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900字(通用10篇)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900字 篇1
一天中午,骄阳似火,烈日炎炎。我在空调房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红楼梦》。
《红楼梦》是著名红学家刘心武创新性推出的、专为儿童讲解《红楼梦》的文学著作。书中有许多人物和故事,其中贾宝玉很善良,又爱帮助女孩子。
林黛玉这个女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她有才华又爱作诗,还写出了《葬花吟》,我真羡慕她。
这本书我越读越觉得有趣!
读书心得
周瑞家的回王夫人的话才领得了送宫花的差事,宫花第一个送给了迎春和探春,她俩在下围棋见花送来都欠身道谢,然后给惜春送去惜春正与智能儿开玩笑,我明儿也剃了头同她做姑子去呢。黛玉正在宝玉处解九连环。
作者为写黛玉的脾气故放到最后,黛玉易发脾气宝玉便找借口改了去看宝钗的日期,在宝玉面前黛玉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是看到仅剩两只,是否是别人挑剩的。这个细节无疑显出黛玉性格,人不可能没有自尊,而黛玉的自尊心太强了便发展成敏感而且小心眼
《红楼梦》读书心得字优秀 篇2
仅是宝玉、黛玉这几十号人物,组合起来便是说厚不厚,说薄也不薄的《红楼梦》一书。相比于其他三本名著而言,《红楼梦》的故事架构并不算复杂。其叙述地点主要是金陵城这一隅之地;叙述的对象主要是贾王、史、薛这四大家族。曹公用一只笔,就把形色名异,包罗万象写在这本书里了。他写尽了皇权富贵,写尽了人情冷暖,写尽了风花雪月,也写尽了悲欢离合。
说到这里的人物,关于他们各自名称的设定,我读完之后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也许是《石头记》这个名字不够吸到人吧,后来它被改名为《红楼梦》,但最初看到这个名字时也好奇过为什么不改为《红楼》,而是要多出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字呢?后来才知道,或许是因为这红楼诸事本就是一场梦吧!无论是开头的神瑛侍者绛珠仙草,还是结尾的宝玉出家,黛玉身死,都是一场梦。大观园是梦,大观园里的爱恨情仇更是梦。至于宝玉的姓氏“贾”,依我看来,更是印证了我的想法。这一世的仙草用毕生的眼泪还了上一世的甘露,还完了,梦就醒了,所以宝玉出了家,黛玉跳了河。红楼梦醒,曹公笔停。
一读《红楼梦》,读的是宝玉、黛玉的凄美爱情;二读《红楼梦》读的是大门大户的无奈不幸;三读《红楼梦》读的是封建礼教的迫害约束。《红楼梦》的故事写于清朝由盛转衰的时代,那个将衰不衰的年代,那个政治不甚清明、思想不甚开放的年代。而在那个年代,却出了“混世魔王”与“多情才女”的故事,二人的结局注定是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以悲惨为结局的。
林黛玉自幼便有不足之症,在深闺中养着,未涉世事,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她却也识得些许字,虽并非大家之后,但一身的气度却是丝毫不比其他人少上半分,她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傲气。黛玉自知来到贾府虽未有人对她不敬,但却是打心眼里觉得这里的繁华并不属于自己。她总是有着一份深亡藏于心底的自卑,所以她在初到贾府时,一言一行都透露出小心谨慎。她不得不学着察言观色,不动声色地去学会贾府的规则和礼数,这不仅仅体现了黛玉骨子里的那份高傲,更是让人不免唏嘘这封建时期的令人发愁的礼条。一味地小心翼翼,让本就多愁善感的女子变得更加伤春悲秋,所以在后来,哪怕是看见了再普通不过的落花她都忍不住联想到自己。黛玉葬花,葬的不仅仅是季节的变换,更是来到贾府后改变的自己,是封建礼条下备受迫害,苦不堪言却又无人可诉苦的那个苦命的自己。
至于宝玉,本就是大家族捧在手心上的贵公子,哪怕一世清闲,凭着贾府那庞大深厚的家业,他便可以一世无忧了。所以他在与黛玉初见时便说出“这个妹妹我见过”的放荡之语,甚至会因为姐妹们都没有玉而将自打出生以来便衔于口中,随身不离的玉佩随意地扔在地上,这般任性,却也让整个要府都拿他沒办法。他的任性却只有黛玉能懂,她懂他的“不想读书就不读书”,所以在所有妹妹中贾宝玉和黛玉相处得最是欢愉,也为后来两个人的情投意合作了铺垫。但终是天意弄人,一个“金玉良缘”将两人生生拆散,本来玉和锁是上天配好的一对,却被人们误会,让两人都合不了心意。这结尾不免让人对古代的封建家族产生不满。
后来我才明白这些不满不仅应该放在那些大家族上,更要放在古代的封建制度上。作为一名21世纪受过良好教育的少年,从我的角度来看,古代的制度确实是弊大于利,“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便是他们给部分群体制定的专门“规则”。以前写语文试卷,只要碰上与古代或者旧时代有关的题目,多会有“表现了封建制度/旧制度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压迫”这样一句话,当时还不明白。现在读完《红楼梦》,对这句话可能就会有更深地理解了。“宝黛”的爱情悲剧,宝玉没有错.黛玉也没有错,错的是那个时代。如果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生在一个相对自由,可以自由恋爱的年代,两人的结局都不会是这么悲惨,更不会让一个富有才情的女子就这样香消玉殒。
《红楼梦》中除了宝玉、黛玉的悲剧爱情让人惋惜,还有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让人心痛。从中我们看出了时代变迁与王朝更迭。而这所有的事件几乎都显示出了颓败之势,让人在读的过程中就能预料到似乎是以悲剧结尾了。确实,统一是历史潮流,无论是哪朝哪代,都无法真正实现长治久安。新中国的建立是历史选择的结果,而现在的科学、发展、平等与和平,更是全人类所希望看的。封建统治江所以会灭亡,不仅仅是因为国家与国家之间纷争不断,战乱不停,更是因为没有谁能够真正做到专制制度下的“皇帝”。更何况,封建制度,不仅仅是束缚了人们的行为,更是将人们的思想都一并控制了。《红楼梦》中那些不愿向命运屈服,在“男权”社会没有话语权,一辈子无法摆封建礼教束缚的悲情女子地描写,更是把对封建社会多方面的控诉都体现出来了。
红楼梦读书心得1000字 篇3
在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是一个神魔世界,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形象;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读到的是一个个惊心动魄的军事谋略、一场场刀光剑影、你争我夺的战略场面与农民起义,贪官污吏的世态。这些都是重大的能震撼人心的题材。而《红楼梦》残留在我们脑海中的只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可在四大名著中,《红楼梦》的地位却驾驭于其它三者之上,知道为什么吗?
原因就在于《红楼梦》特点就是通过日常琐事来表现重大问题,通过一个家庭的衰变来透视整个封建社会的丑恶、黑暗和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还有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令古今众人唏嘘不已,其实他们叛逆的最终失败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已经腐朽到了极点。
其次,这部伟大的著作把各种人物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红楼梦》中大大小小写了几百多个人物,个个形神毕现。尤其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已成为了世界文学的典型。这些人物的艺术价值就远远超过《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角色了。
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贾宝玉
贾宝玉是这部古典名著的主人公,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是作者的生活缩影。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寄托对人生和现实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先撇开宝二少爷的出生不说,光是他的生活及性格就大有叛逆之势。贾宝玉仪表俊美,行为痴狂。在读《红楼梦》时,他给我留下的便是成天在女孩儿堆中胡闹,与姐妹丫头们亲密玩耍,还经常说些奇谈怪论,比如:“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物而已。”由于受到贾母溺爱,没有受到封建教育的影响,贾二少爷不喜欢读当时社会流行的“四书五经”之类的八股文,但却对《西厢记》如痴如醉。而林黛玉也从不劝宝二爷读仕途之书,并对他所做的“荒唐事”加以支持和鼓励,在硕大个大观园中,能找到两个习性见解最相近的人,当然视为知己。
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地位是极为低下的。但贾宝玉对她们的态度十分平等,体贴受损害的女子,这也体现出他对封建观念的大胆挑战。
他还淡泊名利,家中给他安排好的富贵路不走,看不起科举仕宦,他在家人的一再劝告下走进了考场,可当他中了第七名举人时,竟出家当了和尚,表明了他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因此,这位容貌俊美,聪明过人,被人称为“痴”、“呆”、“狂”、“怪”、“顽”的宝二爷是当时社会叛逆者的典型。
书中还塑造了嘴甜心狠的王熙凤形象,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便是“女强人”,她是贪和权和化身,在贾府抄家时,发现她有成箱的放利钱票据,因而招人厌恶,在贾府中地位一落千丈。
还有我最看不起的袭人。她论模样比不上晴雯,论心灵手巧也比不上晴雯。人前说人话,鬼前说鬼话,与薛宝钗一样,都很有心计。袭人一心想成为宝玉的妾,处处讨好卖乖,殷勤行事,惹得贾母眉开眼笑。听说宝姑娘要成为宝二奶奶,二人便一拍即合,狼狈为奸。
不过最终宝玉出家,薛玉钗也成了寡妇,整个大观园也彻底完了。
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500字 篇4
贾府是整个大观园的缩影,他们的经历和故事反映了清朝社会的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作为那个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深受这那个社会的影响。作者详细讲述了这个家族由盛及衰的过程,主要是“衰”。贾府的衰亡是作者有所感觉有所预测的,说明贾府的倒塌不是一种偶然的情况,而是必然会发生的灾难。政治的斗争、内部的不合、观念的冲突和利益的取舍使得整个家族的关系渐渐复杂了起来,慢慢暴露出腐朽的根基。
其中比较主要的因素在于贾府的核心人物意识到了封建思想的错误并且产生了当时社会本不该有的想法,以至于他不愿意支持这个错误继而延续下去,宁可让它自生自灭。最重要的宝玉,作为这个家族的继承者,无意于恶俗的功名利禄权利家产,向往美好而纯洁的生活,他拒绝“金玉良缘”的贤妻良母而钟情于“木石情缘”的林黛玉。在爱情的选择上,他会比较看好自己的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听信规则的安排。即使说他没有很大的作为,但是相比之庶出的贾瑞、沾花惹草的贾琏、服从组织安排的贾珍,他有了很多从内心的突破和对世界和他人正确的看法,但是并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为别人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即使是贵族公子,他待自己的侍女如朋友,比如他会因为自己不小心踢了袭人,然后感到十分的愧疚;为了晴雯的病求医问药;为了芳官烧纸钱向老妈子辩护。他有了与之他人相比,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对自由的向往。对于他所处的社会和环境而言,他的性格想法和他的身份和整个的家族氛围格格不入,所以他并不想要接管这个家族,那么暂时的后继无人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贾府的女人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贾府的兴旺是基于贾元春当上皇妃,才有了坚实的后盾。元春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自由爱情侥幸换得全家的荣华富贵,但不过是过往烟云、一朝得势,不能长久稳定。从元春来讲,她也只是庞大政治斗争集团中的小小棋子,无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一切也只能听天由命。然而朝野变革无常,她很容易地成为了可怜的牺牲品。在那个社会,贵族们通过将家中的女子嫁入皇宫,借此谋求长久稳固的荣华富贵;然而这些大家闺秀们也要因为家族的利益而放弃自己与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以及宝贵的自由。作者塑造元春这一人物,也是感叹当时女子所处境地的悲哀,以及他对堂堂一个大家族要仰仗这样弱小的女子来谋求发展而感到的同情。
元春的命运会大大地影响到贾府,但是元春自己并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根据我在百度上看到的说,当时有很明显的“日月之争”,矛盾已经持续了好几代人但没有得到解决,而元春在宫里和贾府里应外合地周旋,对这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来看,贾府也是微小的一粒棋子,由于他们站错了队伍,最后只能不幸地以失败告终。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也是会随着大环境的政治变革而随时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大部分人都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也无法对自己的命运做出太大的改变。
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他们自身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其中较为激烈的是贾宝玉婚姻问题,关于“金玉良缘”和“木石情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贾母支持自己的至亲林黛玉和自己最心爱的宝玉在一起可以拥有幸福和快乐,同时他们两个人做贾府的继承人也会大大稳固贾母的地位,至少是屹立不倒。财政主管王熙凤很是支持这样一个成日吟诗作赋、对理财毫无概念、又有些不善于交际的“花瓶”成为宝玉的妻子。王熙凤如今位高权重,但是作为贾琏的媳妇始终比不上贾宝玉的夫人来得名正言顺;假如薛宝钗这样的理财能手一旦上位,凤姐的地位将大受威胁,所以林黛玉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方的人有薛姨妈、王夫人,他们最大的根据是薛宝钗从家境、出身各方面都很不错,而且为人处世很有大家风范,生辰八字与宝玉相合,接“金玉良缘”之说必能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而且贾府的未来也很需要这样知书达理,能够处理危机公关,管理贾府这样的大家族,更能督促宝玉学习考取功名的人。这样的门当户对非常符合当时的封建思想和人们脑海中固有的高低关系。有了薛宝钗的存在,他们日后更是有着稳定的生活而且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不受到任何威胁,寻到一座稳定的靠山。由于两方都在为着自己的利益而争执,产生很多的矛盾,导致整个家族中出现小团体,以至不团结的现象日益加剧。比如凤姐总是在自己掌权期间从各种需要贾府帮忙的人那里搜刮钱财、每次的活动经费或是发工资只要是经她转手的必然会雁过拔毛,凤姐也利用这种机会捞取不少好处。邢夫人有十分不满自己的儿媳一味地讨好王夫人,而处处克扣凤姐的银子;甚至为了稳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向自己的丈夫贾赦献上小妾,以此博得他的欢心。薛宝钗来贾府的目的又何止借宿那么简单,她的哥哥薛蟠借此机会发展工作,她自己也利用机会参加选秀将自己嫁给“玉玺”的持有者;虽然没有被选中,但是能够嫁给贾宝玉也算是不错的选择。在这个庞大的家族里存在着庞大的利益链条,他们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已的做出一些卑鄙的事情,但表面上又是欢聚一堂的盛况;从他们复杂的关系和阴暗的心理也反映出他们所存在社会的腐朽和黑暗,他们的社会也早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另一个我一直觉得特别重要的内因是他们生活的方式和消费的观念加速了家族的衰亡。比如说他们的生活标准大大高于普通百姓的消费,他们那里一枚鹌鹑蛋的费用是一个普通农民一年的收入,可谓天壤之别。他们不仅平时就花得猛,过年过节也要开各种奢华的宴会,比如流水般的蟹宴、两天两夜的年会,各种活动都彰显了他们的疯狂。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除了凤姐比较了解行情之外,宝玉等人完全与外面的时代脱节。比如晴雯生病了,请大夫,宝玉根本不知道钱放在那里,也不知道给多少钱比较合适。为了哄晴雯开心,宝玉随意地撕了很多名贵的扇子,而且很享受碎裂的声音。还有比较极端的例子是,他们在全城饥荒、百姓都没粮食,他们还依然保持自己奢靡的作风,装作毫不知情。他们过于奢靡的生活习惯早晚会坐吃山空,白白辜负在前线战斗的贾元春,没有危机意识的他们无法理解百姓的疾苦,而是生活在他们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想法和观念也加剧危机的发生,使得他们很快陷入入不敷出的状态。从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过大的贫富差距说明财富永远是聚集在少数人的手中,这个社会还是畸形的,那么早晚也会面临一场社会的变革。
论语读书心得900字 篇5
此家喻户晓之言,既是其一生自我修养之总结,亦可视作古代读书人终生奋斗之目标。为何以此为标杆?在于它极好地概括了达到君子的几重境界。
晚明大儒顾宪成曾如此剖析孔子心目中“君子”之境界:“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夫子自十五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这段话堪称将如何养成君子的三重境界概括得甚是精辟到位:修境即不断学习、完善自我、确立志向、积极进取的过程;悟境即随着人生经验日益丰富,阅历的不断积淀,真正了解自身短长,领悟世界本质,走向成熟的状态;证境则是对人生顺逆已了然于胸,对世事无常已泰然处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繁杂的规矩中可以求得自由的化境。
那何为“君子”?孔子身处时代,“君子”具有两层含义:一指那些出身高贵、地位较高的统治者;二指那些具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能够遵循礼乐的人。故《论语·学而》指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知君子有其专门关注之事、用力之处,“本”即事情的根本之处。换言之,君子要做好本身工作,尽其职责,道便由此产生。
若要闻道,先须自修,这当从“修境”入手,此即古时读书人求学之始。它分为三个层次:志于学、而立与不惑。志于学,便是自此开始,立志于要把一生奉献给学问,奉献给追求真理,这意味着人生目标的确定。意义在于:首先,学术研究和道义探讨成为了人的终身事业,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高于政统;其次,此乃知识独立、士人独立的标志;再次,士人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而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担当天下道义的君子儒。读书人从此真正成为社会核心价值的承担者,即担道之士。著名学者钱穆先生曾对君子担道的重要性有过至论:
道,人生之大道。人生必有死,死又不可预知。正因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若使朝闻道,夕死即不为枉活。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
从此,道统意识油然而生。
所谓而立,简言之:其一,个人政治身份得到肯定;其二,有了自己的事业。此乃个人事业之起步期。试想一个人经过孜孜以求、苦苦努力,达到了而立,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学业有成,事业确立,身份得到充分认可,理想看似越来越近,那么这个人应呈奋发有为、跃跃欲试,踌躇满志、锐气十足之态。这种状态固然颇佳,但尚远远不够。他的见识、修为、眼光、气度还不足以应对这个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所以,还需要继续修炼,以至“不惑”,即对自己的人生追求不再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对世间种.种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现象,皆能泰然处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悟境”指个人修为之瓶颈期与突破期。虽说知天命是悟境,但并不意味着学习之终结,恰恰相反,这是君子修养的又一个起点。孔子讲:“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既然“天命”是“上天”给你下达的“命令”、是“天”规定了的你的“使命”,那么你立身在世,所能做的事,只是去努力完成“天”“分配”给你的“任务”,这是你应该做的,也是你可以做的。于是你的人生经验给你的人生“定了位”。有了这个“位置”,你如果再“越位”“僭越”,或者放弃这个“位置”而“不到位”,则是为“不仁”,就不是“君子”。“定了位”不等于“到了位”,你还得努力才能使自己“到位”,故“知天命”相当于人生事业的再出发。唯有继续前行,才能抵达君子修养的终点,也就是证境——耳顺和从心所欲。
“耳顺即舜之察迩言,所谓善与人同,乐取于人以为善也。顺者,不违也。舍己从人,故言入于耳,隐其恶,扬其善,无所违也。学者自是其学,闻他人之言,多违于耳。圣人之道,一以贯之,故耳顺也。”这是清代学者焦循对“耳顺”的解释。说的是君子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确意见不排斥他人的正确意见,能以公认为正确的意见为标准,同时吸取他人意见中符合标准的正确意见。顺,就是通达不违碍,入耳即入心。君子不固持自己的异义,能采纳他人的意见,那么无论什么话听来就不违于心、不逆于耳,能够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正确的看法予以表扬,又能从他人的意见中分辨出不正确的看法而不予计较,不斤斤萦怀于心,如此就能顺利通达,入耳入心。
耳顺之后,便达至化境。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指出:“孔子七十而纵心,彼其纵之也,度不逾矩,而后纵之。”换言之,柳氏认为孔子之所以能够从心所欲,是因孔子自认内心的欲望不会超出社会规矩的范围,孔子有这样的道德自信,可以估量内心欲望是在规矩法度之内的。依柳宗元之理解,规矩是内心欲望的隐形前提,只有“不逾矩”的欲望才可“后纵之”。反过来讲,“逾矩”的欲望不可以随便遵从。其实儒家亦承认人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各种不合礼法、不合规矩的欲望。在这一基本预设下,人心的各种欲望若不加限制,不以“道心”“天地之性”加以引导,人便随着自身欲望之横流而蒙蔽良知,从而生出恶念、做出恶行。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即经过长期的自我修养和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内外打通,社会的规矩即我自身的规矩,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的生活信念,因而社会规矩对我而言,就不再是约束,反而是内外相证、从心所欲的试金石。这种“自由”是一种道德境界,是此心纯然天理的境界,是一种不去挑战世俗礼法的心理自在。因为此时,心就是法,法就是心,人在规矩允许的范围里体会从心所欲的自在。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900字 篇6
一个富足的势力之家,一个个简单的尊贵人物,竟然引出了这么一个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真是“小黑籽长出西瓜”啊!
林黛玉前世为离恨天上的一株珠仙草,枯萎之时,得神瑛侍者灌溉,日见修成人体。侍者下凡,她决定同去人间,以一世的眼泪还他的情谊。神瑛侍者投生贾家,名贾宝玉,她则名林黛玉。一个奇幻故事便开始了。
林黛玉因失去母亲,被送进昌盛繁华的贾家,倍感贾母、王夫人等的宠爱,她常与酷爱作诗的同伴贾宝玉、李执一同高展才干。然而,面对快乐的生活,也有困难。“元春省亲大观园”,“王夫人抄检大观园”等事。她与王夫人的爱子贾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向,真心相爱。却被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扼杀了,在当他被骗和宝钗结婚时,黛玉终于将最后一滴眼泪还尽,“焚稿断炽情,魂归离恨天。”宝玉失去知音,在中举后撒手而去。
当我看完这本书,不禁长叹一声:“这本书高深莫测,我的常识增多了。”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揭示了人世中与众不同的人性,则每件事更是有藏在深处当时朝庭腐败的证据!
自律力读书心得体会900字 篇7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你真的认识你自己么?你能平静的看待自己身上的缺点么?你能正确对待不定时涌现的负面情绪么?你能打破内心的成见,客观的和他人交往么?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内在的心理活动始终存在,意识的波动带来的就是“有色眼镜”,无论是看别人还是看自己。
通常我们能察觉到的,只不过是当下的意识和想法。这个想法来得快,去得也快,往往左右了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间就成了这个意识的奴隶。情绪化、下意识、不由自主的,就是我们成为奴隶的表现。我们都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可真实的情况是,我们往往连最基本的情绪都控制不了。
因为,人的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能觉察到的,只不过是意识最表面的一层,与安全管理中的“冰山理论”同理,我们“能够意识到的意识”就仿佛冰山一角,在看不到的海底深处,意识还有许多层面是我们正常情况下所认识不到的。深层次的意识活动决定了表层的意识活动,只有我们勇敢的破开自己的心防,顺着当下的念头继续向下挖掘,深入到我们心灵的深处,在那里,才能找到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自己的根源。
那个地方,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学上称为第八识。领悟了八识的人,就是破除了心灵的幻象、已经觉悟的智者。《道德经》上所说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这个意思。
作者谈到,了解别人,可以通过逻辑思维的理性延展方式办到,可是了解自己,就需要更深一个层面的方法,也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修行,不断的洗去沉积在心灵上的尘垢,不断的擦亮本心,直至露出真实的本来面目,仿佛明镜一般,一尘不染,净能照物。读后感·我对这一观点有些怀疑,究竟怎样才算“修行”、才是“本心”?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只是唯心的一个概念。
如果能够达到作者所述的境界,我觉得可以说是“我们成为了自己的主人”,也即是“自知者明”的境界。不然的话,充其量就是情绪的奴隶,潜意识操控下的傀儡,我们以为是自己在想、在感受、在体会,实际上都是潜意识在背后推着我们不由自主的行动。
活得明白读书心得体会900字 篇8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答案。很多时候,影响我们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当“我”变了,世界也就“变”了。建立客观而坚定的自我标准,才能合理地应对他人评价。
书中的“北斗七星阵”讲的是大二一女生因为与同宿舍另一个女生闹矛盾来咨询的故事。作者是这样处理和化解的:先听她说了一会儿她们之间的矛盾,然后通过玩“北斗七星阵”的游戏以鼓励、引导的方式帮助她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她和同学的关系,很“神秘”的完成了角色转换和合理评价他人。所谓的“北斗七星阵”就是摆成了一排的7把椅子,在轮流座椅子的过程中给学生一个与她的问题相关的“虚拟”情境,不断变换角色,先从自我开始,再到对方、陌生人、客观事物,最后回到自我,并记录这一过程。最后作者再以咨询者的角色将刚刚进行的过程进行重演,“春雨润物”般解开了学生的心结,学生感动的同时应该会铭记终身。
道德情操论读书心得900字 篇9
《道德情操论》深入的探讨了现实生活中人所向往的和应具备的美德。斯密对人类丰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首先,同情、同情心是人类天赋的本性之一;其次,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乐也能减轻痛苦;最后引出关于情感适宜性的原理:通过别人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它们是否合宜。这本书把我们最习以为常的东西用完整而严密的逻辑书写了出来,令人为之叹服。斯密认为在不存在嫉妒的情况下,我们对快乐表示同情的倾向比我们对悲伤表示同情的倾向更为强烈;同想象中产生的对痛苦情绪的同情相比,我们对令人愉快的情绪的同情更接近于当事人自然感到的愉快。而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即相比较于痛苦,人们更加愿意去同情快乐,并且表现出更容易表达在表情和表现在行为上。所以在芸芸世界,我们千方百计来炫耀自己的美貌、财富和地位,掩藏自己的丑态、贫穷和卑微。这就是形成社会秩序与等级差别的根源,人们更倾向于美者、富者和强者,而对与此形成的对立面的态度通常都是相差甚远。对于这点的理解自然而然可以推导出一种往往在如今社会早已泛滥的道德缺失行为。在物欲横流,到处充斥偏见的当今世界,我们通常会很轻而易举地去钦佩一个成功人士甚至哪怕只是一个富人,虽然我们几乎不了解他们的成功经历和发家史,但这却并不影响我们将个人的敬佩冠于他们身上,而这种敬佩在斯密的眼中是应该属于美德和智慧的;另一方面,我们对地位低下的穷人和小人物的偏见更是严重,我们轻视怠慢贫者,鄙视厌恶弱者,将本来应该只适于无知者和丑陋罪恶的情感毫不留情地全部推给了别者。
现如今社会瞬息万变,我们作为普通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妒嫉、仇恨、贪婪和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因而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的美德。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念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永远地种植在人的心灵里,而且,每个人对这种人类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和谐地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都将起到十分深远的影响。一本好书的作用在于,好书让人读得越多、得到的越多,通过阅读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消除自身的疑惑。《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一把梳子,我原本就有所了解,有所知晓的事物,在阅读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并且找到脉络的感觉。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900字 篇10
当初接触盗墓笔记,实在是为了给自己缓解心情的,到最后却是真的喜欢上了这本书。我总有些古怪爱好,比如看书喜欢提前去看结局,可是即使提前知道了结局,最后的结果还是让我,怎么说呢,有一种失落,就像是最后看到三个火枪手的结局一样,曾经生死与共共同经历了那么多的朋友,最终各自天涯。要说伤感,不是一点点。
就像胖子说的,哪怕他们一起困在墓里,也会是件美事。真的,我也一直这么认为。当然,还有一脸笑呵呵的小花,还有古灵精怪的秀秀,三叔,潘子……
还有闷油瓶和胖子,一个留在了巴乃,另一个去了长白山,守护青铜巨门。关于他们,我不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述,我只记得他们之间最感动的话,闷油瓶和吴邪胖子三人大闹新月饭店之后,闷油瓶面对霍仙姑,只跟吴邪和胖子说了一句话“带我回家”,那是一种说不出的感情,超越了友谊的范畴。我曾经跟身边的人说过,你无法想象,一部小说里,没有男女之情,海枯石烂的誓言,却能让你手不释卷。无法割舍的,不仅仅是对故事走向的好奇,还有对故事中人物不舍得感情。
最后在长白山,吴邪和闷油瓶的对话,让我想到了一部叫做海上钢琴师的电影,1900跟闷油瓶,他们两个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同这个世界唯一的联系,一个是一艘邮轮,另一个是守护长白山秘密的责任。同样的在最后,有一个朋友竭尽全力的挽留他们,最后都同样的坚持了自己最初的决定,然后他们的朋友看着他们一步一步走入既定的命运。能够体会那一刻的悲伤吗?那不是一种眼泪可以述说的感情,或许流不出泪水,但却感到浓浓的悲伤。
是非生死转头已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在想,如果故事的最后,十年后,吴邪带着胖子重返长白山,是否还能见到闷油瓶。是否那时,胖子已经从伤心中走出来,见到闷油瓶,然后说:“我说小哥,下回咱们能选一个好找点的地方吗,这一路过来,要不是我胖爷本事大,还真他吗的要命”。我想那个时候,不光是我,就连闷油瓶也会开心的笑出来吧。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900字】推荐阅读:
红楼梦读书心得20字07-31
《红楼梦》精选读书心得700字11-07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0-24
论红楼梦读书心得07-11
红楼梦2022读书心得11-04
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以上08-26
七年级红楼梦读书心得体会10-22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800字07-28
《红楼梦》读书笔记3000字左右07-30
观红楼梦读书会心得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