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2024-08-01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共11篇)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1

《红楼梦》是中国最负盛名的古典名著。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红楼梦》逐步走向世界,成为人类共享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这个过程中《红楼梦》的翻译功不可没,杨宪益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是公认最好的英译本。两个译本风格迥异各有长处,译界普遍认为杨译本以准确见长,霍译本则以雅致取胜。当然,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红楼梦》中一些蕴含中国特色文化的词句很难恰如其分地展现在译文中,“仿拟”修辞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因为在汉语中可以仿拟出来的词句,在英语中可能无法仿拟。《红楼梦》的人物对话中包含了不少仿拟辞格,成功地翻译仿拟辞格对整部小说的翻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来比对分析杨、霍两个《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仿拟辞格翻译,归纳出杨、霍二人在翻译仿拟时各自常用的翻译方法,以及他们是怎样巧妙地运用英文词句达到或幽默或讽刺的仿拟效果的。

1 仿拟辞格

仿拟(parody)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修辞手法。陈望道先生在其《修辞学发凡》一书中的定义是“所谓仿拟,就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在特定的语境里,故意模仿现成的词语、句子或篇章,创造出一种新的说法”。(高胜林,2006:81)在特定的语境中,仿拟故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词语或句子的样式,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表达新的思想内容和情趣意境,产生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的效果。仿拟格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对比鲜明,新颖而又富有表现力,带给读者似曾相识而又出乎意料的新鲜感。仿拟格可以使语言表达生动活泼,对比鲜明,新颖而又富有表现力,带给读者似曾相识而又出乎意料的新鲜感。如: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to be avoided.这句话来自“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表达了作者Lord Samuel对世态炎凉的内心感受。

仿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模仿性,表现在它模仿原文的形式,甚至部分采用原文的语句,造成一种相似的感觉,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二是创造性,表现在语义上的创新、变化,造成与原文的偏差,以给人留下疑问,引发思考。整个仿拟辞格将相同与差异、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在对立统一中凝聚着幽默诙谐的情趣。

2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

2.1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的定义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是由英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提出来的。纽马克如此定义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交际翻译试图使译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尽量接近原文对读者产生的影响。而语义翻译则试图在遵循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的前提下,准确地翻译出原文的语境意义。”(纽马克,2001:39)

根据定义可看出,通过使用交际翻译,译者试图在译文读者中重现原文对原文读者产生的影响。所以语义翻译重点在于用符合译文语言和文化习惯的语句向读者传递原文的信息,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遵循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语义翻译,译者试图准确地重现原文的语境意义,只要译文符合目标语的语义和句法习惯。语义翻译重在体现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但是这样可能会造成译文的晦涩难懂。

2.2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理论的区别

根据纽马克先生在《翻译问题探讨》[2]一书中对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所作的详细的对比分析,笔者总结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四大不同点:

1)强调内容还是效果。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一个最基本的不同点就是它们的侧重点不同。交际翻译注重复制译文产生的效果,而语义翻译聚焦于更好的传达原文的内容。

2)定位不同。交际翻译以读者为中心,旨在译文和译入语文化;语义翻译以作者为中心,基于原文和源语。交际翻译重点考虑译文读者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以使译文更好地被读者接受;而语义翻译则服务于原文作者,把反映原文作者的思维过程和个性的文风放在首要位置。

3)对待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态度不同。通常一些具有独特的时代和文化背景的的文学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时,译者会更多的采用语义翻译法。因为通过语义翻译可以更好地保留原著的独特的味道,诸如俚语、文化负载词等原语所特有的文化现象。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由于对原语文化缺乏了解,有的译文读者可能会觉得用语义翻译的这些词或句子生僻难懂。在通俗的文学作品翻译中,也会用到交际翻译,交际翻译法会将原语特有的文化现象或词语转换成译语种与之对应的具有相似效果的词语,以使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

4)总体上,交际翻译的译文更加的通顺、简洁、明了、直接,更加符合译入语的语用习惯,它可能在独特的文体中使用更多的意义广泛的常用词语。而语义翻译的译文通常更加复杂、详细、晦涩,它可能会比原文更加详细,可能会为原文中的某些语言加注释。

3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分析《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

《红楼梦》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讲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从兴盛走向衰落的过程,所以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是由于《红楼梦》是一部鸿篇钜制,它保罗万象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其中也不乏喜剧性场景的描写。书中有很多人物语言和对话富涵幽默色彩,如林黛玉、王熙凤、贾母、刘姥姥等的话常常引入发笑。仿拟辞格通过模仿已有的词句临时制造新类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词句,以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仿拟分为字词的仿拟、句子仿拟及篇章仿拟。红楼人物对话中比较常见的是字词的仿拟和句子的仿拟,下面笔者将挑取几个典型的仿拟例子以及它们的英译,来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

3.1 字词仿拟的翻译

例1:《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前夜去宝玉的怡红院晴雯没有给她开门,第二天心中很不快,便把事情怪罪到宝玉的头上。下面是黛玉对宝玉说的气话:“你的那些姑娘们也该教训教训,只是我理论不该说。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明儿宝姑娘来,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曹雪芹,2011:375)

杨译:“Those maids of yours deserve one,although of course that’s not for me to say.It doesn’t matter their offending me,but think what trouble there’ll be if next time they offend your precious Baocai!”(Yang Hsien-yi,1978,1:404)

霍译:“I think some of your young ladies could do with a good talking-to,”said Dai-yu,“–though it’s not really for me to say so.It’s a good job it was only me they were rude to.If Miss Bao or Miss Cow were to call and they behaved like that to her,that would be really serious.”(Hawkes,1986:280)

“宝姑娘”是指薛宝钗,而“贝姑娘”则是根据“宝贝”这个词仿拟出来的。“宝”既是宝钗名字中的一个字,同时黛玉也暗指宝钗在宝玉的心中地位的宝贵,而“贝”字既可以与“宝”组成合成词,也含有宝贵的意思。此处的仿拟既含蓄地讽刺了宝玉对宝钗的看重,同时也表达了黛玉对宝玉的不满,因为黛玉认为宝玉理应只对自己一个人好。显示了黛玉用语的巧妙和口齿的伶俐。

杨译将“宝姑娘”、“贝姑娘”译成了“precious Baocai”,precious Baocai宝钗就是珍贵的宝钗的意思,保留了原文字面上的意思,虽含有讽刺的意味但是过于明显,不符合黛玉说话含蓄的风格。可以看出杨译采用的是语义翻译法,立足于原文作者,遵从原文的内容,但是原文中的仿拟修辞在译文中没有任何体现,未能很好的传达含蓄地讽刺和妒忌的效果。霍译译成了“Miss Bao or Miss Cow”,他企图用“Bao”和“Cow”之间的谐音来传达“贝”对“宝”的仿拟效果,可见霍采用了交际翻译法,因为他不拘泥于原文的内容,立足于译文读者,重在重现原文风趣幽默的效果。但是Cow一词在俚语里面有肥胖粗笨的女人的意思,可能会给读者造成误解,弄巧成拙。

例2:《红楼梦》第六十一回,林之孝家的在五儿那里收查出了玫瑰露和茯苓霜,因此想借机告她一状讨主子的欢心。原文:五儿急的便说:“那原是宝二爷屋里的芳官给我的。”林之孝家的便说:“不管你方官圆官,现在有了赃证,我只呈报了,凭你主子前辩去。”(曹雪芹,2011:836)

杨译:In desperation then Wu’er confessed,“That was given me by Fangguan in Master Bao’s place.”

“I don’t care who gave it you,”snapped Mrs.Lin.“Now that we have evidence of the theft,I shall report it and you can explain it to the mistresses.”(Yang Hsien-yi,1978,2:340)

霍译:Fivey protesting anxiously as they went:

“But that little bottle came from Master Bao’s room.It was given to me by Parfumée.”

“Parfumy!”said Lin Zhi-xiao’s wife contemptuously.“If we find the evidence in the kitchen,I shall have to report if,and that’s that.It will be up to you to explain yourself to the mistresses if you can”(Hawkes,1986:651)

“芳官”是贾府请来的唱戏的小女孩的名字,“方官圆官”仿拟了“芳官”,“方官”是根据“方”和“芳”的谐音仿拟出来的,而“圆官”又根据“圆”和“方”字面意思的对应创造出来的。“不管你方官圆官”林之孝家的意思是不管玫瑰露是谁给的,都算是五儿偷的,如果她要理论就到主子跟前辩解。这里体现了林之孝家语气的强硬,和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同时也讽刺了林之孝家奴才的嘴脸,仗着主子给自己的一点权力在低位比自己更低的奴才面前作威作福,之后还想借此去讨主子的欢心。

“方官圆官”在文中的意为“不管是谁”。杨译成“I don’t care who gave it you,”将“不管是谁的意思准确地表达出来,但是并没有将原文中的仿辞格以及它暗含的讽刺意味译出来。可见杨译采用了语义翻译法,他重在传达原文的内容和意思,但忽视原文想要表达的效果。霍译将“芳官”译为“Parfumée”“方官圆官”译为“Parfumy”,根据法语词汇“Parfumée”创造出一个新词“Parfumy”,这两个词在词形上很相似,所以霍译体现了原文仿拟的修辞手法。同时“Parfumée”的中文意思是“香水、香精”,这与“芳”字的意思贴近。但是单独的两个单词“Parfumée”和“Parfumy”没有很好地传达“不管是谁”的意思,同时也不能体现出林之孝家的那种得理不饶人的态度和作者的讽刺意味,但是译者加了一个“contemptuously”来体现林之孝家的轻蔑的口气。此处杨用语义翻译法准确地译出了原文“不管是谁”的意思,但是确没有很好地传达出原文地效果;而霍用交际翻译法传达了原文仿拟的效果和轻蔑的语气,却没有准备的体现“不管是谁”的意思。

3.2 句子仿拟的翻译

例3:《红楼梦》第八十回,薛蟠受夏金桂和宝蟾调唆用门闩打香菱的时候,薛姨妈出来劝架。这几句话便是评论此时的场景:这魇魔发究竟不知谁作的,实是俗语说的“清官难断家务事”,此事正是公婆难断床帏事了。因此无法,只得赌气喝骂薛蟠......(曹雪芹,2011:1131)

杨译:Aunt Xue,moreover,had no means of knowing who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black magic.Just as“Not even good officials can settle family troubles,”so“Not even parents can settle disputes between son and wife.”Being at a loss,she could do nothing except berate Xue Pan.(Yang Hsien-yi,1978,2:693)

霍译:And who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black magic?The proverb says that even the wisest judge will hesitate to pronounce on household matters.Adapting it to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s,i might be said that even a parent finds it difficult to pronounce on 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is offspring.Aunt Xue,certainly,felt quite helpless when confronted with those of her son.She could only shout at him in exasperation.(Hawkes,1986:852)

此处的“公婆难断床帏事”是仿拟“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一俗语造出来的。贴切地描述了薛姨妈面对儿子薛蟠和其妻妾之间的感情纠葛时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的心情。原有俗语“清官难断家务事”虽然也可以描绘出薛姨妈此时面对家务事束手无策的情形,但是仿拟出来的“公婆难断床帏事”更加具体的描绘了事情的起因,因为薛蟠打香菱正是因为床帏事以及丈夫与妻子,妻子与小妾,丈夫与小妾之间的感情纠葛而起。该仿拟句以原句为基础,仿造原句的句式结构,贴切地描绘了当时薛家的情况。同时它发挥了原句比喻意义的优点,又比原句更具体细致,所以它比原句更能表情达意,修辞效果更强烈。

这里的原俗语句式和仿拟俗语句式,杨霍二人前后都一致,杨译用的“Not even…can settle…”,霍译用的“even…to pronounce on…”,二者行文都自然流畅,很传神地表达了薛姨妈当时尴尬的处境和无可奈何的心情。杨将“清官”译成了“good officials”而霍将其译为“the wisest judge”,可见杨采用的是语义翻译而霍采用的是交际翻译。因为杨立足于中国文化,在清朝中国内陆还没有法官“judge”这一称谓,所以杨将其译为与之职能对等的官员“official”一词;而霍克斯立足于西方文化,在西方法官“judge”由来已久,自然能被西方读者所接受。在处理“床帏事”一词上,杨将其译为“disputes between son and wife”,泛化成了夫妻之间的矛盾,霍将其翻成“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is offspring”,指后辈的婚姻问题。夫妻之间的矛盾可以理解为多方面的,不仅仅局限于婚姻问题,所以霍译似乎比杨译更贴近原文的意思和情景,霍在翻译“床帏事”这一词上采用了语义翻译法。

4 结束语

通过杨宪益与霍克斯对《红楼梦》仿拟辞格英文处理的典型例子的对比分析不难看出,杨译本主要采用了语义翻译的方法,他立足于原语文化,翻译时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内容及形式,注重对原文意思的理解与传达,把理解与消化的空间与权利完完全全留给了译文读者;而霍译则主要采用了交际翻译方法,立足于译语文化,翻译时在确保传达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尽量用译语来取代原语文化,以再现出原文的效果,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但是翻译《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不可能只单独的采用语义翻译或者交际翻译,上文例3中霍克斯译文就兼用了两种翻译方法,所以二者不应被分割开来,它们是可以结合使用的。可以说,杨译本和霍译本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翻译艺术和翻译风格,它们各有千秋。

摘要:小说《红楼梦》人物对话中存在着大量仿拟修辞。但是仿拟的翻译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因为有的词句在汉语中能够制造出仿拟效果,但英语中不一定存在着与它们对等的词句。该文以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英译本中仿拟辞格的翻译,归纳出两位译者在处理仿拟时使用的翻译方法,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巧妙之处。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红楼梦》,仿拟

参考文献

[1]高胜林.幽默修辞论[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2]Newmark Peter.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8-62.

[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4]Yang Hsien-yi.A Dream of Red Mansion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78:6-89.

[5]Hawkes David.The story of the Stone[DB].London:Penguin Books,1986.[2011-11-15].http://wenku.baidu.com/view/515b611fa76e58fafab003a0.html.

[6]冯庆华.红译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吴旭慧.浅析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空缺[J].海外英语,2011(9):259-261.

[8]赵子惠.关联视角下的字幕翻译研究[J].海外英语,2011(9):243-244.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2

一、被动式的`范畴 关于汉语被动句的范围.语法学界一直存在分歧,总体上可以分为两派观点.一派主要是依据语义标准,认为“只要主语代表动作的受事,句子就可以叫作被动句”.另一派主张“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句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标志”.

作 者:陈银春 郭聪颖 刘泽权  作者单位:陈银春,刘泽权(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郭聪颖(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刊 名:山东文学(下半月) 英文刊名:SHANDONG LITERATURE 年,卷(期): “”(9) 分类号:H3 关键词: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3

摘 要:“三美”原则是许渊冲先生基于他多年的翻译心得及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来的文学翻译本体论,也是他翻译诗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意义重大,以毛泽东早期创作的诗词代表《沁园春·长沙》为例,尝试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其两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该理论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三美;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长沙》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40-03

一、引言

毛泽东既是一位旷世伟人,也是一位天才诗人[1]。其古典文学造诣颇深,一生共创作诗词129首。毛泽东诗词气魄豪迈,语言精美,意象丰富,是中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华之瑰宝。毛泽东诗词创作是他曲折的人生阅历和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折射出他独特的心路历程和中国革命坎坷而光辉的历史,具有重大的文献价值。郭沫若曾在《满江红·读毛泽东诗词》中如下评价毛诗:“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也曾有外国友人以“一个诗人赢得了一个新中国”来称赞毛泽东及其诗词[2]。的确,毛泽东诗词影响深远,吸引着众多中外译者。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用“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来形容写文章。许渊冲先生把这个理论运动到文学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翻译,提出了译诗的“三美”论,该理论是他翻译诗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译者要尽可能传达原作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强调必须把意美放在首位,然后是音美,最后是形美,决不能本末倒置[3]。“三美”原则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及其研究意义重大,以《沁园春·长沙》(以下简称《长沙》)为例,尝试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角度对其两个英译本进行评析,旨在揭示“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长沙》原文及两译本介绍

《长沙》写于1925年,最早发表在1957年1月号《诗刊》上,是毛泽东早期创作的诗词代表。这是一篇“游故地而观秋景、忆同窗而思往事、励斗志而抒豪情”[4]的壮丽篇章,整首词闪烁着一代青年革命者崇高心灵的美光芒。该词格律对仗精工,音韵铿锵圆畅,读来一股豪迈之气。将毛主席这样一首经典诗词译成英文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许渊冲和李正栓两位学者既是学贯中西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译坛声名显赫的译诗老将,他们凭借各自雄厚的语言功底,将其译成英文。为方便评析,现将《长沙》及其两译本抄录如下: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5]

许译:

CHANGSHA

Tune: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In autumn cold alone stand I/Of Orange Islet at the head/Where River Xiang northward goes by/I see hill on hill all in red/And wood on wood in a deep dye/The river green down to the bed/In speed a hundred barges vie/Far and wide eagles cleave the blue/Up and down fish in shallows glide/All creatures strive for freedom under frosty skies/Lost in immensity, I wonder who/Upon this boundless earth, decide All beings fall and rise.

With many friends I oft came here/How thick with salient days the bygone times appear/When, students in the flower of our age/Our spirit bright was at its height/Full of the scholars noble rage/We criticized with all our might/Pointing to stream and hill/Writing in blame or praise/We treatd like dirt all mighty lords of olden days/Do you remember still/Swimming mid-stream, we struck waves to impede/That boats which passed at flying speed [6]?

李译

Qin Yuan Chun

(Changsha)

In cold autumn stand I/River Xiang northward flowing/The Islet of Orange being passed by/All the hills are in red/Woods looked dyed/All green is the river/Boats vie to overtake one another/Eagles fly in high sky/Fish glide in shallow water/All creatures vie for freedom in frosty sky/Sighing over the vastness/I ask the earth and sky/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

Oft with many friends I came traveling/How many good days of the past/So young were we then/In our best years of life/With spirits like a scholar/Talking with all our power/Pointing to river and hill/Writing with good skill/Treating past lords as dunghill/Still remember/We struck waves in mid-stream/To stop speeding boats[7]!

三、“三美”原则之再现

“三美”是诗歌翻译的本体论,也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具体来说“三美”就是主张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之心,即意美;要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即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早在1997年《再谈陶诗英译》一文中就谈到“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不仅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而且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可以放弃“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8]。

(一)意美之再现

作为我国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词非常注重营造意象。曾有学者把诗的“形”与“音”比作人的骨架和血肉,而“意”则为诗的灵魂[9]。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和精粹,是译文再现原诗并保持活力的重要基石,也是诗歌翻译的根本所在。在诗词翻译中,译者必须结合诗词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语言的转换,不仅要在格式上对仗精工,最重要的,还要保持原词特有的韵味和神采以及其中要表达的深厚含义。《长沙》这首词意象丰富,在意象中又蕴含着审美,文化味很浓,将原词中的意象进行英语传递颇有难度,对译者要求极高。

原词一开始用“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把读者置于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之中。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仰视“鹰击长空”,俯瞰“鱼翔浅底”。短短的几句诗,就活灵活现地给读者呈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图,意象之美,让人叹为观止。

“漫江碧透”这一句,许译、李译均用了“green”一词,想必两个译文都借用了“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10]。原词中用了一个“透”字可谓新颖而传神,使人仿佛见到秋日澄澈、晶莹碧绿的湘江。在“透”字的译法上,许译为“green down to the bed”,李译用“All green is the river”来表达,尽管两译本用词有别,但效果上却是殊途同归,富于动态感和立体感,意境悠长,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诗歌是最精妙最凝练的语言艺术。“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说明古人非常讲究练字。诗句“鹰击长空”中一个“击”字,生动地描绘出了雄鹰展翅,搏击万里云天的威猛之势。许译选用“cleave”一词,好多学者称赞妙不可言[11],该词极其传神地刻画出一幅雄鹰乘风鼓翼、撕裂长空的画面,也将诗人少年时的凌云壮志恰到好处地呈现了出来,与原词的意美相得益彰。

“廖廓”一词最早源自《广雅》一书,“廖”是“空也”,“廓”为“深也”之意[12]。“怅廖廓”这一句,许译采取意译,译文中的“lost in immensity”与原词中“怅然若失”的意味巧妙呼应,准确地表达了词意,传达了原词的意象美。“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抒发的是青年毛泽东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以及敢于为天下苍生之命运,中华民族之前途担当的伟大情怀。“沉浮”真正含义是:“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人民的命运、国运的兴衰呢?”,李译“Who will lord over the world?”恰到好处地将原词的意旨和气势呈现了出来。

(二)音美之再现

古人云“诗为乐心,声为乐体”[13]然而“每种语言都各自独特的韵律”[14]。以拼音文字为特征的汉语诗歌和以音节为特征的英语诗歌在韵律上相差甚远,二者之间的差异对古诗英译时音美的再现构成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诗词是一种精妙的语言艺术,音节和韵律是其语言艺术的最高体现,没有音节和韵律之美,诗的魅力则减损一半。同理,在翻译诗词的过程中,有些音韵格律方面的宝贵遗产是译者必须小心维护的底线[15]。许译和李译都从韵律方面努力再现《长沙》原词之音美。

整体来看,《长沙》这首词分上、下两阙,格调开阔,多为四言短句,属一韵到底的长调。全词第一句和每组的最后一句都压同一韵/ou/。上阕押韵为:“头”“流”“由”“浮”;原文中“秋”和“头”隔行押韵,“遍”和“染”,“透”和“流”是两行一韵,“由”和“浮”是在最后一行押韵。下阕开头两个独立句子押尾韵“游”和“稠”,接下来也分别押尾韵“遒”“侯”“否”“舟”。

许译上阕第一组的押韵方法与原词相同(aba);第二组是四行隔行押韵(caca);第三、四组是一种形式上较为灵活的三行体,均为daa,3-4-3-4。韵脚分别为I/ by/dye/vie/glide/skies/rise(第1、3、5、7、9、10、12行)。下阕的译文形式如下:a/a/bcbc/deb/dee/即1-1-4-3-3,押韵为head/red/bed(第2、4、6行),blue/who(第8、11行)。下阕押尾韵为here/appear(第1、2行),age/rage/praise/days(第3、5、8、9行),height/might(第4、6行)。李译的韵律相对自由,上阕采用的是aba/aacc/aca/dad/,即3-4-3-3。比如,I/by(第1、3行),red/dyed(第4、5行),river/another(第6、7行)等。下阕采用的是b/d/aacc/eee/cef/即1-1-4-3-3,比如hill/skill/dunghill(第7、8、9行)等。

除了尾韵的使用,两译本都不同程度地通过诗行内头韵、元韵和辅韵的妙用来增添译文的音美。头韵方面,如许译中的deep-dye(第5行),freedom-frosty(第10行),dirt-days(第22行),swimming-struck(第24行)等,李译中的第10行freedom - frosty,第25行stop-speeding。元韵方面,如许译中的eagles-cleave(第8行),strive-skies(第10行),bright-height(第17行),blame-praise(第21行)等,李译中的第5行woods- looked,第7行boats -overtake,第8行fly -sky。辅韵方面,许译中的deep-dye(第5行),freedom- frosty(第10行),dirt-days(第22行),swimming-struck(第24行)等,李译中的第10行freedom - frosty,第25行stop- speeding等。

以上看出,两译本都别出心裁,努力和原词的韵律保持一致,通过朗朗上口的韵律来再现原词之音美。

(三)形美之再现

作为我国独特的文学体裁,诗词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形美。为了对《长沙》及两译本的形美有个更加直观的认识,笔者用表格的形式从字数、行数、句数三个方面将其进行了呈现(见表1)。

从字数来看,原词共114字,许译为166字,李译为130字,相比之下,李译较为凝练,与原词最为形似。中国诗歌的诗行数目在意义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从行数来看,许译和李译都严格与原词保持一致,做到形似。从句数来看,原词共21小句,许译为18,李译为20,均十分接近原词。通常情况下,要想使英译文的诗行数与原作达到一致相对比较容易,但要想让译文中各个小句的长度与原诗也保持一致,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汉字表意的精炼程度远超英语词汇。从两译本的字、行、句数来看,李译和许译均忠实于原作,保持原词风貌,追求“形似”;尤其是李译,完全保留了原词的行数特征而且平均每行长短与原词也最接近,足见译者追求“形美”之匠心独运。

除了结构上追求形美,在诗行的翻译中,两译本也都在追求“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兼顾到了“形美”,如诗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中,原词均为四言格式,对仗工整。许译在形式上处理成八音节四音步,将“万山”译为“hill on hill”,将“层林”译为“wood on wood”,传达了原文对仗之形美。

四、小结

在诗词中,形式与意义达到了最大程度的融合;为此,诗词的可译性经常遭到质疑[16]。我们知道,汉英两种语言在韵律上相差甚远,要想做到等价互译是非常难的,我们只能在法度之下灵活变通才具有可行性[17]。通过从“三美”视角对《长沙》的两译本进行赏析后,我们发现诗词翻译对译者的要求非常之高。许渊冲和李正栓两位学者均凭着扎实的中英语言功底和精妙的翻译策略,最大程度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音美与形美。作为后学者,之所以撰写这篇拙文,旨在揭示“三美”对毛泽东诗词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也希望为对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进一步研究和相关实践有所借鉴。

参考文献:

〔1〕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

〔2〕臧克家.毛泽东诗词鉴赏(增订二版)[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5.1.

〔3〕许渊冲.美化之艺术[J].中国翻译,1998(04):46-49.

〔4〕刘明东.《沁园春·长沙》的生态视角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1(01):27-29.

〔5〕张仲举.毛泽东诗词全集译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2.

〔6〕许渊冲.精选毛泽东诗词与诗意画:汉英对照[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16-18.

〔7〕李正栓.毛泽东诗词精选(汉英对照读本)[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11-13.

〔8〕许渊冲.再谈陶诗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46-48.

〔9〕刘肖杉.《红楼梦》中《葬花吟》两英译文比读与赏析[J].外语教学,2007(5):91-94.

〔10〕〔11〕熊德米.诗无达枯 译尽其能——评毛泽东词《沁园春·长沙》五种英译本[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05):66-72.

〔12〕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4.

〔13〕刘勰.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8.

〔14〕吕叔湘,许渊冲.中诗英译比录[M].香港:三联书店,1998.39

〔15〕辜正坤.世纪性诗歌翻译误区探讨与对策[J].中国翻译,2015(03):75-81.

〔16〕曹丹红.诗意是翻译中不会失去的东西——兼评伊夫·博纳富瓦的翻译诗学[J].外语教学,2015(06):93-98.

〔17〕刘泽权,张丹丹.基于语料库的毛泽东诗词三个英译本对比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05):69-74.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4

据统计,《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其英译本多达十一种。[1]尤其20世纪70至80年代,出现了两个影响较大的《红楼梦》英译全本:霍译本(David Hawkes&John Minford)和杨译本(杨宪益、戴乃迭)。学者们通过比较这两个译本发现:杨译本侧重于异化的翻译方法,霍译本侧重于归化译法。

那么,对于同一文化内容,译者的翻译策略为何迥异?译者目的何在?不同译者是怎样平衡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目的语读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的关系,而最终选择了相关的翻译策略?本文拟借助“目的论”,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及其他译文对比分析,来解决上述问题。

1 翻译目的

“目的论”是由费米尔(Hans J.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其核心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2]莱思认为译文目的居翻译过程中一切确定因素之上,译文目的是对“预定目的环境的描述”;“译文目的”就是委托人的指示的语用内容。[3]杨宪益夫妇20世纪70年代接手翻译《红楼梦》,主要目的是传播中国特有的文化特色,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当然杨氏夫妇的自我翻译意识对于翻译策略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杨宪益曾说过:“翻译是不能过多解释,译者应该应该重视原文。我重视原文,比较强调信。所谓信,就是不能和原文走的太远。”[4]但是杨宪益夫妇当时在外文局工作,翻译时肯定要充分考虑外文局所制定的各种要求。20世纪70年代在企鹅出版社的支持下,霍克思辞去在牛津大学的教授职务来到中国,研读并翻译《红楼梦》。他曾谈到过自己的翻译目的“我认为我所从事的(《红楼梦》)翻译不是出于学术、纯理论考虑。我只是考虑如何呈现本书。……令读者与我一样从该书中获得乐趣。”[5]可见霍克思的翻译主要与政治、弘扬中国文化无关,出于个人兴趣、市场考虑较多。

例1:《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题帕三绝句”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

杨宪益的译文:

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instead

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

霍克思的译文: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

诗中的“湘江旧迹”是指舜帝的两位妻子闻听舜去世后,悲痛异常,以至湘江的竹子沾染上她们的泪水变成斑竹,后人把这种竹子成为“湘妃竹”。杨宪益在译文后加了注解,对斑竹进行了解释:“Referring to a kind of bamboo with dark spots.According to a Chinese legend,after King Shun died,his two wives mourned for him and their tears made dark spots on the bamboo.”通过解释,解决了鲜知中国文化的读者对于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的理解,同时在翻译时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传播中国文化。

对于“湘江旧迹”而霍克思的翻译是“the Naiad’s tears”。也就是说把中国的两位妃子换成了希腊神话中的水仙女。通过这种转换,尽管对原作来说,与原作的出入较大,但是令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本诗的内涵。也就说达到了霍克思的翻译目的———“让读者获得与译者同等的快乐”。

2 译者与原作者之间的关系

翻译过程中,了解译文作者的家世、生平、成书的动机、年代、写作风格等信息,对于译者来说,更易于把握作品的内涵,以使译文最大的体现原作者的意思。由于原作者曹雪芹留下的生平记录较少,所以译者无法详细的探知作者成书的相关细节。另外《红楼梦》成书后,主要是以手抄本而流行的,因此讹误在所难免,同时后来又出现了不同的刻本、手抄本。到了近现代又有大量的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评析,各执一词。这些都为译者理解原作最终在译文中再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写作技巧带来了困难。杨译本前八十回采用的是手抄本,后四十回采用的是程高本。而霍译本主要采用的程高本,参阅了手抄本。实际上译者在选择不同版本过程中,就是与原作者进行意义协商的过程,最终达到曼迪对目的论归纳的:译文不会提供违背原文信息的信息;译文必须是篇内一致;译文必须是篇际一致;以上各准则以目的论为最高标准。[6]

例2: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红楼梦》第二回)

杨宪益:But although a capable administer Yucun was grasping and ruthless,while his arrogance and insolence to his superiors made them view him with disfavor.

霍克思:But although 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these qualities were unfortunately offset by certain cupidity and harshness and a tendency to use his intelligence in order to outwit his superiors;all of which caused his fellow-officials to cast envious glances in his directions.

杨宪益在译文中用到了grasping(贬意词,指对于金钱的贪婪的)及ruthless(贬义词,残忍的)来形容雨村贪酷;“恃才侮上”译成“his arrogance and insolence to his superiors”。显然,译文中的雨村是一个残酷的封建官吏的形象。因为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被定位为一部揭露封建制度黑暗和统治阶级罪恶的政治小说,贾雨村被定为“贪官”。“故此,在杨的译本中,把贾雨村刻画的比较反面,符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符合革命文学观。”“外文局作为翻译的发起人,必然会要求译者的译文符合那个时代的文化潮流”。[7]杨宪益夫妇作为译者,只能听从翻译的发起人的安排进行翻译,从而满足与翻译发起人共同协商制定的翻译目的。霍克思在此译文中则对贾雨村充满了赞扬及同情。比如:“才干优长”译成“his intelligence and ability were outstanding”。Outstanding指的是“杰出的,出色的”———褒义词。“unfortunately”(遗憾地)及“envious(嫉妒的)”等词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同情之情。由此可以说明霍克思在翻译时按照自己对原作的理解,按照自己拟定的翻译目的来进行翻译的。

3 译者与其心目中的接受者间的关系

在目的论的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受众----译者心目中的译文接受者。受众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产生的文本”。[8]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翻译工作是上级指派的,而且翻译时所处的时期比较特殊,其译文的受众主要是华人,或者是当时与中国关系较好国家中的专家学者。这些读者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他们对于《红楼梦》的英译本期待性更高,也就是希望看到原小说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能更全面的在英译本中表现出来。这也是外文局与杨宪益夫妇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霍克思翻译时是受企鹅出版社委托,市场的定位并非是学术出版物,而是面向不同层次的读者,虽然后来由于种种原因,霍克思的译本主要引起了专业读者的关注。同时霍克思本人对《红楼梦》及中国文化也十分感兴趣。

例3:相逢若问家何处,却在蓬莱弱水西(跛道人赞第二十五回)

杨译文:

If asked from whence he came he would reply:

“West of the Penglai Isles in Weightless Sea.”

霍译文:

Yet;if you asked him where his dwelling was,

‘Westward of Paradise?’he would reply.

“蓬莱”与“弱水”是道家文化中常常提到的两个地名。其中“蓬莱”就是仙人们居住的海外仙山;“弱水”据说是位于中国西方一条河,一根羽毛落入其中也会沉下去。诗中提到这两个地方用以表明这位道士名列仙班,踪迹难觅。杨宪益把“蓬莱”与“弱水”分别直译成“the Penglai Isles”与“Weightless Sea”。熟悉中国文化的读者应该可以理解译文的意义。霍克思的译文则是Westward of Paradise,原诗里的“蓬莱”与“弱水”成了圣经中的“伊甸园”,译文完全脱离了中国道家文化,却拉近了译文与英语国家读者的距离,增强了诗的可读性与理解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杨译本与霍译本《红楼梦》是目前公认的权威译本,但二者之间有着较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二者的翻译发起人、受众读者、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意识形态等因素所造成的,而这些是影响二者翻译目的的主要因素。从是否满足各自的翻译目的这个角度上来说,这两个译本均实现了各自的目的,在发起人、译语接受者及原文作者之间实现了诸权利的平衡。

摘要:通过对《红楼梦》杨宪益译本及霍克斯译本的部分译文进行对比研究,力图找出两个译本译者采用不同翻译方法的原因。文章以德国的“目的论”为指导,通过对翻译的目的、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译语接受者、译者与发起人之间关系等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最后得出结论:杨宪益译本倾向于异化,霍克斯译本倾向于归化;两位译者都尽力本着忠实于原文和忠实于读者的态度,遵从了忠诚原则。同时他们竭力实现其各自的翻译行为的目的。

关键词:《红楼梦》,目的论,归化,异化,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江帆.难忘的历程—红楼梦英译事业的描写性研究[J].中国翻译,2003(5).

[2]Vermeer 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A].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Lon-don&New York:Roufledge,2002.

[3][6][8]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申丹.O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Narrative Fiction[J].Ba-bel,1988(3):131-140.

[5]Hawkes David&John Minford.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73.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5

关键词:信达雅;徐忠杰;许渊冲

作者简介:刘敏(1991.1-),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本文第一作者;徐宁(1992.6-),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译,本文第二作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1

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首先我们来看题目的英译,徐忠杰译为Chaitoufeng. 而许渊冲译The Garden of Shen Tune: “Phoenix Hairpin”.我们知道“钗头凤”是一个词牌名,而写词的背景是沈园,所以The Garden of Shen Tune意为沈园之曲,它表示题目的深层含义;Phoenix Hairpin也如实译出了题目的表层含义。所以它既非常切合“信”的要求,同时顺畅通达,相比下,徐的Chaitoufeng只是字对字翻译,而不熟悉中国诗词题目的外国人会不知所指。从而在理解上出差错。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徐忠杰译:

What soft, ruddy hands with a beauty of line,

As they pour for me exquisite vintage wine!

All over town are signs and colours of spring:

Willows along the walls form a festooned string.

许渊冲译:

Pink hands so fine,

Gold-branded wine,

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

Palace walls can not confine.

其实就这两种版本,徐和许的英译都非常人之作。但是即使各有千秋,也需要细细琢磨哪个翻译大家更能契合原作的意境。在我看来,我更偏向于许渊冲的版本。其一,句式简短、结构紧凑。和汉语句式如出一辙。读者更易于接受和被感染。符合“信”。其二,用词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小词表大用。符合“达”。 黄滕酒指美酒,宋代官酒以黄纸为封,Gold-branded指带金标的官酒,传达了此意。其三,小词小句,新巧雅致。特定场面屡屡频现,具有代表性。原词和英文都用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夫妻往日柔情蜜意和美满。第三句言满城春色,指春天将柳树染绿。极炫绿意。所以Spring paints the willows green,Palace walls can not confine表示了连那宫墙也挡不住那墙边的柳绿的感觉。符合“雅”。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徐忠杰译:

The dowager lorded o’er married life;

She killed our happiness as husband and wife.

Since we parted, a good many years have passed.

But equally long did profound sorrow last.

Wrong! Wrong! Wrong! Is the course I’ve let run.

许渊冲译:

East wind unfair,

Happy times rare.

In my heart sad thoughts throng;

We’ve severed for years long.

Wrong! Wrong! Wrong!

这两句中,东风一词实际上是暗喻。东风既可以使大地复苏,万物蓬勃,又可以狂吹乱扫,摧残花木。东风代表恶势力,徐的版本中dowager指遗孀,也就是陆游的母亲,根据背景,我们知道陆游和妻子是在母亲的强逼下被迫分离,美满姻缘被拆散,恩爱夫妻被分离。但是恶势力不可能单指陆母,还有封建婚姻制度等等都不得而知。所以用East wind比较合理,因为是是非非没人说得清。后几句也是以简短精确的句子描述出来,词人痛苦的感情也真切动人的表现出来。一个“throng”,用得好,就像针扎一样,极好的将词人内心的感觉跃然纸上,我们会感伤。当然外国读者也能体会和理解这首词传达的意思。我们注意到part和sever虽然都表示分别,但两个词的程度不一样,sever指“cut off from a whole”,有硬生生的分开的意思,比part程度更进一层。结合全词的背景和主题,用sever更好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一句,一连三个“错”字,连迸而出,是错误,错落,更是错责,感情极为沉痛。至于谁错了,是自己当初“不敢逆尊者意”而终与妇诀,还是对不合理婚姻制度的否定,词中没有明说,也不便于明说。所以用“Wrong! Wrong! Wrong!”无需多说什么了,这“千斤重的橄榄”留给读者来思索品味。这一层虽直抒胸臆,但又不是一泻无余,其中的“东风恶”和“错,错,错”几句很有味外之味。契合“雅”的要求。

结论:

从简短的分析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更合理一些,符合英文表达习惯和思维逻辑,外国读者也易于接受。当然这里只是分析了一小部分词句,我们以后可以根据前人的佳作结合自己的感悟和体会加以辨别和学习,以便更好的感受诗词翻译的特点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冯庆华. 2010.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6

关键词:社交指示语,文化差异,翻译

1 英汉社交指示语的差异

社交指示语指语言结构中能反映出语言使用者的社会面目和相对社会地位的那些词语和语法范畴。社交指示语大体可以分成三类:第一人称指示语, 指示对象是说话人自己;第二人称指示语, 指示对象是说话人;第三人称指示语, 指说话人以外的人、事、物。社交指示体现在交际双方所使用的不同语言手段之中, 它通过不同的人称标记、不同的语言层面、不同的谈话场合、不同的称谓、不同的语言学行为等表现出交际参与者的身份、地位、修养、神态、情感及相互间的关系等。【周芳珠, 2004】。在语言交际活动中, 汉英文化系统的人拥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文化心态, 体现在社交指示语的采用上也有所不同。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卑己而尊人”的传统, 社会交际中称呼他人要用敬语, 以示礼貌和尊重, 如:“令尊”“令爱”“尊兄”等。汉语中的“您”就是“你”的敬语;而英语中只有“you”一种表达方式。与敬语相对的是谦辞, 谦辞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称谓前加上诸如“愚、小、家、舍、贱、犬”之类的词素, 如:“弟子”“小人”“家父”“小女”“贱荆”“犬子”等, 而英美人士崇尚个人价值, 英语中很少有谦辞, 仅限于“your honor”“his highness”等少数几个词。

汉文化下, 人们的大家族观念浓厚, 强调集体观念, 习惯用表亲属社交指示语来称呼邻居或其它拟亲属关系, 如:“田叔”“阿姨”“张大爷”“李大妈”等, 这是亲属称谓社交指示语的假定使用, 并不表示真正的亲属血缘关系;西方人则崇尚自我意识和个性独立, 在称谓和使用方面体现着“平等”的原则, 表现为言语上的直呼其名, 往往以Mr, Mrs, Miss加姓为称谓, 如:Mis.Bush、Green、Miss Williams, 等。汉民族源于长期形成的“官本位”思想, 在人际交往中习惯用职务称呼有官职的人, 如:“王经理”“李主任”“张校长”等, 英语中表职衔的社交指示语要比汉语少得多。

总之, 社交指示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反映着一种语言习俗, 因此它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汉语中的社交指示语丰富且复杂;而英语中存在着大量的社交指示语空缺, 因此在英译汉时已采取语用翻译, 而不应单纯强调民族色彩的保留。

2《红楼梦》中的社交指示语翻译

2.1 指说话者自己的社交指示语的翻译

西方国家重视个体, 主张个人至上,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在社交生活中很少使用自谦或自贬社交指示语来指自己。而汉语指说话人的社交指示语非常多, 如“洒家”“鄙人”“在下”“晚生”“老夫”“老娘”“奴家”“奴才”等, 选择何种社交指示语取决于双方的身份、地位、和职业等因素。而英语只有I, me两个。通常情况下, 汉语指说话人的社交指示语都可以已成I或me, 但这样翻译后, 汉语词汇之间的差异, 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特征就会消失。如果我们把这些词全部进行语义翻译处理, 做到了对原文的“忠实”, 从英语语法和接受美学的角度看, 这种翻译虽然传达了原文的文化内涵, 却容易造成译文误读。因此在翻译时, 译者不得不舍弃原文中隐含的一些文化信息。如:

例1:旺儿又打着千儿回道:“奴才天天在二门上听差事, 如何能知道二爷在外头的事呢?”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译文 (1) Little Wang bent one knee.“The slave performs his service at the second gateway day after day.How can he know what the master does outside?”

--David Hawkes译

译文 (2) “I'm on duty all day long at the inner gate”, stammered Lai Wang, “How could I know a bout the Second Master's business?”

--杨宪益、戴乃迭译

译文 (1) 的问题在于“slave”与“奴才”的语义并不对应, 会造成读者误读。多数读者会认为说话者提及的“slave”是它称;原文中的“奴才”除用作自称外, 还明白无误地表明了说话者与受话人的身份、地位、的差别和交际双方的关系, 而这些在译文 (1) 中流失殆尽。相比译文 (1) , 译文 (2) 至少做到了忠实地传达了原文的主要意思, 传递了主要的交际信息, 在语用意义上等值。

2.2 指受话人的社交指示语翻译

汉语中除了“你”以外, 还有大量指受话人的人称指示语, 如“您”“阁下”“大人”“足下”“小姐”“贤弟”“大哥”“大爷”“叔叔”“阿姨”等, 这些社交指示语大都是敬语或拟亲属称谓。英语同类指示语较少, 在翻译的过程中, 难免会引起文化的流失。如:

例2:袭人……笑问:“姑娘怎么还不安歇?”黛玉忙笑让:“姐姐请坐。”

--《红楼梦》第三回

Hsijie asked, “Why aren't you sleeping yet, miss?”“Please sit down, sister, ”invited Taiyu with a smile.

--杨宪益, 戴乃迭译

汉语中的姑娘有多种语义, 如:丈夫的姐妹、未婚女子、女儿等, 用于社交场合的多指未婚女子。袭人作为一个下人, 用“姑娘”来称呼黛玉, 蕴涵着说话者对受话者的尊敬及两者身份的不同、地位的差异。译者却只能将“姑娘”译成“miss”, 辅之以同位语“you”尽量保持一些尊敬的文化含义。

2.3 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语翻译

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语指说话者和受话者以外的人。汉语文化往往通过贬低与自身的说话者自身有关的人或物和抬高与听话者有关的人来表示友好和尊敬。汉语中, 这类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说话者为参照点, 常含有自我贬损的语义特征, 如:“令尊”“令媛”“尊夫人”等;第二类以受话者为参照点, 常含有让第三方收益的语义特征, 如:“他女婿”“杨家二少爷”等。然而西方人很少通过谦虚的方式来交际, 因此英语中少有类似的谦语和敬语, 这给第三人称的社交指示语的的翻译带来了困难, 翻译时要给予相当重视。如:

例3:秦钟因说:“业师于去年病故, 家父又年纪老迈, 残疾在身, 公务繁冗…”

--《红楼梦》第七回

译文 (1) “My tutor died last year, ”confided Qin Zhong, “My father's old and unwell, with so much to keep him busy that…”

--David Hawkes译

译文 (2) “My private tutor resigned last year, ”Qin Zhong told him.“Father is quite old, and as his health is not very good and his job keeps him terrible busy…”

--杨宪益、戴乃迭译

“家父”分别被译成“my father”和“father”, 表达了基本信息, 但其含有的“谦虚”在翻译中丢失了, 这种信息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将其翻译成“my humble father”, 译文读者会真的以为说话人的父亲真的很卑微, 从而导致语用失误。

社交指示语是涉及在特定的语境中与交流各方的角色定位相关的社会等级信息, 尤其是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关系。英汉不同文化, 宗教、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影响到两种语言在社交指示语上的使用差异。汉语的社交指示语丰富, 复杂而系统, 而英语存在着社交指示语空缺, 因此在翻译社交指示语时, 应考虑目标语的文化需要, 结合具体的的社交语境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 才有可能成功地再现原作者要传递的信息。

参考文献

[1]陈治安.人称指示语研究[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4.

[2]David Hawkes (译) .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 the Pengui Group, 1937

[3]何自然, 语用学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 988.

[4]杨宪益, 戴乃迭 (译)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北京:外文出版社, 1994.

对《瑞云》两个英译本的评析 篇7

谭载喜在《西方翻译简史》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人们对于翻译的思考也由来已久,翻译活动的丰富性,使人们采用多重视角考察“翻译是什么”,因而对翻译的定义也是种类繁多。《翻译概论》一书中的定义是“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二、翻译的标准

我国传统译论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严复的“信, 达、雅”,他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故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则达尚焉。”“信”指忠于原文,“达”指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通过这三个字,明确提出了,以“信”为核心的翻译标准。信即忠实,其意义除了我们一直强调的忠实于原文词语,忠实与原文句子结构,忠实于原文风格外,从翻译的定义中我们也应体会到还包括了对原文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的忠实。

三、两篇译文的对比

1.文字的忠实。两篇译文中对同一词语的翻译存在很大差异。现举例如下:

(1)年十四,其母蔡媪,将使出应客。

胡译:when she reached the age of fourteen and her foster mother procuress cai asked her to begin receiving guests.

Denis C.译:when she was fourteen her madame matron cai,was ready to bring her out to receive guests.

在该句中,“其母蔡媪”,指的是妓院的老鸨,因妓院中女子是被其收养,被称之为“妈妈”。胡译为foster mother procuress cai。Foster有养育,抚养之意。Procuress为“拉皮条者,卖淫者”。符合原文意思。而Denis C.译为madame matron cai。Madame译为(法语)太太,小姐,女士。Matron主妇,保姆,女舍监。让读者看来其意义与原文不同。

(2)逐日见客。胡译:that day the girl began to entertain guests.

Denis C.译:she began to see guests daily.

“见客”在本文中是指瑞云从事的工作,通过聊天,下棋等给客人带来快乐。故“entertain”要好于“see”.

以上二例可明显感知,在词义的字面对应翻译上Denis C.要比胡更忠诚于原文,但是却没有从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涵上来把握所以容易给读者造成误解。

但是在Denis C.译文中的个别词语也优于胡译文。

1)此奴终身发轫之始,不可草草。

胡译:this is the start of my life’s work

Denis C.译:I am just putting my 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

发轫:把支住车轮的木头抽掉,使车辆前进。比喻事情的开始。胡在处理该句时直接将其比喻义译出,简单, 明了。Denis C.译为putting my foot onto the first rung of the ladder。即“踏上梯子的第一步”。符合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并且生动,形象,意义与原文也比较接近,总体优于胡的译文。

2)富商贵介,接踵于门。

胡译:many rich merchants and local gentry sought to patronize her.

Denis C.译: rich merchants and men of noble houses rubbed shoulders at her gate.

该句中“接踵于门”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Sought to的意思是“追求; 争取;力图”,用在此处,能体现出富商贵介,争先恐后, 尽力争取之意。rubbed shoulders字面意思是“肩膀摩擦着肩膀”,比喻人多,络绎不绝。与成语“摩肩接踵”意义对等。相比之下,Denis C的译文要更加形象,贴切。

2.句子结构的忠实。字词忠实基础上的更高要求就是对原文句子,段落乃至整个篇章意思的把握。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会出现“缺失”或“越位”的问题。“缺失”是指对翻译的文本信息进行简化或浅化处理。孙艺风认为,“就翻译而言,简化则意味着源语文本在丰富性和暗示性方面的削弱,将会导致更多的异质,甚至有可能是源语信息的误传, 尽管实际情形是有时候必须如此或无法避免。无疑,意义的多元性的本质使得传达相对完整的意义正是任何严肃的译者的职责所在”。将两篇译文对比也发现胡译文有这种情况的存在。举例如下:

(1)吟玩诗意,梦魂萦绕。

胡译:Mr He read the poem again and again,his heart full of his love for her.

Denis C.译: he chanted and savored the words of the poem until his soul was lost in dreams.

“吟玩”有“品味”之意,并且“梦魂萦绕”一词体现了贺生对瑞云的思念及爱恋。胡的译文太过于平实,未将 “梦魂萦绕”译出,是对原文意义的缺失。

(2)见蓬首厨下,丑状类鬼。

胡译:she looked unkempt and ugly.

Denis C.译: hair hanging loose and her face as frightful as a ghost’s.

原文中用比喻来形容瑞云的相貌,对比两个译文,Denis C的要比胡的形象,具体,胡的译文只将意义表示出来,不能给读者带来直观的感受

上述例句都有其独到之处,如果不对照原文的话,译者精心安排的结构,语句会让读者耳目一新。但是翻译毕竟是翻译,必须“带着脚镣手铐跳舞”,优美的舞姿方能得到赞许;挣脱了脚镣手铐,生花的妙笔也只能是“不忠实的美人”。

3.原文风格的忠实《瑞云》是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完整,引人入胜。该书记人叙事,似幻似真,并能于曲折多变中叙次周密、脉络贯通。文中通过对瑞云的心理描写、细节点染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来刻画人物性格。其语言也很有特色,典雅工丽而又生动活泼。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古代的文学语言,并且大量提炼和融汇了当时的方言俗语, 词汇异常丰富。如文中“发轫之始”“名噪已久,富商贵介,接踵于门”“一睹芳泽”“吟玩诗意,梦魂萦绕”等大量使用四字词语。无论是抒情写景,还是叙事状物,都是多姿多彩、曲尽形态。人物语言雅俗结合,谐谑有趣,颇多传神之笔。与之相对应的两篇译文中,胡的译文简单,平实, 给读者平铺直叙的感觉。相比而下,Denis C.译文更加生动形象,对原文的翻译更加细腻,贴切整体风格与原文相符。

四、结语

美国翻译家玛格丽特·佩登(Margaret Sayers Peden)的翻译比喻很有趣:原作是一块方方正正的冰。翻译的过程就是冰溶化又重新结冰的过程。内在分子结构完全变化了,可译作还是一块看上去一模一样的新的方方正正的冰。

通过中西方两个版本的比较可知:翻译应该在将原文的内容,精神实质,文化习俗理解透彻的基础上再翻译原文,并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风格,本着文化再现的原则,将其译出,而在译文的词斟句酌上也要顾及读者的理解能力,从而使读者能够获得与原语民族同样的感悟。

摘要:《瑞云》选自蒲松龄著《聊斋志异》。其译文有多个版本,本文从翻译的基本标准对胡世光的译文和Denis C.&Victor H.Mair译文进行对比研究,从中进一步来把握和体会翻译时要注意的地方。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8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茶馆,翻译策略

《茶馆》是老舍先生创作生涯中一部重要戏剧。戏剧中塑造了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的人物群像,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且包含了大量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域色彩。本文从霍华和英若诚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习语的文化翻译,宗教文化的翻译,生活习惯的文化翻译等4个方面浅谈如何有效地保留和传达原语文化。

一、姓名称谓的文化翻译

《茶馆》中人物众多,姓名称谓也各异。要把《茶馆》翻译给外国人看,如何处理这些姓名文化无疑是对译者的考验,《茶馆》中一共有五十多个人物,大体来说,可将姓名称谓分为如下几类。

1.体现社会地位的称谓—松二爷,秦二爷,马五爷,常四爷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关系。“爷”通常用来敬称那些有钱有权的人。“姓氏+兄弟排行+爷”是特有的中国文化。在英语中,对于这样的称谓却没有对应的翻译词,因而难免部分文化因素必须省略。问题是哪一部分文化因素应该省略,哪些文化因素应该传递呢?我们知道称与文化因素“爷”相比兄弟的排行不是那么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译文必须保留文化因素“爷”以帮助读者了解那些人的社会身份。英若诚将松二爷译成“Master Song”而霍华则译成“Second Elder Song”。霍华有文化意识,但是这种译法没有将那些人物较高的社会地位反映出来,有人可能要说英若诚翻译成“Master Song”没有体现“二爷”,但是松二爷体现文化意义的词重点在“爷”而不是在“二”,因此英若诚采用异化的策略译成“Master Song”兼顾了原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考虑了译入语读者的可接受性。

2.老x或小x形式的称谓—小唐,小王,老刘,老杨汉语中的“老或小”与英语中的“old or little”并具有同等的含义。老x小x形式的称谓并不一定表示年长,他们可以表示年龄相仿的人之间的互称。霍华采用直译的方法将“老杨”“小王”翻译成“Old Yang”和“Little Li”。译入语的读者很可能认为“Old Yang”是一个老人,但事实上我们知道“老杨”在剧本中是一个30岁左右正当青年的男人。英若诚将“老刘”“小王”直接翻译成“Liu”和”Wang”,省略了“老”和“小”的翻译,但是比较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二、习语的文化翻译

《茶馆》篇幅不长,却出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习语。如何使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得以充分表达,同时使译入语读者轻松地理解原语中的文化因素要求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

例1:“死马当活马医”英译:We must try to save her霍译:We must breathe new life into her.这句谚语以“死马”“活马”为喻体用来形容对于无法挽救的事情做最后的努力。英若诚只是根据上下文进行了简单的意译,而霍华则使用了形象生动的词组。两者译文都采用了“try to”一词,该词将该谚语中“做最后的努力”的文化内涵翻译出来了。

三、宗教文化的翻译

中国人深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因此许多词和短语充满了佛教和道教色彩。

例如:庞太监:说得好!那我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Eunuch Pang:well said !Let’s both try our best and see what happens(英)Eunuch Pang:Nicely said !Like the eight immortals crossing the sea,we each have our own strengths(霍)“八仙”对于说英语的西方而言,他们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基督教,所以就缺乏对等的文化负载词。英若成采用意译的方法舍弃了原文中“八仙”的形象而保留了原文作者的意图,“目的法则”和“连贯法则”得到了很好的遵守,却违反了“忠实法则”,霍华采取了直译的方法保留民族色彩,这符合他传递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他的译法遵守了“目的法则”和“忠实法则”,但对“连贯法则”是一种违反。

四、生活习惯的文化翻译

在茶馆中,有许多文化负载词反映了我们独特的中国文化,而这些词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因此这类词的翻译对于译者而言很困难且具有挑战性。

例2宋恩子: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

Song Enzi:Now we serve whoever puts food in our belliesSong Enzi:Now we serve anyone who puts rice in our bowls.

中国人一提到吃饭就会想到米,面等,而西方人想到的则是面包,黄油。上面的两个译文中,英若成将“谁给饭吃”直译成who puts rice in our bellies,体现了中国文化特色,而霍采取了意译方法,更便于译入语读者理解。

五、结束语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9

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梦》是一首无韵的《离骚》,也是一部“说”家之绝唱。《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主要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就英语译本来看,在霍克斯、闵福德和杨宪益夫妇的全译本之前的翻译都是节译。《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程(刘士聪2004:1-3)。诗歌是意蕴、声韵、形式三美的统一,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要体现“音美”、“意美”和“形美”(柏钧、李梓、彭志瑛、俞洋、张映先2004)。

2 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咏月诗》其一的比较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作过的咏月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1)

The moon hangs in mid-sky,cold is the night;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But traveller,sick at heart,cannot bear the sight.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Its bright splendou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杨宪益译)

(2)

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Hawkes译)

原诗中“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描绘了月挂当空夜色清冷格外寒,月光皎洁盈满无亏分外圆。霍译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The cold white moon hangs in the middle sky理解有误,但是A chilly radiance bright,a fair round shape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实现了“形美”。杨译The moon hangs in mid-sky,cold is the night/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两个尾韵(阳性韵)“night/light”使译文富于音美。而且杨译Round its reflection,limpid white its light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达到了“形美”效果。“limpid white”准确地描绘出了月光的皎洁,具有鲜明的视觉效果,渲染了美好夜晚的气氛,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原诗第二联“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意思是诗人兴致勃发观赏细体验,旅客异乡思亲睹月不忍观。霍译The poet for inspiration seeks her oft/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基本忠实地表达了原诗的含义,但是The homesick traveller from her turns his eye表达平铺直叙、直白无味;在修辞方法方面运用平行结构,再现“形美”。杨译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But traveller,sick at heart,cannot bear the sight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Inspiring poets to let their fancies roam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兴致勃发想要观赏的情境,带给读者一种心理上的动觉效果。原诗第三联“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描绘了仿佛玉镜悬挂于翡翠楼边,好像冰盘托起外边珍珠帘。霍译Like a jade mirror hanging on azure wall/Like disc of jade suspended from on high理解有误;但运用平行结构修辞方法,完美地达到了“形美”。杨译By emerald pavilion hangs a mirror of jade/A disc of ice outside pearl screen displayed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emerald pavilion”、“a disc of ice”、“pearl screen”用词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jade/displayed”构成尾韵,富于音美。原诗第四联“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意思是明月良宵哪需点灯燃银烛,晴空灿烂映照着雕槛画栏。霍译No need for lamps on such a glorious night/When every beam and post is bathed in light理解有误;但值得称道的是两个尾韵(阳性韵)“night/light”使译文富于音美。杨译No need for silvery candles this fine night/Its bright splendour lights up the painted balustrade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silvery candles”、“painted balustrade”用词精准,忠实地再现了原诗的意美;“night/bright”构成尾韵,富于音美。

3 结论

忠实于原诗内容方面杨宪益的译文更胜一筹,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境地。从整体而言,两家译文都保持了原诗的八句格式和固有的平仄韵律,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形成了很强的乐感;对比二种译文,霍克斯的译文中平行结构修辞方法的运用贯穿全文,更好地达到了“形美”效果。就“音美”而言,两家译文都达到了效果。从整体来看,杨宪益的译文中night light/sight/night,jade/displayed/balustrade和霍克斯的译文中bright/white/night/light,sky/eye/high两对尾韵,何等悦耳!通过对“红诗”英译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到诗歌翻译的难度。通过对两家英文译本中语言、美学的比读和赏析,笔者对诗歌翻译理论和诗歌英译方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柏钧,李梓,彭志瑛,俞洋,张映先.古诗英译在《红楼梦》中的审美再现[C].《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2004.

[2]刘士聪.红楼梦[C].翻译研究论文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10

关键词:诗词;翻译;形式;表意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0-02

诗词是一种语言高度浓缩、形神兼备的艺术,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灿烂明珠。自宋以后,诗词发展日益没落,唯有被称为“满清第一词人”的纳兰性德如鹤立鸡群,无人能出其右。纳兰性德尤其擅长悼亡词,不过他的边塞词也不乏豪迈之风,个中掺杂着自身的愁闷,情绪复杂。所以在将这首小令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表意显得尤为重要。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式与表意上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英汉转换就是一件难事,要想将诗词翻译成英文则更是难上加难。许多人在这个工作上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宣扬我们的璀璨文化。本文选择了杨宪益、戴乃迭与翁显良先生对纳兰这首如梦令的两个翻译版本,试图从诗词翻译的形合与意合方面着手,对这两个英译本进行试探性分析,看他们如何做到形神具备。

一、纳兰其人与边塞词

近年来,“满洲第一大词人”纳兰性德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与词风的清新隽永赢得了广泛的青睐,吸引了大众研究的目光。王国维《人间词话》更推崇他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关于纳兰与他所写词的研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纳兰热”。除此之外,小说、电视剧中也不乏出现了这位满清贵公子的身影,足以显见纳兰容若略显神秘的一生对大众无以抗拒的吸引力。

纳兰性德,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其外祖父为英亲王阿济格,战功卓著,名贵一时。父亲明珠胆识过人,是清朝康熙前期著名的权相,权倾一时。容若自己也深得康熙帝眷爱,但可惜英年早逝,不然前途如何光明也未为可知。难能可贵的是,容若出生贵胄,但却从无骄矜倨傲,不尚奢华。

纳兰的词作中,论其成就,当属他的爱情词,悼亡之作又为其中翘楚,这与他的坎坷情路经历不无关系。

纳兰的边塞词则更多展现了黄河草莽、秋水冬山,以情衬物,以景托情,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创造一种幽旷、郁结的深远词风。纵观其词,苍凉盖过慷慨,抒怨多于豪迈,自有一番别有情致的艺术感染力。

由于身为康熙的随身侍卫,他常常伴君出行塞外,既无满人一统江山之骄矜,又无征夫戍卒含泪泣血的哀叹,有的只是伤情叹景的泣叹,依稀可见这位翩翩公子的细腻情感。纳兰性德的边塞词,娓娓道来,言之亲切,正因其亲身经历,绝非闭门造车,为词生情。为情作词,依情摹景,正是纳兰性德作品具有深切感染力的关键所在。

二、对《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的解读

如梦令为词牌名,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其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此名。李清照、苏轼等人都作过这个词牌的诗词,其中以婉约派的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最为脍炙人口。

纳兰容若一介贵公子,边塞词却并非无病呻吟,矫揉造作,而正正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首词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初春,容若扈从康熙帝出山海关巡游。皇帝出巡,声势浩大,开篇“万丈”一词气势磅礴,出言豪迈。然而马大勇(2011)认为,词末“‘还睡’三句,竟如小儿女语。虽为实写思乡之情,毕竟头重脚轻,全篇不称。”其实词中景象也可以想象,周遭的环境越是繁华热闹,则更能凸显容若内心的万般愁闷与无聊。星影飘摇,容若内心孤寂,却不能得返爱人身边,即使梦境中欲归竟被狼河汹涌波涛所阻隔。忧闷之余,只能趁酒余欲睡,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众人皆睡我独醒,思愁凭添,词人落寞萧然的心境,跃然于纸上。

三、译文赏析

1.原文与两种英译本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

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

Nalan Xingde

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

The stars whirl and whirl, as if to crash to earth.

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

Sleep on! Sleep on!

To wake would be too doleful and too drear.

(杨宪益、戴乃迭 译)

Better Sleep

Nalan Xingde

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

Ah! the stars are flickering, perilously reeling.

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

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 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

(翁显良 译)

2.译文赏析

杨宪益、戴乃迭(以下简称杨译)采用音译的方式,将词牌名如梦令翻译为To the Tune of Ru Meng Ling,采取音译的方式,虽然意义没有得到很好地传递,但其形式比较符合一个词牌名;翁显良所译(以下简称翁译)Better Sleep用词少、简洁,比较符合原文的用词量与节奏,但是却未能翻译出“令”字的含义,会让读者产生误解,认为Better Sleep是这首词的题目。

关于词中地名狼河的翻译,杨译本为Bailang River,这是经过对地名的考证,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翁译本则为Wolf River。类比长江黄河的译法,Yangtze River和Yellow River,二者只不过译法不同,但是译本都是可取的。

开篇“万帐穹庐人醉”,气势恢宏,边塞词的豪迈气概一览无余。“万帐”是虚指,两个英译本都没有用具体的数字直译,而分别用“vast”和“wilderness”表意。杨译“The vast encampment is locked in drunken slumber.”用被动语态来译第一句话,虽然意义也能传达出来,但词的气势却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稍显不足。翁译“Silence settles over this wilderness of tents. Many a cup have I drained.”用silence作主语,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旷野夜深的图画,第二个分句的倒装语序加强了语气,在表达纳兰的豪气上显得比杨译本略高一筹。

词中第二句话--“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纳兰容若描写了自己酒醉入梦,梦里归家,却遇狼河阻隔,梦碎狼河边,醒来之后倍觉孤寂,凄冷。杨译“Dreams of return blocked and crashed by the Bailang River.”仍旧用被动语态,再现纳兰容若的原词情境。翁译“I am off, headed for home. But that Wolf River bars my way. It howls—my dream is shattered!”一共用了三个句子。前两句完整地描绘了归家路途被狼河阻断的无奈,第三句“It howls”河声咆哮,波涛汹涌,破折号后的“my dream is shattered!”引出之前的一切原是梦境,可惜途中遇狼河,梦已碎,心不能静,再也无法入眠的凄寂说与谁人知。

词末的“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表现了梦醒后,开篇的气势已经荡然无存,剩下如同喃喃自语,更显众人皆睡我独醒的无奈与寂寥。杨译“还睡,还睡”为“sleep on! Sleep on!”两个单词对应两个汉字词量对等、节奏明快,但是却与原词透露出来的无奈的气息不太相符合,给读者一种过于欢快的感觉。翁译“sleep, better go back to sleep,”与杨译本刚好相反,颇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意味,形式上与原词的“还睡,还睡,”相差甚远,但是用一种淡淡的语气表达了无奈醒来,百无聊赖,不如睡去的心情。最后一句“for the waking hours are dreary.”与之前的sleep互成因果,逻辑关系清晰地表达出来,符合英语这种语言更重形合的特点。

四、结语

总的来说,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本如梦令采取了直译的方法,将原词完整呈现,在词语组合的形式上面,有着与汉语诗词、小令相似的结构,更加契合纳兰原词。相比而言,翁显良先生的译本则更加有画面感,与纳兰容若作词的心境更加吻合,汉语重在表意,尤其是词语非常简练的诗词更是如此,只字片言之间,包含情意无限,因此对意境表达更胜一筹。因此,在做诗词的对外翻译时,尽可能地通过形式来表达意义,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时候,意义的传达比固守诗词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马大勇编著. 纳兰性德. 北京:中华书局,2010.3:215-216.

[2]谭载喜. 西方翻译简史[M]. 北京:商务出版社,1991.

[3]刘姝虹. 从德莱顿的“诗歌翻译三分法”看英译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界·语言研究. 2011.

[4]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5]杜颖. 从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看诗歌翻译——《水调歌头》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 篇11

1 译本及译者

本文所选取的《为奴隶的母亲》两个英译本分别来自斯诺(Edgar Snow)编辑、翻译的《活的中国: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1936)(以下简称“斯译”)和张培基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册)(以下简称“杨译”)。

《活的中国》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鲁迅的小说,第二部分是其他中国作家的小说。其中,《为奴隶的母亲》位于第二部分的第一篇。上世纪三十年代,斯诺编译的《活的中国》一书将中国新文艺的概况及一些作品介绍给了广大世界读者。斯诺在前言中指出,编译此书的目的,是他“急于想了解‘现代中国创作界是在怎样活动着’,并让西方读者也了解他们的情况。”(斯诺,1983)

对于此书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斯诺也在前言中做了说明。他认为,译文主要是传达原作的精神,忠实地传达原作所体现的感情与智慧,因此翻译策略不是字对字的直译。原作中有些双关语、历史典故等省略不译,因为若要译出,需要半页长的脚注才能让读者明白。

张培基翻译的《为奴隶的母亲》最早发表于1955年的《中国文学》(英文版)上,而后收录于其译注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第一册)中。张培基在散文的翻译上颇有建树,自编自译了汉英对照读本《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共四册)。将其早年翻译的小说代表作收录于散文集中,足见他对此小说的喜爱。

2 翻译策略研究

2.1 直译与意译

一直以来,无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西方,直译与意译都是翻译讨论的中心话题。

八十年代初,张培基等学者在当时的统编教材《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给直译下定义:“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特别指保持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张培基等,1980)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斯诺的译本通常情况下采取了直译法。尽管他在序言中强调,“我在这里努力做的是传达每一篇作品的精神实质,是诠释而不是影印复制;我不但想用英文来传达原作的感情内容,而且还想烘托出存在于这种感情深处的理智信念。从中文‘直译’,往往完全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斯诺,1983)但他接着又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已尽可能地保存了原作的词藻。”(斯诺,1983)有时,直译比意译更能深刻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如下例:

例1:原文:“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子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底身上设法罢。”(粗体系笔者所加,下同)

“我底身上?……”

斯译:“There’s nothing more I can do.If we go on like this,we’ll soon have to part with the kettle.I think it would be better to let you save us with your body.”

“With my body?”

张译:“There’s no way out of it.It looks as if we’ll even have to sell our cooking pot.I’m afraid we have to part.”

“We have to part?...”

分析:这里是文章开头丈夫对妻子说的一番话。丈夫不堪忍受窘迫的生活,决定典妻,就是将妻子当做物品一样出租给别的男人。在旧社会,妇女一旦嫁人,丈夫就掌握其生杀大权,妇女就像家里的其他物品一样任由丈夫支配。原文中丈夫无能到打起妻子身体的主意,通过卖妻讨生活,而妻子的身体不由自己做主。斯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body”一词,准确刻画出了妻子的身体只是挣钱的工具,传达了丈夫懦弱无能卖妻、妻子“身”不由己的含义。而张译的意译法“we have to part”(我们不得不分开)削弱了原文的实质含义。

张培基认为,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宜采用直译法处理时,就应采用意译法。意译要求译文能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但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张培基等,1983)有时,意译法更能让读者了解原文的内涵。张译中,意译的例子比较多见。如下例:

例2:原文:我已经将你出典了。

斯译:I’ve already leased you

张译:There is somebody willing to hire you as a temporary wife.

分析:斯译将“出典”直译为“lease”,而张译却采取意译,将典妻这一陋习进行了解释,比较清楚地交代了原意,让目标语读者更好理解。

例3:原文:八个月了,那年冬天,她地胃却起了变化:老是不想吃饭,想吃新鲜的面,番薯等。

斯译:After eight months,in the winter,her appetite underwent a change.She did not care to eat rice;only fresh noodles or sweet potatoes.

张译:Eight months had passed and winter came.The young woman became fussy about her food.She had little appetite for regular meals and always felt like eating something different—noodles,potatoes and so on.

分析:这里是妇人怀孕后,身体起了变化。“新鲜”意即想换别的东西吃。斯译采用直译,而张译采取意译,更能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各有千秋。正如张培基自己所言,“不同的语言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在词汇、语法、惯用法、表达方式等方面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异之处。所以翻译时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手段,或意译或直译,量体裁衣,灵活处理”(张培基等,1980)。

2.2 厚翻译

1993年,学者亚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在《卡拉萝》(Callaloo)上撰文《厚翻译》(Thick Translation),从此,翻译研究便新添了术语“厚翻译”。厚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在译文文本之外添加各种注释,包括夹注、脚注、尾注等,其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信息,从而引起译文读者对源语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以便收到更佳的鉴赏效果。这些对原作的补充和解释使译文更清晰、更易懂或更合逻辑。

笔者研究发现,在张译本中,也存在厚翻译的痕迹,如以下几例:

例4:原文:我只得回转身,但在路上,遇见了沈家婆,她问我,晚也晚了,在外做什么。

斯译:But on the road I met the Sun woman.She asked me what I was doing out so late.

张译:On my way home,I came across Mrs.Shen,the matchmaker,who asked me why I was out at night.

分析:文中提到的“沈家婆”在小说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尚未表明身份。张译进行适当添加,指明了其媒婆的身份,使译文更加连贯、清晰。又如下例:

例5:原文:轿夫也在门首催起身了,他们噜苏着说:

“又不是新娘子,啼啼哭哭的。”

斯译:The chair-bearers at the door were urging departure.“She isn’t a young bride,”they grumbled,”to be doing so much crying!”

张译:The chair bearers outside the gate now started urging the young woman to set out,murmuring.

“You are really not a bride,why should you cry?”

脚注:“In old China,a bride usually cried before leaving her family.”

分析:这里描写了春宝娘被迫离家时对儿子的依依不舍,而轿夫们却冷漠无情,不耐烦地催促她早点离去。在旧社会,新娘子出嫁前会啼哭,但轿夫们认为春宝娘不是出嫁的新娘子,不应磨磨蹭蹭、哭哭啼啼。轿夫们虽然也是贫苦大众,但是他们对春宝娘的遭遇却毫不同情。张译增添了脚注,这样能为译语读者提供比较详尽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更加深刻地欣赏译文。

3 译本对照研究

以下笔者将从译者对文本中人名、比喻、文化负载词的处理,分析其采取的翻译策略。

3.1 人名的翻译

对人名的翻译处理,两位译者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例6:原文:“三天前,王狼来坐讨了半天的债回去以后……”

斯译:“Three days ago Wolf Wang sat here for hours demanding his money.”

张译:“Three days ago,Wang Lang came here and spent a long time pressing me to pay my debt to him.”

分析:“王狼”应该是文中讨债者绰号而非真实姓名,斯译处理为“Wolf Wang”,准确生动,非常贴切地描绘了此人的性格特征,而张译音译为“Wang Lang”,则稍显平淡,无法传神地描述讨债者凶恶逼债的特点。

例7:原文:“我想,还是叫他‘秋宝’罢。”……“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还是叫他‘秋宝’罢。”……“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

斯译:“I think it would be nice to call him‘Autumn Treasure.’”...“He was born in the autumn,wasn’t he?A precious gift from the autumn!Call him‘Autumn Treasure,’”...“It was only that I was thinking of Spring Treasure.”

张译:“I suppose you could call him‘Qiu Bao’.”...“Qiu means autumn and Bao means treasure.So since he was born in autumn,you’d better call him‘Qiu Bao’.”...“I suggested‘Qiu Bao’simply because I was thinking of my elder son Chun Bao.”

脚注:Meaning“Spring Treasure”.

分析:春宝娘被迫与年幼的儿子春宝分开,来到秀才家后为其生下一子。因思恋大儿子,她给第二个孩子取名“秋宝”。斯译采用了意译,准确抓住了中文原意。张译采取音译加注释的方法。笔者认为,斯译更简洁,容易为目标语读者所接受。

3.2 比喻的翻译

在给直译下定义时,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保留原文的比喻意义时,直译比意译更生动形象。斯译的“尽可能地保存了原作的词藻”的策略在翻译原作的比喻时更胜一筹。现举几个译例:

例8:原文:免得王狼底狼一般的绿眼睛天天在家里闪烁。

斯译:so that I wouldn’t have to see Wang’s wolfish green eyes glittering in my house every day.

张译:so that he’d no longer be prowling after me like a wolf.

分析:斯译为直译,准确生动地保留了原文的比喻,而张译用“prowling after”(潜行觅食)代替原文中有关比喻,虽也自然流畅,却无法再现原作的语言风格。

例9:原文:“你给狐狸迷着了么?”

斯译:“Are you bewitched by a fox?”

张译:“So you’ve been seduced by the witch!”

分析:此句是秀才之妻老妇人训斥秀才的话。自从春宝娘到来之后,老妇人猜忌多心,监视秀才对春宝娘的一举一动。狐狸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相近的文化含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狡猾、欺骗、虚伪,而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尤其用来指代魅惑人的女子。fox在西方文化中含有狡诈的意思,在俚语中也有“时髦迷人的女郎”之意。斯译采用直译法,兼顾了源语和目的语,而张译则无法表现原作风格。

例10:原文:“不要哭罢,不要哭罢,随她吠去好了!她是阉过的母鸡,看见别人的孵卵是难受的。”

斯译:“Don’t cry!Don’t cry!Let her bark!She’s only a castrated hen who can’t stand seeing others hatching out eggs.

张译:“Now,stop crying,stop crying,let her cackle!A barren hen is always jealous!”

分析:斯译采取直译法,将原文的比喻含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张译为意译,cackle本指母鸡下蛋后的咯咯声,现在的意思是胡说八道,和文中母鸡的比喻连用。“阉过的母鸡”实为“不产蛋的母鸡”,译为a barren hen。

3.3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指源语词汇所承担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包惠南等,2004:10)当源语在目的语中找不到对应词,直译又无法把原意传递出来时,意译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对于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斯诺通常所采取的策略是意译或省略。他在序言中谈到,“有时我干脆拒绝保留需要加半页注解才能说清楚的简单的双关语,或历史典故,古文隐语,那样也只能把西方读者认为中国人“离奇”的传说描得更重。”(斯诺,1983)如下例:

例11:原文:有时也兼做点农作,芒种的时节,便帮人家插秧。

斯译:Sometimes he supplemented this occupation with a little farm labour.During the busy planting season he used to assist the farmers in transplanting the young sprouts.

张译:Sometimes he also worked in the fields;early each summer he turned farm-hand,transplanting rice for other people.

分析:在翻译“芒种”时,两个译本都采用了意译法。“芒种”是中国的24节气之一,如英译为Mangzhong,势必借助脚注,否则外国读者无法理解。意译法简洁明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 结束语

通过对《为奴隶的母亲》两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笔者发现,斯诺译本偏向直译,重保留原作词藻,而张培基译本偏向意译和厚翻译,重增补和诠释。笔者认为,这可能与译者的不同身份有关。斯诺的记者身份使他偏向于采取直接、简练的方式向读者交代故事,而张培基的学者身份使得他在翻译时能深究原文的隐含意义。同时,我们也看到,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法相互关联,互为补充。通过对译文的比较,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运用直译和意译时所应该掌握的技巧和应该注意的问题,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Appiah K A.Thick Translation[J].Callaloo,1993(4).

[2]Snow E.Living China:Modern Chinese Short Stories[M].Lon don:George G.Harrap&Company,Ltd.,1936.

[3]斯诺,埃德加.活的中国:现代中国短篇小说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上一篇:外国音乐下一篇:热处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