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2024-10-23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共12篇)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1

一、幼儿园数学课堂教育

毫无疑问, 课堂教育是实现幼儿园数学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堂教育与生活中学习的重要区别就是, 课堂教育时间集中, 目的明确, 总结性、知识性强。只有通过数学课堂教育, 小朋友们才能更明确的理解数学的含义和专业知识。那么, 幼儿园数学课堂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对此作了分析:

1. 教学目标明确有效。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其内容和要求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教学目标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一个有效的数学教育目标应该是: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幼儿而不是教师, 也就是说目标的确立必须从幼儿角度出发;目标应该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目标是可测的、可评价的、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必须是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 是可以共同达到的, 而不是最高要求。

2. 为幼儿提供可行的操作材料。

数学知识的抽象逻辑性和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决定了幼儿数学概念形成要经过操作层次从形象层次过渡到符号层次的逐步抽象和内化的过程, 这需要通过自身活动的操作层次, 借助被操作的物体获得感性经验, 并从类似的多种经验中抽象概括而逐步建构起来。因此, 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 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可行的操作材料, 供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

3. 活动过程中有效的策略。

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影响幼儿一生。因而, 幼儿教师必须要对课堂教学重视起来。课堂数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的预设活动, 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活动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能。 (1) 教学方法多样性。数学知识抽象, 学起来单调、枯燥, 根据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 在教学方法上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多采用一些幼儿喜爱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把数学与语言进行整合, 可以增强活动的吸引力。 (2) 组织形式生活化。幼儿生活在客观世界中, 周围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数量, 有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 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 (3) 活动中, 教师应该做到有计划、有目标, 关注个体差异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 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注重个体差异, 公平对待每位幼儿, 因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对事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 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 因此, 教师并不能因某位幼儿较“差”而忽视他, 而是应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并为他们创造展现能力的机会, 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树立自信心。

二、日常生活中数学教育的随机渗透

幼儿园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 就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所含大量的数学信息, 拓宽数学操作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使得数学教育因素在幼儿一日生活之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1. 重视环境的数学教育功能。

数学教育实际上就是数与形的教育, 我们所处的环境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如:区角活动结束后, 请幼儿收拾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 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 可让他们数一数每桌有几位小朋友, 需要几把勺子, 几个碗, 然后送到每组小朋友手里时, 幼儿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自然得到锻炼与提高。

2. 教师组织户外游戏学习数学知识。

幼儿的学习就包含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年龄关系, 幼儿的生活中离不开游戏。教师可以在组织户外游戏时, 将知识融入到游戏中, 比如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等。这样可以更有效的增加幼儿的感官认识, 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知识掌握。

三、总结

幼儿数学教育作为数学的启蒙教育,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取适合幼儿实际的教学方法。幼儿的数学知识是一个渐进的系统学习过程, 作为幼儿的数学启蒙者, 关注孩子成长经验, 把数学活动有意识的融合在各项领域活动之中, 产生多维度联系。让幼儿在活动中展现、提升各种经验与整合经验。这样有利于引导幼儿用多种方式学习数学、增强幼儿的学习意识、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张汉萍.幼儿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 2010, (14) .

[2]泽仁拉错.论趣味教学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数学教学中运用[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8, (8) .

[3]冉江渝.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实施方法初探[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08, (5) .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2

一、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根据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小班幼儿处于思维发展的感 觉运动水平,中、大班幼儿处于感觉运动阶段向具体形象阶段发展的思维水平,因此幼儿很难掌握抽象的数学 概念。由此,教师最好让幼儿通过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数学学习。一个精心安排的环境能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发展他们的数学概念。

例如,教师安排了能为幼儿提供分类学习的环境。在一个架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积塑片,让幼儿进行分类;在另一个柜子上,教师摆放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让幼儿根据名称(车、船、飞机、火车)分类。

二、通过游戏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游戏是幼儿期最基本、最主要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获得数学知识,并有机会自由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感受。

例如,在娃娃家中,妈妈将餐具(勺、碗、筷子等)一一发给孩子们。在这个简单的游戏中,幼 儿发展了一一对应的概念。

三、通过操作进行数学教育。只有在幼儿参与了大量的活动,使用了大量的材料,并经常讨论他们的观察 和发现,幼儿才有可能掌握概念。

例如,当儿童通过大量的操作,发现1是所有一样东西所表示的集合时,并能用语言清晰地表示所有 一样东西的集合时,幼儿才真正掌握了1这个数的含义。

四、通过各种活动进行数学教育。儿童学习的方式和各自的爱好是不同的,教师应该设计各种活动,提供 不同选择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儿童的各种需要。

例如,在进行分类的活动时,教师可提供各种不同颜色小型积塑片、各种不同的积木、各种学习用具、各 种餐具,以满足不同儿童的探索需要。

五、通过激发幼儿的思维来进行数学教育。灌输式的教学是一种不经儿童思考的教学,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幼儿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学习,不可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发展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提倡启发式的教 学,鼓励儿童通过操作,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自己得出答案。

例如,教师可设置如何知道谁是最高的这个问题情境,让幼儿进行思考。当幼儿运用了挨个比较和测 量的方法比较出全班最高的小朋友后,教师又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才能找出全幼儿园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 找出全中国最高的小朋友,怎样才能找出全世界最高的小朋友,从而引导幼儿了解测量单位是怎么来的。

六、通过激发幼儿的情感来进行数学教育。幼儿的情感极大地影响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应该通过提供幼儿 可接受的、鼓励的、刺激的、可欣赏的环境,以此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使他们确信自己是有能力学好 数学的,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积极态度。[!--empirenews.page--] 例如,这只杯子装得水多,还是这只碗装得水多?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兴趣,通过讨论得出答案后,又使他们确信数学是有趣的,他们喜欢数学,也能学好数学。

七、通过语言进行数学教育。数学概念的内化和语言技能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生动、简洁、正确的语言表达,同时也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数 学概念的理解的机会。

例如,当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具体的实物让幼儿知道什么是三角形以后,启发幼儿用三角形有 三条边,三个角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八、通过讨论进行数学教育。幼儿通过操作,通过自己的探索,对数学中的某个问题有了一定的感受,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机会,让他们有自由表达的机会,并和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和问题。

例如,当幼儿用小石头进行8的分解以后,教师就让幼儿分几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幼儿都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并能从同伴的想法中受到启发。

浅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 篇3

【关键词】幼儿教育;目标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数学教育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以有序的结构组织起来的系统。从纵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个层级;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它一般可以分为认知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操作技能目标三类。在制定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目标时,幼儿发展的已有基础、幼儿数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以及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与特点都是目标制定者需要把握的因素。

1.总目标(一级目标)

(1)认知目标:引导幼儿学习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物体形状、数量以及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感性经验,使幼儿逐步形成一些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活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以及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性;逐渐培养幼儿爱思考的习惯。

(3)操作技能目标:让幼儿学会正确操作和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培养幼儿做事认真、仔细、有条理、不怕困难等良好习惯。

2.各年龄阶段目标(二级目标)

二级目标是根据一级目标提出的,它是从认知能力、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個范畴,根据小、中、大班幼儿不同的发展水平确立的,操作性较强。

3.数学教育活动目标(三级目标)

在数学教育实践中,各年龄阶段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即分解成可以在一次数学活动中实现的目标或需要通过若干数学活动实现的目标。这一级目标应与一、二级目标相一致,使之相互衔接,以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与表述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规定着预期的某种活动效果。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内容选择、方法运用及效果评价的依据。目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实践中仍存在着只有内容没有目标的盲目的数学教育以及“程式化”、空泛无物的目标设定倾向,因此,教师在制定与表述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目标的发展性

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应当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既包括数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学习态度、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只有充分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发展水平,才能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目标的发展性意味着教师必须清楚地了解本班幼儿的发展基础,以此确定所设计的活动目标对幼儿是否具有发展价值。

2.目标的全面性

目标的全面性是指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思考在本活动内容和情境条件下“幼儿学会了什么”(知识目标)、“幼儿能学吗”(能力目标)、“幼儿学得有兴趣吗”(情感目标)。一般说来,活动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的要求及幼儿行为的养成要求。在制定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时,教师应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偏重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二是错误理解“全面性”,表现为脱离活动内容和具体情境的形式上的面面俱到,即凡是数学活动就必定有认知、情感与态度、操作技能三个方面的目标,从而使某些目标成为装饰或点缀,对幼儿发展以及教育教学并无价值。

3.目标的针对性

由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可以作为检验活动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也就是说,目标的制定必须有针对性,而不是空泛、笼统的。如某中班数学活动“家里的数字”的目标设定为:

(1)感受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幼儿对家的美好情感。显然,这样的目标是空洞而无针对性的,无法作为评价活动效果的依据。

这一活动的目标可以调整为:

(1)寻找和搜集家里带有数字的照片或图片,通过交流与分享活动感受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2)愿意与同伴交流,尝试大胆表述;

(3)在集体参与的观察和交流活动中进一步萌发对家的美好情感。这样的三条目标就比较有针对性。

4.目标的统一性

美国课程专家布鲁姆认为,“教师所期望的学生的变化便是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阐述教学目标,就是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该具备哪些特征。”也就是说,教师既可以以幼儿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行为目标),如幼儿“说出”“会用”等,也可以以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和具体教学行为为主体表述教育活动目标,如“使幼儿……”“启发幼儿……”“引导幼儿……”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同一个教育活动目标中,主体必须统一。一般来说,为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我们提倡以幼儿为主体进行表述。这种表述方式可使教师从幼儿行为的变化中观察他们的发展状况。

例如,某大班教育活动“我和影子捉迷藏”的目标为:

(1)通过活动使幼儿知道比较与测量影子的一般方法;

(2)在观察和比较中初步学会思考和探究问题,尝试大胆地提出问题。以上目标在表述上缺乏统一性,而且目标定位比较空泛,不够具体,过分突出认知目标。

这一活动目标可以调整为:

(1)尝试用同一种材料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比较影子的长短,解决在比较与测量影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2)在画影子与比较、测量影子的活动中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学会提出问题。调整后的目标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进行表述,较为统一。

5.目标的适宜性

目标的适宜性是指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必须从两个方面考虑目标是否适宜。首先,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幼儿的发展基础相适应,是否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其次,判断该活动目标是否与上一层级的目标保持一致,是否已将上一层级目标具体化,从而使总目标、各年龄阶段目标和教育活动目标能在互相联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敏敏.《论幼儿教育重要性》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4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幼儿园数学渗透

数学是一项科学, 是全世界共有的科学, 它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简洁的表达以及广泛的真理性。经过数千年的探索研究, 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数学知识, 同时, 经过归纳总结, 我们得到了学习、研究数学科学的指导思想方法, 在起始阶段学习数学知识, 它能帮助我们迅速地掌握前人的研究成果, 在短时间内找到数学科学的大门, 到达较高的研究阶段;它能帮助我们不断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知识与规律, 揭开一个个数学奥秘。我们在探索数学本质的过程中, 数学思想方法给了我们正确有效的指导, 培养了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 从小就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精华, 需要教师和幼儿园学生共同思考和总结, 尤其是对于教师, 要积极地钻研数学教材, 努力寻找数学知识内部的联系, 将数学知识系统化, 善于发掘数学知识的内涵, 形成自己独到的数学思想, 并用心总结各种形式的数学方法, 然后引导幼儿园学生了解和学习数学思想, 学会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有目的地教学或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总结主要依靠于教师, 教师要积极地发挥自身的作用, 仔细研究课本教材, 明确数学教材中渗透的数学思想, 并用幼儿园学生易懂的语言总结概括出来。此外, 教师要对数学思想和方法进行细化, 使深奥的数学思想简洁易懂, 数学方法也要有层次性, 符合不同层次幼儿园学生的学习水平, 确保每位幼儿园学生都能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渗透不仅仅要在课堂之上展开, 还要在课下积极的渗透。教师在课下与幼儿园学生进行生活交流时, 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渗透在生活的细节中, 让幼儿园学生感到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无处不在, 这样能够有效的引起幼儿园学生的兴趣, 同时帮助幼儿园学生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三、有步骤地介绍和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园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培养幼儿园学生的运用能力。教学的方方面面都存在规律性, 因此数学教学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遵守幼儿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能力, 有意识地分析幼儿园学生的特点, 有计划地培养幼儿园学生一步步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幼儿园学生刚接触数学知识的阶段, 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简易化的思想方法, 并借助模型和图片来解释数学思想;在幼儿园学生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之后, 教师可以加深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 引导幼儿园学生掌握类比和转化的思想方法;在最后的升华阶段, 教师可以与幼儿园学生一起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比如数学分类思想等等。

1. 反复渗透

知识的认知规律可以概括为从特殊到一般, 从感性到理性, 从具体到抽象, 从低级到高级, 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知识的认知规律, 并结合幼儿园学生的学习规律, 制定全面详尽的数学学习计划, 以期实现数学学习的高效率。数学是一个极具思维挑战性的学科, 需要幼儿园学生进行大量的思考和演练, 一般来说, 学习知识需要一个过程, 不断地学习并不断地练习, 这个过程具有明显的反复性。幼儿园学生要想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并快速的解决数学问题, 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 需要幼儿园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敏感区, 一提到数学就能想起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 并立即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数学敏感性的形成离不开对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 知识的熟练程度依赖于知识的反复度, 反复的次数越多, 对知识的掌握就越熟练。因此, 对于数学的学习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要充分的把握数学规律和幼儿园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反复性原则, 坚持不懈, 稳扎稳打, 不断地强化幼儿园学生的数学思维, 引导幼儿园学生构建有效的数学知识框架。

2. 循序渐进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数学的学习更是如此, 只有不断积累才能达到数学知识的巅峰, 饱览数学知识的美景。数学思想方法的构建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构建也是一个生根发芽的过程, 需要以螺旋式的进程逐渐实现。数学思想方法分为诸多层次, 不同阶段的数学知识涉及不同的数学思想, 需要使用不同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难度和深度也是逐级递增的, 只有掌握了初级的思想和方法才能理解更高级的数学思想, 进而构建更完善的数学思维。可见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很难真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并不是深不可测的, 只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来学习, 就能突破所有的艰难险阻, 顺利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形成数学思维, 掌握数学方法, 领悟数学思想的真谛。

不同的幼儿园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 但是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教师要以积极的热情奉献于数学的教学中, 深入地钻研数学教材, 分析数学方法, 总结数学思想, 严格遵守反复渗透和循序渐进的规律, 引导幼儿园学生勇敢的攀登数学的巅峰, 帮助幼儿园学生有效的理解数学思想, 掌握数学方法, 全面提升幼儿园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此外, 数学思想也体现了做人的思想, 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讲解数学思想, 引导幼儿园学生树立做人的正确思想。

参考文献

[1]吴伟斌.新时期下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思考[J].商情·科学教育家, 2008 (4) .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5

数学是一门系统、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幼儿年龄比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数学活动中,比如,数的认知方面要让幼儿清楚地理解数概念,而数字对于幼儿来说,相对是抽象、枯燥的,所以需要依靠直接的兴趣来进行学习,幼儿学习教学的兴趣越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越强,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游戏不受外部的强制和干预,完全是幼儿自主自愿进行的,这是游戏显著特点。幼儿在游戏中,活动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动作、思维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将数学教育渗透其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游戏情景结合起来,就可以把数学教育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因此,对幼儿进行数学教学游戏化,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产生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在组织幼儿进行“感知5以内的数量,认读数字5”的教学活动,我以“水果联欢会”引出课题,通过让幼儿目测不同排列的水果,提高他们按群计数的能力。游戏中的水果都是他们熟悉并喜爱的苹果、西瓜、香蕉、桃子、草莓,这些水果生动有趣,符合中班孩子年龄特点,让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学游戏主要有以下类型:情节性的教学游戏、操作性的教学游戏、运用各种感官的教学游戏、数学智力游戏。编制数学教学游戏,必须根据幼儿教学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选择、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大、智力的发展,游戏化的程度宜逐渐减弱,宜减少游戏情景增加智力因素。中班幼儿由于自身年龄特点,适宜开展各类游戏。例如在“学习分类”中,我设计了“玩具找家”的情景游戏,最后通过谁最先找到家的竞赛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分类。

在开展数学活动中,我尝试将音乐、美术、体育与之结合。如在学习“比较多少”时,我让幼儿玩“抢椅子”的游戏。当音乐一停,会又有一名幼儿没有座位,这时我就引导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幼儿通过游戏实践获得“比较多少”的方法的数学知识。

在数学游戏化教学中,要讲究策略。从中班活动目标出发,设计各种游戏材料。为数学游戏化提供物质保证。在进行“认识数字4、5”的教学中,为让幼儿正确感知5以内数量,我为孩子准备了数卡、印章以及做球用的皱纹纸,孩子们通过“给数卡排队”以及“按数卡做实物”,很快理解了数字所表示的物体的数量,体现了材料为数学游戏服务的宗旨。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创设与数学游戏活动相适应的数学环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在“比较6、7两数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计了“小兔吃萝卜”的游戏情景。当我出示了“菜地”,又把6根“萝卜”放入“菜地”,然后出示7只“小兔”后小朋友立即进入了小兔要吃萝卜的游戏情景中。此时,我提出问题:小兔有几只,萝卜有几根,它们一样多吗?怎么办?幼儿立刻议论开了。在这样的游戏情景中,幼儿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积极探索,轻松获得知识。

此外,我们还要正确处理教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把教学活动从教师在教育目标控制下的对幼儿的施教过程转变为教师指导下幼儿主动学习的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我在幼儿学习过程中,不断地通过观察、询问、交谈,对幼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及时、准确地反馈、调整。比如“目测数群”活动中,我会对以下情况进行观察:幼儿是不是对游戏材料感兴趣?幼儿有几种方法可以得到数量?正确有几种?错误数法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幼儿是怎么数的?幼儿错误数的原因是什么?在幼儿操作活动中,我一般通过交谈对幼儿进行启发、暗示、进行指导。在情景性、娱乐性较强的游戏中,教师一般以角色身份进行组织与指导,在操作性、竞争性的游戏中,教师主要以评价者的身份进行启发和发现。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数学教育;融合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正式提出将“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并明确了“社会”范畴的教育目标以及指导要点。社会领域课程是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品质,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为目的,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主要是发展幼儿的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在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的时候离不开用数学经验解决现实问题,数学的学习是为人的社会交往服务的。

一、数学与社会

(1)数学来源社会。数学产生于人类的实际需要,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数学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社会的工具。数学是社会国际化的工具,用规定的社会语言符号来表示,达到社会通用的效果。数学是一种思维工具,是人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工具。数学来源于现实社会,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和作用。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充满了数、量、形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利用日常生活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引发对数学的兴趣。从《指南》中的指导性的论述中得知,社会生活包含着数学,空间的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生活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数学的指导,数学教育与社会生活是不可分开的,也是人类交往的需要。数学教育离开社会生活,将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作用。

(2)社会需要数学。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人的全部生活实践(衣、食、住、行)几乎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基础知识和工具。《纲要》提出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幼儿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生活某些简单的问题,让幼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创设生活中的问题情景,让幼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社会交往的需要。比如: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学写数字,让幼儿统计家里或幼儿园物品的数量,这样既练习了数字、学会计数,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练习了较抽象的统计,又能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二、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相辅相成

(1)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学习情境。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主要是以社会为依据,社会现实是选择幼儿园领域课程内容的基础。幼儿通过现实生活及其表象来增进社会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完善社会行为。社会生活现实是幼儿园学科知识选择的重要依据。幼儿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各类知识是相互联系和渗透的。而数学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数学植根于现实社会的土壤,反映现实世界的规律,并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服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让幼儿“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教育为数学教育提供方向指引,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丰富经验支持。莱夫和温格提出认知与学习的情境性能提供有意义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就要不断地为孩子创设情境,在情境学习中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含义。在教育实践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一是通过一日生活的环节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的真实情境相结合。如排队时谁在前面,谁在后面;吃饭时,请小朋友左手扶碗,右手拿勺等是幼儿在自身的各种日常生活中学习辨别方位。二是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注意生活情境的创设。如在“超市购物”主题的系列活动中,认识10元以内的钱币,了解钱币与货物之间的等价交换;运用有关加减、组成的数学经验,解决超市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三是在活动区中创设情境性的学习机会。如创设“银行”的模拟生活情境,儿童练习点数物体,用自己的方式表征数量以及学习实物与数点的一一对应。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在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性的经验,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不断具体化。

(2)数学教育为社会教育提供操作交往机会。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幼儿主要的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充分操作的基础上。“操作式学习”被普遍认为是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以促进幼儿对数概念的建构。在教师预设好的环境下,幼儿产生了交往、交流的需求,在活动中互动,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如大班数学活动《小猴请客》,通过不同动物的角色扮演,幼儿既学会了数的加减运算,在请客的过程中学会礼貌用语,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的方法,丰富了数学教育在发展幼儿情感、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的价值。

三、幼儿园社会活动与数学教育融合的策略

(1)社会主题活动与数学教育活动的整合。现今,幼儿园教育以主题活动为基本线索,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使主题活动能与数学学习结合的活动,依据幼儿学习数学与发展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在主题的指导下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大班主题活动“祖国各地的特产”,可以开展旨在感受祖国物产丰富的社会活动,也可以开展多角度分类的数学教育活动。这样的整合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获得。

(2)社会教育活动情景学习与数学教育活动的结合。认知与学习的情景性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教育过程中个体从学习者到实践参与者的转换,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行为模式,数学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幼儿只有在具体情景中学习与运用才能真正理解与掌握。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为幼儿预设活动的情景,融合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如小班社会活动“我的爸爸妈妈”,可以设计为爸爸妈妈整理衣物的情境,引导幼儿对爸爸妈妈的衣物进行分类,以发展其相应的数学能力。

(3)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融合。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其实质在于促进儿童社会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与个性品质。鲁戈夫认为,同伴地位的相似性有时能使他们起到成人不能起到的作用,同伴的合作性学习,更能促进幼儿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可以预设幼儿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操作中获得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又发展了与同伴的互动、交流及协作。如大班数学活动“地铁线路图”,通过幼儿自己收集的资料,共同合作完成地铁线路图的设计,并能理解地铁线路图上虚线、实线代表的意义,分类统计经过虚线、实线站台的数量,在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达到了数学教育活动与社会教育活动的有效融合。

综上所述,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要真正实现与数学活动的融合,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思考两者教学活动内容的融合性与目的性,找到二者之间的适切点,挖掘其对幼儿教育的促进作用,努力实现幼儿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指导纲要(施行)[S],2001.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虞永平.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05(1).

浅谈幼儿园的数学教学 篇7

1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数学教育来自于生活, 更要服务于生活,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可以使幼儿在既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简单的数学知识, 引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如:在吃午后点的时候, 可以让幼儿自己点数水果的数量;在吃饭的时候, 可以让幼儿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放碗筷和餐盘或是数数自己吃了几个包子, 喝了几碗粥等;可以在幼儿排队散步时练习高矮排序;在上下楼梯时, 可让幼儿一面走、一面计数阶梯的数量……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幼儿学习数学的机会。这样的学习方式也是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种最好的表现。

2 在各种区域活动中进行数学教育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方式, 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是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中开展的数学活动是集体开展的数学教育活动的拓展和补充, 更有利于幼儿具体能力的发展, 也更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了解幼儿的具体发展水平。寓数学教育于游戏活动之中, 能使幼儿在自由活动和有趣新奇的游戏体验中获得数, 形的经验和知识。如:托小班幼儿进行图形分类时做的“为天线宝宝吃饼干”的材料, 即安排三个天线宝宝材料, 分别将他们的嘴巴剪成“△”、“□”、“○”, 让幼儿把相应形状的饼干送到同一形状的天线宝宝的嘴巴里去。在幼儿数学教育中, 教师已越来越重视操作, 能根据幼儿发展水平、教学要求, 适时、适度地更换材料等问题。

3 在家园配合中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

数学知识是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幼儿在学习中会有一定的困难。幼儿园虽然有专门的数学教育活动, 和相应的区域活动, 但是为幼儿提供的学习数学的机会还是太少, 而在日常生活中充满着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有关知识和内容。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占大多数, 可以充分地利用家长的优势对幼儿开展数学教育, 例如:在家时家长和幼儿一起数数家中有几口人, 找找家中的图形等, 在家园的共同配合中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4 用游戏的方法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个表现自己各种情绪的有效途径, 能够保障幼儿的心理卫生的健康。首先, 游戏是幼儿自己自愿性的活动, 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乐趣的活动, 它既能为儿童提供逃避紧张、愤怒、厌烦等不愉快情绪体验的条件, 又能使他们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

如:小班和新中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 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 这时激发他们愉悦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 小朋友做小猫, 一只猫妈妈, 许多小猫;捉到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 有1只黑的, 其它是灰的;小的老鼠中1只是白的, 其它是灰的等等。从游戏中让幼儿知道数字的概念, 老师和孩子是共同的游戏者, 孩子在游戏过程中自由自在, 没有负担, 幼儿情绪愉快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

5 幼儿间相互学习、互为榜样使幼儿产生愉悦的情感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 对儿童幼小的心灵来说, 榜样的与范例的作用就像太阳光一样重要。幼儿爱模仿, 好学榜样,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注重为孩子树立榜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虽然有的孩子能力强些, 有的孩子差些, 但这没什么关系。我尝试让幼儿教育幼儿, 把能力不同的幼儿放在一起。能力强的幼儿往往很快能作出反应, 能力差的幼儿在一边看了之后, 也会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也就能逐步感知数概念。如在占圈游戏中, 当老师说:“站到比4大1的圈内”时, 能力强的幼儿马上站在数字5的圈里, 其他幼儿看一看也马上跟过去, 几次一来, 他们慢慢也就掌握了。又如:两组操作活动, 能力强的幼儿很快做好, 能力弱的幼儿不会, 能力强的幼儿马上会说:“是这样……”于是能力弱的幼儿再看一次后, 操作也就会了。像这样幼儿互为榜样的方法, 对能力强的孩子来说他有着自豪感, 觉得自己帮助了别人而产生愉悦的情感。而对能力弱的孩子来说他没有负担, 不必担心有人会说他, 他也能安然处之。结果正确时, 他也会为自己成功了而感到高兴, 产生愉悦的情感, 继而对学习数学充满兴趣。

二十一世纪, 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数学教育活动, 从而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情境组织集体教学活动, 能在游戏中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和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经验数学化。

参考文献

[1]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李季湄, 肖湘宁.幼儿园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8

一、数学游戏情景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要注重趣味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中。例如, 小班教材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让幼儿区分颜色。于是活动时我准备了三个圆形, 其中有红色、黄色和绿色。请小朋友将玩具宝宝按颜色送回家。他们很能干, 30个孩子只有1个孩子送错了。我想:“孩子们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经常接触到这三种颜色呢?”当然是在十字路口。为了让孩子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又让孩子们将教具变成十字路口的红绿灯, 玩起了“开汽车”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玩耍, 看见红灯就停下, 看见黄灯就准备, 看见绿灯就前行。在这种情景化的游戏中, 孩子们不光加深了对三种颜色的认识, 还增强了安全意识, 一举两得。

二、数学游戏生活化

图形的认识在小班上学期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如何让幼儿很好地掌握几种基本图形?这就要利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来完成。小班幼儿最感兴趣的就是吃, 尤其期待中午起床后的午点, 而我利用小班幼儿好奇的心理特点, 巧妙地将“奇妙箱”、“变魔术”的游戏贯穿于这一活动中。首先, 我念儿歌:奇妙箱子饼干多, 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当幼儿摸到后, 要求说出摸到的饼干是什么形状?有的说是三角形, 有的说是圆形, 有的说是正方形, 还有的说是长方形。在吃的过程当中, 我继续引导幼儿“变魔术”说说自己的饼干变成了什么形状?在游戏的氛围中孩子们边细细品尝, 边新奇地关注着饼干形状的变化, 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 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同样, 在开展《1和许多》的活动中, 孩子们对1个和许多区分得很好, 但我还要让孩子知道, 许多可以变成一个一个, 而很多的一个合起来就会变成许多。我也充分利用分发点心进行, 首先让孩子们看我这里有许多许多的午点, 然后再分发给每一个小朋友, 让看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这样, 孩子们一下就发现了许多可以变成一个一个的, 巧妙解决了一和许多的关系。这样, 不仅能让幼儿学习到数学知识, 也能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三、利用操作性的数学游戏

操作性游戏是幼儿通过操作玩具或实物材料, 并按照游戏规则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较为丰富的操作材料, 让幼儿通过与材料的充分接触, 积累相关的具体操作经验,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幼儿, 将操作经验加以交流、归纳, 积极主动地去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 初步建立理性的概念。这样的活动, 不但符合幼儿学习的特点, 提高幼儿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而且能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 从而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如, 在一次搭积木时, 有一个小朋友跑过来对我说;“西西抢积木, 我的积木少, 他的积木多。”我灵机一动, 这不是一个让孩子学习多和少的机会吗?于是我让每一组的幼儿把积木全部放在一起, 看一看现在积木比自己刚才一个人的是多还是少, 再请幼儿把积木分开, 每个人都拿点积木, 比较是刚才合起来多还是现在多。很快幼儿都比较出了大家的积木合在一起是多, 分开是少。利用搭积木这一操作活动, 我让孩子们感知了多和少, 又因为积木是彩色的, 所以我又利用积木让他们认识了颜色, 并在认识颜色的基础上进行了颜色的归类活动。

再如, 在认识“大、小”时, 我设计了“给大大小小送礼物”的游戏。先出示大小不一的两只熊, 取名为“大大”和“小小”, 然后让幼儿分别比较它们的特点, 从而认识大小标记, 再请幼儿分别按要求给他俩送礼物。送礼物时幼儿利用目测、比较的方法理解了大小。在游戏中他们玩得不亦乐乎, 很快就掌握了比较大小的方法以及大小的不同之处。

幼儿数学教学艺术 篇9

一、教师必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抽象的数学知识单调、枯燥, 教师应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和思维特殊性, 运用最先进的工具和各种游戏, 增加数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有趣性。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数量、体积和形状时, 引导儿童采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 并用儿歌对答, 可以渲染气氛, 也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在使用数学游戏中, 教师应注意幼儿的需要, 并控制游戏的难易程度。

二、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材

我们周围的各种事物的可以提供了大量的数学信息。比如, 班级学生的数量, 老师的数量, 花盆的数量, 水彩笔颜色的数量等。虽然这些信息存在于我们周围, 但教师需要带领孩子们去体验, 让儿童在观察过程中注意和记忆, 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发现周围的各种数学常识。在这过程中, 孩子们在兴趣的促动下, 初步建立数学概念。我们选择教材的标准是教材是否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数学兴趣, 以帮助孩子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数学, 让孩子们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幼儿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习如何使用数学思维方式, 培养分析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的精神, 勇于创新和探索。

三、教师应注重探究性学习

1. 创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游戏情景, 培养应用数学意识。

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 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发掘出来的。如“开商店”游戏中, 我们为幼童提供了充足的材料, 制定适当的规则, 那么孩子将练习在游戏中摆放货物的方法, 顾客使用的排序方法购买商品, 使用加法和减法计算物品价格并收费, 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在情景模拟中再现, 留给幼儿讨论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大胆的尝试提出问题, 创新地解决问题。

2. 创造互动空间,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有趣的经营活动和数学益智游戏, 提高孩子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进行玩具拼图, 鼓励幼儿拼出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图案。教师应鼓励幼儿使用不同的方法拼图, 锻炼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观察, 探索, 改变原有的组合多次, 尝试新的东西, 从而不断寻找新的途径的能力。

四、给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幼儿掌握了将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的方式之后, 他们在观察某一事物时不可避免的会提出些有实际意义的新问题。比如:在游戏中解决如何让4只小鸭分别乘坐2辆车?如何平均分配一盒饼干?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适当引导幼儿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这种实际中的问题, 幼儿学习在解决这种问题的同时, 也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我们身边, 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形状、大小、存在的数量和方位, 一个有心的教师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很多数学的材料, 如:让孩子数家里有多少人, 谈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家庭电话号码、门牌号码和其他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的一些数字。看看日历的看法, 年月日的顺序。另外:教师提供一些不同颜色的铁丝、细绳等材料, 让幼儿挑选其中的两个 (根) 放一组, 形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比如蜗牛、道路、剪刀、兔子、蝴蝶、水和鱼等。然后, 老师引导孩子们:这些图案像什么?它们的长度相同的吗?由于这些图案鲜艳的颜色不同, 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兴趣。

注重知识的迁移, 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让孩子们把源于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数的组成这一学习阶段, 在讲解数的组成和规律之后, 通过具体实例问题的解决让幼儿在解题的过程中巩固数的规律。通过3、4的组成规律来发现数组成的规律包括添1的递增规律和减1的递减规律两种;通过数字的颠倒顺序, 让幼儿发现5、6、7、8、9、10的组成规律, 通过实例, 比如在两个铅笔盒放9块橡皮, 每个铅笔盒放几个总共才能构成9个, 让幼儿总结有几种分配方式。再比如, 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小明家距离幼儿园比小红家要远一些, 而小刚家比小明家距离幼儿园还远, 那么可以得出小刚家比小明家还远。所以让幼儿感受数学就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感受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乐趣, 他们自然对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兴趣, 主动性也就增强了。

摘要:数学无处不在, 它浸润在儿童的生活之中, 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世界, 为孩子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何让幼儿在他们的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 掌握数学的精髓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数学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刘君.新世纪幼儿园教育[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2]祝怀新.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3]郑毓信.“数感”“符号感”与其他-《课程标准》大家谈[J].数学教育学报.2002 (3) .

幼儿园数学教学如何实现快乐学习 篇10

关键词:故事,音乐,游戏,操作,现代信息技术,快乐学习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严谨性, 而我们所面对的则是一群天真活泼好动的儿童, 很明显如果只是机械而单调地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 根本就无法吸引幼儿的关注与注意力, 无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自然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幼儿年龄小, 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这决定了幼儿阶段的数学学习要置于丰富的情景之中, 引导学生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以及亲身体验来获取丰富的认知。针对数学与幼儿的特殊性, 将抽象枯燥的数学学习寓于直观而生动的活动中, 更能增强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与形象性, 更能激起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此, 在教学中, 幼儿教师要善于设计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实现寓教于乐, 让幼儿在玩中学, 学中玩, 切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真正地爱上数学学习。现结合具体的教学来谈谈如何让幼儿快乐学习数学。

一、利用生动故事快乐学数学

故事生动有趣, 是幼儿所最喜爱的活动。将故事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更能以生动的故事来吸引幼儿, 感染幼儿, 以激起幼儿内心积极的学习情感, 让幼儿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如认识数字时, 我们就可以当下幼儿所喜爱的熊出没、小马宝莉等动画片中的卡通人物来创设生动的故事情节。

二、学唱儿歌快乐学数学

我们可以将朗朗上口的儿歌与数学学习结合在一起, 既可以收集广为传唱的儿歌, 同时也可以自主地创编儿歌, 从而让幼儿在轻松而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来展开快乐而主动的数学学习。如, 小班在学习数字12345时, 我们就可以教学生来学唱:五只猴子荡秋千, 嘲笑鳄鱼被水淹, 嗷嗷嗷, 鳄鱼来了;四只猴子荡秋千, 嘲笑鳄鱼被水淹, 嗷嗷嗷, 鳄鱼来了;三只猴子荡秋千, 嘲笑鳄鱼被水淹, 嗷嗷嗷, 鳄鱼来了;两只猴子荡秋千, 嘲笑鳄鱼被水淹, 嗷嗷嗷, 鳄鱼来了;一只猴子荡秋千, 嘲笑鳄鱼被水淹, 嗷嗷嗷, 鳄鱼来了。教师边唱边用动作辅助表达, 然后再让幼儿一起来边做边学。这样, 在幼儿对数字有初步了解的基础, 教师再写出相应的数字, 然后一起唱儿歌, 让幼儿轻松而愉悦地学习数字。

三、角色表演快乐学数学

所谓角色表演是指让幼儿来扮演相应的角色进入特定的情景, 来模仿与再现生活。这正是幼儿所喜爱的。教师可以将角色表演广泛地运用于数学教学之中, 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让幼儿在真实的表演活动中直接感受, 以激起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理解的深刻性。同时又可以给予幼儿自由的表现舞台, 幼儿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这样更能展现幼儿的个性, 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如, 大班学习认识人民币时, 就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商店, 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人民币, 让幼儿分别扮演店员和顾客来买卖商品。在付钱与找零的过程中, 幼儿可以认识人民币, 理清元角分的换算关系, 同时也可以练习加减法。

四、动手操作快乐学数学

幼儿虽小, 但活泼好动, 有着很强的操作能力, 为幼儿创设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 可以解放幼儿的大脑, 手脑并用, 促进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让幼儿在操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如, 在学习基本的图形时, 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一起来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制作与改装基本的图形。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发动幼儿利用手中的这些基本图形通过拼接、镶嵌、垒高、粘合等方法来形成更多的模型, 并让幼儿来说一说都用到了什么图形。这样的操作类活动, 更能让幼儿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 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快乐学数学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具有化抽象为形象, 化静态为动态, 化无形为有形, 化枯燥为生动的特点, 不再是单一的语言描述与静态的模型, 而是以图文声像来传递教学信息, 创设一个有图有文、动静结合的情境, 更能带动幼儿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教学, 这本身对幼儿就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将静止而抽象的数学知识点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 更能达到引发幼儿关注与思考的效果。如在学习“按数取物”时, 我们就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动态功能来演示“给小动物喂食”的视频, 从而让幼儿在直接的观察中认识到根据动物身上的数字或圆点来喂相应数量的食物。这样的教学是动态而直观的, 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更高, 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以幼儿的视角来设计与开展数学教学活动, 为幼儿创造更多喜爱的活动, 营造出愉悦而宽松的教学氛围, 激起幼儿内心想学、乐学的主观意愿, 调动幼儿参与的主动性与思考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让幼儿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爱上数学学习, 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彩云.让幼儿快乐学数学[J].内蒙古教育, 2013 (5) .

[2]方鲁丹.创造趣味情景让幼儿快乐学数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4 (12) .

幼儿数学教育刍议 篇11

一、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

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思维训练与能力培养的现象。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任务是要传授知识,培养兴趣,发展思维能力。这三项任务既有相对独立性,又相辅相成、互为一体。因此要完成幼儿园数学教育的三项任务就必须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把训练尤其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训练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针对过去存在的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脱节的弊端,合理地安排教材,采用多种练习形式来加强对幼儿的思维训练,力图使思维训练与知识传授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例如:学习数的组成,我们把数的分解和组合的学习,按物体特征从不同角度给其分类的教学,使物的分类与数的分合得到自然的对应。再如,把数的组成与数的加减结合起来,要求幼儿在学习了数的分合后,能按分合式编算术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促进了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

二、创设学习数学的外部环境

著名的法国数学教育家佐尔坦·迪恩尼斯提出这样的观点:应该设置一个数学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使用不同媒介和尽可能多的与变量打交道,使他们获得有关概念的丰富经验,从而抽象出这个概念的结构。

幼儿学习数学的环境有两大类:一是幼儿生活的客观现实大环境,二是为达一定教育目标而设置的专门学习数学的数学环境。在现实生活中包含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幼儿每时每刻都在和它们打交道,因为数、形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比如幼儿在搭大桥时,桥面用什么形状的积木,要用几块,怎样搭放才不会倒塌等等,这些数学经验对于他们学习数学极为重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创设适当的数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组织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概念和发展思维,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幼儿能够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形式进行学习,且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学习速度去探索学习,使自己在原有的水平上不断地进步。可见这个人为的数学学习环境更显重要。

三、发挥游戏活动的作用

幼儿由于其年龄和生理心理的特点,注意力不能长久集中。为了调动幼儿积极性和高度集中注意力,在活动中丰富内容、改变活动形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幼儿最喜爱的是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或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形式,将会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并学得轻松、愉快,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学数学。小朋友都很喜欢玩具,所以我经常用玩具来设计数学游戏。如在小班数学活动“1和许多”中,我把它设计成“一辆大客车和许多小汽车去旅游”的游戏。小朋友们手拿玩具汽车,排成队伍,由一辆大客车领队,后面跟着许多小汽车一起出去玩,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很快便掌握了“1和许多”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3以内点数”中,我把它设计成“踩气球”的竞赛游戏,老师将孩子分成两组一起玩游戏踩气球比赛,踩坏的气球师生共同点数,最后宣布比赛结果。这样,借助于游戏情节将数学内容转化为游戏内容,不但让幼儿很快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让幼儿感受到了数学的有趣。

2.在游戏中用数学。在幼儿各类游戏中,我善于引导幼儿去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如在“踩气球”游戏竞赛中,小朋友们热情参与,作为奖励,我将一些“糖果”分成获胜的一方,其中故意给一个小朋友少了,那个小朋友自然不高兴了,然后,我问他原原因,他回答:“我也赢了,为什么我的‘糖果’比他们少呢?”我趁机说:“怎样让你们的‘糖果’一样多呢?”于是几个小朋友开始重新分起来……这样,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发现数学,不但让幼儿积累了数学经验,而且体验到了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一些简单问题的乐趣。

四、在生活中积累数学经验

生活数学现象、数学问题无处不在,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探索数学问题。来自生活贴近幼儿的数学才是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因此,我们可以由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引发幼儿进行一些数学学习活动,并指导幼儿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 篇12

一、当前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幼儿园课程改革虽然轰轰烈烈, 但主要是跟风, 一会是瑞吉欧, 一会是田野课程、蒙台梭利。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本人认为, 目前, 我国幼儿园数学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影响了其重要作用的发挥, 具体表现在:

(一) 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够

目前幼儿园数学教材琳琅满目, 近年来虽然《纲要》已明确指出了教学内容和目标, 但不够具体。教材所呈现的内容基本上还是沿用八九十年代的全国教学大纲的数学教学内容。其内容浅、容量少, 在广度和深度上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幼儿智能发展的需要。而且内容重复较多, 教师难于把握。由于现代社会数字化和各种信息的增大, 幼儿受多种信息的刺激, 其智能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如:中班学了10以内数的守恒、比多少、相邻数, 到了大班还要学习数的守恒、组成分解和比多少, 学前班、一年级也还得学。这种无深度的反复教学, 不但激发不起孩子学习的兴趣, 对教师的教学探讨也没有动力, 阻碍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二) 教学目标单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着教师只为传授知识而教学, 幼儿只为学知识而学的现象, 教学的目标只是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教师对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 活动中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 而忽视了诸如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数学兴趣的培养等其他目标。

(三) 操作材料单一、乏味

幼儿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极强, 在学习中他们往往以兴趣为出发点, 十分容易为新的刺激所吸引。这就要求给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必须新颖、鲜艳、丰富多彩, 材料的大小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定。然而, 由于有的教师对操作材料在教学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不够, 加上怕麻烦等原因, 教学中老是几套操作材料反复使用。而且给孩子操作的材料很少。陈旧枯燥的操作材料, 极易使幼儿产生厌倦学习的情绪, 影响操作活动的效果。

(四) 教学方法和形式简单

有的教师在考虑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方法和组织形式时, 习惯于依赖幼儿用书, 仅以幼儿用书和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 强调数学教育的直观性, 片面依靠演示, 把答案直接给幼儿。其次忽视了幼儿的学习规律, 甚至过高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 教学效果不理想。如教幼儿“10”的加减法时, 教师直接出示分合式, 让幼儿看着分合式列出算式, 然后逐一指着算式让幼儿创编应用题, 大量的时间花在编应用题上。第三, 采取“灌输式教学”。即老师讲, 幼儿听, 老师问, 幼儿答, 老师演示, 幼儿看。不管是否能消化, 硬往幼儿的脑子里灌死知识, 造成幼儿被动接受知识。

二、对今后数学教育的建议

本人根据多年的幼儿数学教学经验, 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一) 改革数学教育内容, 统一教材

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 决定了幼儿园数学教育应由教育部门统一部署, 组织专业人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由浅入深地系统地加深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避免重复无效的教育。

1.集合数:除《纲要》中规定的10以内的数字书写、认读、计数与取物外, 应延伸到20以内的认读、计数与取物, 增加数群与个位的计数、目测数群、数量层次认知等。

2.单、双数:由10以内的单、双数顺数、倒数认知扩大到20以内的顺数、倒数及单双数的认知。

3.组成分解:除学习10以内的加减运算、分解组成、创编应用题外, 还应注重多项思维能力的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另外, 从时空观念、逻辑观念等方面也应扩大知识面, 增加难度, 注重幼儿分析、综合推理的技能、数学语言的运用、表达的技能及多项思维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二) 转变观念, 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数学教育的四个方面的目标: (1) 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 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 (4) 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 幼儿教师应转变观念, 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和发展需要。

1.创造主题情境, 激起学习兴趣

每一个情境的创设, 我们都要考虑和体现幼儿学习的“六个性”, 即: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合作性、独立性、选择性。幼儿喜欢听故事, 在教授新的数学知识前, 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 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数学故事和情境, 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幼儿通过听故事、阅读欣赏故事、表演故事等方式方法, 在不知不觉中去主动理解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 幼儿学起来轻松愉快, 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充分调动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

教师的引导和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地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那么, 如何设计开放式的有效提问呢?首先, 应从结果入手, 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常规思维中, 我们常常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正向思维, 若反道而行之, 效果会不同, 更引起幼儿的注意。再次, 从对比入手。对比是一种让幼儿发现所观察事物之间的异同, 从而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按大小分类》的教学中, “为什么大书要放在大筐子里, 小书要放在小筐子里呢?”这些问题的设计, 都是从两物间的对比入手, 从而激发了幼儿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最后, 从难点入手。如“大小积木混在一起怎么办?”“小动物们去看电影不知道按什么顺序坐, 他们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虽有些难度, 但答案不止一个, 具有更广阔的开放性, 从而使幼儿的思维向纵深层次发展, 充分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和个别差异性。

3.把数学教学融于游戏中去, 让幼儿在玩中学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学习单双数时, 可让10个小朋友排好队, 并给他们编上号, 让他们单号或双号出队;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可请10个小朋友表演乘车, 上车几个人, 车下还剩几个人, 合起来一共几个人;学习比较数的大小和找相邻数, 可让他们玩扑克牌、找朋友等游戏。实践证明, 幼儿对这种教学方法很感兴趣, 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东西。

(三) 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纲要》要求“幼儿园应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 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数是抽象、概括的。幼儿处在直觉行动思维阶段, 逻辑思维能力差, 他们只有在摆弄物体时, 才能很好地进行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教具外, 还特别注意采用直观式教学, 提供足够的教具、材料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教师通过巧妙地设置问题情景, 提供学具让幼儿动手操作, 能使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充分表现出来。

上一篇:项目开发式教学下一篇:电力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