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名拾趣(通用10篇)
《红楼梦》人名拾趣 篇1
《红楼梦》中的人物众多,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则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行事为人的绝妙讽刺,有的是人物故事的某种暗示等等。
四大家族的故事一开始是通过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刘姥姥由远及近,从外到里去讲述的`,不管贾家还是江南的甄家,这四个人讲述的故事都是“真(甄)假(贾)难⑴(冷)留(刘)”,意味着四大家族一败涂地的悲惨下场。
再如宝玉、黛玉、宝钗和妙玉,这是书中的四个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曹雪芹的起名,可谓煞费苦心。钗、黛都和妇女妆扮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一分为二,“宝”字和“钗”相连,成了宝钗:“玉”字则和“黛”字相连,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情节: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妙玉和宝玉,在思想性格上有极其相似之处,故两人都有一个“玉”字,妙玉成了宝玉的一面镜子。
《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地使用了谐音。例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类似现代小说或电视剧中出现的“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之类的免责声明。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则更直接暴露了其本质“假廉”,是个不知廉耻的荒淫之徒。王熙凤是“枉”为(言语、秉性)“犀”利“锋”快的女人。另外,有人将“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有人将这四个字理解成“原因探析”,大概是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吧!至于上文中提到的“妙玉”是庙中的玉石,表明了她的身份,原是出家人。秦可卿则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袭人是“戏”子(蒋玉函)的“人”。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也是个“情种”,卜世人就是“不是人”,詹光就是“沾光”,地名“青埂峰”则是“情根峰”等等。
《红楼梦》人名拾趣 篇2
姓名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同时也影响着中国文学艺术。《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姓名文化。同时, 《红楼梦》中的人物姓名对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和渲染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 在《红楼梦》译本中传达原文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姓名文化, 不仅在文化传播上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原小说艺术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更是译者必须要完成的翻译任务。但是, 由于姓名文化不仅和思想与意识形态相关, 同时和汉字本身的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而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些关系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 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红楼梦》有众多的英译本,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 (下文称之杨译本) 和David Hawks的译本 (下文称之霍译本) 。该文将以这两个译本为蓝本考察《红楼梦》翻译过程中姓名文化传达的得失, 归纳在处理姓名文化时有用的策略和方法, 为今后翻译实践中的同类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也对文化与翻译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思考。概括起来, 《红楼梦》中体现的姓名文化至少包括以下6个部分。
1 对主人姓名的忌讳
姓名是一个人的代表, 在封建社会, 对于上层人物来说, 姓名中使用的汉字属于个人的专有特权。对于等级地位比较高的人, 应该尽量避免直呼其名, 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也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其姓名中的汉字。而地位比较低下的人或者晚辈在取名时也要避免地位高的人的姓名或者长辈的姓名中使用的汉字。《红楼梦》中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生活, 在这样的一个贵族大家庭中, 奴仆的名字不能和主人的名字相同。例如《红楼梦》第27回中有这样一节:
例1.又问名字, 红玉道:“原叫红玉的, 因为重了宝二爷, 如今只叫红儿了。”凤姐听说将眉一皱, 把头一回, 说道:“讨人嫌的很!得了玉的益似的, 你也玉, 我也玉。”
由于丫鬟的名字中含有“玉”字, 而宝玉的姓名中有“玉”字, 所以丫鬟需要改名, 更兼“玉”字在贾府中的特殊意义 (贾宝玉含玉而生) , 所以凤姐就越发讨厌这个字被别人所用。在《红楼梦》的译本中, 这一文化是如何传递的呢?
译文1.1 Next she was asked her name.“I was first called Hongyu, ”she answered.“But because of the‘yu’in Master Bao’s name they call me Xiaohong now.Xifeng frowned and tossed her head.“Disgusting!You’d think there was something special about‘yu’, the way everybody wants that name.” (杨译本)
从杨译本的译文来看, 由于“宝玉”和“红玉”音译成“Baoyu”和“Hongyu”, 因此译文读者很容易理解“because of the‘yu’in Master Bao’s name”这一原因而将“Hongyu”改名为“Xiaohong”, 借此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重名的忌讳。不过, 也由于是汉语拼音的音译, 无法在正文中体现“玉”字的涵义, 因而译文读者对“得了玉的益似的”这句话的涵义就不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在看霍译本的处理:
译文1.2“And what’s your name?”“‘Crimson’, madam.I used to be called‘Jade’, but they made me change it on account of Master Bao.”Xi-feng looked away with a frown of displeasure.“I should think so too, ”she muttered.“Odious people!One can hear them saying it:‘We’ve got a‘Jade’in our family the same as you’, or some such impertinence.” (霍译本)
霍译本将“红玉”直接意译为“Jade”, 对于理解“得了玉的益似的”有帮助, 使行文更加连贯和流畅。不过由于霍译本将宝玉音译成“Bao-yu”, 无法体现“Bao-yu”和“Jade”两者中有相同的部分。因此霍译本只能将“红玉”改名的原因翻译成“on account of Master Bao.”交代的不是很清楚。由于转换成英语后字形和语义不能兼顾, 因此两种译文可以说各有千秋, 只能将无法在正文中表达的部分放在注释中加以解释。
2 姓名与事实缘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起名应该有个缘由, 通常反映和人物生活相关的一部分事实。例如《红楼梦》第79回中提到:
例2.因他家多桂花, 他小名就唤做金桂。他在家时不许人口中带出金桂二字来, 凡有不留心误道一字者, 他便定要苦打重罚才罢。
这一部分不仅体现了第一小节中所提到的要忌讳主人的姓名, 同时也说明有地位的人取名时皆有来源和出处, 通常是体现姓名主人出生时的某个事实。杨译本处理的方式是:
译2.1 As her family owned so many osmanthus trees, she had been given the pet name Jingui Golden Osmanthus;so she forbade the whole household to use these two words.Any maid careless enough to slip up and do so was severely beaten and punished. (杨译本)
同样由于音译的原因, 杨译本很难体现“Jingui”这个姓名和“Golden Osmanthus”之间的联系。因而杨译本采取增译的方式, 将“金桂”翻译成“Jingui Golden Osmanthus”, 但是由于用词过多不像一个人名。霍译本的处理方式是:
译2.2 Because of her name‘Jin-gui’, which means‘cassia’and the abundance of cassia-trees cultivated by her family, Xia Jin-gui had always insisted on strict avoidance of the syllables‘jin’and‘gui’and the word‘cassia’by her maids and any other inferiors who had to do with her. (霍译本)
霍译本将“金桂”翻译成“Jin-gui”, 同时加了一句解释“which means‘cassia’”, 这样既兼顾了“Jin-gui”用作人名与原人名的对应关系, 同时也让读者通过“which means‘cassia’”了解这个名字的内涵, 处理的效果要比杨译本作为同位结构的“Jingui Golden Osmanthus”方法好。由此可以看出, 在人名翻译中, 加上一句解释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3 姓名改变主人的命运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姓名和主人的命运之间存在某种关联。这一点在《红楼梦》中也有所体现。在第42回中, 王熙凤对女儿该起什么名字非常重视, 主要就是考虑名字对命运的影响:
例3.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 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 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 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 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 各人成家立业, 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 必然是遇难成祥, 逢凶化吉, 却从这‘巧’字上来。”凤姐儿听了, 自是欢喜, 忙道谢, 又笑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
这段话表达了中国姓名文化中的一个观点:可以通过姓名中的特点汉字来改变人物不好的命运。在这里, 刘姥姥就是用以毒攻毒的方法, 用不好的字去抵消不好的命运。我们看杨译本中的这一部分:
译3.1“That’s the trouble: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 month.”
“Why, that’s good!Call her Qiaoge then.This is what is known as‘fighting poison with poison and fire with fire.’If you agree to this name, madam, she’s sure to live to a ripe old age.And when she grows up and has her own family, if anything untoward happens, her bad luck will turn into good all because of this‘happy coincidence’in her name”... (杨译本)
在杨译本中, 对该段文字最重要的字“巧”前后没有统一。在姓名中被音译成Qiao, 而在后面解释中翻译成“happy coincidence”。而霍译本的处理方式是:
译3.2.“Ah, that’s just the trouble, ”said Xi-feng.“She was born on Qiao-jie—the Seventh of the Seventh—a very unlucky date.”
“No matter, ”said Grannie Liu.“Call her‘Qiao-jie’then.That’s what the doctors mean when they talk about‘fighting poison with poison and fire with fire’.You call her‘Qiao-jie’like I say, and I guarantee that she’ll live to a ripe old age.I prophesy for this child that when she’s a big girl and the others are all going off to get married, she may for a time find that things are not going her way;but thanks to this name, all her misfortunes will turn into blessings, and what at first looked like bad luck will turn out to be good luck in the end”... (霍译本)
在这一部分中, 霍译本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 将原文中的“巧哥儿”音译成“Qiao-jie” (巧姐) , 而将七月初七也解释为“Qiao-jie” (巧节) , 使得这一命名有了某种依据, 保证了译文的流畅, 同时体现的“巧”字的内涵, 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4 兄弟姐妹姓名之间的关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同一个家庭内的兄弟姐妹之间的姓名通常是有关联的。常用的方式是取同样的一个字作为辈分的标记, 也可以用其它的方式使他们的姓名之间有关联。例如《红楼梦》中四个女儿之间的姓名联系:
例4.子兴道:“不然。只因现今大小姐是正月初一日所生, 故名元春, 余者方从了‘春’字。”
译4.1“You don’t understand, ”said Zixing.“They named the eldest girl Yuanchun because she was born on New Year’s Day, and so the others have chun in their names too.” (杨译本)
在这段译文中, 不仅反映了第二小节所说的, 在中国传统姓名文化中, 姓名皆有出处 (元春便是因为“正月初一所生”) , 并且反映了同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的姓名应该有所关联。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姊妹都有一个春字便是这一习俗的体现。杨译本采用的是音译, 因而这四人中的姓名都有相同的部分。但是, chun字没有自然地反映元春命名和春天有关。
译4.2“They didn’t, ”said Zi-xing.“The eldest girl was called‘Yuan-chun’because she was in fact born on the first day of spring.The others were given names with‘chun’in them to match hers.” (霍译本)
霍译本的处理方式基本相同。因而这四人中的姓名都有相同的部分也容易体现。而霍译本姓名中使用连字符, 关于姓名的这一特点这更容易被西方读者了解。
5 结论
中国传统姓名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 同时姓名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姓名文化传递的成败得失对《红楼梦》译文的艺术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需要译者认真对待。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 我们认为相比杨译本单纯采用音译的人名翻译方式, 霍译本对人名翻译采取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姓名文化的传递。由于本文仅就《红楼梦》的两个译本中的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并不能完全反映姓名文化翻译中碰到的所有问题, 因此本文权作抛砖引玉, 希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一点并提出更多更好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以为人名翻译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肖文辉.浅析霍译《红楼梦》人名的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9 (2) :22-427.
[2]金惠康.中国人名英译理据讨论[J].科技术语研究, 2002 (2) :28-29.
[3]师杰.论《红楼梦》英译本人名翻译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
[4]肖家燕, 庞继贤.文学语境与人名隐喻的翻译研究——基于《红楼梦》英译文的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 (5) .
[5]周邵玲, 贾德江.红楼梦人物别名英译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83-85, 89.
[6]林克难《.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 (1) :1-3.
[7]曹雪芹.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 1999.
[8]Yang Hsien-Yi,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浅析《红楼梦》中人名的意义 篇3
【摘要】要读懂《红楼梦》,首要的就是对《红楼梦》中人名的理解。《红楼梦》中人名具有反映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反映人物自身命运,反映人物性格的作用。理清人名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红楼梦》。
【关键词】《红楼梦》 人名 含义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1-01
1.《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经典地位是无可取代的。在中国有句俗语叫:开篇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对《红楼梦》有过很高的评价“《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它写的是很细致的、很精细的社会历史”。国学大师王国维专门写有红学名著《<红楼梦>评论》来研究它的价值。《红楼梦》小说艺术主要体现在写实、家族史诗以及文化、诗化叙事这三方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计文君曾在他的论文《<红楼梦>小说艺术现当代继承研究》中提到过,“《红楼梦》的人物具有溢出典型的启示性特征,不仅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提供了世态人情的资源滋养,还创建了独特的中国小说叙事范式”。国内外学者研究《红楼梦》的数不胜数,甚至有了专门的称呼,叫红学。无数的人为了研究《红楼梦》倾尽了一生精力。《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
2.《红楼梦》中人名的特点
曹雪芹起名很注意人物的性格化,用字奇,字面广,有的用的是鸟名,有的是花名,有的是宝珠玉器的名字,丰富多彩,富贵高雅。许多人物的名或字,或几个人的名字合起来,都是大有深意的。《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的名字都是具有独特的意义的。下面就着重从人名对书中人物关系的反映,对人物命运的反映,对人物性格的反映这三个方面来具体的阐述。
2.1 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红楼梦》中人物的名字,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重要典型的应该要算《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纠葛了。
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从名字上就体现出了他们三人之间的纠葛。贾宝玉名字里面的宝字是宝钗的宝字,暗指宝钗;而贾宝玉名字里面还有一个玉字,则是同黛玉的玉字,暗指黛玉。即指贾宝玉与薛宝钗和林黛玉之间的情感纠葛——宝玉一心里只有从小青梅竹马的林妹妹,但最后却不得不娶了宝姐姐。
其次就是主子们的几个大丫头的名字。同一个主子身边贴身服侍的一等丫头名字都是相仿的,而丫头们的名字又都是与主子的性格秉性相呼应的。比如老祖宗贾母身边服侍着的的两个有头有脸大丫头,分别是鸳鸯和鹦鹉。鸳鸯和鹦鹉从字面上看,都是鸟名,且字形上均双字从鸟。看到鸳鸯是老太太的丫头就知道鹦鹉也是,也就知道老太太是素爱这些小动物,是慈祥而有爱心的。比再,三小姐探春爱看书写字,则两个丫头分别叫做,侍书和翠墨。两人的名字相关且互为补充,将探春的文采风韵体现得淋漓尽致;四小姐惜春爱写意画画,她的两个丫头就分别叫做,彩屏,入画。弄清楚了主子性格与丫头名字之间的关系,就断断不会将人物关系弄错。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关系的反映。
2.2 对人物命运的反映
书中有很多角色的名字都是对自身命运的反映。曹雪芹主要通过谐音的手法把各人的命运和未来揉进了名字里,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各人的归宿。
两府的四个姐妹,名字分别叫做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看似毫无关系,实则大有深意。分别取她们名字的前一个字,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即预示着虽然她们匀出身不菲,但她们的命运是悲剧的,以后的归宿是令人扼腕叹息的。元春年纪轻轻不明不白你的惨死深宫,迎春出嫁不满一年被中山狼孙绍祖殴打虐待致死,探春远嫁海疆,告别父母亲人,永世不得相见,独自在外飘零,而最小的妹妹惜春,在经历了贾府的繁荣与衰败后看破红尘,小小年纪便剃发出家,从此将大号青春与青灯古佛长伴,人生不再有欢乐。
2.3 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在《红楼梦》里面,许多人的名字是对其自姑苏城的乡宦甄士隐的女儿——英莲的命运一生坎坷辛苦,实在可怜可叹。她出身在富贵美好的家庭却只享受到短短几年的幸福,先是在五岁时逛元宵灯会被人贩子拐走,接着眼看有机会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嫁给冯渊做正室,夫妻恩爱。却在这当头被薛蟠横插一脚,强买回家做了个粗使的小丫头,并被改名叫做香菱,后跟着薛宝钗进入大观园,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但这并不是结束,她依然没有摆脱命运齿轮,在薛蟠取了正妻夏金桂后,因生的有几分姿色,乖巧听话,招致夏金桂嫉妒和怨恨,最终被其虐待致死。
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反映。比如王熙凤的贴身大丫头平儿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平儿的平可以是平和的意思。也可以是,公平的意思。那么平儿是不是真的像它的名字那样平和,公正呢!是的,平儿就是那样一个人。他靠着自己的能力在贾府中艰难的生存。在强势的王熙凤和奸淫的贾琏的夹缝中生存。即便如此,他也能尽他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大平和,公平公正。在苦尤娘赚入大观园一节,再由二姐受尽凌辱欺负的时候,平儿非但没有落井下石,还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对待尤二姐,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二姐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能够稍微有所改善。平儿迫于王熙凤的淫威,虽不能解救二姐于水深火热,但也着实是给了二姐带来了心灵的安慰,并真诚的为自己将二姐的事告密给王熙凤而道歉。在第52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一节中,平儿的虾须镯被怡红院的小丫头坠儿偷走,人赃并获之后平儿并没有兴风作浪。趁机大做文章,而是本着平和相安无事的原则,替坠儿瞒了下来。只偷偷的告诉了麝月,让她防着点坠儿就是了。写平儿的情节还有很多。在这个美丽而心善的大丫头身上,曹雪芹是从来不吝惜笔墨的。
同样,在书中名字反映性格的还有,只会溜须拍马并无任何食材干,只赖在贾府政老爷门下吃白饭的不做事的门客们,如詹光,卜固修,程日兴,胡斯来,单聘仁、卜固修等人分别谐音沾光、整天兴事、胡来、善骗人、不顾羞。可谓是妙绝。一个名字就将他们各人的不顾廉耻,贪吃白做整天兴风起浪尽做骗人不顾羞耻的事嘴脸描写得淋漓尽致。
这就是《红楼梦》中人名对人物性格的反映。
3.结论
《红楼梦》作为我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一颗人文历史上璀璨的明珠。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心血放著成此巨著。《红楼梦》的方方面面都值得人们去研究考究。服装,饮食,风俗习惯,诗词,建筑等,但这些都还只是红学研究中的冰山一角。要读懂《红楼梦》,读透《红楼梦》首要就是能理清楚作者的真实意图,而明白理解《红楼梦》中各个人名的含义则是读懂《红楼梦》关键而重要的第一步。
作者简介:
课间拾趣作文 篇4
余若有所思,忽大笑不止。
同桌疑曰:“何事如此兴奋?”
余答曰:“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刘翔可以跑冠军了!”
同桌问其故。
余曰:“其原因之一,是他脸上的青春痘阿!流体力学告诉我们:流体经过障碍的时候,会在后面产生一个涡流,这些涡会产生两个方向上的力:一个向前,一个向后。由于凸面压强较小,
向前的力会比较大,所以他跑的比谁都快啦!”
海钓拾趣 篇5
在地球表面,含负离子最高的地区是海边,在海边垂钓无疑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既能促进健康,又能陶冶情操,可谓乐趣无穷。
一、海边陆地钓黑黄
黑黄在这里指的是黑鱼和黄鱼。进行海钓,饶有妙趣。用0.4毫米粗、60多米长的尼龙线,用线板缠好,在其末端拴上约100克重的砣,在砣的上方5~15厘米处,用0.3毫米粗、长约12厘米的尼龙线,拴上中号鹤嘴渔钩2~3只。这就是最简单而十分有效的钓具。临场时,在海滩挖点沙蚕(海蛆、海蛐蟮)装钩即可施钓。或在市场上买点处理的毛蛤等贝类装钩,既便宜又适用。根据情况选其中之一装钩即可,也可把贝类敲碎壳喂窝子。若用沙蚕装钩,最好是在钩尖外余0.5厘米长,让它蠕动,诱鱼上钩,不用担心被鱼摘吃提空钩。海鱼不像淡水鱼觅食狡猾,而是凶猛地一口吞下,所以海钓中极少有提空钩的。若用毛蛤等贝类装钩时,应把钩尖对准肉厚的白边刺入,将其易撕碎的黄和内脏部分卡入钩门内。这种装钩方法,可连钓2~3条鱼不用换饵。用纱布包些敲碎壳的贝类肉,或把鸡、鸭、鹅的肠子用绳拴牢,固定在重砣上投入钓域,然后把线收直,缠在手指上,等待鱼上钩。这时可与钓友下棋或进行野炊。假若出现缠线手指有拽力感,应不失时机地先往后抖一下线,借以把渔钩刺牢,同时两手快速轮流收线,以防海鳝上钩后钻洞。当收线不及,鱼已钻入石缝或洞中,但还不深的情况下,仍可能被拽出来,否则只好把脑线拉断。
黑鱼和黄鱼,一年四季不离海岸,在有礁石的海域,既是它的栖息地,又是它生儿育女的理想场所。但当把垂砣饵钩投入水域后,说不定什么海物都有可能上钩。所以要备一把抄网,用来抄大鱼或螃蟹等。若用家禽类的肠子为诱饵,在春、夏、秋季,螃蟹常常会装满钓者的渔护。要注意的是,当蟹钳住钓饵时,千万不要提出水面,只要离开水面,它便立刻松开大钳逃之夭夭。正确的方法是,放线让它下沉,操起抄网放入水中,再将蟹拉入抄网内,它便会就范了。能钓上来的黑鱼和黄鱼一般都不大,操作时应灵活掌握。不超过500克重的,不需抄网,可直提上岸。如在海滩进行底钓,常有重1000克以上的大牙片或油片鱼上钩。这种鱼常卧在底层自造的沙坑中隐避,等着游到嘴边的小鱼虾吞而食之。用海竿进行拖钩(即投竿后慢慢地摇轮收线),有手感时就抬竿,抬竿就可能得鱼。
海钓受潮汐的影响。农历的初一至初三和十五前后,是上鱼的高峰期,尤其是从初潮到满潮这四五个钟头,上鱼最快。当潮水开始退落时,就可收竿了。若继续在岸边陆钓,收效甚微。为了赶潮流,最好是在黄昏或夜间出钓。如专钓黑鱼和黄鱼,钓位应选在它栖息的礁石附近,用廉价的贝类碎壳喂窝子,在一潮期投入500克左右即够,中间不需补窝,用重砣、大漂、手竿钓,常能丰收。唯礁石上悬崖峭壁,很难找到适宜钓位,弄不好有跌入海中的危险,
资料
在退潮后,常不须涉水,就能找到比较开阔而平坦的礁石,落潮时就喂上窝子,到初潮就开钓,历经一潮期12小时,便可带着丰收的喜悦,安全返回。在这期间,落潮时露出的石缝中,有拣不尽的小蟹子等小海鲜。此时,可尽情享受“赶海”的乐趣。手竿海钓可谓是一举多得。
手竿海钓,一定要配筒式立漂。因七星漂或蜈蚣漂在浪大的情况下很难观察,不适用,只有筒式立漂加重砣,才能抵住海浪的冲击。铅坠要重于大漂的浮力。不用漂亦可,但手不能离竿,有手感就提竿,提竿就可能得鱼。由于海钓绝大多数是咬死钩,只要在没有鳝鱼的水域垂钓,提竿早晚无关紧要。为了减轻手把竿的疲劳,可把竿放在支架上,在竿梢上拴一条绳,系在脚上或手指上,有拉力感就提竿,并可防止鱼把竿拉入海中。
二、乘舟追钓甩鲅鱼
因为这种鱼的背部长有蓝黑色斑点,又名蓝点鲅,学名马鲛鱼。到了夏至以后,鲅鱼常在渤海沿岸近海水域游弋,尤其是入伏以后的30~40天,成群结队地到近岸猎食。这时用海竿垂钓会有好的收获。钓甩鲅鱼,要二人合作,乘舢板“追捕”。一人摇橹,一人站立船头观察鱼情,当发现鲅群时,二人通力抱橹快摇,加速追击,当追到甩钩能达到鲅鱼群位置时,改为一人掌橹,一人甩钩收线钓鱼。钓鲅操作技术要求高,体力消耗比较大,一时不好掌握,须经过一定的训练和实践方能得心应手。
钓具的制备。将3只中号长柄鹤嘴钩,用焊锡组成锚状,用钢丝拴牢钩柄后余出10厘米长,以防其锐齿把尼龙线切断。在砖上挖一个能容50克左右铅水的扁平梯形槽,用钢锯或专用刻刀开一道能容下钢丝的小沟,将拴钩的钢丝放入,把熔化后的`铅水倒入梯形槽内,使钩、坠结为一体。在10厘米钢丝的末端,拴上一个能自由转动的环(将1厘米铁丝锤扁,钻上一个能通过细钉的孔,再f成钥匙环状,把细钉穿入孔中,最后把钉子头f个小圆圈,拴上主线即可)。这个转环可以消除主线拧劲,能在收线时牵动模拟饵转动,以增强对马鲛鱼的诱招力。扁平的梯形铅坠与锚钩连为一体,可减少收线时的阻力而不下沉,提高模拟饵的可见度。最后,用晒干的猪膀胱或河豚皮,剪成1厘米宽、7~8厘米长的条,把锚钩和铅坠用它包裹起来,在钢丝的根部结扎牢固,就是一付得心应手的钓鱼用具。使用前,用清水泡开、化软,用后挂起来阴干,可用一两年不坏。不仅钓甩鲅鱼好用,就是贪食的哲罗、鲈鱼都可上钩。
《红楼梦》人名拾趣 篇6
关键词:《红楼梦》,概念隐喻,人名,文化语境,文学语境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隐喻正是其成就的关键。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为其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 产生了许多相关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很少涉及到“隐喻”、“隐语”的翻译问题, 且一般是从修辞观或语言层面进行探讨, 并未涉及作者的创作思维、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形象,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阐述隐喻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矛盾。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这种认识促使隐喻研究开始从修辞观转向认知观。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从这种隐喻理论出发, 隐喻不仅是《红楼梦》文学作品的理论艺术, 也是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
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 它强调的是发生在人类思维层面的隐喻,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mapping) 。其中具体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 (source domain) , 而抽象的概念域就是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源域和目标域是隐喻的两个组成部分, 目标域通过源域得以理解。例如在“人生是舞台”这个隐喻中, “人生”是目标域, “舞台”是源域, “人生”为抽象概念, “舞台”为具体概念, 目标域“人生”通过源域“舞台”得以理解。
概念隐喻的语言实现包括单词、短语、句子。例如,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又想起邢袖烟已择了夫婿一事, ……不过二年, 便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这里“绿叶成荫子满枝”表达“生命是植物”这一概念隐喻, 用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开花、结果来比喻人类成熟、结婚、繁衍的生命历程, 形象地传达了宝玉关于人生的情感和理念。
2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基于民族文化认知体验而产生, 其表达是日常语言的基本部分。因此其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影响, 涉及到译者的认知能力、文化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
隐喻翻译明显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尽管译者与作者生活的民族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不同, 但隐喻移植偶尔也是可能的, 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 概念隐喻也可能类似。例如:“水”是英汉两个民族都熟悉的事物, 感知体验相似, 这就使隐喻“爱情是水”可以移植为英文“Love is water”, 因此“柔情似水”可译为“tender and soft as water”, 译语读者能够毫无障碍接受。但以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认知体验必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会有一些隐喻难以移植或转换。例如, 汉语文化中, “紫鹃”象征“执着、忠贞”, 而英语文化中却指“戴绿帽子者”,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得不让Hawkes将黛玉的忠仆“紫鹃”译成“夜鹰” (Nightingale) 。
文学语境是影响隐喻翻译的另一个因素。认知语言学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处理文本。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因此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作品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通常会运用更多的隐喻。因此上下文语境和文学语境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必须考察的因素。此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 其个性化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本的理解与表达。
3《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3.1《红楼梦》人名隐喻
《红楼梦》人物命名方法有四种:其一, 谐音法。例如“甄英莲”—真应怜, 意即她一生遭际实在可怜。其二, 用典法。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之名大多取自诗词名典。例如贾宝玉之名见之于 (唐)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此乡多宝玉, 慎莫厌清贫”。其三, 职业命名法。例如:抱琴、司棋、待书、入画, “琴棋书画”, 贾府四位小姐的侍女与侍奉的主人身份、喜好相关。其四, 盖棺定论法。作者根据一定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各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 评价性地赋予其“溢号”, 例如:敏探春、贤宝钗、情哥哥、痴女儿、冷郎君、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 等等。总而言之, 《红楼梦》的人名不但具有称谓功能, 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反映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特点。
3.2《红楼梦》人名隐喻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红楼梦》人名隐喻是艺术创造, 也是汉语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具体表现为:1) “姓氏”反映了家族文化与社会等级制。“护官符”形象地反映了清朝姓氏“门第”观念及社会等级制的新内容。2) 基本反映了阴阳和谐这一哲学理念。《红楼梦》女性人名大多体现阴柔之美。3) 以“字号”表达人生志向、兴趣爱好或性格特征。例如, 贾府大家长贾政字“存周”, 他正是格守“周礼”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要研究《红楼梦》的人名隐喻必须要考察人名隐喻的文学语境。所谓文学语境指的是作品的主题、作品人物形象、作者审美倾向和写作风格, 以及作品所遵循的文学传统等。人名隐喻的存在就是服务这些因素, 也只有在这些因素下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红楼梦》, 人名隐喻将无从解读。反过来, 没有人名隐喻,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也不会那么个性鲜明, 主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小说的艺术成就也会因此明显降低。
3.3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楼梦》人名隐喻英译
霍克斯译本兼用音译法和意译法, 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音译和意译人群。霍克斯采用音译法, 而且是汉语拼音系统, 来翻译社会地位高的人物 (主子阶层) , 以及具有人身自由的人物的人名。例如:Bao Yu, Bao Chai, Dai Yu, Tan Chun, 等等。而丫环、小厮以及和尚、尼姑、艺人等都采用了意译法。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人名隐喻的过程中, 有时交织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会发生冲突。例如, “霍启”被霍克斯译为“Calamity” (灾祸) , 这一译法从文学语境的角度来看无可指摘, 而从文化语境来看的话则不可取, 因为中国封建家庭的主人通常给家奴取名都是“吉祥”“如意”等吉利的名字, 绝不会取“灾祸”这种不吉不利之名的。
因此, 译者在这种语境相互冲突时应当慎之又慎。当译文与文化语境明显相悖时, 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如上例中, 为了保持原人名的寓意, 最好加上注解, 虽然繁琐, 因类似极端例子数目较少,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3.1 音译之失
音译首先使美学效果丧失。《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姓名字号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而霍克斯对该群体主要采取了音译法, 仅表现了基本的称谓功能。例如林黛玉的名与字, 即“黛”与“颦”, 有着内在照应关系, 霍克斯分别音译为Dai Yu、意译为Frowner, 名与字内在的对应关系很明显已经不存在了, 名字中包含的文学意蕴也丢失了。另外, 《红楼梦》人名隐喻的一大特色就是谐音人名, 其不仅体现了该人物群体的个体形象以及性格特征, 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爱憎以及是非观。霍克斯对该群体人名都采用音译, 没有加上注解, 如此一来, 英语读者无从领略奥妙所在, 人名隐喻的含义与作用因此也丧失了。
3.3.2 意译之得
霍克斯对“美谥”的翻译基本上采用了意译法, 其意译有两种方式:语义对应的意译法和语义转换加情节补偿。这两种方式都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浪荡子”和“勇晴雯”都采取了语义对应方式, 分别译成“a flirt”和“brave Skybright”, 契合具体的人物形象。霍克斯还根据章回题目相应的故事情节对“美谥”的译文进行了信息补偿。另外, 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语境的制约, 更好地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同时有助于传达人名隐喻的文学信息。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红楼梦》人名的成功翻译需要兼顾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谐音人名可以音译, 但应加注解;或者选择语义对应的意译, 以实现再现人名隐喻的目的。意译法需兼顾上述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译者在以上两种因素发生冲突时应当慎重取舍, 以期最大程度避免误导读者,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基本文化和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M].MA:The MIT Press, 1985.
[2]Fauconnier 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003.
[4]曹雪芹.脂胭斋全评《石头记》 (上、下册) [M].霍国玲, 柴军, 校勘.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 (上、下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6]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
[7]陈国华《.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
[8]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林克雄《.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0 (1) .
《红楼梦》人名拾趣 篇7
关键词:归化;异化;人名翻译;红楼梦
作者简介:刘敏(1991.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本文第一作者;徐宁,女,汉族,山东科技大学翻译硕士口译专业,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1
1. 引言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峰,更被后人称作是一部“百科全书”。书中人物浩瀚,光是有名有姓的就有四百多人,其中关键人物涉及一百六十多人。而他们各自的名字也赋予特定的内涵,因此姓名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在《红楼梦》的英译史上,有两部优秀作品,分别是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合译的全译本(以下简称杨译本),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另一部是由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与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本),其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试从异化与归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两种译本。
2. 从异化和归化角度论杨、霍译本的人名翻译
曹雪芹的命名方法大体分为四类:取自诗词,如黛玉;取自与主人身世相关的典故或诗词,如紫鹃、莺儿;取自事迹相同的人名,如小红;谐音,如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尤其是所取诗词都能暗含人物的性格、身世而浑然天成、不漏痕迹,因此其人名翻译更为不易。在杨译本中,主要采用音译法,体现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在霍译本中主要采用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体现其归化的翻译方法。
2.1杨译本的人名翻译
杨译本的翻译目的是为了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采用异化法的翻译策略。异化的翻译策略就是要求译者在翻译中尽可能地保留源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表现出源语语言与目的与语言之间的差异。杨译本在人名翻译时主要采用音译法,而音译法也是常见的异化翻译策略之一。所谓音译法,就是根据发音来翻译的方法,主要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杨译本的音译法主要参照威妥玛—贾尔斯系统(The Wade-Giles System),简称威氏拼音版本。现在中国大陆,除了少数需要保持传统文化场合外,基本不用威氏拼音,因此杨译本采用这种版本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体现。例如:贾政(Chia Zheng);宝玉(Pao-Yu);黛玉(Tai-Yu);熙凤(His-Feng)。
原著的命名方法采用谐音,是为了隐名于音,顾音思义。而音译成英文则体现不出这种特点。因此,杨译本对有些音译的人名采用了音译加注(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的方法,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如:甄士隐 Chen Shih-yin (homophone for “true facts concealed”);熙凤 His-Feng (homophone for “splendid phoenix”);李纨 Li Wan (plain silk 素绢)。
2.2 霍译本的人名翻译
霍译本主要遵循归化的翻译原则,目的是使译本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口味,减少文化的差异性。在翻译人名时,霍克斯主要采用音译法和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这主要体现在主仆人名翻译的区别上。凡是主人霍克斯都采用音译法,而仆人则采用意译法。这样可以方便西方读者了解和分辨中国传统的主仆关系。霍克斯的音译法也与杨译本的不同,他没有采取威氏拼音版本,而是用“汉语拼音方案”。例如,主人人名的翻译有:贾政(Jia Zheng);宝玉(Bao-yu);黛玉(Dai-yu);熙凤(Xi-feng)。
仆人、丫鬟的人名翻译霍克斯则主要采用意译法,这样既能使得西方读者区分开主仆、尊卑,又能方便西方读者通过意译来的人物姓名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等。例如,霍克斯将王熙凤的贴身丫鬟平儿译成Patience(耐性、容忍)。“Patience”不仅与“平儿”在读音上相似,更能体现出平儿的性格特点:温婉柔和、富有耐性。再如,李纨身边的两个丫鬟素云、碧月,霍克斯分别译为Candida,Casta。李纨是贾府深居寡出的少奶奶,身边的丫鬟也应当与主人相符。Candida和Casta都有“清正、纯洁、正直”之义,很符合两个丫鬟的特点。
3. 结语
总之,杨译本采用异化翻译策略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霍译本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目的是使译文更加流畅自然。归化和异化的两种翻译策略不是相对立的,而是互补的两个方面。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Hawkes, David. 1980.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Books.
[2]Yang Xianyi. 1978. 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3]曹雪芹. 1982.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童年拾趣作文 篇8
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一直在常州生活,刚一回老家感觉什么都稀奇。家乡的大树林一片连着一片,到处都有沙子、泥巴和石子,奶奶还喂养了几只小鸡、小鸭……一切对于我都很新鲜!
在外面玩耍时,我趁妈妈不注意就偷偷把小石子、沙子装在衣服口袋里,结果重得路都走不了了。在幼儿园时老师总是让我们排队做这个做那个,这回回老家我可把这些“本领”全用上了。一有空我就跑到院子里追着小鸡、小鸭排队,它们总是不听话,排得乱七八糟,拿糖奖励也不行,这可把我给急坏了!它们怎么那么不听话,每天我累得满头大汗也排不好一个队。
小学童年拾趣作文 篇9
童年拾趣
童年像一片金色的沙滩,发生的每件事都是一个小小的贝壳在闪闪发光。有灰暗的,勾起一些伤心的回忆;有美丽的,想起美好的往事;有五彩的,使我想起一些幼稚、可爱的举动。其中有一个尤为耀眼,那便是我小时候捅蜜蜂窝的事。
我五六岁的时候,曾有一次跟着妈妈来到乡下玩。离开了喧闹的.县城到了山清水秀的地方,我可高兴了。稚气未脱的我一会儿在草丛中捉蛐蛐,一会儿在空地上追蝴蝶,嘴里喊着“蝴蝶飞慢点,蝴蝶飞慢点。”一会儿又在小树林里与刚刚结识的小伙伴们玩捉迷藏。不一会儿,我便看见了树枝间夹着一个“皮球”,它是黄色的,上面有许许多多个小孔,不时还有不知名儿的小虫子飞进飞出,我叫来小伙伴们说:“我们把那个皮球弄下来玩吧!”其中有一个小朋友一看见这个东西就说:“这可不是皮球,是蜜蜂窝,听大人说又香又甜的蜜就在这个蜂窝里。但蜜蜂可不好惹,会蜇人的,可疼了。”我没见过蜂窝,可我喝过蜜水,非常甜。于是我对着那个蜂窝说道:“蜜蜂先生,你能给我一些蜂蜜吗?”这种办法当然行不通。我一连喊了好几声什么动静也没有。于是我想把那个蜂窝捅下来。我与一位力气较大一些的小朋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抬起一根巨大的树枝对准了那个蜂窝。这时,有的小朋友叫着跑开了,有的远远地用惊恐的眼神望着我们,还有的干脆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一、二、三”,口号声过后我们用力一捅,只听“噗”的一声,那个蜂窝掉在了地上裂成了两半。顿时,一大群蜜蜂黑压压地从里边蜂拥而出,那“嗡嗡”的声音绝对是震耳欲聋。望着这一群恐怖的虫子向我冲来,我拔腿就跑,嘶声竭力地喊叫:“蜜蜂别蛰我!蜜蜂别蛰我!我不是故意的……”可我哪有那长着翅膀的蜜蜂飞得快,眼看就要被追上了,我拾起地上的一根木棍疯狂地挥舞,有气无力地说:“我……我不怕你,快……走……走开……”可蜜蜂哪里肯理会我,依然对我穷追不舍。我急中生智,一下子钻进了一个树丛里,双手合十默念着:“蜜蜂看不见我……蜜蜂看不见我……”过了好久才敢探出头来观望,又瞧见一只小蜜蜂在树林中“巡逻”,又钻进树丛大气不敢喘一口。直到我确定周围一点儿蜜蜂的踪迹也没有了,我才出来。
经历了这件事后,我便特别怕蜜蜂。有一次大人递给我一块黑黄相间的糖果,我惊恐地尖叫道:“啊!蜜蜂!”把它扔出好远。大人们逗趣地说:“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
童年拾趣散文 篇10
在和平的年代里,一个人的童年大多都是快乐的,因为有安定社会的保障,有慈爱父母的呵护,有良好教育的培养。快乐的童年是一个幸福的花园,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
捉蝴蝶
我的家乡是北方一个偏僻而幽静的小山村,四五十年前,那里的山山水水,没有丝毫污染,真可算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了。所以,一到夏天,碧绿的山林中,潺潺的溪水边,蜿蜒的田间小路上,时时翩然飞舞着三五只或一群群绚烂多彩的蝴蝶。
蝴蝶的繁盛虽比不上云南的蝴蝶泉边的,但就它的种类、颜色和形状也是多种多样的的。小的有小指甲那样大,颜色多是灰蓝色和酱紫色的;中等的也是最常见的,大多是白的、鹅黄的和紫红带有黑斑点的;比较大的蝴蝶,人们称它为“马莲”,那颜色基本是两种,一种是黑中带有紫蓝色的斑点,另一种是绿黄色带有黑色的花纹。也许是蝴蝶身上的粉末的作用吧,不管是哪一种,在阳光下,都是光闪闪的,分外好看,好奇的孩童都有想要获得它的欲望。
学龄前,没有写字算算术等做作业的烦恼,更没有做家务活的任务,“吃粮不管穿”,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盛夏的中午,吃完饭,劳累一上午的大人们,都进入了梦乡。而我们几个孩子们,只穿着小短裤,光着膀子,顶着火辣辣的太阳爷,开始了捉蝴蝶的追捕行动。好像天头越热蝴蝶越活跃。我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扇形的树条子,那树条子的枝杈要多,越密实越好,不致于在捕捉时,让蝴蝶漏网。
我们首先是到门前的小溪边去,因为那里的蝴蝶最多。小溪水绕过露出水面的大小不一的石头,不慌不忙地向前流淌着,它怎么也不会想到,在它的身边有几个凶猛的孩童,正要捕捉美丽的小生灵。小溪边有被牛马踩过的蹄窝,那里半干半湿,最容易停落蝴蝶。当一只只蝴蝶落下时,像一丛丛花朵。我们先屏住呼吸,目光凝视,然后蕴足劲,猛地把树条子向下罩去,那劲头虽然急速,但又不能过大,过大容易把蝴蝶弄死或弄得粉碎,那就不好玩了。如果捕捉到了,就要小心翼翼地将树条轻轻掰开,用两个手指轻轻地捏住蝴蝶的翅膀根部,把它再轻轻地放进事先准备好的纸盒里。有时捕捉不到,就得再次尾随着,快速地奔跑着。有时追逐不到踪影了,就只好悻悻地放弃,再寻找新的目标。即使累的满头大汗,也决不气馁。一直到每个人都捕到几只,特别要捕到几只“马莲”时,才胜利收兵。
我们各自回家后,带着胜利的喜悦,将战利品从纸盒里取出来,用一条长长的线,分别把它们拴住(栓在肚子的尾部),然后,用手牵着线的另一头,让蝴蝶飞起来,看着它们“带着枷锁跳舞”,真真是一种享受呀!现在想来,能够近距离地欣赏美丽的蝴蝶和它漂亮的舞姿,可能就是天真孩童的乐趣和幸福。后来,我上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还愿意做这样的事情。现在还清晰地记得,第二学期末将要放假时,正是盛夏,我的考试成绩很好,拿着写有优秀成绩的《家长通知书》和奖品(兰色的书包),凯旋而归。路上居然遇到了一群蝴蝶,而且是大“马莲”。我立即把《家长通知书》和奖品放在路旁,在路旁的树林中折了几棵“扫条棵”(一种灌木),捕捉起蝴蝶来,那是怎样的一种快慰呀!
打木瓦
这种游戏是北方冬季的一种游戏,其实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活动。“木瓦”,是用一块长宽10公分左右厚1公分多的木块儿做成的.。玩耍的一方,把木瓦立在那里,另一方在规定的距离内,采取用手抛,或用脚推、拉、踢、夹等规定动作,把自己的木瓦弄出去,正好把对方立着的木瓦弄倒就算赢,否则就算输,再让对方这样来做。这种游戏需要有硬实而光滑的场地,所以北方的冬天才适合玩这种游戏。
跑马城
我最感兴趣的是玩“跑马城”了。这种游戏是大兵团活动,人越多越好。首先由双方领头的用“剪子布”的形式挑选人。其次是两队人马分列两端,开始“跑马城”。现在的孩子们玩游戏也现代化了,大多是电子游戏。而我的童年时期,所玩耍的游戏,够原始和传统的了,大概在我爷爷的爷爷那时可能玩的也就是这些:丢手绢、老鹰叼小鸡、捉迷藏、打木瓦、跑马城等。捉迷藏可能是最普遍最传统了。我就记得我爹说他小时候在捉迷藏时,情急之下,藏到了邻居家的仓房里,竟然把人家的豆油坛子给弄洒了,弄了我爹一身的豆油,衣服没法洗了,让奶奶说了一通。这还不算,邻居找到家里来,让爷爷赔豆油,那时穷家,上那弄那么多豆油呀,为此我爹还挨爷爷一顿好打。
这游戏玩的时候,是要和歌谣结合的。山村的夜晚,一轮圆月像一盏明亮的天灯,把大地万物的轮廓,清晰地勾勒出来,整个世界幽雅而静穆,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孩子们没有或完成了作业,不约而同地来到村东头的一块较为宽敞的空地,开始了跑马城的游戏。两队轮流作喊:
急急令,
跑马城,
马城开,
打发小姐送信来。
要哪个?
要红英!
红英不在家,
要你们亲哥仨。
亲哥仨不会喝酒,
要你们的老母狗。
老母狗不会吃食,
要你们的小叫驴。
小叫驴不会拉磨,
要你们的干草垛。
干草垛插兵刀,我的兵马让你挑。
这时,让对方的领头开始挑选一个自己的“兵马”,这个被挑选出来的“兵马”,要跑着冲向对方,去冲撞对方的列队。对方早已人与人坚实地手拉着手,等待着,防备着。如果没撞开,“兵马”被留下;如果撞开了,把对方的一个“兵马”挑选一个带回来。
然后再开始刚才的“作喊”,重新“跑”下去。这样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一直到其中一方的兵马都被挑选没了,就算此轮游戏完毕。
除了游戏本身有趣味,还让人感到,寂静索寞的山村夜晚,只有这带有稚气的孩子们的高亢的叫喊声,为其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可以说,这叫喊声,不仅回荡着当时山村、原野和不远的山谷里,
而且回荡在我今天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消失。
画画
善于模仿可能是儿童的天性,上学前我就开始模仿画画。印象最深刻的有两件事。
一是模仿同窗表哥的画。同窗的表哥多才多艺,在腊月里结婚前布置新房时,把他平时所积累的画页,都用来糊裱墙壁。画稿大小不一,内容丰富多彩,我看了之后,大受感染,欣然命笔,也学着画起来,也学着积累,在过年时,也把自己所画的用来张贴在墙壁上。
二是模仿我家的年画。那还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妈妈从关里来的走街串巷的民间艺人那里,买来了三轴“挂画”。这种画只能是过年时挂上,出了正月十五就摘下来,保管起来,留待来年过年时再挂出来。这种画纸张厚实有韧性,颜色上面再涂上一层油漆,不但光亮,颜色也鲜艳起来,既容易保管,又有过年的喜兴气氛。所以说,这种画很适合经济紧张家庭。这三幅画因为色彩鲜艳,又因为都是线条简单的人物画。
一轴画的是《牛郎织女》中的牛郎在河边盗走仙女衣服的情景;另两轴分别画的是《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红娘),所以我很愿意欣赏和模仿。挂画在墙上,我坐在炕上,前面放上饭桌当书桌,我就认认真真地,一笔一笔照着描摹起来。然后再涂抹上颜色,在画的下面还一笔一画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意思是我就是这幅画的作者。自己欣赏着自己的“作品”,很有成绩感和自豪感,现在回忆起来,才理解到“幼稚可笑”的真正含义。从这两件事开始,我的模仿画画就“一发而不可收”。模仿的面也宽广起来,从年画到连环画,从课本到刊物,只要可模仿的我都要模仿。模仿的时间那可真是见缝插针,以致于有时因为耽误了妈妈布置的家务活,而被妈妈责备。我二哥比我大三岁,我们年龄接近,所以做什么事经常在一起。也许是在我的影响下,他也画起画来。有一回,我看到他画了一只狼,画得挺像的,只是狼的爪子应该是圆状的,而二哥画得比较直。我有点好为人师了,就直接地给他指出来,他没有接受,表示出不满的意思来,他心中之话是,我比你大,我画的还不如你吗。你看,童孩的心地是多么单纯可爱呀!现在,这事二哥可能一点记忆也没有了吧?
套野鸡
在我童年的时候,人烟没像现在这样繁盛,生态还没有被破坏,绵延起伏的山峦,树林茂密,野草丛生,因而,野生动物应运而生,品种繁多,非常活跃,虽然谈不上“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但有人在自家的院子里抓住过狍子,我还亲自在自家的柴垛里抓住过野鸡,那可是不争的事实。
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较低,一年到头很少吃上几顿肉,所以一些聪明的人们,就靠山吃山,在秋冬的季节里,套上几只野鸡和狍子,来改善一下伙食。在我不到十岁的时候,二哥就领着我,在离屯子不远的田地边和山丘上,下套套野鸡。那可真是一件兴趣盎然无限快乐的事呀!金色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经霜后的层峦叠嶂,五颜六色,已经变成“五花山”了,犹如绚烂多彩的大花园,田野里一片片成熟的庄稼,犹如一大块一大块的金黄锦缎。我和二哥就是在这样美丽宜人的风光中,也怀着像农民一样的收获的喜悦心情,带着镰刀,上山冈,走田边,去下野鸡套或遛野鸡套(遛野鸡套就是查看套着野鸡没有)。
一般情况下,如果野鸡没有受到惊动是很少飞动的,大多是走动的。野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走路时,是“横草不过”的。人们根据野鸡的这个特性,在田地边(一般是田地的上边),或者山丘上(离田野比较近,便于野鸡到田里觅食),用镰刀割下一把把蒿草,横着放倒,围绕田地或山丘大半的长度,然后每隔四五米远,下上一个套。野鸡套有两个部分组成,用来套野鸡的部分是用马尾搓成的,因为它光滑,野鸡一钻进去,就很快的滑落下来,野鸡越挣扎套的就越紧。还有一部分是用麻绳做的,她可以用来结实的绑在蒿草上,使野鸡跑不掉。下野鸡套需要细心,下完还要用蒿草伪装好,不让野鸡识别出来,这事还真能培养人的性情呢。下完套后,每隔三五天就要遛一次,不然时间长了,套着野鸡,不是让别人拿走了,就是让山猫老鼠给吃了,或者气温高腐烂了。每遛一次,有收获当然兴奋,没有收获也不沮丧,因为对于孩子来说,也没付出什么更多的,跑点腿又算得了什么。
给我印象最深的,那是一年的中秋节。那时我们家很困难,六口人平分两块月饼,包饺子的肉都没有买。早饭后二哥和我对妈妈说,我们去遛野鸡套去。妈妈说:“好吧,遛着野鸡了,我给你们包饺子,好过节呀。”于是,我们小哥俩带着希望,一溜小跑,没用上十分钟就来到了山冈上。我们从头遛起,走过四个套,什么也没有,还没到第五个套时,老远就看着第六个套处,原来所绑的蒿草已经被扭曲得乱七八糟,往下一看,一只穿着花袍的死的公野鸡顺着山坡,痛苦地躺在那里。我们俩同时发现,同时惊叫,同时跑过去,由二哥把它解下来。野鸡身体是硬的,看来是前一两天套着的。我们又匆匆地遛了剩下的几个套,然后由二哥抱着那个大野鸡,欢快地往回跑,那喜悦劲呀,真是无法形容了。离家还有几米远,我们就高声地喊起来:“妈妈,我们套着野鸡了!”妈妈也喜出望外,替我们高兴,说:“你们就等着晚上吃饺子吧!”
那顿中秋节的饺子,真甜美呀,是我有生以来“绝无仅有”的。后来,大约是我12岁那年,我开始自己行动了,不用依靠二哥了。那年有两个意外收获。一是在一次遛套时,居然遛着两只野鸡,一公一母。我把两只野鸡连在一起,挎在肩上,一前一后,凯旋而归,谁看着谁都羡慕极了。还一次在我家房后活捉了一只大公野鸡。我家当时住在屯子的西北角,房后就是田地,田地上面就是小山冈。房后的地边上,父亲总是在那放一垛烧柴。寒冷的冬天,野鸡有时就钻到里面避风。因为我发现那里的雪地上有野鸡的脚印,所以我就在柴垛的后头上了野鸡套。
一天,我正蹲在柴垛那下套时,突然,一只公野鸡一声尖叫,就箭一般地扎进柴垛里。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只凶猛的老鹰,在我的头上盘旋着,它没捉到猎物,扫兴地飞走了。我再回头看那野鸡,正“顾头不顾腚”地扎在柴垛里,一动也不动了。这时,可乐坏了我了。我也不顾下套了,就奋力扒开柴枝,将胳膊伸进去,掐住了野鸡的脖子,由于柴枝密实,野鸡扎得又深,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好不容易把它拉了出来。野鸡连惊带吓,加上我的用力掐,野鸡好半天才缓过气来。把野鸡抱到家,放在屋子里,想养活它。但是它不吃也不喝,没用上大半天,野鸡就郁郁而死了。自然,也就只好成为我家餐桌上的一盘佳肴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野鸡越来越远离了人类,我也渐渐地告别了童年,套野鸡的事,也就只能成为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