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2024-08-25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精选12篇)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1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幼儿园教学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其教学内容带有广泛性、启蒙性等特点,故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幼儿学前数学活动的组织也应是多形式的。在充分发挥集体活动优越性的同时,也应重视吸收分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中对儿童发展有益的成分。其目的在于使每个幼儿均能参与学习活动,并有尽可能多的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索,主动地学习,以利获得数学知识,激发幼儿思维和学习积极性,促进思维的发展。几年来,我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化幼儿数学集体教学活动

集体教学活动作为对全班幼儿进行教学活动,其教学方法对幼儿的指导方式和组织形式都不是刻板固定的。它不仅仅是“教师讲,幼儿听,教师演示,幼儿看”的简单活动,也就是说,集体教学方式,并不等于语言讲解的直接传授。但目前直接传授还是集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师的言语活动仍然是幼儿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幼儿的语言发展还处于第一信号系统占优势的水平,其第二信号系统的概括能力还很差。所以,对幼儿直接传授学习的某些内容虽然是必要的,但不应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应加以改革和拓宽,为集体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

多年来,在幼儿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和探索,我悟出了一个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应强调以幼儿发现学习为主,但又不是不要教师指导,而是要求教师的作用应由直接指导为间接指导,这种转变,其主要表现在:为幼儿创设学习的环境,敏锐地感知幼儿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启发他们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集体活动中幼儿主动学习的实现,其实质在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的主动性产生了协调作用,而要发挥这一作用,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有借鉴价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内涵是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支持儿童的自立、自治、自主,最后撤去支架。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结合得天衣无缝,产生出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心理学告诉我们,幼儿好奇心浓厚,什么东西都要问个为什么。但由于他们的感性知识有限,有些方面十分幼稚可笑,教师必须十分珍惜幼儿这种求知欲望,鼓励他们发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要用直观形象的语言、动作加以解答。在幼儿班里,常常听到幼儿这么说:“老师是这样说的。”遇到这种情形,我在数学集体教学中,运用了鼓励的办法,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老师这样说,你有没有跟老师不同想法?”或再提出另外一些问题,让幼儿在老师说法的基础上,大胆说出自己的新看法。对幼儿有见地的思维和看法,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避免幼儿产生盲目迷信“权威”的思想,开发他们的创造力。

二、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变化

根据幼儿数学教学的自身特点,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全班活动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的机会,灵活地运用三种组织形式。所谓灵活,就是可以单独运用,也可相互结合,可在集体活动中有机结合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小组活动,也含区角活动,或分区、分组活动,它与集中活动相辅助相配。所设置的活动区、组应与集中活动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而不是一种孤立的活动形式,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整体教育目的。如计算区、阅读区、科学区等活动都可以与集中教育活动中的计算、语言、常识等学科密切配合。同时,由于活动场地和空间有限,每个活动区都要限制人数,教师应运用小组活动形式,在每个区做些明显标记来限定人数,这样,小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小组活动贵在“巧”字。比如,大班计算科教学中,要求幼儿理解10以内的组成,熟练地进行10以内加减口算等,教师要别具匠心,可在计算内投放与计算学科同步的数学卡片、算式卡片等,让各小组幼儿反复练习、复习,巩固计算课上所学的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小组活动还应鼓励幼儿相互讨论,深入进行探索,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独特见解。为此,我注意在组织集体活动中,发挥小组活动的教育功能,为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做到一题一议,引导讨论,有利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探索活动水平,为集体活动开辟了新的天地,两者交汇,相得益彰。

在个别活动中,要采用鼓励的办法,对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以激起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否则这样的幼儿会产生畏难情绪和自卑感,导致对活动失去兴趣。如我班林X小朋友,由于计算方面反应较慢,比不上其他小朋友。因此,她从不到计算区小组玩。我发现后,就特意邀请她到计算区玩,给予个别指导,并请其他幼儿来帮助她。慢慢地,她喜欢上了计算区小组活动,计算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小组有个别、个别在小组的教学模式对集体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益补充和拓展,三者融为一体,产生了良好的同频共振的教育效应。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素质教育政策的推广与实施,各地区学校纷纷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均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且重新确立了教学目标,即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以及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为教学目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中的创新能力是着重培养工作重点,因此,在探讨中学数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策略进行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活动 创新能力 培养策略

本文将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简单的概述,并且对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总体思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同时,将中学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以及建议进行了探讨与陈述,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创新能力水平。另外,笔者希望本文的叙述能够为相关研究学者以及教育同胞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进而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做出重要贡献。

一、概述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超常的眼界或者方法来观察、分析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而提出几点与众不同的有关有效建议以及解决问题的程序,而这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以及程序等对社会以及经济而言具有一定的价值。创新能力包括以下几点因素,即智力方面的因素与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其中智力方面因素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操作能力等,而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包括:情绪、兴趣、意志等,在中学教学阶段中,正是锻炼学生们创新能力素质的最佳阶段,尤其此阶段的学生们具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并且他们对教学内容具有着较高的理解力与学习力,因此,在中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能够获得最大的成效。此外,数学学科是一门扩散思维能力的最佳课程,并且它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们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具有着特殊的优势,故数学教学教师需要将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而使得学生们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浅谈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总体思路

为了使得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则需要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并且在教学教师与学生们相互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够很好地实现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学教师还需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且正确指导学生们进行有效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教学教师需要探讨一些方法以及措施使得学生们能够自身重视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三、探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有关策略以及建议

(一)为中学数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而提供良好教学环境

通过以上叙述结果得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最佳课程,因此,为了使得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则学校高层需要为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而提供有力保障。而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主要以传授数学知识理论为主,以至于数学教学目标成为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很好地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复合,并且数学教学教师较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的数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且不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化的发展,为此,学校高层领导需要重视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给予充分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条件,进而有效的实现中学数学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学教师想要提高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水平,则需要不断地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从而使得教学教师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另外,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并且不断地加强学习而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进而将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传授于学生们,继而使得学生们潜移默化中自主对学习方法进行创新。

(三)教学教师需要科学指导学生们积极参考数学教学活动中

学生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数学教学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还需要依靠自身的自主学习,同时,还需要将所学的内容主动投入生活实践中,对周边的事物进行多观察、多思考,从而对周边的事物提出几点优化对策,例如:根据教学教师所讲解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公式应用来对周边事物进行思考与推断,从而找到最佳答案。综上所述,学生们需要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并且多对周边的事物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四)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学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流程

由于数学教学教师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主体,而学生们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为了使得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则教学教师需要不断的优化教学流程,使得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扩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将创新能力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并且将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总体思路进行了分析与介绍,最后,将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的有关策略以及建议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继而使得学生们将来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国家社会经济建设而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刍议幼儿之品德教育 篇3

幼儿阶段是个性形成的重要关键时期,不管是优秀的思想品德,还是劣质的思想品德都极易形成,并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幼儿是社会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培养教育好他们具有优秀的品德,使他们茁壮、健康成长,是幼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善于利用周围环境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幼儿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善于从周围环境中,从幼儿容易接触到的、易理解的事物着手,并把他和祖国的形象联系到一起,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环境,热爱周围人的情感。培养幼儿要由小及大,逐步向外递增。如由爱自己的家、幼儿园到爱自己的国家。也要从身边的人开始,再到农民、工人、公司经理等。

2.对幼儿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通过画册、影像等方式进行宣传,把英雄人物形象化,让幼儿对革命传统教育有一定的认识。

3.培养幼儿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培养幼儿对敌人的仇恨之情,对英雄烈士的敬仰之情。

4.进行初步的国际主义教育。让幼儿了解到在这个地球大家园里还有很多国家,各国家之间就应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更要去敬仰国际友人,感激他们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努力。

二、要适时对幼儿进行集体友爱的教育

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是离不开集体生活的,培养幼儿热爱集体,关心伙伴的意识非常重要。要依据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要求,如小班幼儿需要愉悦地在一起,中班幼儿需要知道与小朋友友好相处,大班幼儿则需要懂得帮助自己的同伴,能评价自己的行为。

三、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劳动,劳动创造一切。为此,十分有必要对幼儿进行爱劳动的教育。教育幼儿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成果,初步认识劳动者们劳动的社会意义,学习初步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渐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此外,我们还要教育幼儿不说谎话,有错误要勇于承认,不把错误推给别人,未经允许不动他人的东西,教育幼儿要诚实,不隐瞒所犯的过错,敢于承认。

幼儿时期受到文明礼貌教育,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更重要。幼儿的知识经验少,在幼儿德育中更要重视正面教育,使他们懂得什么对,什么不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向良好的思想品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阮素莲.提高幼儿品德教育实效,切实改善德育自身[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9).

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策略刍议 篇4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促进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要遵循启发性、科学性与基础性的原则,提升幼儿对数学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学习的认知。在数学兴趣激发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展数学教育与启蒙活动,以此来提升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选择适宜的教学环境

1、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环境

幼儿期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取代直觉行动思维而成为主要的思维类型,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幼儿不能完全摆脱具体的动作和形象的束缚,但已经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对于小班、中班初的幼儿,多选择与幼儿经验相近的日常生活式环境、趣味游戏式环境,将数学活动与生活、游戏相融合,使其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构建数学概念。对于中班末、大班的幼儿,结合幼儿勇于探究、乐于挑战的特点,多选择问题探究式环境、媒体交互式环境,引导幼儿探究讨论、实践操作,发现答案、验证猜想,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宜的环境;根据幼儿园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环境,充分考虑到材料、场地等条件的限制,使环境有效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2、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效地选择环境

数学环境中的数学问题是核心内容,教学环境只是辅助形式。 环境目的在于引发幼儿探究数学问题。环境本身是为教学服务的, 应创设容易提出数学问题的环境,以促进探究活动的推进。环境创设不是越花俏越好、越多越好,如果环境内容空泛、形式单一, 与数学问题相距较远,教师就难以引导幼儿探究,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幼儿已有经验,创设有效的环境,与教学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数学知识的构建。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应创设环境,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动手操作、探索实践中积累数学经验、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环境创设的方法很多,教师应选择适宜、有效的环境, 促使幼儿在环境之中自主探究,在环境中学习实践,在环境中获得发展。

三、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提升生活化的水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资源,需要充分利用和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来提升对幼儿的智力和兴趣引导,实现幼儿健康、有序的发展。良好的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构建,对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与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面创设生活化的数学环境,一方面能够提升幼儿学习与生活的愉悦感,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与爱好。

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幼儿园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利用好这一隐性课程,需要不断完善幼儿园数学环境,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在园期间的个性发展。数学环境作为系统性较强的环境内容,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目标的指引下,提升数学教学环境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为幼儿在园期间的数学人物认识、数学故事接触、 数学模型的演示等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在幼儿园小班的数学环境创设过程中,因为小班的幼儿数学能力尚未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小班幼儿数学认知的特点,通过在园内墙面绘画数字、数学符号等方式,提升小班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接触与领悟。

四、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注重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为了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在创设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环境与人的主体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主体之一,通过科学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幼儿对园内环境中的数学知识等进行了解和学习。同时通过数学环境创设内容、 方法、目标的优化,与同事、幼儿共同创设数学环境,提升环境创设的共同性和人文性。在幼儿园数学环境构建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应用已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家长帮助等途径进行数学材料的收集, 然后在一个统一的时间和教师的指导下,让幼儿亲自参与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布置,提升幼儿的数学环境认知与构建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激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例如:在教室的数学角里面,可以通过摆放颜色、尺寸不同的几何图形,引导和启发幼儿进行这些几何图形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辨别和认识不同图形并说出其名字等途径,来发展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

五、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要遵循科学化原则

为了进一步提升数学环境为幼儿发展服务的效果,需要幼儿园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升对数学环境的创设与认识,提升数学环境与幼儿园自身教育开展的契合度。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既要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认知能力为主线,也要把握数学环境与其他教学环境创设的一致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过程中,不能够仅仅考虑学习的效果,而必须将幼儿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结合在一起,在充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围绕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作出系统的规划与构建。同时,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力求以数学内容为主线,也可以按照实际的状况,在环境中亲身体验社会、自然等相关的内容。比如在幼儿园小班“自选超市”里面,可以通过陈列大小、颜色不同的物品,让幼儿在购物的时候,通过数学知识的应用与学习,提升幼儿的认知与生活能力。

六、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要注重游戏法的贯穿

在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好动、喜欢游戏的特征,使用趣味游戏法来激发幼儿的数学兴趣和探索能力。例如,在阳台一角设置小型“保龄球馆”,幼儿可自由去打保龄球,也可由教师设置一定的游戏规则。如按要求的数量去击打,按颜色去击打,击打后说出总数,按击打结果编应用题,按一定规律排列球等等。幼儿按规则去游戏,胜利了还可获得一定的奖励。再如,幼儿每人在数学角取一张小卡片(实物、圆点、数字),然后各自去找朋友,要求找到的朋友所持卡片上的数量与自己卡片上的数量合起来是,朋友找到后互相友好地碰一碰,可以碰碰头、碰碰脚、碰碰手、碰碰屁股、碰碰肩膀等。 幼儿在游戏中不仅获得了数学知识,还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要以幼儿数学环境的创设与利用为研究主题, 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我们要从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出发,以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环境的创设为切入点,提升幼儿园数学环境创设的效果,为幼儿数学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大对幼儿园数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一方面能够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能够为幼儿创设一个更为舒适、有效的学习氛围。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教案 篇5

1、根据大小、颜色、形状三个特征标记找相应的图形。

2、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操作材料,并遵守操作活动的规则。

3、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概括图形特征的能力。

教学准备:

二种特征标记及相应的图形若干;

三种特征标记骰子各一个;数字骰子一个;

人手一份图形片;小动物两个。

教学过程:

一.律动进场

小朋友,今天我们去城玩好吗?(开飞机进场)

二.:找座位(根据二种特征标记找图形)

幼儿人手一份图形片,根据图形找相对应的二种特征标记座位就座,并互相检查根据图形找特征标记是否正确。

三.:投骰子(根据三种特征标记找图形)

1.出示三个骰子,认识大小、颜色、形状三种特征标记。

2.请幼儿投三种特征标记骰子,并请幼儿说出是什么图形。

四.:接龙说图形

人手一块图形板,幼儿接龙说图形的三个特征。

五.:图形棋

分两组玩图形棋,每组每次出来两人,一人投骰子,另一人走小动物棋子,并说出棋子停的位置上的图形的三种特征,说对了前进一格,说错了后退一格,先走到终点的一队为胜。

刍议幼儿的素质教育 篇6

正所谓,先入为主,在学校教育中学前教育是最初影响学生的阶段。因此,抓好这一阶段学生的素质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按照学生学习活动的范畴,应该怎样抓好学生的素质培养呢?

首先,抓好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对正处于茁壮成长的孩子来说,保持身体健康是尤为重要的,它是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道德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桥梁。孩子要发育,要想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第一就是学生的饮食要搭配合理,营养充沛。第二就是学生本身要加强体育运动的锻炼。另外,讲究卫生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讲卫生也不简单的仅限于“干净”二字,孩子们读书写字的“卫生”也必须重视。除了先天性近视的孩子以外,小学戴眼镜的孩子也愈来愈多,大部分近视就是由于读书写字不卫生造成的。锻炼孩子端正坐立,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避免读书写字姿势错误造成程度不一的近视、斜视等问题,养成的良好习惯将使孩子们受益一生。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

其次,抓好学生积极健康的思想道德品质。育德是灵魂,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而树立了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第一,开设思想品质课是对学生系统的引导和深化。所以,思想道德课在孩子刚入学就应该由浅及深地融入孩子的思想中。教育工作者精心策划组织,通过有趣的课堂将中国优良的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道德感,使之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第二,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浓郁道德文化的氛围。例如组织一个文明小纠察队,让学生参与进去,感受身负重任的去监督其他小朋友的行为,深化学生的道德感。此外还可以举办“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等等活动让家长共同陪伴孩子学习。加上教师精心引导,孩子会渐渐地形成习惯,自己潜意识的有一种道德荣誉感。

最后,是抓好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书育人,学生来到学校就是要成系统的学到知识。对于学前教育的孩子来说,学习语言,认识事物,懂得常识是基本的任务。父母把孩子带到学校就是希望孩子接受优良的教育,获得家庭以外的知识。因此,教育工作者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慢慢地让孩子融入学校的氛围中来。所以在教学上,从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入手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孩子的体质差异实施教学,促进孩子的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教育工作者精心策划课堂的全程中,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趣味性,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团体交流。课后也要经常针对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多用简单易懂的故事或者游戏帮助学生复习知识。另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接触的是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所以常开家长会是必要的环节。这样让父母尽可能地多了解孩子的情况,让孩子在学习中也能感受到教师和父母对他的关注,对他的爱。同时也使父母了解孩子,结合学校的教育方式,在家庭中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引导和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7

一、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1. 能更好地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 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和力所能及的材料进行操作、探索。如幼儿可以在入园时, 午饭后或离园前到数学角去玩天平, 操作、比较物体的轻重 (见活动一) ;和小朋友们玩“插花” (见活动二) 和“数字娃娃” (见活动三) 等游戏, 以发展有关数学经验, 体验数学的乐趣。这些活动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 又大大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能有效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非正式数学活动能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参与不同的活动或同一活动体现不同层次的操作, 它为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幼儿完全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去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材料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发展水平上都有所收获和提高, 还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另外, 非正式数学活动能够克服正式数学活动因受到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和目标的有效达成等因素的制约, 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往往很难兼顾到不同发展层次的孩子的弊病, 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

3. 能对正式数学活动进行适宜的补充

将数学内容融入幼儿的生活, 提供材料让孩子动手操作, 可以帮助孩子反刍巩固正式数学活动所学的知识, 发展幼儿运用数学的能力。

4. 能调动多主体参与活动

非正式数学活动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 可以调动多主体积极参与活动。如孩子们自己在玩“跳格子”等游戏时, 可以认知基数、序数等;在玩撕纸的游戏中可以认识几何图形, 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有规律的排序等。家长在家可以利用扑克牌和幼儿玩“钓鱼”等游戏, 从帮助孩子巩固对基数和序数认识, 也可以利用“掷骰子”等游戏玩数字比大小或练习加减运算等。

二、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原则

1. 适宜性。

虽然非正式数学活动以其不受时间、地点、人数等因素的限制而彰显着自身特有的魅力和价值, 但在实际操作时, 教师仍要结合现代教育理念, 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幼儿发展特点来提供适宜的材料, 让幼儿在明确规则的基础上通过操作、探索、交流来发展数学经验, 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 间接指导性。

“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在没有成人的帮助情况下可以自然地获得很多非正式数学的知识和经验, 特别是如果环境中提供了有关的刺激。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 儿童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完全靠自己, 或以偶发的情景下来学, 成人有意识的指导也极为重要。”[1]但指导要体现间接性, 即使幼儿在活动中遇到了困难, 教师也只能旁敲侧击, 要留时间给幼儿自己去思考、发现, 最终自己解决问题。

3. 相辅相成性。

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对正式数学活动的有效补充。因此, 无论是材料的选择、操作的要求和规则, 还是目标的确定, 都要有利于幼儿在活动中拓展和巩固与正式数学活动有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达成正式数学活动的目标。相应地, 在非正式数学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可以通过正式数学活动来学习。

4. 家长参与性。

当前家长参与课程构建已经是一种趋势, 对于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构建不仅不例外, 还完全可能。因为现代数学课程理念就是要让儿童学“生活中的数学”, [2]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而且家长参与课程建设, 可以了解孩子的数学学习内容, 增进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获得正确的教育理念, 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课程开发。

三、构建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的策略

1. 变废为宝, 创设良好的非正式数学活动区域环境

因地制宜地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创设环境, 可以让幼儿在多种材料的操作中, 发展数学经验, 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如我们利用幼儿家中都有的可乐瓶, 在上面开口处剪出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 再利用平时布置活动室时剩下的彩色卡纸的边角料, 剪成各种形状的图形让小班孩子将相应图形的纸片投放到相应形状开口的可乐瓶中。再如, 我们利用保鲜膜中间的纸棍, 将其锯成长短粗细不等的材料, 让幼儿比较长短、粗细、高矮并按不同的标准进行排序, 等等。

2.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材料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因此在选择数学内容和投放的材料时要进行分析, 进而制定适宜各年龄段幼儿的非正式数学活动课程实施的进度安排表和支持策略。如小班幼儿刚认识数字1~5, 能区别1和许多的关系, 认识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数数小手指、给手指套上指环、选择色彩鲜艳的卡纸做成一些简单的几何形体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大班幼儿已有一定数学知识和经验, 也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可以投放一些材料让他们玩“超市”等游戏进行人民币的兑换、进行加减运算等, 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 通过操作蕴涵教育价值的材料, 体验构建数学经验, 获得发展。

3. 将非正式数学活动渗透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之中

数学和幼儿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而幼儿的在园生活有许多零碎的时间段, 如课间、入园、离园、午睡前后等, 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时间安排幼儿玩各类游戏, 如玩手指游戏, 感受自己身体器官的数量及对称性;在“点名”“报数”中学习巩固数概念;玩“套圈”“给小动物喂食”等游戏复习巩固数物及图形对应;而小小的一副扑克牌则能让孩子玩排序、相邻数、比大小等各种游戏。

4. 孩子和家长参与课程研发

周围环境中充满了数、量、形的现象和事件, 这些现象给幼儿提供了接触数学的大量条件机会。如:家长接送孩子时可以顺数、倒数楼梯有多少级;平时乘车可以让孩子知道乘的是几路车;说说自己家的门牌号;在家让孩子摆碗筷巩固孩子的一一对应和量的守恒的认识;外出散步可以让幼儿测量距离的远近和树木的粗细……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掌握数学知识, 可以达到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 在玩中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建议幼儿园各年龄班都能将数学学习内容及目标告知家长, 并力荐家长在家和孩子共创环境、共同游戏, 并将自己创设的游戏及材料带到幼儿园与大家分享。

附活动:

活动一:轻与重

目标:运用测量方法区分物体的轻重。

材料准备:玩具、自制天平秤、弹簧秤、记录卡、笔。

操作方法:将不同的玩具尝试用目测、掂量、称的办法区别它们的轻重, 还可随意选择其他物体尝试。

指导要点: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的结果, 应做好记录。

活动二:插花

目标:

1.在目测数量的基础上, 放入等量的物体。

2.发展幼儿目测数群的能力。

3.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材料准备:贴有小花的薯片罐、塑料管小棒、小花卡片, 彩色纸若干。

操作方法:先目测薯片罐上贴的花朵数, 接着往瓶中插花, 边插边数, 直至瓶中的花朵与瓶上的花朵数相等。

指导要点:插花时, 一定要边插边数, 直至瓶中的花朵与瓶上的花朵数相等。

活动三:数字娃娃

目标: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材料准备:一次性纸杯, 一次性纸盘。

操作方法:

玩法一:任意拿一个数字娃娃, 找出它的邻居。

玩法二:10以内单双数排列。

玩法三:1~10顺数、倒数、排序。

玩法四: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玩法五:加减法的练习。

指导要点:引导幼儿想出更多的玩法。

参考文献

[1]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85

幼儿园教育资源流失问题刍议 篇8

情境二:在一节集体美术活动前, 配班教师将桌椅按照教学需要摆放成半圆形, 又在每个座位上放了一盒蜡笔, 每张桌上放上各种各样的纸以及小制作用的剪刀、浆糊之类的东西。此时, 幼儿在主班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着简单的手指游戏。在活动准备完毕后, 幼儿便走上自己的座位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去。活动结束了, 主班教师带领幼儿离开活动室参加自选游戏活动, 配班教师赶快收拾幼儿散落在桌上的各种物品, 并将其桌椅等物回归原位。

情境三:在一次参观超市的路途中, 幼儿遇到了一条人行横道线, 叫了起来:“这是斑马线。”“要从斑马线走。”“我知道红灯停, 绿灯行。”横道线引发了幼儿之间的热烈讨论。这时, 教师走过来说:“快点走, 不要说话。”幼儿一个个闭上小嘴巴, 跟着教师走过马路。不一会, 幼儿之间又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分析:以上三种情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比较常见, 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如保育员、配班教师可以为活动作准备, 幼儿可以自发生成活动等。但在实践中, 有些教师无视或放弃了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反思: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之所以出现教育资源流失的问题, 主要是因为:

1.教育目标理解有误

教师对幼儿教育目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和实效性, 致使教育过程中教育资源流失。首先, 整体目标缺乏导致教师只注重本课程目标而忽视相关目标或者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其次, 在目标制定时教师考虑到了全面发展目标, 但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实施环节与之相对应, 从而使部分目标显得空洞和游离。

2.师本位思想的影响

在师生关系方面, 有些教师仍持师本位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对幼儿学习主体地位和幼儿学习过程关注较少。由于教师对幼儿自发自主发展需求的忽视, 所以导致了源自幼儿参与教育活动主动性、积极性方面的教育资源流失。

3.处理各种课程关系失当

在处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预设课程和生成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和综合主题课程等课程关系过程中, 有些教师不能较好地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容易在实施过程中放弃隐性课程、生成课程……

4.教育机智缺乏

有些教师对教育契机熟视无睹, 不善于发现活动中的新线索, 不能有效抓住随机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将活动引向深入, 也不能在活动中不断地把计划内的活动和计划外的活动进行整合……

策略:幼儿园可采取以下策略来防止教育资源的流失:

1.通过各种途径灵活运用教育资源

(1) 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自行研究、设计适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课程计划。如班级或年级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目标, 结合幼儿发展水平及感兴趣的事物, 选择、设计学习内容。

(2)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幼儿学习的需要灵活安排学习的时间、地点、形式。如:针对“情境三”中的情况, 教师可以临时改变活动计划, 顺势进行安全教育、交通知识的现场学习活动。

(3) 教师的教学是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根据幼儿的反应调整活动进程。

(4) 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和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及教学评价工具, 包括选择适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状况的评价方式等。

2.充分挖掘一日活动中及本园的教育资源

(1) 开发物质环境教育资源。幼儿园要为幼儿发展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如幼儿园活动室的墙壁装饰应与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关联, 在形式上应能满足幼儿与之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内容上应随着幼儿学习内容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重新组合。

另外, 幼儿园的所有设施都应是可实际利用的, 各类场地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发展的需要向所有幼儿开放。幼儿园还应允许班与班之间、年级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共享物质环境, 使物质环境得到充分利用。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9

一、故事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在故事讲述中,故事特点鲜明的人物,故事的起因和发展,都使用优美而充满童趣的语言表达出来,孩子对故事有着永不减弱的兴致,听故事或者读故事时,孩子注意力极度集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记住了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这个过程对于孩子记忆力的提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幼儿记忆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他们只能记住那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最容易记住那些让他们产生强烈情绪的东西,另外孩子的知识经验和理解程度也是孩童记忆能力的有一个重要影响方面,因此教师在故事教学中要注意讲述一些情节完整,讲述细致的故事,并经常讲故事,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故事促进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

故事教育是幼儿语言能力提高的主要形式,在故事教育中,孩子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回答问题。在一定量的故事基础上,孩子对故事会有一定的理解和想象,在故事教育中,家长或者幼教老师可以尝试孩子根据故事做出自己的表达和讲述,在最初阶段,可以提问孩子:故事中的人物对事件的处理对不对呢?有没有别的更好的处理方法?故事人物做事勇敢,还是懦弱?听了故事以后孩子认为以后碰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等等。

(二)复述故事。在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还可以要求孩子对听到的故事进行复述。在孩子听完故事以后,教师或家长可以就故事内容对孩子进行一些细节性的提问,比如问在发生什么事之后,故事人物是如何反应的?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对故事有更为清晰的记忆,这时候,就可以鼓励孩子对所听到的故事进行复述了,在复述过程中,鼓励孩子使用自己的话完整的呈现故事所有内容。

(三)续编故事。在孩子正确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孩子对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进行一些补充。逐渐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故事创作能力,他们也在自己的创作过程中理解和感受故事与续编故事中的事件的联系与相关性。续编故事可以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故事可以提高孩童的表现力

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来的。”教师和家长在故事讲述过程重要注意使用具有表现力的词汇和语调来渲染气氛,这对于提高孩子表现力具有重要作用,孩子通过听故事,复述故事和讲述自己的故事等形式提高表达能力和表现力,而这些都需要来自家长和老师的示范,教师和家长那丰富的语调,夸张的表情不仅能够吸引孩子注意力,更是孩子模仿的良好对象[2]。比如《小兔乖乖》在唱的过程中,表现小兔如何分辨大灰狼和兔妈妈的声音呢,教师可以用粗声粗气的声音表现大灰狼,用温柔好听的声音模仿兔妈妈,孩子立刻会感到极大的兴趣。在故事复述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幼儿对声音、表情、动作进行模仿,提高故事讲述的生动性,为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表现力和表演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故事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幼儿单纯的内心世界里是充满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的,他们对外部世界有着自己的想象,鲜明的色彩,动听的歌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故事能够满足幼儿对所有外部世界的想象,在给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幼儿能够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生活的美好的苦难,在这种时候,他们就特别想知道主人公在遇到问题时会如何解决,那么教师和家长就可以利用好这个机会让幼儿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问题或者情景引导,帮助孩子思维能力的迅速转移,最后让幼儿自己说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讨论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和提高。

五、故事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幼儿阶段,学习和模仿能力很强,合理的故事情节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幼儿通过故事的讲述,明白事理,辨别是非,分清善恶[3],由于现在中国的家庭大多都是三口之家,孩子在家中是小太阳,所以很多幼儿在幼儿园吃饭的过程中挑食、撒饭的现象很普遍,还有些孩子,生活习惯及其不健康,随手随地乱扔垃圾,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瓜瓜吃瓜》的故事,让孩子知道乱扔垃圾会给别人带来麻烦,更能传播细菌,最后让自己也受害的道理。

六、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故事是一种很有效而且是一种很高效的教学方法,兴趣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它能激发孩子探索知识的动力,而精彩的故事情节正是引起孩子兴趣最好的导线,用生动的语言、动听的声音、精彩的情节让孩子大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是培养孩子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故事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从而达到让幼儿的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沈红.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学前教育,2012.08.

[2]孙竞颖.幼儿生活故事教育价值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09.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10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方法,途径

为了更好地度过学前教育阶段,我们首先应该对学前教育进行了解,掌握其特点和意义,这是成功开展学前教育的必要过程。为了更好地了解学前教育,也更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度过学前教育阶段,我们可以身体力行走进幼儿的课堂,感受幼儿的感受和心理,还可以模拟小学教学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开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首先,学前教育对幼儿起到重要的诱导作用。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和性格,在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帮助幼儿在接受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能帮助幼儿做到最大限度的调节和适应,因此,幼儿教师应该通过运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开展有效学前教育。在传统教学中,家长们往往是等到幼儿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便把孩子送进小学,往往忽视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作用,更不用说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衔接。幼儿在小学阶段之前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和帮助,导致在直接进入小学阶段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对学前教育的忽视导致对学前教学的认知不足,不能再幼儿的小学阶段正确引导孩子了解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其次,学前教育具有调节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认知,对事情有简单的了解即可,并不需要进行过度的探究和学习。在学前阶段,幼儿的心理和能力会得到有效调节,为幼儿升入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的课程具有规范化,在知识内容上也会逐渐加深,幼儿在接触的开端会很难适应,而有效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的缓解这种状况甚至是避免,让幼儿更好地进入小学阶段,扮演好小学生的角色。

二、开展学前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 开展幼儿走进小学的活动

幼儿对小学阶段的学习并不是很清楚,甚至是不知道如何去适应小学学习,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有效进入小学阶段,我们可以模拟小学课堂,让幼儿提前感受小学学习。作为幼儿教育从事者,我们可以跟当地的小学进行联系,组织幼儿走进小学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小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氛围,让幼儿自己观察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区别。当幼儿在对小学进行了初步认知后会对小学充满了向往,而不是初步入小学便不适应。我们还可以请小学生在课下跟幼儿交流,帮助幼儿更好地了解小学学习和生活,让幼儿提前进入教学环境。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前教育需要学习和玩的同时进行,在玩中帮助幼儿树立学习意识,便于幼儿更加顺利进步小学并适应小学的学习。

2. 开展模拟小学课堂活动

幼儿对小学阶段的了解可以在了解小学环境和氛围的基础上,再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的学习课堂,对于马上就要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开展小学课堂活动,每天安排一节课按照小学课堂的情况来进行教学。我们以数学计算为例子,在学前阶段,幼儿教师对幼儿展开计算的时候,往往借助工具进行练习,常用到的教具有带颜色的小木棒或者是积木,在这教具的使用能够带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兴趣,保证数学计算的顺利进行;而在小学阶段则是完全不同的,数学计算的教学需要借助立体展开,教师应该首先对幼儿讲解两者的区别,小学课堂的教学速度相对学前教育是比较快的,因此很多幼儿是跟不上这种课堂节奏的,再加上学前阶段教师基本上是手把手教学的,而小学阶段需要依靠学生自己,如若教师没有处理好这两点,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会受到打击,学习的自信心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展开这种活动之初,我们可以设定每天进行一节课让幼儿适应,但在一周或者是两周之后教师应该增加小学课堂的次数,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除了教学课堂外,我们还可以把小学阶段的课外活动展示给幼儿,不仅仅让幼儿感受到小学阶段的压力,也能感受到课外活动的乐趣,充分的了解小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

3. 开展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的交流活动

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不尽相同的,为了让幼儿更好的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学前教育,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应该多多交流,让两个学习阶段的教师进行经验和方法上的交流,对学校阶段的上课模式和教学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幼儿教师可以把学习到的经验和方式在学前大班课堂上有意识地渗透给幼儿,学校教师可以从幼儿教师那里获得的收获运用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有意识地放慢教学和课堂进度,让低年级的小朋友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双方的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探讨和研究,分享彼此的经验,促进共同成长,提高专业素养。

幼儿教育是孩子发展的基础,更是未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奠基石,学前教育的有效开展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在学前教育阶段能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是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帮助幼儿在心理上健康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前教育是重要的阶段,需要家长和学习、社会和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为幼儿创建更好的环境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杨蓓.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13-14.

[2]陆婷.试论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J].才智,2012(2):10-11.

[3]冯梅.新时期幼儿学前教育的策略和方法[J].群文天地,2011(8):9.

[4]陈颖.我国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

[5]罗津.我国学前教育中的政府职责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6]刘晶波.我国学前教育研究年发展状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1,08:39-44.

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刍议 篇11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因此,了解当今儿童的社会生活是教育儿童的基础,了解当代儿童的学习的特点是教学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当代的儿童才能真正教育好儿童。

三、适应现代教育,巩固幼儿园的主导作用

面对家庭教育和当代大众媒介的迅猛发展给幼儿园教育带来的影响力衰减的问题,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切身体会到责任之重大。下面本人将结合三年来的在幼儿园的工作经历,谈谈对于如何巩固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可以采取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一)积极创设安全、温馨、快乐的幼儿心理环境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尊重、鼓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良好师幼关系的构建有利于幼儿的性格品质培育、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动力激发以及行为表现的引导,有利于防治心理问题及行为问题。实践证明,幼儿不喜欢“权威----服从”型的师幼关系,喜欢游戏伙伴型的师幼关系。教师应首先改变“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和行为,“蹲”下来与幼儿沟通,克服他们怕羞、胆怯等心理障碍,主动鼓励和支持幼儿交往。

2.引导幼儿客观评价,创建和谐集体氛围,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幼儿园是幼儿最初接触的集体活动场所。幼儿在幼儿园活动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了一种与同龄人的直接交往关系,即同伴关系。同伴关系不良是儿童成长和发展中的一个危险因素。具体来说:

①不受欢迎(特别是遭到同伴的拒绝)是一个压力源,会导致儿童的焦虑和心理不健康;

②交不到朋友就意味着得不到社会和情感支持。而得到社会和情感支持对一个人的精神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③来自同伴的拒绝可能导致儿童自尊个自我效能的降低,实践发现,同伴关系不良的儿童往往会表现出许多破坏行为、攻击性和敌意、不合作,或态度冷漠、行为退缩等不良的问题行为。

(二)以丰富活动为载体,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游戏训练法,提高幼儿能力。通过表演游戏,培养幼儿交往、表现及参与能力。结合集体教学,经常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模仿故事中的对白,学习表现故事情节,培养幼儿表现及参与能力,以激发幼儿表演愿望和自信心。2.扩大幼儿交往空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利用社会资源,拓展教育空间。让幼儿走向社会,学会与陌生人交往,学会适应、自律、树立勇敢、自信和独立的精神。因地制宜,利用幼儿园周围环境,开展“游玩动物园”、“亲子活动”等活动。

(三)家园同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过程,也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的课程。幼儿心理问题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和言行有较大关系。因此,教师与家长要经常沟通、交流,以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让家长明确各阶段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及时反映幼儿在园表现。通过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让教师走进幼儿的家庭生活,让家长参与幼儿的集体活动。

保持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幼儿园教育就必须从内容、形式到教育者的知识结构、教学技巧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调整和创新。在了解当今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对儿童影响的基础上。统整教育信息、手段与功能,探索一条儿童早期教育的新路。

(作者单位:西藏日喀则地区江孜县幼儿园)

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刍议 篇12

一、转变教育思想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 很多教师总是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 注重基本知识的教学, 生硬地进行着“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殊不知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丧失应有的学习兴趣, 不仅无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广大数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 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 大胆抛弃旧有观念, 充分认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意义, 从而自觉地将“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并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具体而言, 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 教师可利用数学教材中那些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 教师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增加一些必要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不怕困难、敢于竞争的学习精神;再次, 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操作, 通过实践探索新知, 经历“感性——理性——应用”的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比较分析的认识活动中, 意会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另外,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表率作用, 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众所周知, 课堂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过程, 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从而轻松地掌握知识。要想做到这一点, 广大教师必须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比如, 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的推导、一个新颖的解题思路、一段生动有趣的讲解等, 总会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同样会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最终在师生之间筑起一座情感交融的桥梁, 便于教师更加高效地传授数学知识。此外, 教师还必须把微笑带进课堂, 做到热情、和蔼、谦逊、守信, 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这样教师和学生就能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从而形成合力,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三、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

(一)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

在初中数学素质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认清自身的职责, 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和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 充当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教学时根据初中阶段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听课、讨论、问难、解答、实验操作、练习、总结评价等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 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二) 坚持面向全体,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我们知道,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 然后再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为他们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 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具体而言, 教师的教学应照顾到全体学生的需求, 同时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一些深入学习的机会, 而对于能力较差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要求, 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练习与巩固上, 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 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四、重视创新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直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 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 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听、看、想、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锻炼,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 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和勇气。教师应在教学中保持一颗包容的心, 在学生遇到困难或产生疑问时, 绝不能一味地训斥和漠视, 应认真、耐心地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疑问, 使其树立学习的信心与勇气。再次, 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还应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相互交换意见和看法, 在相互合作中解决问题, 从而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此外,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 教师同样不能忽略学习习惯的培养。因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加强品质修养的起点,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严格要求、科学引导, 帮助学生养成以下习惯:上课认真, 注意力集中;主动参与学习, 积极进行探索和思考;敢于大胆发言, 勇于质疑问难;虚心听取别人意见, 善于从不同渠道获取知识;与人合作, 知识互补;作业整洁、格式规范、计算细心、解答正确, 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相信通过这些方面的培养, 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升, 并最终实现素质教育。

摘要: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主要学科,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在实处, 广大教师绝不能忽视数学学科的重要性。本文中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展开探讨, 希望能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组成部分,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钟鹤鸣.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J].网络财富, 2009 (22) .

[2]杜晓清.初中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研究[J].新课程:中学, 2012 (9) .

[3]杨全和.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7) .

[4]王彩芬.素质教育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8) .

[5]刘海波.试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S1) .

上一篇: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下一篇:宏观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