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精选11篇)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篇1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红楼梦》中人物众多,作者曹雪芹对小说中的诸多人物之起名可谓匠心独运。兹浅析如下,一并求教于大方之家。
众所周知,宝玉、黛玉、宝钗是书中的三个重要人物,他们之间有着颇微妙的关系。曹雪芹对三人之起名煞费苦心。笔者以为,钗、黛都和妇女妆饰有关,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封建少女。“宝玉”二字,暗示其一生之命运沉浮与“宝”、“玉”有关------“宝”和“钗”相连,就成了宝钗;“玉”和“黛”字相连,则成了黛玉。这种设计,在相当程度上,概括了《红楼梦》中的一些情节:宝在前,玉在后,宝玉本钟情于黛玉,结果却与宝钗联姻。就女性妆饰而言,钗明显不及黛,由此亦可推论曹雪芹之“尊林贬薛”思想。
此外,《红楼梦》中的人名大量使用了谐音表意。如甄士隐和贾雨村可以理解成“真事隐(去)假语存(焉)”。贾政是“假正(经)”,是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而贾宝玉则是“假宝玉”,是一块具有反叛精神的“真顽石”。贾链的名字暴露了其人本质乃为“假廉”,是不知廉耻之徒,而王熙凤是“枉”为“犀”利“锋”快之女人。还有,“妙玉”是“庙中玉”,表明了她的身份(出家之人),秦可卿是“情可钦(亲)”,冯渊是“逢冤”,英莲士“应怜”,平儿是“瓶儿(摆设)”,秦钟是“情种”,卜世人是“不是人”,詹光是“沾光”等等。不一而足。
再如,“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的首字可理解成“原应叹息”,感叹四人短暂的青春年华,也可理解成“原因探析”,探析封建社会衰败直至灭亡的原因!
总之,《红楼梦》中的人名,有的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有的是对情节发展的某种隐喻,有的概括了人物性格的某些特点,有的是对人物为人处事的绝妙讽刺。通过对《红楼梦》中的人名之浅析,亦可感知此部名著之博大精深。
(顺带说一下,鲁迅诸多小说中人物之取名无疑受到了《红楼梦》之影响。如华老栓、夏瑜、、闰土、孔乙已、祥林嫂、单四嫂子、鲁四老爷、子君、涓生、魏连殳、阿Q、小D、宴之敖等皆有寓意,容以后再发小文展开吧。)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篇2
一、《红楼梦》中的人物命名艺术及杨译本中人名翻译的方法
《红楼梦》版本很多, 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高鹗续写的版本。小说中400多个人物每个都有血有肉、如立纸上。作者花费心力为他们命名, 每个名字都有其艺术特色。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就是这一版本。
曹雪芹文学修养深厚并精通书画、篆刻、医学、烹饪和建筑, 这使他全面而生动的描绘出贾氏家族园林建筑、家具服饰、饮食习惯等各方面, 把一个显赫家族的日常生活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身临其境。
杨戴本采用了三种方法来处理人物的名称:音译、音译加注释、以及意译, 以期最大程度保留人名中的内涵。
首先, 音译是杨戴主要使用的方法。他们运用旧式拼音法以方便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识读。但由于其只保留了名字的发音, 隐含意义就不可避免的丢失了。其次, 小说直接指出隐含在部分人物中名字的含义, 比如甄士隐和贾雨村, 对此杨戴采取音译与注释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当名字第一次出现时它隐含的意义就被注释在该页底部。但这一方法只适用于少数, 对于含义并未明确说明的名字就不能采取这种方式, 不能由译者随便添加自己的理解。因此, 音译加注释虽然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却在书中使用很少。此外, 意译也是杨戴采用的方法之一。小说中有些人物从始至终都是以其身份地位称呼, 名字却并未出现, 比如“贾母”, “刘姥姥”, “赵姨娘”等。
二、人名翻译中的信息丢失
人物名称蕴含着丰富的信息, 包括人物的性格, 命运, 家族关系, 社会地位等, 这些是音译无法承载的。谐音在小说中随处可见, 尤其在人物的命名中。
甄英莲, 谐音“真应怜”, 暗示她的命运。她是乡绅甄士隐的女儿, 本为富家小姐却连遭厄运。元宵之夜甄家仆人霍启 (“祸起”) 弄丢英莲, 从而引出了甄家一系列的祸事、开启了英莲的厄运, 使她沦为薛蟠的侍妾最终悲惨死去。而与她相比照的一个人物就是娇杏 (“侥幸”) 。她本是英莲的丫鬟却过上贵妇的生活。他们的姓名暗示了各自的命运和特征, 但音译之后的“Chen Ying-lien”、“Huo Chi”和“Chiao-hsin”对英语读者而言只是普通的人名, 没有任何特殊含义, 以上提到的种种信息就此丢失。另外, 单聘仁 (“善骗人”) 、卜固修 (“不顾羞”) 和詹光 (“沾光”) 全是贾政身边的幕僚, 他们的名字就代表了本性:阿谀奉承, 恬不知耻, 不学无术。作者通过他们的名字表达出对于这类人的不齿;宝玉的四个姐妹, 元春, 迎春, 探春, 惜春的名字放在一起是“原应叹息”。她们出身显赫却都逃不过命运的捉弄。作者以隐晦的方式表达对其命运的叹息。这深藏在名字中并带有中国传统文字游戏色彩的隐义, 但音译后不可能传达作者的良苦用心。
中国传统文化中, 家族同辈分的人名中会使用同一个字, 小说中的贾氏家族就体现了这个传统。贾家第一代名字是三个字, 中间都有“代”字;第二代是两个字, 名字中都有一个同样的偏旁“攵”;第三代名字则都与玉有关, 如贾琏、贾珍、贾珠和贾宝玉。宝玉的名字与同辈人相比特殊也隐含着他与同辈人的大不同以及作者对这个人物特殊的设置。第四代人名字皆以草木为名, 贾兰名字的设置便与宝玉一样也表明他与同辈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对读者而言, 要记住这纷繁复杂的名字已属不易, 何况要他们区分出他们之间复杂的家族关系!
随着姓名中家族信息的丢失, 文中某些段落的细节就无法为读者体会。如第十三章中, 描写秦可卿葬礼的一节安排了贾家四代人整个家族人物的集体出现, 但在杨译本中, 这段译文则是旧式拼音法人名的展示。人物辈分区别不清晰, 读者所能体会的就是贾家很多人参加了这个葬礼。另外一个例子出现在十九章。贾母率领全家人祈福, 贾蓉入寺后便找地方乘凉被贾珍怒呵。同时在场的其他几人也都为其威势所摄:“那贾芸、贾萍、贾芹等听见了, 不但他们慌了, 亦且连贾琏、贾璜、贾琼等也都忙了, 一个一个从墙根下慢慢的溜上来。”[1]P179杨译本中的译文是:“This had struck fear into Chia Yun, Chia Chin and Chia Ping;and even Chia Huang, Chia Pien and Chia Yuan promptly put on their caps and one by one edged forward from the shade at the foot the wall.”[2]P425读者会不知道此处为何要用“even”, 因为他们无法从文字中了解人物关系。从名字中的玉字旁可以看出贾琏, 贾璜, 贾琼, 与贾珍是同辈人。按常理他们是不应惧怕贾珍的, 所以他们也惊慌作者才用了“亦且”, 也就是英语中的“even”来表现贾珍动怒时的场面甚至让身为同辈人的贾琏等惊慌。
此外, 贾家有几位起重要作用的大丫头和仆人。他们的名字大都是各自的主人起的, 她们名字风格迥异, 也从侧面反映出主人自身的性格、学识和品味。宝玉感情丰富, 他喜欢精致的事物文学造诣也很高, 所以他身边的丫头名字都很雅致, 如袭人、晴雯、麝月等。袭人的名字甚至就直接来自于陆游的《村句书喜》。而王熙凤仆人的名字则是平儿、丰儿、旺儿, 表现出王熙凤的世俗, 也表现出作为管家女人的她对家族兴旺平安的期望。贾家四姐妹的贴身丫头抱琴、司棋、待书、入画分别代表了四姐妹的兴趣爱好, 琴棋书画也反映出四姐妹的才学和修养。但音译后无非就是没有任何特殊含义的称呼代号而已, 其他含义如人物命运、性格特点、主仆关系和作者对人物的情感等是读者所不能体会的。这也就是音译造成的人物姓名中的信息丢失。但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可以尽量减少这种损失。
例如, 第一章中开篇第一段明确指出甄士隐名字的深义。杨译本在译文段落所在页面下方为“Chen Shih-yin”加了一个注释:Homophone for“true facts concealed”.[2]P1他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了贾雨村的名字。这种音译加注释基本保留了名字中包含的信息, 但并不是没有信息的丢失。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名字文雅有深意, 表明两人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另外, 甄士隐的名字也隐含着日后归隐的暗示, 这些信息作者并未在注释中说明。中文读者可以自己体会出这样的深意, 而对于英语读者, 这些信息就不复存在了。
小说第五章《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用十四首偈语诗, 预言了十五个人物的命运, 是解读全书的重要章节。然而蕴含在诗中的深意在翻译成英语后消失殆尽。这一章的翻译信息丢失最为严重, 势必影响读者对全书的理解, 从而降低小说自身的魅力。
例如, 第一首诗暗指晴雯, 诗中写道:“霁月难逢, 彩云易散。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1]P28这首诗第一句“霁月”和“彩云”就暗指晴雯的名字, 让读者明白她心比天高, 身为下贱, 不幸早亡的命运。杨译本中译文是:“A clear moon is rarely met with./Brigh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H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Bu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Her charm and wit give rise to jealousy./Her early death is caused by a calumny, /In vain her loving master’s grief must be.”[2]P74这样一首诗只能让读者无比迷惑。音译后的“Chin-wen”只是两个音节, 很难和“clear moon”与“bright clouds”产生联系。因此读者就不能读出这首诗对晴雯命运的预言。这样诗中的信息就在翻译之后消失了。还有一首诗关于英莲, 也就是香菱:“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1]P29其英文译本中, 荷花为lotus, 两地生孤木译为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诗中的“荷花一茎香”指的就是香菱, 而“两地生孤木”则是一个字谜, 暗指“桂”字, 也就是金桂, 这里指出香菱最后的悲惨命运与金桂有关。由于读者无法将lotus和a lonely tree in two soils与Ying-lien和Chin-kuei联系起来, 就无法读出这首诗与二人命运的关系。
如上所述, 《红楼梦》人名的翻译过程有很多信息丢失, 而造成这些信息丢失的重要原因就是中英文化的差异, 很多重要信息不可避免的在翻译过程中消失, 人名翻译中的信息丢失就是一个典型。这种信息丢失必然会影响到英语读者对于这本小说的理解和鉴赏。因此作为一个英语学习者和翻译工作者,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鄂:《红楼梦》, 黄山书社, 1994年。
[2]Tsao Hsuen-chin and Kao Hgo, translated by Yang Hsien-yiand Gladys Yang.A Dream of Red Mansion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94.
[3]Bassnet, Susan.Translation Studi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4]胡文彬:《红楼梦在国外》, 中华书局, 1993年。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篇3
关键词 双关语 平行研究 平行文本 《红楼梦》人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曹雪芹在其所著的《红楼梦》中,对个中人物赋予了颇有深意的姓名,即使是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中国读者,也不是读过一次就能完全领会得了的,这大概也是“红学”至今仍旧蓬勃发展的一个原因。
曹先生可谓将双关语运用到了极致,这种信手拈来的娴熟在让人拍案叫绝的同时,也给《红楼梦》的英译造成了不可避免的遗憾,应该说,在遥远的大洋彼岸,无论是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还是 The Story of the Stone,都无法在所谓的“红楼梦舞曲”的规则下从容起舞,其中,人名双关语的翻译便是一个不算小的障碍。本文从平行研究角度,对《红楼梦》人名双关语的英译进行初步探析。
双关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及文化现象,广泛存在于英汉语中。而说起“平行研究”这一概念,其属于比较文学美国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之一。通俗地说,平行研究是把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民族文化,在主题、题材、文体、情节、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学内部的诸多方面实际存在的类同和差异作为研究重点。而在本文中,笔者拟将《闪灵》(Shining,史蒂芬·金著)、《红字》(The Scarlet,霍桑著)作为平行文本,通过与《红楼梦》人名双关语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开辟其英译策略。
1 REDRUM 与 回文句
“REDRUM”一词出现在《闪灵》中。小男孩丹尼在酒店期间,不断看到奇异的幻觉,然后便在母亲的房间门口写下含义不明的“REDRUM”一词。其实,这个词并不是英文单词,所以温迪(丹尼的妈妈)看了之后也不明白;后来,在丹尼大叫“REDRUM”时,正值失去理智的杰克(丹尼的爸爸)拿起斧头砍向妻子的房门,温迪从镜子中看到丹尼写下的“REDRUM”,反过来竟然是“MURDER”(谋杀)!(注:REDRUM 的音标为 [redr m],若换做中文,即使知晓字的含义,也未必会读,原因在于,英语是字母文字,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只要懂得 48 个音标,基本上便可读出单词,而汉语是由偏旁部首合成的象形文字,会写未必会念。)
而在《红楼梦》十二釵的判词中,针对林黛玉的,便有一句: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其中的“玉带林”若反过来,恰好是林黛玉。因此,在翻译《红楼梦》中人物姓名时可适当运用“回文”的翻译策略,既很好地应用了英语词汇易于灵活创造这一点优势,又能够巧妙含蓄地将《红楼梦》人名的内涵通过游戏这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2 《红字》中的“拆白道字”
将一个字拆成一句话,这便是中国“拆白道字”的意思。在清代钱彩在《说岳全传》中,有此一段故事:那岳爷心中有事,睡在床上,不觉心神恍惚。起身开门一望,但见一片荒郊,蒙陇月色,阴气袭人。走向前去,只见两只黑犬,对面蹲着讲话。
这即是拆白道字的一个精彩例子:两犬对言,影射的是一个“狱”字,便是暗指岳王爷日后入狱,命丧风波亭。
而在霍桑的《红字》中,同样可以找到与之相同的地方。其男主人公亚瑟· 丁梅斯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神学家,如果把他的姓氏 Arthur 与名字 Dimmesadale 的首字母 A 和 D 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两个字母 AD 正好是 Adltery(通奸罪)的两个首字母。这也就是预示丁梅斯代将会是一个犯了通奸罪的人。
另外,对于《红楼梦》中的贾府“四春”,元春、迎春、探春与惜春,其寓意“原应叹息”我们都是明了的。因此,或许我们可以依照上述这种拆白字的方式定义“四春”的英文姓名,其中“春”字可遵循粤语的发音 chuen(因许多汉语文化词均依照粤语规则音译为英语,如 tea、coolie、及 tofu 等等,这里作如此处理,既保留了汉语风韵,又能够最大程度地贴合英语构词形态),依次为 Sychuen、Ilychuen、Gychuen 及 Hychuen,如此一来,四人名字的首字母组合到一起,即为“SIGH”,叹息之意。
3 《红字》中的谐音双关语
双关语可分为两种,一为语义双关语(上文即为此种类型),一为谐音双关语,对于这一种双关语,霍桑在其作品《红字》中亦有相关示例。
《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年轻懵懂时嫁给了嫁给了年老体衰、畸形阴郁的奇林沃斯,而后与激情澎湃的牧师丁梅斯代偷食禁果,产下珠儿。从她的名字 Hester Prynne 的构思中可以发现,其中 Hester 是 Haste 的谐音词,Haste 意味着草率、轻浮,而 Prynne,则与 Prurient(渴望的、肉欲的)发音相近。再者,请看Roger Chillingworth(罗杰·齐林沃斯),这个人的道德素质实在不敢恭维,而他的名字 Roger,则与 Rogue(无赖、恶棍)发音相近。
而在《红楼梦》中,那个贾雨村心仪的丫鬟娇杏姑娘,可谓真的是“侥幸”之至,但曹先生却赋予其“娇杏”二字,既衬托出了女子的年少妩媚,亦对其命运作出暗指。而那个抱了甄英莲去看社火花灯,最后致其走失的霍启,其姓名同样别有深意:霍启,即祸起之意。可见中国人对于姓名双关语,总不会像欧美国家那般大张旗鼓地写出来,我们总是喜欢含蓄一些。而霍克斯先生则直接地将霍启译为“Calamity”,其实哪个人能够称自己为“灾祸”呢?即使是阴险奸诈的明朝大宦官李进忠,也要给自己取个光明磊落的好名字“魏忠贤”。故我们或许可以仿效英语谐音词那样,称霍启“Caramidy”,娇杏“Forcheen”。
4 总结
通过上述对平行文本中双关语的分析比较,再结合《红楼梦》中的人名双关语,我们可以发现,英汉人名文化中仍旧有许多共同点。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因英汉语言构词差异,很多有趣的双关语依旧无法在两种语系中完好地转译,如《搜神记之二五三》中,写道:“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禄也。”而丁往道教授也只能按照字面翻译成:“loss” and “rice”form the word “salary”。英语读者难免会生出疑惑,为什么“大米”加上“失去”就成了“薪水”呢?
语言学家萨佩尔说过,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的一些审美因素,如语音、节奏、象征及形态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
因此,我们能够做的,应该是通过将语言文字与本民族的民俗、传统联系在一起进行考证研究,将英汉语言文化中的共同点无限放大,以便尽可能地为这种语言游戏提供更好的、更有效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潘文国.从英汉语“嵌字诗”说起——谈文字游戏对语言对比研究的意义[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3.3(4).
[2] 王玲.《红字》中的人名寓意解析[J].时代文学,2010(1).
[3] 陈煜.谐音文化与言语交际[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4(4):123-124,127.
[4] 杨仕章.论谐音及其功能[J].中国俄语教学,1998(3):30-35.
[5] 李华.言语谐音现象初探[J].深圳大学学报,2002(4):110-114.
[6] 李晋荃,王希杰.谐音:从修辞到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3):100-106.
[7] 黄雷.中英文广告“双关”修辞法探析[J].西江大学学报,2000(1): 56-59,69.
[8] 戚晓杰.谈网络语言的谐音表义[J].修辞学习,2002(3):21.
人名中的信仰文化及其衍变探析 篇4
人名中的信仰文化及其衍变探析
人名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符号,蕴涵着各个社会时代多方面的思想文化,包括观念、道德、情感、信仰等.其中,人名中的信仰文化表现为人名灵物信仰、人名神力信仰、及其它信仰,如动植物信仰、自然力信仰、祖灵信仰等.由于这些信仰存在一定的`衍生关系,就依次称之为人名的原生态信仰、人名的次生态信仰和人名的再生态信仰.至现在,这些信仰积淀在人名文化中并在人们的潜意识里遗留着,影响着人名文化的发展.
作 者:石裕勤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刊 名: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TAN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26(5) 分类号:G0 关键词:人名文化 人名灵物信仰 人名神力信仰<红楼梦>中的晴雯 篇5
<红楼梦>中的晴雯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这几句判词实际已写尽了晴雯的一生。“心比天高”,如笑指繁星所说:十岁的时候被赖大买去做丫头,是奴才的奴才,后来象礼物一般孝敬了贾母,但却没有一点奴性。她的爽直莽撞针对的是每一个人:宝玉、黛玉、袭人,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她实在不是一位好丫头,她从来没有摆正奴才的位置,即便要求宝玉爱自己,也是站在“人”这一个同样对等的高度上,不是奴颜卑膝,也没有温柔和顺,再用黛玉所说的便是“我为的是我的心”。为了自己的心而活着的人,在现在也没法不让人感动的,我们难道一定要对着这颗高贵的灵魂指责她:你只是个奴才?身为下贱是她无法改变的命运,但我们已经看到了弱小如晴雯是怎样为这不公平的命而抗挣,她不愿服侍宝玉洗澡,她也看不惯别人的鬼鬼遂遂,她如此珍爱自己清白的女儿身,果真使最明白女儿的宝玉另眼相看,由亲昵而升为心爱。看宝玉挨打支走袭人却让晴雯送手绢,我们已经明白晴雯与宝玉更贴心了。
“风流灵巧招人怨”是晴雯的又一大罪状,晴雯的灵巧确实给她惹了不了麻烦,对于她暴炭一样的性子,有如平儿般的人物知道体贴,能够理解,有如宝玉一样的主人知道敬重,多方维护。也有因挨打受骂吃了亏的,难免要背后下蛆。看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的一番话便知。她告晴雯,无非是说她掐尖要强。但王夫人触动的心思却是“长得几分象林妹妹”的晴雯清狂太过,一口咬定她是妖精,再怀疑她并芳官四儿等人私情蜜意,勾引宝玉无所不为。真正引来王夫人雷霆之怒的并非是晴雯的懒,也非晴雯爱打骂小丫头,却是她长得过于好了,不象袭人“笨笨的”讨王夫人欢心。
若果然是因为晴雯的懒或是烈而将其赶出大观园,我们便没必要在这里费神劳心,牵肠挂肚,但却因“长得太好”,担了“狐狸精”的罪名儿,象晴雯那样清白而心高气傲的女孩儿,她又怎么能活下去?晴雯临死叫的是娘,她有多少的冤屈要对自己的母亲讲?女孩子看得比生命更重的名声被可憎的封建卫道士如此糟蹋,而晴雯却连辩解的机会也没有。也许,她想到只有自己的亲娘或者能够安慰她,也许,她想对母亲哭诉自己的清白,或者她想问问,当初为什么不把自己生得丑一些?
王夫人一一检示过怡红院的丫头,凡不顺眼的都赶了出去,然后,她到贾母处讲的却是晴雯得了“女儿痨”,她不敢说晴雯有什么行为不端处,是因为知道贾母将晴雯放在怡红院的道理,贾母信得过晴雯的清白,贾母本有让晴雯成为宝玉小妾的.意思,如此一来,贾母虽着实惋惜一回,也是没有法子了。而我在这里,又难免因为王夫人的阴暗心理而感到心寒不已,晴雯长得有几分象黛玉,贾府均知,她如此鲜明地表示对晴雯的厌恶,那难道不是婉转地表明了她对黛玉的态度,她对贾母给了宝玉的晴雯如此之狠,自然也希望贾母明白她不愿意黛玉成为儿媳吧。
晴雯无异是曹雪琴最最钟爱的人物之一,但看那字字珠玑句句血泪的《芙蓉耒》就知道了。可是在浩瀚如海的《红楼梦研究》文章中却很少有评论文章专门写晴雯的,原因是什么就不知道了。
曹雪琴在《红楼梦》中没有正面描述晴雯的美丽,但是读者都知道晴雯的美丽出众,是因为曹雪琴用铺垫渲染的手法,让一些反感晴雯的人从口中说出来,这就使得晴雯的美丽更加突兀。
晴雯早在第五回就轻描淡写的出场了,是说贾宝玉在秦可卿的卧室睡觉,有四位丫鬟服侍他,其中有晴雯。然而第一次描述晴雯的长相,就到了七十四回,是出自最恨晴雯的王善保家的口中,她向王夫人进谗言:“………宝玉屋里的晴雯,杖着她生的模样比人标致些……”,至于如何标致,王夫人听了王善保家的话之后就想起来了,是“水蛇腰,削肩膀”,这个“水蛇腰削肩膀”就是那个时代美丽女性的标准体形,在王夫人把病重的晴雯叫到眼前的时侯,在王夫人的眼中,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晴雯是个“美人”“病西施”,晴雯的美丽不言而喻,是荣府上下一致承认的。
晴雯聪明智慧高傲泼辣,深得宝玉的重用和赏识。可以说在怡红院的大丫鬟中,宝玉尊重的是袭人、信任的是麝月、喜爱的是晴雯。凡是他和黛玉私下传情的事情,都是差遣晴雯去办理,晴雯也深深理解宝黛的感情,传话送物爽朗飒利。象宝玉病中惦念黛玉,给黛玉送旧手帕,就不能让袭人等发现而偷偷的让晴雯送去。
晴雯机敏而又尖刻,高傲而又善妒、不媚上但是对下严酷。对袭人被王夫人暗许做宝玉的妾,虽然作者没有明述晴雯的嫉妒,但是从晴雯的话里话外却能够明显看出来她的羡慕和嫉妒。晴雯敢爱敢恨敢说敢骂,快言快语,有的话语不用作者介绍,读者就知道是出自晴雯之口,在她跌了扇子而顶撞宝玉的时侯,袭人劝解,晴雯就连讽带刺回敬了袭人:“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服侍爷的,我们原没服侍过,因为你服侍的好,昨儿才挨了窝心脚。”“哎哟!这屋里单你一个人记挂着他,我们都是白闲着混饭吃的?”不一而足。
有些事情也只有晴雯敢于做出来,比如撕扇子做千金一笑,比如病中勇补孔雀裘。比如冬天的夜晚穿着单衣吓唬人,一个顽皮、灵巧、任性的美的形象确实赢得了许许多多读者的怜爱。
晴雯在大观园中的所作所为是光明磊落的,她虽然和宝玉情投意合但却不会象袭人那样“鬼鬼祟祟”的有肌肤之亲,虽然无依无靠家境贫寒却不会象别的小丫头那样偷偷摸摸,她看不起那些狗杖人势欺负奴才的奴才,在抄检大观园的一幕里,晴雯的言行象一颗瞬间升起的绚烂的流星,刹那间照亮了大观园那黑漆漆的夜晚。
红楼梦中的诗词 篇6
1.《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2.《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3.《访菊》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枝头。
4.《对菊》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5.《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6.《西江月》
汉苑零星有限,隋堤点缀无穷。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篇7
关键词:《红楼梦》,概念隐喻,人名,文化语境,文学语境
《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而隐喻正是其成就的关键。霍克斯和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为其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学术资源, 产生了许多相关论文。然而这些论文很少涉及到“隐喻”、“隐语”的翻译问题, 且一般是从修辞观或语言层面进行探讨, 并未涉及作者的创作思维、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人物形象, 因而不能从根本上阐述隐喻翻译中理解与表达的矛盾。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这种认识促使隐喻研究开始从修辞观转向认知观。Lakoff提出的“概念隐喻” (conceptual metaphor) 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带来了许多新的启示。从这种隐喻理论出发, 隐喻不仅是《红楼梦》文学作品的理论艺术, 也是作者独特的创作思维表现。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该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
1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首先由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 它强调的是发生在人类思维层面的隐喻, 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 (mapping) 。其中具体的概念域被称为源域 (source domain) , 而抽象的概念域就是目标域 (target domain) 。源域和目标域是隐喻的两个组成部分, 目标域通过源域得以理解。例如在“人生是舞台”这个隐喻中, “人生”是目标域, “舞台”是源域, “人生”为抽象概念, “舞台”为具体概念, 目标域“人生”通过源域“舞台”得以理解。
概念隐喻的语言实现包括单词、短语、句子。例如,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宝玉又想起邢袖烟已择了夫婿一事, ……不过二年, 便是“绿叶成荫子满枝”了……这里“绿叶成荫子满枝”表达“生命是植物”这一概念隐喻, 用自然界树木的生长、开花、结果来比喻人类成熟、结婚、繁衍的生命历程, 形象地传达了宝玉关于人生的情感和理念。
2 概念隐喻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概念隐喻基于民族文化认知体验而产生, 其表达是日常语言的基本部分。因此其翻译活动受到社会、民族文化、文学传统等因素影响, 涉及到译者的认知能力、文化价值取向、审美取向等方面。
隐喻翻译明显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尽管译者与作者生活的民族文化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中不同, 但隐喻移植偶尔也是可能的, 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有相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 概念隐喻也可能类似。例如:“水”是英汉两个民族都熟悉的事物, 感知体验相似, 这就使隐喻“爱情是水”可以移植为英文“Love is water”, 因此“柔情似水”可译为“tender and soft as water”, 译语读者能够毫无障碍接受。但以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认知体验必然存在多方面的差异, 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及文化之间会有一些隐喻难以移植或转换。例如, 汉语文化中, “紫鹃”象征“执着、忠贞”, 而英语文化中却指“戴绿帽子者”,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不得不让Hawkes将黛玉的忠仆“紫鹃”译成“夜鹰” (Nightingale) 。
文学语境是影响隐喻翻译的另一个因素。认知语言学总是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处理文本。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因此是文本不可或缺的成分;而作品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思想, 通常会运用更多的隐喻。因此上下文语境和文学语境在进行隐喻翻译时必须考察的因素。此外,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 其个性化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文本的理解与表达。
3《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研究
3.1《红楼梦》人名隐喻
《红楼梦》人物命名方法有四种:其一, 谐音法。例如“甄英莲”—真应怜, 意即她一生遭际实在可怜。其二, 用典法。小说中主要人物贾宝玉及金陵十二钗之名大多取自诗词名典。例如贾宝玉之名见之于 (唐) 岑参《送张子尉南海》:“此乡多宝玉, 慎莫厌清贫”。其三, 职业命名法。例如:抱琴、司棋、待书、入画, “琴棋书画”, 贾府四位小姐的侍女与侍奉的主人身份、喜好相关。其四, 盖棺定论法。作者根据一定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各个人物在故事中的行为表现, 评价性地赋予其“溢号”, 例如:敏探春、贤宝钗、情哥哥、痴女儿、冷郎君、贤袭人、勇晴雯、俏平儿, 等等。总而言之, 《红楼梦》的人名不但具有称谓功能, 更多的是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能更好地体现作品的主题、反映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特点。
3.2《红楼梦》人名隐喻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红楼梦》人名隐喻是艺术创造, 也是汉语文化语境下的产物, 具体表现为:1) “姓氏”反映了家族文化与社会等级制。“护官符”形象地反映了清朝姓氏“门第”观念及社会等级制的新内容。2) 基本反映了阴阳和谐这一哲学理念。《红楼梦》女性人名大多体现阴柔之美。3) 以“字号”表达人生志向、兴趣爱好或性格特征。例如, 贾府大家长贾政字“存周”, 他正是格守“周礼”的封建卫道士形象。
要研究《红楼梦》的人名隐喻必须要考察人名隐喻的文学语境。所谓文学语境指的是作品的主题、作品人物形象、作者审美倾向和写作风格, 以及作品所遵循的文学传统等。人名隐喻的存在就是服务这些因素, 也只有在这些因素下才能发挥作用。离开了《红楼梦》, 人名隐喻将无从解读。反过来, 没有人名隐喻, 《红楼梦》的人物形象也不会那么个性鲜明, 主题也不会那么突出, 小说的艺术成就也会因此明显降低。
3.3 概念隐喻视角下《红楼梦》人名隐喻英译
霍克斯译本兼用音译法和意译法, 并根据人物的阶级地位来划分音译和意译人群。霍克斯采用音译法, 而且是汉语拼音系统, 来翻译社会地位高的人物 (主子阶层) , 以及具有人身自由的人物的人名。例如:Bao Yu, Bao Chai, Dai Yu, Tan Chun, 等等。而丫环、小厮以及和尚、尼姑、艺人等都采用了意译法。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在翻译人名隐喻的过程中, 有时交织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会发生冲突。例如, “霍启”被霍克斯译为“Calamity” (灾祸) , 这一译法从文学语境的角度来看无可指摘, 而从文化语境来看的话则不可取, 因为中国封建家庭的主人通常给家奴取名都是“吉祥”“如意”等吉利的名字, 绝不会取“灾祸”这种不吉不利之名的。
因此, 译者在这种语境相互冲突时应当慎之又慎。当译文与文化语境明显相悖时, 应当采取音译加注的方式进行翻译。如上例中, 为了保持原人名的寓意, 最好加上注解, 虽然繁琐, 因类似极端例子数目较少, 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3.1 音译之失
音译首先使美学效果丧失。《红楼梦》主要人物的姓名字号有着独特的审美效果。而霍克斯对该群体主要采取了音译法, 仅表现了基本的称谓功能。例如林黛玉的名与字, 即“黛”与“颦”, 有着内在照应关系, 霍克斯分别音译为Dai Yu、意译为Frowner, 名与字内在的对应关系很明显已经不存在了, 名字中包含的文学意蕴也丢失了。另外, 《红楼梦》人名隐喻的一大特色就是谐音人名, 其不仅体现了该人物群体的个体形象以及性格特征, 而且还蕴含着作者的爱憎以及是非观。霍克斯对该群体人名都采用音译, 没有加上注解, 如此一来, 英语读者无从领略奥妙所在, 人名隐喻的含义与作用因此也丧失了。
3.3.2 意译之得
霍克斯对“美谥”的翻译基本上采用了意译法, 其意译有两种方式:语义对应的意译法和语义转换加情节补偿。这两种方式都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浪荡子”和“勇晴雯”都采取了语义对应方式, 分别译成“a flirt”和“brave Skybright”, 契合具体的人物形象。霍克斯还根据章回题目相应的故事情节对“美谥”的译文进行了信息补偿。另外, 霍克斯还根据人物职业、身份等运用了不同的意译系统, 比如和尚、尼姑的名字采用拉丁语、希腊语翻译, 僧、道之名使用英语、意大利语和梵语翻译, 而用法语词翻译“红楼十二艺人”的艺名。这种意译系统能够更好地区别人物的社会地位高低,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语境的制约, 更好地保留了本土文化, 再现了原作的语言特色, 同时有助于传达人名隐喻的文学信息。
4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人名隐喻的英译进行探讨, 通过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两个方面分析霍克斯译本人名隐喻的英译, 评析翻译结果的优劣得失。《红楼梦》人名的成功翻译需要兼顾普遍的文化语境和特定的文学语境。谐音人名可以音译, 但应加注解;或者选择语义对应的意译, 以实现再现人名隐喻的目的。意译法需兼顾上述文化语境与文学语境, 译者在以上两种因素发生冲突时应当慎重取舍, 以期最大程度避免误导读者, 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的基本文化和文学主题。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s[M].MA:The MIT Press, 1985.
[2]Fauconnier 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2003.
[4]曹雪芹.脂胭斋全评《石头记》 (上、下册) [M].霍国玲, 柴军, 校勘.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
[5]曹雪芹, 高鹗.红楼梦 (上、下册)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
[6]陈道明.隐喻与翻译:认知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9) .
[7]陈国华《.红楼梦》和《石头记》:版本和英译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6) .
[8]完颜绍元.中国姓名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9]林克雄《.红楼梦》人名翻译艺术欣赏[J].天津外国语学报, 2000 (1) .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 篇8
关键词: 归化; 异化;霍克斯;《红楼梦》;人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19-01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红楼梦》的全译本,也就是当今最为出名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版和霍克斯、敏福德版。翻译过程中,霍克斯和约翰·敏福德采取主要人物音译,次要人物意译的翻译策略。但翻译实质为一种跨文化进行的交际行为,其主要目的在于让目的语读者接受,并将原语的文化传播出去,如只注重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而放弃原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势必会对作品造成一定的误解,本文基于此,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霍克斯版人名的翻译进行赏析,以探究其人名翻译的得与失。
二、实例分析
(一)异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针对主要人物一律运用音译法进行翻译。音译法是根据发音来翻译的方法,主要用于专有名词的翻译,而人名属于专有名词。因音译法,体现汉字的发音特点和汉人的命名惯例,故属于异化翻译策略的实际运用。霍译本的音译采取了《汉语拼音方案》。下表1展示了霍译本中对于各人名的翻译及人名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或人物身份.
表1
这主要是从异化的角度出发,把《红楼梦》中的文化因素尽可能多的保留下来,并传递给目的语读者,让目的语读者了解到该人物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中的角色,这样的翻译策略有助于在目的语读者心目中树立书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所以要比单纯地直译要好得多。此外,这种翻译方法更为简便直接,在客观上为西方引进了中国独有的姓名文化,并保留了原语言的语音形式。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翻译只保留了“形似”,丢了“神似”。曹雪芹在为《红楼梦》中某些人物的命名时,精心设计了其名中隐含的深刻寓意。如表1所示:甄士隐(真事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等等,都是利用谐音“因事命名”,或暗示人物的品行、命运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下:
例如贾家四姐妹:元春、迎春、探春和惜春的翻译,霍克斯采用音译法,西方的读者看了很难会联想到他们的命运如何。而作者曹雪芹在对这四位人物命名时,可是煞费苦心,将她们的命运蕴含其中:元春得春气之光,占尽春光,故有椒房之贵,但是春光易逝,春光一旦消逝就意味着离秋冬不远了,既有个人命运的预示,又有家族败落的暗喻;迎春当春花木,迎其气而开,过其时则谢,其性类木,故书中称其为“二木头”;探春是有春则赏,无春则探,不肯虚掷春光,故其敢做敢为;惜春意为辜负春光,青灯古佛伴其一生。而她们四人名字连在一起则是:“原应叹息”。但经过霍克斯的英译,这种蕴含其中的意味便完全消失,在英译本中并未体现出来,目的语读者也无法领略到作者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红楼梦》的这种“含义双关”特色完全被抹杀。
(二)归化策略在人名翻译中的运用
霍克斯版本中對贾府大部分的奴仆名字的翻译,主要从归化角度出发,采取意译法来进行翻译。这些奴仆主要是指宝玉、黛玉等人的丫鬟仆役。如:袭人、鸳鸯等。
丫鬟奴仆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从其象征含义出发,即采取补偿法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使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他们名字的英译对他们的性格特征有个大致的了解。如:金钏译作Golden,含义为金色的;玉钏译作Silver,含义为银色的,而Golden和Silver构成对应,也正好对应了其姐妹关系;晴雯翻译为Skybright,含义为晴朗的天空;平儿是王熙风的丫鬟,也是性格极为强悍的王熙风的得力助手,所以,霍氏将其译作Patience意为耐心;袭人跟随宝玉朝夕不离,不露声色,控制宝玉,打击异己,以求一成,但她平时温柔和顺,似桂如兰,有一种香气袭人的感觉,所以用Aroma一词来表示。
对于这些人物,作者曹雪芹通过谐音为他们命名,即隐名于音,由音思意,从而暗示其对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或是他们的命运结局。霍克斯对其翻译过程中,主要从人物的性格特点着手,翻译名字,运用人物名字向读者传达出一定的信息。
三、结论
因为《红楼梦》中人物繁多,而且名字中往往又蕴涵了特定的意义,因此,尽管霍克斯在翻译中采取了音译加意译的灵活翻译策略,但仍会有一些遗憾:对于主要人物音译。我们知道这种翻译是有助于将原汁原味的作品传播到西方,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的了解中国的文化。但是因为是直接的音译,对于那些不甚了解中国汉字拼音的目的语读者来说,这是很难理解的。对于丫鬟仆役名字的翻译,霍克斯主要采用了意译策略,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来翻译名字,但这种翻译过于泛化,缩小了目的语所承载的原语语言文化信息量,阻碍了原语言与目的语在文化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使读者无法全面理解原文含义,且使原语言的幽雅韵味全无。
红楼梦中的认识文化 篇9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著,更是一部反映明清时代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中描绘的珍馐异馔五光十色,其中点心、饮品小食和主食类有三十六种,肴馔有五十八种,不仅包括众多的贵族家庭日常生活饮食,而且还有一些典雅风致、特殊肴馔的饮食用膳。下面择其有代表性的饮食介绍一二,以窥大观园贵族生活于一斑。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前后,正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发展到了鼎盛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的饮食业在清代的“康乾盛世”出现了极大的繁荣景象。大城市的酒店、茶楼和点心铺鳞次栉比,市招繁多,北销南运的小商摊贩人来客往,蜂攒蚁聚,形成了风味殊异、各具特色的不同流派的饮食文化。这些花样繁多、琳琅满目的肴馔可分为京菜、川菜、苏菜、粤菜、鲁茶、湘菜、闽菜、徽菜。糕点则分为苏式、广式、闽式、潮式、徽式和京式。《红楼梦》中的饮食谱正是汲取了民间奇巧的肴馔和上膳御厨的烹饪方法,而形成的南北兼杂,别具风格特色的《红楼梦》饮食文化。这种独特新颖、绚丽多姿的贵族家庭饮食生活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并且占有其特殊的地位位。一点心
枣泥馅山药糕(可卿)昨日老太太赏的那枣泥馅的山药糕,我倒吃了两块。[第十一回] 作为滋补,食疗的点心是《红楼梦》饮食的一大特色。大凡是贵族家庭中食用的点心不仅好吃、香甜适口,而且还要具有对身体营养有益的特点才行。枣泥馅山药糕就是属于这类有营养补益作用的北方点心。《清稗类抄·饮食》谈其制法为,以山药粉、粳米粉、白糖研和,夹枣泥馅蒸之,即是枣泥馅山药糕。
桂花糖蒸新栗粉糕 袭人听说,便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又那一个,是一碟子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第三十七回] 这是一种具有苏杭地方特色的传统名点。杭州古时就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著称。桂花糖蒸新栗粉糕正是用西湖藕粉作羹,调入糖烧鲜栗子粉,撒入桂花蒸制而成。成品色彩悦目,桂花芬芳,清甜适口。
小面果 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每个盒内两样,……那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第四十一回] 面果也叫巧果,是北方人民喜食的传统点心之一。制作方法也较简单,用面团塑出各种花草、水果、动物的形态,然后用油炸制而成。《红楼梦》描写面果的精巧是:“刘姥姥因见那小面果子都玲珑剔透,便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笑道:„我们那里最巧的姐儿们也不能铰出这么个纸的来。我又爱吃又舍不得吃,包些家去给他们做花样子去倒好。”‟从曹雪芹的这些描写中,我们真不禁为这精巧奇美的小点心而拍案叫绝。
奶油松瓤卷酥 只见柳家的果遣了人送了一个盒子来,小燕接着揭开,……还有一碟四个奶油松瓤卷酥。[第六十二回] 奶油松瓤卷酥是用奶油和面,加上松子为瓤的果馅所烘烤而制成的酥饼。这是典型的满族(旗人)传统点心。《红楼梦》中也简称“松子瓤”(第十九回:“[袭人]便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着送与宝玉。”);又称“松瓤鹅油卷”(第四十一回:“又端了两个小捧盒,揭开看时,……一样是松瓤鹅油卷。”);也称“鸡油卷儿”(第三十九回:“这个盒子里是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鸡油卷儿。”)。这后两样大概是用鹅油或鸡油和面制成的酥饼点心。大观园中所食卷酥点心更配以福、禄、寿的图案造型,以示吉利、富贵之意。
二、饮品小食
玫瑰卤子只拿那糖腌的玫瑰卤子和了吃,吃了半碗,又嫌吃絮了,不香甜。
[第三十四回] 玫瑰是蔷薇科直立落叶丛生灌木,以其艳丽的花朵和浓郁的香气为人们所喜爱。到了清代,玫瑰的栽培已经很盛行了。有诗云:“隙地生来千万枝,恰如红豆寄相思。玫瑰花放名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时。”玫瑰花的用途很广,花是酿酒、制糖、做酱、窨茶和制香精的原料。花及根都能人药,有理气、活血、收敛的作用。在我国民间早就有用玫瑰花加工为饮料的习俗。《红楼梦》中的玫瑰卤子就是一种上品饮料。《清稗类抄·饮食》中“玫瑰卤子”制法:将鲜玫瑰花去掉花蕊,把花瓣捣成膏状,后去涩汁,加入白糖腌制,瓷器收贮。饮用时随时冲之,清香四溢。
建莲红枣汤小丫头便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建莲红枣儿汤来,宝玉喝了两口。[第五十二回] 莲,学名荷,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呈淡红或白色,花谢后,花托形成莲蓬,内生果实,即莲子。莲藕被视为饮食珍品,有开胃健脾、滋补强身的功能,历来被誉为补品。建莲是福建建宁县产的莲实,加以红枣、冰糖,用适量清水炖烂,其味道清香爽口,风味别致。
三、肴馔
烧鹿肉 史湘云便悄和宝玉计较道:“有新鲜鹿肉,不如咱们要一块,自己拿了园里弄着,又玩又吃。”[第四十九回] 《红楼梦》中有关于鹿肉的吃法,宝玉:“我们烧着吃呢!”他们使用的工具是铁炉、铁叉、铁丝网等。[第四十九回]这段吃鹿肉的场景描写,从民俗史和饮食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是不可多得的生动记录。我国很早就有猎鹿、吃鹿肉的风尚。但是在各个朝代中,却只有清朝最讲究吃鹿肉;也可以说,讲究吃鹿肉是清代在饮食上较为特殊的社会风尚。这是和清代八旗、满旗的兴起发祥有着密切的关系。烧鹿肉就是烤鹿肉,确实是一味美馔,鹿肉烤在火上,焦香四溢,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火腿炖肘子(凤姐)“早起我说那一碗火腿炖肘子很烂,正好给妈妈吃。”[第十六回] 火腿炖肘子就是现在镇江、扬州一带的名肴炖金银蹄。制法是用火腿蹄膀(上腰峰)与鲜猪蹄膀(肘子)一起清炖,放在大缸中煨烂。上席时一对肘子盛一碗,就是所谓金银蹄。若再添以木耳、香蕈、茶笋,则味道绝佳矣。牛乳蒸羊羔 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第四十九回]
贾母在第四十九回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可惜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据此,这里可能是指羊胎。在清代,食动物胎仔的习俗风行,这道菜属于滋补食疗类的肴馔。
螃蟹 依前日的大螃蟹要几篓来,明日饭后请老太太、姨娘赏桂花。[第三十七回] 螃蟹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菜肴。我国食蟹已有几千年历史了,在周朝初年,蟹就成为贡品,被认为是名贵的菜肴了。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诗云:“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蟹斫雪劝加餐。”可见其味之鲜美了。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史湘云藕香榭做东道食蟹的场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菊花黄,螃蟹肥”,宝玉、黛玉等人将笼蒸清水大螃蟹“自己掰着吃香甜”,佐以姜醋,饮以热酒,持螯赏桂,吟诗作赋,确是人间风雅韵事。尤其是林黛玉的食蟹诗更堪称千古绝唱。诗:“铁甲长戈死未忘,堆盘色相喜先尝。蟹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千觞?对兹佳品酬佳节,桂拂清风菊带霜。
酱萝卜炸儿(柳家的)“又是什么面筋、酱萝卜炸儿,敢自倒换口味。”[第六十一回] 酱萝卜炸儿是扬州名食。自唐代以来,扬州珍馐异味,闻名于世。明清两代,漕运中心仍一直在扬州,这里市场繁荣,正如曹寅诗云:“广陵截漕船满河,广陵载酒车接轲。”淮扬风味的肴馔及饮食随漕运北上,更多地进入京城。《红楼梦》中的许多菜肴如火腿炖肘子、清蒸鸭子、油炸焦骨头、炸鹌鹑、酱萝卜炸儿等,都是具有扬州风味特色的。扬州素馔极精,酱萝卜炸儿正是体现出了“甜成适中、南北咸宜”的独特风味。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用了将近三分之一左右的篇幅,描述众多人物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就其规模而言,则有大宴、小宴、盛宴;就其时间而言,则有午宴、晚宴、夜宴;就其内容而言,则有生日宴、寿宴、冥寿宴、省亲宴、家宴、接风宴、诗宴、灯谜宴、合欢宴、梅花宴、海棠宴、螃蟹宴;就其节令而言,则有秋宴、端阳宴、元宵宴;就其设宴地方而言,则有芳园宴、太虚幻境宴、大观园宴、大厅宴、小厅宴、怡红院夜宴等等,令人闻而生津。据研究者统计,120回的《红楼梦》小说,描写到的食品多达186种。所有这些包括主食、点心、菜肴、调味品、饮料、果品、补品补食、外国食品、洗浴用品九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11种,食品10种,点心17种,菜肴原料31种,食品38种,调味品8种,饮料23种,果品30种,补品补食10种,外国食品7种,洗浴用品4种。这186种食品有的详写,有的略写,有的随文而出,有的精心安排,名目繁多,精妙绝伦。
红楼梦中的人物启示 篇10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是曹雪芹老先生对《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评语。她精明强干,高踞在贾府几百口人的管家宝座上,她极尽权术机变,残忍阴毒之能事。她的人品,恐怕大家都不敢恭维。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王熙凤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王熙凤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在许多评论中,就是“恨王熙凤,骂王熙凤,不见王熙凤想王熙凤”,人们既喜爱她、仰慕她,同时又痛恨她、憎恶她。但不管喜爱也罢,憎恶也罢,最终免不了还要佩服她。佩服她绝顶的聪明,佩服她卓越的才干,其中就包括她在大家庭中的管理才能。
一、从《红楼梦》中看王熙凤的管理才能
王熙凤的超群才干,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与施展。书中第十三回写到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贾珍想把秦可卿的丧事办得体面隆重,夫人又生了病,忙不过来,当他正为管理人员短缺的事发愁的时候,宝玉看出了他的心思,推荐王熙凤作为理事人,贾珍听了喜不自禁,立即去找王熙凤面谈,王熙凤也常叹未有舞台大展其才,双方一拍即合,招聘成功。贾珍授牌,也便是授权,下聘书。王熙凤很快进入角色,接管此事。在她把任务承担下来之后,第一步是“我须得先理出一个头绪来”,就是找出“问题点”来。王熙凤通过查询认为,宁府管理混乱的原因可归结五点:一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是事无专管,临期推委;三是财务混乱,滥支冒领;四是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是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五点“病症”,从管理角度讲,可谓总结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
王熙凤对宁国府进行了“管理诊断”,她一针见血地指出,宁国府在管理上存有五大弊病,针对这些弊病,王熙凤对宁国府实施了铁腕式管理。
首先,制定规矩,擒贼擒王。到了宁国府以后,王熙凤首先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制定游戏规则。王熙凤对来升媳妇道:“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理。”在这里,王熙凤使用的是类似现代管理的“火炉”原则———规则就像“火炉”一样,不管是谁碰上去都一样烫手,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然后,王熙凤要求管理者带头遵守规则严格管理,她对来升家的说道:“来升家的每日揽总查看,或有偷懒的,赌钱吃酒的,打架拌嘴的,立刻来回我,你有徇情,经我查出,三四辈子的老脸就顾不成了。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
其次,定岗定编,责任到人。为克服“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等管理弊病,王熙凤采取了“定岗定编,责任到人”的措施。王熙凤根据工作需要来定岗定编,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尤其是把做事与管物结合起来,把工作责任和经济责任结合起来,误了事要罚,丢了东西要赔。经过王熙凤的筹划,宁国府的管理果然面貌一新:某人管某处,某人领某物,开得十分清楚。诸如荒乱,推托,偷闲,窃取,无头绪等弊,次日一概都没有了。
再次,严明纪律,恩威并施。时间意识是王熙凤管理的一大特色。王熙凤一到宁国府就明确提出时间管理的要求,因此当王熙凤第一天“卯正二刻”正式到宁国府点卯,“那宁国府中婆娘媳妇闻得到齐”,她们的生物钟仿佛一下就被王熙凤调整过来了。王熙凤对宁国府的人说:“素日跟我的人,随身自有钟表,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横竖你们上房里也有时辰钟。”为了彻底扭转宁国府纪律涣散的颓凤,王熙凤每天亲自点名,狠抓劳动纪律。有一天,王熙凤按名查点,各项人数都已到齐,只有迎送亲客上的一人未到。即命传到,那人已张惶愧惧,百般求饶。王熙凤说道:“本来要饶你,只是我头一次宽了,下次人就难管,不如现开发的好。”登时放下脸来,喝命:“带出去,打二十板子!”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出去说与来升,革他一月银米!”这时人们才真正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当然,王熙凤十分谙熟恩威并施的管理之道,她一方面强调纪律,严格执法,同时也不忘让大家有个奔头,她鼓励大家说:“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应该说,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是相当成功的,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强势管理的经典案例。
王熙凤不仅有着精明的管理能力,此外,她在理财方面也有很大的建树。《红楼梦》第十三、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中,王熙凤在运用谋略进行家政管理时,系统地运用了一些较为严密的、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方法,集中体现了她严密的财务控制思想。
凤姐对荣宁二府的经济混乱状况早有洞悉,特别是对府中重复支取银钱情况早有想改变的主张。因而她改革了贾府的“旧例”,建立了新的“财务定额制度”——无论小姐、丫环,每月领月例,以“每个基层单位”为单位每房定额发放。有效地减少宁国府里无为的开支。当她知道宝玉环儿每年上学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人有八两银子的支出后,不禁怒从心来:“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免了。”对于府中丫头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的二两银钱,王熙凤也看出属于“学里的八两一样,重重叠叠”,主张废掉。由于建立了严格的定额控制制度,并遵照执行,宁国府里无为的开支大大减少,缓解了贾府因修建大观园后财务困窘的局面。
在协理宁国府时,凤姐对预算控制有深刻的诠释。她上任之初,便命丫环彩明订造账册“作好估计”,兼要家仆拿花名册来查看,以弄清家底。在发放实物时,也是“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这样一来,自然是“某人该管某处,某人该领某物,弄得十分清楚”。如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来领牌,先呈上“贴儿”,凤姐命丫环彩明念贴,听后便知其中有两项超支,掷回贴子并严加斥责。在这一控制流程中,“贴儿”无异于现代企业的“采购申请单”。同时由于所有的采购已有了彩明的预算做标准,在执行请购时,“采购申请单”还须经凤姐亲自按“预算”审核后方能获准执行采购业务。至于预算外的开支,由于没有列入事先审核范围内,必然会受到控制。不仅如此,凤姐还根据“账册预算记录”来判断哪些实物该领而未领,以督促下属执行。如“我算着你们今儿该来支取,总不见来,想是忘了。”在这样一套严密的预算控制下,加之凤姐的严格审核,“需用过度”的现象得到了很大地缓解。
授权和审核这两项大权由她亲自掌握,执行、记录和保管这些不相容的需要相互牵制的职务由不同的下人担任,例如:丫环彩明为记录员,买办设采购员,库房设保管员等。以王兴媳妇的一次买线采购为例:王兴媳妇先向凤姐报称“领牌购线,打车轿”,然后将一个贴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贴,知“数目相符”后,又命彩明登记,才取荣国府的对牌掷下。王兴媳妇方去采购……,待王兴媳妇交过牌,取了买办的回押相符,然后方予领取。这样一次采购的财务控制非常严密,将内部牵制控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宁国府下人们不敢再“滥支冒领”。
凤姐还有着与众不同的精明和睿智。她不仅有一张厉害的巧嘴,有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更有着一颗能正确分析判断是非利弊的清醒的头脑。她是该聪明的时候决不装糊涂,该装糊涂时却决不逞强的人。她不但善于察言观色,也喜打小算盘,可谓“机关算尽”。她头脑灵活,点子多多,曾想出“偷天换日”的法子把宝钗嫁给了宝玉,这说明她具备领导者超人的胆识。再加上凤姐性格开朗,举止大方,说话声如银铃,干脆利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极富感染力,且极风趣,到哪儿就把笑声带到哪儿,总会让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扫大观园中的阴森冷酷之气氛,这不正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领导者的性格魅力吗?除此之外,她也有重情的一面,对大观园里的姐妹非常照顾,使整个团体上下充满和气,说明她的亲和力也是非同一般的。而这些都是一位卓越领导者必备的`素质和才能。
二、分析总结王熙凤的管理经验
1、王熙凤在接受贾珍委托协理宁国府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先理出一个头绪来。经过对宁国府的分析,总结出其在管理上存在的人龙混杂、遗失东西等多个薄弱环芍,从而为下一阶段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同时还主管荣国府日常管理工作,王熙凤要求下人夜间二更点名,自己就亲自做到二更到场点名。身为贾府的“二少奶奶”,住在贾府,又是夜间二更,正是最瞌睡的时候,依然亲自前往薛府点名。
3、凤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由于生性智慧,在家政管理方面很有一套-心中有数,精打细算,严格理财。
4、凤姐十分健谈,她那爽朗的性格总能把大家逗乐,活跃气氛。还能慧眼识英才,知能善用。
三、在现代管理上借鉴王熙凤的管理方法
1、在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者应该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深入本企业,扎下身子了解本企业特色,研究制定适合本企业发展需求的经营管理思路,实事求是地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搞千篇 一律。
2、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于现实的企业家来说,对于员工提出的要求,自己要首先认真落实对于未向员工提出的要求,自己也要争取实现在各项工作中率先垂范,树立起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重视身教、重视人格魅力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员工自觉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本职力量。
3、经营一家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企业各项开支。
4、拥有开朗的性格,高超的口才能帮助你在商场上顺利地打滚。慧眼识英才,知人善任,也是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的一项能力。
在当时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王熙凤尚能脱颖而出,成为大观园的“执行领导”,足可见其领导才能之卓越。她敢作敢为的胆识和魄力,多谋善断的管理技巧,心机重重的做人风格,不仅在她那个时代表现得极为突出,即便在当今女性中也不多见。她能把各项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人尽其用,各司其职,使贾府上上下下心悦诚服,可以说是成绩斐然,这也说明她完全拥有一个卓越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和能力。
古代人名 篇11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
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ī)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②“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如“不然籍何以至此?”中的“籍”就是项羽自呼己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除了名和字之外,古人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东坡。
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
(一)名、字之间的关系
1.意义相同或相近
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平:平坦,引申为公平、平均;与“原”“正”“均”意义相近。
班固——字孟坚。“坚”与“固”意义相近。
类似的还有诸葛亮、陶渊明、钟嵘、杜甫、曾巩、陆游、白朴、高启等。
2.意义相对或相反
韩愈——字退之。愈,胜过、更加,与“退”意义相反。
3.名与字相关
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梓,一种树木。“梓”与“木”意义相关,字形也有联系。
(二)别号的类型
“号”,是古人成年后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成绩或名望时,又另起的一个称号,故又叫“别号”。别号有时由自己起,表达自我期待和志趣追求,称“自号”;有时是别人根据其为人或生平事迹加以概括而形成的,表达世人对他的颂扬或尊敬。
1.与人格志向有关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自撰小传《五柳先生传》,表达了安于贫困、自得其乐的高洁志趣。
类似的还有欧阳修、贺知章、陆游、马致远、李渔等。
2.与对其影响较大的地方有关
李白——号“青莲居士”,因其幼年生活在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因其晚年定居于洛阳的香山。
„„
(三)谥号的渊源及发展
1.“谥号”,又称“谥”,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称号,用以褒贬善恶。谥号常用一些固定的字,这些字往往被赋予特定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用于表扬,如:
经纬天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圣闻周达曰“昭”。
(2)用于批评,如:
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
(3)用于同情,如:
恭仁短折曰“哀”,在国遭忧曰“愍”(悯),慈仁短折曰“怀”。
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也有两个字的,如:周平王、郑武公、赵孝成王。后世除皇帝外,谥号大多用两个字,如诸葛亮(忠武)、岳飞(武穆)、左光斗(忠毅)。
取谥号一般在下葬之时,也有死后一段时间才追赠的,这叫“赠谥”或“追谥”,如张溥《五人墓碑记》中说周顺昌(谥号“忠介”)死后“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2.“私谥”。谥号的含义后来有所发展,除了朝廷给谥号外,一些有名望的人死后,其亲友也会根据其生前情况赠一个谥号,这叫“私谥”。如陶渊明谥“靖节”即为私谥。世称“靖节先生”,称颂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淡泊名利的高尚人格。
3.谥号与庙号、年号
唐代以前,对已殁的国君,多称谥号,如梁惠王(名罃)、齐桓公(姜小白)、汉武帝(刘彻)、隋炀帝(杨广)。唐代以后则多称庙号。庙号兴起于汉代,有公德的皇帝都有庙号,称“祖”曰“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帝王,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多称太宗、世宗、仁宗、高宗等。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宋仁宗(赵祯)。唐以后也有庙号、谥号兼称的,如唐玄宗(庙号)李隆基,亦称唐明皇(谥号“明”)。庙号后来渐趋泛滥,不管有无公德,几乎无帝不“宗”了。
年号,是帝王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新帝即位,都要改换年号,称此为“改元”。改元多的皇帝,一生中有过十几个年号,但也有的皇帝自即位到离位或去世,只用一个年号;明清两代的皇帝就是这样,因此人们一般不称他们的谥号、庙号,而习惯用其年号代称。如,朱洪武(年号),即指明太祖(庙号)朱元璋;康熙帝(年号),即指清圣祖(庙号)爱新觉罗·玄烨。同样,雍正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乾隆帝,即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五、迁移体验。
名、字、号、谥号是我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其中选“字”择“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如梁启超,字卓如,其号“饮冰室主人”出自《庄子》的典故:“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鲁迅,名樟寿、树人,字豫才;茅盾,名德鸿,字雁冰。同学们想给自己起一个字或号吗?请根据自己的积累,或翻阅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谈中国古代人名之一
名字,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代号、称呼而已。起名字要求顺口,有一定的意义。像牛得草、于得水、马一川、远航、高飞等就是很好的名字。小名(乳名)一般都是爱称,像乐乐,妞妞、笑笑、甜甜、豆豆、军军、优优等等。过去在农村,小名多按排行取,例如老大、小
二、小
三、小五;大丑、二丑、三丑;大妮、二妮、三妮。过去因为接生条件差,又不卫生,小孩的成活率低,起一些不好听的名字,以求成活。像狗剩、臭蛋、苍狗、狗蝇等。男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才取大名(学名),女孩子则无大名,出嫁后,随夫姓,根据夫姓、父姓取名叫某某氏。如:姓王的嫁给姓张的,就叫张王氏。
人的名字都打上时代的烙印,从我记事起,新中国建立后,取名建国、国庆、解放、强国、盛国等居多;文化大革命中取名小红、文革、卫东、向东、红卫、红兵等居多。近几年,取名的书五花八门,人们取名也就讲究起来,根据取名书的要求,按姓氏的笔画,名字的笔画,算出天格、地格、人格、外格、总格,再配上五行来取,讲什么取个好名幸福如意,平安一生。于是费尽心机查字典,取出一大堆名字来挑选。有的干脆请起名先生给起。
古人取名很有讲究,生后三个月有父起名,有身份的人还有字。
一、名:
1、商朝风俗以干支命名。例如:太甲、天乙、太戊、祖乙、辛甲、祖庚、武丁、盘庚等。
2、魏晋南北朝习惯在姓与名之间加 “之”、“不”或在后加“之”,前加“僧”,如:烛之武、申不害、赵不龙、孟之反、韩不信、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等。因当时佛教盛行,用“僧”字居多。如:王僧辩、王僧孺、王僧智、纪僧真。
3、宋代喜欢以“老”“叟”“翁”“父”命名。如:李汉老、陈朝老、刘中叟、刘贡父、赵德父、陈所翁、文及翁、仲庆父等。
4、唐宋元时,贫民无职业不许取名,以行第及父母岁数合计为名。如:刘
五、王
三、张六等,父18岁,母17岁,取名三十五。还有的以生下来的体重为名。像六斤,五斤等。
5、明清时以继祖业,光宗耀祖为名。如:敬先、继祖、孝先、光宗、显祖等。
二.字:古代,有身份的人,除名外,还有字。贵族家的男孩20岁举行冠礼取字,有来宾加冠三次,再敬酒,去拜见母亲,有来宾给取字,再更换衣裳。女孩15岁行笄礼,把头盘起加簪子用黑布包住,用簪子固定。在订婚后,出嫁前举行。有长辈给起字。
字始于周,奴隶主贵族敬事神明,讳名不称,产生字。平民百姓对其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称字。上古时名、字连用,字先名后,如:白乙(字)丙(名)汉以后先名后字。如:孔融文举,纪昀晓岚。
【探析《红楼梦》中的人名】推荐阅读:
《红楼梦》人名拾趣09-06
红楼梦中的人物06-08
红楼梦中的酒文化论08-28
浅析电视剧红楼梦中的鸳鸯形象08-31
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探析09-16
员额制改革中的法官遴选问题探析10-14
“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10-18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7-11
“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09-13
红楼梦作业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