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要素

2024-08-29

心理要素(通用11篇)

心理要素 篇1

历史教学中, 发展创造性思维就要激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要素。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兴趣、习惯、动机、创造性问题意识、创造情感、创造意志等心理要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一、兴趣的激发

兴趣作为心理活动范畴, 是指人对某一特定客体所产生的心理动力倾向性的积极态度。它表现为好奇心、爱好等复杂心理活动形式。许多学者认为, 对某一事物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人, 必须首先是对该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的人。兴趣在创造性心理活动过程中有启动和驱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 激活和调动创造性心理活动的功能。在历史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1) 以知激趣。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知识固有的引力, 或者将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效果良好。比如, 讲历史各地、联系地理知识和现在的地理位置;学习社会市场经济特征时, 要联系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肉票等。通过这些多方面纵横联系,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 有利于学生产生广泛的兴趣。 (2) 以新激趣。教师在教学中, 善于启发、诱导、突出新字, 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新来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如能紧扣“新”字, 使自己的授课语言引人入胜, 扣人心弦, 可引起学生兴趣。 (3) 以疑激趣。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组织设置疑难, 使学生面临问题, 产生求知欲望, 教师从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并经过努力, 解决了疑难, 感到所学的知识有用, 就会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4) 探究激趣。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观点, 提出一些问题, 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 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 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如在讲郑成功时, 引导学生学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这一问题后, 指导学生从我国古代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来进一步说明, 向学生介绍历史课外读物, 要求搜集记录具体史实, 然后让学生充分发言、讨论, 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也锻炼学习能力。

二、动机的激发

动机作为心理活动, 是指激励人发动和维持其行动, 并导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动机是各种行为、活动的直接推动力, 创造性活动更是如此, 尤其需要创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创造性心理动机主要出自于创造心理需要和创造兴趣, 它们是导致创造活动发生的内在动力。它主要有唤起行动的始动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强化的功能。培养动机的方法很多, 巴班斯基曾提出一整套方法:给学生阐明学习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提出要求, 学生按这些要求做就意味着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训练他们, 使他们习惯于履行形成良好习惯的要求;对有效地、极其认真地履行自己责任的要加以表扬;随时检查执行要求的情况, 并在必要的情况下指出缺点, 为养成更负责的学习态度而进行批评。结合我们的具体实际本人认为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时要着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习目的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激发求知欲;创造问题情境, 激发探求兴趣;适当地组织竞赛, 激发外在动机;运用反馈原理, 强化学习动机。

三、创造性问题意识激发

创造性问题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创造性发问, 二是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发问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历史教师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同时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 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去思考、联想、探究、发现历史的本质, 进而明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同时, 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 应非常注重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打破沙锅问到底, 突破传统思维定势, 进行求异思维, 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四、习惯培养

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智力和能力发展的很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才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并进而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反之, 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好, 这对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阻碍的。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克服思维定势负迁移的影响, 培养学生科学的习惯。第一, 培养沉思的习惯。要想掌握历史理论规律只有放弃应试的学习方法与态度, 从培养持续性思考——沉思的习惯开始。沉思可以先从历史想像力的训练开始, 如想像一场战争的场景等。按着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 阅读一些资料, 进行不间断的思考, 一般要在30分钟以上。第二, 培养讨论的习惯。历史理论规律还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经过思考后的问题, 自己认为已经比较清楚了, 然而, 大家一讨论, 就会发现, 自己的观点漏洞百出, 只有在讨论中, 我们对历史规律的认识才会逐渐清晰起来。教师则要设计好可以讨论的问题, 让学生有兴趣地进行思考与讨论。

五、创造情感培养

在创造性心理活动中, 情感的影响作用很大。而作为创造性心理活动结构的基本要素, 它主要是表现为具有积极、饱满的创造热情和理智清醒的创造激情。积极、饱满的热情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动力, 它能使人迷恋于创造活动, 注意力集中于创造目标, 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各种创造因素。激情是一种迅速、猛烈、短暂的心理情感。理智、清醒的激情能极大地激发创造意识和敏感性, 并在理智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创造力, 提高创造效率。

创造情感具有激励功能, 它可以提高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敏感性, 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同时还具有调控功能, 它能够促进心理活动向积极的创造状态转化, 引导和调整人的情感围绕着创造目标进行, 并力求创造目标的实现。因此, 在历史教学中, 要积极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联想的活跃性。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8.

[3]文萍.心理学理论与教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

[4]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10.

[5]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1, 2.

心理要素 篇2

老年人都希望有个和睦的家庭和融洽的环境,不管家庭经济条件如何,只要年轻人尊敬、孝顺老人、家庭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帮互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自然老年人心理健康就会好的没话说。

2、坦诚相待

老年人容易多疑、多忧、多虑、爱唠叨。他们喜欢别人征求他的意见,愿出谋献计。我们对老年人这些心理特点,要以诚相待,说话切忌转弯抹角。

3、精神关爱

精神关爱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永葆青春的灵药。人到老年,总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社会的关心、单位的照顾、子女的孝顺、朋友的`往来、老伴的体贴,使他们感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靠。

4、环境安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时老同志就怕过星期天,这一天儿孙都来了,乱嚷嚷地过了一天,很多老年人是受不了的,他们把这天叫作“苦恼的星期天”。

5、工作和学习

离退休、病休的老年人多数尚有工作能力和学习要求,骤然间离开工作岗位肯定会产生许多想法。对这样的老年人如不给以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自己又不能创造这方面的条件,将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适合老人的运动

1、快步走:在公园快走,既能锻炼心肺,还能欣赏景色,快走消耗能量多,并且不会对关节造成太大的压力。

2、打篮球:喜欢团队运动的人肯定拒绝不了篮球的诱惑。上下肢得到锻炼的同时,手眼协调能力也会提高。

3、自行车:如果你想欣赏山川的美景,山地车可以帮你实现这一愿望。与徒步走和长跑不同的是,这项运动对关节的压力更小,而且能量消耗和耐力锻炼丝毫不逊色于其他运动。

心理要素 篇3

〔关键词〕审美;心理要素;心理创伤;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3-0018-03

一、在感知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内容首先是感知。美国著名符号论美学家代表人物苏珊·朗格认为,“在人的内在生命中,有一些复杂的微妙而真实的生命感受。这种感受必须借助于知觉和体验才能得到,因此,表达它是语言这类推理符号所难以胜任的,而只有艺术这类表意符号堪负此任。因为,生命总是呈有机状态的,连绵流动,错综交叠,微妙复杂,而艺术是包含多种复杂含义的综合体,其主要领悟方式是体验与知觉,很少诉诸于推理。”正是艺术拥有这些鲜明的特点,使得它与有机生命息息相通,也使得艺术成为人体验和感知生命的载体。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可运用感知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命与艺术的魅力,从而深刻地认识人生价值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对于遭受重大创伤的学生而言,通过美术来治疗心理创伤的任务,主要是靠教师平时的美术教学来完成。教师的美术课堂教学应通过感知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人在现实世界里的一切见闻、经历、体验都会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表露出来。因此,在绘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工具材料,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一方面,能使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态,吐露真情,或宣泄情绪、疏缓压力。另一方面,能为教师从学生的创作中发现隐蔽着的某种问题提供依据。学生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某一事情的陈述,教师要能从学生的画中看出一点端倪来,以便及时诊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达到心理干预或治疗的目的。

绘画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来表现的。各种单纯的线条、色彩或图形之所以会在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具有各种各样的象征意义,表现出不同的情调,就在于它们能通过人的感官作用于生理,使人产生一定的快感,这种生理感受是情感和想象活动的基础。玛克思·德索把这种生理感受称之为“审美反射”。在审美感知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充分掌握美术语言的特性。如:线条的形态与人的情绪变化有关。一个学生画出清晰流畅的线条,另一个学生画出零乱无序的线条,其绘画时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古人早有“喜画兰,怒画竹”之论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如: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并形成心理反应。即明亮的色彩让人感觉活泼、温情、愉快、幸福;而灰暗的色彩令人感到乏味、寂寞、忧郁、消极、无激情等。只有了解色彩的基本感觉,掌握绘画语言的特点,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致的观察去分析学生作品,从中辨别学生丰富的情感,才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二是在利用美术作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要精选“图式”。现代心理学中揭示的“差异原理”证明,人的感知能力的敏感性和眼前的“图式”与心中熟悉的“图式”之间的差异程度有关。心理学家舒帕尔·卡格安在观察儿童的行为时发现:“在那些十分熟悉的事物面前,儿童们总是表现得心灰意懒、毫无兴趣,而当把那些他完全不熟悉的事物放在面前时,他们便显得无动于衷,只有那些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所不同,但又可以看得出与它们有一定联系的事物,才能真正吸引他们。”由此可见,在审美感知中,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学对象,选择那些与学生心中的图式不完全雷同和完全无关的形式,即与内在图式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图式,才能引起学生的敏锐的知觉,达到感化学生的心灵,发挥绘画治疗的作用的目的。

二、在想象活动中调控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二项内容是想象。每一个心灵受过重创的人,他们最大的心理障碍是眼前的无助和对未来的担忧。美术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用美术想象的手段来充分揭示自己的无助感内容与担忧的具体问题,以及未来憧憬和希望的事物,让受伤的身心逐渐舒缓、平和,尽快恢复身心的健康、愉悦。瑞士心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特的研究发现,特殊的“想象信息”传递后,人的下丘脑便会发出指令使人产生或紧张或松弛的反应。“通过图画等视觉艺术帮助患者排除忧虑和紧张情绪,使之自我放松和乐观,即能达到治疗之目的”。据传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代巴比仑空中花园的建筑就与画疗有关。一个做了古代巴比仑王妃的少女,因思念故乡而忧郁成疾,画师便为她画了一幅其故乡的美丽风景画,使其愁云顿散,疾病痊愈。国王见之大喜,下旨仿图建造了相同的景观。

想象分为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这种想象没有完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想象活动中,应考虑学生具备亲身感受知觉中的想象经验。可围绕着美丽的自然事物或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品来展开,当学生的心理功能都被激活起来去拥抱自然或感受艺术品时,当他们的心境、情感、痛苦、欢乐与自然或艺术情境相吻合时,他们的想象活动便被有效地激发起来,发挥作用。教师可选择类似《丰盛的午餐》、《我的卧室》、《明天的家乡》等题材作为想象活动的内容。

而创造性想象,则是在脱离眼前的知觉对象的情况下进行的,它依赖于大量的感知、重复的观察和丰富的经验。不过,在创造性想象中,只要眼前有刺激物,便会起到一种触发作用。如引导学生欣赏诗歌并创作美术作品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想象活动。例如:以郭沫若的诗歌《骆驼》为创作题材。

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暴风雨来时,旅行者,紧紧依靠着你,度过了艰难。高贵的赠名呵,生命和信念,忘不了的温暖。

春风吹醒了绿洲,贝拉树垂着干果,到处是草茵和醴泉。优美的梦,像粉蝶翩跹,看到无边的漠地,化为了良田。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

骆驼,你星际的火箭,

你,有生命的导弹!你给了旅行者以天样的大胆。你请导引着向前,永远,永远!

作者通过赞颂骆驼,抒发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感情,并向人们展示出坚毅不拔的精神和无限美好的未来境地。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节选诗歌的片段进行想象画创作。在想象活动中,教师要做好调控工作:一方面,根据想象的两种类型,提供多样化的题材,让学生有自由选择表现内容的空间,创设一种让学生愿意表述与沟通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作品表现来移情,要注意学生作品中隐蔽的细节或不被人关注的情绪,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无助感与担忧,教师要细心观察,以便采取进一步的方法和措施;而对未来憧憬和希望的表现,则侧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抒发情感,表达明媚的境界,以达到调控学生心理的作用。

三、在情感活动中慰勉学生的心理

构成审美心理要素的第三项内容是情感。美术教学的特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丰富并纯化人的情感,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康宁、和谐的发展。美术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艺术美的形式陶冶人的情感,使日常的生活情感升华为精神的审美情感。感情封闭是遭受心灵创伤学生心理的一个特点,美术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这一心理反应,通过情感活动来开启学生闭塞的心扉,以达到治疗学生的心理创伤的目的。

人的情感表现分为两种:一是情感的自然表现,二是情感的艺术表现。情感的自然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美术方面是运用艺术语言将内在的生活感受与人交流。面对受过心灵重创的学生群体,学校可在校园里设立“绘画墙”,让学生通过这一渠道随时、自由地将自己内部的躁动、不安“流泻”出来。情感发泄是身体自卫机制的组成部分,内在情感一旦集聚,身体便感到某种紧张、抑郁、伤痛,只有寻找到合适的渠道流泻出来,身体才能感到轻松。因此,校园创设“绘画墙”能将学生自己的内在情感完全释放出来。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语言的掌握存在差异,不同学生对美术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有时候某些主观情感并不容易找到想要表现的形象去与它对应。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认识美术语言的运用与情感表露的关系,使学生懂得选择不同的线条和色彩组成形象。在抽象的形象中,线条和色彩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的。例如:“那转折突然和生硬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愤怒的感情相对应,方向向上或向前的线条总是与某种积极、紧张、进步和活跃的情绪联系在一起,方向向后或向下的线条总是与某种消沉、低落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只要学生充分认识艺术语言的特点,协调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会使情感的自然表现变得更为顺手和自由一些。

如果说情感的自然表现是倾向于一种生活手段,那么,艺术的表现则带有创造、发现、组织或探索人类感情之奥妙的性质。它的主要着眼点是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形态或本质进行发现、认识,并使它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大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力度,挑选有说服力的典型的作品来影响学生,尤其要联系艺术家的生活历程、个人遭遇,结合作品进行分析,揭示艺术家内心的真实情感与艺术表现方式,以感化学生的情感,慰籍学生受伤的心理,使之调整生活态度。在美术史中这样的例子不少。如米开朗基罗、梵高、蒙克等。以蒙克为例,蒙克5岁时,母亲因病去世,15岁时姐姐去世,成年后父亲和一个弟弟又相继离世,面对一连串的创伤,蒙克的精神崩溃了,性格忧郁而孤僻,绝望的感觉深深地纠缠着他。《呐喊》这幅作品正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表达的是抑郁、不安、孤独的情绪。这时期蒙克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只是企图将自己的伤痛与恐惧借助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他通过创作打开了自己幽闭着的情感通道,在不自觉中泄露出自己潜意识的情感,使内心产生的巨大精神能量得以宣泄。而在蒙克的精神得到彻底解脱的后期作品中,我们看到他的作品变得明亮、宁静而富有哲理了。这时可以肯定地说,蒙克内心世界的痛苦和冲突已经被完全释放。正如当代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其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中所论述的:“个人愈是与创造过程发生关系,治疗成功的可能性便愈高。最后病人对其障碍、能力和其他依赖性预期的认识,取决于这个人在作品中所建立起自我体验的程度。个人和创作程度之间的关系,最初的建立是基于他对身体较强的敏感,但很快地就从身体机能的强调引导到感情的涉入,这两点,可能是源于两种原因:制作的程序和题材。”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将情感表现融入美术制作的程序与相关题材的创作之中,引导学生将自身的不幸经历转化为一种创作的财富与动力。把情感作为动力,将潜意识中的压抑与冲突呈现出来,把情感作为精神食粮,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获得缓解与满足,而达到慰勉与治疗的目的。

以上谈的是审美心理的三个要素在美术教学中治疗学生心理创伤中的应用。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感知、想象、情感这三种要素是互相渗透和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心理学与艺术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与学生的现状,充分运用审美心理的诸多要素,寻求心理学与艺术的最佳契合点,发挥美术教育教学的优势与功能,在审美活动中疏导、调控、慰勉学生的心理,以达到通过美术教学来治疗学生心理创伤的目的。(稿件编号:100208003)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2]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邓福星主编,程明太著.美术教育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4]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5]陈宗莹.浅谈美术教育学中创造力的培养[A].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中国优秀美术论文集》[C].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361101,电邮:zhulaoshixm@sina.com)

和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要素 篇4

一、抓住自己孩子的特点, 正确进行教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 家长应正确了解自己的孩子, 针对孩子的情况因材施教, 使孩子发挥最大的能力和优势, 使之健康和谐成长。第一不能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 形成与现实的巨大反差, 导致自己和孩子产生双重失败感, 形成不良的心理暗示;第二也不能对孩子期望值过低, 如果期望值过低则容易引发对孩子的学习及其他方面漠不关心, 使孩子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 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因此, 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在征求教师和孩子意见的基础上, 提出孩子需经努力方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目标。这样, 孩子才能健康地发展自己, 更好地适应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此外, 对孩子实施教育, 笔者认为首先要全面了解孩子, 了解他们的个性、志向、兴趣、能力, 根据他们的特点, 给予适当的期望。另外, 要尊重理解孩子, 做到相互沟通。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 鼓励他们慢慢一个个实现, 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强化, 尽量减少严厉的惩罚措施。最后, 还要多与学校沟通, 密切配合, 共同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和计划协调能力较差,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 合理地安排孩子每一天的生活, 帮助他们制定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表,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二、身教重于言教, 为孩子塑造良好的个性

聪明的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 还应正确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通过身体力行,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和能力, 进而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让孩子通过别人的评价及自身反思来正确认识自己, 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不过, 客观现实和生活有时往往不能尽如人意, 有时来自家庭的、工作的、社会的种种压力, 容易引起自身的心理波动, 往往会把不良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突然对孩子的暴怒会造成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压力, 使他们产生自卑、胆小怕事等心理。笔者认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 作为家长都要用乐观的态度来对待现实, 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方向, 并为此作不懈努力。当产生不良情绪时要学会宣泄、转移, 避免不良情绪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也就是说, 对负有教育责任的家长来说, 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遇事要有理智。在家庭教育中, 有时孩子一犯错误, 家长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往往使很多问题带上了感情色彩, 自觉不自觉出现感情用事的现象, 而一旦感情失控, 就容易出现语言过激, 甚至打孩子的行为, 这种这种不文明的行为自然要伤害孩子的自尊, 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有时甚至会造成人格的缺陷。当然, 另一方面当孩子取得了成绩时, 家长也容易过分夸奖, 同样这一做法也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 家长想要使自己不出现情感的失控, 就要善于冷静地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然后妥善处理, 保持理智。再有对待孩子还要特别有耐心, 需要持之以恒, 不能三分钟热血, 过后即冷。一个优秀的家长, 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顽强的毅力, 还要把教育内容时刻融汇到日常生活之中, 不能仅凭一时的冲动和热情。尤其在面对孩子的过错和缺点时能够有所准备, 有所思考, 不能一蹴而就, 要水滴石穿。

三、和谐而宽松的环境, 影响孩子的性格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从客观环境看, 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各种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中小学生正处于这种环境之中。因此, 社会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身教要重于言教,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多用实际行动影响教育孩子, 遇事多商量多沟通, 相敬相爱、互谅互让, 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的所有言行都会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实有些时候, 中小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家长的翻版。同时情感表达问题对中小学生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情感表达不良现象一般有两种表现, 一是过度的溺爱或保护, 在这种情况下, 家长心甘情愿地给孩子当保姆, 他们认为这是爱孩子, 却没有考虑到这样做实际上剥夺了他们成长、接受适当挫折和困难及学习爱护和帮助他人的机会和权利;另一种情况则表现为漠视, 他们忽视了中小学生的情感需求, 使他们不得不寻求其他的途径来自己解决问题以得到情感的满足, 而往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因为经验不足或受到外界不良的影响会带来不少的问题。例如, 在针对现代中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谦让精神, 甚至缺乏爱心及不会关心别人这一现象时, 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 要注意从一点一滴对孩子实施养成教育, 即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会做的事情学着做等良好的习惯,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渐渐适应生活、学习环境, 逐步造就自立能力。另外, 我还特别注意教育他们在热心帮助同学, 积极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各项工作, 虚心学习, 并积极创造和同学们一起娱乐、一起学习的良好氛围, 努力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竞争向上、助人为乐的良好性格。

心理要素 篇5

辅导员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要素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育德”又“育心”,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本文就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作 者:巫珠霞  作者单位: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5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23) 分类号:G444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   高职  

心理要素 篇6

[关键词]版式设计;视觉要素;心理

[Abstract] Layout design is a part of visual communication system. This paper searches for hidden mental phenomena in the layout design from the psychology on the three basic elements of visual graphics, text, color as a breakthrough point. Then it understands and studies the formation of visual elements, thinking about the thinking way an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visual elements hidden in the layout design. It can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layout design and promote the layout design to the mature.

[Key words] Layout design; Visual elements; Psychology

在现今的信息化社会,网络的出现使得地界的限制逐渐消失,交流更加顺畅。国内外设计理念不断地交流、融会,现代版式设计也孕育而生了。但由于中国设计起步晚,加上设计类教育体系尚未调整完善,瞬息万变的市场无法给予设计太多的磨合时间,无论在量还是质都无法得到满足,导致“拿来主义”变得顺理成章。

在现今信息交流频繁的有利条件下,为设计界革新、为版式设计都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发展。栅格化系统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盛行构成主义的西方,但作为我国版式设计一个新兴引进的理论系统,对其了解还停留在理论及尝试性的运用上。如何将新的版式设计系统与中国自身的文化内涵相结合、从版式设计受众们的心理出发寻找版式设计的出路。成为改变“拿来主义”的关键,真正的将属于我们的设计推向国际,使版式设计走向成熟。

一、版式设计中受众的读图心理

受众是在视觉传达过程中接收信息的对象,亦是整个视觉传达过程中的主体,视觉传达的效果必须以受众取向为中心。而版式设计已不仅仅是指出版物版面的排列及设计,其包括了出版物的封面设计、扉页版式设计、前言版式设计、目录版式设计、内页版式设计(图1)等。[1]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版式设计理念具有了进一步的衍生,包括图形平面广告、招贴、包装、卡片以及网页的版式设计,进一步说明版式设计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图形作为视觉三要素之一,在版式设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2]要使版式设计中的图形满足读者的求知和娱乐需求,那么就要把握住现今的这个图像时代,才可能将版式设计做得更加“人性化”,并且让受众们喜爱,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

(一)追求直观的视觉享受

版式设计作品的吸引力强弱,取决于受众能否从视觉作品中获得享受。现代社会,人们没有大多的时间去看书和阅报,复杂的符号、标志相对于简单直观的图片接受度较低,导致很多实体书店倒闭,人们更喜欢在手机终端上进行阅读,现代人更加趋向于快速读取和传播。因此,现代版式设计更需要注重时尚、简单,以图片的方式简单、形象的传达信息,在版式设计中要多使用图形、图片说明问题或使文字图形化,使版式设计更加受到受众的青睐。

(二)选择性阅读

人们每天都会面对着很多让你视觉丰富的内容,包括书籍、网络新闻趣事、电视节目等,海量的信息通过各种媒介传递给每一个人,人们往往只是短暂的、简单的了解所阅读的内容,信息是否健康、是否具有时效性、是否有价值,这些都是影响版式设计的因素。版式设计如何才能抓住受众的眼球、站稳脚跟,要求要有自身鲜明的立场、传达健康的信息等(图2)。

(三)求新猎奇心理

人天生有一种猎奇心理,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现代设计中,很多创作者非常青睐少数民族文化中的元素,独特的民族艺术与现代设计相交融,作品更加自然简约、新奇独特、脱颖而出,版式设计达到创意独特、简明异动、情感动人、真实可信的境界,这不仅是求新的结果,也是符合大众猎奇的心理特点(图3)。新事物的出现吸引观赏者的眼球,激起他们的好奇心,更好地向受众传递信息。

二、文字符号满足受众的心理现状

文字符号是版式设计视觉的三要素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没有图形那么直观吸引人的眼球,但却是版式设计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一)画龙点睛的标题

受众接受信息的量是具有限度的。因此想使其抓住受众的眼球,留住受众的脚步,就要达到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标题使受众能够获得满意的欲望;第二,标题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第三,标题还要新颖、时尚,诱导人们深入了解广告的正文;第四,标题也需简明概括;第五,标题的内容信息要真实可信。展示在版式设计上的标题既要与其产品的消费群体的购买欲望相统一,又要与产品对号入座,版式设计中的标题犹如门店的名字,好的名字就可以吸引顾客来消费,标题也是同样的道理。

nlc202309031930

(二)通俗易懂的说明文

好的说明文是由日常用语所构成,文笔流畅、内容真实可信(图4)。因为人们的心理认知过程是感知—知觉—观察—记忆—思维—思想,那么越通俗的说明文更能使受众记忆,与受众所处的环境匹配,所以说明文字数越简洁越好。

(三)顺口易读的标语

标语相当于广告语,要求顺口易读、有韵味、有魅力、指向明确、涵义完整、现代感强,例如移动通信的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韵味十足令人印象深刻。这也符合受众心理感受过程的原理,朗朗上口的标语更能进入受众的知觉深处。同时,在标语版面上会出现一些小的文字元素,包括企业名、时间、地点等,在版面上形成大小、空间错落有致,具有韵律感。由于受众都具有求知心理,只要版式上吸引了受众,那么就会有一种深入了解的兴趣去探知一切,不会因其小而被人忽视掉。

三、版式设计中色彩对受众的心理影响

色彩具有唤起观赏者心里情感的力量,色彩是作品形成美感的重要部分,美感既是由感官刺激激起的一种情感响应,而设计的目的就是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色彩作为视觉三要素之一,在版式设计中有感情依托,表达情感、感动观赏者。

(一)色彩对受众内心情感的影响

色彩的冷暖是一种最普遍的知觉现象,这是人们对事物的观察经验得来的,鲜明的色彩刺激着观赏者的视觉。最具有热感的色彩是橙红、红色(图5)与偏橙的黄色;而暖色具有温馨的情调与刺激兴奋的力量,例如可口可乐运用大量的红来表现激情;绿、青、蓝则是典型冷感色彩,会使人具有一种清凉、镇静的感觉。由色彩冷暖对比引起的情感更加细微,与观赏者内心产生共鸣,所以在版式设计上要巧妙运用色彩冷暖,表达出一种情感,则更能激起观赏者欲望与好奇心。

色彩具有扩张与收缩感、空间感与重量感,五彩缤纷的色彩给人的内心感受是:浅和亮的色彩具有扩张感;冷色、深暗的色具有收缩感,同时色彩也有反差效应,在处于同一位置上的不同冷暖色彩,会造成不同反差的印象。一般互补色反差较小,可以给人很弱的视觉冲击,使版面空间感强、韵律足,具有节奏感。

(二)色彩使受众产生联想与象征

色彩一般会受性别、年龄、阅历、兴趣和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所以会因人而异,但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英国实验心理学家C.W瓦伦丁(C.W.Valentine)将色彩联想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下意识联想,例如我们看到浅蓝感到愉悦之情,已不需再想到蓝色的晴空因为这已经深入人们脑海;第二种为一般联想,这是由我们生活经历的积累而产生的,如看到绿色会想到植物,看到红色会想到血液、信号灯等;第三种为个别联想,这与个人偏好有关,就是我们每个人所经历的事情不同,对于一些颜色就有不同的感受。[3]

在版式设计中,色彩的联想心理可以准确掌握观赏者的心理,同时可以将作品表达的更为准确,被其接受。色彩不但具有联想还具有象征意义,如中国古代方位的色彩: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 北—玄武,这些方位形象和色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象征意义为版式设计提升了价值,犹如一块神奇的璞玉,一经雕琢,其价值无可限量。现代中国的版式设计应该结合中国本土文化元素,这样更容易国际化,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色彩的象征意义,了解观赏者的心理,使其在版式设计上能够发挥它特有的魅力。

四、总结

版式设计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传播信息。成功的版式设计,首先必须明确传达信息、受众的取向、心理特点,根据要求深入了解、观察、研究与设计有关的各方面。从版式设计受众的心理特点出发,研究成功之道。

美的创造体现着创造者的素质。[4]版式设计工作者在参与塑造各种版式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了解版式设计中视觉要素的心理现象使版式设计工作者更加正确、有效地将自己的构思、创作灵感传达给受众,与外面的世界进行良好的沟通,准确地掌握、了解版式设计中隐含的心理现象,使版式设计艺术家更简单、直白地呈现心灵的语言,创作出成功的版式设计。

参考文献:

[1]古大治,师申,仁命著.色彩与图形视觉原理(第一版)[M].学出版社,2000(08).

[2]柴智、阎宏编著.版式构成[M].建美术出版社(第一版),2003(09).

[3]R·L格列高里著,彭聃译.视觉心理学(第一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4]刘雅莉.浅析平面广告设计的美学思想[J].芒种,2012(07).

心理要素 篇7

一、学生课堂学习心理的典型类型

一个班级里学生众多, 每名同学由于自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情绪体验的不同, 所呈现出的课堂学习心理各异。我们将学生课堂学习心理分为四种典型类型。

1. 求学心理

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 学习主动性强, 希望学有所获; 掌握知识的喜悦程度高于受到教师的肯定和表扬; 行为表现为认真听讲, 积极配合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知识掌握程度理想。

2. 适学心理

学生适应课堂学习的氛围, 愿意接受新的知识内容; 情感上对学习有兴趣或不排斥, 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 能够跟随教师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但深入钻研不够, 容易浅尝辄止, 综合分析、运用能力有所欠缺; 知识掌握程度较好。

3. 从学心理

学生对自我学习要求不高, 课堂投入有限; 有从众心理, 不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或关注;行为表现为容易走神, 有选择性地完成部分教学活动; 知识掌握程度一般或较差。

4. 弃学心理

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的欠缺, 或是过往不良的学习情绪体验, 已经对学习丧失兴趣;对教师的劝诫不予回应或敷衍了事; 课堂无法集中注意力, 仅参与少量或基本不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知识掌握程度差。

二、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要素

1. 情感要素: 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 这也是形成良好氛围的核心要素。这其中包含师生双方的相互信任与相互尊重。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 对学生有真正的情感投入, 才有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爱是教师的第一品质”, 唯有发自内心地关爱学生, 才能产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效果。

在同一个课堂上, 面对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 教师的做法应该是有效区分、合理应对。对于有“求学心理”的学生, 教师需要通过自己丰富的知识、精彩的讲授赢得他们的认可。对于有“适学心理”的学生, 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 适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 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同时适宜地指出他们学习不够深入的问题, 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更有效地投入课堂学习。对于有“从学心理”的学生, 并不急于关注或沟通, 而最好通过安排座位或编组的方式, 把他们跟相熟的同学编在一起, 通过同组学生来影响和带动他们, 让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对课堂产生熟悉感, 逐步感受到在团队中学习的乐趣, 进而对课堂学习产生兴趣和意愿。对于有“弃学心理”的学生, 最重要的是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 不能人为地把他们置于学习群体之外, 而要先耐心观察, 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学习障碍, 学习与他们对话; 再分配相对简单的学习任务给他们, 给出明确指导、帮助他们完成, 使学生建立初步的自信; 随后尝试在他们中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比如某名同学顺利完成了当堂课的任务, 不妨特别提出表扬, 这样原先跟他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就会觉得“那我也行”, 开始不排斥学习与训练;最后, 依然是通过编组或者“结对子”等合作学习的方式, 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带动、相互帮助, 老师从旁辅助, 让他们在群体学习中找到支持, 最终从内心深处激发对老师和身边同学们的信赖。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有从心里发出, 才能打到心里去。

2. 组织要素: 民主的管理机制

学生们尽管能力、水平不同, 但无一例外, 都希望得到公正的评价和对待。因此,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 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表达意愿的机会, 并能够客观评价, 这也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关键要素。

在我们的课堂上, 教师有时候容易受主观情绪的影响, 觉得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等生, 往往宽容他们的行为或是放大他们的成绩, 而成绩差的学生往往一无是处。这样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体之间的相互评价, 后进学生会产生在课堂没有地位、缺乏参与和话语权的感受, 最后索性把自己封闭起来, 放弃参与课堂学习, 成为“弃学心理”的典型代表。其实, 学生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一名好的教师就是真的能够把这一思想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 始终对一切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要把握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特点, 比如“求学心理”的学生学习能力强但容易骄傲, “适学心理”的学生表现认真但扎实不足, “从学心理”的学生课堂纪律好但常常盲目, “弃学心理”的学生活泼乐观但往往游离于课堂之外, 每一类型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 教师要能够对他们在课内外的表现给予准确、公正的评价, 使每名同学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认识, 培育民主、公平的课堂氛围, 实现宽严有度、一视同仁。

3. 教学要素: 愉快的教学情境

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这是我们的根本所在。因此, 愉快的教学情境不可或缺, 这也是形成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要素。孔子有云,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这是论述启发式教学的至理名言, 其中特别强调了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常说, 创设一个理想的教学情境能够触发学生的理想行为。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一个愉快的教学情境, 除了教学环境、设施等硬性标准外, 更需要教师结合学科特点, 创设出学生熟悉的、形象的、感兴趣的和有价值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恰如其分地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处, 启发思维, 收获乐趣。想做到这点并不容易, 教师需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功底、高度的责任心和勇于改革的魄力, 及时总结学生的学习需求, 积累科学的问答技巧,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不懈提高授课水平, 本着一颗为着学生、不惧付出的心, 永远追求。

三、对课堂心理气氛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是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通过总结经验教训, 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如何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我想还有几点值得注意。

1. 教师的讲授水平与个人魅力

不可否认, 教师的讲授水平与个人魅力会对学生的课堂学习产生影响。学生会更喜欢跟态度和蔼、衣着得体、语言生动、讲解细致的教师交往, 对教师的好感很容易转化为对课程的兴趣。这有利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优质导师形象的树立, 也有利于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法指导

好的课堂不光是知识的传授, 更应该是思维养成和学法的传授, 正所谓“授人以渔”。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毕竟有限, 而帮助学生建立有效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会对他们未来的认识拓展与能力提升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 师生间的了解会更深入、信任感更强, 这必然有利于良好心理气氛的形成。

3. 善于与学生交流

门店提升前的店长心理培训三要素 篇8

波浪式上升原理

大部分店长的心态是要求付出立即有回报,他们希望执行某个方案,今天销售业绩就能蹭蹭蹭往上涨。但是,大部分的付出回报往往都是长期性的,对于门店来说,短则需要一个月,正常的提升表现往往需要三个月,有些店铺可能需要更久的时间。其他事项的回报,可能是五年,十年,甚至更久。

这种时候先让店长以及所有员工理解波浪式上升原理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原理两个关键点:第一,上升必须是持续的,需要一定时间才会看得到;第二,在上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下跌(这时候下跌的原因才可以归为下雨、其他门店强有力的促销、进入淡季等,但是这些因素不能贯穿整整半年)。当预先明白这些道理以后,执行一个方案,短期内不见效果时,店长就更能沉下心来持之以恒地去做提升。这种努力就像滚雪球一样,后期的效果会越来越明显。

我让店长执行一个服装店成套搭配的方案,店长和我反馈说,6月的效果还挺好的,他们店铺成套销售有提升,改善了他们连带差的状况,但是进入到7月以后,效果越来越差,店长开始质疑这个方案的可行性。根据她给我的描述,我看了他们店铺的成套销售状况和6、7两月份指标。我就开始和她分析:7月指标和6月指标相比整整低了10万,那么就意味着公司在制定指标的时候就已经为你们考虑进去——7月天气炎热进入淡季的销售状态。10万如果分摊到每天要少卖多少套成套服装?由此是不是可以推断出,7月份虽然卖得不多,但是你们经常找的客观原因已经存在了,所以和6月比下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时候就处于波浪式上升阶段的下滑期,就很需要及时和店长沟通,让她们明白有些方案要持续地持之以恒地去做才能在后期看到效果。

指标分解的意义

每个店长都很会做指标分解,分解到每天每个时段每个人,但是当业绩不好时指标就像紧箍咒一样,时时压迫着他们。指标分解的意义在于要告诉员工,我该怎么做能达成目标,为了达成目标我应该做些什么。

我以前只制订年度计划,也就想想做个大概,最终年度计划年年都形同虚设。后期我慢慢开始做月度计划,然后我再把月计划分解到周分解到天,我的目标完成率就会很高。举个例子,我给自己制定了一月4本书的阅读目标,我有个kindle会显示每本书阅读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统计一下平均可能需要6小时完成一本书的阅读,分摊到每天就是一小时的阅读时间,我就固定每天晚上22:00-23:00为阅读时间。期间有一定的波动和特殊情况也属于正常。

一个人对于指标的概念越明晰,那么执行的效果就会越好。所以不仅要求店长做指标的数字分解,更要求她做指标的产品分解,这些指标落实到店铺以后是哪些货品,你到底要卖多少双鞋子,多少件衣服,多少条裤子,才能达成今日的指标。那么这些东西你要怎么卖,卖给谁?

另一个指标分解的意义在于分解到每天以后,任务就会特别轻松。店长有时候很不屑我提出的多卖一点点的说法,五百块钱对我这个月指标缺口完全无济于事。然后我就和她分析了上半年整个半年没达成的指标,平均算下来每天差800块,按照我的话说,每天只差一口气。800块是什么,是每天多卖一双鞋子,多卖两条裤子,多卖两件T恤,多迎一位顾客,多卖客单价高的货品……当我告诉她指标具体的内容以后,然后她就和我说,在顾客喜欢的原则下,我推荐了一双贵100多元的鞋子,顾客也很乐意接受。多100元,多200元,多300元……,只要能坚持住,每天多一点点,指标达成指日可待。

提升最好的方式是模仿学习

店长喜欢和我说,我也想调整陈列,可是我以前都没做过陈列,所以不知道怎么调整。最好的学习是模仿,既然我们都不会调整陈列,那么我们就学习区域内业绩总是达标的店铺,参考它们的陈列,询问他们这样做陈列的原因,再归纳总结,最后形成一套适合自己门店的陈列方式。大部分店铺,都不是区域内最好的店铺,所以你大有可以学习提升的空间,不管有没有经验,把别人那么多年好的经验学过来为己用,就是一笔大大的财富。作为连锁品牌,公司也是很鼓励店铺互相学习提升。

心理要素 篇9

一、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作用与价值

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主要有音乐审美情感、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审美想象这四大类组成。是通过演唱、舞蹈、乐器、欣赏等多种方式进行的一个多方位的教学内容所形成的,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感、感知、理解、想象等能力,也能使得在主观上真正体会到审美心理,形成一种良好有效的循环,以达到对音乐技能教育更为有效的手段,也更好的培养音乐审美要素的价值所在。在音乐审美感知上,是将一切音乐审美心理活动的基础所在,是将对美的感知通过感觉反映和评价出来的一种情感判断。音乐审美想象是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将感知的声音、图像等事物通过感官活动,将过去的经验、知识、内容等从新组合排列产生的一种联想和创造力在里面。可以说感知是眼前的一种形象的呈现,那么想象则是将这样形象用思维设计出来的一种音乐语言。好的内容丰富的音乐审美想象能净化人们的心灵,激发人们对审美感受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挖掘和寻找学生的优点,有效的提高他们对学习音乐技能的兴趣更好的将德育教育、美育教育发挥出来,使得学前教育真正的做到培养音乐技能教育的基础教育阶段。对音乐审美的理解是人们对音乐审美活动的一种情感活动的直接体现,是对感性形式和审美活动进行直接的整体把握和领会。学前教育专业在音乐技能教学上,要将情感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深入挖掘音乐艺术的多种要素,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审美情感,将音乐审美的形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教学中去,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素质教育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真正体现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情感和理解这两个最为关键的要素,使得学前教育的学生真正提高人格品格入手,通过发展独立学习能力和思维的创造性,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使得更加具备一名真正优秀的学前教育者奠定基础,也是培养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音乐审美心理要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前提

学前教育的一个综合的学科,不仅有实用性、职业性于一体的专业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好体现。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不仅需要专业技能教育,更需要挖掘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的德育教育。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真正感知到我国古代教育的德育之美。孔子曾经说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就充分证明音乐对人格的塑造的重要性。我们要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来更好的培养自己的审美心理的品德情操,使得学前教育真正得到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重视,我国受到高等教育的人也不断攀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但也有一些专业,由于入学的门槛比较低,学生素质教育残次不齐,学生素质和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特别是在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一些学生的素质差,也是导致职业技能教育起点低、教育水平残次不齐等问题的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在音乐技能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内容知识、形式多样的音乐理论,来改善学生素质,使学生在音乐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得到良好有效的和谐发展,真正将我国音乐审美心理德育教育,得到有效的提升,也是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者的前提所在。

三、创新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动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不断创新,也使得教育不再停留在传统上,不仅应用了新的科技,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枯燥单一的形式。科技的创新也给艺术发展带了来动力,在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上,创新也成为体现功能和价值的重要意义。所以不仅要注重教育过程的审美心理教育的方式方法,也要从创新思维来启发学生的能动性,不仅要掌握演唱、表演、舞蹈等音乐技能,还要使得学生合理利用新科技手段,不断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情感、理解,进行即兴发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音乐的氛围,来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突出学前教育音乐技能教育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的是一个艺术、创新、德育、实践的综合学科,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合理利用音乐技能知识,来陶冶自己的音乐实践能力,真正完成人格品格的塑造,全面培养自我的音乐素质,使得音乐技能更好的运用到学前教育中。要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入手,将创造和艺术性的教育形式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里,使的学前教育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如何将音乐审美心理角度去让学生体会到,做人、学习的实践运用中去,来真正提高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更好的将学前教育发展壮大,真正满足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目前社会需要和发展。

关键词:音乐审美,心理要素,学前教育,技能

参考文献

[1]杜悦艳.论学前儿童音乐审美经验的建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于洋.音乐审美视角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改革[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5).

[3]曹曦.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戏剧之家,2014(07).

[4]王瑶.从“音乐审美心理要素”角度谈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技能教育[J].艺术教育,2008(11).

[5]于惠.从学前儿童心理特征谈学前儿童音乐审美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

[6]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审美心理发展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11).

[7]李亚伟.学前教育的音乐技能教育[J].大众文艺,2011(16).

[8]田花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第三章歌曲《祝福祖国》[J].黄河之声,2012(06).

心理要素 篇10

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引发了一次次的“国际化”浪潮, 为了成为真正的弄潮儿, 众多行业都在不断地加强国际合作。而对外交流发展到今天, 许多行业已经不再抱着之前被动接受国外事物的心态, 不少企业都充分意识到, 要在“国际化”浪潮中走在前列, 就要掌握真正的主动权, 有时主动“走出去”比被动“引进来”显得更为重要, 要让自己的产品服务走向世界。这种趋势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于高质量的翻译服务的巨大需求。对此, 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 越来越青睐那些不仅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具备一定翻译能力的员工。这就给那些并不是翻译专业背景出身, 却有一定翻译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报考各类翻译资格证书的考试, 希望这样的证书能够成为他们成功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因此, 不少高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时, 也适时地将翻译类课程作为拓展课程纳入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体系, 在强化学生双语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视翻译能力的提高。但是, 我们往往发现一些听说读写水平都不错的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却总是止步不前。帮助学生提高汉译英能力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项棘手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能力

2.1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汉译英学习现状

为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不少高校为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英语应用类的拓展课程。翻译类课程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翻译类课程的开设既适应了改革的需要, 又满足了一些学生的考级或考证需求, 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

然而在学习中, 不少学生, 特别是那些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却发现, 汉译英总是自己学习中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自己花大量精力在汉译英学习上, 可是汉译英的译文质量总是难以提高, 汉译英的能力总是难以提高。这时, 不少学生就会把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英语词汇量不够, 英语地道表达积累不多, 英语语法知识有所欠缺。这些都体现了学生们把翻译的学习特别是汉译英的学习还是当成了纯粹的语言学习, 对他们来说, 翻译能力就是英语语言能力。然而, 翻译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繁琐的工作, 翻译能力当然也有着复杂的构成。

2.2 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

PACTE (Process in the Acquisition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 and Evaluation) 是成立于1997年的“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成员均为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翻译系专业译者或从事翻译教学的学者。自1997年以来, 一直致力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和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 在翻译能力研究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该小组深入研究得出的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翻译能力模式。在该模式出现之前, 翻译能力一般被分为双语能力、转换能力、常识和主题知识的积累等。直到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的出现, 研究者才开始在研究翻译能力时关注译者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 以及译者本身特有的心理特质等影响翻译能力的重要因素。从这一点上来看, 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是一个更为完整的能力构成模式。1998年, 小组首次提出的翻译能力模式包括了六种子能力:双语交际能力、语言外能力、专业操作能力、转换能力, 以及之前的研究中未曾涉及的策略能力 (或称为“解决问题能力”) 和心理生理能力。2000年, 在一系列探索性实验后, PACTE小组成员将原来的心理生理能力改为心理生理要素, 并明确了心理生理要素的一些内容 (PACTE2005:609) ——各种不同的认知、态度以及心理活动机制。其中, 认知要素由记忆力、感知、注意力和情感构成;态度要素主要包括好奇心、毅力、批判能力、自信、评估自身的能力。另外还包括创造性、逻辑推理、分析与综合能力等等。

2.3 从心理要素出发剖析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原因

正因为翻译能力有着复杂的构成, 所以造成学生汉译英能力难以提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 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翻译技巧和策略的掌握、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等等。但其实, 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 他们的汉译英能力也会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那么从非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特点出发, 有哪些因素特别会限制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提高, 并且是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特别重视的呢?从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中的心理要素出发, 学生的汉译英能力往往受制于三方面:学习信心、学习习惯、学习方法。

1) 学习信心

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 特别是那些非语言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讲, 在刚接触翻译时, 学习信心往往不足。这样的不足往往表现在——没有字典等辅助工具不敢轻易翻译;认为自己即使都翻出来了, 译文质量肯定比不上英语专业学生的译文;在拿到汉译英任务时, 更是把翻译看成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 遇到困难时常常选择放弃。久而久之, 许多学生都形成了“我翻不出来”的心理暗示, 学习信心越来越弱, 最后不是放弃就是借助在线翻译工具乱翻一通。特别是在碰到四字词汉译英时, 很多缺乏自信的学生的做法都是求助字典或在线翻译工具, 如果没有固定的译文表达, 那么只能放弃, 下次再碰到类似的情况时, 甚至就直接放弃。如, 在翻译“国际社会的当务之急是继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 遏制金融危机扩散。”这句话时, 如果可以调整好心态, 摈弃“我翻不出来”的心理暗示, 不把“当务之急”看成是一个自己的词汇储备中没有的成语, 而是自信地去靠自己的能力根据上下文充分理解“当务之急”在该句中的意思——“国际社会必须首先做的事情”。这时, 再尝试用自己熟悉的英语表达来翻译, 如“the first th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must do”。这样处理也许得出的并不是最佳译文, 但是至少没有放弃, 并表达出了原文的基本意思。

2) 学习习惯

初学翻译的学生已有的一些学习习惯很多是与之前的英语语言学习有关。英语语言教学中, 我们往往也会采取“教学翻译”作为教学方法之一。由著名的翻译教学理论家Jean Delisle教授提出的“教学翻译”是“用于获得一种外语的教学练习” (Les manuels de traduction:essai de classification, TTR, 第五卷, 第一期) 。然而, 我们语言教学中的“教学翻译”往往是检测学生对某个词、某个短语的理解, 久而久之, 学生便会养成只看到英语中与汉语的字词对应的习惯。这一学习习惯其实在真正的翻译学习中并不会对学生有多大帮助, 有时甚至会阻碍学生的学习。比如在进行汉译英时, 正因为有这样的习惯, 学生在看到一段文字或是一句文字时, 会倾向于机械地去为汉语的词或者短语找到英语中的对应,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忽视了上下文语境, 忽视了对原文的理解, 这样翻出来的译文必然支离破碎, 无法向英文读者传达原文原意。例如, 翻译“大规模的食品污染使得该地区食品业的信誉广泛受损, 许多知名商家都登报自我澄清。”, 这句的后半句, 有些学生会这样处理“many well-known firms clarified themselves by newspaper advertisements”或“many well-known firms clarified themselves through publishing in newspapers”。这两种译文都只是在将汉语的词或短语一一对应为英语, 虽然忠实于原文, 却会让英语读者觉得意义并不明确。此时, 学生若能改掉这种找一一对应的习惯, 注重自己对上下文的理解, 便会得出更自然的译文“many wellknown enterprises have published statements in the newspaper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their products”。

3) 学习方法

正因为有了上述的学习习惯, 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初学翻译时还会带着之前的一些语言学习方法。但其实, 有些学习方法也会成为翻译学习的绊脚石。如学生会拿着各类词汇书背单词, 背短语, 在学习汉译英时, 更是与中国成语或中国特色短语相关的词汇书不离手, 随时翻阅。有时, 我们确实会碰到一些可以直接拿来用的地道英语表达来替换那些词或短语, 但是这种情况是有限的, 而语言是灵活的, 汉语更是如此, 在这个语篇中是这个意思, 另外一个语境又会赋予它新的涵义, 这时我们要靠的不仅仅是词汇量还有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判断力。例如, 很简单的“任性”这个汉语词, 在形容人任性不听劝时, 你可以用“stubborn”, 在说中国人在反腐上任性时, 你又可以根据具体语境, 甚至用“be determined to do sth.”这样简单的短语来表达。

3 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的策略

为了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 教师在汉译英教学的第一堂课就应该跟学生明确以下三点:

1) 翻译从仔细分析吃透汉语意思开始

即便是汉语原文, 也应在下笔前仔细分析吃透原文意思, 而不是一开始就搜寻英文中的对应表达。不要因为是自己的母语, 就过分自信, 因为即便是你读懂了原文, 也许你也只是达到了作为读者的理解标准, 而作为译者, 必须更深刻地去理解原文。

2) 适度使用字典等辅助工具

翻译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适度利用字典等翻译工具。的确, 现在许多翻译类资格证书考试都是可以携带纸质字典的, 日常生活中的翻译任务也是可以充分利用字典等辅助工具来完成的。但是, 若过度依赖这些工具, 一旦离开这些工具, 或是在这些工具也无法提供帮助的情况下, 学生们将无所适从, 自信心大跌, 更不愿意去做翻译。而如果一开始就鼓励学生任何时候都要以自己思考分析为主, 适度使用这些辅助工具, 学生会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

3) 站在读者的角度检查译文

翻译工作并不是在译文出来之后就完结了, 译者必须仔细检查译文。这时绝对不能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 而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 仔细对译文进行自我评估。一遍遍问自己, 假设自己是未读过原文的读者, 是否会理解接受这样的译文。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汉译英教学实践中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培养的一些感悟和总结。以PACTE模式中的心理生理要素为基础, 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要素也许可以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特别是汉译英教学提供一个新角度。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任务艰巨, 提高学生汉译英能力还需要学生、老师等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

摘要:为推进大学英语改革, 众多高校在进行分层教学的同时, 也引入了许多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拓展课程。翻译课程就是其中之一。该文将以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为基础, 从心理要素出发, 分析影响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特别是汉译英能力培养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PACTE翻译能力构成模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非英语专业学生汉译英能力

参考文献

[1]Delisle, J. (1992) :Les manuels de traduction:essai de classifi-cation, TTR, vol.5, n°1.

[2]PACTE.Investigat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Conceptual andmethodological issues[J].Meta, 2005, 50 (2) :609—619.

[3]PACTE.Acquir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Hypotheses andmethodological problems of a research project[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000:99—106.

[4]PACTE.Exploratory tests in a study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J].Conference Interpretation and Translation, 2002, 4 (2) :41—69.

[5] (法) Lederer, M.著.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刘和平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1.

[6] (澳) Simon Patton, 高亮.汉英翻译误区解析.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7]白莹.应用翻译: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12) :194-196.

[8]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4) :47—50.

心理要素 篇11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 心理契约 激励要素

1 企业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激励要素分析

相对交易型心理契约维度而言,知识型员工更注重关系型契约和发展型契约,这主要包括:

1.1 良好的职业发展 这是知识型员工首要激励因素。知识型员工善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并重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他们通过不断的技能、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因此,如果企业不能为知识型员工创造和提供有利于其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就会使员工失去工作信心,最终出现离职行为。所以说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是企业激励知识型员工的首要任务。

1.2 参与决策和自主管理 知识型员工有一定的个性和自主意识。这决定了他们会在决策中提出看法、工作中渴望尊重,企业应围绕知识型员工对工作自主性的要求,充分授权,保证他们拥有独立自主的工作方式和要求,使他们承担更大和更新的责任,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潜能,并使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得到提升,获得被信任感和尊重感。

1.3 富有挑战的工作内容 知识型员工愿意接受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工作内容,对简单的、机械的重复劳动有一定的排斥和厌倦。他们具有接受挑战、创新进取和自我实现的精神追求,通过征服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实现自身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而员工个人成就感的提升和价值实现,更能激发其工作潜能的发挥,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1.4 顺畅的沟通渠道 畅通的沟通渠道是知识型员工与企业加强了解、互相尊重的基础。知识型员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工作技能和经验,有鲜明的个性,但是仍然需要与企业保持顺畅的沟通,有效地表达个人意愿和诉求,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在团队工作中,更需要有稳定的队伍、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以消除冲突、化解矛盾、达成共识。

1.5 优厚的薪酬福利 由于我国经济相对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有待提高,知识型员工的薪酬福利水平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也成为他们衡量自身价值的主要指标。可以说获得薪酬福利仍然是我国知识型员工为企业工作的直接动因。研究表明任何精神上的激励,其效果都远不如物质激励明显。所以企业应该为知识型员工提供与其工作绩效相对应的、公平合理的薪酬和福利。

1.6 良好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深远地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同时对知识型员工也具有正面的激励作用。知识型员工能力的提升、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发展都离不开和谐的、积极的企业环境。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激发员工的创新潜能、满足精神需求,同时增强员工与组织的信任感、增强员工的归宿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知识型员工差异化激励需求分析

企业知识型员工专业分工精细,他们处于不同的生产和管理类岗位,处于不同的管理层级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所以差异化的激励需求分析是实现企业知识型员工有效激励的基础。

2.1 不同管理层级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分析

①高层级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高层级知识型员工主要包括企业或项目的代理人、职业经理或项目负责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中担任决策指挥、领导团队的角色。他们普遍具有较高的学历、专业技术职称、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突出的业绩。他们的需求层次也相对较高,他们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更为注重个人的发展机会。他们非常关注企业的发展规划和发展空间、企业的价值取向以及提供给个人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平台。所以企业对高层级知识型员工进行激励时,应重点把握他们精神感受的满足、企业文化的认同融合、工作成就感、与职位对应的充分授权、社会认同和尊重等激励要素。

②中层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中层级知识型员工既是高层管理者决策和意愿的执行者,也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团队领导者,对提升企业的业绩、实现企业目标起着关键作用。他们不仅有物质追求,也要追求事业成就感,希望得到晋升、培训。因此,对他们的激励应重点把握:一是薪酬待遇和成长机会的公平;二是注重培训,提升其管理与业务技能;三是充分授权,使他们具有与职位相对应的权利,承担与职位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

③基层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基层知识型员工处于管理金字塔的底部,他们需求层次低,相对更重视物质生活的满足,其个体影响力也小,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几乎没有太多的权利,对高层、对企业的影响也小。企业对基层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重点把握四点:一是薪酬激励,提供合理的薪酬,赋予岗位职责内的工作自主权;二是文化激励,培养员工的企业使命感,同化价值观,并接收企业的愿景;三是培训激励,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工作技能;四是精神激励,通过表彰、表扬和奖励,肯定员工的成绩。

2.2 不同部门类别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分析

①生产类部门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较管理类部门而言,生产类部门知识型员工的专业化程度、工作绩效考评可量化的程度更高,其考评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也更强。我们通常说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企业的核心员工也多聚集在这类部门。所以对生产部门的员工更多的侧重于薪酬激励和稳定激励,同时,应该有一定的威胁激励手段,以保障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②管理类部门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管理部门按职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行政后勤类,如厂办、工会、纪检监察、安保等,另一类是专业职能类,如销售、审计、财务等部门。相对来说,这些部门的员工绩效考核指标不易量化,工作的质量不能简单地通过各部门的横向对比进行评价。因此,管理类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求仍然是以薪酬为基础,同时兼顾工作稳定性、技能培训、个人成长与发展机会等。

2.3 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分析 萨珀把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五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激励需求也存在差异。

①成长与探索阶段。成长阶段属于知识型员工必经的一个对职业的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会形成抽象的职业理想和抱负,同时形成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了解工作的意义。探索阶段是知识型员工走入社会、从事初始职业时的探索性和选择阶段,这个阶段的知识型员工会根据个人的职业需求和偏好、个人兴趣、能力的认识以及个人现实的就业机会,不断地尝试和选择所从事的工作行业和岗位,探寻契合点。这是知识型员工形成价值取向、初步确定长期职业方向的重要阶段。对成长和探索阶段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以薪酬福利等物质激励为重点,同时注重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并为他们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培训机会。

②建立阶段。建立阶段是职业的选择、确定阶段。知识型员工经过探索,在这个阶段正式确定其个人的职业发展方向,并非常重视自己工作中的成长、发展和晋升机会。研究表明,31岁至40岁的员工会逐步确定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也是职业的稳固并求追求上进和发展的阶段。对建立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应侧重于愿景激励,提供在本职岗位基础上的个人成长与发展机会、适当授权培养成就感。

③维持阶段。维持阶段是职业升迁和价值实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成为了企业生产经营团队的核心力量,他们有明确的定位,对企业文化、价值理念有较高的认可,对企业的忠诚度最高。这一阶段的知识型员工离职率最低,他们面对了家庭生存、个人发展的双重压力,对物质的需求强烈,同时也成就、名誉也会保持强烈的兴趣,会追求生活与工作的相对稳定。激励维持阶段的知识型员工应侧重于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如表彰、奖励、荣誉等),在物质上可以考虑采用期股期权激励。

④衰退阶段。衰退阶段属于知识型员工职业发展的事业后期。很多进入衰退阶段的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成就感下降、发展期望也有所降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工作中从积极参与到开始隐退,关注点在如何保留取得的成就和地位,希望看到退休后的生活保障。衰退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财富,尽管他们的创新能力、工作积极性有所下降,但是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经营智慧,为企业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对企业忠诚度高,因此对衰退阶段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就侧重于提供机会参与决策、提供经营发展建议以及担任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导师、职业发展导师。

参考文献:

[1]Argyris 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Tavistock Publications,1960.

[2]李榕.知识型员工的特征及激励机制[J].江苏商论.2008(11):109~110.

[3]朱晓妹.基于心理契约的薪酬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0).

[4]熊娇娇.浅析心理契约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应用[J].商业文化.2012(05):41.

上一篇:边境口岸城镇下一篇:羟基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