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启发

2025-01-13

《红楼梦》读书启发(共12篇)

《红楼梦》读书启发 篇1

说到红楼梦,大家都很熟悉了,它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并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

这本书主要记叙了贾、史、林、薜四大家族的兴衰。林黛玉和薛宝钗可以并称红楼梦中的“绝代双骄”,她们一个是主人公贾宝玉的两姨表妹,一个是贾宝玉的姑舅表妹,一个与贾宝玉有“金玉良缘”,一个与贾宝玉有“木石前盟”。

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王熙凤,贾府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在管。她从小当男孩养,没读过书,也不识字,可见她的教育不在于诗书文章,在于管家理事。我记得这样一句话是描述王熙凤的:“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真可谓八面玲珑。

服侍贾宝玉的女子花袭人也是一个我较为喜欢的人物。她处事细致,把宝玉照顾得特别周到,对宝玉是百分之百的忠心,像个大姐姐一样处处护着他。

大家应该还记得,书中还有个叫史湘云的人物,她正直、善良,善解人意又乐观,使得许多人都很喜欢她。在贾府,湘云的人际关系特别好,她和宝钗一样宽容、有涵养,和黛玉一样灵秀,而且她特别爱笑,这一点倒和我有些相像。

我不喜欢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她是一个佛教徒,她想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但她把家庭治理得并不怎么样,对贾母有欺骗之过,把宝玉喜欢的丫鬟晴雯赶出门后,撒谎说她变坏了。而且,王夫人总怕漂亮的女孩会夺走她的儿子。金钏儿是王夫人的心腹丫环,王夫人刚一发现宝玉和金钏儿说了几句话,就觉得是大事,把金钏儿赶了出去,致使金钏儿含辱投井而死,后来又用同样方法让晴雯抱屈夭亡,逼死了许多无辜丫鬟。

《红楼梦》读书启发 篇2

在从前的学习中, 我对教科书的内容深信不疑, 觉得学习就是不断地记忆积累, 绝少怀疑。学习了本学期的中法史课程, 金敏老师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识, 深知怀疑精神的可贵。梁治平说: “视历史为以往经验的记录, 并不否认和轻忽其中的创作因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史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记录过去即是对以往的回顾, 回顾必定出于特定视角, 而视角必包含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情感、理性和偏见, 包含他们的希望和恐惧, 风尚和欲望。因此, 对历史的检讨, 便是一种对于人类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探讨。”人生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无法亲身感知经历所有的历史, 我们只能从叙述的历史中去了解曾经发生的过去, 然而只要是人叙述的历史, 都会有主观性。①金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这一概念, 伽达默尔解释到:“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 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 或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存在和历史理解的存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而称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身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 而是属于效果历史, 这就是说, 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客观历史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知晓, 书本上的历史均是经过改变的“历史理解的存在”, 是在客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的重构, 这必然决定了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存在着人的主观, 是主观历史。所以, 我们在学习中法史的过程中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去反思什么样的主观历史更接近于客观历史。

田晓菲在“幽暗的树林”中说: “叙述的方式和角度, 往往比叙述的内容更重要, 因为它们决定了叙述的内容。”历史知识的形成受到方法和旨趣的左右, 他们共同决定历史的叙述模式、知识样态及其运用。从知识沿革的角度看, 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决定历史知识的这些因素, 可以概括地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说明。②不同的中法史的范式, 便决定了它们的优劣。2013 版司考教材的《中法史》③、刘根固的《中法史》④代表了官方的主流范式, 通览全书, 给读者一个总体感觉, 从西周以降, 历代的律法均为规定刑事犯罪, 坚持主流范式“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 以刑为主”, 在介绍唐朝法律制度时, 均只引用《唐律》作为材料来源, 均只介绍了唐朝的刑事法律。然而, 同样作为官方主流范式的叶孝信版《中法史》却详细介绍了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详细介绍了《唐律疏议》、《唐六典》, 并详细介绍了唐朝刑事方面、民事方面、行政立法、经济立法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立法。所引用的法律也较丰富, 诸如《捕亡令》、《杂令》、《田令》、《婚姻令》、《户令》、《主客式》、《茶法条约》, 这些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迥异的唐朝法律范围。叶孝信版的《中法史》似乎破坏了我们对长久以来所熟悉的主流范式的印象,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也是极其发达和完善的, 民法、刑法、行政法及经济立法等等兼备, 可知叶孝信版《中法史》乃主流范式的边缘。

为何会出现上述差异呢? “持有什么样的法的概念, 就写出什么样的中法史”这句话或可给予些许提示。贺卫方“东西方法律意义的沟通” ( 为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所作序) : “来自西方的法律规范、原则、理论、概念在本土不断传播, 它们表现为一系列语词, 但又不仅仅是语词;通过不断的引进, 通过阅读。记忆以及现代化传媒的大量复制, 通过现代型的法律教育, 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甚至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连自家历史的原初记忆也丧失了, 例如今天的史学家对中国法律史的解说就没法摆脱外来的语词及背后的各种概念、原则等。”同样, 严复在翻译《法意》时指出: “西方‘法’字, 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肇始于概念翻译的误解, 进而扩展至对传统法的观念、结构、特征、内容等整个体系的误解。借用宇文所安的“中介”说, 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法的认识不仅经过了时间的中介, 更经过了空间的中介, 经历了这等时空中介的传统法的面目与其本来面目不知相去多远, 有多少“原初记忆”已经丧失。我们固然无法唤醒全部的“原初记忆”, 实际上是由于我们沿用了那种如今看来过于狭窄的“法律”定义, 即法必须由国家制定颁布, 而造成的一个智识盲点。

法概念的澄清和原初记忆的找寻, 我们便可以理解, 为何司考教材和刘根固的《中法史》与叶孝信版《中法史》的内容和体系差距甚大⑤, 官方范式的《中法史》, 非常重视以刑为主的国家法典, 坚持“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 以刑为主”总体特征, 教材编写具有封闭性, 抑制反思。然而此三者所依据的编写材料均为国家制定颁行的制定法, 此称为“Law in book”。真实的历史与文本的历史, 两者的关系……———努力去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等于。金岳霖说过, “彻底的经过训练的怀疑态度”。我们在学习中应该“shifting boundaries”, 限缩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主流范式的中法史与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中法史, 都是写的历史, 都是主观历史。相较于“Law in book ”这样的主流范式的中法史, 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则为我们洞开了不一样的法律天地, 这个别样的天地就是“Law in action”, 这不是法律条文的累积堆叠, 而是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三维立体的法律实施状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毫无疑问, 相对而言, 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中法史更接近于客观的历史。

《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以《红楼梦》书中描写的社会生活现象为研究材料来源, 从法律的视角并引用古代的文献典籍来详细解读该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这无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红学研究方向, 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法律运行状况。《红楼梦的法律世界》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 家族、家法、户籍、继承、典当、婚姻、丧葬、十恶、八议、枉法、强盗、大赦等等, 这些都涵盖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生活方方面面, 我们从这些事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礼法如何相互交织作用。这本书所引用的材料也是极为丰富的, 从主流官方范式的法条到官方范式不曾注意的皇帝的《训谕》和大臣的奏折、古人的著述、古代文学作品及今人的社会调查材料, 这些都相对于官方范式的《中法史》更为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理、礼、法、制四者统摄治理下的法律运行实况。从而无可雄辩地证明了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所写出的《中法史》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兹举书中两例作说明。

传统范式的《中法史》常会着重介绍自上而下的法典, 其中又以刑法典为重中之重。如《清律》“官司出入人罪”条: “凡官司故出入人罪, 全出全入者, 以全罪论。若增轻作重, 减重作轻, 以所增减论。致死者, 坐以死罪。”古代对出入人罪的惩罚不可谓不严, 然而, 现实中法的实施情况究竟怎样, 我们无从知晓。《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便为我们洞开了这样的观察古代“Law in action”之门。在《红楼梦的法律世界》的“枉法”篇中, 我们看到尹伊君这样写道:

“《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若干起官司, 没有一件不枉法的, 或因徇情, 或因受财。”⑥“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虽然篇幅很长, 尹伊君提到曹雪芹对于雨村如何公堂审案并未直接着墨, 曹雪芹大量的笔墨写案外的人情、势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门子与雨村的密谋和心理变化, 似乎要努力表明门子与雨村最终的选择也属必然。从贾雨村断案中, 我们可见法律在中国社会的真实运作状况, 司法官吏面对复杂社会情况、社会关系时的所疑、所思并最终做出枉法裁判。该案以小见大, 真可谓一叶落而知秋, 作者似乎要表明的是贾雨村的枉法不是来源于其自身道德败坏, 而是来源于社会深层的体制性腐败。中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 三代即有, 可以“纠劾百司, 辨明冤枉, 提督各道,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面对官员的枉法, 纠察不法的御史有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呢?《清律》“官吏受财”条: “凡官吏受财者, 计赃科断。”《清律》“风宪官吏犯赃”条: “凡风宪官吏受财, ……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在凤姐指使张华状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 背旨瞒亲, 仗财依势, 强逼退亲, 停妻再娶”中, 尹伊君通过两个“只得”, 活化出监察御史在权贵面前的卑微心态和行为, 似乎都察院成了贾府的办事衙门。⑦尹伊君分析到, 现实中的监察御史不同于戏剧舞台上铮铮铁骨的形象, 包拯、海瑞也只是历史上的模范和榜样, 他引用了明人陈洪谟《继世纪闻》、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清朝中期北京流行的一首谚语以及康熙、乾隆对监察御史不满的上谕来佐证御史的难以发挥作用。他指出监察御史的难处是既不能硬, 也不能软, 这同样也是体制所造成的。这些丰富的史料, 清晰地再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运行状况, 那是立体动态图景, 是活的历史, 比干瘪的法条堆叠的死历史自然更接近客观历史, 并能不断地引入新观点, 带领人们去思考历史,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便是扩张性法概念指导下所写的《中法史》。

“The goal of this lesson is not about the knowledge, but about the method of learning. ”这句话无疑具有振聋发聩之效, 我们经历了长久的应试填鸭式教学, 使我们养成了只重视知识的记忆, 绝少怀疑反思的习惯, 僵化的思维能力才是尤为可怕的, 须知方法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不迷信, 不盲从。本学期金敏老师的《中法史》课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注释

1

2

3

4

5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

6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80

什么是启发智力的读书? 篇3

杨葵(出版人):我读艾柯的时候,觉得自己在他面前显得非常渺小,知识储备非常烂。对于这样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我们如何接近他?以我现在的心态,我觉得任意打开一页,任意去看,其实会有很多收获。想要从头到尾掌握艾柯的全貌是很难的,那我不如就看个乐呵得了。我自己把这种读书的心态总结成叫“读闲书和闲读书”。

黄集伟:我是觉得我们可以从三条路走进《植物、书本与记忆》这本书。第一我认为这本书是一个有人类学视角的随笔。第二个路径,这本书是关于出版行业的一本有趣的书,给大家分享的知识的一本书。第三个路径,我觉得这是一本书迷们最能感同身受的书。

杨葵:艾柯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也是一个非常淘气的人。我当时读他的《带着鳜鱼去旅行》以后就写了一个书评叫“艾柯的轻与重”,我是说这本书写的实际上是两大主题,一个叫作时间,一个叫作庸俗。这么大的主题,他是以非常轻松的随笔的方式写出来的。但看似很隆重的长篇小说、长篇大论这样的,他又写得特别的轻,轻描淡写的,很像游戏,就像他写博物馆里的谋杀案,那些考古学家在一点点刷他们的小宝贝,像一个现在流行说的“工匠之美”。

这样的书,我读的感受是,它是启智的,它启发人的智力。现在有很多非常时髦的科普网站、公众号等等,说老实话,我觉得非常无聊。这些文章经常教你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就是这些事,我们现在有谷歌,有百度,我可以用任何方式来获得这些知识。什么是好看的科普呢?我看到一个人的公众号,他是美国一个大学理论物理的博士后,他的公众号没开几天,第一天讲复杂性到底是怎么回事。传统的这种美学,艾柯这本书也讲到,一般会认为和谐的、对称的是美的。但是从现代主义一直到现在,这种和谐、对称是不断在被打破的。这在物理学中有很多类似的东西,比如说爱因斯坦年代的物理学家。真正的物理学家我认为到最后都是哲学家,他们追求的都是方程式的那种美,如果方程式等号两边不对称,不美,他难受。但是物理学到现在为止,不断打破这种对称,这背后是什么东西,这个人讲叫复杂性。我在物理学上完全是一个盲人,但这个文章我看懂了,你给我普及你所知道的科学知识,但是普及这些是要启发我,启发我的智力。

艾柯的书就是这样,当你看完了,你不会再注意它让你掌握了多少知识,比如说欧洲是什么时候开始了纸质书什么的。艾柯的书是启发智力,而不是不断地教你知识。尽管他经常会忍不住地各种淘气,我在猜想,他在写的时候会想“你又不知道,又被我耍弄了一次”,但他是非常天真、孩童式的淘气。

比如他说,最绝对的噪音和宁静之间只是一线之隔,当噪音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没得可听。当那边有翻书的声音、那边有小孩在哭闹、周围所有的都是噪音的时候,你失去了对象,你一下变得宁静。我们现在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实际上也是这样。当信息过于充实的时候,它和无知是一线之隔。这里前前后后有很好玩儿的事,比如现在确实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做出版的人的感受更深。可是虽然读书的人确实越来越少,但与此同时,印刷的书籍量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多这么大……总结来说,我讲艾柯的轻与重,这本身是很值得去琢磨的话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会不断地面临轻与重的问题。

黄集伟:我上个月读了一个美国学者写的书,他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现代人有一个共同的病叫“信息肥胖症”。我们每天有太多的同质化的、劣质的,甚至是重复的信息。所以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信息瘦身”,这跟艾柯其实是异曲同工。但是艾柯好像很早就说了,这篇文章是20世纪初写的。

杨葵:然后他讲书籍的记忆,他说“学会文字的人会比较善忘,因为他不再努力记忆,而是信任书文,只凭借外在的符号而不再依赖内在的脑力”,说书不再是发展的机器,而是制造一个解析的装置,也就是生产全新思想的机器。这跟我刚才讲的一样,就是说书如果变成一个知识性器械,会阻碍你的思想,但它如果变成一个启智的,实际上是在往前进步。不过艾柯的这些话,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结论去引用,而是用这些话去帮助人们思考。

黄集伟:给大家念念被我称为在外面的人看来很肉麻的情话。在第14页他这么写的,“我们必须能够和生命中的书籍建立起恋爱关系”,在17页他这么写的,他说“书籍是为生命买的保险,是为永生而得到的一笔预付款”,第5页,那段比较长,我把它压缩了一下,他说人的永生取决于灵魂,灵魂取决于记忆,而书籍就是记忆的载体。第10页他说,我们家里有长者、长辈,跟他们聊天……其实我们聊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他们的记忆。所以他有一句话说“在今天,书籍就是我们的长者”。比如说我们在读《史记》的时候,其实在跟司马迁对话,对吧?我们在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在跟曹雪芹对话。我觉得他说得非常好。第16页他说,“收藏书籍,其实那些小范围的收藏、当代派的收藏,都常常是一种慈善行为。因为我们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鲸鱼、地中海僧海豹和马西干棕熊,还包括书籍。”然后,他在第20页说“没有文字的闲暇时光对于有生命的人来说就是死亡和坟墓”。因为只有跟书籍和文字交流才是生命的所在。

杨葵:我经常会有这样的想象,假如谁在茫茫的宇宙当中来探视地球这么一个物体,看到那么多人,可能就像我们在看地上的蚂蚁开会。我们为什么此时此刻坐在一起,就是因为我们有一些共同的趣味,或者说我们有一些缘分。这个缘分此时此刻叫艾柯,或者叫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有不同的读书趣味,形成了不同的人群。假如说有一个意大利的出版人找我来想买孙犁的版权,可能绝大部分负责版权谈判的小姑娘会问你为什么想起买孙犁,他太老了,可能在我们那……但是她可能不知道在国外也有一批狂热的喜欢孙犁的读者。

黄集伟:所谓缘分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一个神秘组合,可以解释好多东西。

杨葵:读书本来就是挺枯燥的一件事,但就跟世界上任何一件枯燥的事一样,只要你喜欢,然后投入进去,就特别高兴。我觉得看艾柯的书有一种让人沉迷于书的感受。我刚才跟他们聊天的时候说,随着年纪慢慢增大,觉得很多事情都跟自己无关了。有生之年变得越来越少了,但是又爱好读书。慢慢知道了一些读书的经验,你就知道,用剩下这些年读最感兴趣的书,也读不完。

我觉得读什么书其实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你需要注意的是专心和提高效率。因为你会发现在不久的将来,你的效率会越来越低。什么叫效率?比方说,你玩朋友圈吧?同一条朋友圈你一天会看过好几次,因为你一直在划。隔5分钟划到一次,这个就叫效率奇低。如果晚上8点的时候把今天的一次性看完,你会发现花不了多长时间。提高效率需要专心,训练自己的专注。所以不管读什么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效率和专注。

《火烧赤壁》读书启发 篇4

《火烧赤壁》讲述的是曹操想带领十五万大军抢夺东吴江南的地方。庞统的连环计成功后,周瑜决定用火攻来对付曹操,先让黄盖写信诈降,让曹操毫无防备。曹操不知有诈,黄盖的船借着东风飞快地冲进曹军的水寨。

赤壁之战是靠了团体的智慧战胜了曹操。因为先是庞统出了连环计,周瑜出了火攻的主意,诸葛亮前来借东风,最后是黄盖写诈降书来攻打曹操。

首先,我认为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曹操战胜袁绍得了60万大军,所以骄傲自大;

2、曹操想统一天下,求胜心切,日行三百里,部队的士兵很疲惫;

3、曹操的部队大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性,而周瑜的部队精通水战。

其次,周瑜只有十万人马,如何战胜曹操的百万大军呢?周瑜联合刘备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1、黄盖假装不满周瑜,被周瑜打了50军棍,黄盖投降曹操;

2、周瑜用计让曹操错杀了熟悉水战的降将蔡冒、张允;

3、庞统诈降曹操献计把军中大小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这样就可以解决北方军队水土不服、常常晕船的问题。

《摆渡人》满分读书启发 篇5

当她踏上火车的那一刻,她还心情激动地想象着和父亲见面时的场景,只是世间有种奇妙的事情被称之为意外。当迪伦从出事的火车艰难地爬出黑暗的隧道时,她寻找着列车上其他幸存着,但她只看到了故意等待她的崔斯坦,也就是她的摆渡人。

这时只有她天真地认为自己还活着,她要求崔斯坦走向相反的方向,去继续寻找那些所谓的幸存者,只是崔斯坦并未答应她的要求,继续带着她向前走。她们走过山峰,也闯过了山谷,还有那深不见底的发出恶臭的湖水,躲过无数恶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迪伦发现在和崔斯坦的相处中,她渐渐爱上了这个属于千千万万个灵魂的摆渡人。而崔斯坦在回忆自己过去所摆渡的那些灵魂中,只有迪伦最特殊,他也渐渐地爱上了这个天真无邪,善良坚定的小姑娘。

当崔斯坦被恶魔拽下去的时候,迪伦苦苦等了他两天,而几乎失去意识的崔斯坦在听到迪伦大声喊着:“崔斯坦,我需要你”的时候,意识突然清醒,回到了她的身边,这时他们纯洁的爱情进一步升华。

就要分别了,迪伦要去天堂等待她的家人或者是去看去世的亲人,也就是在这个分界线,迪伦勇敢地表白了崔斯坦,而崔斯坦也爱着她,只是剩下的路崔斯坦无法陪她走下去,在分界线处崔斯坦别无选择地走了,去迎接下一个灵魂,开始新的任务。

倔强的迪伦不是去找寻自己去世的亲人,而且看了崔斯坦摆渡的名单,她试图找到他曾摆渡的那个士兵,并由他带领找到了这里最古老的灵魂,她想冒着魂飞魄散的危险,返回荒原,去寻找只属于她的崔斯坦。她不顾别人的劝服,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回到荒原的大门。

她是幸运地,在返回的道路上遇见了崔斯坦,他们一起向那失事火车的方向赶去,一路上迪伦都在鼓励崔斯坦前进,因为他们别无选择,她多么希望把崔斯坦带去她的世界,而不是周而复始地摆渡着灵魂,重复着同样的路线,同样的方式。小说的最后一幕,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正如迪伦所想,崔斯坦真的来到了她的世界,她最亲的人终于可以和她相守一生了。

《红楼梦》读书启发 篇6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

《红楼梦》不是一本单纯的恋情小说,且正面描写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但对女子神态、着装、内心的描写古今还无出其右者,金陵十二钗,钗钗动人心,阅读下来,对书中的女子的遭遇愕然惋惜,能瞬间想起,印象较深的有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司琪、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这些女子是已生命的代价痛斥封建社会女子的遭遇,与大家族荒淫无度,草菅人命的控诉。一朵海棠花不合时宜的开放,正式宣告封建大家族走向灭亡,对续书吧红楼梦否极泰来,我突觉想来,就当下而言,体制内看体制与体制外看体制,竟然会完全不同。书中女子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狠,有着强烈的反封建、反压迫的反抗精神。

过情关,谁敢闯,读红楼,心悲凉,浅啜酒,醉红颜,春犹卷,夜不眠,月阑珊,红妆零,滴不尽,胭脂泪,盼故人,再梦回。——江湖笑,江山美人多惹娇,江湖乐,一剑一萧伴天下,江湖悲,恩恩怨怨何时休,江湖愁,谁赢谁输谁知晓……

执剑聆听三妙音,敢向苍天借明月,可笑尘世缘难尽,梦烬韶华是何年。

花谢花开花满天,桃李飘飞一树春,莫叹花开终有落,此去经年会有时。

流水无情,花有情,春残花落终有时,花魂恋春总难留。

莫问落花何处去,化作春泥更护花,惜花叹花花不知,梦里探花把花还。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前总没有耐心读下去,最近好不容易抽空读完,发现从红楼梦中居然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有突出的管理才能,但她们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差别甚大,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二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文中所述,荣府虽小,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要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依仗着贾母的权势,王熙凤长期掌握着贾府的家政大权,管理就是王熙凤的主要工作,要搞清楚凤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是从一些特殊案例说起。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突然离世,贾珍请凤姐出面料理丧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看王熙凤的管理手段。

凤姐接手管理任务后的第一步是分析需求现状、找到问题关键,对宁府的风俗情况做了五条总结:

头一件是人口混杂,容易遗失物品;

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

三件,需求过费,滥支冒领;

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铃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第二步,针对以上结症,王熙凤采取了有力的对策,对任务进行了细分,明确分工,实行当班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这一步充分展现了凤姐的管理才华,将复杂的任务拆分为若干独立的子任务,针对不同的子任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原本混杂不清系统变得条理清晰起来。第三步,树立威信,对有过失的人进行严惩。有个办事的下人因睡懒觉迟到了,被凤姐拿住,本是小事一桩,可凤姐说:“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当即便重重处罚了那个下人,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不在话下。从第三步可以看出王熙凤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采用高压政策,以约束管理手下,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3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最有启发的读书名言 篇7

2.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格言联璧》

5.行万里路,究不若读万卷书之重要。——梁实秋

6.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7.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8.读一切深邃的书都应该如是:第一,要用自己的能力去理解;第二,要用自己的能力去批评。——郭沫若

9.买书没有读书难,读书没有消化难。——奥斯勒

10.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1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也就越深厚。——臧克家

12.书籍对于人类原有很重大的意义……,但,书籍不仅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是毫无用处,就是对那些机械地读完了书还不会从死的文字中引申活的思想的人也是无用的。——乌申斯基

1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1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1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16.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17.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9.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20.读书,永远不恨其晚。晚比永远不读强。——梁实秋

21.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23.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爱迪生

24.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战国)庄周

25.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6.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2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8.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29.书籍帮助我从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没有书的帮助,我会被愚蠢和下流淹死。——高尔基

2022《百年孤独》读书启发 篇8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记住了那些事,又是如何铭记的。”这是我读《百年孤独》中最为喜欢的一句话,生命中最重的事往往在死前才会想清楚,或许欣慰,又或许会很,但一切都无法重来。人活在世人总需要一种精神寄托,而布恩迪亚家族却始终找不到自己生存的意义,他们害怕自己陷入孤独中,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反抗孤独,但他们生存却又离不开孤独。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起需要一位合格进去的领导者,而衰落也只需要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而已。小说的结局在奥雷良诺·布恩迪亚译完羊皮纸手稿的最后瞬间,布恩迪亚家族连同小镇马贡多消失在一阵飓风中。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的结尾写到“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着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压抑的,这本书几乎全部是孤独和颓废,作者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个家族的孤独和颓废。在这个家族中亲人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突出了么而克斯所谓的“孤独的含义”,孤独就是不团结。

夏目漱石《我是猫》读书启发 篇9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平凡的“猫”活了两年,之所以加引号,因为猫的躯体不足以容纳如此富有哲思的情感,甚至于我们都无法企及,或许世间万物皆有它们自己的定数,就像我们以自称为高级物种而“统治”着自然那样,个体也难免归结于死亡,无非就是历代生命更替着接受这种难以接受的悲剧罢了,那么如此看来猫的生活和人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当然,我们自认为比它们多了所谓的思想和情感,以及对生活的感觉……

而一本真正的好书,我想她是神圣而富有“爱”的,之所以用“爱”,因为它代表着人类最伟大的情感,读书也是可以感受到的。如同在尘世的漂泊中找到了归宿一般,可以暂时将心灵归隐,苦心追求童话般与现实相悖的天真,痴心寻找与心灵最为契合的梦幻般的虚无,静心感受智者用哲思筑就的天堂……翻开书页,你进入的是梦境,你的心灵暂时“抛弃”了疲惫的躯体,它可以插上一双翅膀翱翔于天际,也可以多一份厚重,以至足以沉入《海底两万里》,更可以将其植入猫的躯体,用对生活的理解去高呼:《我是猫》。

梦见自己是只猫……如果我是猫,我可以优雅的漫步墙头,对着月光唱歌,可以享受一个寂寞的、只属于我的安静的夜。仿佛世界静止了,而我是唯一的生物,游走在空荡荡的小巷。万家灯火的夜晚,萧瑟冷酷的寒风,迫使将我带到一个又一个悲苦家庭,一个孩子在垃圾堆旁,一个连衣裙女子在街头游荡,一个中年男子喝醉,一个年轻人肆无忌惮地抽着烟,一对老人行色匆匆。

当寂寞笼罩在这个灰暗的城市,我看不清他们的脸。他们麻木可怜又虚伪可笑的脸。有些愁容满面,有些自负嚣张。他们将丑陋的灵魂隐藏在华丽的服饰之下,好像偷偷带走一片云朵塞进口袋。可是天边依然不会单调,因为总有新的云朵代替旧的悲伤。我漫不经心徘徊在街头,冷眼看着忙碌的人们为了名利追逐。用淡定去仇视他们。

如果我是猫,我会独自与自己的影子交谈。我可以不用去理解什么是喜怒哀乐,我只要倚靠在墙角,清理身上发痒的跳蚤。我不用趋炎附势乞求一顿剩饭,或者博得可怜巴巴的施舍,而低声下气地哀怨请求。我不需要。我甘愿独守夕阳的余温直到天边的云朵远去,海边的浪潮退去月芽儿升起,注视几个星星的踪迹。我可以躺在布满泥沙的河床,全然不顾世人的目光,只是仰望星空,任凭微风吹遍我的毛发,月光洗礼我的面庞,生命在近乎难以察觉的速度流失,而我却能静静地细数……

《红楼梦》读书启发 篇10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主力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乐章。

文中是我最感动的就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句话,当时我仿佛就站在五壮士身边,亲眼看见了他们杀敌的情景,看见了他们一个又一个跳下悬崖。不知不觉,我的泪水从眼眶中里了出来。他们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喊出了亿万中国人的肺腑之声。那么伟大的五壮士啊!他们毫不畏惧,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红楼梦读书报告 篇11

一作者简介:

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清代小说家。名沾,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红楼梦》其中重要的部分我觉得除了写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写贾宝玉与林黛玉纯洁的爱情。最主要的是写女人,一个个形象都已印入我的脑海,不禁浮想联翩。在这部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晴雯,她才貌出众,敢爱敢恨,性格率真,口角犀利,嫉恶如仇,真乃一女中豪杰,但却因此引起贾府主子的不满、恼恨,最后被逐出大观园,病死家中,不禁让人黯然泪下。金陵十二钗,每个人的命运都不相同。尤二姐、尤三姐的悲惨故事,尤三姐为了爱情,情愿献出宝贵的生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尤二姐贪慕虚荣嫁与贾琏做二房,王熙凤的狡猾奸诈,心狠手辣的她逼死了尤二姐,甚至连死都没有个墓碑。迎春大丫环思棋与潘右安从下就相互爱恋,最后却都为了爱情献出宝贵的生命。让人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慨叹唏嘘。黛玉葬花的柔情几人知?黛玉与宝玉真心相爱却因为封建礼教和家族的不容,而最后导致了这场悲壮的爱情悲剧,有情人终不成眷属。曲折的故事情节,性格分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红楼梦》读书感 篇12

《红楼梦》读书感 1

读罢红楼,心里酸酸的。不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红粉丽人的香消玉殒?还是投机分子的欺世盗名?好像每种都有一点。但总是觉得那不是全部。从一个男人的角度分析,我豁然开朗,这是嫉妒。我在隐隐之中对宝玉产生了醋意。说来也真是惭愧,但是有几个男性看到一个纨绔子弟的周围无缘无故的缠绕着数不胜数的美女而不心酸呢?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

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

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红楼梦》读书感 2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在陈老师的倡导下,我忐忑地翻开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曹雪芹先生写的《红楼梦》。都说《红楼梦》里面生字词多、人物多、伏笔多,是需要花费心思仔细品读的一部巨著,真担心自己看不进去。没想到,开篇的神话传说就格外引人入胜,遇到看不懂的字词就随时查阅字典,不知不觉便看到了第十回。虽然只看了个开头,但还是感受颇深:

开头新奇,用女娲补天这个众所周知的神话故事作为开头,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兴趣,让人按耐不住好奇心地往下翻看:这块被女娲废弃的石头后来怎样了呢?原来,作者假借这块石头经历讲述了一个“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故事;原来,被世人误解为矫情的林黛玉是一棵绛珠仙草,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绛珠仙草下凡历劫是为了报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原来,贾雨村是暗指“贾语村言”、甄士隐是暗指“真事隐”、甄英莲是暗指“真应怜”……果然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啊,作者的讲故事的手法、对文字运用的手法真是到了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诗词优美,寓意深刻。一首《好了歌》道出了人世沧桑,为整部小说伏下了悲凉的基调。又如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正册》,竟然把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姓名、命运都蕴含在了诗词中。再如《红楼梦》十二支判词,又对十二钗的人物结局做了一个隐晦的总结,读后感.被87版的电视剧谱上曲后,格外的优美、别有韵味,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主题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彷佛自己亲历了一回仙境似的。

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林黛玉的“娴静时如名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拂风。心比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王熙凤的“一双丹凤三角眼,两湾柳叶掉捎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等等,一下子就把各种人物的形象、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鲜明生动,彷佛这一个个历史人物就近在眼前,娓娓叙述着他们生平的故事。

上一篇:甘肃省武山矿泉疗养院简介下一篇:TVB电影贫穷富爸爸观后感精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