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

2024-10-10

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精选9篇)

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 篇1

《小班数学教案《复习几何图形》含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数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数学教案《复习几何图形》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复习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重点)

2、能用简单的话说出图形的基本特征。(难点)

3、体验帮助他人的体验劳动成功的快乐。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精神准备:活动前已经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了解这几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物质准备:户外场地:地上画有三角形等图形。用硬纸板铺一条弯弯的大路(挖出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简单布置场景兔妈妈的家,另一老师戴头饰扮兔妈妈,准备不同形状的小粘贴。幼儿每人胸前都戴上图形。《小汽车》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引发活动兴趣。

1、师:今天兔妈妈请我们去做客,可是她家太远了,我们得开车去,路上小司机们要小心哦,别撞车。

2、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开向兔妈妈家。

3、途经各图形处询问幼儿:这是什么图形?是什么样子的?(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在大路的处停下,师:哎呀路坏了,怎么办啊?(鼓励幼儿想办法——铺路)

二、帮兔妈妈修路

1、引导幼儿观察路面:“这些坑都是什么形状的?请你找出和坑一样形状的图形来”。

2、提出铺路的要求:现在我们就要用这些图形来修路了,小朋友在铺路时要看清楚坑是什么形状的,然后再把它修补好。

3、幼儿开始修路,师巡回观察指导:

“你用哪个图形修补路面的”;

“你用的图形是对的,可是你看看坑有没有修补好,怎么会这样的啊?”(提示幼儿注意图形的大小不同)

“你真棒,这么快修补好了路,* * *还没修好,能去帮助他吗”

4、共同欣赏修好的路,引导幼儿说说用什么样的图形来修补路面的(如:我用*形来修路的或我用*形来修路的),复习这三种图形的基本特征。

三、去兔妈妈家做客

1、师带领幼儿随音乐在修好的路上开汽车到兔妈妈家,体验成功的喜悦。

2、引导幼儿有礼貌地敲门:咚咚咚,我可以进来吗?兔妈妈出示圆形说:“和我一样的图形宝宝请进来!”幼儿按要求进入。依次进行。“正方形宝宝请进来”“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宝宝请进来”。

3、向兔妈妈问好。兔妈妈出个难题:请小朋友把散放在家里的图形分类收拾好。

4、老师拿出小粘贴说:“兔妈妈说谢谢你们帮它把家收拾好了,它准备了小礼物送给你们!”启发幼儿向兔妈妈致谢。然后去跟在座的老师说说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形状的粘贴,说对了旁边的老师会给你贴在衣服上。

5、和兔妈妈道别,随音乐开车回家。

延伸活动:

回教室拼摆添画图形。

教学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认识过程中,注意较易转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科学、有效地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是小班教学活动组织的难点。本活动设计尝试以趣味性、直观形象的游戏情境贯穿全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主的状态下,通过操作实践与周围的物质环境发生作用,动手动脑掌握数学知识。

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因此,我决定采取游戏的形式检验幼儿掌握情况,进一步巩固加深幼儿的知识点。于是,我设置了游戏情境:到兔妈妈家作客,以开车经过的路坏掉为主线,引领幼儿观察思考:“路面”(纸壳铺成)上坑坑洼洼的形状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从而产生铺路的愿望,幼儿纷纷寻找相应的图形进行补拼,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形状,启发幼儿说出:“我补上了XX图形,它是什么样子的”等等,然后给予表扬,幼儿的自信心、成就感得到了满足。

接下来的环节是“到兔妈妈家作客”,幼儿来到“兔妈妈家”,面对散落在地上的图形,幼儿根据要求,迅速按标志将图形正确分类……

最后,为了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设置了“奖励小粘贴”的环节,幼儿的兴趣浓厚,将活动气氛推向了**。他们拿到粘贴纷纷着旁边的客人老师讲述手中“小奖品”的特征。“我的小粘贴是三角形的,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大方的表现,流利的表达,令观摩的教师赞叹不已。

小班数学教案《复习几何图形》含反思这篇文章共4830字。

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 篇2

一、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要经历一个由粗略到精细的过程。

皮亚杰把儿童几何概念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3岁前) :涂鸦阶段。第二阶段 (3~4岁) :能区分画出封闭图形, 开放图形, 两圆的内外关系、相交关系, 但不能分辨不同的封闭图形。第三阶段 (4~6岁) :能分辨直线和曲线图形, 直线、角、斜度等开始发展。第四阶段 (6~7岁) :能正确地画出所有图形, 具备了欧氏几何的形状概念。幼儿每天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有形的物体之中。他们在正式学习几何形体之前, 早就与各种事物的“形”或“体”打交道了, 幼儿就是在对各种物体形状的辨认中认识了周围的世界。但幼儿最早接触的那些“形”与“体”还没有脱离事物的形态, 还不是我们所说的对事物有抽象和概括意义的几何形体。

2. 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易受他们生活经验的影响。

幼儿认识物体的形状受他们自己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大, 往往把几何形体理解为他们所熟悉的物体。例如, 见到球体形状的物体, 就叫大皮球、大苹果;见到不同形状的圆形就说是饼干、插片等。

3. 平面图形和几何体容易混淆。

幼儿开始只能认识具体的物体, 没有抽象的图形概念, 分不清几何图形和具体的物体, 例如, 把图形叫做太阳, 把正方形叫做手帕等。随着年龄的增长, 幼儿逐渐能区分几何图形和具体的物体了, 可以按物体的形状进行分类, 知道车轮是圆形的, 火柴盒是长方形的等。

二、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教学中的几点建议

1. 采用观察比较法认识图形, 掌握图形的基本特点。

数学意义上的平面图形在生活中是不存在的, 平面只是几何体的一部分。为了使幼儿分清平面与几何体, 在教幼儿认识平面图形时选择接近平面图形的物体做教具。观察实物找出他们的相同与不同。如认识圆形时, 开始, 教师让每个幼儿自由地从各个方向观察和玩滚自己手中的小皮球, 再让幼儿观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小足球、网球、弹子球、珠子、乒乓球等教具, 然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根据出球体的名称和它的基本特征, 即球体不论从哪一个方向看, 都是圆形的。这样幼儿在观察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同时也发展了思维能力。

2. 采用讲解演示法初步认识图形, 掌握图形的基本特点。

幼儿思维的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在教学中, 可以出示2~3个某种图形, 告诉幼儿图形名称, 认识图形的边、角, 数出个数, 总结图形的特点。引导幼儿动手摸一摸、做一做、玩一玩, 掌握其基本特征。如认识圆柱体, 先给幼儿不同的圆柱体物品, 如积木、卷筒卫生纸、万花筒、药瓶、易拉罐等并告诉其名称。让幼儿仔细观察上下两个面的形状以及从上到下是不是一样粗, 从而理解圆柱体的特征, 然后启发幼儿概括出圆柱体的名称及其外形特征。

三、幼儿认识几何形体常用的操作方法

几何知识的教学比较抽象, 幼儿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操作活动是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主要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操作方法, 可以在幼儿进一步认识几何体时使用。

1. 按名称取图形。

幼儿根据教师的口头指令, 取出相应的图形。例如, 认识三角形时, 教师可以为幼儿准备三角形和其他图形, 请幼儿从中取出三角形。根据幼儿的接受程度不同, 为幼儿准备的三角形可有不同的难度。可以在大小、形状、颜色位置等方面进行难易分类。

2. 拼图活动。

将一个完整的图形2~3个部分, 打乱位置后, 要求幼儿根据各部分的特点, 又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或为幼儿准备几种平面图形, 请幼儿用所给的图形拼出动物、植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粘贴在作业纸上, 并数数用了几种图形?每种图形用了多少个?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动手画、撕图形。

先让幼儿在作业纸上画出平面图形, 再让幼儿沿着平面图形的边刺上小孔, 然后让幼儿沿着齿孔撕下平面图形贴在另外的作业纸上, 这样不仅可以使幼儿了解平面图形的特点, 而且可以发展幼儿手部的精细动作, 训练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4. 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发现几何图形。

根据幼儿的特点, 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幼儿把学习几何体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教室、家里和户外寻找发现相应的三维物品, 并要求他们与所学的几何体对号, 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

总之, 教幼儿认识几何形体的教学, 应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 激发幼儿愉悦的情感, 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去摸索。几何形体教学要有良好氛围, 让孩子觉得欢乐、自由、满足。利用幼儿的玩心, 寓教于乐, 培养幼儿勇于探索的性格, 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形”、“体”。

参考文献

[1]夏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2]杜林兰.幼儿数学教育[M].海口:南海出版社, 2009.

[3]张慧, 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几何画板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几何画板;幼儿教育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几何画板

几何画板(The Geometer’s Sketchpad)是由美国Key Curriculum Press公司制作并出版的优秀教育软件,它能够动态地展现出几何对象的位置关系、运行变化规律,是数学与物理教师制作课件的“利剑”。它具有电子作图工具、动态演示工、显示和探求轨迹的工具、课件开发工具和良好的学具5方面的功能。

作为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利用计算机辅助中学数学教学的软件,它打破了传统尺规教学的方法,能为学生创设一个进行数学“实验”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为创新教学模式注入了无限的活力,成为当前国内推广较好的专业性软件平台。

《几何画板》与学生的学习心理相符合,能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联系起来,提供给学生一种纯数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动态直观、数形结合、色彩鲜艳、变化无穷的特点,能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是如此。对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几何画板》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如果说一般的优秀教育软件是一块金子的话,《几何画板》就是一只点石成金的金手指。因此说研究几何画板是对教学很有帮助的并且是很有意义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1年,《几何画板》1.0版由基本课程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让学校更有效地使用《几何画板》,基本课程出版社继续进行研究,并于1992年春季发行了2.0版。这一版本不但改进了它的变换和表达能力,其中的递归脚本还增加了构造分形的功能。

1993年3月发行了3.0版。该版本更趋于完善,增加了度量变换、记录脚本、作轨迹。分析以及画函数图形等多种功能。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测试和改进中,《几何画板》成为更为实用、更受欢迎的教学软件。荷兰的数学教育家皮埃尔·黑利和迪娜·黑利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能够对几何问题进行直观分析、非正式推理、正式的推理等一系列思考。但过去的几何教材往往要求学生一开始就使用正式的演绎方法。这样做既不能使问题直观化,也不能鼓励学生积极地做出猜想。《几何探索》以及《发现几何》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通过前面三个步骤来突出体现一个数学家发现几何规律的过程,即先使问题直观化,经分析后做出猜想,再试图证明它。

1988年开始研制、1991年正式问世的《几何画板》,作为新一代的教学软件,更是引发了数学教学的一场革命。它除了具有《几何探索》和《几何发现》的优点之外,还能使学生动态地探索图形内在的联系,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几何图形的变化。不仅如此,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还能分析自己的测量数据,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研讨。《几何画板》的这些突破,连同其构造、变换、分析功能的完备,把运用几何软件处理问題的范围扩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把探索几何的规律和奥秘变成一种艺术的享受。

国外对于几何画板的研究明显的比国内有优势,但我们通过对他们对几何画板的应用,可以从中总结出来一些理论依据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将几何画板和数学学科整合在一起,帮助我们的学生更好的实现实验和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国内现在基本上只要有多媒体教室的教师都会结合几何画板来给学生教学,教授数学知识,尤其是在近几年几何画板的应用更为广泛,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通过对几何画板的研究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技术和学科进行有效的整合,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进行教学。

三、幼儿教育中的几何画板

1.几何画板中形的表示

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中形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形状。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绘制椭圆与绘制园的方法来让幼儿分析两个形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师可以利用绘制的不同形状三角形,让学生感觉三角形的特点主要是三条边。通过对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研究来说明在数学中应用几何画板和让学生通过粉笔画出来的图画认识一个问题所有的不同的反映,几何画板给学生学习带来的便利。

2.几何画板动态显示

我们的研究目的也在于让初中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真正的实现多媒体教学,不止是单单的PPT而是通过形象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也不再需要课前做大量的工作,只需要掌握该软件的应用方法就可以在课堂上轻松的讲授知识,达到技术和教学相统一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态特性来激发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认识部分形状的特性。如圆的特性是改变半径可以改变圆的大小,但不改变圆的位置。三角形的特定最为稳定,四边形比较容易活动等。

运用“几何画板”发现“数”“形”关系,形成一种先“形”后“数”的研究问题的独特方法。

参考文献:

[1]沈捷.几何画板的应用价值——21世纪的动态几何[J].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文献,2007,01:428-430.

[2]魏志雄.几何画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J].教育信息化,2006,09:49-51.

[3]姚淑华,李孝诚.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模式的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0:679-681+692.

[4]李琼.简谈《几何画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S1:17-19.

[5]赵生初,杜薇薇,卢秀敏.《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12,03:104-107.

[6]刘文华.浅谈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96-101.

[7]陈军.现代教育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用运“几何画板”辅助、优化物理教学过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03:88-91.

[8]张店新,梅松竹.几何画板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3:3550-3552.

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 篇4

二、说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确立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目标.其中有探索认知部分,也有操作部分,目标是:

1、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2、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目标,我把活动的重难点定为第一个目标: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希望能在活动中让幼儿掌握。

三、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环境、材料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土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小塑料筐。

知识准备:已认识简单、常见的图形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式的师幼互动”,因此本活动我除了和幼儿一起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还挖掘此活动的活动价值,采用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中我运用了:

1、情景表演法:活动导入部分既要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下面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又要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因而我设计了铺石头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思考。

2、演示法:是教师通过讲解谈话把教具演示给孩子看,帮助他们获得一定的理解,本活动的演示是运用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学会区分异同。此外我还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习得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

3、活动过程中,我渗透了“多元智能”的理念,将各领域的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如在观察活动中渗透了语言表达教学,在“铺石头”中渗透了方位词教学及社会情感教育等等。

(二)学法

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本活动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纲要》指出教师在提供丰富材料时,要使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本活动的操作是帮助小朋友铺路,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放一放、拼一拼来认识几何图形。

2、交流法:同伴间相互交流探索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既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将自己获得的经验与同伴交流分享,使《纲要》中指出的“生生互动”得到真正体现。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景,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游戏中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五、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情景表演,引导幼儿观察坑的形状。

2、认识几何图形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

在活动中,我帮幼儿复习几种常见的几何图形,并通过眼看(观察)、耳听(倾听)、脑想(想象)、学一学、说一说(尝试)等多种方法巩固几种几何图形的相同点及区分。

3、铺路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铺路”的游戏,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所学内容。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索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在孩子们操作的过程中发现个别孩子难点未掌握,于是我引导他们相互交流帮助,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孩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反复感受、反复体验以突破难点。

4、活动延伸

找一找日常生活中的几何图形。

六、效果预测

整个活动程序的安排,能遵循《纲要》中组织与实施中的教育性、互动性、针对性的原则,也符合中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因此,我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几何图形,能详细地说出各图形的区别。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及与同伴交流等方法来解决问题。

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区分图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2.让幼儿初步感知图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能想办法解决问题。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活动准备

1.学会了各种图形的特征。

2.自制的“示路”上面画有大小不同图形“坑”若干

3.圆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图形卡片若干,幼儿人手一个塑料框。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捡石头”,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小朋友”今天的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去捡石头!

(2)教师提出操作要求:“快看”,有那么多五颜六色的小石头,大家可能挑自己喜欢的颜色,形状的石头。

(3)引导幼儿观察、操作、鼓励幼儿边操作边交流。

(4)请小朋友大胆介绍自己喜欢的石头(颜色、形状)

2.幼儿操作——铺石头

(1)谈话引入。

大家捡到了那么多漂亮的石头,我们用它来铺一条石子路,好吗?

(2)提出几点要求:

①要把“坑”填满。

②不要用太多的胶水。

③遇到问题动脑筋想办法,找伙伴帮忙。

(3)幼儿自由操作:把捡到的“石头”一一对应嵌入相应形状的“坑”里。

3.开动脑筋——拼石头

(1)抛出问题:小石头没有了,但是正好有坑没有铺好的,该怎么办?

(2)幼儿再次操作

(3)引导幼儿想办法互相合作,用捡来的“石头”拼在一起铺平地上的“坑”。

(4)教师小结:用几个不同形状的图形能拼出一个新的图形来。

(四)活动延伸

1.幼儿操作材料放入活动室计算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继续操作。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探究 篇5

忠州四小

吴娟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课程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图形与几何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的生存空间,发展形象思维,培养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一、图形与几何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

《标准》对传统的几何内容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设置了“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学习和应用相应的图形与几何的有关知识和数学学习方法,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生活空间,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几何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3、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拼一拼、量一量等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使学生体验研究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逐渐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发展数学直觉。《标准》把数学定义为理性的艺术。数学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目标

图形与几何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要掌握好这一部分的标准,必须引起对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视:第一,重视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对几何概念的形成;第二,发挥几何图形本身的作用,以帮助学生正确形成和理解几何概念;第三,及时将所学概念纳入已有系统,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第四,设计新的解法、一方面要注意结果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其根据的条理性。

三、图形与几何的教与学

1.教师的角色定位(决定课的设计和组织)

2.学生学法指导——看(观察)、思(寻求解决之路)、议(与同学探讨、辩解)、做(动手实践)、说(获、惑)。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原则 1.提供现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出发,小学生尽管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以教室为情境,让学生认位置;以学生熟悉的搭积木为情境,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主动地学习。

2.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标准》中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上设计了很多这方面的活动。如“你说我摆”、“观察与测量”、“有趣的图形”、“动手做游戏”等,在合作中进行学习,体验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和乐趣。同时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尝试不同的探索方式,不断提高思维水平。在教学中,应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不应简单地、机械地让学生模仿、记忆教师和书本上的语言。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把操作与数学思考结合起来。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之后,提出:“你能和同学一起完成下面的测量和计算吗?①计算 2 《中国少年报》的面积;②计算教室地面的面积;③你还能计算什么面的面积?”

3.注重各部分教学内容的互相渗透,有机结合

图形与几何的四个部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互相渗透。如《标准》中指出的“描述物体的相互位置”、“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又如“周长”一课,结合图形的认识和测量等知识来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4.加强直接感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

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之一,所以《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方面的一个重要目标。如“位置与顺序”一课,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让学生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又如“认识物体”一课中的练习动手搭出你喜欢的东西,使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得到自由发挥,并能感受复杂物体的形状与简单几何体之间的联系。

5.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更好地促进教 《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教师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观察与测量”一课中,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度,他们可能不用标准的测量工具,而是用铅笔、绳子„„作为测量工具,于是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教师不仅要关注测量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能否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又如,一位教师在第一次上“平移与旋转”这一课时,用多媒体显示课本上的图:火车与直升机的运动,并问学生,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学生回答:火车是直着向前走的;车轮带动车走;火车是靠燃料推动走的等。这时教师慌了,不知如何引导下去。课后这位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尽量排除非本质的干扰,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于是重新设计了教学内容。这次多媒体显示:缆车、升降电梯、风车和吊扇,学生观察。老师问: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学生答:不同。师:你们能把它们分分类吗?生:缆车、升降电梯的运动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平平地直走;而风车和吊扇又是一类,因为它们是在固定地旋转。这次改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对平移与旋转的感知当中。

6.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设动态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让“静”的知识“动”起来。通过直观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创设动态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像、优化教学效果。

7.注意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程非常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而不是直白的说教。如“左右”一课中,渗透走路要靠右侧通行,上课举右手发言。“认识图形”中,有一个十字路口的场景,渗透让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些内容通过小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学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五、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注意些什么。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凸显现实性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用于现实”。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将头脑中已有知识“再加工”,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发现掌握了圆的基本特征后,紧接着创设学生熟悉的投篮游戏,提出了“玩投篮游戏时同学们应站成什么队型?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到的新知,回答:“站成圆形,因为这样公平,每个人离篮筐的距离相等。”接着又问:“车轮为什么都要做成圆形而不是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呢?”学生结合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的知识推理出:用圆形做车轮,车子行驶时平稳,而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的中心到边上的距离不等,车子行驶时不平稳的结论。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数学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学生身边数学,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重操作性

《新课标》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 4 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他们自己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学生或许会相信你所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更希望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切创造探索的机会。如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1立方米的大小,我用3根1米长的铁丝借助墙角搭建了一个1立方米的空间,让学生蹲到里面感受一下大小,钻进去两个学生,孩子说里面空间还很大,最后里面容纳了六七名学生,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感受到1立方米的大小。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六七名学生的情境将深深地在孩子的心里扎根,帮助他们形成了关于1立方米的表象。

再如教学《角的度量》的时候,角的度量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顶点和中心点重合,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看另一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还要分清内外刻度,(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5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活动二: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 该读哪一个 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 ”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活动三: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 ”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三)、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重视探究性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6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差异的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实践,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操作实践中发展空间观念。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为了让学生判断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我组织学生借助课前准备的学具(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找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其对称轴。这样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很轻松地就判断出其中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了相应的对称轴。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学生出现了争议,我再次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次操作之后,一个学生说:“把这种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样折,两边不能完全重合,所以这样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我手里的平行四边形沿着两条对角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所以这个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真有骑虎难下之势,我马上借题发挥:“大家快看看后一个平行四边形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呢?”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适时告诉学生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这时马上有学生站起来发言:“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而有些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比如菱形!”还有学生继续补充:“还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的实践、探究和发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思维碰撞出了火花!我想这样对于知识的提炼和升华皆源于先前的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没有这样的操作和探究,学生就不会轻松地理解知识,学生就不会对知识有如此的深化和提升,更不会有思维的撞击和成功的体验!

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应注意把握数形结合。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是新旧教材《比例》这一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它是 7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方面的内容,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新教材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纳入到比例单元中,将两条线交织在一起。我认为主要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使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就本课而言“从简单图形开始,借助实物或计算机演示,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由此充分体验图形的相似是指图形运动后,大小发生了变化,但形状不变,前后图形是相似的。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朴素认识。但是,这一认识是感性的、概括的、模糊的,只能是基于自身经验的理解,不能清楚地用数学的语言描绘变化的关系。而数学上的图形放大与缩小则是指按一定比例放大与缩小,它是一种定量的刻画。这一差距正是我们进行教学时需要加以利用的。教学中,我先出示很小图片,由于太小,学生就产生让老师将图像放大的想法。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学习的价值自然就蕴含其中。接着我出示了三幅图片(B、只放大长、C、只放大宽、D、长和宽都按一定比例放大),不出现数据。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此时由于图形B、C变形比较严重,一致认为D放大比较好)。我适时提问:为什么D比较好呢?在学生思考的时候我出现了相关的数据。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与交流,学生对于图形放大后相应边的变化有了清晰的认识,完成了真实的数学理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其次是做到重视放大与缩小的比的理解。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述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我觉得按什么比放大与缩小比较难理解。教学中,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图形A到图形D的变化过程后,我随之追问:“我们怎样将图形D变为图形A”。你怎样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你是怎样理解 “2:1”的?”(1、我觉得这个比是现在与原来的比。

2、我有一个重大的发现,将图形放大比的前项就大,将图形缩小比的后项就小。

3、要说清楚是按怎样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只要先算出对应边的比,再看看是放大还是缩小,将前项或后项调整一下就行了„„学生的智慧碰撞,内心的欣喜溢于言表)通过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学生脑中并不是一片空白,他们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 篇6

一.“立体几何”的知识能力结构

高中的立体几何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呈现的,在必修2中,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入手,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此后,在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对模型的观察,发现几何体的几何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一些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的几何性质,从微观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几何体做了必要的准备.在选修2-1中,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在必修2的基础上完善了几何论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几何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安排的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而没有对演绎推理做出要求.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以长方体为模型,通过说理(归纳出判定定理,不证明)或简单推理进行论证(归纳并论证明性质定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又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的理论基础,并对空间几何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证明.可见在立体几何这三部分中,把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适当分开,有所侧重地、分阶段地进行培养,这一编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降低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同时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二.“立体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1.重点: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2.难点:

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种语言的转化;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三.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立体几何的入门阶段,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要注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例如:

①注重模型的作用,让学生动手进行模型制作,培养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②培养学生的画几何图形能力,画图不是描字模(只模仿),而是要边画边思考所画图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③空间想象不是简单的观察、空想,应与概念思辨相结合(前面已经谈到).④发挥三视图与直观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利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的转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空间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有利于分析和表示较为复杂的空间图形;变换观察视角对空间几何体进行观察可以更容易理解较为复杂的空间图形,把握空间图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四.加强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把握的教学

①用图形辅助理解概念、定理和性质

例如,我们可以按照推理的类别,用图形刻画几何元素的关系,可以避免死记硬背文字和符号的机械式学习,更容易理解公理、定理、性质等的几何本质,发现问题图形中的元素关系关系.让学生对照图形叙述相关定理或性质,特别要求对定理或性质的使用条件加以说明.例如,用图形表示平行关系

例如,用图形表示垂直关系

②强化证明的言必有据

所谓“言必有据”,是指每一步推理的根据(即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必须是课本中给出的公理、定义、定理,不可以自造理由,不可以随意将习题的结论作为根据,不可以把平面几何结论在立体几何中不加证明地随意使用.不仅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推理中,要言必有据,在几何作图中也是如此,因为几何作图是几何推理的特珠形式.立体几何作图也必须步步有据.③梳理推理依据

例如,从确定平行、垂直关系梳理推理依据(如图),在解决问题时由图形中寻找依据.把推理依据转化为系列图形纳入立体几何的学习中,用图形归纳立体几何知识,串联立体几何推理的思路,形成对图思考,以图交流,使得逻辑推理与几何直观有机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五.总结《课程标准》与高考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 《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

(1)空间几何体

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④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

◆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

◆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③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高考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1)空间几何体

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小学数学几何概念的教学策略 篇7

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 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经历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应用的过程, 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采用支架式教学方法

教师依据几何概念教学内容的需要, 如“圆的周长”的教学, 可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操作材料, 运用观察、测量方法等方法展开研究→归纳概括几何图形特征→建立对应的几何概念框架。这其实就是在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下的支架式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置身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随着对“如何求圆的周长”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 一步步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

二、充分运用直观手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直观教学就是指教师积极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实物、模型、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教具和学具, 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观察、比较等探究活动, 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蕴含其中的数学规律, 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如在“正方体的认识”一节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认识正方体除具有长方体的特征外, 还具有其特性。教学时, 可制作一个活动的长方体框架模型, 通过长方体转化为正方体的演示, 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加深学生对“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教师在选择教具时, 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选择, 所选教具应形象、生动、鲜明, 并为儿童所熟悉。

在教学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等动手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新知, 获得表象, 理解和掌握有关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通过动手画、量、折叠、剪拼几何图形, 做一些立方体模型, 使学生感知几何形体的形成过程、特征和数量关系。如学生在用圆规画圆时, 通过固定一点、确定不变距离、旋转一周等操作, 对圆心、圆的半径和圆的特征, 怎样画圆就会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三、在多媒体环境下实施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

小学生生活知识面窄, 感性知识少, 抽象思维能力较弱, 运用信息技术能直观形象地把整个过程显示出来, 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架设一座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帮助他们理解知识。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图像演示, 借助其丰富的媒体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示出来, 而且其突出的较强的刺激作用, 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 促进学生“建构”。

如《线段、射线、直线》的教学, 我们可以先在屏幕上显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辨认直线和线段, 然后, 将线段向右边似光线射出一样地匀速延伸形成射线, 使学生看后悟出射线是怎么形成的。多媒体课件还能把复杂信息分解为简单的连续信息, 以利于学生对复杂信息的识别。如在《圆的画法》的教学中, 可先让学生观察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 (定点) 顺时针旋转, 直至另一端点扫出一个圆, 让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形成过程。接下来, 将画圆的步骤分解展示给学生, 使学生获得“画圆”的完整信息。这样, 学生就会牢牢记住画圆的每一个步骤和要领。借助多媒体课件还能将那些看似静止的、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 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四、鼓励学生大胆猜测, 认真实践, 敢于创新

数学知识蕴含着诸多概念、规律、法则。而这些知识对于理性思维偏弱、空间想象力较差的小学生来说, 单纯的文字逻辑性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 也必定是低效的。此时, 不妨先让学生大胆猜测, 然后将这些概念、规律、法则物化于学具的实践操作中, 让学生在做一做、想一想中感悟、理解、运用知识。

(案例) 在教学《周长》一课后, 教师都会让学生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比一比哪个图形的周长更长?

学生通过想象、分析、变换容易得出三个图形的周长是一样的。他们的方法基本是通过改变缺角边的位置, 将它们的周长转化成正方形的周长。不过在一节公开课上, 有学生提出也可以通过折的方法得出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同的。但因受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的限制, 其他同学都很难理解这位同学找到的规律。此时, 我随手找出一张正反面不同色的正方形纸片, 让这位学生折一折。就这么一折, 个中规律跃然眼前。其余学生触类旁通, 纷纷总结:不管有多少个“阶梯”都能用这种方法证明这样的图形的周长跟正方形的周长是一样的。就简单的一张操作纸, 既解释了为什么折也能证明这三个图形的周长是相等的, 又让学生在折、想的过程中丰富了空间想象力。

这样, 我们在教学中以“猜想→验证→归纳”几个环节为主线, 展开对几何形体知识的探讨, 做到以参与求体验, 以创新求发展。

总之, 从学生认知特点和现实起点出发, 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 以发展观念开展教学, 紧扣概念本质, 敢于实践, 锐意创新, 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有效的几何概念教学, 必须遵循概念形成的规律, 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 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应用的过程, 只有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教学, 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幼儿几何形体的教学初探 篇8

一、培养幼儿学习几何形体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从皮亚杰的研究可知。学前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顺序是熟悉物品——拓扑图形——欧氏图形。幼儿对形状的认识是从生活经验、从具体而熟悉物体开始。我们借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经常接触各种熟悉的形体着手,让幼儿认识物体的形状不只是在视觉感知过程中实现,同时也要通过触摸的动作,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如在玩皮球、玩呼啦圈、羊角球等活动中,我们引导孩子们看看、摸摸、说说。正确地说出“圆圆的球”、“圆圆的呼啦圈”,引导幼儿利用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促进了幼儿对形状更准确的感知。要求他们找一找身边、教室哪些东西是圆圆的?幼儿到处寻找争先恐后地告诉老师。有太阳、纽扣、闹钟、车轮以及蛋糕、面包和饼干……鼓励幼儿回到家里找一找你家里有哪些圆的东西。孩子们对完成这样的任务非常主动积极感兴趣。同样,结合玩手绢、看书、折纸,向孩子们提出寻找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的东西等。

结合生活场景进行随机教学,将抽象概念与具体生活经验结合。并借助对各种物体的边、侧面、角等性质的介绍。逐渐地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形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获得了初步的印象。如认识正方形时,在触摸感知手绢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正方形的纸并告诉幼儿这张纸与手绢的形状差不多;再让幼儿触摸正方形纸的边、角,同时介绍这是边、角。然后再数数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引导幼儿观察它的边一样长,它的角一样大。圆形的特征只要介绍圆圆的,光滑的就可以了。梯形讲像梯子,椭同形讲像长的圆形;使儿童能够逐渐知道这些几何形状的名称且能逐步认识半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通过生活经验,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几何图形。

二、教育与活动有机结合,在游戏教学中对幼儿进行几何形、体教学

幼儿从生活中已对形、体有所认识,但需要老师集体活动的教学,帮助幼儿把零碎的经验加以梳理、归纳提升经验。在几何形、体教学中,我们采取课堂教学、游戏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方式。使他们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多种感知形式进行学习,并且把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学学、做做、玩玩的游戏活动中认识并掌握几何图形,使看起来抽象又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正式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全体幼儿,通过幼儿自身的参与掌握初步几何概念并发展幼儿思维的一种专项活动:非正式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提供各种丰富的学具、玩具,引发幼儿自发、自主、自由进行的学习几何形体的活动,我在组织教学时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因为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同时抽象思维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必要时又借助于直觉行动思维。如我在幼儿基本认识图形的基础上。设计一堂《有趣的图形宝宝》,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认识及两种图形的转换关系;培养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活动中我运用了情景表演法,导入部分用游戏的口吻“给小朋友带米几位图形宝宝,它们是谁呢?”让幼儿发现问题,引出一系列的疑问及探索,通过幼儿感兴趣的方式设置悬念。然后利用背景玩捉迷藏的游戏出示图形,接着我设计了铺路这一情节,并通过情景表演的方法启发幼儿操作将各种图形送回家。运用了观察法、谈话法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以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游戏”贯穿活动始终。让幼儿在玩中获得知识,学到经验。真正体现玩中学,学中乐。幼儿是学习的主人,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探索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探索能力,更让幼儿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三、将几何形体的教学渗透绘画、整合教学活动中

几何体毕竟是抽象的东西,学过以后不经常反馈就容易出现混淆和遗忘,所以我们采取经常重复,不断应用。利用各种机会复习和巩固,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状的理解单凭知觉或视觉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触摸探索出图形的轮廓,进而抽象出形状来。儿童能够再认的,特别是能够表象的。只是那些他们自己能够重新构造的形状。

中班幼儿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我尝试将几何图形的教学渗透到绘画活动中,开始在教幼儿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时从幼儿认识的图形着手,太阳是圆的,鸡、鸭、鸟类的身体多为圆、椭圆;四肢类动物可用长方形、半圆形概括身体;如孔雀头用小圆,身体用大圆,颈用两条线表示,屏用一个大的半圆;所有的车子的轮子是圆的,火车的车身是方的。公共汽车的车身是长方形的……根据花、草、树木。动物、人物、房屋等物体的特征进行分类。利用几何图形,运用平面图形的画法和线面结合的画法来描绘这些物体。幼儿获得成功的同时自信心得到增强。

总之,我们在对孩子进行几何形体的教学时,摆脱单一枯燥的以教师“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通过各种教学途径和方法并将几何形体教学内容与渗透其它教育活动,才能既保证全体幼儿得到几何形体的启蒙教育,又为每个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兴趣、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机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数学几何教学设计 篇9

界牌乡中心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能够想象出空间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根据语言描述或通过想象画出图形等。在小学课本中,图形与几何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的基本图形,图形的性质和分类;平面图形基本性质的证明;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相似和投影;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运动。

一、图形与几何的教学意义

儿童最先感知的是三维世界,是空间图形。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常常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大小,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述事物之间的关系。直观图形、几何模型以及几何图形的性质是准确描述现实世界空间关系,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必备工具。因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价值首先表现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生存空间。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几何知识来源于生产劳动,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观念是创新思维所需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几何图形的直观、形象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直观表达、动手操作、大胆创新活动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作为一种直观、形象的数学模型,它在诱发学生的直觉思维、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创造想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还能让学生积累多角度认识图形和刻画现实世界的经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推理的力量,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学习情感和创新精神。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策略

1、导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探究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特点,在讲授新课内容之前,我一般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时,我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在游乐园玩耍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们边看视频边找出视频中的角,并指出哪些是上学期学过的直角,哪些角比直角小,哪些角比直角大。然后,老师小结:哪些比直角小和比直角大的角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锐角和钝角。

这一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又强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新知要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就应让学生经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时,首先,通过电子白板呈现上海杨浦大桥的情景图,图上有直角,也有锐角和钝角。接着,让学生找出图上的角,教师用智能笔把学生找的角画出来,直角、锐角、钝角各画一个。然后,把这三个角移动到杨浦大桥情景图的下面。再在学科工具栏中用三角板的直角来量,同时让学生观察比直角大还是小。最后命名,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这样,就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情景中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过程。

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过程,符合儿童认识数学概念的规律。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空间观念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的属于直观几何,什么叫直观,直是直接,观是看,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地说,就是直接看,只许看不许摸行吗?课堂不是参观,当然不可以。学习直观几何,就像书上所说采用学生喜爱的“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实际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亲自触摸、观察、测量、制作和实验,把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协同起来,强有力地促进心理活动的内化,也可以说成是刺激,从而使学生掌握图形特征,形成空间观念。例如,在教学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后,我安排了用纸折角、用2支铅笔做角、在周围的物体中找角、用三角板画角、小组合作用三角板拼有趣的图形等实践活动,内化学生对锐角、直角和钝角的表象,形成空间观念。又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我首先创设情境(电子白板)出示长方形游泳池水面,让学生想办法算出长方形水面的面积,同时设疑:长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呢?这样创设情景,提出疑问,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在这里我设计了第一组数学活动,将学生分成三组,每人发一张长方形游泳池图,每组提供的1平方厘米正方形学具的个数不同,第一组分的足够摆满图形,第二组每人分7个,第三组每人只分1个,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手中的学具解决长方形的面积。那么学生在量一量、摆一摆的方法中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长和宽有关,即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的初步结论。在学生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后我又设疑:“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宽来计算呢?”我的这次设疑激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探讨研究的欲望,随之我又进行了第二组数学活动,“如果给你12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先拼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可以怎样拼,完成表格。”(每个小组发一张表格)通过第二组数学活动学生在摆图形中可以得出3种摆法:分别摆出长12厘米宽1厘米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长6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在计算长和宽不同的长方形的面积时再次发现长方形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有关,就进步一验证了刚才的猜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结论。这样就得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而且在不断设疑中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对图形的认识,从而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教学拓展要用图形与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的探究过程,那样,教学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形成和获得这个层面上,还应及时安排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拓展和运用新知,进而有效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会求长方形的面积之后,我就安排学生测量教室的面积、黑白的面积、窗户的面积。

又例如:我们已经学会求长方形表面积的方法,那么如果求“一张硬纸板能做多少个长方形的药盒”这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就会想到先求出这张纸板的面积,再求出一个药盒的表面积,就能求出一张硬纸板能做多少药盒了。如果想给这个药盒贴一张商标纸,上下两个面不贴,这张商标纸至少要用多大面积的纸板呢?让学生先判断求哪4个面的面积,这样学生就会解答了。

上一篇:口语交际答案版下一篇:[中学教育]按类学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