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2024-11-22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通用10篇)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生命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健康保健意识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理念。健康教育既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

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 近20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而居第二位。癌症的诊断和治疗对病人的心理产生许多不良的影响, 严重威胁人们的心身健康, 因此癌症病人的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而突出的问题。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医院开展健康教育是由单纯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保健于一体的医疗服务意识的转换。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有助于病人主动参与,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有利于促进病人功能与心理的康复, 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癌症病人的健康教育是帮助病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阻止疾病发展, 预防并发症, 减轻伤残程度, 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对病人的生理、心理、文化、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护理人员希望通过向病人宣教有关癌症的医学知识, 能提高病人的自我保健意识以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

2 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早期干预

以科普知识为基础, 将心理咨询、心理干预、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方法、化疗的毒副作用及措施等健康教育内容融入到心理治疗过程中。

癌症疾病本身和对癌症的治疗均可引起许多症状,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生活质量有关的方方面面。癌症的诊断和治疗造成病人心理和社会功能的紊乱及失调是非常普遍的。这时, 癌症病人处于一个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作为护理人员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病人的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会有所提高, 各种疾病症状和治疗引起的反应程度下降。

2.1.1 教育性干预

由于癌症病人对疾病的认识不足, 会感到无助和不适感。特别在癌症的诊断初期, 病人常会碰到大量不理解的问题和种种担扰, 造成恐惧、焦虑心理非常严重, 护理人员应及时通过病人提供有关的病情信息, 如检查结果、诊断、治疗等措施, 澄清病人的一些错误认识, 采取现身说法, 介绍一些成功的病例, 给予一定的保证和支持, 从而减轻病人的抑郁、恐惧和焦虑等心理。

2.1.2 治疗性干预

一般病人心理反应持续7~14天会自然消退, 尤其在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中, 在医疗措施及家庭生活和社会的支持下, 病人会很快自我调整, 不需要药物控制症状, 就会有所改善。但有的病人心理反应严重, 如严重的焦虑、抑郁等, 可通过抗焦虑、抗抑郁、抗精神病药等来消除因癌症的诊断或治疗而带来的继发性适应障碍。

2.1.3 行为性干预

行为训练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心理压力和因治疗带来的不适感, 包括进行性松弛、催眠、深呼吸和指导性想象等。 (1) 进行性松弛:训练病人随意放松全身肌肉, 以消除紧张与焦虑, 达到心情轻松的状态。指导病人从头、肩、上肢、胸腹、臀、下肢, 一直到双脚, 对各组肌肉先收缩后放松, 最后达到全身放松的目的。 (2) 催眠: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 指导病人进行有效呼吸, 利用以语言引导为主, 音乐背景为辅的心理治疗磁带, 或指导病人想象愉快的场面等让病人进入催眠状态。 (3) 集中性心理治疗:通过集中讲课和讨论, 帮助患者解决和克服心理行为问题。

2.1.4 支持性干预

护理人员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通过言语、倾听等, 让病人表达有关疾病的问题及与疾病相关的害怕、悲伤、愤怒等情绪, 恰当地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同时帮助建立良好的家庭及社会关系, 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 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

2.2 围手术期心理护理

在健康改变的情况下, 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应急源而导致心理应激, 在应激过程中, 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 对应激反应的结果发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手术更是一种重大应急源, 可影响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 护理人员必须做好癌症病人围手术期的心理护理, 帮助病人积极应对手术刺激, 安全平稳度过手术期。

2.2.1术前指导

癌症病人入院后, 护理人员在精神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用礼貌的语言交流, 用心倾听病人所考虑的问题及需解决的问题, 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在收集资料的同时, 运用护理程序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理解力和判断力, 并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手术信息。如:用通俗易懂和恰如其分的语言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手术的安全性做出适当的评估;介绍参加手术的人员的资历、技术水平, 让患者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 以满足其自尊心;教会患者一些减轻焦虑的放松技术及一些床上功能锻炼等。

2.2.2 术中护理

手术病人进手术室时, 是心理上最紧张的时刻, 对手术室人员的一举一动都非常注意。因此作为参加手术的人员要热情、主动, 每做一项操作前向患者解释, 保持术中安静。

2.2.3 术后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 护士恰当地告知手术情况, 多传递有利信息, 减轻患者的疑虑。正确及时处理好术后疼痛, 并发挥家属和社会的支持作用, 帮助患者克服悲观、消极情绪, 正确评价手术效果, 使患者感觉自己在康复之中, 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2.3 化疗期的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近患者, 让病人充分熟悉、了解化疗方案的内容和目的, 尽最大的努力满足患者的需求。化疗可能发生的毒副反应应告知病人, 提高病人的自我防御能力, 减轻对毒副作用的担心、恐惧, 增强自我协调能力及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增加疗效。

2.4 康复期的健康教育

癌症病人康复期仍然渴望得到健康教育, 他们会因文化程度、职业不同而不同。他们想利用健康教育这一资源来促进自己的心身康复, 尽快适应社会, 回归社会。病人还希望获得有关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发展动向、营养饮食、用药等方面指导,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3 小结

癌症病人是易发生心身障碍的脆弱人群, 以往由于社会及病人的认识不足, 对发生的心身障碍缺乏主动性、能动性, 社会较少提供及时、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导致大部分病人生活质量无法提高。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证明, 癌症病人的健康教育在治疗康复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延长患者生命的同时, 同时可以纠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 改善病人的情绪, 改善病人乃致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还有利于推动医疗科学的发展。

摘要:健康教育是医学发展的需要, 也是社会的需要, 同时也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需求。癌症病人开展健康教育, 不仅可以纠正病人对疾病的态度, 促进病人的心身康复, 还可以提高病人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癌症病人,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薛岚, 梅志红, 刘扬, 杨玉萍.心理干预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10) :785-786.

[2]姜志连.普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6) :450-451.

[3]王贵桃.癌症病人健康需求与对策[J].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7 (6) :890-891.

癌症患者处世的心态   篇2

医生把我叫到室外,对我说:“你的朋友小王可以出院了。原先我们预测他活不到年底,可现在康复得相当好。”我大吃一惊,高兴地问:“怎么好得这么快。”医生说:“也许是那些笑话帮了他的忙。”

不久小王出院了,病友都舍不得他走,开玩笑地说:“你一走,我们就要死了。”“不会,”他说,“你们死了,医生也活不了。他们上哪儿去收医药费?”又是一阵笑声。笑声能自动调节病人的生理状态,使病人心情愉快,自我感觉良好。

癌症患者要像小王那样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应以正确的处世原则对待下列几个问题:

1正确对待疾病。患癌的经历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深渊,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古英雄多磨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病的人不见得生活得幸福,有病的人不见得生活得不幸福。关键不在于病的本身,而在于对病的态度。要克服不良心态,诸如恐惧、悲伤、忧愤、孤独、焦躁、疑虑、消沉、绝望等等。要振奋精神,寻找支持自己活下去的精神力量,诸如为了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风雨同舟的爱人,或者为了自己的信念和事业。切忌整天想着自己是个病人,该做的不敢做,该吃的不敢吃,该玩的不去玩。只要按照“争取活,不怕死;不在乎,不马虎”的原则,就能战胜精神上和肉体上的种种磨难。

2正确对待过去。很多癌症患者都曾是生活中的强者。过去的已经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只有全力投入到眼前的抗癌斗争中去,才有可能东山再起。怨天尤人,与事无补,对康复不利。

3正确对待现实。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用笑脸迎接厄运,用勇气战胜不幸。豁达处世,乐观开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但主要应看到光明的一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老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开印染店,二儿子开伞店。下雨时老妇为大儿子担心,没有太阳晒干染好的布;有了太阳,老妇又为二儿子担心,怕雨伞卖不出去。久之患了忧郁症。老妇去看大夫,大夫告诉她,如果下雨,二儿子生意好;如果出太阳,大儿子生意好。老妇改变了看法,情绪乐观了,不久病也好了。

4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应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不勉强自己去做力不从心的事,更不要过度疲劳。即或在家做家务,自己感到不舒服时,哪怕只做了一半,也应立即去休息。因为疲劳时机体免疫功能最低,癌细胞最易借机兴风作浪。日常生活应有张有弛、动静结合、劳逸得当,以维护人体机能平衡,增进心身健康。牢牢地把握住今天,在现实的今天里生活得更愉快,更充实。

5正确对待亲人。不幸患了癌症,自己是非常痛苦的。但是亲人也许比你更痛苦。为治好你的病,亲人到处奔波,寻医问药,日夜操劳,天天祈祷。他们承受着巨大的精神负担,人瘦了、眼红了,有时还要忍受你的无名火。病人千万不要把病做令箭,随便发号施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事要商量,不要任性。要知道你的痛苦就是亲人的痛苦,你的欢乐就是亲人的欢乐。只有与亲人绞成一股绳,才能增加力量、增加欢乐。

癌症患者的健康指导 篇3

护患沟通是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开展健康指导的前提。护士只有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才能取得其信任, 从而获得有关患者的全面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 为患者制订各方面的健康指导。健康指导内容要有针对性, 主要是指护士应从收集到的护理资料中认真寻找护理问题, 针对护理问题确定健康指导的内容。

1 入院健康指导

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首先介绍病区环境、住院须知、作息时间、主管医生,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病房内的各项设施, 带领患者做各项检查, 了解患者病史。并以同情、安慰、鼓励的语言和举止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使其积极调整心态, 尽快适应医院环境, 安心住院治疗。

2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都希望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护士要及时利用医院这种特殊的环境和患者求医的迫切心理, 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指导。告知有关疾病和治疗的信息及提供与患者身心有关的医疗和护理知识, 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 使其得到精神上的鼓励, 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因癌症病程长、病情重、病死率高, 患者往往表现出紧张情绪, 甚至产生恐惧心理, 对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足, 有时不能主动配合检查和治疗。因此在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护士应做好解释工作, 做到操作前合理解释, 正确指导, 操作中进行心理安慰, 适当承诺。操作后及时反馈, 可以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取得治疗配合和信任。患者有疑虑时要耐心解释, 认真对待, 及时处理, 讲明医患合作、情绪稳定对疾病恢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使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当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进行诊视, 让患者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重视程度, 满足患者被尊重、被爱护的心理需要, 真正成为患者的知心人。要多运用有利于恢复健康的语言, 传递有利于恢复健康的信息, 从而使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更加融洽, 健康指导也更加有效。

3 住院期间的健康指导

责任护士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时间, 为患者讲授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必要时运用适当的工具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 包括口头讲解、图文宣传、书籍材料、视听材料、示范训练等。组织游戏活动, 让患者在活动中相互鼓励, 建立自信和归属感。治疗方案确定后, 责任护士应及时向患者及家属告知, 并向家属如实告知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预防措施,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患者明确在治疗过程中需要配合及注意的事项。

3.1 放疗患者的健康指导

(1) 治疗期间保持治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 选择宽大柔软的全棉内衣, 禁用碱性强、刺激性大的肥皂及碘酊、乙醇等刺激性消毒剂擦洗照射野。外出时, 照射野皮肤防止日光直射。 (2) 照射区皮肤瘙痒、红肿, 可外涂三乙醇胺乳膏 (比亚芬) , 每日2~3次, 外敷范围超过照射边缘处1 cm~2 cm, 涂抹后以指尖轻柔按摩1 m in, 使药物尽量吸收。每次外敷药物前将原有药物残留用无菌棉棒沾生理盐水擦拭干净。 (3) 局部皮肤出现破溃 (干性及湿性脱皮) 则以表皮生长因子 (金因肽) 喷洒破溃处, 每日2~3次。 (4) 药物治疗:胃肠道黏膜有损伤者可以给予奥美拉唑、甲氰咪胍、思密达等胃肠黏膜保护剂, 食欲不振时可使用甲地孕酮, 恶心呕吐可使用阿扎司琼等止吐剂。 (5) 每周查血象:白细胞低于4.0×109/L, 血小板低于80×109/L时应暂停治疗, 减少外出, 应用升白细胞、血小板药物, 如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 脱发:告知患者可能出现脱发, 2个月后毛发可以再生、恢复, 使患者有所准备, 消除顾虑。 (7) 放射标记模糊不清时要及时请医生补画。 (8) 饮食:提倡营养丰富的食物, 进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食物, 并少量多餐, 放疗期间多饮水。忌用辛辣、油腻食物。

3.2 化疗患者的健康指导

帮助患者掌握有关化疗知识及一般性自我护理常识, 使其在稳定的情绪下接受化疗, 增加其对化疗的耐受性。患者初次用药应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 并着重说明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用药时间、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副反应, 告知患者注药时如有疼痛或异常感觉, 立即告诉护士。 (1) 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副反应, 可发生于数小时后或数天, 可使用止吐剂帮助患者减轻症状。 (2) 必要时于化疗同时给予甲地孕酮, 可增进食欲, 减少化疗反应, 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 (3) 给予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要少而精, 忌辛辣油腻食物, 不必强求患者多进食, 给予稀饭、清汤、粥等, 多食蔬菜和水果, 多饮水。 (4) 血常规、肝功生化检查:定期检查血象, 告知患者检查的内容及意义, 异常时使用药物治疗或停止化疗。

3.3 疼痛患者的健康指导

癌症疼痛是癌症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疼痛的折磨, 患者大多自感身心疲惫, 多数还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因此, 应加强各项基础护理, 注意患者皮肤、口腔、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护理, 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教给患者一些有关治疗疼痛和止痛的知识, 帮助患者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疼痛, 开发克服疼痛的技巧, 帮助他们改变对疼痛的反应。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 如抗癌协会、病友支持组织、宗教信仰等, 争取亲人、病友、朋友及社会的支持, 用积极的心理情感, 阻断疼痛的恶性循环。

护士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 通过语言沟通或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态以及各项生命体征等客观表现, 判断疼痛是否存在以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并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耐受力强者可采取谈心或听音乐的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 耐心倾听患者讲述, 交流其感兴趣或关心的问题, 让家属、亲友对患者多关心、体贴支持等, 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睡前提供晚间护理, 协助洗漱、泡脚, 尽量减少患者白天睡眠时间, 防止夜深人静时疼痛的感觉更为明显。

癌痛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均能降低对疼痛的耐受力。在用药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以主动、热情、关心、鼓励支持的态度, 听取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和要求, 以制订相应的健康指导。此外, 创造良好舒适的治疗环境, 包括病室安静、清洁、光线充足、室温适中、空气新鲜等, 减轻对患者的刺激, 以协同药物作用, 提高止痛效果。保持环境安静舒适, 减少疼痛刺激, 争取家属配合可以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恢复健康。把有关疼痛、疼痛的评价、使用药物及其他缓解疼痛的方法告诉患者及家属, 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还应解除患者对药物成瘾或药物耐受性的恐惧, 让患者积极参与自我护理。

4 出院健康指导

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应给予出院指导, 目的是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指导的效果, 介绍疾病的一般知识, 指导患者在家休养期间对疾病的预防及自我防护措施。告诉他们随着科学的发展, 治疗癌症的方法会越来越多, 有治愈的信念才能出现奇迹, 帮助他们减少、消除不良刺激, 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 建立起有利于治病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1) 责任护士向患者进行出院后的有关休息、营养、饮食、用药健康指导, 明确告知患者药物的用量、用法、注意事项等。 (2) 嘱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酒,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 保持情绪稳定。 (3) 适当地增加运动, 根据患者的病情, 注意运动的方式和运动量, 以无疲劳感为度, 达到增强体力的目标。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保暖, 预防感冒, 提高患者自我防护能力。 (4) 告知患者出院后要定时进行电话随访, 询问患者恢复情况, 并给予相应的健康知识指导, 督促患者定期复查肝功、生化、血常规、CT等。

癌症患者的营养治疗 篇4

为什么癌症患者会出现营养障碍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例子:癌症患者在癌症没有被发现的早期,往往会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或消瘦现象。事实也果真如此。例如,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的胃癌,就有五分之一的病人首先出现的是体重下降和消瘦现象。据统计,癌症的晚期患者只有一半是死于癌症本身,另一半是死于营养不良、体质极度衰弱等原因。

造成癌症患者营养障碍的主要原因是体内营养的“入不敷出”,医学上叫做“热的负平衡”。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需要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患者体内糖类的无氧酵解来获取能量,所以,癌细胞虽然不会消耗患者体内的脂肪,却会无休止地消耗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质又只能依靠病人肌肉内储存的肌蛋白来提供。所以癌症病人开始出现消瘦现象时,首先应该是肌内菲薄。另外,癌细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物,这些废物就成为人体多余的毒素。毒素的刺激会使病人食欲不佳,进食量减少,从而导致病人热能供应不足,新陈代谢失衡,体重迅速下降。

癌症患者是否有营养障碍和消瘦的症状,直接决定了病人的愈后情况。医生对3000名各种癌症患者的调查研究证明,体重没有下降的病人比体重下降的病人生存周期长一倍;还证明当肺癌患者的体重下降超过18%时,抗癌药物的治疗则为无效。

营养治疗的作用

在癌症治疗过程中,营养治疗的作用相当重要。

有人认为,既然癌症患者需要营养,那么他们就应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越多吃越好,以为这样做抵抗力就会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动物实验证明,对患肿瘤的动物只补充营养,不给予必要的治疗,结果动物体重增加的同时,动物身上的肿瘤也相应地成比例增大。所以在补充营养的同时,必须给予有效的药物治疗。那么,是不是限制癌症病人的营养就能够限制癌细胞的生长呢?不是的,这样做更不好。患者的营养治疗是体力和抗癌能力的后盾。医生们发现,肺癌病人的体重下降超过6%时,用抗癌药物和营养疗法同步治疗,50%的病人能获得疗效,如果只服用抗癌药物,则只有20%的病人能获得疗效。

营养治疗的方法

营养治疗应当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定,一般是以病人所需的热量为标准。癌症病人每天应当补充的热量应当是体重的20倍再加上1100千卡。计算公式如下:病人所需热量(千卡)=体重(公斤)×20+1100千卡

晚期癌症患者为避免体内新陈代谢水平过度增高,应先控制与解决肿瘤的问题,然后再给予补充营养。

放射或抗癌药物治疗期间,病人往往有厌食、恶心、呕吐等反应,对于这种心理性、条件性厌食,可以不必勉强患者进食。需要提醒的是,在准备进行放射治疗和服用抗癌药物数小时之前要禁食,以减少合并症。但在治疗的间歇期,可以多吃一些予以补偿,维持其体重。

癌症患者的饮食

癌症患者的饮食应当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无机盐。

热量的补充应依靠膳食的合理搭配。据观察,每天给患者2000~2500千卡的热量,而且氮与热量的比例为1∶150,连续三周,就可能使癌症患者的营养障碍得到缓解并且能起到稳定病情的作用,使病情不易恶化。

高蛋白饮食主要是给病人补充各种必需的氨基酸,氨基酸的平衡吸收会起到抑制癌细胞发展的作用。所以癌症患者应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和豆类等。

另外,维生素在与癌症的“作战”中最为重要。研究证明,维生素A、E、C、K以及叶酸,有的能保护人体组织不受癌细胞侵犯,有的具有治疗癌症的积极作用。维生素A和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中,而维生素E在谷类胚芽中的含量最高;维生素C与叶酸主要存在于水果、青菜中,动物的内脏中也含有较多的叶酸;维生素K主要存在于酸奶酪、蛋黄、绿叶蔬菜、猪肝等里面。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5

关键词:癌症干预治疗,健康教育,心理护理

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 在治疗和控制癌症的同时给患者带来了疾病的痛苦, 也加重了患者心理负担[1]。目前, 随着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已成为疾病治疗和整体护理的重要项目。在癌症治疗过程中及时正确的运用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 能使患者勇敢面对现实, 积极配合治疗;能帮助患者改掉消极的心理因素, 提高生活质量[2]。为探究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对癌症患者康复情况的影响, 本文对47例癌症患者进行了个性化的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护理, 从身心两个方面促进患者康复, 获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间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癌症患者90例, 男51例, 女39例;年龄27~73岁, 平均年龄51岁;高中及以上学历63例, 初中及以下学历27例;癌症病种包括呼吸系统癌症13例, 消化系统癌症22例, 乳腺癌11例, 肝癌27例, 其他癌症1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经《非精神科住院患者心理评定量表》评定后确定为心理反应较重, 排除有精神疾病史、有其他明显不良因素影响者。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7例给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对照组43例给予常规方法指导。两组癌症患者在病种、年龄、肿瘤分期、文化水平、治疗方法和用药剂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被动性常规护理, 不采取健康教育或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按照患者具体情况和知识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方案, 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方法, 在开展护理工作的不同环节对癌症患者进行宣教, 全面调动患者的积极主动性。

1.2.1 健康教育内容

健康教育内容: (1) 宣传癌症相关知识, 普及癌症起因和发病时的应急方法, 提高疾病认知的同时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2) 对患者进行入院指导, 尽快使其适应住院环境, 消除患者思想负担。针对怀有恐惧、消极心理的患者, 耐心为其讲解治疗方案、常见不良反应的处理, 介绍治疗目的, 调整患者心态。 (3) 化疗期间要制定合适的护理方案:有计划的选择血管, 做好长期考虑;熟练静脉穿刺技术, 避免造成血管损伤;合理调整饮食, 避免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适时变化饮食种类, 保证营养供给;创造良好的就餐环境, 降低患者继发感染;护理动作轻柔, 出现异常及时上报, 进行妥当处理。 (4) 出院前进行出院指导, 告之饮食原则、复查时间, 宣讲家庭护理知识, 制定良好作息计划, 适当锻炼, 保持心情愉悦。

注:*两组患者出院时结果两两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1.2.2心理护理方案

心理护理方案: (1) 进行换位思考, 拉近护患关系, 给予患者温暖和关怀。帮助患者减轻顾虑, 保持稳定情, 主动配合医院的治疗。 (2) 沟通: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 了解其心理状况, 进行心理疏导。深入分析癌症患者负面情绪的起因, 矫正错误思维, 教导心态调整方法。介绍患者认识治疗后效果较好的患者, 通过传授经验来帮助患者增强疾病恢复的信心。 (3) 向患者家属介绍癌症基础知识, 树立家属正确态度, 鼓励提供家庭支持。 (4) 适当及时地放松患者心理, 以开导为主, 用适宜的娱乐方式消除外界影响因素, 避免患者康复阶段的精神刺激, 增强患者适应能力[3]。 (5) 癌症患者的心理护理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后, 有针对性的制定护理方案, 并根据患者心理状况的改变随时调整护理程序, 做到随时保证心理护理的有效性, 尽可能将心理因素对康复的影响降到最低。

1.3评价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于入院时和出院时进行心理状态效果评价, 包括生活质量评价和心理健康评分两方面内容。结果调查通过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 调查问卷由患者本人填写, 研究者负责收回。发放的所有问卷全部收回, 问卷回收率100%, 且全部为有效问卷。

健康教育效果以癌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为标准, 以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表 (QOL) 为测评内容。包括12项指标, 每项指标满分5分。良好:5l~60分;较好:4l~50;一般:31~40分;差:20~30分;极差:20分以下。心理护理效果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 (SDS) 计分评价。SAS和SDS分别包括20个项目, 评分分为l~4级。对20个项目评定后得到总分, 除以80后换算成焦虑、抑郁严重指数。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两组健康教育效果评价结果进行t检验, 认为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n, %)

入院时,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出院时, 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改善, 与对照组比较, 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注:*两组患者出院时结果两两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2两组患者心理状况评分的比较

入院时两组患者于出院时比较SAS和SDS评分结果。由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出院时SAS和SDS评分结果明显较对照组好, 结果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3 讨论

系统个性化的健康教育依据癌症患者不同的化疗方案, 向每位患者进行针对性讲解, 使其了解癌症治疗的方式和目的, 明白药物的毒副作用, 掌握应对并发症的方法。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了解和掌握了更多疾病相关知识, 自觉地采取有利于自身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从而改善和维持了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4]。重视了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能使其了解在疾病治疗期间可能面对的问题, 掌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从容对待各种突发时间, 保证了疾病治疗的顺利进行, 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本文结果显示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自我保健能力, 掌握应对药物毒副的技巧, 改善其生活质量, 增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癌症患者的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护理能使癌症患者勇敢面对现实, 增强疾病恢复的信心。健康教育初期重点是消除患者顾虑, 充分调动其主观性, 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入院后, 就需要护理人员教导其缓解负面情绪, 保持乐观心态, 缓解心理压力。此时就需要护士与患者主动沟通, 帮助其了解治疗方法和目的。

通过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相结合, 专业护理人员能针对患者具体情况而开展系统的个性化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的实施, 患者的心理状况得到了较好的评估, 护理人员能更全面、更准确地掌握癌症患者的心理, 了解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 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同时注重心理护理, 将心理护理理论知识和技术运用到健康教育中, 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结果证明, 健康教育结合心理护理具有良好的效果。癌症患者入院和出院时心理健康评分有所改善。综上所述, 在癌症患者中进行系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能使其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健康教育与心理护理在癌症患者中的应用能增强患者的抗病信心, 最后使病情得到控制。

参考文献

[1]曹晓红, 原龙, 石佳滨.癌症化疗患者的护理[J].中国误诊杂志学, 2005, 5 (1) :161.

[2]陈春芳, 俞申妹.护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 2008, 7 (1) :25-27.

[3]谢忠, 黄钢, 银正民等.音乐治疗加放松内心意象法对癌症化疗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3) :176-178.

妇科癌症患者的性知识教育 篇6

1性知识的缺乏及性生活的改变

妇科癌症患者如同一般癌症患者一样存在心理压抑及不良症状的困扰。大多数人存在着性功能障碍。以性欲缺乏最为普遍, 还存在着性交疼痛、性感受改变等现象。性生活的频率明显降低, 与年龄因素不相符合。诊断前与配偶关系良好, 性功能正常, 诊断后无性生活史。较年轻的患者由于疾病和性生活的改变使婚姻关系受到影响, 相对稳定, 婚龄较长的年老患者这方面的问题较少。大多数患者认为, 子宫是女性的象征, 切除子宫及卵巢会导致男性化或肥胖, 在生理上失去吸引力, 为不能成为合适的性伴侣及母性角色而焦虑。同时对“性”与生殖器官的关系存在偏见, 如相信子宫是达到性高潮的必要器官;癌细胞会通过性接触传染给配偶;卵巢切除会使其失去外表上的吸引力;完整的器官才代表着年轻;性器官切除, 术后无月经容易变老等。还有一部分人误认为治疗期间需要禁欲, 而造成不能恢复正常的性功能。

2性功能障碍的原因

2.1 生理因素

妇科癌症患者均经历过性器官切除手术以及放疗、化疗。子宫切除会使性冲动中血管充盈减少;兴奋期无子宫提升现象;高潮期无额外的性张力;高潮期无子宫收缩现象使得性感受较差。有些妇科肿瘤本身病变的后果, 如贫血、腹胀、腹痛、食欲不振等, 都会使机体功能衰竭, 精神不振, 从而导致性欲降低甚至消失;手术本身或并发症, 阴道短缩、狭窄, 伤口瘢痕以及生殖道炎症, 均可引起性交不适和性交疼痛, 部分患者性交严重困难, 甚至不能性交;切除双侧卵巢的患者, 不论年龄大小, 都可产生绝经后症状, 导致阴道干涩、阴毛脱落、外阴萎缩等, 影响了患者及其配偶性欲的产生, 导致性功能障碍。另外化疗、放疗引起的恶心、呕吐、脱发等副作用, 常使患者失去自信心, 从而对性生活失去兴趣。

2.2 心理因素

手术后一系列症状很大程度上是自身心理难以适应所引起。由于性知识的缺乏和生殖器官的变化, 多数妇科癌症患者会错误地认为, 子宫是产生性感和维持女性特征的重要器官。切除子宫不再是完整女人, 会改变妇女的形象, 降低女性魅力, 减弱或丧失性欲。因此, 手术后在性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的障碍。另外, 许多患者担心性生活会促使肿瘤转移或复发, 担心性交会将肿瘤传染给对方产生性恐怖和性焦虑, 长期的担心使大脑神经中枢受抑制, 从而导致性高潮障碍、性欲减退、甚至性厌恶。

2.3 社会因素

妇科癌症患者的性功能障碍除了自身的原因外, 同时还受家庭、丈夫、同事、朋友的影响。有调查表明85%的患者配偶认为切除子宫和附件会降低性欲和失去女性特征, 而有意识的回避和妻子的性行为, 造成家庭矛盾。另外妻子的同事、朋友也普遍认为女性生殖器官手术会改变女性形象。朋友和同事不经意的几句笑话或略带异样的目光, 都会使患者自卑, 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丧失自信, 产生焦虑和绝望等心理, 进一步加重了性功能障碍。

3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性功能的恢复是妇科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在对患者身体护理的同时, 必须关注其性心理变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患者在性问题上寻求帮助时存在较大的顾虑, 不愿意与人讨论性方面的问题[1]。护士应尊重患者并创造一个舒适、隐蔽、不受干扰的环境, 使之在无拘无束的情景中, 将自己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坦诚说出。同时护士也必须以语言、非语言的方式表达将会尊重患者的个人资料, 并加以保密, 借以建立彼此间的同情心和信任感。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的认识, 虽然已切除了子宫和卵巢, 但并不会因此而变成男性, 且应该正确地对待性生活问题, 除了术后尚未完全恢复者, 均应有适当的性生活。癌症不是传染病, 因此性生活不会把癌瘤传给对方。告诉患者适度的性生活能促进夫妻情感, 使心情愉悦, 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有利于康复。还可以根据患者的性格特征, 建议参加一些有趣的娱乐活动, 如看电影、听音乐、做健身操, 使之摆脱悲观情绪, 产生责任感, 使性生活得到改善。

3.2 性知识和相关知识的教育

首先要考虑到患者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 充分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和性知识的认识和掌握水平, 以及对性生活的态度, 因人而异地进行健康指导。针对患者对生殖系统解剖知识的缺乏, 护士可以为其详细讲解女性解剖图谱, 了解自己的病症所在。还可以将部分宣传内容整理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资料, 汇集成册, 提供给患者及家属阅览。由于妇科癌症手术大多数是广泛切除, 即包括子宫、卵巢等脏器, 切除后阴道顶端的愈合需要较长的时间, 一般为3~6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 如果有性生活, 尤其用力过猛会引起阴道出血, 甚至阴道顶端裂开。因此, 妇科癌症患者可以有性生活, 但一定要节制, 切忌过度。此外, 一般性生活应在术后3~6个月后进行为宜。癌症的诊断及子宫和卵巢的切除并不意味着性生活的终结。使患者明白除了

卵巢分泌雌激素外, 肾上腺也分泌雌酮, 或者可以采用激素替代疗法。对于阴道缩短和狭窄者, 指导其治疗后尽早开始性生活, 利用阴道扩张器治疗, 应持之以恒;对感染者应于放疗中、后期加强阴道冲洗, 局部应用抗生素或阴道栓剂;阴道萎缩和干涩者可局部用润滑剂, 或以少量激素软膏涂抹。使其相信, 通过积极配合治疗同样可以有正常的性生活。并指导选择适宜的性交时间、方式及补偿办法。

3.3 从亲情、友情中获得力量

由于妇科癌症是一种病程较长、治疗方法较为复杂的消耗性疾病, 患者必须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 独自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难免会产生孤独甚至被遗弃感。有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心灰意冷, 对自己和他人都失去了应有的信心, 有意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封闭。因此, 加强同家属的联系与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作为正在经受病痛折磨的妇科癌症患者, 因其身心的特殊性, 不仅需要向医护人员倾诉, 更渴望得到亲人尤其是丈夫的充分理解。鼓励家属以及朋友多探视, 使患者时刻感受到来自家庭的重视和悉心的呵护。在对患者性知识教育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其配偶、朋友、同事的性知识教育。改变他们对患者所持的不正确观点, 有效的配合患者解除心理障碍。要向患者配偶说明术后性生活美满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于丈夫对妻子术后性器官变化的认识和态度。温存、体贴可以使患者达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并向患者的朋友、同事解释, 多给予患者关怀和尊重, 从爱情和友情看到希望并增强自信心。

4体会

在广大患者家属及医生的支持下, 通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的性心理、婚姻关系及性生活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在传统观念的约束下, 人们难以启齿讨论个人有关性方面的问题。即使是具有医疗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 也有意无意的逃避或忽视患者此类的困扰。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必须正视自己对性所持的价值观和理念, 才能很好的帮助患者走出不健康的性心理误区。性心理康复可以从确诊时即开始, 并持续于整个治疗期和治疗后的康复期。患者术后性关注程度、性生活恢复情况与年龄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年龄越低, 对性问题越关注, 性生活恢复比例越高;文化程度越高, 对性问题越关注, 性生活恢复比例越高。对于患者的性心理问题发现得越早, 越容易解决。因此临床工作早期就应重视其性方面存在的问题, 给予更多的性知识和康复指导。对已经存在性心理问题的患者, 护理人员应采取疏导情绪, 澄清疑虑, 提供资料协助寻找克服的策略和改善性功能的方法。使患者及配偶对性生活有积极和正确的态度, 帮助他们把日后的生活描绘成一个美丽的远景, 使两性的生活创造出另一种愉悦的境界。

关键词:癌症患者,性知识教育,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郑瑾, 孙田杰, 沙儒, 等.317例癌症病人身心需要的调查 (J) .中华护理杂志, 2004, 8 (39) :587.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7

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07年1~10月本院病理科癌症患者65例,男41例,女24例,年龄16~78岁,平均(48.0±6.5)岁,患者意识清楚,均有生活自理能力,其中,肺癌21例,食管癌5例,胃癌8例,肝癌16例,子宫内膜癌5例,前列腺癌2例,乳腺癌5例,恶性淋巴瘤3例。均经病理证实,文化程度高中以上21例,初中30例,初中以下10例,文盲4例,城镇14例,农村5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3例,对照组32例。

2 护理干预

对于首次确诊的患者,于当天即开始对家庭成员及患者本人通过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方面进行疾病知识宣教,用药常识教育,调整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抚慰等,每天1次,30 min/次,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出院后对照组没进行护理干预,干预组增加家庭干预,由专门的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家庭随访或电话随访,每周1次,当患者来院复诊及治疗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护理干预教育。

2.1 癌症早期护理干预

由于大多数人谈癌色变,一旦被确诊为癌症常常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精神完全崩溃,感到生活无望,所以,癌症早期医务人员即要以高度的同情心与耐心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与家属一起共同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疾病,稳定情绪,让其知道癌症并不是不治之症,大多癌症早期发现是可以治愈的,使患者对治疗充满希望,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解除患者疾苦的同时要耐心细致地介绍治疗方法及药物反应,使患者有思想准备,消除其不必要的顾虑,从而积极配合治疗,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和患者多沟通,还要和患者家属经常交流,把患者的心理活动及时向家属反馈。对某些有着极度恐癌心理者,我们可以循序渐进地让他(她)知道自己的病情,如从国内外对癌症研究的进展、对某些癌症治愈的实例等,让其对癌症不再那么恐惧,逐渐让其知道自己的病情。

2.2 中期癌症护理干预

大多数患者属于这一期,对于已知病情的患者,初期一般都会感到恐惧,而后因担心癌症是不治之症而悲观失落,产生懊悔和焦虑,悔恨没能早期发现早点治疗,这时接诊护士应笑脸相迎,恰当称谓,介绍自己及负责他(她)的医生和主管护士,介绍环境及安全注意事项,介绍作息时间和探视时间,给患者提供必要的帮助,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对癌症患者进行综合治疗的同时,优质的护理工作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里的护理工作包括医院护理及家庭护理干预,特别是在农村,患者症状略有好转,能出院治疗者即出院回家治疗,这时的家庭护理干预极为重要,这时要指导患者家属特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亲人们要经常以谈心的方式了解其内心的想法,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护理,帮助其树立康复的信心。以同情和关怀的态度倾听患者诉说痛苦,了解患者对治疗护理的要求,尽可能给予满足,不失时机地给予心理援助,引导患者面对现实,积极配合治疗,当然,我们还要指导家属,给予患者合理的营养,癌症是一种消耗性疾病,增加营养不仅可以抵御化疗等给患者带来的损害,最主要可增强患者的身体抵抗力,所以,要给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根据患者的口味,适当变换菜样,增加患者的食欲,进食时保持精神上的平和状态,坚持适当的体能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不吃霉变食品,咸菜,烟熏及腌制鱼肉,油炸食物,忌烟酒,忌浓茶,化疗期间由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要尽量多进些食物,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以增加机体抵抗力。按医生的嘱咐定期来院进行门诊随访,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治疗。

2.3 晚期癌症的护理干预

此期一般的治疗已不能挽救患者的生命,这一期的癌症患者,疼痛是对患者最大的困扰,现在一般主张先以物理止痛法,如穴位按压、针灸、热敷等再给予药物止痛,药物止痛先从第一级止痛药如:安乃近,颅痛定等开始,等第一级无效时再逐渐过度到二,三级止痛药。尽量使患者不感到疼痛,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在饮食方面适当放宽,使患者身心愉快地渡过有生之年,根据美国精神心理学家库伯工勒。罗丝博士在1969年出版的《论死亡与濒死》一书中总结出,临终患者分5个发展阶段:否认期,愤怒期,协议期,抑郁期和接受期。我们要分别做好这几个期的护理干预,尽最大的努力使患者实现安宁与平静,有效地控制焦虑和抑郁,促进临终患者心理健康发展,让患者宁静安详地告别人世,保证患者临终前的生活质量。

3 结果

在家庭护理干预实施半年后发现:干预组有1例因癌症晚期不治而亡,入院化疗51人次,生活完全能自理者29例,对照组有4例死亡,化疗75人次,生活自理者18例。

通过上述例子,可以看出家庭护理干预对于患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使患者能主动地与癌症作斗争,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变患者的万念俱灰的心态,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给患者注入了生的希望,延长了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相兰兰.家属在癌症患者护理中作用[J]临床现代护理杂志, 2004, 6 (12) :78.

[2]苏勤.赵爱武, 癌症化疗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1) :129.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65例。对照组男38例, 女27例, 年龄24~67岁;其中宫颈癌16例, 鼻咽癌16例, 结直肠癌11例, 乳腺癌6例, 肝癌3例, 脑胶质瘤2例, 淋巴瘤2例, 其他9例。干预组男36例, 女29例, 年龄26~65岁;其中鼻咽癌18例, 宫颈癌13例, 结直肠癌8例, 淋巴瘤8例, 乳腺癌5例, 脑胶质瘤3例, 其他1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 干预组除常规健康指导外增加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 内容如下。

1.2.1 座谈会讨论

将晚期癌症患者组织在一起, 首先介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等, 然后让患者之间相互介绍、彼此认识, 并诉说自己患病后的感受、经历和情绪等变化, 提供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倾诉、相互安慰、相互鼓励的平台, 共同分享治疗效果好的经验和体会, 从而正确面对癌症和死亡, 并积极配合治疗。

1.2.2 相关知识讲授

邀请肿瘤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 内容包含疾病的相关知识、临终关怀的理念、癌症患者的心理变化、死亡的相关知识、国内外死亡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等, 并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现场指导和解答。运用多媒体举行讲座, 图文并茂, 便于患者理解。

1.2.3 心理护理

从座谈交流中可以发现患者存在的心理压力和精神负担, 制定相应的干预计划, 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支持, 指导其减轻负性情绪的应对技巧, 鼓励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使其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 关爱生命, 珍惜有限的时光, 减轻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压力, 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2.4 健康指导

由责任护士根据分管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况进行针对性地指导, 把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贯穿于其中, 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治疗、护理方案中, 教会其应对放疗、化疗等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的方法, 指导其疾病护理的相关技能, 如基础护理、饮食营养护理、适当运动等, 并引导和鼓励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和死亡。

1.3 调查工具及评价标准

采用崔以泰等[2]的死亡态度调查问卷A型部分死亡观为调查工具。内容包括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对死亡的关心程度、对死亡时间的选择、想到死亡时的感觉、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对自杀的态度、对垂危患者的态度七个部分。全部采用问卷调查形式, 由课题组成员发放问卷调查表, 患者自行填写调查表, 对不理解的内容给予讲解和指导, 对填写问卷困难的患者予以协助, 填写完后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40份, 回收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回收率为92.8%。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

两组患者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对死亡的关心程度

两组患者对死亡的关心程度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2.3对死亡时间的选择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 (2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例 (%)

例 (%)

2.4 想到死亡时的感觉

两组想到死亡时出现“害怕恐惧”“沮丧泄气”“忧郁悲伤”等劣性感觉者分别为36.92% (24/65) 、49.23% (32/65) , 选择“没有意义”分别占35.38%、29.23%,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4。

2.5 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

干预组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是“对于家庭的责任未完成”“我的亲友会哀伤”分别占29.23%、24.62%, 对照组分别占30.77%、20.00%,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5。

2.6 对自杀的态度

干预组对自杀态度持“防止”和“某种情形防止”分别为38.46%、16.92%, 对照组分别为43.08%、20.00%,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6。

例 (%)

例 (%)

例 (%)

2.7 对垂危的态度

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垂危的态度选择“尽可能挽救”的分别为33.85%、36.92%,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选择“不应维持植物人”者, 干预组 (23.08%)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7。

例 (%)

3 讨论

对“生命永存”观点的态度:干预组“相信生命永存”和“不确定、怀疑”态度者分别为20.00% (13/65) 、30.77% (20/65) , 对照组分别为27.69% (18/65) 、33.85% (25/65)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两组均有部分患者相信生命永存和不持绝对反对的意见, 追求生命长生的思想, 不能客观地面对生命和死亡, 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阶段, 是人生的必然归宿, 是现实的事情, 既然死亡是现实的事情, 就不必忌讳这个话题, 要让患者有权力决定自己的治疗方案, 有机会选择死亡的方式和死亡的地点, 有向亲人告别的时间[3]。

对死亡的关心程度: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受中国传统宗教观念的影响, 均很少想到死亡, 很少去思考死亡, 因而逃避面对死亡的现实。死亡是不会因人们的惧怕、坚拒而离人远之, 对死亡有科学、正确观念的人最能善待死亡, 而善待死亡恰恰是对生存最大的优待[4]。

对死亡时间的选择: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 (2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干预组患者接受一些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相关知识后更加懂得热爱生命, 珍惜健康,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疾病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也是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而选择“老年时死亡”。干预组选择“不死”为0, 对照组选择“不死”占3.08%, 反映出对照组癌症患者希望生命永存、追求长生不死的思想。

想到死亡时的感觉:干预组和对照组想到死亡时出现“害怕恐惧”“沮丧泄气”“忧郁悲伤”等劣性感觉分别占36.92%、49.23%, 选择“没有意义”两组分别为35.38%、29.23%。长期以来, 在人们思想意识领域里, 教育工作者只注重对“人生观”的研究, 而极少提到“人死观”[5]。晚期癌症患者存在趋生避死的思想, 加强患者的死亡教育, 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理解死亡是生命历程中的必然阶段, 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和死亡, 减轻对死亡的害怕、恐惧、沮丧泄气等负性情绪, 在注重优生、优活的同时也要重视优死。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干预组面临死亡最关心的事情, 排在前面的是“对于家庭的责任未完成”“我的亲友会哀伤”, 分别占29.23%、24.62%, 对照组分别占30.77%、20.00%。表明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庭责任感和对亲人恋恋不舍的情感, 千百年来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熏陶, 中国家庭观念的根深蒂固, 即使是自己的生命消逝, 但是家庭成员是否团结、家人是否幸福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患者的善终[6]。晚期癌症患者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 家庭给予的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家庭是患者的坚强后盾。

对自杀的态度:晚期癌症患者在临终阶段不仅遭受着疾病痛苦的困扰和折磨, 而且还要面临死亡的心理威胁[7], 给患者及家属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和经济负担, 甚至产生“不想活”的念头。死亡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提升人的心理品质[8], 是直接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对晚期癌症患者开展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焦虑、恐惧、孤独、绝望等情绪, 意识到自我生命的宝贵, 消除自杀的念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垂危患者的态度:选择“不应维持植物人”者, 干预组 (23.08%)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临终关怀的理念强调在治疗已不再生效时, 不以延长生存时间为目的, 而以提高生存质量为宗旨。干预组患者经过临终关怀和死亡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后, 更加重视生存质量, 懂得生命的意义和尊重生命的价值, 对于植物人来说, 无论提供怎样的医疗救助均没有希望恢复的患者, 应更加重视生命质量, 而不是传统思想倡导的生命神圣观。在恶性肿瘤诊疗规范中对末期阶段的患者仅进行安宁医疗, 这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 也可以减轻其家属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还有利于全社会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9]。

对生命的眷恋是人的本能, 死亡是生命的自然阶段和必然归宿[10]。死亡教育就是改变患者对死亡的态度, 由单向的对死亡的焦虑、恐惧, 深入到对死亡的正面接受[11]。死亡教育1963年起源于美国, Robert Fultonzai在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第一门正式的死亡教育课程[12]。死亡教育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日益受到关注, 适当的死亡教育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 国外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大都将死亡教育作为护士临终关怀继续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13]。我国死亡教育始终处于理论水平, 全社会尚未给予足够的认同和重视[14]。人们对死亡仍然存在着禁忌, 尤其是患者生病的时候, 亲朋好友在看望患者时一般不在其面前提到“死”字[15]。周晓敏等[16]的研究显示, 晚期癌症患者100%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死亡观的认识与行为。关于死亡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武汉大学的段德智教授可谓中国大陆开展死亡教育之第一人[17], 他主要通过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死亡教育。王云岭等[18]在健康教育中提到的患者之间的小型座谈会形式是具有可行性的。从理论上说, 处于相同境遇中的人们之间的相互诉说有助于心理压力的减轻, 对于缓解心理痛苦是有利的。笔者认为, 死亡教育并非一定要触及死亡这样的字眼, 死亡教育的目的并非劝导人们死亡, 而是帮助人们如何活得更好。从这个意义上讲, 能够激发人们生命活力和动力的教育形式都是死亡教育的好形式。临终关怀强调把健康教育与死亡教育结合起来, 因此本研究将死亡教育贯穿于健康教育中, 通过对患者进行知识讲座、座谈讨论、心理护理及健康指导等形式, 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 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焦虑、恐惧和抑郁,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正确面对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合理地安排好有限的时光, 勇敢地正视疾病和死亡, 并逐渐接受死亡的现实, 从而减轻痛苦, 提高生存质量, 帮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更好地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目的:探讨死亡教育对晚期癌症患者死亡观的影响, 以减轻患者对死亡的恐惧, 帮助临终患者安详、舒适、有尊严而无遗憾地走到生命的终点, 以促进临终关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方法:收集病理组织学确诊的Ⅲ、Ⅳ期癌症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 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 各65例。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 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指导, 干预组增加临终关怀及死亡教育的内容。结果:干预组选择“老年时死亡” (26.15%) 明显高于对照组 (7.6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干预组选择“不应维持植物人”占23.08%,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想到死亡时的感觉, 干预组和对照组出现劣性感觉者分别占36.92%、49.23%, 两组患者都存在着对死亡的恐惧和回避心理。结论:把死亡教育贯穿于健康教育中,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对死亡的心理承受能力, 有助于减轻患者对死亡的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打破癌症患者的心理枷锁 篇9

早期,人们采取了回避方法,隐瞒、虚报病情,尽可能让当事人不知晓,美其名日:保密性(保护性)医疗。然而,多数情况下,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面对残酷且几乎无休止的化疗、放疗,大多数人很快就明白了一切。应当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当事人)适当的部分。这较之直截了当地和盘托出或一味地隐瞒,是一种进步。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开癌症患者的心结。

有一次,一位患者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那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有一位中年乳腺癌患者,情绪特别低落。每次复诊,我都苦口婆心地劝她,又给她举了很多例证,又给她看了不少资料。最后,有一次,她告诉我,“我不是不相信您,您说的话,我全信,但又有什么用呢?您是医师,您没生病;您在岸上,我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我一回到家就想到自己的病,我没法摆脱。”“除非您让我看到活生生康复了的实例,让我在浮起这些阴影时就可以和她们电话聊聊……”是啊!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落难的时候,最希望得到的帮助不是别的,而是曾经有过与他们同样经历,却已走出了苦海的人的指点和帮助。那时,我已有不少患者了,有的已康复多年,为什么不借助他们,以一种特定形式,让他们相互开导、相互帮助呢?心理学不是有集体治疗模式吗?

很快,我便付诸实施。所有求治者,围着大圆桌团团坐,我挨个问诊,解答、指导,圆桌上谁都可以提问,相互问也可窃窃私语、相互交流。这一形式还真管用。因为我的患者中,80%-90%是老患者,其中50%-60%是康复了3-5年的,活得挺不错。因此,还没等到让我诊治,新患者就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老患者的心理指导。“您这病不用担心,我来的时候比您更糟,比您更灰心。”“一段时间治疗下来,您看,我不是恢复得很好吗?”“我已经5年了。”“我已经8年了。”……而且,10多年的“圆桌”治疗中,患者中相互间还交上了许多对好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倾诉、相互支持。圆桌,成了一个特殊的学校。有不少患者这样和我说,两三周来坐一坐,相互聊一聊,改改方,回去心情就好多了,至少能心里舒坦10多天。

圆桌诊疗,除了中医学诊疗法外,其实还融会了现代心身医学的许多有效疗法在内,至少是比较好地贯彻了社会、心理、生物医学之模式,实施了心理治疗的倾听、支持、保证三原则,融合了集体治疗、心理疏导、示范疗法、情境疗法、认知疗法、交友疗法等的精髓。因此,圆桌诊疗现已成为我与患者携手应对癌症的重要法宝之一。

癌症患者的健康教育 篇10

法律和医学伦理原则要求告知患者真相是对患者生命权、医疗权和自我决定权的尊重。然而,在我国临床实践中,对一些重症、绝症的患者,往往只有患者家属被告知,而肿瘤患者的知情同意权并未得到很好的落实[2]。在东方或发展中国家,家属是癌症诊断告知的决策者,直接影响着癌症诊断的告知。本研究旨在调查和分析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医护人员有效告知癌症诊断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北京市4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再便利纳入4家医院的消化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等住院治疗的胃癌、肺癌等常见癌症患者的家属194例。入组标准:(1)为新确诊、住院3个月之内癌症患者的家属;(2)癌症患者、家属均具有完整的认知和行为能力;(3)家属是家庭的决策者,选1名。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问卷[3]进行调查。

1.2.2 调查工具

调查问卷包括患者和家属的一般资料以及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及影响因素2部分。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包括2个条目(“您是否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和“您认为患者知道癌症诊断吗?”),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态度的影响因素部分为研究者根据Ottawa决策支持理论(Decision Support Framework,DSF)[4]自行设计,主要参考了土耳其OZDOGAN[5]、韩国YUN[6]和希腊GEORGAKI[7]设计的问卷。包括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看法,医生、患者等的态度和行为,家属做出选择的资源等3个维度、19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家属的实际情况和条目所述内容的相符程度设3点答案选项:1:不相符,2:一般相符,3:相符。该问卷的内容效度(CVI)=0.93,总问卷的Cronbach'sα信度为0.7982,各维度的Cronbach'sα信度为0.5735~0.7060。

1.2.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先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再建立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

(n=194)

2 结果

2.1 癌症患者、家属的一般资料

癌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24岁,男性占60.8%,女性占39.2%;胃、食管、肝胆癌最多,占30.4%。家属的平均年龄为45.46岁,男性占45.9%,女性占54.1%;其中46.4%的家属为患者的子女,38.7%的家属为患者配偶。

2.2 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

在194例家属中,82人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占总人数的42.3%,112人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占总人数的57.7%(见表1)。

在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中,有18.55%、19.07%的家属认为在告知前患者不知道或在猜测癌症诊断。在不同意告知患者诊断的家属中,有18.04%的家属在患者已经知道了诊断实情的情况下也不同意告知患者(见表2)。

2.3 影响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态度的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以家属是否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为因变量,以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看法等各维度下的条目以及患者、家属的自身特点(年龄、性别等)为自变量建立2×3列表,进行χ2检验以初步判断各自变量和家属态度之间的关系,取检验水准α=0.05。

由表3可以看出,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看法一维度下的各个条目对家属态度的影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

表4结果显示,在医生、患者等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维度下,只有“医生向我询问患者是否知晓自己的诊断”等3个条目对家属态度的影响有显著性(P<0.05,P<0.05,P<0.01)。

[n=194,例(%)]

由表5看出,在家属做选择的资源这一维度下,“我掌握很多癌症相关知识”等2个条目影响家属的态度(P<0.01,P<0.01)。

由表6得出,患者的年龄、家属和患者的关系等5个条目对家属态度的影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1,P<0.01,P<0.05,P<0.01)。

2.3.2 多因素分析

在拟合多元回归模型之前,应首先做出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阵以检测自变量间是否存在明显的“多重共线性”。本研究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阵中最大的相关系数为0.65,因而可以认为各自变量进入模型后不会有明显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以家属是否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为因变量,以在单因素分析中P<0.05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包括“医生向我讲解被告知诊断是患者权利”)的变量为自变量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进入和排除标准为α=0.05。

由表7可知,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看法维度中的“患者能更好地安排以后的生活”等4个条目以及医生、患者等重要他人的观点和行为维度下的“医生向我讲解被告知诊断是患者的权利”等2个条目进入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P<0.05)。

3 讨论

3.1 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态度

在研究对象中,有57.7%的家属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这与土耳其有66.7%的家属不同意告知患者[4]和台湾有53%的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持否定态度[7]的调查结果相接近。这初步说明,在中国家属反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还较普遍。

在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中,有18.04%的家属在患者已经知道了实情的情况下也不同意告知患者真实的信息。虽然患者已经知道了诊断,但是家属还能以否定的态度处理,这可以理解成是患者主观上不愿意谈论真实的诊断。但正因为已经知道了诊断,如果患者能向家属勇敢地说出、证实疾病的诊断或表示出承受癌诊断的坚强,家属则有可能更愿意与患者共同分担忧愁。

在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的家属中,有18.55%的家属在患者不知道实情的情况下也同意告知患者真实的诊断。如果患者不知道癌症的“坏消息”则可以隐瞒下去,而家属却选择了告知患者,因而可以认为是家属主观上对真实信息的积极认可促使了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持肯定的态度。

3.2 影响家属对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态度的因素

“患者能更好地安排以后的生活”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是指患者不但能够成功地适应癌症诊断,并且能够质量高、更有意义地生活,对人生有满足感。这是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最深刻的情感体会,所以在所有的影响因素中,家属赋予它最重要的地位;家属对患者是否会失去信心和希望的判断对家属态度的影响亦很大,人一旦丧失了希望,可能会放弃治疗,对人生丧失了信心和希望是可怕的。因此,家属在做决策时会非常关注患者有无该方面的负性反应。文献显示,匆忙的医生和护士不关心、不敏感的态度会使患者感到希望是缥缈的[9];认为患者得知诊断后会积极配合治疗的家属更愿意告知患者诊断,因为对于家属来说,不影响治疗是衡量所有行为的最高标准[8]。需注意的是,患者通常害怕成为家庭的负担,对家庭的爱会使患者宁愿放弃治疗,因而,当患者得知诊断后确实有可能放弃治疗时,那就最好不要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患者向我询问自己的诊断”、“患者是否希望被告知诊断”对家属态度的影响较小,即虽然患者向家属询问疾病的诊断、希望知晓疾病的诊断,但家属也会不同意告知患者。这是家属不太考虑、不太尊重患者意愿的一种表现。

在单因素分析中,“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抑郁”有统计学意义,但在logistic多元回归中失去了显著性,未能进入方程,这可能因为该条目和“患者能更好地安排以后的生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线性有关。由各自变量间的相关阵可以看出,这两个条目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65,虽然未达到0.8明显相关的标准[9],还不至于影响回归方程的稳定性,但可以初步认为这两个条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线性。所以,在不考虑“患者能更好地安排以后的生活”对“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压抑”混杂效应的单因素分析中,“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压抑”对家属态度的影响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但去除了二者的交互作用后,“患者会出现严重的焦虑和压抑”在多因素分析中就失去了显著性,未能进入回归方程。

“医生向我讲解被告知诊断是患者的权利”在单因素分析中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在多因素分析中却作用显著。由表4可以得知,医生对绝大多数(162名)家属都没有解释过患者有权知晓癌症诊断,这部分家属是出于自己的主观观点来决策癌症诊断的告知的,因而在单因素分析中,即使医生施加的影响有显著性作用,但是当接受医生施加影响的少数(32名)家属与未接受影响的绝大多数(162名)家属相比较时,没有显示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最后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中,控制了医生没有施加影响的干扰后,医生施加影响的真正作用显示了出来。癌症诊断的告知过程是医生和家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该真正担负起及时、适当地向患者、家属传递癌症信息的责任。文献[10]指出,没有医生清晰、有效的指导,就剥夺了家属和患者接受医生等专业人员的建议和经验的机会[12]。

本研究中,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癌症诊断等个人特点对家属态度的影响在单因素分析中有显著性意义。这和文献所呈现的患者的年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影响癌症信息的传递过程相一致[13]。年龄大、小学文化程度的患者告知率低,这和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缺乏信息、对疾病的理解能力低有关;家属更愿意告知放、化疗患者(如小细胞肺癌患者),而不愿意告知手术治疗的患者,这可能因为放、化疗的疗程长、副反应重,且公众普遍有放、化疗是癌症治疗手段的常识,而内脏手术一般都不能见到手术切除的范围,因而可以把任何大的手术都说成是切囊肿、切息肉等有关。患者的子女比患者的配偶更倾向于不同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这可能因为,子女为之做决策的患者大部分年龄较大,而年龄大的患者更习惯顺从于青壮年子女所做的决策。另外,配偶之间相互倾诉、相互支持与鼓励、共同抵挡家庭危机的情感需要也使患者的配偶更愿意告知患者癌症诊断。然而这些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作用不显著,可以认为,当患者的年龄、教育程度、治疗方式等与躯体、个人特征相关的客观因素遇到“患者能更好安排以后的生活”等家属的主观看法时,失去了优势。

告知患者癌症诊断是肿瘤科的核心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很多因素影响癌症诊断的告知。医护人员应注重提高与患者、家属交流癌症诊断的能力和为肿瘤患者提供心理、情感支持的技能,以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告知癌症诊断。

参考文献

[1]肿瘤患者告知与统一原则[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版),2008,29(10):7-8.[1]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Cancer Institute and Hospital.Cancer patient's truth telling and consent guidelines[J].Medicine&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2008,29(10):7-8.Chinese

[2]陈飞.从权利意识的视角看实践患者知情同意的文化障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9):1-3.[2]CHEN F.From the viewpoint of rights awareness to address the cultural barriers of practicing informed consent[J].Medicine&Philosophy(Humanistic&Social Medicine Edition),2008,29(9):1-3.Chinese

[3]孙玉倩,李峥.癌症患者家属对告知患者真实病情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的问卷编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2):186-187.[3]SUN YQ,LI ZH.The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families'attitudes towards truth disclosure of cancer and influnc-ing factors[J].Chinese Journal of nursing,2006,41(2):186-187.Chinese

[4]OZDOGAN M,SAMUR M,BOZCUK HS.“Do not tell”:what factors affect relatives attitudes to honest disclosure of diagnosis to cancer patients[J].Support Care Cancer.2004,12(7):497-502.

[5]YUN YH,LEE CG,KIM SY.The attitudes of cancer patient and their families toward the disclosure of terminal illness[J].Joural of Clinical Oncology.2004,22(2):307-31.

[6]GEORGAKI S,KALAIDOPOULOU O,MYSTAKIDOU K.Nurses'attitudes toward truthful communication with patients with cancer.ΑGreek study[J].Cancer Nursing.2002,25(6):436-441.

[7]WANG SY,CHEN CH,CHEN YS,et al.The attitude toward truth telling of cancer in Taiwan[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4,57(1):53-58.

[8]ELWYNA TS,FETTERSB MD,SASAKIC H,et al.Responsibili-ty and cancer disclosure in Japan[J].Social Science&Medicine.2002,54(2):281-293.

[9]张文彤.SPSS11.0统计分析教程[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6:70-82.[9]ZHANG WT.SPSS11.0Statistical Analysis Course[M].Beijing:Hope Electronic Press,2002,6:70-82.Chinese

上一篇: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下一篇:老师的另类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