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

2024-06-23

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共4篇)

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 篇1

接受焦裕禄精神洗礼 借鉴教育实践活动经验

我省组织部分县乡党委书记赴兰考学习考察

贵州日报新闻 时间 2014年03月27日 来源 贵州日报

作者:钱仲群

本报讯 3月24日,一批贵州的特殊学员怀着崇敬之情到河南省兰考县,接受焦裕禄精神洗礼。他们是贵州省委组织的专程到兰考学习考察的第一批学员,包括15名县委书记及5名乡镇党委书记。

据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按照3月19日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我省将分期分批组织部分优秀县委书记赴兰考学习考察,深刻领会总书记到兰考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焦裕禄为镜,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兰考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做法,弘扬焦裕禄精神,扎实推动我省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当天下午两点,学习考察组一到兰考,就直接奔赴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通过观看相关图片、实物,听取讲解,共同缅怀焦裕禄同志感人事迹,一件件饱经风霜的物品,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图片,充分展现了焦裕禄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高尚情怀,引起学员们的强烈共鸣。随后,学习考察组马不停蹄地深入黄河故道东坝头,参与“黄河的见证”现场教学,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风沙、抗内涝、治盐碱的生动场景再现,让学员们深深感受到焦裕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民精神。在焦裕禄干部学院,学习考察组聆听了“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的专题教学,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虽然只有一年多,却在基层干部群众中铸就了干群情深的永恒丰碑,让学员们深受教育。县委书记和乡镇党委书记们还看望了曾经与焦裕禄共同奋斗过的基层老同志,并听取当地组织部门同志对兰考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情况介绍。

在学习考察中,学员们认为,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学员们纷纷表示,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精神,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进行反复对照,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扎实推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把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转化成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实际行动,切实强化治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巩固党的基层组织能力建设,努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理清发展思路、强化发展举措,更好更快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努力为同步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钱仲群)

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 篇2

1 精神文化的含义

医院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它是人们在医疗实践活动中所构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中,以物质形态呈现的文化现象属于物质文化,如医院的建筑物、就医环境、设施设备、标识物、橱窗、网站等,它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形载体,是凝聚了人的文化的物质存在形式,是医院通过自身行为向患者、社会展示出来的内部特质,体现着医院文化建设的总体效果。理论、观念、心理以及与之相互联系的科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就医院而言,医院精神文化则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所形成,为广大职工所认可,并且共同遵守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道德准则、观念形态和文化心态等等,它是医院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医院赖以发展的精神支撑,对于医务人员的行为具有规范、熏陶、导向、激励等作用。

2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1 精神文化首先是医院文明传承的价值核心

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而文化是文明的精神和智力支撑[1]。因此,文明的发展程度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从社会历史进步的角度说,文化具有承载和传递文明的功能。对于一个组织而言,优秀的精神文化同样是组织文明传承的价值核心。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下去和承续下来,这正是医院文化世代延续和稳定发展的核心内容。医院精神文化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医学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积淀起来的,具有历史稳定性,它是医院心理、性格、精神和传统的有机统一整体。尽管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医院文化的文化要素、结构模式、表现形态会发生变化,但其处于核心状态的基本理想信仰、职业信念、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却是比较稳定的。它不仅影响医院群体文化及其角色文化的知识、信仰、伦理、心理、习俗等,而且推动着医学实践、医患关系的不断进步。

2.2 医院精神文化是医学行为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有力保证

从育人的角度说,精神文化具有教化功能,它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及其他物质载体使其由个人意识转变为社会意识,由主观精神转变为客观精神,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环境。医务人员是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不仅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也肩负着将医学行为引向正确发展轨道的职责。医务人员医学道德的提高仅靠道德准则、规范的外部约束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靠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自律来维持,而医院精神文化则是促使医学道德、医学风尚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内在动力。加强医院精神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医院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对医务人员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趋向、道德品质、医学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人文理念在他们内心深处扎根,可以增强其职业道德教育的渗透力,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个具备了成熟人文观的医务工作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人文精神用于医疗实践之中,对于医疗活动中出现的一些与伦理道德相背离的行为,会自觉地辨别、抵制或纠正。

2.3 医院精神文化对于和谐的医患关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使医患关系的内涵进一步扩充,已经由传统的单纯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扩展为参与医疗活动的医院全体职工与患者及其相关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患者家属、朋友、单位及政府部门和媒体等多种因素。和谐的医患关系不是一蹴而就建立起来的,必然始于每一个环节和细节,现代医学伦理学认为,影响医患关系的内容由技术性关系和非技术性关系两大部分组成。技术性关系是指在医疗过程中以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技术、患者接受诊治为纽带所形成的医患关系。非技术性关系是指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其相关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心理、伦理、法律等诸多非技术方面形成的人际关系[2]。技术关系是传统医患关系的核心,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外部环境的变化,非技术关系在推动形成良好的诊疗效果和和谐的医患关系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医生和患者作为一种个体,首先由于具有个体意识而产生一种个体文化,由于文化环境、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知识素养等不同,不同个体的文化观念也不尽相同,个体文化作为一种内部推动力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当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及社会、心理、伦理、法律等诸多方面形成人际关系时,必然形成一种文化关系,影响着医患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医疗活动的结果。而医方作为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其精神文化的好坏必然决定着医院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关系到其在社会的认知度和诚信度。

2.4 医院精神文化能够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文化活动也是一种生产劳动,同物质生产劳动一样,能够转化为生产力。当今医院与医院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医疗技术的竞争,而是服务的竞争。而一个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否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尊重患者,体贴患者,关爱患者,为患者提供高效满意的医疗服务,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医院的文化理念。医院精神文化就是医院核心竞争的源动力。是现代医院实行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管理高度统一的体现。[3]它有利于改进服务理念。优秀的医院文化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员工的自觉行动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全体员工的长期坚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模式,因此,拥有了优质的精神文化,也就拥有了先进的服务理念,推动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从而拥有更多的患者,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促进医院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3 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体会

3.1 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为抓手,一个主题带动一个系列

多年来,我院党委一贯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开展好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如2005年开展了“细节”专题系列活动,各科室、班组、全院职工结合工作实际,查找细节方面存在的问题,边学习、边检查、边整改、边完善、边提高,达到了戒浮躁、强素质、练内功、树形象的目的。2006年,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开展了“我们还能为病人做些什么”大讨论活动和“创新服务载体,服务党员群众”活动,引导各科室根据自身特点,深入研究如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服务不到位等问题的有效措施,进一步增强了服务意识、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2007年,围绕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凸显的“和谐”主题,我院以“弘扬宣医精神,构建和谐医院”为主题,先后开展了“弘扬抗击非典精神,凝练宣医文化”、“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以评促建,争做和谐先锋”三个主题活动。2008年,结合奥运会和我院建院50周年的契机,在全院党、政、工、团各级组织和全院职工中开展了“迎奥运、迎院庆、创宣医辉煌”主题系列活动。2009年,结合建国60周年和举国关注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出台的新一年,开展“构建和谐宣医,促进科学发展,向建国六十周年献礼”主题系列活动。事实证明,通过主题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宣医文化的内涵,提高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而且稳步推进了医院中心工作的快速发展。

3.2 院领导主抓,中层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带头,职能部门全员参与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如何,直接取决于管理者的素质。我院领导不仅自身非常重视医院精神文化的建设,而且注重提高全体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如,医院每年对全体中层干部定期进行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培训。为全体中层以上干部、高级知识分子和职能部门管理人员订立管理论文的写作目标,并邀请专家来院讲座,组建医院管理学术沙龙,交流管理论文的写作经验。此外还通过扩大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举行各种报告和讲座。如,紧密结合形势政策举办“两会精神报告会”、“新医改政策报告会”、“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题教育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报告会”等等。为了减轻职工的心理压力,我们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5家三级综合医院的3000多名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深入研究医务人员职业压力现状、比较不同类别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医院不同工作岗位医疗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的异同,剖析了医院在人文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将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医院的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有针对性的压力管理干预方案,科学地开展压力管理。如,邀请了于丹教授来院讲授“构建和谐心灵”学术报告,对职工进行医院细节文化知识培训、人际交往礼仪知识培训,辅导音乐赏析、音乐疏导、电影赏析,开展交谊舞培训及比赛等等,有效地缓解职工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与组织的凝聚力。

3.3 以节日为媒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节日作为特殊的日子,总是伴随着人们特殊的经历和感受,因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但又是广泛的。在节日里开展文化活动最易为人们记住。我院在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就紧紧抓住这点,充分发挥节日媒介的作用。如3月11日,开展了“3·11”排队日活动,机关全体党员以自身行动引导患者排队就医。“七一”党的生日,院党委举办了“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抒发广大职工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八一”建军节,组织复转军人开展各种活动重温军旅生活。为了庆祝国庆,还开展了“迎国庆、颂祖国”文艺系列活动。每年春节的职工联欢会和中层干部团拜会也是精彩纷呈。结合牛年的黄牛精神,工会还开展了“金牛奖”评选活动,对长期奉献在平凡岗位上的默默无闻的“老黄牛”进行表彰,号召大家学习他们。此外,我院还定期组织开展登山比赛、乒乓球比赛、篮球比赛等各种体育比赛,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医院精神文化通过各种文化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知识性,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和启发性,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医院的向心力。

3.4 以重大事件为契机,提高医院的凝聚力

最为典型的当属2008年的奥运保障工作和抗震救灾工作。我院紧抓奥运契机,在全院深入开展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圆满组织完成了全员奥运、残奥知识和技能培训,职业道德、职业礼仪、服务规范、岗位技能、人文技能、应急处置等多项培训;组织开展了“迎奥运,学外语”系列活动,在全员奥运英语培训和奥运服务医护人员口语强化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我爱我家”科室展示、“健康奥运,美好明天”英语演讲等外语展示活动。院团委也举办了“迎健康奥运,展宣医风采”双语文艺汇演、“微笑奥运行,服务宣医优”系列主题活动、“携手奥运梦想,点亮宣医风采”DV短片比赛、“与奥运同行,健青年体魄”等健身活动,不仅有效地提高全体职工的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而且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使职工在参与中贡献力量,在贡献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汇集人气,凝聚人心,以最好的精神状态、最高的工作标准,圆满完成了场馆和院内的医疗保障工作。

汶川地震后,我院第一时间作出反应,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先后派出5支医疗队,共计17人;提供价值73万余元救援物资;组织全院捐款57万余元,从组织队员、动员誓师、捐款捐物、后方慰问到迎接医疗队凯旋归来,每一次都是对全院职工的精神震撼。医疗队回院后,院党委抓住时机,迅速组织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通过医疗队员们亲身讲述救灾一线的所见所闻所感,宣传身边的典型,教育广大职工。在抗震救灾中,宣武医院不仅组织了一个积极乐观、勇于奉献、互相关爱、精力充沛、团结协作的医疗救护团队,也极大地提高了医院的凝聚力,展示了医院良好的精神风貌。

3.5 以院训、院歌、院徽为载体,弘扬宣医精神

院训、院歌和院徽是医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医院对外宣传的形象标志,又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医院办院理念、办院特色、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强化医务人员使命意识,建设和谐医院的重要抓手。对进一步增强职工的荣誉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广大职工弘扬优良传统、爱岗敬业、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全面提高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具有价值导向作用和行为激励作用。为了凝心聚力,推动医院的快速发展,我院曾在全院职工中开展了宣医精神大讨论活动,从中凝练出“诚、勤、严、精”的宣医精神,确立了医院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多年来宣医人一直秉承着这一精神,院旗、院徽和院歌也都根据时代的不同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如为了适应医院发展的新形势,在全院开展了院徽、院训征集活动,让广大职工亲自参与进来,融入其中;我院曾先后创作了“医院的夜晚”和“为我们的事业歌唱”等院歌,并多次组织职工开展院歌比赛,充分展现了全体员工的共同理想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29.

[2]尹秀云.医患关系的概念、性质及发展趋势[EB/OL].(2006-01-25)[2008-08-26].http://www.cmechina.net/content/060125000009/01/.

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 篇3

关键词:党性教育;红色资源;党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D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52-03

党的十八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提出新时期的党建目标与任务,为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党派的本质属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党性原则,即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主要包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奋斗终生;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组织纪律;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等内容。

党是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党的本质与特性要靠党员来体现。甚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以及党的执政能力,最终也都要落实在组成党的每个具体的“人”的身上。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党性问题,1941年7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提出要加强全党的党性教育和党性学习。然而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演进、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执政条件、执政环境,以及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没有了战火硝烟的洗礼,没有了生与死的考验,在和平建设时期,部分党员干部的斗志在消磨,精神在懈怠,能力在退化,甚至昔日建立起来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的党群、干群关系也在疏远。正如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因此,一如既往地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已成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的核心问题。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担负着带领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党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因为党自身建设的好与坏,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否得到满足和实现。党员干部作为党组织中的一员,作为党性的具体体现者,无论风云如何变幻,都不能丢弃党的宗旨和信仰。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奋斗理想、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党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党性最基本的要求。针对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除对党员干部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训,提高学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外,更主要的是要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此来应对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并通过振奋精神、提升能力、激发斗志,以实际行动逐渐化解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

二、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一般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所参加和领导的各种为解救民族危难,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所进行所有活动的遗留物,及其承载的革命精神,包括物质资源、信息资源和精神资源。红色资源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经验价值和纪念价值。而这些价值的最大体现,就是其资政育人的教育功能。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是贯穿于党员干部教育始终的一条红线。实现红色资源与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用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启示人,用党的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鼓舞人,必然成为新时期党性教育的新形式与有效手段。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强调,“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更是把党性教育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把借助学习党的历史进行党性教育作为重要任务。

(一)以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教育人

物质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革命旧址、革命遗迹、历史文物、人物故居等遗留物。它们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各种事件,是固化的中国革命史。在中国共产党28年的浴血斗争中,留下了众多革命历史遗迹。以新县为例,在土地革命时期,新县是大别山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规模仅次于中央苏区,位列全国第二,先后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主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在整个大别山区拥有极其丰富的革命历史遗存。仅新县一处就留下了三百多处珍贵的革命历史遗迹,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其他革命历史纪念地365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鄂豫皖省委、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鄂豫皖省苏维埃政府税务总局、鄂豫皖军委及红四方面军总部、鄂豫皖军委航空局等旧址,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被中宣部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革命旧址和遗迹,铭刻着党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二)以信息形态的红色资源激励人

信息形态的红色资源包括所有能够反映革命活动的文献、影像、歌曲、标语、制度、规定、纪律等历史资料。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的方方面面,有遭遇失败、经受挫折的痛楚,更有赢得胜利、取得成功的喜悦。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是宝贵财富。以史为镜、以往鉴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共产党也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的过程中,获得智慧,为探索未来提供实践与理论支撑。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不仅在井冈山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在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同样进行了苏维埃政权建设,并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如建立了以苏维埃代表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代表大会制度;形成了省委、特委、县委、区委、支部等完整的组织系统;成立了涵盖外交、军事、财经、内务、土地、粮食、文教、劳工委员会、政治保卫局和革命法庭在内的政府机构;甚至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创立了检查巡视制度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苏区的局部执政,为日后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实现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三)以精神形态的红色资源感染人

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和艰苦奋斗,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中国革命史上,大别山是与井冈山、太行山齐名的三大革命历史名山。创建于大别山的鄂豫皖苏区,虽然规模仅次于中央苏区,但却是坚持时间最长的革命老区。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始终坚持红旗不倒。从这里走出了徐海东、王树声、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69位叱咤风云的开国将领,留下了周恩来、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鄂豫皖苏区26个县的人民为革命牺牲达80余万人,其中革命烈士有13万之多。当时人口不足10万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新县,就有5.5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在册烈士就有1.2万人,至今仍有两个乡镇的人口没有恢复到大革命前的水平。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人民,形成了“坚守信念、英勇无畏、胸怀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的大别山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始终激励着大别山人民不断前进。

2013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烈士纪念工作的意见》,也充分肯定了红色资源的党性教育作用。要求对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涌现出的无数烈士,要铭记他们的英名,更要缅怀他们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无私奉献的壮举和丰功伟绩,大力弘扬烈士精神,广泛开展纪念烈士活动,坚持用烈士们的英雄事迹教育后人等。在全社会营造缅怀烈士、崇尚烈士、学习烈士的浓厚氛围,引导人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的实践探索

为大力开发大别山区蕴含的深厚红色资源,及其独特的红色文化,并将其运用到新时期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之中。长期以来,大别山人民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尝试,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建设培训机构

自中央在井冈山和延安建设干部学院以来,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党员干部培训形式。在红色资源厚重的地方,也逐步建立起区域性的党性教育基地。如江西干部学院、山东临沂党性教育基地、山东沂蒙大青山党性教育基地、遵义干部学院、西柏坡党性教育基地、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湖北红安干部学院,等等。鄂豫皖苏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不仅形成时间较早,而且发展规模大、坚持时间长、斗争经验丰富,是全国少有的红色资源聚集地,有着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全国十大将军县,大别山区占半数,分别是湖北的红安、大悟,河南的新县以及安徽的金寨、六安。自1955年施行军衔制到1965年的10年中,仅大别山区五个将军县的授衔将军就有237人,占十大将军县授衔将军总数460人的51.5%。大别山区可谓人杰地灵,红色胜迹遍布全区。为深入挖掘鄂豫皖苏区的红色资源,充分利用深厚的红色文化和独特的大别山精神,为新时期党员干部教育服务,除湖北红安已建成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外,河南新县以及安徽金寨也正在筹建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二)创新党性教育方式方法

党性修养是党员干部的第一修养,党性教育是党组织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党性的永恒主题。对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要长久地进行下去。但党性教育不是知识性教育,而是对党的价值观的认同。所以开展党性教育,就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必须讲究效果,使之能够说服人、打动人、感染人,只有触动党员干部的灵魂,才能真正促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习,而衡量学习是否取得实际效果的关键,是要看学员通过学习后是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从思想观念、工作态度到行为方式的改善与改进。过去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采用灌输式地方式,传授给学员信息、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学员只是被动接受,很难引起学员情感与内心共鸣,甚至还会引起学员的抵制情绪,从而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效果。

1.现场教学

为强化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也为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功能,需要将教育培训课堂延伸到各处的革命历史遗迹,开展现场教学。以新县为例,我们先后开发了16处现场教学点,并根据红色文化内涵将其分为“坚守信念,红旗不倒;牢记宗旨,求真务实;顾全大局,勇当前锋;艰苦奋斗,廉洁自律”四大类,每个具体的现场教学点又确定一个明确的党性教育主题。如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将帅馆以“前赴后继,功勋卓著”为主题;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以“信念如山,精神永恒”为主题;刘邓大军王大湾会议旧址以“依靠群众,勇往直前”为主题;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以“千里跃进,勇于担当”为主题;许世友将军故里以“传奇猛将,忠勇孝义”为主题;河南人民检察博物馆以“拒腐防变,警钟长鸣”为主题等等。通过现场教学,让学员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历史情景中学习,在现场体验中受教育,调动各种感官接受信息,在边看边听边思考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引发共鸣,力求学有所得、学有所悟。

2.体验式教学

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穿红军服,走长征路,登将军山,唱红军歌”、“走革命道路、听英雄故事,承先烈遗志,强党性修养”、“访农家,干农活,采民风,听民谣”等学员参与式的体验式教学。通过党员干部的亲身参与和体验,将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让每位学员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革命前辈艰辛的奋斗历程,以达到劳其筋骨、磨炼意志、感悟历史、团结协作、牢记宗旨、转变作风的教育目的。

3.访谈式教学

通过邀请革命烈士及老红军后人走进课堂,讲述老一辈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及生活中的感人事迹,开展与学员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如《大别山中一家人——访谈革命烈士晏春山后人》,邀请晏春山烈士的外孙,讲述其“一家六红军、一门三烈士”的忠烈家史;《大别山红旗不倒——访谈“大别山劲松”刘名榜后人》,邀请革命前辈刘名榜的孙女和孙女婿,亲身讲述刘名榜坚持大别山革命斗争,始终红旗不倒的革命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清正廉洁、严格要求亲属、不搞特殊化的点点滴滴。让党员干部在故事中、在对话中感知历史,净化心灵,从而达到坚定信念、增强党性、反思自我、勇于担当的教育效果。

4.其他教学形式

还逐步开发出“激情教学”、“影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辅助教学形式。并尝试创作红色历史情景剧,将发生在鄂豫皖苏区、感人至深的革命人物故事搬上舞台,再现历史。将党员干部带入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通过重温那段刻骨铭心的斗争历史,来感染人、教育人。

这些新型教学方式,满足了新时期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新要求,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符合成人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仅2013年上半年,新县就先后承接河南省委党校主体班次、信阳市委党校主体班次以及郑州、商丘、周口等地党员干部培训班16期,培训1 000多人次,得到培训对象的好评与肯定。

参考文献:

[1]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新县文管会,河南大学编写组.鄂豫皖根据地首府——新县革命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3]红色印记编写组.红色印记——鄂豫皖苏区首府新县革命旧址览胜[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党性教育心得体会:理论+实践,党性的精神洗礼 篇4

一、问题提出:开展组团发展集群互动,构建党性实践共同体

1. 上海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为改革提供了较为丰实的基础。

为满足老百姓日益凸显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上海各区县开展了“以政府加大投入进行标准化建设,使学校发生立竿见影的变化”外延式发展模式,提出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理念,并在实践中得以落实,形成一系列的教育品牌。近年来,杨浦区一批大学附中崛起,基础教育借助高校优势发展,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果突出;小学集团办学成规模,集团内部优势互补、人员流动、资源共享,形成了规模效应。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系列学校也由松散型联合过渡到紧密型联盟,从人员支持、业务指导到资源分享,逐步形成办学优势,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2. 集团化办学推动学校党建工作创新模式的形成。

有越来越多的集群研究者开始意识到,“集群内的知识存量与流量及其管理,即集群知识活动与管理,是集群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院校联合的合作组织和教科研联合体为党性实践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组织纽带和内容依托,而新媒体平台为推进共同体之间的联系、交流、分享等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式,它既能促进集群内显性资源的交换和融合,又能促进集群内潜在资源的挖掘和整理,从而为集群的发展提供新的活力。我们的党性实践共同体集群式发展思路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得以形成的。

3. 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功能为党组织建设的与时俱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促进教育发展的新杠杆。杨浦作为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从区域层面和学校层面都在不断产生新型的信息平台。例如,教育合作部门之间或人群之间共建的网站、QQ群、微信群和微信公众号等,人人可参与,人人皆为主体,信息具有及时、丰富、多样、互动等特点。党的工作要获得广大党员教师的支持,就要在信息时代的宣传阵地获得话语权,必须与时俱进,将党建工作内容与网络信息技术相整合,运用新的组织形式、新的内容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传达党的声音,达到组织群众、团结群众的党建工作效能。

二、发展定位:组建院校党建联盟,深度融合互促共兴

学院党总支属下的4个党支部与基层学校的党组织结成了以教育改革项目为载体的党性实践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建设中,学院始终把“思想引领、文化培育、队伍建设、机制创新”作为基本的考量因素,用正确的价值定位来为共同体的建设奠定思想基础,提供专业引领。

1. 思想引领,传递正能量。

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网络信息纷繁芜杂、良莠不齐,对教师的思想也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和干扰。学院关注时事,强化新媒体的评价引导功能,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通过网络微信公众号平台,分享教育、经济、社会等时事新闻,关注网络上与公众的道德观、群体观等价值观判断或准则有关系的事件,对网络舆论事件进行正确评价和引导,掌握舆论先导和话语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先进文化的引领,传播正能量。

2. 文化培育,共铸教育梦。

学院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形成了“和而不同,和谐向上”的学院文化,其内涵是打造“以和为贵”的文化氛围,形成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与学院联合的有十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虽然学段不一、文化不同、办学特色各异,但既然抱团组合,就需要培育“和而不同,和谐向上”的文化。各校之间要在尊重差异、尊重个性、理解多元的基础上,凝聚各种力量,汇集各方智慧,激发党员个体的活力和组织群体的创造力,并在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中博采众长、合作共赢,追求共同的教育梦想。

3. 队伍建设,树立教师魂。

学院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学院教师的“双重任务”,他们除了自己要发展之外,还担负着“发现人,成就人”的任务。为此,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服务优质的党员教师队伍成为学院党总支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党性实践共同体内采取院校党员师徒结对,借助课堂转型研究项目、课题研究项目、推送专业服务等措施,为党员发展提供砥砺党性、锤炼师能、风采展示的平台。学院围绕中心,大力推进五大党员服务项目,使之成为学院联系基层学校、服务师生、指导业务的重要渠道,帮助教师提升业务水平。学院还为基层学校党员提供教育专业、教育技能以及生活类服务内容,拓展教师的教育视野,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传递健康的生活理念,打造教师美好的精神世界。

4. 机制创新,提升影响力。

学院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基层学校的支持,学院党建工作活力也得益于党性实践共同体学校的“共振效应”。学院党总支要求党员在院校结对项目实践中要把争当先进和焕发党员的创造力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局限,鼓励创新。同时,学院党总支充分考虑到学院和基层学校党员中蕴含着极大的政治热情和创造力,因此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将组织的要求与每个党员的个人发展需求结合起来,鼓励共同体联盟内的党员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多种特色的实践活动,服务师生。共同体内人力资源丰厚,可以通过优化人才培养路径,扩大教师和干部培养的通道,加大培养力度;完善党建联建工作机制,使得党建工作在创新中精进,呈现出互联网时代党建工作的新特质,提升各校党建工作的创造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行动路径:党性实践共同体建设的四种工作模式

学院党总支全面贯彻杨浦区《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深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按照围绕中心抓党建、改革创新抓党建、统筹资源抓党建的要求,学院与区域内的中原中学、新大桥中学、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等十所学校结成党性实践共同体,凝聚各校党组织和党员,不断探索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1. 弘扬正气,加强舆论和思想引导。

区教师进修学院是培养区域师资队伍的摇篮,是教改的孵化基地,学院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整个区域教育的品质,因此要求教研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判断力和教育判断力。教研员的文化判断力来自于其对教育的信仰和精神的支撑,而教育判断力则来自于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党员教师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事关整个学院教师队伍的走向,因此党总支的思想工作应把重心放在精神高地的建构和文化发展的引领上,主动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学院党总支搭建平台组织各党支部交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有效做法,宣传优秀党员爱岗敬业的生动故事,提高党员和干部教育的成效。我们通过共同体内部师德标兵评选、党员先进事迹点赞等活动,弘扬身边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鼓干劲、暖人心,给教师以成就感和荣誉感。我们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系列讲座,共享学习资源,共同提升思想境界,推进各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师德建设。

2. 业务指导,共建教师结对项目。

我院党总支建立了五个面向区域学校师生的“党员服务项目”,即“创智课堂”研究、“人文行走”课程建设、研训一体课程建设、“心馨家园”——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网上公益学堂建设等项目。每个服务项目均由我院党员干部领衔,吸纳学院党员和共同体内学校党员组成研究小组,促使党员在项目实践和推动过程中不断增强爱岗敬业的精神动力,更好地发挥党员创先争优的作用,实现服务学校、发展教师、培育学生和幸福自己的价值追求。围绕“院校联动、优势引领、个性发展、整体推进”的党性实践共同体集群式发展策略,学院各党支部与基层学校党支部组建了中学创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共同体、小学课堂教学评价实践共同体、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共同体、中小学生命教育实践共同体、小学创智云课程实践共同体等五个集群模式。目前,我院党员与集群内中小学幼儿园近百名党员相互签订了党员结对公约,彼此约定在思想上互通、学习上互帮,专业上互助,从而不断锤炼党性修养,提升专业素养,更好地服务师生。学院党总支把党建活动与专业提升相融合,这样的创新实践不仅得到学院教师的广泛认可,同时也得到基层学校教师的交口称赞,大家纷纷表示:这样的党建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抓得实,有利于院、校党员专业能力的共同发展。

3. 展示研讨,以专题研究深化合作。

基于党性实践共同体集群式发展的系统思考和策略设计,在谋划共同体发展路径时,学院党总支与各校党支部共同界定了各行为主体的需求和职责,构建了“共同体管理、定时集中展示、助力共同体自主探索”的协作路径,形成了“价值引领、轮流承办、互动提高”的协作机制,促进院校党员教师“各尽其责,各显神通,各尽其能”,最大化地激发、汇聚教育发展力量。针对专题研究项目,学院各党支部与结对单位党支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联动共建活动。如:学院党总支与结对单位举办“教育梦,杏坛情——党员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推进会”;学院第一党支部与中原中学、新大桥中学、教师进修学院附属中学党支部共同举行“共建·共研·交流·分享——中学创智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共同体成立仪式”;学院第二党支部与共建单位携手开展了主题为“探索幼小衔接教育规律,促进儿童快乐健康成长”的课程实施研讨会;学院第三党支部与五角场小学、平凉路第三小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立足讲坛,携手同行一—党员教师结对工作推进会议”;学院第四党支部分别与二联小学、中原小学就创智云课堂、校本课程体验等专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结对互助活动。通过结对共建活动的开展,加深了院、校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专业互动,促进了彼此间的“合作、交流、共享、发展”,同时也充分挖掘、整合了各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教师培养、学科教研、学校德育、课程建设、特色发展等方面展开结对实践研究,拓展了党员教师的工作视野,增强了党员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利用新媒体,以微信平台共享资源。

学院党性实践共同体创设了“党员先锋号”微信公众平台,突破了校际物理空间上的局限,把党组织的关心和指导传递到每一位党员和教师身边。“党员先锋号”充分展示各校党组织在聚焦教育综合改革,围绕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和生命教育区域试验项目推进中,打造服务品牌、锤炼党员队伍、落实党建责任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力宣传身边党员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定期推送务实管用、生动鲜活的教育信息;借助互联网传播特点,选取党员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话题,加以引导和引领,用最符合时代气息的宣传手段来传递正能量,发挥新媒体的正面引导和评价功能。目前,“党员先锋号”微信平台设置了“主题报道”“支部生活”“结对共建”“党员风采”“时讯简报”“学校视角”“教育瞭望”“热点话题”“热词解读”“便民服务”“书记心语”等栏目,一年发布24期,为半月电子刊。自发布以来,图文并茂的信息使广大党员和群众有机会了解当前杨浦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的重点项目和区政府的实事项目,不仅有助于社会了解杨浦教育,而且激发了更多党员投身到杨浦教育的内涵发展之中,传播了正能量,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应。

四、实践成效:集群共振,优质资源共享,放大群体发展效应

近年来,我院党建工作以促进组织建设和教育内涵发展为指向,以成立区域内教育合作组织为纽带,利用工作群体理论,建设院校党性实践共同体,从“新媒体与党建信息共建”“新项目与院校指导交流”“新课题与教育实践探索”三个维度构建共建模式,开展共建活动,对组织建设、队伍提升、课题研究和创新实验等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放大了党员个体和党组织共同发展的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 锤炼了党员队伍,弘扬了党员的敬业精神和理想追求。

杨浦教育系统有将近200所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为了回应群众对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需求,学院积极为办好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而努力,学院党政领导积极落实《学院院级干部蹲点联系部门和基层学校的实施方案》,结合研训工作的重点和分工任务,蹲点联系共同体联盟内的学校,带领相关部门主任和研训人员走出学院,走进中小学幼儿园课堂,开展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教师需求,收集相关信息,突出分类指导,提出合理建议,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做党员干部的表率。围绕学院发展需要,党总支加强对院内党务工作者的培养,实行党务和业务“双向交叉任职”,让党员干部在履行党建责任和推动业务工作的双重体验中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增长工作才能。

2. 形成了正确导向,通过新媒体影响力引导网络舆论。

新媒体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每期“党员先锋号”通过展示各校的党员风采,向公众介绍党员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典型事例和专业成果、党员先进事迹,有助于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公众价值判断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微信平台,党性实践共同体内的党员可以分享彼此的经验,拓宽工作视野,提高思想觉悟。同时,借助这一平台,还可以即时地宣传党的教育政策,讨论一些热点话题,发挥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和互动性作用,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

3. 激发了新的机制,党建联建资源共享扩大了群体效应。

上一篇:交通规则教案百度文库下一篇:六年级期中数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