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2025-01-24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共12篇)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1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对幼儿的数学教育的目标变为能使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学的趣味和重要性。幼儿由于受到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形象化的教学模式会产生较大的兴趣, 因此在幼儿的数学教育中应该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 吸引幼儿的兴趣, 带动幼儿进行主动的思考, 激发其对数学的乐趣。幼儿的思维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 其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从简单到复杂, 从片面到整体,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注意力不能够持久, 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 又容易受到其他刺激物的影响而受到惊吓。生活化教学根据幼儿的实际生活特点进行, 符合其思维方式, 能够寓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实现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目的。生活化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可以使幼儿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健康的发展, 保证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水平。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和特征

生活化教学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将教学融合与生活中, 吸引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主动思考的能力, 促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生活化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特征有:教学情境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会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设置生活化的场景, 模拟实际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教学, 可以使幼儿置身于教师建立的学习场景中,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 使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能力。教学材料生活化。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是重要的工具, 是幼儿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来源, 将教学材料进行生活化, 有助于提高幼儿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 促进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程作业生活化。幼儿数学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的基本情况, 布置适当的生活化的课程作业, 使幼儿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 也可以使教师掌握幼儿的学习效果, 以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二、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实施方法

1. 数学教学生活化。

生活中常会碰到数学问题, 幼儿数学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并且主动的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培养幼儿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使他们发现生活中数学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同时幼儿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生活的情境中进行数学教学, 为幼儿设立不同的生活场景, 场景要与数学材料相结合, 能够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在幼儿熟悉的场景中进行, 使幼儿能够更加喜欢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2. 生活环境数学化。

幼儿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将生活环境数学化, 使幼儿的生活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 提高幼儿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 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魅力和趣味。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带着探寻数学的态度, 将数学运用到生活中去, 巩固其在课堂学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学的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例如, 数学中常用的1和许多, 教师应带着幼儿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双眼去感知1和许多的不同, 贴近生活, 更利于幼儿的理解。

3. 运用多种生活形式展开数学教学。

在幼儿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的生活形式, 可以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幼儿数学教师要积极运用现代的过媒体教学系统, 在数学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充满生活趣味的数字图片, 或者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 或者运用多媒体为幼儿设置生活场景, 让幼儿进行角色的扮演, 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幼儿营造更为生动的场景, 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征, 使幼儿更容易接受并能够积极投入进去。幼儿时期一般都比较喜欢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放松幼儿的心情, 通过在游戏中进行数学教学可大幅度提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教师要不断的组织多种形式的游戏, 同时在游戏中设置相应的数学问题, 这样在娱乐中有目的的进行数学的教学, 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使幼儿能够更加灵活的掌握各种数学知识。幼儿的数学教学工作应该把握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幼儿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增加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升幼儿的数学学习水平, 促进我国幼儿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晓光.幼儿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5, 04:221.

[2]刘振霞.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01:196.

[3]张培.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J].才智, 2015, 07:13.

[4]沈海燕.生活融入数学数学回归生活——浅谈数学生活化的尝试[J].新课程 (小学) , 2014, 11:36~37.

[5]赵彤.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策略分析[J].吉林教育, 2014, 20:105.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2

摘要:以往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基本遵循这样一种模式:教师制订计划--设计集体教学方案--准备教学具--展开教学。这种一相情愿、按部就班、违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枯燥教学,让幼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数学成了强加给幼儿的概念、记忆不完的知识和索然无味的活动。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与实施,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提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即“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依据这一理念,我园进行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游戏化的探索研究,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积极性、变通性,促进了幼儿智能的发展,提高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下面就从实践的层面对此项研究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数学教育

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

数学不是脱离幼儿生活的抽象的概念、定义和公式,而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与幼儿生活实际密切相连的。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数学教育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是我们的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

我们的周围,每样物品都以它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只要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数学素材。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大小匹配;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规律……这些皆可作为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素材。吃饭时可以通过观察碗筷、盘子的形状,迁移几何图形的认识;收集玩具时引导幼儿在归类摆放中初步感知集合、分类知识;走楼梯时,数一数有多少台阶、观察栏杆的颜色交替以感知有规律的排序等。

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现象向幼儿渗透数学教学内容,能使幼儿亲身体验到学习数学是那么地自然、轻松和有趣;利用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素材,引导幼儿在有意无意间以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多种数学信息,可以消除幼儿对数学的陌生感,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情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幼儿学数学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奠定数学学习的扎实基础。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材料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种子、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材料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数学经验。

(2)原始材料加工而成的教学具: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大胆实践生活化的情景教学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过程中,我们以模拟的方式再现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幼儿在假想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使得幼儿学习起来更感轻松、自然和真实。

在中班“学习顺数、倒数”的活动中,我们通过幼儿“搭建楼梯”的操作活动,让其感知楼梯从低到高和从高到低的变化规律;通过 “小老鼠米里上楼梯”的情节,让幼儿在操作摆弄中动手动口,达到手口一致地顺数、倒数;通过生活中的“红绿灯”、“倒计时”联想,形象地感知并发现顺数、倒数时的数序规律。又如主题活动《美丽的秋天》中,我们以“秋游”为主线,设计“乘公交车去公园”的情节,引导幼儿学看“路线图”,比较线段的长短、叠加结果的多少,找出最近又最合适的线路;在购买“车票”的活动中,巩固数的组分成,练习应用数的加减。

由于活动内容来自生活,活动情节丰富有趣,激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极大兴趣,满足了幼儿自我探索的愿望,体现了个性化的魅力,实现了幼儿快乐学习的理想。

迁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生活,最终必回归生活“,这句至理名言充分强调了数学教育的最终归宿--用幼儿能理解的数学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幼儿经历了实践、认识、反思,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经验以后,锻炼提高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了必然。

比如:幼儿在学习3、4、5、6的组成经验后,我们将7、8、9、10的组成学习自主权交给了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寻找分合的运用,探索分合的实践,教师只在幼儿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给予适时帮助和点拨。比如:午餐时分发碗筷、点心时分发饼干……将数学教育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现实生活活动之中。又如:在幼儿学习了液体的守恒知识后,我们准备了高低不同、粗细相同或高低相同、粗细不同的各种容器,让幼儿自主选择不同容器,进行”运水"比赛,看哪组小朋友先运完规定的水?然后找出先运完或运得慢的原因……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激发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用相关的经验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3

一、让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感受数学

周围环境中的每件物品都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如玩具的类别、大小、形状、空间位置;餐具数量的多少;树木的高矮、粗细、排列的规律等。这些环境和材料中都包含了一定的数学教育内容,能够激发幼儿对各种数学现象的兴趣,引发幼儿的思考。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生活素材让幼儿积累数学感性经验,引导幼儿在无意、有意间,通过各种感觉通道感受来自生活的种种数学信息。如:为了让幼儿认识时钟,我在教室里挂了一口大钟,让幼儿进入教室就看见钟,在一日活动中渗透时间概念。如告诉幼儿:早上7:30到园,8:00早锻炼,11:00吃中饭,12:00午睡,下午4:00放学。有时还进行1分钟抢答、2分钟排椅子、3分钟脱衣服等游戏。幼儿回家后,要求他们了解父母几点上班,几点下班,等等。让幼儿觉得时钟和我们的生活很密切,从而使他们对认识时钟产生兴趣。

二、让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

1.提供的材料来自生活

首先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为部分数学操作材料,如消毒过的冷饮棒,幼儿可用来拼搭图形,进行点数、排序、比较、分类等。这些材料更具变通性,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如玩具、点心、瓶盖、废旧盒子等,这些物品是幼儿所喜欢和熟悉的,用它们作为操作材料,能激发幼儿进行数学操作活动的兴趣。其次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适当的环境将数、形、序溶入其中,帮助幼儿学习数学。如可在幼儿园的楼梯台阶的一边标上数字,一边绘上组合图形,幼儿园的围墙、栏杆也可按颜色、长短进行有规律的排序。这样的环境布置有助于幼儿在不经意间学会有关数学知识。

2.情节设计贴近生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一定的数量关系,都以一定的形体存在于空间,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幼儿获得数学启蒙知识的源泉。因而,幼儿数学学习应扎根于幼儿的生活与经验。在教学中,我常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生活实际,融入生动活泼的情景中,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教“6的组成”,我把活动室布置成了个商店,商店里全部是6元钱的商品。发给每个幼儿6张券,面值分别是1元~5元不等。然后要求幼儿用这些券去购买自己喜欢的商品,但购买时必须拿两张合起来是6的券,由“售货员”验收正确后才能得到所购的物品。购物结束后,我让幼儿讲讲自己买了哪些物品,分别用了哪两张券。幼儿在这种模拟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觉得生动有趣。他们不仅熟练地掌握了6的组成,而且学会了交往、合作等技能。

三、让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这是《纲要》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的重要内容和要求。老师要在一日生活中抓住时机,开展随机的数学教育活动。如让幼儿数数家里有多少人;说说自己的班级号、鞋子号码、体重、身高,家里的电话号码、门牌号码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其作用;看看日历,感知月、日的顺序,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几月几日……在一日生活中轻松自如地感知数学现象,既可让幼儿获得初步的数学知识,又可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再如大班的第一学期我们组织了一个春游活动。活动前我告诉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到春游结束,会碰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要用到数学知识来解决,到时看看谁的本领大。于是幼儿从春游前的准备,即备钱、购物到买门票、游玩,都由自己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好地应用了10以内的加减等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当幼儿走进“超市”购物时,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千差万别的商品价格,幼儿必须根据自己所带的钱合理地选择商品,这就需要具备十分熟练的计算能力。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4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让幼儿在想象中认识数学、学习数学,这种方法不仅具有贴近现实、十分自然的特点,而且可以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

1.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新的教材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非常贴切,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内容,为幼儿模拟出一套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景。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超市的样子,并且把每种商品设定为5元钱一件。然后分别发给每个幼儿面值不同的纸币,让幼儿学习怎样通过组合不同的纸币购买商品。在游戏完成后,引导幼儿讲一讲自己购买了什么商品,分别使用了哪些纸币。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让幼儿在真实、轻松的气氛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幼儿利用数学思维发现和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通过模拟超市购物的情景帮助幼儿识别纸币,最终达到使幼儿学会组合纸币的目标。从而提高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创造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利用区角活动游戏配合幼儿数学教育,让幼儿通过对某些材料的操作体会到数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幼儿坐在各自座位上时,教师可以借机让幼儿数出第一排有几个小朋友,他们不约而同地点头,并一起数出6个小朋友。之后,教师取出5个苹果,问:“把5个苹果分给6个小朋友,是多一个,还是少一个呢?”幼儿会齐声回答:“少一个。”接下来,教师可以让每排负责发苹果的小朋友根据每排的人数领取相对应的苹果,并放到每位小朋友的盘子里。用这种“发苹果”的方法使幼儿在脑中形成算数和对比的数学能力,在提供给幼儿物品时,教师可以先提供数量少的物品,再提供数量应力等,使孩子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而作为幼教工作者的一员,我们应积极关注并主动干预幼儿入园焦虑,努力创造有益于孩子智力发展的环境,使新入园的孩子尽快融入集体。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11.

[2]许琼华.幼儿不爱入园的心理学分析[J].保育与健康,

[3]佘翠花.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及消除对策[J].幼儿教多的物品,供幼儿进行分辨,提高幼儿数数的能力。

2. 巧妙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环境,引导幼儿感知、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发现数学的奥秘和魅力,只有让幼儿亲身体会到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巧妙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数学的存在。例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吃水果的时候用水果的形状启发幼儿对数学的认识,有的幼儿喜欢吃整个橙子而不喜欢吃切开的橙子,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幼儿,两个半球形的橙子就是一个完整的橙子,使幼儿在吃橙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球形、半球形”的认识,这种方法比专门教授形状更能够加深幼儿的印象。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观察玩具、桌椅、门窗的形状;在吃饭时观察饭碗、勺子的形状和大小等,引导幼儿认识形状,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共同体会,一定就会提高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爱上学习数学。

3. 在生活中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

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共同配合教学活动,在生活中为幼儿创设发现数学的情境,让幼儿运用学到的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玩具和衣橱,或者在与家长共同到超市购物时,运用学到的简单加减法计算购买商品的价钱。通过与家长的合作和互动,幼儿能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信息,积累数学经验,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二、过程生活化,在操作活动中发现数学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一切科学知识都来自生活。因此,在幼儿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幼儿对数学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让幼儿学会主动思考数学问题,强化幼儿学习数学的能力。例如在进行“超市”游戏时,目的不仅是让幼儿学会认识纸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自己认识到十以内的加减法。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因此,引导幼儿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将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探索意识。在“超市”游戏中,教师可以分别安排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等,同时准备1元、5元、10元的人民币。幼儿在选择完物品之后结账,比如一件玩具是6元,教师付给幼儿10元,应该找回多少呢?由此启发扮演收银员的幼儿,并可以趁机提示他“10-6=?”幼儿会及时反应过来:“等于4。”于是他拿出四张1元的纸币找给顾客。这种玩游戏的方法不仅让幼儿学习了简单的加减法,在一定程度上也积累了幼儿生活的经验,懂得在超市中购物育(教师版),2006,(8).

[4]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王丽燕.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J].学前教育研究,2005,

[6]罗增让.儿童分离焦虑的发展变化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

[7]祁海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问题矫治[J].教育科学,

[8]高斐,李东.幼儿焦虑心里的成因及矫正[J].教学研究,2008,(16).

例谈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

(张家港市妙桥幼儿园,江苏张家港

摘要:动手能力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的获得、个性的形成都至关重要。作者以班上一位小朋友为例,结合实践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幼儿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说起孩子的动手能力,我脑中闪现着许多画面,这些画面都来自于同一个孩子———卢小丹。不管是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是学习动手操作方面,只要是用到手的地方,她的动手能力总比班里的其他孩子要弱很多。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在接下来的生活和学习中,我常有意识地观察她的一言一行,抓住自理能力、手工技能这两个突破口培养动手能力,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下来,她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她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一、重视生活中自理能力的训练

小丹的自理能力比较弱,尤其是穿衣服方面,每次一到穿衣服,她总是采取逃避的手段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解决问题,这其实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通过对她有针对性的观察,我发现她越是不会穿,就越不愿意自己动手,长此以往,形成较严重的依赖心理。小丹是一个极喜欢游戏的孩子,一到游戏时间,她总是乐在其中,抓住这个突破口,我采用游戏树自信的手段,培养她的动手能力。一次户外活动后,孩子们都在忙着穿衣服,只有她还像以往那样把衣服塞在桌子底下一动不动,一提醒她,她就拿着衣服找人帮忙,这时,我灵机一动拿过她的衣服说:“小丹,我们一起来玩抓老鼠的游戏吧?”“好啊!”她听到玩游戏,劲头就来了,我边说边招呼小朋友们一起参加,“好了,游戏马上开始了,老鼠钻在小朋友衣服的领子上了,快抓住它……”在我语言的提示下,孩子们都完成了穿衣服的步骤,小丹也动了起来,最后也把衣服穿好了。我马上表扬了她,她没想到在游戏中已经自己把衣服穿好了,难为情地低下了头,我说:“看!小丹,穿衣服不难吧?就像在做游戏一样。”她抬起头说:“嗯!以后我也会自己穿衣服。”有了这次在动手上的成功感,她变得好强了,再也不会一拿到衣服就找人帮忙了,看到她的好强,我知道这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为以后的教育树立了自信。

自信心是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条件。自信心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中较重要的一部分。在班级里,部分幼儿的每个环节,培养了幼儿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灵活性和实践能力。

三、关注幼儿生活,把握幼儿的兴趣所在

兴趣是一种情感唤醒和认识的动力,因此,只有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唤醒幼儿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教师往往会发现幼儿对某一事物非常感兴趣,比如在吃饭时,幼儿会关心其他人碗中的食物是不是和自己的一样多;在玩投球游戏时,会关心其他人是否比自己投的更远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幼儿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数学教育,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幼儿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由此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结语

生活包含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能够清楚地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放大,使幼儿近距离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利用创设生活情境和做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而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使幼儿学以致用,而且能够提高幼儿学习数学

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很多方面不如别的幼儿,往往表现在活动中不敢主动地要求参加集体游戏活动,不敢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不敢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现自己;面对新事物、新活动常常害怕、退缩等。保教人员在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自信心发展的环境的同时,更要培养幼儿的能力,巧用妙法,培养自信,促进幼儿自我肯定,体验成功的乐趣。

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小丹在自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进步,我们都感到欣慰。我在家长面前及时汇报小丹的近况,让他们感受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主动配合,一起营造“愿意动手”的氛围。在家里,小丹每天和爸爸妈妈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每天反复多次地练习,小丹的穿衣能力飞速提高。看到小丹一天天进步,我甚感欣慰。

二、重视手工技能的训练

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动手能力应该有所提高,特别是手工技能方面的能力。在一次折纸活动过程中,我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可以折出一片树叶的样子呢?”很多孩子都讲了自己的看法,只见一只小手举得很低,一看是卢小丹,她能主动举手,我很高兴,给了她说的机会,刚开始她思考了一会儿,就在我想请其他孩子说时,她马上回答:“就是角对角,边对边折。”尽管她的回答有些牵强,但我还是想让她自己试一试,刚开始她有些不愿意,可是她看到大家都无意识地拍起了手,主动在大家面前表现,她显得很兴奋,大方地上来折给大家看。这一次她的表现,受到了所有孩子的一致认可,大家都围着称赞她,她已经收获了动手所带来的成功感。

三、重视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幼儿在各种操作活动中必须接触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掌握不同的操作方法,不仅可以主动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应注重幼儿动手操作实践,把知识的获得与思维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中班下学期幼儿的动手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数学活动数的认识和数的加减中,我让小丹摆一摆,摆两片雪花,拿走一片,还剩多少?再把一片放回去,又是多少?通过这样摆一摆,拿一拿的动手操作实践,她不仅弄清了两片是一片加上一片,一是两片拿走后剩的,而且弄清了加和减的关系,并够说出自己的操作过程。这样既训练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数学,获得知识,从各方面培养幼儿动手、动口、动脑等能力,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新时代的幼儿数学教育提倡将数学教育生活化,营造快乐、轻松的教学氛围,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数学的抽象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工作必须从幼儿的实际生活入手,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使幼儿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情景教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0(21).

[2]张莉.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J].当代学前教育,2007(02).

[3]徐海晶.幼儿数学教育刍议[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12).

[4]黄凤美.浅谈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J].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4).

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探究论文 篇5

【摘 要】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探究

《纲要》明确指出了教学教育的价值取向:“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在不断遇到各种新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了自信心,感受到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

根据《纲要》精神,我们尝试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究,探求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容、实施和方法,使生活成为课程资源,让教育融入生活真实情景中。

1.从根据教材组织幼儿学习到创设情景化的学习活动

数学生活化课题应先从验证教材,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开始。生活化的材料在单一操作学习活动中是“道具“,在真实情景中更能发挥其多种作用,成为支持幼儿游戏和学习的“玩具”和“工具”,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生活化的情景为幼儿感受数量关系搭建形象思维的平台。

如在小班幼儿学习“一一对应”的知识时,教师可创设“娃娃家”炒小菜的情景,为幼儿提供大小不同、颜色不同的碗勺,让幼儿通过游戏为爸爸妈妈、小朋友分碗勺、分菜等,知道大人用“大碗大勺”且菜量多,小孩用“小碗小勺”且菜量少,进行一一对应训练,让幼儿在生活情景中玩得开心,又自然而然地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从教师预设的情景化活动到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活动

数学教育生活化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点。如在区域活动“包糖果”中,我们发现个别孩子包完糖果,先点数包了几个,又把不同的颜色的糖果分开,再把糖果排图形。包糖果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能否成为其他孩子的关注点?因此我们提出了开个“糖果加工厂”,孩子们包了许多糖果后自发开始卖糖果,教师抓住时机又提出问题:“平时爸爸妈妈在哪儿买糖果?”引出了新活动——参观佳源超市,孩子们知道超市除了卖糖果,还卖许多东西,因此再引发了超市游戏。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了许多开超市的材料,并把这些材料分类摆在货架上,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如何定价格、编条形码、装袋、付钱等问题。整个游戏是在幼儿自主选择、共同解决问题中逐渐展开的。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的存在,增进幼儿数学感和数学意识的形成,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

3.从教师的直接指导到由问题情景引发的.幼儿自主学习

在情景化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孩子感兴趣的事,尊重孩子的各种想法,引导幼儿在真实的事件中针对问题自主学习。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小区》中,孩子们对于如何编排门牌号产生了兴趣和争论。教师就带孩子参观了小区的楼房,让孩子在看门牌、编门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学习了排序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变得非常强。

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育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41-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领域关于数学的教育目标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自《纲要》颁布以来,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已成为幼教工作者的共识。但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教师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入,也缺乏贯彻实施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有效策略。因此,探讨数学教育生化的实施策略,对指导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

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可以简要概括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从生活中来”即生活是幼儿数学学习的源泉。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无不以一定的数、量、形的方式存在,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数学知识的桥梁。“到生活中去”即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因此,“数学教育生活化”就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从生活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此时的数学经验或许已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是一个让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有的教师认为在生活中渗透一些数学教育就实现了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还有的教师贴标签式的在数学活动中加入某种生活场景,认为就是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上述理解都比较片面。实现数学教育生活化理念到教育实践的转化并非易事,需要教师从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操作材料、教育途径等多方面来实施。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二、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1.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

首先,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纲要》中数学教育目标倡导使幼儿体验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反对静态的知识传授,提倡注重幼儿数学学习情感、态度和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生活化的数学教育目标理念可以理解为:关注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真实情境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引导幼儿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为教师开展数学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

2.将生活化的教育目标理念落实在具体活动中

教师需改变以往只关注幼儿数学概念获得的思路,要将生活作为幼儿数学学习的背景和资源。例如,中班“认识椭圆形”的活动目标之一可定为:寻找并发现生活中各种与椭圆形相似的物体。又如,中班认识空间方位“我排在哪里”的活动,教师将活动目标制定为:在户外游戏中和日常生活中区分前后空间方位,能应用“前后”方位词,描述自己在队列中的位置。上述目标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目标生活化的理念。

三、让数学教育内容走向幼儿生活

1.选择密切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

教师要打破只从教材上选择数学教育内容的思维定势,将视角转向幼儿的生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应多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实用性的教育内容。例如,学习数字时,除了让幼儿记住字形,读准发音,还应增加认识“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的内容;增加估算、统计等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实用性的数学内容。二是关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中。例如,某大班教师发现幼儿在讨论体重问题,有的幼儿说自己800斤,有的幼儿说自己20斤,一直争论不休。教师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数学内容,于是设计了“我来称体重”的测量活动。在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测量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使幼儿获得了关于体重的正确的知识经验。

2.在教学活动中再现或模拟生活情境

集体教学是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模拟或再现生活情境,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学习数学。例如,某大班学习排序,教师利用幼儿洗手时经常出现推拉、拥挤等混乱现象的问题,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洗手不推挤的问题。幼儿踊跃发表意见,有说一组一组轮流洗手的,有说让女孩先洗的。其中有几名幼儿的建议是:排好队,一个接一个去洗手。教师肯定了排队的办法,然后让幼儿排一排。接下来,教师又提出了生活中什么场合要排队,家里的东西哪些可以进行排列等有关问题,使幼儿充分了解了排序在生活中的应用。再如,幼儿学习数字的用途时,教师模拟生活情景,创设为“娃娃家”设计门牌号、电话号码、有数字的家用电器、闹钟的情景。密切联系生活的数学教育内容,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数学活动

1.开发利用生活中的物品用于幼儿数学操作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往往为准备材料耗费大量的精力,但提供的材料幼儿不一定感兴趣。反而是生活中的物品更能引发幼儿探究数学的兴趣。一些玩具及安全卫生的废旧物品都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很好的材料。如树叶、石子、果核等可以用来数数;扑克牌可以用于比较数的大小、数的排序、数字接龙、练习加减运算;易拉罐、饮料瓶、包装盒等可以用于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的活动。就地取材的物品不仅解决了教师准备材料的困难,而且能让幼儿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鼓励幼儿参与寻找和制作数学材料的过程

以往,教师习惯于把一切材料准备好,只需幼儿来操作即可。这种做法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应让幼儿参与准备材料的过程。幼儿在准备材料时,会对各种各样的物品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有利于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某中班开展“认识椭圆形”的活动,活动前,教师让幼儿在家里寻找椭圆形物品带到幼儿园,教师布置展览,引导幼儿认识椭圆形。在此过程中,丰富了幼儿椭圆形物品的经验,促进幼儿在抽象图形和实物间建立双向联想。再如,某大班开展自然测量的活动,教师提出“用什么测量树干”的问题,让幼儿寻找测量工具,有的幼儿找来了小棍,有的找来绳子,他们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思维活跃。此外,幼儿对自己寻找和制作的材料会格外感兴趣。例如,教师把幼儿制作的数字卡片、几何图形卡片,数字棋等材料投放在数学区,幼儿都愿意去操作自己制作的材料,并且还给其他小朋友做介绍。

五、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1.利用一日生活环节,随机进行数学教育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7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它应用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从幼儿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将幼儿的生活实践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让数学活动变得更生动、具体,使幼儿在亲身体验中发现身边的数学,并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一、注重“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将操作材料生活化

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数学活动的关键,操作材料的多样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数学,在操作中亲近数学,感知数学。生活化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是熟悉的、便于操作的,这样的材料能够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操作需要。所以说数学活动材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选择那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才能让幼儿在活动中学有所得。

例如:在认识长方形的活动中,我会引导幼儿现在我们的活动室内寻找与长方形相似的物体,如挂历、书、白板等,然后与幼儿一起总结长方形的特征,随后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周围的环境,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发现桌子、窗、门、铅笔盒、蜡笔盒、黑板等物体都是长方形的。除了引导幼儿在幼儿园的环境中找出有关长方形的物体外,还请家长协助,和孩子们一起在家里、社区中观察,将观察记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在我们的调查表中,并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小朋友进行交流,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特征的了解。

这些活动中的材料是幼儿十分熟悉而又感兴趣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又是经常使用的,操作简单,更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二、注重利用生活环境,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我们常常能接触到一些隐形的生活环境,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周围的这些环境,引导幼儿提高自己的发现能力,去生活中寻找那些藏起来的数学的影子。

在益智区,我们提供了一些不同的数字,让幼儿为小汽车进行车牌号匹配;提供大小不同的积木,让幼儿学习按大小排序。在进行活动《会动的玩具》时,请幼儿从家里带来不同类型的玩具,有电动的、拖拉的、毛绒的、发条的等,让幼儿学习玩具归类摆放。通过益智区这些材料的投放,让幼儿知道,原来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也能用来玩、用来学习,让他们了解生活中处处隐藏着数学,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除了组织专门的数学活动外,还会利用整个一日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像晨间分发桌面游戏材料时,引导幼儿思考人多的组和人少的组该如何分配,才能使得每个幼儿都能有玩具操作;做操排队时可以进行第几排、第几个的序数练习;体煅活动拍皮球、跳绳时可以练习数数。此外,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意识地提供各种各种材料,让幼儿边玩边练习创编应用题,如:我有两颗红色的珠珠,三颗蓝色的珠珠,我一共有多少颗珠珠?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教师应当不失时机地引导幼儿在各类活动中应用数学知识。

在家里,家长也可以配合老师,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春天外出野餐,要准备带的物品可以和幼儿一起进行统计,准备要带哪些东西,一共有几样,还有几样没有的要准备去超市采购的;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平时吃饭需要摆几个碗、几双筷,几个盘,现在又增加了几个碗、几双筷,几个盘,等等。总之,家长要充分发挥与孩子一对一的优势,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尽量帮助幼儿真正建立起抽象的数的概念。

三、注重实践,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实践,要让幼儿去实践,通过实践发现数学,掌握数学知识。

1.为教学活动创设情境。情境能使抽象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化,能够帮助幼儿理解、记忆,在活动导入部分,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幼儿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小班幼儿点数配对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动物运动会的情境,请小朋友为纷纷赶来参加运动会的小动物分类,并且给小动物们送点卡。在“这是我家”活动中,提供小朋友们他们最爱的贴纸,请他们贴一贴自己家客厅的布局,并说一说各种家具的摆放位置,从而引导幼儿学习正确使用上面、下面、旁边、前面、后面等方位词表述。

2.让幼儿进行实践活动。实践出真知,在数学活动中,如果幼儿没有亲自动手操作,很多知识仅靠教师的示范讲解幼儿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

例如大班数学活动《体验一分钟》中,一分钟的时间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十分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一分钟能做些什么呢?幼儿可以想出好多能做的事情,可是真正能做些什么、做好什么事,还是需要幼儿通过实践找到答案,这样得到的结论比凭空想象来得准确,更有说服力。所以我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幼儿通过搭积木、拍皮球、画画等活动感知时间、体验时间,从而了解一分钟我能做些什么、做多少,引导幼儿珍惜时间。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和掌握,从幼儿已有经验和知识出发,把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和促进思维发展。

摘要: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幼儿的教育需要生活。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实际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渗透到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幼儿的活动更生动、有趣、生活化,这样既提高了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又能够让数学活动真正“活”起来。

浅谈幼儿数学活动教学的生活化 篇8

一、巧用生活人物, 激发学习兴趣

如今的幼儿身处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社会, 在幼儿的身边、在幼儿的四周, 处处有电子游戏、有声故事, 幼儿对动画片、幼儿节目的关注不亚于对童星的追捧。这些来自于幼儿身边的人物形象深深地渗入幼儿脑海中, 只要我们辩证地开发和利用, 就能成为幼儿数学活动的有用资源,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添数学活动的生活情趣。

数学活动的内容无非是数、量、形、时、空等, 特别是其中的测量、按规律排序、认识前后左右, 往往都是设置在区域活动或者生活环节中, 很少作为集体活动来开展。众所周知, 集体活动有利于幼儿概念的体验和理解, 操作过程中思维的外化、彼此间火花的撞击以及对共同学习氛围的感受, 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 它是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的最佳途径之一。

为此, 我们尝试用幼儿身边耳熟能详的故事人物、动画人物、少儿节目人物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测量活动时,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 我们先入为主地觉得孩子们对动物情有独钟, 特别喜欢和动物们一起做游戏, 只要提到动物, 孩子们就会热情高涨、兴趣十足。

二、巧用生活情境, 增强生活体验

在幼儿生活的环境中, 在幼儿自己的身上, 处处都有数学。只要我们主动观察, 善于发现, 一定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学资源。在幼儿的眼中, 现实生活是直观、形象的, 每个孩子都能基于自身, 体验不同的感受。

如:数学活动里认识前后左右是一个抽象空间概念的学习活动, 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空间概念直观地呈现在幼儿面前呢?我们借助绘本《虫虫来跳舞》来开展活动, 原来故事内容较长, 有许多情节用不上, 在细细品读故事后, 我们想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左右, 借助绘本中的几个关键画面情节, 把故事情境作了改动, 把数学与艺术相撞, 用蜈蚣和虫虫们学习跳舞这一故事情节来展开, 删除了尺蠼不相信蜈蚣会学会跳舞一些不需要的情节, 利用白板课件创设了虫虫上体育课的生动情境, 增加了听起来轻快、活泼的《虫虫来跳舞》版的《健康课》, 让幼儿和虫虫们一起在毛毛虫老师的带领下, 看图谱学习跳舞, 经过不懈的努力, 孩子们和虫虫们都学会了跳舞, 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让幼儿在学习跳舞的过程中掌握了自己的左右, 整个活动幼儿激情投入, 思维活跃, 使得抽象的左右活动形象化、生活化、游戏化, 加深了幼儿的体验和理解。

三、巧用生活材料, 巩固学习效果

数学活动效果好不好, 教学目标有没有完成, 离不开数学操作材料的准备。什么样的材料才是幼儿所喜欢的, 我们觉得, 还是离不开幼儿的生活, 幼儿生活里熟悉的、安全的、耐用的当然也是容易收集的原生态的物品, 如:回形针、花生、纽扣都是操作材料, 这些生活中的日用材料, 已经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 消除了幼儿与数学活动的隔阂, 大大满足了幼儿观察、分析、辨别、探索与创造的需要, 这些来源于生活的材料, 会把枯燥的数学活动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轻松快乐, 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数学活动《蜈蚣叔叔的袜子》, 是一节按规律排序的活动, 活动的主线是蜈蚣叔叔生病了, 想穿袜子没有力气穿, 请幼儿帮助他穿袜子。在引导幼儿观察蜈蚣叔叔以前穿袜子的顺序时认识按ABB、AAB、ABC规律排序的基础上, 提供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的袜子让幼儿创造出不同的穿法, 巩固幼儿创造ABB、AAB、ABC等规律排序的方法, 达成了学会按一定规律排序的教学目标。孩子们看到操作用的小袜子后, 大声说:“老师, 蜈蚣叔叔的袜子和我们穿的袜子一样唉, 今天下午, 蜈蚣叔叔晾在外面的袜子会不会湿啊?”还有孩子说:“老师, 我会帮蜈蚣叔叔穿出与别人不一样规律的袜子, 这样蜈蚣叔叔看到自己这么帅, 病会好得快的。”还有的孩子发现, 蜈蚣叔叔的袜子比爸爸妈妈的袜子小……这些幼儿生活里的材料保持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了数学学习的效果。像这些孩子生活中的材料举不胜举:孩子的小手套、小毛巾、小背包等日常用品, 喜欢吃的苹果、香蕉、饼干、冰淇淋等都可以用来排排序。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9

一、数学课程内容选择,以“生活素材”为载体

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与数有关,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和孩子共同创设环境,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 捕捉贴近他们的生活素材,让孩子体会到数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 以唤起学习兴趣。

( 1) 寻找生活中的数。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寻找生活中的数,以唤起对数的理解和体验。如班级号、学号、班级人数; 父母的手机号、家庭人数、家庭住宅号、 楼层号等; 食品包装盒上的生产日期、 保质期、条形码等; 公共汽车上的几路车标志、红绿灯上的数字、各种汽车的车牌号码等。

( 2) 探索生活中的形。物体是有形状的,或规则或不规则。幼儿都喜欢玩积木,在各种材质的积木中,总离不开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这是小班孩子在拼搭中理解的形。到了中大班,对同样的积木,他们会称作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他们在大小、 空间位置中,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如在 “盒子总动员” 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每次在建构区活动时,会利用各种纸盒、铁盒、塑料盒,建造幼儿园、动物园、游乐园等,在游戏时从最初的叠高到后来的美丽建筑群,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对盒子形的理解相融合的结果。

( 3) 把握生活中的量。所谓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有大量的机会通过感知来了解和比较物体的各种特征。如通过积木来学习长度、重量和面积的知识,通过玩沙、 玩水来学习容量的知识,通过物体的排列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捕捉生活内容,在生活中渗透数学内容,真正地融数学于生活之中。

二、数学课程操作探究,以“生活经验”为核心

( 1) 统计来园人数。点名是幼儿园常规工作的一个部分,在点名的过程中,不同的点名方法是在生活中习得数学知识的良好手段。如小班的时候点名可以采取老师点名的方式,在孩子相互熟悉的过程中,知道由一个一个孩子组合成一个班级,从而对集合有初步感知。中班在点名时可以采取小组点名的方式,还可以通过观察多出几张椅子就是缺几个孩子的方式,这也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 “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在生活中的运用与探究。大班通过每组说出自己一组缺了几个孩子,然后统计出缺勤几个人。也可以通过每组来了几个孩子,统计出全班来了多少孩子。

( 2) 记录天气情况。一年四季的天气都在变化,让孩子学会记录每天的天气情况。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能力水平,可以进行一周统计或者一月统计, 数一数一周有几天是晴天,几天是雨天,或者下雪。这不仅仅是分类、计数,还是 “能用简单的记录表、统计图等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是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与运用数学概念。

( 3 ) 制订活动 计划。幼儿园是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日生活中有集体活动、户外活动、自主的区域活动等,在每周的活动安排中,可以让大班孩子学习自己制订活动计划。在区域活动时,对于大班孩子来说,可以制订一张周计划表,每周五计划好下周的区域活动内容。这样在区域活动有人流量限制的情况下,既培养了孩子合理安排生活的习惯,也是在区域活动时保持有序有活力的方式,更是幼儿在生活中探究数学的很好方式。

三、数学课程活用内化,以“生活空间”为路径

幼儿园课程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一个过程。数学的学习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是有效的数学学习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操作,能帮助孩子看到数学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的有用之处。

( 1) 分组发放材料。孩子的数学学习是在一日生活的具体操作中习得的。在小班,一个孩子坐一张椅子,拿一个杯子,吃一份点心,就是 “一一对应”经验的积累。中班时让组长按照人数分发画笔、操作材料等,都需要孩子将数数、对应等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操作实践。大班的操作可以更多样化,为小组取材料时可以分类、分批取,也可以取出总数平均分发。这是 “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在生活中操作的具体运用。

( 2) 用数学定规则。游戏是孩子的基本生活方式。幼儿对数、形、空间等概念的掌握,也是在生活和游戏中逐渐习得的。传统的 “马兰花”游戏中, 每次听到开出几瓣花,相同数量的孩子围成圈就是胜利,多了、少了都只能认输。又如用相同数量的牙膏盒子给小鸡搭建围栏,鸡舍有的空间大,有的空间小,就是对牙膏盒子本身长方体形状的运用,以及鸡舍空间的感知。

( 3) 自己设计名片。现代生活中名片已经成了社会交往时的身份象征, 对幼儿园孩子来说,拥有一张自己的名片是他们非常向往的事情。我在让孩子们设计名片的过程中,从简单的姓名、 联系电话两方面着手设计,然后融入幼儿园地址、所在班级、家庭住址等,这些都是数学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孩子们在交换名片的过程中,发现了家庭门牌号码有相同、有类似,很多门牌中间都有一个0的现象。发现了手机号码都是11位数字,家庭电话都是8位数的 “秘密”。有的孩子还给自己的名片设计了特有的形象,既有可爱,也有庄重。

杜威指出: “学科知识并不是一种要求儿童去吸收的外部知识,而是学习那些与儿童的实际生活有联系的知识, 这些知识应该是儿童目前生活经验的一个有机部分。”儿童早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是指他们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中自发地或在成人的引导下习得数的知识、 技能,发展数学认知能力的过程。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幼儿在数学学习上表现出不同的天赋、能力、兴趣、需要和经验,是儿童目前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 幼儿园的数学课程中,将课程内容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融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幼儿后续学习数学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能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生活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源泉,在幼儿园数学课程中,可以引导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探究数、形、量、空间等现象,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通过分发材料、统计数量、制订计划等方式,使数学课程内容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相融合,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问题。

生活是幼儿学数学的源泉 篇10

一、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

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应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出发, 教师要尽可能挖掘和提供幼儿生活中的素材, 帮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数学, 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还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 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感知数学, 进而培养幼儿的数学意识。例如, 早上有多少个孩子来幼儿园? (数数) ;你今天带来了什么玩具? (颜色、形状、大小、轻重) ;玩具怎么“分家”? (分类、统计) ;家里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认数、排序) ;你排在队伍的哪里? (序列和空间方位) ;现在几点了? (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这些都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对数的感性认识, 如果教师经常加以引导, 幼儿的数学意识就会大大增强。

二、选择幼儿生活中的操作材料,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非常抽象的, 而现实生活为幼儿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桥梁。为此, 数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应和幼儿的生活相联系, 发现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和操作材料, 将其生成数学活动运用在教学中, 这样可以借助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来帮助幼儿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花生是幼儿既熟悉又爱吃的食物, 我让幼儿在剥花生、吃花生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发现花生果里花生仁数量的不同、数一数花生仁的数量、尝试学习用数字、符号来记录花生的数量。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 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操作要求,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实践证明, 通过这次活动, 幼儿不仅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还掌握了数数、记录等本领。

三、创设现实生活情境, 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

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 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特定的教学活动, 获得一些体验, 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 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例如, 在中班数学活动中, 为增强“认读1—10的数字”这一课的趣味性, 我利用小蚂蚁做客找不到地方需要打电话这一事件, 引出1—10十个数字。我出示做好的电话号码卡, 请幼儿帮忙打电话来巩固数字, 使抽象的数字与游戏、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认数的趣味性, 又为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字打下了基础。

四、在生活中运用数学

让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篇11

幼儿阶段是建立和形成数概念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努力让幼儿数学教育做到生活化,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幼儿联系生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生活之中,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积极有效。

关键词

数学 教育生活化 教育途径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都离不开数学,人的一生必须掌握和运用许多数学知识。幼儿阶段是人成长过程中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的概念,可以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有利于萌发幼儿解决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数学教育一直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偏重让幼儿机械反复地去掌握那些抽象的符号体系,内容枯燥,脱离幼儿生活或距离幼儿生活较远,导致幼儿缺乏兴趣,容易对学数学产生畏惧心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颁布实施后,强调幼儿园教育的生活性,传统的数学教育方法受到了质疑与挑战。

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学习的特点,努力让幼儿数学教育做到生活化,从激发学习兴趣入手,引导幼儿联系生活,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生活之中,才能使数学学习更加积极有效。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很有必要

幼儿阶段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时期,数学启蒙不应该也不可能像中小学那样抽象反复地传授灌输。幼儿数学教育只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幼儿探索、了解数学世界,才更加适宜、有益。

数学知识反映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是隐藏在具体事物背后的知识。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能以直觉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会在反复操作、探索中有所发现,获得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直接、具体的经验基础上上升为较抽象的数学经验,然后才能将这些知识内化。生活是幼儿学习知识的源泉,兴趣是幼儿学习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只有贴近幼儿实际生活,才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获取学习的动力。

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重视以幼儿现实生活为核心,在学科领域的内容和方法上提出了生活化的要求。《纲要》对幼儿数学教育明确提出:“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数学教育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孩子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有趣地学习数学知识,引导他们感受和体验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重要性和乐趣。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幼儿生活中有很多学习数学的契机,我们需要做有心人,注意发掘,认真组织,积极引导,渗透融会,使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

1.抓住游戏中的数学学习契机,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数学,作为描述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游戏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抓住游戏中的数学学习契机,引导幼儿,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无论是积木游戏、角色游戏,还是玩沙、玩水游戏,都存在幼儿数学教育的契机。当然,幼儿通过游戏试图更多了解周围世界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对一些含有数学元素的问题,幼儿不会自然地将其转化为对数学的描述方式来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干预。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方法。每当我们用“听鼓声取物”“看数卡找朋友”“看号码找座位”等游戏方法开展教学时,它都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迅速吸引幼儿主动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游戏对幼儿有着无穷的魅力。它不是严肃的,而是有趣的、充满快乐的、令人高兴的。它具有很强的愉悦性,孩子常常被吸引。我们抓住契机,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幼儿就会把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需要。例如,掷骰子是幼儿特别喜欢的活动,在反复游戏的过程中,幼儿满足了愉悦的需要,又从中得到数量与数字进行匹配的认识,理解了数字代表的基数意义。我们还可以设计各种幼儿感兴趣的游戏,如玩水果卡片牌、跳房、商店购物等,通过这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幼儿掌握数学概念。

2.从主题活动中发掘数学内容,引导幼儿轻松愉快地学习。

新课程改革重视教育内容的整合,幼儿园经常以主题为组织形式开展活动。每个主题活动都会涉及数学方面的问题。主题活动内容都是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来自幼儿生活,易于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因此充分发掘与主题活动相关的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引导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十分有效。活动前要分析研究主题活动蕴涵哪些幼儿感兴趣的数学知识,注意创设与主题和数学有关的生活情境,进而引导幼儿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可以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开展大班主题活动“秋天”时,我们带领幼儿捡拾树叶,发现幼儿饶有兴趣地摆弄树叶,进行各种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喜欢、不喜欢的分。我们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幼儿用数学方法调查统计自己和同伴的分类结果,进而学习“5”的组成。我们提供了分类盒和纸、笔,他们在操作中很快学习了“5”的组成。统计公布结果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对“5”的组成掌握得出乎意料的好。趁热打铁,我们又在教室的数学区、美工角引导幼儿用树叶操作和布置。有的幼儿按意愿用树叶拼贴东西并用数学方法统计,有的继续将树叶排列,有的将树叶进行二次分类。在这一系列树叶操作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轻松学习了数学,理解了数的系列、分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玩中学习、运用数学,幼儿愉快地体验、感受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途。

3.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数学操作实践,让幼儿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皮亚杰认为,幼儿获得的数学概念只有通过教师教学一条途径是错误的。相反,儿童的数学知识是在自己独立的、自发的活动中逐渐掌握的。儿童从出生开始,就不断探索了解周围的世界。他们在探索了解过程中,会感受蕴涵其中的数学。每个幼儿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建构着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数学理论知识反映事物之间抽象的关系,具有抽象性特点。而幼儿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认识和理解只能以直觉的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能从反复的操作实践与改变客体的动作中,获得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初步认识和理解;在直接、具体的经验基础上上升为抽象的数学经验,逐步将这些知识内化。

教师应根据幼儿这一特点,多向他们提供操作需要的材料和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幼儿通过操作实践,在主动探索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关系,获取数学经验。幼儿仅有专门的数学集体活动远远不够,还应该为他们创设适当的情境,提供操作、实践的材料,将数学教育的意图,渗透、融会到他们的生活之中。通过引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幼儿继续认识、发现数学关系,获得数学经验。

幼儿园、班级的区角环境是幼儿自主活动的重要区域,在这些地方应当精心布置,为幼儿探索、发现提供条件,以便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布置环境要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摆放的材料应当有利于幼儿操作和探索。例如在班级益智区放上拼图、七巧板、串珠、扑克牌、数字卡片、图片等;积木区安排各种颜色、类型的积木,可装卸的汽车、卡车、小人等玩具;美工区放些幼儿绘画的用具、剪刀、黏土、胶水、纱线等;在幼儿园的玩沙、玩水区提供碗、勺、杯子、过滤器、水枪等。材料的投放应根据不同时期的需要而不断调整与增减。例如发现幼儿不会用长度分类,我们就在表演区增加长带子,在手工区增放长短不一的饮料吸管,在建构区增添不同长短的牙膏盒。这样仅用一周时间,幼儿就在区角活动的操作实践与探索学习中,对长度问题有了新认识,学会比较长度,并在交流中运用与长度有关的词汇。

三、引导幼儿用数学解决具体问题,将幼儿数学教育与生活融会

幼儿现实生活环境充满数量、形体、时空等知识,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有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的内容。我们每天统计出勤人数,就将其交给幼儿解决。孩子们通过数数、比较、计算等方法,知道今天来园的小朋友是多少,迟到的是多少,没有来的是多少等等。每逢孩子过生日分蛋糕、过节分糖果或平时分副餐、分水果时,我们便提出一些思考题,启发他们怎样合理分配。只要平时留心,联系生活实际,就可以发现并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元素进行数学教育,引导幼儿思考用数学解决具体问题,这样能够使幼儿轻松自然地获取许多简单的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而产生极大的学习乐趣。

早期数学教育的目的正是发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树立了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会奠定他一生都乐于学习。

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 篇12

一、感受数学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可提高课堂质量,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进而逐渐培养他们把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而教师首先要做的, 就是让学生寻找并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通过《数字歌》, 让幼儿对数字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并初步学会查数。幼儿对形象化的事物接受较快, 而0~10 这些数字在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事物, 利用多媒体把数字打乱, 然后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放在一起, 让学生把它们一一相连起来。幼儿很快就会发现, 筷子、铅笔、树干等可以代表数字“1”, 而爱吃的棒棒糖则是数字“9”, 鸡蛋、小球都可以当作“0”。

课下, 安排任务, 让学生回家后寻找家中存在数字的物品, 学生很容易举出钟表、车牌、遥控器等。通过这些活动, 可以让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关系。数字的规范书写是一个难题, 必须严格对待, 多加练习, 从小打好基础, 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电子表中的数字2 和5, 1 和7, 6、8 和9, 让学生仔细观察, 发现通过一定的挪动和增删, 一个数字可以变成另一个数字, 以此引导幼儿进行规范地书写。数学内容丰富, 除了数字, 还包括各种单位、颜色、尺寸、分类、统计等, 在教学中, 教师也应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意识。例如, 衣服有白有黑, 有红有绿, 教师可以教他们分辨颜色;把镜子、铅笔、书本、旗子等物品放在一起, 让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分类。

二、寓教于乐

乐趣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数学看起来枯燥, 其实里面有很多乐趣, 教师不妨采取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 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例如通过提问, 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数字单位的掌握。提问学生时, 老师说数字1, 让学生用1“造句”, 和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学生举了些“我有一个妈妈”“我有一个鼻子”之类的例子。然后提问另一个学生, 让另一个学生用数字“2”造句, 这个学生也立刻举出“有两只手、两只脚”的例子。以此类推, 随机提问, 让学生把数字和单位连在一起正确使用。

小朋友最喜欢做各种游戏, 所以老师经常采用游戏教学法。简单的游戏有认识数字、数字排列等, 难一点的可以试着让他们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比如分苹果, 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各不相同, 但又相差不大的小组, 挑选好组长后, 让组长自己去挑果篮。A组有6个人, 组长挑的果篮里有8 个苹果;C组有10 个人, 果篮里却也只有8 个苹果。A组显然多出2 个, C组则少2 个。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只有果篮里苹果数量和小组人数一样多时, 才能保证一个人正好分一个苹果。对于A组情况, 显然苹果数量多, 也就是说8比6 大, 大几呢?数一数, 多2 个。同样的方法, C组说明8 比10小。那么该怎么办呢?A组把多余的2 个给C组, 每组都刚刚好。而加减的意识也在小朋友脑中初步形成。

三、利用素材

多媒体的利用对教学大有裨益, 教师应充分利用, 采取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方式, 把数学教学变成有趣的课堂教学。例如, 让数字之间进行对话。“1”和“0”的对话, 两个数字滑稽的造型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 认真地听他们对话。然后, 其他数字也纷纷出来。最后是数字“1”和“0”的结合, 即10 也可利用多媒体把独轮车、自行车、三轮车、轿车放在一张图中, 另一张图则是喜羊羊、熊大、熊二、光头强, 分别乘用一种交通工具上学, 让学生准确说出它们的轮胎个数。其实, 素材有很多, 教材也是很好的素材。另外, 火柴、纸张、铅笔等都是常用的材料, 用在教学中很熟悉, 学生容易接受,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设情境

在小朋友认识高度和重量时, 创设情境, 高度可以看出来, 两个人站在一起就可以比较。老师不妨让学生按身高排队, 然后问他们要想知道具体的高度该怎么办, 有人知道尺子, 举手说用尺子量, 这样就让他们学会了测量和对尺子的运用。但是重量是看不来的, 有人建议说用电子磅, 其实幼儿园有电子磅, 作为幼儿的体检之用, 但孩子们并不会看, 所以此办法行不通。很快, 又有人建议说坐跷跷板, 离地的人身体轻, 重量就小。教师予以夸赞, 让学生继续想办法。很快, 又有人想出了办法, 用平时游戏时玩的弹力球, 让小朋友坐上去, 球变形变得比较厉害的身体重, 重量就大。

制作动画, 内容是房屋的基本组成, 如正方形、长方形、长条形、圆形、三角形等。利用积木, 让孩子根据刚才的动画展示过程拼房子, 经过一番努力, 终于拼凑成了一座房子, 这样他们对各种图形也就有了一定的认识。或是设置逛超市情境, 让小朋友学会看标签上的数字, 学会辨认5 角和1 元人民币。或者布置作业, 让学生剪出各个数字的形状, 把正方形剪成长方形和三角形, 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数学来自生活, 用于生活, 很多数学问题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例子。对于幼儿数学来讲, 实现教学的生活化一方面能够吸引并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 能使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学和生活间的关系。

摘要:从感受数学、寓教于乐、利用素材、创设情境四方面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希望能够为幼儿数学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生活化教学,游戏

参考文献

[1]曾春萍.浅谈如何有效开展幼儿数学教学[J].新校园, 2013 (7) .

[2]冒国英.幼儿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J].成才之路, 2015 (7) .

上一篇:阅读能力的培养下一篇:钻探机械的可靠性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