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2024-08-31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精选7篇)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1

建国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健康教育已渗透到卫生保健工作的各个领域, 健康促进和社会动员的进一步兴起与发展, 将健康教育推向新的阶段[1]。健康教育在预防工作中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 有着很高的社会知名度, 成为普及卫生科学知识, 提高广大群众健康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必须有相应的健康教育机构, 这是毋庸质疑的。但是, 我国目前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尚不统一, 其机构设置主要分为两条线, 一条是国家、省、市、县 (区)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 一条是省、市的健康教育所 (中心) , 其中, 省、市两级不甚规范, 有的是省级有独立的健康教育所, 而在下辖的市级有的是独立的健康教育所, 有的则是在疾控中心内设健康教育所 (科)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 有时会出现业务关系不甚理顺的情况, 主要表现在独立的、省级的健康教育所下达工作任务给市疾控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时, 常与省疾控中心下达给市疾控中心的业务相交叉, 容易产生一些误会。辽宁省大连市健康教育机构变革后, 曾一度出现过问题, 总结经验后, 才较好地理顺了各种工作关系, 促进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开创了健康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1 大连市健康教育机构的基本情况

1.1 健康教育机构独立期

大连市最早的健康教育机构成立于1959年11月, 在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曾经举办过卫生科普游园大会, 建立过卫生科普活动中心, 开办过心理门诊, 开展过各类人群教育等有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为大连市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2002年2月, 大连市预防体系全面实施机构改革, 撤销了多年独立存在的健康教育专业机构而将其业务和人员归于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健康教育机构撤销期

由于多种原因, 在一段时间里, 市疾控中心内没有设健康教育科, 而是将健康教育业务部分归于慢性病防治与健康促进科, 部分归于其他科室, 在此期间, 虽然学校健康教育、社区健康教育等还在持续开展, 但从整体而言, 健康教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1.3 健康教育科成立期

2004年3月, 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结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 重新组建了健康教育科, 将健康教育业务归口。又打报告至市编委, 经批准成立了归属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健康教育所。经历一年的摸索和实践, 从2005年开始, 大连市健康教育工作全面开展。两年多来, 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工作内容, 创新宣传手段, 创新工作方法;狠抓队伍建设, 加强业务培训, 树立典型单位;实施档案管理, 开展学术研究, 增强健康教育实力;组建健康教育讲师团, 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实施小学生铅中毒防治干预项目, 探索健康教育新途径, 推动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强化医院健康教育, 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全市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 各项工作蓬勃开展, 遍地开花。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 疾控系统上下级、市疾控中心内的各科室互相帮助, 紧密配合, 保证有交叉的工作不出漏项, 顺利完成。

大连市的健康教育机构虽然经历了机构改革的阵痛, 工作也有低落期, 但是, 重新组建后很快焕发了生机, 全市健康教育工作步入正常轨道。

2 讨论

2.1 机构设置应适应当地机构改革的大趋势

从近几年我国机构改革的发展趋势看,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否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 而且与事业单位的改革趋势密不可分, 机构如何设置不仅受到卫生部门的管理制约, 而且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对此拥有决策权力, 卫生部门认可的事情, 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不一定予以认可, 卫生部门决定机构设置与否往往从本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地方政府和人事部门则必须从全局角度进行横向对比全面考虑。而且, 我国地域辽阔, 人口众多, 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很难形成统一模式。1986年4月15日, 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成立。各级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和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 省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26个, 地市级健康教育所发展到150多个[2]。笔者2006年11月20日参加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会议时了解到, 在其所登记的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机构中, 在疾控中心内设健康教育所 (科) 的占21家, 独立的健康教育所 (中心) 占16家。从中可见健康教育机构的一些变化。因此, 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还是继续独立存在, 都是当地机构改革的必然, 只要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则不应强求其机构的合并或独立。

2.2 机构的设置应以是否有利于工作开展为唯一原则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一刻也离不开卫生宣传教育, 换言之, 任何一项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中的业务工作, 都需要宣传教育作为重要手段。没有健康教育手段的支持, 具体的疾病预防工作就不会完善。如果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与疾控中心分离, 在业务开展上可能会产生重叠, 或产生漏项, 造成宣传资源的不必要浪费。从业务角度看机构合并, 最大的好处在于宣传资源的重新整合, 有利于单位内部宣传业务的合理分工, 有利于上下级业务部门的有机配合, 从而有利于从疾病预防控制的角度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但是, 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 需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部门, 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在这样的大前提下,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可以在市卫生局、爱卫会的直接领导下, 深入厂矿、机关、学校、乡镇等单位, 调动社会积极因素, 全面开展各项工作。从这些方面看, 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则优于疾控中心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所以说, 机构无论怎样设置, 各有利弊两方面, 只要符合当地实际, 有利于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则视为合理。这应当是健康教育机构设置的唯一理由。

2.3 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社会网络

在目前的情况下, 寻求各级健康教育机构的统一设置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必须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 与相关部门协作, 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3]。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 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建立健全、整个社会环境中的健康教育网络。不管健康教育机构如何设置, 由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构成的社会网络系统必须健全。通过健全的健康教育网络系统, 使社会各行各业人群都能够在健康教育专业的指导下, 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为群众提供信息, 发展个人自控能力, 以帮助人们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排除各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使人们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 能明智有效地做出抉择[3]。从而进一步地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让社会各行各业均有人参与健康教育工作,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付出极大的努力。但是, 应当看到,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健康知识的渴求空前高涨, 这又为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这就需要健康教育机构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通过努力, 逐步扩大健康教育专兼职队伍, 为健康教育的社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动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体现健康教育的社会价值, 开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的美好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开展健康教育、咨询, 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职责[5]。在这部法律中还多次提到健康教育, 所以, 不管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的健康教育所 (科) , 还是独立的健康教育机构, 都应该全力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这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7.13.

[2]朱庆生, 殷大奎, 彭玉, 等.中国健康教育五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3.13.

[3]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2.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0.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2

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独立本科段)课程设置表

专业代码:B040110主考院校:山东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序号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学分备注1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 2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 300015英语(二)14 406056心理学史6 502047社会心理学(二)6 606059心理学研究方法7 700643公关心理学4 800284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4 906057生理心理学6 1006058学校心理学6 1106060个性心理学6 加考课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2加考课(理论与实践是一门课)00019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践)200471认知心理402108实验心理学61206999毕业论文0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我国的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 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 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一、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1.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近几年来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 人才档次逐层分流, 高职院校的学生的成绩不良现象就很普遍。

2.高职院校的学生厌学现象也很严重。高职院校中, 努力学习的学生占得比例很小, 欠缺学习积极主动性。且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对于自己的人生未来职业规划, 都是很茫然的。这样的情况下, 就滋生了厌学现象, 要不就不去教室上课, 要不就上课做其他与课程无关的事情。现在高科技又十分的发达, 上课用手机上网聊天、游戏的人比比皆是。

3.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纪律性差, 集体观念薄弱。存在很多这样的情况, 班级的事情与我无关, 自由散漫, 责任心欠缺, 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追求享乐, 吸烟喝酒, 打架斗殴, 不考虑集体荣誉, 甚至有个别学生不在乎学院纪律处分, 直接影响了校园风气和校园的安定团结。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要点

(一) 从心理知识技能教育的角度

1. 本着教学主体性的原则, 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角度, 激发和调动高职学生自我心理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客观的评价自己, 避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而造成的心理障碍, 帮助学生从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分析, 科学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 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 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问题, 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要靠细水长流形成的。

3. 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职业教育, 可以通过对社会用工需求, 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及学生实际的分析等方面,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潜在的社会价值, 树立自信心。

(二) 从心理潜能开发的角度

1. 多手段促进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不光要靠课堂教育, 还要和课堂外的拓展课程相互促进, 重视个性教育和集体意识的培养, 加入心理拓展训练项目, 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

2. 加强对人际关系的指导, 教育学生正确地对待亲情、友情, 并学会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 包括解决各种人际冲突、合作与竞争、互相尊重等。

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 要通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从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的角度

对高职学生要及时注意心理问题的排查和心理咨询项目的开展。对有心理困惑的学生采取团体式或个别形式的心理咨询模式, 集中或个别的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辅导, 做好心理问题及时发现、解决的工作。

要本着加强心理知识技能教育为中心的原则, 注重学生的心理潜能开发, 个别的心理有极端现象的学生要针对性的做心理问题行为矫正的处理。

高职院校设置心理课程不是一个摆设, 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而是需要教育者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完成的一项教育且需要言传身教的一门课程, 且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内容多、难度大的工作, 也是一项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 并且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4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在过去的20年中, 一直呈下降趋势, 近十年到五年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且情况不容乐观。2013年国家普及学生体质健康工作, 对全国高等、中小学校的所有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 并对所有学生的测试数据上传至主管部门。这样的一个举措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达标率,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生活影响下,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整个社会都以“老年病年轻化”的一种态势在蔓延, 在这样的情况下, 相关主管部门虽然已经意识到,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迫在眉睫, 但是从根本上改变情况,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工作。

现行普通高校开展的体育课程已由过去的班级授课制改变为体育俱乐部选项课程, 学校在四个学期的体育课程设置中, 以一年级体育基础课和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为主, 有普通高校四学期全部开设选项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 为促进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 和现行的社会流行的体育项目能快速的进入学校, 更好地开展体育工作而展开。体育俱乐部课程在运动项目开设方面, 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 学生纷纷表示, 运动项目开设多且能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 在上课过程中主动学习运动技术。从学生的角度,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了运动项目并进行锻炼:一方面是个体差异性, 每个人身体素质能力不一样, 另一方面是每个运动项目的特点不同, 负荷量不同。所以, 目前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体育俱乐部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以及与学生体质健康工作测试内容的结合, 这三者之间形成互补和发挥主要内容的特点, 解决现行俱乐部课程和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相脱节的问题。

2 体育俱乐部课程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结合的现状

2.1 普通高校实施《标准》的现状

2103年全国各类学校进行测试《标准》的工作, 在实际测试工作结束后, 将学生测试的数据和信息上传至相关教育部门。《标准》的工作步骤情况, 学校负责学生测试和上传数据, 主管教育部门核查数据和学生的信息, 表面上看工作任务完成。实际当中, 学生在测试结束后, 存在及格率、优秀率等等问题, 已经在测试的数据中显现。学校在报送成绩后, 学校和相当一级的主管部门, 没有对测试结果的评价权利或者约束的能力, 没有对及格率或者优秀率等等问题有任何的手段和措施。主管部门没有界定及格率和优秀率的概念, 导致学生和学校对《标准》的不重视。假设学生每年测试《标准》一次, 大学四年将有四次《标准》成绩, 可以将学生的每一次测试成绩和评优、奖学金、成绩纳入学生毕业档案和毕业证书挂钩, 相信不会有学生对《标准》不重视。

2.2 俱乐部课教学模式下的现状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多数普通高校执行《标准》的测试内容包含, 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 (女生) 、引体向上 (男生) 、800 (女生) 、1000m (男生) 。前面提到, 目前多数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以俱乐部形式开展的, 目的是增强了学生锻炼体育的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 但是学生一听到测试《标准》, 情绪不高, 甚至有抵触的成分。原因在于, 一方面学生无论选择学习哪个体育项目, 体育俱乐部课程教学内容没有涵盖《标准》的测试内容;另一方面测试内容简单枯燥。对于没有练习且枯燥的测试内容, 在测试过程中, 多数学生对此敷衍了事、不积极、产生了应付的态度。对此, 应将测试《标准》包含的主要测试项目, 融入进体育俱乐部课程的教学内容。无论学生选择学习瑜伽、健美操、足球、羽毛球等等哪些项目,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及教学单元时间都将《标准》的内容涵盖进来。

3 俱乐部课程纳入《标准》的重要途径

3.1 教学大纲与《标准》结合

高校的体育工作, 本着以运动和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健康知识为载体, 通过体育教学和科学的锻炼过程, 达到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过程使学生能够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在教学原则内将学生的自有权充分给予, 这种给予的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身体健康且能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但是有了这种“自由权”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下降, 这样的状况不是任何一位体育工作者愿意看到的情况。因此, 教学大纲的修订尤为重要。

如表所示, 将教学内容运动技术的学习时数减少, 增加身体素质和达标内容练习时数, 理论课时应该减掉, 因为面对的是非体育专业的学生, 把理论知识穿插到讲解运动技能是讲授, 让学生基本掌握相关理论知识。把《标准》和教学内容综合, 把握侧重学时分配, 相信在不久后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会有所提高。

3.2 教学内容与《标准》融合的分析

教学大纲的制订, 能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师教学的手段与方法, 当然学生是《标准》的主要对象。在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已经普及,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 根据项目特点, 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也不同。虽然每个运动项目之间有不同的特点, 归纳起来身体素质锻炼的时间减少了, 侧重学习运动技能, 连带考试内容也是以技能为主, 那学生肯定是练习技能, 对这样的状况, 我们应该将教学内容时间合理分配, 把《标准》融入到考试内容, 才能起到与《标准》融合的关键作用。

通过上述表示, 将《标准》融入到考试内容, 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能力的重要教学措施。如果只将《标准》纳入到教学内容, “只练不考”, 学生从根本上意识不到, 自身的身体素质能力不“达标”。这样的情况, 解决不了《标准》的根本问题。

3.3 教师对《标准》的重新认识

学校体育工作, 教师的执行能力是关键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师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达标工作而一味地练习身体素质和相关《标准》内容, 为了完成测试通过率, 就单一重复地进行测试内容的训练。相反, 应该通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改变, 转变自身观念, 不再是过去侧重教授运动技能, 忽略身体能力。认真并深入地学习相关教材, 通过测试内容和每个运动项目特点的进行结合, 结合自身教学经验,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从而激发了体育课的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4 结论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 (实际) 通过率令人担忧, 这样的情况, 已经引起社会、家庭及各个层面的广泛关注。学生对《标准》内容不熟悉, 测试过程中以倦怠的心理, 态度不积极, 应付完成, 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呈下降趋势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学校和相关部门应该对学生“达标”的成绩, 综合到评优或是奖学金的活动中。我们常常说, “德”“智”“体“美”“劳”, 在所有校内校外的评奖、评优里没有体育的影子, 所以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就是, 体育选修课, 只要不及格就行。假设一个成绩好的学生能获得奖学金, 如果当年的体育成绩不及格或者分值不高, 学校下一步是否应该考虑, 体育分达不到80分以上的, 没有评优资格。如果学校都能以此为“点”, 相信学生不再对体育课有任何的偏见。

摘要: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水平情况呈下降趋势, 究竟原因, 体育课程内容安排的紧密程度和学生锻炼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较深, 文章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和体质健康测试内容相结合角度出发, 有针对性地进行安排运动项目和课程内容, 旨在为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水平的同时, 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学生体质

参考文献

[1]王钟音, 杨洁.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增刊, 2006:288-290.

[2]肖国良, 王冬梅, 等.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性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11) .

[3]叶鸣.提高我国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0 (1) .

[4]陈艳飞, 刘成.再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5

目前大学生体质普遍偏差, 体育对于改善大学生体质有重大的作用。而体育课程是大学生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体育的态度, 完善高校的体育课程的设置对于省内乃至国家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目前省内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方面的优势和不足, 探寻合理的改进方法和措施将有利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更好的开发和建设, 为今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进一步优化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本论文主要是对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研究, 总结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方式以及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设置的不满之处, 从中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 进行分析整理并探究更加合理的体育课程设置的形态和措施。

二、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与访问法收集了我国部分普通高等院校一线体育教师及在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看法及建议, 分析出更优化的体育课程设置的方法。

三、对目前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我国的高校学年一般为3-4年制, 3年制的为专科院校, 4年为本科大学。3年制学院体育课基本不一样, 有一年、一年半和两年之分, 本科学校一般上2年体育课, 国家有较为严格的教学大纲。我国大学体育课一般分为准备部分、基础部分以及结束部分, 各个部分都有不同的内容、任务以及要求。学校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方案上课, 体育课在体育老师的统一安排下进行。国内普通大学体育课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课两种, 必修课一般分为普修课和专修课两种, 大多数学校一年级统一为普修课, 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身体素质为主、全面发展。主要课程内容多为基础体育项目, 主要分为田径、健美操、球、民传等类别, 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独立锻炼的能力以及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二年级一般为专修,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 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的学习, 学习该项目的锻炼基本理论与方法, 培养学生锻炼的意识, 一般大学学时每周2课时。

我国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国家, 对于体育来说, 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在开展体育课程设置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地域文化方面的因素。就目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来说, 普遍的缺乏自由性 (一般学校开设什么项目, 学生上什么项目) ,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从而造成了学生对于体育课重视和喜爱程度减弱, 如何改善目前体育教育在高校的现状是对体育工作者的巨大挑战。高校体育应该以社会生活为导向, 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为目标, 充分利用学生兴趣, 所以体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以此为基础, 在目前体育课程的设置基础上, 加以创新, 加大学生自由选择性, 使体育活动更好地为社会生活服务, 学生只有喜爱体育才能更好地参与, 增强自身体质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四、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不断地发展,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人类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 对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此基准上各大高校的体育课程配置在某些方面还是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与社会的需求有脱节现象, 应该以社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 使体育课程设置更加合理;目前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层次界限普遍欠清晰, 应该层次清晰:大专生有大专生的特点, 本科生有本科生的特色, 研究生有研究生的特长, 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各个高校的体育课程时间较短, 应该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的时间, 使大学生能在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充分达到增强体质, 增加体育技能的效果;普通高校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参与体育锻炼意识欠佳, 学校应该提高学生的体育思想教育, 消除大学生在大学期间, 体育成绩及格就好的思想;而且各大高校体育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慢也是影响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条件, 应该加快体育教师知识的更新速度, 不应该用过去的知识来教现代的学生, 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大普通高校存在体育资源不足现象, 往往学生想选的项目没有资源, 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能在有条件的学校实现体育教学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不仅省时、省力, 而且可以为高校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而且可以达到扬长避短, 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一般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比较呆板陈旧,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 特定的教学内容, 会让原本喜欢体育的学生产生排斥体育课的情趣, 学校应该充分运用大学生个人的兴趣, 根据个人兴趣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 而且体育的评估系统也不能一味地凭借体育测试书面成绩去评价一个学生的体育课的成效, 而是应该有比较的去看此生是否通过体育课达到了增强体质锻炼身体的本质。

其次若能使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更加的优化和合理, 也能拓展高校体育课程的上课内容、改善上课方法、控制上课时间和空间, 不但能充分运用普通高校有限的体育教学资源, 而且还能利用体育课程教学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健全的人格, 体育精品课程的设置开设有利于各高校体育课整体建设的发展, 体育精品课的示范作用和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各高校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在短的时间内走向一个新的阶段, 加快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及收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分析我国普通高校目前体育与健康课程设置的现状, 指出了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存在的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现状

参考文献

[1]张凤玲.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现状及分析对策[J].辽宁体育科技, 2007

[2]谢静月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

[3]徐玮对制约高校体育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11

[4]倪磊浅析独立学院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1

[5]张英姿中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对比研究《呼兰师专学报》-2003-09-30

健康教育机构的设置 篇6

小学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改革措施《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行动振兴计划》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了“学生人人享受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奋斗目标。小学素质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体育课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提高教学质量和加强课程设置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小学体育课程设置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对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 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从资金与制度两个层面看, 对体育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 是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也是小学体育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的根本原因。首先, 在制度与政策层面以及学校的教学管理层面, 对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政策与制度支持有限, 导致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及体育课程设置缺乏制度支持。其次, 从资金及教学设施、场地等层面看, 资金支持不足, 导致目前一般的小学均无标准化运动场地, 学生人均活动面积不足, 小学的体育器材设施整体的配备状况非常令人担忧, 大部分学校基本上无法达到《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的最低标准。运动场地及运动器材匮乏的情况比较严重。

2. 体育课程设置的依据比较单一, 目标有些不切实际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基本是完完全全依照大纲的内容进行的, 忽略了学生的想法, 抹杀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创造力。许多学生由于被过分限制而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课程目标往往是应试性的, 没有从少年儿童成长的实际着眼, 没有考虑到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课程往往以群体性跑跳投等项目的达标成绩来作为评价标准和依据, 因此, 限制了体育课程的设置。

3. 体育课程的内容枯燥、项目传统守旧, 课时相对不足

小学的体育课一般都是以跑跳投等传统项目为主, 授课形式过于死板, 只开展一些最简单的体育项目如广播体操、游戏等, 内容单一、枯燥。以测试为主的竞赛性项目的练习与教学方式占主流, 创造性的开发学生体育潜质的特色课程与教学模式相对较少, 且体育课程的学时不足, 还常出现被主科课程挤占以及因天气情况的影响被迫停上等问题的出现。这不利于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更起不到通过体育教学开发学生体育潜质、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等作用。使得体育课程目标很难最大程度地获得实现。

二、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

近年来, 小学生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小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往的研究表明, “自1985年以来,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连续18年呈下降趋势, 尤其是2000年以来, 6到18岁的学生中, 肥胖生高达15%, 一些学校的肥胖生比例甚至突破了30%。同时农村肥胖学生的比例也在上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现的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与肥胖相关的病症, 近年来在青少年身上也时有发生, 患病年龄提前了10~20年”。[1]在教育部公布的2002年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报告中指出, “学生体质与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能部分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和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2]

三、体育课程设置与小学生改善之关系分析

1. 学校体育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因素

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中既有的对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忽视, 导致体育教学的缺位, 体育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 直接导致学生体育锻炼的机会减少, 兴趣降低, 素质和能力得不到提高与锻炼, 从而导致学生近视、肥胖等问题的激增, 是学生体质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的直接原因。

2. 体育课程质量的下降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间接诱因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 制约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发展, 导致课程目标偏离, 从而使得体育课程质量下降。对于小学生来讲, 运动是他们的天性。体育课课程质量的下降, 间接地限制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及体育品质和习惯的养成, 从而间接地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3. 体育课师资力量薄弱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潜在因素

体育教师学历普遍不高, 且流动性较大, 有经验的教师较少, 师资力量相对较薄弱。教师普遍存在“对付”教学的心理, 反正监督机制不强, “得过且过”的教学行为比较常见。教师的思想和精力不能集中于教学, 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与重视程度也不足, 导致对体育课程的排斥与懈怠心理情绪滋生、蔓延开来, 潜在地影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教师外出学习、进修的机会少, 制约了体育师资的提升、置换与创新, 一成不变地沿用老套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使体育课程的教学缺乏活力与激情, 也缺少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从而潜在地制约了学生提升体育能力的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 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潜在因素。

四、体育课程设置与小学生体质改善间之和谐关系的构建

1. 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 成立“体育健康教育督学会”

各级政府主管文教卫生的行政部门及各小学管理部门应当重视起体育教学及课程设置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看清其潜在价值与意义, 加强与完善制度建设, 保证对体育教学的支持与重视, 在教育主管部门中建立“体育健康教育督学会”, 作为和谐关系构建的机构保障, 作为改革小学体育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与改善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间的桥梁与纽带, 赋予“督学会”以双重功能和权力, 一方面监督体育课程教学的质量与评估, 监督近期该地区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整体水平并进行评估;另一方面及时治理与督促课程改革及学生体质健康检测。这样, 为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制度保障。

2. 植入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多渠道的双向信息交流机制[3]

团体治理容易产生侵害集体利益的倾向, 必须进行有效的监管。学校传统管理体制具有监察功能, 但不受监督的监察可能会失去监察的实际意义。所以, 必须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机制, 形成校园舆论的有效、普遍存在, 保证舆论对整体工作全过程的监督。既要有自下而上的监督信息, 保证监察的效果, 又要有自上而下的公示信息, 保证各类主体的知情权, 实现对治理团体的多方规制。确保和谐关系的构建不流于形式, 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能够行之有效的推进体育课程的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 有助于控制小学生肥胖及近视率提升的体质健康状况问题的激增, 为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持。

3.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提升新引入体育师资的学历层次, 增加外出培训、参加体育与健康课的观摩、体育教研组讨论与观摩, 尤其是体育实践课程观摩等, 从理论到实践上给予体育教师深入学习和锻炼的机会, 加强体育教研组的建设, 以形成师资梯队。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新课标的理解, 将新课改的理念糅合到体育教学的实践中, 开发适合本学校现状的校本课程。此外, 实实在在地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等政策, 保证体育教学师资队伍的稳定性。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鼓励一线教师重视和热爱体育教学, 改善和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及对学生在课堂及课外活动中的有效管理, 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出发, 影响学生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转变观念是良性关系构建的人力资本保障。

4. 变革与丰富课程内容, 引入多元化课程模式, 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传统的体育课内容枯燥,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且授课方式单一, 不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谐关系的构建要求变革与丰富课程内容, 引入多元化课程模式, 同时, 改善课程评价方式。传统的体育课成绩评价以测试项目为主, 忽略学生的进步幅度及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与否, 是缺乏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应当将体育竞技成绩、体育能力评价及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综合测评后得出均值开展评价。

5. 设计与构建《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测评》数据库, 有效检测健康水平

科学的设计与构建《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测评》数据库, 为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数据依据, 同时, 为和谐关系的构建提供数据依据, 增强关系构建的科学化、合理性及实践性。为有效监测小学生体质发展状况、评鉴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课程改革间的关系走势提供技术支持和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王迪迪.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张娟.治理视角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模式探析.教学与管理, 2011 (1) .

比较中、美档案机构的设置 篇7

一、美国档案机构的设置

1934年美国国家档案馆成立, 美国第一次有了国家级的档案工作机构。但是, 国家档案馆只是作为一种联邦政府保存和提供利用档案的机构, 对于地方政府、私人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无权过问, 可以说是一种分散的管理体制。1949年美国国家档案文件局成立, 但仍属于分散的, 多级的管理体制。

美国国家档案馆是根据罗斯福总统签署的《关于建立国家档案馆的法令》成立的。国家档案馆的建立标志着联邦政府对各机关的档案实行了集中同意的管理。根据法令规定, 国家档案馆的任务是管理联邦政府各机关的档案。国家档案馆设局长助理一人, 他的任务是:鉴定联邦政府形成的文件和公共文件, 将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文件接收进馆, 予以永久保存;管理国家档案馆大楼的全部设施, 负责为保存在档案馆库房的档案提供适当的保管环境, 并为档案提供修复处理等一切必要的保护措施;负责档案文件的整理、著录、编制检索工具等工作, 以加强对档案馆藏的有效控制;具体负责审查及执行机密文件的解密和降密工作, 并以各种形式将档案文件提供利用;研究制定机关文件管理的程序、规划及标准, 并协助、指导、监督机关执行文件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并执行公共档案计划, 是一种通过展览、演讲、讲座、讨论会、发行刊物等多种形式旨在使公众了解档案和美国历史的活动。

国家档案文件局 (署) :国家档案文件局的前身是国家档案馆。到1949年, 国会通过一个动议, 将“国家档案馆”改组成“国家档案文件局”。1954年国会通过“文件管理法案”授权国家档案文件局建立一套文件中心和国家档案观分馆系统, 并将联邦登记处规划为国家档案文件局领导。它包括国家档案馆、总统图书馆、联邦文件中心、各地的国家档案馆分联邦登记初、全国历史出版物与文件委员会和国家档案信用以及馈赠基金会。

1984年10月19日里根总统正式签署了国家档案文件局脱离总务署领导的法案, 并定于1985年4月1日生效。国家文件档案局由过去向联邦总务署负责改为直接对总统和国会负责。

设立在国家档案文件署内部的联邦文件中心部管辖十四个联邦中心。文件中心的全称是“联邦档案文件中心”。除代顿文件中心以外, 其他文件中心都与国家档案馆分馆设在一起。文件中心是文件管理向档案管理过度的中间环节。其基本任务是:接收半现行和非现行文件, 为之提供经济的存贮空间, 并使之用于参考服务。美国文件中心保管的文件主要是机关行政工作已不十分需要, 但因为保存期未满, 或者价值未经过鉴定, 不能立即处理, 也不能立即移交档案馆永久保存的文件。

联邦登记局虽然设在国家档案文件局之下, 但登记局局长过去由总务署长任命, 受总务署长全面领导, 地位特殊。国家档案文件局独立后, 登记局仍然归国家档案文件署领导。其主要任务:一是保管美国政府的法规性文件原件, 包括:总统文告, 总统行政命令, 政府法规, 法令, 条例, 证明, 特许状, 法规性备忘录, 国会议案, 提案, 法案, 以及由政府形成, 公布的相应文件;二是与公共出版局一起出版联邦法律和行政法规汇编, 公布总统发布的常有法令性的正式公文和文告, 出版有关上述文件的索引、表图和其他检索工具, 帮助政府工作人员和公众了解政府的法律和法规制度[1]。

二、中国档案机构设置

在中国, 国家档案馆一般分为历史档案馆和综合档案馆两类。历史档案馆包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明、清中央机构的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要保存民国时期各个政权中央机构的档案。综合档案馆一般分别隶属于各级党和政府, 收集保管党和国家在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根据综合档案馆的级别, 可分为中央级和地区级综合档案馆两类。在中国, 综合档案馆是中国档案事业的主体, 是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 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其基本职责和具体的任务: (1) 基本职责:集中统一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有关资料, 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 为显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2) 基本任务: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 科学地管理;通过多种方式, 积极地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参与编史修志[2]。

再来专业档案馆是指国家专门管理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殊专业和技术活动中形成的档案而设置的档案馆。从其具体设置形式来分, 可分为全国性专业档案馆、地方性专业档案馆和某一专业系统建立的专业档案馆。专业档案馆具有专业技术性强、数量庞大的特点, 大致可分为: (1) 特殊载体档案馆。例如, 我国现在已经建立起了有照片档案馆、电影资料馆等特殊载体档案馆。 (2) 城市建设档案馆。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其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文字、图表、声响等各种载体的文件材料。这些材料是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要依据。 (3) 部门档案馆。是指某一专业系统内, 为保管某类专门档案而设立的档案馆类型, 如外交部档案馆、交通部档案馆等。有的部门档案馆不仅仅是一个保管档案的机构, 同时还负责对本系统基层单位的档案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3]。

另外企业档案馆 (室) 是收藏和管理本企业档案的档案馆 (室) 。企业档案馆 (室) 兼具综合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综合性是指企业档案馆 (室) 是保管企业档案的基地。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档案种类繁多, 既有党政工团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 又有经营管理档案、生产技术管理档案等, 其馆藏内容具有综合性;专业性是指企业档案构成中, 科技档案占的比重较大, 而且企业档案馆主要围绕专业性突出的科技档案开展工作。因此, 企业档案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中国的档案行政机构指的是各级档案局、处等这些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部门。中国档案行政机构的基本职责是:在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原则下, 分层负责地掌管全国档案事务, 对全国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与指导。中国档案行政机构的具体任务:拟订档案工作的规章、办法, 建立国家档案工作制度, 制定档案工作的发展规划;指导和监督各机关、部队、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规划筹建档案馆, 在业务上指导档案馆工作;研究和审查有关档案保存价值、档案保管期限的原则和标准, 监督和审议有关档案的销毁问题等[4]。

三、中美档案机构设置的异同

按照美国宪法和政治体制, 美国的政权机构分为三个层次:最高政权机构为联邦政府;其次为州政府;再次一层为市和县 (区、镇) 。在档案管理领域, 美国国家档案文件署与各州档案机构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在我国, 施行的是“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 各级各类档案业务机构在相对应的档案行政机构的统一领导和监督下进行工作。同级别的档案机构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在美国, 各州档案工作基本维持为各自为政。优点表现为档案管理机构工作的范围相对小, 制定的方针政策可因地制宜, 针对具体问题;并且实行起来比较容易。缺点则表现为各州相对独立, 如果沟通不善将不利于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封闭, 不利于丰富档案工作内容, 也不利于档案的提供利用。在档案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经济、政治发达的地区, 档案事业开展的就相对完善, 而一些欠发达的州、地区, 档案事业可能就会相对落后, 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 不利于整个国家档案管理水平的总体提高。

在中国, 我国实行国家统一领导, 有利于全国档案管理事业的总体发展, 发展水平比较均衡;各级档案事业、行政机构在国家宏观的统筹安排下, 互通有无, 方便档案信息的流动和利用。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弊端, 鞭长莫及, 国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一定会忽略了一些基层的档案机构, 又由于缺乏自主权, 必将导致这些基层档案机构发展的不良。

参考文献

[1]黄霄羽.外国档案工作纵横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2.

[2]杨小红.中国档案史[M].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2.

[3]米歇尔·拉蒙, 劳伦·泰佛诺.比较文化社会学的再思考[M].中华书局, 2005.

上一篇:饲料工艺下一篇:自动化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