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红楼梦》摘抄

2024-09-27

名著《红楼梦》摘抄(精选10篇)

名著《红楼梦》摘抄 篇1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名著《红楼梦》摘抄,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名著《红楼梦》摘抄【一】

却说秦氏因听见宝玉梦中唤他的乳名,心中纳闷,又不好细问。彼时宝玉迷迷惑惑,若有所失,遂起身解怀整衣。袭人过来给他系裤带时,刚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冷粘湿的一片,吓的忙褪回手来,问:“是怎么了?”宝玉红了脸,把他的手一捻。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了一半,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遂不好再问。仍旧理好衣裳,随至贾母处来,胡乱吃过晚饭,过这边来,趁众奶娘丫鬟不在旁时,另取出一件中衣与宝玉换上。宝玉含羞央告道:“好姐姐,千万别告诉人。”

袭人也含着羞悄悄的笑问道:“你为什么”说到这里,把眼又往四下里瞧了瞧,才又问道:“那是那里流出来的?”宝玉只管红着脸不言语,袭人却只瞅着他笑。迟了一会,宝玉才把梦中之事细说与袭人听。说到云雨私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姣俏,遂强拉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之事。袭人自知贾母曾将他给了宝玉,也无可推托的,扭捏了半日,无奈何,只得和宝玉温存了一番。自此宝玉视袭人更自不同,袭人待宝玉也越发尽职了。这话暂且不提。

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馀口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那一个人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个头绪。

原来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的知有此一门远族,馀者也皆不知。目今其祖早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乡村中住了。王成亦相继身故,有子小名狗儿,娶妻刘氏,生子小名板儿;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以务农为业。因狗儿白日间自作些生计,刘氏又操井臼等事,青板姊弟两个无人照管,狗儿遂将岳母刘姥姥接来,一处过活。这刘姥姥乃是个久经世代的老寡妇,膝下又无子息,只靠两亩薄田度日。如今女婿接了养活,岂不愿意呢,遂一心一计,帮着女儿女婿过活。

因这年秋尽冬初,天气冷将上来,家中冬事未办,狗儿未免心中烦躁,吃了几杯闷酒,在家里闲寻气恼,刘氏不敢顶撞。因此刘姥姥看不过,便劝道:“姑爷,你别嗔着我多嘴:咱们村庄人家儿,那一个不是姥姥实实,守着多大碗儿吃多大的饭呢!你皆因年小时候,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如今所以有了钱就顾头不顾尾,没了钱就瞎生气,成了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这长安城中遍地皆是钱,只可惜没人会去拿罢了。在家跳蹋也没用!”狗儿听了道:“你老只会在炕头上坐着混说,难道叫我打劫去不成?”刘姥姥说道:“谁叫你去打劫呢?也到底大家想个方法儿才好。不然那银子钱会自己跑到咱们家里来不成?”

名著《红楼梦》摘抄【二】

1)较宝玉略瘦些,眉清目秀,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腼腆含糊——秦钟

2)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袭人

3)穿着半新的藕合色的绫袄,青缎掐牙背心,下面水绿裙子。蜂腰削背,鸭蛋脸面,乌油头发,高高的鼻子,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斑——鸳鸯

4)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

5)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香菱

6)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黛玉、宝钗)

7)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

8)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探春

9)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

10)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妙玉

11)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迎春

12)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

13)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黛玉

14)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钗

15)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迎春

名著《红楼梦》摘抄【三】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蘅芜君

《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拄杖头。————怡红公子

《种菊》

携锄秋圃自移来,畔篱庭前故故栽。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怡红公子

《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丝浅淡一丛深。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云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枕霞旧友

《供菊》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坐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枕霞旧友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运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蘅芜君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潇湘妃子

《簪菊》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

《菊影》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枕霞旧友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潇湘妃子

《残菊》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明岁秋风知相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蕉下客

名著《红楼梦》摘抄【四】

1、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

2、是块肥羊肉,只是烫的慌,玫瑰花儿可爱,刺大紥手。咱们未必降的住,正经拣个人聘了罢。

3、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

4、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5、奇而不奇,俗而不俗,真而不真,假而不假。或者尘梦劳人,聊倩鸟呼归去;山灵好客,更从石化飞来,亦未可知。

6、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7、宝钗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闲言中,套问他年纪家乡等语,留神窥察其言语志量,深可敬爱。

8、林姐姐那样一个聪明人,我看他总有些瞧不破,一点半点儿都要认起真来。天下事那里有多少真的呢。

9、小红心神恍惚,情思缠绵,忽朦胧睡去,遇见贾芸要拉他,却回身一跑,被门槛绊了一跤,唬醒过来,方知是梦。

10、该死,该死!现成眼前之物偏倒想不起来了,真可谓‘一字师’了。从此后我只叫你师父,再不叫姐姐了。

11、果然这宝玉怨不得人溺爱他。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可知‘贫窭’二字限人,亦世间之大不快事。

12、头上戴着洁白簪缨银翅王帽,穿着江牙海水五爪坐龙白蟒袍,系着碧玉红鞓带,面如美玉,目似明星,真好秀丽人物。

13、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不过游戏笔墨,陶情适性而已!

14、戴着束发银冠,勒着双龙出海抹额,穿着白蟒箭袖,围着攒珠银带,面若春花,目如点漆。

15、逝者已登仙界,非碌碌你我尘寰中之人也。小王虽上叨天恩,虚邀郡袭,岂可越仙輀而进也?

16、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17、我有一个心,前儿已交给林妹妹了。他要过来,横竖给我带来,还放在我肚子里头。

18、忽又听见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见秦氏死了,也触柱而亡。此事更为可罕,合族都称叹。

19、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

20、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作奶奶太太看。

名著《红楼梦》摘抄 篇2

对于红楼梦的研究的焦点在二十世纪开始转向对作者曹雪芹本人的生平家世。尽管曹雪芹留下来的资料除却《红楼梦》, 以及仅存八分之一的佚著《废艺斋集稿》之外一无所有, 尽管对其生平的考证过程极为艰辛, 但多亏了诸多学者如胡适、周汝昌等等的辛勤工作, 我们仍然能够从种种蛛丝马迹中看到宗教意识对于其《红楼梦》创作主旨的影响。

曹雪芹晚年居住于郊外, 虽然当时的郊区并非我们常常想象的风景如画, 但在他所留下的各种同友人的诗句中我们能够知道, 曹雪芹著书十年中常常拜访位于郊区的寺庙, 相信在潜移默化中这些作者常常拜访的宗教场所为他的作品提供了一些基础素材。

世人对曹雪芹其人多有评价, 或从多个方面分析他的多种性格特点, 但是所谓“素性放达, 又有魏晋遗风”确是常常为人们称道, 他的那种适意放达, 不假修饰, 率性而为的作风也常常被人认为是与宗教对他的影响分不开的。体现在其作品中, 那种宗教的色彩不是被动的, 也不是在隐藏在作品中的, 相反是主动的, 通过作者主体的创作视角来展现的, 其笔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贾宝玉那种不求经济仕途, 杂学旁收, 率性自我的形象就是最好的佐证。

在宗教意识的表达上, 整个作品几乎是以宗教为根源为母体的。首先, 作品中太虚幻境和真实人间的双重构架, 使得整个故事本身现实和神话难分难解。在现实的人间发生的一切故事却似乎总在梦境般的神话中有所体现, 这为整个故事笼罩上了一层宿命的色彩。

其次, 一个“甄”世界和“贾”世界的构架在小说开篇之初就已经渗透了, 两个相似的主线的发展, 正像是宝玉在梦中见的那样每一个大观园中的人物总有一个相对的影子, 那么到底何处是真何处是假的, 这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奇妙构思正是宗教意识的体现。

二、《红楼梦》中宗教意识的具象化

宗教意识在整部小说中不仅仅体现在那些背景的构架和主旨的表达上, 《红楼梦》作为清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一面也为我们细细的描述了许多当时的宗教事宜, 例如秦氏之丧和清虚观打醮等具体活动中, 在整部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发展、主旨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秦氏之丧这一节中 (第十三回到第十五回) 正是贾府权势浩大的顶峰时期, 作者不惜笔墨的将这场丧失的规模排场、人情往来、官场应酬描写的细致入微, 整个场面可谓是风生水起, 风光无限, 这也是使得读者体会到整个贾府的繁荣, 也为了与后文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跨越时间的家族式的兴衰最能够让人产生思考, 也最能够体现出宗教思维中色空、因果等意象。

另外《红楼梦》中人物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浓厚, 对小说情节的发展和完整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小说的描述人物来看, 如果从广义上来说, 几乎每个人物上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宗教色彩, 这里着重分析几个继承了作者宗教意识的人物。第一类人物是小说中真正的道僧, 正是因为这部小说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因此小说中道僧的形象也较多, 例如小说中各种道士和僧人形象, 以及一些特殊的幻境中的形象。其中幻境中的那些仙子形象更是成为了作者宗教意识和精神的寄托, 例如警幻仙姑几乎集中了多种传统宗教化身, 成为一个几乎完美的主宰者, 对情节的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类是小说中具有浓厚的宗教情结式的人物。这些人物被作者倾注了太多的宗教情怀和寄托, 例如贾宝玉最终的解脱, 林黛玉的真性情, 迎春的清静无为等等, 他们身上都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他们在亦真亦幻的大观园中生活本身也体现出了小说的宗教精神。

三、《红楼梦》中宗教意识的美学价值

宗教情怀和意识无孔不入的渗透到整部小说之中, 这种宗教的情怀不是作者强加的, 却似乎是在作品本身中流露出来的, 那种亦真亦幻、轮回宿命之感给整部小说抹上了一层独特的宗教美感。在笔者看来, 红楼梦中的宗教美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回归本质的执着。不论是作品中的贾宝玉对于封建社会经济权贵的敬而远之还是现实中曹雪芹安贫乐道, 潜心著书, 都体现对真我和本质的一种回归, 这也正是宗教精神中“无为”的体现。其次, 体现在作品引人向真的教化中。教化或者说启示是每部作品中必然会表达或流露出来的, 但在红楼梦中这种教化并非是强求的“因果循环”,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对于敢于表达出“真我”的人物的赞赏, 不论是顿悟出家的甄士隐和柳湘莲, 还是在大观园中“饿了吃, 困了睡”的贾宝玉, 作者在潜移默化中赞赏的正是真性情的难能可贵。再次, 体现在作品描述的那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中。宗教元素的加入使得小说本身描写的“甄贾”世界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人们沉沦在现实缔造的幻梦中, 但在那一片片白茫茫的大地上, 又让人领悟到或许那些置身仙境的幻梦才是真实, 宗教精神让小说描述的意象获得了一种朦胧的诗意。

四、结语

正如本文开始分析的, 《红楼梦》在多个方面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甚至在创作主旨上就是以宗教意识为底色的, 这源自于作者本身所具有的宗教情怀, 但是作品本身却不同于其他带有宗教意识的著作, 它的自然流露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将古老的宗教智慧和文学艺术高度的融合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艺术美学价值, 提升的整部作品的艺术意境。

参考文献

[1]高存.“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论探春的性格特点[J].名作欣赏, 2011 (05) .

[2]李根亮.关于明清小说中死亡描写的宗教解读[J].菏泽学院学报, 2011 (01) .

[3]傅翀.谈《红楼梦》中对“窥听”书写的特点与意义[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4]陈琳.《红楼梦》“看官”英译与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西渐[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5]李鸿渊.近十五年来《红楼梦》之女性主义批评综述[J].红楼梦学刊, 2011 (01) .

名著开讲《红楼梦》 篇3

曹雪芹(1715~1764),清代小说家,原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出身于贵族世家,其曾祖父、祖父、父辈三代供职清廷内务府,世袭江宁织造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准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雍正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专心致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红楼梦》后四十回为后续,续者为高鹗。高鹗,字兰墅,别号红楼外史,生活年代略晚于曹雪芹。

主题思想

《红楼梦》的主题,较有代表性的首先是愛情悲剧说。小说以清初一个贵族之家的兴衰为背景,深刻细腻地描写了宝黛爱情的幽微曲折及其悲剧结局,肯定了追求自由自主的叛逆人物,表达了对青春生命的礼赞以及对悲剧命运的深沉叹息。其次是家族盛衰说。小说描写贾府从表面上“峥嵘轩峻”“蓊蔚涸润”到“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的衰败过程,同时也以贾府为中心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传统社会的全貌以及它内部复杂而深刻的矛盾,其象征意义是使读者细致深入地看到传统社会肌体的内部结构,昭示了这一“末世”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再次是“两个世界”说。以大观园为象征,小说主要是描写一个理想世界的兴起、发展及其最后的幻灭。干净既从肮脏而来,最后又无可奈何地要回到肮脏去。

像《红楼梦》这样的伟大作品,其主题意蕴是难以穷尽的。我们的阅读和欣赏完全可以不受束缚,只要真正沉浸到红楼世界中,我们总能有自己的发现。《红楼梦》的伟大正在于它不断召唤读者的参与和再创造,不断获得新的解释和意义。

艺术特色

内容上:含意深隐,“意在言外”。

《红楼梦》是一部政治小说,“它描写了极为广阔的社会生活和矛盾,写了一个有典型意义的贵族之家由兴盛到衰亡的必然过程,其中着力写了三种矛盾: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统治者之间的内部矛盾,叛逆者与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许多人认识不清,是因为《红楼梦》的许多思想内容都是含蓄表达的。”

如《红楼梦》对君权的批判。“元妃省亲”一节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虽然作者曾借贾琏、熙凤二人之口,说省亲一事是“隆恩”,是“当今贴体万人之心”,“大开方便之恩”使宫里妃嫔才人回到家中。可是到“省亲”具体情节时,却是另一番景象:众人满心里皆有许多话,只是俱说不出,只管呜咽对泣。“省亲”的目的本是为了畅叙骨肉私情,共享天伦之乐的,可是亲人见面后却一句话也说不出,只有流泪。不是无话可说,只是有话说不得。只有元春透了一句“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只有一句,却是高度浓缩,包含了无数酸苦。这是何等的讽刺!

细节上:暗示情节,充满意蕴。

细节本是刻画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一般都意图明确,紧扣写作目的。而“暗示性细节”的意图却深藏于表象之下,需要经读者用心体味,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

如十八回元妃省亲时特意将宝玉起名的“红香绿玉”改名为“怡红快绿”,接着宝玉作诗时,薛宝钗又点醒他说贵妃不喜欢“香玉”二字。而紧接着的十九回,贾宝玉在对黛玉讲耗子的故事时点出“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这些细节含蓄地表明元妃不喜欢黛玉,之后端午节元妃赐给贾府众人的节礼中,唯有薛宝钗同贾宝玉是同一等次的,而黛玉与另外三姐妹是同等次,这就更加清楚了。况且在抄检大观园前,王夫人在对凤姐提到晴雯时说“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是一种“狂样子”,而且“我一生最嫌这样人”。可见,王夫人很不喜欢黛玉。由于王氏姐妹的意旨和元春的特殊地位,我们可以从众细节中推断宝黛爱情必为悲剧,只是这些细节要用心体味。

手法上:不用直言,寄托于形象。

在《红楼梦》中,这种手法十分广泛地运用于诗、词、曲、赋、诔文、骈文等诸文体中以及人物的对话中。《芙蓉女儿诔》是宝玉为悼念晴雯而作的长篇祭文,是表达宝玉真情实意的“洒泪泣血”之作,因此也是“多有微词”、另有寄托之作。这篇诔文,以炽热的感情,丰富而奇特的想象,生动而形象的比喻,歌颂了大观园中这位具有反抗精神和高洁品格的女奴,对她的悲惨遭遇和不幸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残害她的鬼蜮奴,也给予了愤怒的谴责和无情的诅咒,对黑暗的现实和昏暗的政治发出了悲愤的控诉,进行了有力抨击。

结构上:一主三副,新颖奇巧。

《红楼梦》结构程式纵向发展的线索有多条。一条主线:宝黛的爱情悲剧。四条副线:贾元妃与贾府的联系,僧、道与贾府的联系,贾雨村与贾府的联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这些结构线索的设置,不是单一的结构艺术的表现,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红楼梦》的结构特征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生活全景的创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的创作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用“以假寓真”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人物形象

一、贾宝玉

主人公贾宝玉是一个又奇又俗的人物,构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叛逆。他行为“偏僻而乖张”,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不愿走“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他痛恨“八股”,辱骂读书做官的人是“国贼禄蠹”,懒于与他们接触拜会。

他不喜欢所谓的“正经书”,却偏爱“杂书”,钟情《牡丹亭》《西厢记》。他还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质疑,认为“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了”。这充分显示出了他是封建君主制度的“逆子贰臣”。他认为“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在宝玉的生命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无疑是与林黛玉的相爱。这场恋爱,一方面开始于叛逆性格,男一方面又促使他叛逆性格的最终形成。这是他生命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叛逆行为。宝、黛不但要求婚姻自主,而且在恋爱中背离了封建社会的人生之道。他们在反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了两人的悲剧结局。

二、林黛玉

林黛玉是一个才华横溢而性格孤傲的女子,她从小失去双亲,寄居在荣国府,虽然贾母对她疼爱有加,但由于清高自尊的个性,她常生“寄人篱下”的伤感。她多愁善感,常常为别人不注意的小事而悲伤流泪。小说中所描写的“黛玉葬花”一幕,就突出了这一点。花开花谢本来就是自然现象,但她却由此而想到人生的悲欢离合、聚散无常。她为落花叹息,她把宝玉引为知己,同看《西厢记》,把人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宝玉身上。她深爱着

宝玉,但又感到很难如愿。于是,她想争取自己的位置但又因多次失败而顾影自怜,暗泣于无人之处。她的内心世界似难捉摸,但也常常显露于外。若宝玉“得罪”了她,她便生气,泪水涟涟,甚至为他而生病。表面上生气,其实内心仍是挂念着他,借口去看他。宝玉一病,她为之伤心,为之哭泣。但由于封建礼教道德的约束,她不得表白,不得自已,最终在宝钗出阁之日郁郁而死,没能了却自己的心愿。

曹雪芹深爱他笔下的林黛玉,爱她的一切,爱她的笑和泪,爱她的喜与悲。正是由于这种刻骨的爱,才使他将黛玉对宝玉的这段痴情演绎得美丽异常,刻画得入木三分,为世人塑造了一个“心较比干多一窍”、反封建礼教的细腻生动的形象。

三、薛宝钗

她是封建社会礼教的守卫者,并且深受其害。她在家中与人关系甚好,受众人的喜爱。她的性格中有王熙凤为人的圆滑、林黛玉的小心和与贾宝玉完全对立的思想。如在第四十八回中,薛姨妈道:“……莺儿一个人,不够伏侍的。还要买一个、r头来你使。”宝钗道:“买的不知底里,倘或走了眼,花了钱事小,没的淘气。倒是慢慢打听着,有知道来历的,买个还罢了。”这里表现出她的处事小心。又如香菱向宝钗道:“我原要和太太说的,等大爷去了,我和姑娘做伴去。我又想恐怕太太多心,说我贪着园里来玩,谁知你竟说了。”宝钗笑道:“我知道你心里羡慕这园子不是一日两日的了,只是没有个空儿……所以趁着机会,越发住上一年,我也多个做伴的,你也遂了你的心。”这里表现出宝钗了解家人心理,为人圆滑。

四、王熙凤

荣府内,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她便是王熙凤。王熙凤的阴毒可谓人人皆知,作为荣府“总管”,她弄权作势,两面三刀。她用毒计害死贾瑞,又阴谋逼死尤二姐。她生性尖酸刻薄,到最后害了全家。她的个性是泼辣的,文中处处都不忘点明这一点,像她过生日那天,与那淫妇拼命,向老太太求救,足以见得。但毕竟她很能干,荣府上下大小事务都得她说了算,善于迎合贾母,深得老太太的宠爱,又因此遭到嫉妒。

直通高考

1、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中人名、地名的命名往往具有隐喻性,尤其善用谐音,如贾府四女,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谐“原应叹息”四字,寓有深意。

B、贾母最精彩的表现,是在贾家被抄之后,她不埋怨任何人,很有风度,说我们享过福也吃得起苦,关键时刻把自己的私产拿出来接济大家,处变不惊。

C、尤二姐与尤三姐,一个那么柔,一个那么剛,一个那么犹疑无主,一个那么明察果断,但都难逃被男性世界侮辱的结局,成了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D、《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一是她的聪明才智在封建社会不能施展,二是她虽然取得了“宝二奶奶”的地位,但宝玉始终恨她抢夺了黛玉的位置。

E、《红楼梦》早期流传的抄本带有“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题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脂评本”仅八十回,现存版本完整的很少。通行刊本是经高鹗续写而成的一百二十回本。

2、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红楼梦》出现于清朝末年,整个清王朝已经到了盛极而衰的时期,因此,贾府可以看作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

B、曹雪芹一生经历了曹家由盛而衰的过程,家世的变化对曹雪芹的思想有很大影响,因而《红楼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雪芹自身的家族和个人背景。

C、贾元春富贵已极,却感到“终无意趣”,还说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地位的低下和皇帝后宫女性多方面受压抑的不自由状况。

D、荣府有个奴才焦大,一次醉后骂主子是些“畜生”,“每日偷鸡摸狗,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揭露了贵族大家庭的丑恶。

E、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王熙凤把她郑重推荐给贾母,这并非真的怜贫悯老,而是给百无聊赖的贾母找点笑料,找个乡野的穷婆子解解闷而已。

3、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宝黛初见,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黛玉只是把这种感觉放在心中,宝玉可就直接说了出来,一样感觉两种表现,体现了人物形象的不同特点。

B、关于贾宝玉的两首《西江月》,字面上句句都是对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际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C、《葬花词》是《红楼梦》诗词之中最绝妙、最被人称道的篇章之一,借花喻人,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的少女的命运融合在一起。

D、黛玉归天与宝玉成婚发生在同一个时候,一边是失爱而死,一边是在极度震惊中发怔乃至旧病复发,悲凉与所谓喜庆场面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E、大观园中的怡红院“一带粉垣,数盈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黛玉即住在这里。黛玉爱竹,竹的外形,竹的神韵,无一不与黛玉交融、叠印,成了黛玉绝妙的象征。

4、“西厢记妙词通戏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诉肺腑心迷活宝玉”都是有关宝黛的精彩片段,试选择其中一则,简要叙述故事情节。

初中名著红楼梦经典片段摘抄 篇4

经典片段

那刘老老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老老。刘老老见了,说道:“这个叉巴子,比我们那里的铁掀还沉,那里拿得动他?”说的众人都笑起来。……凤姐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老老桌上。

贾母这边说声:“请!”刘老老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帮子不语。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掌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唷!”宝玉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却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掌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的茶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的奶母叫“揉揉肠子”。地下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姐妹换衣裳的。

妙语佳句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忽喇喇似大厦将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

有关红楼梦的诗句大全

昨宵庭处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香梦沉沉春睡去,海棠如雨自纷纷。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万手补天忙若许,西厢倚竹好听琴。

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妆。

名著《红楼梦》读后心得 篇5

首先,从门子的角度。“如今十二三岁的光景,其模样虽然出脱得齐整好些,然大概相貌,自是不改,熟人易认”。想想十二三年前,那时的门子,还是个小沙弥,却天天哄着香菱玩,对香菱的模样格外注意,加之一颗朱砂痣,便可在多年之后认得,可见香菱是个天生的美人胚。门子是个俗之又俗的人,却是真正关心香菱,所以会“不忍其形景”,派自己的妻子悄悄去安慰她。小时候的门子,也是个天真无邪的小沙弥吧,是否也对这个长着朱砂痣的漂亮小妹妹有着朦胧的喜爱?倒让我想起了一休哥和小叶子。只是物非人非,小沙弥已经成长为门子,尘世的肮脏逐渐污染了他的心,他能够给予香菱的,只剩下了叹息。

其次,从贾雨村的角度。香菱对于贾雨村应该是没有什么特殊意义的。门子说香菱是贾雨村的“大恩人”,贾雨村倒未必这么看。话说,贾雨村不是已经重谢过甄家娘子了么?以雨村为人之现实,不会把这笔债无休止的偿还下去的。雨村是个理智而冷血的人。凭着理智,他可以较准的说出香菱的结局,“这薛家纵比冯家富贵,想其为人,自然姬妾众多,淫佚无度,未必及冯渊定情于一人者”;只是,即便是做了徇私枉法之事,他所能想到的,也仅仅是对不起皇上,而不是对不起帮他走向光辉大道的甄士隐。

再次,从冯渊的角度。一个“酷爱男风,最厌女子”的男人,为一个女子丧命,可见此女子的容貌气质。而冯渊的容貌气质,从冯渊相看过香菱,并付了银子之后,香菱庆幸的叹道“我今日罪孽可满了”便可知一二。对照后文,说薛蟠的人“把个英莲拖去”,我想香菱并不情愿跟薛蟠走。对冯渊则是“庆幸”,对薛蟠则是被“拖去”,冯渊的形象,我们也可以大略估出。

最后,从薛蟠的角度。薛蟠一向被看作是反面角色,那么薛蟠到底做过几件罪不可恕的事情?想想后文书中,薛蟠调戏柳湘莲,其实是因为他把柳湘莲当成了轻薄人物,后来知道湘莲为人后,便不再有胡来的想法,而是与其结拜兄弟,并为其张罗成家;薛蟠不肖,却真心疼爱妹妹,外出归来也不忘给妹妹带礼物;薛蟠好女色,却没有像贾珍贾蓉父子,不顾伦理的糟蹋了尤氏二姐妹。如此看来,通篇,薛蟠让人无法原谅的,只有打死冯渊这一件事了--别说他抢走香菱,香菱是他买下的,他付了钱,而不是强抢。那么,薛蟠为什么会做下这种天理不容之事?为了香菱!因为他“见英莲生得不俗,立意买他,又遇冯家来夺人,因恃强喝令手下豪奴将冯渊打死”。有薛蟠这个大俗人眼中的“不俗”,再不用多余的笔墨描写香菱了。而薛蟠虽然在后文中没有做过不可恕之事,却在一出场就打死了人,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都证明他本身的心狠手辣。

从他人的故事反衬香菱,再从香菱的故事照见他人,第四回这红绿相衬的写法让人越看越有味道。

《红楼梦》第四回,是一场男人戏,却用四个男人上演的一场闹剧,暗写了一个女人,这便是香菱。恰似万绿丛中一点红,从四个男人的角度,活脱脱塑造了香菱的形象,又从香菱的角度,反衬了四个男人。

读名著《红楼梦》之感 篇6

曹公着笔甚密,红楼中的每一个情节在我看来都精准且意味深长,值得我们反复欣赏品味,红楼梦读书笔记5000字。 不过,无事时我最爱的,还是抄检大观园这一段。其中,每个人对此事的态度反映都不同,凤姐表现得太势利,而王善保家的又令我十分不屑,迎春的懦弱、惜春的冷漠都不足谈。

那么,我们暂且只论三人:王夫人、情雯和贾探春。 大凡仔细看过红楼的人,应该都知道,王夫人是严守妇道,对晴文这样漂亮且迷人的女子很深恶痛绝的。所以,当晴雯说道自己不常近宝玉时,说你不近她时我的造化,那么,为什么她会如此厌恶漂亮女孩如晴雯黛玉呢?其一,我觉得虽然王夫人与贾政是正式夫妻,可贾政却更喜欢赵姨娘,我想,就是因为赵姨娘比王夫人更有些迷人之处吧,而这迷人之处与黛玉与晴雯的妩媚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

在王夫人的内心深处,对这些别样漂亮的女孩是既憎恶又嫉妒的。其二,王夫人很注重宝玉身边的人,希望不要有人来带坏宝玉。这其中多半也是为她自己考虑,被晴雯等人迷散了心,又如何在学业上用心呢?若他宝玉是个无用之物,那么王夫人岂不是没有靠山了吗? 再来说晴雯,自打我看了晴雯与王夫人之间的对话,感到晴雯反应非常快:当王夫人问到:”宝玉最近可好?”时,她能够清楚地摸清王夫人的想法,并且早就知道自己一定不被王夫人喜欢,所以便不据实回答:”我不太近宝玉。”并说明自己本是老太太给宝玉的,既把王夫人所担心的她亲近宝玉一事推得一干二净,又把贾母拉出来为自己挡着。

果然,王夫人信实了。由此可看出,她极其聪慧机敏。再说,抄检大观园时,其他的丫鬟都老老实实地打开自己的箱子,也只有晴雯,敢托着已掀开的箱底往地上倒!每每我看到这儿,总忍不住在心里喝彩:好晴雯! 在王善宝家的拉出太太时,她说:“我还是老太太打发来的呢!”这句话其实已经是针对王夫人了,在那样一个时代,一个卑微的丫鬟敢这样说,足见她与那个阶级与时代的格格不入。喝彩的同时,我又不由叹息:虽然她晴雯毫无卑贱之心且气质高贵,但毕竟,她丫鬟的身份决定了她一半的命运,而她的性格脾气又控制了她另一半的命运。说到底,还是晴雯生不逢时啊!纵使其风流灵巧,终不免诽谤荼毒,谁又能不为其拭一把泪呢?

再说探春,她的态度更加强硬“我这儿的丫头个个都是贼,我便是头一个窝主,要搜就来搜我!”在贴身丫头看来,比较了迎春的忍让和惜春的冷漠后,足见她这个主子的好处,受到小姐的庇护当然感激,她们也就会帮着小姐,在王善宝赌气说要走时,她们也还跟上去,道:“你老人家果然走了,倒是我们的造化,只怕你不舍得走吧!”主仆之间如此团结,真是让人羡慕啊!而探春为什么要如此生气呢?当她亲见自己的家竟然也抄起来,弄得不得安宁,人心惶惶时,她是极其痛心的。她在与李纨、宝钗代凤姐管理府内事物时,十分尽心,生怕有半点差错。

名著《红楼梦》摘抄 篇7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他们受用终身的精神底子。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于学生在文学名著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读懂名著,督促学生完成基本阅读任务。现以《红楼梦》阅读指导为例,谈一谈个人在文学名著阅读上所做的一些尝试和努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认真默读和读完章回整体认知的习惯。

《红楼梦》是长篇章回小说,有120回,总字数100余万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阅读长篇巨作,唯有默读是最恰当的阅读方式。默读不发出声音,但心里要有对语言文字的字形、词义的识别、理解,特别是要有对长句的整体会意能力。

默读需要有外在安静的环境做保障。多数学生还缺乏在吵闹环境下不为所扰的定力。因而笔者通常利用晚自习时间布置学生阅读名著作品,另外强调在夜晚入睡前半小时看书,这样既确保了无他人影响的宁静的阅读环境,还摆脱了心理上后摄抑制的干扰,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默读完每一回,不是简单翻阅完几张纸结束。扪心自问,看完了有多少印象?能否对情节内容作以整体概括?对此笔者让学生在周记本上写出内容概述,有遗漏或不妥当的地方,笔者及时批阅指正。学生看到批改反馈,再次阅读,重读后笔者利用晚自习请自觉重读的学生对情节作复述,当复述能突出重点时,笔者当即予以肯定鼓励。有了细心默读和整体认知的习惯,学生自然会有阅读上的获得感。

二、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和浏览以及选择性精读。

文学名著的阅读主要是学生的课外自读。学生自读文学名著,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若要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教师需要加强阅读策略方面的指导。课标在“关于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精读是读者对疑难的重要的文本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细致深入钻研、咬文嚼字以达到充分理解和鉴赏的一种阅读方法。而全神贯注地默读、反复的诵读等都是精读的体现。笔者对学生名著部分文本的精读作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全面理解;读思结合;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记。略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迅速吸取有用信息的阅读方法,又称为“速读法”或“浏览法”。略读与精读的显著区别是阅读速度的快慢,略读浏览要求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但“欲速则不达”,略读应该实现速度和效益的协调。所以学生浏览的效果值得关注,老师应作调查反馈。若停留在单纯地快速看看,浮光掠影,或走马观花,则收获甚少。

叶圣陶先生曾就精读和略读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叶老的话澄清了人们认识上的误区。也就是说精读是读者在合乎目的性的、选择性的深入阅读中求得阅读能力的突破,以便举一反三,以扎实的知识基础为广泛性的略读作准备。有先期的精读,培养了语感,增强了鉴赏能力,并对后文内容有导向性的把握,那么就会逐步实现由慢速到快速的提升。

对于《红楼梦》中的一些章回必须精读。如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从回目中就可看出本回的重要性。贾宝玉的梦是整本书中最重要的梦,相当于全书的总纲。此回中的判词、《红楼梦》十二支曲是全书之关键,预示了“金陵十二钗”及其他人的命运。另外通过此回也可初步了解作家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还有第七十四回,弄清抄检大观园事件,对大观园众人命运唏嘘,从而对后文中记述的贾府被抄家有心理上的预期。小说的悲剧性在此回已有充分的显现。如果没有精读铺垫,恐怕会影响略读浏览的速度。

三、指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批文入情、调动联想和想象等方法与手段来鉴赏和感悟文学艺术之美。

《红楼梦》一书,包容文学、历史、宗教、医学、绘画、音乐、文物、考古、园林建筑等,具体而言,体现在诗词歌赋、对联匾额、琴棋书画、医卜星象等方面。而驾驭这一切的正是作家曹雪芹,笔者对曹雪芹的家族史和生平经历作了简要介绍,杰作饱含着作者早年富贵荣华生活的体验,并“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在极为贫困潦倒状况下基本完成。了解作者的生平,对把握小说展现的社会时代环境和小说深刻性主题有很大帮助。

批文入情,是通过文本语言细致揣摩理解文意,联想和想象人物生活世界,从而深入体会人物情感和形象特点,同时,避免肤浅阅读,使阅读走进深层次,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延展。如《红楼梦》第四十回刘姥姥进大观园,在秋爽斋晓翠堂上用餐,刘姥姥席间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有失文雅,但切合刘姥姥的农妇身份,想象刘姥姥席间的言行和当时周围人的反应,足见这个滑稽角色的自我轻贱和农村生活的辛酸。还有“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抓得一个儿。”又惹得众人笑起来。尤其贾母笑得流出眼泪。哄得贾母开心,博得大家喜欢,这就是大智若愚的刘姥姥形象。

四、指导学生与名著文本积极对话,并指导学生掌握评点方法。

学生是名著阅读的主体,高中学生之间虽有阅读能力的差异,但是都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因而必须发挥阅读主体的积极性,使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接受之中实现。同时学生作为读者会把个人的经验和情感投射到作品之中。从而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关系。有待理解的内容是对话的一方,而读者的问题和对问题的理解是对话的另一方。对话的效果以读者是否对作品的意义有深入理解来评判。有人说,教师的任务是引导阅读者对具体作品产生交流,而评点就是实现对话交流的重要途径。

评点包括圈点和品评。学生在自主阅读名著时,可以在文本中圈出疑难句子、点出关键词语、勾画出重点句段。这种圈点勾画的读书法能使读者阅读时心无旁骛,目的清晰,养成良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品评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时在文本的空白处对文本进行简析评议,及时写出个人的认识、理解。若不及时评点,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往往就不容易想起这些宝贵的思想火花。这里的三言两语的评点,就能反映阅读时的思想和情感轨迹。这样做不仅能促使学生自己主动钻研文本,体验文本传达的感情和思想内涵,更能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是值得品味的情节。香菱拜林黛玉为师。从老师黛玉角度看,林黛玉是一位热情大方、学术渊博、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在此回中,笔者指导学生勾画出黛玉传授写诗要领的文句,从而使学生领会到黛玉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从学生香菱的角度看,香菱聪颖灵秀,至诚至纯,勤奋努力。香菱学诗堪称一个青春励志故事。笔者指导学生从薛宝钗眼中看香菱,这显然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宝钗先后说道:“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是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由此,多数学生在文本中都能概括评点出香菱学诗经历了呆、疯、魔、仙四个阶段。其中还有一些学生评点写道:“香菱乐学、善学、苦学,学习是一个艰苦磨砺的过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人提出困惑:香菱为什么如此爱诗呢?这种疑问使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仅停留在内容情节的梳理上。

名著红楼梦读书心得 篇8

着眼并遵循这样的视角,宝玉,金陵十二钗,甄士隐,倪二,贾琏,贾芸,卜世仁,丫头小红,平儿,贾政,焦大,贾环,等等,这些人物都因此得到了理解,包容,甚至是同情。简单的批判和否定荡然无存。

人是一种很特别动物,有时候云淡风清,可以捧着一杯茶发呆,什么也不想,可以活得很简单。但有时候,人性在不同诱因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又可以变得很复杂。立体的,而不是扁平单一的去体现人性,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名著读书笔记 篇9

周末,闲来无事,随手拿出《红楼梦》,虽已读过,但还是忍不住再次坐下来慢慢品读。再读《红楼梦》,感触最深的便是王熙凤。书中有二百多个人物,唯独为她的魅力所震撼,为她的才智所倾倒。

凤姐的出场,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众人皆屏息,再加上衣装之华丽,这气势就高人一等,正可谓美中含威,人称“胭脂虎”。她为什么会如此有威严呢?一是与生俱来,二是手中有权,三是有能力。

协理宁国府,是对凤姐能力的充分肯定,从侧面也能透出她的威气来。凤姐受命于危难之际,对宁国府积重难返的局面,一上来就理清头绪,抓住要害。她的这种超人的洞察力,确实是荣宁二府无人能及的,这也就树立起了威严,成为众人眼中“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的女曹操。众人只是听闻凤姐要来管理宁国府,就发出了这样的恐惧之言:“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也不认人的”;可随之便有人说:“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她来整治整治。” 可见凤姐有能力、有威严,“辣女”的名声早已传千里了。

王熙凤掌权时,利用职务之便贪污受贿,锦衣卫从凤姐的房间查出了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风光体面是她的权和威带给她的,悲惨的下场也是她的权带来的。其实,权若运用得当,就像凤姐协理宁国府,为大家造福,也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若运用不好,就像“弄权铁槛寺”,凤姐落得了悲惨的结局——“哭向金陵事更哀”。

不由得,我想到了法官。他们在经历各种形式的选拔考试后,进入法院,成为一名法官,他们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纸判决千钧重,既能让婚姻解体、财产易主,又能让自由丧失、生命终结;既能让企业破产,又能让当事人绝处逢生。因为这份威严与权力,法官成为让人梦寐以求的职业,然而,如果运用不当,这份权力便会成为罪恶之源。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 篇10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

“不读《红楼梦》不算一个合格的中国人”这样来看《红楼梦》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今天,我捧着这本神圣的书,筹备一心一意地研读。

《红楼梦》主要讲了弱不禁风的林黛玉到了有权有势的贾家后发生的事。她在贾家邂逅了贾宝玉后却被常被一点鸡毛小事困扰,从此一病不起直至过世。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贾宝玉,他举止大方,乐观向上,才华横溢,看重友情,在我的脑海里刻上深深的印记。有一次,他的好朋友过世,他大哭不止,直到埋葬。我不禁想到我为了一根棒棒糖和同学吵架,比起宝玉连金条银条都不吝惜,我真不应该。

我也为林黛玉悲哀,她是个悲观主义者。黛玉为了凋零的花而哭泣。我感觉花落地上也有它独特的美,且会成为一种肥料,让植物茁壮成长。黛玉却由此伤感地想到了我们的身世,不禁暗然落泪。其实她比起晴雯等丫头的运势好多了,至少还有个外祖母疼她,舅舅、舅母也没说她什么。但她体弱多病致使心胸狭窄,说话有的刁钻,惹得下人更不是非常喜欢她。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须珍惜了周围的所有,别想一些烦人琐事,她也可以生活得非常不错。可见一个人要掌握满足。那个年代讲究门当户对,黛玉从家庭财产和权势都没办法和宝钗相提并论,自己生气就是自己怄自己了。一个冰雪聪明的人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不然外祖母就不会说白疼她了。她是海棠诗社最有才华的女子,我要学习她的才华,却不愿像她一样顾影自怜,没办法自拔。

《红楼梦》还塑造了伶俐的晴雯,厚道的袭人,阴险狡诈的凤辣子等形象,每一个人的性格特点鲜明,让我收获颇丰。我要取长补短,努力把自己塑造得更完美。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2

我读《红楼梦》,开始是看不懂什么意思的,只是知道它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它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带着这样的私心,买了本盗版《红楼梦》。这样才有了与红楼的第一段缘分。

看过很多评价,看过很多见解,依然是疑惑的,依然是迷茫的。到底黛宝之间有没有爱情,到底钗宝之间是幸福,还是悲剧。似曾相识,好如缘分天定,终究突破不了时代束缚,冲破不了世俗观念的执着。金陵十二钗,世人之命,似是早有注定。前世因今生果。

青梅竹马的玩伴,日久生情的良伴,一心为主的袭人,宝玉都不懂人情世故,却早早被人看顾,因享尽宠爱,他拥有无数的特权。江南流水人家的剔透,初进贾府的谨慎,似曾相识的偶然,青梅竹马的相伴,外祖母的百般疼爱,除了身体羸弱的牵制,黛玉会拥有幸福的结局。

都是黛玉是个冷性子的人,都说黛玉看不到生活的乐观,何不说黛玉看的通透,看的明白。黛玉葬花,借花喻人,生活就是如此,怎样的时代你的心里话可以向几人诉说,寄人篱下,祖母疼爱才是,没有家庭的依仗黛玉的生活只能依赖贾母。苍老岁月,终究贾母没能永久守护黛宝之间的两情相悦。

痴傻的宝玉娶了宝钗,黛玉泪尽而死,湘云抵不过岁月的残酷,宝玉最后离家远去,晴雯香消玉殒,袭人嫁作他人妇。生活无常,生活万变,昔日再美,终究生活是向未来努力的。

书中写不进的人生百意,说不清的情短义长。《红楼梦》中画出金陵里的世俗与众,更多理解,留待后人观赏。我们如同沧海一粒,在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找寻自己的归属,为希望抬头,为明天迈步。

平波如镜的水面不是海,一览无余的生活不是人生。诸多不确定我们不能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能决定生活是否给随自己的安排。这就是生活啊。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3

曾在历史书上看到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李贽的一句话:“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每个人均有其合理的个人价值存在,不能以是否满足圣人的标准为取舍标准。然而明清的臣子已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圣人和皇权的奴隶。所以,宝玉抗拒儒家教条,远离男性的功利世界,他不像贾雨村虚伪贪婪,为了名利而不择手段,他不像贾政愚人愚己一味地愚忠,他也不愿做贾元春这种顶着美名却为皇家殉葬的牺牲品,他更不愿意在最美好的年华,天天学读八股,把自己鲜活的生命变成无灵魂血肉的僵尸。他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追求个性的解放与张扬,以此反抗以八股取士为代表的明清皇朝对于思想和人性的禁锢。

理想的家国,都应该是人性的乐园,都应该像宝玉守护的大观园一样充满自由和美丽。贾宝玉不慕功名,不想参与这场吃人的盛宴,而尽量把聪明美丽的人儿从封建权力的碾压中解救出来,他没有成功,恰恰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国与家都需要更多像宝玉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的精神和五四运动遥相呼应。

所以,我愿意做宝玉,但我却不安于永远待在大观园里,念及园外的苦难,我希望自己能像《家》里的觉慧一样,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自由与尊严,打碎“文死谏,武死战”的封建思想枷锁,创建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更加人性的社会大观园而奋斗。然而,因为绝望而循世出家为僧,这样的宝玉,我不喜欢,我不要茫茫大地的肃杀世界,更不要做这脆弱的宝玉,我要这世界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4

一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写出了作者的辛苦与心酸,也表达出了怀才不遇的无奈何苦闷。而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出自曹雪芹先生笔下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个悲剧,它不仅是曹雪芹先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从而使一个繁荣的荣国府走向衰败。

当我看完了《红楼梦》后,我感到无比的心酸,我甚至有点怨恨作者为什么把这《红楼梦》的结局写得这么悲惨,这与《红楼梦》前部分的那生气、繁荣的景象一点有不符合。但后来我渐渐的明白了,当时的.社会就是这么黑暗,这只不过就是社会的演变过程罢了。

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林黛玉,虽然很多人都不喜欢她那生性猜疑,多愁善感的性格,但我却似乎知道她的苦衷似的。她从小父母双亡,又寄人篱下,她感到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的孤独,为了保护自己,她只能用刻薄的语气去对待他人,这也是她养成生性猜疑的情感的因素。林黛玉在凄凉中死去,身边只有服侍她的一个丫鬟在默默的为她哭泣。这时我也想起了她那被预言的悲惨的一生。

贾宝玉,一个外表看上去柔弱带点天真的男孩子,其实也有刚强男子的一面,也许到最后谁也想不到他会去出家,是因为他看破了红尘吧,他是一个渴望得到自由的人,当姐妹们成家后都抱怨着生活中的事,他的内心渐渐的成熟了,更何况在这种”指腹为婚”的时代,对他来说更是一种水深火热。同时他又是一个痴情的人,他对林黛玉可以不顾一切,从这也可以看出林黛玉之死对他的打击有多大。我不禁替贾宝玉感到惋惜,美好的青春就这样被断送了。

《红楼梦》中的人物命运几乎都是悲惨的,从王熙凤的”一从二令三休”到薛宝钗的”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再到林黛玉的”堪怜咏絮才,玉带从中挂。”都能体现出来。曹雪芹先生曾惨痛的写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试谴愚忠,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生命的年轮在不停的轮转,但又有谁能读懂这曹雪芹的梦中泪!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5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一般。”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暗示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隐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此,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不足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浮华的悲剧,马上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的的主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悲伤和痛苦。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只可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容易出啊。“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了昔日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看上去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来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后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生,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金箱垠箱又如何,只可惜你命不长。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

我最开始看《红楼梦》的时候是10岁,但是我当时没有认真看只不过是大概地看了几章。不过我现在12岁了,随着我年龄的增长,我渐渐地想看《红楼梦》了。看了曹雪芹的生平以后,我发现他对这本书倾注了无数年的心血。

《红楼梦》里每个人物刻画的都不同,比如: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不通世务的贾宝玉、泼辣的王熙凤、圆滑的薛宝钗、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心地善良的李纨……这些人说也说不完,可见曹雪芹先生是多么的厉害让人物特点都不会重样。《红楼梦》其实主要讲大观园里这些小姐们的日常生活,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去世了以后林黛玉投奔了贾府。

贾府又分荣国府和宁国府,反正都是亲戚一有什么宴会两个府的小姐、太太、姨娘、丫鬟们也都互相往来,贾琏还娶了宁国府贾珍的妻子尤氏的母亲改嫁以后的妹妹尤二姐呢。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其实是和贾府八竿子打不到的亲戚,但是刘姥姥的家境贫寒,她自然要去荣国府碰碰运气。

看看那些人认不认她做亲戚,好的是给她些钱,坏的也顶多把她赶出去。这样的赌一把也亏不了多少。我最喜欢的人是李纨,因为她心地善良。赵姨娘是人人讨厌的人,连自己亲生女儿都诅咒。但是当她在铁槛寺中邪的时候,贾政没管她,王夫人没管她,薛宝钗心善,让周姨娘伺候一下她,这个时候,李纨站出来照顾她,虽然李纨自己也很讨厌她,但是这也体现出了李纨心地善良,心胸宽广。

我也很可怜她因为李纨的丈夫贾珠去世了,李纨就成了寡妇,只有一个儿子贾兰。薛宝钗在这本书里也是一个大好人,她把受欺负的香菱(甄英莲,甄家大小姐,小时候和家人走散了被卖给薛蟠作妾)带到了诗社。她又去看望生病的林黛玉。

我以前看见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就以为薛宝钗是个大坏蛋。其实薛宝钗是个善良的人,心机多却从来不害人,这样的女孩比较实用,我要是作者,就会给薛宝钗一个好的结局,因为她本身的性格和家庭决定了一定是这个结局。

这就是真实的古代小姐生活。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7

大华在一篇里指出:“一百多年来的《红楼梦》研究,还在原地打圈圈。”草民有同感。记得西方圣哲有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意思是,在真理和老师发生矛盾时选择真理。而中国人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三种态度,一是打倒老师追随真理,二是反对真理继承老师的错误,三是既不认为老师错,也不认为真理对,交给时间老人去裁判。《红楼梦》的研究历史就是沿着这个路子在循环,读后感《珍珠玛瑙《红楼梦》(读后感一)》。有了网络之后,《红楼梦》研究的垄断才被打破,与垄断者持异议的文章才得以发表。

《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本人认为它是写女人,为女人的命运而呐喊的书。书中集中了各种典型的女性,展现他们的才智,展现他们的情感,展现他们自由平等的梦想。具体一点说,贾宝玉和一群女人隐喻的是皇帝与宫娥彩女“七十二嫔妃”。因此又可以说《红楼梦》是写后宫的,是写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的书。中国文学史上是仅此一部吧。外国文学史上有没有呢?单就这一点说,《红楼梦》当然是名著。何况它还是文学著作的极品。

有人说《红楼梦》不好翻译成外文,仅这书名就找不到对应的词。我想,若把书名变成“红墙院内女人的梦”,能不能翻译?

中国从秦至清二千多年,妇女始终处于社会底层,是受苦受难最沉重的群体。即使是后宫嫔妃,衣食不愁,而那种牢狱似的精神生活也是度日如年啦。男人事业上的失败要女人承担罪名。女人是祸水,女人不能参政,女人与小人难养等等。《红楼梦》反其道,举出十二又十二个女人回应这些怪论。

《红楼梦》全本写了一系列大事:秦可卿大出殡,元妃省亲,查抄大观园驱逐晴雯,探春治家,刘老老两进荣国府,鸳鸯拒嫁,尤三姐殉情,最后的压轴戏是宝玉宝钗联姻。这些事像一串念珠穿在一起,表达一个主题:自由在哪?平等在哪?穿这一串珠子的“线”可以说是贾宝玉。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8

《红楼梦》是国内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国内古时候封建恶权势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后将会走向灭亡的势必运势。

《红楼梦》里面的任务各有个的特征。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贾宝玉这个人因为从小被祖母与妈妈过分娇纵而导致每天与女生们玩乐,不考虑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但也是由于如此,他的爸爸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宝玉也非常惧怕他的爸爸。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后却套不过封建婚姻爸爸妈妈之命、媒妁之言的运势。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常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计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非常能干,蒙住了不少单纯人的双眼,她人缘非常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王熙凤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只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大家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运势。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欢的要数探春了,他心计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可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所有,可能她有一点孤高自诩,可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所有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运势同样也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爸爸妈妈。贾母可算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子也疼爱,可是她的话何尝不隐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愿,贾母说了句“你是客,本应这样。”暗示了她从来没把黛玉当成是自己家里人,虽然表面上和大家都非常亲切,可是她不过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了解大家之间并不仅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9

今年断断续续的又读完了一遍《红楼梦》,掩卷而思,真有一种“云深不知处”之感,红楼中那些可爱又可怜的女孩儿,牵动着古往今来多少人的心啊。

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都独具人性,千人千面,没有丝毫的雷同首先要说的就是黛玉,黛玉多愁善感,体弱多病,身世孤单,精神压抑,加上寄人篱下而又性情高傲敏感,使得自己十分脆弱。黛玉初进贾府时,时时小心,事事谨慎,言谈举止慎之又慎,恐怕被别人耻笑。

第一次见到宝玉其人时,油然而生了一种亲切感。而宝玉眼中的黛玉,自然与众人眼中的不同,“这个妹妹我曾见过”。所以当发现这个“神仙似的妹妹”没有玉时,竟摘下自己的玉,狠命摔去。

很多人喜欢黛玉,不喜欢宝钗,我也佩服黛玉的美丽才情,但总觉得大家闺秀就应该如宝钗般大度有气量,不要像黛玉般小肚鸡肠、尖酸刻薄。宝钗博学多识,深沉理智,端庄贤淑,然而也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她的出嫁其实更多的是遵从母亲之命,嫁给了一个不爱自己、亦不被自己所爱的丈夫。

贾母说她的一段话我很喜欢;“大凡一个人,有也罢没也罢,总要受得富贵耐得贫贱才好。头里他家这样好,他也一点儿不骄傲,后来他家坏了事,他也是舒舒坦坦的。待他好,他是那样安顿,一时待他不好,不见他有什么烦恼。我看这孩子倒是个有福气的。”做人就应该这样,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呢?

红楼女儿们个个个性鲜明、美丽可爱,《红楼梦》这本书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真是一本值得我用一生去品读的好书。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0

四大名著,深邃而又神秘,这个寒假,我解读了最难解读的一本奇书——《红楼梦》。

红楼梦主要讲了封建社会里,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富到衰的全过程,刻画了种种对封建社会的憎恨与无奈,在封建社会里,事实都用权力说话,无人相信法律对于他们来说是公平公正的。

这本奇书看一遍甚难懂得,只有仔细琢磨,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那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灵魂,佭珠仙草为了报答神瑛侍者——贾宝玉对他的灌溉,化作林黛玉泪洒红尘。前面一段的太虚幻境,别有一番韵味。说是红楼梦,其实本意就是石头记,那块女娲补天留下的通灵石,造成了一场未完待续,永远无法结束的梦境。

最然我憎恨而又同情的便是王熙凤,他害死尤二姐,心狠手辣地逼迫了多少无辜的人。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性格泼辣,十分恶毒的人,但是我认为,在这样昏庸无能的社会,她无心无力,为了生存,为了自我利益,他不得不这样做,这一切,都是自找的。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就像一盘碎渣,贾母觉得林黛玉身子弱,又看到宝玉和黛玉的爱情,不觉同意了宝钗做宝奶奶的位置。而林黛玉,则因疑心和嫉妒身亡。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女儿。如何攀比?黛玉对宝玉来说,只有怜爱。透过宝玉的眼睛,这位“丰年好,珍珠如土金如铁”的千金小姐美中有自然,她那雪白一般的酥臂,肌肤润泽,仿佛“一池出芙蓉”,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林黛玉,这朵病态的红玫瑰,如果在一起,红玫瑰就会凋谢。薛宝钗,则是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的是白玫瑰,在贾宝玉心中永远取代了这个位置。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1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里,宝玉挨打躺在床上动弹不得又怕黛玉跟着担心,于是派晴雯送了两条半新的帕子过去,黛玉收到帕子后,明白了宝玉的用心良苦大受感动,当即动情写

下了题帕三绝,其一正是——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更向谁。

尺幅鲛绡劳惠赠,为君那得不伤悲。

这首诗短短二十八字却道出了黛玉心里藏了多年的秘密,道出了黛玉一生还泪的本质使命,更道出了从古至今无数如这般才子佳人的共同心声。

稍加注意,我们会发现从这次“题帕”事件后,黛玉和宝玉之间也再没像先前那样吵架怄气。黛玉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两小无猜,耳鬓厮磨,虽然是郎情妾意,却从来没有真正表过心迹,这也是黛玉第一次直面自己这份早已深种心底的爱情。当爱情已不知不觉地深种心底,面对“金玉良缘”之说,情郎也无力改变长辈的安排,而自己却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敏感多愁如颦儿又怎能不暗洒闲抛泪空垂?美丽的爱情才刚刚发芽就注定要破灭,这当中又有多少的无可奈何。于是,林妹妹带着她无限的忧愁终于泪尽人亡,留下一个宝玉也终于实了他的愿出家做和尚去了,只永远地留给世间一个落寞背影,一段填补不了的遗憾。

不禁想起唐婉和陆游,那对把臂同游情深意重的可怜夫妻。他们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拜堂成亲结为夫妻,相约要携手白头到老。可是变化来得那么突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的欢乐和誓言统统成了往事,而一场夫妻留下的却只是一纸休书,一对钗头凤留下的也只是“错错错”“莫莫莫”的无声叹息。离开后,固然思念,固然不舍,却不能不擦干眼泪放下过去重新开始,只因为,他们还要生活。后来,他又娶了,她又嫁了,可他们的爱情被千古传诵万人瞻仰。

面对失败的感情,我们有权利悲伤,我们也可以选择放下重新开始。

人生哪得不伤悲,或喜或悲,却只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2

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3

大家认为四大名著中哪个最好看?有人觉得《水浒传》比较好看,有人觉得《三国演义》比较精彩。可我觉得《红楼梦》最为贴近现实。

《红楼梦》中讲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盛转衰以及各种人物的命运。我觉得四大家族的衰落主要是因为他们安于享乐、奢侈浪费导致的。

在荣国府里,那些公子小姐天天吃喝玩乐,喝酒吟诗,而且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奢侈。每个主人都有许多个丫鬟和小厮伺候:他们有的负责伺候主人,有的煮水泡茶,有的在外头站岗,有的看管主人的物品,有的干粗活等等。主子们吃的米饭都是上等的米,就连沏茶也要用澄清的雨水。平时贾府中的主子们吃饭的时候,都要摆一大桌宴席,鱼肉,羊肉,牛肉,猪肉,鹿肉应有尽有。然而他们只吃一点,其他的全部都浪费了。后来贾家因为太过奢侈,入不敷出,再加上贾家有人犯错,导致朝廷抄家。贾家一下子破败了。树倒猕猴散,林黛玉、贾母、王熙凤等相继去世,后来宝玉也出家了。荣国府这座“大厦”就这么彻底地倒塌了。

安于享乐、奢侈浪费,不仅会毁灭一个家族,同样也会毁灭掉一个国家甚至个人。比如大唐王朝,本来是强盛富贵的,可是后来唐玄宗吃喝玩乐,不理国事,于是整个大唐帝国毁于安史之乱,最后灭亡。许多朝代的灭亡也莫不如此。要是我们青少年在该努力的年华安于享乐,不思进取奢侈浪费,同样也会毁了我们的自己,最后也会落得“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十年磨一剑,曹雪芹先生花了十年时间写出了《红楼梦》,它就像一面镜子提醒着我们,所以我们要多读《红楼梦》,多反思自己。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4

名著《红楼梦》确实是一本用心写出来的巨著,你要用心去体会才行。再次捧读名著《红楼梦》的时候,心中满是欣喜,虽然贾宝玉与林黛玉最后阴阳两隔,人鬼殊途,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但我从未完整地看过名著《红楼梦》,所以这次怎么的也得看完整本书。

名著《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我在想以曹雪芹这样的纨绔子弟为什么在家族没落之后不进取一点,谋个差事,养活自己,而倾尽毕生所有的心血来“铸造”这本难得一见的名著《红楼梦》,荣国府内的金碧辉煌,纸醉金迷,醉生梦死,对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从未想过,又何谈见过呢?

一个那么大的家族,几世繁荣,却也衰败得不让你有喘口气的机会。我也在想,一个堂堂阔家公子哥今日却如此凄惨,如此悲哀,恐怕他自身也不会想到吧!不过从另一角度来看,倘若不是他没钱没势了,不得已写书,也不会留下如今被人称颂的一代巨著——名著《红楼梦》。

看完整本名著《红楼梦》后,所有的人物都算是基本见过了,我最爱潇湘妃子。我欣赏她的才华,赞叹她的清傲,羡慕她的美貌,也怜惜她的薄命。一个女孩子,在母亲死后,父亲患病的情况下被接到外祖母家抚养,处处都感觉得到寄人篱下的悲哀,又清高孤傲,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宿患疾病,又恐她人耻笑,她活得好累啊。她的《葬花吟》真的好妙。而我也觉得曹雪芹必定偏爱黛玉,要不然也不会给她的名字里按上一个“玉”字。

记得很多老师都说过,你初次看了名著《红楼梦》之后,细细体味,心中所想便是你看了此书后的感受。然后等再过几个月,你再拿出来看,肯定会有不同的感觉,每次看后感觉都不一样。

要体会别人的难处,就要多与人沟通,对待书、学习该如此,对待人更该如此,这样才能更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的东西。

名著《红楼梦》读后感1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品读《红楼梦》,内心总会缭绕着感动和遗憾的情愫。虽然早已把结局背得滚瓜烂熟稿,也知道留下的是一片泣血的残阳,但依旧禁不住去翻阅。 曾几何时,我并不欣赏《红楼梦》。贾宝玉的哭哭啼啼,林黛玉的弱不禁风,王熙凤的见风使舵都成为了我讨厌的原因。只翻几页便已在月色下酣睡。 再回首,有一段时光的缩影浮现于脑海。那时我爱读书,四大名著、《史记》、《资治通鉴》、《昆虫记》……等各种中外名著我都“略知皮毛”——实际上都是囫囵吞枣。无奈,那时我只看《红楼梦》中的好词好句,根本谈不上“品读”。偶尔认真地看上几句,便主观地认为只有黛玉和宝玉在一起才是最好的结局。 如今,再一次拿起《红楼梦》。

上一篇:十大高频替换词下一篇:交通违章电子执法问卷调查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