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合作的要素分析

2024-09-06

家园合作的要素分析(精选10篇)

家园合作的要素分析 篇1

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言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孩子在没有认知对错能力的情况下,不管是对的行为还是错的行为,常常会去模仿家长,这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是不利的。因此,家长应与教师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幼儿的文明礼仪的教育工作,形成家园合作式的教育模式。

一、进行家园合作式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必要性

1.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必要。要从小教育孩子懂礼、知礼,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华的传统美德,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传统美德做根基,这个民族就是野蛮的民族,这个民族就不能永立于世。因此,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是传承中华美德的需要。

2.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孩子进入幼儿时期就要送到幼儿园开始进行教育,幼儿开始融入了群体的生活,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较先前来说少了许多,因此,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在达到教育目的的同时,还起到了与孩子沟通的目的,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3.使幼儿能从小做个知礼的孩子。进行家园合作式的文明礼仪教育,其直接目的在于就是能使幼儿从小养成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融合,能够较好的为孩子提供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良好的环境,使讲文明、懂礼貌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4.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成长空间。社会的不断变化,促使现代的孩子较早的接触到复杂的社会,怎样在社会中为孩子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是家长及学校所要着重考虑的,采用家园合作的方式,使“家”和“园”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孩子在这个链接的系统中活动,保证了孩子的生存活动空间是相对安全的,孩子能在一个安全的氛围下度过自己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文明礼仪教育。

二、当下家园合作式幼儿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教学现状

1.家长侧重物质追求,无暇对孩子进行精神方面的教育。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当下,人们的主要目标都放在了如何赚更多的钱,如何能使自己和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这期间也就造成了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道德方面的教育,家里有能力的家长还会聘请保姆、在校大学生在家看管孩子,监督孩子做作业,家长缺乏对孩子的亲身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孩子的道德教育。

2.学校与家里的联系不够紧密。家园合作式,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与幼儿园合作的方式,共同为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进行监督和培养。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家庭与学校方面联系较不密切,学校没有精力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孩子的情况进行反馈,而家长也没有意识要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沟通,这就导致学校的教育和家里的教育链接不起来,孩子的问题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得到解决。

3.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起不到领导带头的作用。部分家长的礼仪素质不高,对孩子也就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前面所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会有意识、无意识地模仿家长的言行,因此,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具有直接影响,部分家长礼仪素质不高,也会导致孩子的文明礼仪素质不高,家长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4.家长不正当的教育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文明礼仪标准是不一样的,初为人父人母的家长不免无法运用科学的手段及方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三、对于提高家园合作式的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1.提高家长对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视不够深,学校在开家长会时,应着重强调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实行家园合作模式的重要前提,如果家长没有形成良好的意识,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没有意义。

2.增加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只有学校单方面的努力使无法将学生教育好的,家长要经常向学校的老师了解孩子最近发展情况,并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配合进行改善。

3.家长要提高自己的文明礼仪素质。家长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个人生活礼仪、公德礼仪、敬老礼仪等方面,随时随地做好孩子的表率。

4.在学校的引导下对孩子进行教育。学校可创办园刊,以学生为主角,在教室的指导下编写刊物,内容丰富多彩,不管什么题材,都是为了提高儿童的精神文明素质服务的,家长也要经常阅读园刊,透过园刊,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状况,及其中反映的问题。

5.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评比活动。通过学校组织的文明礼仪评比活动,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的兴趣以及提高自己文明礼仪的热情。

总之,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仪要从娃娃抓起,除了幼儿园的教育以外,家长要提高文明礼仪对于孩子,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讲文明,懂礼仪的人。

摘要:幼儿在心理上还处于依赖父母、不能自理的时期,同时也是文明礼仪养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环境对幼儿文明礼仪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这不是只有幼儿园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家长的配合监督,本文就目前幼儿文明礼仪教育的现状与有效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家园合作,依赖,配合监督

建立高效的家园合作模式 篇2

在幼儿出现各种问题时,老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发现,大多在学校表现出自私、任性、霸道性格的孩子,他们的家长在谈到家教经验时模棱两可,父母双方在家中的地位认识不清。

有些权威型的家长牢牢把控孩子的每一件事情,而把幼儿园当成一个出钱临时看护的场所,往往独断专行,认为家园合作是没有必要的。尤其现在幼儿园的教学效果想要长久保持深远而稳定的影响,都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材料准备、活动延伸等。在家园工作中,教师应该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园合作的重要性,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老师勤提醒,家长乐配合

在幼儿园里,老师常常发现这样的苦恼:今天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带的材料,有的幼儿没有带正在哇哇哭泣;在检查成长档案时发现,总有人缺了一些月份的作业;在交流幼儿表现时,委婉地提出了一些希望家长配合或者需要改进的行为,家长在面前答应好好的,没过多久却又是故态复萌……

良好的家园合作有利于家园双方配合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每一次需要请家长帮忙完成一些作业和配合携带物品时,我都会提前告知家长需要什么,让她们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对于一些认识不清的家长,我也会给他们帮助,比如给他们看需要的实物照片或者每一项需要填写的地方指导他们怎么填。在放学后,我也会通过班级群与他们交流,及时解决他们的困惑,甚至我会记录下哪些家长带了材料,在群里感谢他们并将小朋友的作品照片上传给他们看。

果然,这样对他们孩子既有意义,也让家长感到有荣誉感的行为,让班级中家长的配合度大大提高了。

三、老师勤思考,家长强理念

家长应尊重孩子上幼儿园的权利,让幼儿保持快乐的心情上幼儿园。老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心情,及时跟家长反映情况,转变错误的观念。

在小班刚开学的两个星期中出现了一些情况,让我深刻意识到我们的家长也同样没有办法或者一直用着错误的方法在送孩子上学。

现象一:第一天,B将孩子送到班级门口,孩子却仍在不停哭泣,吵着不要上幼儿园。B赶着去上班谎称去寝室帮孩子铺被子,让孩子在教室里玩,人却从寝室门口溜掉了,只留下哭泣的孩子。

现象二:第一天,L抱着怀里哭泣的孩子来到教室,在小椅子旁边怎么哄孩子都不肯撒手去跟小朋友一起玩,这时L喊来老师把孩子塞进老师怀里,对孩子说:“妈妈要上班,老师抱”,人就走掉了。

现象三:第三天,X一到教室门口,孩子就哭得特别凄惨,喊着不让X走。原来昨天放学孩子在门卫处等了两个多小时,X才来接,因此今天孩子特别不愿意来上学,就怕被一个人留在幼儿园,这种恐惧让孩子印象深刻。

种种现象在幼儿园有的已经发生过,有的将要发生,可能与我们的传统思想有关,父母也是从孩子这样过来的,认为哭着哭着就不哭了,或者大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是一种伤害。我们老师必须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意识到这样做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请家长提高接送孩子的意识。

(一)一句“我放学第一个来接你”

在早晨送孩子上学时,时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我放学第一个来接你”。

家长A放学铃声一响,立马冲进学校,心里想着“我答应了孩子第一个接他,孩子等着我呢”;家长B,放学时间到了,人却还在家里没有出门,想着反正一直晚接的,他也不闹。

教室里的状况是一临近放学,孩子们的小脑袋不由自主往窗外探,恨不得飞奔出去,看到第一个进来的是自己的亲人,头扬得高高的,好像在说“瞧,我是第一个,你们还要继续等”,简直比得到新玩具、好吃的还要高兴。XX低着头安静地坐在教室里,还没看到人就已经开始哭,因为他知道第一批的家长里肯定没有接自己的,自己又要是最后一个,强烈的对比其实已经从早上就开始了,小脑袋里一直想着放学会不会来接,还如何有其余的心思去关注今天学习什么本领。

因此,请不要把“我放学第一个来接你”变成一句空话,否则不如不说,如果作出承诺,请尽力达成。

(二)一句“我一定来接你”

刚入园的孩子还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她们对于幼儿园有好吃的、好玩的、好朋友等还没有具体概念,还不如立马被塞在怀里的玩具能够很快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在这时,本来很欢快有趣的幼儿园时光变得特别漫长,他们会扳着手指数爸爸妈妈到底什么时候来接我。

因此,在家长会上,老师向家长介绍的幼儿园一日活动的时间显得尤其重要,特别强调了入园和离园的时间。请对您的孩子说“放学一定来接你”,也同时放学在四点二十之前(周三三点)一定来接,二十以后孩子会被送到门卫处,离开了老师的孩子就哭得更伤心了。请给孩子一个能够期盼的时间,把好接送关

(三)一句“我有事晚点来接你”

放学时曾出现因为妈妈来不了请其他家长代接,孩子却不肯跟着走,即使他跟阿姨很熟还经常去她家玩也不行,只哭着说“要妈妈,妈妈没说让阿姨接”。因此,如果你提前知道了放学接不了孩子,请在早上提前跟孩子打声招呼,同样能够安抚他们的心。

尊重是成人与孩子彼此交流的一座桥梁,它让成人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不会强制决定孩子喜欢的学习或生活方式;同时它也让孩子在最初的彷徨中更快地感受到成人的关爱,能在成人的帮助下快速适应。尊重,让双方的心在平等的交流沟通中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

论家园合作方式的建立 篇3

一、当前家园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师和家长非常重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但在教育孩子方面总会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偏失, 导致出现教育效果不一的现象。

(一) 家园教育目标不一致

家园双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育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如我班小朋友薛山柏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了, 他起来后立刻挥起拳头给了那小孩一拳, 在老师批评教育他时, 他却说:“奶奶不让别的小朋友欺负我。”又如每到周一, 孩子进餐就成了老师头疼的问题, 有些孩子用小手托着头, 坐在桌子前就是不想吃饭, 原本有良好午睡习惯的幼儿在休息时也变得烦操不安, 难以入睡。

(二) 家园教育方式的差异

如离园时有些幼儿想去厕所了, 有些家长怕带孩子回教室上厕所麻烦, 干脆指示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的树沟里解决, 还有原本干净的地坪出现了烟头、瓜子皮、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又如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积极、优秀的小朋友,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 我们得知他们在家中又是另一种表现:吃饭时让大人喂, 自己的玩具也是乱七八糟, 归类整理的事交给了家长, 还有的小朋友起床时只是配合家长伸胳膊伸腿, 下楼梯时也不愿意走路, 而是让家长背着, 对此, 我们是匪夷所思, 那些在幼儿园原本懂事、听话、自理能力很强的乖娃娃到哪去了?这恐怕是家长代劳的多、包办的多, 滋长了孩子过分的依赖心理, 使他们缺乏了进取心的原因吧。

二、指导策略

(一) 家长座谈会——学习体验, 感悟幼儿行为教育的重要性

家长座谈会是我园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达成共识,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进行问卷调查, 观看有关家长教育孩子缺失的视频或阅读有关资料, 讲解有关好的家庭教育做法等, 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该是整洁、有序的, 应以身作则, 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起讲文明、守秩序的榜样, 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预约谈话——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幼儿园中, 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预约家长交流。如面对一些孩子周一表现出来的食欲不振、烦操不安、难以入睡等症状, 我们和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了一致, 让家长在双休日也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起居, 注重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 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孩子在周一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

(三) 家长开放日——感受个体差异, 增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家长亲临活动现场, 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 不仅和自己的孩子亲身体验上课、游戏过程, 还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及合作意识, 进一步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的差距, 学习了教师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为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感受孩子与同伴在发生冲突后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 不要过分溺爱, 不能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 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家长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欠缺并同时通受到教育感染, 也是我们家长开放日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 执勤监督岗——以身作则,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面对个别家长指示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的树沟里解决小便, 还有制造垃圾的现象, 幼儿园专门成立了执勤监督岗, 由幼儿园部分教师带领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 在幼儿入园、离园时加强执勤工作, 监督家长的行为意识, 并对部分家长进行说服教育,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整治和管理, 效果还是可喜的。

(五) 网络资源——共同进步, 提升育儿经验

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各班还建立了QQ群、家长微信平台, 让家长关注我园教育, 关注孩子的发展, 与幼儿园共享育儿信息, 共探幼儿经验。在班级QQ群和微信平台中,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 和家长共同学习, 共同实践, 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 让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 以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如何有效克制有些幼儿在家无节制看电视、玩电脑的坏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注重春秋季节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等, 家长可向幼儿教师借鉴有效的幼儿教育经验, 在生活中和孩子一同践行, 提升自身的育儿水平。

三、成效与反思

通过以园促家, 家园携手的有关行动, 我园家长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有了明显提升, 仅下午离园时从老师手里接过自己的孩子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以及一排排整整齐齐的车辆就能看出, 我们的工作付诸于行动, 得到的回应欣喜满满, 不仅仅是老师和家长, 双双共同的良好示范也给了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以这么说, 只有家园双方形成强有力的教育合力, 才能更好地发挥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功能, 我们的幼儿才能更加茁长、健康地成长, 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家园共育, 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李福全.多媒体教学在中职学前教育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 2014.[2]史艳菊.多媒体教学在中职院校"幼儿教育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教文汇, 2013.教育孩子方面总会因为主观、客观的原因而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偏失, 导致出现教育效果不一的现象。

(一) 家园教育目标不一致家园双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教育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如我班小朋友薛山柏被其他小朋友不小心绊了一下摔倒了, 他起来后立刻挥起拳头给了那小孩一拳, 在老师批评教育他时, 他却说:“奶奶不让别的小朋友欺负我。”又如每到周一, 孩子进餐就成了老师头疼的问题, 有些孩子用小手托着头, 坐在桌子前就是不想吃饭, 原本有良好午睡习惯的幼儿在休息时也变得烦操不安, 难以入睡。

(二) 家园教育方式的差异如离园时有些幼儿想去厕所了, 有些家长怕带孩子回教室上厕所麻烦, 干脆指示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的树沟里解决, 还有原本干净的地坪出现了烟头、瓜子皮、饮料瓶、塑料袋等垃圾。又如在幼儿园各方面表现都比较积极、优秀的小朋友, 在和家长的交流中, 我们得知他们在家中又是另一种表现:吃饭时让大人喂, 自己的玩具也是乱七八糟, 归类整理的事交给了家长, 还有的小朋友起床时只是配合家长伸胳膊伸腿, 下楼梯时也不愿意走路, 而是让家长背着, 对此, 我们是匪夷所思, 那些在幼儿园原本懂事、听话、自理能力很强的乖娃娃到哪去了?这恐怕是家长代劳的多、包办的多, 滋长了孩子过分的依赖心理, 使他们缺乏了进取心的原因吧。

二、指导策略

(一) 家长座谈会--学习体验, 感悟幼儿行为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座谈会是我园教师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沟通, 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达成共识, 教育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之一。如进行问卷调查, 观看有关家长教育孩子缺失的视频或阅读有关资料, 讲解有关好的家庭教育做法等, 使家长认识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应该是整洁、有序的, 应以身作则, 为自己的孩子树立起讲文明、守秩序的榜样, 以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 预约谈话--关注个体差异, 促使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园中, 每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都有很大的差异性, 针对孩子的不同行为,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预约家长交流。如面对一些孩子周一表现出来的食欲不振、烦操不安、难以入睡等症状, 我们和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达成了一致, 让家长在双休日也合理安排孩子的作息起居, 注重孩子饮食习惯的培养, 以有效地解决一些孩子在周一表现出来的不适症状。

(三) 家长开放日--感受个体差异, 增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 家长亲临活动现场, 参与孩子的各项活动, 不仅和自己的孩子亲身体验上课、游戏过程, 还了解了自己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及合作意识, 进一步了解到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幼儿的差距, 学习了教师处理问题的一些方法, 为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教育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观察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感受孩子与同伴在发生冲突后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等, 不要过分溺爱, 不能什么事都为孩子包办, 多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家长在活动中学习, 在学习中认识自己教育孩子方式的欠缺并同时通受到教育感染, 也是我们家长开放日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 执勤监督岗--以身作则, 提高自身道德素质面对个别家长指示孩子在幼儿园门外的树沟里解决小便, 还有制造垃圾的现象, 幼儿园专门成立了执勤监督岗, 由幼儿园部分教师带领各班家长委员会成员, 在幼儿入园、离园时加强执勤工作, 监督家长的行为意识, 并对部分家长进行说服教育,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整治和管理, 效果还是可喜的。

(五) 网络资源--共同进步, 提升育儿经验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班级工作, 各班还建立了QQ群、家长微信平台, 让家长关注我园教育, 关注孩子的发展, 与幼儿园共享育儿信息, 共探幼儿经验。在班级QQ群和微信平台中,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 和家长共同学习, 共同实践, 同时还可以提出一些具体、有效的做法, 让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 以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如何有效克制有些幼儿在家无节制看电视、玩电脑的坏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如何注重春秋季节传染病的预防工作等, 家长可向幼儿教师借鉴有效的幼儿教育经验, 在生活中和孩子一同践行, 提升自身的育儿水平。

家园合作缓解幼儿的分离焦虑 篇4

【关键词】家园合作 分离焦虑 缓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A-0038-02

新入园幼儿从熟悉的家庭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到集体生活,面临与亲人的暂时性分离以及环境、人员、活动方式、行为规则的变化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主要表现为大发脾气或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一旦分离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烦躁、忧伤、紧张等情绪,拒吃、不愿说话、独自游戏、依物、攻击他人,还会出现呕吐、大小便下裤、夜惊、说梦话等状况。这些异常的心理与生理不适现象,不仅让孩子产生了分离焦虑,还让家长产生焦虑,主要表现为:恋恋不舍,总希望再抱一抱孩子;长时间在教室门口、窗口张望;坐立不安、吃不好、睡不好,不断给老师打电话询问孩子在园的情况等。其主要原因是家长对幼儿园、老师还没有建立信任,总认为孩子离开父母不行,担心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老师不能照顾好孩子,回家后总在物质和精神上过分迁就或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要帮助幼儿顺利适应集体生活,缓解幼儿及家长的焦虑情绪,减轻家长的后顾之忧,家园合作是最重要的策略。

一、家庭方策略

(一)环境和心理准备

首先,要引导家长营造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做好孩子的心理准备工作。家长要在家中渲染孩子即将上幼儿园的积极氛围,如可以刻意地渲染“我们家宝宝长大了,要上幼儿园了”“幼儿园可真好玩,幼儿园的老师是妈妈的朋友”“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妈妈真羡慕,妈妈也能上幼儿园就好了”等,激发孩子上幼儿园的愿望和兴趣;多和孩子谈论幼儿园快乐的事情,尽量避免问孩子在园有没有被老师批评、有没有被小朋友欺负、有没有吃饱等消极的问题,营造积极、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增强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兴趣,做到坚持每天送孩子入园,切不可因为自身的焦虑造成孩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来园情况,不必过分担心孩子的哭闹,要给孩子一段时间来适应幼儿园生活,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帮助其克服分离焦虑,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二)能力准备

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做些能力方面的准备。在幼儿园,面对生活上的小困难,能力强的幼儿有信心并能较快地解决,相反,能力较弱的幼儿会感到无助,从而加重自身的焦虑情绪。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能力方面的培养,如锻炼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做足安全知识的准备、准备好必要的生活物品等,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三)分离训练

家长可以让孩子提前适应离开父母,可为孩子选择比较熟悉和安全的地方(如奶奶家、外婆家、邻居家),将孩子托付给熟悉的人,并告知孩子你要暂时离开,以挥手说“再见”的方式与孩子道别,尝试让孩子与亲人短暂分离。逐渐拉长分离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同时在分离的时间内尽量由同一个人照顾孩子。环境是熟悉的,照顾的人也是熟悉的,孩子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减少分离的焦虑。其次,可在家里分隔出一个独立空间,让孩子每天能有一定的时间独自玩耍、看书等。没有大人的关注,孩子可以培养独立能力,减轻对成人的依恋感。

二、幼儿园方策略

(一)重视新生入园前的家访

新生入园前,幼儿园应积极主动联系幼儿家庭,上门家访。在家访中,教师应展示亲切、和蔼、大方得体的形象,把幼儿作为主体,亲切地称呼他们的小名,和他们一起看影集、玩玩具,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知道老师喜欢自己,与幼儿初步建立情感,消除陌生感。在交谈和记录中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如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喜欢吃什么饭菜、喜欢什么样的玩具、平时在家里都由谁来照顾、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和陪伴方式等,为幼儿入园后的家园共育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应向家长全面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及幼儿入园的注意事项,增加家长对教师的信任感,缓解家长因孩子入园产生的焦虑。教师与幼儿在其家中的亲密接触,有助于幼儿在完全放松的氛围中了解、熟悉老师与幼儿园生活,为下一步入园打好基础。

(二)创设温馨而富有童趣的家庭式班级环境

创设温馨、舒适、亲切而又充满童趣的大家庭氛围,模拟家庭式的环境最能让幼儿找到家的感觉,可以有效缓解幼儿的焦虑和不安,转移幼儿的注意力。可以将幼儿的全家福以及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做成教室墙饰的一部分,创设相对私密的空间。如在娃娃家摆上各种家具、电器、小厨具;将小帐篷、其他幼儿熟悉或喜爱的玩具和物品放到区角,吸引幼儿到区角中玩各种游戏,逐步转移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使其淡忘分离所带来的痛苦,渐渐适应集体生活。这种温馨、舒适的家庭式环境可以消除幼儿对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形成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建立起安全感。

(三)采用梯度入园法帮助幼儿逐渐适应集体生活

所谓梯度入园,是幼儿园为了帮助幼儿缓解入园焦虑,为幼儿分解入园适应难度的一种坡度入园方式。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在适应周前召开新生家长会,详细说明适应周的设计理念和安排,告诉家长如何为幼儿做好入园各项准备。第二阶段为入园前三天,按时间段将幼儿分成两组(第一组8:30—9:30,第二组10:00—11:00),每组幼儿每天上午来园一个小时,无早、午餐。入园第一天,由家长全程陪伴幼儿在自己班级开展游戏活动,让幼儿熟悉班级环境与教师。第二、三天,家长陪伴幼儿,在活动途中离开30分钟后返回教室,让幼儿初步尝试短暂分离。第三阶段时长为三天,全体幼儿来园,加入早餐和午餐,来园时间为一个上午,家长陪伴幼儿吃完早餐后离开,到幼儿吃完午饭后来园接幼儿,让幼儿进一步熟悉教室、同伴与环境,了解如何参加半日活动,加深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幼儿面对和解决在幼儿园吃饭的问题,逐步适应较长时间的分离。第四阶段为四天,全天入园,家长送幼儿到班上后立即离开,帮助幼儿在前两阶段熟悉的基础上,面对和解决在幼儿园午睡的问题,逐步适应正常的幼儿园一日作息制度与生活。此外,家长还需做好配合工作,在梯度适应周中,陪伴(接送)的人员是固定的,坚持每天来园陪伴孩子,在离开时告知孩子自己要离开一会,并给孩子一个拥抱或一个吻,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爸爸)爱你”等,果断与孩子道别,不要犹豫。同时不要强化幼儿的焦虑情绪,要以平静的心和欢喜的情绪来疏导孩子的入园焦虑,多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感觉到“上幼儿园不是很紧张的事情”。

采取两周逐步加长分离时间的渐进式训练法,可以让家长从完全陪同幼儿到暂时分开,再到完全离开,使幼儿和家长有一个心理过渡的过程。梯度入园法能帮助幼儿分段面对不同的焦虑内容,有效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情绪,为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新生入园工作提供保障。

(四)保持一日活动要求的一致性

灵活、巧妙地安排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帮助幼儿适应新环境、新生活,也是消除幼儿分离焦虑的一种好办法。特别是开学初期,每一天的安排都应该是一样的,包括每一个细节,如孩子的座位、负责每一个环节的老师等都不变动;每个环节的时间固定、区域固定,用相同的音乐或语言在环节过渡时提前进行预告,让幼儿理解环节的转换和要求;每天尽量使用相同的引导语、固定的道别方式。重复每天的安排能帮助幼儿建立对人和物的熟悉感,使其产生可预测感,有了可预测感,幼儿的安全感就会增加,逐渐形成规律感,从而缓解和减轻焦虑情绪。

(五)开展丰富有趣的游戏活动

家园合作需要把握“和谐”的音符 篇5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更离不开家庭的参与支持,家园只有建立和谐的关系,和谐沟通、交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是家园合作中一个美丽的音符,家园合作应该在“和谐”上下工夫。本文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教师与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是前提———创造外部和谐

和谐的关系是沟通家庭与学校的桥梁,教师与家长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支持与配合,也只有在教师与家长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中,幼儿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是在“尊重”上下工夫。“尊重”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润滑剂,是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可靠力量。对于幼儿来说,教师与家长都是教育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伙伴的关系,而不是我说你听,居高临下的关系。

但是反思现行的家园合作,我们会发现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师是家园合作的控制者、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总是在尽心尽力地向家长训导、传授育儿方面的知识,呈现出权威至上、积极有为的态势。而家长成了客体和附庸,成了被牵着鼻子走的顺从者,他们体验的是被动、无为和无奈,为此,有人称这种关系是一种“操纵———依附式”的关系,显示了家园合作中双方地位的不对等,使得家长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难以得到发展。实际上,“家长教师交流有三个功能:教育、沟通、交谈。教师与家长交流要更倾向于交谈和讨论,要弱化教育功能,打破话语霸权,由教师独霸走向双向交流。照顾到不同背景的家长,给予每个家长相等的机会。”[1]另外,有的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幼儿在家是家长管,在园是教师管,两方面互不干涉。实际上,“就家长与教师而言,亲师交往中的摩擦与磨合推动了教育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双方作为教育者的反思与自觉得以提升,为其在各自的社会角色上趋向自我完善创造条件。”[2]家庭与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两个生活世界,需要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调,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强化教育力量。要改变这种不和谐的关系,需要教师尊重信任家长,放下架子,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出现,做好活动的指导者、活动资源开发者、咨询者,共同商讨教育方案。面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家长,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实现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教师与家长进行和谐地沟通交流是关键———体现内外和谐

和谐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产生综合性教育影响力量,促使幼儿个体自身达到协调发展。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育过程本身看作一个系统,他们诸要素之间处于相互配合、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教育的功能需要通过经常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需要变幼儿园的“单向宣传”为家园“双向沟通”,变幼儿园的“独白”为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对话”交流,不仅要向家长宣传科学育儿的信息,也要主动倾听家长的想法和意见,收集家长反馈的信息,做到面对面的交流,加强家园教育的相互促进,相互配合,保证幼儿的身心健康。

要做到和谐地沟通交流,首先要改变家长的角色。家长不仅是幼儿园教育的“支持者”,也是“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评价者”,唤醒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意识,开发家长的教育潜能,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其次将合作的内容与深度不断推向深入。不仅邀请家长参加一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开放日活动、亲子活动、运动会等,还要经常邀请家长老师走进课堂,为幼儿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课程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制订、规章制度的制订、环境的安全、教师的聘用等等方面,对幼儿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中,随时关注幼儿园的教育状况,从而真正成为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

教师与家长和谐沟通交流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家园联系手册、电话、通信、网络、建立成长档案袋等多种形式,将幼儿的真实表现及时传递给家长。交流时,不要使用“关心小朋友、尊重教师、热爱班集体、在幼儿园表现很好”等笼统的语言,而是用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幼儿的表现加以表述,减少个人的主观判断,注重事实的陈述,将幼儿的表现真实地表述清楚。另外,家园合作的内容上,也要做好整体规划,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监督、有反馈,避免合作内容出现零散、零乱、前后不一的现象。

三、促进幼儿身心各方面和谐发展是最终目的———达到内部和谐

“合作的基础是双方具有共同的目标,并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在合作过程中优势互补,共同受益。幼儿的健康发展是家园合作的共同目标。”[3]家园合作追求的是一种和谐教育。这种和谐教育,不仅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和谐,也是每个幼儿情感、意志、性格形成过程的和谐。当前有些家长不是学前教育工作者,缺乏科学的教育知识和素养。在家长教育观上,存在着仅仅重视智育,忽视其它各育对于培养完整人格的作用。比如,家长往往询问教师诸如“孩子在幼儿园听话吗”“孩子遵守纪律吗”“孩子上课回答问题吗”“孩子在幼儿园吃得好不好”等问题,家长询问幼儿的问题有“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你听懂在幼儿园学的知识吗”“幼儿园的饭好吃吗”等等。可以看出,家长关注的是幼儿掌握了多少知识,却对习惯的养成、品德的培养、人格的发展,心理素质方面关注较少,致使幼儿在勇敢、勤劳、善良、大度等优秀品质上表现得比较薄弱,而自私、懒惰、懦弱等缺点在幼儿们身上却屡见不鲜,这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一大失误。有些家长只重视给幼儿进行智力投资,过早地为幼儿进行选择职业定向,从小就给幼儿报名参加各种特长班,却无视其兴趣和需要;有些家长强迫幼儿学习拼音、汉字,却无视其年龄特点,实际上,这是一种人为的不和谐的目的观,它忽视幼儿成长过程中各方面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将原来天人一体和谐共处的关系相互分割、相互对立起来,必然会导致对幼儿个性发展的不良影响。正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是无止境的,它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方法的重复,而是文化的积淀、情感的投入。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只有教师与家长在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的观点,才能够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这也反映了教育的一致性原则。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双方同心同力且方法得当时,才会出现“1+1>2”的教育效果。要提高家园合作的质量,幼儿园要及时地对家长进行指导,鼓励家长学习教育科学、教育艺术、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等知识,帮助家长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和年龄特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掌握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合理解决在教育子女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到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理念与目标一致,为每个幼儿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在和谐中焕发它无穷的魅力,从而使幼儿形成和谐完美的人格,具有至美的品性,这才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所在,也是家长受教育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高健.家园合作共育中家长话语权的现实问题及理想追求[J].早期教育, 2012, (7-8) .

[2]黄河清、马恒懿.家校合作价值论新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1, (12) .

浅谈家园合作的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家园合作,策略,重要性

一、家园合作的重要性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单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 必须是两方面的结合才能取得充分的成效。”

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合作工作, 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 形成教育的合力。

作为家长,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 应当扮演双重角色, 既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又是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亲密伙伴, 家园合作, 既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又能促进家长自身的发展。

二、家园合作的具体策略

1.通过家访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教师客观全面的评价, 亲切自然的话语, 机智幽默的调节, 宽容大度的处事能够赢得家长的信赖, 家访更让家长能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责任心和敬业心。十次电话抵不上一次上门家访, 虽然信息时代短信沟通、电话沟通、网上在线沟通都很方便, 但是这种由机器为媒介的沟通手段远不如面对面的交谈来得直接、深刻, 充满浓厚的情感色彩。

2.请家长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对于家园教育的密切合作有很多人都简单地理解为家长对幼儿园物质材料上的支持, 只要家长能保持与幼儿园的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就不错了, 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 而是应该考虑到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 使家长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这不仅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和生活化, 组织形式更活跃和贴近幼儿, 还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例如, 请家长和教师一块对幼儿已有的经验进行调查;和孩子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图片、书籍、玩具等物品, 使活动得以深入地开展。

3.巧妙利用家长不同优势

每一位家长都有自己的优势,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为自己提供独特的帮助。

(1) 职业优势不同的家长所学的专业虽然不同, 却都能与教师形成合作互补的关系, 随时发挥出特殊的作用。

(2) 兴趣特长的优势。有着不同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家长是教师的特殊伙伴, 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3) 自由职业的优势。我们利用他们时间上的便利、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组建了家长志愿者服务队。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强了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同时也使幼儿的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4.抓住时机开展开放活动

可以结合节日活动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家园共庆活动。让家长在主动参与中了解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例如, 在“三八”妇女节, 每个小朋友画了一幅画“心中的妈妈”, 并且幼儿每人口述一封写给妈妈的信, 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对妈妈的爱。也可以请家长参观幼儿园半日常规, 使家长身临其境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 例如, 我园专门开放了幼儿自主取餐的午餐环节, 家长看到幼儿有序地自主取餐、进餐、餐后整理, 都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

5.请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管理活动中

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最常见的形式是家长委员会。我园的家长委员会成员是教师推荐的一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工作、有责任心, 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 我园家长委员会每月定期召开碰头会, 目的就是加强家园之间的信息联系, 保证交流渠道的畅通, 协调家园的一致性, 他们代表全园家长向幼儿园反馈家长的意见, 参与家长决策和监督。

6.充分发挥家长园地的互动作用

家长园地一直以来都是我园每个班级与家长之间的重要桥梁, 而且内容包括家园合作的方方面面, 有每月教学重点、每周教学计划;有育儿专栏向家长介绍卫生保健常识方面的知识和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论资讯;有互动专栏, 请家长一起讨论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共同进步。家长园地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勾通。家长园地对家长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并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指导。

7.发挥现代化技术作用, 提高家园合作效率

(1) 积极建立幼儿网站, 拓宽家园合作渠道。为加强家园合作工作, 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 在各个栏目中展示幼儿的风采, 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知识, 与家长分享幼儿校园生活, 与家长进行在线互动和留言等, 进而提高了家园合作效率。

(2) 可以通过QQ群、电子邮件、微信等交流互动软件, 强化幼儿园家园合作, 为幼儿园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只要方法得当, 教师就能与家长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 既提供机会使教师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 共同分享先进的教育经验, 又通过恰当的方式让家长以更科学的教育观念、方法展开家庭教育, 使教育形成合力。

参考文献

[1]陈鹤琴.家庭教育:怎样教育小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4.

[2]曹丹丹.家园合作问题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 2003 (Z1) .

弹好家园合作的“二重奏” 篇7

一、家园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1) 地位“低”, 交流单向。

在家园合作中, 家长的地位比较低, 不少家长认为家园合作就是“各司其职”, 在家归家长管, 在园归老师管。家长缺乏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意识和积极性, 幼儿园经常无视家长在家园合作中的教育主体地位, 或者单纯要求家长理解和配合幼儿园的工作, 不去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 或者想当然地把家长视为教育的对象, 居高临下地“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因此, 在家长会上, 我们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家长听, 教师与家长间的互动比较少, 很多时候是一问一答, 交流比较单一、单向, 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参与, 家长把“参与”仅仅看作自己的义务而不是权利, 教师则认为家长“参与”的作用主要是配合教师做好工作。家长委员会等家园合作机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形同虚设, 事实上, 家长并没能真正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管理与决策, 地位的不平等使得家长难以发挥主动性。

(2) 沟通“浅”, 内容贫乏。

在平时的生活中, 很多家长在接送时会询问教师:“我们家宝宝今天乖不乖?”“我们家孩子最近怎么样?”询问得比较含糊与笼统, 没有具体到哪一方面。而教师针对这样的询问与交流, 一般都无从客观地评价, 很多时候是这样回答的:“还好”“比以前有进步”等, 双方交流的内容比较贫乏, 沟通停留在表层, 犹如蜻蜓点水, 没有取得实质的效果。

(3) 理解“偏”, 教育拖拍。

在很多家长的眼中, 智力的开发和知识技能的提升是最重要的, 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无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代价, 希望教师多教授这方面的内容, 忽视态度、兴趣、习惯、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种理解上的分歧与偏差, 导致教育方法方式的不同, 家长比较关注的是孩子认识了多少汉字, 会算几以内的加减法, 而对孩子兴趣的持久性、自我价值感、抗挫折教育等关注得比较少, 这种重智的思想与教师的育儿观念背道而驰, 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脱节、拖拍, 形成不了教育合力。

综上所述, 诸多误区导致了家园合作的效率低、积极性不高, 那应该怎样走出误区、优化家园合作呢?

二、家园合作的优化策略

(1) 沟通对象个别化。

在与家长接触中, 我们往往会发现由于每个家长所受的教育和所处的环境不同, 所以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家长工作也要因人而异。在沟通中, 对不同层次家长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的指导, 及时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 特别是对不同孩子同一时期存在的不同问题, 如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人情绪、同伴间的争执等, 沟通要面对面, 要个别化、深入化, 教师要协同家长解决不同孩子的不同问题, 尽量让每个孩子全面发展。

(2) 沟通方式多样化。

针对家园合作中沟通方式比较单一的情况, 我们应积极努力拓宽沟通渠道, 综合利用各种有效措施, 使形式多样化, 增加与家长沟通的力度, 以取得相互合作、交流的可能, 达成一致的教育目标。沟通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1) 家长会:可以请家长讲讲育儿的经验或困惑, 共同探讨其方法与措施。 (2) 家长半日活动:请家长观摩孩子的活动, 了解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 (3) 家园联系册:将孩子点滴的进步告诉家长, 切忌笼而统之, 空泛无物。灵活运用以上多种形式的家园合作, 使家园合作更加深入, 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3) 合作观念一致化。

合作是一种有意义的互补行为, 家园双方必须转变观念, 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 明确双方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家园只有同向运转, 合力前进, 才能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才能保证家园工作的双赢。从而实现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和谐统一, 最终为孩子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家园合作既是一门沟通的艺术, 又是一种互动的表达, 只有当这种关系处于平等状态时, 才能真正增进家园之间的合作, 才能找寻到教育的最佳切入点, 让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家长协同弹好家园合作的二重奏, 使家园合作更及时、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家园合作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篇8

一、充分挖掘家庭教育资源,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良好教育环境的创设离不开丰富的物质资源的整合作用, 离不开有效的家园互动。

(1) 通过各种家园联系, 转变家长观念, 建立合作、和谐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做好家园工作, 我们的家教工作应体现多元化的特点。家园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家访、面谈是家园联系常用的两种重要方式, 更是情感、观念沟通不可缺少的途径。平时, 利用幼儿离园时间与家长进行面谈, 让家长了解教育的工作, 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在班级里设立“小信箱”, 在幼儿每天早上回园时, 通过“小信箱”让家长投反馈信件。另外, 我们还利用电话家访、网上沟通等多元化的手段, 转变家长观念, 针对部分家长观念比较传统, 我们进行相关家访工作, 与其做好沟通联系, 有目标地进行交流, 指引家长做到家园共育, 使其成为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坚实保障。

(2) 引导家长挖掘家庭的教育资源, 发挥教育的优势。每位幼儿的家庭资源中都隐藏着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 如何突出家长的主动地位, 发挥他们的优势, 以多方位地支持幼儿的活动, 奉献出自己及家庭的各种资源呢?如在一次课题活动“水果舞会”中, 为了让幼儿能够清楚地认识各种水果, 比较它们的特点, 获得一些新的知识, 我们就请家长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通过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尝尝, 使幼儿初步形成了认识水果的概念。此外, 家长们还上网下载了许多有关水果的图片, 给我们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的素材, 支持我们的活动。家长通过参与活动, 进一步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对课题的研究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3)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加强家长的参与性。在一次“做游戏, 学分类”课题活动中, 由于分类架等学具不够, 我们就让家长利用废旧酸奶盒自制了分类盒, 让家长参与到我们的课题活动中来, 这样, 增进了老师与家长双方的沟通。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 把家长的好主意、好经验融入我们的教育活动。各行各业的家长给予的多元知识和经验, 开阔了教师和孩子的眼界, 为课题研究补充了教育资源。

二、充分发挥幼儿园资源,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在发挥幼儿园资源方面,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创设富有创意、能激发幻想的活动环境; (2)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展览角, 每月更换一次, 主要用来展示孩子们的自由想象、涂鸦, 让他们画恐龙以及未来世界等; (3) 在校园内设置科学角, 让孩子接触大自然。通过这些活动,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三、家园合作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1) 通过家长开放日, 让家长了解课题的实施情况。家长开放日活动是幼儿园对家长实行的开放日制度, 它能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具体工作, 观看幼儿在集体中的表现。为了让家长更加了解课题的研究, 学期末我们向家长汇报了其中的一个课题活动“图形宝宝”。通过形象、生动的活动, 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发展, 也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己的孩子。同时, 家长也向我们反馈了信息, 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2) 通过“家园联系栏”, 给孩子爱心, 让家长舒心。我们在每个课题内容开展前向家长说明主题内容, 引导家长看家长园地的主题, 关注活动开展情况, 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课程意识和教育意识。我们利用“家园联系栏”向家长介绍一些科学育儿的方法, 随时抓住各种机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随时反馈孩子当天的表现, 让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在园的情况, 让家长心中有数。从此, 接送孩子时, 看“家园联系栏”成了家长每天的“必修课”;“家园联系栏”也成了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互动的良好平台。

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相结合, 有助于发展幼儿创新思维。如同孩子的发展一般, 幼儿园的家园合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递进的发展过程。

家园合作的要素分析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家园合作;午睡习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关注幼儿的健康问题,保证幼儿有充足的午睡时间,对幼儿生长发育,注意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提高有一定促进作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幼儿都存在午睡困难的问题,或者有不良的午睡习惯。为了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幼儿园和幼儿家庭要更好地合作,用各种策略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一、优化寝室环境,宁静温馨

要改善幼儿睡眠情况,首先必须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宁静温馨的睡眠环境,通过优化寝室环境等方法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安睡,缓解幼儿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可以放松心态,更好地进入睡眠。

要优化幼儿的睡眠环境,首先要从硬环境入手,尽量保持幼儿寝室的安静舒适,用窗帘隔绝部分阳光,适当开窗保持房间里的空气流通,在盛夏和寒冬季节注意保持房间里的温度。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进入睡眠情境之中,我还在屋顶上粘贴了星星、月亮等装饰品,让幼儿感觉已经进入了深夜的情境,这样也可以起到安抚的作用。为了让幼儿增添对睡眠的乐趣,我让幼儿自己也参与到对睡眠环境的改造和优化之中,让幼儿选择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粘贴在床头,如有幼儿就将自己制作的熊猫剪纸图样贴在床头,我让幼儿在睡觉前跟自己喜爱的“小熊猫”说再见,促进他们放松心情,进入睡眠。其次,幼儿睡眠的软环境也是必须要注意的,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指对幼儿内心环境的建设,如果有幼儿在午睡之前犯了什么错,如在吃饭的时候和其他幼儿吵架,发脾气将餐具丢在地上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一般不会立刻批评、指责幼儿,更不会给他们惩罚,而是尽量安抚他们的情绪,让他们能够保持轻松、安宁的心情,更快地进入睡眠,等到幼儿睡醒之后再针对之前的问题给予适当的引导,这时候幼儿往往更容易有所领悟,对幼儿的教育效果也会更好。

睡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教师要从两方面同时入手,优化环境,促进幼儿更好地睡眠。

二、创编童谣儿歌,恬然愉悦

医疗实验表明,音乐对于人的睡眠有一定治疗和辅助作用,日本音乐疗法联盟理事小松明先生就曾经发现低音可以引起人身体共鸣,促进安睡。在幼儿睡眠的时候创编童谣儿歌等,配上适于安眠的音乐,可以促进幼儿更快进入睡眠。

为了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我会将一些能够促进午睡的睡眠习惯编成儿歌,让幼儿在午睡前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诵读,并让他们参照儿歌的内容想一想,看看自己还有什么没有做。如“午睡午睡真正好,一觉起来精神好,睡前漱口撒完尿,脱下衣服要放好,安心睡觉不吵闹,大家都做乖宝宝……”这个儿歌教育幼儿在午睡前要做好漱口、小便等准备工作,防止尿床,轻放衣物,睡觉时不要说话聊天等,对幼儿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我还会在幼儿睡觉之前给他们听一些能够促进睡眠的音乐,如播放《深蓝梦》,让幼儿闭上眼睛放松心情,想象自己正身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四处都是悠闲的牛羊,让幼儿完全放松身心,躺在床上,想象自己躺在大草原上。此时音乐渐渐变轻,让幼儿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而到了幼儿该起床的时候,也不能用大声叫喊来催促幼儿,而可以用“鸟叫蝉鸣”等背景音乐让幼儿渐渐地清醒过来,这样不会让幼儿感到起床太过于突兀,有助于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将童谣音乐融入到幼儿的午睡之中,可以促进幼儿更快进入睡眠状态,同时对幼儿的睡眠质量也有所促进,幼儿很少会出现咬被角、玩手指、蒙头睡等不良睡眠习惯。

将良好的睡眠习惯融入童谣,可以促进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用舒缓的音乐可以使幼儿产生恬静愉悦的心情,有助于睡眠。

三、改善亲子关系,悄然暗示

《纲要》提出家庭是幼儿园的合作伙伴,教师要争取家长的理解,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提高幼儿的睡眠质量不仅要靠幼儿园,家长也要起到一定作用,教师要及时联系幼儿家长,改良亲子关系,用悄然暗示等方法给予幼儿心理安慰,促进幼儿安睡。

例如有幼儿的父母工作很忙,幼儿是奶奶隔代教养的,老人的作息时间和幼儿不太一样,老人睡觉少,往往晚上11点以后还没有睡觉,而幼儿则也因此养成了熬夜的坏习惯。老人缺乏管教幼儿的方式方法,在哄孩子睡觉的时候常常用“再不睡觉,怪物就要来吃你了”之类的话来恐吓孩子,时间一长便让孩子对睡眠产生了焦虑心理。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请来了幼儿的家长和奶奶,和他们进行了沟通,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让家长平常多一些时间和孩子接触,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在孩子睡觉前陪伴进行一些亲子游戏;二是在孩子睡觉的时候不要用恐吓的方法,而可以给孩子适当的引导,用哼唱儿歌、讲有助于睡眠的小故事等方法来辅助睡眠,即使屋外有汽车喇叭等噪声,也可以用灵活的导语来给幼儿悄然暗示,如“喇叭声是在给你打招呼呢,告诉你现在到了该睡觉的时间了”;三是尽量让幼儿在家中保持和在幼儿园一致的午睡作息时间,如果有可能的话,家长可以和孩子保持一样的作息,给孩子起到示范和陪伴作用,用实际行动来悄然暗示,促进幼儿睡眠。在这一系列的方法促进之下,该幼儿的午睡质量的确得到了一定提高。

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减少幼儿的焦虑心理,促进幼儿在家中延续在幼儿园时养成的良好午睡习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幼儿午睡时间要保持在2-2.5小时之间,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要渐渐学会脱、穿衣服,根据冷热增减衣服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午睡可以保证幼儿睡眠时间,促进幼儿生长发育,保证下午的教学游戏活动顺利开展,不管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要关注幼儿午睡问题,让良好的午睡习惯促进幼儿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燕.家园配合,培养幼儿良好午睡的习惯[J].东南西北,2010(02)

家园合作的新亮点——精彩瞬间 篇10

一、家园共建精彩瞬间的理性思考

围绕建立精彩瞬间, 我们从教育自身规律、家庭教育的重要与不足以及目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反复学习与整理, 我们认为:

1. 建立精彩瞬间, 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基本精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因人施教, 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的基本精神就是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与提高。自新《纲要》实施以来, 大家都在探索如何不折不扣地落实基本精神, 应该说, 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 但真正做到落实于每个幼儿, 还存在不足。在教育中, 我们经常发现, 凡是特别调皮或聪明的孩子时常得到教师的注意, 而那些不讨教师喜欢、不声不响的中层水平的幼儿, 则时常被疏忽, 幼儿交流少, 这部分幼儿的发展就比较慢。为了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实现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我们提出了建立每个幼儿的成长相册, 使他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与纠正。

2. 建立精彩瞬间, 符合教育要以人为本的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季湄教授,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简析一文中指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成为《纲要》的一个突出特征。《纲要》总则的五条中除第一条之外, 其他四条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 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 明确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教育是以影响人的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人是教育的对象, 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时间、空间这个纵横广阔的环境里, 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成长发展的差异而存在着, 幼儿也不例外, 划一的教育、千篇一律的要求去模式富有个性的、充满想象的幼儿, 无视受教育者的特点, 压制人的发展和潜能的开发, 这既是扼杀人的发展, 又是违反教育的本意。由此, 在教育过程中, 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 把幼儿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也就是说,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幼儿, 尊重发展的个性和差异, 去引导、教育每一位幼儿, 使他们能比较快的适应幼儿园、适应社会。精彩瞬间的内容, 是每一个幼儿在园内一日各环节活动中的真实写照, 充分反映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原则。

3. 建立精彩瞬间, 符合家园共育目标, 能形成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合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 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 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是幼儿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位教师。由于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大, 对事物的辨别判断力弱, 他的思想、行为的形成往往来自于对成人的观察, 所以, 成人的言行对幼儿的影响力极大。对幼儿来说, 与他接触的主要环境是家庭与幼儿园, 那么, 家庭与幼儿园的教育如何步调一致, 家园配合的价值在哪里?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凡是成功的教育, 他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幼儿园的共同教育, 家园配合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通过家园合作, 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在园表现, 也让教师掌握幼儿在家中及园外情况, 以便更好地加强联系。由此, 重视家园联系, 形成有效合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家园共建精彩瞬间的操作样式

1. 精彩瞬间的结构内容。

根据精彩瞬间的构建思想, 体现对幼儿的全面性、针对性, 相册主要有幼儿园生活活动、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三部分组成。

精彩瞬间每个部分的操作样式及要求:一是生活活动:反映幼儿在园的进餐、午休、加点、喝水、散步等活动。二是学习活动:反映幼儿在园的集体教育 (音乐、语言、数学等) 、分组教育 (看书、画画、手工等) 、个别教育 (操作活动、谈话等) 、特色教育 (美乐蒂英语教学、绘画) 等活动。三是游戏活动:反映幼儿在园的户外游戏 (体育游戏、玩大型玩具、逛公园等) 、室内游戏 (角区游戏、桌面游戏等) 。

2. 精彩瞬间的操作原则:

一是此项活动, 必须征得家长的同意与合作, 请家长及时反馈意见与建议, 家园达成共识。二是必须教师、家长共同操作。相册整个操作内容必须是教师、家长共同完成。这样就要求教师多与家长联系, 沟通、反馈信息, 从而形成合力, 达到教育最佳。三是教师的拍摄必须及时。在拍摄过程中, 不仅反映幼儿的独立活动, 也要反映幼儿的集体活动;而且, 还要有孩子们的喜、怒、爱、趣, 捕捉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精彩镜头, 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情况, 以及自己的孩子在园多方面的表现。

在这些照片中, 有抢拍的镜头, 也有摆好造型的镜头。精彩瞬间在操作中, 定期反馈总结。从家长的反馈当中, 我们知道:100%的家长喜欢抢拍的内容, 45%的家长不喜欢摆好的造型, 而55%的家长对是否摆造型或抢拍持无所谓的态度;55%的家长喜欢孩子的独照或分组照片, 36%的家长对人数的多少持无所谓态度, 而91%的家长不太喜欢过多的集体合影。并且, 家长提出了一些建议:建议合影可少一些;增加户外游戏的照片;真实的记录孩子的玩与闹、哭与笑;增加拍摄次数;最好每月拍摄一次;将孩子的缺点、不足拍摄下来, 等等。

三.效果与体会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 建立精彩瞬间发挥了教育幼儿上的最大效能。从实施后, 对家长的调查表明:100%的家长对精彩瞬间非常满意;100%的家长认可教师对幼儿的拍摄内容;100%的家长希望精彩瞬间能够继续办下去。

具体表现:

1. 能使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园的表现, 消除家长顾虑。

托小班的孩子, 由于年龄小, 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差, 入园焦虑现象严重 (表现为哭闹、禁食禁水等) , 与之相应的家长的入园焦虑也很严重, 主要表现为:1) 家长长时间的在活动室门口、窗外逗留、窥视;2) 家长担心孩子吃不饱饭、喝不上水;3) 家长害怕孩子长时间哭闹不止, 等等。看了照片后, 很多家长说:“早晨入园时, 孩子哭闹不止, 没想到孩子在幼儿园玩得这么好”;“孩子在家都要等着大人喂饭, 真没想到自己能吃饭”。从家长们对相册的认可, 我们发现, 家长们对幼儿园教育, 对自己孩子的担心, 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 随之也就打消了顾虑。

2. 能使教育形成合力, 达到教育最佳。

建立精彩瞬间最大的目的就是家园密切配合, 使教师、家长、幼儿三位一体。这样, 就能改变那种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脱节, 教师与家长要求不统一的现象, 使家园配合, 达到最佳效果。在实施中, 我们感到, 教师的作用是主导, 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 根据幼儿最需解决的问题, 把幼儿在园的表现拍摄下来, 然后与家长和幼儿沟通, 结果, 家长拍手称赞是要让他改变面貌, 幼儿相信自己能做到, 由于三者的动力被调动, 合力形成, 所以, 教育就能顺利有效进行。

3. 能保证每个幼儿真正得益。

上一篇:倾向性变化下一篇:苏州创业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