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条件

2024-12-21

物体条件(共4篇)

物体条件 篇1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实验, 一般情况下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m, 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V, 用ρ=m/v计算出物体的密度ρ。但现在的中考探究实验为了考查我们实验活动中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等量替换的思想以及创新思维品质, 探究实验经常会采用一些限制条件, 要求在只有天平、量筒或不带砝码的天平与量筒的情况下测量物体的密度。在这些带有限制条件的探究实验中,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定会用到水, 实验中通过等量替换的方法, 让物体的质量等于水的质量或让物体的体积等于水的体积。因为水的密度是1g/cm3, 实验中若测出水的质量, 就可以计算出水的体积;测出水的体积, 就可以计算出水的质量, 从而间接地测量出物体的体积或质量, 达到测量待测物体密度之目的。

一、用没有砝码的托盘天平、量筒、水 等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1实验桌上有一架没有砝码的托盘天平、一只量筒、水、两个相同的烧杯、细线、小石块、滴管。请你完成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

(1) 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调节天平, 使横梁平衡;

②将一只空烧杯和小石块放在左盘, _____________, 直到天平重新平衡;

③_____________, 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0 ;

④在量筒中盛适量水, 记下水的体积V1 ;

⑤用细线系住小石块, 使其浸没在量筒水中, 读出水面所对的刻度值V2 。

(2) 石块密度表达式:__________。

解析:因为实验中使用的天平没有砝码, 所以不能直接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但可以用天平和烧杯将石块与水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盘, 使天平平衡, 这样水的质量等于小石块的质量。用量筒测量出水的体积V0 , 计算出水的质量m水 =ρ水V0 , 这样就测量出了小石块的质量m=m水 =ρ水V0 。再用量筒测量出小石块的体积V, 这样就测量出了小石块的密度。

二、用天平、没有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2张磊同学在河边拣到一块精美的小石块, 他想粗略地知道小石块的密度, 于是他从学校借来一架天平, 用纸杯改装了一只溢水杯, 再借助水巧妙地估测出了小石块的密度。请你也用这些器材设计估测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方案, 并得出和实验方案相一致的密度表达式。

解析:有天平可以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 没有量筒不能直接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但可以用排水法测出小石块排开水的质量, 计算出排开水的体积, 小石块的体积V等于排开水的体积, 从而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

三、用量筒、没有天平测量物体的密度

例3在一次地理实践活动中, 小明在河边发现了一小块不知名的固体矿石, 他身边有下列器材:量筒, 小厚底玻璃杯 (直径小于量筒) 。小明把空玻璃杯放在水面上时发现玻璃杯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 当他把小矿石放在玻璃杯中时玻璃杯仍能直立漂浮在水面上。小明利用以上器材测量了小矿石的密度。

(1) 请你写出小明实验测量的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得的物理量;

(2) 矿石密度表达式 (用测得的物理量和已知量表示) :ρ矿石 =__________。

解析:因为物体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没有天平不能直接测量小矿石的质量, 但小矿石放在杯子里时仍能漂浮在水面上, 若杯子在量筒中漂浮时水的体积是V1 , 则杯子的质量是ρ水V1 , 小矿石放在杯子后量筒中水的体积是V2 , 则杯子与小矿石的总质量是ρ水V2 , 所以小矿石的质量是ρ水 (V2 -V1 ) , 用量筒测量出小矿石的体积V就可以计算出小矿石的密度ρ矿石。

总之, 在限制条件下测量物体的密度时, 要根据实验的要求, 灵活应用等量替换法、溢水法、排水法等间接地测量出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实验中用水作为媒介, 通过测量水的质量或体积来间接地测量出待测物体的体积或质量, 从而测量出物体的密度。

物体条件 篇2

本节课的亮点有: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这一节课的开始,以演示实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然后以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做“让鸡蛋像潜艇一样浮沉”这个实验,并让学生分析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物体的浮沉条件。这样不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提高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二、注重多媒体技术在物体教学中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物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极大地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本节课中,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展示潜艇的浮沉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形象地认识潜艇的浮沉原理,也能使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物体的浮沉条件多角度实验探究 篇3

关键词:物理,浮沉,条件,多角度,验证

物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学习方法必将有异于其它学科。对于物理学习有障碍的人, 其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智力因素, 而在于缺少对日常生活的用心观察, 头脑中缺乏感性经验, 而这些感性经验恰恰是物理思维的基础[1]。笔者从多个角度对物体的浮沉条件进行探究实验设计, 从生活中寻找可以进行实验教具制作的素材, 再展开实验探究。该做法不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教学理念, 同时还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纵观中学物理课本, 书本中翻来覆去都只是那么几个常用的实验案例, 这既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思维, 也缩小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本文运用多个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再利用身边物品制作实验器材, 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想象力, 引出学生对中学物理实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利用身边的物品充当实验器材, 设计出能够重复利用的低成本物理实验, 把物理学与学生的经验紧密地结合起来,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2]。

1 教材中关于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

对于物体的浮沉条件, 根据只有力才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个思路, 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采用的都是以下实验 (如图1所示) :将一个小瓶分两次浸没在大烧杯所盛的水中, 首先把空小瓶浸没在水中, 然后取出, 将小瓶装满水后再放入大烧杯中[3]。观察小瓶的运动情况, 并对小瓶进行受力分析。该实验清晰明了, 实验器材简单, 学生操作容易, 确实很好, 但美中不足的是整个实验中, 因为只选用了一个小瓶, 学生很难将物体在水中的几种状态进行较为直观的对比。太过于简洁的过程虽然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但是留给学生的印象却不够深刻。

2 多角度验证实验教学

2.1 橡皮泥实验

实验所需器材:大烧杯、橡皮泥、纯净水、卫生纸。

实验前将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展示给学生, 然后再进行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橡皮泥捏成一只小船模样, 把它放在装有大量纯净水的烧杯中, 引导学生观察小船运动状态, 可以清楚的看到其浮在水面上。然后取出小船, 用卫生纸吸干船底多余的水, 将橡皮泥做的揉搓一团, 再次放入水中, 揉成团的橡皮泥沉入了水底。实验前后, 橡皮泥的质量未改变, 但是在水中却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这与生活中常见的“重的物体沉入水底, 轻的物体就浮在水面”的现象相违背。运用概念转换法, 给予学生脑海中“错误的前概念”沉重一击, 使其更为深刻的明白, 物体的浮与沉并非由物体的质量大小来决定。

2.2 小瓶改进实验

实验器材:三个规格一样的玻璃小瓶、水槽、黑墨水、纯净水。

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事先准备好的实验仪器, 并且指引学生在实验中, 需要去观察哪些现象。具体实验操作:如图2所示, 将三个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玻璃小瓶展示给学生, 其中所贴标签为“a”的小瓶装满了黑墨水, 贴有“b”的小瓶装有部分黑墨水, 贴有“c”的小瓶则为空瓶。把3个小瓶按所标顺序依次放入盛满水的水槽中, 使其浸没在水中央, 然后松开手, 让学生观察三个小瓶在此过程中的运动状态, 并对处于这些运动状态下的小瓶进行受力分析, 最后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 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物体上浮;当浮力小于重力时, 物体下沉;当浮力等于重力时, 物体处于悬浮或漂浮状态。

3 总结

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物理中还有很多可开发的探究性实验, 它们都具有很大的开放性。教学中, 如果总去引用书本中那几个约定俗成的典型实验, 反而禁锢了探究性实验的发展步伐。开动大脑、尽情想象, 放飞学生的思想, 运用多个实验来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从多个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方法总比问题多”的道理。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 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获得。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 教师演示操作是基础, 引导学生怎样观察是关键, 而激发学生探索思维是核心[4]。

参考文献

[1]吴昌发.浅谈中学物理实验教学[J].教学研究, 2014.3, (106) :35.

[2]孙佩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资源的开发[J].物理教学探讨, 2014.3, 32 (465) :2.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物理 (八年级)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学反思 篇4

本节内容是在上节学习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并与上一节内容构成完整的浮力知识体系。本节知识是前面所学力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力、重力、二力合成、二力平衡、密度等到知识联系紧密。本节内容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物体的浮沉条件,二是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前者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后者重在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社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会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重要要意义。

本节课上的亮点有:一、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体现了STS的精神。在分析浮沉条件时,首先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在得出浮沉条件后,引导学生利用浮沉条件分析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和密度计的浮沉原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更好地理解浮沉条件,并深刻体会物理知识在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学生更加热爱物理。二、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认识轮船漂浮的原理。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在作业题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孔明灯”,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三、培养学生

学以致用的意识,课堂上要求学生设计打捞沉船方案。 本节课上的不足有:课堂上没有充分完成学生学情检测。

上一篇:团伙犯罪下一篇: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