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后商品化处理

2024-06-19

采后商品化处理(精选7篇)

采后商品化处理 篇1

江宁区是南京市近邻,被列为首批市级蔬菜生产基地。随着蔬菜产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该区蔬菜种植也呈现出跳跃式发展,种植面积由2000 年的1.88 万hm2扩大到2014 年的2.99 万hm2,蔬菜产量也由2000 年的49.9 万t提高到2014 年的79.6 万t,蔬菜生产已成为江宁农业的支柱产业。如何让更多的蔬菜产品成为商品,并获得更高的效益,切实强化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是重要的一环,也是蔬菜生产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实现蔬菜产品效益的最大化。

1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蔬菜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蔬菜生产模式也发生着改变,正呈现出由粗放经营向设施农业发展,由松散型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营销方式也由零散买卖向集中包装销售的衍化,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已成为蔬菜生产必需把握的过程,从而增加了蔬菜产品的利润,为广大农户致富提供了有效途径。

1.1 以效益为目标,开展产品分拣分级

江宁区现有蔬菜种植合作社35 个,共计806.2 hm2,近几年来,从种植模式、设施建设及商品率等方面看,谷里街道靓绿蔬菜生产园艺场和汤山街道翠谷现代农业园表现尤为特出。具体表现在谷里街道蔬菜园艺场459.7 hm2,年产各类蔬菜500 t,蔬菜原料经人工除杂、修整裁切等[1],分拣分级成为商品约400 t,其中春秋销售约占70%,夏冬季销售约占30%,汤山翠谷鲜切菜加工厂日生产鲜切菜20 t,所需的蔬菜除自身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外,还通过采购来满足其加工吞吐量,为蔬菜产品提高销售价值提供了有效途径。

1.2 以市场为导向,建立蔬菜冷藏设施

蔬菜产品贮备是应对市场需求、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建设必要的冷藏设施,确保产品保鲜保质能力,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前提。谷里、汤山街道2 个蔬菜生产企业,在全区6 个蔬菜生产基地中,率先建起了冷库,为市场提供服务。其中汤山翠谷有原料库和成品库各3 个,冷藏面积2 000 m3,把原料库中的产品经过核心设备,即引自美国、日本的切菜机和脱水机加工后,将成品放入成品库进行1~4℃的低温贮存,出库前经微生物检测合格后进入市场[2]。谷里园艺场的冷库500 m3,设置不同的区域,用固定好的护架充实其中,将处理后的蔬菜产品按品种分类置放其上,并对不同蔬菜品种设置温度,保证产品的质量,做到一目了然。冷库的建成使满足市场需求成为可能。

1.3 以质量为前提,设置溯源管理机制

蔬菜产品是以质量为重要前提,进行处理包装销售的,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不仅要能够在众多销售产品中找到产品供应商,而且能通过沟通等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利,因此建立蔬菜产品溯源系统非常重要和必要。这一系统的设置,既能显示出蔬菜产品生产者的自信,确保产品质量优秀,而且能让消费者食得放心,能提高生产者产品在市场中的占用率[3]。上述2 个蔬菜生产企业建立了蔬菜产品溯源管理系统,其溯源标识是条形码,对每个蔬菜品种,每件包装均打上了条形码,极大方便了购买者,他们只要用手机轻轻一扫,此类产品的产地、销售时间、销售数量轻松可见,充分体现出溯源系统在蔬菜销售中的作用。

2 蔬菜商品化处理的问题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是提高效益的一项措施。随着市场化要求的倍增,对蔬菜产品生产企业在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方式、内容和形式上的要求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蔬菜生产管理者及企业不断完善创新,进一步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目标,实现产品商品率的提高。

2.1 产品种类多,设施设备少

江宁区蔬菜生产已具规模,其产品种类众多,而真正通过商品化处理进入市场的却不多,这与传统的营销方式、管理水平、现代物流意识等方面有关,蔬菜产品的批发,直销仍是主要的销售方式,加之产品商品化处理意识不强,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承担经过商品化处理的产品冷库等设施不够,设备不完善,导致商品化处理进程慢、收效低。全区10 个街道35 个农业合作社,6 个现代农业园区仅汤山翠谷和谷里蔬菜园艺场有冷库,这对加快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进程增加了难度。

2.2 溯源建设易,跟踪反馈难

近几年来,江宁区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设施农业、物联网栽培等硬件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溯源管理机制,全区有近25% 的企业或蔬菜生产合作社申领了溯源标识条形码, 但在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跟踪信息反馈不畅,即消费者虽对贴有条形码产品质量抱有信心,缺少对丰富产品内涵,提出合理化建议,甚至存在凡贴有标识的蔬菜产品一定没问题的偏向意识,这相对于进一步优化蔬菜产品追溯系统,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表现得十分滞后[4]。

2.3 市场化要求高,组织化程度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对蔬菜产品供给要求也越来越高,表现在产品的优质品牌、包装、特色、原生态精品等方面,从调研情况来看,农业企业的市场化意识逐渐加强,但仍缺乏整体拉力效应,组织化程度低,出现了诸如蔬菜产品供应旺季缺少必要的手段与人力,品牌优势不够明显,如汤山翠谷,仅有“翠谷”牌,谷里农业园仅有“春牛首”牌,而且在精品优质品牌创建中缺少足够的底气[5];销售方式单一或简易,使得产品的销路一直徘徊在市内或区内等周边地区。在队伍建设和流通硬件服务中处于滞后状态,导致整体效益不高,给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取得的成效增添了压力。

3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建议

在大数据运作的时代,全方位、多层次、大流通成为农产品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发展趋势,必须要从整体型、高起点、市场化的方向发展,从高效益、优质化、服务型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提升蔬菜产品采后商品率。

3.1 市场决定思路

农产品销售应紧紧围绕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精心打造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的运作理念,始终把握市场节奏,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把高质量服务、高效率运转,纳入商品化处理的范畴,建立产品销售机制,进一步开拓市场,实现整体效益的提升[6]。

3.2 品牌左右效益

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应该有着诸多内在因素相互作用,来适应激烈的竞争市场,而创建产品优质、有机品牌是打开市场,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既有品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依据本地特色,开发多个具有优势,包含生态精品、特色的品牌,如有机蔬菜系列等,来顺应市场,抢占市场,领导市场,强化自身,最终让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获得更多的利益。

3.3 扶持扩大规模

为极大地满足市场需求,顺应市场的发展,各级政府应该加大对蔬菜产业及相关内涵的扶持力度,立足本地品牌建设,逐渐扩大销售规模,让自身产品形成合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首先,要总体谋划,重点发展,辐射全面,分片有计划地建立蔬菜生产基地,逐步扩大建设规模。其次,要加强蔬菜龙头生产企业的软件、硬件建设,与农村家庭农场的创建,标准化菜地建设等相结合,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渠道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第三,切实把握蔬菜产品产销机制,把工业理念、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引入蔬菜产品销售的全过程,让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更具有活力,更具有效益。

摘要:阐述蔬菜产品商品化处理的现状,分析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蔬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现状,问题,对策

青椒采后处理技术 篇2

采收要求 已显红色的果实,采收后衰老较快,只能作短期储藏。长期储藏的青椒应选择果实已充分膨大、坚硬、果面有光泽的绿熟果。由于青椒不耐霜冻,采收必须在初霜降临前几天进行,受霜冻的果实不能作储藏用。采前3~5天要停止灌水,以保证果实质量。采收用具最好用锋利的剪刀或刀片,将果柄剪(割)断即可。摘下的青椒,轻轻放入布袋或垫纸的筐中。

挑选整修 要注意剔除有病虫害及有伤的果实。用剪刀将入储青椒的果柄剪平,然后将挑选、修整好的青椒用克霉灵或3%噻唑灵烟剂熏蒸处理。方法是:将挑选好的青椒放入一密闭容器中,按每10千克青椒用2毫升克霉灵的比例称取药剂(用碗、碟等盛取或用棉球、布条等蘸取药剂),分多点均匀放在筐缝处,密闭熏蒸24小时。

分级 挑选整修青椒的同时,按不同大小将青椒分成大、中、小3级,具体规格可按不同品种特性灵活掌握,总的原则是达到大小整齐一致,分别放置。同一品种制订统一标准:尖椒按果实纵径分级,大果纵径超过12厘米,中果纵径9~12厘米,小果纵径在9厘米以上;圆椒按横径分级,大果横径超过10厘米,中果横径8~10厘米,小果横径8厘米以上。

预冷 青椒采收入库储藏前可先进行预冷,待青椒温度达到库温后再包装入储,减少储藏中的结露现象。在一般情况下不用水预冷,因为水冷会增加腐烂,但当果实温度为26.7℃或更高时,则需用水预冷,使之在3~4小时内降至12.8℃以下。预冷后要用厚度为0.03~0.04毫米的聚乙烯薄膜制成50~60厘米长、30厘米宽的塑料袋,在袋口下方1/3处,用打孔器打2~3个对称的小孔,随后装入青椒,封住袋口,放于菜架上储藏。

包装 用于产品大包装的容器如塑料箱、纸箱、竹筐等,应按产品的大小规格设计,同一规格应大小一致,整洁、干燥、牢固、透气、美观、无污染、无异味、无虫蛀、无腐烂、无霉变等,内壁无尖突物,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应符合GB/T8868的要求。按产品的品种、规格分别包装,同一件包装内的产品需摆放整齐紧密。每批产品所用的包装、单位重量应一致,每件包装净含量不得超过10千克,误差不得超过2%。每一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标准编号、商标、生产单位(或企业)名称、详细地址、产地、规格、净含量和包装日期等,标志上的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包装应在低温或冷库环境下进行。

储藏 青椒储藏方法有沙藏、埋藏、窖藏,储藏适温10±1℃,低于适温以下,越低越容易产生冷害;高于适温以上,越高越容易衰老和腐烂,不能久储。适宜相对湿度为90%~95%。青椒对二氧化碳也较为敏感,所以要注意通风换气。储藏场所要在青椒入储前彻底清扫,老库房要进行药剂消毒,每立方米用硫磺粉5~10克,与少量干锯末、刨花混匀放在干燥的砖上点燃,立即关闭库门,密闭24小时后充分通风即可。喷洒其他广谱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也有杀菌效果。机械冷库是最理想的储藏场所,因为温度可以自动控制,能保持恒定。采用其他简易储藏方式要特别注意管理。青椒入储初期,由于外界气温较高,窖内温度也相对较高,所以需要在晚上打开通风口或换气口降温。储藏中期需要关闭通风口以降温。储藏后期需要加温。还要采用在地面喷水的办法增加相对湿度。储藏期间应勤检查,入储1个月后应翻倒检查1次,以后每隔15天倒1次,并剔除烂果及转红果。

防治储藏期病害 青椒储藏期常发生炭疽病、青霉病、果腐病、疫病、根霉蒂腐病、软腐病、萎蔫症、冷害、二氧化碳害等。防治方法是:采收时要带柄采收,最好用无锈剪刀剪;要轻拿轻放,采用适宜的包装物,做好预冷工作,控制适宜的温、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包装材料要进行消毒灭菌,对储藏果品要进行必要的药剂处理,如用50%速克灵防治灰霉病等;要改善储藏微环境,如在包装物上打孔或在储藏帐内、储藏垛旁放置消石灰,调节二氧化碳浓度;要定期检查、翻库,及时清理烂果、病果等。

运销 销往远距离城市的辣椒,采收后要精选装入纸箱,在8~10℃、相对湿度85%~90%的冷库中预冷8~12小时后再保温运输。如果能用保温车运输最有利于保持辣椒的商品性。没有保温车的可以用普通卡车+棉被,或卡车+棉被+冰块进行运输,但货架期仅48小时左右,损失在10%以上。运输过程中要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通风散热。进入超市前要进行配送小包装,方法有:①托盘或箱外一道薄膜包装。由托盘或箱组成,即在青椒装入包装后,在托盘或箱外缠一道收缩膜,托盘和箱的容量以不超过1千克为限。②便携式薄膜袋和纸袋包装。方便袋可在袋上部1/3的表面打孔,孔径5毫米,打5个孔即可,一般每袋容量不超过2~3千克。进入超市柜台后,冷库温度要控制在10℃,若与其他耐寒蔬菜混放,冷库温度应控制在5℃。超市销售蔬菜冷柜温度一般控制在5~10℃,常温销售柜台要少摆放,随时从冷库取货补充柜台。

蕹菜采后处理技术要点 篇3

蕹菜幼苗高20cm时可间拔采收。当主蔓或侧蔓长达30cm左右时, 采收嫩梢。温度不高, 生长较慢时, 可隔10天左右采收1次, 而旺盛生长期须每周采摘1次。在采收初期易发生“跑藤”现象, 即蔓徒长纤细、节间长, 主要是因肥水管理不当和不及时采收造成, 而且常发生在主蔓上, 故应在第一次采收时只留基部2~3个节, 摘去主蔓。采收3~4次后, 适当重采, 仅留1~2节, 促进茎基部重新萌发, 茎蔓粗壮。若茎蔓过密或过弱, 可疏除过密、过弱枝条或全部刈割1次, 重施肥水更新。集中采收幼苗每亩产量1 000~1 500kg, 多次采收亩产量可达5 000kg以上。采收后及时清理黄叶、枯叶、老茎。若留芽过多, 则发生侧蔓过多, 营养分散, 生长纤弱缓慢, 会影响蕹菜产量和品质。

二、分级 (见表1)

三、预冷

如需较长时间保存, 应包装好置于冷库贮藏。采收前1天要停止供应水分, 以便降低植株内水分含量, 延长贮藏期。采下的蕹菜要及时运回仓库, 运输过程要避免损伤, 防止水分散失。运回后马上进行预冷, 可用冷库预冷或冰水预冷, 预冷的同时, 剔除有损伤的、带黄叶的、有病害的蕹菜。冰水预冷时间不能过长, 防止发生冷害。

四、包装

1. 包装容器

包装容器 (箱、筐等) 要求牢固, 内壁及外表均平整, 疏木箱缝宽适当、均匀。包装容器应保持干燥、清洁、无污染、无腐烂、无霉变等。塑料箱应符合GB/T8868的要求。每批报验的蕹菜其包装、净含量应一致。包装检验规则:逐件称量抽取的样品, 每件的净含量不应低于包装外标志的净含量。包装上的标志和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生产者、产地、净含量和采收日期等, 字迹应清晰、完整、准确。

2. 包装方法

包装有3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蕹菜直接装筐, 堆成3排3层, 外面罩上0.03~0.08mm厚的塑料薄膜, 其他的照样堆好罩好, 每堆之间隔开一段距离, 使冷气通风均匀;第二种方法是在筐内衬垫一张0.03mm厚的塑料薄膜, 装入蕹菜后再把薄膜的四周向里折, 将蕹菜盖严;第三种方法是用0.03mm厚的塑料薄膜做成小袋, 每袋装1kg, 袋口折一下再装筐。整个操作过程要轻拿轻放, 严格避免碰撞、挤压, 避免造成伤口。

五、运输

蕹菜收获后就地整修, 及时包装, 运输前宜进行预冷, 装运时轻装轻卸, 防止机械损伤。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污染。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运输, 运输过程中注意防冻、防雨淋、防晒、散热。

六、贮存

临时贮藏场所应阴凉、通风、清洁、卫生, 防止烈日曝晒、雨淋、冻害及有毒物质和病虫害的危害。

短期贮存货堆不应过大, 控制适宜的温、湿度, 贮存库 (窖) 温度应保持5~8℃, 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95%。

核桃果实采后巧处理 篇4

1. 堆沤脱皮法。这是我国传统的核桃脱皮方法。其技术要点是:果实采收后,将其及时运到室外阴凉处或室内(切忌在阳光下暴晒);然后,按50厘米左右的厚度堆成堆(堆积过厚易腐烂,若在果堆上加1层厚10厘米左右的干草或干树叶,则可提高堆内温度,促进果实后熟,加快脱皮速度),一般堆沤3~5天,当青果皮离壳或开裂达50%以上时,即可用木棍敲击脱皮(对于未脱皮的青果,可再堆沤数日,直到全部脱皮为止)。值得注意的是,堆沤时,切勿使青果皮变黑和腐烂,以免污液渗入果壳内污染核仁,降低坚果的品质和商品价值。

2. 药剂脱皮法。由于堆沤脱皮法脱皮时间长,工作效率低,果实被污染率高,对坚果商品质量影响较大,现介绍乙烯利催熟脱皮技术:果实采收后,放在浓度为3000~5000毫克/升(0.3%~0.5%)的乙烯利溶液中,浸泡半分钟;然后按50厘米左右的厚度,把果实堆在阴凉处或室内,在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0%~95%的条件下,经过5天左右,离皮率可高达95%以上(若堆上加盖1层厚10厘米左右的干草,两天左右即可离皮)。据测定,此法的一级果比例比堆沤法高52%,核仁变质率下降到1.3%,缩短脱皮时间5~6天,而且果面洁净美观。乙烯利催熟所需时间的长短和用药浓度的大小与果实成熟度有关,若果实成熟度高,即使用药浓度稍低,催熟时间也短。

二、坚果洗涤 核桃脱青皮后,若以坚果作为商品出售,则应先进行洗涤,清除坚果表面残留的烂皮、泥土和其他污染物,然后再进行漂白处理,以提高坚果的外观品质和商品价值。洗涤的方法是将脱皮的坚果装筐,把筐放在水池中(流水中更好),用竹扫帚搅洗。在水池中洗涤时,应及时换清水,每次洗涤5分钟左右。洗涤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脏水渗入果壳内,污染核仁。如不需漂白,即可将洗好的坚果摊放在席箔上晾晒。除人工洗涤外,也可用机械洗涤,其工效较人工清洗提高2~3倍,成品率提高10%左右。

三、坚果漂白 如有必要,特别是用于出口外销的坚果,洗涤后还需漂白。具体做法是在陶瓷缸内(禁用铁、木容器)先将次氯酸钠(漂白精,含次氯酸钠80%)溶于5~7倍的清水中,然后再把刚洗净的核桃放入缸内,使漂白液浸没坚果,并用木棍搅拌3~5分钟,当坚果壳面变为白色时,应立即捞出,用清水冲洗两次后进行晾晒。用次氯酸钠漂白坚果,只要漂白液不混浊,即可连续漂洗(一般一缸漂白液可洗7~8批核桃坚果)。用漂白粉漂洗时,应先把0.5千克漂白粉加3~4升温水溶解开,滤去残渣,然后倒入陶瓷缸内,对清水30~40升,配成漂白液;再将洗好的坚果放入漂白液中,搅拌8~10分钟,当壳面变为黄白色时,将其捞出,清洗干净后晾干即可。使用过的漂白液,再加入0.25千克漂白粉,即可继续漂洗。每次可漂洗核桃坚果40千克。作种子用的核桃坚果,脱皮后不必洗涤和漂白,可直接晾干后储藏备用。

四、坚果晾晒 核桃坚果漂洗后,不可放在阳光下暴晒,以免核壳破裂和核仁变质。洗好的坚果先摊在竹箔或高粱秸箔上阴干半天,待大部分水分蒸发后,再摊放在芦席或竹箔上晾晒。坚果摊放厚度不应超过两层果。过厚容易发热,使核仁变质,也不易干燥。晾晒核桃坚果时,要经常翻动,以免果内核仁背光面变为黄色。在晾晒核桃坚果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雨淋和受潮。一般经过5~7天,核桃坚果即可晾干。判断是否干燥的标准是,坚果碰敲声音清脆,横膈膜易于用手搓碎,核仁皮色由乳白色变为淡黄褐色,核仁含水量不超过8%。如晾晒过度,核仁会出油,同样会降低品质。

五、火炕烘干 在秋雨连绵时,也可用火炕烘干。烘干时,坚果的摊放厚度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过厚,不便翻动,烘烤也不均匀,易出现上湿下焦的现象;过薄,易烤焦或裂果。烘烤温度至关重要,刚上炕时坚果湿度大,烤房温度以25~30℃为宜,同时要打开天窗,让大量水气蒸发排出。当烤到四五成干时,应关闭天窗,将温度升到35~40℃。烘到七八成干时,将温度降到30℃左右。最后用文火烤至干为止。从果实上炕到大量水气排出之前,不宜翻动果实。经烤烘10小时左右,壳面无水时,才可翻动。越接近干燥,翻动应越勤,最后阶段,应每隔两小时翻动1次。

核桃适时采收与采后处理 篇5

1 采收适期

核桃果实的适时采收,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有适时采收, 才能保证核桃优质高产目标的实现。核桃果实外有总苞, 总苞内包着坚硬种壳 (核桃壳) 的种仁。核桃总苞与种仁的成熟期不一致, 往往是种仁先熟, 总苞后熟。核桃必须达到完全成熟期才能采收。采收过早, 青皮不易剥离, 种仁不饱满, 出仁率低, 加工时出油率也低, 而且不耐贮藏;采收过晚, 则果实易脱落, 同时果实青皮开裂后停留在树上的时间过长, 也会增加受霉菌感染的机会, 导致坚果品质下降。核桃果实成熟标志是青果皮由深绿变为淡黄, 30%顶部开裂, 30%青果皮易剥离, 个别果实脱落, 此时的核桃种仁饱满, 幼胚成熟, 子叶变硬, 风味浓香为采收适期。所以在核桃近熟期, 应该注意观察核桃的发育状况, 真正做到适时采收。

核桃果实的成熟期, 因品种和气候条件不同而异, 其具体采收期应根据影响核桃成熟早晚的多种因素来确定。早熟与晚熟品种的成熟期, 可相差10~25天。一般来说, 北方地区的成熟期多在9月上中旬, 南方地区相对早一些。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成熟期有所差异。同一地区内的核桃, 成熟期也有所不同, 平原区比山区的成熟早, 低山地比高山地的成熟早, 阳坡较阴坡的成熟早, 干旱年份比多雨年份成熟早。

2 采收方法

核桃的采收方法, 有人工采收法和机械震动采收法2种。人工采收, 就是在果实成熟时, 用带弹性的长木杆敲击果实所在的枝条, 或直接触击果实。这是目前我国核桃产区普遍采用的方法, 敲打时应该从上至下, 从内向外, 顺枝进行, 以免损伤枝芽, 影响翌年产量。机械震动采收, 即在采收前10~20天, 向树上喷布500~2000mg/kg的乙烯利催熟, 使果柄外形成离层, 青果皮开裂, 然后用机械震动树干, 使果实震落到地面。此法的优点是, 青皮容易剥离, 果面污染轻;缺点是, 由于使用乙烯利催熟, 往往会造成叶片大量提早脱落而削弱树势。但薄皮核桃只能用人工摘果法。

核桃果实采收后, 将其及时运到室内, 或室外阴凉处, 不能放在阳光下曝晒, 否则会使种仁颜色变深, 而降低果品质量。

3 脱除青皮

3.1 人工剥离法

核桃果实采收后, 及时用刀或剪刀将果皮剥离, 刮净果皮。

3.2 堆沤脱皮法

将采收来的未脱皮果放在阴凉、通风的室内, 然后将青皮果堆成50cm高, 上覆10cm左右的湿秸秆或湿袋、湿草等, 提高堆内温度, 促进果实后熟, 加快脱皮速度。4~6天后, 当青皮果膨胀或出现绽裂, 果皮发泡离壳或开裂达50%时, 用脚轻踩, 或用木棒轻击, 或用手搓等去除种皮。部分不能脱皮的果实用刀剥离果皮或再集中堆沤数日, 直到全部脱皮为止。堆沤时间的长短与果实成熟度有关, 成熟度越高, 堆沤时间越短, 但切勿过长, 以免青皮变黑使坚果壳变色, 污液渗入壳内污染种仁, 降低坚果品质。在操作过程中尽可能避免手、脚和皮肤直接接触青皮。

3.3 药剂催熟脱皮法

由于堆沤脱皮法需要时间长, 工作效率低, 果实污染率高, 对坚果商品质量影响较大, 可用乙烯利催熟脱皮。即果实采收后, 将采摘下的果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向青皮果喷洒3000~5000mg/kg的乙烯利溶液, 充分搅拌使每果均沾药, 再按上述方法堆沤, 在温度30℃, 相对湿度80%~90%条件下, 3~4天离皮率达95%以上。乙烯利催熟时间的长短和用药浓度大小与果实成熟度有关。果实成熟度高, 用药浓度低, 催熟时间也短。

4 坚果漂洗

4.1 洗涤方法

果实青皮脱落后, 及时洗净坚果表面残留的腐烂青皮、泥土和其他污物, 以免影响种皮的外观和品质。

洗涤的方法是将脱皮的坚果装筐, 把筐放在水池中或流水中, 人工或用核桃冲洗机械搅拌5分钟, 然后清水冲洗。对坚果表面不易洗净的残留青皮, 用刷子刷洗、冲洗。洗涤时间不宜太长, 以免脏水渗入壳内, 污染核仁。无需漂白的核桃捞出摊放在席子上晾晒。用于出口外销的核桃, 洗涤后还要漂白。

4.2 漂白方法

漂白液的配制:将1kg漂白粉放入5~6kg的温水中充分溶解, 再加40~50kg的清水稀释后, 倒入除掉外种皮盛核桃的容器内, 以漂白液能淹没坚果为宜, 然后用木棍充分搅拌5~6分钟。当种皮变白时停止搅拌并捞出, 在水溶液中再加入1kg的漂白粉继续使用, 如此连续5~6次后再另配漂白液。核桃漂白后须用清水连续冲洗几次, 直至果面不留药迹药味为止。切记漂白用的容器以瓷缸、水泥槽等为宜, 禁止用铁器。

作种子的核桃坚果, 脱皮后不用水洗和漂白, 可直接晾干后储藏备用。

5 坚果晾晒

漂白后的核桃, 可直接放在室内或室外通风处晾干, 不可放在阳光下曝晒, 以免核壳破裂, 核仁变质。阴干半天, 待大量水分蒸发后再摊晒。厚度以两层坚果为宜。在阴干过程中, 经常翻动, 以防止种皮发黄或霉污。一般干燥需5~7天, 使含水量低于8%。

判断核桃坚果干燥的标准是:坚果碰敲声音脆响, 横隔膜易于搓碎, 种仁皮色由浮白变为淡黄色, 核仁酥脆, 种仁含水率不超过70%。

6 分级包装

核桃分级标准为:优级, 外观整齐端正, 果面光滑或较麻, 千粒重不小于8.8kg, 种仁饱满, 出仁率不低于59%, 味香;一级, 外观同优级, 千粒重不小于7.5kg, 种仁较饱满, 出仁率不低于50%~58.9%, 味香;二级, 外观不整齐, 不端正, 果面麻, 出仁率43%~49.9%, 味稍涩。

包装根据坚果直径大小、壳面光洁度、果形指数、果实发育程度等分级包装。在包装物的设计上要追求直观、精制、携带方便。

7 核桃的贮藏

7.1 短期存放

将晾干的核桃装入尼龙网袋或布袋内, 放在通风、干燥的室内, 为防止潮湿, 下层垫起, 并防止鼠害。

7.2 低温贮藏

注意加吸湿剂、降低温度。最好在通风库或冷库中进行大量贮藏。用聚乙烯薄膜袋包装, 密封, 在0~1℃下贮藏, 贮藏效果颇好。

月季采后处理、保鲜与冷链技术 篇6

不同的月季品种采收标准不同。过早采切会形成“弯颈”,过晚采切又会缩短瓶插寿命。单头品种在夏秋季远距离运输销售时花朵的成熟度如图1,冬春季远距离运输销售时花朵的成熟度如图2。如果冬季较近的市场销售,花朵的成熟度如图3。多头品种在夏秋季远距离运输销售时花朵的成熟度如图4,冬春季远距离运输销售花朵的成熟度如图5。如果冬季在较近的市场销售,花朵的成熟度如图6。采收时间要尽量避开高温和强烈光照,一般以上午和傍晚为宜。最好棚内温度不要超过25度。采收剪刀要锋利,剪截面应为斜面。花剪下后要立即放入清水或保鲜液中。在田间采收时应配备具有荫棚的小推车,防止鲜切花在阳光下长时间暴晒,采收后应尽快放入包装间。

2保鲜处理

月季鲜切花保鲜处理分为预冷和保鲜剂处理。预冷可以采用冷库预冷、强制通风预冷或真空预冷。预冷后将花材放入冷库中保持低温。月季切花一定要用预处理液进行处理,大部分月季品种对糖和乙烯敏感,预处理液中只能加少量糖(2%)或不加糖。通常,在贮藏或远距离运输之前通过在冷库预冷同时吸收预处理液,或者在贮藏或运输结束后瓶插液处理。

3分给包扎

首先清除采收过程中所带的杂物,丢掉损伤、腐烂、病虫感染和畸形花,然后根据分级标准或购买者要求使用标准进行分级。

分级中要求边分级边放在装有保鲜剂的容器中。分级后根据相关标准或购买者的要求按一定数量捆成束, 一般以10枝或20枝为1束。包扎时只能在花茎基部捆扎。每束花用瓦棱纸或玻璃纸进行包扎,并按规格贴上相应的标签。

4贮藏

可采用干 贮和温贮 两种方法。 干贮前一 定要用保 鲜剂处理,相对湿度为90%~95%,温度为-0.5~0℃,可贮2周。湿贮的温度为0.5~2℃,相对湿度为80%~90%,可贮7~14天。

5熏蒸

若出口销售,一般需在包装前进行熏蒸处理,包装时将已死的害虫抖掉。药剂主要是溴甲烷,浓度为40g/m3,时间1.5小时。熏蒸后的切花最好在防虫密闭包装间内进行包装,以免害虫再次侵染切花。

6包装

远距离销售时需将切花装箱。花材装箱前先用0.04~0.06mm的塑料膜进行密封包装,高聚膜包装月季切花效果最好,其次为低聚膜袋和聚丙烯膜袋。包装需在冷库中进行。为使预冷后的鲜切花在运输中保持低温,装箱时沿箱内四周衬一层泡沫板,同时在花材中间放冰袋,包装箱上应清楚地标明种类、品种、等级和数量。

7包装

在运输过程中包装箱应水平放置,运输时温度最好能保持在1℃,空气湿度保持在95%~98%。

如果是近距离运输,可以直接成束的切花直立于干净的清水或保鲜液中运送。

采后商品化处理 篇7

一、教学内容改革

1. 加强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和新动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 新信息、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大量涌现。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的内容体系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了解学科发展方向, 吸收最新科技成果, 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 将产业发展中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学科发展动向, 如采后商品化处理新技术、园艺产品成熟与衰老机理、安全实用保鲜技术等内容及时补充, 增强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剔除课程当中重复讲授和落后的不能体现学科发展与研究水平的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 就会感觉学习此知识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任何困难都不再是困难, 而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克服这个困难, 完成这个挑战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

2. 以创新为目标, 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课程实验中, 精选一些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园艺产品品质分析作为实践内容, 从而在实践过程中达到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学生被安排学习无损伤品质分析仪、液相色谱、小型分级、包装装置等设备, 了解其原理及功能。在实习中, 学生被安排到采后处理生产企业, 系统学习采后处理各项技术, 增强认识, 这样的实习经历对学生是有很大帮助的, 可以发现自己专业知识掌握上的不足, 从而查漏补缺, 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毕业论文环节中, 结合产业中存在的问题, 指导学生开展园艺产品安全贮藏保鲜技术等实验研究,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产业培养急需的人才。人才培养必须要针对社会需求、针对市场, 尤其是那些急需的人才, 这样学生毕业后才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位, 同时也满足了社会需求。

3. 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课程教师连续两届参加国家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组织的果品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培训班, 学习最新的发展动态。与同行多交流, 了解产业中采后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研究, 吸收最新科技成果, 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 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采后安全防腐保鲜、果品品质无损伤检测等研究内容结合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 引导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当代发展水平与特征, 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先进和最前沿的专业知识, 才能增强自己的专业自信, 紧跟时代潮流, 从而为专业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增加、教学学时又减少的过程中, 教学方法和手段显得更加重要, 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尝试。

1. 应用现代化技术, 改善教学手段。

改进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我们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用传统的板书讲稿改为电子讲稿, 大大节省了上课时写黑板的时间, 从而增加了讲解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 我们通过多媒体技术, 使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 尤其是采后生理等难于理解的内容, 使学生易于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提高授课效率和效果。同时, 结合图片等动画表现形式,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采后病害、商品化处理技术等知识, 大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兴趣, 给教学带来了深刻变化。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园艺产品实物展示给学生看, 指导学生注意该注意的一些细节, 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本课程实践教学中, 发挥学科建设优势,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科研平台, 包括“国家柑橘改良中心长沙分中心”、“湖南省葡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利用先进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 结合科研项目研究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 做到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相结合, 从而有效避免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的问题,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鼓励学生参与科研, 推行研究性教学。通过学生自身参与科学研究, 加深理解讲授的理论知识, 使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应试教育背景下, 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克服懒惰心理, 积极行动起来, 亲自动手去操作一些专业实践环节, 从而真正掌握专业知识。

三、考试方法改革

改革考核过程, 完善课程考核办法, 注意综合评价等方面也是教学改革中应考虑的问题。为了全面评估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情况, 就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如实反映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考核过程中, 实行阶段考试模式, 采取过程考核和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办法。过程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60%, 终结考核成绩占40%。过程考核由平时表现和实验成绩构成, 其中平时表现占总成绩的10%, 实验课成绩占50%。终结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 占总成绩的40%。这样将学生平时作业、实验报告等成绩与期末考试情况相结合, 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有效结合, 使教师能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 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给出一个客观评定。任何考核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都不能百分百反映学生的真实专业素质, 但是教师可以积极探索新的考核方法, 采用多种考核方法并用的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考核的准确性, 从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重要的参考。

四、结语

在今后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教学过程中, 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为目标, 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完善考核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对于园艺研究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必须引起广大园艺园林专业教师们的高度重视, 努力完善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提高教学效率, 不辜负广大莘莘学子对自己喜爱专业的期望。

摘要: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学是一门综述园艺产品采后处理加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的课程, 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 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模式等方面对园艺产品采后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讨, 教学内容应与产业发展需要相结合, 教学实践应该与学生的自身状况相结合, 根据学科发展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定制不同层次的专业实践操作程序。改善学教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践教学,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 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汽车电子悬架系统下一篇:发展激励机制