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心理要素(精选10篇)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1
历史教学中, 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要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兴趣、习惯、动机、创造性问题意识、创造情感、创造意志等心理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作为心理活动范畴, 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它表现为好奇心、爱好等复杂心理活动形式。许多学者认为, 对某一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 必须首先是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人。兴趣在创造性心理活动过程中有启动和驱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 激活和调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以知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 或者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效果良好。比如, 讲历史各地、联系地理知识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学习社会市场经济特征时, 要联系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等。通过这些多方面纵横联系,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 (2) 以新激趣。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新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能紧扣“新”字, 使自己的授课语言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可引起学生兴趣。 (3) 以疑激趣。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难, 使学生面临问题, 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努力, 解决了疑难, 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4) 探究激趣。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观点, 提出一些问题, 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 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 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在讲郑成功时, 引导学生学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问题后, 指导学生从我国古代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来进一步说明, 向学生介绍历史课外读物, 要求搜集记录具体史实,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 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锻炼学习能力。
二、动机的激发
动机作为心理活动, 是指激励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 并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动机是各种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 创造性活动更是如此, 尤其需要创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心理动机主要出自于创造心理需要和创造兴趣, 它们是导致创造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它主要有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培养动机的方法很多, 巴班斯基曾提出一整套方法:给学生阐明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提出要求, 学生按这些要求做就意味着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训练他们, 使他们习惯于履行形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对有效地、极其认真地履行自己责任的要加以表扬;随时检查执行要求的情况,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指出缺点, 为养成更负责的学习态度而进行批评。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本人认为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时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求知欲;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探求兴趣;适当地组织竞赛, 激发外在动机;运用反馈原理, 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造性问题意识激发
创造性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创造性发问, 二是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历史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发现历史的本质, 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同时, 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沙锅问到底, 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进行求异思维,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并进而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反之, 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好, 这对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科学的习惯。第一, 培养沉思的习惯。要想掌握历史理论规律只有放弃应试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从培养持续性思考——沉思的习惯开始。沉思可以先从历史想像力的训练开始, 如想像一场战争的场景等。按着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 阅读一些资料, 进行不间断的思考, 一般要在30分钟以上。第二, 培养讨论的习惯。历史理论规律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经过思考后的问题, 自己认为已经比较清楚了, 然而, 大家一讨论, 就会发现, 自己的观点漏洞百出, 只有在讨论中, 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才会逐渐清晰起来。教师则要设计好可以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思考与讨论。
五、创造情感培养
在创造性心理活动中, 情感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作为创造性心理活动结构的基本要素, 它主要是表现为具有积极、饱满的创造热情和理智清醒的创造激情。积极、饱满的热情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动力, 它能使人迷恋于创造活动, 注意力集中于创造目标, 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各种创造因素。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短暂的心理情感。理智、清醒的激情能极大地激发创造意识和敏感性, 并在理智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创造力, 提高创造效率。
创造情感具有激励功能, 它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敏感性, 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同时还具有调控功能, 它能够促进心理活动向积极的创造状态转化, 引导和调整人的情感围绕着创造目标进行, 并力求创造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联想的活跃性。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8.
[3]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4]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10.
[5]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2
心理健康现在已经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理念上产生一种共识:在未来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情感教育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情感使人产生奋发向上的情绪。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就是使其明辩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
独生子女基本上是集众爱于一身,他们总认为自己小,需要别人照顾,别人都要让着我。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首先要让其理解我“小”我也“大”的观念,因为幼儿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接受集体教育,相对而言就已经长大了,在小班时就让其有这个概念,教育其和小朋友相处应当和谐谦让。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在半天内,让大班幼儿带小班幼儿或中班幼儿活动,组织和照顾他们玩各种大型玩具、做游戏、入厕和自由活动等。这个活动可以使大班幼儿产生自豪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帮助、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对中小班的幼儿来说,能激发他们产生我也快快长大的欲望,长大了我也能带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玩耍、活动,那该有多好。
“情感教育”还可以通过谈话、游戏、参观等形式来进行。如每天一题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好”;集体过生日,分享快乐;走进成人劳动的世界;警察叔叔每天为忙碌的人们、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安全认真地指挥交通;你们的爸爸妈妈下班后既要带孩子又要做家务,买菜、做饭、洗衣等是多么辛苦;让幼儿目睹成人的劳动是辛苦的、高尚的,使其产生尊敬长辈的情感。
二、重视行为培养
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我们经常发现幼儿搭积木时,只要他想要这块积木,不管在谁的手中,马上就拿过来;玩具掉在地上就当没看见一样,收拾整理玩具更是与她(他)无关。我曾对大中小班各十五名幼儿作过测试:布置一个场景,将扫帚、椅子、玩具、毛巾有意歪倒或掉落在地上。幼儿入园走进教室后,小班幼儿有一人捡起玩具说:老师,毛巾掉在地上了。中班幼儿没有任何反应;大班幼儿有一人将小椅子扶起来又放倒,我问他为什么扶起来又放倒,他回答说老师又没让我做什么。还有一项测试:我将多种玩具混杂在一起,让几名幼儿一起将其分类装在塑料篮子里,大班幼儿首先拿篮子,然后只装一种玩具装完就没事了。中班幼儿拿到篮子的就装,没有抢到篮子的就跑出去玩了。小班的幼儿和中班的幼儿一样,只是没有跑出去玩,而是站在旁边光看不不动手。
由此可见,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要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首先要教育幼儿辩别行为的正确性。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园摆放桌椅,离园前整理玩具和图书;请小朋友带玩具和图书到幼儿园交换着看和玩;帮助值日的老师整理卫生;带废旧物品到幼儿园装饰“手工角”、“自然角”等各游戏角落。每天的好人好事老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保护环境也是行为培养的重点。我们注意教育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乱画墙壁,再生垃圾与不能再生垃圾分袋装,让幼儿给“饲养角”里的小动物喂食,定期到“种植园”浇水、拔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做观察记录。培养幼儿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
三、重视“成功教育”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让幼儿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体会快乐,增强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成功教育”必须符合每个幼儿的实际,适合幼儿的性格和爱好,让其跳一跳才能摘取成功果实的效果更好。
在教幼儿跳绳的活动中,我发现桑田小朋友非常害怕跳绳,明明带了绳子到幼儿园,却说没带;跳绳就在她的书包里,可她就是不拿出来。我耐心地对她说:“老师带你一起跳好吗?”结果当绳子悠过来时,她马上把双眼紧紧地闭上,我与她谈心,了搬到她怕绳子打着她。我同她一起观察其他小朋友跳绳,解除了她的恐惧心理后,她却又说不会,我慢慢地教,并分解动作:第一拍将绳子从头上悠过,第二拍双脚跳起,同时双手将绳子从脚下由前向后悠过。就这样分拍练习大概两个星期左右,她能独立地连续完成几个完整的动作,还能和小朋友一起边跑边跳,那种高兴劲真是难以形容。她发自内心地高喊:老师我学会了!我成功了!后来在其他的活动中,她都能克服难,积极参与。由此看来,“成功教育”的实施需要时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耐心地坚持。
我们幼儿园还经常创造能让幼儿展示能力的机会,每月有“小舞台”,让每个幼儿都上台为全园“小朋友表演节目,赢得喝彩,培养其胆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举办画展,每个幼儿都有作品展示,培养其自信心。
当代中学教师的心理素质构成要素 篇3
关键词:中学教师;创新能力;热爱的情感;良好的情绪;耐挫折能力;良好的个性
健康和成熟的人格是健康心理的体现,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教师应当以健康的心理为前提。而教师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教师完成工作职责的前提条件,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是教师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社会性和人格品质的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教师能否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从事中学教师工作的人,由于其学生的特点,必须具有同自己的职业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才能满足教师职业的要求。
教师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如下:
一、中学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作为基础教育的实施者,中学教师要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创造能力,并将其体现在教学和教育的方方面面,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青少年虽然有共同的特点,但又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教师的教书育人没有千篇一律的做法可遵循,需要创新能力。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精神,不断创造出新鲜的经验,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创新,培养出创新。
二、中学教师要有热爱的情感和良好的情绪
有研究表明,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学科知识是否渊博,而是在于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和对学生的情感。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热爱所教学科,是教师必备的情感心理品质。而热爱学生则是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教师实行教育的前提。教师良好的情绪是优化教学环境气氛的重要条件。教师良好的情绪,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从而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学生。
三、中学教师要有耐挫折能力
時代的快速发展,不仅带来成功的机遇,更多的也是无法回避的心理负重和挑战。这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强的耐挫折能力。教师的心理挫折主要来自教育教学的不顺利。而挫折承受能力的大小,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较强的耐挫折能力,不仅可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给学生以正面影响,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成长进步。
四、中学教师要有良好的个性
青少年时期是塑造良好个性的最佳时期,教师的良好个性是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个性会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和与学生的交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此一来,学生的个性总或多或少地带着教师的个性痕迹。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教师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修养自己的个性,修身养性,每日三省吾身,达到以良好的个性培养良好学生个性的目的。
和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 篇4
一、抓住自己孩子的特点, 正确进行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家长应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 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 使孩子发挥最大的能力和优势, 使之健康和谐成长。第一不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形成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导致自己和孩子产生双重失败感, 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第二也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低, 如果期望值过低则容易引发对孩子的学习及其他方面漠不关心, 使孩子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因此, 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在征求教师和孩子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孩子需经努力方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这样, 孩子才能健康地发展自己, 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此外, 对孩子实施教育, 笔者认为首先要全面了解孩子, 了解他们的个性、志向、兴趣、能力, 根据他们的特点, 给予适当的期望。另外, 要尊重理解孩子, 做到相互沟通。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 鼓励他们慢慢一个个实现, 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 尽量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最后, 还要多与学校沟通, 密切配合, 共同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 合理地安排孩子每一天的生活, 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表,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身教重于言教, 为孩子塑造良好的个性
聪明的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 还应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通过身体力行,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进而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让孩子通过别人的评价及自身反思来正确认识自己,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过, 客观现实和生活有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有时来自家庭的、工作的、社会的种种压力, 容易引起自身的心理波动, 往往会把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突然对孩子的暴怒会造成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 使他们产生自卑、胆小怕事等心理。笔者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家长都要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 并为此作不懈努力。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宣泄、转移, 避免不良情绪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是说, 对负有教育责任的家长来说,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遇事要有理智。在家庭教育中, 有时孩子一犯错误, 家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往往使很多问题带上了感情色彩, 自觉不自觉出现感情用事的现象, 而一旦感情失控, 就容易出现语言过激, 甚至打孩子的行为, 这种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自然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有时甚至会造成人格的缺陷。当然, 另一方面当孩子取得了成绩时, 家长也容易过分夸奖, 同样这一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 家长想要使自己不出现情感的失控, 就要善于冷静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然后妥善处理, 保持理智。再有对待孩子还要特别有耐心, 需要持之以恒, 不能三分钟热血, 过后即冷。一个优秀的家长, 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顽强的毅力, 还要把教育内容时刻融汇到日常生活之中, 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尤其在面对孩子的过错和缺点时能够有所准备, 有所思考, 不能一蹴而就, 要水滴石穿。
三、和谐而宽松的环境, 影响孩子的性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从客观环境看,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各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小学生正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因此, 社会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身教要重于言教,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多用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孩子, 遇事多商量多沟通, 相敬相爱、互谅互让,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所有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有些时候, 中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家长的翻版。同时情感表达问题对中小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情感表达不良现象一般有两种表现, 一是过度的溺爱或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心甘情愿地给孩子当保姆, 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 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成长、接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及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情况则表现为漠视, 他们忽视了中小学生的情感需求, 使他们不得不寻求其他的途径来自己解决问题以得到情感的满足, 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会带来不少的问题。例如, 在针对现代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谦让精神, 甚至缺乏爱心及不会关心别人这一现象时,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 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对孩子实施养成教育, 即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等良好的习惯,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渐渐适应生活、学习环境, 逐步造就自立能力。另外, 我还特别注意教育他们在热心帮助同学, 积极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各项工作, 虚心学习, 并积极创造和同学们一起娱乐、一起学习的良好氛围, 努力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助人为乐的良好性格。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5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科学发现的心理要素,探讨其对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心理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创造性的启示。
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关注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做”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科学教育也开始注重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分析科学发现的心理要素会给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科学发现中的创造力
科学发现是一种创造。王极盛在《科学创造心理学》中将“科学创造按照发现事实还是创造出产物划分为发现和发明”。他认为,“科学家创立新的学说、新的理论,属于高水平的创造性活动”。
科学发现作为高水平创造性活动,需要具有创造力。创造力又来源于需要和动机,而人的动机又受到人格的影响。
阻碍创造的原因。罗伯特·奥尔森归纳为“习惯、时间、恐惧失败、急于求成、难于从事有目的的智力活动、难于分辨解决方案的优劣、怕被别人批评等”。
罗伯特·奥尔森认为“创造力较强的人,具有强烈的动机和较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分辨出有价值的问题、确定真正的问题、开放观念寻求答案、运用判断及直觉来寻找答案、使解决办法转变成有用的结果、运用潜意识思考等”。
Feist的研究认为“科学创造人才在认知上具有开放、灵活的特征;在人格上具有支配的、傲慢的、敌意的、自信的、自主的、内向的、动机强的、有抱负的特征”。
王极盛比较了创造型科学家与一般科学工作者的特征,认为在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具有更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分析能力、联想能力、判断能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综合能力、思维灵活性以及观察力。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科学创造人才在事业心、勤奋、兴趣、责任心、求知欲、进取心、意志、自信心、意志顽强性、情绪稳定方面表现得更好。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励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从思想上独立,独创性的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保持灵活的思维、大胆的怀疑和联想;启发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判断方案的优劣;鼓励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力,和稳定的情绪。
二、科学发现的动机与人格
吉尔福德认为“具有种.种必备能力的个体,能否能产生举有创造性质的结果,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创造力,还取决于动机和性格特征”。
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认为,“科学家的动机也产生于需要,其中不仅包含认知的需要和好奇心,更强调了人们追求共同的、持久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使事物系统化的欲望”。同时他也指出“其他任何人类的需要都可以成为涉足科学、从事或者深入研究科学的原始动机”。
同样考虑到科学家自身和社会等因素的还有建构主义者,他们否认科学是描述大自然的,认为科学理论作为科学家的发现不是纯粹客观的。建构主义者卡琳诺尔·塞蒂纳把科学研究定义为建构性的,认为“科学创新或发现是一个定向过程的结果,是有意图的定向研究的结果。因为科学家进行研究时已经有关于科学研究的知识:他们知道什么是科学问题,他们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案,他们知道该研究哪些地方、该忽视哪些地方。正是这些有关科学研究的知识引导着科学家进行科学发现、获得创新性的结果”。
中学物理教学中分析学生的动机与人格能够培养学生的兴趣、意志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便于教师对学生动机和人格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培养。可以通过挖掘学生在生活中的困惑,明确问题和需要;确定其中的关键因素,建立物理模型;用物理知识帮助学生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三、科学发现的洞察力
卜晓勇,毛加兴通过对DNA分子结构发现案例的梳理,探讨科学发现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因素。认为“强烈的兴趣与执着的追求、敏锐的洞察力等要素是现代科学做出重大发现所必备的”。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吉尔福德提到,“对问题具有敏感新的一种可供选择的观念,涉及到对所遇到的奇特的、不同寻常的或令人困惑的事情的觉察”。
洞察力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阿瑞提认为,“许多科学发现就是从以前认为不相同或没联系的事情之间找到一个共同的特征或联系。但是观察到的现象当然是不够的”。
阿瑞提把发现过程分为原发过程、继发过程和第三级过程。他认为,“科学家观察到某些现象作出的反应并不是对刺激物作出的反应,而是对一种新等级作出反应(这一等级包括:具体指出一种共同特性;并不是用原发过程的方式把这些具有共同特性的事物同一起来;认识到它们属于一种未曾想到的继发等级过程)”。而这种包含了分析和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力,正是洞察力。
在物理教学中洞察力对学生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物理学科的抽象性要求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问题,确立事物及其因素之间的本质联系。教师应该提供学生大量的信息和材料;培养学生对有效信息的敏感性;要求学生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判断。
四、科学发现的想象力
高尔顿在一份研究中报告了他发明的词汇联想测试,他观察到,许多联想单词是从他自己的经验中得来的,而别人是不太可能跟他产生同样的联想的,这个发现有极重要的价值。
罗伯特·奥尔森认为“延缓判断及批评是一种技巧,鼓励尽可能多地提出构想,哪怕是荒诞和愚蠢的”。判断可使想象力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想象力则刺激和启发判断。
袁维新在《科学发现的多元解读》中认为,“科学发现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其作用必须通过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形式具体地体现出来,其中尤其是通过诱导创造性思维的精华部分——灵感、想象、与直觉发挥作用而曲折地体现出来。创造性思维的成果是既存知识的重组,在知识重组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机制是二元联想,即两个思想或理念,原来是无关的,最后被连结成为相关,而产生创造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构想和假设;延缓学生对解决问题方案是判断或取舍;鼓励学生进行二元联想。
综上所述,分析科学发现过程的心理要素对中学物理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意义。利用创造中的心理要素对学生进行培养,是提高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造性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著,邵威等译.科学与科学家的心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0.
[2]〔美〕A·H·马斯洛著,许金声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1.
[3]〔美〕西尔瓦诺·阿瑞提著,钱岗南译.创造的秘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
[4]王极盛.科学创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1.
[5]〔美〕罗伯特·奥尔森著,吕胜英、翁淑缘译.创造性思维的艺术[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89.5.
[6]〔美〕J·P·吉尔福德著,施良方等译.创造性人才[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7]张景焕,金盛华.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的概念结构[J].心理学报,2007.
[8]卜晓勇,毛加兴.科学发现过程中的要素研究——从发现DNA 分子结构谈起[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9]袁维新.科学发现过程与本质的多元解读[J].科学学研究,2008.4.
[10]傅世侠.创造学究竟是什么?[J].科学学研究,2003.10.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6
一、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典型类型
一个班级里学生众多, 每名同学由于自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情绪体验的不同, 所呈现出的课堂学习心理各异。我们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分为四种典型类型。
1. 求学心理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学习主动性强, 希望学有所获; 掌握知识的喜悦程度高于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行为表现为认真听讲,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掌握程度理想。
2. 适学心理
学生适应课堂学习的氛围, 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情感上对学习有兴趣或不排斥, 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 能够跟随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但深入钻研不够, 容易浅尝辄止, 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有所欠缺; 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3. 从学心理
学生对自我学习要求不高, 课堂投入有限; 有从众心理, 不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或关注;行为表现为容易走神, 有选择性地完成部分教学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一般或较差。
4. 弃学心理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欠缺, 或是过往不良的学习情绪体验, 已经对学习丧失兴趣;对教师的劝诫不予回应或敷衍了事; 课堂无法集中注意力, 仅参与少量或基本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知识掌握程度差。
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要素
1. 情感要素: 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 这也是形成良好氛围的核心要素。这其中包含师生双方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 对学生有真正的情感投入, 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爱是教师的第一品质”, 唯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 才能产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效果。
在同一个课堂上, 面对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 教师的做法应该是有效区分、合理应对。对于有“求学心理”的学生, 教师需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精彩的讲授赢得他们的认可。对于有“适学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 适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同时适宜地指出他们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更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对于有“从学心理”的学生, 并不急于关注或沟通, 而最好通过安排座位或编组的方式, 把他们跟相熟的同学编在一起, 通过同组学生来影响和带动他们, 让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产生熟悉感, 逐步感受到在团队中学习的乐趣, 进而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和意愿。对于有“弃学心理”的学生, 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不能人为地把他们置于学习群体之外, 而要先耐心观察, 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障碍, 学习与他们对话; 再分配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给他们, 给出明确指导、帮助他们完成,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自信; 随后尝试在他们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比如某名同学顺利完成了当堂课的任务, 不妨特别提出表扬, 这样原先跟他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就会觉得“那我也行”, 开始不排斥学习与训练;最后, 依然是通过编组或者“结对子”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帮助, 老师从旁辅助, 让他们在群体学习中找到支持, 最终从内心深处激发对老师和身边同学们的信赖。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有从心里发出, 才能打到心里去。
2. 组织要素: 民主的管理机制
学生们尽管能力、水平不同, 但无一例外, 都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因此,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 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表达意愿的机会, 并能够客观评价, 这也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关键要素。
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有时候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 觉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 往往宽容他们的行为或是放大他们的成绩, 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一无是处。这样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评价, 后进学生会产生在课堂没有地位、缺乏参与和话语权的感受, 最后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 放弃参与课堂学习, 成为“弃学心理”的典型代表。其实, 学生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真的能够把这一思想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始终对一切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要把握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特点, 比如“求学心理”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但容易骄傲, “适学心理”的学生表现认真但扎实不足, “从学心理”的学生课堂纪律好但常常盲目, “弃学心理”的学生活泼乐观但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 每一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能够对他们在课内外的表现给予准确、公正的评价, 使每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认识, 培育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 实现宽严有度、一视同仁。
3. 教学要素: 愉快的教学情境
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是我们的根本所在。因此, 愉快的教学情境不可或缺, 这也是形成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要素。孔子有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是论述启发式教学的至理名言, 其中特别强调了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常说, 创设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能够触发学生的理想行为。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 除了教学环境、设施等硬性标准外, 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 创设出学生熟悉的、形象的、感兴趣的和有价值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恰如其分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 启发思维, 收获乐趣。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高度的责任心和勇于改革的魄力, 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累科学的问答技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不懈提高授课水平, 本着一颗为着学生、不惧付出的心, 永远追求。
三、对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我想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1. 教师的讲授水平与个人魅力
不可否认, 教师的讲授水平与个人魅力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学生会更喜欢跟态度和蔼、衣着得体、语言生动、讲解细致的教师交往, 对教师的好感很容易转化为对课程的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优质导师形象的树立, 也有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
好的课堂不光是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是思维养成和学法的传授, 正所谓“授人以渔”。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会对他们未来的认识拓展与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 师生间的了解会更深入、信任感更强, 这必然有利于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
3. 善于与学生交流
门店提升前的店长心理培训三要素 篇7
波浪式上升原理
大部分店长的心态是要求付出立即有回报,他们希望执行某个方案,今天销售业绩就能蹭蹭蹭往上涨。但是,大部分的付出回报往往都是长期性的,对于门店来说,短则需要一个月,正常的提升表现往往需要三个月,有些店铺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其他事项的回报,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这种时候先让店长以及所有员工理解波浪式上升原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原理两个关键点:第一,上升必须是持续的,需要一定时间才会看得到;第二,在上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跌(这时候下跌的原因才可以归为下雨、其他门店强有力的促销、进入淡季等,但是这些因素不能贯穿整整半年)。当预先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执行一个方案,短期内不见效果时,店长就更能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做提升。这种努力就像滚雪球一样,后期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我让店长执行一个服装店成套搭配的方案,店长和我反馈说,6月的效果还挺好的,他们店铺成套销售有提升,改善了他们连带差的状况,但是进入到7月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店长开始质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她给我的描述,我看了他们店铺的成套销售状况和6、7两月份指标。我就开始和她分析:7月指标和6月指标相比整整低了10万,那么就意味着公司在制定指标的时候就已经为你们考虑进去——7月天气炎热进入淡季的销售状态。10万如果分摊到每天要少卖多少套成套服装?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出,7月份虽然卖得不多,但是你们经常找的客观原因已经存在了,所以和6月比下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时候就处于波浪式上升阶段的下滑期,就很需要及时和店长沟通,让她们明白有些方案要持续地持之以恒地去做才能在后期看到效果。
指标分解的意义
每个店长都很会做指标分解,分解到每天每个时段每个人,但是当业绩不好时指标就像紧箍咒一样,时时压迫着他们。指标分解的意义在于要告诉员工,我该怎么做能达成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
我以前只制订年度计划,也就想想做个大概,最终年度计划年年都形同虚设。后期我慢慢开始做月度计划,然后我再把月计划分解到周分解到天,我的目标完成率就会很高。举个例子,我给自己制定了一月4本书的阅读目标,我有个kindle会显示每本书阅读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统计一下平均可能需要6小时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分摊到每天就是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我就固定每天晚上22:00-23:00为阅读时间。期间有一定的波动和特殊情况也属于正常。
一个人对于指标的概念越明晰,那么执行的效果就会越好。所以不仅要求店长做指标的数字分解,更要求她做指标的产品分解,这些指标落实到店铺以后是哪些货品,你到底要卖多少双鞋子,多少件衣服,多少条裤子,才能达成今日的指标。那么这些东西你要怎么卖,卖给谁?
另一个指标分解的意义在于分解到每天以后,任务就会特别轻松。店长有时候很不屑我提出的多卖一点点的说法,五百块钱对我这个月指标缺口完全无济于事。然后我就和她分析了上半年整个半年没达成的指标,平均算下来每天差800块,按照我的话说,每天只差一口气。800块是什么,是每天多卖一双鞋子,多卖两条裤子,多卖两件T恤,多迎一位顾客,多卖客单价高的货品……当我告诉她指标具体的内容以后,然后她就和我说,在顾客喜欢的原则下,我推荐了一双贵100多元的鞋子,顾客也很乐意接受。多100元,多200元,多300元……,只要能坚持住,每天多一点点,指标达成指日可待。
提升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学习
店长喜欢和我说,我也想调整陈列,可是我以前都没做过陈列,所以不知道怎么调整。最好的学习是模仿,既然我们都不会调整陈列,那么我们就学习区域内业绩总是达标的店铺,参考它们的陈列,询问他们这样做陈列的原因,再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门店的陈列方式。大部分店铺,都不是区域内最好的店铺,所以你大有可以学习提升的空间,不管有没有经验,把别人那么多年好的经验学过来为己用,就是一笔大大的财富。作为连锁品牌,公司也是很鼓励店铺互相学习提升。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8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作用与价值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主要有音乐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这四大类组成。是通过演唱、舞蹈、乐器、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的一个多方位的教学内容所形成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感知、理解、想象等能力,也能使得在主观上真正体会到审美心理,形成一种良好有效的循环,以达到对音乐技能教育更为有效的手段,也更好的培养音乐审美要素的价值所在。在音乐审美感知上,是将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所在,是将对美的感知通过感觉反映和评价出来的一种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将感知的声音、图像等事物通过感官活动,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内容等从新组合排列产生的一种联想和创造力在里面。可以说感知是眼前的一种形象的呈现,那么想象则是将这样形象用思维设计出来的一种音乐语言。好的内容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审美感受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和寻找学生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技能的兴趣更好的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发挥出来,使得学前教育真正的做到培养音乐技能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对音乐审美的理解是人们对音乐审美活动的一种情感活动的直接体现,是对感性形式和审美活动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技能教学上,要将情感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深入挖掘音乐艺术的多种要素,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情感,将音乐审美的形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真正体现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情感和理解这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使得学前教育的学生真正提高人格品格入手,通过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使得更加具备一名真正优秀的学前教育者奠定基础,也是培养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前提
学前教育的一个综合的学科,不仅有实用性、职业性于一体的专业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教育。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真正感知到我国古代教育的德育之美。孔子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充分证明音乐对人格的塑造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的品德情操,使得学前教育真正得到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入学的门槛比较低,学生素质教育残次不齐,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教育水平残次不齐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技能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容知识、形式多样的音乐理论,来改善学生素质,使学生在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有效的和谐发展,真正将我国音乐审美心理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是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者的前提所在。
三、创新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使得教育不再停留在传统上,不仅应用了新的科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枯燥单一的形式。科技的创新也给艺术发展带了来动力,在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上,创新也成为体现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意义。所以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审美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从创新思维来启发学生的能动性,不仅要掌握演唱、表演、舞蹈等音乐技能,还要使得学生合理利用新科技手段,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情感、理解,进行即兴发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来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突出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的是一个艺术、创新、德育、实践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合理利用音乐技能知识,来陶冶自己的音乐实践能力,真正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我的音乐素质,使得音乐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学前教育中。要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入手,将创造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里,使的学前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将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去让学生体会到,做人、学习的实践运用中去,来真正提高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更好的将学前教育发展壮大,真正满足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目前社会需要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学前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于洋.音乐审美视角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3]曹曦.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戏剧之家,2014(07).
[4]王瑶.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艺术教育,2008(11).
[5]于惠.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6]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
[7]李亚伟.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J].大众文艺,2011(16).
[8]田花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第三章歌曲《祝福祖国》[J].黄河之声,2012(06).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9
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引发了一次次的“国际化”浪潮, 为了成为真正的弄潮儿, 众多行业都在不断地加强国际合作。而对外交流发展到今天, 许多行业已经不再抱着之前被动接受国外事物的心态, 不少企业都充分意识到, 要在“国际化”浪潮中走在前列, 就要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有时主动“走出去”比被动“引进来”显得更为重要, 要让自己的产品服务走向世界。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于高质量的翻译服务的巨大需求。对此, 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越来越青睐那些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的员工。这就给那些并不是翻译专业背景出身, 却有一定翻译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各类翻译资格证书的考试, 希望这样的证书能够成为他们成功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因此, 不少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 也适时地将翻译类课程作为拓展课程纳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强化学生双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但是, 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听说读写水平都不错的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却总是止步不前。帮助学生提高汉译英能力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棘手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能力
2.1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学习现状
为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不少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语应用类的拓展课程。翻译类课程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类课程的开设既适应了改革的需要, 又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考级或考证需求, 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
然而在学习中, 不少学生, 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却发现, 汉译英总是自己学习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自己花大量精力在汉译英学习上, 可是汉译英的译文质量总是难以提高, 汉译英的能力总是难以提高。这时, 不少学生就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不够, 英语地道表达积累不多, 英语语法知识有所欠缺。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们把翻译的学习特别是汉译英的学习还是当成了纯粹的语言学习, 对他们来说, 翻译能力就是英语语言能力。然而, 翻译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 翻译能力当然也有着复杂的构成。
2.2 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
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是成立于1997年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成员均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系专业译者或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自1997年以来, 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翻译能力研究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该小组深入研究得出的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翻译能力模式。在该模式出现之前, 翻译能力一般被分为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常识和主题知识的积累等。直到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的出现, 研究者才开始在研究翻译能力时关注译者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 以及译者本身特有的心理特质等影响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上来看, 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是一个更为完整的能力构成模式。1998年, 小组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了六种子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 以及之前的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策略能力 (或称为“解决问题能力”) 和心理生理能力。2000年, 在一系列探索性实验后, PACTE小组成员将原来的心理生理能力改为心理生理要素, 并明确了心理生理要素的一些内容 (PACTE2005:609) ——各种不同的认知、态度以及心理活动机制。其中, 认知要素由记忆力、感知、注意力和情感构成;态度要素主要包括好奇心、毅力、批判能力、自信、评估自身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创造性、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能力等等。
2.3 从心理要素出发剖析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原因
正因为翻译能力有着复杂的构成, 所以造成学生汉译英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掌握、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等等。但其实, 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汉译英能力也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那么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出发, 有哪些因素特别会限制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提高, 并且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特别重视的呢?从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中的心理要素出发, 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往往受制于三方面:学习信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1) 学习信心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特别是那些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讲, 在刚接触翻译时, 学习信心往往不足。这样的不足往往表现在——没有字典等辅助工具不敢轻易翻译;认为自己即使都翻出来了, 译文质量肯定比不上英语专业学生的译文;在拿到汉译英任务时, 更是把翻译看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遇到困难时常常选择放弃。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都形成了“我翻不出来”的心理暗示, 学习信心越来越弱, 最后不是放弃就是借助在线翻译工具乱翻一通。特别是在碰到四字词汉译英时, 很多缺乏自信的学生的做法都是求助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 如果没有固定的译文表达, 那么只能放弃, 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时, 甚至就直接放弃。如, 在翻译“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遏制金融危机扩散。”这句话时, 如果可以调整好心态, 摈弃“我翻不出来”的心理暗示, 不把“当务之急”看成是一个自己的词汇储备中没有的成语, 而是自信地去靠自己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充分理解“当务之急”在该句中的意思——“国际社会必须首先做的事情”。这时, 再尝试用自己熟悉的英语表达来翻译, 如“the first th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do”。这样处理也许得出的并不是最佳译文, 但是至少没有放弃, 并表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意思。
2) 学习习惯
初学翻译的学生已有的一些学习习惯很多是与之前的英语语言学习有关。英语语言教学中, 我们往往也会采取“教学翻译”作为教学方法之一。由著名的翻译教学理论家Jean Delisle教授提出的“教学翻译”是“用于获得一种外语的教学练习” (Les manuels de traduction:essai de classification, TTR, 第五卷, 第一期) 。然而, 我们语言教学中的“教学翻译”往往是检测学生对某个词、某个短语的理解,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养成只看到英语中与汉语的字词对应的习惯。这一学习习惯其实在真正的翻译学习中并不会对学生有多大帮助, 有时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进行汉译英时, 正因为有这样的习惯, 学生在看到一段文字或是一句文字时, 会倾向于机械地去为汉语的词或者短语找到英语中的对应,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忽视了上下文语境, 忽视了对原文的理解, 这样翻出来的译文必然支离破碎, 无法向英文读者传达原文原意。例如, 翻译“大规模的食品污染使得该地区食品业的信誉广泛受损, 许多知名商家都登报自我澄清。”, 这句的后半句, 有些学生会这样处理“many well-known firms clarified themselves by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或“many well-known firms clarified themselves through publishing in newspapers”。这两种译文都只是在将汉语的词或短语一一对应为英语, 虽然忠实于原文, 却会让英语读者觉得意义并不明确。此时, 学生若能改掉这种找一一对应的习惯, 注重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 便会得出更自然的译文“many wellknown enterprises have published statements in the newspaper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their products”。
3) 学习方法
正因为有了上述的学习习惯,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初学翻译时还会带着之前的一些语言学习方法。但其实, 有些学习方法也会成为翻译学习的绊脚石。如学生会拿着各类词汇书背单词, 背短语, 在学习汉译英时, 更是与中国成语或中国特色短语相关的词汇书不离手, 随时翻阅。有时, 我们确实会碰到一些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地道英语表达来替换那些词或短语, 但是这种情况是有限的, 而语言是灵活的, 汉语更是如此, 在这个语篇中是这个意思, 另外一个语境又会赋予它新的涵义, 这时我们要靠的不仅仅是词汇量还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判断力。例如, 很简单的“任性”这个汉语词, 在形容人任性不听劝时, 你可以用“stubborn”, 在说中国人在反腐上任性时, 你又可以根据具体语境, 甚至用“be determined to do sth.”这样简单的短语来表达。
3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 教师在汉译英教学的第一堂课就应该跟学生明确以下三点:
1) 翻译从仔细分析吃透汉语意思开始
即便是汉语原文, 也应在下笔前仔细分析吃透原文意思, 而不是一开始就搜寻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不要因为是自己的母语, 就过分自信, 因为即便是你读懂了原文, 也许你也只是达到了作为读者的理解标准, 而作为译者, 必须更深刻地去理解原文。
2) 适度使用字典等辅助工具
翻译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适度利用字典等翻译工具。的确, 现在许多翻译类资格证书考试都是可以携带纸质字典的, 日常生活中的翻译任务也是可以充分利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来完成的。但是, 若过度依赖这些工具, 一旦离开这些工具, 或是在这些工具也无法提供帮助的情况下, 学生们将无所适从, 自信心大跌, 更不愿意去做翻译。而如果一开始就鼓励学生任何时候都要以自己思考分析为主, 适度使用这些辅助工具, 学生会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
3) 站在读者的角度检查译文
翻译工作并不是在译文出来之后就完结了, 译者必须仔细检查译文。这时绝对不能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而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 仔细对译文进行自我评估。一遍遍问自己, 假设自己是未读过原文的读者, 是否会理解接受这样的译文。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汉译英教学实践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的一些感悟和总结。以PACTE模式中的心理生理要素为基础, 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要素也许可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特别是汉译英教学提供一个新角度。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务艰巨, 提高学生汉译英能力还需要学生、老师等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要:为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众多高校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 也引入了许多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拓展课程。翻译课程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将以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为基础, 从心理要素出发, 分析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特别是汉译英能力培养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
参考文献
[1]Delisle, J. (1992) :Les manuels de traduction:essai de classifi-cation, TTR, vol.5, n°1.
[2]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 2005, 50 (2) :609—619.
[3]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0:99—106.
[4]PACTE.Exploratory tests in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 (2) :41—69.
[5] (法) Lederer, M.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6] (澳) Simon Patton, 高亮.汉英翻译误区解析.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7]白莹.应用翻译: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194-196.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47—50.
爱情的心理要素 篇10
中国文学宝库博大精深, 历代文人的优秀作品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明基础。爱情作为文学作品经久不衰的主题, 经过数千年的描写依然熠熠发光。从古到今的诗歌、散文、辞赋、词曲、戏剧、小说等以种种不同的爱情表达模式, 为我们展现了绵长的中国社会发展史和爱情、婚姻解放史。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活动驱使中国文学家前赴后继得抒写爱情、歌颂爱情?又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对爱情有各色各异的语言表达?
二、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爱情诗表达模式的心理机制
以《诗经》为代表的先秦文学中有许多描写爱情的诗句, 如《关雎》: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通篇是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写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中值得注意的是, 《关雎》中关于求而不得的焦虑, 一方面是情窦初开的少年唯恐自己不能得到美好的女子的喜爱, 另一方面则是在当时社会, 少年在道德上需要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 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因此这种男子追求女子的爱情表达模式结合当时的社会特征后, 呈现出一种矛盾与欣喜并重的心理机制, 最原始单纯的情感通过男子复杂的心理活动过滤后, 展示给我们的是最优美的唱词。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许多表达模式各相迥异的爱情诗, 尤其是《郑风》, 二十一篇中有十九篇都以爱情为主题。无论是女追男, 还是男追女, 都不约而同得将整个相思相恋的过程完整得描写出来, 在此以普及度较高的一首《子衿》举例: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 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 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这首诗描写一个女子在城楼等候恋人, 前两章通过渲染恋人的配饰强调睹物思人的强烈情感, 最后一章点明时间和地点。从本诗看出女子思念男子的爱情诗中基本呈现出“爱中有怨, 怨源于爱”的心理机制, 这种爱怨交加的情感不同于男子, 男子由于社会责任和道德的限制, 往往不会将爱情和婚姻的理想完整得寄托出去, 而女子不同, 旧社会女子地位不高, 受到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英雄, 她们的人生幸福在客观上已经被婚姻限制。孔子虽然提出有教无类, 拥有强大的学术包容心, 但他仍然在《论语·卫灵公》中评论郑诗是“郑声淫, 佞人殆”。从当时的社会舆论来说, 郑声一直被冠以“亡国之音”的头衔。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导致男子需要克制自己的情感, 女子则更甚。
《郑风》中还有诸如《有女同车》、《女曰鸡鸣》等蕴意丰富的诗歌, 生动得刻画了当地民众真实的爱情婚姻和夫妻日常生活, 它们都有郑诗独具特色的爱情表达模式及心理机制。
三、以乐府诗为代表的两汉爱情诗
汉代由于儒学、经学的逐渐发展, 社会对伦理道德的重视继续加深, 爱情作为重要的文学主题依然被文学创作者青睐。最著名如一首惊天动地的《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本诗表达了女子忠贞不渝的爱情信念, 从心理活动上分析, 女子命薄如水, 奋不顾身得抵抗无法抵抗的命运只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爱情, 当她陷入爱情, 便想尽一切办法付出所有, 当她遭受爱情波折, 便会抛下一切留恋来保持对爱情的单纯美好的愿望。古代爱情诗歌中所涉及的女性, 如此刚烈和坚决的形象比比皆是。在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中, 爱情表达通常形成一种“直来直往, 言由心生”的心理机制。
四、从曹植《洛神赋》看魏晋爱情文学
进入魏晋时代后, 最值得讲述的爱情诗歌作者当属占尽天下八斗才的曹植, 他所写的《美女篇》、《洛神赋》深为后世文人信仰。曹植用幻觉一般的形式来渲染爱情的力量, 用臆想一般的艺术来展示浪漫主义色彩, 从寻常的写景铺垫到遇见美若天仙的女子, 事情发生了偶然转变, 曹植写道:“翩若惊鸿, 婉若游龙;荣曜秋菊, 华茂春松。”洛神之美不仅在于美貌和体型, 更在于精神上的脱俗。曹植见洛神, 一见钟情, 再见倾心。“余情悦其淑美兮, 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 托微波而通辞。”苦恨人神道殊, 难以一亲女神芳泽, 只能用眼神告诉她“我爱你”。尘缘本是难以实现圆满的, 在纯属虚构的幻想中, 把现实的苦闷尽情舒展在神话里, 又让爱情悄悄绽放。这首诗也同《关雎》一样, 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的爱慕, 他们都在心理上对自己的爱情感到苦闷, 《洛神赋》的独特爱情表达模式所呈现的心理机制是因现实的无奈而反射到文学作品中热烈的情感。
五、唐宋元明清的爱情文学作品简析
唐诗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多如牛毛, 短小清丽如《红豆》, 宏大缠绵如《长恨歌》, 情深切切如李商隐, 苦涩悲凉如杜牧。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李商隐的爱情诗, 他的《无题》系列、《锦瑟》中所传递的缠绵悱恻的爱情, 在表情达意上可谓一绝。在诗歌极其繁盛的年代, 他著许多爱情诗, 笔者认为是出于对妻子的极度喜爱, 首先他有丰富朴实的爱情, 其次他拥有无限华丽的文采, 两者结合就形成了李商隐爱情诗情感朴实语言优美的特色。
苏轼是中国诗歌史上最亮眼的明珠, 首开诗歌豁达自然的先河。他的爱情诗也毫不逊色,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被用于现代许多影视剧。在他的爱情诗中, 他的其他诗歌均伴随释然的态度, 唯独爱情诗, 无论是描写或者怀念人生中某一个阶段的哪一个伴侣, 都富含浓郁的凄凉和爱。这种表达与李商隐相似, 都是无双文采与真挚情感的结合, 不同之处在于苏轼心理活动更为直接, 没有极多缠绵悱恻的描写, 三言两语之间便是凄凄然的今非昔比。
元曲中的爱情十分奇妙, 它的主题与上文如出一辙, 要么是娇嗔愤怒的小女子情怀, 要么是刚烈决绝的烈女形象, 但是在表达方式上十分俏皮与灵活。元朝社会更进一步发展, 文学创作更接近于戏曲创作, 突破了文学的限制, 似乎也突破了伦理道德的限制, 言语上更加大胆奔放。从心理机制来分析, 作者已经善于更加直接和坦然地面对自身的心理活动。
如果说前文中所提到的爱情文学都不同程度受到社会生产力、舆论、伦理道德或者政治现实的影响, 那么在我看来, 明清小说中的爱情直接得发源于生活, 反射生活, 与市井密不可分。从心理机制上说, 此时的文学创作者的心理活动完全走出了“小我”的歌颂爱情, 而走向了“大我”的歌颂爱情, 他们歌颂爱情的目的是为了升华爱情, 予时代以启发, 予市井以情趣。
参考文献
[1]陈洪, 主编.古代文学基础 (上、下)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聶石樵, 著.先秦两汉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3]曾枣庄, 主编.苏东坡词全编[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 2007.
【爱情的心理要素】推荐阅读:
爱情的心理游戏07-30
爱情缺失心理07-22
爱情观心理测试06-17
心理要素08-29
审美心理要素05-21
关于爱情的英语作文橡皮与铅笔的爱情08-09
爱情的句子唯美短句 很甜很暖的爱情句子09-21
明明只是喜欢,非要夸张成爱情的爱情美文06-15
与思念和朴实爱情有关的感人爱情故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