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蚕商品化共育

2024-08-24

小蚕商品化共育(精选7篇)

小蚕商品化共育 篇1

汉阴县蒲溪镇田禾村属汉阴县蚕桑重点村, 全村10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372户, 1289人, 投产桑园34hm2。2013年养蚕620张, 产茧26 040kg, 蚕茧收入达114万余元, 户均养蚕收入3065元。2008年以来, 田禾村相继被确定为陕西省“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蚕桑基地巩固提高项目、蚕桑基地恢复重建项目等项目建设区域, 2011年又被确定为汉阴县蚕桑产业重点村。“东桑西移”等项目的建设、强村大户的实施, 使田禾村商品化小蚕共育技术、大蚕省力技术、熟蚕自动上蔟技术的推广在全县走在前列。2011年全县共育小蚕3000张, 田禾村共育达505张, 占全县共育量的17%;全县推广省力化活动蚕台100套, 田禾村推广15套, 占全县的15%;全县推广纸板方格簇50万片, 田禾村推广6万片, 占全县的12%。轻简技术在农户中的推广使田禾村蚕桑产业传统模式逐渐得到了改变, 特别是商品化小蚕共育得到了蚕农的广泛认可。但由于共育室基础设施的落后、无小蚕专用桑园、共育经费不足、共育点分散等问题的存在, 严重制约着该村共育推广的进程。

1 现状与问题

1.1 共育室及共育设施落后

全村有4个共育点, 各点每批蚕共育30余张。4户共育点有专用标准共育室的只有2户, 有切桑机、消毒机、专用小蚕箔的只有1户。县农技推广部门与林业部门均无专用蚕桑机具的销售点, 无售后维修点。共育设施不配套, 共育期间切叶以手工操作为主, 难以实现小蚕规范化、规模化饲养。

1.2 无小蚕专用桑园, 难以满足共育小蚕的用叶要求

田禾村桑园以山坡桑为主, 小蚕共育用叶均由共育户在各个农户购买为主。按每张蚕共育期用桑量8kg计算, 30张的共育点需小蚕用桑240kg。由于各农户的桑园零星分散加之管理粗放, 桑叶老嫩不齐, 叶质差。农户居住分散采叶路途遥远, 造成共育户桑叶的采、运、贮困难, 大大影响了小蚕用桑叶质量, 达不到桑叶新鲜和质量优良的用叶要求。

1.3 共育经费不足, 推广速度受阻

自2008年田禾村推广商品化小蚕共育以来, 汉阴县政府严格按照《汉阴县蚕桑产业扶持奖补办法》精神, 对共育户按每张30元的扶持标准进行了补贴扶持。2012年县政府取消了对共育的扶持补助, 参与共育的养蚕户每张80元的共育费用全部自行解决, 部分养蚕户一时难以接受共育费用全部自给的现状, 便逐渐脱离共育而独自饲养小蚕, 出现了小蚕共育率逐年下滑的现状。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2011年至2013年田禾村的小蚕共育率由82%降至67%。

2 对策和建议

2.1 加大对小蚕共育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夯实共育基础

技术部门应加强对现有共育点的基础设施的全面了解, 准确掌握共育室、消毒机、切桑机等蚕室蚕具的现有状况。督促龙头企业加强对共育室的修缮改造, 并购置消毒机、切桑机等蚕桑省力机具。经贸、林业、农业、扶贫开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应进行整合, 集中一定资金投入到共育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确保共育室标准化、共育点各种配套蚕具齐备, 进一步夯实共育基础。

2.2 新建小蚕专用桑园, 充分满足共育点的小蚕用叶质量要求

根据各共育点的共育规模, 动员共育户新建、改造小蚕专用桑园。选择土壤肥沃的水田或坡耕地新建、改造小蚕专用桑园, 采取宽窄行的栽培形式连片密植。镇政府要积极协调解决好共育户桑园建设的土地流转问题;新、改建桑园的桑苗应由县林业局组织调运, 并无偿提供给共育户。确保各共育点有0.67hm2以上的小蚕专用桑园, 减少共育户采叶劳动时间途中运送时间, 提高小蚕桑叶质量。

2.3 提高共育户的共育技术水平, 确保共育质量

商品化小蚕共育是把一定数量的小蚕集中在饲养条件好和技术条件好, 养蚕设备齐的专业户中饲养, 从补催青、收蚁直至饲养到3龄第二次喂叶后, 分售给各养蚕户的一种分段养蚕方法。其共育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大蚕省力技术的应用, 蚕的发育整齐度直接影响熟蚕自动上蔟。所以提高共育户的技术水平尤为重要。技术干部应在不同生产季节, 亲临共育户到桑园、蚕室现场指导, 让共育户科学兴桑、规范养蚕。并加强对蚕桑省力机具的使用和维修的培训, 使共育户熟练掌握兴桑养蚕和蚕桑机具的维修技术水平, 提高共育质量。

2.4 培植新的共育点, 确保居住分散农户的共育要求

田禾村养蚕农户居住分散、共育点分布不平衡。应在养蚕数量大的七、九组培植两个新共育点。选择桑园基础好、蚕室条件好、养蚕技术水平较好的养蚕户为新共育点。技术干部对新共育户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 在初次共育季节技术干部蹲点驻扎在共育户中, 对共育技术进行手把手传教, 对省力蚕桑机具的使用现场操作指导。共育户通过现场学习、亲自操作后, 共育技术将逐渐熟练, 从而承担起本组及临近养蚕户的共育需求。

小蚕商品化共育 篇2

1 商品化小蚕共育模式

商品化小蚕共育是小蚕共育的完善, 是把整个养蚕阶段分为小蚕饲养和大蚕饲育, 以村组为单位组织一定数量蚕种固定在小蚕共育小户专门养小蚕, 到三龄初或四龄初将小蚕出售。其他养蚕户专门养大蚕, 既能解决养小蚕技术难题, 养蚕时间又短 (16~18 d) , 避免了大小蚕饲育的矛盾, 为杜绝蚕期病源交叉感染, 及多批次养蚕提供了技术保障。

1.1 商品化小蚕组织形式

以村组为单位根据该村组养蚕数量每50~100张 (根据饲育户的劳力及桑园条件而定) 为一个小蚕共育户共育量。选择村组中有一定威望及组织能力, 养蚕技术过硬的户为共育户。配备相应的共育框 (1 m×0.8 cm) 、蚕网、塑料纸等蚕具, 消毒机、防毒面具、切桑机、切桑刀、切桑板等辅助器具, 由共育户以张为单位统一收蚁后编号, 实行塑料薄膜防干育, 共育至三龄饷食后按大蚕饲育户需求出售商品小蚕, 每张收取50元共育费。

1.2 商品化小蚕共育技术要点

1.2.1 蚕室、蚕具准备

按共育50张规模共育户需4 m (宽) ×8 m (长) ×3.2 m (高) , 保温保湿, 六面光蚕室2间, 饲育框200个, 蚕网400只, 塑料膜若干, 调桑贮桑室30 m2, 专用切桑机一台, 贮桑水池15 m2, 棉布10 m2 (保湿用) ;另需准备焦糠、防僵粉、消特灵、木炭等消耗物品, 温度计, 包装纸、拖鞋、补湿器等用具。

1.1.2 共育前消毒

共育前15 d对小蚕共育室、贮桑室及用具进行严格细致的消毒, 采取毛消、洗、晒、二次消毒等程序, 在共育前一周再进行1次熏烟消毒达到彻底杀灭病原, 不留死角的效果。在蚕种进室前, 换鞋入室, 升温排气。准备收蚁用具。

1.2.3 收蚁

商品化小蚕共育要求蚕种供应部门把好催青关, 力争一日孵化率达98%以上, 采用网收法, 每张种收2区即2个饲育区, 以张为单位, 并立即进行编号处理, 防止张数混杂, 避免出售时差失。

1.2.4 小蚕期饲育

1) 注重温湿度保护:

共育室内采用木炭或电炉加温, 合理的温湿度保护, 确保蚕儿行动活泼, 食桑快, 就眠齐一, 避免因温度低延长龄期和发育不齐。

2) 桑叶:

根据各龄桑叶要求尽量采摘适龄适熟桑叶, 根据蚕体发育情况调节切桑机, 切出适宜大小桑叶喂蚕。

3) 蚕座:

蚕儿稀密程度同蚕匾饲育, 每日2次匀蚕扩座, 进行超前扩座, 使蚕儿能摄入足够营养物质。

4) 消毒:

蚕座每日用“防病一号”或石灰粉消毒1次, 蚕室、贮桑室每月用0.5%有效氯消特灵液消1次。眠中对蚕室、用具、环境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5) 眠起处理:

实行早止桑, 迟饷食, 促使眠起齐一, 尽量通过匀蚕与合理给桑形成一个眠批, 如若进行提青分批也应编号及对号管理。

6) 调匾:

每日结合饲育、匀蚕、蚕体消毒进行饲育框前后、上下调整, 促使整个共育批发育齐一, 达到同时售蚕标准。

2 汉阴商品化小蚕共育目前存在的制约因素

2.1 蚕农认识程度不高

商品化小蚕共育是目前一种分工程度高, 减小蚕农饲育风险、减少饲育时间, 提高养殖效益的先进模式, 但部分蚕农认为需要花费一定金钱, 且担心共育蚕种混杂, 蚕儿头数不够, 或担心共育户技术水准不愿购买商品小蚕, 仍然选择自己喂养, 致使商品化小蚕共育的推广仍有阻力。

2.2 饲育规模过大

部分共育户过分追求共育经济利益, 盲目扩大共育规模, 有的达100张以上。因规模过大, 劳力紧张, 小蚕共育技术处理不能做到“精与细”, 管理日渐粗旷, 导致出售小蚕数量不足, 蚕体瘦小, 难以体现共育优势。

2.3 桑叶叶质难以保证

共育户因承担相当数量的小蚕饲育, 但桑园没有增加, 加之小蚕期用叶标准较高, 共育户原有桑园不能保证共育蚕儿需求, 借用其他邻近蚕户桑叶也不能完全得到保障, 桑叶的老嫩不一, 用叶标准的下降使共育小蚕发育不齐, 眠批增多。

2.4 共育户存在大小蚕混育的问题

汉阴蚕区目前部分小蚕共育户少数小蚕不能售出就自行饲养, 同时又承担下一批次的小蚕共育, 同一蚕室范围内, 大小蚕混育, 如不能加强消毒防病措施, 一旦小蚕期感病, 售出小蚕对该区域大蚕户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3 汉阴商品化小蚕共育改进建议

3.1 加强舆论宣传, 整体推进共育

通过媒体报道, 开会宣传, 进村入户解释, 宣传商品化小蚕的优点, 促使广大蚕农认识接受商品化小蚕共育, 逐村组不漏户的推进商品化小蚕共育, 分工合作, 提高蚕农经济效益。

3.2 适度控制饲育规模, 推行小蚕共育标准化

根据各村组饲育张数, 将单户共育规模控制在50张, 使其有足够精力精细操作, 保证共育质量。且通过合理调配安排, 使共育户专职养小蚕, 不再在同蚕室进行大蚕饲养, 规避蚕病风险。

3.3 结合桑园建设, 各乡镇村组建稚蚕专用桑园

各推广乡镇村组, 结合新建桑园时机, 专门建立足量早生桑园, 保证共育点用叶, 提高共育点示范效应和经济效益。

3.4 强化商品化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服务

原蚕小蚕共育的生产体会 篇3

1 原蚕小蚕共育的组织运行机制

目前, 根据种场与共育户的协作关系, 以及参加小蚕共育的蚕农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我场原蚕小蚕共育的运行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

1) 联户共育。

这种机制是建立在蚕农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 邻近蚕户自愿组合, 由种场技术人员选择设备条件好的蚕户为小蚕共育户, 场方提供物品和共育费用, 以及技术指导, 桑叶、劳力按共育张数各户分摊, 一般每张蚕分摊桑叶10~12 kg, 饲养到3龄进行分户饲养。这种运行机制主要在本县原蚕区实行。

2) 专户共育。

选择养蚕技术水平较高并且蚕室设备条件较好的蚕农具体组织实施小蚕共育, 共育中所需一切物品和费用、劳力由专业户负责, 桑叶由各户分摊, 场方提供技术指导, 共育到3龄分到蚕户饲养, 专业户向参加共育的蚕户收取一定的共育费用, 一般每张蚕收取50元共育费。这种以出售商品蚕的形式进行共育的机制主要适用于外县原蚕区。

2 原蚕小蚕共育的优越性

原蚕小蚕共育通过先进的组织模式和技术手段, 将农户饲养小蚕变得省时省力省工, 并且增效明显。与普通的各户饲养方法相比,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性:

1) 原蚕小蚕共育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由于我场的原蚕饲养全部在乡下原蚕区实施, 所以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下乡进行指导, 原来小蚕分户饲养时, 每天给桑4次, 每次技术人员都要亲临各户辅导, 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途中。实行了小蚕共育以后, 技术人员只在共育户辅导, 大大减轻了技术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劳动强度30%, 更加有效地提高了原蚕技术贯彻力度和原蚕户的监督力度。

2) 原蚕小蚕共育保障了种茧质量的稳产和蚕农的张产水平。

由于饲养环境, 技术和防病的统一标准化, 使小蚕生长发育整齐, 体质强健, 为养好大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而保证了种茧的质量和张产量。一般可提高张产茧量10%以上, 健蛹率可提高3~5个百分点, 同时缩短了养蚕周期, 全蚕龄期可减少2~3天。

3) 原蚕小蚕共育, 为防微工作减轻了负担。

实行了小蚕共育后, 其饲养环境集中, 污染面积小, 病原基数少, 有利于彻底消毒防病, 可有效控制和防止蚕病特别是微粒子病的发生。

4) 原蚕小蚕共育节省成本, 提高了效益。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 在小蚕期节省了人力, 物力和时间的投入, 从而降低了种蚕的生产成本和风险, 提高了种场与蚕农的经济效益。原蚕小蚕共育可节约桑叶25%~30%, 节约燃料费30%~50%, 节省投资30%, 降低养蚕成本10%~20%, 提高功效5倍以上。这样以来, 也调动缺技术缺劳力缺设备的这些“三缺户”的生产积极性。

5) 原蚕实行小蚕共育有利于全县乃至更大地区养蚕水平的提高。

通过有组织的推行原蚕小蚕共育, 加上逐年的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 可提高当地整体养蚕技术水平。另外, 原蚕小蚕共育作为现代蚕业革新技术之一, 能有效规避生产风险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3 原蚕小蚕共育的技术要点

3.1 共育室的选择

共育室地址要与化工厂、砖厂、发电厂等厂矿以及施用农药的农田, 果园, 烟草地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小蚕发生中毒造成损失。共育室要求保湿保温, 清洗消毒方便, 要有相应的贮桑室和附属室, 另附设消毒池和蚕沙坑。

3.2 蚕前消毒

在养蚕前7天进行消毒。首先对共育室、贮桑室进行彻底清洗, 做到刮、刷、洗要很, 要到位, 不留死角。然后用有效氯1%的漂白粉和2%的甲醛溶液分别对饲养室。贮桑室、附属室和周围环境进行严格彻底消毒。同时蚕具用相同浓度的漂白粉液喷消后, 置入消毒灶中蒸熏4~5 h。最后进行室内熏烟消毒。

3.3 桑叶管理

根据蚕儿发育大小通知各户及时送桑叶。送来的桑叶要求老嫩一致, 适合相应发育阶段的蚕儿食用, 而且要避免多送或少送。用有效氯为0.33%的漂白精或消特灵液进行桑叶叶面消毒, 消毒后的桑叶摊于贮桑室内, 晾干多余水份后方可给桑。

3.4 蚕期管理

共育期每天给桑4次, 严格做到每6小时给桑1次。保证蚕儿良桑饱食, 时刻观察注意温湿度的调节, 同时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小蚕饲养人员要严格贯彻各项卫生防病制度。

4 原蚕小蚕共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收蚁时, 若是定量统一收蚁要注意每区数量均匀, 按区分箔, 避免区间多少不一的现象发生。若是提前分户包好的蚕种, 分户收蚁时需贴好标签, 防止批次混乱。

2) 由于多批次大量小蚕放在一起饲养, 未免湿度过大, 要时刻观察, 若遇阴雨天气, 根据情况应即时撤掉下垫的塑料薄膜, 防止湿度过大造成损失, 同时注意空气流通, 每次给桑时通风换气1次。

3) 实行共育, 防微工作虽然集中, 但力度更大, 在做好严格的蚕前消毒之外, 蚕期中要保证每天对蚕室、贮桑室、附属室及周围环境进行药物消毒1次, 每次除沙过后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 做到心中有数, 万无一失。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篇4

1 小蚕共育技术

1.1 小蚕共育组织形式

小蚕共育分为三种组织形式:联户共育、小蚕共育专业户、自喂共育, 其中联户共育是指以一个村为单位, 几户或几十户在商议后组织有其中一家农户共育, 其他户支付给该养育户一定金额的共育费;而小蚕共育专业户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较高的养蚕户承包规模化的的共育;自喂共育则与上述两种相反, 虽然也是在同一蚕户喂养, 但是要自行采桑叶, 并且付给房东相应的房租。

1.2 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

因为小蚕共育技术本身的对象就是娇小难养的蚕, 存活率极低, 因此为了使它们不受到病源的感染, 要做好共育室及蚕具的消毒工作。共育室要选择保温保湿性好的房间, 最好有天花板而且要远离住户和大蚕室。消毒要在养蚕前1 d左右进行, 除了要清理好蚕室环境, 共育室内的卫生极为重要。进行“两消一洗”即先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液均匀的洒在共育室的地面上、墙壁和蚕架上。消毒的时候要避免强光, 然后再用毒消散熏烟, 熏烟后把共育室密封10 h打开排味后即可。

1.3 蚕种催青

催青技术是使得共育的小蚕要发育齐一, 蚁体强健的重要工作, 在把蚕种领回来后, 将它们处在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下保护起来, 把蚕种从盒中倒出, 事先垫上纸, 注意蚕卵不要重叠对它们进行黑暗保护, 低温时一定要注意升温, 后期注意补湿, 如果发现蚕种转青不齐, 要再延长一天时间用75℃进行黑暗保护。

1.4 收蚁

在收蚁的当天于早晨把包好的蚕种摊开在消毒好的蚕匾上, 并开灯进行8 h-9 h的感光。并且在进行收蚁时应均匀分区, 进行称重, 保证分蚕时蚕足, 用蚕筷将蚁蚕轻轻得散开, 使得每匾蚕头数平衡, 收蚁叶要适熟, 老嫩一致。

2 小蚕共育发展现状

2.1 技术培训不到位

小蚕饲养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生产,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青年外出打工, 有文化的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养蚕工作, 留下的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的人, 再加上对共育技术经验互相交流极少, 造成共育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对共育技术也没有一定的突破。每一户都需要经过手把手的培训, 由于普遍专业素质不高, 大多数农户要经过反复的指导、实地培训才能独立操作, 这大大地影响了共育的技术和质量。

2.2 共育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很多县、地方对小蚕共育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但是在调查中很明显的发现小蚕共育的管理上还是存在着管理松懈, 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在执行的过程中, 虽然有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蚕桑技术服务网络, 形成乡有技术员, 村有蚕辅员, 组有共育户, 但是技术员对共育户技术指导不到位, 嫌操作麻烦, 不按规程进行规范化的处理;而且除此之外, 共育收费比较混乱, 每个区域的蚕农自主定价, 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收费标准的不统一, 高价格都使得很多共育户不愿意参与, 剔除成本之后各共育户所剩无几, 因此大量流失。

2.3 规范风险意识差

有的共育户为了共育费的蝇头小利, 应付式地参与进来, 从设施到人员技术都不具备基础的水平, 所以共育质量极其差。风险总是存在的, 共育室小蚕的饲养数量非常多, 一旦出现问题, 大批的农户就会被涉及到, 影响范围极广, 再加上没有没有相应的保障, 责任认定难都会给共育室带来极大的风险。

3 积极推广小蚕共育的对策

3.1 提高共育技术

要抓好对共育户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选用养蚕丰富、文化水平高的人进行小蚕养育的工作, 同时让技术水平高, 经验丰富的老养蚕者与有文化有技术的年轻人进行技术上的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做好饲养之前的养蚕专业技术培训工作。再者从领种, 催青, 收蚁到蚕期处理, 分蚕等这些具体工作分派技术水平极高, 有责任心的蚕桑技术员, 由他们进行安排协调各项工作, 进行技术指导, 同时在共育结束后要对农户饲养的大蚕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整个饲养的过程要统一技术规范, 确保小蚕养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3.2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不管什么工作, 有一套完善的健全的管理制度都能事半功倍, 对蚕具和蚕室专用、消毒用药和消毒方法、技术规范要进行严格的标准把控, 合理地选用共育户, 避免浑水摸鱼的情况, 对共育户做好登记和筛选工作。其次是技术部门要监督共育户的工作, 提前对共育户进行技术培训, 实地培训, 同时全程跟踪, 使其严格按照技术要求执行。最后针对共育户的实际成效进行嘉奖, 形成激励效应。同时要统一共育户的收费标准, 根据当地市场和农户的生活经济水平, 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同时也可以考虑每一家农户的实际承受情况, 由政府及上级进行一部分补贴, 减少农户负担, 保障每一家共育户的切身利益。

3.3 制定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

各级技术部门都要认真严格地对每家共育户的蚕种进行检查, 同时筛选合格的共育户, 并且在技术进行支持, 指导共育室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不同的蚕种, 确保小蚕的质量。并且在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 定下权责, 在养蚕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朔到具体环节具体的负责人, 这样避免了推脱责任的问题, 促进了小蚕养育的精细化和标准。在共育结束之后, 要对该阶段的共育工作进行分析, 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有针对性的及时解决, 这样各个环节的保障可以有效的缓解共育风险, 保障蚕农的经济利益。

4 结束语

小蚕养育这项先进的饲养技术是需要技术上的保障以及人员的共同重视,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改善并且加以推广更好的造福于更多的农户, 实现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德文.栽桑养蚕高效新技术[M].昆明:云南农业出版社, 2009.

[2]韦平让, 谭超, 万玉新.论小蚕共育产业化出现的新问题[J].广西蚕业, 2007 (01) .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及推广应用 篇5

关键词: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小蚕共育配套新技术是推广养好蚕虫至关重要的技术关键, 小蚕共育能确保养好小蚕, 它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宁市从2008年开始应用该技术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小蚕共育可节约桑叶、节省劳力、节省燃料、减少投资, 小蚕发育整齐、蚕头足, 蚕体质强健, 是蚕茧高产、稳定, 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技术[1,2]。抓好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对提高兴宁市的科学种桑养蚕技术, 提高桑蚕质量, 增加养蚕经济效益, 促进兴宁市农民种桑养蚕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小蚕共育组织形式是联户共育和选用小蚕共育专业户或自理共育的多种形式来组织发展小蚕共育的组织管理方式, 应抓好小蚕共育的落实工作。

1 小蚕共育配套技术

1.1 领种和补催青

蚕种由各镇蚕技站催青到转青卵时发种, 各共育室要及时做好领种和补催青的准备工作, 领种应用干净并经过消毒的专用黑布包装蚕种, 途中防止蚕种堆积、密闭、挤压、日晒、雨淋, 以及接触农药和有害气体, 发种时催青室内用红光灯, 防止感光。夏秋季避免日中高温时领种。

补催青:转青卵到达各共育室后, 仍按标准温湿度继续保护, 直至卵化, 此段时间的保护为补催青。其方法是领种前1 d下午, 将共育室温度升至21.1℃。蚕种到达后, 立即把蚕种从盒内倒出, 平摊在事先垫有纸, 纸上划有黑框的蚕箔内, 注意蚕卵不要重叠, 以4~6张种摊1箔。然后上盖1张红纸, 室内黑暗不严的在面上再盖1个蚕箔, 温度1 h增加0.6~1.1℃, 直到25.6℃, 干湿差1.7~2.2℃, 进行黑暗保护, 如果发现蚕种转青不齐, 应以24℃黑暗保护延迟1 d收蚁, 到收蚁前1 d下午再将温度升到25.0~25.6℃, 这样可提高一日孵化率。

1.2 收蚁

1.2.1 收蚁前准备。

把已经孵化的蚁蚕收集起来, 给予一定的蚕座面积, 进行第1次给桑, 此操作过程为收蚁。收蚁前备好收蚁用的小蚕网 (塑料窗纱网) 、收蚁纸、鹅毛、克秤及塑料薄膜等用品, 组织好收蚁人员, 并在前1 d下午采摘少量桑叶。收蚁当天, 春季在6:00感光, 夏季5:00感光, 促使孵化齐一。

1.2.2 收蚁时间。

蚁蚕在黎明前、感光后开始孵化, 孵化出的蚁蚕经2 h开始觅食, 此时就要收蚁, 收蚁过迟, 蚁蚕受饿引起体质虚弱, 收蚁过早, 蚕儿口器尚嫩, 易受损伤, 一般春蚕收蚁在8:00—10:00, 夏秋蚕在7:00—9:00为好。

1.2.3 收蚁方法。

共育室收蚁采用薄白纸 (纸质要好, 选择纸上无小孔的纸) , 在蚕卵上盖1只塑料纱网 (压卵) ;再在网上铺1张薄白纸, 上撒桑叶, 等蚕儿爬到白纸上后, 扫去桑叶, 2个人牵着纸的4个角, 用鸡毛或鹅毛轻轻把蚁蚕扫在垫有塑料薄膜的蚕箔内, 进行称重, 一般每张按10 g蚁量一次收齐。用蚕筷轻轻将蚁蚕散开, 每收1张都要编号贴上标签, 防止混乱。然后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蚁体消毒, 过15 min给少许桑叶, 第2次给桑后整理蚕座, 使其平整均匀。

1.3 温度与湿度调节

小蚕生长发育快, 对温度、湿度要求较高, 需要高温多湿饲养, 具体温度与湿度调节可参照表1。

1.4 蚕期中消毒防病

蚕体蚕座消毒:收蚁后每天用小蚕防病一号, 或漂白粉防僵粉, 或新鲜石灰粉对蚕体蚕座消毒1次, 撒药呈薄霜状为度, 每龄起蚕必须先用防病一号消毒, 再给桑。

蚕具环境消毒:除沙换下的蚕网、塑料薄膜等都要清洗, 药剂浸泡曝晒后才能使用。蚕室、贮桑室地面每天用0.3%漂白粉液或2%石灰水药液消毒1次。

1.5 良桑饱食

1.5.1 桑叶采摘。

桑叶采摘标准见表2。采叶在正常情况下, 分早、晚2次进行, 早晨采叶应在露水干后进行, 下午采叶应在太阳西斜开始, 夏秋季干燥时增加早采叶量, 阴雨多湿时下午多采。采后运输以随采随运, 松装快运, 防止蒸热, 运回后及时倒出抖松散热。

1.5.2 桑叶贮藏。

受采桑时刻及天气因素的限制, 养蚕时一般不可能随采随吃, 而需要贮备一定量的桑叶, 以保证共育工作的正常进行。贮藏时应创造良好的贮桑环境, 加强贮桑管理;贮桑时间以不超过24 h为度, 一般控制在8~12 h。

1.5.3 调桑。

为了便于给桑和蚕儿取食, 利于蚕儿发育齐一, 给桑前应做好调桑工作, 调桑工作包括选除不良叶和理桑、切桑等。切桑型式和大小应根据蚕儿发育程度及采取的饲育方法等不同灵活掌握。一般1~2龄用桑切成蚕体长的1.5~2.0倍见方的方块叶, 少食期切叶宜小, 盛食期宜大, 减食期宜小。环境干燥时切叶宜大, 眠起处理提青头蚕宜用长条叶, 长条叶的切叶宽度约等于蚕体长度, 长度为体长的5~6倍。3~4龄饷食粗切成三角叶。

1.5.4 给桑量。

给桑量应力求合理, 既要使蚕儿充分饱食, 又要不使桑叶浪费。给桑过量, 不仅浪费桑叶, 而且残桑过多, 易造成蚕座冷湿或蒸热, 蚕儿容易发病。给桑过少, 则蚕儿食桑不足, 发育不良, 蚕体瘦小, 体质虚弱。因此, 要合理给桑, 做到看蚕给桑, 掌握饷食8成饱、盛食期10成饱、减食期逐渐少给的原则。总之, 每次给桑量以不剩桑叶或稍有残叶为好。给桑次数一般每天给4次, 方法是给桑前先进行匀座, 使蚕儿在蚕座上分布均匀, 然后再撒桑叶, 给桑厚薄要均匀。

1.6 扩座除沙

1.6.1 扩座。

就是扩大蚕座面积, 扩座必须及时, 小蚕期生长发育快, 采用塑料薄膜覆盖, 应给1次桑扩1次座。扩座的方法是用条叶扩座或用蚕筷、鸡毛、鹅毛向蚕座四周移放, 或用加网扩座, 给蚕座上先加网再给桑, 等蚕爬上1/2时提网另放一个蚕匾的方法。此法操作方便, 不伤蚕体[3]。

1.6.2 除沙。

除去蚕座上的残桑、蚕粪、糠药及蜕皮物等称为除沙。除沙的目的是减少病原体, 保持蚕座清洁干燥。有利于防病。小蚕共育除沙采用加网除沙, 方法是:先在蚕座上撒干燥隔沙材料 (如焦糠之类) , 然后加网给桑, 等蚕儿爬上桑叶后, 即可抬网, 弃去残沙。除沙时动作要轻, 勿伤蚕体, 一般安排在白天进行, 夏秋季高温时避免日中除沙;除沙时换下的蚕网和蚕箔要经日光曝晒消毒后再使用。除沙时发现病死蚕不能乱丢, 要投入消毒缸内;残沙及时运往远离蚕室地方挖坑深埋。

1.7 眠起处理

眠起处理包括眠前处理, 眠中保护和起蚕处理等技术环节。总体要求是饱食就眠, 眠中管好, 适时饷食。眠前处理:包括饱食就眠、适时加眠网和提青分批。蚕儿过了盛食期, 食欲减退, 体色紧张发亮, 略吐丝缕, 这是就眠的先兆, 蚕儿进入催眠期必须让蚕吃足桑叶, 饱食就眠, 以积蓄能量, 供眠中消耗。此时应根据情况适当增加给桑回数, 减少给桑量, 缩小切叶分寸, 使蚕儿充分饱食。适时加眠网, 加网过早残沙厚。蚕座潮湿, 对蚕儿就眠和卫生不利, 加网过迟, 则网下眠蚕多, 技术处理困难, 易增加遗失蚕和半蜕皮蚕。应掌握适时, 1龄蚕盛食期后体色转炒米色, 其中约0.1%的个体已达将眠, 胸部膨大透明, 部分蚕体上粘附蚕粪;2龄大部分蚕体色乳白, 体躯肥短, 其中约0.5%的个体已达将眠, 并有部分蚕驼蚕的现象时即可加网, 3龄蚕可在大部分蚕体色转乳白, 体躯缩短, 体皮紧张发亮, 有将眠时加网眠除。提青分批:在共育饲养过程中, 由于桑叶老嫩, 给桑厚薄, 蚕头稀密, 感温高低等原因, 个体间发育不可能完全一致, 就眠会有迟早不齐的现象, 此时要把眠蚕和未眠蚕分开, 未眠蚕称为青头, 将青头与眠蚕分成2批称提青分批。一般适时加眠网后经8~10 h, 大部分蚕就眠, 如有部分蚕仍未入眠, 应撒焦糠, 加网给桑, 待青头爬至网上, 将网抬起另行饲养, 提出的青头蚕应加强管理, 给新鲜桑叶, 贴上相应的标签, 放于蚕架上层。个别体质弱发育迟的个体予以淘汰。

1.7.1 眠中保护。

眠中保护是指从止桑到饷食这段时间内的技术处理, 保护温度比食桑中降0.6~1.1℃, 干湿差1.7~2.2℃, 蚕座要保持干燥, 从见起蚕到饷食湿度应增加, 以利蜕皮, 在夏秋季如遇高温干燥时, 眠的后期见起蚕时, 可在蚕座上加用402药剂稀释液浸湿的蚕网补湿, 同时还起到防病隔沙的作用。眠中光线宜暗, 并保持光线均匀, 防强风直吹, 空气新鲜。

1.7.2 饷食处理。

各龄蚕眠起后的第1次给桑饷食。饷食要适时, 掌握在95%起蚕头部由灰白色转成淡褐色, 头胸昂举左右摆动求食时饷食。先用小蚕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过10~15 min加网给桑, 饷食用桑要新鲜, 适熟偏嫩, 给桑要均匀, 给桑量是盛食期的80%左右, 以蚕能食净为度[4]。

2 小蚕共育先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小蚕共育技术生产是兴宁市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产业之一, 符合桑蚕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种养结构调整规划。建设小蚕共育基地以兴宁市国锋桑蚕专业合作社为主, 带动周边农户技术推广的平台, 进一步完善“合作社+基地+农户”带动机制, 扩大合作社辐射带动范围, 此技术能增带动蚕农800户, 做到以品种和技术“示范点、辐射源”姿态推进桑蚕产业效益挖掘。

一是强化技术推广和培训。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基地在严格执行小蚕共育新技术操作规程的同时, 必须推广适宜兴宁市当地发展的高产优质高效蚕种。及时组织蚕农进行现场生产技术培训, 科技人员到各点及时指导蚕农科学使用喷施农药, 帮助蚕农掌握小蚕共育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规程, 使蚕农对小蚕共育新技术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 有利于带动桑蚕生产及产业化发展, 提高种桑养蚕科技水平, 保证蚕茧质量和数量的增加达到优质高产、高效。二是精心组织, 认真实施, 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各尽其职, 认真做好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的各项工作。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使小蚕共育配套技术有力地推动兴宁市种桑养蚕基地的发展, 促进和带动兴宁市桑蚕主产区兴田、宁中、大坪、罗岗、石马等主要乡镇种桑养蚕的发展, 有利于促进桑蚕生产, 产业化经营, 提高蚕茧品质, 提升品位。通过统一加工, 包装、销售, 能增加蚕茧的附加值, 提高桑蚕的科技含量, 促进蚕农增加经济收入, 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如斌.小蚕共育技术要点[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5) :169-170.

[2]莫嘉凌, 陈琴, 乐波灵.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 2006, 43 (1) :42-43.

[3]潘家宽, 区登波.小蚕共育室温湿度调控新技术[J].广西蚕业, 2010, 47 (4) :32-34.

推广小蚕共育促产业持续发展 篇6

为进一步打牢茧丝绸产业的发展基础, 大力推进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切实做到向农民提供及时、优质、高效的服务, 公司着力进行了示范基地建设, 通过建立一整套的蚕桑生产服务体系, 以基地的生产成果示范、带动蚕农, 使基地与企业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双赢关系, 从而不断提高蚕业经营的产业化程度。近几年来, 随着种桑养蚕蚕农的增加和桑地面积的不断扩大, 蚕农缺乏小蚕饲养技术的现象日趋显现, 小蚕共育是解决蚕农缺技术、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利途径。为此, 公司从2004年起, 公司共投入400多万元, 分别在蚕桑主产区的仙鹤、庙墩、新江、龙仙、贵联等地建立了5个集示范和小蚕共育为一体的基地, 种植了高效优质示范桑园360多亩、建设了蚕房6000多平方米、配备了可控温湿度的蚕种催青室、小蚕配送专用车和安装了桑田自动排灌设施, 小蚕共育率逐年上升, 由2003年的不足30%到2009年的80%。具体做法是:

1 规范技术

自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创办小蚕共育场以来, 制订了一套科学的蚕种催青、收蚁、提青、分窝及各龄期的眠起、除沙等技术操作规程。小蚕共育场依靠先进的、规范的科学养蚕技术, 切实加强小蚕共育场的质量、技术管理, 吸收先进的技术、引进抗逆性强、优质高产蚕品种, 确保蚕体健壮, 眠起齐一, 蚕头充足, 蚕造丰产增收, 提供了质量保障。办场以来, 公司向参加共育的蚕农郑重承诺, 保证出场四龄起蚕蚕体齐一健壮、每张蚕种蚕头数达到2.6万头以上。

2 建立合同关系

为推动小蚕共育事业的发展, 保障参加小蚕共育蚕农的利益, 公司与蚕农签订《小蚕共育合同》, 《合同》明确双方的权益;公司承诺保证供给眠起齐一, 蚕体健壮, 蚕头充足 (张种蚕头2.6万头以上) 的四龄起蚕给蚕农;由公司用小蚕配专用车将小蚕送给各家各户;公司无偿提供养蚕技术指导。蚕农只要按照共育场的技术指导, 精心养好大蚕, 15天左右即可摘茧售茧, 实现省力化养蚕。蚕农无需配备小蚕房, 无需添购小蚕用具, 生产成本低, 稳产又增收。蚕农生产的蚕茧由公司保价收购, 蚕农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因此, 公司推行小蚕共育受到了县领导及广大蚕农的赞扬。

3 完善服务

公司为确保小蚕共育户的成功饲养, 增产增收, 切实做好全程跟踪服务。一是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蚕品种, 加强技术指导, 小蚕共育场严格对每批出场小蚕进行验收的同时, 并在每批小蚕出场时附印当批小蚕的出场说明书。共育场在说明书中明确本批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建议在何时使用何种药物及用药量, 说明饷食时间及技术指导联系电话等, 让蚕农对当批小蚕的饲育有了充分的了解。二是加强全程跟踪服务。公司根据蚕农养蚕技术参差不齐及气候变化等情况, 经常性地对共育户进行跟踪服务, 对饲育技术较弱的、专业大户进行重点技术指导。通过全程服务, 掌握小蚕出场后的饲养情况, 蚕农的收成情况等, 及时改进共育场的工作, 不断提高小蚕出场质量, 确保蚕业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确保蚕农丰产增收。

叠框式小蚕共育的关键技术 篇7

1 精心采摘桑叶, 保证良桑饱食

桑叶是蚕儿的唯一的营养来源, 如何做到良桑饱食, 桑叶的选择采摘是关键。小蚕的不同龄期、不同的发育时期所需要的营养都不一样, 尤其是小蚕的眠起时期, 应根据要求采摘适合的桑叶, 才能满足小蚕的营养需求, 才能达到饱食就眠。

1.1 根据不同的饲养时期采桑

桑叶在不同的生长期相同叶位的营养成分含量和含水量是不同的, 小蚕共育中应根据不同蚕期采摘桑叶。一般春蚕期 (3月~4月) 和夏蚕期 (5月~6月) 桑叶含水量比较高, 采摘桑叶时应比各龄期桑叶采摘标准降低一个叶位, 秋蚕期 (9月下旬以后) 桑叶含水量比较低, 桑叶采摘时应比标准提高一个叶位, 收蚁叶的采摘时间最好在收蚁当天的早上, 露水干后, 以保证桑叶新鲜。

1.2 根据不同龄期采桑

小蚕各个龄期的营养要求都不同, 因此, 采摘桑叶时必须采摘符合该龄期要求, 而且富有营养、老嫩基本一致、易于蚕儿消化吸收的适熟叶, 才能满足小蚕的营养需求。

2 合理调节蚕室温湿度

温湿度是影响小蚕生理的重要因素, 蚕室、蚕座的温湿度是决定小蚕的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叠式小蚕木框育技术中, 由于每框小蚕的小气候和传统蚕匾育有较大的差异, 如何控制好蚕室、蚕座的温、湿度与能否处理好小蚕眠起处理有很大关系。

2.1 根据不同龄期调节

小蚕各龄期的温湿度要求是不相同的, 尤其是眠起处理阶段, 一般小蚕催眠期温度比盛食期要求提高0.5~1℃, 湿度提高5%~10%, 小蚕眠定后温度比上龄期要求降低1℃, 湿度不变。在饲养过程中必须根据小蚕生理要求调节好蚕室的温湿度, 尽可能的满足小蚕的生理要求, 促进小蚕安定就眠, 安全蜕皮, 小蚕才能眠起整齐、体质健壮, 具体数值参考附表。

2.2 根据不同气候调节

2.2.1 低温多湿气候

在遇到低温多湿的天气时应采取加温排湿的方法调节温湿度。叠框式小蚕共育, 采用木炭加温时必须注意火盆旁边的小蚕温度, 防止温度过高产生烧蚕现象。由于叠框式小蚕共育的室内温度上下左右的温度差距较大, 必须经常调换每框蚕的位置, 调节温差, 达到小蚕发育齐一, 眠起齐一。

2.2.2 高温多湿气候

养蚕遇到高温多湿时, 可用空调调节蚕室温湿度或通过加装排气扇加强蚕室通风排湿, 调节蚕室温湿度。

2.2.3 低温干燥气候

养蚕时遇到低温干燥时, 为了达到小蚕眠起整齐, 蚕室可采用木炭等材料加温, 用锅煮水和地面洒水等方法增加蚕室空间湿度, 但必须防止蚕房湿冷。

3 适时加眠网

1龄适时加网为小蚕开始催眠, 蚕体转腊黄色 (或炒米黄色) , 体躯缩短并有少数蚕体粘有蚕粪时加网最为适宜;2、3龄适时加网时间为小蚕体色由青转白呈黄白色, 体皮紧张发亮, 蚕体缩短, 即可进行加眠网。

4 合理给桑量

4.1 根据蚕的不同发育期给桑

小蚕不同发育时期的食桑量有比较大的差异, 在眠起期更加明显。盛食期一般要比眠起增加50%给桑量, 除沙后进入催眠期, 每餐的给桑量逐渐减少。如果在饲养过程中给桑量不适合如减食期给桑多了容易造成剩叶多, 桑叶覆盖已眠小蚕, 蚕座易发热, 造成烧蚕现象;盛食期给桑少了, 造成饿眠, 蚕体虚弱。

4.2 根据蚕框不同位置给桑

叠框式共育每栋、每框蚕的位置不同, 感温的情况也不一样。为了达到整批蚕的眠起齐一, 在小蚕催眠时, 必须根据蚕框的不同位置给桑。一般上部蚕框温度高 (尤其是春蚕加温时) 适当减少给桑量, 底部的适当增加给桑量, 增减幅度在10%左右。

4.3 根据每框蚕的食桑量给桑

叠框式共育小蚕由于蚕框的位置不同, 小蚕的小气候有很大的差异 (尤其是加温养蚕时) , 每框蚕的食桑量都不一样, 在小蚕催眠后期更加明显。因此, 我们在催眠期时必须根据每框蚕的食桑情况给桑, 余桑多的少给, 余桑少的多给, 防止桑叶盖蚕。

4.4 根据蚕儿发育程度给桑

对发育偏慢的小蚕, 适当增加喂叶量或增加给桑次数, 而对发育较快的小蚕则要减少给桑量或给桑次数。

4.5 根据蚕室温湿度给桑

高温多湿, 蚕儿生长发育快, 食桑旺盛, 给桑量适当增加;环境干燥, 造成桑叶容易枯萎时给桑量适当减少并增加给桑次数。

4.6 根据蚕品种食桑习性给桑

中系品种食桑快, 食量大, 给桑量增加;日系品种食桑慢, 食量少, 给桑量适当减少, 并增加给桑回数。

4.7 根据桑叶质量给桑

桑叶新鲜适熟, 叶质好, 保鲜好, 可减少给桑回数, 增加给桑量;反之应增加给桑回数。

5 提青分批

提青分批是小蚕眠起处理的重要技术, 也是共育好小蚕的关键技术。在饲养过程中, 由于桑叶老嫩、给桑厚薄、蚕头稀密、温湿度高低、小蚕体质等原因, 都会造成小蚕发育不齐。所以, 小蚕共育必须做好提青分批工作。

5.1 适时提青

小蚕共育提青分批一般在止桑后有个别小蚕眠起时为适时。

5.2 提青应注意事项

叠框式小蚕共育技术应用时必须注意, 为防止提青过程中提网时拉起部分桑叶, 早起的小蚕偷吃桑叶, 提青后必须重撒石灰粉, 否则会造成该批小蚕下一龄期发育不整齐, 眠起不齐。

6 加强眠中保护, 确保小蚕安全蜕皮

小蚕眠中的保护对于小蚕共育是否成功是比较重要的, 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被忽视。如果小蚕眠中保护不好, 会造成该批小蚕眠起不齐或该批小蚕虚弱。小蚕眠中时间因蚕品种、龄期、温湿度而不同。眠中保护温度应比食桑中降低0.5~1℃, 湿度符合各龄期标准, 从见起到饷食的眠中后期应避免蚕室湿度不足 (一般80%左右) , 防止难蜕皮蚕或不蜕皮蚕产生。

7 严格做好眠起期的消毒防病工作

7.1 做好蚕座蚕体消毒

蚕座消毒目的一是降低蚕座湿度, 二是杀灭蚕病原菌, 减少蚕病发生。

7.1.1 眠定后蚕座消毒:小蚕眠定后利用石灰粉、蚕座净、三七糠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 撒药标准以全部覆盖残桑、不影响小蚕呼吸为准。

7.1.2 饷食前蚕体消毒:1、2龄小蚕饷食前用防病一号进行蚕体消毒, 即用纱布包好小蚕防病一号薄撒在蚕座上, 3龄后撒石灰粉后10min再喂叶, 以便杀灭小蚕体和蚕座上的病原菌。

7.2 做好蚕室、贮桑室及周围环境等的消毒

每批小蚕眠定后, 为了杀灭蚕室、蚕具和蚕室周围环境, 尤其是贮桑室的病原菌, 必须进行消毒。具体方法如下:

7.2.1 蚕室消毒:小蚕眠定后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精澄清溶液将蚕室地面喷雾消毒1次, 杀灭蚕室病原菌。

7.2.2 贮桑室和周围环境的消毒:首先清扫贮桑室内和蚕室周围环境, 然后用含有1%有效氯的漂白粉精澄清溶液将贮桑室和蚕室周围环境喷雾消毒1次。喷洒时要做到房间六面全部喷洒到, 喷后将门窗关好, 至少保持30min的湿润状态。用井水或自来水清洗后, 再用含有效氯1%的漂粉精澄清溶液喷洒1次。

7.2.3 养蚕用具的消毒:薄膜、蚕网等蚕具用含有效氯1%的漂白粉精澄清溶液浸渍后保持30min的湿润状态, 后用清洁的水洗刷干净, 晾晒干后备用。

8 适时饷食

饷食时间直接影响小蚕的发育和整齐度, 饷食过早, 有部分小蚕未充分眠起, 口器不成熟, 食桑慢或不能食桑, 会造成该批小蚕发育不齐;饷食太迟, 早眠起的小蚕由于爬动体质虚弱 (高温季节影响更加严重) , 食桑缓慢, 发育不良, 也会造成该批小蚕群体发育不齐。所以, 适时饷食在小蚕共育中是非常重要的。饷食适期, 主要依据起蚕的食欲和头部色泽来决定:90%以上小蚕头部色泽由灰白色转淡褐色再呈黑褐色为饷食适时;如果小蚕头部灰白色时, 口器尚嫩, 食欲未起, 此时饷食会造成蚕儿消化不良, 发育不齐;如果80%小蚕头部黑褐色时饷食, 蚕已受饿, 有损体质, 尤其在高温时, 起蚕爬动求食, 互相抓伤, 危害更大。

参考文献

[1]商本庆, 温桂檀, 覃锦铃, 等.小蚕叠式木框育十日三眠控制技术[J].广西蚕业, 2007, 4:31-32.

[2]黄扬文.叠式木框小蚕共育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广西蚕业, 2007, 4:33-35.

上一篇:IT推动汽车行业转型下一篇:横向科研项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