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途径

2024-09-28

有效教育途径(共12篇)

有效教育途径 篇1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师担负着神圣而伟大的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辉的称号足以说明教师职业的高尚。 教育的幸福即人的幸福, 教育的幸福是双向的, 当学生感到幸福时你也将感到幸福, 当学生感到幸福的时候得到你的幸福将是几十个学生幸福的总和。 教一辈子书, 有那么多学生幸福的叠加, 那种教育的幸福将随着人生走向生命的尽头而显得灿烂辉煌。 教育值得我们做, 我们要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断地改进教育的方法, 成为一个从事教育的幸福人。 作为一个在基层教学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来说, 肩负着基础教育的伟大使命。 要完成好这一伟大的任务, 就需不断革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育方法,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与和谐的教育氛围, 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扎实而细致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深入了解学生做好学生心灵间沟通, 使其明理正心

全面了解是搞好教育的前提, 没有对学生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了解学生应该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 它能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教育艺术。 “学论”中说, “知其心然后救其失”, 不了解学生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性格脾气、家庭状况等就谈不上有效教育。

心里沟通是了解学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现在一些学生跟老师不说实话, 存在心理障碍, 致使我们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 难以做到“对症下药”, 达不到有效教育的目的。 为此我们要增强与学生的交往, 尊重学生, 主动接触, 以诚相见, 细心观察, 平等对待, 情理相济。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根据学生情绪、脾气行为的变化及家庭、周围环境等因素, 深入了解学生, 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做循循善诱的工作, 说明道理, 提高认识, 使其由不知到知, 由少知到多知, 由知之很窄到知之很宽, 由知之肤浅到知之很深, 从而达到知其理正其行的教育效果。

二、树立榜样, 勤于训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学校教育少不了榜样和示范。 少年儿童善于模仿。 因此树立学习榜样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种工作方法, 应以英雄人物、模范先进和身边的一些好人好事为学习榜样, 传递正能量, 引导学生受到正面形象的良好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 学生人格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要靠班级工作实现。 一个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有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的, 教师要在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 以班上优秀学生的言行、习惯学习态度等为示范, 引导一部分学生仿效, 使他们逐步养成学习的习惯和文明礼貌的言行举止。 在良好行为的培养过程中, 必须与巧指导、勤训练紧密结合, 依照学生行为习惯和标准、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等严格要求, 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项竞赛活动, 进行严格训练。 如:整理书包、系鞋带、扣纽扣、洗衣服、简单家务劳动、教室里漫步轻声、靠右行走、端正写字姿势、认真做操、修补图书等。 通过反复训练, 逐步巩固, 从而形成一种自觉行动。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关键

学习积极性即兴趣, 是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活动。 它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内部动力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兴趣可以产生热爱,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积极性。 现阶段学生的厌学情绪相当大, 总是偏科不爱学这门课不爱学那门课的, 甚至有的学生厌倦上学, 这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水平有很大关系。 如果教师的教学水平高, 与学生的关系融洽, 则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这个教师的课厌学的学生就极少。 为此教师不能只埋头教书, 不顾学生的反应, 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重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要耐心细致, 不可简单粗暴, 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团结合作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获取成功。

四、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 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十个指头各有长短”。 学生的个性心理千差万别, 一个班上的学生不可能一模一样, 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以一个尺度衡量要求每一个学生。 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个性、年龄、知识的差异, 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 按照不同的标准要求教育学生, 基础差的学生可降低标准, 因人而异, 切实解决“吃不饱”与“吃不了”的矛盾。 在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上要有不同标准, 给予难易区分布置。 与此同时,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习困难生的闪光点, 哪怕一点微小的进步和优点我们都要关注它, 适时地给予激励, 切忌忽略它。 任何一个学生都有优缺点, 关键是要善于发现, 善于引导。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决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 “只有教不会的老师, 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我们要给学习困难生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以和风细雨的心态滋润学生渴求知识的心田,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像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

五、自我教育———有效教育的法宝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是启发寻求自我教育的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因素,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锻炼加强自我素养, 对自己的言行自我认识、自我督促、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改正, 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 因此教育不能仅靠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和标准, 也不能靠教师的长官命令和强制手段, 让学生被动接受和服从遵守, 而应当尊重学生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自主作用, 调动其内部动力, 通过心理沟通、榜样示范、校园文化环境熏陶达到自我净化的目的。 通过开展多种活动, 传播进步思想, 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定目标、自我对照、自我实践、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 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学有规, 教无定法, 学无止境。 教师的工作要从点滴做起, 脚踏实地、细心研究、不断创新, 要有敬业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勤于研究, 善于探讨, 持之以恒, 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业奉献精神, 谱写基础教育乐章。 教师要实现教育的梦想, 享受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快乐与幸福, 必须体现在教育事业的追求上。 没有事业追求的基础, 快乐就是无根的浮萍, 幸福就是飘零的落叶, 终究只是一时之欢, 难得长久。

有效教育途径 篇2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其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并关系到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小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他们还尚未形成对社会的全面认知,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中度过。因此,要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小学生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家长要跟孩子讲授一些德育教育的相关知识,并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基本情况,通过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2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应该贯穿始终,同时,它也是每个学科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小学教学中,小学教师要将德育教育和知识紧密结合,每个学科中都要充分体现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可以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通过学习小学语文,可以使小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通过学习小学数学,可以促进学生的逻辑能力的提高;通过学习小学历史,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等。

2.3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是小学生的指引者,发挥着重要的典范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促进他们的自身修养的提高。教师要发挥典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可以有效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另外,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意愿,增强学生对他们的信任感,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

2.4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要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的大环境,弘扬我国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大力宣传我国的道德模式,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校园道德氛围。在小学,要拓展校园德育教育活动的形式,开展德育教育的课外活动,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推动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参与一些民俗节日等,展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在校园中的传播。

3结语

小学是初级教育阶段,小学生年纪比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辨明是非的能力,因此,这个阶段的积极引导十分重要。因此,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手段,推动德育工作的开展。小学德育应该贯穿小学教育的始终。因此,要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文凤。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14):118。

[2]马玉辉。试论加强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黑龙江科学,,(11):80—81。

高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德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32-02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向国家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而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必须坚持以德为先的育人方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质。但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重技能应用,轻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其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往往注重理论灌输,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师精心酿造,学生却食之无味,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无法面对新时代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应建立并完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机制,探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拓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渠道,从而全面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一、改变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德育的主体性

在今天,传统的道德灌输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高职德育工作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发挥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和能动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必须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学生自我要求。同时,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激发他们自我教育潜能,引导他们从会“做事”转变为会“做人”。职业教育的目标固然足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但任何教育都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强调德育为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四有”新人,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邓小平在论述德育教育问题是曾指出,“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发展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学生发展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主体性德育模式教育。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构筑人的精神支柱,我们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去研究如何启迪学生作为德育的主体而不是强制灌输理念的客体,真正实现德育课从以社会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政治为中心到以学生的德育生活为中心,从以老师和课本为依据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的根本性转变。人性化的德育教育思想,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身处地地将学生成长遇到的困难与我们所在的工作相结合,促进他们将来更好地健康成长和更好地适应社会。高职学校的学生入学后,对自身的评价不高,有较强的失落感,所以我们就要对他们多加关爱。鼓舞他们的信心和对成功的欲望,情理交融,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二、创新德育思维方式

为了有效地进行创新德育思维的创新,需要积极继承与借鉴中国优秀的传统德育思想,积极借鉴其余国际相关的优秀文化成果,赋予其时代特色,综合考虑学生在目前形势下面临的思想行为难题。要将理论传授与原著选读结合起来,将人类社会共有的道德理念与“两课”教学相结合,将“两课”教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坚持德育工作贯穿于各种活动之中。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德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两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全体教职员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德育过程中尽力塑造德育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的平等地位,建立和谐互动的沟通机制。实施模块教育。将高职院校德育内容分成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三义”教育“、三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校园文化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就业与创业教育、党的知识教育、形势教育与民族宗教教育模块。创新德育教育。还必须从人的综合素质和推进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促使学生在高雅的人文教育中得到高品味的文化熏陶和完善人格修养,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注重德育工作实践教育的强化

实践的观点是德育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同时也是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要确立道德实践活动是教学的组成部分的观念,明确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内教学活动的延伸。为了实现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需要积极开展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活动,把握好德育工作的规律,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发展规律相契合,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媒介,坚持理性和感性、内容和形式并重,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明荣知耻”的道德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道德意识与道德水准。

四、建立开放的德育教育网络,对学生进行自律性教育

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互联网作为传播的新媒介,正悄然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未来几年中,中国上网的主流将是青少年学生。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将会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认识世界的博大精深,结交许多不相识的朋友,触及科技领域的最新知识。网络还同样伸向人的意识形态领域。对尚未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青少年学生影响更甚。网络是把双刃剑,利用得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阵地。反之,则后果不堪设想。在这种形式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网络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健全的校园网,主动占领网络德育教育新阵地,积极对抗消极文化的影响。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鼓励德育工作者个人设立网页,开展网上咨询,大力建设网上德育阵地等方法,消除网络给德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可在网上组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网络的互动功能。如开设“热点论谈”、“交友”等栏目,让学生自由交流、谈心,使德育教育更加生动活泼。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鲜明的特性。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直接灌输,而是通过富有特色、具有针对性、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科技活动潜移默化进行的,从而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提高素质,其对学生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具有很强的教育亲和力和渗透性。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德育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已经成为落实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德育为目标的校园文化,其活动贯穿了道德品质形成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德育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与因素,也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效高资源。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应成为高职院校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占领这块阵地,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就能够更好地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就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真正地起到教育人、塑造人的功能,切切实实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效果。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人们懂得心理健康的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标准,逐步完善自身的心理健康防御机制,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提高人们应对挫折和困境的心理能力。在高职院校开展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当前,高职学生面临的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等普遍加大。由此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日积月累,便会使学生对各种道德观念的认识产生错位。其实,高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问题,大部分都由这种心理问题引起。因此,要加大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不断探索德育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确保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可通过课堂教学、网络咨询、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等途径加强高职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他们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并保持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

总之,德育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系统工程,形成全方位的高职德育教育体系至关重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探索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依靠全体教育工作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群策群力,真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适应社会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谭灿灿.浅谈高职德育教育[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2] 宋长琴.论新时斯高职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文教资料,2009(36).

小学多元教育有效途径初探 篇4

一、广泛宣传, 树立多元教育理念

(一) 以“了解天性, 幸福成长”为主题, 强化老师们的意识。

我们每一个人, 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 正是我们作为人而存在下去的价值, 正因为每个人不同, 所以我们各有各的长处, 也各有各的短处。据此,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选择一位或几位学生作为研究个案, 撰写研究案例, 推进多元化培养意识的形成。

(二) 结合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与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提炼相关的基本观点。

1.教育观: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教育要达到的三维目标;多元化教育, 个性化发展。

2.人才观: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能够成功地解决复杂问题的人就是高能力的人。

3.教学观:正视差异, 善待差异, 才是关爱生命;教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开发潜能,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研究教法要注重研究学法, 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 以学定教。

4.学习观:学习在于凭借原有知识的基础和生活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识和开发潜能;学习是学生运用智能强项, 自主选择、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过程。

5.评价观:评价是为了改进师生的教与学, 改善课程设计,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多一把尺子评价学生, 就多一批好学生;智能档案夹, 帮助教师利用教学活动达到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估的目的, 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帮助学生判断自己的进步;评价要强化激励和反馈的功能, 淡化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从“谁聪明”到“每个学生哪方面聪明”。

6.课堂教学中多元智能策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问题连续体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策略;创设生活化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唤醒学生的潜在智能, 运用多元智能解决问题, 在师生合作中构建新知;即时纠错, 即时转化, 即时激励, 即时强化。

二、科学引导, 对学生进行八个维度的测试

我校与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积极联系, 在王礼桂教授的帮助下, 用加德纳教授制定的多元智能量表为学生进行测试, 帮助学生、家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智力潜能发展的情况, 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测试, 我们发现:

(一) 学生的智能类型并不是单一的, 大多数孩子比较突出的有2~3个方面, 个别学生甚至更多。

(二) 学生的智能类型与家长的期望并无太大关联, 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逻辑思维或音乐智能方面有突出表现, 但调查发现, 孩子在自然观察方面比较突出, 与学习成绩相关的智能类型呈分散分布。

(三) 家长对测试结果的关注度较高, 希望得到进一步的帮助。

三、积极探索, 开展多元课堂实践活动

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我校在多元智能理念的主导下, 构建了“双主”课堂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研究活动, 促进学生的潜能开发。

“双主”教学模式是指: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凸显课堂教学的核心, 以丰富的课堂实践活动作为提升思维品质的载体, 反应数学实践的特点和要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亲身实践、课外活动等) , 在此基础上, 引导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发现和探究问题, 从而深切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 并最终实现知识建构和获得丰富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

(一) 数学学科以“综合与实践”内容为突破口, 着力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善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开展思维活动, 构建高效课堂, 探索“双主”的教学模式。“双主”数学教学模式强调:在思维模糊处, 教师要善于激活学生的兴奋点, 让孩子们主动置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发生处, 教师要敢于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让孩子们大胆投身于实践之中。在思维深入处, 教师们要有意设置障碍, 让习惯了思考的孩子们, 善于施展才能沉迷于实践。在课后延伸处, 精于实践。课后延伸, 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每节课必须留有充足的练习时间, 巩固知识, 拓展思维, 培养能力;二是努力将数学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二) 语文学科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变得形象直观, 采用图片刺激、音乐创设等手段, 为孩子们提供声、文、图、动的学习环境, 多方位调动学生在课堂的关注点, 提高教学效率。

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创建了新的评价方式, 试卷只是检测学生的成绩的一条途径, 还可以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课外知识的丰富性、课外读物的阅读量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我校在测试时改革试卷题型, 加入“画画、编故事”等活泼的题型,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渗透着多元智能的理念。

(三) 英语学科注重五大过程:需求分析、课程设计、教材开发、课堂教学、课程评估。力求建立新型的多元课堂:语言学习=课堂学习+课外学习;语言学习=学习+交际;语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用语言。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更加注重对语言实践活动的关注,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促进多元智能的发展。

(四) 美术学科从作业评价入手, 通过对评价的改革,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展示平台, 美术团队不断探索寻求一种能使学生一目了然, 并能快速提高的方法。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学生早已不满足最初的甲乙等级式评价方式, 因为笼统的评价不能让学生在第一时间明确美术作业的优弱区。于是教师们将低中高年段分成三个小组, 分别由我校三名美术教师带领, 进行评价模式的改革实验。

其他学科也在多元理念的大背景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四、大胆创新, 开设特色课程

(一) 开设外教特色课程

根据家长的要求和建议, 我们今年实现一年级全覆盖, 为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训练提供新途径。在外教课上我们要求教师进行浸泡式的英语教学,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增加学生的听说训练。

加德纳对语言智能的定义是指有效的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把文法、音韵学、语义学、语言实用学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比如: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对话、讨论、辩论及故事等。

(二) 开设特色培训课程

针对教师和家长, 我们开设了多元培训课程。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 多元智能理论注重学生在学校和其它学习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优势。

学校为每一位班主任配备, 向家长推荐了《你的蜜糖, 他的毒药———认识禀赋天性的差异, 做聪明的家长》一书, 作者泡爸借鉴美国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概念讲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 强调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 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引发父母更多的思考, 给家长更多理性的方法指导。从接受孩子的不同, 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 如何做孩子的导师, 清除错位的沟通等4个方面, 帮助教师和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 我们告诉父母、老师:请别要求孩子向某某学习, 向谁谁看齐, 因为每一个孩子, 都会有自己的特长, 都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优势, 就让孩子做好自己, 发挥好自己的优势, 并帮助孩子的自我个性得到发展和延伸, 就是我们作为大人对孩子最好的爱与呵护。

五、因材施教, 开展特色活动

加德纳曾指出:“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 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对于一个孩子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找到一个他的才能可以尽情发挥的地方。

(一) 通过提供给孩子一些有趣并能让他们兴奋的经历, 让孩子走过反复和成功、挑战和失败并重的一段历程, 家长可以发现孩子的各种才能。因为我们知道孩子在许多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潜力, 所以家长能否保证孩子有机会探索和寻求每一种智能 (并不仅仅局限在那些家长可以轻松提供的机会) 这一点很重要。

在开学之初, 我们就分年级开设了体育、音乐、美术、科技、英语、信息等六大类包括足球、电脑、舞蹈、科学、美术、声乐、英语故事、羽毛球、七巧板、篮球等, 计42个走班, 要求辅导教师制订培养计划, 班主任和家长向学生推荐, 由学生自由选择, 为学生搭建学习和体验的平台。

(二) 要求每位教师在身边至少选择一个孩子作为潜能开发的对象, 为孩子找到自己的特长, 鼓励和帮助他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成长, 并对个案进行研究、记录, 目前已收到案例57篇。

教师们从艺术类特长、人际交往特长、空间智能、逻辑思维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分析和培养, 收得较好的效果。

六、系列活动, 初显成效

(一) 达成初步共识

1.人有多种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首先打破了我们原有的人才观, 主张用全面的标准去衡量人的各个方面, 而非像以往一样, 衡量人的标准仅仅局限于 (或说主要局限于) 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这样, 我们就不应再以学科成绩来给学生进行有意无意的分等了。也许这种观念的建立, 才算是真正触及了“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本质内核。

2.智能是实践性的、动态的

多元智能理论将智能定义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 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它将智能定位于一种实践能力, 而不是像以往一样, 认为智能是一种素质, 是所谓的“智商”, 是先天形成的, 静态的。智能是动态的、发展的, 它的形成既有先天的成份, 又有后天教育的痕迹。但对于人的发展来说, 先天素质与后天培养都是相当重要的, 先天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因而我们要对儿童的智能倾向进行观测分析, 以寻找适合其先天智能基础的后天培养发展方向;同时, 后天的教化, 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强化其优势智能, 弥补其弱势智能。当然, 这二者并非同等重要, 作为学校教育, 其主要任务就是要设计并实施适合于学生个体的教育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

3.人有不同的智能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关注的不是智能的高低, 而是智能的类型。它将智能分为8种相对独立的类型, 每种类型内部又都有不同的分支。客观上说, 每个人都拥有这几种智能, 并都有一定的层次, 每个人的各智能之间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 因而不同的人往往表现出不同的优势和特长。如此一来, 我们考察教学对象和交往对象时, 就能避免以一人的优势智能去与另一人的弱势智能相比, 很大程度上能改变我们对学习后进生的看法和评价。

4.各智能类型间可以相互促进

各种智能是相对独立的, 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这种思想在教学上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 我们可以通过此智能发展学生的彼智能。例如, 可以运用图画、动作、音乐、数字、符号、色彩、文字等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果他的语言智能比较弱的话。这样, 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使我们得以更加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教学方式。但是, 我们所选择的方式应适合学生的智能类型和智能水平, 否则仍然难以被学生所接受。

5.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学习方式不同

因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对学习内容敏感性的不同, 因此, 教师的教学就不应始终运用一种方法, 采用一种形式。研究证明, 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学生, 也没有一个学生适合每一种方法。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要分析班级成员的智能差异及构成, 以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来消解这一差异带来的学习效果的不同。由此可见, 科学、合理的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手段组合运用的, 切合了每一位学生智能类型状况和智能发展水平的。

(二) 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 如“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研究性学习”等, 都可以在该理论中找到依据。新一轮课程改革将其作为理论支撑, 就在于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教育价值论、教育理念体系建设方面的借鉴, 而且还可以直接指导我们进行教育策略和方法的革新。正因为如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建立了“双主”课堂模式。

该模式入选武汉市“高校课堂模式”, 数学学科进行了全国十城市展示活动,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 并在《成才》2013年第9期杂志上发表了我校撰写的《聚焦课堂兴研立新寻路学科建设》一文;美术学科在武汉市开展了作业评价改革专题活动, 取得显著效果;徐皓参与撰写了《新课标背景下教学技能研修》一书。

2.形成走班培训机制

学校以年级为单位, 每学期由学生自由选择学习项目, 现在已经形成六大类、42个走班, 今后还将根据需要进一步调整。

通过多元培训, 我校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在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 2013年在楚才作文大赛中, 共有98名学生获奖, 一等奖居硚口区首位, 突破我校该项比赛历年最高人数;在楚天英语大赛中, 有96人获奖, 其中特金奖5人, 创下历史记录。

有效实施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篇5

lgd

我们知道:德育的内容实际上就是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对德育(道德)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这就决定了对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只能从基础的方面做起。让学生学会对是非道德观念的判断;有一定的法纪观念;懂得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有初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些都应该作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内容的重点。

如何实施?

我认为:让学生从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等基础的道德品质做起。

那么,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个人看法:

1、让学生明白德育教育的内容,从总体上让学生对德育教育有整体的思想认识。让他们知道爱己、爱人、爱家、爱国同样重要。

2、德育工作的开展应是整个社会共同倡导的行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需要行政主管部门的牵头、学校的组织、家庭的配合、社会的关心支持和参与,相信经过这样多位一体的共同努力,就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提早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德育的种子。

3、学校应该用系统的德育知识去浸润学生的心灵。这就要求把学生的言行、举止和德育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在学习生活中从思想上

对学生加以不间隙的教化和点化,使其在道德判断中“顿悟”并建立高强度的“道德意志”。

4、教师应勤于与学生沟通、善于与他们平等相处,了解学生的德育思想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将会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5、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在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事例中去对学生进行法纪观念教育。此外,教师还应帮助学生确立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可望而可及的理想。

6、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品德情况,同时也把学生在校的品行状况及时反馈给家长,争取家长与学校的联合管教。

7、鼓励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建立具体可行的德育实施方案;组建相应的“扬德从善”模式;树立学生崇高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对学生进行德育管理并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

8、学校应大力开展以德育教育为主题的活动,激发学生良好的德育行为,批评不正之风。学校可以把每学期的某一周定为“德育活动周”,办德育期刊;举行德育演讲;开展德育征文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德育教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认知水平。

9、班主任老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及特点,在班上多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教师应对学生言传身教,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接受传统道德文化的熏陶。在班级中营造良好的德育气氛,使学生在强烈的德育气氛中受到感染,让其知德明耻,从而使其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在德育教育的路上,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我们应该保证他们在“道德拓荒”的路上不再受到“病毒”的侵扰。如果学生是种子,我们就应该给他们提供发芽的温床、成长的土壤。教师应用无言的爱和无声的行去教育学生,在默默无声中让他们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6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有效途径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平常接触最多的就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根据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中的案例谈谈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的探讨。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包括躯体的、生理性健康,还应该包括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过重,在校中的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也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

我感覺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主要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学习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孩子的心理问题,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老师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途径: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观察应该在学生没有觉察的情况下,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学生的行为。在平常的教学过程、课外活动、学生的交往过程直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兴趣爱好、待人接物的表现。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还应该让学生建立心灵对话本,让学生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写到心灵对话本上,老师定期查看,以便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后采取适当的措施帮助学生调整好心理。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用远大理想的推动作用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老师要对学生的挫折心理给以正确的指导,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的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并要及时地告诫学生,有了远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和现实有很遥远的路途,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汗水。经过恰当的教育和激励,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四是用无限的爱心感化学生,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热爱学生是形成教育艺术的基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育艺术之树只有植根在爱的土壤里,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开展幼儿礼仪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7

一、创设文明的幼儿园环境

幼儿天生善于观察和模仿, 因此, 环境的教育功能不可低估。

1. 美化生活环境。

我园围绕着“开展文明礼仪教育”这一主题创设园内环境, 在过道、活动室内外墙等醒目处张贴文明礼仪宣传语, 布置相关的画面和语言提示。这样, 幼儿就在不知不觉中加深了对文明礼仪的认识。

2. 树立礼仪榜样。

在幼儿园里, 教师就是幼儿的镜子, 因此日常生活中, 教师要求幼儿做到的, 自己必须先做到。我园在开展幼儿礼仪教育之前, 首先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 规范教职工文明礼仪行为, 努力塑造具有良好修养的教师群体形象。

二、将礼仪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的一日生活从晨间接待开始, 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一系列的活动,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 如果文明礼仪教育跟不上, 幼儿也就无法养成良好的、可持续的习惯。因此, 我园十分注重对幼儿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的养成教育, 具体措施为:结合本园实际, 开展“礼仪”争星活动, 即把幼儿的仪容仪表、活动 (上课、排队、庆祝活动等) 礼仪、尊师敬长礼仪、语言礼仪、园内公共场所礼仪等五项作为评比内容, 通过设立“文明小天使”称号、班级设文明礼仪争星表、幼儿园设星级班的形式, 激发幼儿争当“文明小天使”的愿望, 从而自觉地遵守文明礼仪规范。

三、将礼仪教育纳入教育课程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的养成,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要从一点一滴的细节抓起。我园就举办了多种主题活动, 生动活泼地对幼儿实施了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促进了幼儿文明习惯的养成。

1. 情景教育。

通过讲故事、儿歌表演、角色游戏、音乐游戏、学习礼仪三字经、唱礼仪儿歌等形式, 让幼儿明白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2. 区角活动。

通过娃娃家、建构区、益智区等区角活动培养幼儿谦让的态度和合作、协调的能力。

3.“三习惯”培养。

“三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通过对幼儿这三个方面的良好习惯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养成教育。

4. 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活动。

(1) 比赛活动。如组织唱礼仪歌曲、念礼仪儿歌、讲礼仪故事的比赛等。 (2) 主题活动。如幼儿园可设立“尊师月”、“亲情月”、“关爱月”、“感恩月”等月主题活动。 (3) 评比活动。如幼儿园每周开展文明宝宝、礼貌宝宝、能干宝宝的评比活动, 每月进行一次文明班级评比活动等。 (4) 节日教育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妇女节、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 对幼儿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集体的教育, 让幼儿学会关爱、孝敬和感恩。

四、家园共育

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并不是靠幼儿园单方面就能做好的, 必须要家园合力, 共同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1.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宣传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礼仪教育观, 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2.利用家园联系册、幼儿成长册、家园专栏等, 让家长了解幼儿园及班级开展的礼仪活动、自己孩子的文明礼仪情况, 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 给孩子一个充满文明礼貌的生活环境。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8

一、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培养幼儿良好的适应能力

现在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视为“小皇帝”被捧着, 但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 使他们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协作、谦让、友爱的机会。代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唯我独尊、做事缺乏自信心。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得天独厚的同伴群体, 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氛围, 有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形成。

二、积极构建安全、温馨的健康心理环境

环境对幼儿能否健康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 幼儿对心理环境要求比物质环境要求更重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 “教育, 首先是教师跟孩子精神上的接触。”也就是说, 教师与幼儿心灵的沟通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应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三、家庭、社会、幼儿园整体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 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使幼儿在园、家、在社会环境中受到同等的教育, 更使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幼儿园的教育合力, 共筑幼儿心理健康环境, 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1) 率先垂范, 熏陶感染, 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位老师, 老师是幼儿最崇敬的榜样, 幼儿有很强的模仿性, 父母和老师的言谈举止、道德品质、良好习惯, 时时影响着幼儿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 家长和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纠正不良习惯。家长、老师从自身做起, 才会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 为他们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奠定基础。而且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都很关心, 很重视, 但对于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精神活动 (包括思维、情感、行为) 的特点和性格, 却往往容易忽视。

(2) 家园同步, 教育一致。家园合作已成为幼儿教育的一大趋势, 并已得到了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教育资源, 它对幼儿良好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深入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 力争做到家园同步, 教育一致, 以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1) 家庭资源。为了让幼儿感受集体生活中同伴交往的乐趣, 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告知家长, 让幼儿自带心爱的玩具来幼儿园, 这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幼儿家里丰富的玩具资源, 弥补幼儿园玩具不足的缺口, 又可以促进幼儿共享、合作等社会行为的发展家园的互动。 (2) 家长资源。可设立自理角, 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从而促进幼儿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发展, 家长帮助制作自理角的玩具。此外, 给孩子安排合理的生活制度, 加强身体锻炼、预防疾病, 特别是传染病和脑外伤等, 这些疾病容易对孩子的智能和神经机能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要注意培养儿童广泛的兴趣, 尽量发挥儿童的创造性、独立性。要关注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 使他能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根据社会文化背景, 通过幼儿园、家庭、社会合作, 对幼儿教育进行全方位、综合的教育影响, 将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工作辐射到社会环境中去, 利用社会环境优势, 开展一些活动。

四、以游戏活动为载体, 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培养良好的性格和意志品格

(1) 不同的游戏活动, 对幼儿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幼儿在体育游戏中, 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智力游戏对幼儿认知能力的正常发展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创造性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情绪, 培养了社会交往能力和良好的性格。

(2) 在游戏中, 注重对个别幼儿的教育。游戏中, 总有个别胆小、害羞、懦弱的幼儿, 他们往往不敢与同伴交往, 更不会主动投入到游戏中去。为培养其自信心, 教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同伴的游戏中, 可以带着亲切的语气询问他们“你们为什么不去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老师跟你们一起玩好吗?”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

五、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去锻炼

由于我园在乡镇上, 接触大自然、投身大自然的环境应加以充分利用。大自然是绚丽多姿、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的, 其中包含了无穷的神奇和奥秘, 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大自然是儿童活动、生活、学习的最好的场所和课堂。让幼儿到户外活动, 可以促进儿童各种能力的提高, 启迪儿童智力的发展。在大自然中活动, 给孩子提供自由跑跳的条件, 满足他们好动的要求, 既能促进机体动作的协调发展, 又能刺激大脑的健康发展, 促进心理健康。总之, 大人要让孩子从小投入到大自然中去, 接受自然界万物的启迪, 为孩子寻找智慧的源泉, 为他们日后的成长打好基础。

企业党员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索 篇9

《党章》对党员义务明确规定:“贯彻执行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 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可以说, 党员素质是构成党员党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员通过接受教育、参加生产实践与学习而形成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等的综合体。

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 》等有关规定, 在党组织培养发展新党员时, 注重吸收年轻、知识层次相对较高的青年骨干和业务精、自身能力强的骨干加入到党组织, 保证新吸收党员质量, 有效地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提高党员队伍素质, 同时还要加强对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 提高党员的业务和技术水平, 使党员成为国有企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党员素质教育是让党员成为员工与企业发展共同发展、共同进步过程中的带头人、领路人, 用党员在提高技能等级和积极参加员工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积极进取精神, 影响和激励员工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在要求, 从而达到改善党员队伍结构, 提高党员整体素质, 保证党的后备力量和新入党人员质量。

二、企业党员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企业从管理职责上存在分口负责, 缺乏统筹计划。党员教育与员工职业技能等级和业务素质培训等内容, 在企业分属两个专业口管理, 党员教育由企业的党委组织部门负责, 员工职业技能等级和业务素质教育由企业人事培训部门负责, 缺乏统筹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员工的教育培训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 而党员的教育由基层党组织负责进行, 在党员教育和员工素质教育的安排上, 一直存在两条线, 就是各考虑各的, 存在互不通气、互不过问、互不替代的现象。

2、企业存在比较重视员工技术素质教育, 忽视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现象。培训工作不是日见成效, 一蹴而就的, 甚至一两年都难以见效果, 从而导致企业领导在思想上重生产、轻培训, 重员工技术素质教育、轻政治理论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对安排的思想理论等内容的培训也只是泛泛而谈, 培训形式单一, 没有形成互动, 培训效果不佳。

3、企业党员教育注重党的理论和党性修养教育, 忽视党员岗位技能的培养和教育。企业在党员教育中, 安排的内容主要是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十七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章程》、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和职代会精神、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 对党员的岗位技能没有分析或列入教育计划, 对党员在学习岗位技能的带头作用没有明确的要求, 党员的技能培训主要依赖于员工的技术培训, 更没有考核。

4、企业对党的后备力量的培养不够。部分企业对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着模糊认识, 片面理解发展党员自愿原则, 没有积极主动去做好优秀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而是“坐等上门”。有的企业在政治上对年轻同志关心不够, 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 使一部分人入党的政治热情降低, 理想信念淡薄, 对入党缺乏追求。一些基层党支部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上, 不能坚持经常化、制度化。有时教育培养工作不到位, 存在“临时”培养教育等不良现象。有些党务人员对发展党员业务不够熟练, 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把关不严现象, 具体表现在党员发展程序简单化, 入党材料审查不够认真细致等问题。

三、企业党员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建立党组织吸引人才和适合党内各类人才涌现的体制和机制。企业只有真正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才能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党组织在吸引和利用好已有人才的同时, 除从人才的实际和需求出发,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使人才能够不断得到更新知识和提升能力的机会之外, 还要从思想上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给每个登记在册的人才指定一个党内培养联系人, 有针对性地做培养工作, 最终使他们成为党组织的一分子。在制度建设上, 在每年建党对象的建立和入党积极分子培育工作中, 要有侧重地对那些大中专文化程度的员工和生产骨干, 在思想上重点进行引导, 在组织生活上要吸收他们参加, 在分配工作时要压担子, 在组织考核、评选选优时要体现不同差距, 使他们在思想上尽快成熟起来, 符合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标准。长此坚持下去, 我们的党员队伍必定会呈现出人才涌动, 各专业都有带头人、领头羊的大好局面。

2、搞好全方位的新员工入职辅导教育。企业每年新进厂的大学生和新员工作为党的重要后备力量, 搞好全方位的新员工入职辅导教育, 是党员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 除了对他们进行入职培训和讲授安全技能外, 还应增加思想政治教育, 用企业中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来教育他们, 帮助他们在刚进入企业时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他们下到基层锻炼时, 指定党员中技术好、品德高的人来担任导师。逐步把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 一时不能培养成党员的, 也要逐步的以情感人、以先进吸引人, 把他们培养成党的外围积极分子, 一旦达到标准, 条件成熟, 马上可以将他们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同时, 充分发挥共青团在青工中的作用, 坚持“导师带徒制”, 对新员工进行培养, 指定专人辅导, 从操作技能上手把手的教导, 在生活上关心帮助他们, 同时从思想上引导他们, 把他们吸引在共青团组织的周围,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并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3、在党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培养。企业在党员中开展技能培训要不同于以往的党员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党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培养。比如, 每年把基层优秀党员和生产技术骨干集中起来, 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培训需求, 给他们以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技能培训, 以举办劳模大专班的形式, 把我们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后备人才送到大学等更高学府进行深造, 使他们从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得到更高层次的提高, 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把培训作为一个党员的更高层次的政治奖励。党员的素质培养, 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填鸭式、注入式的、不为大家所喜爱的培训方法。要将培训与研讨问题、总结经验、改进工作、拓展能力相结合, 引入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拓展式等新颖的培训方法, 根据党员的个性特点、专长、兴趣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个性化培训班和特训营, 邀请知名教授和学者、国内有名的培训师、公司的技术专家来为党员及后备人才授课, 开拓他们的知识面和视野, 激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并将生产中的难题和困惑带到课堂上, 共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 再将它返回到生产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提高培训的效果。另外, 可以引进目前国际先进的职业生涯开发和管理方法, 建立基础人才数据库, 因人施教, 量体裁衣, 帮助他们制定今后职业发展的学习规划和目标, 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从而构建企业学习型组织,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的素质。

有效教育途径 篇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面对资源储备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今天的大学生群体将是未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担负着领导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责任,

从世界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我们的农业文明阶段还是工业文明的阶段,都是以对环境的掠夺为代价换来的发展。而近几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资源储备量减少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生态环境保护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世界性课题。而我们所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内在联系,怎样解决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如何寻求一条既要保护环境也要经济发展的道路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现阶段要研究并且解决的。而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我们在现在与未来实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军,承担着生态文明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建设的重大责任。如何从自己所在的领域出发为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一点贡献不光是中国的大学生也是世界的大学生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作为学校,只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加大生态问题的研究力度,拓宽大学生对环境保护问题认识的广度,才能帮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更好的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发光发热,更好的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而我们高速发展的经济、庞大的人口基数都给我们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雪上加霜的是一直以来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资源输出拉动经济增长,使得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引进外资的同时也让一些外资企业把一些高污染的企业建到了我国,以上的情况都使得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与越来越脆弱的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技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相比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们依然落后,对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也使我们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而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与发展的严峻矛盾也给我们未来的建设者与领导者,我们今天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使得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个人前途以及最大化的自身利益,一心关注经济建设,很少关注我们周围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近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很大一部分也是由于我们的建设者在谋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生态意识所造成的恶果。因此,在大学教育阶段,要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宣传力度,树立大学生的环保意识,避免过去几十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因建设者的环保意识淡薄所造成的悲剧再一次重演。

一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生态文明把人类、环境和社会发展相融合,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使大学生们形成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大学生活中接受最先进的理念,开始逐步的了解社会,储存知识,锻炼能力,时刻为真正步入社会,做出一番成绩而准备着。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让大学生——未来社会的继承者,通过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学习,来了解生态文明,在未来的社会中,才能真正建设生态文明。

1 生态文明教育能更好地拓展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内涵

生态文明教育不同于其他的一般的教育,只有注重道德的培养,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教育是让大学生们在原有的道德基础之上,树立新的生态文明价值观,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为生态意识。用高的道德素养来保护生态,用保护生态来提高道德素养,使其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2 生态文明教育能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国家的强壮,社会文明的提高,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会在未来社会有立足之地。生态文明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的同时,给大学生一个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帮助大学生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思维,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切“社会关系”,实质上就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关系到我们的生命,生态环境逐步恶化是我们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这就要求大学生们以人类与生态的高度统一为出发点,认清人在自然界的位置,认清人对自然的依赖性,明确对自然的责任和任务。并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大学生懂得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让大学生认识到发展不单纯的在说经济的增长,也要求社会文明的进步,通过学习,让大学生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做出贡献。

二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

21世纪人才辈出,“绿色”渐少。对生态的破坏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现今,各高校师生们也都开始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部分高高校已经加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投入,使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1完善课程的设立

设立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生态文明教育作为21世纪新的课程已经在各大高校中逐步建立,但是授课对象主要针对林学专业的专业课。开设公共课程,就可以使一些非林学专业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培养。从“什么是生态文明”到“怎样去保护生态”、“怎样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建设生态”,从而最终达到生态平衡,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使学生对生态的观念有所转变,认识到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必将反作用于人类,人类必将食到自己种下的恶果。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应该集多种课程于一体:

(1)开设环境教育课程。

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通过环境教育来引导学生们怎样才能做到保护环境。

(2)开设相关的生态文明道德课。

道德素养,决定人的意识、行为。提高生态意识,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课程,培养他们的生态德育观念,用道德规范行为。最终通过对生态道德观念的学习,使大学生们整体道德素质提高,生态文明得以发展,并且增强国家的整体社会文明。

(3)开设相关的生态法律教育课。

中国是法治国家,在大学课程里让学生们懂得保护生态文明的法律制度,普及学生们对生态文明的法律意识,了解哪些行为不可为;哪些行为受到保护;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建设文明。

(4)开设实践教学课。

带大学生们到自然中去,认识自然,亲近自然,在自然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实践能力,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保护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并通过实践课程,考核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设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学校的灵魂,是知识的引导者与传授者,教师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和教学能力,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提高学生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必然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在进步,观念在发展,教师需要用不断的学习来自我提高。高校里要尽可能多的给教师提供学习新理念的机会;对老师授课进行听课并设立优秀课程评奖制度;要求教师集体备课,来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教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科研,课题申报发挥教师们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激发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文明行为。把教师建设成业务精,知识硬的师资队伍。

3 加大对校园建设的投入

加强校园生态建设,打造校园生态文化。古语说:“环境造就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是对学生及老师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活、学习、工作,才更能起到时刻警觉的作用,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体会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从爱护校园环境,保护校园环境做起,培养生态文明意识,养成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4 加强教学环境的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一切理论或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只在课本上谈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才有意义。生态文明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检验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需要通过实践证明。大学生会因为实践过程而体会深刻,也会通过实践验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路径,减少大学生在毕业后,投入到社会文明建设中花费时间寻找路径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吴俊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实践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篇11

近年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中宣部和教育部颁发的文件都明确提出了加强中学时事政策教育的要求。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国情教育,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要加强时事政策教育,保证每周一课时对学生进行时事政策教育和相关的专题教育”。《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指出:“必须提高对中学生进行时事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时事教育主要是指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及有关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教育。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动、活泼的国情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2004年教育部制定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也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在时事教育的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时事教育的原则

1.教育形式要多样性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时事教育,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积极参与,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是教师讲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事先要求学生就某一专题收集材料,然后在讨论会上各抒己见,再由教师归纳正确观点;还可以布置学生看报纸听新闻广播,出时事墙报和板报。有条件的学校曾安排学生收集资料,出时事专刊。

2.时事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时事形势有着新闻性的特点,在运用时事教育时要抓住时间的特点,不能等到时过境迁再去进行。每当有重大时事政治事件发生,就应及时对学生进行通报。

3.时事的选择性

(1)典型性原则。在众多的时事中,我们必须选择最具有特点、最典型、最具有震撼性的时事进行教学。

(2)实际性原则,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就必须选择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学生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念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明确的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3)热点性原则。时事内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时政教育必须及时、准确地反映现实,把握住国际国内重点、热点问题,领会其内在含义,紧紧把握住时代脉搏,否则就失去了时政教育的作用。

(4)正面性原则。充分体现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大成绩,宣传党和政府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政策的正确性和出现不少问题的关系。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的政策肯定是正确的,取得的成就是伟大的,但改革开放过程中,还存在不少明显和潜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向学生讲清楚,让学生分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主流和支流,树立辩正的思维观念。

二、时事教育的方法

时事教育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方面的。要想取得理想的时政教育效果,学校应该充分挖掘校园资源,动员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时政教育,形成一个时事政治教育的立体网络。其做法可以有:

1.课堂上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导入时事教育

导语如何开启,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新课,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兴趣。新鲜的时事热点开场往往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2.让学生收集整理时政资料举办时事专题讲座进行要闻发布

让学生去收集、整理时政资料,就是促使学生把目光从自身和家庭狭窄的空间投向辽阔的社会大舞台,举办时事专题讲座,讨论时事热点、焦点,让他们去关注、去体会世界的变化,感受时代的脉搏,从而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良好品质,培养他们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3.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讨论式学习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建立报刊阅览栏,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建立广播、电视收听、收看制度;组织时事知识竞赛;校外时事教育等方法。

三、时事教育的意义

(1)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因素,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运用时事进行教学,通过时事材料理解基本理论观点,运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的问题,使时事教育有血有肉,使学生感到学习有趣有用,从而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有效开展时事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

(3)时事教育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意义。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课程标准》指出:“结合时事教育,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以及高中学生的思想实际,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中学政治课本中的许多原理都是具有一般的指导性的,如果能够和时事结合起来分析,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更加的全面和牢固,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时事的过程中,体会到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把复杂的时事分析简单化的乐趣。而学生也会逐渐明白,政治课不仅仅是背背书、考考试那么简单而机械的学科。并且学生除了可以体会到协助学习的乐趣,还可以锻炼、提高他们的动手研究能力。

总之,要充分发挥好时事教育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培养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四有”新人。

参考资料: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究 篇12

一、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高中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不能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高中体育课程除了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与技能传授重任之外,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体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有效效果。所以, 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让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同步进行。这样,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信、阳光、向上,进而保障日常学习生活的高效进行。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开展高中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务处应当紧密联系学工处的心理教师,积极采购相关的心理教育软件,并在每一个学期划定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使得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于个人调查结果的汇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随时更新自己的心理测试题,进而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随时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以便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三、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像大学生一样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探究或者进行专业化锻炼,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注重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调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由于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讲座开展的时间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应当借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些高中是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进行动员活动时,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一方面,借助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大的鼓舞,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相结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中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多做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心态不好的学生要做好安抚谈话工作,减少学生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结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心理教师交流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优化个别谈话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高中学习生活。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务部门可以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高中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相结对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教师需要积极采用各种措施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保障学生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高中的课程学习。文章以实际教学经验为参考,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

[2]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3]童三红,张正保.当前中小学心理辅导发展的误区与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上一篇:内涵途径下一篇:高层次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