的位置上能看见玩具恐龙的什么?

(本节教学通过出示实物玩具恐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师:观察好的,请举手告诉老师。

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放幻灯片6(测面)、幻灯片7(前面)、幻灯片8(后面),给予学生肯定。

师:看到玩具恐龙的后面的同学请举手?看到玩具恐龙的前面的同学请举手?看到玩具恐龙的测面的同学请举手?(同时回放幻灯片)

师:好样的,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昨天我们班的同学也观察了玩具恐龙,(出示幻灯片9),请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师:说得真棒,不过王老师有点儿纳闷了,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恐龙,为什么你们、他们看到的玩具恐龙的形状不一样呢?

(引导说出:他们观察玩具恐龙的角度不同。)

师:说得真好,因为同学们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玩具恐龙的。他是在玩具恐龙的前面观察的(前面的同学),他是在玩具恐龙的后面观察玩具恐龙的,还有这两边的同学是在玩具恐龙的侧面观察玩具恐龙的。也就是我们观察玩具恐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玩具恐龙的形状也不同。

(本节的教学引导很成功,达到了预定的教学效果。)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一同来探讨和学习的新知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把课题板书完整)

板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

(2)、换位观察

师:前面大家观察得十分认真,你们可真是会学习的好孩子!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了玩具恐龙,下面咱们换换位置再观察观察,好吗?

师:现在你又看到玩具狗的哪个面呢?这回和刚才看到的一样吗?

(引導学生回答现在看到了什么面?和刚才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师:为什么?玩具恐龙变了吗?是什么变化了?(引导学生说出观察的位置)

师:说得真棒,我们观察玩具恐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到的玩具恐龙的形状也不同。

板书: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

(本节的教学设计一是让学生明白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也不同。二是通过换位观察玩具恐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体现学生互动学习。)

3、课堂练习:

第67页“做一做”

师:只要大家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熟悉的物体,比如说:书本、铅笔盒、书桌……都可以作为我们观察的对象。瞧!这三位小朋友也在观察物体呢!(出示幻灯片10)

师: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数学书的哪一面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动笔来连连线吧!

投影展示连线的正确答案,集体反馈。

师:你们都是这么连的吗?全部连对的小朋友向老师挥挥手吧,祝贺你们!

四、课间活动

师:刚才我参观了你们的校园,看到你们的校园好美哟。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王老师的学校瞧瞧?

师:但是去瞧瞧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必须说出你是从哪个面观察到的,能做到吗?

出示幻灯片11-22(学校环境图片)

师:你们觉得我的学校美吗?谢谢大家!欢迎大家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去王老师的学校做客!其实啊,在这些照片中的画面也是从不同的位置进行拍摄的,可以说这也是我们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本节的教学设计目的是:一,因为低年级的同学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同学们观察物体也有些累了,课已经上了27分钟,为了让同学们不疲惫,特设计本课间活动。二是让同学们的大脑得到休息的时候,又巩固了前面学到的观察方法。三是向大家展示了我的学校,让同学们和评委、听课的老师了解了我的学校,同学们一边休息,一边称赏,一边复习巩固了新知。我认为这是我教学设计的一个亮点,也是本节课教学成功之一,它为我的课堂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巩固练习

1、辩一辩

师:昨天我们班的同学知道我要来和二(2)班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他们都想来,你们欢迎他们来吗?

师:因为路远,他们要坐中巴车才能来。(出示幻灯片23)

师:请你告诉老师,我们班的这三位同学分别站在中巴车的哪一面?

(本节的教学设计是为学生做第70页练习十五第一题作铺垫的。在带同学们观察完我的学校后,趁势导入我的学生也想来你们的学校瞧瞧,因路途远,要乘座中巴车,又站到车的前面……)

2、连线,第70页练习十五第一题(观察第一题图例)

师:他们来到麻江车站下车后,看到公路上行驶着好多车辆,他们看到 一辆大卡车,请同学们帮他们辨别,他们站在卡车的哪一面,并把他们看到的用线连起来,你能行吗?

教师下位检查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并给予做错的学生指导。

3、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幻灯片24、25)

师:他们路过商店,看到商店里摆着好多的商品,如:茶壶,实物出示在课桌上。

师:唉呀,小明和小红认为这个茶壶好漂亮,不断地观察,你能说说他们是从哪个面观察的吗?

六、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和王老师一起学习,你有收获吗

师:今天王老师能和大家一起学习,非常快乐,大家也学到了很多的新知识,知道了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还知道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不同。希望大家课后能够处处留心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感受,做一个勤于思考的好孩子!

七:作业

《观察物体》教案 篇9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学生在一年级时认识了位置和前后左右的知识基础上,通过从不角度观察恐龙的各种活动,从而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力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探究中发展。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学情分析】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太零散,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正确的认知表象。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认知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①知道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②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通过创设多种观察情境,让学生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过程,并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

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观察、想像、比较、综合、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地建构观察物体的方法,体会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3、情感、与态度方面:

①在创设情境、观察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认真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感受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②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交流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倾听习惯、合作意识和评价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到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教学难点:

能辨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大恐龙一只;课件一套;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在课室内四个方向围坐。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点】

1、在教学中,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和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又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逐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学习热情,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意识。

3、本课的各教学环节都借助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教学素材,意在让孩子感悟到“数学就在我的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的情感。

4、在“课间小歇”环节中,播放恐龙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1、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识。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运用“拍手”、“猜一猜”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新授过程中,我采用了学生喜爱的玩具恐龙为素材,以观察恐龙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通过本位观察、换位观察、全面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恐龙的样子也不同,由实物到照片,形象直观,遵循儿童由浅入深,逐步推进的认知规律。在练习时,创设了猜一猜和拍照的游戏情境,通过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不同形状猜测物体,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也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兴趣。

2、注重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课堂学习要与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拓展课程时空,使学习不仅指向课堂,也可以提供生活世界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打开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本节课我创造大量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如:拍照、看照片猜同学、观察本校的教学楼、碉塑、钢琴照片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注重体验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体验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并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多种形式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注意学生的亲身体验。通过有目的的指导和分层次的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物体的方法;指导学生不仅要仔细地去观察,而且要注意观察到了什么,从而提高了观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交流,同时对自己的感悟加以验证。

4、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观察物体的教案 篇10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小故事,你想听吗?

故事发生在一个茂密的森林里,一天一只小鸟飞到一棵树上,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蛋。然后它就想这个蛋孵出来会是什么动物呢?正在这时,这个蛋壳破了,出来了一只小恐龙。可这只小恐龙急着要找妈妈,它问小鸟:“你知道我妈妈长得是什么样子的吗?”小鸟告诉它:“你妈妈的腿长的粗粗的。”

请同学们想一想,小恐龙根据小鸟说得话能找到自己的妈妈吗?

(能。那我们来看看小恐龙找到了妈妈没有。小恐龙往前找,真的被它找到了腿粗粗的动物。可是它妈妈吗?那小恐龙为什么会找错呢?)

(不能。为什么不能?)

只有认真观察物体了才能找到它的妈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应该如何观察物体。

二、观察物体

(一)观察恐龙

1、老师把恐龙的模型带来了。请你说说这恐龙到底是怎么样的?

(说说恐龙的特征。)

2、老师为每一组也准备了一只恐龙,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了这只恐龙的哪一面,是什么样子?

你看到了什么?和屏幕上的哪张照片是一样的?

和他看到的是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其它同学还看到了哪幅图片的?你为什么会看到这张图片?和他看到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看到不同的图片还有吗?你为什么看到的是这张图片?和他看到一样的同学请起立。

老师发现还有一些同学没有起立过的。那你看到的是哪一面的呢?为什么看到的是这个图?

3、刚才同学们都把自己看到的那个面说清楚了。现在,全体起立,请每小组的同学按照顺时针的方向向前进一个位置。再请你观察一下,现在你看到的是恐龙的哪一个面?

为什么和前一次看到的面不一样了呢?

(板书:位置变了,图像也变了)

4、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请你坐回自己的位置。把你们组的小恐龙拿起来,转一下,请问现在你看到的面和第一次看到的面一样吗?

现在你们的位置又没有变?为什么会不一样了?

(板书:物体转了,图像也变了。)

5、同学们不仅观察的仔细,而且还会动脑筋。就在我们观察恐龙的同时呀。电脑里有几个小朋友也在观察恐龙。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它还带给我们一个问题。谁能来解决呀?

为什么小亮看到的是正面?小明看到的是侧面?小红看到的是后面?

(二)、观察书本。

1、你们真厉害。小恐龙呀觉得这观察物体太好玩了。于是他就拿了一些书来观察,你们能观察吗?

先请小组里的同学把数学书绑成一捆竖起来,摆在桌子的中间。和你的同桌说说你看到的是哪个面?为什么?

2、你看到是哪个面?为什么?

3、我们去看看小恐龙他们的观察的怎么样了。(出示做一做)

6、你能给他连一连吗?

7、同学们有没有一点累了?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先听清楚游戏规则:老师点到哪一个面上,就请小组里的同学站到能看到这个面的那个方向,听清楚了吗?好,看看哪个同学反映最快。

(三)、观察汽车

小恐龙得去找妈妈了。小亮他们带着小恐龙往前走。在路上他们又遇见什么了呢?

1、汽车。

对,汽车。哪位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看到的各是哪个面?

2、小明和小亮为什么看到的是同一个面?

(板书:位置相同,图像相同)

3、那如果小恐龙要看到的是侧面的话应该和谁站在一起?想看到后面的话应该和谁站在一起?

4、我想小恐龙了一定在为我们同学这么精彩的发言而感到开心。

我们看了这么多物体,你想说点什么吗?

(四)、观察雕塑。

小恐龙在小亮他们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的妈妈,而且还来到了我们学校。看,他们来到了校门口。刚到校门口,小恐龙就被一样物体给吸引住了,你们认为是什么?

1、对呀。它被我们学校那美丽的雕像吸引住了。

这是小恐龙看到的几幅图片。你认为这几幅图小恐龙分别是站在哪个位置看到的?

2、如果小恐龙想到我们教室里来,他们要经过哪两个面?

如果到报告厅的话要经过哪两个面?

三、小结

《观察物体》数学教案 篇11

一、探索过程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并非全新。通过之前的教学, 学生已知道不吸水的物体浸在水中会排挤同体积的水, 已经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并能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这些都为学习“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通过之前的教学, 我发现空间感较弱的学生很难在头脑中构建正确的立体图形, 需要借助实物模型理解相关问题。另外, 在教学前, 我以“怎样得到橡皮泥、苹果、石块的体积”为题对学生进行访谈。访谈结果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 橡皮泥体积的计算。学生先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 再利用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计算橡皮泥的体积。其二, 苹果体积和石块体积的计算。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利用排水法测量, 这表明学生善于运用转化的思想将新知识转化, 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

第一次教学“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时, 我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后, 我发现大部分学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在教学反思时, 我意识到, 发现、验证并运用排水法测量石块的体积也应成为教学重点。可见,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这一内容的教学难点是:在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的基础上, 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

在第二次教学中, 我设计了明暗两条线。其一, 一条明线, 即让学生理解“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 并通过对比、分离, 使学生感悟“等积变形”的数学转化思想。其二, 一条暗线贯穿全课, 即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二、主要环节

1. 故事引入, 复习铺垫

教学前, 我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 不仅使学生迁移故事中的数学思想, 为后面的实验做铺垫, 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导入时, 我通过一个有盖子的长方体容器区分长方体体积和容积的不同, 并复习其体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接着, 我通过石块让学生感受不规则物体的属性, 以引导学生区分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 让学生明白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无法直接套用体积公式, 需要合理的转化。

2. 引发思考, 合作探索

接下来, 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怎么得到橡皮泥、苹果、石块的体积?

生1: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 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生2:把橡皮泥捏成正方体, 量出它的棱长, 然后根据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生3:把石块放入装水的容器中, 然后测量与石块体积相同的水的体积。

通过对比, 我希望学生感悟两种转化:一是转化物体的形状, 二是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问题转化为同体积的水的体积问题。这样, 便易于将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传授给学生。

3. 动手实践, 总结方法

最后, 我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即要求学生依靠水、长方体容器、水盆、量杯和直尺等物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在这一过程中, 我观察各组的操作过程, 了解各组的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阶段, 根据各组活动的不同情况, 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层次, 我分别请三个小组进行汇报。

(1) 标准情况——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水未溢出

结合学生的汇报内容, 我引导学生总结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即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水 (升高或降低部分) 的体积。用公式表示:石块体积=水升高部分的体积 (石块完全浸在水中, 水未溢出) 。

(2) 特殊情况——石块未完全浸没在水中, 水未溢出

在这种情况下, 应在放入石块的容器里继续加水, 直至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并记录此时水面的高度, 然后取出石块, 通过水面高度的下降情况计算石块对应的水的体积, 也就是石块的体积。用公式表示:石块体积=水下降部分的体积 (石块未完全浸在水中, 水未溢出) 。通过这个非标准的正例, 学生应注意到, 用这种方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关键在于:使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3) 复杂情况——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 水溢出

在容器中水已满的情况下, 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 水溢出。此时, 应将原来的容器放入另一略大的容器中, 后者用于装溢出的水;等水停止溢出时, 将溢出的水倒入有刻度的量杯中, 由此, 得到的水的体积, 即石头的体积。用公式表示:石块体积=水溢出部分的体积 (水已满, 石块完全浸在水中, 水溢出) 。在容器中水未满的情况下, 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后, 水先升高后溢出。此时, 求石块的体积, 即求水升高部分的体积与溢出部分的体积之和, 用公式表示:石块体积=水升高部分的体积+水溢出部分的体积 (水未满, 石块完全浸在水中, 水先升高后溢出) 。

在层层推进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逐渐领悟了上述方法的两个共同之处:一是把不规则物体体积转化成对应的水的体积, 二是转化时必须使不规则物体完全浸没在水中, 并准确测量水的体积的变化。

二年级上册数学《观察物体》教案 篇12

1、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抽象角的过程,初步建立角的概念,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在操作活动中感知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会直观比较角的大小。

3、让学生认识直角,能在物体的表面找出直角。

4、形成角的正确表象,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及抽象思维的发展,感悟抽象的数学方法。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仔细看大屏幕,根据照片来猜猜这是什么?( 出示冰箱照片)学生猜测。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学生相应的照片。

再猜猜(出示捐款箱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你们要是看见哪个面的照片你就能猜出来呢?

刚才同学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用眼睛仔细、认真的看这就叫“观察”。

二、授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个好朋友,瞧!就是这只玩具小熊。小朋友们,喜欢这只小熊吗?它可爱吗? (出示试一试1) 小朋友想一想:男孩站在玩具小熊的哪一边?

请大家头不要偏,手不要动,仔细观察玩具小熊,思考一个问题:仔细观察,站在女孩的位置上,又能看见玩具小熊的什么?

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向全班学生说说?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进行描述,同时教师进行板书:前面、侧面。

为什么观察的是同样的玩具小熊,大家刚才说的却不一样呢?

结合回答,教师归纳:由于位置不同,所以观察角度就不同,看到的玩具小熊的形状也就不一样了。

活动一:照片找位置。

老师出示图片(试一试2)学生想一想:这张照片上,小猫、小猴分别看到的是大像的什么?

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那个面,并连一连吧!

活动二: 老师再出示试一试3(1)图片,请学生根据图片想想淘气、兰兰、小红分别看到茶壶的哪个面?

刚才他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看到了茶壶的一个面。如果能让小朋友全面地看到茶壶的上下两个面,那才好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能看到它的上下两个面吗?请大家开动你们聪明的脑袋想想吧!请看幻灯片试一试3中的(2)。

大家发现了:要全面的观察物体可以围着它转,从四处看;也可以让它给我们转一圈来进行观察。 如果是一些较大的物体,同学们想一想,那应该怎么办呢?对于一些较大的、不能动的物体,我们就要站在不同位置,从不同角度观察,才能看得更清楚、更全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观察方法!

三、拓展运用 激励创新

老师准备了一些练习题,大家一起拼一拼。

课件出示图片。

看一看,你知道他们分别看到木箱的哪一面吗?

请小朋友积极动脑,猜一猜吧!

学生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教师总结

观察物体(三)复习课教案 篇13

(三)复习课 作者: 18中小学校 朱英姿 教学目标:

1.通过再次观察、操作,经历根据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与其它相对应平面图形的转换方法。2.能够进一步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确立立体图形。3.通过复习及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教学重点:能进一步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教学难点:灵活使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转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单,小正方体若干。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从大屏幕上你们已经看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了吗?对,就是观察物体

(三)的复习课,板书:复习观察物体

(三)。老师希望你们在今天的课上能有更多的收获。

二、出示复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看咱们今天的复习目标,请大声朗读出来:1.能进一步根据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2灵活使用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转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出示复习指导。(一)复习指导一:

1.仔细阅读课本第2页例1,并回忆所学知识判断:一个立体图形从左面看到的形状是,这个立体图形是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且摆出的图形一定是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请小组代表到站台上边讲解边演示)

2、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练习。

3、归纳总结:从同一个方向观察不同立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但摆法不同,小正方体的个数也不相同。

(二)出示复习指导二:

1、认真看课本第2页例2,回忆并思考:你是怎样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出一个立方体的?能结合例2的图及实物边摆边说吗?(学生先小组讨论,然后请学生到站台上展示摆的方法)

2、归纳总结:根据从三个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还原立体图形,先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分析,推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再结合从其他两个方向看到的形状综合分析;最后确定立体图形。3.动手摆一摆。(多媒体展示)

用4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一个立体图形,从正面、上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分别如下,摆出这个立体图形,并画出来。

四、当堂训练:

(一)判断题:(判断并说明理由)

1.从上面看到的是圆形的物体一定是圆柱体。()2.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3.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4.观察物体时,最少可以看到一个面,最多可以看到两个面。()

5.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确定,这个立体图形也一定能够确定。()

(二)连一连。1.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2.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 从上面看

3.从左边看 从上面看 从正面看

(三)在方格纸上画出从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图形。

1.(四)搭一搭。2.1.如下图,如果再添上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侧面和上面两个不同位置观察时,物体的形状都不变,那么这个正方体应该放在什么位置。

2.用小正方形搭一个立体图形,使得从上面看和正面看分别看到下边的两个图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小组合作讨论)

上面 正面

(五)拓展提升。

1.四块正方体积木,每块积木的6个面分别写着字母A、B、C、D、E、F每块积木上的字母的排列顺序相同。请仔细观察,推断:(1)C的对面字母是()。(2)A的对面字母是()。(3)E的对面字母是()。

2.是由8个小正方体拼成的,如果把这个图形的表面涂上红色,那么,只有一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有两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3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4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只有5个面涂红色的有()个小正方体。

3.一个棱长为2cm的立方体,按照某种方式展开后,恰好能放在一个长方形内。(1)计算图1长方形的面积。(2)小明认为把该立方体按照某种方式展开后放在图2的长方形内,请你在图2中画出这个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图2每个小正方形边长为2cm)。

图1 图2

五、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物体惯性”佯谬剖析 篇14

佯谬一:例如一大型卡车行驶速度慢, 一辆摩托车速度较快, 若要将它们刹住, 显然大型卡车极易刹住, 而要将快速行驶的摩托车一下子刹住却很难。因为快速行驶的摩托车比慢行的卡车惯性大。又如, 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越大, 则跳远成绩越好等。可见物体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而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速度大, 惯性大;速度小, 惯性小, 静止物体速度为零, 无惯性, 所以并不是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且物体惯性有时可大, 有时可小。

剖析:设大型卡车刹车速度为V1, 卡车因惯性仍要保持速度V1, 但刹车时因受力 (即制动力) , 卡车被迫由速度V1变为0;摩托车刹车前速度为V2, 摩托车因惯性仍要保持速度V2, 但刹车时, 因受力 (也是制动力) , 摩托车被迫由速度V2变为0;运动员起跳前速度为V3, 运动员因惯性仍要保持速度V3, 起跳时运动员可保持速度V3, 因此跳得远。所以物体的惯性是物体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与物体原来处于怎样的运动状态无关。

那么物体的惯性大小与什么因素在关呢?既然物体惯性是保持原运动状态的性质, 即“愿望”, 则物体的惯性大小就可理解成改变这一“愿望”的难易程度。例如小球匀速直线滚动速度为30米/秒, 若要使小球停止则轻而易举, 但要使火车从30米/秒一下子变为静止则要难得多。由此可见改变质量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要比改变质量小的难, 原因是质量大的物体保持原运动状态的“愿望”比质量小的物体“强烈”, 即物体惯性与物体质量有关, 质量大, 惯性大。

佯谬二:人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车厢内跳远, 则向正后方跳的距离要比向正前方跳的距离远。设起跳到落地时间为t, 起跳水平速度为V, 列车匀速前进速度为V车, 则:

向正前方跳距离S1应为:S1=Vt-V车t

向正后方跳距离S2应为:S2=Vt+V车t

剖析:人原来是在车厢这一惯性系统内, 自然人与车保持一致的速度V车, 与车同行, 所以向正前、向正后、水平向左、水平向右跳的距离应相等, 这就相当于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保持一致的速度V地绕太阳运转, 当人起跳时, 人因惯性仍保持速度V地绕太阳运转。所以物体处于某一惯性系中, 就将保持与该惯性系一致的速度。

佯谬三:任一物体的惯性, 任何时刻都存在, 不能改变, 即静止的物体因惯性仍保持静止, 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那么世界上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两种:静止和作匀速直线运动。

剖析:作为物体都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愿望”, 这一“愿望”能否实现还要看外部条件受外力与否。若静止的物体受到外力 (非平衡力) 作用, 则物体要保持静止这一“愿望”就不能实现, 它将会由静止被迫变为运动, 同样运动的物体若受外力 (非平衡力) 作用, 则其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愿望”也不能实现。但尽管物体受外力, 其保持原运动状态不变的“愿望”不能实现, 可作为物体它始终就有这一“愿望”, 且这一“愿望”不变。所以, 我们说任何物体的惯性任何时刻都存在, 并且不能改变。

佯谬四:一绳拉着小球在光滑平面上作匀速圆周运动, 若绳突然断了, 小球应作匀速圆周运动。原因是小球原来作匀速圆周运动, 当绳断拉力消失时, 球因惯性仍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即作匀速圆周运动。

剖析:小球作匀速圆周运动, 如图1虽然速度大小不变, 但运动方向不断改变, 因此小球在圆周上的任一位置, 其运动状态都不一样, 原因是受绳的拉力的作用。若小球运动到位置1, 绳断即拉力消失, 则小球因惯性将保持原运动状态, 即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水平向右不变, 作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向右飞出。同理, 若到位置5绳断, 则小球将作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向左飞出。

上一篇:牛年暖心的新年祝福语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活动教案《感恩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