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2024-10-24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共14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1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

《红楼梦》不是一本单纯的恋情小说,且正面描写占了极少的一部分,但对女子神态、着装、内心的描写古今还无出其右者,金陵十二钗,钗钗动人心,阅读下来,对书中的女子的遭遇愕然惋惜,能瞬间想起,印象较深的有金钏儿、晴雯、林黛玉、司琪、尤二姐、尤三姐、秦可卿,这些女子是已生命的代价痛斥封建社会女子的遭遇,与大家族荒淫无度,草菅人命的控诉。一朵海棠花不合时宜的开放,正式宣告封建大家族走向灭亡,对续书吧红楼梦否极泰来,我突觉想来,就当下而言,体制内看体制与体制外看体制,竟然会完全不同。书中女子个个性格鲜明,敢爱敢狠,有着强烈的反封建、反压迫的反抗精神。

过情关,谁敢闯,读红楼,心悲凉,浅啜酒,醉红颜,春犹卷,夜不眠,月阑珊,红妆零,滴不尽,胭脂泪,盼故人,再梦回。——江湖笑,江山美人多惹娇,江湖乐,一剑一萧伴天下,江湖悲,恩恩怨怨何时休,江湖愁,谁赢谁输谁知晓……

执剑聆听三妙音,敢向苍天借明月,可笑尘世缘难尽,梦烬韶华是何年。

花谢花开花满天,桃李飘飞一树春,莫叹花开终有落,此去经年会有时。

流水无情,花有情,春残花落终有时,花魂恋春总难留。

莫问落花何处去,化作春泥更护花,惜花叹花花不知,梦里探花把花还。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

红楼梦作为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以前总没有耐心读下去,最近好不容易抽空读完,发现从红楼梦中居然可以学到很多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和贾探春都有突出的管理才能,但她们管理的模式和方法差别甚大,曹雪芹笔下的宁荣二府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如文中所述,荣府虽小,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要管理得井井有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依仗着贾母的权势,王熙凤长期掌握着贾府的家政大权,管理就是王熙凤的主要工作,要搞清楚凤姐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还是从一些特殊案例说起。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突然离世,贾珍请凤姐出面料理丧事,前后持续一个多月,在这段时间中,我们看看王熙凤的管理手段。

凤姐接手管理任务后的第一步是分析需求现状、找到问题关键,对宁府的风俗情况做了五条总结:

头一件是人口混杂,容易遗失物品;

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委;

三件,需求过费,滥支冒领;

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

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铃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第二步,针对以上结症,王熙凤采取了有力的对策,对任务进行了细分,明确分工,实行当班责任制,并制定相应的赏罚制度,这一步充分展现了凤姐的管理才华,将复杂的任务拆分为若干独立的子任务,针对不同的子任务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法,使原本混杂不清系统变得条理清晰起来。第三步,树立威信,对有过失的人进行严惩。有个办事的下人因睡懒觉迟到了,被凤姐拿住,本是小事一桩,可凤姐说:“明儿他也来迟了,后儿我也来迟了,将来都没了人了”,当即便重重处罚了那个下人,于是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厉害,自此俱各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不在话下。从第三步可以看出王熙凤善于利用自己的`权利,采用高压政策,以约束管理手下,也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红楼梦3篇(《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3

《红楼梦》,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这本书吧,是曹雪芹所著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图书馆一次偶然的邂逅,我翻开了这本书,认识了她——林黛玉,她最后可以说是患忧郁症死的,但他(她)给我留下了很深(深刻)的映像。她那张眉清目秀的面孔,天真的想法,还有和贾宝玉的那段悲惨(令人感伤)的爱情故事......上个星期,回头望了望图书角,又发现了《红楼梦》这本书,又(一时)心血来潮,借接回家看看,回顾回顾这本中国的经典名著。我觉得,当时的社会很奢侈,贾府的贾母很有权势,说话很有分量,贾府上下全都听她的。但她特别疼爱贾宝玉,把他当作心肝宝贝。也许因为是贾府上上下下都是姑娘,只有贾政(贾府的老爷)和贾宝玉两个男人吧。贾宝玉有一个表妹叫林黛玉,她很爱哭,但很有才华,很漂亮,也就是那个令我映像最深的人物。做诗、画画样样精通。她和贾宝玉很谈得来,经常一起玩耍,但别人都说宝钗比林黛玉好,唉......不过,林黛玉不是很坚强,还有些疑心病。现代的孩子要坚强些,不要那么多愁善感。我觉得,林黛玉在我心里是《红楼梦》里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最后他们贾府也是死的死,嫁的嫁......最后,还是以悲剧(悲惨的结局)结束了这段故事,贾宝玉和林黛玉那绝后的爱情故事真是让人深思。

想想红楼梦,真的想别人说的那样“红楼梦中梦难醒”,但林黛玉的知书达理还是我们女孩子要学习的哟。金乐怡.周雅琪.陈晨芸,都写得不错。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2

在从前的学习中, 我对教科书的内容深信不疑, 觉得学习就是不断地记忆积累, 绝少怀疑。学习了本学期的中法史课程, 金敏老师颠覆了我对历史的认识, 深知怀疑精神的可贵。梁治平说: “视历史为以往经验的记录, 并不否认和轻忽其中的创作因素。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史观,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记录过去即是对以往的回顾, 回顾必定出于特定视角, 而视角必包含特定时空中特定人群的情感、理性和偏见, 包含他们的希望和恐惧, 风尚和欲望。因此, 对历史的检讨, 便是一种对于人类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探讨。”人生的有限性决定了一个人无法亲身感知经历所有的历史, 我们只能从叙述的历史中去了解曾经发生的过去, 然而只要是人叙述的历史, 都会有主观性。①金敏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这一概念, 伽达默尔解释到:“真正的历史对象根本就不是对象, 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统一体, 或一种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 同时存在着历史的存在和历史理解的存在。一种名副其实的诠释学必须在理解中显示历史的实在性。因此我就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东西而称为‘效果历史’。理解按其本身乃是一种效果历史事件”“理解从来就不是一种对于某个被给定对象的主观行为, 而是属于效果历史, 这就是说, 理解是属于被理解东西的存在。”客观历史我们永远无法准确地知晓, 书本上的历史均是经过改变的“历史理解的存在”, 是在客观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的重构, 这必然决定了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存在着人的主观, 是主观历史。所以, 我们在学习中法史的过程中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去反思什么样的主观历史更接近于客观历史。

田晓菲在“幽暗的树林”中说: “叙述的方式和角度, 往往比叙述的内容更重要, 因为它们决定了叙述的内容。”历史知识的形成受到方法和旨趣的左右, 他们共同决定历史的叙述模式、知识样态及其运用。从知识沿革的角度看, 在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决定历史知识的这些因素, 可以概括地用“范式”这一概念来说明。②不同的中法史的范式, 便决定了它们的优劣。2013 版司考教材的《中法史》③、刘根固的《中法史》④代表了官方的主流范式, 通览全书, 给读者一个总体感觉, 从西周以降, 历代的律法均为规定刑事犯罪, 坚持主流范式“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 以刑为主”, 在介绍唐朝法律制度时, 均只引用《唐律》作为材料来源, 均只介绍了唐朝的刑事法律。然而, 同样作为官方主流范式的叶孝信版《中法史》却详细介绍了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格、式四种。详细介绍了《唐律疏议》、《唐六典》, 并详细介绍了唐朝刑事方面、民事方面、行政立法、经济立法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立法。所引用的法律也较丰富, 诸如《捕亡令》、《杂令》、《田令》、《婚姻令》、《户令》、《主客式》、《茶法条约》, 这些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迥异的唐朝法律范围。叶孝信版的《中法史》似乎破坏了我们对长久以来所熟悉的主流范式的印象,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也是极其发达和完善的, 民法、刑法、行政法及经济立法等等兼备, 可知叶孝信版《中法史》乃主流范式的边缘。

为何会出现上述差异呢? “持有什么样的法的概念, 就写出什么样的中法史”这句话或可给予些许提示。贺卫方“东西方法律意义的沟通” ( 为王健《沟通两个世界的法律意义》所作序) : “来自西方的法律规范、原则、理论、概念在本土不断传播, 它们表现为一系列语词, 但又不仅仅是语词;通过不断的引进, 通过阅读。记忆以及现代化传媒的大量复制, 通过现代型的法律教育, 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自己的知识。甚至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连自家历史的原初记忆也丧失了, 例如今天的史学家对中国法律史的解说就没法摆脱外来的语词及背后的各种概念、原则等。”同样, 严复在翻译《法意》时指出: “西方‘法’字, 于中文有理、礼、法、制四者之异译。”肇始于概念翻译的误解, 进而扩展至对传统法的观念、结构、特征、内容等整个体系的误解。借用宇文所安的“中介”说, 我们今天对中国传统法的认识不仅经过了时间的中介, 更经过了空间的中介, 经历了这等时空中介的传统法的面目与其本来面目不知相去多远, 有多少“原初记忆”已经丧失。我们固然无法唤醒全部的“原初记忆”, 实际上是由于我们沿用了那种如今看来过于狭窄的“法律”定义, 即法必须由国家制定颁布, 而造成的一个智识盲点。

法概念的澄清和原初记忆的找寻, 我们便可以理解, 为何司考教材和刘根固的《中法史》与叶孝信版《中法史》的内容和体系差距甚大⑤, 官方范式的《中法史》, 非常重视以刑为主的国家法典, 坚持“诸法合体, 民刑不分, 以刑为主”总体特征, 教材编写具有封闭性, 抑制反思。然而此三者所依据的编写材料均为国家制定颁行的制定法, 此称为“Law in book”。真实的历史与文本的历史, 两者的关系……———努力去无限接近而永远无法等于。金岳霖说过, “彻底的经过训练的怀疑态度”。我们在学习中应该“shifting boundaries”, 限缩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主流范式的中法史与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中法史, 都是写的历史, 都是主观历史。相较于“Law in book ”这样的主流范式的中法史, 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则为我们洞开了不一样的法律天地, 这个别样的天地就是“Law in action”, 这不是法律条文的累积堆叠, 而是为我们活生生地展现三维立体的法律实施状态,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毫无疑问, 相对而言, 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写出的中法史更接近于客观的历史。

《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以《红楼梦》书中描写的社会生活现象为研究材料来源, 从法律的视角并引用古代的文献典籍来详细解读该材料所反映的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这无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红学研究方向, 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法律运行状况。《红楼梦的法律世界》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 家族、家法、户籍、继承、典当、婚姻、丧葬、十恶、八议、枉法、强盗、大赦等等, 这些都涵盖了古代封建社会的生活方方面面, 我们从这些事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我国封建社会的礼法如何相互交织作用。这本书所引用的材料也是极为丰富的, 从主流官方范式的法条到官方范式不曾注意的皇帝的《训谕》和大臣的奏折、古人的著述、古代文学作品及今人的社会调查材料, 这些都相对于官方范式的《中法史》更为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理、礼、法、制四者统摄治理下的法律运行实况。从而无可雄辩地证明了扩张性的法概念指导下所写出的《中法史》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 兹举书中两例作说明。

传统范式的《中法史》常会着重介绍自上而下的法典, 其中又以刑法典为重中之重。如《清律》“官司出入人罪”条: “凡官司故出入人罪, 全出全入者, 以全罪论。若增轻作重, 减重作轻, 以所增减论。致死者, 坐以死罪。”古代对出入人罪的惩罚不可谓不严, 然而, 现实中法的实施情况究竟怎样, 我们无从知晓。《红楼梦的法律世界》这本书便为我们洞开了这样的观察古代“Law in action”之门。在《红楼梦的法律世界》的“枉法”篇中, 我们看到尹伊君这样写道:

“《红楼梦》写了大大小小若干起官司, 没有一件不枉法的, 或因徇情, 或因受财。”⑥“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虽然篇幅很长, 尹伊君提到曹雪芹对于雨村如何公堂审案并未直接着墨, 曹雪芹大量的笔墨写案外的人情、势力和复杂的社会关系, 门子与雨村的密谋和心理变化, 似乎要努力表明门子与雨村最终的选择也属必然。从贾雨村断案中, 我们可见法律在中国社会的真实运作状况, 司法官吏面对复杂社会情况、社会关系时的所疑、所思并最终做出枉法裁判。该案以小见大, 真可谓一叶落而知秋, 作者似乎要表明的是贾雨村的枉法不是来源于其自身道德败坏, 而是来源于社会深层的体制性腐败。中国的监察制度源远流长, 三代即有, 可以“纠劾百司, 辨明冤枉, 提督各道, 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面对官员的枉法, 纠察不法的御史有没有起到监督作用呢?《清律》“官吏受财”条: “凡官吏受财者, 计赃科断。”《清律》“风宪官吏犯赃”条: “凡风宪官吏受财, ……各加其余官吏罪二等。”在凤姐指使张华状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 背旨瞒亲, 仗财依势, 强逼退亲, 停妻再娶”中, 尹伊君通过两个“只得”, 活化出监察御史在权贵面前的卑微心态和行为, 似乎都察院成了贾府的办事衙门。⑦尹伊君分析到, 现实中的监察御史不同于戏剧舞台上铮铮铁骨的形象, 包拯、海瑞也只是历史上的模范和榜样, 他引用了明人陈洪谟《继世纪闻》、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清朝中期北京流行的一首谚语以及康熙、乾隆对监察御史不满的上谕来佐证御史的难以发挥作用。他指出监察御史的难处是既不能硬, 也不能软, 这同样也是体制所造成的。这些丰富的史料, 清晰地再现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法律运行状况, 那是立体动态图景, 是活的历史, 比干瘪的法条堆叠的死历史自然更接近客观历史, 并能不断地引入新观点, 带领人们去思考历史,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这便是扩张性法概念指导下所写的《中法史》。

“The goal of this lesson is not about the knowledge, but about the method of learning. ”这句话无疑具有振聋发聩之效, 我们经历了长久的应试填鸭式教学, 使我们养成了只重视知识的记忆, 绝少怀疑反思的习惯, 僵化的思维能力才是尤为可怕的, 须知方法的训练才是最重要的, 不迷信, 不盲从。本学期金敏老师的《中法史》课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注释

1

2

3

4

5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2

6尹伊君.红楼梦的法律世界[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180

《汪曾祺散文精选》读书心得 篇3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你能发现一株草的生长吗?你能发现一朵花的绽放吗?你能发现平常的吃穿住行中的奥秘吗?我做不到,于是就更惊异于作者的观察力。他感受到那些草“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他观察到“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他走遍大江南北,探索四方食事,研究风俗传统,表达个人感受,把深深的情谊融入字里行間。所以,汪曾祺的散文是独特的,是真实的,它引领我们走进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同时,他把生活的哲理表达出来,给人以启迪。

汪曾祺善造意境,使人如临其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达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茂盛。”你看,作者写昆明的雨,没有描写雨怎么样,而是写草木水汪汪的茂盛的状态,而我们体会到的,却不是草如何,而是“润物的雨”,它冲刷一切,洗涤一切,滋养一切,雨也具有了生命。再看他描绘的意境:“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天空不是沉闷闷的,空气也不是沉闷闷的,一切都是明亮的。草木浓绿的颜色衬着雨水,雨变成浓绿的了,雨季也成了浓绿的了。这描写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情感和意境了。把意境带给读者,让读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受意境,脑海中浮现出美丽的画面,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汪曾祺的记人叙事散文也别具一格,大多讲述西南联大的师生以及他自己的经历,内容丰富,真实亲切。比如写沈从文先生,不是写先生的生平、成就,而是从沈从文学生、友人的角度,写沈先生教书特点和为人,让我们从一位作家眼中认识另一位文学巨匠。这种故事性的散文,让我真正走进书中。

汪曾祺文风淡泊从容,但是,他却没有如此平淡从容的生活。他曾被打成右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经历了那么多折磨和摧殘,然而这不公平的生活,他却能够平静地接受,乐观地看待,在那些困难和挫折中,找到生活的快乐。所有的困难都不是困难,在乐观的心态面前,它们都变成了人生的助推剂,成了成功的垫脚石。

留心生活,享受生活,平淡从容,随遇而安。汪曾祺先生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散文,也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盎然的文学人生。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 篇4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名著”第一篇!又名《石头记》,一共120本。《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塑造了一大批有血有肉的个性化人物形象,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贵子贾宝玉、文静稳重的薛宝钗等。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比如“黛玉葬花犹红。”早上,宝玉和黛玉在聊天。宝玉一句无心的话,得罪了黛玉,黛玉哭着跑了出去。黄昏时分,黛玉以为宝玉被叫走了一整天,心里着急。饭后她来看他,丫鬟不认得是谁,也不让黛玉进去。

黛玉气的站在门外,以为是自己一个人。她忍不住哭了,于是她回到自己的房间,坐了一整夜,膝盖里都是泪水。第二天中午,宝玉听到山坡上有人在低声哭泣,哭着诉说,很伤心。宝玉停下脚步,仔细听着,只听得那人悲伤痛苦地读着。原来黛玉昨晚因为被锁在门外而伤心欲绝,因为埋下这些落花时的感情而唱了一首《葬花吟》。宝玉听说“侬的花葬人在笑,他葬在侬的是谁”,不禁哭了。黛玉见是宝玉,便问他昨晚为什么不让丫鬟开门。宝玉赌咒说不知道。黛玉想可能是丫鬟懒,便免了宝玉,二人破涕为笑,又和好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范本 篇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著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而这种真实也就难免不让人将自身置于此书之中,领略其中的风韵。

然而有谁注意到薛宝钗在这凄婉动人的爱情背后心中流的种种辛酸泪。薛宝钗与贾宝玉可谓是金玉良缘从小就被认为是天生一对,而似乎对这个宝姐姐少了些类似爱情的东西的宝玉却对远方来的林妹妹甚是喜爱,林妹妹天生长得令人怜惜双眸中也饱含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思。她不满封建社会的种种规矩和宝玉总是不按常理办事,这位林妹妹的骄纵多情在宝玉眼中也甚是迷人。薛宝钗似乎也看在眼里,而她却大不同于林黛玉,服从于封建礼节办事老练圆滑,不该说的话绝不多说一句,是长辈眼中的好孩子。最终黛玉病死,宝玉出家,薛宝钗虽与宝玉成亲而终只落得独守空房,度过余生,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在整个红楼梦中,贾宝玉可以说是“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的一个角色,这也令后人难以对他有一个合适的评论。

如果说林黛玉是浪漫主义的代表,那么薛宝钗就是现实主义的象征,贾宝玉心向林黛玉所代表的自由恋爱的浪漫,身体却被薛宝钗所象征的封建礼教的现实束缚着。现代人也不过如此,我们往往一边期待一段美好的爱情,一边用柴米酱醋盐将爱情绑上现实的铅砣,因而现实中我们往往选择宝钗而放弃黛玉,所以黛玉也只能落个葬花而吟,香消玉损的下场。

说起红楼中的女人,不得不提王熙凤,一个女强人。经营着即将破败的大观园,可以说是他支撑着大观园最后的光辉。如果说林黛玉是娇弱的丁香,薛宝钗就是隐刺的蔷薇,那么,王熙凤就是带刺的玫瑰。

可现实中,林黛玉式的人可以为了爱情而辛苦自己,或是放弃自己的事业;而薛宝钗式的人却只会把爱情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择手段得到爱情,绝不会因爱人的想法而退让半步;王熙凤式的人则是把爱情和事业放在一起,希望将两者并重。那么,现代人会选择哪种人?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200字 篇6

《红楼梦》是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创新性推出的、专为儿童讲解《红楼梦》的文学著作。书中有许多人物和故事,其中贾宝玉很善良,又爱帮助女孩子。

林黛玉这个女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有才华又爱作诗,还写出了《葬花吟》,我真羡慕她。

这本书我越读越觉得有趣!

读书心得

周瑞家的回王夫人的话才领得了送宫花的差事,宫花第一个送给了迎春和探春,她俩在下围棋见花送来都欠身道谢,然后给惜春送去惜春正与智能儿开玩笑,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黛玉正在宝玉处解九连环。

《红楼梦》中茶 篇7

茶中女儿红

女儿红的来历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传说在女儿出生时家里会藏下一坛好酒,待到女儿出嫁时再拿出来与众人畅饮。因为时间的沉淀,酒味也愈发醇厚了。今天我要讲的是茶中的女儿红,其实它还有另一个名字一普洱茶。

在《红楼梦》中,任何事物都可以诗话、美化,这茶也不例外。先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林之孝家的来到怡红院,问:“宝二爷睡下了没有?”宝玉忙笑到:“……今儿因吃了面怕停住食,所以多玩一会子。”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沏些普洱茶吃。”袭人晴雯二人忙笑说:“沏了一铫子女儿茶,已经吃过两碗了……”根据她们前后文的对话,我们可不可以说这“女儿茶”便是“普洱茶”呢?

我们先来看看清人对普洱茶的记录。清代张泓《滇南新语》(1755年前后)中的记载“普洱茶珍品,则有毛尖、芽茶、女儿之号。毛尖即雨前所采者,不作团。味淡香如荷,新色嫩绿可爱;芽茶较毛尖稍壮,采制成团。以二两四两为率,滇人重之;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以一斤至十斤为团。”

再有,清代阮福的《普洱茶记》(1825年前后)中也叙述道:“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从这两位清人的文献来看,普洱茶被唤作“女儿茶”已是由来已久的,甚至连典故、出处也记载得明明白白。并且早在雍正年间普洱茶就作为进贡朝廷的贡品运抵京城,凭贾家这皇亲国戚的身份,能有幸品到这珍品也不足为奇。

我注意到宝玉的那句“怕停住食”,也就是说怕吃撑了积食。林之孝家的就毫不犹豫地叫丫头们沏普洱茶,这不正与普洱茶消食的功能不谋而合吗?早在唐代的《新修本草》中,就有对普洱茶的记载说:“茗,古茶;茗未甘、苦、微寒、无毒。主痿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茶。主下气。消宿食。”清代名家赵学敏于乾隆三十年(1765)辑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载:“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不论是唐人还是清人,对普洱茶能消食的功效都了如指掌。因此,就凭这一项特别的功能,就能让普洱茶从现今众多的“女儿茶”中脱颖而出。

宝玉曾说过“女儿”这两个字是极为尊贵和清净的。由此,普洱茶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就不言自明了。于是,我常想,若是将普洱茶包装一下。再冠上这充满古风遗韵的名字是不是会为它平添几分历史的厚重,几分艺术的妖娆?

金风玉露相逢,胜却人间无数

要我说,最稀奇的要数第八回中描写的那种“枫露茶”了。说它稀奇,是因为该茶产自何处,制法如何已难以考证。人越发弄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发透着股神秘。而货又以奇而居。不必写那雕梁画栋,亭台楼阁,单是这小小一杯清茶都大有来头,贾府的奢华就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更令此茶身价倍增,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则是宝玉对它的珍爱。

话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偷喝了一碗“枫露茶”,宝玉得知。那是又发脾气又摔碗的,直鬧到要把茜雪赶走的地步。宝玉什么好东西没见过,人家生来就是含着玉的,若不是格外珍稀的东西哪会这般耿耿于怀。照这样看来。这“枫露茶”实属罕见之奇珍。可惜除了《红楼梦》中“加水到第三四次才出色”的记载别无其他史料可考。这“枫露,茶”也便成了茶史上一个和名著本身一样难解的谜团了。

更有趣的是对此茶“泡水到三四次才出色”的评断。热衷品茶的人都知道,若是绿茶、花茶则冲泡2至3次为宜,红茶则为1至2次,比较耐泡的大抵只有乌龙茶了,可以冲泡5至6次。因此,我想,这“枫露茶”或许是类似于乌龙这样经发酵过的茶叶。因为发酵,颜色越发深沉了,自有“霜染枫叶,金风玉露”的效果。而脂砚斋批语中“千红一窟”的评价也道出汤色的深沉。不过这也仅仅只是我的猜测而已。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8

说到这,红楼梦里的爱情故事还真是数不胜数。首先力推的,就是宝黛的红粉痴恋。在红楼梦里要数这两个人的爱情最纯洁了。从两小无猜,青梅出马,到长大后的坠入爱河。曹公简直就是顺水推舟,让读者感到,世间又一份千古流芳的爱情故事诞生了。它的出现是那么的自然,几乎没有人怀疑过,它的出现是那么纯洁,纤尘不染。但是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格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象一朵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用一个普通人的眼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与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芳心暗许,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于是她无奈着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与其说林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是悲剧的起因,还不如把责任轨道万恶的封建社会以元春为首的封建集团无情的扼杀了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如果红楼梦真的是曹雪芹亲身经历的描述,那么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失去至爱的男人的痛苦。地狱的烈火在身边燃烧,苦不堪言,使我的思想静止不前,这不是切肤之痛,却是切肤之爱。当血泪撒尽的曹公转身面对不堪回首的历史怎能不发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感叹!

其次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形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而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通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对比。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己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红楼梦>>,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

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红楼梦>>,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9

显示落魄公子贾瑞,见了王熙凤起了色心,却不识王熙凤不是好惹的,结果受了王熙凤的教训,大冬天半夜受了凉,得了风寒,加上自己相思成疾,最后居然幻想致死。然后是秦钟,也是受了风寒,加上心理打击,没几天就没了命,可惜他一表人才,正处花样年华。

虽说林黛玉自幼体弱多病,但是这样一个千金小姐,整日人参药丸当饭吃,却还是受了寒冷抑郁而终。

《红楼梦》鉴赏 篇10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了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预见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文中语录

1.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2.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5.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

6.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7.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8.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9.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10.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相关阅读

《红楼梦》的三个世界(节选)

魏崇新

在《〈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余英时先生开门见山地指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立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我想分别叫它们作乌托邦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两个世界,落实到《红楼梦》这部书中,便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毫无疑问,余先生对《红楼梦》两个世界的划分在红学史上具有开创性,它使《红楼梦》的研究更加深入文本内部,并以明晰的思路、简洁的方法从《红楼梦》丰富复杂的小说文本中提取简化为一个主要线索与中心思想,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启迪,在红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是,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余先生的论文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余文将《红楼梦》的线索、内容简化为理想与现实两个世界,无法涵盖《红楼梦》 文本的主要内容与思想内涵。其次,余文将大观园世界与现实世界视为“清”与“浊”、“情”与“淫”、“假”与“真”的对立分野,将大观园世界看作是一片“净土”,难免有从道德理念上将两个世界绝对化之嫌。再次,余文把《红楼梦》的主旨概括为“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这也难以概括《红楼梦》丰富复杂的主题内涵。

根据《红楼梦》的叙事内容与思想境界,吸取余英时先生两个世界划分的合理内涵,我们认为将《红楼梦》划分为三个世界即神话世界、大观园世界与大观园之外的现实世界比较符合小说文本的实际,也基本涵盖了《红楼梦》文本的内容。三个世界的建构反映了曹雪芹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创造才能。

神话世界包含有三个神话故事:石头神话、 还泪神话、太虚幻境神话。石头神话是对女娲炼石补天原始神话的继承与改造,还泪神话、太虚幻境神话则是出于曹雪芹的“杜撰”。无论是继承改造还是独立创造,都表现出曹雪芹自觉的神话意识以及运用神话进行艺术创造的匠心。神话世界主要出现在前五回以及结尾部分,笼罩于小说的开篇与结尾,也是小说主要人物的出发点与归宿之地。在神话故事的叙述上,曹雪芹有意将故事虚化处理,描写得神龙见首不见尾,如石头的幻形、绛珠仙草的故事,太虚幻境的虚无缥缈。在描写神话人物时,曹雪芹依照神话的特点将人物神异化,像警幻仙子有如洛神般的美丽无比。一僧一道在神话世界为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生得骨格不凡,风神迥异”,在现实世界则幻形为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不以真相示人,暗示了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神话世界主要属于小说的哲学层面,用幻笔暗喻了小说的题旨,蕴含了复杂而深刻的思想,形成了整部小说的神话原型结构。

大观园世界是曹雪芹吸取了中国文学从《桃花源记》的美丽幻想到《金瓶梅》、《牡丹亭》、才子佳人小说中的“花园”意象,发挥创造性想象而为主人公贾宝玉与众女儿建造的理想国。大观园是《红楼梦》的叙事中心,仅就前八十回看,从第十七回大观园落成到第八十回,主要精彩的故事大都发生在大观园中。曹雪芹显然很偏爱大观园,他对大观园的描写从环境烘托、 人物塑造到故事叙述都采用了诗化的笔法,使这一理想国充满了诗情画意,达到了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情景交融的极致。正如余英时先生在《〈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一文中所指出的:大观园从兴起到毁灭,体现了《红楼梦》悲剧的中心意义,同时也表现出曹雪芹理想的破灭。

大观园的高墙将园内园外分为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大观园之外的现实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末世”,在对这一世界的描写中表现出曹雪芹对现实社会的体验、认识、观察、反省与思考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的悲观绝望。曹雪芹对《红楼梦》的第三个世界,采取了客观严谨的写实手法来表现,如同他在小说中借石头之口所说:“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

通过简要的分析可以看出,三个世界在内容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描写范围,在写法上也具有较明显的差异,神话世界用幻笔,大观园世界用诗笔,大观园之外的世界用实笔,三个世界从不同的叙事层次与思想层面展示了《红楼梦》的创作主旨与丰富内容,同时又相互映照、相互转化,构成了《红楼梦》文本既层次清晰又丰富多元的立体形态。

(选自《红楼梦学刊》2006年第6期)

读后一思

《红楼梦》三个世界的建构,从真与假、出世与入世、理想与现实等多种角度,运用正与反、真与幻、浪漫与写实等多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诸多矛盾复杂的情感与思想。灵活运用多种角度、多种表现手法,对你的作文不是也有帮助么?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个朝代,腐朽的王朝在堕落,那里没有亲情,没有仁义,却有着凄凉无情但又纯美如水的感情。

黛玉是水,这已无可非议。即是从姑苏水乡走来的女子,是为白甘露之恩的降珠仙子下凡投胎,她自然带着股清甜的水气。“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她有着喜怒无常的性格,爱哭的脾气,与那作诗作词的才情,无一不带着水的特征——柔美,空灵,变化无常。然而黛玉有她坚守的一面:对宝玉的感情,用情之深深至泣血。我觉得,这种感情视富贵官爵为泥土,建立在互相欣赏,心有灵犀的基础上,干净飘渺。但,它始终是空虚的,如肥皂泡一般,会随时破灭。“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宝钗则不然,她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纠葛体,且不论她在“宝黛恋”中的主角,看她为人处事:和气中带着坚强,待人接物亲厚、一视同仁,在被言语冒犯后一笑置之,是一个委婉内敛的人。她从小受到正统教育的熏陶,深受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毒害,为人行事遵守三从四德,纲纪伦常。宝钗如山,稳重,守分,才知。她的柳絮词更托出她的沉稳,贾母不也如此夸她!“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他们的感情是大家认定的`金玉良缘。

只可惜宝玉是个情种,他只看到山水各自的好,看到钗黛各自的美,最终选了一瓢水。也许曹雪芹想歌颂的就是如此干净纯美的感情。为了真爱的人能够抛弃一切世俗名利,甚至能够背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的罪名。但这并不现实,在封建社会里,把握如水的感情是很难的,纵然它灵动纯洁美丽,也只是从人们的手中一点一点滑落罢了。曹雪芹曾惨痛地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遣愚衷,所以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2

“他风度翩翩,谈吐不凡,虽然身体过于胆小,但态度自然浪漫”,这是林黛玉初入嘉福时留给大家的印象,——她温柔文静,病怏怏的,与外向泼辣的王熙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宝黛第一次见到她时,两个人都很熟悉她。宝玉评黛玉道:“闲静之时,如一朵美花流水照,行动处如一株弱柳。心知多干,病胜三分。”综上所述,贾宝玉认为林黛玉懦弱、美丽、聪明。

“病美”,我们应该在上面有过很深的体会,而“聪明开明”则大多体现在《红楼梦》。在第38个故事中,黛玉、宝玉、宝钗、贾母、凤姐等在莲藕馆饮酒、吃螃蟹、赏月。湘云拿着诗让你创作,然后交给李纨等人评判。李纨道:“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观念更新,只好推潇湘妃子(即林黛玉)为魁”,并称赞她的诗:“妙就妙,不显生硬叠叠”。黛玉抓菊花的诗,意思其实是拿薛宝钗比。虽然很多人觉得黛玉和宝钗一样聪明,但我个人觉得黛玉略胜一筹。

《红楼梦》词语札记 篇13

摘要:《红楼梦》中有些词语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运用现代汉语方言资料及其他典籍文献、参考有关辞书考察其中的9个词语,并探索词义的来源,可知:“抖露”有“揭示”义,“方便”有“设法”义,“拐”有“捎回来、带回来”义,“尽”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有“最”义,“话”“事”义,“口舌”有“发议论、说闲话”义,“能”有“将就”义,“清楚”有“完毕”义,“歪”有“躺”义。

中图分类号:H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0)01-0089-05

《红楼梦》中不少词较难索解,一些辞书也解释不确,因为其中一些词带有浓厚的方言色彩。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汉语活的方言资料及其他相关文献,联系文义对其中的9个词语进行考释,并探索词义的来源。

抖露

平儿仍拿了头发笑道:“这是我一生的把柄了。好就好,不好就抖露出这事来。”

按:“抖露”即揭示、揭露,指把坏事公布于众。这里指平儿把贾琏和多姑娘儿偷情的事说出来。《红楼梦语言词典》(以下简称《语言词典》)未收此词。《汉语大词典》收此词,引例为:“俊儿生气地小声说:‘什么都给他抖露出来!’”(孔厥《新儿女英雄续传》第十七章)例证较晚,且是孤证。亦作“抖搂”。《汉语大词典》“抖搂”条义项④为“揭露”,引例为:“把你我从能仁寺见面起的情由都给你当着人抖搂出来。”(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五回)今银川、哈尔滨等地“抖搂”一词还有“揭露”的意思。还作“抖漏”。《汉语大词典》:“【抖漏】揭露。老舍《龙须沟》第二幕:‘我们斗争他去!把这些年他所作所为都抖漏出来!’”

“抖搂”也称“抖”。“抖”本是振动的意思,由于害怕、激动等引起身体的颤动现在仍说“发抖”,把袋子、箩筐等实物里面的东西倒出来也叫“抖”。如《三遂平妖传》第二回:“永儿去怀中取出紫罗袋儿来,打一抖,抖出一个册儿来看时”;《红楼梦》第八十回:“闹了两日,忽又从金桂的枕头内抖出纸人来,上面写着金桂的年庚八字,有五根针钉在心窝并四肢骨节等处”(八十/1154)。这是指把具体的东西抖出来。引申之,把隐秘的事情揭发出来也叫“抖”。如李健吾《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这茶房可真不得了,简直跟在堂上招口供一样,把我的底全抖出来了。”元张宪《读(战国策>》诗:“抖尽祖龙囊底智,咸阳回首亦成尘。”“抖搂”是叠韵词,是“抖”的复音化。

方便

刘姥姥道:“阿弥陀佛!全仗嫂子方便了。”周瑞家的道:“说哪里话。俗语说的:‘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过用我说一句话罢了,害着我什么。”(六/99)

按:第一个“方便”,《语言词典》“方便”条义项③释为“婉辞,表示恳求帮忙”,不确。其实此“方便”为设法、想办法的意思。这里指刘姥姥央求周瑞家的想办法让她见上王熙凤一面。其实表“设法、想办法”义的“方便”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出现。如《北史·萧警传》:“又恶见人发,白事者,必方便避之”。周一良已发现此用法,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亦按此义释之。敦煌变文中亦有用例。如《伍子胥变文》:“子胥被认相辞谢,方便软言而帖写:‘娘子莫漫横相干,人间大有相似者。娘子夫主姓伍身为相,仆是寒门居草野。傥见夫(婿)为通传,以理劝谏令归舍。今缘事急往江东,不得停留复日夜。’其妇知谋大事,更亦不敢惊动。”项楚先生注:“方便:设法,作计”。这是写伍子胥为逃避楚王的追捕,隐姓埋名,见了妻子也不敢相认,而设法辩解。《红楼梦》此例中第一个“方便”是对此义的沿用。《汉语大词典》“方便”条未收此义项。

宝玉笑道:“不但不丢丑,倒拐了许多东西来。”接着,就有老婆子们从二门上小厮手内接了东西来。王夫人一看时,只见扇子三把,扇坠三个,笔墨共六匣,香珠三串,玉绦环三个。宝玉说道:“这是梅翰林送的,那是杨侍郎送的,这是李员外送的,每人一份。”(七十,V1118)

按:《语言词典》“拐”字列两个义项:①拐棍;②骗取。第②个义项下引了此例。我们接着看下文就知道,这些东西并不是宝玉“骗取”来的,而都是别人自愿送给他的。其实这里的“拐”是捎回来、带回来的意思。“拐”是一个方言词,今豫东地区仍用此方言。如:“你这走亲戚不错,人家啥都没留,还拐回来一块肉”;“他家丢了的牛又自己回来了,还拐回来个小牛犊”(口语)。此义项《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辞源》及《汉语方言大词典》均未收。

(1)众人听了,方依次坐下,这李纨便挪到尽下边。(五十/698)

(2)你再瞧,那桶子尽上头的一对联珠瓶还没收来呢。(七十三/508)

按:这里“尽”就是“最”,是表极限的程度副词。“尽下边”就是最下边,“尽上头”就是最上头、最上边。此用法亦见于其他文献。如《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五回:“也做了好些品物,携到店尽后一层楼上,寻了一大瓶极好的清酒,请过狄员外来白话赏雨”;第七十七回:“那池中元宝都是些小刺猬乱跑。尽后边跑出一只狼来,望着狄希陈扑咬”。又《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问了问,说:‘安官府的家眷在尽后一层住着。’安公子也不等通报,一直往后走了去。”“尽后”就是最后,“尽后边”就是最后边。“尽”仅用于修饰方位名词,亦可重叠作“尽尽”修饰之。今豫东方言中犹有此语,如“尽里面/尽尽里面,尽下面”等,其中“尽”都是“最”的意思。今温州、娄底方言“尽”亦有此义,如温州有“尽底”、“尽外”、“尽底转”、“尽外面”、“尽深”、“尽浅”、“尽高”、“尽矮”等说法,娄底也有“尽底下”、“尽高里”等语。《语言词典》未收此义,其“尽”字义项为“达到极限”,是动词义,与此不同。《汉语方言大词典》“尽”字义项为“(副)很”,并举西南官话、吴语、闽语为例,与此亦有别。《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

“尽”的本义是指器物中空,《说文》:“尽,器中空也”。由器物中空引申为尽头。《易·序卦》:“物不可以终尽”,《汉书·诸侯王表序》:“自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又指达到极限。《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吕氏春秋·明理》:“五帝三皇之于乐,尽之矣”,高诱注:“尽,极”。唐高适诗《别冯判官》:“关山唯一道,雨雪尽三边”,宋周邦彦词《蓦山溪》:“檀心未展,谁为探芳丛,消瘦尽”,“尽”表“最”义。当“达到极限”义的“尽”用来修饰方位名词时就产生了新的意义,即成为表极限的程度副词“最”。“尽”由器物中空逐渐发展为副词“最”的过程是词义不断空灵、不断虚化的过程,也是词汇义不断磨损、语法义不断增强的语法化过程。

(1)尤氏贾蓉一齐都说:“……但还有一件,老太太、太太们跟前婶子还要周全方便,别提这些话方好。”凤姐儿又冷笑道:“你们饶压着我的头干了事,这会子反哄着我替你们周全。我虽然是个呆子,也呆不到如此……”(六十八/971)

(2)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前儿也就回来了。”(二十六/369)

(3)(宝玉)心下自思:“这话他如何得知!他既连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大约别的瞒他不过,不如打发他去了,免的再说出别的事来。”(三十三/454)

按:这里“话”就是“事”。因为事情需要通过话来传达,所以久而久之,“话”就指事了。例(1)中,前面尤氏、贾蓉要王熙凤在老太太、太太跟前周全,“别提这些话方好”,后面王熙凤说“你们饶压着我的头干了事”,表明“话”就是事,“别提这些话”就是别提这些事。这里的“话”是指王熙风安排张华告贾琏“国孝家孝之中,背旨瞒亲,仗财依势,强逼退亲,停妻再娶”之事。例(2)“几时的话”就是何时的事,指贾宝玉问冯紫英什么时候被兔鹘捎一翅膀。例(3)前面说“这话他如何得知”,后面又说“这样机密事都知道了”,“话”指“机密事”甚明。小说中多有“今夜无话”“一夜无话”等语,其中“话”就是指事。《语言词典》“话”字条义项是“指话及的某件事情”,恐不确,从以上分析可知,“话”就是事的意思。《汉语大词典》“话”字义项是“指说唱的故事”,当是此义的来源,似当于其下加一句“后引申指事情”。

“话”在唐代就有讲说的故事的意思。如唐元稹《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自注:“又尝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曲儿甜,腔儿雅,裁剪就雪月风花,唱一本儿倚翠偷期话。”元关汉卿《双赴梦》第二折:“坐着举担杖,则落的村酒渔樵话儿讲。”《初刻拍案惊奇》卷九:“这本话乃是元朝大德年间的事。”随之出现了专门讲说故事的职业,叫“说话”。随着“说话”的兴盛,宋代又出现了“话本”。“话本”就是指说话艺人说唱故事时用的底本,如《清平山堂话本》;也称“话”,如《全相平话五种》等。由于“话本小说”就是讲故事的,随着话本故事的广泛流传,人们对“话”极为熟悉,所以把日常生活中的“事”也习惯性地称为“话”了。

口舌

(1)我没叫他往前去。姑娘们也不认得他,倘有不对眼的人看见了,又是一番口舌。(六十/848)

(2)王夫人又满屋里搜捡宝玉之物。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着人拿到自己房内去了。因说:“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七十/1103)

按:《语言词典》“口舌”条列三个义项,前两个义项为:口与舌;话,言语。这与我们的讨论无关。义项为:“指旁人的猜疑议论”。引例为:“他既防嫌,不许你们理我,你又来寻我,倘被人看见,岂不又生口舌?”(第五十七回)和“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第五十一回)。第一例中,“口舌”作“生”的宾语,第二例中,“口舌”在“口舌多”这一小句中作主语。显然这里的“口舌”是名词,与《语言词典》义项甚合,与我们所举二例“口舌”义皆有不同。例(1)和例(2)中,“口舌”为动词,意思是发议论、说闲话。《汉语大词典》“口舌”条义项为“议论、谈论”,亦举《红楼梦》第七十七回“这才干净,省得旁人口舌”句为例,甚是。

(1)(袭人)又说道:“……这绢包儿里头是姑娘上日叫我作的活计,姑娘别嫌粗糙,能着用罢。”(三十七/510)

(2)素云一面取来,一面将自己的胭粉拿来,笑道:“我们奶奶就少这个。奶奶不嫌脏,这是我的,能着用些。”(七十五/1064)

按:这里“能”是将就、凑合的意思。这是袭人和素云送给史湘云和尤氏东西时表自谦的话。《语言词典》未收此义项。《汉语大词典》“能”义项为:“通‘耐’。受得住”,亦引例(2)《红楼梦》句,不确。此词现在河南夏邑县仍使用,读浓。如:“你再浓几天吧,发了工资给你买个新的。”也作“浓济”。《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你可是不会闪人的?咱浓济着住几日,早进城去是本等”;又第九十二回:“陈先生的女儿,嫁的是个兵房书手,家中过活,亦是浓济而已”。

清楚

(1)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一/9)

(2)今儿偏偏的来了个刘姥姥,我自己多事,为他跑了半日;这会子又被姨太太看见了,送这几枝花儿与姑娘奶奶们。这会子还没送清楚呢。你这会子跑了来,一定有什么事。(七/112)

(3)宝姑娘出去了。这里交我们看着,还没有搬清楚。我们帮着送了些东西去,这也就完了。(七十八/1121)

(4)贾政又叫道:“你那里去?”贾琏又跪下道:“赶回去料理清楚再来回。”(一一二/1540)

按:清楚,《语言词典》释为“明白;不混乱”,似与以上几例皆不合。推敲文义,知“清楚”在这里是“完毕”的意思。如例(1)中,前面说“交割清楚”,后面说“下世已完”,说明“清楚”即“完”。例(3)中,前说“清楚”,后说“完”,其义更明确。

“清”、“楚”义同,皆有清晰义。《说文·氵部》:“清,服也。潋水之貌。”段玉裁注:“服者,明也。激而后明,故云潋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洁之亦曰清。”“清”本来是指水之清盈,引申为清洁、清晰。《汉语大词典》“楚”义项:“齐整;清晰。《诗·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笾豆有楚,觳核维旅。’毛传:‘楚,列貌。’《文选·嵇康(琴赋)》:‘更唱迭奏,声若自然。流楚窈窕,惩躁雪烦。’李善注:‘言流行清楚窈窕之声。”“清楚”实为同义并列复音词。在近代汉语中,“清”、“楚”和“清楚”还有完结债务的意思,即“结清/还清(账)”。如《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六老莫怪惊动!便是褚家那六十两头,虽则年年清利,却则是些贷钱准折,又还得不爽利。今年他家,要连本利都清楚。小人却是无话回他,莫若做一番计较,清楚了这一项,也省多少口舌,免得门头不清净!”前面说“清利”,后面说“还”、“清”就是“还”的意思,“清利”是还清利息。后面又有“连本带利都清楚”,“清楚”就是还清的意思,是说连本带利一起还清。“楚”还可以和“结”组成“楚结”,表还债义。如《歧路灯》第三十六回:“王中又讨了卖市房文券二纸,自寻主儿,以图楚结息债”;又第四十八回:“绍闻道:‘王二爷好说。弟为这一宗银子,时常筹画奉还。昨日弃了一宗薄产,得了千把卖价,今日通请列位,索性儿楚结一番。’当铺

宋绍祁道:‘少爷今日,只管把王二爷这宗息银清楚。俺们都是少爷房户,迟速惟命”。此例中,“楚结”和“清楚”相应,意思相同。“清楚”由指完结债务扩展到指完成其他事情是很自然的。《汉语大词典》未收此义项。

(1)(周瑞家的)穿夹道从李纨后窗下过,隔着玻璃窗户,见李纨在炕上歪着睡觉呢,遂越过西花墙,出西角门进入凤姐院中。(七/111)

(2)宝玉揭起绣线软帘,进入里间,只见黛玉睡在那里……宝玉道:“我也歪着。”黛玉道:“你就歪着。”宝玉道:“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上。”……(黛玉)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将自己枕的推与宝玉,又起身将自己的再拿了一个来,自己枕了,二人对面倒下。(十九/272-273)

(3)宝玉听说,呆了一回,自觉无趣,便起身叹道:“不理我罢,我也睡去。”说着,便起身下炕,到自己床上歪下。(二十一/290)

(4)如今且说宝玉打发了贾芸去后,意思懒懒的歪在床上,似有朦胧之态。袭人便走上来,坐在床沿上推他,说道:“怎么又要睡觉?闷的很,你出去逛逛不是?”(二十六/365)

(5)袭人答应了,又劝道:“姑娘还是躺躺歇歇罢。”黛玉点头,命紫鹃扶着歪下。(八十三/1192)

按:《语言词典》“歪”字条义项②为“半坐半卧;斜躺着”,所释恐不确。“歪”就是躺的意思。它是一种比较随便的姿势,可以睡,也可以醒着,如例(1)中“歪着睡觉”。例(2)中,宝玉见黛玉“睡”在那里,说“我也歪着”,且要枕枕头,并非把枕头放在背上靠着,且后面说“二人对面倒下”,可知“歪”并非“半坐半卧”。例(3)、(4)中,“歪”皆与“睡”相应,说明“歪”就是一种睡觉姿势。其中例(1)中动作者已睡着,后面四例皆未睡着,可见“歪”与睡着与否关系不大,只是随便、舒服地躺着的意思。例(5)中“歪”和“躺”相应,只是一种休息的姿势。也可以歪着做其他事,如“宝玉拿一本书,歪着看了半天(二十/291)”,是歪着看书;“(贾母)本来自己懒待坐席,只在里间屋里榻上歪着和薛姨妈看戏(四十四/604)”,是歪着看戏。“歪”在其他书里也有用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却又来寻问黑旋风李逵时,多人说道:‘他是个没头神,又无住处,只在牢里安身。没地里的巡检,东边歇两日,西边歪几时,正不知他那里是住处。”正因为李逵没有住处,所以“东边歇两日,西边歪几时”。这里“歪”就是躺,和“歇”互文,其实就是睡的意思,强调极其随便,不讲究。今豫东地区仍有此方言,如:“你们说话吧,我困死了,得去歪一会”。今徐州、扬州“歪”亦有“小睡”的意思。如:“中午得歪一会,不然下午没精神”(徐州);“我早上起得早,中上总要歪下子”(扬州)。李申《徐州方言志》释“歪”为“斜躺着小睡”,恐不确。“歪”就是指小睡,当然小睡可以侧着身,也可以仰面而睡。《汉语大词典》“歪”义项“谓侧卧”,引上文提及《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例及《红楼梦》第八十九回一例句(例略),恐不确。《汉语大字典》“歪”字义项为“侧身躺卧”,引《红楼梦》第十九回一例句(例略),又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八回一例句(例略);又说引申为歇息,引《水浒全传》第三十九回一例句(例略)。后者是元末明初的作品,前者是清代的作品,时间顺序错了,怎么引申。《近代汉语大词典》“歪”字义项为:“侧卧,躺。也引申作逗留”,各引《水浒全传》三十九回和《海上花列传》第十八回例句(例略)。“歪”释为“躺”甚确,但“歪”不限于侧卧。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14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1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围绕事关贾府家事利益的贾宝玉人生道路而展开的一场封建道路与叛逆者之间的激烈斗争为情节主线,以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叛逆者的悲剧为主要内容,通过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没落过程的生动描述,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种种黑暗和腐朽,进一步指出了封建社会已经到了“运终权尽”的末世,并走向覆灭的历史趋势。

《红楼梦》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全书规模宏伟,结构严谨,人物生动,语言优美,此外还有一些明显的艺术特点,值得后人品味,鉴赏。

小说作者充分运用了我国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如贾宝玉,林黛玉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宝琴立雪,黛玉焚稿等等,还表现在人物塑造上,如林黛玉飘然的身影,诗化的眉眼,智慧的神情,深意的微笑,动人的低泣,脱俗的情趣,潇洒的文采……这一切,都是作者凭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艺术素养培育出来的,从而使她在十二钗的群芳中始终荡漾着充满诗情画意的特殊韵味,飘散着东方文化的芬芳。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真实地再现了人物的复杂性,使我们读来犹如作品中的人物同生活中的人物一样真实可信,《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帐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平凡”,令人徒加评论。不仅贾宝玉,林黛玉这对寄托了作者人格美,精神美,理想美的主人公是如此,甚至连王熙凤这样恶名昭着的人物,也没有将她写得“全是坏”,而是在“可恶”之中交织着某些“可爱”,从而表现出种种矛盾复杂的实际情形,形成性格“迷人的真实”。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2

今天,我读了被”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红楼梦属章回长篇小说,成书于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也就是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为《石头记》、《情憎录》、《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作之一。最初的《红楼梦》是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只有前八十回(学者研究实为79回,今存第80回本是79回后半,后人割裂已足八十整数;另有学者认为今79、80二回本均为续作混入)。此后,《红楼梦》续作纷纷出笼,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百余种。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

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贾、宁二府由胜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其中有一篇令我难忘的故事,就是第十五回:黛玉焚稿断痴情,宝玉误娶薛宝钗。在这一回中讲述了,贾母请来了一个算命先生给宝玉算命,说宝玉要即刻娶一个金命的女子冲冲喜,这个女子就是薛宝钗,贾母当然答应,她早就看上了薛宝红楼梦读后感700字钗。可宝玉死活不答应,贾母的话他压根没听进去。大家都知道宝玉喜欢黛玉,凤娘王熙凤劝贾母说先允了宝玉答应他娶黛玉,到时候再把新娘一换不就行了。贾母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可是她哪里知道,王熙凤是断送了一对有情人,活活的把两人给拆散了。

我感受到了王熙凤很可恶,她明知道宝玉和黛玉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有情人,还活活拆散了他俩。毕竟结婚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可是她竟自作主张给宝玉变了婚事,还不让宝玉去看黛玉,实在是可恶!由此,我也体会到了清朝社会的腐朽,和贵族压迫贫穷人民的不公平。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3

自有红楼以来,论者多多,大都对宝黛爱情称颂有加,对宝钗小姐也偶有赞词,独对王熙凤女士视若“最毒妇人心”的典型带表,小子专喜打抱不平,且言上两句。这王熙凤实在是优点多多.第一:孝敬长辈

象贾府这样的人家是不愁吃不愁穿的,老人也不需要儿孙端茶送水的,所以,孝敬主要的表现就是尽量让老人活得开心一点。老太太在一群儿孙中最喜欢的就是宝玉了,可宝二爷从来就没让她老人家舒心过,正经书是从来不好好念的,三天两头的要摔玉,偶而还“害人”跳跳井,您说,摊上这么个活宝,老太太能开心吗?别的姐妹,也没看见谁有空把老太太逗乐了。倒是凤姐,最能明白老太太的心意,有事没事就能把她逗笑了,凤姐是“财迷”,陪老太太玩牌时总是故意输钱,目的无非是让她开心而已。凤姐有一回过生日,她那个混帐男人居然要拿出剑来追着她砍,您说,她心里多窝火呀!可是,在老太太出面调解后,她也就不吵不闹了。所以,至少比起宝玉以及他的那几个姐妹,凤姐算很孝敬长辈的了。

第二:恪守妇道,嫉恶如仇

凤姐的老公贾琏有个族弟,名叫贾瑞,这人更加混帐。按说贾瑞的爷爷还是教书先生,他本人也读了不少书,可他居然打起了他嫂子---凤姐的主意.这要换了一般的人,说声“no”也就完了,可凤姐是谁呀?她眼里可容不下沙子,对这种狼心狗肺的东东不给点颜色瞧瞧,说不过去呀!报告上级?不行,怎么能让老人操心呢?自己来吧。于是,贾瑞上套,就在大冬天冻了一夜,活该!按说这事就完了吧,可贾瑞大概是冻糊涂了,色心不死,接着来。凤姐可不是好惹的,你还不死心啊?苦头没吃够!于是这回,贾蓉贾蔷一人收了他五十两银子。从此,贾瑞再也不敢往荣国府跑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于婚姻是忠诚的,而且她不象一般的女人那样,她能够用自已的力量去惩罚恶人,比只会哭哭啼啼找妇联的人强得多了。

有一次,凤姐的公公---老流氓贾赦看上了老太太的丫环鸳鸯,可他自己又不敢说,于是托她的婆婆邢夫人找到凤姐,希望她去找老太太说。前文说过,凤姐很孝顺啊,自然不能指着贾赦的鼻子大骂:“你这个臭流氓!”可是,她又那么的嫉恶如仇,自然也不能帮他的忙啊!于是,凤姐就展开她的聪明才智,三十六计,躲为上计。最后邢夫人在老太太那碰了一鼻子灰。百善孝为先,老流氓的行为又确实让人不齿,凤姐该怎么做?能有比躲开更好的办法吗?不失孝道,不为非作歹,凤姐,难能可贵呀!

第三:友爱弟妹

有一次,宝玉和那一群姐妹们要开什么诗社,没银子,找管家婆---凤姐拿银子,按理说,荣国府的日子早就过得紧巴巴的了,凤姐不给,也说得过去啊!“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们”的道理凤姐还是懂得的,二话不说,银子摆上。还有一次,贾环和丫头赌钱输了赖帐,凤姐见到了,把他骂了一顿,出钱替他了帐。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凤姐对弟弟妹妹也是很好的,这样的嫂嫂,没话说。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4

恐怕许多人都读过《红楼梦》,但大众人士都很少书面评阅她,没有点儿丰厚的文化底蕴谁敢妄加评阅?鄙人拙识,可能是职业使然,我被《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深深吸引。

写作课上,让学生写人,尽管我使出浑身解数,大部分学生写人物外貌都是千篇一律,这让我大伤脑筋,也许悟一悟《红楼梦》中的肖像描写,对我的教学有所帮助吧。

《红楼梦》的开篇,各样人物出场,便是通过人物眼光,在对比中各自亮相。宝黛初会,一见面便似曾相识,”这个妹妹我曾见过“。贾宝玉初见林黛玉,便抓住她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虽也用说书传统的肖像套话,却又不落俗套地勾画出了黛玉所特有的”笼烟眉“。正因黛玉”眉尖若蹙“,宝玉给她取字”颦颦“。正因黛玉”泪光点点“,宝玉觉得”久别重逢“。正因黛玉貌如”神仙“,却并没有”通灵“佩饰,宝玉登时发作起痴狂病,狠命摔去那”劳什子“。正因为运用了有特征的肖像为引线,从而带出了有个性的心理、言语和行动描写,显示了主人公心相通的痴情,拉开了《红楼梦》大悲剧的序幕。

曹雪芹描写贾宝玉的肖像,一次未能尽意,再次让他亮相,使黛玉感到他”外貌最是极好“,却又已”好皮囊“跟世俗所说的”腹内原来草莽“形成反差。这种”表里不一“的肖像,唤起读者的关注。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肖像描写中”眼睛“的描写甚是重要,我们经常说:他的眼睛会说话。鲁迅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是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画好眼睛,等于成功地描写了肖像。而成功的肖像,就等于在读者眼前,打开了认识人物的窗户。曹雪芹这样描写黛玉的眼睛:奇眉妙眉,奇目妙目,奇想妙想,真真写杀!那奇妙处,就在于会说话,能让读者透过它们看到内心。

生活中不存在容貌完全相同的人,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就在最能体现其人本质并且足以区别他人的地方。作者应该根据人物的性格,作品的需求,用精巧的笔墨把它们描写出来,力求外貌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特色鲜明。

高中红楼梦读书心得五篇5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得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优秀音乐教案《夏天的雷雨》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医院单位介绍信怎么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