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2024-07-11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精选12篇)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篇1

家园共育是当前社会幼儿园教学的主导模式之一,它主要通过家庭幼儿园的合作配合共同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合理地促进幼儿受到多方面的引导和教育,能够在父母和幼儿教师的双重呵护下健康地成长。在很多人眼里,家园共育模式无形中已然恢复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幼儿园及父母的多重任务引导下,幼儿担负着较大的压力,不得不进行多方面的学习,其实际的教学效用却十分低,与现阶段的素质教育观念有着较多的冲突。这样的理解明显有一定的片面性,家园共育虽然也是以父母和幼儿教师共同引导的教学模式之一,但是并不是指双方会给予幼儿较大的学习压力,而是实际地对幼儿进行学习上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鲜明的学习意识,并逐步培养幼儿的学习思维,形成健全的学习能力。为了切实开展这种教育模式,幼儿教师必须逐步加强与各个幼儿家庭的交流沟通,进而形成严密的配合教育手段,深层次地对幼儿进行引导性的教育。同时,家园共育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家庭和幼儿园的要求十分切实,而且配合度必须得到逐步的优化,否则容易造成效用较低的状况,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一、家园共育开展的必要前提

1. 幼儿教师与幼儿家庭建立切实的联系

家园共育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很大程度与幼儿教师是否能与幼儿家庭建立切实的联系有关。深厚的家园联系基础有助于家园共育教学模式的开展,而且能够加深双方之间的交流,使幼儿教师切实了解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学习问题,并进行充分地备课,第二天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也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在校园内的成长状况以及学习成绩。对于幼儿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在自身无法科学解决的状况下可以告知其家长,让家长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在这样的家园共育模式下,无形中家庭与幼儿园已然建立了切实的联系,而且对教育幼儿起到了相互促进、弥补的实际效用。

2. 幼儿教师与家庭应该适时统一教育观念

家园共育的合理开展,很大程度上还有助于教师与幼儿家庭观念的统一,如果教育观念上存在太大的冲突和不一致,很容易造成双方教育开展的偏差,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面对很多家长依旧沉浸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状况,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引导,帮助幼儿家长实时地了解现阶段的主导教育观念,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切实地传达给幼儿家长。同时,幼儿教师也要把平时的教学主题告知家长,便于进行教育的衔接,实现高效的家庭教育。在统一教育观念的基础下,幼儿教师应充分对家长强调适度教育的重要性,不能在平时生活中对孩子过于严格,要留给幼儿适当的玩乐时间,同时要合理减少对幼儿的管制,加强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育。

二、家园共育开展的实际策略及价值体现

1. 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的联系共同发现幼儿成长的问题

家园共育的核心功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衔接性上,通过家庭与幼儿园的双重教育,幼儿教师可以加强与幼儿家长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成长状况进行细致的注视和观察,一旦发现幼儿的不良学习习惯和行为就与家长联系,并探讨出最为切实的解决方案,进而合理地进行教育引导,使幼儿的学习状况和心理变化始终稳定在良好的范围内。在解决幼儿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个方面进行协调教育,比如,在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批评时,幼儿的内心必然会受到冲击,感到较为难受,如果这时候家庭再对其进行批评,无异于雪上加霜,会严重阻碍幼儿的心理健康成长。为此,可以由一方进行批评,另一方进行规劝,帮助幼儿正确认识错误的同时使孩子接受到较为优良的语言教育。

2. 家园共育的具体开展可以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现阶段,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主题和教育价值,能够对幼儿的内心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但这样的引导作用往往截止在课堂上,当孩子们回到家里,全然失去了学习的氛围,也就会忘却今天的活动主题,教学效用戛然而止。家园共育的开展可以改变这一状况,例如,幼儿园可以定期举办互动活动,比如亲子运动会、故事节目扮演等等,让家长和幼儿共同参与其中,这就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同样还可以将幼儿园的活动搬到家里来,幼儿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教学活动的教育氛围,进而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提高教学活动的教育质量。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是现阶段幼儿教育中的主导模式,能够发挥最为实际的教学效用,帮助幼儿获得最为实际的成长经验。幼儿教师和家庭要正确认识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合理加强双方的联系,最终形成高效科学的幼儿教育模式。

摘要:对于幼儿阶段的孩子们而言,他们所接受的教育除了来自幼儿园之外,更多地来自家庭。现行的幼儿教育模式中,家园共育是较为新颖也是最为科学的教学方式,其不仅有利于加强家庭与幼儿园间的联系,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还能进行有效的协同配合,对幼儿进行深切的教育。主要讨论了现阶段的幼儿教育,采用家园共育模式的可行性,并充分探讨了它为幼儿成长带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园,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贾静嫣.充分利用网站资源构筑家园互动平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0).

[2]庄丽萍.信息技术:家园共育大舞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3).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篇2

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纽带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东小学附属幼儿园 于亚萍

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要促进幼儿的发展,光靠幼儿园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家园合作。在《纲要》中也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那么,怎样理解家园合作以及如何挖掘这一教育资源,有效地开展工作,促进幼儿发展呢?笔者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家园合作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⒈正确理解“家园合作”的内涵

我国“家园合作”的教育理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含社区)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这个概念中笔者把它理解成两个含义:一是家园合作的特点体现为一个“共”字,它是双向互动的活动,幼儿园既要对家长做工作,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同时也要求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和管理,成为幼儿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资源;二是家园合作中双方都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共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⒉家园合作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替代的。若是家园之间能很好合作,对孩子的`成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家园合作是儿童发展的需要。由于家长与受教育者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经济关系使得这种教育具有强烈的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家庭对满足儿童的需要有着重要的责任,儿童的发展从家庭教育开始,这种教育对于儿童的发展起着强大的制约作用。因此,帮助家庭和其他成员以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需要意味着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帮助家庭中的个体成为良好的父母和家庭成员,这将会有益于儿童发展。目前存在这样的说法“5+2=0”,意思是五天的学校教育再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结果却因为家园没能及时的沟通,造成儿童的发展缓慢甚至滞后;

第二,家园合作是时代发展、幼儿教育改革的需要。幼儿教师并不是看管孩子的高级保姆,我们有权利让家长、全社会参与到我们的教育行列中,更多的了解幼儿园工作,共同策划幼儿园活动,促进儿童的发展。

二、搭建沟通的桥梁,家园共育

在《纲要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⒈教师要有积极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意识。首先,教师是家园合作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只有教师具备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与家长的沟通畅通。其次,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了解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加强自己的责任意识,明确自己不光是孩子的老师、朋友,同样是家长的朋友。

⒉以一颗真诚的心赢得家长的信任,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向家长表明自己对孩子的关爱、对工作的尽心尽责,对家长的尊重之情。有些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以一种高姿态的口吻与家长交流,结果家长不愿意与教师交心,试想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家园合作关系怎能很好建立?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肯定家长的教育成效,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兴趣。当家长感受到教师对孩子的关心和对工作的责任感时,自然就会信任老师,并愿意与之沟通和合作。我们可以利用下面的步骤发展家长参与家园合作:

⒈了解学生的家长、家庭和教养方式。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好的方法就是家访,通过交流可以更直接的获得信息。向家长询问他们对于孩子有着什么样的目标,在你进行计划时,要采纳这些目标,鼓励家长对孩子有着非常理性的期望。

⒉要与家长建立联系,你就要更多地和家长进行交流。

⒊学会如何与家长取得最佳的交流,这种交流就要建立在了解他们的文化偏好的基础上,也要把阻碍交流的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⒋对家长所承担的孩子启蒙老师的角色进行支持。支持可以包括信息、材料以及养育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等。

⒌对于父亲角色进行支持。对于父亲进行的支持和鼓励,也就是对于整个家庭的支持。

⒍以家长的需要为基础,找出那些他们所能够利用的帮助家庭和个人问题的各种资源。

三、创设多渠道的活动形式,促进幼儿发展

目前幼儿家庭教育存在着重知识技能、忽视品德个性、行为习惯的培养,溺爱娇纵,过度保护,包办代替等现象。家长的积极配合有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当家长在教育孩子有困惑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家长进行帮助:

⒈提供支持性服务。通过家长园地、班级网页对家庭提供特殊的建议,例如如何帮助孩子独立、培养自信心等。

⒉避免批评。教师应慎重不要对于家长的教育进行批评,他们有时并没有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孩子身上,或者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不管他们的教养方式如何,家长需要的都是帮助,而不是批评。

⒊安排教育经验。为家长提供他们在家庭中可能不会获得的经验,例如户外活动时间、如何促进孩子与别人的交流等。

⒋增进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家长很愿意获得孩子在园内的情况,有时也很需要老师的帮助。如孩子在一段时间内晚上睡觉特别晚,家长没有办法,也只好陪同,这时家长迫切需要教师的教育,经过交流后获得信息,教师及时对儿童进行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

教师在与家长积极、良性的沟通、交流,才更与助于家园之间的合作,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⒈接送沟通。这种方法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但教师在说话方式上要注意语言艺术,多表扬孩子,不要把谈话变成对孩子的告状。但是也不要报喜不抱忧,有幼儿园把教师对孩子、家长的态度作为考核的内容,有些教师怕“得罪”家长,不能真诚的沟通,笔者认为家长了解了教师对自己的孩子的细心照顾和耐心教导后,他们不会盲目的告状。

⒉家长开放日。对于家长开放日,教师应做好各项准备,不仅仅是几节教育活动,幼儿的游戏、劳动等内容都应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指导家长在此过程中如何观察孩子。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篇3

一、家园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

孩子从不同的家庭来到幼儿园,面对新的环境,在心理上会有一定的压力。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一家人围着转的核心人物,但到了幼儿园就要考虑同伴的喜好与意见,所以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环境就少不了幼儿园、家庭的共同努力。

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一条纽带,爱是构建社会文明的支柱,有了爱,人与人之间才不会陌生。同样,孩子也需要家长和教师用心去爱他们,如一个拥抱、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能让孩子开心一天,甚至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家长和老师平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向孩子表示爱意,让孩子在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二、家长是教师最佳的合作伙伴

由于家长与幼儿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且持久的交往关系,在了解孩子特点方面,家长具有独特的优势,家长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每一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关怀和爱都是无私的,在这种爱的驱使下,许多家长很愿意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教师应适当加以引导,激发家长的热情,积极推动幼儿教育。

为了孩子的发展,家园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应付状态,而应互相了解对方的需要和想法,并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做出合适的反应,家园共育要根据现在社会形势进行深层沟通,巧用资源,要注重细节,不断创新,更好地为孩子服务。

三、家园共建学习型团队

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家园共育的核心内容是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构建学习型团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家长中聚集着各类专业人士,每一个都有其特长和优势,因此,家园相互之间的学习、交流、提升、成长和发展尤为重要。如:教师和家长一起组织各种讨论会、育儿经验交流等,大家畅所欲言,经过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终双方达成共识。

幼儿教育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只有家园步调一致,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要做到这一點,幼儿园必须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家长有归属感和荣誉感,能主动加入幼儿园的教育中,要让家长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家庭和幼儿园是一体的。在这种良好的气氛下,家长才会真正在行动上配合幼儿园教育,积极投入到家园共育活动中。

随着家园共育的理念深入,教师认识到了挖掘利用家长资源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教师经常会动员家长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也会发动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完成某些作品,但是如何才能使家长从被动配合转变为主动参与,从而真正体现家长资源的价值呢?要遵循平等尊重、适宜可行的原则,通过家长会、亲子活动、家长和教师的角色客串等形式,争取做到家园共育最大意义上的共享。

半日活动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了良好双边帮助的平台,家长不仅可以了解到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通过听、看和亲身参与,找到与孩子交流的合适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接受孩子那些平时“出人意料”的表现,同时家长也学习到该如何和孩子玩耍到一起。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家园共育取得成效后,教师的工作可以得到家长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教师教育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自我效能感也加强了。而孩子也是家园互动中的受益者,教师比以往更了解孩子的特点,教育的针对性更强了,便于孩子接受,教师和孩子在家园共同协作下都获得了成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保育院)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篇4

一、抓问题所在, 思影响源头

离开父母, 进入陌生的幼儿园, 没有生活和心理依靠的小班幼儿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突出表现在: (1) 饮食习惯差:存在着挑食、厌食, 不会用勺子吃饭, 依赖大人喂。 (2) 自理能力差:不会穿脱衣服, 鞋子等, 不习惯午睡;玩具玩好后, 不会将玩具收拾好, 易随意弄丢。 (3) 缺乏礼貌, 不会主动问好:需要在成人的提醒下才会向他人问好、说再见。 (4) 没有耐心倾听:他人或老师说话时喜欢插嘴打断, 有时迫不及待地想要回答或提出问题。 (5) 不懂谦让:玩具一定要抢在自己的手里, 一筐的拼搭玩具即使不玩也要护在手边, 认为就是自己的, 别人不能玩。 (6) 坐姿不良:坐椅子容易翘椅子或晃椅子, 双脚喜欢搭在他人的椅子上;喜欢躺在椅子上, 如坐沙发。 (7) 乱扔垃圾:将餐巾纸擦后扔给老师, 或者直接扔在地上。

幼儿初期不良的行为习惯反映着在家庭中的生活表现, 亦是作为教师在教育时所要针对思考的问题。

1. 思家庭之差异, 纠教养之影响。

(1) 溺爱放纵。现在的很多家庭, 孩子都是家庭围绕的中心。农村地区仍存在重男轻女的情况, 特别溺爱儿子 (孙子) , 衣来张手, 饭来张口, 行其所想, 恐其“着凉”。因而, “小皇帝”的教养方式, 让孩子有极强的“自我中心”理论, “唯我独尊”, 受不得一点批评;不愿承认错误, 经常发脾气, 以倔强哭闹来发泄得不到的心情。

(2) 说教或打骂。很多父母也意识到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但却不知道如何教育, 常常用错了方式。

2. 变传统之教育, 重自主之学习。

教师常规教育内容的呆板也影响着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日常的常规教育中, 教师经常会用如“小眼睛, 看老师;小手放在膝盖上”或“一二三, 坐坐好”等传统口令来做常规管理, 通过朗朗上口的语句让幼儿成为整齐划一的“机器人”。在老师的眼里, 常规好就是在教学时“人挺直, 手不动;答时起立, 完时坐正;在日常生活中, 喝水整齐排队, 安静地进行任何一项游戏。”然而, 再思考一下, 这样的常规教育只是在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用“管”来实施。高控的教育方式下不断对幼儿提出要求, 但往往这样的方式适得其反。有些幼儿只是看见教师在说, 却没有去听到底在说什么。以一种消极的态度来接受教育, 影响幼儿的个体发展。

二、引关键培养点, 促好习惯共育

1. 文明礼貌记于心。

如教师创设“娃娃家”的角色游戏, 引导小客人进入娃娃家时首先需要敲门, 询问家中是否有人, 能否进入做客;在得到爸爸妈妈肯定的回应后才能进入。创设“蛋糕店”, 要求幼儿在游戏中能学用:“你好, 请问想买什么?”和“我想买……谢谢你”。能礼貌地说“再见”。通过长时间的游戏, 进一步锻炼幼儿能问好的良好习惯, 并坚持有礼貌地进行对话。当然也会出现个别幼儿行为问题, 教师可以融入游戏中, 扮演角色进行行为纠正。

讲文明懂礼貌的强化更需要家长来以身作则。小班幼儿正处于好模仿阶段, 他们的学习及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 由于他们年龄小, 认知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有限, 尤其需要榜样示范。父母平时若在孩子面前多注意言行, 文明对话, 敬老爱幼, 关心他人, 都会浸润孩子的心灵, 无声地改变、促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2. 善于自理增信心。

幼儿的自理能力包括很多:会穿脱衣服、鞋袜, 会自己拿勺子吃饭, 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等。《指南》解读中指出:“要培养幼儿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 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责任感、独立性、自信心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对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可利用游戏教会孩子简单的操作要领, 兴趣与成就感并存增强幼儿信心与主动学习。如儿歌:“小手洗一洗, 饭儿自己吃;衣服自己穿, 做个好宝宝。”培养幼儿自己整理衣服的能力, 可用儿歌:“小衣服, 做早操;伸伸臂, 对整齐;点点头, 拍拍肩;弯弯腰, 放放好。”用生动形象的儿歌, 抓幼儿兴趣点, 帮助幼儿训练自理能力。平时, 我们可以利用穿衣服比赛、叠衣服比赛、整理玩具比赛等竞赛方式, 用奖励的方法鼓励幼儿参加比赛, 并在比赛中巩固练习, 进一步加强自理能力。

3. 分享共与同伴行。

分享是在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最需要加强培育的。由于多数幼儿仍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都是独享玩具、零食。常规问题中最让人头疼的往往是由于争抢而来打小报告的。当然, 学会分享也需要一个阶段, 教师无需因为幼儿的抢闹而对此进行惩罚, 可以先教给幼儿解决的方法, 如:“今天我先玩, 明天换你。”“我多一块先给你, 你多了也给我玩儿。”经过长期的磨合, 让幼儿遇到问题的时候试着自己解决, 让幼儿认识到谦让和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 进而逐渐内化。

家园共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篇5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 充分说明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都是起着各自的重要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家园合作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在实施家园共育的过程中,教师既是家园关系建构的启动者,同时也是促使家园合作的引导者、组织者。家长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更是幼儿最持久的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家长在育儿中的作用,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作为教育的合作伙伴,不应仅仅停留在“配合”与“辅助”的层面上,而应真正参与到教育中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家长发挥自身优势,与教师一道共同成为幼儿教育的“主导”。

一、家园合作教育的深远影响

在当今世界范围之内的教育改革中,家园合作、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一股强劲的潮流和力量,推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实践表明:父母、家庭和社区已经成为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园合作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关键的核心性影响作用,能够促进幼儿最大限度地发展,并全面引导他们走向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生活。

1.家园合作促进双方教育优势的互补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有各自的优势,且都是对方所不能替代的。对于幼儿园而言,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作用,由于亲子之间不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以及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教育内容复杂丰富,教育方法机智灵活。对于家长而言,幼儿入园不是教育责任的移交,而是教育资源的丰富,因为教师更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她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因此只要幼儿园和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这些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2.家园合作促使施教者教育观的转变

家园合作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机会,促使教师和家长转变原有的教育观念,把教育看成是发展的、联系的、整体的过程。家长的教育知识和能力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家园合作就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对于教师,必须摒弃主从观念、树立平等意识,通过自己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角色,以自己的人格、道德力量以及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家长,视家长为合作的伙伴,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家园关系,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形成家园共育的合力。

3.家园合作有利于教育资源充分利用

家园共育的一大优势就是拓展和丰富了教育资源,实现了家园互惠。一方面是幼儿园较为丰富和全面的教育资源将有利于改变单个家庭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家长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等,是非常有用的教育资源。如家园共育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把每个家长的特长作为家园合作教育的重要资源,浅显地向幼儿展示各行各业的工作特点,而这些家长还会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和环境,为幼儿提供到一些机构部门参观、开展活动的便利条件,这是仅仅依靠幼儿园自身所不能实现的。另外,在合作的过程中,双方可以交流、分享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困惑,丰富有关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使双方从对方那里学到一些教育以外的人生经验,改善和提高双方的教育素养,从而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4.家园合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儿童的发展具有整体性、顺序性、累积性、延迟性和可塑性,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受不同环境的影响,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幼儿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性,那么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强化,因人施教地纠正和引导,设法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采取幼儿能够接受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家园共育则为教育者提供了更准确了解幼儿个体特点和存在问题的机会。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在彼此环境中幼儿的受教育情况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通过沟通,达成教育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实现幼儿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家园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 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各方面的表现,了解教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同时通过观察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二是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作用,支持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开放日、幼儿学习成果展览与汇报会、接送交谈与家访、家园联系册、便条或电话联系、参与教育活动、参与管理活动和为幼儿园教育提供资源保障等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的互动,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以家长为核心的亲职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亲子教育是指为了提高家长素质和家教质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进行指导的过程,是一种以家长为主要对象的、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为最终目的的成人教育。在亲子教育中,家长既是受教育者又是教育者。一方面,他们需要向亲子教育的指导者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自己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根据这样一种性质,亲子教育应注意内容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接受性,大致可有这样一些内容:宣传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如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与爱子观;宣传科学的育儿方法和原则;帮助家长学习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亲子教育通常在幼儿园开设的家长学校里进行,大致有以下形式:家长会、家长园地、家教现场指导活动、家长沙龙、家庭互助组和社区教育基地。

总之,不管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还是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合作活动,其评价的标准就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儿童的发展以及教师的自我成长,并且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儿童的发展上。

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 篇6

关键词:家园共育;沟通渠道;优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24-01

家园共育已是幼教发展的主流趋势,从幼儿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角度看,学前期是儿童个性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初步发展和形成的时期。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儿童品德和个性形成的两个重要环境和教育因素。家长应具有的技能和理念、教师的组织探索策略、家园合作的模式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值得探索和研究,以下是我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建立共育资源数据库,掌握信息

每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独特的家庭,从家长把孩子送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家和园就开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效的调查能帮助幼儿园了解家长的需求,同时也让幼儿园对家长和其背后的各种资源有了较为整体的认识,从而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做好了实质准备,我园对幼儿的调查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幼儿情况调查:主要应用于新入园的幼儿,通过调查了解幼儿的生活习惯、个性爱好等,从而让教师对每位孩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尽快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家长资源调查:切实了解家长的个人背景,生活习惯、教育观念、育儿经验、存在困惑等,充分挖掘本园家长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等,从而形成庞大的综合资源库,为教育所用。专题实施调查:在家园共育实践中,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有效的专题实施调查能很好地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活动的效果、家长的感受、孩子的反应等,从而及时作出调整,优化活动。

二、丰富家园沟通渠道,催化效应

家园积极沟通、统一思想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发展。平等、互相尊重的家园关系强调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在赢得家长对幼儿园工作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家庭蕴藏的教育资源,能有效提高家园同步教育的实效,真正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家园互动:

1、家长学校——让管理更民主

为凸显民主管理的理念,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的积极性,我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主要由各班推荐2—3名关心班级、热心服务、教子有方的家长代表组成。每学期由园长定期召开会议,汇报工作计划、安排和要求,同时听取家长代表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反馈意见,定期进行有关保健知识、育儿经验等内容的家长学校活动等。由此让家长清楚了解幼儿园各方面的情况,实现民主管理和家园共育。

2、访谈交流——让沟通零距离

每天晨间接待、离园时间都是交换意见的极好时机。在这段时间里,家长们可以向老师反映幼儿在家表现,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和老师共同探讨教育方法等。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通过这样第一时间的交流能很好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也减少了很多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误会和分歧。

三、优化家园共育活动,提升实效

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有效的家园互动,能很好的形成教育合力,催化幼儿的健康成长:

1、半日开放——生活分享

为了让家长近距离地感受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情况,同时促进幼儿园和家长之间的双向互动,使家庭和幼儿园能够共同携手,我园做到每月向家长开放半日活动。每到月末,各班教师就会邀请家长来园,通过教师教学展示,幼儿成果汇报等方式,互动交流,毫无保留地向家长展示每个月中每位孩子的成长变化,共同体味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

2、亲子同乐——情感分享

对幼儿园来说,家长是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资源,我们围绕春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等我国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利用周边社区、户外环境等资源,开展亲子踏青、采摘活动。通过这些“体验式亲子活动”,一方面让家长在活动中继续接受培训,提高家教素养和技能,另一方面让家长们通过参与幼儿园活动,增加感性认识,从而给予更积极、默契的配合。

对家园共育的实践探索 篇7

一、及时解开家长的心结,赢得家长的尊重和信任

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顺利开 展教育教 学工作的 前提。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是微妙的, 有时教师一个无意的表情或姿势,一句无心的话,都有可能让家长产生误会, 影响家园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开学初,我班来了一位新幼儿, 她是一个比较文静又内向的孩子,不愿意和老师、其他小朋友交流,但是她很有想法把园内看到的事情都会回家说给她妈妈听。有天早晨她妈妈来送她,我因为有事,只是和这个幼儿问了一声好,没在意家长,没和家长做过多交谈。后来这位家长的好朋友告诉我,这位家长说我没有理睬她,好像对她有意见。听说这件事后,我利用休息时间到这个幼儿家做了家访,更深入地了解了幼儿的家庭教育情况及这位家长的想法,及时解开了家长的心结。可见尽管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给予了幼儿很多的关注,但家长看到的只是入园和离园时的那一刻。因此在短暂的时间, 教师更要注重细节,更要用真诚的眼神、友善的微笑、细心的叮咛, 提高家园沟通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当矛盾产生后,教师首先应看到自己的不足,要谦虚诚恳地对待家长提出的意见,努力改变自己, 让家长看出你的诚意,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尊重。

二、给家长留亲子作业,让家长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班的幼儿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这些幼儿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认为孩子在幼儿园有人管理、吃好、玩好就可以, 不注重对幼儿个性情感、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的培养。特别是小班的家长, 对孩子所学的内容更是不闻不问。如何才能让家长配合我的教育工作呢? 我采取了以下办法: 我有意识地给家长留亲子作业。如,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共同完成数学中的撕贴图等, 同时我还会在家长会上向家长讲解留亲子作业的目的和意义, 即大人和孩子一起做作业可以建立良好的亲情, 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智力发展的情况, 可以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良好习惯等。久而久之改变了家 长靠教师 教育孩子 的心理, 慢慢地能主动给孩子教一些数学知识,使幼儿数数、认数的能力和动手的能力大大提高。

三、给家长参与活动的机会,增强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

对于家长来说, 幼儿园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 他们天天接送孩子, 却并不真正了解孩子在园的实际情况。因此,家长开放日为家长深度了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提 供了一个 很好的机 会。因此, 幼儿园可以借此机会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让家长观摩教育活动。观摩教育活动可以给予家长更为鲜活、立体的感受,可以让家长从多个角度了解幼儿园的课程。我在每一 次的教学 汇报活动 中 ,都会先给家 长开一个 简短的家 长会, 向家长讲述每一学科的总目标,让家长带着问题去观摩。如对于科学这一学科, 大多数家长认为没有太大的教育意义, 教师如果能给家长讲明学科学的意义在汇报时再向家长提出一些幼儿知道的科学问题, 让家长来回答(这些问题有时会难住家长 ),家长会从心理上重视起来。在汇报课中我会注重教学方法的展现,让每位幼儿都参与到教学中来,当幼儿回答不出问题或做不好某项活动时,我都能给予积极的评价,目的是转变家长的观念,打消部分家长认为教师什么也没有教的想法。

其次, 让家长参与到教育主题活动中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准备主题活动所需的各种材料或知识,如 ,在主题活 动“春天的 秘密”中, 让家长和幼儿一起种豆子、观察豆子发芽的过程,一起寻找各种春天的花的图片等。通过参与, 家长了解了幼儿园及班级的教学内容。

再次, 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亲子运动会、亲子手工、亲子游园活动等, 让家长在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与孩 子互动的 方法,增进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

另外, 邀请有能力和特长的家长担当 “客座教师 ”,给幼儿上课, 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商议选择适宜幼儿的教学内容, 增加家长和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

探索家园共育的新思路 篇8

一、教师的转型

1. 变传达型为指导型

在幼儿园教育中, 教师在家长和幼儿园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负责向家长传达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学习计划、任务安排等, 家长只是一味地接受着从教师那里来的关于幼儿园的各种信息。而今, 这种呆板的传达正在逐步转变。在向家长告之各种活动的时候, 教师会有意识地针对活动对家长展开目的性的指导。如中班的“变废为宝、创意无限”活动中, 不是让家长从家里带来一个纸盒或瓶子随便做手工, 而是指导家长将将废旧的物品分类分组, 和孩子们一起开展创意设计, 并和孩子们一起亲手制作。我们还会指导家长和孩子们现场制作、介绍、展出、评奖等。

2. 变例行公事型为互动探讨型

当我们注重教师和家长沟通的重要性的时候, 有没有考虑过“沟通时间”从哪里来?是在每天的晨间还是离园的时候?教师要组织不同的活动, 其实和家长沟通的时间真的是非常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和家长的沟通变成了“例行公事”, 根本没有任何作用。那么如何跟家长做好有效的沟通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为了方便与幼儿家长交流, 教师要早来园, 晚离园;还可以在班级门口布置“家长信箱”“家园互动”等平台, 利用一问一答的手写方式进行沟通;在家里可以通过电话、家校通、短信、QQ、微信、家长QQ群和班级网站等和家长进行互动, 探讨问题。

二、家长的转型

1. 变被告之者型为出谋划策型

家长们被动地接受各种通知、计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他们不再是各类活动最后一个知道的人, 而成为了活动的主体, 为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出谋划策。如以级部开展的“走进军营”“绿色柳树湾”“参观生物标本馆”“生态园放风筝”“民间游戏进社区”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一起挖红薯”“消防半日游”“参观蔬菜基地”等活动。家长们借助个体或群体的力量, 以及自己身边可利用的各种资源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 而幼儿园要报上级部门的批准, 经同意后设计活动方案, 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做好一切安全保障工作。在保证孩子们安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 和家长们一起带给孩子们一个个生动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2. 变参与活动型为组织活动型

当幼儿园的各类节日开放、体操比赛、半日观摩、运动会等活动不能满足家长的需要时, 当家长们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观赏者的身份来参与幼儿园的活动时, 我们邀请家长分期分批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给孩子们组织一节节生动有趣的活动。有“能干妈妈进课堂”“与活力爸爸一起玩儿”“小学老师进课堂”等活动, 让孩子不再认为只有老师才上课, 自己的爸爸妈妈也能做老师。爸爸妈妈们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才艺, 给孩子们带来一节节手工、歌唱、体育、职业体验等活动, 新鲜的面孔和活动形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三、教师、家长和幼儿三方互动的转型

1. 变简单托管型为合作学习型

随着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幼儿父母们文化层次的提高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 不再停留在让幼儿简单的吃好睡好, 而是培养好其各种良好习惯和对学习的兴趣, 幼儿启蒙教育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那么, 面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幼儿园和家长的角色也在发生着改变, 托管和被托管的关系已成为过去, 幼儿园和家长应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 在合作中相互学习, 共同引导孩子们的成长, 这也是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2. 变心存介蒂型为将心比心型

作为幼儿教师, 有的已为人父母, 而有的即将会为人父母, 只要把孩子们当做自己的孩子, 多问问自己:如果是自己的孩子, 我会怎么做?只要设身处地多替孩子的父母想想, 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的父母、家人, 我会怎么做?只要教师付出真心的爱, 日久见人心, 家长们会感受到的。作为家长, 如果在遇到事情时, 不要无端猜测甚至恶言诋毁, 能以一份信任的心来和老师沟通, 我相信什么都问题能迎刃而解。

如何做好家园共育 篇9

那么, 怎样调动家长的积极性, 使他们重视、关心和积极配合参与幼儿园教育呢?怎样才能合理地利用家长这个幼儿教育的“活的资源”呢?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 浅谈一下在家园共育中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积极更新教育观念, 担当家园共育的引导者

在实际的工作中, 我们知道, 幼儿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幼儿园的学生、更是社会的、国家的一个独立的主体。如果我们还徘徊在“在家是父母的, 在园是老师的”, 就脱离了教育的本质。因此,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 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

在高速发展状态下的今天, 我们的教育观念不彻底转变, 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得顺利开展, 而且对幼儿园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纲要》的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 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首先, 把家长和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幼儿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幼儿的问题上, 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 真诚沟通, 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

其次, 在家园沟通问题上, 教师要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 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 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 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 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 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 学会体谅。只要我们态度诚恳, 方法得当, 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在交流、沟通中, 让家长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 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与幼儿园同是培育幼儿的重要环境, 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 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教师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 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园平等合作”。

在开学初期, 孩子们刚入园, 不免发生一些碰撞或抠、咬的情况。有些家长看着非常心疼, 对教师也是不停地指责。我们本着从家长的角度出发, 理解家长的心情, 当家长发泄不满的情绪后, 向家长解释事情的经过和教师的处理方法。同时召开家长会, 充分让家长了解老师的工作, 对于发生小碰撞的事情, 多相互理解、宽容。

三、在互动、参与中把家长树立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园间的沟通和理解, 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幼儿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与表现。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 他们或去图书店查阅, 或上网查询, 或参观访问, 或亲身实践。

我们小班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活动还不是很了解, 因此, 我们在组织活动前都会提前让家长为幼儿准备好。例如, 我们小班组开展的“我爱运动”活动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到奥运公园参加活动。开始有的家长问:“孩子们去, 家长还用去吗?”我们的回答是“是的, 活动是亲子活动, 家长必须参与。”在活动的当天, 全小班组共来了近70多个家庭。在奥运公园里, 家长带领自己的孩子一起参观了奥运公园的特色, 了解了一些运动项目, 还有些孩子在奥运公园的名人走廊里, 和奥运会明星的手一比大小。不仅孩子们玩得很高兴, 连家长们也是兴致勃勃的。这次活动让第一次参加幼儿园活动的家长们感到很高兴, 他们在反馈问卷中提出:“这样的活动有趣、开心, 希望老师能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太好了, 不仅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 而且增强了家长与孩子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希望多多举办。”

四、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 增进家园之间有效的沟通

在现实生活中, 家园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 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

平等对话是在教师与家长同处于一个平等的层次上的交流。这就要求, 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在与家长谈话时尽量把握好“度”。我们知道, 现在的父母基本上是80后, 他们大多数本身就是一批独生子女, 而自己的孩子更是四个老人围着转的“核心人物”, 因此, 娇生惯养是必然的现象。作为教师无论是与幼儿的爷爷奶奶还是父母, 都要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谈论孩子的一些问题。例如, 针对某些吃饭挑食的孩子, 不妨先用自己的孩子做个“范例”, 引起家长的共鸣, 再把自己教育孩子的窍门委婉的转达给家长, 让他们在平和的状态下, 得到一些启发。这种暗示的效果往往比教师直接的表述更能引起家长关注孩子。

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打造家园共育的新局面

家园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 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 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资源, 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如在迎新年主题活动中, 我们发动家长把搜集的各种装饰材料和孩子一布置环境, 充分地让孩子们感受新年的快乐气氛。这种教育效果是老师单靠说教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十一月, 我们小班组成功举办了“情系亚运, 我爱运动”, 活动中家长和孩子一起运动, 其乐融融。

实践中我更充分认识到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合作的关系, 而不是教师指挥家长做。其实有许多家长的素质相当高, 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 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学习的。教师也要理解和体谅家长, 要知道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 自己的生活, 所以当要求家长配合教学工作时, 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 分清楚哪些工作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 哪些工作只需家长协助, 哪些工作只需家长帮忙收集材料, 还应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与家长交流情况, 特别是谈到孩子存在的问题时, 要改变那种告状式的做法, 要注意语言的艺术, 与家长共同探讨好方法, 使家长觉得教师对孩子是关爱的, 对家长是尊重的, 这样才能换来家长的信任和支持。

幼儿教育不只是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 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育儿经验。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 不同的家庭环境都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了孩子们健康、快乐、活泼的成长, 我们应抓住各种有利资源, 共同培育好祖国的未来。

家园共育 学习《指南》 篇10

一、运用多种方式宣传《指南》改变家长教育观念

1.制作《指南》家长宣传手。开学第一周, 我在班级中对所有家长进行了《指南》问卷调差, 大概了解一下家长对《指南》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发现, 大部分家长都不清楚这本书。为了使幼儿和家长尽快了解和学习《指南》。我决定从制作《指南》宣传手册入手。我从“3-6岁的幼儿是怎样学习的”、“应当学习什么”等几方面进行了文字描述和图片说明。 (如图) 。《指南》中指出:幼儿是在游戏中学习的, 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都以游戏为基本形式, 培养幼儿多种能力。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幼儿的兴趣, 支持和引导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在游戏中探索、学习。

在制作和宣传这本手册的过程中, 我和家长对《指南》有了一个深刻清楚地了解, 意识到家园同步学习《指南》, 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制作《指南》小报。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 家长们对《指南》有了简单的了解, 对科学育儿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日常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 我感觉他们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太清楚, 经常会把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征的行为当成问题看待, 对幼儿进行指责和批评。由此, 我感受到家长对小班幼儿的教育方法还不明确。针对这种情况, 我决定在下一步进行明确指导, 制作小班《指南》小报。

我把小班各领域的目标及教育建议按五大领域内容, 用ppt形式编辑、排版。利用家长资源打印下来, 给每个家庭一份, 方便家长有针对性地根据自己孩子的情况进行阅读和学习。

本学期, 我共制作了三期小报, 每两周发放一次。每发放一期后, 我都组织家长针对本期内容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座谈、反馈。请家长说一说看完报纸后, 有什么想法, 与《指南》中的教育建议有哪些差别。组织这样的小组活动, 家长们除了表示特别的感动和欣喜之外, 更多的是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实践经验。很多家长感觉豁然开朗:原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是这样的, 以前总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了, 要尊重孩子的兴趣, 积极地科学引导才对。我深刻感触到:每次的讨论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 都收获很大。

二、践行《指南》共同成长

1.通过录像进行讨论, 引导家长读懂幼儿。《指南》的学习和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不是一个文本的发放、一次教师的解读, 它需要家长和老师长期地探讨与学习。工作中, 我有意识地注意观察个别幼儿的行为, 用手机录下来。请家长以小组为单位观看录像并进行解读。看完录像之后, 我请家长对幼儿的真实表现加以讨论:您看到了什么?您是怎样理解的?您会怎样对待幼儿的表现?由于录像是本班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录制的真实表现, 因此, 家长都非常感兴趣,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我们用小报上幼儿的年龄特点、目标及教育建议给大家总结和梳理, 解读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想法。家长们顿时明白了:孩子们的许多行为其实不是故意淘气, 而是有目的探索活动;很多表现不是不会, 而是家长没有等待和适时地引导。通过这样一次次地探讨, 我们彼此收获很大, 对《指南》的理解和学习又加深了一步。

2.利用电视娱乐节目, 感受父亲在家庭中的作用。《指南》中指出: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是幼儿获得安全感、归属感, 形成良好情绪情感的重要基础。而父亲则带给孩子勇气、力量和自信, 让孩子的人格更加积极健全。

除了观看班级幼儿的生活实录, 我还注意观察和收集资料, 组织家长观看电视中对幼儿有教育意义短片。湖南卫视播出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蕴含着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 如父亲应该在幼儿教育中起着什么作用, 父亲如何和孩子交流等。我组织父亲们以此作为切入点结合《指南》进行讨论, 探讨节目中爸爸们的教育行为是否正确, 在子女教养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如何承担教育责任等。通过这样的讨论, 让父亲在思想的碰撞中反思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参与方式和参与度。

3.利用“家长开放日”活动, 引导家长了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家长开放日, 也是家长学习如何教子的途径。在开放日活动中, 我们提前预与家长沟通, 引导家长重点观察教师在什么情况下介入、怎样与幼儿沟通、怎样引导幼儿、怎样帮助幼儿。例如:在区域活动中, 全班小朋友都开始自选游戏了, 我观察到小明一直处于游离状态, 看看这, 看看那, 不知道选择哪个区域好。他来到建筑区, 建筑区的人已经满了, 没有了放鞋的小脚印。他来到娃娃家, 没有了角色标志, 人数也满了;这时候, 小明的妈妈看孩子没有地方玩, 有点着急, 要过去帮他。但被我拦住了, 我示意家长不要着急, 再观察一下, 看看孩子自己怎样选择。他来到了图书区, 看到地上“脚印”也已经放满了鞋子。他犹豫片刻之后, 先把别人的鞋扔在了一边, 然后把自己的鞋脱下来, 放在“脚印”上, 进入了图书区。小明妈妈又要冲过去, 看他的表情是要去教训自己的孩子。但我仍然拉住了她, 悄悄地跟她说:“别着急, 咱们再看看”。小明进入了图书区, 正在图书区里看书的天天小朋友看到自己的鞋被小明扔在了一边, 大声叫起来:“你为什么把我的鞋拿走?是我先来的。”然后把小明的鞋拿到一边, 把自己的鞋重新放在“脚印”上。小明看到之后, 一下推倒了天天, 又把自己的鞋摆好了。天天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这个情景老师和家长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当他没有选择区域四处观察的时候, 老师没有介入, 我希望他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他来到图书区一系列的表现, 我们也观察得清楚:明知道他把别人的鞋子拿走是不对的, 但仍然不去制止。是因为我们要观察下面发生了什么, 幼儿之间如何处理矛盾。天天哭了, 求救老师。这时候。我示意家长先不要说话, 我们走过去, 假装询问发生了什么?目的是想知道孩子们表达是否清楚、真实。当天天告诉我小明的做法时, 我询问小明是这样吗?他点头。我才继续询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小明回答:“我也想看书。”“那么, 在看到小脚印已经摆满了鞋的时候, 你应该怎么做呢?”在老师的引导下, 小明知道自己不对了, 先向天天诚恳道歉, 然后跟老师商量:“我能不能也进去看书?”经得天天的原谅和老师的同意后, 小明也进入了图书区。两个幼儿重新成为了好朋友。这种类似的情况在幼儿园时有发生, 幼儿之间的矛盾比比皆是。那么作为老师和家长应理性对待幼儿之间的矛盾。在适时地时候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 耐心倾听幼儿的表达,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 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核心。《指南》的学习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深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也为家长的积极参与转化为现实;同时《指南》也让我们教育者认识到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只有家长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摘要:根据教育部《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 有关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 努力加强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和交流, 通过制作宣传手册、小报等多种宣传方式, 多角度开展录像讨论、电视节目座谈、“家长开放日”等实践活动, 切实引导家长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建立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有效的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学习与发展,家长开放日

参考文献

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沟通 家园共育 素质保障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4

家园共育是指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共同实施教育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家园合作是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一种沟通方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为此,幼儿园教师要在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基础上,更新教师教育观念、转换教育角色,与家长建立起真诚的伙伴、互动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创新家园共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

一、多元培训方式,转变家长理念,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基础

目前家庭教育中应试教育观念仍然影响着一些家长,为了转变家长的这些错误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向家长积极宣传,转变家长家教理念,形成了家园共育的新局面。

(一)召开家长会,授家长以渔

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机会。幼儿园要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以及家长的需求制定家长会内容,召开家长会,由经验丰富、专家型的教师主讲。通过家长会让家长简略了解科学育儿,给家长介绍介绍班级环境,请家长填写新生联系调查表,调查内容包括幼儿的姓名、乳名、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家长有无需要教师特殊照顾的方面,让家长了解幼儿入园后的一日生活环节等。通过家长会,家长感受很多,掌握了平时难以学到的教育方法,家长普遍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又解决了教育孩子操作性的问题。

(二)利用橱窗、家园专栏,为家长提供学习的机会

橱窗、家园专栏是幼儿园每个班级与家长之间的重要桥梁,内容包括家园合作的方方面面。向家长介绍幼儿每周在园学习生活、卫生保健常识、最新的家庭教育理论资讯、幼儿的各种作品展示、家长建议或意见专栏等。橱窗、家园专栏对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帮助和指导,真正促进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三)书刊材料宣传,拓宽视野,增长家教知识

了解家长需求,向家长推荐订阅《家教周刊》《幼儿教育》家教版等书籍;同时幼儿园教师定期向家长宣传保教知识,并进行实例指导,开阔了家长的视野,增长了家长的家教知识。

(四)定期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科学育儿能力

要提高保教质量,必须从更新家长的观念入手。为此,幼儿园要定期邀请家教专家来园进行专题讲座,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向家长进行指导;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儿科大夫为家长作幼儿期生理生长特点,常见传染病预防的讲座;幼儿园还邀请教育思想端正,教子有方的家长进行家教经验交流,大大提高了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

二、及时反馈,促进家园共同提高,是实现家园共育的保障

通过开展多途径的反馈活动,及时分析家长反馈的信息,幼儿园要认真整改,以促进家园的共同提高。

(一)发放家长问卷,了解家长需求

幼儿园可以在每学期末以书面的形式向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包括:教师的工作责任心、对幼儿的关心爱护程度、幼儿在园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师的工作方法、家长对教师的满意度等,并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幼儿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整体水平,适时调整教育目标。

(二)家长接待日、电话咨询,了解家长心声

家长有什么不了解,有何建议,有什么想法都可以随时打电话或在接待日中与园领导咨询,让困扰家长的问题能及时得到解决,也让幼儿园能及时了解家长的心声,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和家长携手教育好幼儿。

(三)家园联系册的运用,有的放矢实施教育

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情况,并向家长及时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教师还利用家园联系册,随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状况,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更好地与家长建立情感。

三、建立班级博客,吸引家长关注,是实现家园共育的新途径

现在的年轻家长们平时忙于工作,与教师面对面沟通的机会很少,了解幼儿的近况,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大多由祖辈代劳,而且有的年轻家长远在外地工作只在周末才与幼儿见面。对于这些迫切想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园发展情况而又忙于工作的年轻家长们来说,我们班级博客的开通吸引了家长的关注,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班级博客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幼儿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情况

我们通过录像、照片把幼儿在幼儿园就餐、午睡、游戏、参加集体活动等传到班级博客,教师发表留言,让家长更直观、更生动地看到幼儿的幼儿园生活。用一句家长的留言来说:“在这里看到了我们家长最想看到的,也知道了我们家长最想知道的事情。”

(二)一些重要的通知

新学期寄语、各类活动通知、需要家长帮助幼儿准备的一些活动材料等。

(三)保教方面的一些材料知识

教师会根据幼儿在幼儿园活动的表现、所属年龄段幼儿发展情况、当下出现的各类传染疾病等,教师会针对这些情况发表一些日志,如:《小班幼儿阅读的特点》《手足口病的预防》等,让家长可以更多地了解这一阶段幼儿发展特点等,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随着班级博客的不断升级,教师在博客上发布班级的信息、班级论坛、班级相册、教学安排、班级公告、精彩视频、背景留言等。公示每周教学内容,并与家长互动交流或留言,反馈幼儿生活与学习情况。班级博客这种形式,使家长对我园的教育工作更加充满信心,对教师更加信服,给我园的家园合作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真正地实现了家园共育。

总之,我们要做到对家长充分了解,虚心接受家长向幼儿园提出的合理意见,注重经验的积累,赢得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工作渗透到我们平时的教育任务中去,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琳.接送幼儿过程中家长与教师交流现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姚维莹.如何接近孩子的心[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5(4).

[3]熊丙奇.孩子入学,为何家长乖乖“被考试”?[J].生活教育,2011(13).

[4]邬玉花.家园沟通,从心开始[J].考试周刊,2011(46).

关于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研究 篇12

家园共育, 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并不是家庭抑或是幼儿园单方面地进行教育工作。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家园共育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性。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都非常重视家园共育, 我国的政策法规也积极提倡家园合作。

二、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幼儿园或家庭对家园共育的重视程度不高。目前, 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仍不完善, 而且与小学教育等存在明显的差异, 有其自身所特有的性质, 所以即使现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 但幼儿园的家园共育仍然存在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

(2) 家园共育中教师与家长的观念存在分歧或误区。幼儿园教师可能会认为自己是学前教育方面的权威, 所以会要求家长配合自己的活动, 很少听取家长的意见, 从而使家长在家园共育中处于被动地位。对于某些高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有一套自己的育儿观念, 所以可能会与幼儿园的教师在家园共育中存在观念的分歧, 如果不及时进行沟通, 必定会影响家园共育的效果。而对于某些低学历的家长来说, 他们觉得自己的学历不高, 所以会一味吸收幼儿园教师的育儿观念, 不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家园共育中可能会完全成为教师观念的执行者, 缺乏育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

(3) 家园共育的活动过于单一或未落实到位。目前幼儿园中家园共育的活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召开幼儿家长会, 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 幼儿园教师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 争取家园配合, 使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2) 举行亲子活动, 邀请家长与幼儿一起参与活动, 亲密家园关系; (3) 利用园报和网站实现家园互动, 使家长了解幼儿园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给家长提供一些关于幼儿教育、保育知识的学习材料。所以不论是幼儿, 家长还是教师都缺乏参与的积极性。

三、促进家园共育的策略

(1) 提高幼儿教师的自身素质, 培养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对于目前幼儿园家园共育重视度不够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幼儿教师的素质问题, 只有全面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 使幼儿教师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的家园共育才能得到真正的实施。其次, 幼儿园需要向家长传递家园共育的理念, 使其认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性, 这样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家园共育的积极性。

(2) 幼儿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积极主动地与家长进行交流。不管教师与家长的育儿观念存在多大的分歧, 但是两者的本质是一样的, 即通过双方的合作, 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 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 改变家长在家园共育中所处的被动地位, 寻求家园共育的最佳形式。而家长也需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活动, 并为教师的活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3) 丰富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 将活动落到实处。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 除了开展家长会、举行亲子活动和利用园报、网站等, 还可以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开展家长—教师岗位一日体验活动、做好家访和家长问卷调查工作以及定期举行育儿经验交流活动等。但是不管采用哪种活动形式, 最主要的是将活动落到实处, 教师应该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标与家长进行家园共育合作, 而家长则应该积极配合教师的活动。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可以确信家园共育对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家庭都应该重视家园共育, 合作促进幼儿园的家园共育。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数列求通项下一篇:行政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