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心理要素

2024-05-21

审美心理要素(精选9篇)

审美心理要素 篇1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在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日趋高教化,可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却整体下降,呈现出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来进行分析,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基本技能入手,找到有效明确的途径,改善目前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不足。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是通过音乐技能来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来发展音乐审美能力,使得音乐活动引导音乐心理要素,从而提高音乐技能,来达到对音乐素质融会贯通到学前教育之中去,真正德、育、智、美全面发展。在目前由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教育,在我国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运用上还比较匮乏,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将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去让学生体会到,做人、学习的实践运用中去,来真正提高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更好的将学前教育发展壮大,真正满足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目前社会需要和发展。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作用与价值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主要有音乐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这四大类组成。是通过演唱、舞蹈、乐器、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的一个多方位的教学内容所形成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感知、理解、想象等能力,也能使得在主观上真正体会到审美心理,形成一种良好有效的循环,以达到对音乐技能教育更为有效的手段,也更好的培养音乐审美要素的价值所在。在音乐审美感知上,是将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所在,是将对美的感知通过感觉反映和评价出来的一种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将感知的声音、图像等事物通过感官活动,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内容等从新组合排列产生的一种联想和创造力在里面。可以说感知是眼前的一种形象的呈现,那么想象则是将这样形象用思维设计出来的一种音乐语言。好的内容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审美感受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和寻找学生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技能的兴趣更好的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发挥出来,使得学前教育真正的做到培养音乐技能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对音乐审美的理解是人们对音乐审美活动的一种情感活动的直接体现,是对感性形式和审美活动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技能教学上,要将情感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深入挖掘音乐艺术的多种要素,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情感,将音乐审美的形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真正体现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情感和理解这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使得学前教育的学生真正提高人格品格入手,通过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使得更加具备一名真正优秀的学前教育者奠定基础,也是培养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前提

学前教育的一个综合的学科,不仅有实用性、职业性于一体的专业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教育。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真正感知到我国古代教育的德育之美。孔子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充分证明音乐对人格的塑造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的品德情操,使得学前教育真正得到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入学的门槛比较低,学生素质教育残次不齐,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教育水平残次不齐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技能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容知识、形式多样的音乐理论,来改善学生素质,使学生在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有效的和谐发展,真正将我国音乐审美心理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是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者的前提所在。

三、创新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使得教育不再停留在传统上,不仅应用了新的科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枯燥单一的形式。科技的创新也给艺术发展带了来动力,在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上,创新也成为体现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意义。所以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审美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从创新思维来启发学生的能动性,不仅要掌握演唱、表演、舞蹈等音乐技能,还要使得学生合理利用新科技手段,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情感、理解,进行即兴发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来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突出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的是一个艺术、创新、德育、实践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合理利用音乐技能知识,来陶冶自己的音乐实践能力,真正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我的音乐素质,使得音乐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学前教育中。要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入手,将创造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里,使的学前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将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去让学生体会到,做人、学习的实践运用中去,来真正提高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更好的将学前教育发展壮大,真正满足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目前社会需要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学前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于洋.音乐审美视角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3]曹曦.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戏剧之家,2014(07).

[4]王瑶.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艺术教育,2008(11).

[5]于惠.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6]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

[7]李亚伟.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J].大众文艺,2011(16).

[8]田花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第三章歌曲《祝福祖国》[J].黄河之声,2012(06).

[9]刘杨,姜丽新.学前电子琴教学实践新法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

审美心理要素 篇2

关键词:园林花木;苏州古典园林;审美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3-03-01

修回日期:2013-07-03

1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花木景观概述

在古典园林中,花木是构成景观的四大要素之一,是园景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给园林增添了生机和野趣,丰富了景色的空间层次,起着划分景区和点缀景点的作用,也满足了人们包括审美欣赏在内的心理需要。苏州是我国古典园林的萌发地之一、江南私家园林精粹汇聚之处, 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 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誉。作为文人山水写意园林,苏州园林更加注重花木的审美需求。可以说,苏州古典园林花木是苏州园林魅力和特色的载体之一,著名的景点都是以观赏植物为目的,如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拙政园的远香堂、网师园的殿春簃、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怡园的藕香榭、虎丘的万松堂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花木)以优美的姿态、缤纷的色彩、诱人的芳香、绚丽的变化、隽永的意境及人文内涵,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2 苏州古典园林中花木景观审美要素

2.1形态

园林花木的形状、姿态是古典园林景观中最为直观的审美对象,对园林境界的创作有着巨大的作用。不同形状的花木经过科学的配植,可以产生韵律感、层次感等艺术组景的效果。

苏州园林的花木形态的美体现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在《拙政诸园寄深眷》中说得极其简明扼要:“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和低树俯仰生姿……没有修剪得象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1]。他拈出“画意”二字,可谓一针见血。

苏州古典园林非常注重树冠的参差不齐、树枝的丰富多姿、树群的俯仰各态……即讲究植物(花木)的形态要富有画意。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指出:“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且要具有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一丛,乃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2】

如网师园水池南边,有一株古老而较高大的玉兰Magnolia liliflora,斜向逸生,虬曲凌空,其大枝小枝俯仰交叉、参差不一、走笔如画。开花时,枝头疏疏密密,生意更浓。其花朵上呈素白,下现粉紫,一瓣瓣,一朵朵,似水彩渗化,犹美玉琢成。花开时由于枝头还没有生叶,因而其深色的丛枝在空中更为突出,宛同名家笔下的枯树,屈曲而多“涩”,积点成线,笔笔顿挫而出,枝头则无不仰如鹿角,转折多姿。这株玉兰可谓是千屈万曲,无复直笔,且枝条密处多而不乱,既不重叠,又不相犯,充满画意,完全可以作为画家写生、临摹的天然范本(图1)。拙政园中“与谁同坐轩”左侧的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其干斜展,枝叶盘旋于清澈的池水之上,与小轩正立面后侧的樟树形成错落的层次,甚为入画(图2)。留园中部、拙政园中部以乔木出于丛竹或灌木之上,薜荔、络石藤萝攀附,远远望去,整个山林莽莽苍苍,青翠欲滴,文人山水画意油然而生[3](图3)。

此外,拙政园的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网师园的古柏Cupressus funebris、留园的银杏Ginkgo biloba和朴树Celtis sinensis、怡园的桂花Osmanthus fragrans、松树Pinus bungeana姿态古雅,耦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Buxus sinica等树木,虬枝旁水,盘根错节,画意盎然,皆为一园之胜。如果没有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一园景色顿失不少。

2.2 色彩要素

园林花木的四季色相是花木景观的重要审美特点。当花木随不同季节呈现出不同色彩时,观赏者能够从中得到美的体验。

绿色是自然的色彩, 是生命的色彩, 也是植物(花木)最主要的色彩,充溢着花木景观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早春树木嫩芽泛着黄绿,盛夏花木枝繁叶茂一片浓绿,秋天众多常绿树转为苍绿;怡园听松涛处植松, 苍翠挺拔;远香堂南的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 浓荫匝地……而以“绿”为主题的园林景点也很多。如在拙政园里就有“绿漪亭”“晓丹晚翠”“浮翠阁”,留园有“涵碧山房”“绿翠轩”等赏绿佳处。诗人朱临有描写拙政园翠色的诗句:“环池曲水当春绿,叠石苔级遇雨青”。而沧浪亭土山上的古树三五成丛,古木参天, 蓊蓊郁郁,形成一片深山老林,藤蔓萝挂,遍地箬竹,“芊芊青欲滴, 个个绿生凉”,充满自然野趣 [4] (图4)。

苏州古典园林中,除了赏绿,也有着大量色彩丰富的四季花卉可供观赏。盛开时节,姹紫嫣红,粉白鹅黄,真是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如留园西部植鸡爪槭Acer palmatum, 秋日红叶斑斓;怡园锄月轩前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成片, 开花时节, 雍容艳丽;夏日拙政园中部池塘里荷叶田田, 粉红色的荷花Nelumbo nucifera点缀其间, 正如诗人所言“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图5)。苏州古典园林花木颜色丰富不仅体现在花色,还有叶色、枝干色、果色。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石榴Punica granatum、柑橘Citrus reticulata、梨子Pyrus betulaefolia、柿子Diospyros kaki、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等是常见的入园植物,累累硕果的色彩同样引人注目。如拙政园东南部枇杷园,院内广植枇杷,到成熟季节,院内便一片金黄,煞是壮观。令人想起戴复古的《夏日》一诗:“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待霜亭旁植柑橘数本, 是秋天赏景佳处, 霜降结实时, 明代吴门画派画家文征明赞叹:“倚亭佳树玉离离, 照眼黄金子满枝”[5]。

2.3花木景观动态变化的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苏州古典园林所处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花木生长的季节性使得花木景观出现动态变化,呈现出不同的景象。一年四季之中,落叶植物的萌芽与落叶,常绿植物的花开花落、叶荣叶枯等物候变化,能够让人在不同时间气候中欣赏到各具魅力的景色。例如园林厅堂前种植玉兰、海棠Begonia、牡丹侧重春景;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石榴、荷花体现夏景;枫树、桂花、菊花Dendranthema grandiflorum构成秋景;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天竹、腊梅Chimonanthus praecox则为冬景。同时在厅堂前的庭院内,还配有四季可观赏的花木,以花期的交替衔接形成四时不同的景色。

以网师园中部为例:春天,一丛丛迎春花Rhododendron simsii率先开放,翠条黄花,“金梅”点点,散布池畔,倒垂崖隙,迎接春的到来;池东巧妙地以黄石叠岩为架种植紫藤Wistaria sinensis,入夏后,其盘曲嶙峋的枝干上紫英累累,璀璨动人,令人感受到自然的繁华和生命的充实;秋天,小山丛桂轩一带桂花溢香,馥郁清远,人们不仅可品赏其色与香,还能联想其味,获得沁人心脾的美感,而山间轩旁作为观叶类花木的枫(槭),又开始由绿变红;冬天,万花凋零,池北看松读画轩前的苍松翠柏,高大凌空,老而弥健,依然不改青葱之色,令人想起孔子的名言,“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网师园水池四周,四季有花可赏,时时有景可观。计成在《园冶·说园》中写道:“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6]正是这里四时之美的生动写照(图6)。此外,园林植物的反光、发声、生姿以及含烟带雨、阴重凉生、雪枝露华等也都有强烈的时间和动态之感,能增强气氛,引人入胜。

2.4 花木景观的多感官体验分析

苏州古典园林的花木景观除了可提供外在的形态、色彩及动态变化等视觉体验之外,还能让人得到从视觉延伸到听觉、嗅觉、触觉等多感官的体验,成为一幅立体的画卷,创造出园林无限的意境美。这种建立在主体审美心理基础上的“心物感应”, 正是古典园林艺术审美价值的反映。

花木的芳香是园林意境审美体验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拙政园就有氤氲花香相伴,明代文徵明的《拙政园图咏·繁香坞》中就有“淑气薰蒸百和香”之句,陆游曾有“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今天的拙政园还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秫香馆、雪香云蔚亭诸胜,引导人们去领略荷花清馥的远香、梅花Prunus mume浮动的暗香,去享受音乐奏鸣般的“闻香底至乐”[7]。此外,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怡园的金粟亭、沧浪亭的清香馆等周围种植桂花, 入秋芳香四溢。

不同季节的下雨天,园林花木发出的声音也能表现不同的意境之美。如拙政园的“留听阁”东侧池内栽植荷花,一到深秋天气,秋雨落在荷叶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音,引得游园者浮想联翩,正如李商隐诗句所言“秋阳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听雨轩有典型的“夜雨芭蕉”意境。轩边植芭蕉Musa basjoo、翠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轩后数丛蕉叶。无论春夏秋冬, 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 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 就能从中得到各种情趣,境界绝妙,别有韵味。“芭蕉叶上潇潇雨, 梦里犹闻碎玉声”,真是声色兼备。退思园有轩名“菰雨生凉”,南院芭蕉葱绿,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苍翠,轩北贴水,几丛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几枝菰草,绵雨不尽,展示出“凉风生蓖叶,细雨落平波”的意境, 又是一番景象。

此外,苏州古典园林中,花木常常与亭(台、榭、轩、阁、楼)等园林小品建筑组合,情景交融,营造意境,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欣赏与赞颂。明末清初的大才子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把文人以花木为知音、以花木喻人等做法称作“花木移情”。 如留园西部假山左侧有云墙, 墙上嵌有“缘溪行”三字, 这里遍植桃树Prunus persica,借以附会《桃花源记》里“缘溪行”的情景。在拙政园有“十八曼陀罗花馆”, 原来馆前种植有18株端庄雅洁的山茶花。山茶花一称“曼陀罗花”。怡园“拜石轩”厅前天井里种植有松柏、冬青Ilex chinensis、山茶、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 这几种植物四季常青, 冬天也翠绿宜人, 因此,“拜石轩”又名“岁寒草庐”。拙政园“劝耕亭”旁几枝芦苇摇曳,给人以乡野之感。

一扇窗,一组盆景,一丛花叶,一亭台组合在一起,形成极美的画面,这种意境,只有用心去体会才能感受到它的艺术魅力。

2.5 花木景观审美中的文化因素影响分析

千百年来, 文人骚客将植物(花木)与人的各种精神寄托联系在一起。而苏州古典园林恰恰是文人园林,拥有着非常浓厚的文人气息。因此在造园时,园主们就配植了一些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植物,或以表达某种情感或追求,或以表明自己高尚的情操。换句话说,正是这些植物(花木)以其被赋予的文化内涵,折射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竹类(Bambusoideae)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苏州古典园林中无一例外地栽有竹子, 尤其是始建于宋代的沧浪亭, 至少栽有竹子14 种之多,居苏州园林之冠。沧浪亭中更是有馆三间,名为“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自“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象征着文人的清高名节。拙政园的初代园主王献臣之所以广植荷花,也是为了表达他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8]。

此外,苏州园林中也有以花木喻情的实例, 如狮子林“燕誉堂”种植玉兰、海棠和牡丹,寓意为“玉堂富贵”;拙政园种植的“前朴后榉”,有“中举”和“仆人伺候”的意思。紫藤为“紫气东来”;槐树Sophora japonica为“旌表门第”,桑梓暗喻“故土”;栽种紫荆Cercis chinensis, 喻夫妻和睦; 石榴喻子孙满堂;松柏谓长青、永贞;月季Rosa chinensis则有“花开四季,富贵长春”的意思;万年青Rohdea japonica为万年常青;枣子Ziziphus jujuba、桂花为早生贵子;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为瓜瓞连绵;菊花、梅花意寓高洁隐逸。广为种植的柳树Salix babylonica蕴涵的文化意义也颇为深厚。它婀娜多姿,风流可爱,“柳”与“留”谐音,表示依恋,古句有“杨柳依依”。折柳送别表示难舍难分,柳也是家庭和家乡的象征,为了安慰游子,客舍旁植柳,以营造客至如归的氛围[9]。

3 苏州古典园林花木景观审美特点对今天植物造景的启发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花木景观的形态、色彩、动态变化、文化内涵及与周围环境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一种“意境美”,可以让游园者在体验中从身入心入情,由浅而深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彰显了园林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从而具有了强烈的民族性、区域性和持久的生命力。这是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核心所在,既体现了造园者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涵养,也是花木景观最重要的审美特点。而这一点,恰恰在现代园林景观中十分缺乏。

当前许多园林设计者们把园林植物作为装饰品, 崇尚“洋景观”和片面追求“视觉效应”,到处是千篇一律的“大模纹、大色块”,景观的艺术性、文化性不够,民族和地方特色缺失[10] 。对此,我们应当借鉴和发扬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造景的相关手法,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的通感和形式美法则,深刻挖掘地方和区域特色文化,充分考虑园林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和特殊地位,使植物景观不仅具有美观和实用性, 更能融入地方传统、生话习惯、民俗风情等内容,将植物文化内涵与城市绿地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 打造富有文化气息和底蕴的园林景观,创造出不同的园林特色,打造出人民喜闻乐见、产生共鸣的特色文化景观。

4 结语

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花木)的审美价值是古典园林魅力和特色的重要内容。它以其独特的形态、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文化背景,在物态的自然中复归人性的自然,从而使自然美与人性美通过艺术美而交融契合,其光辉成就已载入世界园林史册,成为我们时代文化和艺术宝库的一部分,当代园林工作者应在实践中加以继承和创新。

参考书目:

[1]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著[M ] .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1.

]2]陈从周.梓翁说园[M]. 北京市:北京出版社, 2011,(2):2.

[3]陈骅,卜复鸣.拙政园“与谁同坐轩”[J].园林,2007(3):12-13.

[4]金晶,赵介晖,杨子奇.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及其文化意蕴[J].现代园艺. 2012(2):42-44.

[5]周红卫.从拙政园看苏州园林的色彩美[J] .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2( 3) : 64-65.

[6]金学智.苏州园林[M].苏州: 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

[7]赵爱华,李冬梅,胡海燕,等.园林植物景观的形式美与意境美浅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 19 (4 ) :170-173.

[8]居阅时.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文化涵义实例分析[J].广东园林.2005(2):14-19.

[9]李婷.试论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意境之美[J].现代园林2012(3):1-3.

[10]黎伯钢.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 36( 25):10861- 10862.

审稿编辑:杨学成 宁艳

作者简介:

姚岚(1980—),女,苏州人

硕士,工程师、农艺师,从事风景园林、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审美心理要素 篇3

关键词:教材,语文教师,美学要素,审美能力

一、领会雄浑之美

雄浑, 即雄健浑厚, 雄壮浩瀚。[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由此可见, 雄浑之美, 历来是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之一。“雄浑”之美是一种整体的美, 而不是局部的美, 如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雄浑的诗境犹如一团自在运行的元气, 浑然一体, 正像严羽所说:“气象混沌, 不可句摘。”如曹操的《观沧海》, 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作, 其中吐露了诗人“吞吐宇宙”“荡平天下”的雄伟抱负。诗作的雄浑之美充分展现在诗人对大海的描绘上。“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描绘出大海一望无垠的苍茫景象, 在那辽阔苍茫的大海上, 突兀耸立的山岛, 点缀在辽阔的海面上, 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而下文的“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则进一步写出大海跃动的美, 在秋风的吹拂下, 大海汹涌澎湃, 浩渺接天。山岛高耸挺拔, 草木丰茂, 显现出勃勃生机, 没有秋天萧瑟凄凉之感。“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则进一步以奇伟的想象, 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大海那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与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 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作者豪迈的感情、高超的理想、气魄的雄伟、神采的奋发, 全部外化在这一片苍茫辽阔吞吐日月的大海身上, 显示出诗人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气魄, 正是“从来大境界, 非有大胸襟不易领略”, 真是“不知孟德胸中, 吞几许云梦也”。

二、品读对称之美

人们在发现宇宙和大自然的和谐美的现象和规律时总会感到兴奋, 赞叹“天道崇美”;见到精美的艺术品时, 就会有愉悦感。而这种愉悦的情绪常常是由对称引起的。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其构思之精巧, 遣词之独特, 内涵之丰富, 令人叹服。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 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 互相映衬, 很有情趣, 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因素。

三、感受悲怆之美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成名之作, 在这首诗中, 作者通过对乳母的回忆与追思, 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整首诗感情深沉悲怆, 催人泪下。

悲怆的极致是晋魏时期的作品, “建安风骨”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慷慨悲凉, 这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之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从魏晋到南北朝, 皇帝王朝不断更迭, 社会上层争夺砍杀, 政治斗争异常残酷。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毁灭, 使他们的人生慨叹夹杂无边的忧惧和深重的哀伤, 从而大大加重了分量。他们的“忧生之嗟”由于这种现实政治内容而更为严肃。从而, 无论是顺应环境、保全性命, 或者是寻求山水、安息精神, 其中由于总隐藏这种人生的忧恐、惊惧, 情感实际是处在一种异常矛盾复杂的状态中。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 洒脱不凡, 内心却更强烈地执著人生, 非常痛苦。这构成了魏晋作品悲怆的一面。受其影响, 唐宋时期的作品, 更是将悲怆之情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

四、理解意象之美

所谓一草一木总关情。在中学语文教材的所选材料中, 飞鸟虫鱼, 风花雪月, 都可能成为表达某种思想或者情绪的载体。这种载体就是所谓的意象。“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 作者所写的“景”、所咏的“物”, 即为客观之“象”;而借景所抒之“情”, 咏物所言之“志”, 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 就是“意象”。在中国文学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或者说是约定俗成的意象群, 解读这些意象群, 无疑对鉴赏古代诗文、准确捕捉古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情感类别就有:哀怨、激愤、向往、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等。要深入了解这些情感, 就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 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寻撷到诗中的情感载体。而解读古诗文中的情感载体———意象, 就成了古诗文鉴赏的突破口。例如, 草:喻生命力顽强, 生生不息;身份、地位的卑微。“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如“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春风:喻旷达, 欢愉, 希望。例 (1)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 例 (2)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意象之所以美, 就在于它承载了超出它本身的感情和观念, 而又不把这种感情和观念表达得那么直白。意象之美还在于, 它为每个读者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因此, 这个意象就愈发显得千姿百态, 美不可言。

审美心理要素 篇4

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诵读音乐作品是最为传统和直接的音乐学习方法。然而,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音乐更加轻而易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三四岁的小孩子,也能随口哼唱一两句当下的流行歌曲。诵读,开始被人们遗忘,即使在音乐教学中,也日渐失去了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其实真情诵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们发好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确保歌唱的准确性与目的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感知音乐材料,引导学生领略歌曲作品为我们营造的特殊意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为随后的歌唱教学积淀最真实的情感。可见,用好用准诵读,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教学《我们美丽的祖国》时,笔者考虑到其是一首活泼抒情的少儿合唱歌曲,它的歌词以设问句的形式引出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生活在新社会新时代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因此,笔者在教授这首歌曲时,以“诵读”的形式打开教学,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知道的以歌颂祖国为体裁的诗歌、歌曲,比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随后,笔者并找不着急着让学生们开口学唱,而是播放背景音乐,组织学生们开展深情的诵读活动。在班级齐读之后,笔者又划分歌词,引导学生们以小组分读,高潮部分齐读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歌词的诵读中。

二、唱法交叉,表现歌曲的灵动之美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遵循“听音频,学唱歌”的教学流程,认为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跟随旋律唱出歌曲,表达情感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远远达不到审美的教学高度,不仅限制了音乐课堂的自由发挥,而且抑制了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妨大开“自主、创新”之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体验,以多种唱法或音乐形式表达音乐,如配音朗诵与歌唱相结合、融入戏曲元素、加入民歌成分、穿插地方语言、英语等,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歌曲的灵动之美。

例如《包粽子》一课,笔者考虑到这首歌谣以我们的传统民俗活动“包粽子”为背景,是一首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歌谣。因此,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与跟唱教学中,笔者首先渗透“端午节”的传统节日背景,引导学生们一同走进端午,了解端午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活动。随后,笔者以播放了制作粽子过程的动态视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们边动手边跟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边唱歌边煞有介事地拿起纸条学包粽子;有的学生一边动手,一边跟唱,由于动作不娴熟,光顾着看视频,因此时而唱得欢快,时而唱得拖拖拉拉,反倒别具一番风味;有的学生调皮地加入地方方言,使得本就传统的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三、活动深入,体验歌曲的实境之美

小学生本来就是最活泼好动的教学对象,因此,活动探究,就变成我们不得不用心考虑与设计的教学环节。笔者以为,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去强化学生们萌发的审美意识,去鼓励学生们蠢蠢欲动的音乐创造欲求,让学生们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无形的魅力,体验到音乐实践的乐趣,收获到音乐创造的喜悦。

例如,进行《凤阳花鼓》的创编旋律部分教学时,笔者考虑到这部分主要针对3/4拍知识的复习巩固,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节奏美的感知能力。在本课中,需要创编的旋律为两个乐句,有拍号要求和旋律音,创编只需加入节奏即可。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鸡毛信”的故事导入教学,引导学生以创编节奏为暗号,传送鸡毛信。以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们音乐时间实践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小学音乐课程有着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特殊功能。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发挥它的独特功效,灵活多变地渗透审美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感知音乐、感知美、创造音乐、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置身在随处可得的美育情境中,深刻体会到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为我们生活带来的独特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掘港小学)

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特征研究 篇5

一、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1.图形

图形是平面设计最具活力的一大要素, 它可以形象表现设计设计的主题和创意, 图形又包括插画、注册商标和画面轮廓三大要素。首先插画是一种人人都看得明白的世界性语言, 它用独特的视觉艺术语言传播信息, 具有具体化、形象化和直接化的特点。插画在符合设计主题的前提下, 设计师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 设计出具有个性和诉求力的图形语言。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插画的个性并不是简单地追求图形的奇特, 需要明确的是简洁明快的图形才能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才能有助于公众对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其次是商标, 商标能够代表平面设计的主体, 也就是说它是商品或者企业的可靠象征, 公众看到设计中的商标, 也就明确的商品或者企业的大致情况。平面设计中的商标造型要简单却不失个性, 要给公众深刻的印象, 进而才能开拓和巩固商品的市场。最后是图形中的轮廓线, 轮廓线是设计的边缘线框, 它界定的设计版面的空间, 控制公众的视野范围。轮廓线的合理使用, 不仅能增加广告版面的美感, 还能锁定公众视线于设计主题, 增加设计的视觉冲击力。轮廓线有直线、斜线、曲线和图案边饰纹样等形式, 设计者要根据设计的主题和策略选择适当的轮廓线。轮廓线是为设计主题服务的, 不能因为轮廓线的原因影响设计的整体效果。

2.文字

文字是平面设计最简单又是最复杂的一个要素, 简单在于所有人都知道文字是什么, 复杂在于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平面设计中的文字是什么。文字的设计要简洁且有创意, 要能够吸引公众视线, 更要能说服公众。平面设计中的文字部分包括标题、正文、 广告语三个方面。标题一般说明了设计的主题, 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设计的吸引力。一方面, 设计者要运用文学手法总结出生动想象且概括力强的标题, 另一方面, 设计者也要注意标题要选取恰当的字体, 要有配合图形的版面编排。正文部分是对设计主题的详细解读, 正文的内容要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 生动贴切的表达, 使公众能够从心底信任设计的内容。广告语又称标语, 是为了宣传产品并能吸引公众注意的宣传语, 广告语追求押韵顺口、易读好记, 更要体现企业的精神或是商品的特征。

3.色彩

公众看平面设计时, 是通过色彩找到第一感觉的, 因为色彩在作品中具有特设的诉求力, 不同的色彩带来的影响力不同。一般来说, 鲜艳和谐的色彩对公众有较好的吸引力, 而陈旧昏暗的色彩会被公众误认为是旧的设计, 不会引起注意。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 它同图形、文字一起共同体现设计的理念, 美化设计的版面。设计师在选取色彩的时候, 既要考虑远、近、大、小的的视觉变化规律, 也要考虑到与欣赏习惯、当地环境的适应, 使设计更富于美感。

二、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

1.秩序美

平面设计对象在形式固定下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就是其秩序美的变现, 这是三大构成要素独立呈现和相互配合下展现的。这种秩序美能瞬间吸引人眼球, 让人感到舒适平衡。

2.感染力

平面设计的感染力是评价设计优劣的关键, 一份好的设计作品就是要有强大的感染力, 给人产生深刻的印象, 以富有感染力的视觉审美瞬间吸引人目光, 并传递该设计的主题。设计师在设计构成中, 要借助三大构成要素, 突出设计主题, 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 以此带来强大的感染力。

3.艺术作用性

平面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宣传商品或者企业等, 拿商品来说好了, 平面设计视觉效果再好, 如果公众看到设计以后没有购买该商品的欲望, 说明公众并不认可这份设计, 那这个设计也就失去了其艺术作用性。因此设计师们应该要充满考虑市场发展需要, 让设计产品在富有个性美感的同时, 能经得起市场考验, 达到商品推销目的, 这也是平面设计生存的意义所在。

三、平面设计图形要素的审美特征

图形是平面设计的主体部分, 也是公众欣赏的主要部分。平面设计中图形的使用能够减少设计的枯燥性, 使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愉悦感, 所以图形的审美特征对平面设计十分重要。

图形的象征性是其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这种象征主要通过图形中的标志来体现。标志设计是表现特定内容的抽象画识别符号, 按照功能划分, 标志设计包括安全标志、企业标志、政府机构标志等。标志设计一般有两个要求:首先标志图形要通过平衡对称等原理表现出形式美, 其次标志图形要通过色彩和图形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意境美。这里说一下华为logo中图形的含义, 华为标识图形保持了对称的结构, 聚焦底部的核心, 并加入了光影元素使之显得更为和谐, 表明华为旨在构建和谐的商业环境, 并且以积极进取的心态, 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 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发展理念。

图形中除了标志图形外, 还通过一些基本元素表现设计的象征性。任何图形都是点、线、面的排列组合, 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图形形式。点是几何意义上最小的图形单位, 没有大小, 也没有形状和方向, 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讲点给人的感觉就是简单直接。线是由无数个点组成, 有方向和形状, 表现形式更为多样。线又分为直线和曲线, 直线的审美特征在于简单直接, 曲线则以其独有的转角勾勒出一种典雅柔和之美。任何图形离不开线条的使用, 设计者通过改变线条的长度和弯曲度设计出不同质感的图形, 从而能够直接传播设计的相关信息。

平面设计通过图形的这些审美特征传达产品的信息, 从审美的角度满足消费者的乐趣, 同时图形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意义与价值, 又赋予了图形的社会功能化, 象征了公众的身份和品味。

四、平面设计文字要素的审美特征

平面设计的目的就是要将其设立理念、设计主题这些信息传递给人们, 而文字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恰恰正是传递信息的最佳载体, 使设计更具有说服力。平面设计的文字审美特征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体现, 一个是文字的语言美, 一个是文字的书法美。

文字的语言美是指运用文学修辞手法, 使语言具有强大的穿透力, 能够渗透人心, 打动欣赏者。营造文字的语言美,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第一, 修辞并用, 追求音韵美。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为语言增光添色, 如比喻可使语言形象生动, 夸张可使语言灵气飞扬。第二, 整散结合, 追求参差美。整散结合是指排比句、对偶句的使用, 这些可以加强语势, 强化感染力, 营造语言的对称美的平衡美。第三, 倾注真情, 追求内在美。文字不需要华丽富华, 质朴的语言更能抒真情, 写实意, 打动公众。第四, 引用经典, 追求文采美。设计中如果加入某些典故, 既能增加设计的文化底蕴内涵, 又必能引起共鸣。

平面设计中加入书法这一艺术形式, 使文字更具民族特征。 传统的书法是通过文字的横竖撇捺表达感情的, 而现代平面设计中文字的书法美主要是通过字体、色彩以及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展现出整体美感, 字体和色彩的结合营造一种新奇独特的艺术美, 而文字与图形的结合能够突出主题, 使设计具有立体美。另外, 现代平面设计对书法的运用, 主要是利用书法的艺术特征将文字浓缩为图形的形式, 更清楚形象的表现设计内容。因此, 书法这一艺术是是掺和其他元素共同体现文字的审美特征。

五、平面设计色彩要素的审美特征

色彩是平面设计传递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形式, 欣赏一份设计作品时, 首先注意到的就是设计的整体色彩, 这也奠定了设计总的基调。设计师主要是通过颜色的选择和颜色的调配融合, 打造不同的视觉感受, 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红色, 鲜艳富有活力, 表达一种喜庆的感觉;黑色, 给人以稳重庄严地感觉;蓝色以其阴郁而深沉的特点, 更适合静谧的气氛。色彩本身就有情感性和象征性, 这也是最基本的色彩审美特征。

除了色彩的特定寓意, 设计师还需要运用色彩的技术性对不同颜色进行配色, 也就是通过技术处理的色彩的情感性与象征性。色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 分别是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色相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彩虹七色, 红橙黄绿青蓝紫;明度是指色彩的明亮程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而设计者就要对这三个属性加工处理, 也就是色彩的技术分析, 包括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处理、色彩的明度与饱和度处理、色彩的配色。正是由于色彩的这种技术性, 设计者就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和大众需求设置特定的色彩, 将设计条理化, 充分展现设计的象征性和情感性。

平面设计作为信息的载体丰富现在生活方式, 同时也影响人们的审美意识。图形、文字和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 它们各自的审美特征共同形成的平面设计艺术。由前面的分析可知, 图形的审美特征在于其象征性, 文字的审美特征在于其语言和形式, 色彩的审美特征在于其颜色选择和技巧运用, 平面设计就是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再加上完美的设计理念, 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事物, 实现平面设计的社会功能化。

摘要:总的来说, 平面设计有三大构成要素:图形、文案、色彩。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追求越来越高, 平面设计在日常生活中也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平面设计的主要宗旨就是利用其三大构成要素, 并将其融入设计原理, 通过不同的结合方式带来不同的信息传播形式。目前对平面设计研究还主要停留在设计元素, 设计方法和设计潮流等方向, 而没有深入探讨平面设计最为本质的审美特征, 因此本文通过平面设计的三大构成要素出发, 进一步分析这些要素的审美特征, 揭示平面设计的审美全貌。

关键词:平面设计,构成要素,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周媛媛.平面设计构成要素的审美探究[J].大舞台, 2012, 12:150-151.

[2]朱艳.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D].湖北工业大学, 2009.

[3]王惠芳.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0.

[4]于成丽.平面设计基础要素研究[D].海南大学, 2011.

[5]郭小维.现代平面设计的创意性与审美性研究[D].西北大学, 2012.

浅谈女性手机设计中的审美要素 篇6

“女性美”在人们的审美感觉中一直和“柔弱”、“曲线”、“柔媚”、“温柔”一类的形容词联系在一起。古代中国文艺作品中常常以“冰肌玉骨”、“眉目如画”、“皓齿明眸”、“花容月貌”等来形容女性的美。最出色的如《诗经》中描绘卫庄公夫人庄姜之美曰:“手如柔荑,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 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这一连串绝妙的比喻令人遐想联翩。与此相对应, 周肪的《簪花仕女图》、张萱的《捣练图》、唐寅的《秋风纨扇图》和仇英的《汉宫春晓》等艺术珍品至今都令人赞叹不已。而在西方, 古代西方艺术作品也非常注重对女性美的描摹和刻画。意大利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法国高更的《塔希提岛的妇女》和布罗格的《维纳斯的诞生》等艺术品更是把女性美刻画得淋漓尽致。早在希腊时期, 希腊人就塑造出了自己认为是完美女人形象的维纳斯雕像。断臂维纳斯是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罗斯岛上发现的, 所以又有“米罗的维纳斯”之称。这尊大理石雕像高约2.4米, 通体由一块半透明的白云石雕刻, 站在鸡血白纹的云石底座上.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维纳斯雕像所创造的美, 更是成了黄金分割比值最理想的范本, 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光辉典范。

手机设计是现代设计中一个比较先进和活跃的门类, 由于手机的更新换代频率较高, 所以消费者更重视手机界面的审美情趣和对手机的文化认同。设计师在开发手机功能的同时, 也会赋予它一定的外在形态, 而外在形态则表现出一定的内在性格。当人们审视手机的时候, 会在脑海中形成对这一手机的某种意象, 譬如“奢华的”、“时尚的”和“女性的”等。性别取向是手机表现出来的与人的个性特征相联系的一种视觉特征, 是人的特定的感性认知。

手机设计主要是通过手机所呈现出来的视觉要素——造型、色彩、文字、肌理等, 来刺激消费者的不同感官, 激发消费者的联想, 并最终产生对手机的购买欲望。而设计师就是驾驭这些要素的工程师, 在这方寸之物上, 设计师要对它进行全面而细致地规划, 以求给消费者感官情趣带来最真实的打动。在其中, 运用“柔性”审美元素来塑造女性手机界面的“女性美”已成为设计师的常用表现手段, 它使得在手机设计中表现“女性美”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并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感动。

一、运用曲线表现手机的形态美

产品是由线面交叉组合的, 产品的外观形态是消费者面对产品时产生的第一个视觉刺激信号, 同时, 产品的外观形态特征还能使消费者体验到自身的地位、素质修养、个性等。线是有生命、有感情、有方向性、有象征性的形式因素[1]。而曲线能够给人以柔美和含蓄感, 是女性的一个符号, 是一种符合女性审美需求的造型基本元素。人们常常形容完美的女性身材为“S”型曲线, 并且, 女性的优雅气质和细腻柔和的性格也与曲线的曲率吻合。因而在女性手机设计中, 为表现“女性美”, 会在线型上采用较为柔美的曲线, 面与面的过渡处理采用转折较为圆润的软连接, 这样可以显得手机的形态珠圆玉润, 突出手机的“柔美之气”。另外, 因为考虑到女性的生理特征, 所以按照一定的人体工程学的原理, 要尽量把手机做得轻而且薄, 这样可以满足女性对于手机便携性的要求。

因此, 女性手机的形态造型设计对女性审美要素的运用可以反映女人的天性和气质, 并可以通过与女性情感的共鸣来拉近手机与女性用户之间的距离。如图1中的手机设计, 这是华硕在2010年国际消费电子展上展示的微型电脑概念手机, 在这个设计中我们看不到很硬的表达面, 整个曲型表面与女性内心的温润如玉有着很强的契合性, 这么柔和漂亮的造型设计作为与人沟通的工具, 在本质上是让女性内心情感所欣喜的。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手机的功能, 但当我们看到这个形似手镯的曲线造型产品时, 相信很多女性定会爱不释手。

二、运用鲜亮而柔和的色彩表现手机的色彩美

不同的色彩组合有着不同的特性, 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生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可以结合人们的不同经验在视觉上、感性上和意象上产生一连串的审美效果, 进而引起人们心中深层次的印象。例如红色往往给人以力量、愉悦、高强度的感觉, 同时红色被认为最能引起人视觉上的注意, 因此红色有些时候被用来进行心理上的警示[2]。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见到紧急制动开关和报警按钮一般都是红色的也是这个原因。

性别对色彩有不同的偏好。2007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一项最新研究显示, 男女之间的色彩偏好确有差异。科学家们向208名年龄在20岁到26岁之间的志愿者出示了各种成对的颜色。志愿者们必须通过电脑鼠标选择他们喜欢的颜色。结果显示出与性别有关的偏好——虽然被调查者们都很喜欢蓝色, 但女性更偏好红色和粉色, 而男性大部分都喜欢蓝色。领导这项研究的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阿尼亚·赫尔伯特说:“有关解释可能要追溯到人类 (进化过程中) 的猎人——采集者时代。当时女人是采集者, 而且她们会因为采摘到成熟的红色果子而受益。文化可能利用并加强了这种自然的女性偏好。”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性别差异是, 女性更可能选择红色、白色、蓝色和紫色等亮丽的颜色, 而男性更偏向黑色、灰色和银色等无彩色系列。同时, 色彩与气质之间的关系也与色彩偏好有关, 有些色彩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与女性给我们的感觉基本一致, 比如说红色的大方、热情;紫色的优雅、高贵;粉红色的可爱、浪漫;粉绿、粉蓝色的文静、温和, 还有白色的纯洁、端庄等等。

在女性手机市场上, 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色彩。一般来说, 亮丽而柔和的色彩适合女性手机, 比如红色系、紫色系、白色系。红色给人的感觉是大方、热情;紫色给人的感觉是优雅、高贵;白色给人的感觉是纯洁、端庄。粉红色是红色系里最受女性青睐的一种, 粉红色给人的感觉是梦幻浪漫、甜美温柔, 这完全符合了女性可爱、浪漫的气质。在手机设计时, 女性化的色彩设计方案能以其独特的表现力, 满足消费者对于特定情感、个性、文化等多种附加价值的需求。如图2中的LG GD580棒棒糖手机是LG在时尚女性手机领域的又一巅峰力作, 绚丽的色彩搭配和时尚的造型赢得了众多女性芳心。它非常注重色调、细节和装饰。在色彩上它选择女性喜欢的“蓝莓”、“西柚”、“草莓”和“蜜桃”等梦幻色彩, 同时, 时尚的造型搭配简约有致的外观, 表达出了对女性内心的一种关爱。

三、运用合理的材质和工艺表现手机的材质美

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产品, 如果说手机的外型和色彩设计刺激了消费者的视觉, 那么手机的材质设计则既激发了消费者的视觉和触觉, 又给予了消费者更丰富的感知体验[3]。不同的材质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塑料材质的手机会使消费者产生廉价、时尚等心理感受;木质材质的手机则会使消费者产生温暖、朴素、怀旧等心理感受。同时新兴的IMD、IML、铝合金、镁合金、不锈钢等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 经过电镀、丝印、镭雕, 电铸、蚀纹等加工工艺的处理,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多样化的心理感受。

同样, 相同的材质配合不同的造型和色彩, 也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例如:金属本身是一种男性气质的材质, 它的冷硬感会使消费者产生距离感和现代感等心理感受, 并具有阳刚硬朗的气质, 但如果配合以曲线的形态造型和女性化的色彩却往往更能体现一种独特的女性风格。对于女性来说, 金、银的美学属性是满足女性心理对于奢侈、装饰、华贵等需求的天然材料, 而且金属与其他材料搭配使用后还能激发和传递更为丰富的感情。例如:在金属表面镶嵌宝石的时侯, 金属与宝石的光泽相互辉映, 在折射和反射中会更凸显机身而显得璀璨夺目。尽管现在很多手机上都采用可爱的装饰来吸引女性顾客, 但如果这种装饰仅是装饰而无额外的价值体现, 便会使人感到失望。如图3中是瑞士奢侈手机制造商Gold Vish推出的天价手机。这款手机外壳由纯白金打造, 上面共镶嵌了120克拉的VVS-1级别的天然钻石, 它采用瑞士最顶尖的工艺生产, 极尽奢华的外形可以让女人们为之疯狂。这款手机的意义在于它的价值, 售价1, 000, 000美元, 这样其材料的特制也就体现了出来。另外这款手机全球限量100台销售, 这更成为女性彰显其自身价值与地位的象征。

四、注重女性关怀来表现手机的功能美

在设计艺术的包豪斯时期, 就曾经提出过“设计的目的是人, 而不是产品”, 设计是一种对人的关怀, 而不只是产品本身, 手机设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4]。近年来, 手机在功能上不断创新, 手机也不再是单一的通讯工具, 而是集彩信、通讯、拍摄、MP3、MP4、PDA、电视、文学和游戏等功能于一身的时尚消费品。它在完成基本通讯功能的同时, 也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享受。但女性手机的功能应有自己的特征, 在具体设计的时候还是应以体现女性关怀为主, 去掉那些复杂的、不切实际的功能, 所有的功能设计都要符合人机工程学中的女性使用尺寸和习惯。当然还可以在设计中适当加入一些独具特色的女性功能, 满足女性使用者感性、追求时尚的要求。如中国第一个专属于女性的手机品牌朵唯, 其旗下的手机除了具备拍照、音乐、聊天工具等基本功能之外, 还独创了“爱尚美家”和“一键求救”等女性特色功能, 对于女性来说, 这样的设计不仅贴心而且安全, 因而受到了广大女性消费者的欢迎。

结语

在工业设计中, 设计师结合目标受众的特性, 构思转化成产品形式。在手机设计中运用“柔性”审美元素, 无论是作为创作手法, 还是作为手机本身的风格, 都是为了让女性消费者在感性认知上产生认同, 从而产生感观和心理上的愉悦, 并最终产生购买欲望。在手机设计中运用“柔性”审美元素可以表达一种女性的柔美之气, 从而形成手机的特定气质。设计师在具体设计时, 应学会用特定的设计语言和符号元素来表达女性的气质, 并合理应用、融会贯通, 这样才能生动地刻画出手机的“女性美”;反之, 则会使手机性别取向不明, 个性不鲜明, 甚至会使消费者对手机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 这样的设计是不可取的。

参考文献

[1]周小儒.手机设计中的“男性美”[J].装饰, 2007 (11) :102-103页

[2]吕悦宁.界面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41页

[3]周骞.女性手机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 2008

审美心理要素 篇7

一、程式因素与集体创造的实质

剪纸艺术的随意大胆、自由率真,令人惊奇,但是它却是极讲程式的。“民间艺术家真的如此随意吗?这是一种误解,可以看到,民间艺术通常表现出强烈的地域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常年累月地不发生重大变化。生活在同一地域的人们往往采取类似的题材,类似的手法,类似的造型风格,个人创造的自由并未见到充分的体现。民间文化的保守性,往往抑制了创造性的发展,利用风习、舆论在潜意识水平上引导人们传承传统的形式。”[1]这说明,剪纸传承传统,遵从一定的形式,以抑制个性创造潜规则维系程式化面貌。因而程式化定性承传的现象,是剪纸艺术活动的特征之一。

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或者程式,具有作为人创造的凭籍与限制人的创造的两重性。民间美术的常见形式,多数是以其程式化才始终洋溢着自身的审美特征;考察剪纸的个性魅力可以知道,正是于一种程式的限定中才能看到它迥异有趣的审美尺度与特色,又正是从这个限定中,我们才又看到了极度的自由和奔放,倘若解放这样一种形式,那就无所谓剪纸了。因而我们一般是从既定程式出发,试着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寓居于既定程式中的剪纸是怎样通过一些既显露于外又隐形与内的因素来呈现它的个性与审美的。这无疑是一条首要的线索。

二、意度空间与主体意识的趋同

通常的经验告诉我们,属于平面化的,类似“原始艺术”的东西,在审美活动的时候却有着异常活跃的因子。二维实质是消减了视觉上造型深度,简化了造型的一个维度。但是,紧随之而来的却是在观者心理上增加了另一个想象的维度——充满空灵诗意的意度空间。正是这样,心理维度和视觉二维化提示就能产生在审美感受上往往高于全因素写实造型的完美形象。中国艺术讲“笔不周而意周”。英国学者E·H·贡布里希在谈到关于绘画中形的提炼问题时说:“有碍我们投射作用之处越少,就越有画意。”他还说:“一旦观众建立起必要的心理定向,再去认真地观察所有线索就不仅多余,而且多少还有干扰。一种效果就能当多种效果用……”[2]这段文字给予我们无穷的启发。平面化造型,整个一个维度的取消,即意味着在注视这样的形象时,就会必然地用知识和经验补充那些被“笔”提示的“意”;这是一个充满主观意趣的经历,是审美活动的二次创造。

剪纸的平面化造型特征既有这样的审美诱因作用,同时它也奠定了存在于其中的其它形式的审美的基调。所以,被二维的或缺所激发的“意”度空间,是剪纸审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剪纸和一切艺术一样也在追求艺术与人生在主客体上的一致,也在本质地反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反映意识,所以它深受主观引导的作用。当剪纸由平面造型转化为主体视觉符号时,它的艺术之美必然就锁定在“意度空间”的世界里了。

三、灰层调和与断连规则

绘画中的画面色阶构成,至少有黑白灰三个基本阶次,这样才能形成画面视觉上的美感;这种审美要素,在剪纸中也存在·着。从直观就可以体会到,剪纸在单色纸上要么留,要么剪,不管阴刻阳刻,可以把留下的部分看作是实(黑),镂去的是(白);所以,语言的色阶就只有最高或者最低的两极对比,非常的强烈分明。正是这种特殊的品质,以朴素单纯收敛了装饰纹样的富足繁华,以强烈分明强调着朴素语言的存在与量感,从而使剪纸显得含蓄又大方。尽管如此,这也不意味着剪纸的对比就是只有这样两个方面。

剪纸中灰的色阶也是有的。剪纸非常重要的技法就是线线相连,或者线线想断,浑融完整,以避免其成为“一盘提不起的散沙”。故而空和实都是大面积连着剪的,那些实纹与空纹穿插紧密的部分,便形成灰层。如锯齿纹、鳞甲纹等等,密集的线条或空隙有别于大黑大白,常常成为感知对比之美的有效成份,令我们获得必然完美的审美经验。这足以说明,事实上剪纸画面中黑白灰三大色阶的审美要素,也同样是完备无缺的。

四、虚实动静与一团热闹

剪纸外形是一个剪影大轮廓。在剪影形基础上再加上阴刻阳刻的装饰纹样,这就是剪纸显著的特征。虚实、动静的多样统一就包含在这一特征中。

因为剪纸并不是单纯的剪影造型,而是在剪影中同时剪刻着极优美繁华的装饰纹样的。这样,剪影的打破所伴随的是死板堵塞之感的消退,以及平面化造型的空灵和诗意之感的上升。富足热闹的装饰纹样不仅没有把形象分解得支离破碎,而且还使得它更趋完美。因为剪纸必须相连或者相断,所以不可能剪得纤细琐碎,这是对支离琐碎的抑制。装饰纹样一般是随形体关系和结构细节附加的,所以再夸张的装饰也不混乱无章。一切纹饰都统一在外部剪影轮廓里,外轮廓起到很大的归整作用。

再进一步的看,剪纸外在轮廓非常重视形象的态势体量,是相对稳定的静态;内部纹饰依外部剪影动态而拓加,追求力的走向,极尽丰富变化,充满动的韵味。内外之间,动与静、简与繁、虚与实、敛与张,一切就都在其中了。或外静内动,或外动内静;或内敛外张,或外张内敛;外型极静与内部极动达到高度制衡。在冲突中寻找艺术的平衡,使整体与细节相和谐,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鲜明地体现了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法则。

五、直觉投射与造型中共同价值的作用

剪纸中的动物形象,多数是侧平面的投射角度,同时也不是写实的剪影形。这真好符合平面化剪影化造型的限制。二维机制限定下,这个投射角度最能显现动物的完整特征。

写实的眼睛对事物的捕捉描绘和光对物体投射一样,看写实的剪影形,它和自然之光一样理性而缺乏情感的直觉!虽然人们对物象的投射一般都有惯常的角度,并在其中掺杂着视知觉思维活动。但是在所有理性光可以投射的剪影中,只有最能表现对象最大最全面最典型最稳定的特征的投射影像,连同非眼睛所见但凭知识经验而得的知觉,杂糅而存留下一个新的印象来,需要用绘画形式呈现时,人们本能地会拿出这个印象而非其它。这个本能选择了的直觉影像一旦要拿出来,总是因为经由大脑的处理而充满概括、夸张、增添、缩变、概念化等成分,所以它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术能力。

剪纸当中的直觉投射就是如此。剪纸形象正面的有《扫天婆婆》、《抓髻娃娃》,侧面的有《马上封侯》等,虽然投射视角不同,但是相同的是都属于表达知觉影像的需要,把组合形象作为整体进行投射时而得到的最终知觉效果。并且也是为了表达知觉影像的需要,剪纸造型上还出现了局部形象的视点与整体形象的视点矛盾共存,甚至还有事物外部实体性视角由外部触及到内部的现象。如侧面猫爪下加上从低部才可以看见的肉垫,如侧面的鼻子处呈现着两个鼻孔,再如猫肚子里的老鼠,老鼠肚子里的小崽(这是剪纸的“花中花”)。

不难看出,剪纸对形象的造型,不单是视觉上的理性投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直觉投射。在我们这样体会剪纸相关的审美魅力时,还有一个影响人的直觉投射它自身造型的一个因素——人的价值判断的参与。受价值观影响的心理上直觉投射,这也是剪纸艺术的审美活动必须要解读的问题!可以认为,直觉投射的信息不仅没有因为局限了它导致僵化,而且恰巧给了一种视觉与心理相互综合的自由和便利,使意象造型成为可能。

六、情感因素是最为普遍的共同体现

情感是民间美术的重要内涵,情感因素包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心理能力,在审美活动和创造行为中具有支配地位。在劳动生活中,“劳动人民利用了造物活动,并把造物活动本身作为抒发情感的保证,因此,也就决定了民间美术品的纯真品格。”[3]正因为在人们创造了美的同时,也创造了剪纸艺术这种寄托和诉说的情感语言,所以它的审美动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民间美术的常见主题一般都包含求生、趋利、避害三种功利意愿[4]。除这个观念以外,民间美术还体现了“心理平衡的补偿”[5]的美学价值。体现了“娱教性特征”。[6]有人在谈到现实与艺术时说到,纯艺术的激动,在一定的意义上是逃避现实的。一个艺术家眼中的世事是粗俗的,一流的诗人总是一成不变地蔑视一切世上的人和物而崇拜艺术。可见艺术家容身于艺术,由艺术得以美的享受,由艺术得以光影声色的沐浴,由艺术得以逃避生活的压力,由艺术得以寄寓诸多的感情。艺术是以情感化色彩偏离并与现实对立起来的。

剪纸就是这样,看到剪纸,就感觉得到昭示与其中的人之热爱生命向往生命的本能,作为理想的居所,要化解现实里的无奈,抵触现实里的消极,创造现实里没有的幸福。剪纸的普遍意义就是反映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向往幸福的质朴感情。大多数的剪纸作者是不脱离生产的劳动者,也并不以剪纸为生,她们随心所欲、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朴素思想和感情,所以,从艺术感情的纯粹性上讲,她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如果说有艺术,艺术便就是这种与现实交响的艺术,如果说剪纸是艺术,艺术便就是劳动群众自己的艺术!如果说剪纸里存在诸多的审美因素,那么,生命热情便是贯穿其它一切因素的内在核心。

综述,从既定的程式开始,我们感觉到意度空间的确实存在,以及隐含的灰色层的调和,动与静的统一,有趣自由的直觉投射,直到领略令人沉醉的情感传达。借这些要素,我们一层一层地把审美信息在意向交汇中固定下来,实现了剪纸艺术从作品到读者的魅力过程。这些要素无疑就正是解决剪纸艺术欣赏问题的桥梁。诸种要素都集中倾向于大众精神的折射,究其原因是因为剪纸艺术它包含的群众性、集体性、通俗性的特征所决定的必然现象。

摘要:剪纸美感丰盈,充满张力,对它审美因素的认识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同时,在诸因素中,大众精神的折射是它总的突出倾向。

关键词:剪纸,审美,要素,大众精神,折射

参考文献

[1]葛岩.文化模式与艺术元素——民间艺术及它和我们的关系[A].李路明.现代美术理论第一辑·我的批评观专辑[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2]E·H·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242-243.

[3]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132.

[4]吕品田.民间美术的观念与形象构成[J].美术史论,1989,第四期:30-42

[5]安琪.群体精神的美学体系——民间美术的理想、功能与价值[J].文艺研究,1990,第一期:96-104

审美心理要素 篇8

审美心理定势就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之后审美对象对主体心理结构影响的一个具体体现。大家都知道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常常会有人说要突破思维定势, 要有所创新, 那么审美心理定势与思维定势有相似之处。前者是属于心理上的, 指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 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1]也就是说人们在感知一定现象或事物时心理已有一定的准备或趋向性, 提前在心理已有一定蓝图或范本, 在这种状态下形成自己的心理结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如在卖衣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觉得某, 种颜色对于自己是适合的, 穿上是美丽的, 我们在购物时就会倾向与这样的颜色, 这就是心理定势, 它变为一定的内驱力, 制约和引导我们的行动。那么何为审美心理定势呢?在《审美心理学导引》当中是这样定义的:影响或决定同类后继审美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审美心理活动的准备活动。即按一定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态度的定向思路进行审美创造和欣赏。他揭示了具体审美活动感受之前的特殊心理状态情况。[2]在本文当中我是运用这样的概念定义的。在审美创造活动中这样的审美心理定势表现的是十分明显的, 如在文学作品当中有很多作家的风格是不同的, 像赵树理因其生活环境是他对于农民的生活有很深刻的体验, 在审美创造的过程中, 一种朴实的风格就体现了出来。而像李白这样喜欢狂放和自由的人, 他在创作时就倾向与豪放派的风格, 这与他的审美心理定势是有很大关系的。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这种心理定势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如有的人在选择家居装修时就会有不同的风格体现, 有的人喜欢华丽的洛可可式的, 有的人就喜欢典雅素朴的, 还有人就喜欢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家居设计, 这就是一定审美心理定势所起的作用, 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了审美的个性化, 才会让我们审美的世界变得多姿多彩。

审美心理定势也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定向性, 整体性和个体性。定向性在这里就不再详细说明了, 因为首先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它是带有一定方向性的, 这样的方向性带引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对于某一种风格的作品就会爱不释手, 对于其他类别的就很难再喜欢, 从而就会选择某种审美行为模式, 所谓的“戏迷, 影迷甚至歌迷等都是审美心理定向性的反映。如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对韩剧的评判不一, 有的人对其评价很高喜欢看, 而很多人就不爱看, 更喜欢看美剧, 其实单从审美心理来看这也是审美定势的作用, 它决定了审美主体的行为方式。个体的审美心理知觉思维经验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散布在主体的头脑中的, 而是被加以组织, 被神经系统的各个“司”所管辖的。审美心理定势将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感觉, 知觉等等相关的概念组织成一个系统, 外界对于当中审美主体心理的一个刺激都会被纳入审美心理定势这一系统, 在后继的审美活动中都会使主体纳入一个心理结构。如一个非常喜欢蓝天的人, 他的关注点就会集中在蓝天上, 因此他就具有十分丰富的关于蓝天的审美经验, 心理就会形成对于蓝天的心理定势。这时, 当他接触客体对象时就会和蓝天相联系, 在视觉上可能就会喜欢清澈湛蓝的颜色, 在听觉上就会喜欢一些天籁之音, 在言语上也会有一些蓝天的味道了。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审美心理定势的个性化特点, 因为并非人人都喜欢蓝天, 它仅限于某个人或某群人, 首先它取决与本来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 不同的审美个体在心理上具有不同的定势, 有如人各有一面, 因而在审美感受上也呈现出巨大的差异, 有人喜欢绘画, 有人喜欢音乐, 有人喜欢舞蹈。在喜欢音乐的人当中, 有的人喜欢摇滚, 有的人喜欢爵士, 还有人喜欢HIP-HOP。喜欢舞蹈的人当中, 有的喜欢拉丁, 有人喜欢古典舞, 有人喜欢现代舞, 这都是审美心理定势的个性化体现。

在了解了审美心理定势的定义和特点之后, 作为美育研究者就会想研究审美心理定势对于美育有什么作用, 能否利用它更好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呢?但是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发现其中研究审美心理定势与审美能力培养之间关系的文章还没有, 但是有审美心理定势对于审美创作等影响的几篇文章, 可见到目前为止大家似乎还未注意到同样作为心理机制的审美思维定势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怎样的影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传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什么样的。审美能力的定义我还是引用杜卫在《美育论》中的定义, 他认为:“审美能力是成功的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3]马克思说过再美妙的音乐对于不会欣赏音乐的耳朵也是无用的。由此可以看出要想很好地进行审美活动首先就要培养自己拥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在《美育论》中作者将审美能力界定为审美形式感, 也就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审美对象形式意味的特殊感受力。[4]审美能力具有表现性, 创造性, 它其实就是一种理解力。众所周知, 任何能力的培养都要在大量的练习积累之后, 那么审美心理定势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在这一良好的基础上加上各种艺术等美育题材的培养, 审美能力应该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在《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当中指出了审美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 而一般能力教育有助于特殊能力培养, 在一定条件下致力水平高的受教育者比一般智力者接受美育的效果要好很多, 同时特殊能力的培养又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充分利用审美心理能力的提高, 有意识促进这一效应像向发展一般能力迁移。[5]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能力的培养要迁移到其他能力的培养, 如智力等。当然还有其他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方法, 如从感性出发, 通过情感体验的中介环节, 达到理性的高度, 理性蕴含在感性之中。还有通过艺术熏陶来培养审美能力, 阿恩海姆认为视知觉是一种积极的活动, 并不是简单的将外物复制下来, 视觉对外物的捕捉必然引起相应的精神反应。[6]当然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还有很多, 在这就不详细阐述了。

我认为可以在认真研究审美心理定势充分了解它的相关内容后发现它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样作为心理机制, 培养良好的审美心理定势, 让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有一个好的准备状态, 在面对审美客体时, 配以主体良好的审美能力, 知觉概念清晰透彻, 对对象的形式等把握准确, 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相信主体的美感和审美水平会进步很多, 也就使美育有了一个完满的目标结果。审美心理定势, 可使欣赏者进行有效的审美知觉的选择, 为艺术想象留下广阔的空间, 同时促进美感更迅速, 更有效的到来。因此, 认真的研究审美心理定势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具有极大影响的, 对于美育来说可以说又找到了一条使其更有效实施的途径, 让美育在培养人的能力这一方面站的更稳, 更牢靠。当然, 这一理论的相互关系还需要联系相关的实际才能更好的实施,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需要继续更深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2]皮朝纲, 钟士伦著.《审美心理学导引》[M].成都: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第196页, 第198页, 第201页。

[3][4]杜卫著.《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7页, 第179页。

[5]赵伶俐著.《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6页。

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心理要素 篇9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作为心理活动范畴, 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它表现为好奇心、爱好等复杂心理活动形式。许多学者认为, 对某一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 必须首先是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人。兴趣在创造性心理活动过程中有启动和驱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 激活和调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以知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 或者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效果良好。比如, 讲历史各地、联系地理知识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学习社会市场经济特征时, 要联系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等。通过这些多方面纵横联系,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 (2) 以新激趣。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新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能紧扣“新”字, 使自己的授课语言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可引起学生兴趣。 (3) 以疑激趣。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难, 使学生面临问题, 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努力, 解决了疑难, 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4) 探究激趣。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观点, 提出一些问题, 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 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 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在讲郑成功时, 引导学生学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问题后, 指导学生从我国古代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来进一步说明, 向学生介绍历史课外读物, 要求搜集记录具体史实,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 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锻炼学习能力。

二、动机的激发

动机作为心理活动, 是指激励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 并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动机是各种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 创造性活动更是如此, 尤其需要创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心理动机主要出自于创造心理需要和创造兴趣, 它们是导致创造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它主要有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培养动机的方法很多, 巴班斯基曾提出一整套方法:给学生阐明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提出要求, 学生按这些要求做就意味着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训练他们, 使他们习惯于履行形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对有效地、极其认真地履行自己责任的要加以表扬;随时检查执行要求的情况,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指出缺点, 为养成更负责的学习态度而进行批评。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本人认为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时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求知欲;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探求兴趣;适当地组织竞赛, 激发外在动机;运用反馈原理, 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造性问题意识激发

创造性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创造性发问, 二是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历史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发现历史的本质, 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同时, 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沙锅问到底, 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进行求异思维,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并进而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反之, 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好, 这对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科学的习惯。第一, 培养沉思的习惯。要想掌握历史理论规律只有放弃应试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从培养持续性思考——沉思的习惯开始。沉思可以先从历史想像力的训练开始, 如想像一场战争的场景等。按着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 阅读一些资料, 进行不间断的思考, 一般要在30分钟以上。第二, 培养讨论的习惯。历史理论规律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经过思考后的问题, 自己认为已经比较清楚了, 然而, 大家一讨论, 就会发现, 自己的观点漏洞百出, 只有在讨论中, 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才会逐渐清晰起来。教师则要设计好可以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思考与讨论。

五、创造情感培养

在创造性心理活动中, 情感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作为创造性心理活动结构的基本要素, 它主要是表现为具有积极、饱满的创造热情和理智清醒的创造激情。积极、饱满的热情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动力, 它能使人迷恋于创造活动, 注意力集中于创造目标, 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各种创造因素。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短暂的心理情感。理智、清醒的激情能极大地激发创造意识和敏感性, 并在理智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创造力, 提高创造效率。

创造情感具有激励功能, 它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敏感性, 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同时还具有调控功能, 它能够促进心理活动向积极的创造状态转化, 引导和调整人的情感围绕着创造目标进行, 并力求创造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联想的活跃性。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8.

[3]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4]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10.

上一篇:落实税收协定优惠下一篇:产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